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融合发展做贡献,我为融合发展做贡献研究生党总支

驾照 7
王璐瑶 在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建所10周年之际,院党组决定将“大化所”和“青能所”进行机构融合发展,为争取洁净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创造条件。
我想两所的融合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1+
1,而是想让我们抓住国家实验室建设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加快中科院在能源技术领域的发展速度,努力抢占未来竞争的科技制高点。
融合对“青能所”的发展来说是一件举无前例的大事,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但是喜忧参半,对于如何才能抓住机会、如何才能够在融合给我们提供的“跨越式”新平台上发展、如何“稳中求进”等一系列融合初期会遇到的棘手问题,我们是没有现成的方案和经验可以借鉴的,所以作为“青能所”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两所的融合发展出谋划策,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努力追求“1+1>2”的改革成效。

一、共同价值追求 融合发展的第一步就是要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拥护组织的决策部署,人心齐方可办“大事”,要充满信心的把“融合发展”作为我们两个所共同追求的发展梦,就像“中国梦”一样,都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把梦想变成发展方案,最终转变成我们每一个科研团队甚至是每一个人的实际行动,这需要我们抓好政治思想建设,深入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两学一做”,以每一个小的党支部为基本单位,切实的反应融合发展中群众的思想波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稳重求进。

二、统一定位、协同合作 两个所要统一定位,协同合作,交叉互补,为洁净能源国家重点 实验室的建设创造充足的条件。
“青能所”的优势力量就是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领域,而“大化所”是科研实力雄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综合性研究所,我想这正是院党组决定将两所融合发展共同申请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的原因。
我们两个所要将定位统一于化石能源清洁高效转化利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安全高效先进核能利用等重点研究领域,融合相关联的优秀科研团队,共同制定科研方案,相互沟通学习与探讨,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一三五”规划中的重点突破与培育方向,共同攻克难题,突破核心技术,引领能源科技和产业发展。
在两所融合的初期,不仅要组织两所的领导班子座谈沟通,制定融合发展大方向和总方案,还要多组织两所的相关科研团队相互参观学习,交流科研成果,互相指导工作,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分享彼此的仪器共享平台、文献检索平台,这样才能够让两所的科研人员切实的感觉到“青能所”和“大化所”已经融合发展,而非仅止步于两所领导班子的融合发展。

三、扎实工作,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宏伟远大的目标还是要靠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在总方针下,对各个科研项目设立阶段性进度目标,考核与奖惩机制并进,加强党内以及科研氛围的监督管理,对于不良的科研行为要严肃处理,以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好的科研环境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没有朝气”的科研氛围那就是在浪费科研生命,每一个科研团队都由一个个科研点组成,需要一个“会下棋”的人排兵布阵,这样在踏实肯干的每个点的努力下,才能有好的科研成果,如果下棋之人无心下棋,那么每一个点就是一个个的无头苍蝇,毫无科研成果可言。

四、引进人才,重视研究生的培养 科研是需要引领与激发的,如果想要攻克技术难题,只靠踏实肯干是不足够的,需要引进优秀的人才,汇集丰富的阅历与先进的技术经验,这样才能看的更远做的更尖端。
如何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呢?现在的引进人才都需要有留学经历,我想这一点的考虑是必要的,但是并不是只有留学过的人才算是真正靠近了科研的最前沿,我们要引进的是尖端技术并不是“留学经历”,这一点就会将很多人才拒之门外,降低引进人才的壁垒并不是降低了引进人才的质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为人才创新发展创造空间。
对于科研人员的考核也是很重要的,科研人员培养的就是下一批科研力量,言传身教,至关重要。
两所融合之后,可以组织两所相关团队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交流,我想这样可以激发很多刚刚踏入科研大门的学子的进取心;现在国科大实行本科生赴国外短期交流实践学习,我想这个方向也是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的,并不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而是重在学习不同的科研的思路,交流科研经验,这对打开科研思路是很有益处的。
“纸上谈兵”谁人都会,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两所的领导班子制定总的融合方针,融合两所的优势力量,考虑两所的差距,达到和谐共发展,好的指导方针是成功的第一步,下面就要逐级传递,层层反馈,制定融合科研机制,把科研创新以及培养科研人才当作首要任务。
作为科研一份子的我们当然是听党的指挥,“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早日实现“融合梦”。

标签: #网页设计 #能干 #好啊 #cpa #什么用 #编程是干什么 #软件 #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