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区域,区域周刊主编:赵秀红

怎么做 3
编辑:赵秀红设计:王保英校对:赵阳电话:010-82296659邮箱:jybqyjy@ 2022年3月26日星期
03 局长观点 闲话区域教育之供给 胡正平 在录播教室上课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旺藏九年制学校学生最开 心的事,大家抢着往录播教室跑。
张学军摄 因为探亲的缘故,我经常要到小城居住,恰好经历了小城共享单车投放运营的前期过程。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里,小城开始投放黄、绿、蓝三种颜色的两轮电动自行车,分别由三家公司运营,骑行模式迥然不同:其
一,需要微信扫码后实名登记;其
二,微信扫码再登录公司的APP;其
三,微信扫码即可骑行。
过了些日子,笔者注意到最为方便的那款车渐渐多了起来。
由此可见,对骑行者而言,选择的是方便快捷。
作为区域教育的管理者,我经常会被家长“围堵”:“我就住在幼儿园隔壁,为什么还要让我摇号”“我们夫妻都是一线工人,每天累死了,哪有精力做安全教育平台的题目”“学校为什么就不能把孩子送到家门口”“是孩子上学,不是我们上学,为什么总叫我们参加学习活动”“孩子的数学老师这么优秀,为什么要调整到乡下”……这个关于骑行选择的真实案例,以及经常被追问、被质疑的经历,让我联想到另一个话题:区域教育之供给。
能不能由此断言:方便群众的教育就是教育人的选择和追求;或者说,地方党委、政府就是要努力办好方便群众的教育。
客观地说,当下绝大多数家长都有过受教育的经历,信息时代也经常会接受各种碎片化的教育知识,他们对教育并不陌生,都能评头论足。
从这个角度看,做好区域教育供给,充分尊重家长的意愿和选择无可厚非,提供方便的教育也在情理之中。
毋庸置疑,从保障和维护家长教育监护权的维度看,方便孩子就学是他们的期许和心愿,办方便群众的教育理应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不二选择,这也是法律赋予他们的职责与使命。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都有为学生和家长接受教育提供方便的“约束性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也是区域依法治教的根本遵循,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条第四款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义务,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这大半年时间里, 各地都在落实“双减”工作,都是方便群众办教育的生动实践。
曾有人说,只要找准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就找到了教育供给的方向和目标。
笔者以为,这是个伪命题,至少不完全对。
共享单车运营的成功法则是方便快捷者胜出。
但区域教育有别于共享单车,其供给就不能单维度考虑方便的因素,方便之外还有更多需要考虑的“因子”,甚至有些“因子”与“方便”在权衡比较中,“方便”要为之让路。
揆诸现实,区域教育的供给绝不能仅仅尊重家长意愿和选择,只考虑到方便的因素,关键是要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尊重教育的规律,正确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首先,区域教育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意愿和选择,为学生和家长行好“方便”,但绝不能被家长“绑架”。
教育的规律性极强、专业化程度也较高,简单地遵循“唯选是用”,并非教育供给的全部。
一是少数家长的意见看似合乎情理,但不合乎法理,且有悖于公平和质量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9月8日,我国教师总数已经达到1792.97万,约占总人口的12.4%。
仅从数据上看,在家长群体中,教育工作者所占比例不小,但区域教育链长面广,涵盖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和不同方式,即便是教师家长,也不能做到通晓教育之全部,他们在教育实践中的意见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也不能盲听。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虽不是教育工作者,但都有过做学生的经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源于求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和错误反思,学校和教师有充分吸纳的理由。
殊不知,教育是过程的、发展的,有较强的时代属性,且教育面向未来,如果简单地用历史的视角评判当下之教育,罔顾不同时代学生的个体差异,“穿越”是臆想和梦境,绝非现实,沿袭套用老观念、旧方法未必真的有效管用。
区域教育在供给时,要做好甄别和处理,吸收有益有效的建议,敢于对“不切实际、不符时宜”的“方便”说不。
二是区域教育在做好自身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同时,也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服务,服务虽没有最优、最好 的上限标准,但一定得有政策底线和法律红线。
譬如,各地建立学生弹性离校制度,但学生在校时间一定得有底线,学校不应当无限承担家庭和社会应当履行的职责。
再如,教师是受党委、政府之托,依法承担教书育人之使命,并非学生和家长的专属用品,推进教师交流轮岗既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也有益于教育的均衡。
其次,区域教育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意愿和选择,为学生和家长行好“方便”,但一定得遵从教育自身的规律。
教育是国家事权和地方事权的统一体,有很强的规律性。
笔者认为,区域教育的规律很多,但从根本上讲,区域教育的发展一定得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且阶段性和地域性的特质鲜明,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简单依赖于教育上位政策和法规。
众所周知,教育的不同学段其经费保障由中央和地方分担的比例各有不同,且受限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区域教育有统一性的一面,更有差异性的一面。
因为有差异性,中观层面,区域教育在政策供给和制度安排上还是要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不是“喊喊口号”就能等高对接上位要求的。
微观层面,在方便孩子就读、方便家长监护的同时,要附带一些约束性的条件和因素,哪怕这些条件和因素,在少数家长和学生看来是重复的、多余的,甚至是“麻烦的”“添乱的”。
譬如,小学阶段重在习惯养成,尤其是在低学段,教师会不厌其烦地让孩子做简单的重复事,少数家长颇为不解。
特别是,为构建诚信体系,学校会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给学生也给家长诸多约束,等等,这些都是“方便”之外的因素。
由此可见,行家长方便之外,多一些约束和要求在所难免,决不能因为顾及家长的感受,而放弃了教育自身的规律。
再其次,区域教育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意愿和选择,为学生和家长行好“方便”,但一定得遵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简言之,是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契合学生的阶段性特点,杜绝短视和功利。
毋庸讳言,当下教育本身即存在短视性、功利化,一些家长的过度焦虑和极度期盼就是现实表现,既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又怕别人的孩子在跑道上加速;既期待自己的孩子都能上清华北大,又希望他们在轻松玩耍中就能实现;等等。
在这种扭曲、畸形的 期望和焦虑之下,必然会让少数家长萌生“奇思妙想”。
与其尊重一些家长的“奇思妙想”,不如尊重教育个体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互补性。
譬如,在学前教育阶段,一些家长期待孩子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会以结果导向倒逼幼儿园“小学化”。
区域学前教育在供给时就该循序渐进,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保教理念。
再如,在一些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以快速提分为噱头,“超前教育”“过度教育”“选择教育”,破坏了教育的生态。
实践中,区域教育就不能因为“市场有需要”而放任不管,而是要以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己任,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的良好教育格局。
最后,区域教育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意愿和选择,为学生和家长行好“方便”,但一定得思考自身的供给能力。
教育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教育的问题是社会问题蔓延聚焦的特殊呈现,解决教育问题绝不能靠教育部门“孤军作战”,而是要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明确部门职责,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作,汇聚加快教育发展的要素支撑。
一是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当下,教育呈现许多新特点:从家长维度看,一些区域教育呈现“省事性托付、问题式参与、校闹式维权”的明显特征;从办学体制机制看,一些地方逐步呈现办学体制机制僵化、学校办学活力不足等问题;从办学质量看,一些地方同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发展类型高度同质化;从学校基层治理看,一些学校深陷“自管、自办、自评”泥潭,管办评分离不够,家庭、学校、社会多元治理尚处初级阶段;等等。
这些都倒逼区域教育要深化综合改革,要系统谋划、综合施策、纵深推进、提速增效。
二是要全面提高教育供给水平。
当前,区域教育已处于基本实现现代化,整体迈向现代化的攻坚阶段,要做好“对标达标”大文章。
学前教育要对标争创“普及普惠”,义务教育要推动“优质均衡”,普通高中要提高“育人质量”,职业教育要完善“制度体系”。
在这些方面,区域教育的目标是相同的,但各地短板弱项却千差万别,区域教育在供给时要做到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而不是盲目跟风随大流,更不能简单粗暴一刀切。
(作者系安徽省宁国市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区域案例 南京市雨花台区: 创造区域作业新样态 张红 “双减”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教育回归本源。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为了实现“双减”的坚实落地,在全区中小学推进“雨花好作业”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一批颇有亮点的作业新样态,并以此为支点,营造适合每个孩子自然从容生长的教育生态。
聚焦调研,以价值认同为起点 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开展《好作业设计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两千余份。
同时,调整、优化教学视导中关于作业设计、布置与批阅反馈等方面的要求,形成新的教学工作视导方案,并开展“作业设计”主题教研72场。
最终通过数据分析与实践印证,整合区内教师在作业设计与作业管理方面的三大问题:对于作业功能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作业来源以“一辅”为主,相对单一;作业方式以传统纸笔练习为主等。
由此,雨花台区对“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与管理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并提出“雨花好作业”,其内涵是“一核三新”。
“一核”即“雨花好作业”的核心价值,是以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核心追求,以“育人为本、适切为先、进阶为要”为基本内涵,以“作业让成长可见”为愿景,为学生设计“最适合的作业”。
“三新”即“新理念、新支架、新评价”。
“新理念”是作业观的改变:矫正作业认知,从“教学小作业”走向“育人大作业”,帮助学生提升能力、涵养品格,服务终身成长;优化作业结构,从学生的真实状况出发,作业结构层次鲜明、满足个性、样态丰富、指向生活;更新评价机制,引入多元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等,通过对学生不同要素、不同阶段、不同能力的全面评价,搭建立体全面的评价模型。
“新支架”是教研员的引领:导向作业设计逻辑起点的“引导性支架”,整体规划单元作业结构的实践性支架,直观展示作业分层设计思路的示范性支架,明确作业分层实施方法的提示性支架等,引导教师自觉、科学、创造性地设计好作业。
“新评价”是区域性的探索:将达标作为评价的基点,成长作为评价的目标,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构建“渐进达标成长、自我相对成长、反馈增益成长、多变量推论成长”等作业评价新方式。
赋权赋能,以四大行动为锚点 在“雨花好作业”的引领下,我们以四大行动为锚点,准确定位“双减”背景下的区域作业设计与管理创新变革。
重在赋权学校自我管理,赋能 教师专业成长,赋能学生从容生长。
一是深度教研行动,以南京市 “双减”工作重点实验项目“‘雨花好作业’:区域中小学作业效能提升的实践研究”为抓手,设立一批子项目,通过学校自主申报、区域审核的方式,确立了项目研究基地学校,开展上下联动的整体深研,形成作业改革的区域实践场域。
二是设计能力提升行动,通过开发教师培训融合式、长程式的培训课程,对教师进行作业设计、评价、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培训。
组织开展学科主题教研、作业设计展评、“雨花好作业”经验分享等活动,全面提升全区中小学教师作业设计能力。
三是管理能力提升行动,组织指向学校管理者的专题研训,举办“雨花好作业”管理者沙龙,开展作业管理主题的开放日活动等。
健全学校关于教师作业设计的保障机制,形成校本化的作业改革管理体系。
四是成果凝练行动,培育一批建设中的亮点学校和优秀教师,形成系统性、校本化作业变革的“雨花范式”。
创新样态,以成长进阶为追求 通过“雨花好作业”的行动推进,各校基于作业的不同功能精心设计“诊断性作业”“巩固性作业”“迁移性作业”,创新作业样态,打破知识与真实世界的界限,通过作业让学生体验知识在真实世界的运作,明晰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实现成长进阶,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
作业在三方面实现了创新。
一是打破边界,从单一封闭到自由开放:学校的作业不仅停留在本子上、教室内,更是把学生引向更丰富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完成有挑战性的设计操作类、开放型、探究型、活动类、合作题等作业中,实现学习内驱力的激发以及综合思维的拓展。
如,设计跨学科主题作业、融创类作业等,指向知识的迁移和创新。
二是分层设计,从共性泛化到个性需求:学校基于学生的自主性开展了与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相匹配的作业模式优化。
如通过菜单式作业、“问题单”等形式,让学生在作业内容和作业数量上可以进行自主选择,同时引领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呈现思维的过程。
三是多元评价,从统一要求到因材施“评”:如南京市雨花开发区实验小学设计了“K星之旅个性化学习评价系统”,通过信息化平台,设计具有差异化特征的评价标准,对每一名学生自我发展的起点以及发展的增值进行评价,从而检验与保障学生作业的实效性。
“雨花好作业”,以“育人为本、适切为先、进阶为要”,为学生自主学习赋能,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认知,从而不断走向深度学习和品质学习。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 ·广告· 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工匠型焊接人才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劲四能”工匠型焊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电弧焊、氩弧焊、二氧化碳保护焊……焊接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崔恒祥、王海浪、樊鹏飞,一名名优秀的毕业学子,凭借一把焊枪,获得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大奖及“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焊接专业群自2012年以来,联合中车集团,紧密围绕“道技合
一、追求卓越”的匠心品质,率先引入全国劳模,共建国际化教师团队,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率先培养“四劲四能”工匠型焊接人才,主动适应高端装备制造转型升级需求,持续不断地输出重要装备焊接技术、自动化焊接技术应用等紧缺岗位人才,助力我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传承创新重构工匠型焊接人才培养规格 “四劲四能”擎起“中国制造”。
学校焊接专业紧密对接中国制造业对机器人焊接技术人才的需求,会同中车、中国焊接协会等单位,调研焊接操作、工艺编制、产品检验岗位新技术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从以手工焊为主的会焊接操作、会编制焊接工艺、会检验焊接工件质量升级到能进行机器人焊接操作、能焊接编程、能编制焊接工艺以及能检验焊接产品质量,培养具备“稳劲、 犟劲、钻劲、韧劲”品格的工匠型人才。
“四劲四能”的人才规格不仅阐释了焊接人才对细节与精准度把握的耐心和执着精神,传承和创新了现代工匠精神,更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重要支撑,丰富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一高三基”,诠释“焊接智造”。
焊接专业团队按照课程理念重塑、课程目标重构、课程内容重选等要求,贯通国内外焊接技术标准新要求,以学徒—焊工—机器人弧焊工—国际焊工职业成长为主线,新增机器人激光焊、机器人焊接工艺编制、离线编程等智能焊接高端技术课程模块,整合 平、立、横、仰等手工焊接基本操作技能及对应的焊接工艺基础技术模块,形成了以智能焊接高端技术为引领,以手工焊接、焊接工艺、机器人焊接技术为基础技能技术的“一高三基”专业课程体系。
对接中车等紧密合作企业,牵头开发以高铁转向架支撑座、铝合金车体等企业产品为主线的国家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升级改进项目,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典型结构件焊接工艺编制及焊接”和国家资源库“机器人弧焊技术”核心课程资源10门、“特种设备焊接工艺评定及规程编制”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3门,线上学习人数达54121人次。
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项目等全面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大力培养一大批能利用机器人焊接的智能焊工。
道技合一培育工匠型焊接人才 劳模引领,传承“工匠风范”。
2012年起,学校先后聘请全国劳模吴淑玄、国家技能大师张忠任职产业导师,聘请德国专家Lehnert先生、中车集团陈笃等企业工程师任职产业教 授,聘请吉林大学科研团队任职科研导师,通过专兼结对、互兼互聘,建设校企深度融合师资团队。
专业团队先后开展劳模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等师徒结对活动,实施教师企业实践、高端访学、境外研修等阶梯培养计划,全面建成一支能教学、能研究、能实践、能创新的校内外融合、国内外协同发展的跨境混编师资共同体。
2021年,智能焊接技术团队获批全国第二批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
2020年,专业教师党支部获得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称号。
团队成员中,3名教师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获得江苏省教学能力竞赛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
史维琴教授从2017年起连续5年担任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专家,主持开发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改革试点赛项机器人焊接项目,2020年获得试点赛项“优秀工作者”称号,在不断接力中传承工匠精神。
言传身教,涵养工匠精神。
专业团队以入门项目—主导项目—拓展项目为主线,深化“三师”带徒教学模式改革。
校内课堂结合专业资源库、教学项目库,实施“劳模、大师+教师”三师 共同授课,学生线上资源翻转学、线下焊工考核项目反复练;实训基地结合虚拟仿真,实施“师傅、工匠+教师”三师共同传授焊接技术技能,学生虚拟仿真体验练、企业项目产品真实做;赛创平台结合科研项目,实施“导师、劳模+教师”三师共同指导、共同研发,学生技能竞赛集中训、研创项目探究悟;工匠平台结合专业实践,实施“劳模、大师+工匠”文化传承,拜劳模大师,听大国工匠高凤林畅谈航天梦。
课堂劳模示范、基地言传身教、平台润物无声,学、悟、练合
一,训、做、悟一体,打造知行一体、践悟合一的焊接工匠培育生态,以工匠精神激励学生争做高技能人才,培养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而追求卓越的人。
在校学生参加焊接技能竞赛,获得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国际赛项一等奖4项、团体金奖3项;获得全国机器人焊接大赛一等奖4项、团体一等奖2项。
团队指导学生作品“‘蜘蛛一号’小型焊接机器人”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毕业生王海浪、樊鹏飞等3名学生获得中国技能大赛(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业技能竞赛)冠军两次、季军一次。
产研一体助“中国智造”走向“中国创造” 实地实境,构造产学研创赛一体基地。
团队与中车、汉神等企业,以“合作共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原则,以人才链、产业链、师资链为纽带,建立“赛训—实践—研创”三平台共育和“基地理事会—平台团队—工作室导师负责制”运行的产教协同育人运行机制,牵头组建了全国焊接职教集团,连续5年承办“5·18”常州智能制造焊接大会、省焊接学会理事会议、全国机器人焊接先进论坛等;组织“中焊杯”全国机器人焊接大赛、江苏省“技能状元”选拔赛、常州市级焊接比赛等18次;基地被授权为全国机器人焊接培训基地,连续9年为河海大学、常州大学等学生提供焊接技能实践教学,为中车、汉神等20多家企业提供技能培训及考证近20万人时,服务汉神等中小企业激光自动焊接工艺研究等项目52项。
校企、校校、院所深度融合,形成产、学、研、创、赛一体的先进焊接服务基地。
政府部门领导及行业企业多次到先进焊接技术服务基地考察指导。
浙江机电、重庆工业、陕西工业等职业院校来校进行交流学习。
国内多家权威媒体多次专题报道焊接专业高端人才培养成效,专业示范效应不断增强,教学质量、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陈保国史维琴王光文) 新时代新职教新征程 (江苏篇)

标签: #苹果 #找不到 #基础 #删了 #怎么看 #镜像文件 #迅雷 #打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