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周末,c盘有哪些东西可以删除

东西 4
2022年5月20日 星期
江南周末·南湖 电话/82828110E-mail/jxnhzwd0410@编辑/周伟达 版式/夏可夫 校对/郑建丰 11 —— 快乐的雕陆乐陆老师成天笑 老嘻嘻乐呵呵的,好像 天底下压根就没有 塑家师印象令他不高兴的事。
■简儿 陆乐老师浓眉大眼阔耳,像一尊佛殿上走下来的罗汉。
这是很多年前,我第一次见到陆老师的印象。
记得那一次是在婺源,早春的街头,陆老师抱着一只齐人高的白瓷瓶缓缓而归。
那只白瓷瓶是他从一家瓷器店里向老板软磨硬泡买下来的,白坯,还没上色。
付的是成品的钱。
付账的时候,老板有点不好意思,这不让您吃亏了嘛。
不吃亏,我要的就是这白坯。
陆老师笑嘻嘻地答。
不晓得陆老师后来在这白瓷瓶上画了什么。
这次见到陆老师,我终于把这个问题 抛出来。
陆老师说:什么也没画哦。
就觉得它 作为一个白瓷坯,摆在那里已经足够好看。
画什么上去都觉得画蛇添足。
后来和陆老师又见过一次,在南湖会景园一座宅子里,子仪的新书分享会上。
那天陆老师携了夫人来,坐在角落的一张长桌子旁。
桌上摆着瓷罐、瓷碗,插一枝荷花。
陆老师穿一件米白色麻布衬衣,陆师母穿一条藕粉色裙子。
两个人恬然地坐着,一看便知是一对伉俪。
那一天傍晚下了雨,回去时陆师母开车捎了我一段。
下车的时候雨停了,我把一顶淡黄色格子伞落在陆老师车上了。
陆老师发我微信:给你收好了放在工作室,有空来拿,顺便过来玩。
答曰:好呀。
这一个邀约,隔了两年才兑现。
约了周日下午一点半在陆老师工作室见面,扫码,上电梯至6楼,寻到一扇古朴的木门,敲了敲,里边一个声音答,来了。
陆师母出来开门,笑着招呼我:快请进呀。
进门环顾屋子,一百四五十平的样子,屋内摆着旧式橱柜、藤椅、藤桌、坛坛罐罐,鱼缸、天堂鸟,以及大大小小的雕塑作品,把一间屋子撑得满满当当。
北窗边摆了一个石臼,种了一盆绿植,碧青的叶子藤萝般垂下来。
陆老师说,这一盆绿植从文化馆的工作室搬过来,今年春天刚发出的新叶。
陆老师说,植物很简单,给点阳光就灿烂。
在这一株植物上,可以窥见生命的蓬勃、欢欣和快乐。
人若像植物一样简单,就会很快乐。
陆老师把雕塑叫做玩儿。
什么时候开始玩雕塑?小时候挖防空洞,挖出很多东西,那时候,觉得泥巴实在太好玩了。
想捏个什么就捏个什么。
就开始捏泥巴玩儿,上学的时候雕橡皮章子玩儿。
那些都是童年的玩具。
从前他们叫我捏泥巴的人。
我觉得恰如其分。
我就是一个捏泥巴的人。
陆老师是土生土长的海宁人,从盐官小学一直上到高中。
高中就在王国维故居边上。
那时候觉得名人离自己很近,就像隔壁一个邻居。
二十四岁,去中央美院上学。
“老师待我很好,经常问我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有时还请我下馆子吃饭,一点也没有老师的架子。
就像朋友一样。
一个宿舍住五六个人,晚上空下来,一屋子人高谈阔论。
在中央美院学了两年,回到嘉兴,我的创作之路才算真正开始。
”“工作四十年,几乎没有一天偷过懒。
但也可以说,每天都在偷懒。
我其实是特别懒的一个人。
平时懒得出门,懒得见客,成天宅在家里,也没地方去嘛。
那时间怎么消磨好呢,就手里拿个东西玩儿呗,捏出个啥就是啥。
捏好了摆在那里搁几天,觉得不好看,再重新捏过。
”工作室进门处横亘着一根木头,像一根绞麻花。
这是陆老师一刀一刀雕刻出来的。
时间在手中流逝,而一段木头却拥有了生命。
雕刻,让木头不再是木头,石头不再是石头。
它们幻化成世间万物,亦成为了世间有情物。
“再过两个月就退休了,退休了以后有大把时间,再也没有羁绊和束缚,可以放飞 自我了。
我就想着,接下来要做一些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东西,哪怕一点用处没有,也不打紧。
只要自己喜欢就好了。
” “有时半天工夫,手里拿着一根木头,琢磨着可以雕一个什么东西。
雕到最后其实也没雕出个所以然,但觉得挺好看。
摆在那里,左看看,右看看,心里就觉得很美。
” 我想陆老师喜欢和屋子里的作品对视,因为他能读懂它们的语言,知晓它们的来处和去处。
它们于他,亦是知己和挚友,理解他懂得他。
他与它们在时空中交集、相遇,彼此映照,互相成全,惺惺相惜。
有时人家问你是干嘛的?我就说玩泥巴的呀。
陆老师笑嘻嘻地说。
因为无聊,想要打发掉时间。
特别是疫情发生以后,不能出去玩,也不晓得找谁玩。
就和自己玩呗。
对于陆老师而言,人生之乐,便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徜徉于雕塑的世界里。
因为喜欢,所以快乐。
陆老师的名字有一个“乐”字,用繁体字写下来,特别好看。
陆老师写了“长乐”两个字,悬挂在墙上。
一个人的名字多么神奇,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陆老师成天笑嘻嘻乐呵呵的,好像天底下压根就没有令他不高兴的事。
就是这样乐呵呵的心态,令他的作品充满了喜乐、生动之气。
对于陆老师而言,雕塑是令人快乐的艺术,也是心灵的艺术。
一个人,想要向世界传递什么,一定是他心底有什么,他心底有快乐,于是,就向世界传递着快乐。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冰心散文奖得主) 读自 书己 要身 体上 读书和做人是同 贴来一件事。
到 ■张猛 浙江平湖籍大儒陆稼书(1630—1693),名陇其,字稼书,是清代从祀孔庙第一人,也是嘉兴地区从祀孔庙第一人。
有清一代,陆稼书地位尊崇,康熙皇帝感叹“本朝如这样人,不可多得了”,乾隆皇帝御批“研精圣学,作洙泗之干城;辞辟异端,守程朱之嫡派”,诗人俞鹤湖说他“有官贫过无官日,去任荣于到任时”,梁启超说:“平心而论,稼书人格极高洁,践履极笃实,我们对于他不能不表相当的敬意。
”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陆稼书受到了冷落。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陆稼书又重新走入了我们的视野。
中华书局出版了《陆陇其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陆陇其家训译注》,浙江古籍出版 社出版了《陆陇其集》,浙江平湖、上海嘉儒家讲究“为人之学”和“为己之学”,为人 定、河北灵寿等地政府和民间也对陆稼书之学是外在的,通过读书来获取功名富贵; 表示出了高度的重视,重建了陆稼书家族“为己之学”是内在的,通过读书来提高道 祠堂、尔安书院、当湖书院等文化场所,举德修养,提高人生境界。
很显然,陆稼书认 办了“陆子文化节”“陆子故事节”、陆稼书可的是儒家“为己之学”,他也希望陆定徴 学术讨论会等系列活动,极大地推动了陆能够深刻理会儒家“为己之学”。
稼书的研究阐释和宣传推广。
可以说,陆 其次,陆稼书讲了读书和做人的关 稼书已经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符号重新嵌入系。
他提出,读书和做人是同一件事,“将 到了地方文化建设中。
所读之书,句句体贴到自己身上来,便是做 陆稼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既是一人的法,如此方叫得能读书人”。
“读书人” 位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三个字中包含着读书和做人两重意思,读 教育家。
15册《陆陇其全集》中,收录了陆书人与不读书人的区别在于读书人能将书 稼书的大量书信,其中他写给儿子陆定徵、中圣贤道理用到做人上去,而不读书人不 陆宸徵等人的家书,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教知道书中圣贤道理,自然也就不会将圣贤 育子女读书仍有着一定启示。
道理用到做人上去。
据史书记载,陆稼书有四个儿子。
长 再次,陆稼书讲了读书的方法。
他指 子陆信徵生于顺治十二年(1655),次年痘
出“读书以精熟为贵”,要求陆定徴熟读精 殇。
次子陆定徵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思,下实功夫背诵“四书”“五经”。
他还着 康熙二十一年(1682)亡故。
三子陆安徵,重指出“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提醒陆定 生于康熙五年(1666),康熙九年(1670)痘徴读书不要强求速度,而是“绵密不间断”, 殇。
四子陆宸徵,生于康熙七年(1668),是日积月累,功到自然成。
陆稼书去世时唯一在世的儿子。
因陆信 与此同时,陆稼书还讲述了“经典”与 徵、陆安徵夭折,陆稼书对陆定徵、陆宸徵“时文”的关系,应该以儒家经典和传世古 尤其上心,特别是对陆定徵寄予了深切的文为根本,日日夜夜,勤加诵读,至于八股 厚望。
时文,读上几十篇,了解一下“规矩格式”, 康熙十七年(1678),陆稼书进京参加大体知道怎么写就可以了。
博学鸿儒科考试期间,给陆定徵写了一封 最后,陆稼书总结全文,得出三点结 信,题为《示大儿定徴》,详细讲述了为何读论:读书和做人是同一件事,读书的功用是 书、如何读书、读什么书。
“明白圣贤道理”;读书的方法是“循序渐 在这封信中,陆稼书首先讲了读书的进”“精熟为贵”;应对科举考试,要以“读经 功用。
他指出:“非欲汝读书取富贵,实欲读古文”为根本。
汝读书明白圣贤道理,免为流俗之人。
”这 《示大儿定徴》中,既有关于读书的思 是陆稼书对读书功用的界定,在他看来,读想观念指导,又有具体读书方法指导,既能 书不是为了考取功名、获取富贵,而是为了指明方向,又有可操作性,其中充满了深深 明白圣贤道理,免得沦为世俗平庸之人。
的父爱。
可惜,陆定徴虽少年聪慧,却英年 早逝,未能继承陆稼书的学术衣钵。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除夕,在陆定 徵去世三个多月后,陆稼书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告长子定徵文》。
他写道:“汝生聪慧,读书学文,日益加进。
吾不欲以俗学课汝,欲引汝到圣贤路上,宁拙毋捷。
汝亦深知吾意,不肯以苟且自期待。
吾心内喜,谓可大望,孰意其竟至此也?”陆定徵的早逝让陆稼书多年心血付之东流,可惜,可惜。
至于他的另一个儿子陆宸徵,仅有中人之姿,虽人品端正,却与道统无缘。
陆稼书是个真正的读书人,他的学问多半是遵循先贤朱子“熟读精思,循序渐进”的教诲,通过不间断阅读和实践得来,是真正的学问,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思辨的追问。
《示大儿定徴》中既有对先圣先贤读书观的继承,也不乏他自己多年读书的心得体会,尤其是他对读书和做人关系的论述,可谓真知灼见,对为何读书、如何读书、读什么书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作者系嘉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主办:市嘉文兴艺日评报论江家南协周会末 梦见母我常常看见母亲亲在夜深人静时佝 偻着身躯坐在床头 做的油灯下缉鞋底、绣鞋花、上鞋帮,甚至 新通宵达旦。
鞋■杨 金田 昨夜我又做梦了,梦见母亲在灯下做鞋。
梦醒之后,我黯然神伤,泪流满面。
梦境再次勾起我对母亲的思念,脑海里浮现出母亲清瘦的面容和辛劳的场景。
我那苦命的母亲,大名朱美琴,小名阿大。
她3岁丧母,4岁过继给伯父做养女,14岁送给别人做童养媳,17岁逃回娘家后不久出嫁到我们杨家,18虚岁生我做了母亲。
苦难多舛的命运和曲折多变的经历炼就她吃苦耐劳、乐善好施的性格和心灵手巧、擅长女红的技能。
一贯精神矍铄、独居乡下的母亲,去年五一期间来湖州与儿孙们一起欢度劳动节,却不料回老家后在5月12日那天突然跌跤而逝,给我留下“未在床前送终”和“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
我从小看惯了母亲做鞋,更穿惯了母亲做的鞋。
穿着母亲的鞋,我不但在桐乡河山老家上小学、读中学和当赤脚教师,而且还去杭州读大学,又到湖州当高校教师并晋升教授。
如今,年近古稀的我,仍对母亲做的布鞋情有独钟。
穿着母亲做的布鞋,不但感觉舒适,外观精致,而且饱含亲情,不忘感恩。
尽管我成家后也穿买来的皮鞋或“老北京布鞋”,但总觉得不如母亲做的鞋。
在我小时候,母亲每年要做许多鞋,一是因为她有2个娘家而弟弟妹妹众多, 二是由于她结拜了多位好姐妹并认了一串干儿女。
长辈、同辈、儿辈、孙辈,人数众多;老年鞋、成人鞋、孩儿鞋,单鞋、棉鞋,式样各异。
手工制鞋,须经定鞋样、糊布板、缉鞋底、上鞋帮等一系列工序,费时费力,费钱费神。
在当初缺金钱、缺布料、缺时间的条件下,母亲每年要做数十双规格各异的鞋,谈何容易?难怪她每年总要为做鞋而忙碌,越近年关越忙。
我常常看见母亲在夜深人静时佝偻着身躯坐在床头的油灯下缉鞋底、绣鞋花、上鞋帮,甚至通宵达旦。
我习惯听着缉底线抽过鞋底的嗤嗤声进入梦乡,后半夜醒来,见母亲还在聚精会神地缉鞋。
每年正月初一起床时,母亲总是在被面、床前放好了亲手缝制的新衣和新鞋,让子女以全新的形象跨入新年。
为了做鞋,母亲千方百计地找来穿鞋人的鞋样,有时叫该人用脚踩在报纸上自己剪样。
给孩子做鞋,须在旧样基础上适当放大,并在鞋帮上外加搭襻。
为了做鞋,母亲把一片片旧布片视为至宝,随时收集起来糊成布板。
将旧布摊平,刮上用面粉、水(添少量小苏打防霉) 熬成的糨糊,一层一层均匀地粘贴在门板上,晾干,揭下,成为“布壳”。
用大头钉把鞋样固定在布壳上用剪刀沿样剪下,层层叠加至适当厚度,用相同大小的白布垫底盖面,压紧后做鞋底(俗称“千层底”)。
为了做鞋,母亲不知放弃了多少睡眠之夜,熬红了双眼在灯下缉鞋底。
她左手捏鞋底,右手拿着穿好缉底线的针。
先用针在头发上擦一下,借头发油脂润滑针尖,再在中指顶针的助推下用力将针刺穿鞋底,用手(或用牙咬)拔出针尖,拉线、勒紧后再反向刺第二针。
如此循环反复,直至整个鞋底遍布密密匝匝、整整齐齐的针脚。
缉好鞋底后,还要裁帮、滚边、上帮、楦鞋,一双新鞋才算制成。
母亲做鞋,做得细心、耐心、精心。
不但鞋底、鞋帮的针脚细匀,而且常在鞋面上绣上相应的图案,譬如给姑娘的鞋上绣梅花、兰花,给小孩的鞋上绣虎头、王字,给老人的鞋上绣龙凤、福寿,赋予新鞋赏心悦目的外貌,赢得穿着人赞赏、旁观者羡慕。
虽然母亲去年走了,但养育之恩永存!(作者系桐乡籍湖州师范学院退休教师) 老歌(外一对头发花 五白的老人 相互搀扶着 首)走在路上 ■陈中明 一首老歌的韵味像腊肉飘荡的浓香把我带回了故乡的过往 月还是那么柔情敞亮风还是那样欢快无忧山水未老,还是神采奕奕的模样人们还是那样淳朴、憨厚、善良婚嫁只看人品,不看地位金钱 听一首走心的老歌如畅快地淋一场情感雨洗濯沾满一身利欲的污垢粉尘丝丝情怀滋润枯萎的灵魂 圆 一对头发花白的老人相互搀扶着走在路上步履蹒跚的身影缓慢地向前移动 那生命与生命的支撑那情与爱的依靠像极了两个半圈合拢的圆 愈是生命相扣地往前走魂与灵的契合愈是牢固 被遗忘的椅子 它端坐窗前,已记不清坐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一屋子的昏暗、潮湿、霉变无声地啃噬着身体 求生的欲望,想站起来走出去却怎么也直不起腰来窗外,一些游走的影子故意显摆地,弄出些声响 它放下所有的幻想。
将躁动摁进灵魂快要散架的身躯,沉默如一个修行的僧人,收回所有的欲望以死为生。
静等空中神灵 与一滴水对视 与一滴水对视就那么一眼心与心就彼此相通 她从一朵云里走失再也回不到云朵我漂泊他乡却踏不上一条回乡的路 都说相遇是缘为何眨眼间又踪影不见 门 一扇门久久地关着就失去了门的价值 一扇门久久地开着就失去了门的意义 要进去的进不去要出来的出不来无不是门的悲哀 灶间里独处母亲做午饭时,的看到灶间有这么多 书籍报刊,觉得都挺 母好,舍不得烧掉,竟然重新帮我整理了, 亲放在一边。
母亲离开我已经二十年了,最使我不能忘怀的是她在灶间忙碌的身影。
和绝大多数江南农村妇女一样,母亲是一个沉默少言、忙于家务的人。
早粥、午餐、晚饭,一日三餐从不误时。
儿时家贫,就是简单的新蚕豆,也会变着法儿做出油煸蚕豆、咸菜炒蚕豆、梅干菜蒸蚕豆等美味佳肴,端上餐桌。
吃完,母亲又及时收桌,把吃剩的碗脚,放入杭州篮罩上毛巾,挂到钩子上,既能通风,又防猫咪偷吃。
碗筷先放到温热的汤罐里洗刷,再用清水冲洗。
汤水舀到猪食桶里,成为猪崽的“李子园”。
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差不了多少。
都说一心不能二用,可母亲烧火时,却 总是“心不在焉”。
她每次拿起稻草,都要检查一下是否有遗漏的稻穗,要是发现有一两穗稻谷,就马上用指甲掐下来,存放到灶台上。
一顿饭工夫,灶台上就会积累起十多穗稻谷。
有时候因为忙碌,忘了收拾,那灶台往往要迎来“鸡飞狗跳”。
有时候,柴火是黄豆秸秆或者蚕豆秸秆,那也一样,每把柴火都要经过母亲的火眼金睛,总能剥出几粒遗漏的“珍珠”。
不用十天工夫,母亲烧饭顺便剥出的黄豆,放到瓦罐里,就能煨出一罐酥松喷香的煨黄豆来。
早上从 说真的,经过整理,看着整洁的房间,我还挺有成就感的。
不成想,母亲做午饭时,看到灶间有这么多书籍报刊,觉得都挺好,舍不得烧掉,竟然重新帮我整理了,放在一边。
午餐时,母亲一边对我说,一边又好像在自言自语:“你看,这些报纸,包包菜籽蛮好的。
”“这些书么,都还好端端的,叠齐了放好不碍事,万一你还要看呢?”“啊呀,这些书买来的时候,不便宜啊,要懂得珍惜!要么送给隔壁贵华,他还在读初中呢!” 独处一隅如一棵自己与自己说话的树看影子孤傲清欢 在静逸的时光里读诗在纯净唯美的文字里把一身的嘈杂浮躁沉淀让灵魂在神韵中修行(作者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江南水乡农村都用柴灶,柴火主要是稻灶灰里取出来,还是温温的,那可是吃粥的 听着母亲的话语,我沉默了,无言以 草。
干燥的稻草当然好烧,要是遇上梅雨季好佐料。
对。
母亲说得对,我真的不应该把旧书报 ■徐 节,稻草受了潮,火苗旺不起来,那就有赖于 长大后,我到外地读书工作。
难得回刊扔到灶间里,好在母亲都已经把它们挽 如松 火筒吹气,才能“死灰复燃”。
每到那时,我家一趟,我整理自己的房间,把初中时代的救了回来。
就挤到母亲身旁,争当助手。
现在想来,我复习讲义和练习资料,还有一沓沓旧报纸,(作者系秀洲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副 鼓着腮帮子帮母亲吹火筒,那情形一定和滥都清理出来,移到灶间,准备当柴火烧掉。
主任)

标签: #中文 #都有哪些 #股票代码 #软件 #有哪些 #昆明 #文件格式 #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