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提示,cv是什么意思

cv 3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主办 本期提示 2014年1月 国际研究镜鉴No.201401 ►IMF(2013)讨论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作用,近来不断扩张的原因以及它们对于金融部门、地方政府和主权债务所带来的风险,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
►IMF(2013)利用FSI数据库,通过分析了从2005到2012年间多个国家可比同类指标的数据集,测试了金融稳健指标的有效性(FSIS),并将其作为银行危机的预警指标。
►世界银行(2013)使用标准的模型使得银行选择最大化的贷款利率和投资组合的风险,并且证明了,从宏观审慎的角度来看,宏观审慎工具确实有效。
►欧洲中央银行(2013)通过宏观金融失衡和银行部门的脆弱性的指标来补充银行特有的脆弱性,从而提高了模型的性能和从当前的金融危机中得到有用的样本以预测银行危机。
►IMF(2013)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加强国内金融机构的联系,同时减少与国际上金融机构的联系,那么,这个国家的银行更容易发生银行危机。
1/13 目录 No.201401
1、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幸或不幸?.......................................................32、金融稳健指标和银行危机..........................................................................53、微观角度审慎宏观审慎政策......................................................................84、欧洲银行危机预测...................................................................................105、金融机构间的关联性是金融危机的预警指标吗?..................................12 2/13
1、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幸或不幸? No.201401 作者:YinqiuLu和TaoSun,肖洁编译 导读:中国2009年至2010年快速的信贷扩张使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Ps)备受关注。
我们讨论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作用,近来不断扩张的原因以及它们对于金融部门、地方政府和主权债务所带来的风险。
我们认为,LGFPs在过去对中国有利,但如果其迅速扩张未能进行有效控制将带来不幸。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解决方法:认识并解决地方政府收入支出不匹配的问题;建立一个规范和监督地方政府预算的框架;确保以土地出让金融资的可持续性;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促进金融改革。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Ps)是促进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力量。
作为中国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工具,它们在促进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LGFPs是中国地方政府的财富,因为它们能够为地方政府提供资产负债表以外的金融支持,同时不会增加财政赤字和发债压力。
2009年至2010年快速的信贷扩张使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Ps)备受关注。
为了在金融危机中保护国内经济,中国政府在2008年底开始实施财政刺激措施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刺激措施促进地方政府更多地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
鉴于其有限的财政收入基础和预算法禁止从金融市场直接借贷,地方政府越来越依赖于LGFPs渠道为基础设施开支融资。
LGFPs的快速扩张引发了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银行的资产质量,更广泛的中期金融稳定和中国主权债务风险的担忧。
如果快速扩张没有得到很好地控制,那么这将演变成一场不幸。
我们探讨了LGFPs的作用及其近期扩张背后的原因(第II部分和第III部分)。
我们认为,LGFPs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LGFPs的迅速扩张是由于经济中政府作用过大且过度依赖投资;财政刺激加剧了地方政府层面收入与支出的不匹配;以及银行薄弱的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
LGFPs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受到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影响,进一步扭曲了经济结构(第IV部分)。
2010年底,LGFPs债务总额达到了4.97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地方政府总收入和中央政府转移支付总额的三分之
二。
此外,由于土地出让金成为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房地产价格的调整可能损害地方政府和LGFPs的偿债能力,以及银行的资产质量。
3/13 No.201401 在最坏的情况下,金融部门的风险可能会蔓延到国家主权债务。
随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不断累积,我们有必要了解其迅速扩张的原因,减少 风险,更重要的是防止类似现象的再次发生(第V部分)。
本文没有讨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型、货币理论和金融框架,但在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第
一,应该充分认识到地方政府收入和支出的不匹配并解决。

二,有必要建立一个全面的框架来规范和监督地方政府预算资金。

三,从中长期来看土地供给是有限的,这种情况下要确保从土地出让金融资具有可持续性,这需要土地资本化的综合战略。
最后,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也可以帮助实现可持续的土地资本化,并通过切断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的风险传递减小主权风险。
在过去四年快速发展的LGFPs反映了一些事实: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地方政府日益增加的财政缺口;地方政府有限的融资能力和工具;对土地销售的过度依赖和尚未完成的银行商业化带来的无限制贷款。
LGFPs所具有的风险在于三个方面:
(1)信用风险,银行可能无法回收所有贷款;
(2)中国地方潜在的财政风险;
(3)未来土地价格可能下降,这会造成风险在地方政府、银行业、房地产业和中央政府之间相互传递。
解决LGFPs的风险需要一套相应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
(1)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和投资拉动转型为消费驱动;
(2)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匹配;
(3)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发行债券;
(4)用更加透明和可持续的方法管理土地出让的数量和速度。
我们迫切需要这种政策来减少地方政府用土地出让金填补财政缺口的过度依赖。
将地方政府债务作为一种全球安全型资产进行发行需要更加根本的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增加中国债券市场的深度,以鼓励那些具有强大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和国有资产发行更多的债券;通过扩大LGFPs贷款和土地的资产证券化深化金融市场;持续进行汇率自由化和资本账户放开改革,加大国外资本对国内地方政府债务的投资。
总之,LGFPs代表了中国目前面临的风险。
然而,通过进行一套全面的改革措施,这些工具能够极大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
原文链接:/external/pubs/ft/wp/2013/wp13243.pdf作者单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13
2、金融稳健指标和银行危机 No.201401 作者:MatiasCostaNavajas和AaronThegeya,刘亮编译 导读:我们利用多元罗吉特模型测试了有效的金融稳健指标,广泛的宏观经济指标和机构指标是否能准确预测危机的发生。
我们最终认为一些金融稳健指标和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发生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并提出了一些指标作为银行危机发生的预警指标。
获取潜在的金融或银行业的冲击的预警信号的话题自全球金融危机2007年爆发以来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方面,一个关键的需求已经出现,即测试金融和银行部门目前的监管工具和卫生指标,同时也看看他们如何得以改善。
金融稳健指标(FSIS)包括一组衡量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健康指标。
原则上,这些指标的变化应该可以说明金融业的潜在弱点,并指出可能存在的弱点,从而可以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
然而,鉴于最近的危机,很显然,金融稳健指标没有被广泛地用于此目的。
下图是历史上发生的银行危机: 我们利用多元罗吉特模型测试了有效的金融稳健指标,广泛的宏观经济指标和机构指标是否能准确预测危机的发生。
预计将通过两阶段模型来测试指标的波动是否与相关的危机事件的发生有关:在第一阶段,通过研究某些国家的时间趋势,对金融稳健指标 5/13 No.201401 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在第二阶段,对银行业危机事件的金融稳健指标残差进行分对数回归分析,得出滞后同期的宏观经济指标的差异,并将其作为复合治理指标。
Laeven和Valencia(2012)将银行业危机定义为系统性结果,如果:(i)存在风险银行体系的显著标志,通过银行挤兑,亏损或清算证明;及(ii)有显著银行的政策干预措施,以应对银行系统的损失。
在分析中,如果一个系统性银行危机发生,我们使用银行危机变量编码为“1”的二进制变量,否则为“0”。
结果表明一些金融稳健指标和危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具体而言,监管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CAR)及股东权益回报率(ROE)的回馈显示与银行危机的发生存在显著的负同期相关。
此外,净资产收益率滞后是危机的显著指标。
虽然这种分析的采样周期来自于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些结果反映了Čihák和Schaeck(2007)的研究结果,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全球性危机的分析。
我们第一次使用金融稳健指标,并且根据国际公认的方法收集的数据集。
我们采用一个连贯的综合基准的方法来确保各个国家内部和外部的经济领土内的金融部门风险可以准确的被指标来衡量。
重要的是,这意味着金融稳健指标对经济和金融业的冲击超出了给定的国内经济敏感度。
不同于任何以往的文献对金融稳健指标的分析,聚集和整合的原则也让金融稳健指标具有更好的跨国可比性。
虽然整合基础根据国家不同而各异,且数据是跨国比较,可行的原因是因为金融风险的所有显著来源涵盖在国家等级的基础之上。
此外,本文测试了一套比以前文献中测试更有效的金融稳健指标的更广泛的数据集。
尽管目前可用的数据使我们分析了6核心的金融稳健指标,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收集12核心和28种激励型金融稳健指标的数据构成了对未来研究的丰富的基础。
当我们运行简化形式的模型时,我们强调研究结果虽然表明了金金融稳健指标和危机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我们不通过估计派生结构模型建立因果关系。
对银行危机的决定因素存在着大量的研究。
Demirgüç-Kunt和Detragiache(1998)利用多元Logit模型探讨了其宏观经济指标与银行危机的出现有关。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危机往往发生在低增长,高通胀和高实际利率的环境。
有趣的是,他们还发现,有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特别危险。
使用金融稳健指标作为潜在的银行业危机指标的第一项研究是由Čihák和Schaeck(2007)提供的。
他们第一次测试了金融稳健指标来解释银行危机的出现。
然而,他们使用的金融稳健指标并未在普遍接受的编制的国际方法的条件下进行。
因此,一些金融服务机构时不能作直接比较。
类似Demirgüç-Kunt和Detragiache(1998),他们运行了 6/13 No.201401 一个多元Logit模型,包括除了宏观经济金融稳健指标作为解释变量。
他们发现了资本充足率及不良贷款率为系统性银行问题提供了有关信号,此外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可以作为预测对危机发生时机的指标。
原文链接:/external/pubs/ft/wp/2013/wp13263.pdf作者单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7/13
3、微观角度审慎宏观审慎政策 No.201401 作者:TitoCordella和SamuelPienknagura,顾嘉翕编译 导读:标准宏观模型是侧重于外部性的模型,目的在于替代现有审慎监管工具,但是其实质仍为庇古税的形式。
我们明确了个别银行的风险选择,此外还发现了不同的审慎监管手段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激励机制是不同的。
因此,冲突可能会在微观和宏观的审慎立场之间产生。
上世纪90年代,当监管趋向金融自由化的时候,积极采用审慎工具以控制信贷量和分配避免了危机。
然后,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了金融发达经济体的努力,暴露了应对系统性风险的现有监管框架的限制。
这就像摇摆的钟摆回,政府积极采用审慎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贷款与价值比率,信贷税收和资金需求的平滑信贷周期,避免了重大危机(宏观审慎政策,根据目前的行话)上涨势头。
全球金融危机还暴露了微观和宏观稳定之间的危险关系,迫使宏观经济学家认真看待商业周期和金融摩擦之间的相互作用。
后者则开始被纳入标准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将他们作为宏观审慎政策,理由十分明显。
然而,在程式化DSGE模型下,债务,资本和流动性要求税收最终会变成庇古的税收等价形式,可以有效地处理负面的过度借贷。
这就产生了关于此结果的影响有多大的问题,即是否在一个更微观模型层面建立这样的等价结果仍持有疑问。
使用程式化的模型使得银行选择最大化的贷款利率和投资组合的风险,我们证明了,从宏观审慎的角度来看,宏观审慎工具的选择确实有效。
事实是资本要求,流动性要求和对债务税收都对银行鼓励放贷产生不利影响,这意味着所有这些政策工具可以成功地解决过度借贷的问题。
然而,尽管资金需求使银行更加审慎,流动资金需求,以及债务税使得银行从事高风险的业务。
许多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外部性宏观审慎监管的目的,越来越多的人研究平滑经济周期中宏观审慎措施的成效。
其中,Galati和Moessner(2011)和Hanson等人(2011)做出了优秀的调查。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不同的审慎监管工具的选择如何影响单个机构承担风险的激励机制。
我们试图填补这一缺口。
我们目前的模型类似于ia等研究的关于货币政策和银行的资本结构之间 8/13 No.201401 的相互作用。
我们提出的问题类似于DeNicolò等人(2012)研究的关于在信贷和流动性风险存在的情况下,资本和流动性要求如何在校准动态模型下影响银行的风险激励。
Calomiris等人(2012)讨论了资本和现金需求的相对有效性,不同于我们的发现的是,他们认为存款准备金率可能是一个降低违约风险有效的工具。
然而,他们强调的方法是减少杠杆,但在我们的模型中只能通过更严格的资本要求来实现。
根据目前的研究,审慎监管应被看作决策者手中的额外工具,用以避免随着经济周期的进行而产生的过度的风险积聚。
我们表明,尽管不同的审慎监管工具可能有助于降低贷款的激励,但是他们对银行冒险激励的影响是不平衡的。
尽管资金需求始终提倡更安全的行为,但是对于流动资金需求却不适用,在一般情况下,对于那些类型的工具,相当于在税务上的银行负债。
这意味着,虽然宏观审慎措施的宏观效果是很重要的,我们也应该重视宏观审慎政策的微观效应。
旨在减少金融外部性相关的风险的政策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增加银行的风险偏好,使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并不总是有效。
原文链接:/external/default/WDSContentServer/IW3P/IB/2013/12/11/000158349_200/Rendered/PDF/WPS6721.pdf作者单位:世界银行 9/13
4、欧洲银行危机预测 No.201401 作者:FrankBetz,SilviuOprică,TuomasA.Peltonen,和PeterSarlin,顾嘉翕编译 导读:我们开发了一个通过使用银行和国家级数据来预测导致欧洲银行危机的漏洞的预警模型。
彻底的银行倒闭在欧洲已不多见,我们介绍了一种新的数据集,用以补充在国家干预和遇险兼并的情况下发生的破产和违约。
早期预警模型的信号进行校准不仅要根据I型和II之间的误差决策者的偏好,同时也考虑到各金融机构的潜在的系统性关联。
全球金融危机对欧洲银行体系的健康和个别银行的健全具有显著影响。
来自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政府为稳定欧洲银行业的经济援助在2009年年底最高达到1.5万亿欧元,高达欧盟GDP的13%以上。
虽然金额较大,但是目前的救助成本占了系统性银行危机的总成本较适当的比例。
如Dellia等(2010),Laeven和Valencia(2008,2010,2011)研究表明以前的银行危机的产出损失平均约为20-25%的GDP。
此外,财政紧张的主权国家和特有的持续的主权债务危机的薄弱的银行系统的相互作用表明欧元区银行业在整个欧洲货币联盟的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
欧洲银行预警模型的基本原理是清楚的。
为了得到一个欧洲银行早起预警模型,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银行遇险事件的数据集。
由于银行违约在欧洲是罕见的,该数据集在补充破产,清算和拖欠等事项的过程中还考虑到了国家干预和危机兼并等情况。
国家干预包括注资和资产浮雕(资产保护及担保)。
危机兼并发生倘如(i)母公司合并后12个月内收到国家援助或(ii)如合并后的实体有一个覆盖比率(资本股权及贷款准备金减去不良贷款与总资产)小于0之内在合并前12个月。
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出了名的难以预料(如Rose和Spiegel,2011)。
近日,预警模型的文献也因此集中在检测潜在的弱点,并找到共同的模式来预测金融危机(如Reinhart和Rogoff,2008,2009)。
因此,我们的重点研究预测如一个或多个触发事件可能导致银行遇险事件的银行较脆弱的状态。
预警模型应用于一个微观与宏观的角度来衡量银行的脆弱性。
除了个别银行和银行部门的脆弱性指标,本文采用来自关系到欧盟的宏观经济失衡程序(MIP)的欧盟预警机制的报告的有关宏观经济和金融失衡的措施。
10/13 No.201401 我们的模型通过估计得出银行脆弱的状态的概率,但决策者需要知道什么时候采取行动。
Sarlin(2013年)对该模型的信号进行评估时考虑到I型和II型错误,正常和危机事件发生的不均匀频率和银行的系统性之间的相关决策者的偏好。
我们介绍的评估框架是第一个应用到银行级的模型,并给出其大小银行的系统性关联。
因此,预警模型也进行校准以专注于预测系统性银行倒闭。
我们的研究结果提供了观测欧洲银行业脆弱性的决定因素。
通过宏观金融失衡和银行部门的脆弱性的指标来补充银行特有的脆弱性,从而提高了模型的性能,如GonzalezHermosillo(1999)和Hernandez等提出的观点(2013年)。
研究结果还证实了最近推出的欧盟MIP的部分观点,以及在早期文献中发现的关于脆弱性指标的有用性。
最后,评估框架的结果表明,决策者关心忽视的银行危机比关心模型可能的危机误报更有用。
这是直观的,如果我们认为一个预警信号会触发银行内部,那么银行商业模式和同行的预测将处于危机之中。
客观分析应该揭示哪些信号是假的,而不考虑会对政策的权威损失的信誉。
评估还意味着它要更加重视系统重要性,以及大型银行关注系统性风险政策制定是非常重要的。
与此同时,大型金融机构的风险更加复杂,因为模型显示性能较差当银行的规模过大的时候。
原文链接:http://www.ecb.europa.eu/pub/pdf/scpwps/ecbwp1597.pdf作者单位:法兰克福大学,欧洲中央银行等 11/13 No.201401
5、金融机构间的关联性是金融危机的预警指标吗? 作者:CameliaMinoiu,余凯月编译 导读: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于金融危机预警机制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金融机构间的关联性是金融危机的预警指标吗?在本文中,我们将检测金融机构间的关联性是否能预测银行危机。
人们普遍认为,金融机构的相互关联性在金融危机的传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加快了金融危机的传播、加剧了金融危机带来的灾难。
在文章中我们将着力研究金融机构的关联性作为早期系统性银行危机预警指标的表现。
文章将采用计量的方式以达到更准确的预测,其中文章所采取的数据,是采纳一些大样本国家在过去四年的历史数据。
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机构的相互关联性可以预测金融危机。
通过简单检验国内银行之间关联性大小,我们得出结论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关联性越强,就越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通过检验一个国家金融机构与其他直接合作机构的关联性大小,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一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与其相互来往的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越小,就越容易引发金融危机。
除此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通过分类运算不同数据对应的不同层次的金融危机,具有很强的能力来预测危机的发生,同时,危机的预测概率模型通常会产生较高发生危机的可能性,特别是当危机预测模型忽略宏观因素而只考虑金融机构的关联性。
我们利用金融机构的关联性预测金融危机得出的结论,只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这些结论只在很窄的范围内展示了关联性所包含的丰富内容。
虽然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机构的关联性对于预测金融危机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但是这是在与我们预先设定量比较下得出的,我们预先设定的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精确的。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扩大研究范围,可以通过对跨境机构的数据研究,来进一步探讨全球银行的关联性的预测能力。
原文链接:/external/np/cv/AuthorCV.aspx?
AuthID=204作者单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2/13 No.201401声明《国际研究镜鉴(FinancialRegulationResearchInternational)》为内部交流刊物,报告中所引用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研究基地”)对所引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
文中的观点、内容、结论仅供参考,研究基地不承担因使用本信息材料而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刊物的文字内容归研究基地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设立的院级非实体性研究单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作为主管单位,专门从事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
地址:中国北京朝阳区曙光西里28号中冶大厦11层1101室邮编:100028网址:电话:+(8610)59868205E-mail:flr-cass@ 13/13

标签: #货币 #职位 #call #cue #ios #cold #card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