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01情绪的蛛丝马迹,你们男朋友怎么c你的

男朋友 1
目录 前言Part01情绪的蛛丝马迹 跟自己的表情说“你好”微表情:最具诱惑的面部线索没表情不一定没感情你控制不了的肌肉说谎的情绪和被怀疑的情绪快乐的心声愤怒原来是这样认识悲伤惊讶的秘密别怕,赶走恐惧你就赢走开,讨厌的人轻蔑就是这样简单如何回应对方的微表情认识情绪信号Part02不是嘴巴,却也能说话 眉毛告诉你的事眼珠转来转去为什么泄密的眼睛什么样的眼神最迷人平静之中出彩的鼻子嘴唇也会七十二变不甘寂寞的下巴被低估的笑脸复杂的笑容Part03表情外的动作语言摆动头颅的深意不开心的手手臂表达的情绪拥抱:最炙热的情感表达叉腰:手臂的宣言不安分的脚是快乐的负面情绪:踢脚和锁脚膝盖的语言喜欢还是厌恶,身体告诉你 鞠躬的敬意不容忽视的肩膀情绪服装和裸露Part04别对我说谎谎言都是这样开场的谎言是自我保护的本能别被他的外表迷惑他的语调和词汇为何变了布罗考陷阱奥赛罗谬误巧“舌”如簧从肢体语言看约会对象Part05让他们听你的化解他人敌意的心理策略这样提建议最有效通过感官词汇拉近距离跟喜欢的人建立亲善关系转移他人的情绪焦点赞美你的敌人 有话好好说用心锚影响他人 前言 每当我们看到一张陌生的面孔,我们会下意识地作出一些基本的判断:这个人的脸形是圆是长?眼睛是大是小?嘴唇是厚是薄?妆容是否整洁?笑容是否亲切?目的是想从表情来判断这个人的基本性格,以确定是否对其有好感。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表情并不完全是真的,这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基础判断。
因此,对微表情的判断就变得极为重要。
微表情最短的持续时间是1/25秒,最长也不超过1/4秒,因为时间短暂,所以极容易被忽视。
但如此短暂的表情,却出卖了许多被刻意掩饰的真实情绪。
通过对微表情的研究,我们会知道笑并不完全代表高兴,还可能是讽刺、是无奈、是蔑视;哭不完全代表伤心,还可能是恐惧、是高兴;皱眉不完全是愤怒,还可能是在思考、是在犯愁;撇嘴不完全是不屑,还可能是悲伤、是憋笑…… 学习和研究微表情,有助于我们作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在人际关系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困难和阻力。
但不得不提的是,微表情的研究不是通过一本书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观察。
而且,微表情的用途不是恶作剧、卖弄才能和伤害他人。
因此,请在了解微表情前先准备一个善良的念头。
Part01情绪的蛛丝马迹 如何识破迷雾,敲开心门,直指本质,是每个人都期望获得的本领!从表情中发现真相,以语言之力击破防卫,让你所向披靡,这一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
跟自己的表情说“你好” 有表情的时候不见得出现了相应的情绪,但是有真情绪的时候,你必须承认会有表情的出现。
但为什么有些人脸上是一套,心里又是一套,别人却察觉不出来?那是因为大多数人分辨不出表情的真假。
试着这样做,对着一面可以看到整张脸的镜子,微笑,皱眉,撇嘴。
你会发现当这些面部表情逐一出现的时候,你并没有出现相应的情绪。
也就是说,你微笑并不代表你高兴,你皱眉并不意味着你在生气或发愁,你撇嘴也不表示你出现了排斥或不屑的情绪。
你完全可以控制面部肌肉的运动。
可如果你就此得出情绪和表情没有必然联系的结论,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一系列社交准则的迫使下,人人都会戴着一张面具生活。
比如,见到不喜欢的人,却又迫于各种压力不能得罪对方,那么心里再厌恶,也会微笑。
比如,明明很愤怒,却不能在公开场合发泄,只能装作冷静。
除了社交准则的压力之外,有些人戴着面具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谎言。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面部表情都只传达了两个信息,一个是想让别人知道的,另一个是不想让别人知道的。
那么,什么是真表情?什么是假表情? 简单来说,真表情是人的无意识反应,比如,听到好消息时的喜上眉梢,是不受控制和没有经过大脑思考的,这是真表情。
相反,假表情是刻意伪装的表情,是有意识反应,比如,孩子渴望得到某个玩具而对父母露出的笑容。
不管是真表情还是假表情,基础情绪都是一致的,有快乐、愤怒、悲伤、厌 恶、惊讶、恐惧、轻蔑等。
在很多时候,这些情绪不是单一出现的,比如,愤怒和
厌恶同时出现,惊讶和恐惧同时出现。
这就造成面部表情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不仅如此,情绪的变化或程度的增减,也会导致面部表情的不同。
比如从快乐到悲伤,比如从不耐烦到暴跳如雷。
假表情和真表情最大的不同,就是情绪和表情的不一致。
比如,你在很快乐的时候听到好友的诉苦,就必然要换上与朋友情绪相符的遗憾表情。
其实,有意识控制自己表情的能力,不是长大后才学会的。
在我们还是幼儿的时候,就会经常听到父母这样的教诲:“别人跟你打招呼时,你要微笑回应,这是礼貌。
”“别人送你东西的时候,要表现出开心。
”“别总板着一张脸,这让人不舒服。
”久而久之,学习控制表情和掩饰真实情绪,就成了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和处世准则,这被称为表现准则(displayrule)。
抛开表现准则给表情带来的复杂性,单是表情本身就有数千个种类,有的表情甚至没有相应的词语可描述,再加上表情程度的不同,同时出现数量的不同,或者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的不同,都让人类在辨别表情真假的道路上感觉困难重重。
但这并不意味着束手无策,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实践经验,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总结出一套“最具诱惑的面部线索”,也就是微表情。
通过微表情,人们可以更加细腻地读出表情的真实性。
这项分析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初被FBI采用,并一直沿用至今。
微表情:最具诱惑的面部线索 微表情(micro-expression)存在的时间只有1/25秒,人们会在短时间内换成另外一种表情。
因为持续时间太短,所以很难用肉眼捕捉发现,不过它却是面部 表情最容易露出马脚的线索。
要对微表情的发现追根溯源,就不得不提到保罗·艾克曼的实验。
在20世纪80年代末,保罗对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女患者进行跟踪研究。
女患者
在住院后不久,向医生提出出院申请,她表示自己已经走出了情绪的阴霾,渴望重新回到家庭生活。
保罗对她进行了一次访谈,并用摄像机录下了整个访谈过程。
访谈结束后,保罗在观察室仔细研究录像,他发现女患者除了几个轻微的肢体动作外,还有一个转瞬即逝的表情。
他将录像放慢,重新观察那个瞬间消失的表情。
从画面上可以清楚看到,女患者曾有过一个极其短暂的忧郁表情,很快就被笑脸覆盖了。
这个表情从出现到消失,大概只有1/25秒的时间。
保罗将这个表情定格,反复与紧接着的笑脸进行比较,发现女患者在撒谎,她刻意伪装出一个灿烂的笑脸,为的是让医生相信她已经康复了。
而事实上,她的忧郁症状还十分明显。
后来这位女患者也坦承,她的确是有意欺骗医务人员,为的是在出去后有机会自杀。
从此之后,保罗·艾克曼在每次播放跟谈话者的录像时,都会添加一个暂停开关,好随时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微表情。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捕捉微表情的行家里手,只需要不断练习即可。
这里的练习并不是简单记住一些表情特征就可以,当然这是一个基础练习,你如果想变得更优秀、更敏锐,就最好不断浏览表情照片。
实验研究表明,通常练习者在看过几百张脸之后,就能够做到捕捉微表情和辨认表情的真假。
没表情不一定没感情 一个人有表情或者毫无表情,并不能说明他的真实心理,要明白他内心的真实状况,就必须学会看穿他的面具。
生活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在面对一件明明足以让他情绪波动很大的事情时,却能够表现得镇定自若、面不改色。
我们常常说这种人铁石心肠,是冷血动物,是毫无感情的人。
然而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看上去冷血、心如铁石的人同样有感情和好恶。
很多时 候,他们只是不想把内心的情感通过表情表现出来罢了,这或许仅仅是他们的一种
想要隐藏情绪的逆反心理。
其实越是重视感情的人,越是不会轻易将自己的内心情感通过表情表现出来。
因为他们或许曾经因此而受到过伤害,或许本身就害怕受到伤害,所以宁愿选择隐藏情绪,也隐藏自己的脆弱。
喜欢金庸武侠小说的人都熟悉《天龙八部》里面的大英雄萧峰,他永远是一张冷冷的脸,即使面对自己最爱的女人,也永远是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模样,面对江湖恩怨更是毫无表情。
但是当他真的爱上了,失去了呢?他的疼痛怕是多情的段誉或是痴情的虚竹都无法体会的。
如萧峰这类人,他们因为曾经的伤害,因为本身不善于表达感情,即使内心对某个人、某些事感情澎湃,也会因为逆反心理而选择默默地隐藏。
他们没表情,绝不代表他们没感情。
记得有一次上销售培训课,老师问过大家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最可怕?最后,老师给的答案是:没有感情的人。
感情永远是人最致命的弱点,英雄难过美人关,往往不是因为美人太美,而是英雄因为美人有了感情。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不仅仅只因为陈圆圆这样一个美女,更是因为他和陈圆圆之间的那份情。
所以,没有感情的人才是最可怕的。
我们总是试图找到每个强者的弱点,也总能找到,无论他是高高在上的上司,还是难缠的客户。
这是因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只不过他们总会选择一个面具将自己的真实情感隐藏起来而已。
并且,当某个人越是强烈地想要隐藏自己的情感的时候,他就会出于逆反心理,选择的面具和自己的真实情感背离得越远。
就像越是平静的湖面,湖底越是波涛暗涌,黑夜中最暗的时候过去了就是黎明,最美的兰陵王选择的却是最丑陋的面具…… 那么当我们遇到这种人的时候,又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不要被他们的外表吓到。
他们虽然冷酷,但是正如歌词中所说,“我的表情也许不一定反映心情”,他们也是渴望被人理解的。
他们或许只是给你设了一道心理防线,让你看不到他们最真实的想法。
所以面对这样的人,要试着去接触他 们,突破他们的心理防线,走进他们的内心。
其次,这种人有很强的逆反心理,没表情只是他们保护自己、防备外界的带刺
的外套。
你如果不能读懂他们的真实想法,只是一味地想要强硬地接近他们,就只会让自己受伤,也只会让他们对你防备得更严密。
所以,最佳的方法是找到他们真实的想法,突破他们的心理防线,让他们自己脱下伪装的外衣。
最后,只要够细心,总能发现一些不同之处。
我们要注意的是,或许有时候人在职场中混得久了,会变得老练,喜怒不形于色。
但是要知道,人在面对和自己有关系的人、事的时候,是不可能真的做到无动于衷的。
所以只要你细心观察,总能发现蛛丝马迹。
兰陵王的恐怖面具下可能是俊美的容颜,可能是火热的心,可能是仇恨的眼神……表情永远只是表面的东西,它可能真实地反映人的内心,但也可能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脸上明明在哭,内心却在笑。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就要记住:别相信他的表情,但请相信他也有感情,在他隐藏的内心里永远有着最真实的情感。
你能否走近他,就要看你能否走近他的真实感情。
你控制不了的肌肉 微表情之所以会被认为是真实情绪的反映,是因为人的肌肉在一瞬间发出的反应是无法被控制的。
既然会出现微表情,另一个问题就不得不正视,那就是有些表情是人根本控制不了的。
也就是说,有些面部肌肉具有非常强的自主性,难以靠意识来控制。
1982年有一篇关于教皇和波兰领袖雅鲁泽尔斯基见面的报道,里面描写教皇始终保持微笑,并以“笃定的神情”跟雅鲁泽尔斯基握手。
这便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教皇已经承认了雅鲁泽尔斯基在波兰的统治。
这个事件要从波兰格但斯克造船厂罢工开始说起。
工人们为了赢得一个更加宽松的政治和生存环境,发动了大罢工。
当时苏联为了对波兰造成威慑,连续几个月在波兰边境搞军事演习。
很多人担心,如果罢工领袖瓦文萨过于激进,就会引起苏联的不满,导致苏联直接出兵镇压。
这件事经过多番较量,最后以瓦文萨的妥协告终。
波兰军队在苏联的支持下出面主持大局,军事领袖雅鲁泽尔斯基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
一年半以后,教皇保罗 二世造访波兰。
他的出现让局势变得有些微妙,人们纷纷揣测教皇是来支持罢工的,还是支持雅鲁泽尔斯基的。
等到他们二人一见面,不用说话,人们就已经从教皇的表情里读懂了一切——教皇支持雅鲁泽尔斯基。
所有人都知道,教皇是个控制表情的高手。
他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情来清楚地表达一些政治信号,尽管不见得全是出自真心。
不过在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像保罗二世那样可以自由控制表情。
在人的面部肌肉中,有一些肌肉可以控制自如,有些肌肉则难以控制。
现在,我们先来弄清楚人脸上那些至关重要的表情肌肉。
额肌额肌左右对称,位于眉毛上方,属于前额。
它影响了整个眉毛和眼睛部分的变化和运动。
通常情况下,一个成年人的额肌变紧张,眉毛便会提高,额头就会出现褶皱,睁着的眼睛也会随之变大。
皱眉肌皱眉肌位于眉毛内侧,松弛时眉毛舒展,眉间皮肤平滑;紧张时眼睛上方形成凸起的锥形肌肉,眉间形成垂直的褶皱。
皱眉肌无法单独运动,一般会跟眼轮匝肌协同运动。
在遭遇强光、发愁或生气的时候,皱眉肌就会发生作用。
在眉毛和眼睛部分有一处肌肉跟皱眉肌相似,那就是位于眉毛内侧和鼻根之间的降眉间肌。
降眉间肌的紧张,会使眉毛内侧下垂,鼻根上端的额肌产生横的褶皱。
在整个皱眉的过程中,也有它的参与。
上睑提肌上睑提肌位于上眼睑内,形小却至关重要。
在它处于紧张状态的时候,上眼睑向上提升,眼睛睁开。
我们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就是上睑提肌在发挥作用。
上睑提 肌放松的时候,上眼睑向下闭合,形成闭眼动作。
眼轮匝肌 上睑提肌的动作总是跟眼轮匝肌息息相关,眼轮匝肌的收缩与放松,直接影响
上睑提肌的紧张与松弛。
眼轮匝肌分布在眼睛周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脸部肌肉区域,它跟额肌、皱眉肌、降眉间肌、提上唇鼻翼肌、提上唇肌和颧小肌等肌肉之间都有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在我们的面部表情里,睁眼、闭眼、皱眉、眼球转动等,都必须有眼轮匝肌的配合。
不仅如此,它还间接作用于嘴唇的上翘和脸颊肌肉的收缩,也就是微笑。
观察表情,并以此判断内心的真实想法,眼睛及其周围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点。
眼睛的每一次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当事人内心的实时变化。
而眼轮匝肌,则是牵动这一切的关键所在。
口轮匝肌 口轮匝肌环绕嘴巴2~3厘米,呈扁圆形,由面部神经控制。
它的作用是闭唇、咀嚼和发音。
当口轮匝肌处于紧张状态时,嘴唇就会实现紧闭、噘起、嘴角向上或向下、下唇张开等动作。
嘴跟眼睛一样,都是观察面部表情的重点部位。
提上唇肌 提上唇肌的主要作用是让上唇上升和外翻,并协同其他肌肉一起形成鼻唇沟的加深、上升。
它的覆盖面积较为广泛,从眼轮匝肌下侧到上唇外侧,都属于提上唇肌,左右各一块。
颧小肌 颧小肌是颧骨外面的肌肉,可以延伸到上唇外侧。
颧小肌的主要作用是提升上唇,加深鼻唇沟。
颈阔肌 颈阔肌从口轮匝肌的嘴角开始,一直到胸部的上面,覆盖面积广,影响大。
它的主要作用是向两侧、下方拉伸嘴角,出现嘴角向下、撇嘴等表情。
降下唇肌 降下唇肌在口轮匝肌的下面,紧邻降口角肌和颏肌,主要功能是将下唇下拉。
颏肌 颏肌位于口轮匝肌的下方,主要功能是控制下巴的隆起和舒展。
当下巴隆起形
成一个表面有不规则褶皱的鼓包时,就是颏肌紧张的时候。
通常情况下,人们可以随意地控制颏肌,做出悲伤、轻蔑等表情。
这些表情肌肉是我们常用的能明显看到变化的肌肉群,通过对它们的了解和研究,能够知道表情背后的意义。
在这些肌肉里,有一些可以通过意识随意操控,比如颏肌、皱眉肌等。
但有一块重要的肌肉区域是无法靠意识来随意控制的,那就是上睑提肌。
上睑提肌中有平滑肌的存在,平滑肌旧时被称为不随意肌,顾名思义,就是不能凭意识操控的肌肉,它只受主神经的控制。
因此,它的形态变化必然是因为受到了某种刺激,比如,恐惧、紧张、痛苦、忧虑等。
这也是为什么在观察表情的研究里,上睑提肌是个关键所在。
说谎者在掩饰真实情绪的时候,往往会刻意控制面部肌肉,但只有含有平滑肌的肌肉不能被掩饰,除非说谎者是一个主神经受到损伤的人。
除了从平滑肌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真实情绪外,还可以通过所有面部对称肌肉来观察。
比如,人在痛苦状态下被迫微笑的时候,跟笑容有关的所有对称肌肉就会出现一边大、一边小的状况,这被称为不对称表情。
要发现不对称表情,除了不断的训练,没有更好的方法。
通过对肌肉的了解,不难发现,一些表情很难被控制和掩饰,掩饰者可能在短时间内用另外一种表情取代,有可能根本没有发现自己脸上露出一些无法控制的表情。
有位来自瑞典的美女厨师为某烹饪杂志做代言。
为了提倡大家食用纯天然、绿色食物,摄影师专门找来两颗刚刚从泥土里挖出的土豆,让美女厨师捧在手上,并做出高兴的样子。
土豆上面满是泥巴,放在手里滑腻腻的,这让爱干净的美女厨师难受极了。
可为了拍摄的顺利,她只能强颜欢笑。
照片拍出来后,大家都认为十分完美。
但当心理学家费克萨斯看到后,便指出照片的欺骗性。
他指出照片上美女厨师的几个微表情,皱起的鼻子、提升的脸颊、轻微外翻的上唇、鼻唇沟的加深,这些表情通通表现出一种情绪,就是厌恶。
如何才能做到看脸识人,后面将给出一些基础方法,让你在短时间内学会观察微表情。
但不要迷信这些方法,也不要靠这些方法来轻易判定一个人的个性,因为要观察人的真实情绪,需要综合许多技能,还需要你对当事人的一些背景有所了解。
说谎的情绪和被怀疑的情绪 要想区分这两种情绪,就需要在前期做一系列的工作:了解当事人的性格,以便知道他的做事方式,减少偏见;了解当事人的情绪特点,以便知道他说谎时的情绪和被怀疑时的情绪都有什么不同。
当然,情绪特点多数也是建立在性格之上的。
自信或自负的人,在受到怀疑的时候,通常不会感到害怕或愧疚。
性格懦弱的人在受到怀疑的时候,会产生害怕的情绪,这是担心自己被冤枉的缘故,不过不会有生气和愧疚的情绪。
曾经做过错事,并一直为此后悔的人,因为一件不是他做的事情被怀疑时,会刺激原本就有的罪恶感,不过不会有生气、害怕、痛苦等情绪。
这些情况,在抓谎的过程中要注意甄别。
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当事人被怀疑后是否会表现出一些跟说谎类似的情绪,也要看当事人和抓谎人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通过一个例子来分析这种状况。
父亲和儿子的关系非常好,父亲从来没有冤枉过儿子,也从来没有随便处罚过儿子。
儿子因此十分信任父亲,他知道父亲不会让自己蒙冤。
所以儿子在受到怀疑的时候,不会在父亲面前表现出害怕、紧张、失望,因为他坚信父亲不会冤枉自己。
如果父亲从前不止一次冤枉过儿子,那么儿子在受到怀疑的时候,即便是冤枉的,也会感到害怕,害怕像从前那样被无辜责罚。
还有一种情况,儿子从前犯过错误,撒过谎,毁了在父亲心里的完美形象。
那么事情即使不是他做的,在受到父亲怀疑的时候儿子也会有恐惧感,害怕父亲不信任他。
倘若不能排除这些情绪,那么很容易造成冤假错案。
要想将说谎者的情绪和诚实者的情绪区分开,必然要经历一番认真调查,要知道他在说谎时的表现和被怀疑时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这是个较长的过程。
如果抓谎人和当事人关系很好,之前也没有出现过冤枉和被冤枉的先例,他们之间的信任度应该很深。
那么抓谎人会对当事人说谎时的情绪特征了如指掌,而当事人在被怀疑时的情绪特征也较为纯粹,最后结果也就容易判断得出。
还是那句老话,要想获得准确的测谎结果,先要了解当事人的性格、做事风格、情绪特征,排除偏见,然后结合微表情、肢体语言、口误、激烈言辞四个线索做判断。
快乐的心声 人类有七大情绪是全世界通用的,分别是快乐、愤怒、悲伤、惊讶、恐惧、轻蔑和厌恶。
不管是什么人种、什么家庭背景,这七种情绪所表现出的面部表情都是相同的。
这就十分有必要了解这七种情绪的产生和表情特征。
之所以把快乐放在首位讨论,是因为它是七种情绪里唯一的正面情绪,也是比较复杂的情绪。
那么快乐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快乐来源于高于期待的现实。
就拿我们童年最经常做的事打个比方:圣诞节要到了,我们明示暗示父母很多次,希望得到限量版的汽车模型,但父母一直没有明确告诉我们会买还是不会买。
圣诞节前夜,我们怀着期待又害怕失望的心情入睡,第二天早上一睁开眼睛就去拆礼物。
哇,太棒了,是那辆汽车!我们高兴地冲进父母怀里,不停道谢。
这就是快乐的情绪。
因为我们在心里画了个问号,并已经准备好接受不好的结果,当最后的事实超出我们的心理准备时,就会感到愉悦。
下面,我们试着用一些生活常态来分析快乐的情绪。
爱慕 我们经常面临这样的疑问:“你到底喜欢他(她)什么?”最文艺化的回答是:“喜欢就是喜欢,我也不知道到底喜欢他(她)什么。
”这样的回答表明回答者没有对爱慕心理进行追根究底的质问,而是选择了逃避。
人类对异性的爱慕是一种本能,长期进化都未能将其淘汰,因为爱慕是繁殖的基础。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追求伴侣的最终目的就是繁衍生息。
在这个目的的基础上,挑选伴侣自然也有一些准则和条件,比如,身体健康、能力超群等。
在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人类在挑选伴侣上有了更多的条件,身材、长相、学识、财富、地位等等。
其实归根结底,诸多条件的出现都是出于对繁衍的期待。
身材好、长相好,是对其健康的期待;有学识、家庭富庶、地位高,是对其能力的期待。
我们之所以对某个人倾心,一定是他(她)身上具备的一些条件符合或超出我们的期待。
特别是女人对男人的选择,更能集中体现出这种期待。
举个例子,几乎每个女孩子都喜欢白马王子的故事,千万别硬着头皮说你不喜欢,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从原始社会开始,男人的分工就是一切跟力气有关的事情,比如狩猎、耕种,因为脂肪和肌肉的结构让男人更适合做这些事情。
那么理所当然的,男人有健硕的身材和肥沃的田地就成为吸引异性的重要条件。
女人对这些条件有所期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再说回白马王子,白马代表富有,王子代表地位尊贵,这其实就是最原始的女性择偶的期待。
不过有个问题不得不考虑,他(她)是否也喜欢我?说得具体一些,那个有着符合我一切条件的人是否也喜欢我,我们最后能否结合并繁衍后代?没人能给出我们准确的答案,所以我们内心一直有个正常的心理预期,就是“对方不喜欢我”。
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强,地位有多高,这个预期都会在单向爱慕期间出现。
当你得到对方“我也喜欢你”的信息时,因为大大超过了原本的预期,所以会变得非常高兴、快乐。
成功 成功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宽泛,但也可以理解为一个阶段性名词:求学时段,考上大学是成功、顺利毕业是成功;步入社会,找到工作是成功、有了第一桶金是成功、事业蒸蒸日上是成功。
先说求学。
在求学阶段,学生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成绩。
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对平时学习内容的掌握与否。
学生们总是在担心,这次考试会不会有我不会的内容。
当试卷拿到手,发现90%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的时候,就会产生愉悦感。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对考试排名的期待。
学生们在以往的多次排名中基本上有了对自己的定位,比如,总是考第15名,那么第15名就成为正常期待。
当排名发布后,发现自己考了第13名,超出了正常期待,就会感到高兴。
平常跟自己实力相当的同学 都不如自己,真是个不小的惊喜。
高考后榜上有名带来的快乐,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管平时学习成绩有多好,在面对是否能考上理想大学的时候,都有失败的担心。
当得知自己考上理想大学的时候,低预期得到了超越,意味着人生成功度过了第一个重大转折,未来会比没有考上大学好许多,自然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观看喜剧表演 喜剧表演所带来的快乐跟爱慕和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不同,它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是因为落差和反差而形成的满足感。
最典型的具有落差效果的喜剧角色就是小丑,几乎所有喜剧表演中都有小丑式的人物。
他们显得愚钝、卑微,处处被人捉弄,连一件普通的事情都办不好。
这种角色会让观众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的成就感。
反差效果一般是指与正常逻辑背道而驰造成的喜剧效果,比如无厘头喜剧。
不管是人物还是情节设计,无厘头喜剧都在挑战人们正常的逻辑思维,比如,一位婀娜多姿的美貌女子一张口是男人的声音;一位翩翩公子很帅气地登场,结果栽了一个大跟头。
这种与正常逻辑的背离,形成了很好的反差,也成为笑点。
当然,这里面也离不开小丑式的人物,离不开落差效果。
落差和反差效果都是通过人物地位的降低和情节的逆转来取悦观众,其实造成的效果一样是超越了人们的主观期待,从而使人产生愉悦感。
愤怒原来是这样 愤怒是一种可怕的负面情绪,因为它具有破坏力。
如果是厌恶或恐惧,大可以走远一点儿,眼不见为净,但愤怒情绪产生后,当事人很难用离开来进行宣泄,反而要不断靠近,给对方以胁迫感。
能够让人愤怒的事情实在不少:抢位置没抢到,设计被剽窃,孩子不听话,东西被偷,冷风中打车司机却不停,关键时刻电脑死机,利益分配不均,观点不同…… 不管让人愤怒的事情有多少,根源只有一个,就是事情的发展低于主观预期,从而形成强大的威胁感。
当然,威胁感也可能会产生恐惧和厌恶。
当你的实力远远低于对方的时候,就会产生恐惧感;当你觉得对方不配跟自己交手的时候,就会产生厌恶感;而当你的实力跟对方相当,只要努力一下就可以压倒对方的时候,就会产生愤怒。
这种愤怒感也是从原始社会一路进化而来,千万年都未曾被淘汰。
在人类出现的初期,人们都是跟猛兽生活在一片土地上。
人们的主要食物是野兽的肉,因此狩猎是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
在狩猎的时候,人类设计陷阱或追赶野兽,如果野兽逃脱,人们就会产生愤怒感。
因为没有猎物,回去不知道该吃些什么,有饥饿的威胁。
而随着文明的发展,没有打到猎物,也成为无能的表现,很可能会被人嘲笑和奚落。
除了食物,最原始的愤怒情绪还来自侵犯。
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都有自己坚守的地盘,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如果有敌人来侵犯,自然就会产生愤怒。
不过这时候的愤怒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实力稍强,一种是实力稍弱。
实力稍强的领主遭到入侵,会有这样的心理:你不如我,竟然来跟我挑衅,显然没把我放在眼里,一定要好好教训你。
实力稍弱的领主遭到入侵,则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我如果败了,家里的财产、妻儿和自己的生命安全都会受到威胁,太可恨了,一定要战斗到底,把对方赶出我的领地。
到了今天,愤怒的刺激源已经不单是食物和领地的争夺,这点看看我们的生活就知道了。
被束缚的行为能力 谁被绳子绑着都会愤怒,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有许多无形的绳子捆绑着我们,不断挑起我们的愤怒。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所谓艺多不压身,不仅是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孩子能有更美好的未来。
于是,父母开始培养孩子的艺术情操,让他们学钢琴、学小提琴、学画画、学书法、学跳舞、学唱歌……放学后或周末,孩子必须在做完作业后再做一两个小时的艺术训练。
对孩子来说,不停地运动更加符合他们的期望,比如,出去跟小朋友追逐打闹。
你可以试着抱起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他一定会挣脱你的怀抱,如果难以挣脱,就会脸红、喊叫、呼吸急促,这就是愤怒的表现。
让一个渴望活动的孩子坐在那里修习艺术,无疑是种煎熬,他们想反抗,却 不得不屈于父母的威严,这就形成了束缚感。
束缚感越久,负面情绪越大,直到最后变成愤怒,表现出来就是吵嚷。
一旦吵嚷受到父母的指责,愤怒就会变成悲伤和厌恶。
不仅是父母对孩子,恋人或夫妻之间也会有束缚感。
比如,你不希望对方多结交异性,不希望对方穿着暴露,等等。
在刚刚确立恋爱关系的时候,对方的诸多“不许”可能会被你视为爱情,但时间一久,强烈的束缚感就会充斥你的内心。
你会觉得自己的行为能力受到了控制和约束,失去了自由。
这个时候,愤怒会随之产生,变成一次又一次的争吵。
达到目的过程受阻 如果你参加过赛跑比赛,就一定能理解赛道有障碍物时产生的愤怒。
本来可以拿到更好的名次,却因为被赛道上的石头绊倒而失去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大部分的愤怒来自目标过程中的受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堵车。
堵车的时候人们很烦躁,因为预计好的抵达目的地的时间被迫推后,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比如,上班迟到被扣工资,约见客户迟到导致合同没签,而这些又会带来事业及生活上的不良后果——钱少赚了,能力被否定了,升职机会没有了。
一想到这些,烦躁很快会升级为愤怒。
相反,如果今天很悠闲,没有工作要完成,也没有非去不可的地方,那么堵车就不会引发愤怒,因为没有目标要达成,就不存在过程受阻。
毁坏约定 情况
A 女:“你怎么才来,我都等你好久了。
” 男:“对不起,临时有事耽搁了,真对不起,亲爱的。
” 女:“不吃了。
” 情况
B 买:“不都说好给我留着,你怎么还卖给别人了?” 卖:“人家当场买的,我也不能不卖。
下次,下次到货一定先通知你。
” 买:“没下次了,没信用。
” 情况A和情况B都是因为毁坏约定而造成的愤怒,表面上失去的是一个约会或者
一件货物,而实质上是当事人感觉受到了威胁。
约会男方迟到,女方会认为自己不受重视,受到了可能被抛弃的威胁。
货物卖给了别人,有两种威胁成分在其中:一种是觉得不被尊重,尊严遭到了侵犯;一种是货物没了,短时间内无法用到它了,可能生活或工作会受到影响。
利益争夺 在利益争夺中产生的愤怒应属常见。
两个部门领导,争取同一个商品的设计和执行权,他们将各自部门筛选出的最好的设计作品交给客户,由客户来选定该用哪一个。
如果良性竞争,那么愤怒爆发的概率很小。
如果一方使用了不正当手段获得了最后的胜利,那么另一方一定会怒发冲冠。
这不单是能不能推出自己部门设计成果的问题,更关系到能否受到老板器重、是否能得到业务提成等问题。
设计被采纳,自然代表着能力被肯定,圈内一定会有所传播,下属也因此更加卖力工作,再晋升的概率大大提高;而被否决的一方,自然会受到晋升、舆论、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
情敌之间的竞争也是如此。
正如之前“快乐的心声”中介绍的那样,人在挑选伴侣的时候都是冲着优秀的繁衍基因去的。
当情敌出现时,自然会受到失去优秀繁衍基因的威胁,因此会变得愤怒,生理上难以控制,最后很可能会变成大打出手。
“你不行” 这是一种否定的态度,随着语气的变强而加深,它或许只是一个轻视的眼神,但足够引起人的愤怒。
大部分人在面对否定的时候,都会生气,甚至是气急败坏。
其实,这是所有动物都会有的反应。
主人牵着他两岁的狗到动物心理学家那里就诊,说他的狗自从出了一次远门后就变得易怒,甚至会对着主人露出犬牙。
心理学家让主人详细讲述了这次出远门的经历,听上去十分普通,就是带着狗到朋友的庄园里住了一阵子。
朋友也养了几只 狗,他以为自己的狗会因为伙伴多了而感到高兴。
没想到的是,他的狗在入住庄园的第二天就变得没精打采,不肯靠近庄园里的狗,甚至会躲在角落里不出来。
回来之后,他的狗就变得容易生气。
心理学家仔细看了看这只狗,没有什么异常,除了它身上穿着的五颜六色的衣服。
心理学家问主人,去庄园的时候是不是也为狗穿着这样的衣服。
主人说是的,在家里也没有穿过,只是要去庄园拜访朋友,觉得给狗打扮一下能显示出自己独特的品位,不至于在朋友面前丢了面子。
心理学家又问,庄园的狗是不是都是自然成长,没有经过束缚,没有穿着衣服。
主人说没错,庄园的狗十分凶悍,几乎保持了狗的天性,皮毛很美。
经过这番问答,心理学家总算找到了问题所在。
他告诉狗的主人,这只狗因为穿了衣服而被庄园的狗轻视。
在人类的眼里,动物的皮毛只是美与不美的问题,而在动物界里,动物的皮毛代表着血统是否纯粹、种族是否优良和地位的高低,而且它们崇尚自然形态,喜欢自由奔跑。
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气味,这是它们建立友好关系的重要途径之
一。
穿上衣服的狗,就像是被扒光了衣服的人类,在同类面前显得可怜又另类。
没了象征种族、血统和地位的皮毛,没了同类的味道,自然会受到轻视和排挤。
动物一旦受到轻视,就意味着权威的丧失和领地的丢失,这是威胁到其生存环境的大事。
因此,狗在受到轻视后会变得充满敌意,特别是对为它穿上衣服的人类。
如果这只狗从出生就穿着衣服,而且周围的同类也大多如此,情况或许不会变得如此糟糕。
文明发展至今,被轻视、被否定一样可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你的能力被否定,就难以受到重用,甚至连份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
这直接带来经济压力,以及成家的压力。
面对这种威胁,自然会爆发愤怒。
“你行吗?” 这种心理问句通常出现在挑衅的时候,它带出的意思是“我要看看你究竟行不行”、“你行还是我行”。
发起挑衅的人,通常是希望看到对方以激烈的方式回应,所以会尽量用这种心态和语气去激怒对方。
不过,用“你究竟行不行”这样的挑衅口吻,还算较轻的程度。
这种语气背后的含义是“我很有实力,要看你实力如何”,这种口气较为和缓,也相对诚恳。
如 果被挑衅者是稳重型的人,那么他就要思考到底要不要接受挑衅,因为他能感到自己的实力弱于对方。
如果是在没有外人煽风点火的情况下,被挑衅者很可能会选择逃避。
但如果挑衅者用“我看你不行,就算斗一斗,你也输定了”这样的口气,就很容易激发被挑衅者的怒火。
被挑衅者会期望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不弱,证明对方的判断是错误的。
越是这种时候,被挑衅者越要保持清醒,控制怒火,因为这很可能是“激将法”。
“他啊,他不行!” 这是在别人面前否定他人的能力,对被否定的人来说是名誉上的损伤,容易引发愤怒。
名誉是人类社会生存的一张名片,上面记录着这个人的许多重要信息。
人们希望用这张名片为自己建立一个有益的交际圈,以达到自己的各种目的。
一旦这张名片上的信息出现错误,就直接威胁到当事人的生存环境。
随便在网上搜一下,就可以看到很多名人为了名誉而打响一场场法庭战。
名誉在一定程度上是换取更好生活的砝码,它的损伤无疑会降低当事人未来的生活质量,必然会激发愤怒情绪。
以上这些是常见的愤怒的刺激源,它们以各种形式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存和繁衍,因此会激发愤怒。
现在,是时候讨论愤怒的表情了。
人愤怒时所做出的一切表情都是为了攻击或赶走对方,一旦刺激超过了底线,就会变成肢体动作,演变成搏斗。
因为身体在短时间内调集了一切可用力量进行攻击,所以愤怒所爆发的力量十分惊人,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
同样,面部也调动了能调动的所有肌肉来完成一个饱满的愤怒表情。
因此,一个饱满的愤怒表情会使人的面部从眉毛到下颏都发生变化。
让我们从眉毛说起。
眉毛下压,眉头皱起,是愤怒的典型表情特征。
眉毛下压是减少强光刺激眼睛的动作,当人们遇到困难或麻烦的时候,都会做出这个动作,为的是减少强光以专注思考。
随着进化,这个动作成了遇到麻烦时候的习惯性动作。
当我们弄不懂讲课内容的时候,眉毛会下压;在思考解决方案的时候,眉毛会下压;生气的时候,眉毛也会下压。
不管出于何种刺激,下压的眉毛只传达一个信息,就是对事情非常关注。
单凭眉毛的下压不能得出“愤怒”的结论,但如果同时上眼睑提升,下眼睑紧绷,就是明显的愤怒表情。
人在愤怒的时候,眼睛会努力睁大,同时受到眉毛的下压,上眼睑呈现出向下闭合的状态,这样一来,上眼睑就会出现一道因上下挤压而形成的褶皱。
我们通常说的怒目圆睁,就是这种样子。
可以这么说,眉毛下压结合上眼睑提升、下眼睑紧绷,是愤怒的标准表情特征。
接下来说说鼻子和脸颊。
在提上唇肌和提上唇鼻翼肌的双重作用下,会形成上唇提升、鼻孔扩张、鼻翼上提、鼻唇沟变深、脸颊肌肉堆起等愤怒的表情特征。
FBI探员办案的时候,对愤怒的表情司空见惯。
有些罪犯被人识破真相的时候,会有瞬间的愤怒表情出现,这代表他们受到了威胁。
最后说嘴巴。
在饱满的愤怒情绪中,嘴巴一般是非闭合的,会有不同程度的张开。
刺激超过了底线,情绪失控的时候,嘴巴就会张到最大,以便于发出吼叫。
这需要降下唇肌、颈阔肌、下颚骨的共同作用。
降下唇肌负责将下唇向下拉,露出下牙齿;颈阔肌负责将嘴角往两边拉升;下颌骨负责将口腔打开。
当愤怒未到最大程度,只想反唇相讥的时候,嘴巴的打开程度会相对较小。
但因为想通过语言来宣泄愤怒,比如指责或争辩,还是会露出下牙齿,有的时候也会露出上牙齿。
在刚被激怒、准备攻击的时候,嘴巴的打开程度又小一些,牙齿会闭合。
但是上唇的提升会告诉对方,“你小心点,我生气了”。
这种程度的打开,上牙齿是一定会裸露在外的,显示出一副撕咬的状态,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有个词语可以很准确地形容这种状态——咬牙切齿。
动物在准备袭击的时候,会露出犬齿,显示自己的厉害,牙齿闭合,准备撕咬。
人在准备攻击的时候,咬牙切齿一方面是宣示咬牙坚持到底的决心,另一方面是准备好忍受疼痛。
是的,人在强忍疼痛的时候也是咬牙切齿的。
你可以试着做一下这个动作,牙关紧咬,拉伸嘴巴,露出上下牙齿。
对着镜子看一下,此时镜中的你不是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就是一副头痛难忍的样子。
强忍疼痛虽然在口型上跟愤怒相似,但两者在眉毛和眼睛的表现上有着天壤之别。
忍痛的眉毛,眉头会上扬,眉梢下压,眼睛闭合,代表逃避。
说了饱满的愤怒的标准表情,就该谈谈其他类型的愤怒表情,也就是愤怒的微表情。
抑制的愤怒 抑制的愤怒的基础是否认。
在轻度否认的时候,口轮匝肌松弛,颏肌和降口角肌收缩,形成噘嘴的状态。
这种状态传达的心理是:“我不认为是这样”“这样有点为难”“有点难过”。
当口轮匝肌也收缩的时候,程度就会加深,变成不愉快。
程度再深一点儿的时候,就变成了抑制的愤怒。
因为理智的缘故,要强行压制住愤怒,所以需要更大的力道。
当你在跟人交流的时候,如果对方出现这种表情,说明心里已经十分愤怒,但是在强行抑制。
你就应该换种交流方式,或者暂时中断,转移话题。
憋着的愤怒 跟抑制的愤怒不同,憋着的愤怒是自己生闷气,无处发泄。
愤怒只有宣泄出来,才能保持心态平衡,有助于健康的心理发展。
但在文明的不断进步中,人们被太多的客观原因束缚,愤怒不能随便宣泄。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被父母告知,在人多的时候不要随便发脾气。
就算只是撇嘴,父母也会严厉地说:“别撇嘴,怎么这么不懂事。
”久而久之,憋着气就跟教养联系在了一起。
我们步入社会之后,生闷气多过开心,就是因为不能随意发泄愤怒,情绪无法自然发展,这不仅是教养问题,还涉及生存问题。
在跟客户谈事情的时候,在跟老板交流问题的时候,都不能有生气的表现,否则就会影响前途,从而威胁到生计。
发怒的时候只能强行忍耐,将一切火气憋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比大声吼叫还让人害怕。
因为要用力忍耐,不大声叫喊出来,所以嘴巴周围的肌肉一定会努力收紧,这样就形成了紧闭的双唇。
在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和颏肌的三重作用下,憋气的嘴型整体下弯,也就是说嘴角下垂,鼻唇沟变深,下巴出现凹凸不平的褶皱。
眼睛会出现典型的愤怒特征,双眉下压并皱起,上眼睑提升,下眼睑紧绷。
需要注意的是,没有眉毛、眼睛的变化,单靠撇嘴动作是不能得出“愤怒”的结论的。
因为在类似委屈、悲伤的表情里,也会出现撇嘴的动作。
因此,要判断愤怒情绪是否出现,一定要结合眼睛和眉毛的形态。
厌恶升级为愤怒 厌恶很有可能升级为愤怒,这个时候的表情特征为:眉眼表现为愤怒,嘴巴和鼻子表现为厌恶。
在厌恶的表情中,上唇向上提起,出现鼻唇沟。
结合双眉下压并皱起,上眼睑向上提升,下眼睑紧绷,就是因为厌恶而激发的愤怒情绪。
微张的嘴在为说话做准备,下压的眉毛表示准备进攻。
我们从心里厌恶一个人的时候,一般会选择避而不见,但实在需要交流的时候,会无意间出现厌恶的表情。
如果这个人说出一些引起我们负面情绪的语言,厌恶很快就会变成愤怒。
怒气未消当人们将怒火发泄之后,身心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平衡,但这并不意味着怒火完全消失了。
在更多时候,发泄完怒气后,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愤怒的程度依然很严重。
不过这个时候,愤怒的表情已经完全不同,它没有了下半张脸的变化,只有眉眼的变化——双眉下压并皱起,上眼睑上提,下眼睑紧绷。
如果挡住眼睛,单从嘴巴判断,是看不出什么的。
通过这些愤怒类型的解析不难看出,愤怒最典型的微表情是:眉毛下压并皱起;上眼睑提升,因为眉毛的压力,上眼睑皮肤会出现褶皱;下眼睑紧绷。
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愤怒,只需要看眼睛和眉毛就能判断。
上眼睑和眉毛之间的距离越近,代表愤怒的程度越深。
有个事例可以很好地说明愤怒的微表情和刺激源的形成。
更多电子书访问 有位酷爱写小说的年轻人,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写小说,没有从事过其他工作。
五年的时间里,他写了几十万字,却没有出版方肯出版,但他一直自我感觉良好,并认为自己的作品举世无双。
家人劝他先找份工作糊口,业余时间写小说。
但他执意不肯,并一直强调小说未出版只是时机未到。
后来,他的事情被电视台做成了一档真人秀节目。
在节目中,有位出版方面的专家十分直白地告诉他,他的小说没有丝毫出版价值,他应该先找份其他的工作。
他在节目开始的十几分钟,一直保持着自信和沉着,但在这一刻,他瞬间爆发,变得攻击力极强。
他开始为自己辩解,并指责专家不识货,还说专家一个人的看法不代表所有出版商的看法。
在辩解的过程中,他的脸部出现了典型的愤怒表情,嘴巴则呈现出了厌恶的状态。
这五年的生活,让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他始终在逃避社会,坚持写作。
他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也不希望被别人看穿。
当有人反对他的时候,他会从心里排斥这个人,产生厌恶的情绪。
那位专家直言不讳,恰好戳中了他的软肋,威胁到了他的生存利益(他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写小说赚钱),因此激发了他的愤怒。
厌恶会让人想逃开,而愤怒则会让人想要进攻。
有的时候,愤怒与厌恶或恐惧会混杂在一起,难以分清谁占主导地位。
除了微表情之外,通过是否具有进攻倾向就可以判断出是哪种情绪占主导。
再举一个案例:一位母亲目睹自己的女儿被一个坏人奸污,母亲在情急之下用锐器袭击了他,并导致其死亡。
女儿受到了威胁,引发了她母亲极大的愤怒,所以会产生进攻意识。
在FBI侦破案件的过程中,这种愤怒的微表情十分有用。
这位母亲被捕后,一度否认自己杀了人,她说自己很惊慌,吓得手足无措,根本不具备杀人条件,她的女儿也是一样的口供。
但就在探员让她描述当天的情景时,她的脸上露出了愤怒的神情。
尽管一个微表情不能成为呈堂证供,却能辅助探员破案。
恐惧不会让人有进攻意识,只有愤怒才会让人不顾一切去进攻。
认识悲伤 人们在失去至亲至爱后,会感到悲伤;经济利益受到重创后,也会感到悲伤。
引发悲伤情绪的根源是失去和无法挽回,当然,无法挽回其实也是一种失去。
更多电子书访问 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悲伤的情绪,而且很难强加掩饰。
跟悲伤形影不离的表情无疑是哭泣,眼泪是宣泄悲伤情绪的最好方式,也是寻求关注或关爱的一种方式。
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先于微笑存在的就是哭泣。
这种哭泣是为了引发关注,因为尚不能说话,所以哭泣是提醒父母注意的唯一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和经验的丰富,哭泣就不单纯是为了引起注意,还希望寻得满足。
不过归根结底,是因为失去。
比如,小孩子想吃某种零食,父母不允许,几经哀求还是得不到满足,就会哭泣。
他们认为自己失去了吃零食或者品尝美味的机会,因此会哭泣,同样是希望用这种方式让父母答应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
父母不让看动画片的时候,小孩子也会哭泣,因为他们认为动画片播完就没有了,不看就等于失去。
饱满的哭泣(痛哭)表情,不管是婴儿还是成年人,几乎都是一样的。
让我们简单解析一下饱满的哭泣表情。
眉毛和眼睛 在眼轮匝肌和皱眉肌的共同作用下,痛哭的时候眉毛会下压、皱起。
但由于额肌中部的紧张,双眉在下压的同时,眉头会有轻微的上扬。
这样一来,整条眉毛在靠近眉头的地方会形成一个微小的波浪,这个波浪在恐惧的表情中也会出现,但在痛苦时的程度最严重。
眼睛会紧紧闭合,双眼内角形成横向褶皱,眼外角形成鱼尾纹。
双眼紧闭是一种生理需求,因为在痛哭的时候,呼吸会变急促,血液循环也发生变化,致使眼球压力增大,眼轮匝肌的收缩是为了缓解压力,属于眼睛的自保功能。
不只是痛哭,在大笑、打喷嚏的时候,眼睛也会紧闭,为的是保护眼球不受伤。
嘴巴 痛哭时候的嘴型很特殊,嘴唇向两边拉伸、张开,下唇虽然被拉伸,但在靠近中间的地方有一个向上的弧度。
在整个嘴型的变化中,一共有五组肌肉参与其中,它们分别是:提上唇肌,它负责拉伸上唇,并堆起脸颊,形成鼻唇沟;颈阔肌,它的收缩会横向拉伸嘴角,使嘴唇变薄;降口角肌和降下唇肌,它们的紧张使下唇下 更多电子书访问 拉,嘴角下垂,露出下牙齿,让整个嘴型看起来是方形,便于哭出声音;颏肌,颏肌紧张,是下唇中间部分向上的主要动力,让下唇接近W形。
嘴巴的这种状态,更便于号啕,让声音更洪亮,更能震人心魄。
同时这也是痛哭的特有嘴型。
将人的上半张脸遮挡,单看嘴巴,只要发现下唇呈W形,就可以断定他在悲伤地痛哭。
结合眉眼和嘴巴,痛哭的表情很难刻意做出来,除非是真的回忆起某些悲伤的往事,调动了悲伤情绪。
你试着对着镜子模仿痛哭的表情,要么是眼睛不够闭合,要么是嘴巴咧得不够大。
因此,如果一个人没有悲伤情绪,故意做出痛哭的表情,一眼就能被看穿。
痛哭是悲伤情绪饱满时的表现,但在现实生活里,人们很少会痛哭,除了失去最爱的人的时候。
因此,在大多数时候,悲伤有其他的表现形式,也伴有其他的表情特征。
随着悲伤程度的减弱,悲伤表情就变得不那么明显了,眉毛、眼睛和嘴巴的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
抑制痛哭我们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毫无顾忌地痛哭的,很多时候都要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和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从而选择抑制痛哭。
由于发声是痛哭中最明显、最具影响力的特征,所以要抑制痛哭最主要的是抑制发声。
这样一来,嘴巴就必须紧紧闭住。
此时,颧小肌替代了提上唇肌,成了提升上唇的主要力量,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提升力度;颈阔肌依然在把嘴往两边拉伸;降口角肌将嘴角向下拉,但它的力量远不如颈阔肌,因此嘴角的下垂幅度不大,而且嘴角外侧会形成沟纹;颏肌的作用会把下唇向上推,从而使下巴产生凹凸不平的褶皱,因为遇到了上唇的阻力,下唇不 会形成像痛哭时的W形,但会有部分外凸。
抑制发声是主观作用,而情绪没有停止爆发。
这两种矛盾造成嘴巴在紧闭的时
候会发生轻微抖动,以缓解紧张。
嘴巴的紧闭是抑制的主要特征,眉头和眼睛则充分表现了痛哭的情绪。
由于额肌的紧张,眉头会上提,再加上皱眉肌的作用,眉头中间会形成褶皱,而眼轮匝肌的作用则会使双眉下压,眼睛闭合。
眼睛的闭合十分重要,这是痛哭的主要特征之
一。
不管是否在抑制,痛哭都会造成眼眶内毛细血管和眼球压力的增加,闭眼是必需的保护动作。
值得一提的是,抑制痛哭虽然抑制了悲伤能量的损耗,却加长了悲伤情绪的时间,对身体平衡产生影响,也自然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
因此不论出现哪种情况,感到悲伤的时候,能痛哭就痛哭一场。
较弱的哭泣 这里要讲到的哭泣主要是闭着嘴的哭泣,它的程度弱于痛哭,是悲伤减弱过程中,或悲伤刺激不大时常出现的一种表情。
这种表情跟抑制痛哭最大的区别在于眼睛的闭合程度和呼吸的急促程度。
由于悲伤程度变弱,呼吸也趋于平缓,眼眶内毛细血管和眼珠的压力逐渐恢复正常,不需要再紧闭双眼。
但悲伤的情绪仍在,所以眉头较之平常还是偏低并皱起。
有趣的是,不管是何种悲伤,眉毛的形态都呈现出波浪形,即在距离眉头三分之一处的地方会有一个微小的下滑,似乎在告诉人们:“我心里正百转千回。
” 悲伤的眉毛有很高的辨识度,不管是不是在哭泣,只要是悲伤,这样的眉形都会出现。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出门遇到阴天的时候,也会有类似的眉形,但它代表的是不舒服,而不是悲伤。
阴天和悲伤情绪一样让人无能为力,表情类似也不奇怪。
说回眼睛。
悲伤时虽然不需要紧闭双眼,但试图睁开的眼睛会受到眉毛的压力,从而在上眼睑形成褶皱,不过并不明显。
下眼睑因为眼轮匝肌的收缩而提升,遮住了更多的眼球。
这样一来,眼球在上眼睑和下眼睑的包围下显得暗淡无光,这 是因为白眼球变少,黑白对比减少,同时反射的光线也减少。
嘴巴闭合,是悲伤表情的典型特征。
因为悲伤情绪还在,嘴巴还是会向两边拉
伸,嘴角略微下垂。
这种嘴型在我们吃到苦涩的东西时也会出现,很难掩饰。
如果它单独出现,不配合眉眼的变化,就要小心判断,它极有可能代表辛苦、惭愧、勉强、真不容易,而不是悲伤。
我们在观看一些大型颁奖典礼的时候,一些获得重要奖项的明星,手捧奖杯发表获奖感言,还没开口,先出现这样一个嘴型,那显然不是悲伤,而是觉得自己辛苦拿到这个奖真是不容易。
无奈的悲伤 无奈的悲伤不同于哭泣的悲伤,能量不会瞬间消耗,而是慢慢流失。
因为悲伤程度的减小,饱满的悲伤特征也逐渐消失,只剩下纠结的眉头还最为明显。
受到了额肌和皱眉肌的牵扯,眉头还会轻微上扬,并微微皱起,虽然轻微,但还是能一眼看出跟平常不一样。
眼睛部分没有明显的变化,更多时候是正常状态,有时会比平常稍大,也可能会稍小。
因此单看眼睛是无法判断的。
跟眼睛的状况差不多,嘴巴也趋于正常,没有明显的变化。
因为不需要急促地呼吸,所以嘴巴也呈现闭合状态,表示“我现在不太想说话,最好让我安静一会儿”。
但降口角肌和颏肌还是会收缩,不过程度较小,因此嘴角的下垂变化十分微小,不易察觉。
从这些分析中不难看出,不管是何种程度的悲伤,眉毛自始至终都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
可以这么说,眉毛下压、皱起,眉头上扬,眉形呈现波浪形,是悲伤的微表情特征。
不过在恐惧的情绪中,眉毛也会这般变化,但眼睛的睁开程度不同,恐惧时的眼睛更大一些。
惊讶的秘密 快速抬头、眼睛睁大、嘴巴微张是惊讶的经典表情,也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表情。
如果你养过狗,并足够细心的话就会发现,门外一旦有什么响动,狗会立即抬起头,竖起耳朵,并将耳朵转向声音的来源,听到底是什么声音,对自己和主人有 没有威胁。
先来看一段对话: A:某某部门的××去世了。
B:什么?(快速抬头,眼睛睁大,嘴巴微张)他不是不到30岁吗? 这是惊讶的情绪,在突然收到刺激信息时的第一时间的反应,其中包含了许多
想法:是真的吗?怎么回事?是得病了还是意外?我该做些什么?我的工作会不会因此受到影响?公司会不会招聘新人来分担工作?紧接着惊讶会很快演变成其他情绪,如惋惜、担忧、伤感。
在自然界中,一旦有危险的征兆出现,动物们就会瞬间站定,抬起头,调动一切可用器官捕捉信息:气味、声音、图像。
之所以要站定抬头,是因为动物的绝大多数感官都在头部,抬起头可以看得更远、听得更清楚。
到底有没有危险?危险从何而来?对方是否成群结队?对方要多久就能狂奔至此?在这里是否安全?要前往哪里更加安全?战斗是否有胜利的把握? 诸多信息要在1秒内统统找到答案,因此惊讶的时间只不过1秒而已。
如果时间再久一点儿,恐怕逃跑都来不及。
要保住性命和领地,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
人类也同样如此,在原始社会中,狩猎是人类最主要的生存本领。
如果不能做出快速的反应,很有可能沦为野兽的食物。
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一种本能反应。
当遇到突如其来的刺激时,人们会停下手中的一切活动,抬起头,面对刺激源,并迅速找到应对方法。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饱满的惊讶衍生出许多表情,人们可以不用抬头,甚至背对刺激源就可以做出惊讶的表情。
这是因为原始时期被猛兽袭击的生命之忧已不复存在,危险降低,对刺激源的敏感度也自然降低。
跟动物一样,人类惊讶表情的持续时间也非常短,不超过1秒。
确切地说,真正发自内心的惊讶表情只有1/4秒。
如果长于1/4秒,是当事人故意留出时间来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惊讶,不过也不会超过1秒。
由于时间短,要处理的信息非常多,所以全身的感官都要调动起来,以便帮助大脑思考。
正因如此,全身的能量在短时间内消 耗,神经系统为了减轻负担,会减少其他运动,因此肢体语言会减少甚至暂停,以便将能量供应给大脑。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定格也是为了给自己一点儿时间,来判断刺激源是否会影响到自己,接下来该如何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一个人惊讶表情的持续时间超过了1秒,那一定是假的。
美国有宗杀人案,嫌疑人是名年轻人,犯案后不知所终。
FBI探员找到了嫌犯的父亲,问他是否知道嫌犯的下落。
其父一口咬定自己早已跟嫌犯断绝了父子关系,几年前就不再来往。
当探员提及嫌犯杀人的事实后,其父做出一个经典的惊讶表情:他停下手里的工作,转过头面对探员,嘴巴微张,眼睛睁大,眉毛提升。
他想通过这个表情告诉探员,他真的没有跟嫌犯碰过面,对他所犯的事情一无所知。
然而他的惊讶表情持续的时间却远远超过了1秒,FBI探员认定他的惊讶表情是装出来的,这代表他早已跟嫌犯见过面,也知道嫌犯所犯的事情。
果然,探员跟踪其父,最终找到了嫌犯的藏身之所。
能引发惊讶的刺激源是当事人最关心的事情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
所谓意想不到,是指当事人没有想到的可能性。
所谓最关心,一定是当事人主观期待的。
越期待,出现的变化对当事人的刺激才越大。
比如,听到一直忐忑久等的好消息,会变成惊喜;听到亲人去世的噩耗,会变成惊恐,很快变成悲伤。
正如之前提到的,饱满的惊讶表情会眉毛提升、眼睛睁大、嘴巴张大。
这里需要解析一下为何会有这些生理反应。
双眉提升,眼睛睁大 由于额肌的收缩,双眉会大幅度提升,同时上睑提肌收缩使上眼睑提升,造成双眼睁大,这样一来,上半张脸的惊讶表情就完成了。
眼睛睁大露出了更多的眼球,这是为了让更多光线进入眼睛,好看得更加清楚。
在光线较暗的环境里,要想看清楚某样东西,就必须努力睁大眼睛。
动物在听到什么风吹草动的时候,会抬起头、睁大眼睛,为的是看清楚刺激源,方便判断将会造成的影响。
人类也一样,睁大的双眼可以获得更多和更清晰的视觉信息,便于判断和做出回应。
而眉毛的向上提升,是为了辅助眼睛的睁大,因为单靠上睑提肌无法让眼睛睁到最大。
你可以试一试,在不动眉毛的情况下努力睁大眼睛。
你会发现,只要眼睛睁大到你满意的效果,眉毛一定向上提升。
嘴巴张大 嘴巴张大是为了配合一次快速的吸气。
因为无法判断刺激源造成的是否是正面影响,所以会有一个吸气的动作来贮备能量应对。
一旦判断出是负面影响,贮备的能量就用来战斗或逃跑。
如果是正面影响,贮备的能量就支持当事人跳起来或来个拥抱。
正是因为嘴巴的张大只是为了吸气,所以牵动的肌肉很少,只需要下颌自然打开就可以。
另一方面,嘴巴张开吸进去的空气比闭着嘴只靠鼻子吸进去的空气要充足,能量要大许多,所以在受到突然的刺激时,嘴巴会张开让足量的空气进入口腔。
饱满的惊讶是很容易识别的,但在当今社会,除了大悲大喜之外,饱满的惊讶很难见到。
我们都习惯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担心太过暴露会被人一眼看穿,因此在受到突然的刺激时,惊讶的表情也会有所收敛。
还有一个原因至关重要,就是现今社会信息的发达,已经很难有事情会让人大为惊讶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惊讶,一般为轻微惊讶和中度惊讶。
在开招标会的时候,三家公司的营销主管在竞标。
在这个过程中,A公司的主管
接了一个电话。
刚听了不到几秒,他出现了一个双眉提升、双眼睁大、嘴巴闭合的表情,这个表情持续了1秒。
紧接着,他看了B公司的主管一眼,又即刻恢复了正常。
这是一个轻微惊讶的表情,可见他从电话里听到了什么惊人的消息,而他紧接着看了B公司主管一眼,则证明这个消息跟B公司有关。
挂了电话后没多久,A公司主管便向招标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彻查B公司的竞标事宜,因为他刚收到消息,有人举报B公司以非法手段窃取各公司投标价格。
此时,在座的招标公司负责人和C公司主管,都出现了双眉提升、双眼睁大、嘴巴微张的惊讶表情,这是中度惊讶。
在这样的公共场合,做一个饱满的惊讶表情是不切实际的。
A公司主管为了不显 示出自己的惊讶,便闭合了嘴唇,防止泄露情绪,但他仍然不自觉有一个双眉提升
和睁大眼睛的动作,而且还看了B公司主管一眼。
而招标公司负责人和C公司主管的惊讶表情,则是中度惊讶,他们没有掩饰的必要,因此表现得比较彻底。
但是嘴巴却是微张,这证明刺激源为他们带来的刺激并不大,他们显然已经对这种事见怪不怪了。
可见,嘴巴的闭合程度是跟惊讶程度成正比的。
同样,眉毛和眼睛的变化也是跟随惊讶程度变化的。
在中度惊讶中,尚可以明显看到眉毛的提升和眼睛的睁大。
可在轻微惊讶中,眉毛的变化已经不那么显著,甚至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只有上眼睑提升,因此眼睛的变化十分微小。
这种表情证明当事人在极力控制惊讶的情绪,也有可能是刺激源的刺激不够。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惊讶的微表情特征是上眼睑的提升。
因为上眼睑的变化贯穿了惊讶表情从饱满到轻微的整个过程,它是唯一一直有变化的组织。
人在惊讶的时候,眉毛可以不提升,嘴巴可以不张开,但上眼睑必然提升。
与此同时,吸气也一直在进行。
只不过在嘴巴闭合的惊讶表情中,快速吸气的工作交给了鼻子。
虽然呼吸幅度不大,但一定会有一个吸气的动作。
惊讶是七大情绪里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不单是因为它持续时间短,还因为它单独存在的比率并不高,常常会在最后转换成其他情绪出现。
它是一种过渡情绪,也被称为中立情绪。
在七大情绪里,愤怒、悲伤、厌恶、恐惧、轻蔑都是负面情绪,快乐是积极正面的情绪,只有惊讶不能归到它们任何一类中。
当听到的是好消息时,惊讶就会变成惊喜;当听到的是坏消息时,惊讶就会变成悲伤或愤怒;当听到一个惹人讨厌的消息时,惊讶就会变成厌恶或轻蔑;当受到威胁时,惊讶就会变成恐惧。
1秒的时间里,大脑已经处理好了所有信息,所以接下来就会演变成其他的情绪。
惊讶变成喜悦 高高抬起的眉毛和上眼睑的上提是惊讶的表情特征,1秒之后,知道事情发展的结果远远高出自己的主观期待,就会变成喜悦。
张开的嘴巴、上翘的嘴角、加深的 鼻唇沟,都是笑容的标志。
球迷看球赛的时候,常会有这种表情。
实力较弱的那支球队最终赢得了比赛,球迷就会在短暂的惊讶之后变得欢欣雀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惊喜。
一个早打了招呼说你生日不能赶回来的人,在你生日那天突然出现,是惊喜;那个你以为不喜欢你的人突然对你表白,是惊喜;收到了别人送的自己喜欢很久的东西,是惊喜;中了大奖,是惊喜。
不过有时候惊喜并不那么容易制造,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还是拿生日来举例,你为朋友精心策划了一场生日会,为了能让他感到惊喜,特地在这一天为他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麻烦。
适可而止的麻烦还说得过去,一旦制造了他认为比较棘手的麻烦,那可能你的计划就要泡汤了。
比如,你假装弄丢了一份文件,你以为无关紧要,在他看来却是辛勤劳动的成果。
成果被人破坏,最先产生的是愤怒。
就算你在最后跟他说,文件没丢,只是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他恐怕也不会领情。
惊喜如果弄不好,很容易会变成有惊无喜。
因此,你想给某人惊喜,一定要了解他的性格喜好、做事方式和心理需求,千万不能犯自以为是的错误,让惊喜变成了惊吓。
惊讶变成厌恶 眉头在皱眉肌的作用下皱起,鼻唇沟加深,这是厌恶的表情特征。
上眼睑提升,但是因为遇到了皱起、下压的眉头,所以上眼睑会有轻微的褶皱出现,但这仍然是惊讶的表情特征。
有位备受赞誉的知名人士接受采访,之前记者问到的都是一些官方问题,他对答如流,神态自若。
但当记者问道:“你是不是已于上个月与妻子秘密离婚了?”他停顿了不到1秒,上眼睑轻微提升,眉毛和嘴巴都没有变化,这是轻微惊讶,潜台词是:“这事怎么传出去了?你们怎么知道的?”很快,他的表情就发生了变化,双眉皱起,出现了轻微的鼻唇沟,是典型的厌恶,此时的潜台词是:“怎么问这种问题?我不想回答。
”就此可以判断,他起初的惊讶变成了厌恶。
惊讶变成愤怒 当惊讶后发现刺激带有威胁性,那么惊讶就会变成愤怒。
这个时候,上眼睑虽然想努力上提,却遇到了下压的眉毛,形成了明显的褶皱,整个眼睛看上去呈三角形。
皱紧的眉头显示出对刺激源的负面情绪。
下压的眉毛结合提升的上眼睑,形成了典型的愤怒表情。
惊讶变成愤怒通常出现在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当事人感觉受到了威胁。
这种表情我们常见于一些大型公开活动,主持人或某位领导在台上讲话,下面突然有不和谐的骚动。
台上的人会出现短暂的停顿,大约1秒之后,眉毛会下压并皱起,可能嘴巴的变化不是很大,但惊讶后的愤怒情绪已经十分明显。
惊讶变成恐惧 当意识到威胁足够强大,自己会受到伤害的时候,惊讶就会变成恐惧。
试着想一下,如果你在动物园玩耍,突然发现有只猛兽跑出来,你会先是一
愣,停顿大约1秒后,马上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会受到威胁,就会变得惊恐,然后血液都涌向双腿,为逃跑做准备。
我们还常常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这样的场景:犯罪嫌疑人被警方发现后,会先停在那里,有时候连1秒都不到,在意识到自己可能会被逮捕后,出现恐惧的神情,并准备逃跑。
有些经济犯,在被戳穿后也会出现这种表情。
别怕,赶走恐惧你就赢 恐惧跟愤怒一样,是因为威胁而产生。
不同的是,导致愤怒的威胁程度不如引发恐惧的威胁程度大。
引发恐惧的威胁通常都涉及人身安全和性命,让人想到会受伤或死亡,因此没有战斗的信心,最大的反应是逃跑。
如果威胁造成的压力过于巨大,当事人可能连逃跑都放弃了。
自然界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每种生物都是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时刻面临着死亡。
因此,恐惧出现的概率远远高于愤怒。
也因为受到的威胁过于巨大,所以人们在生理上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心跳加快或骤停、出汗、汗毛直立。
如果威胁可以用逃跑来摆脱,恐惧的最大反应就是逃 跑。
可如果威胁被认定为无力抵抗,就算逃跑也徒劳无功的时候,身体就会变得僵硬或瘫软,力量瞬间流失,甚至会导致死亡。
不过饱满的恐惧情绪如今已经不多见了,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消除了许多安全隐患,而只有在面对一些天灾人祸的时候,人们才会出现饱满的恐惧,比如,走在路上,被劫匪绑架;晚上走夜路,被不法分子纠缠;遇到了火灾……在更多的时候,恐惧的情绪没有那么强烈,只是对一些可能造成的损伤感到害怕,比如,小孩子都害怕打针、输液,大人害怕动手术。
人们通常会有意识地抑制自己的恐惧情绪,所以饱满的恐惧表情并不常见到。
什么是饱满的恐惧表情?它类似饱满的愤怒情绪,同样是眉头皱紧、眼睛睁大、嘴巴张大。
但在许多细节上,两者又不一样。
眉毛:恐惧表情中的眉毛虽然也是往中间靠拢,在眉间形成隆起的褶皱,但眉头是上扬的,而愤怒时眉头是下压的。
眼睛:恐惧表情中的上眼睑跟愤怒表情中的一样,都是尽量向上提升,为的都是睁大双眼,让更多光线进入眼睛,好看清刺激源。
但因为眉头用力方向的不同,致使上眼睑形成的褶皱也不一样。
恐惧时的上眼睑,在靠近内眼角的1/3的地方会有一个明显的角度,眼睛整体看上去,从外眼角开始向上扬起,形成一个小小的三角眼。
而愤怒的眼睛,上眼睑形成的弧度十分缓和,没有上扬角度。
嘴巴:恐惧和愤怒的饱满表情都是张大嘴巴,为的都是便于大吼大叫。
不过恐惧时张大的嘴巴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呼吸,快速呼吸,因此咧开的程度比较大,但开合程度却小。
除了跟愤怒的表情类似外,恐惧的表情还往往跟惊讶和悲伤联系在一起。
在突如其来的巨大的威胁面前,会先有1秒的反应时间,就是惊讶。
很快就知道反抗也没有用,眼看安全和生命会受到威胁,惊讶就变成了恐惧。
而一旦威胁来临,恐惧即变成了悲伤。
正如在惊讶那部分所讲的,饱满的惊讶表情持续时间只有1秒,很快就会被其他情绪替代。
当意识到刺激源威胁力度太大,失去反抗的信心时,惊讶就会变成恐惧。
因此恐惧和惊讶之间有些微妙又必然的联系,在表情上也需要做一番对比。
眉毛 惊讶表情中的眉毛基本上没有变化,只是在额肌的收缩下整体提升。
而恐惧表情中的眉毛会在额肌和皱眉肌的作用下下压并皱起,又由于额肌中束在收紧,所以眉头会被提升,形成了一个眉毛整体下压而眉头上扬并皱起的形状。
显然,恐惧表情中的眉毛要比惊讶表情中的眉毛更加复杂。
为了表示关注要下压,却又要提起让眼睛睁大,以便看清刺激源。
眼睑 惊讶和恐惧表情中的眼睑都是向上提升的,只是惊讶时的提升力度更大,甚至可以看到眼球上面的眼白。
恐惧时却不同,因为受到了眉毛的压力,试图提升的眼睑不得不变了形状,在上眼睑处留下褶皱。
不过恐惧时的眼睛还是比正常状态下的眼睛大得多,眼睛越大,代表恐惧的程度越深。
惊讶和愤怒时也一样,眼睛越大,代表这种情绪的刺激越大。
眼睑的变化,使得恐惧时的眼睛变得极有特色,很容易被分辨出来。
因为眉毛整体下压而眉头上扬的缘故,眼睛上方会有明显的褶皱,这是区别惊讶和恐惧的主要特征。
嘴巴 惊讶表情中的嘴巴虽然很大,但只有下颌在运动,其他肌肉并没有参与其中。
而恐惧时张大的嘴巴有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颈阔肌、降下唇肌的共同参与。
跟惊讶时一样,恐惧时张大的嘴巴也是为了吸气,贮备能量,以便在确定刺激源对自己造成了生命威胁后尽快逃跑。
不过惊讶时是快速吸气,而恐惧时则是深吸气,这是因为刺激源的巨大威胁需要更强大的能量。
随着刺激源造成威胁程度的不同,恐惧情绪的程度也不同。
最轻微的时候是担忧,递增为不安和害怕,最饱满的时候为恐惧。
接下来,我们以一个假设来分析这个递增关系: 假设有条警戒新闻说一名杀人犯逃窜到某某地区,近期可能还会有所活动,请当地居民白天关好门窗,晚上减少外出,尤其是单独外出。
与此同时,警方希望居民配合工作,如果发现照片上的嫌犯,请及时跟警方联系。
当人们初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呈现出的情绪是担忧。
因为自己或家人可能会成为受害者,尽管可能性不大,却也是确实存在的。
每天出门人们都会检查好门窗,晚上也绝对不外出,也禁止家人外出。
一旦有家庭成员晚上很晚都没有回家,电话也打不通,担忧就会变成不安,因为遇险的可能性增大。
如果家庭成员最后回到家,那么不安就会消失,被喜悦代替。
如果家庭成员一夜未归,电话不通,那么不安就会变成害怕,害怕家庭成员真的遇到危险,害怕担心变成了事实。
这正是害怕的心理特征,主观预测到不好的事情发生,想要逃避。
家庭成员第二天回到家,并说他昨晚见到了罪犯,并偷偷报了警,一直在协助警方工作。
为了安全,不能打电话回家。
可惜的是,罪犯逃跑了,而且还看到了举报人的长相。
这时,害怕的情绪不仅不会消退,反而会加深,大家会想要赶快离开这个地方,以保证安全。
罪犯果然找上了门,在经过一番搏斗后大家都被罪犯控制。
这时害怕就变成了恐惧,因为主观上已经认定悲惨的事要发生了。
一旦认定惨事要发生,恐惧就会变成悲伤。
担忧、不安、害怕,这三种情绪都有自己的表情特征,需要仔细分辨。
担忧 由于刺激源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大,虽然有威胁生命的可能,但可能性极小,所以担忧的表情不会像恐惧表情那么饱满。
眉毛下压,眉头上扬并皱起,这是担忧的典型特征,说明受到了压力。
眼睛微微睁大,因为刺激并不大,所以不需要睁大双眼获取更多的视觉信息。
嘴巴紧闭,嘴角紧绷,表示克制。
如果嘴巴放松,代表担忧减轻。
这个时候的表情就只剩下眉毛部分的变化,看起来十分像悲伤。
不过,悲伤的眼神跟担忧的眼神略有不同,前者因为失去了期待而暗淡无光,后者却充满了力量。
不安 不安比担忧更接近恐惧,所以表情特征也有明显的变化。
眉毛部分跟担忧差不多,但眼睛却睁大了。
这种表情常见于我们听到了什么不好的消息的时候,比如,孩子跟同学打架了,孩子和同学都受伤了;在飞机场等候一个许久未见的朋友,可人都走光了还是没看到;家人夜深未归,电话打不通;等待一份十分重视的面试结果,因为竞争对手太强,有被淘汰的危险……这些都会产生不安。
害怕 害怕最接近恐惧,因此表情特征也最丰富。
眉头上扬并皱起,整个眉毛都扭曲起来,眼睛睁大,嘴巴微张,露出上牙齿和部分下牙齿,鼻唇沟加深。
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眉毛和眼睛的变化在每个程度的恐惧情绪里都有不同,但并非无迹可循。
眉毛下压、眉头上扬并皱起,上眼睑上升,就是恐惧的微表情。
就算嘴巴没有张开,只要上眼睑轻微提升,眉毛扭曲,就代表了恐惧。
记得有位名人出了自传,被读者质疑不是他本人所写。
因为他文化水平并不高,可整本书不管从结构、逻辑还是词句的运用,都显示出扎实的文学功底,所以引起了别人的怀疑。
该名人为了澄清事实,特地召开了一个记者发布会,告诉大家这本书确实是他所写。
大多数人觉得他十分诚恳,可事实上,他的许多微表情出卖了他。
微表情
记者问:你在书里说你利用业余时间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专业著作? 他停顿了有1秒的时间,可见他并没有预料到有记者会问得这么详细,然后尴尬地笑了一下后回答:读得不多,就别说出来让大家笑话了。
尴尬是恐惧衍生出的情绪之
一,代表对事情的发展和节奏失去了掌控,觉得自己的名誉受到了威胁。
微表情
记者问:最近在读哪一本? 他回答: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一本书。
在回答的时候,他出现了短暂的迟疑。
回答的时候,头微微前倾,下巴缩回,
上眼睑提升。
尽管这些变化很细微,但只要平时经过了大量的微表情训练,还是可以一眼看穿。
这是愤怒带来的搏斗姿势,代表他遇到了谎言被拆穿的威胁。
微表情
记者问:你在书里引用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最经典的一句话,我觉得用得很好。
尽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可还是希望你能再拿来告诫一下后辈。
他回答:我自己也是个新人,哪能告诫后辈。
这时他的眉毛下压,眉头上扬,出现了典型的恐惧情绪的表情特征。
而且眼神游离不定,代表逃避。
微表情
记者问:那你觉得那些专业著作对你的事业有哪些帮助? 他回答:那些知识填补了我没有上过专业课的空白,让我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不管是在专业还是敬业精神方面,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他给出了一个毫无实际意义的答案,与此同时,视线转向下方,嘴唇紧闭,出现了不安的表情。
微表情
记者问:那如果让你给后辈们推荐一本专业著作,你会推荐哪一本? 他放弃回答,经纪人立即提示时间已到,记者会结束。
在这一刻,他出现了内疚的表情。
内疚代表完全放弃了抵抗,承认自己撒谎。
这些小细节看上去是不是很神奇?只要你勤加练习,也可以看出谁说的是真
的,谁在撒谎。
也会知道该如何引导说谎者承认自己不诚实。
走开,讨厌的人 当我们看到那些令人作呕的食物,就会眯起眼睛、皱起鼻子、嘴角往后拉,有时还会做呕吐状。
这就是厌恶的经典表情,它原本的刺激源就是变质的、令人作呕的食物。
在人类尚没有食品卫生概念的时候,因为吃了变质的食物而常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等病症,严重者可能会死亡。
因此对变质食物的厌恶,就变成了一种生存本领。
文明与科技发展到今天,人类极少会误食变质的食物,但是厌恶的表现却留了下来,演变成对不良现象、事件和人物的反应。
相比愤怒、悲伤、恐惧,厌恶的反应没有那么强烈,表情变化也不剧烈。
这是因为刺激源带来的刺激并不大,不会对自身造成负面影响。
厌恶的刺激源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在封建社会,一对男女单独见面会被人厌恶,而在如今,却不是厌恶的刺激源。
在当今社会,能引发厌恶情绪的大致有两种情况:对刺激源的否定、不认同;认为差劲、可恶,却不构成威胁。
有位志愿者(化名为H)参加心理学实验,她讲述了一个事情,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厌恶这种情绪的形成。
H是个漂亮的女生,在大学期间一直有人追求,但她一心以学业为重,一直到毕业都没有跟任何男生约会。
到了毕业典礼的那天,她突然收到一封信,大致内容是:
H,我知道你暗恋我多年。
因为学习的繁忙,我对你一直装作视而不见。
今天我 们毕业了,学习的重担也暂时放下了,我希望能跟你明确这段感情,一起步入社会。
署名是个叫J的男生。
H班上有不少男生,常来常往的就那么几个,她不记得自己跟J有过什么来往。
一开始,H怀疑J是记错人了,因此特地找到他来谈一谈。
J是个自以为是的男生,虽然不英俊,成绩也不优异,却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万人迷,而且不会轻易看女生一眼,有种高高在上的王子的感觉。
H找到他,问他是不是弄错了。
J却说没有,还很笃定地说H暗恋他。
H就问他,凭什么说她暗恋他,四年来,他们说过的话屈指可数,几乎没有交集,何来暗恋之说呢。
J告诉
H,在开学典礼的时候,她故意踩了他一脚,还对着他笑,从那时他就认定H对自己有好感,否则怎么会四年都不谈恋爱,又不是没有男生追,这不明摆着是在等他嘛。
这真让H哭笑不得,她说开学典礼上的确是踩了他,但她不是故意的,笑一笑是起码的礼貌。
而四年都不接受别人的追求,是为了更专注于学业,她还想为读硕士做准备。
如果要谈恋爱,也是考上硕士之后。
后来J一直在同学中间说H暗恋他,弄得H非常尴尬。
在谈论这件事情的时候,H出现过一次厌恶情绪和一次愤怒情绪。
厌恶情绪是在提到J执意认为H暗恋他的时候,愤怒情绪出现在说到J四处跟同学说H暗恋他的时候。
心理学家问她为什么厌恶
J,她回答:“我讨厌有王子病的男生,太自以为是,他长得又不帅,成绩又不好,凭什么认为我会喜欢他。
我要喜欢,也是喜欢高高帅帅的,起码是有素养的男生。
总之,他让我觉得很差劲。
” 还有一个类似的事例,也是一名志愿者提供的,这里称他为
M。
M实习的时候遇到过一个自称是导演的人,想发掘他当艺人。
不可否认,M长得高大英俊,而且为人沉稳善良,再加上学识渊博,很适合当个优质偶像。
不过M还是比较喜欢程序设计行业,对演艺行业没什么兴趣。
导演为了劝说他参演自己的电影,就说自己曾经跟很多名导演和演员合作过,还说出了几个演员的名字,有些甚至是捧过奥斯卡小金人的大腕。
M当时心生怀疑,既然跟如此多名人合作过,为何他却名不见经传。
不过出于礼貌,M并没有立即走开,而是听他说完。
在导演阐述自己的艺术理念和当今艺术潮流的时候,M发现他的观念很俗套,而 且有些下流,不像是一个有涵养、有学识的人该有的。
导演对他说,如今的电影不
讲内涵和文化,就讲大牌效应,只要都是大牌出演,一定会火。
M问,既然你认为都应该由大牌来演,为什么一定要让我出演你的电影。
导演说,已经有很多大牌签了这部电影,不过他们都是绿叶,男主角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今天偶然见到
M,觉得他气质很符合角色。
M又问了一些艺术方面的专业问题,那个导演回答得结结巴巴、躲躲闪闪,根本不像个受过专业教育的人。
看着夸夸其谈的导演,M产生了厌恶的情绪。
他认为导演所说的那些观点都不正确,好的电影故事永远是灵魂。
还有就是M觉得导演很差劲。
从这两个事例中便可以看出,否定和差劲是引发厌恶的刺激源,让当事人觉得讨厌,但这些对他并不能构成影响。
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厌恶和愤怒的区别。
正如H那个事例一样,起初她的情绪是厌恶,但当J四处散播她暗恋他的谣言时,厌恶就变成了愤怒,因为这已经威胁到了她的名誉,很可能影响她未来的感情之路。
得知了厌恶的刺激源,接着就来看看饱满的厌恶表情有哪些特征。
最极度的厌恶表情就是呕吐,当吃到恶心的食物,或者看到恶心的场面,就会
出现这种表情。
有些法医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刚开始的一段时间,看到尸体会强烈呕吐,这就是极度的厌恶。
呕吐的时候,嘴巴要张开很大,为的是把污秽之物都吐出来。
这个动作中,不仅是下颌在运动(让下巴向下),提上唇肌和提上唇鼻翼肌也在运动(提升上嘴唇)。
除此之外,呕吐的时候眼睛会紧闭,眉头会皱起。
闭眼一方面是为了切断刺激源带来的视觉刺激,另一方面是因为呕吐的时候眼球压力会增大,眼睛不得不闭紧以缓解压力。
因为感觉强烈,所以眼睛紧闭的程度也很大。
眼轮匝肌收缩的同时,脸颊也因为提上唇鼻翼肌的收缩而隆起,它们一同挤压眼睛,让眼睛周围形成了许多褶皱,特别是下眼睑褶皱最多。
不呕吐的饱满的厌恶表情,没有了张大的嘴巴,但其他表情都尽数保留了下来。
眼睛紧闭,眉头皱起,鼻子皱起,嘴巴紧闭,造成了“不看”“不闻”“不吃”的状态。
眉毛:因为皱眉肌的收缩,双眉皱紧,同时因为眼轮匝肌的收缩,双眉会下压。
眼睛:眼轮匝肌收缩让眼睛紧闭,在下眼睑形成较多的褶皱。
嘴巴:在提上唇肌和提上唇鼻翼肌的共同作用下,上唇提升,并形成较深的鼻唇沟。
又因为颏肌的作用,下唇向上用力,下巴形成凹凸不平的褶皱。
与此同时,降口角肌将嘴角下拉,使得嘴角形成小小的弧度。
有些厌恶的表情并不需要紧闭嘴巴,反而会轻微张开嘴巴。
这是因为颈阔肌在向两侧拉伸下唇,露出上牙齿。
还记得之前提到过一个瑞典美女厨师的事例吗?美女厨师不得不在拍摄封面的时候捧着沾满泥巴的土豆,她本来喜欢干净,可此时却拿着如此脏的东西,还要装出高兴的表情。
尽管她笑着,但鼻子却皱起,这是厌恶的典型特征。
乍一看,饱满的厌恶表情跟疼痛时的表情很像,但厌恶时嘴唇提升的程度更大。
轻蔑就是这样简单 很多心理学家将轻蔑视为厌恶的一种衍生情绪,也可视为轻度的厌恶。
但轻蔑还是值得一提的,因为它出现的频率比厌恶还要高。
轻蔑受到的同样是负面刺激,但刺激的程度并不大,对当事人构不成威胁,而且当事人认为不值得耗费精神来对抗,因为对方实力远远不如自己。
轻度的轻蔑,就是不屑。
不屑是完全的看不起,是轻视,认为对手跟自己完全不在一个等级,连看一眼都不需要。
因为完全看不起对方,所以心里会把对方当成小人物,从而产生轻松感,出现笑容,这便是冷笑或讥笑。
比如,你是一个世界百强公司的代表,而对方是一个只有30个人规模的企业的代表,你们要争同一个客户,这样实力悬殊的较量,会让你看不起对手,完全不相信对方有能力抢到,所以会出现不屑。
如果对方一直不肯罢手,还出了丑,就会让你发笑,这就是讥笑。
下面我们来看看轻蔑的表情特征。
眉毛:由于皱眉肌收缩,眉毛会跟厌恶时一样皱起来,并在眼轮匝肌的作用下下压。
眼睛:眼轮匝肌收缩,眼睛轻微闭合。
嘴巴:在提上唇肌和提上唇鼻翼肌的作用下,上唇提升,形成鼻唇沟。
下唇没有明显变化。
轻蔑表情中的嘴巴可能是闭合的,也可能是微张的。
这样的表情常见于我们看到一些滑稽人物的时候,比如,当红网络的某某姐、某某哥。
我们不单是对他们的外貌感到轻蔑,对他们炒作的方式也感到轻蔑。
不屑的表情要比轻蔑缓和许多,眉毛舒展,没有皱起和下压,眼睛也没什么明显的变化,只是有明显的鼻唇沟和轻微上提的上唇,以及露出部分上牙齿。
由于太过轻视,内心产生了优越感,从而出现笑容,所以嘴角会轻微上扬,如果幅度大一些,就变成讥笑。
讥笑有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嘴巴的不对称。
不过讥笑时眼睛会有变化,因为笑容的幅度变大,眼轮匝肌会收缩,虽然程度不大,却在下眼睑形成了轻微的皱纹。
有个事例十分有趣,是关于讥笑的。
某大学曾有过这样一个调查:你是否能接受自己的男友(女友)是一个胖子。
在这个调查中,有些人直言不讳说不能接受,有些人则出于礼貌而说可以考虑。
有个学生很典型,在调查者问他是否介意自己的女友是个胖子的时候,他说不介意,并出现一个类似笑容的表情。
很多人被他的表情欺骗了,那其实根本不是一个笑容,而是一个讥笑的表情。
他的嘴型出现了明显的左右不对称,下眼睑有轻微细纹,而且在提起嘴角的时候,伴随了一次快速的呼气,有点儿类似“哼”。
这是个明显的讥笑表情,代表他内心根本看不起胖子,又怎么可能会找一个胖姑娘当女朋友呢。
在这里也要提醒那些对自己某些方面自卑的人,不要被人欺骗,也不要妄自菲 薄,认清自己和认清他人,这两者同样重要。
如果要改变现状,就要努力改变自己,起码要丰富自己的内涵,加强自己的长处。
七大情绪的微表情到这里就该画上一个句号了,这里只是简单教你一些技能,不能完全依赖。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微表情研究者,还有很多知识需要丰富,很多书需要看,更重要的是多做练习。
很多研究微表情的专家,每天要看成百上千的照片和录影带,为的就是能捕捉更加准确的表情信号。
你千万不要只学会一点儿皮毛就四处实验,那样不见得会有效果,结果也不见得准确。
不准确的结果会给你带来尴尬和麻烦,因此,慎用微表情知识,让它成为你保护自己的工具,而不是攻击和伤害他人的武器。
如何回应对方的微表情 当你熟悉、掌握了微表情后,该如何回应对方,这是学习微表情的另一个重要目的。
透过现象看本质,然后给出恰当的反应,才是对微表情最好的应用。
我们看到了对方的微表情,却不知道对方是否想让我们知道他此刻的情绪状态。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知道对方的情绪是缓和的还是激烈的。
如果是激烈的,对方是否在强行控制,我们可以通过谈话内容来进行判定。
如果在我们刚开始谈话,还没有进入正题的时候,对方已经出现某些微表情,那就有几种可能:
1.对方是带着情绪来的,跟这次谈话没有关系。

2.对方根本不想进行这次谈话,一开始就有抵触心理。

3.对方预见到了跟你谈话的结果是不愉快的,因此会在一开始就带有情绪。
如果在谈话过程中,他出现了某些微表情,那么极有可能是对此次谈话的情绪
回应。
接下来,我们将试着讨论如何回应微表情背后的情绪,这对你的交流沟通能力将是个不小的提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只对悲伤、愤怒、厌恶、恐惧、轻蔑进行讨论,因为快乐和惊讶基本上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回应技能。
悲伤 回应悲伤最好的方式就是安慰,但在回应之前需要一些思考。
你要思考你们的 关系是否已经亲近到可以给出安慰,你要思考比起你来对方是否更需要其他人的安
慰,你要思考你们之前的交流状况如何,等等。
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被人安慰,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总是希望能有一些个人空间来处理负面情绪,特别是悲伤。
在不是特别亲近的人面前,大部分人会选择抑制悲伤,一方面是出于礼貌,一方面是想维护自己的空间。
如果你跟当事人的关系十分密切,那么在你观察到他的悲伤微表情时,就可以问一句“出什么事了”或“你还好吗”;如果你们之间的关系一般,那你应该去找跟当事人关系更好的人来给予安慰,这比你坦白询问更加有效。
如果是你的家人露出悲伤的表情特征,那么你可以告诉他们,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会陪着他们,不会让他们感到孤独无助。
愤怒 如果你察觉到了对方愤怒的表情特征,不要急着去回应,你要先弄明白几件事情:
1.如果只是眉眼出现愤怒特征,那当事人究竟是在思考问题还是真的愤怒。
你要知道,你的谈话内容可能对他造成了困扰,他正在努力思考该如何摆脱这种困扰。

2.如果是愤怒,那么愤怒的刺激源在哪儿,不一定就出在你的身上。

3.千万别急着说:“你怎么了,看起来很生气。
”如果你肯定对方是愤怒的微表情,证明对方在极力遏制愤怒的情绪,不想让你识破,然而你的这一句话足以让他前功尽弃,怒火会成倍喷发。
回应愤怒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等”。
假设你正在跟客户谈判,发现他处于愤怒状态,那么不要急着让他做决定,先把问题放一放,坐下来喝杯茶,聊点别的话题,等到第二天再解决问题。
人在愤怒时做出的决定,多半是不理智的。
因此,不管是你,还是谈话对象,只要有了愤怒这样的负面情绪,就要适时中止谈话,缓和一下情绪,等到怒气消尽后再做判断和决定。
恐惧 现实生活中能造成饱满恐惧的刺激源并不多,更多的是害怕。
女人看到爬行动物会害怕,孩子看到针管会害怕,成年人看恐怖片会害怕,听到一些不好的消息会害怕……如果你觉察到对方在害怕,最好的回应就是让对方感到安全。
比如,你要跟一位员工说一个坏消息,在他感到害怕的时候,你可以这样说:“你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你不会因此而丢了工作,只是有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解决。
”先让他丢掉可能会失业的恐惧感,然后再进行主题讨论,效果会好很多。
如果跟你关系紧密的人感到害怕,那么拥抱是最好的安慰方式。
拥抱会让人联想起在母亲子宫里的安全感,因此会削弱恐惧感。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感到害怕的第一反应就是钻到父母的怀抱里。
如果感到害怕的人跟你关系一般,你可以试着询问对方为什么会害怕,并表现出可以给对方一个安全环境的态度。
厌恶 厌恶感是一种很难扭转的负面情绪,不过对方究竟是在为了什么厌恶,需要弄个明白。
如果对方厌恶的是你,那么你的努力可能会白费。
你必须想方设法扭转对方的厌恶感,先建立亲善关系,然后再继续交流。
如果对方厌恶情绪的刺激源是别的事情或人物,那就好办许多。
你可以试着询问他是否遇到什么不合理的事情,如果可以,你不妨做个倾听者。
在对方讲述的时候,不要打断他,等他说完后再发表观点。
轻蔑 如果对方是对你表示轻蔑,那么最好的回应方式就是回避,因为这种负面情绪 很难扭转。
而且,一旦对方抱定这种情绪,那么你提出再好的建议也徒劳无功,不会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在这个时候,你最好回避跟他的正面交谈,找其他可以处理这件事的人来替你说出建议和看法,要比你直接说好许多。
如果对方是因为别的事表示轻蔑,那么你无须担心,这并不会影响你们交流的结果。
如果对方这样说,“这事他做得真傻”,这意味着对方需要听到你的附和。
你可以附和几声,满足他的心理要求,这将有益于你们的进一步交流。
认识情绪信号 非语言行为在生活之中随处可见,却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一个想要从非语言行为中寻找到蛛丝马迹并推断别人情绪态度的观察者,应该时刻注意对方每一个小动作以及表情的细微变化。
这些变化都是在传递着人们的情绪信号,并且非常诚实地反映其内心的感受。
有一些非常典型并且普遍的行为,可以成为观察者关注的重点,掌握这些行为的特点和用意,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地掌握非语言行为的观察技巧。
抚摩脸部 对身体进行按压是常用的舒缓压力的方法。
人们处于压力状态之下,也会采用这种方式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整。
常见的抚摩脸部行为包括对前额的搓擦以及对脸部的触摸、对耳朵进行捻动或者抚摩自己的胡须等。
这些动作都可以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因此出现这类动作的人必定是处于某些压力或威胁之下。
在安慰行为中,通过深呼吸来抚慰自己的情绪也算是脸部行为之
一。
在人类的脸部,因为聚集了很多神经末梢而显得非常敏感,任何轻微的触摸都可以让它感觉得到,并带来强大的刺激效果。
深呼吸时通过鼓起两腮来吸入更多的空气,不仅可以扩展胸腔,也可以让双颊得到运动,对面部神经末梢起到刺激作用,这种刺激可以让原本紧绷的神经获得短暂的放松。
吹口哨 中国有句歇后语“走夜路吹口哨——自己给自己壮胆”,意即自己给自己打 气,用以讥讽那些自吹自擂的人。
事实上,这其中却包含着非语言行为的信息,在
处于压力较大的环境中或感受到威胁的时候(如走夜路),通过吹口哨这一行为,可以让人的神经获得放松,让自己紧张的情绪得到安慰,起到壮胆的作用。
和吹口哨的行为类似的还有自言自语等通过听觉来放松自己的安慰行为。
有些处于压力中的人会说个不停,因为他们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只有不断地跟自己说话,让自己听到一些声音,才能缓解压力。
而不断用手或笔敲打桌子,发出声响的行为,也属于这类通过听觉来放松自己的非语言行为。
打哈欠 当面临一些重大的抉择,或者需要做出巨大努力才能达成某件事时,人们会忽然出现打哈欠的动作。
这样的动作出现并不是说明此人心不在焉或感到困倦,而是大脑通过打哈欠这一行为来释放压力。
在打哈欠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张大自己的嘴巴,让口腔最大限度地扩展,大脑之中存储的压力会传递信号到唾液腺。
而口腔的扩展也会促使唾液腺进行唾液的大量分泌,这种湿润感会缓解环境压力所带来的口腔干燥,从而舒缓神经。
在一定程度上,打哈欠也可以被认为是深呼吸的一种,因为伴随打哈欠的过程,人们的胸腔也会扩展,吸入的空气也会增多。
这两个动作的同时出现,说明大脑正在积极地寻求释放压力的途径。
摩擦大腿 下属在面对上级时,或者晚辈在面对严厉的长辈时,都会感到非常局促不安。
此时他们会出现一个类似的行为:用自己的手掌去摩擦大腿。
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紧张导致手心出汗,而摩擦大腿的动作仅仅是为了擦干手心的汗。
但事实上并不是这么简单,这一动作本身包含着很多的信息。
当保持坐姿的人将自己的手掌放置在大腿上,并朝着膝盖方向不断摩擦时,他没有意识到这一动作不仅可以擦干手心的汗,还可以消除紧张感。
而大脑的边缘系统却很明白这一动作的效用,通过摩擦,从触觉获得的安慰可以让大脑神经变得松弛,所以这一动作会反复出现。
摩擦大腿是对负面情绪的直接反应,可以准确地说明此人正处于不安之中。
掌握这一判断依据,对于警方有非常大的帮助,很多犯罪嫌疑人正是因为这个动作泄露了秘密。
通通气 人类的服装可以起到保护自身的作用,但同时也禁锢了我们的身体。
当人们感到不适或者不安时,这种禁锢的感觉就会加强。
为了让内心的不适感获得释放,可以通过解开衣扣等行为获得一定的抚慰。
而生活中很多场合并不允许人们随便解开衣扣,因此通气行为便作为一种折中的方式而频繁出现。
男性在处于压力之中时,常常会将自己的手指伸进衣领和脖子之间,然后用力将衣领从脖子边拉离。
这种行为可以让身体获得释放压力的信号,虽然并不会有多少新鲜空气因此进入我们的身体,但一个细微的通气动作却可以适当地安慰不愉快的情绪。
通气行为在女性身上更为常见,她们的脖子上虽然没有领带,但依然可以通过抖动衣服来实现通气。
让衣服暂时离开自己的皮肤,是在潜意识里将衣服视为压力的化身,而脱离它,就可以让大脑觉得压力获得缓解,变得轻松。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撩动自己的头发也是通气行为的一种,当伏于肩膀和脖颈部位的头发被撩起,女性的面部表情也会变得相对轻松。
拥抱自己 对自己进行拥抱的动作类似于双臂交叉,而交叉动作常常仅限于双臂用力交缠,自我拥抱则是在这一动作基础上用手不断抚摩自己的臂膀。
当母亲抱起婴孩的时候,常常会充满爱意地抚摩他的肩和背,这一动作可以让啼哭的孩子停止哭泣。
它所形成的记忆深刻地印记在我们的大脑里,当面临一些无法开解的压力时,这种自我拥抱便好像获得母亲的安慰一样,让人增加安全感与舒适感。
自我拥抱是一种保护性动作,它出现的时机非常微妙。
某些人会在对别人挑衅时做出身体后倾且双臂交叉的行为,它看上去好像是一种自我拥抱,但所表达的含义却大不相同,需要仔细甄别。
而某些处于挑衅情绪中的人,会瞬间出现轻微的自我拥抱反应,因为他们本身也处于强大的压力之下,这一动作透露出挑衅者其实并不自信,需要通过对自己的鼓励来获得力量。
Part02不是嘴巴,却也能说话 微表情告诉我们:笑并不完全代表高兴,还可能是讽刺;皱眉不完全代表愤怒,还可能是思考;撇嘴不完全代表不屑,还可能是憋笑…… 眉毛告诉你的事 当有外来强光刺激我们眼睛的时候,眉毛会第一时间皱起,在眼睛上方形成一块凸起的肌肉,如同一把小小的遮光伞,保护眼睛不受伤害。
除了这个基本功能外,眉毛还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一般情况下,在没有受到任何外来刺激的时候,眉毛整体呈现一个眉峰在顶端的弧度。
不过因为年龄、种族、性别、个人修饰习惯等因素的不同,眉毛的常态也会有所不同。
有些人在正常交流中,也会将眉毛微微皱起,看上去好像发愁或生气,其实很可能这只是习惯性皱眉。
但是,一旦情绪大爆发,眉毛就会一改常态下的平和,变得跳跃起来。
愤怒时的眉毛 愤怒时的眉毛比较容易辨识,眉头向眉心集中,同时下压,眉间形成隆起的肌肉,眉梢向上翘起。
这样的眉形在传递两个信息:“你要干什么”;“我要怎么对付你”。
“你要干什么”,通常是对方严重刺激了当事人,当事人的负面情绪到达一个顶点。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当事人会随时关注对方的一举一动,形成一种预备进攻的姿态,也就是“我要怎么对付你”。
在准备对付对方的时候,当事人会发挥极大的能量来保护自己以及让自己在争斗中占得上风,因此动作幅度会变大,力量也会随之增强。
在能量将要发挥的时候,面部表情也会呈现出同样要爆发的状态,眼睛会睁大,眉梢会上扬,鼻孔会张开,呼吸也变得急促。
当愤怒达到无法遏制、必须要爆发的时候,身体就会发起进 攻。
因此当你看到某人呈现这种状态的时候,最好远离或者用温和的方式去与之交流,否则一旦他将愤怒完全发泄,那就是一场疯狂且强悍的进攻。
愤怒眉形的形成需要额肌和皱眉肌的同时作用,要想伪装成这样并不容易。
除此之外,愤怒到要发起进攻还有一些面部线索可循,比如,眼球轻微向上,
下巴往回缩,头略低。
我们可以在一些类似散打的比赛中看到这样的表情,运动员在开始进攻前会本能地低头,这是保护咽喉等重要部位的原始反应。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呈现出这样的状态,那证明他已经准备好一场打斗了。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眉毛下压、眼睑半闭合形成的皱眉状态,并不仅仅代表愤怒这一种负面情绪,还有忧虑、困惑、不满、厌恶、思考等,这需要结合一定的情境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悲伤时的眉毛 悲伤时的眉毛不像愤怒时的眉毛那么容易判断。
在大多数情况下,悲伤时的眉毛会出现眉梢下压、眉头上扬的状态,但这种变化非常小,不容易观察到,而且并不是所有悲伤的表情都会出现这种变化。
有一种悲伤,眉头不会上扬,眉间不会有隆起的肌肉,反而更像常态下的眉形。
这种悲伤一般可以用“失魂落魄”来形容,这说明当事人已经失去了任何可以调动起来的积极情绪,力量流失,肌肉无法用力,致使眉毛无法发生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观察另外一个可以判断悲伤与否的表情线索区域——眼睑。
眼睑可以简单理解为眼皮,它在悲伤表情中的变化要比眉毛稍微明显一点儿。
通常而言,悲伤的表情会动用到眼轮匝肌、皱眉肌和额肌。
眼轮匝肌会让眼睑内侧向中间集中,这个动作是在刺激眼睑下的泪腺,以便眼泪的酝酿和流出。
自信时的眉毛 人在惊讶和自信的时候,眉毛都会抬高。
跟惊讶时双眉抬高、双眼睁大的状态不同,自信时眉毛的抬高只会带动双眼的轻微变大。
在沟通中,一个人如果瞬间抬高眉毛,那么代表他对所谈内容十分擅长,充满自信。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在跟朋友聊天时,朋友问了你一个比较难答的问题。
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朋友的眉毛快速抬高,又快速恢复原状。
当你说不知道的时候,对方会很快说出答案。
这个抬眉毛所传达的意思是:我猜你就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
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不必再费神思考答案,因为对方只想听到一句回答,那就是“我不知道”。
当然,不是所有眉毛的变化都是真实的。
有些演员十分擅长控制眉毛,他们可以用眉毛的变化来传达角色当下的情绪。
这种属于刻意伪装。
还有一种表演方式十分厉害,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法。
它教给表演者要通过重温过去曾有过的一些情绪,来准确拿捏情绪尺度。
这种表演者所表现出的面部表情不是装出来的,而是通过重温过去一些情绪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真的。
比如,表现悲伤情绪的时候,就要回忆过去的悲伤往事,以促进情绪的迸发。
很多演员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在一场哭戏后失控,情绪无法回转,继续痛哭不已,直到情绪宣泄殆尽。
这意味着,他们已经完全让自己相信刚才的情绪是真的,而不是在表演。
如果遇到这样的说谎者,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他们用谎言欺骗自己,逐渐让自己相信谎言是真的,这样一来,所有的情绪和表情都是真实的,让人难辨真伪。
面对这种说谎者,只有耐心等待,等到他们认为自己是在说谎的那一刻。
眼珠转来转去为什么 在日常交流与沟通中我们不难发现,说话者的眼珠并不是一直固定在某一点,它们有时会向左,有时会向右,有时会向上,有时会向下。
大多数人会忽视这个问题,但在微表情的研究里,眼珠的转动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最早发现眼珠转动跟人的想法有关的是理查德·班德勒和约翰·葛林德,这两位共同创建了NLP(神经语言程序学),其中包括EAC(眼睛解读线索)。
他们认为眼珠的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状况: 眼睛向左上方看,代表人们正在回忆图像;眼睛向右上方看,代表人们正在创建图像。
这属于视觉记忆和视觉创建。
眼睛向左平视,代表人们正在回忆声音;眼睛向右平视,代表人们正在创建声音。
这属于听觉记忆和听觉创建。
眼睛向左下方看,代表人们正在自己思考,被称为“内部对话”;眼睛向右下方看,代表人们正在感受,这包括情感上的感受和身体上的感受,这属于动觉记忆。
研究证明,长期习惯性往右下方看会让人变得沮丧。
假如你问一个朋友假期是否去了海滩,如果他的眼睛向左上方看,然后又向右下方看,证明他刚开始是在回忆在海滩的情景,接着在回忆当时的感受并肯定海滩之行的确定性。
这可以证明他真的是去了海滩。
如果他在听到你问题后迅速向右上方看了一眼,说明他正在从大脑中搜索曾经看过的海滩照片或影像,然后用这些记忆来组成他的海滩经历。
这足以证明他没有去过,却在想方设法描述出一个海滩的样子,好让你相信他的确去过。
现在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证明眼珠运动跟感官记忆的关系。
你朝左上方看,脑子里想一位几年没见的朋友的样子。
尽管许多细节记不清楚了,但是他整体的样子还是会出现在你的脑海里。
给自己半分钟的时间来回忆,不要着急,尽量回忆出一些细节。
半分钟后,眼睛平视前方,将刚刚回忆起来的样子忘掉。
然后向右下方看,再回忆那位朋友的样子。
这时你会发现,刚刚回忆的时候十分顺畅,现在回忆的时候总是会断断续续,似乎注意力很难集中似的。
这就说明,眼睛向右下方看并不能帮助视觉上的回忆。
不过这个眼睛解读线索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人,有些人的感官记忆和眼珠运动正好是相反的,尽管这类型的人很少,但也是存在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无法完全靠这个模式去判断,而需要先弄明白对方的感官记忆和眼珠运动的关系。
你可以问他一些简单的问题: “你房间的墙壁是什么颜色的?”如果他的眼睛向左上方看,然后给出答案,证明他的视觉记忆是符合眼睛解读线索模式的。
倘若你不敢肯定,可以继续问一些问题,譬如,让他描述一下母亲的长相,直到你肯定他的视觉记忆是符合眼睛解读 线索模式的。
接下来是视觉创建,试着这样问:“你想象一下异性穿上你的衣服会是什么样 子?”“家里的墙纸换成碎花的怎么样?”如果他的眼睛向右上方看,那么你便可以按照眼睛解读线索模式来判断他说话的真假。
接着是听觉记忆和听觉创建。
关于听觉记忆可以这样问:“你最喜欢的那首歌副歌部分是怎么唱的?”“你最喜欢的异性声音是怎样的?”关于听觉创建可以这样问:“你觉得如果音乐可以在水下播放,会是怎样的声音?”如果他的眼睛在记忆时往左,创建时往右,那么他就符合眼睛解读线索模式。
最后是动觉记忆。
你可以问他发霉的面包是什么味道,也可以让他试着想象跟最喜欢的人拥抱。
如果他的眼睛往右下方看,证明他符合眼睛解读线索模式。
如果你还想继续问下去,可以问问他如果失败了会对自己说哪些鼓励的话。
如果他的眼睛往左下方看,证明他正在进行“内部对话”。
泄密的眼睛 除了眼珠的转动之外,眼睛还为微表情提供了许多别的线索。
而这,就需要细心的观察。
线索一:目光方向情绪的变化会导致目光方向的变化:沮丧或悲伤的时候,目光向下;害羞或愧疚时,目光会向下或向一旁移动;排斥或厌恶时,目光会转开。
但是目光十分容易控制,甚至都不需要经过特别训练。
有些擅长说谎话的人,可以将目光一直锁定在你的身上,因此不要以对方目光真诚为说服自己相信的理由。
线索二:瞳孔扩张FBI曾经接手过一宗涉及性骚扰的谋杀案,嫌疑人被捕后一直不承认自己对女死者有过性企图,更不承认因为对方反抗而将其杀害。
当时在女死者的体内并没有找到嫌疑人的精液,因此在证据上很难过关。
后来在观察嫌疑人的审问录像时,探员发现一个细节,就是嫌疑人在提到女死者的时候,瞳孔会放大。
这个至关重要的细节泄露了嫌疑人的真实想法。
人们只有看到或想到喜欢的东西时,瞳孔才会放大,最典型的就是对性的渴望。
探员们抓住这个细节不断盘问,终于让嫌疑人俯首认罪。
瞳孔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而是虹膜中间的一个小孔。
光线只有通过瞳孔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影像。
当光线太强烈时,瞳孔就会缩小,以便保护视神经不受损害。
光线变弱时,瞳孔就会放大,以吸收更多的光线,从而看到更清楚的影像。
瞳孔受到平滑肌的控制,而平滑肌只听命于自主神经,不听命于意识。
也就是说,瞳孔的放大或缩小,完全是真实的反应,做不了假。
人们看到喜欢的东西时,瞳孔会自然放大,以便得到更加清晰的影像。
当看到厌恶的东西时,瞳孔会自然缩小,以减少负面刺激带来的不适感。
线索三:眼泪流眼泪也是受自主神经控制的行为,它的出现必然是受到了某种情绪的刺激,比如,悲伤、害怕、担忧、欢乐。
不过眼泪的出现是否是受了当下情绪的刺激,就很难判断了。
正如之前所说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法,它可以教会人重温真实的情感,以此来获得当下需要体现出的情绪。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不管是表演的还是真实的,眼泪背后的情绪一定是真实的。
有这样一宗案例,一位美国母亲失去了女儿,因此每天都对着媒体痛哭不止。
但是根据FBI的调查,这位母亲很可能已经将女儿杀害。
可没人会相信这点,因为那位母亲表现出的痛不欲生实在太令人震撼,谁会相信一位如此悲伤的母亲亲手杀了自己的女儿。
她的眼泪获得了大多数人的同情和信任,但FBI观察员却在一段录像中发现,这位母亲虽然在哭,但她却有一闪而过的内疚表情。
观察员判断,这位母亲的眼泪可能不是因为伤心,而是因为杀害了女儿之后的内疚感。
通常情况下,杀人凶手会在事后表现出内疚、害怕、厌恶、轻视,但善于伪装的人很会控制这些情绪,然而真正的情绪总会在脸上一闪而过,这就是微表情的力量。
尽管这起案子一直存在争议,但观察员坚信,那位母亲绝对不是无罪的。
线索四:眨眼与闭眼 这里要讨论的闭眼和眨眼,是指眼睛在受到外部刺激之后的反应。
这两种面部变化都可以由意识来控制,因此故意以及习惯性眨眼和闭眼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我们可以先来做一个美好的想象: 赤脚走在傍晚温暖的沙滩上,阳光铺洒在海面上,一幅落日熔金的美景。
耳畔传来美妙的音乐和海浪声,让人禁不住随意舞动起来。
这时从不远处走来你的梦中情人,你跟他(她)手牵手,一起舞蹈。
你是否不知不觉闭上了眼睛,在脑海中描绘这个浪漫的情景,甚至是梦中情人的样子。
这种闭眼是受到了正面刺激,你在陶醉,在享受,而且在脑海里描绘一些细节。
不难看出,这种闭眼最大的作用是强化某一部分感官的感觉。
身处花丛之中,闭着眼睛深吸一口气,是为了强化嗅觉;品尝美酒佳肴时闭着眼睛,是为了强化味觉;欣赏音乐时闭上双眼,是为了强化听觉。
简而言之,受到正面刺激的闭眼是为了集中精神。
就像你在脑海中绘出刚才那个场景一样,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才能做到。
从表情方面说,受到正面刺激的闭眼,整个神态呈现出的是轻松和喜悦。
嘴角会微微上翘,眉毛相对平和,变化很小。
除了正面刺激之外,很多负面刺激也会让我们闭起双眼。
比如,看到血淋淋的手术过程,看到恐怖片中的某个情节,受到某种胁迫,因为悲伤而想逃避,看到某 个令人厌恶的东西,因为失望而无奈……在受到负面刺激时,眼睛的闭合是为了阻断令人不舒服的视觉信息,往往是不 自觉中做出的反应。
在突如其来的负面刺激下,意识还没来得及反应,眼睛就会本能闭合,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从表情方面来看,受到负面刺激的闭眼,整个状态呈现出的是难受、厌恶。
下巴出现凹凸不平的褶皱,嘴角向下,眉头皱起,鼻梁出现横向褶皱,这牵连到了额肌、皱眉肌、眼轮匝肌、降下唇肌、口轮匝肌等多处肌肉的运动,很难作假。
跟闭眼一样,眨眼也是可以自由控制的,但是快速眨眼却属于本能闭眼。
这种情况常出现在人们遇到棘手问题的时候。
我们可能会常常碰到这样的状况,在面试的时候,考官会问一些我们不擅长的内容。
也许你并没有发现,但如果拍下来就能清楚看到,你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会在4秒内眨眼数次。
这是我们一边本能地闭眼逃避问题,又一边想努力睁开眼解决问题的结果。
这里的难题不同于一些需要数理逻辑的推算,它是指需要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办、如何快速解决这个问题、我该怎么说。
我们在遇到前者时通常会皱起眉头,而遇到后者则会快速眨眼,而且在眨眼的同时,目光方向也会发生变化。
线索五:翻白眼翻白眼在我们的理解中,代表着轻蔑。
不过除此之外,它还可能代表着渴望更加亲近,这一般发生在男女朋友之间,多出现在女方身上。
这种翻白眼不同于轻蔑,一般视线最后会回到男方的瞳孔上,并出现一个微笑,一方面是表现自己的可爱和真诚,另一方面是寻求男方的肯定信号。
男方一定要将其跟轻蔑和厌恶的翻白眼区分开来,不然就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线索六:眼睛半闭合 眼睛的半闭合是指眼睛睁开的幅度小,通常作为情绪的辅助,跟其他表情一同出现,比如,悲伤、愉悦、厌恶或轻蔑。
这个时候,眼神不是主要的表现方式,因为人在特别开心和过度悲伤的时候,只会注意相应刺激带来的信息,而不是看到什么或需要注意看到什么。
眼睛的半闭合是纯粹的生理动作。
在我们开心大笑的时候,需要大量的空气在身体里进出,这样会增加眼球毛细血管的压力。
为了缓解压力,自我保护,眼睛就会出现生理上的半闭合。
这就跟我们打喷嚏的时候一定会闭着眼睛一样。
同样,我们在悲伤痛苦的时候,身体内部也有大量空气的进入和排出,眼睛一样要靠半闭合来自我保护。
除此之外,眼泪也是眼睛半闭合的原因之
一。
为了排出眼泪,眼睛也会进行生理上的配合,即半闭合。
还有一种状况会出现半闭合,就是所谓的抛媚眼。
大量研究证明,人们在感到与对方相处舒适愉悦的时候,眼睛就会微微闭起来。
这是长久以来进化的结果,人们在陶醉和享受时会将眼睛闭上,于是在表达舒适和美好的时候就会将眼睛半闭合。
当然,近视眼在看远处东西的时候也会将眼睛眯起来,不过这是为了利用睫状肌将晶状体拉扁,以求得到更加清晰的图像。
睫状肌不靠意识控制,只会在自主神经认为需要的时候运动。
这种眼睛的半闭合没有实际的表达意义,只是生理上的需求。
线索七:斜眼看人 先来做个小实验,让你的朋友走在你的前面并保持15~20米的距离,确保你的高声呼唤他可以听到。
让他走之前不要告诉他你会叫他的名字。
在他没有防备的时候,在后面忽然叫他的名字。
你会发现,他会尽量回过头并牵动身体一起回转,尽量用正面跟你对视。
同样的,你可以在朋友旁边突然叫他,他会转头尽量用正面回应你。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都会转头,尽量正视对方的眼睛。
但如果只转眼睛不转脑袋,那么就会形成斜眼看人的状态,这包含着不屑、轻视、厌恶、排斥的负面情 绪。
这点在我们跟别人建立亲善关系的时候十分重要。
如果你的交流对象一开始以斜眼看你,证明他还不信任你,不愿意与你进行这次交流。
你需要先跟他建立亲善关系,这点将在后面讲到。
观察他是否对你敞开心扉,眼神的变化是个明显的标志。
当他逐渐面向你,眼睛开始正视你的时候,那就证明你的方法奏效了,对方已经愿意跟你做进一步沟通。
什么样的眼神最迷人 在很多人看来,就算是最精密的现代仪器也无法和我们人类的眼睛相比,因为它实在太神奇。
望远镜可以算是人类光学历史上的跨越式发明,它将人类的视野扩展到了千里之外,让我们可以弥补视力的不足,但它也只能作为一个摄取影像的工具,想要成为传达情感的窗口,就算是高倍数的军事望远镜也无法做到,因为人的情感是最难模仿、最难表达的。
眼神之中的情绪 在人的所有身体器官之中,眼睛拥有的关注度是最高的,而它也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各种行为。
当一个人眼含泪水时,毫无疑问他正处于非常激动的情绪之中,就算是没有多么激烈的动作,只是一个轻微的、无法描述的眼神变化,也可以让整个局面产生极大的变化。
最显而易见的便是人们的目光接触,当两个人四目相对的时候,周围的人即便没有听到任何声音,目光相接者内心之中的情感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波澜起伏。
人们总是对眼神极为敏感,如果他人投射过来藐视的目光,就像是在平静的湖水之中投入了一块巨石,必然会激起浪涛。
因为这种目光代表的是轻视,是高高在上的态度,会引起被注视者内心极度的反感,自然也会给交际造成极大阻碍。
而一个人如果要求另一个人直视自己的眼睛,往往是因为他怀疑对方的诚意,企图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来拆穿谎言。
“直视眼睛”是考验对方的最直接的方式。
当两个人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大部分的时间,我们的目光都会停驻在对方的脸上,而且一般都会锁定对方的眼睛所在位置。
这不仅是因为平视时视线最容易落足于此,也是因为 眼睛会在交谈过程中传递非常丰富的信息,让我们无法忽视。
眼神可以传递的信息量有时候超越了语言和其他肢体语言,人类的大脑更易于
相信眼睛所看到的景象,而耳朵听到的语言信息则被排在次位。
当一个人嘴上说“欢迎你来”,但是眼神却传达出非常抗拒的信息时,我们的大脑会选择相信:他并不欢迎我,他言不由衷! 除了能帮助人们解读心理、情绪和态度外,眼神对于形成印象也具有极大帮助。
对第一次见面的人来说,虽然在很短的时间内交流程度有限,但他们却可以感受到对方是否可以成为自己的朋友,这正是得益于眼神的帮助。
对于新朋友的第一印象便是人们眼神所传达、摄取的信息所形成的结果。
掌握你的眼神 在世界任何一种语言中,人们都热衷于制造非常多的词语来形容眼睛、眼神。
在所有身体器官中,几乎只有眼睛受到了这般高的待遇。
和眼睛有关的形容词在汉语、英语、法语和拉丁语中极为璀璨地闪亮着。
当一个人情绪不甚高昂的时候,你会看到他的眼神“暗淡无光”;当一个人正处于愤怒之中时,你会看到他“怒目而视”;当一个人非常愉悦的时候,你会看到他“双眼闪闪发亮”;当一个人心怀鬼胎的时候,你会察觉到他那“贼溜溜的眼神”。
好莱坞老牌影星贝蒂·戴维斯是一个非常善于使用眼神的女演员,她的电影作品中最易出现的镜头便是眼睛的特写。
因为通过她的眼神,观众可以读到超过台词的信息量,就算她在镜头前一言不发,但只要一个眼神,便可以让大家感受到人物内心是悲伤还是快乐。
在论及这一特点的时候,贝蒂·戴维斯坦言也许这是因为自己的西班牙血统造成的。
西班牙人的眼睛非常明亮,且眼眶棱角明显,易于表达情感,这也是造就这个民族热情奔放性格的重要原因。
当贝蒂想要表达“恨不得杀了那个男人”的情绪时,她会将眼周的肌肉微微收缩,让眼睛显得更为狭长,而下垂的眼角则会衍生出一种恶毒的气质,让人们感受到她此刻内心的愤恨已经满溢出来。
而当贝蒂表现一个女人魅力十足的时候,她又会将自己眼周的肌肉尽量扩张,让眼睛显得更加明亮,充满对世界的向往。
除此之外,她还善于表达坚毅的眼神、怒气冲冲的眼神以及神秘、冷酷等多种多样难以琢磨的情绪。
在观察演员利用眼神的表演时,我们总能第一时间感受到他的情绪,但未必会明白这种情绪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眼神表达大多数情绪是借由瞳孔来表现的,当一个人兴奋、哀伤或平静的时候,他的瞳孔会出现扩张、收缩等不同的变化,而常人所能捕捉到的便是这些变化所表现的情绪,并由此在大脑中形成印象。
在肢体语言中,眼睛所传达的情绪总是备受重视,被认为是最具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是最准确的信息。
人体如此庞大,小小的眼睛则是整个身体感受的焦点。
瞳孔在运动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常独立且自觉的状态,它似乎不受意识的控制,因此也取得了更高的可信度。
但事实上,瞳孔的自觉运动并非完全没有逻辑,只是因为它所受到的意识控制源于大脑中最真实的感受,而不是人们想要表达的那种意识。
瞳孔才是眼神的根源 瞳孔之所以会收缩变化,是为了适应光线的变化。
在光线较强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强光刺激,瞳孔就会收缩。
它似乎非常娇嫩,不能忍受任何强光的侵袭,这也是人们为了保护娇嫩的眼睛而形成的本能反应。
另外,在相同的光线条件下,瞳孔往往也会发生变化,这与它要实现情绪表达有很大关系。
当一个人较为消沉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暗淡的眼神,进而黯然、惆怅等情绪都会通过眼睛投射到我们的大脑里。
我们之所以会在他未开口之前就接收到这种信息,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他的眼睛,而他的眼睛之所以可以传达这样的情绪,是因为他的瞳孔正在收缩。
收缩的瞳孔让眼睛不再明亮,但是随着情绪的不断变化,从悲伤、平静到最终发展成兴奋,瞳孔则会随之逐渐扩大。
当一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出现的时候,人们会发现对方的眼睛似乎忽然被点亮了,这是因为瞳孔在接收到兴奋刺激之后迅速扩张。
有时候,惊喜所造成的刺激会让我们的瞳孔扩大四倍。
什么样的眼睛更吸引人?这也许是时下很多人正在追寻的一个问题。
当下流行的美瞳等眼部修饰器具让年轻人趋之若鹜,因为这些东西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眼神。
如今还有很多人热衷于选择颜色稍浅的变色镜片,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单纯觉得这个颜色更加好看,而是因为瞳孔在出现收缩与扩张变化的时候,透过浅色镜片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它所传达的情绪更易被人接收。
与之相反,人们非常反感的“蛇眼”便是因为瞳孔过分收缩而导致眼神变得邪 恶,似乎内心藏着很多阴谋诡计,让人避之唯恐不及。
可见瞳孔的收缩与扩张虽然只是细微的变化,但产生的效应却可以被无限放
大,甚至影响到一个人的形象。
平静之中出彩的鼻子 当你回想自己记忆之中的某个人所做出的令你印象深刻的表情时,你会发现鼻子总是你无法忽视的一部分,纵然你没有用心注意它,但它就是有这个本事,可以在默默无闻中成为表情表演的重要成员。
虽然说鼻子在我们的面部位于地理位置最佳的正中央,但相信很多人都没有注意过它的“表情”。
在传递情绪的器官之中,我们常常愿意将注意力投注在眼睛和嘴唇上,因为这两个部分实在太善于表现自己了,它们恣意张狂,动作夸张且幅度最大,变化多端的表达方式让你的眼睛离不开它们。
而就在它们身边,鼻子默默地站立一旁。
人类的面部肌肉构造赋予鼻子的运动空间实在太少了,它没有多少专属的表达语言,由于这个原因,神经系统的分布也忽视了它,并未给它多少的“戏份”。
但事实上,鼻子真的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平淡无奇且毫无表现欲望吗?你错了,它才是在平静之中最易出彩的面部表情器官。
由于鼻子看似木讷的表现,很多人对鼻子都是忽视的。
而精于微表情研究的FBI科研人员却并没有忽视它,他们发现人类的鼻子几乎可算是所有表情器官之中最诚实的了,因为它不善于伪装,而且也不易伪装,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总是最直接的。
鼻子本身的构造虽然看似不够精细,但鼻腔作为人体和外界沟通的重要通道,密布着很多神经末梢,它们可以通过感受气息和温度来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进而表现在主人的神情动作上。
谁也不会想到鼻子也会有敏感的一面,它的肌肉抽搐以及情绪表现和人的兴奋、恐慌是最为同步的,至少从科学家当前的研究结果来看,鼻子是非常乐于参与到微表情中的。
鼻子的表情变化多端观察一下身边的动物,它们很多都具有灵活的鼻子。
狗的鼻子几乎算是所有动物中最灵敏的了,人类借助警犬的鼻子破获毒品案件,屡建奇功。
而人类的鼻子虽然不具备那么灵敏的感觉,却在微表情之中一样功不可没,不管是表达愉悦还是诉说悲伤,鼻子都没有因为自己的构造而落于“人”后。
当忙碌了一天的人回到家中,闻到饭菜的香味时,他的愉悦情绪不仅是从眼睛、嘴巴里表现出来的。
鼻子在人们愉悦的时候会出现显著的伸缩动作,虽然幅度不大,但对如此构造的鼻子来说已经算是非常激情的表达了。
在情绪高昂的人身上,这个动作时常出现,哪怕并没有闻到饭菜的香味,鼻子的伸缩也会出现类似的幅度。
这种愉悦情绪的表现,也可以通过鼻翼的微张以及轻轻扇动传递出来。
人们常常称那些高傲的人“用鼻孔看人”。
虽然鼻孔并不具备看人的构造和功能,但在高傲者的情绪表达过程中,它却很喜欢扮演这样的角色。
将头颅高高扬起的人传达着一种不屑、骄傲的情绪,他们仰头的样子,正好像是要将自己的鼻子高高仰起来一样。
而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将自己的鼻子高高仰起的人,则多是清高、不合群的家伙。
除了自身演绎各类表情之外,鼻子还常与身体其他部位配合演绎:不悦皱眉时,鼻子也会随着眉头紧皱而紧缩;当人们闻到一些不喜欢的气味时,就会用手捂住自己的鼻子。
用手捂鼻子的动作是一种厌恶情绪的传达,即使没有气味刺激的时候,人们也会出现这种动作,那是因为他看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人、听到了自己不想听的话,这一动作早已成为不悦情绪的传递方式。
就像用手捂鼻是一个隐蔽的不悦情绪传递一样,鼻子的很多表情都比较隐蔽。
与人交流时想要通过鼻子来了解他的微表情,就要有更多的耐心和更细致的观察。
聆听鼻子的声音 如果我们身边有一个异乡人,大家往往很难在他未开口之前就瞬间判断出来,因为口音是人们辨别自己同胞的一个重要依据。
但口音是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可即便他的口音没有问题,人们依旧可以察觉到这是一个异乡人,他们的依据是什么呢?其实,这其中鼻子起到了很大作用。
当一个人来到陌生的环境中,他可以学习当地人的表达方式,但他却无法让自己的情绪完全放松,神经的紧张还是会反应在他的身体和表情之中。
在微表情的变化中,一个人对于环境的不适可以表现在眼睛、眉毛以及嘴角上,但这几个部分都非常易于观察,刻意想要掩饰自己的人就会屏蔽掉这些信号。
而鼻子却从未被注意过,那些处于紧张、陌生环境中的人,就算口音得到了矫正,但还是无法掩饰自己的鼻音。
鼻音可以算是鼻子表情之中非常特殊的一个信号。
那些思想保守、不愿意突破自己或改变自己现状的人,一般都会出现鼻音,这是由于他们想要努力控制自己的声音和鼻腔,而过于紧张的肌肉让鼻子的周围变得紧绷,声音也开始朝后压,最终形成了鼻音。
除了协助口腔来制造鼻音之外,鼻子自身也有自己的声音表达方式。
它奇特的构造让鼻子有了发声的先天条件,当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鼻子就会以自己独有的语言来发出声音,最常见的就是喷嚏。
喷嚏的出现有其生理原因,鼻腔黏膜受到外界刺激或者因感冒而引发的刺激让喷嚏总是不可遏制地出现,而刺激性气味的不同让喷嚏有了很多不同的含义。
在打喷嚏之前,鼻子会出现频繁的颤动,伴随着肌肉的抽搐,一个响亮的喷嚏会发出明显的信号:我不喜欢这个味道!这可算是鼻子所有情绪表达中最激昂的了。
当人们处于悲伤情绪之中而开始流泪哭泣的时候,眼泪总是以夸张的方式获取最大关注,号啕的嘴巴也是哭泣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鼻子也会在这种时候出现自己的声音。
哭泣中的人,鼻子会通过不断抽搐而发出“嗤嗤”声,这样的声音出现就 说明此人所受到的刺激较大,情绪压抑的程度较高,算是哀伤层级的一个判断标准和信号。
有时候,当眼泪和哭号的表演结束之后,人们还会依旧处于悲伤情绪中,此时鼻子也会持续发出抽搐的声音,来表现自己难以自拔的低落。
有些时候,鼻子可以通过声音泄露人们内心真实的想法。
当一个人表达自己怀疑的态度时,鼻子就会微微向上提起,同时鼻腔里会发出“嗤”的一声。
虽然他没有开口说话,但这个声音就是立场最鲜明的表达,他显然对于别人的意见持否定态度。
嘴唇也会七十二变 虽然语言表达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担负起这一重任的是口腔乃至整个发声器官,但人们还是将这些功劳都归功于嘴唇。
薄薄的两片嘴唇在人们看来足以抵上百万雄师,双唇一碰所迸发的威力简直不可估量。
嘴唇的肌肉构造非常灵巧,这是人类学会使用语言之后不断进化的结果。
但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也发现越是灵巧的嘴唇就越会骗人,所以对于嘴唇微表情的观察就成为重点中的重点。
抿嘴而笑的人 嘴唇除了制造语言发声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用来表达情感,露齿一笑可算是它最迷人的时刻。
作为人类表情之中最常见的一种,笑容是对内心愉悦情绪的表达,也是积极友好信息的一种传递方式。
当人们还未经世事的时候,总是容易因为一点儿小小的获得就咧嘴开怀大笑,但随着年纪和经历的增长,这样单纯无忌的笑越来越少了,而通过心智来控制以达成的笑则越来越多。
很多时候,人们让自己的嘴唇向两侧咧开,表示自己非常愉悦,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开心,而仅仅是一种社交的需求。
假笑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之
一,因为几乎在所有的动物之中只有人类是会假笑的。
为了应对自己并不喜欢的人或事,或者处于自己感觉不舒适的紧张环境之中时,人们就会调动嘴部的肌肉来露出假笑,以应对尴尬。
这其实也可算是人类进化的成果之
一,通过发出假笑,人们可以避免很多麻烦,而这也为微表情的观察提供了一个严峻而有趣的话题,让很多专家学者都趋之若鹜地研究真笑和假 笑之间的区别。
辨别笑容隐藏的含义是微表情之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当一个人的嘴唇咧开,露出迷人而且貌似坦诚的笑容时,你如何知道他是真正的开心还是不怀好意?除了丰富的社会经验积累之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了解假笑的完成方式来发现真相。
FBI探员通过对笑容的长期观察和分析,发现最易出现假笑的情况多是在人们抿嘴而笑的时候。
抿嘴而笑是人们通过牵扯自己的嘴唇肌肉向两侧扩张,同时保持一定的幅度,以便面部露出一种克制而又客气的表情。
这样的表达方式往往会令对方捉摸不透,不能猜到自己究竟是持肯定还是否定的态度,但只要一个人露出这样的表情,他所表达的含义多半是拒绝。
如果不能通过嘴唇的微表情来判断对方的真实想法,常常会走入误区,让人们陷入交流的被动境地。
女性多半会通过嘴唇的微表情来传递自己的情绪。
当她们抿嘴而笑的时候,嘴唇轻微地向后牵动,露出并无笑意的笑容,这样的情绪说明她此刻所表明的态度其实与她内心的真实想法有差距,她并不是那么想的。
当一个女人对朋友并不漂亮的裙子发出赞叹声时,或者当她对邻居的孩子表示赞赏的时候,多半会这样抿着嘴笑。
因为在她们的内心中,这件衣服还不至于引起她的赞美,只是为了朋友的面子而不得不有所表示。
同样,她也绝对不会认为邻居家的小孩比自家的小孩优秀多少,只是因为社交需求而略加赞誉而已。
真实想法和现实环境之间出现的差异,让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嘴唇无法直抒胸臆的时候,它的微表情就值得我们深思。
紧闭的嘴唇 虽然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身体语言却是相通的,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在身体语言上保持了一致性。
微表情属于非语言行为的范畴,而在非语言行为中,嘴唇所占据的位置并不是关键性的,人们更在意肢体和躯干、表情等传递的信息。
微表情之所以可以更加准确直接地传递内心情绪的变化,正是因为它不易被人察觉,而嘴唇在这方面则是最擅长的。
除了制造笑容之外,人们的嘴唇

标签: #怎么看 #颈椎 #ct #存储空间 #怎么做 #怎么看 #邮箱 #怎么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