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一套书,coffee是什么意思

coffee 10
2022年5月13日 星期
江南周末·南湖 电话/82828110E-mail/jxnhzwd0410@编辑/周伟达 版式/夏可夫 校对/王琼 11 猎时代,我们的祖先要找到食物必需对酒精的味道 吃有好感。
果实成熟了,如没有被及时发现就会慢慢 发酵,产生酒精的味道,因此循着酒精的味道就很有 酒可能找到想要的食物。
所以我们的祖先老早就得有“好酒”的基础。
不仅如此,没有点酒量,他们也很难 在丛林里立足。
因为要避免被那些在丛林里以同样 的方式来觅食的大型动物把我们祖先吃掉,他们需 草木亦有心,万物皆有要做到吃了这些带有酒精的食物仍保持清醒,快速 理! 逃脱这些大型动物的伤害。
由此可见,“吃酒”是我 们人类走出丛林赖以生存的进化上的一个优势,所 以我们大部分人身体里都有“吃酒”的基因。
其实我们要是做个深时旅行的话,“吃酒”的历 史远不止几百万年。
大概在二十三亿年前陆地上 出现生命,植物在慢慢演化的过程就已经为人类 “吃酒”做好了准备。
■朱 大约在六亿年前地球上出现地衣。
地衣作为陆 永
官 地上早期的低等植物,是真菌和蓝藻的复合体。
他 们能在岩石表面上生长,时间久了,地衣缓慢促进 岩石向土壤的演化。
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高等植物 也进化出来,大约在四亿年前开始出现高等植物—— 在江南方言里凡是通过嘴摄入的过程统称为
维管束植物。
不过高等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并没有丢 “吃”。
所以,我们除了吃饭,还有吃茶、吃烟和吃酒。
掉过去的“小兄弟”——包括真菌在内的微生物。
还有,我们从这些“吃法”中衍生出了不少别的这些微生物和植物相依为命,共同进化。
含义。
比如“吃烟”在我们方言里可以用来表达工 那么植物王国所拥有的这些“小兄弟”里面就 间的休息,有点像英国人的下午茶,或西方人常见有一类真菌,就是可以通过发酵植物的果实而产生 的“coffeebreak”。
而“吃酒”意思就是参加各种宴酒精的酵母菌。
我们现在能有幸吃上酒,这些六亿 会,表达得很形象——无酒不成宴。
参加婚宴就是年前就和植物一起进化的酵母菌功劳很大。
“吃喜酒”,庆祝孩子满月就是“吃满月酒”,“吃上梁 这些酵母菌依附在植物上其意义是非同小可 酒”则是庆贺家里的新房子盖好了。
总之,林林种
的。
实际上它们是在共同演绎一个亿万年来“微生 种的“吃酒”,内容丰富多彩,展示了邻里亲戚之间物—植物—动物”共同进化的故事。
酵母菌让植物 和谐互助的社会关系。
的果实发酵,从而产生酒精来吸引动物采食。
这个 不仅在我们江南,酒作为一类精神性饮料在许过程不仅对动物觅食很重要,对植物繁衍也是同等 多文化中都有悠久的历史。
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之的重要。
植物不能移动,它们在酵母菌的帮助下,通 子——酒神狄奥尼索斯,不仅是葡萄酒与欢乐之过发出酒精的气味来吸引动物,这样动物们(包括我 神,也是艺术之神。
在中国古代,饮酒更像是一种们的祖先)在采食后继续移动把植物的种子慢慢地 文化象征,因醉酒而获得的短暂的精神放松和自播撒开去。
久而久之,生命在陆地繁衍生息,创造出 由,甚至是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创造力的重要途如今这个绿色的星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径。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我写了这么多倒不是想说我们“吃酒”吃出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个地球来,而是通过挖掘“吃酒”这个文化现象背后 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 的故事来展示地球生命演化之奇妙,真可谓草木亦 事实上,饮酒是人类从丛林中走出来之前就带有心,万物皆有理! 有的基因了,少说也得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了。
在狩 (作者系桐乡籍中科院院士) 母亲的母亲好像还一直在我茶的身边,真想您,母亲! ■朱尚刚 我的母亲是宋清如女士。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母亲的桌子上有一只茶杯,她每天都要泡上一杯,不时喝几口,再续上一些开水。
我偶尔也“品尝”过,但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吸引力。
自己口渴了还是以开水为主,夏天偶尔喝一瓶汽水或者来一杯8分钱的酸梅汤,那就是很大的“享受”了。
从高中到大学我都住校,以后工作又去了万里之外的新疆,和母亲朝夕相处的日子,实在很少。
直到我人到中年,调回嘉兴老家,才得以重新守候在退休后的母亲身旁。
母亲从她干了半辈子的教学生涯退下来,在家里除了操持些家务外,日常较多的也就是看些书报杂志,也进行一些笔耕,用诗的语言和父亲做着超越时空的交流,也努力为我国的文化事业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史料。
当然,她喝茶的习惯仍是一以贯之的,母亲的许多学生来看她时,也常常会带一些茶叶给她,其中不乏一些各地的好茶。
我因为每天要去厂里上班,平时不在家。
下班时一路自行车骑回来,到家时总有些累和渴,自行车一停下,就顺便在母亲的杯子里喝上几口,总感到杯子里的茶口味特别好,甘冽香醇,略带微温,既不像刚泡的茶水那样烫得喝不上,也不是放久了完全凉了的感觉。
成了习惯以后,常常一喝就停不下来,把一整杯差不多喝完了才放下。
如果这时母亲在房间的话,似乎还能感觉到她满足的眼光。
有时我想,茶叶真是样好东西,一杯茶泡了一天,肯定沏过好几次水了,还能保持那样的醇味,真好。
老了以后,我也养成了每天要泡茶喝的习惯,却惊讶地发现,不管什么茶,只要加过两三次水,基本上就淡而无味了,根本不是我当年下班后在母亲的杯子里喝到的那种味道。
这才醒悟到,那每天一杯的美味是母亲算好了时间特地为我准备的。
可惜那时候母亲已经不在了。
现在我每次泡茶喝茶的时候,脑海里都还会浮现出那杯母亲的茶,和她那衰老而满足的面容。
已经是母亲离去后的第二十五个母亲节了,但母亲好像还一直在我的身边,真想您,母亲! (作者系朱生豪、宋清如之子) 文史学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者蔡一有春秋。
■范树立 近日,蔡一先生夫人钱玲老师将蔡先生的文史资料捐赠给了桐乡市档案馆。
这是蔡先生经过毕生努力搜集、整理、撰写的史料,具有一定的乡土文史收藏价值。
记得蔡一先生健在时,桐乡市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单位,曾多次上门去征集这批文史资料,当时蔡先生因还要编撰史料而暂时没有捐出。
蔡一先生是桐乡市博物馆的一位离休干部,曾经是桐乡市第
一、第二、第三届政协委员,还是嘉兴市历史学会会员、嘉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桐乡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委员。
蔡一先生家居崇福,是我的同乡,我有机会便上门拜访。
蔡一先生的家原先只有两间平屋,住在崇福中山公园西面,后来因落实离休干部政策,在春风大桥东堍分到了一座两楼两底的楼房。
走进蔡先生的书斋“省吾室”,一眼就看见东西两边排列着四只大型书架,书架上整齐存放着各类图书,室中两只方桌上堆满了大小不一的书籍和杂志,单是这一间书斋里的藏书就有5000册之多。
书斋东面是他家的休息室,取名为“思故堂”。
蔡先生还多次热情地领我到他的楼房去参观,东楼上是一间书房,取名为“乡史楼”。
“乡史楼”内有四个湘妃竹书架,上面放满了各种书籍。
沿墙地上按类别存放着用牛皮纸包好的乡土文史资料,堆 成了一座史料小山。
蔡先生曾经多次打开这些资料给我看,还让我抄录复印。
在蔡一先生的这些资料中,有乡贤吕留良的珍贵史料、桐乡书画篆刻家的史料、崇福镇历史人物传记和地名志资料,甚至还收藏有崇福镇业余作者的作品资料等。
他还收藏着解放初出版的一张《崇德报》,纸张虽然已经发黄但很是珍贵,这份报纸上还刊登了他创作的一首早期诗歌作品。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蔡先生在博物馆系统工作,从那时起他孜孜不倦地搜集崇德、桐乡的乡土资料。
经过他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搜集到吕留良、徐自华和崇福寺、城隍庙、中山公园等大量原始的乡土文史资料,有150多万字。
他曾经多次寻访考证乡贤吕留良的遗迹,并出版《乡史拾遗》《桐乡历史人物传闻》《桐乡历代书画篆刻家传略》《谚语俗话》等崇德文史资料汇集著作四本,为我们研究乡土文化历史提供了可贵的原始资料。
记得蔡先生曾经对我说过,他有不少资料是从镇上老一辈人的口述中得来的。
有一次他去采访一位卖菜的老农,那老农问蔡先生你打听这些老古董,有多少钞票?蔡先生笑笑说是没有钞票的,当时那位老农露出一种有点不大相信的表情。
为了确保乡史资料的正确性,蔡先生不顾自己年老体弱,还实地去调查察看镇上的古迹遗存。
如唐代和明代石刻,清代著名画家吴伯滔的故居,太平天国将领邓光明居住过的“归王府”,清代中期著名金石家蔡锡琳的“待雪楼”和“荔香室”,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明代进士“劳布政司”的建筑,以及鉴湖女侠秋瑾挚友徐自华的故居等。
蔡先生将自己辛苦搜集来的资料,无偿提供给有关的个人和单位使用。
他为编纂首辑《崇福镇志》,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史资料。
他还多次去桐乡二中、崇福镇小等学校宣讲乡土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每次登门拜访,蔡先生总是热情地接待,还帮我寻找资料。
他还把自己珍藏的吕留良资料拿给我看,让我抄录下来。
而且每次当我辞别时,他总要送我到家门口,真使我感动万分。
蔡一先生离休后仍孜孜不倦地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蔡先生为搜集崇福的文史资料,不遗其力始终如一地工作了一生,其精神十分可贵。
蔡一先生家里客厅朝南墙上挂着乌镇书法家杨书年先生赠送的一副对联“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这是对蔡先生乡史情怀的生动写照。
(作者系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珍藏一我从包里掏出他的作套品《书剑恩仇录》,他会意微 笑,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在书 书的扉页上签下自己的大名。
■项伟 藏书,读书人的平常事。
然而珍藏的书,一般都有特殊的记忆和经历。
以前说金庸,我一无所知。
记得我是在1984年,买到了一套《海峡》杂志增刊《射雕英雄传》,开始阅读金庸小说,乐乐陶陶。
1990年我调到宣传部,读到了香港《明报》,恍然大悟,金庸本名叫查良镛,海宁老乡,他的职业是《明报》社长、时事评论家,武侠小说家是副业。
我读他的小说,仿佛路远迢迢,距离他的小说发表已经三十年了。
见到金庸先生,是1996年冬季,报社接到了采访通知。
我调入报社不久,自告奋勇去随队采访。
我觉得机会来了,可以尝试请金庸在他的小说书上签名。
那时,我有金庸小说二十来本,读过《射雕英 雄传》《书剑恩仇录》《飞狐外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几部。
我想拿《书剑恩仇录》去请金庸签名,这是他的第一部,也是成名作,以海宁故事为蓝本的武侠小说。
我觉得有意义。
采访的前一天,文友得知我想请金庸签名的想法,对我说,金庸看见盗版书是不会签名的。
文友的提醒,我觉得有理。
我想,对啊!我买的金庸小说比较早,大多是在广州深圳和厦门市场上买的,应该是盗版书。
以前武侠小说被视为低俗文化,新华书店买不到金庸的小说,直到1994年才有了金庸授权的正版——三联版《金庸作品集》。
于是,我马上去新华书店,在仓库里找到了零碎的金庸小说,是三联版的,没有整套。
幸运的是,有我想要的《书剑恩仇录》上下册。
我当即高兴地购买了。
那天,1996年11月11日,金庸一行回家乡,先到盐官。
我的眼中,他愉悦地微笑着,中等身材,国字脸,戴着金丝边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羊毛衫配灰色西装便服戴藏青色围巾,人显儒雅淡定,没有图片上不怒自威的形象。
他参观海神庙、陈阁老宅,观潮。
这些景点,都是小说《书剑恩仇录》中选用的故事发生地和场景。
下午到市区,游览街景,参观市博物馆等景点。
我跟随其后,见缝插针采访他回家乡感受。
金庸结束一天行程,到达海宁宾馆休息,等候晚餐。
我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向他介绍家乡的报纸,他称我同行,报人。
我请他为读者题词,他爽快地答应了,熟门熟路,用他随身的签字笔,用报人的语言,在纸上题写了一段话,表达对家乡父老朋友们的问候!接着我从包里掏出他的作品《书剑恩仇录》,他会意微笑,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在书的扉页上签下自己的大名。
这套《书剑恩仇录》,就是我珍藏的书。
(作者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母亲的有爱的日子再苦也是冰甜的,一碗冰糖雪梨不仅没 有让我们分开,反而更感受 糖到生命里沉甸甸的爱!雪梨■清 雅 天热,走路回来,随手洗了一个梨吃,清润解渴,满口生津,不由得想起了老妈的冰糖雪梨来。
小时候,家里条件差,偶尔吃个苹果、梨什么的,都是以个计,一天一天分配着吃,那一天天地渴盼,充满着节日的仪式感,让人满心期待又回味无穷。
记忆中奢侈的冰糖雪梨,是老妈风尘仆仆地带回家来的。
周末,她去读函授,来回步行省下2元的车费,然后在她灰白的挎包里藏着一个或两个黄橙橙的砀山梨,那梨表皮有点粗糙,但胜在汁多味甜,咬一口汁水满溢,幸福也仿佛在唇齿间满溢开来,一日的等待终于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一旁的老妈见了,不由得嘲笑我是个小馋猫,但给她分着吃的时候,她却躲开了,连说梨不能分开吃,而且她路上吃过了,我那时候也不懂,只记得她晶亮亮的眼神里,更欣喜的是看见开心的我。
冰糖雪梨,仿佛是一个个跳跃的音符,贯穿在如常如昨的日子里,增添了一丝丝的甜蜜安然。
我 们家没有自留地,也没有可烧的柴火,买柴火也必然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所以每年烧的柴都是靠妈妈去田间地头一把一把砍回来的,每年8月底太阳最毒最辣的时候,也是草长得丰盛的时候,老妈总要扎起镰刀,戴起草帽,走入最深的草地里,一刀一刀挥舞着,草一丛丛倒下,瘦弱的身影汗如雨下,衣服湿透,蚊虫又多又凶,往往这割草的半个月老妈就像“变形记”一样,变得又黑又瘦,仿佛田里的野草般,肉眼可见地枯萎了。
每年这时,小小的我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在家里做好最简单的饭,远远地叫老妈回来吃,一般回来她也吃不下什么饭,因为太累太渴了,所以只是喝水。
一天,我的作文在学校得了个奖,给我2元的奖金,这可是我生命里第一笔巨资了,怎么花呢?我想到了如果能给老妈买一瓶冰糖雪梨罐头,回来给她吃,她一定很高兴。
我拿着这笔巨款到小店里买了一瓶雪梨罐头,罐头圆圆的,玻璃瓶子,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里面的梨肉清晰可见,晃晃还有圆圆的气泡充溢其中,仿佛它也感受到我雀跃的心情了。
我一路小跑着拿回家,放在凉水中浸着,一会看一眼还在不在,一边想象老妈回来的样子,心里开心极了。
老妈回来了,看见罐头,很吃惊,连忙问我是哪里来的,又责怪我乱花钱,不应该买这么贵的东西,我拿着剪刀想帮忙撬开,老妈赶忙过来帮忙,倒入碗中,雪白的梨肉浸润冰糖的甜香,汁水白白黄黄,老妈吃了一口,眼圈红了,和我说这是她吃过最好吃的梨,又说老爸不在了,让我跟着她吃了好多的苦,可是,有爱的日子再苦也是甜的,一碗冰糖雪梨不仅没有让我们分开,反而更感受到生命里沉甸甸的爱! 后来,老妈在民办教师转正考试中就写了这个片段,她说看见女儿颤巍巍地把碗端给她喝的时候,就有了奋斗的动力,只要我和她在一起,再艰难的日子也会过成诗,因为梨有了糖,就有了甜蜜的味道。
(作者系机关工作人员) 我的女你小的时候,我可是从侠妈妈来舍不得打你的。
■季嘉雯 朋友圈看到友人写的外公、外婆的文章,甚是感动,转念一想,若是让我来写一位亲人,我会写谁?我妈,这个答案清晰而又明确。
我妈在普世定义中不算是成功人士,没有高薪厚禄,没有济世救人,但却是我眼中的女侠,坚强而又勇敢。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我对我妈最深刻的印象是暴躁。
她会因为我写字写不好而怒摔我的卷笔火车,当时非常流行一种卷笔刀,做成火车头的形状,摔完了,她又会给我买新的,也因为摔了太多卷笔火车,我的火车从豪华大火车变成了朴素小火车。
她也会因为我攒下零花钱偷买MP4看小说而怒摔MP4,之后又给我买很时髦的学习机。
按照现在的教育观念来说,暴力式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存在各种隐患,但可能我心比较大,记吃不记打,我妈对我的各种爱的棍棒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阴影,反而让我在大学生涯乃至现在的工作中萌生懈怠念头时,会有一种“我妈会揍我”的潜意识,而鞭策自己好好努力。
每每说起小时候我的倔脾气遇上我妈的暴脾气,碰撞出火力十足的故事,我妈总是来一句:“你小的时候,我可是从来舍不得打你的。
”一开始我是不信的,直到我生了宝宝,看着我妈照顾宝宝的各种细节,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我妈的温柔母爱。
她可以每天一大早开车半小时赶到月子中心陪伴我和宝宝,会认真地向阿姨学习给宝宝换尿片、洗澡、做抚触,和我一起去上妈妈课堂细心地记笔记。
在宝 宝每一次拉臭臭的时候,都不厌其烦地抢着给他换尿片,在宝宝半夜哭闹的时候,耐心而温柔地哄着宝宝。
尽管自己的身体在经历了一次肺癌手术后大不如前,但还是竭尽所能地给予宝宝最大的照顾和陪伴。
她会跟着抖音学童谣,重温她那不太标准的英文,来陪宝宝玩耍,会给宝宝跳舞逗乐,会有些狼狈地趴在地板上翻身、爬行,就为了给宝宝的大动作训练做示范。
这些可以说是隔代亲,但也是因为我妈对我的爱,舍不得我太辛苦,而为我分担育儿压力的付出。
我妈的勇敢和坚强是我在她肺癌手术时深切感受到的。
她的肺癌发现在一年多前,是在她乳腺结节手术体检时发现的。
当时我刚怀孕不久,又因为疫情的关系,医院里也只能有一个人陪护,所以我并不能陪在她身边。
她在经历一次手术后,又紧接着一次手术,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上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而我在得知这个消息时,世界几乎是坍塌的,我从未想过我这个走起来健步如飞、虎虎生风的妈妈,会躺在手术床上,加之孕期的激素作用,我的情绪很不稳定,是她用自己的坚强、勇敢,安慰着我不安的心,让我可以像她一样勇敢面对。
幸运的是,手术还算成功,加之定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在她还是那个活力四射的妈妈。
有一次我妈去上海复诊配药,我一个人独自带娃,累到险些崩溃,当时就理解到了我妈的不容易。
对比我妈,我觉得我不是最难的,她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一个小小,却都能料理妥当。
记忆中,我外婆、姨婆生病,都是我妈鞍前马后。
姨婆之前生了病,动了手术,她只有一个儿子,没有女儿,在陪护的时候,我妈这个侄女也是义不容辞的。
在我奶奶当年生病的时候,我妈也是劳心劳力,隔壁病床的病人问我奶奶“这个是你女儿吧”。
奶奶去世后,我爸也不擅长亲戚之间的人情世故,每每有哪家亲戚有点伤病,都是我妈去探望。
即便是不太往来的亲戚,我妈在得知消息后,也是毫不推脱的。
这份大家长的责任,在我看来有些重,但我妈却从不抱怨。
除了对家庭的付出,我妈也是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女侠。
疫情刚暴发时,我在单位的志愿者岗位上守“小门”,我妈则主动报名社区的志愿者去守“小门”。
我不敢说我妈是最优秀的妈妈,也许每一个家庭里都有一位努力付出的妈妈,别的妈妈也许更温柔、更成功,但是我妈的点点滴滴都在无声中教导着我,她是我的英雄,希望我妈健康长寿,继续成为她小外孙的女侠。
(作者系乡镇工作人员)

标签: #christmas #clothes #camera #货币 #clock #cpu #candy #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