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4日编辑_孙育田实习编辑_韩雪竹美编_孙菁电话_(010)64812337E-mail_zgysbzbs@
大视野·大舞台
7 1962年,电影《红色娘子军》在全国公映,吴琼花、洪常青的形象一时间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1964年,根据该影片改编的我国第一部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也登上了舞台,将芭蕾的精华与电影艺术融为一体,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堪称世界芭蕾舞坛上的一朵“奇葩”。
当年的主创人员深情回忆,为我们揭述一段美丽往事。
李承祥:尊重电影原作,用芭蕾艺术体现娘子军精髓 近半个世纪以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久演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电影原作。
李承祥对此颇有感受:“编剧梁信的剧本、已故电影导演谢晋的导演艺术、作曲家黄准创作的《娘子军连歌》,以及祝希娟、王心刚、陈强等表演艺术家所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为芭蕾舞剧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创作依据。
” 当然,芭蕾舞剧与电影终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规律。
李承祥说:“从银幕形象如何过渡到芭蕾舞形象,怎样将影片中的人物很好的用芭蕾艺术塑造出来,这些都是很关键的,主要从两方面加以审视:1)要体现原作的精髓,包括思想主题、时代特征、风格样式、人物形象等;2)要充分发挥芭蕾艺术的表现特征,充分展现芭蕾艺术独特的魅力,使观众在形象转换的观赏中获得有别于银幕的美感享受。
另外,电影原作中浓厚的地方特色也要在芭蕾舞剧中充分展现出来,布景、服饰、音乐、舞蹈、表演等诸多方面都要当做主要的艺术追求。
身着短裤军装的娘子军战士形象,来自真实的 生活,更是世界芭蕾舞台上从未出现的女性形象。
革命传奇色彩的正剧是电影原作的样式,芭蕾舞剧则要更加强调浪漫主义的激情。
根据舞剧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艺术特点以及肢体语言的局限性,我们在编排中首先着眼于两方面:1)精简人物。
在电影中有名有姓的角色就有13位,这对芭蕾舞剧无疑是太多了,经过反复斟酌,最后只保留了6个人:正面人物琼花、洪常青、连长和小庞,反面人物南霸天和老
四。
2)浓缩情节。
电影中有44个不同的场景变化,情节十分曲折,舞蹈不可能去展现这样一个复杂的故事,于是将洪常青两次化装进南府改为一次,把琼花路遇红莲一起投奔红区的情节,改为洪常青和小庞侦察救起垂死的琼花,指引她投奔红区。
根据芭蕾舞特点,在故事情节上尽可能压缩篇幅,而在抒发人物情感方面,则尽量给予渲染和深化,发挥音乐、舞蹈的优势,最后出现在舞台上的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 (李承祥是中央芭蕾舞团原团长,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编导之一) 白淑湘:艺术创作的根基在于生活 白淑湘作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第一个“琼花”的饰演者,对此深有体会。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在当时‘演革命戏,做革命人’的背景下诞生的,它的诞生也是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一个真实写照,再加上当时周恩来总理也有指示,希望中国的芭蕾舞艺术可以去表现一些中国革命题材和反映我们中国人现实生活的作品。
我能出演这部经典的舞剧,作为演员很荣幸。
” 为了深切了解剧中的人物与背景,使得自己更快的融入剧情中,白淑湘和其他几位创作组的人员一同前往海南,体验生活。
对当时的情况,她记忆犹新:“1964年2月,我与编导李承祥、蒋祖慧、王锡贤,作曲家吴祖强,演员刘庆棠、钟润良、王国华、李新盈等,舞美马运洪组成的创作组前往海南,体验生活。
当时的条件是很艰苦的,我们坐着一辆硬板吉普车,先到椰林寨,再到海口,红色根据地广场,最后到三亚。
五指山下、万泉河边、天涯海 角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几乎走遍了大半个海南岛。
在椰林寨,我们亲眼目睹了南霸天关押穷人的人间地狱‘水牢’,在娘子军连,我们采访了当年的老战士和主要负责人,亲耳聆听了她们讲述娘子军连种种感人的战斗故事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我们创作组的每一位成员被中国妇女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所感染,同时这些素材也为我们创作剧本,编排舞蹈动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两个多月的体验生活,我对当时海南妇女有了更深的认识,挑水种地、干重体力活的是妇女,部队中扛机枪、背大锅的也是妇女,正是那种艰苦的环境孕育了海南妇女不畏强暴、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样,一个叛逆、强悍的中国妇女‘琼花’的形象渐渐地在我脑海中浮现。
所以说,那次短暂的体验生活,为我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 (白淑湘是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第一代演员) 薛菁华:从“娘子”到“军”需要多方面磨练 1971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被拍成彩色艺术片,在全国隆重上映。
薛菁华“倒踢紫金冠”、“常青指路”、“手捧红旗”的经典造型,让她成为红透国内外的“芭蕾舞明星”。
在影片拍摄前,薛菁华已有过在舞台上出演《红色娘子军》的经历,对于要将舞台艺术用电影艺术呈现出来,她回忆道:“电影和舞台表演不一样,电影的拍摄更加繁复琐碎;而当时正值‘文革’,作为电影的《红色娘子军》便承担了更多艺术本身之外的功能,所以我们剧组人员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 谈起这部41年前的经典作品,薛菁华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感想。
“在我的一生中,青年时代与《红色娘子军》紧紧连在一起,因此对她很有感情。
我们的表演可谓是从‘娘子’到‘军’的过程。
记得我们最初排练时,动作和表演都不像,后来就下部队、去工厂、到农村,看到了我们在城市里看不到的东西。
在部队我们从打背包、行军、拿枪、走路开始学起,经过了磨练,最后终于演得像‘兵’了。
就我而言,舞台表演上,我要从黎族舞领舞演 薛菁华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表演 到连长,连学带排用了一个星期,看了很多革命英雄的资料。
而电影表演上,我从连长演到琼花,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去准备。
从看资料到身体的锻炼,再到技术的掌握,各方面的压力对我来说都是很大的,但我还是咬咬牙跺跺脚演下来了,当时我就想汲取前几位演员的优点,包括吸收故事片中演员祝希娟的一些表演。
” (薛菁华现为香港菁华舞蹈艺术中心主席,深圳华夏艺术中心文化艺术学校芭蕾舞专职教师) 天鹅是优雅高贵的鸟之精灵,而堪称人类创造的最美艺术的芭蕾舞也神奇般的有一部与天鹅相关的舞剧《天鹅湖》。
大 自然与舞台上的天鹅交织辉映,构成了一幅幅扣人心弦的完美画卷。
芭蕾舞者在悠扬的音乐伴奏下,身体均衡起伏,姿态优 美挺拔。
芭蕾艺术特有的唯美、妩媚将人间的美丽直观而含蓄的展现出来,深受大众的关注和喜爱。
无独有偶,国际上的大 导演早就挖掘着人类对于芭蕾艺术的好奇心。
畅游银海,芭蕾舞者在银幕上的展现层出不穷,异彩纷呈。
遗憾的是,中国的 芭蕾舞艺术在世界上虽占有一席之地,但中国的影视对它的关注却寥寥无几。
——编
者 天鹅之舞:□孙育田银幕上的芭蕾舞者 《魂断蓝桥》 因芭蕾而凄美 影片《魂断蓝桥》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着辉煌的一席。
1931年、1940年和1941年都有不同国家拍摄的同名影片问世,其中以1940年由费雯·丽和罗伯特·泰勒主演的电影堪称经典。
虽然这部影片不是以芭蕾为主题,但男女主角的相识缘于芭蕾。
更让我们魂牵梦绕的是影片中那段芭蕾舞片段,加上女主角费雯·丽柔美的舞姿,令数以亿计的观众为之疯狂。
单说这段舞蹈本身,在漫长的电影长河中,它谈不上上乘之作,但因舞蹈所讲述的故事非常凄美,与军官重逢、推开爱人不敢面对、到最后倒地等情节不谋而合,惊心动魄。
再加上影片有意识地用芭蕾加强过去与现在的连接,在舞蹈之美与失落的青春和爱情之间,烘托出一段无声的对白,让观众沉醉于故事中。
当然,一支短短几分钟的舞蹈能够塑造出形象鲜明又极具感染力的形象,主要得力于演员的高超演技。
其实,《魂断蓝桥》代表着一种类型的浪漫宣传,是对战争中的英国的同情和支持。
然而,让这部影片在同类影片中显得与众不同的,便是它利用芭蕾舞蹈烘托战争效果。
芭蕾之美与英国气质相结合,恰如其分。
《花与爱丽丝》 一见钟情的芭蕾 这部影片来源于互联网上播出的系列短片,后来,日本导演岩井俊二将之融合加工,改编成了两个多小时的影片。
该影片一经上映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电影的展开像轻柔的风拂过书页,每一帧画面都洋溢着温情,每一页故事都带着感动。
构思巧妙的导演在这之上根据剧情设计了一段长达5分钟的芭蕾舞蹈,表演者身穿校服,如小天使,又如小精灵,翩然起舞之时,芭蕾艺术的美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这一破天荒的创造,在观众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
其实,这部影片讲述的故事情节并不新鲜:两名自幼为友的少女与一名少年之间的三角恋情。
但导演却注重深化两名少女的内心情感,细腻入微地通过言语、动作展现其独特的风貌。
从另一个侧面讲,这也是一部青年励志影片。
少女们青春漫无自觉的日子,用一种近似滑稽的风格和略具神秘感的手法进行了细致的表现,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体会着她们向成人与成熟的转变。
丰富多彩的艺术内涵也使得这部影片超过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影坛的另一部爱情文艺大片《情书》,大获成功。
《浮生若舞》芭蕾如同多彩人生 《红菱艳》为芭蕾而活着 这部影片的名字,就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芭蕾作为一种聚焦本质的艺术,它也在人的内心里传达着一种外在的情绪。
在这部影片里,内芙·坎贝尔担当了多个角色:制片人、编剧、主演。
她安静、热烈的舞蹈,再现了舞蹈演员们的真实生活,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演员们在掌声和鲜花、辛酸与泪水背后那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生活的追求和对情感的渴望。
其实,这部讲述幕后故事且略带纪录色彩的影片正在向我们诉说着:生命就像一场舞蹈,在舞台上,你会遇见扮演不同角色的人,时而深陷低谷,时而释放快乐。
而只要细心领悟,我们就会爱上这场如舞蹈一般的多彩人生。
舞蹈团团长莱蒙托夫问佩吉:“你为什么要跳舞?”佩吉答“:就像你为什么活着。
”这是拍摄于1948年的影片《红菱艳》中的经典台词。
谈到与芭蕾有关的电影,这部影片实属首选。
影片中的大段舞台表演并没有因为专业性过强而令人乏味,反而因为两位导演的高超调度能力与画面想象力,使女主角的舞姿与摄影、美工配合得天衣无缝。
加上它在彩色技术尚未完全推广的时候就大胆地使用了浓厚的色彩,公映时立即引起轰动。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芭蕾舞爱好者的最爱。
而剧中的主人公将自己的生命激情徜徉在芭蕾舞剧中,把芭蕾舞视为自己的生命:“没有一位伟大的舞蹈演员可以去享受常人的爱情。
”这就是作为一名舞蹈演员所拥有的宽厚心胸,这不仅是影片剧情的升华,更是心血与生命的人间真情的纯情流露。
影片《红菱艳》一经上映,就被誉为“英国电影艺术手段的胜利”“,技术上的辉煌成就令人目眩”“,压倒一切的是色彩”。
在英国,它被列为1948年十部优秀影片之
一。
而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它一揽最佳彩色片美术指导和最佳戏剧片电影音乐两项大奖。
《红天鹅》: 富含诗意的中国芭蕾梦 提及与芭蕾相关的中国影片,《红天鹅》可谓是独树一帜的。
著名导演古榕历经数年构想,三年拍摄,一年制作,在世界电影百年之际倾力打造了这部中国首部芭蕾音乐舞蹈故事片。
影片以古典芭蕾舞《天鹅湖》和现代芭蕾舞《红色娘子军》中的音乐舞蹈集合为背景,以诗独有的神韵,娓娓如诉地展现了新中国第一代芭蕾艺术家现身艺术的可贵精神。
幽静的湖面,洁白的天鹅,红艳的夕阳……一幕幕精心构思的画面伴随着宏伟壮美的《天鹅湖》舞曲,让观众身临其境,浮想联翩。
随着剧情的发展,一顶帽子,一双舞鞋,道出了芭蕾最丰富的精神世界——青春。
影片主题“芭蕾如人生,人生如芭蕾”得到进一步升温。
《中央舞台》 展示青春活力的芭蕾 该影片的首要亮点在于导演为了营造真实的场景,大部分演员选用了专业芭蕾舞演员。
同时,影片中ABT首席演员EthanStiefei不仅舞蹈技巧高超,表演充满激情且富于个人特色,并包含了爵士舞,现代舞等的风格,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比单一的古典芭蕾更吸引人。
另外一个亮点当属配乐,包括美国当红的小红辣椒、曼迪·摩尔以及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这些都给影片增色不少。
当然了,作为青春主题的影片,它赋予我们的梦想、爱情、事业都是不可或缺的。
影片通过学员多层次的舞蹈表演,向我们展示了美国芭蕾舞界的完善制度和演员的生活,同时也展示着浓郁的美国式价值观和风情。
飞扬的青春、优美的舞姿,处处带给年轻人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芭蕾公主》 芭蕾的童话般诠释 2006年上映的法国影片《芭蕾公主》是一部充满童话色彩的唯美电影。
导演尼尔·达维尼拍摄的初衷就是用舞蹈的形式展现梦幻般的电影情节。
而芭蕾舞似乎成为展现该影片故事情节的再好不过的舞蹈形式了。
尼尔·达维尼当年也说过:我希望表现一种可以理解的热爱,跟舞蹈或者文学的世界一样容易理解。
另外,这是一部以自由为主题的影片,身为矿工之子,没有成为父兄心目中强悍的男子汉,对拳击提不起兴趣却迷恋上了芭蕾。
他在男版《天鹅湖》中那惊艳一跳让人难以忘怀。
台词“别忘了跳舞,哪怕你很忧伤……”在婉转曲折的故事情节中更显人性之美。
或许这也就是影片赋予我们最本质的东西吧。
《舞动人生》 芭蕾开启梦想追求 如今很多电视台的励志、职场节目一开始,都播放这部影片。
故事发生在一个11岁的矿工之子身上,他打破家里男孩一定要练拳击的传统,勇于挑战,坚持练自己钟爱的芭蕾舞,最终梦想成真。
此题材给如今激烈的求职市场和众多的求职者提供了鲜活的实例。
影片告诉我们的主旨就是对梦想要存有执著的追求,不可我行我素。
这部电影是导演斯蒂芬·戴德利第一次独立执导的影片,同样也是杰米·贝尔等几位主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另外,该片没有出现大牌明星,就连发行公司也交给了刚刚成立不久的环球视点影业公司。
这样一部本不受关注的影片,却在多伦多影展上获奖,还获得了2001年英国电影学院最佳电影奖和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等多项大奖。
低成本换来的诸多殊荣,是整个剧组始料未及的。
7 1962年,电影《红色娘子军》在全国公映,吴琼花、洪常青的形象一时间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1964年,根据该影片改编的我国第一部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也登上了舞台,将芭蕾的精华与电影艺术融为一体,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堪称世界芭蕾舞坛上的一朵“奇葩”。
当年的主创人员深情回忆,为我们揭述一段美丽往事。
李承祥:尊重电影原作,用芭蕾艺术体现娘子军精髓 近半个世纪以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久演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电影原作。
李承祥对此颇有感受:“编剧梁信的剧本、已故电影导演谢晋的导演艺术、作曲家黄准创作的《娘子军连歌》,以及祝希娟、王心刚、陈强等表演艺术家所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为芭蕾舞剧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创作依据。
” 当然,芭蕾舞剧与电影终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规律。
李承祥说:“从银幕形象如何过渡到芭蕾舞形象,怎样将影片中的人物很好的用芭蕾艺术塑造出来,这些都是很关键的,主要从两方面加以审视:1)要体现原作的精髓,包括思想主题、时代特征、风格样式、人物形象等;2)要充分发挥芭蕾艺术的表现特征,充分展现芭蕾艺术独特的魅力,使观众在形象转换的观赏中获得有别于银幕的美感享受。
另外,电影原作中浓厚的地方特色也要在芭蕾舞剧中充分展现出来,布景、服饰、音乐、舞蹈、表演等诸多方面都要当做主要的艺术追求。
身着短裤军装的娘子军战士形象,来自真实的 生活,更是世界芭蕾舞台上从未出现的女性形象。
革命传奇色彩的正剧是电影原作的样式,芭蕾舞剧则要更加强调浪漫主义的激情。
根据舞剧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艺术特点以及肢体语言的局限性,我们在编排中首先着眼于两方面:1)精简人物。
在电影中有名有姓的角色就有13位,这对芭蕾舞剧无疑是太多了,经过反复斟酌,最后只保留了6个人:正面人物琼花、洪常青、连长和小庞,反面人物南霸天和老
四。
2)浓缩情节。
电影中有44个不同的场景变化,情节十分曲折,舞蹈不可能去展现这样一个复杂的故事,于是将洪常青两次化装进南府改为一次,把琼花路遇红莲一起投奔红区的情节,改为洪常青和小庞侦察救起垂死的琼花,指引她投奔红区。
根据芭蕾舞特点,在故事情节上尽可能压缩篇幅,而在抒发人物情感方面,则尽量给予渲染和深化,发挥音乐、舞蹈的优势,最后出现在舞台上的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 (李承祥是中央芭蕾舞团原团长,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编导之一) 白淑湘:艺术创作的根基在于生活 白淑湘作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第一个“琼花”的饰演者,对此深有体会。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在当时‘演革命戏,做革命人’的背景下诞生的,它的诞生也是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一个真实写照,再加上当时周恩来总理也有指示,希望中国的芭蕾舞艺术可以去表现一些中国革命题材和反映我们中国人现实生活的作品。
我能出演这部经典的舞剧,作为演员很荣幸。
” 为了深切了解剧中的人物与背景,使得自己更快的融入剧情中,白淑湘和其他几位创作组的人员一同前往海南,体验生活。
对当时的情况,她记忆犹新:“1964年2月,我与编导李承祥、蒋祖慧、王锡贤,作曲家吴祖强,演员刘庆棠、钟润良、王国华、李新盈等,舞美马运洪组成的创作组前往海南,体验生活。
当时的条件是很艰苦的,我们坐着一辆硬板吉普车,先到椰林寨,再到海口,红色根据地广场,最后到三亚。
五指山下、万泉河边、天涯海 角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几乎走遍了大半个海南岛。
在椰林寨,我们亲眼目睹了南霸天关押穷人的人间地狱‘水牢’,在娘子军连,我们采访了当年的老战士和主要负责人,亲耳聆听了她们讲述娘子军连种种感人的战斗故事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我们创作组的每一位成员被中国妇女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所感染,同时这些素材也为我们创作剧本,编排舞蹈动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两个多月的体验生活,我对当时海南妇女有了更深的认识,挑水种地、干重体力活的是妇女,部队中扛机枪、背大锅的也是妇女,正是那种艰苦的环境孕育了海南妇女不畏强暴、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样,一个叛逆、强悍的中国妇女‘琼花’的形象渐渐地在我脑海中浮现。
所以说,那次短暂的体验生活,为我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 (白淑湘是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第一代演员) 薛菁华:从“娘子”到“军”需要多方面磨练 1971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被拍成彩色艺术片,在全国隆重上映。
薛菁华“倒踢紫金冠”、“常青指路”、“手捧红旗”的经典造型,让她成为红透国内外的“芭蕾舞明星”。
在影片拍摄前,薛菁华已有过在舞台上出演《红色娘子军》的经历,对于要将舞台艺术用电影艺术呈现出来,她回忆道:“电影和舞台表演不一样,电影的拍摄更加繁复琐碎;而当时正值‘文革’,作为电影的《红色娘子军》便承担了更多艺术本身之外的功能,所以我们剧组人员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 谈起这部41年前的经典作品,薛菁华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感想。
“在我的一生中,青年时代与《红色娘子军》紧紧连在一起,因此对她很有感情。
我们的表演可谓是从‘娘子’到‘军’的过程。
记得我们最初排练时,动作和表演都不像,后来就下部队、去工厂、到农村,看到了我们在城市里看不到的东西。
在部队我们从打背包、行军、拿枪、走路开始学起,经过了磨练,最后终于演得像‘兵’了。
就我而言,舞台表演上,我要从黎族舞领舞演 薛菁华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表演 到连长,连学带排用了一个星期,看了很多革命英雄的资料。
而电影表演上,我从连长演到琼花,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去准备。
从看资料到身体的锻炼,再到技术的掌握,各方面的压力对我来说都是很大的,但我还是咬咬牙跺跺脚演下来了,当时我就想汲取前几位演员的优点,包括吸收故事片中演员祝希娟的一些表演。
” (薛菁华现为香港菁华舞蹈艺术中心主席,深圳华夏艺术中心文化艺术学校芭蕾舞专职教师) 天鹅是优雅高贵的鸟之精灵,而堪称人类创造的最美艺术的芭蕾舞也神奇般的有一部与天鹅相关的舞剧《天鹅湖》。
大 自然与舞台上的天鹅交织辉映,构成了一幅幅扣人心弦的完美画卷。
芭蕾舞者在悠扬的音乐伴奏下,身体均衡起伏,姿态优 美挺拔。
芭蕾艺术特有的唯美、妩媚将人间的美丽直观而含蓄的展现出来,深受大众的关注和喜爱。
无独有偶,国际上的大 导演早就挖掘着人类对于芭蕾艺术的好奇心。
畅游银海,芭蕾舞者在银幕上的展现层出不穷,异彩纷呈。
遗憾的是,中国的 芭蕾舞艺术在世界上虽占有一席之地,但中国的影视对它的关注却寥寥无几。
——编
者 天鹅之舞:□孙育田银幕上的芭蕾舞者 《魂断蓝桥》 因芭蕾而凄美 影片《魂断蓝桥》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着辉煌的一席。
1931年、1940年和1941年都有不同国家拍摄的同名影片问世,其中以1940年由费雯·丽和罗伯特·泰勒主演的电影堪称经典。
虽然这部影片不是以芭蕾为主题,但男女主角的相识缘于芭蕾。
更让我们魂牵梦绕的是影片中那段芭蕾舞片段,加上女主角费雯·丽柔美的舞姿,令数以亿计的观众为之疯狂。
单说这段舞蹈本身,在漫长的电影长河中,它谈不上上乘之作,但因舞蹈所讲述的故事非常凄美,与军官重逢、推开爱人不敢面对、到最后倒地等情节不谋而合,惊心动魄。
再加上影片有意识地用芭蕾加强过去与现在的连接,在舞蹈之美与失落的青春和爱情之间,烘托出一段无声的对白,让观众沉醉于故事中。
当然,一支短短几分钟的舞蹈能够塑造出形象鲜明又极具感染力的形象,主要得力于演员的高超演技。
其实,《魂断蓝桥》代表着一种类型的浪漫宣传,是对战争中的英国的同情和支持。
然而,让这部影片在同类影片中显得与众不同的,便是它利用芭蕾舞蹈烘托战争效果。
芭蕾之美与英国气质相结合,恰如其分。
《花与爱丽丝》 一见钟情的芭蕾 这部影片来源于互联网上播出的系列短片,后来,日本导演岩井俊二将之融合加工,改编成了两个多小时的影片。
该影片一经上映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电影的展开像轻柔的风拂过书页,每一帧画面都洋溢着温情,每一页故事都带着感动。
构思巧妙的导演在这之上根据剧情设计了一段长达5分钟的芭蕾舞蹈,表演者身穿校服,如小天使,又如小精灵,翩然起舞之时,芭蕾艺术的美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这一破天荒的创造,在观众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
其实,这部影片讲述的故事情节并不新鲜:两名自幼为友的少女与一名少年之间的三角恋情。
但导演却注重深化两名少女的内心情感,细腻入微地通过言语、动作展现其独特的风貌。
从另一个侧面讲,这也是一部青年励志影片。
少女们青春漫无自觉的日子,用一种近似滑稽的风格和略具神秘感的手法进行了细致的表现,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体会着她们向成人与成熟的转变。
丰富多彩的艺术内涵也使得这部影片超过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影坛的另一部爱情文艺大片《情书》,大获成功。
《浮生若舞》芭蕾如同多彩人生 《红菱艳》为芭蕾而活着 这部影片的名字,就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芭蕾作为一种聚焦本质的艺术,它也在人的内心里传达着一种外在的情绪。
在这部影片里,内芙·坎贝尔担当了多个角色:制片人、编剧、主演。
她安静、热烈的舞蹈,再现了舞蹈演员们的真实生活,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演员们在掌声和鲜花、辛酸与泪水背后那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生活的追求和对情感的渴望。
其实,这部讲述幕后故事且略带纪录色彩的影片正在向我们诉说着:生命就像一场舞蹈,在舞台上,你会遇见扮演不同角色的人,时而深陷低谷,时而释放快乐。
而只要细心领悟,我们就会爱上这场如舞蹈一般的多彩人生。
舞蹈团团长莱蒙托夫问佩吉:“你为什么要跳舞?”佩吉答“:就像你为什么活着。
”这是拍摄于1948年的影片《红菱艳》中的经典台词。
谈到与芭蕾有关的电影,这部影片实属首选。
影片中的大段舞台表演并没有因为专业性过强而令人乏味,反而因为两位导演的高超调度能力与画面想象力,使女主角的舞姿与摄影、美工配合得天衣无缝。
加上它在彩色技术尚未完全推广的时候就大胆地使用了浓厚的色彩,公映时立即引起轰动。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芭蕾舞爱好者的最爱。
而剧中的主人公将自己的生命激情徜徉在芭蕾舞剧中,把芭蕾舞视为自己的生命:“没有一位伟大的舞蹈演员可以去享受常人的爱情。
”这就是作为一名舞蹈演员所拥有的宽厚心胸,这不仅是影片剧情的升华,更是心血与生命的人间真情的纯情流露。
影片《红菱艳》一经上映,就被誉为“英国电影艺术手段的胜利”“,技术上的辉煌成就令人目眩”“,压倒一切的是色彩”。
在英国,它被列为1948年十部优秀影片之
一。
而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它一揽最佳彩色片美术指导和最佳戏剧片电影音乐两项大奖。
《红天鹅》: 富含诗意的中国芭蕾梦 提及与芭蕾相关的中国影片,《红天鹅》可谓是独树一帜的。
著名导演古榕历经数年构想,三年拍摄,一年制作,在世界电影百年之际倾力打造了这部中国首部芭蕾音乐舞蹈故事片。
影片以古典芭蕾舞《天鹅湖》和现代芭蕾舞《红色娘子军》中的音乐舞蹈集合为背景,以诗独有的神韵,娓娓如诉地展现了新中国第一代芭蕾艺术家现身艺术的可贵精神。
幽静的湖面,洁白的天鹅,红艳的夕阳……一幕幕精心构思的画面伴随着宏伟壮美的《天鹅湖》舞曲,让观众身临其境,浮想联翩。
随着剧情的发展,一顶帽子,一双舞鞋,道出了芭蕾最丰富的精神世界——青春。
影片主题“芭蕾如人生,人生如芭蕾”得到进一步升温。
《中央舞台》 展示青春活力的芭蕾 该影片的首要亮点在于导演为了营造真实的场景,大部分演员选用了专业芭蕾舞演员。
同时,影片中ABT首席演员EthanStiefei不仅舞蹈技巧高超,表演充满激情且富于个人特色,并包含了爵士舞,现代舞等的风格,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比单一的古典芭蕾更吸引人。
另外一个亮点当属配乐,包括美国当红的小红辣椒、曼迪·摩尔以及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这些都给影片增色不少。
当然了,作为青春主题的影片,它赋予我们的梦想、爱情、事业都是不可或缺的。
影片通过学员多层次的舞蹈表演,向我们展示了美国芭蕾舞界的完善制度和演员的生活,同时也展示着浓郁的美国式价值观和风情。
飞扬的青春、优美的舞姿,处处带给年轻人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芭蕾公主》 芭蕾的童话般诠释 2006年上映的法国影片《芭蕾公主》是一部充满童话色彩的唯美电影。
导演尼尔·达维尼拍摄的初衷就是用舞蹈的形式展现梦幻般的电影情节。
而芭蕾舞似乎成为展现该影片故事情节的再好不过的舞蹈形式了。
尼尔·达维尼当年也说过:我希望表现一种可以理解的热爱,跟舞蹈或者文学的世界一样容易理解。
另外,这是一部以自由为主题的影片,身为矿工之子,没有成为父兄心目中强悍的男子汉,对拳击提不起兴趣却迷恋上了芭蕾。
他在男版《天鹅湖》中那惊艳一跳让人难以忘怀。
台词“别忘了跳舞,哪怕你很忧伤……”在婉转曲折的故事情节中更显人性之美。
或许这也就是影片赋予我们最本质的东西吧。
《舞动人生》 芭蕾开启梦想追求 如今很多电视台的励志、职场节目一开始,都播放这部影片。
故事发生在一个11岁的矿工之子身上,他打破家里男孩一定要练拳击的传统,勇于挑战,坚持练自己钟爱的芭蕾舞,最终梦想成真。
此题材给如今激烈的求职市场和众多的求职者提供了鲜活的实例。
影片告诉我们的主旨就是对梦想要存有执著的追求,不可我行我素。
这部电影是导演斯蒂芬·戴德利第一次独立执导的影片,同样也是杰米·贝尔等几位主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另外,该片没有出现大牌明星,就连发行公司也交给了刚刚成立不久的环球视点影业公司。
这样一部本不受关注的影片,却在多伦多影展上获奖,还获得了2001年英国电影学院最佳电影奖和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等多项大奖。
低成本换来的诸多殊荣,是整个剧组始料未及的。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