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长征的初心,8□本版编辑:乔燕冰

cf 2
□热线电话:(010)64812090□E-mail:wenypp@ 怎么狗啊、马啊、老鼠都有生命,你却连一口气都没有?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在《李尔王》一剧的《导论》中说,“《李尔王》是一出充满问题的戏,重大问题都没有解答”,并认为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以上所引李尔断气之前,对着已经香消玉殒的幺女所说的话。
这个问题,连同李尔在暴风雨中发狂前后对上天所发出的不平之鸣,都是他在剧中“天问”的一部分。
问题的答案,其实不假外求,就在李尔本身;因为这出戏演的主要是李尔生命的成长。
在开场戏里,李尔宣布退休,要把国土(也就是家产)分给三个女儿继承。
我们看到他的偏心(最疼幺女蔻迪莉亚)、幼稚、自大愚昧(用表相的言语衡量内在的爱心)、暴躁不知反省(不听肯特忠言劝谏)、喜怒无常(说翻脸就翻脸)。
他的大女儿贡妮芮与二女儿丽根对他的判断与防范亦非全然无理。
因此李尔注定要接受教育。
莎士比亚安排他在剧中三次下跪,标示他生命成长的进程。
李尔因贡妮芮要把他的侍卫从一百人削减为五十人,愤而转投丽根。
不料两姊妹已经串通好;丽根劝父王回姐姐家,于是:李尔向她讨饶?你看看这样的家还成什么体统:“亲爱的女儿,我承认自己老了;老人是多余的。
我双膝跪下,求您赐给我衣服、床铺、食物。
”丽根好父王,别这样了:这把戏很难看。
回去姐姐那里吧。
这是李尔的第一跪;这时候的他还处在愚顽的老我里。
诚如丽根所说,这是难看的把戏,只是表达李尔极度的愤怒。
当丽根要进一步删减李尔侍卫时,他对贡妮芮说:我跟你走。
你那五十是二十五的两倍,因此你的爱是她的双份。
李尔简单的数字逻辑再度显示他喊价式的感情观。
因此,当他发现最后竟连一个侍卫都不保的时候,难免就崩溃了:噢,丽根、贡妮芮啊,你们好心的老爸,他慷慨给了一切——噢,这样想会发疯:我要避免,不再想这个。
可怜的李尔把爱当作可以购买、交换的物品,终究只能发疯。
外在的暴风雨原本象征李尔内在的暴风雨,但疯狂的李尔在 艺苑 李试彭镜禧( 尔解台湾辅﹃仁 三大学客最座教 跪授、台大湾大 :学名的誉教授问题﹄) 暴风雨中反而逐渐清醒。
他的臣子要他进茅屋躲避,他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人性,跪下来说: 赤条条的可怜人哪,不论你们在哪里, 碰到这无情的狂风暴雨不停息,凭着你们上无片瓦的脑袋、饥饿的肚皮、窟窿百出的褴褛衣裳,如何抵挡这般天候?噢,我从来没有关心到这个!奢侈的人,去治病吧:裸露身子来体会穷人的感觉,好甩掉你多余的给他们,显得上天还有一些公道。
这是第二跪。
李尔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他同情贫苦百姓,认识到自己没有恪尽身为国王应当体恤子民的职责。
李尔第三次下跪是在与幺女蔻迪莉亚相会的时候。
蔻迪莉亚 □ 说:噢,请看看我,陛下,用您的手按在我头上祝福我:您不可以下跪。
蔻迪莉亚请父王把手按在她 头上祝福,应该是自己跪下。
她说,“您不可以下跪”,显然李尔也相应跪下。
父亲向女儿下跪本不寻常,一般而言也不合体制。
他向丽根的第一跪是气愤之下的把戏;向蔻迪莉亚的下跪,却是真心表达深沉的内疚。
两眼被挖出来的格洛斯特说自己“是在能看见的时候跌倒的”,李尔则是经历风暴之后,大彻大悟。
就在同一场结束,众人下场之前,他对蔻迪莉亚说: 您必须容忍我。
现在请您,忘记、宽恕: 我是既老又蠢了。
以敬语“您”(you)称呼女儿,请她“忘记、宽恕”,是李尔谦卑地承认自己铸成大错。
痛苦炼净了他,使他得到内心的平静。
蔻迪莉亚的勤王大军不幸败阵,父女成为俘虏。
女儿贴心地问:“我们就不去见见这两个女儿、姐姐吗?”李尔潇洒地回答:不,不,不,不!来,咱们坐牢去。
就只我们俩,要像笼中鸟般歌唱。
你求我祝福你,我就下跪,求你宽恕:我们这样过日子、祈祷、歌唱,还要说说老故事,笑看金闪闪的彩蝶,听听倒霉的家伙谈宫里的消息,我们也凑上去──谁输谁赢,谁得势,谁失宠──我们要假装参透世事的奥秘,俨然神的耳目:在围墙里的监狱我们看遍各帮各派大人物随着月亮的圆缺浮浮沉沉。
曾经贵为国王、颐指气使惯了的李尔,如今成为自己女儿的阶下囚,却毫不把它放在心上。
他的愿望只是和他最疼爱,也最疼爱他的幺女蔻迪莉亚相互祝福、宽恕,度此余生。
回想第一幕第一场,李尔因为蔻迪莉亚无法像两位姐姐那般谄媚而怒不可遏时,脱口说出真心话:“我原来最疼她,想要把晚年/交给她亲切照顾。
”如今似乎──很讽刺地──可以在监牢里如愿以偿了。
然而,命运戏弄,没有等到赦免令,蔻迪莉亚已被谋杀;她终究无法成为李尔晚年的安慰。
“太迟了”是所有悲剧的缘由。
这个“最大的问题”,乃是李尔的真正悲剧,也是对于世人的沉痛警惕。
(台湾豫剧团从《李尔王》改编的豫莎剧《天问》,将于9月3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作者注) 诗苑 去远方(外二首) □姚瑶 远方是一个不确定的词语如空中的星星,可见却遥不可及炊烟升起,山之外也是一个 不确定的词语翻开词典,找不到“远方”的诠释如果不走出大山,远方在我们视线所触及的地方很难想象,天空会有一只苍鹰飞过 脚下升腾的雾霭如忧伤的树叶,随风飘落它们去不了远方它们像我的父母,在村子潦草地打发时光,隔着时空倾听我来自远方的呼唤 村庄一年比一年老了干净、朴素,去远方的人还在赶路 沟洞的傍晚 不是任何傍晚都能引起我的注意如今夜,沟洞,指甲一样精致的 村庄有风从村口吹来,数百年的古树发出沙沙的声音,让那一刻的 语言变得有些迟钝。
风吹来吹过老牛背上一只喜鹊的翅膀吹过村庄苍翠的衣裳当一枚成熟的红豆杉滴落在我 眼前一缕炊烟让我醉倒在门槛傍晚的风,像母亲的轻声呼唤变得异常的温暖 夕阳落在某座木楼的身后拉长的影子,比村庄的历史还长袅袅的几缕炊烟,在竹林深处 弥漫这一天,就要安静下来归家的孩童,打望陌生的我从他们天真的眼里,我看到自己或多或少的落寞 我从废弃的村小学走回来辽阔的村庄之外,我的童年在另外的地方,早已丢失能否从他们身上找回来 那条叫桂陇的溪沟,不急不缓带走我的惆怅,和叹息河岸边猛然长起来的巴茅草已经高过低矮的木楼我已经找不到丢失在岸边的 鹅卵石它随流水去了远方像这个傍晚,来得悄无声息 这个傍晚,平淡如初平淡得让我有些心痛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你已经把我推出村外,就像桂陇的流水到村子下面汇聚后,就叫成了 圭德有些像我们更换了户口然后,悄然去了远方一转身,能否逆溯而上,抵达最初生养我的故乡 安静于村庄的诗人 留我半生时间,在这里 安身立命,在贝壳一样的村庄伐木造屋,造自己精致的家做一个安静于村庄的诗人 村庄像一只打开的贝壳敞开心扉接纳我丰腴的稻子,撒向人间的慈物喂养我的诗和灵魂微风吹过竹林,如情人私语傍晚安静,如贝壳收拢我的心藏在其中 阿成从养猪场回来,像诗人一样吹着唿哨,晚上躲进木楼在纸上,肆意江湖那里洛阳纸贵诗书万卷可立身他把丈高的楠竹称为兄弟像它们一样,古道热肠安静于它们的纯洁、耿直大部分时间,低头沉思向一只狗练习单纯大部分时间守在村庄里相信那里一定是他伟大的国度 有时我想,像阿成一样守在村庄一隅生儿育女,在山坡上种满 五谷杂粮放牧满山牛羊,有精力把儿女养育成人床头朝向东方抬头可见太阳升起山外的喧闹声,隐于屋檐之下每天在云雾间穿行也会成为神仙,像阿成一样安静于村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偶尔,写诗作文 副刊 笔荟 ·2017年8月14日 追寻长征的初心 □王子君 文友丁将我拉进他当群主的一个微信群时,我一眼就看到“春天来了”的名字,立时,一种温暖、和煦、阳光、明亮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说,这个昵称最正能量。
群主颇为得意,那当然,他是董保存。
董保存?红色传记文学创作领域里当之无愧的领跑者,这名字早就如雷贯耳。
《毛泽东和蒙哥马利》《授衔怀仁堂》是他的著作;《亮剑》《红高粱家族》《中国抗日战争纪实》等,经由他策划、编辑、出版。
煌煌几千万字,哪一部都堪称“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因为这些耀眼的作品,董保存名声远播。
我向他表示敬意。
老一辈革命历史人物,值得深入研究,值得大书特书。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部大书,折射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但真正能成功地走进那些历史的人,可是凤毛麟角。
董保存目光中隐含着军人特有的锐气,他也爱笑,一笑两个酒窝就盛满信任与热情,发散出一种胸怀坦荡的魅力,让人感觉真的春天来了。
随着长征主题越来越受人追捧,董保存坚信,长征是凭着红军迈开双腿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追捧”的最好办法,就是踏着长征的印迹,追寻那辉煌记忆的源头——那最纯真的初心。
他悄然踏上了当年的长征路。
他重走长征路,前后走了四次。
第一次,缘起于萧克将军。
那还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董保存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一个年轻编辑。
他受命协助老将军莫文骅写回忆录《解放北平前后》,接触采访了萧克、聂荣臻、杨得志、杨成武、余秋里、李德生等一个个功勋卓著 而又饱经磨难的革命前辈。
他们构成了一个灿烂星空,将他人生的道路照得发光发亮。
那些曾经读过的、已成为传奇与神话的革命家,不再只是如何艰苦奋斗,如何过五关斩六将,光芒之上,个性了然!他们有血有肉,有爱恨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真实生动,精彩纷呈! “我要写出他们真正壮丽而多彩的人生!”董保存在心中立下誓言。
他的眼光、他的胆识,赢得了曾为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的信任。
萧克将一部写了近半个世纪的心血之作——长篇小说《浴血罗霄》交给了他。
也因此,他跟着萧克跑遍了江西的井冈山、九江、庐山等红六军团曾经走过的长征路,耳濡目染了萧克的军仪与作风。
有一次,有当地领导请萧克参观纪念馆。
萧克欣然前往,且看得十分细致。
在一挺机关枪前,解说员说:“这是当时狙击敌人时朱老总用过的机关枪。
”萧克低头观枪,问:“朱总用过?”当地领导答:“听说是的。
”萧克摇头,“不要说朱总,就是当时的团长也不太可能抱起机枪和敌人打呀。
”看完展览,当地领导请萧克留下墨宝。
萧克沉思良久,说:“墨宝没有,送你们四个大字吧!”挥毫写下了“求实存真”四个大字。
“求实存真”四个大字也同时镌刻在了董保存的心上。
他醒悟到,长征中的真实细节,还有许多未被挖掘出来。
他对长征历史着了迷,他要做一个历史的挖掘者。
他再一次出发,沿着当年红军在贵州的路线,一步一步地走进长征在贵州的历史。
他经铜仁,到黎平,到乌江,到遵义,到娄山关,到潼梓,探得不少长征路上重要转折时期的历史资料。
黎平会议的重要价值、飞夺泸定桥的历史意义、四渡赤水的 军事智慧、毛泽东成为中华灵魂的历史必然性……长征终成传奇与神话的精神实质,渐渐显影。
长征,不仅是军事战略意义上的长征,更是共产党理想信念的一次长征,是在艰难困苦危机四伏的形势下形成的凝聚力,一种伟大精神! 那些发生在长征路上的故事,在他心里植入了一个春天,开出鲜红妖娆的花朵。
他能量爆发,写出了一个个老革命家动人心魄的人生。
“长征”,在新的历史时期再度闪闪发光。
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后,“沉下身子,深入生活”的文艺创作新风吹进了文坛,董保存理所当然地再一次出发了。
继续探寻伟大辉煌的思想根源和精神密码,已经成了他自觉的使命担当。
长征。
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还在说长征,为什么? 一路上,董保存不停地思考着这个问题。
表面上看,长征就是三件事,走路、开会、打仗。
但是,长征绝不只是走路、开会、打仗,不只是爬雪山过草地。
董必武曾说,要是没有信念支撑,走路是走不下去的,也不会有人跟着走。
董保存曾经问过洪学智上将,“当时条件那么艰苦,特别是还有内部严酷的‘肃反’,你们为什么还跟着队伍走?”洪学智说:“我们当初参加红军,就是想翻身解放,让穷苦人都过上好日子,虽然条件艰苦,生死难料,但是跟队伍走,还有一线生机,如果不跟,被白军抓住一定杀掉。
”事实上,广大的红军战士就是怀着这种朴素的“求生存,图解放”想法,成了长征的追随者,并在长征中逐渐坚定起理想信念,成为长征的主力。
他们和真正具有理论素养、早已将共产主义当作终身信仰与追求的坚定的精英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 了无坚不摧的力量,完成了举世无双的壮举。
在亲历者的讲述和后人不绝的传说中,董保存顿悟到,长征是理想信念的长征,是不忘初心的长征。
不忘初心,初心是什么?带着这个追问,他第四次重走长征路。
他的同行者,是他不满14岁的女儿。
在贺龙元帅的家乡湖南省桑植县,他们见到了贺龙的小外甥向轩老人。
向轩开始长征时还不到10岁。
因为他是烈士的孩子,贺龙对他宠爱有加。
但在是非问题上,贺龙从不徇私情。
一次,红军打下了一个县城,向轩看到河边的树上拴着一匹枣红色小马,很矮,很温顺,不踢人也不跳,他大喜,心想正好可以骑着它行军,便顺手将马牵回了营。
第二天小人配小马,向轩很得意地骑到贺龙前面。
贺龙问:“你的马是从哪里来的?”他说:“河边牵的。
”贺龙火了:“老百姓的马能随便牵吗?不遵守纪律,有什么资格当红军!”差点把他给开除了。
这件事让向轩、也让今天14岁的女孩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红军的纪律就是要维护老百姓的利益,红军长征的宗旨是为老百姓谋利益,而不是谋取老百姓的利益。
董保存找到了答案。
初心就是信仰,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不忘初心,是不忘必须永远依靠人民。
因为这样的初心,长征才在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路途中演绎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才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传奇与神话!原来,深入生活,是深入理想信念的初心。
保持这份历史清澈无尘的初心,就将迎来文艺创作的春天。
这春天,是新的传奇和神话的起点。
我突然明白了董保存“春天来了”微信昵称的含义。
董保存,他一直置身在历史的春天。
人到暮年,容易回忆故乡,回忆童年。
这也许是人在生命的黄昏时期对生命的一种留恋。
我的故乡在福建的东南角,叫云霄县。
它东南与东山、诏安相连,面向东海;西北与平和、漳浦为邻,崇山峻岭连绵。
孩提时光,我生活在漳江上游一个靠近江边的山村,在村初小读完四年级后,只好转到县城的清华小学上五年级,那一年,我才九岁。
从那时起,一直到高中毕业,我一直寄宿于学校,生活于县城。
云霄县城叫云陵镇,是一座紧靠漳江的美丽古镇。
这里距漳江出海口仅十余公里,江面开阔,江水与海水交汇,淡水与咸水相融,海产丰富而鲜美。
故此,在家乡的十多年和六十余年来屡次回到故乡,均可品尝到美味的海鲜,而对故乡的回忆,首先回忆的就是海鲜的滋味。
从漳江出海口到东山湾,丰富的海鲜大致可分为鱼、虾、贝、蟹等四大类。
咸淡水交融的江上与海湾所产的鱼虾,极其丰富,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有跳跳鱼、小赤翅以及红树林里所产的虾米。
跳跳鱼生活于江边和海边的滩涂里,大部分时间钻在它自己挖掘的小洞里,偶尔出来在滩涂上晒晒太阳而被渔人捕获,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它有点像泥鳅,可红烧,可酥炸,亦可干烧后煮成鱼粥,味美而有营养。
小赤翅每条只有二三两重,通常杀后只用清水酱油烧,极其鲜美可口。
跳跳鱼和小赤翅,只在故乡品尝到过,最能代表故乡海鲜的滋味。
至于说到产于漳江口红树林里的海米,鲜美可口,更是海味中的珍品了! 当然,漳江出海口红树林里出产的海鲜滋味更独特更令人难忘的要数各种贝类了。
船场的文蛤、竹塔的泥蚶(亦称血蚶),不仅海内驰名,还远销日本、香港等地;有一种贝类海鲜叫“西施舌”,以其肉像美女西施之舌状故名,其味极为鲜美,可炒菜,亦可作汤羹,乃唯我家乡所仅见之海鲜,更是可贵。
1989年12月,我陪汪曾祺、林 城事海鲜的滋味 ——故乡杂忆之一□何镇邦 如影随行(岩彩国画)方宋 斤澜二老到漳州为鲁迅文学院函授学员设点面授,之后漫游福建,第一站到我故里云霄,县委戴书记以当地出产的海鲜宴之,二老甚欢。
汪老后来在《初访福建》一文中这样记述在云霄吃海鲜的情景:“在云霄吃海鲜,难忘。
除了闽南到处都有的‘蚝煎’——海蛎子裹鸡蛋油煎之外,有西施舌、泥蚶。
西施舌细嫩无比。
我吃海鲜,总觉得味道过于浓重,西施舌则味极鲜而汤极清,极爽口。
泥蚶亦名血蚶,肉玉红色,极嫩。
张岱谓不施油盐而五味俱足者唯蟹与蚶,他所吃的不知是不是泥蚶。
我吃泥蚶,正是不加任何佐料,剥开壳就进嘴的。
我吃菜不多,每样只是夹几块块尝尝味道,吃泥蚶则胃口大开,一大盘泥蚶叫我一个人吃了一小半,面前蚶壳堆成一座小丘,意犹未尽。
吃泥蚶,饮热黄酒,人生难得。
举杯敬谢主人,曰:‘这才叫海鲜!’”多次读汪老这段描述在我家乡吃海鲜 状况的文字,才真正懂得家乡海鲜的滋味! 行文至此,不能不写写海鲜之王——蟹。
海蟹不同于河湖或稻田养殖之河蟹,海蟹为热性,而河蟹则为凉性,且其鳌长满毛,故亦称毛蟹。
海蟹亦称蟳,其中一种叫锯沿蟳(有人谐音称之为“聚缘蟳”),是蟳中极品,其膏极具营养价值。
这种蟹产于漳江出海口的咸淡水融汇处,是我家乡的特产,因其煮熟后呈红色,亦称“红蟳”。
我的一位小表弟方宋,曾习西洋画于福建师大艺术学院,后闯荡京城成为北漂画家,其油画作品颇多,有人物、风景、器物等等,尤工于画海蟹。
近日观摩其若干描摹“聚缘蟳”的画作,栩栩如生,构图设色亦多有可称道之处。
当然也勾起我思念故乡海鲜滋味的乡思。
提起故乡的海鲜,不能不想起漳江口的红树林。
这片分布在漳江出海口两岸的红树林,正 是涵养漳江两岸生态,养育丰富多样海鲜的福地。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尤其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来之后,漳江口红树林的生态保护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不仅成立了红树林管理局,还采取了保护生态的种种措施,使红树林的生态面貌焕然一新。
前些年的一个春天,我回乡探亲,应红树林管理局之邀,乘船游览了红树林,看到了蓝天、白云、飞鸟和植根于海水中的红树林形成的美景,看到红树林不仅是海鲜的宝库,而且成了旅游的胜景,真是喜不自胜! 本报所付稿酬包括作品数字化和信息网络传播的报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邮政编码:100029办公室(:010)64810369广告部:(010)64812322发行部:(010)64811201广告发布登记证:京朝工商广登字20170068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印刷零售价:1.00元

标签: #代码 #风扇 #aspx #cayman #箱子 #cls #全屏 #win7怎么格式化c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