国产全数字PET/CT获准进入临床,综合2019

多少钱 0
年6月11日星期
主编/肖洁编辑/唐凤校对/陶丽荣Tel:(010)62580617E-mail押news@
3 国产全数字PET/CT获准进入临床 形成创新闭环不怕被“卡脖子” 姻本报记者鲁伟通讯员杨亚 近日,记者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一款型号为DPET-100的创新医疗器械PET/CT日前通过注册审批,获得市场准入和对外销售的资质。
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团队发明的全数字PET/CT获准进入临床造福民众,并以突破技术瓶颈的方式打破国际巨头的技术垄断,成为我国高端医疗仪器开发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作为数字PET发明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教授谢庆国感慨万分“:过去‘,GPS’(GE、飞利浦、西门子)创造的PET产品在重大疾病的精准诊疗中作出了杰出贡献,也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
完全跟随‘GPS’的技术路线,能够让产品开发的风险大大降低,但可能始终只能做一个跟随者。
” 历时19年,谢庆国团队艰苦耕耘,终于走出一条全新的数字PET技术路线,从根本上避免了知识产权风险。
创新闭环不担心被“卡脖子” PE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的简称,这是一种生化灵敏度极高的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
PET在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病理研究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由于涉及核物理、电子、材料、精密制造、生物医学等诸多学科,技术门槛高,其关键技术和设备市场 主要为少数跨国企业垄断。
前述PET/CT装备,使用完全自主知识 产权的数字PET技术,以“全数字”和“精确采样”为本质特点,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模拟电路,从源头上颠覆了传统PET的技术路线。
数字PET团队核心成员、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教授肖鹏介绍,数字PET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涵盖了从原理、系统到应用的整个创新链。
产业链覆盖从闪烁晶体这样的关键材料,到SiPM这样的核心器件,再到数字PET探测器这样的核心部件,最后到动物全数字PET科学仪器以及临床全数字PET医疗设备这样的系统整机,以及基于仪器的科技服务,形成了一个创新闭环,在技术上不容易被任何人“卡脖子”。
业界普遍认为,首台临床全数字PET/CT的取证上市,有可能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形成一个标杆应用,从而进一步带动稀土闪烁晶体材料、新型光电器件、高端软件等产业链的发展。
临床全数字PET的巨大潜力 据介绍,中国癌症患者生存率低的重要原因之
一,在于癌症的发现和治疗不及时。
数字PET比传统PET能更早更精准地发现包括肿瘤在内的各种病灶,这就意味着发现癌症的时间可以大幅提前。
对患者而言,这不仅是 几万与几十万治疗费用的区别,更是生与死的区别。
38岁的鼻咽癌患者罗先生是此前参与临床试验的受试者之
一。
专家利用数字PET为其进行了预后评价,尽管图像显示鼻咽癌已基本痊愈,但却发现了癌细胞在肩胛骨、肋骨和股骨的转移,正是这次对癌细胞的早期发现和精确定位,让他获得及时治疗。
目前,罗先生身体已基本康复。
事实上,PET数字化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它能发现更小的肿瘤病灶,实现早诊断早治疗,其高度模块化的设计,还带来了研发快、搭建快的优势。
此前不久,首台脑部专用全数字PET已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装机,这台设备正是在临床全数字PET/CT的基础上仅用了3个月搭建而成的。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张祥松称,大脑是人体最精密复杂的器官,数字PET的脑部成像结果,充分显示其超高的生化灵敏度,在脑科学探索和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病等脑部疾病研究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自主创新的代表性成果 曾与谢庆国团队合作过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嘉缵认为,在最近的国际环境中,形势也倒逼着我们要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在关键领域、 “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数字PET从关键材料、核心元器件到系统整机全部为中国自主研发,正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代表性成果。
“长久以来,PET的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国际巨头手中。
如今,国产全数字PET拿到市场准入后,最关键的就是得尽快量产、做大做强,在大规模应用中不断完善数字PET这条全新的技术路线,让国产的高端医疗器械能够早日造福民众。
”倪嘉缵满怀期待地说。
谢庆国表示,数字PET出生在中国,是国家扎实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结果。
“虽然新技术、新产品从小众认知到大众认可有个漫长过程,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更是如此,但越来越多的决策者和科研主体、市场主体愿意首试中国创造、助力中国创造。
”他说。
简讯 广东韶关市丹霞山丹霞地貌研究院成立 本报讯6月8日,由广东煤炭地质局、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联合发起的“韶关市丹霞山丹霞地貌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丹霞地貌研究将迈上新台阶,并推进了丹霞山建设国际丹霞地貌研究中心进程。
据了解,该研究院的成立将为学术研究、生态保护、产学融合等领域提供新模式,为深入系统研究丹霞山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保护、旅游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平台,为实现丹霞山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朱汉斌) 2019北京国际听力学大会举行 本报讯近日,2019北京国际听力学大会在京 举行。
该会议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与北京听力 协会主办,旨在深化听力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行 业合作,促进听力康复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增进人 民福祉和健康水平。
据悉,本次大会邀请到
50余位国内外知名听 力学专家,由1场工作坊、3场主题报告、2场圆桌 论坛组成,分享交流听力行业发展趋势与助听技 术、听力筛检评估临床研究等成果。
大会还同期举 办了“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听力行业展览会, 展示我国听力行业的蓬勃发展,并为实现合作共 赢提供新格局。
(倪思洁) 6
月9日,白鹭在新疆乌伦古湖国家湿地公园休憩。
进入夏季以来,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乌伦古湖国家湿地公园,栖息于此地的大量迁徙鸟类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新华社记者丁磊摄 中科院专利成果拍卖会将首登创交会 本报讯(记者张楠)近日,2019年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记者了解到,以“双创新时代共享新未来”为主题的本届创交会将于6月21~23日在广州举办,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
本届创交会同时也是2019“创响中国”广州站的标志性活动。
中国科学院也为创交会带来了包括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在内的20个院所的51个优秀项目。
同时,中国科学院专利技术成果拍卖会也将首次在创交会举办。
据悉,自2017年正式落户广州以来,创交会促成的成果转化交易金额逐年攀 升,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解决科研成果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建华在会上表示,本届创交会将贯彻落实国家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加强广州和港澳地区创新创业资源的融合,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和科技合作服务。
发现·进展 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 研究强磁场对小鼠身体健康影响 本报讯(记者丁佳)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近日发布消息称,该中心研究员张欣课题组利用稳态强磁场大科学装置,在20特斯拉级强磁场生物安全性方面取得全新进展,首次报道了20特斯拉级以上强磁场对正常小鼠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神经图像》。
该团队前期先进行了小规模实验,检测了3.7~24.5特斯拉强磁场对荷瘤小鼠的影响,处理时长9小时,发现可以对肿瘤生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虽然小鼠大多数生理生化指标无显著异常,但其肝脏受到了强磁场的影响。
在前期实验基础上,团队成员降低磁场强度,缩短磁场处理时间,在3.5~23特斯拉强磁场下,对112只正常小鼠处理2小时,之后继续正常饲养3周,全面系统地检测了其生物安全性。
科研人员发现,这种处理并未对小鼠的主要脏器(心、肝、脾、肺、肾)、血常规指标、肝肾功能、脂质代谢和离子浓度等主要生理指标造成明显危害。
虽然23特斯拉处理组小鼠的摄食和体重增长受到了一定影响,但21.9特斯拉及以下的强磁场无明显影响。
稳态强磁场生物安全性研究目前十分缺乏,而20特斯拉以上强磁场安全性研究更接近空白。
“这一研究对界定强磁场生物安全界限、开拓强磁场在医疗和仪器设备等领域中的应用都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张欣说。
相关论文信息: 中科院脑科学创新中心等 发现天使综合征致病机制 本报讯(见习记者卜叶记者黄辛)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熊志奇研究组与华东师范大学廖鲁剑研究组合作完成的一项科研成果。
该研究揭示了天使综合征的一种病理机制,为治疗该疾病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
天使综合征,也称安格曼综合征,患者脸上常有笑容,缺乏语言能力、过动,且智能低下。
已有研究证明,UBE3A母源等位基因的缺失会导致神经发育性疾病天使综合征。
而且,PP2A的活性在天使综合征小鼠脑组织中显著上调,但并未发现PP2A的各个亚基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上的变化。
研究人员由此展开了“地毯式”排查,解析天使综合征小鼠脑组织中发生变化的蛋白质。
结果显示,PP2A的激活因子PTPA在天使综合征小鼠中显著上调。
与此同时,实验表明,PTPA是UBE3A的一个泛素化底物。
PTPA的上升导致了PP2A催化亚基的甲基化水平上调,进而引起PP2A全酶组装的增加,最终导致PP2A活性的上升。
研究人员发现神经元中过表达PTPA部分模拟了天使综合征小鼠的表型,表现为成熟树突棘比例下调。
通过遗传手段,降低天使综合征小鼠中PTPA的水平,改变了该疾病模型中的树突棘形态异常。
通过药理学手段抑制PP2A活性后,天使综合征小鼠在树突棘形态、突触传递水平以及运动行为等不同层面上,得到了改善。
相关论文信息: 携手奋进走向辉煌创新篇 ■孙军于浩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走过了70年光辉历程。
70年来,一代代大连化物所人怀着对国家的深情厚爱,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科研攻关能力和毅力,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做出了一系列国家最急需的科研成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贡献。
1949年建所之初,大连化物所职工仅106人,科技活动人员51人,只有9名研究员。
张大煜、郭和夫、萧光琰、张存浩、刘静宜、陶愉生等老一辈科学家冲破阻力,毅然回国,投身新中国的建设。
建所初期,卢佩章、楼南泉、郭燮贤、彭少逸、陈国权、章元琦、郑禄彬等一批研究骨干来所参加工作,正是这样一支单薄的研究队伍,以无畏的精神,一次次成功地完成国家科技任务,解决了国家的急需。
他们甘愿坐“冷板凳”,甘心作“铺路石”,不计个人名利,只当无名英雄,不负科学家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为后来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他们是大连化物所“锐意创新、协力攻坚、严谨治学、追求一流”精神的缔造者和践行者,是研究所厚积薄发、继往开来的信心源泉和宝贵财富。
1959~1971年,为满足国家石油工业、煤炭工业和国防建设发展需要,大连化物所先后分出科技力量支持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所和七机部四院42所等科研机构。
同时,也向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哈尔滨石油化学所和长春东 北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输送科技人才支持其发展建设。
197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科学的春天”,大连化物所人一如既往地艰苦奋斗,突破科学研究的重重困难,不畏艰苦、协力攻坚,一次次奇迹般地完成国家重要攻关项目,成功填补了众多国内空白。
同时,研究所不断抓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壮大科技人才队伍,1985年,设立国务院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所职工达到1384人,其中,科技人员879人。
1998年起,中科院分一期、二期、三期启动实施了知识创新工程,大连化物所为首批试点单位。
1999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大连化物所并欣然题词“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把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所”,并称大连化物所是“知识创新工程的先遣部队”,研究所在党和中科院的领导下开始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持续跨越发展。
研究所体量也迅速精简,从1998年的1209人精简调整到2006年的792人,博士职工比例从8.9%升至18.9%,研究所队伍结构得到优化,科技人才队伍非常精干,期间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
此后,中科院相继实施“创新2020”“一三五”规划和“率先行动”计划,大连化物所也从未停歇改革和发展的脚步。
大连化物所建所70年来,科技人才队伍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争做科学院的排头兵,出色地完成国家科技任务,取 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成果的取得与一代代科学家艰苦卓绝的奋斗是分不开的。
从人才队伍的变化历史,可以看出大连化物所的发展命运和国家及中科院的发展紧密相连。
研究所一直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基础,尝试各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方式和策略,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探索和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为增强领军科学家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大连化物所参照国际Tenure-Track、Chair-Professor制度,实施“首席研究员”计划,遴选优秀科技人才,聘至退休年龄,给予稳定保障。
为激发优秀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稳定存量,优化增量,实行“预聘—长聘”制度,对新聘任正高级人才,设立5年预聘期,预聘期考核结果为优秀的,聘为“首席研究员”,进入长聘期管理。
为进一步凝聚、激励、支持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和引进,实施“张大煜学者”计划。
为选拔和培养30岁以下优秀青年博士人才,吸引优秀青年博士人才来所工作,大连化物所建立优秀青年博士人才破格选拔机制,聘为副研究员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为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实施“国际英才计划”,大连化物所资助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到国际知名大学和国际顶尖实验室深造学习,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
为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大连化物所实施 了“优秀博士后支持计划”,以百万年薪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博士后人才加盟大连化物所。
建立人才服务平台,做好引进人才后勤保障工作。
大连化物所组成由所领导牵头、相关管理部门参与的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在人才回国前,提前启动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采购、团队组建、研究生招生、科研项目申请、配偶就业及子女入学(托)等工作,以保障人才来所之后能尽快安顿下来,第一时间开展科研工作。
为解决人才子女入托问题,大连化物所与中科院共建中科院幼儿园大连实验园。
为解决人才子女入学问题,大连化物所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共建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学校,实现大连化物所职工子女可以顺利就读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和中学。
在党的领导下,在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中,人才工作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大连化物所逐步形成具有研究所特色的科技人才计划体系,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并先后获得“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在研究所发展的光辉历程中,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在各个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
先后有20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目前,大连化物所有两院院士14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1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2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研究所人才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在所级人才计划体系方面,拥有“首席研究员” 61人,张大煜杰出学者12人,张大煜优秀学者38人,张大煜青年学者24人,这些人才计划对大连化物所高层次人才起到良好的稳定支持和保障作用。
在青年人才方面,拥有项目研究员15人、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62人、副组长16人、优秀青年博士人才19人,在站博士后接近200人,在学研究生数量突破1000人,青年人才队伍展现蓬勃生机。
大连化物所历届领导都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不断探索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人才发展新思路和新举措,切实做好研究所人才政策与国家、中科院、地方人才政策的有效衔接和相互补充,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并卓有成效地实施开展。
研究所今天的科技人才计划体系和取得的人才成绩,凝结着几代所领导和大连化物所人的辛勤汗水和智慧结晶。
当前,大连化物所正处于探索改革发展的关键机遇期,将不断打造创新科技人才队伍,为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夯实基础,力争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携手向世界一流研究所的辉煌目标奋勇前行。
作者简介: 孙军,1978年7月生于大连,2008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人事处处长。
于浩,1978年11月生于哈尔滨,2007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现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人事处工作。

标签: #激活码 #多少钱 #多少钱 #多少钱 #多少钱 #多少钱 #多少钱 #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