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A082021

打不开 1
年9月5日星期日责编:陈少英美编:江龙投稿邮箱:csy@ Citsyupplement身/边/人/身/边/事 XIAMENDAILY 无偿献血不张扬♥李三江 前年女儿搬家时,我不经意间看到一张女婿的老照片。
他坐在采血车上,神情镇定自若,顿时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我的女婿张忠万,是全国献血楷模,是特区爱心天使。
他曾多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银奖、特别促进奖。
生前,他是厦门边检总站高崎站的一名工作人员。
张忠万是建阳黄坑人,年幼失双亲,与堂姐相依为命。
村里长辈看他乖巧,常关心、照顾他,让他当村里小通讯员,18岁送他参军。
在部队的大熔炉里,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哺育下,勤学苦练,从小学三年级自学到厦门大学法律系大专毕业。
成长的经历,使他心存感激,心存善念,希望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他人。
他曾亲眼看见车祸流血事件,受到触动,深深体会到血液对生命的重要性。
1995年,高崎边检总站组织干警无偿献血,张忠万一马当先。
他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我。
我要把自己的鲜血无偿献给需要的病人。
”从此,他主动与市中心血站联系,每年定期去无偿献血。
他对自己无偿献血的行为从不张扬、不炫耀,直到1999年他第一次获得全国献血金奖,市中心血站发函邀请单位领导参加表彰会,《厦门日报》报道了他的献血事迹,同事、朋友、家人才知道身边竟然有位“热血男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带动下,边检站好多干警成了献血积极分子。
接着,我在家又翻阅张忠万珍藏的8本红色献血证书,第一本证书上记录的时间是1995年3月14日,抽血量200毫升……从此每年定期无偿献血,持之以恒献出全血总量6400毫升。
后来他从市中心血站了解到血库缺少成分血——血小板,他毅然去献血小板。
家人言语委婉劝他只献全血,他却说输成分血比输全血稳定性好,输用安全。
他接二连三献血小板15次,30个治疗量。
15年来总计献血量3万多毫升,相当5个正常人的血量。
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勇气、能量、执着。
2010年11月5日,我突然接到女儿来电:张忠万已从重病室移到普通病房。
我火速从漳州赶到厦门的医院。
看着他苍白而消瘦的身躯,我前抱住他,只听他微弱地说:“爸,我没事,捡回一条命,等我出院练好身体,我还要去献血。
”虽然一切都在变,但他在病床上还惦记着献血,多么难能可贵的坚守。
天有不测风云。
11月7日凌晨,张忠万与病魔顽强抗争8天后,那颗无私奉献的心缓缓停止跳动。
噩耗犹如晴天霹雳,泪水模糊了全家人的双眼,守候在病房外的领导、同事也泣不成声……他的献血、他的爱心、他的精神,永远活在大家心中。
征文启事 为庆祝厦门红十字会成立110周年,厦门市红十字会、厦门日报社联合推出“我和厦门红十字・厦门红十字走过110年”征文活动。
●征文内容:红十字会的主要工作包括在灾害和非灾害、紧急和非紧急状态下开展救援、救灾和人道救助;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组织志愿者参与现场救护;依法参与、推动无偿献血、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参与开展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工作等。
此次征文活动,要求内容紧扣“我和厦门红十字”这一主题,以对人物、事件的真实记录为宜。

1.以不同视角,分享自己对厦门红十字会工作的想法和感受,彰显新时代红十字会工作的精神与大爱。

2.回顾厦门市红十字会成立110年以来的光辉历程,讲述其中鲜为人知的故事,亦可配上老照片,传扬厦门市红十字会工作的优良传统。

3.讲述厦门市红十字会的优秀工作者、会员默默付出、践行人道服务的感人事迹。

4.讲述参与红十字人道事业(“三救、三献”等),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

5.结合实际案例畅谈红十字会精神及内涵。
●征文时间:9月1日起至11月12日。
●征文要求:
1.作品切合主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健康向上,内容真实,情感真挚,笔触生动,语言清新,感染力强。

2.以记叙文、散文为主,篇幅1000字左右,不超过1200字。

3.应征作品须原创,并保证未曾在任何报刊、书籍、网站、微博、微信等载体上发表。

4.投稿一律采用电子文档,以Word格式保存,文末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联系电话及建行或工行卡号,优秀征文选登后,将发稿费,并择优在《厦门红十字》内部连续性资料中刊发。
●征文邮箱:征文请发送到邮箱zfk@,请在邮件标题注明“我和厦门红十字征文”字样。
老照片 ♥陈儒鹏 那年我妈是女神 1986年,母亲18岁,在村里的手套厂上班。
有一次领了工资,几个小姐妹结队去泉州市区玩耍。
她们骑着自行车在尘土飞扬的泥路上飞驰,洒下串串银铃般的笑声。
小姐妹们用辛勤劳作领到的工资,购置日用品,买些小零食,然后一起到照相馆拍照。
同行的女孩们,大多选择了连衣裙或白纱裙,而母亲“不爱红装爱军装”,因为她自小钦佩军人的刚毅果敢与热血拼搏。
照片中的母亲穿着略微宽大的“海军服”,满脸自豪感,羞涩的笑容定格了母亲的青春年华。
后来,这张照片还被照相馆征用,放在橱窗里做展示。
姐妹们非常羡慕,觉得母亲成了画报上的“模特儿”。
时光流转,岁月不居。
照片中那个青涩美丽的女孩儿,操劳半生,白发已从鬓角生发,眼角也绣上鱼尾纹,然而,她却以另一种美绽放在我的心中。
母亲是我的榜样,她从小没有上学的机会,但是通过夜校扫盲和自学,母亲认识了很多汉字。
小时候,我常看到母亲手枕着一摞草稿纸在餐桌上写字,她“不耻下问”,向小学生的我请教。
后来到鞋厂工作,母亲做了车间组长,能够流利书写组员的 名字,并准确计算组员每月的工资。
勤勤恳恳工作了三十余年,母亲十余次获得“优秀员工”的称号,现在还能领到退休金,我为母亲感到骄傲。
母亲不曾跟我说过什么大道理,但是她身体力行,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遇到困难,我会想起母亲的刚毅与拼搏;工作了七八年,我依旧保持着每天学习的习惯,就像当年餐桌前伏案写字的母亲。
母亲也是我的好友,记忆中她从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要求我,每每和颜悦色地和我说话。
我们之间无话不谈,只要在一起,话题便绵绵不绝,犹如石子落湖,激荡起层层涟漪,从周遭人情世故到趣闻轶事,从工作安排到旅游计划,我们都乐于彼此分享与倾听。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一放假回家,母亲就来我的房间,我们躺在被窝里聊到深夜,直到父亲三番五次地敲门催促,我们才渐渐入睡。
如今,我已结婚生子,多年不曾和母亲酣畅淋漓地聊天至深夜,只是那时窗外闪烁的灯火与屋里绵软的被窝,依旧会在记忆深处温暖着我。
而今,我自己也做了母亲,也学着母亲的样子,点亮家的灯火,照料一家老小的三餐四季,希望也能护佑子女的一世周全。
“逐梦集美新城” 征文选登 集美区委宣传部集美区宣传事务中心厦门日报社联合主办投稿邮箱:zfk@ 我在集美新城指挥部那些年♥梁晓广 2006年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被抽调到杏林湾指挥部(后改名为集美新城指挥部)挂职,这是市委市政府设立的指挥协调机构,主要从市、区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选派挂职人员。
那时厦门正掀起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金戈铁马、狂飙突进,节奏快、标准高、要求严,指挥部白天下工地,晚上开协调会,当日出文件,问题不过夜,“5+
2,白+黑”是当时最好的写照。
集美新城建设者以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开荒辟地,雷厉风行,创造新城建设“厦门速度”。
在集美新城指挥部,墙上悬挂着各种图表,建设者称之为“挂图作战”,任务上墙,速度上墙,责任上墙,全力推动项目建设,“计划往前排、工期往前赶、服务往前冲”,时间在这里,以分秒计算,没有人愿意懈怠,人人分秒必争。
每周每天都在追踪,一座跨过杏林湾的新洲大桥,不到半年就完成合龙。
指挥部办公室吴主任,是一个干实事的好领导,工作亲力亲为,每天早上总是第一个来到办公室,下午最后一个下班。
当时办公室有三个副主任,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洪副主任曾担任过镇长、区规划局和建设局局长,业务能力强,经常带领我们谋划工作,组织方案论证,注重每个细节,反复推敲,优化完善;叶副主任工作能力强,是征地拆迁行家里手,能够与镇街干部打成一片,深受群众的称赞;赖副主任是国企副总,吃苦耐劳,以身则作,勇于担当重任。
当时,我从部队刚转 业,角色转变较慢,对工作环境还不太适应,他们总不厌其烦,手把手教我,直到我悟懂弄通,能较快上手,让我受益匪浅。
我们办公室是简易的活动板房,活动板房后面是污水处理站,工作环境极其艰苦,办公条件也很简陋。
刚开始只有两间借用的办公室,传真机也没有,发通知要跑到集美文教区去;因为没有外网电脑,只能在手机上操作,现在回忆起来还特别有感触。
办公室工作人员总共十来人,在极其简易的房子里办公,下雨像鱼池,天热像蒸笼,夏天常与苍蝇蚊子为伴,冬天更有蛇的出入。
记得有年冬天下午快下班时,有个女同事小吴上厕所,突然发现一只眼镜蛇,吓得惊慌失色,幸好及时发现,才没有被咬到,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小吴现在回想这事仍心有余悸。
2012年年底,我返回原单位,回味扎根集美的5年光阴,见证了集美新城从无到有,从百业待兴到欣欣向荣,我为自己在这里奋斗过而由衷自豪。
在指挥部工作过的领导和同事都相继回了原单位,我曾有几次重回指挥部。
2019年4月,我还参加了一场在新城举办的“勇攀高峰、直上云端”马拉松活动,跑步登上位于集美新城的岛外最高建筑——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12号楼,作为集美新城的建设者,再一次见证集美新城的巨变,我感到无上光荣与自豪! 一转眼已是十五年前的事情了,可一切好像还历历在目,重温集美新城建设的经历,总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涌上心头。
征文启事 今年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
在40年气势恢宏的改革发展历程中,跨岛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之
一。
在实施跨岛发展战略中,建设集 美新城是大手笔、大项目、大平台。
为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 年,展示跨岛发展的“集美速度”“集美样本”,集美区委宣传部、区宣传事务中心携手厦门日报社,共同举办征文活动,邀请建设者、见证人和读者朋友们,从自己所为所见所闻所感切入,以讲故事的方式,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展现集美新城的沧桑巨变和建设者可歌可泣的创业故事。
●征文要求:围绕“逐梦集美新城”主题,主旨鲜明、中心突出、故事真实、情感真挚,以记叙文、散文为主,篇幅掌握在900字左右,最长不超过1200字。
●备选角度:
1.集美新城蝶变,我见证。

2.建设集美新城,我参与我自豪。

3.我的事业人生与集美新城一起成长。

4.记我认识的一位集美新城建设者。

5.追梦集美新城,我成长成功。

6.建设集美新城的一件难忘往事。

7.生活在集美新城,我收获满满。

8.我与集美新城的不解之缘。

9.行走集美新城的所见所感所悟。
10.集美新城未来:我的期待与憧憬。
以上角度,仅供参考。
●征文时间:9月1日到11月30日。
●征文评奖:征文结束后,将评出一等奖2篇,各奖励1000元;二等奖4篇,各奖励600元;三等奖6篇,各奖励400元;优秀奖10篇,各奖励200元;颁发获奖证书。
●征文邮箱:请以电子文档方式发往zfk@,邮件标题注明为“集美新城征文”。
儿时的我顽皮好动,爬树摸鱼掏鸟窝样样精通,运动天赋也因此磨炼得娴熟。
然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我在一次侧空翻中把手臂给摔折了。
父亲从几十里外的老家匆忙赶到我的寄宿地,带我去看骨科。
经过一番推拉牵引,我开始了打石膏、吊手臂的乖乖生校园生活。
老师们上课看到了,都要关心过问一番。
有一天中午下课,班主任何锦河老师叫住我,带着我往学校后门走。
我心里纳闷,不是去食堂,不是去宿舍,也不是去办公室,这是要干啥?走到后门保卫室,他推门进去,从高压锅里盛出一碗大骨汤,端给我:“大骨汤补钙,喝了手好得快。
”我这才明白老师带我来的目的。
原来他跟保安大叔这么熟络,还能一起搭伙做饭。
此后我就在那蹭了好几天的饭。
那一年我读初中,何老师刚毕业到学校任教不久。
他很有才华,字写得好,校园里到处是他的手迹,比如领导来视察时漂亮的欢迎板,草地上“禁止践踏”之类的宣传语,还有模拟考卷上 难忘往事♥铁风 那碗大骨汤 油印的题目。
那时我的字还凑合,几个老师经常喊我去帮忙刻写试卷的油印模板。
现在回想起来还有点意外,那时我竟然从来没有过“提前知道试题”这种概念,也从来没向身边的同学说过关于刻试卷的任何事任何题。
可能是当时对于我来说考试着实没什么压力,同时我对模拟考这种检测学习效果的性质也有清醒的认识,而且每次考试都是从多套题库中择一来考而已。
但是,何老师他们的知人而用和无私信任,至今令我心怀感恩。
何老师的宿舍不一般,那是学校的广播和电铃所在。
每天学生做眼保健操 都要去那里人工放音乐,有时早上也要早早广播。
我是班干部,他便经常让我去负责开广播这档事。
有时他太忙或者哪里有急事没法在学校过夜,就让我去他宿舍睡替他值守,第二天一早帮忙放广播。
他的宿舍笔墨兼具,书籍很多,墙上挂着书法作品,所以每次去他宿舍我都开心,在那里读书练字,一些书籍内容至今记忆深刻。
何老师性格豪放不拘,而我自己13岁就独自在外求学,自理能力虽不在话下,但比较随性不在意吃穿,即便受伤了也没想要多吃点什么。
所以,看到他这么一个大老爷们细心地为一个学生准备大骨汤,我是既意外,又莫名感动。
转眼多年,很多年少时的记忆已淡去,而那段喝大骨汤的经历,却历久弥新。
何老师身上那份善良正气和活力,以及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深深地影响着我。
大学毕业后,我也曾有幸步入校园短暂地身为人师。
如今虽已不在教师岗位,但我仍以他为标尺,善待他人,善待后生。
而那一段经历,也让我每逢遇见师者,都更加敬重三分。
退伍不褪色建功新时代 厦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厦门日报社联合主办 “我的退役故事”征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 那抹曙光充满希望我的“蓝朋友” 陈孔雀钟婕 二等奖 跨越山海为你而来永葆军人本色的修鞋工这盏灯“河马邵”一辈子不关我的“一千零一夜”高炮兵攻克“冷”工种 陈美园陈齐枢李胜春 黄志纪斯荣 三等奖 与窗口结缘兵哥回乡当农民一声“到”,一生到尽己所能服务群众两次登上人民大会堂领奖台从“特区尖兵”到“国门卫士”从海军卫士到海豚卫士有你真好 马笛唐杨轩马棋栋邱纯纯黄宗洪张桂琛 许静肖秀文 优秀奖 伤疤见证忠诚 吴剑锋 天竺山的守卫者 郭向东 军魂在我心 杨秀晖 我愿做那一扇窗 谢平贵 做港口发展的追梦人 吴建良 永不止步的“禁毒跑男” 叶昕 林巡的“四季”作风 吴晓玲 为高考护航的橄榄绿 洪秀娟 他们仍是最可爱的人 陈雪梅 矢志当一名“最美生态建设者”
庄华 情网♥张少亭 桃李芬芳我陶醉 我是恢复高考的幸运儿,1980年7月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回老家平和县,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从教5所中学,任教过初中、高中,教过的学生数不尽。
可以说,全国各大城市都有我的学生,我引以为豪。
2017年7月退休后,我随女儿定居厦门,但从未感受过远离故土的空虚寂寞。
在厦门工作的学生常来看望我,有来厦门办事、观光的学生也会挤出时间来看望我。
我手机微信上有十几个学生群,每天群聊很热闹,联系从未间断。
偶尔回老家一趟,县城的学生只要得知,就会约几个同学跟我小聚,吃吃饭聊聊天。
同学们的热情让我感动,我反而不好意思麻烦他们,几乎都是悄悄回去,悄悄回来。
但春节期间就躲不过了,在外地工作的学生都回来了,同学会聚餐都集中在正月初
三、四、
五,同学们的盛情,我确实难以推辞,有时一天连续三场,常常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临近60周岁的一个周末,山格中学高中81届3班同学会会长蔡国贞会长打电话给我:“老师,麻烦您回来一趟,趁60岁大寿,您要宴请您的第一届学生吧。
”恭敬不如从命,我和老伴匆匆从厦门赶回县城,挑选珍藏多年的几瓶好酒,和老伴前往酒家,50位学生已恭候多时了。
和学生在一起的生日晚宴,场面很热闹,气氛很活跃,觥筹交错,举杯痛饮,令人难忘的师生情谊莫过于此吧? 5年前的国庆长假,我和老搭档数学老师吴伟平两对夫妻准备去广州旅游,城镇中学87届七班的学生得知消息后,漳州的王江南帮我们买了往返动车票,广州的朱琳当导游全程陪同游玩4天,东莞的刘友忠专程到广州请我们吃大餐,我们4人的广州之旅,无忧无虑,轻松快乐,感恩我的学生们。
我回平和老家,偶尔也会主动约几个学生,驱车前往偏僻山村,观赏山涧溪流之美,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同学们也会约定那个所在山村一个要好的同学煮烧柴的大锅咸饭。
那烧柴的大锅咸饭,那香喷喷、脆酥酥的锅巴,大家都抢着吃,胜过高档酒家的美味佳肴。
山村的学生淳朴热情,见我到来,盛情款待。
大家聊聊农事,叙叙家常,笑声不断。
学生偷偷告诉我:“四十年前,您骑自行车来家访,当时我家穷得要命,要不是老师您劝我父母,我没有办法读到高中毕业。
如今,我种了一千棵琯溪蜜柚树,一年也有十多万元的收入,前年我也买了一辆车,算小康水平了。
”见到偏僻山村的学生生活如此美好,我也倍感欣慰。
从教37年,尽心尽力当园丁,培育祖国栋梁材,问心无愧,无怨无悔;我的学生们懂得感恩,节日问候,登门致谢;退休多年的我,仍得到众多学生关心,深感庆幸,万分感激,桃李芬芳我陶醉。

标签: #信中 #学习软件 #文件 #学习软件 #格式文件 #文件 #输卵管 #程序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