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习被搬进直播间,ceo是什么意思

ceo 6
16文化广告 2021年3月24日星期三责任编辑吕晗电话:(0531)85193618Email:wtzx@ 当学习这种私人行为被放诸公共空间,带来的是以他律倒逼出的自律,是自欺欺人的虚假奋斗,还是其他——— 当学习被搬进直播间 □本报记者李梦馨 屏幕上是一个精心装点的界面,四周缀满了密密麻麻的元素:时间,通知栏,作息时间表,实时互动情况,还有随处可见的励志标语。
左下方来回切换着各类考试的倒计时:“距22考研:282天”“距高考:82天”……这是B站人气最高的直播自习室。
大多数时候,画面几乎接近静止,主播不露脸、不说话,只有一双手不时地翻阅着学习资料,间或滚动一下iPad界面。
说是“直播”或许不太准确,这间自习室是主人公在考研三战失利后,改为上传录播的学习视频,用这种方式保留一个24小时的直播自习室。
尽管互动也有了一种时空交错感,但自习室依旧人气不减。
在B站“陪伴学习”的直播tag下,最典型的还是在线直播、实时交互,主播与观看者在屏幕两头,实时分享着一种共在的学习氛围。
在B站直播学习,可上溯到2016年左右。
在2018年,学习已经成为B站直播时长最长的品类。
根据B站给出的官方数据,当年B站直播学习的时长达146万小时,103万次的学习类直播在B站开播。
但直至今日,对该行为的质疑声仍不断。
当学习这种私人行为被放诸公共空间,带来的是以他律倒逼出的自律,是自欺欺人的虚假奋斗,还是其他? 监督及其代价 在校大学生赵岚从去年开始接触学习直播,当时正打算备战考研的她碰上了突如其来的疫情,所有行动都要局限在家里。
“我是个极度缺乏自律的人,不去图书馆、自习室,就很难有学习的动力。
”有一天刷B站的时候,她无意中看到首页推荐的“陪伴学习”视频,点了进去,发现备考同专业的同学已经早早地开始了复习。
算了算直播间里的作息表,日均学习时长已经有10个小时。
赵岚马上有了紧张感,她把手机架在旁边,学一会儿看一眼屏幕,“有种暗中较劲的心理”。
后来,她开始尝试着自己开直播。
直播的程序并不复杂,在手机上下载好组件,完成实名认证,找个手机架摆好位置,然后就可以登录、开播。
镜头摆在面前,所有动作都无所遁形。
“直播的时候总感觉有人在看着我,一点儿也不能偷懒。
”赵岚说。
在各种技术的狂轰滥炸下,“专注”快要成为一种奢侈。
伴随着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他们面临的诱惑远比前人多得多。
当逃离数字环境变得不那么易行时,他们也升级了更为终极的策略:用魔法打败魔法。
通过手机或电脑直播,一举一动都处于可能在场的“第二人”的监视之下。
主播们寻求的是一种他律,并以此来倒逼自律。
学习,在传统意义上被当作一种私人行为。
“学婊”一词正因此而来,用来指代那 B站up主的学习直播间 些背地里悄悄学习、表面上却无所事事的人。
而直播学习,却颠覆了人们的过往认知,学习这一种“后台”行为被搬到“前台”后,私人行为面临着接受公共审判的情况。
主播在享受着免费的“被监督权”的同时,也有不得不遵循的规则。
“直播间里要写好休息时间,如果不做好说明,休息的时候正好有人进直播间,那会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赵岚说。
这背后的机制类似于声誉经济,直播时长、直播频次、专注度都是衡量指标,它们关乎直播间里后续观看者的留存率,而这与主播所期待的监督效果直接相关。
在B站学习直播中,最常见的是各类备考视频,细分则有考研、考公、高考、技能考试、语言考试等不一而足。
于是,更多的东西被纳入了评价范围,比如最终结果。
以备考为目的的学习直播,“相当于公开立了一个flag”,赵岚说,成功上岸,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直播间长期陪伴的粉丝的交代。
而失利的代价往往跟受到的关注度成正比。
前不久,随着考研分数的出炉,一些知名学习博主相继败北,在网上掀起一片讨论。
质疑像开了闸的水,从本人态度到直播动机甚至学习能力,连直播时的小动作也被揪出来当作“讨伐”证据。
当学习跟直播扯上联系,学习本身的纯粹性就部分让位于直播的展示性和游戏性,包容失败也变得不那么容易。
新的同好社区 学习直播的前身,或许可以追溯到前些年在国外社交媒体上流行的Studyount(简称SA)。
SA博主在Instagram等平台上进行日常学习打卡,分享学习心得。
图文风格近乎一致:工整的笔记,精致的文具,滤镜花字也样样不少,形式上可称得上完美,但也有不少干货满满的学习方法和备考经验。
如今,SA圈已从简单的图文输出延伸 到视频、直播领域。
国内的SA圈,也在微博、小红书、B站 等平台上落地。
在微博上,Studyount的超话排名居学习类超话榜首,拥有141.1万粉丝,95.2亿阅读量,以112万的发帖量远超位居第二的考研超话(后者仅有20万发帖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SA圈是一个以学习为“同好”而结成的社区。
“形式感”这个备受争议的地方,正是社区内部约定俗成的身份标记。
仔细设计好的笔记排版,直播间里精心布置的书桌,这些外在的形式归结于同一个初衷,将一件原本枯燥、单调、乏味的事情变得有趣、更易于坚持。
而比起图文、视频来说,直播的呈现方式更立体,供受众感受的维度也更多样,由此带来的是形式感减弱而气氛感更强。
看直播的人持什么样的心态?哔哩哔哩董事长兼CEO陈睿对此解释,“是因为另外一个人也在写作业,一个人写作业是很孤单的,如果你开一个直播看别人也在写作业,那么你觉得自己不是最惨的,其他人也在写。
”疫情以来,缺少了教室、图书馆里同学的陪伴,这种孤独感尤为强烈,许多人到直播间里寻找一种“替代性满足”。
长达十多个小时的直播,画面单
一,内容几近枯燥无味。
偶有直播间播放着舒缓的白噪音,大多时候只是简单的翻页声、打字声、写字声。
但屏幕另一头的观众感受到的,却不仅仅是这些。
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指出,网络信息的流动空间有在场和缺场之分,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可以体验“在场”。
对于很多人来说,学习直播,相当于一个线上图书馆、自习室。
聚集在同一个直播间的人,奔着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激励而又互不干扰。
“我看到有人跟我一起努力,不对,是比我努力得多,我心里也有了干劲。
”一位网友说。
为学习氛围买单 在成千上万人的观看下,奔着学习去的主播,会在多大程度上能坚持其初衷? 赵岚直播时尽量让自己不关注弹幕,但每天直播结束后,也忍不住去看后台数据,“看看有多少人来看直播,今天又涨了几个粉”。
一场磨练自控力的挑战,最终却变了味,可谓成也直播,败也直播。
送礼物、打赏机制,在学习类直播中同样做到了保留。
在告别了旧有的诱惑后,直播间人气、礼物、粉丝,成为新的诱惑,引导着人们掉入新的陷阱。
他们开始分不清究竟是为了学习而直播,还是为了直播而学习。
后台行为进入前台后,必定经过了一番粉饰的过程。
那些每天坐在书桌前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博主,不管实际上如何,至少表面上表现得足够专注。
但每次的学习告一段落时,结果总不如意,只能一次次地重头来过,“考研”“考公”等也成了一场循环演出的戏码。
当努力变成一场作秀,学习成为一种表演时,专注便也无从谈起。
一些网友质疑,认为部分学习博主是在“散播一种耗时间的焦虑”“沉迷在虚假的勤奋里”,并非全无道理。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0%的受访者担心“直播学习”变成了一种展示,流于形式;56.8%的受访者觉得为直播投入太多,影响学习;52.5%的受访者指出边直播边学习,容易分心;34.8%的受访者觉得过于关注直播的反馈,容易忽略学习效果。
直播学习的如上弊端,也让不少人寻求其他途径满足自我对学习的需求。
各类线上自习室APP,摒弃了直播的“围观”思路,每个进入自习室的人都经受同等程度的互相监督。
一旦进入自习室,就意味着接受了默认的契约,必须完成一定时间的学习,如果中途退出,就失去了再次进入的机会。
但无论是直播自习还是线上自习室APP,归根结底都是依靠新媒介技术打造的学习场景。
一些人开始不满足于这种“虚拟的在场”,付费自习室便应运而生。
付费自习室源于日韩,2019年左右在国内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时间付费,从而获得自习座位的使用权。
常见的自习室是“格子间”,每个人拥有眼前的一小块空间,自习桌之间有挡板隔开,插座、台灯、收纳柜一应俱全。
自习室的日常是静默的,为了着意营造学习氛围,有些自习室还罩起了严严实实的遮光布,昏暗的空间里只有眼前的小台灯是亮的,如同对自习者的现实隐喻。
据艾媒咨询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付费自习室用户规模仅有85万人,2019年增长至230万人,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钱换取一张安静的书桌,为学习氛围买单。
无论是学习直播,还是付费自习,不断追求学习环境的背后,隐隐浮现着当代人的知识焦虑,更深处则是对现状的不满以及被落下的担忧。
学习,一直被笃信为付出必有收获,总有人试图以此从无从把握的生活里寻找一份确定。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一眼屏幕那头依然奋笔疾书的身影,至少,并不是独自一人。
纪念周恩来总理珍品展 亮相重庆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纪念周恩来总理珍品展”日前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开展。
展览重点展示了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电视纪录片《百年恩来》拍摄过程中收集的国内外知名人士题词、书画和摄影珍品。
其中包括万里、宋任穷、萧克、张震、张爱萍、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巴金、曹禺、臧克家、周巍峙、吴祖光等文艺名家,西哈努克、基辛格、池田大作、韩素音等国际知名人士的亲笔题词;赵朴初、关山月、沈鹏、李铎、韩美林等书画大家专为《百年恩来》及此次展览题写的书画作品;意大利著名摄影家焦尔乔·洛迪面赠周恩来亲属并题词的《沉思中的周恩来》原版照片等。
展览首次公布了珍藏于俄罗斯国家档案馆的周恩来重要历史档案以及周恩来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提供的珍贵史料。
展览分为“昭”“公”“清”“爱”四部分,生动展现了周恩来崇高的思想品德与独特的人格魅力,表达了国内外各界人士对历史伟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同一屋檐下》 探索“剧式综艺”新玩法 据北京日报,观察类综艺一直是网综的热门品类,在优酷播出的生活观察类综艺《同一屋檐下》,第一次打出了“剧式综艺”的新玩法。
《同一屋檐下》通过六位职业、性格、成长经历各异的节目嘉宾讲述的故事,有针对性地为有成长困惑的都市青年提供了不同的启迪。
不同于以往同类型节目,《同一屋檐下》在形式上力求创新和独树一帜。
总导演黄斌总结了这部作品的“创作之道”,包括全景记录素人真实生活的纪录片式拍摄、实时预判和精准抓拍嘉宾真实反应的电视剧化创作、在尊重真情实感基础上精心设计的场景架构、强调极致故事性的后期剪辑等。
“我们所有的目标都是希望记录嘉宾的真实反应。
” 小人物 值得文艺作品更多关注 据农民日报,最近,一部喜剧电影《发财日记》在各大网络平台热播。
主人公是一位普通农民,他和发小怀揣发财梦想从东北来到深圳打拼。
不料因为一个弃婴让他的生活多了更多曲折和艰辛,打工仔变成了“奶爸”,创业路变成了漂泊路。
小人物、大情怀。
影片没有刻意渲染悲情气氛,而是通过点滴小事、一波三折的爱情和温暖的亲情,让观众感受到一个农民工的质朴情怀。
救晕倒在路边的老人、冲进火海救邻居、深井打捞为孩子挣学费……主人公的奋斗历程展现了深沉的父爱和对命运的不屈,更折射出农民工群体的艰辛和奋进。
置身于社会发展大潮中,每个人都是奋斗者、追梦人。
这样向上向善的文艺作品,传递的是满满的正能量,让我们在感动之余更多了几分力量。
进入新时代,农民工兄弟深耕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默默奉献。
他们值得聚焦更多的目光,也需要更多的尊重和关怀。
不妨再多些这样的文艺作品,充分展现农民工兄弟的动人故事。
(□记者刘一颖整理)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出版国内统一刊号:CN37-0001邮发代号:23-1社址: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邮编:250014电话查询:(0531)82968989报价全月45.00元零售价:3.00元广告许可证:鲁工商广字第01001号广告部电话:85196701/6708昨日开机5:20印完8:10大众华泰印务公司(大众日报印刷厂)印刷

标签: #cp #country #computer #php #cpa #文件 #chicken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