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勉愈编辑:,主编:郭勉愈

电脑 4
编辑:洪蔚校对:王心怡E-mail押sxzk@ 观点 2013年10月21日星期一Tel(押010)625806927 像“科学精神”一样“,科学文化”这个术语的两种写法也难以截然分清。
“科学之文化”中的“ofscience”有“属于科学的”、“与科学有关的”、“具有科学性质和内容的”含义,似乎指称科学自身内在的、固有的文化属性。
“科学的文化”中的“scientific”是一个限制性的和修饰性的定语,它似乎与“科学之文化”同义。
由于“科学之文化”和“科学的文化”第一义几乎没有什么差异,第二义亦有重叠之处,并且在国内外文献中混用,因此如无特殊说明,我们一般对二者不加区分,统称“科学文化”。
从以上词义分析可知,科学文化不是吸纳了科学的某些要素和气质的其他亚文化。
科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和重要构成要素,是人类的诸多亚文化之
一。
科学文化是科学人在科学活动中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态度,或者是他们自觉和不自觉地遵循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态度。
科学文化以科学为载体,蕴涵着科学的禀赋和禀性,体现了科学以及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是科学的文化标格和标志。
科学文化不是统一的、整体的东西,事实上是多个不同的,甚至异质要素的集合体。
科学文化也像人类的其他文化一样,分为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次。
科学文化的器物部分是支撑科学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其中的实验设备、观察和测量器具直接与科学活动密切相关。
科学文化的制度部分包括科学活动的各种建制,主要有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出版部门、法规章程等等。
科学文化的观念层次———这是科学文化的内核———还可以细分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其中包括认知、语言和心理诸因素。
科学共 我认为,科学虽然主要是研究自然或物的,但是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则是人为的和为人的,是形而上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精神的创造和高扬。
科学的这些精神价值和无形的文化力量,直接使整个社会和人类受惠无穷。
科学文化之我见 姻李醒民 同体创造、丰富、共有和共享科学文化;以科学研究为生活形式的科学家也或多或少打上了科学文化的烙印;而且,每一个社会成员只要接受足够长的科学训练和培养,也能够在科学文化的王国里漫游和观光,濡染一些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内涵丰赡、深邃,外延阔大、模糊,确实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
不过,还是有不少学者力图定义它,至少是界定它的内涵和外延。
西尔尽管承认,要对科学和技术文化下定义,往往表达重叠和多义、实践交织、中介交叉,但是他还是表明,它指称在各种社会领域传播的有意义的实践和伴随它们的表现的系列,是知识、技艺和态度的组合。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和技术文化的提法逐渐代替科学普及,到上世纪90年代已经占支配地位。
莫尔指出,科学文化在主要欧洲国家有教养的人中被认为是独立于科学应用的,因为它提供关于自然、人和人类的知识———为知识而知识所需要的知识———以及基于那种知识之上的世界观。
这实际上是说,科学文化不是技术文化,是形而上的东西。
哈贝马斯揭示了科学文化的深层底蕴“:科学文化最终不是由理论的信息内涵创造的,而是由理论家那种审慎的和具有启蒙性的素质创造的。
欧洲精神的发展过程似乎是以这种文化的形成为目标的。
”马尔凯指出“:科学文化被认为是一套标准的社会规范形式和不受环境约束的知识形式。
这些规范典型地被认为是一套明确地限定特定类型的社会行为的规则。
在政治学研究领域,它们被解释为要求科学家采用一种无私的、政治上中立的态度对待客观事实资料。
” 我不赞同把科学文化和技术文化合在一起说成“科学和技术文化”,更反对“科技文化”的提法。
这是因为,科学和技术虽然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个判若云泥的概念。
于是,由二者孕育、派生的科学文化和技术文化有泾渭之分,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我不赞成把科学文化等同于科学主义。
从外延上讲,科学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包揽的范围较广,科学主义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之颉颃,也仅仅是科学文化论争的议题之
一。
从内涵上看,科学主义有中性的表述(科学家对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的看法和态度,或外界认为科学家对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的看法和态度)和贬义的表述(相当于科学方法万能论和科学万能论),这与科学文化的内涵虽然有少许重叠和交叉,但是二者毕竟不是一码事。
此外,科学文化的构成要素也许有高下之别、虚实之分,可是贬义的科学文化却叫人不知所云。
我不赞许西方学者提出的“科学文化效率观”———中心思想是建立在投入与产出分析基础上的权力分散机制和时间观念。
效率概念源于物理学,是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值。
效率概念被移植到经济学,其核心意思是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或投入与产出的比率,主要包括交换效率、生产效率、最高水平效率。
在生产和工程中,追求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在技术以及某些应用科学研究中,讲求效率也是必要的。
但是,在学术科学即基础研究中,强调效率不见得都是好事。
试问,爱因斯坦各花费了10年时间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他的效率是高还是低?爱因斯 坦在一生的最后40年致力于建构统一场论,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结果,他的效率就是零吗?难道我们非得要求数学家提高效率,在数月或数年之内对费马大定理作出证明吗?理论物理学家用大脑和纸笔引发了科学革命,其效率又该如何计算?更重要的是,效率主要涉及物与物的关系,而纯粹科学研究主要是人的事业,强调效率难免有见物不见人之嫌。
可见,科学文化效率观中的权力分散机制和时间观念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不宜在科学中过分强调,更不必唯投入与产出的效率马首是瞻,尤其是在学术科学中。
我也不赞扬“科学文化本质是关于物的文化,其主要任务是提高技术物的功能,更好地发挥物(物质资源和技术物)。
人文文化本质上是关于人的文化,其主要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和社会的协调程度。
科学文化的最大优点是物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物质文明的创新之源”。
我认为,科学虽然主要是研究自然或物(也在某些方面研究社会和人本身)的,但是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则是人为的和为人的,是形而上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精神的创造和高扬。
科学的这些精神价值和无形的文化力量,直接使整个社会和人类受惠无穷。
因此“,科学文化本质是关于物的文化”之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况且,也不能把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截然对立起来,因为科学文化也包含诸多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并且成为人文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乃至人性的组分。
此外,物化为生产力也不是、起码不完全是科学研究的本意,科学以技术为中介转化为生产力,只不过是科学的副产品或衍生物而已。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表面上看,此次政府关门是因为国会没有通过政府预算,事实上,国会两党的分歧焦点还是奥巴马医改法案。
在美国联邦政府因债务上限问题“关门”16天之后,美国参众两院在当地时间16日投票通过了重开政府的议案,并暂时解除债务上限。
最终表决获通过时,距离美国政府借款权过期的最后时限仅有几小时之差。
政府关门在中国看来也许是天方夜谭,但美国人显然已经习以为常。
从1977年到1996年的19年间,联邦政府曾关门17次,几乎平均每年关门一次。
其中1995年至1996年,克林顿政府执政时期,曾两次关门,关门时间长达一个月,成为历史上关门时间最长的政府。
此次美国联邦政府关门,是美国历史上第18次,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联邦政府想要重新开门,只需要国会批准提高政府债务上限即可,这并不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
真正的困难在于提高债务上限背后的危机。
目前的债务上限问题距离上次提高债务上限不过两年时间,这说明在过去两年内,联邦政府仍然入不敷出。
这次美国再次通过提高债务上限的方式,避开债务违约的危机,但如果联邦政府在财政收支方面没有明显改善,那么距离下一次提高债务上限的日子不会太遥远。
据美国国会预算局近日的评估,即使对美国经济增长和利率作出相对乐观的假设,联邦政府过度借贷的方式依然是不可持续的。
也就是说,联 美国政府关门与两党政治 姻金宽 邦政府靠借债度日、寅吃卯粮的做法总有一天会维持不下去。
在美国,政府不过是一种对社会进行管理的“产品”。
总统班子作为“产品”的制造者,先行估算出一个制造成本,据此向国会申请预算。
国会议员们则作为民选代表,对这个“产品”的估价进行核定。
如果国会不批准预算,就相当于消费者对制造商说“:你的东西太贵,我买不起。
”于是进行一番讨价还价,比如,是否可以通过消减“产品”的若干性能而降低价格等。
而总统班子若不同意按照国会的要求削减预算,就会出现预算缺口,总统与国会之间会就此进一步协商。
若在最后期限前不能达成妥协,政府就会关门。
美国联邦政府的2014财年已经从10月1日开始,由于民主、共和两党尚未解决新财年的政府预算分歧,联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门被迫关门。
那么,美国政府非核心部门关门是大事还是小事?说大也不大,毕竟只是政府非核心部门关门,军队、边防、公共安全等核心部门运作不会受冲击:邮局照样开门,警察依旧执勤,老人还可以照常去领退休金。
但政府部门关门也绝不是小事,约有100万联邦雇员因此回家休假,联邦法院的庭审延期,部分公立医院暂停,联邦政府管理的400多个国家公园 和博物馆也不得不关闭。
国家公园管理处下辖的黄石公园、优胜美地、大峡谷国家公园、自由女神像、费城自由钟和独立宫、林肯纪念堂等热门景点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于此次政府关门造成的损失,标普于10月16日宣布,美国政府部门关闭导致美国四季度GDP至少下滑0.6个百分点,或240亿美元。
而目前华盛顿的政客们达成了短暂一致,进而为长期协议进行谈判,可能会增强消费者信心,尤其是那些在政府关门期间被临时“放假”的公务员们。
表面上看,此次政府关门是因为国会没有通过政府预算,事实上,国会两党的分歧焦点还是奥巴马医改法案。
反对医改的共和党试图通过给政府预算增加条件来阻挠医改实施,而民主党则坚决反对这种捆绑做法,要求一码归一码,预算是预算,医改是医改。
所以,此次美国政府关门也可看作是“躺枪”。
为什么奥巴马医改导致了这么大的麻烦呢?简单说来,是公平和效率关系没有处理好的结果。
奥巴马希望给更多贫穷美国人提供医疗保险,医疗改革也已成为奥巴马第一任期的最重要政绩。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穷人的医保钱最后是要其他人来补贴。
为此美国政府加征了部分税收,普通人的医 保费用这两年也因此大幅上涨。
共和党从一开始就 反对奥巴马医改,在2011年成为众议院多数党后, 共和党为了阻挠奥巴马医改,已采取了约40次立 法活动。
在全球发达国家中,美国的医疗体系算是比较 特殊的:一方面,美国不提供全民医保福利,另一方 面,美国又不对年度医疗开支设上限,这导致美国 人均医疗支出是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水平的两倍, 医疗浪费十分严重。
对这个公平不足、效率低下的 医疗体系进行改革,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对此并无 分歧,分歧在于如何改。
奥巴马希望将医疗体系变得更加公平,其目标 是用“大政府之手”帮助逾
3000万未享受医保覆盖 的美国人享受医保,将医保覆盖率从约85%提高至 约95%。
而共和党却是另外一个思路,更强调通过 “市场之手”来提升医疗体系效率。
从制度层面看,两党的激烈争执,恰恰体现了 美国宪政中的“共和原则”。
在这样一种体制之下, 很多激进主义的政策或行为都会因为复杂烦琐的 立法程序和两党的激烈斗争而扼杀在摇篮里。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经过艰苦较量与妥协之 后,医保法案最终会在“两党协商一致”的旗帜下再 次面世,但其中“劫富济贫”的民主党色彩会淡去很 多。
(作者系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博士生) 中国过去
30年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越界和松绑的过程。
新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广泛、更深刻的跨界和松绑。
中国新经济时代的体制障碍 姻张晓崧 从2013年截至目前,互联网的销售额占社会零售总额的9%,这个比例将来每3年会翻一番,届时商品的传统销售渠道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2012年,线上支付总额超过社会支付总额的52%,近期这一数据还在以38%~42%的速度增长。
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正在对各个行业进行颠覆,这些现象处处显示着新旧经济的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是凋敝和衰落,而另一面则生机勃发。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产业对老产品、老服务、老模式、老产业的不断颠覆。
目前经济形势的严峻已经超过2008年,绝非通过一个4万亿的刺激计划可以解决,尤其是国内外的热钱已经开始择机撤离中国,房价上涨和劳动力紧张局面将随之逆转。
笔者预计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就业难、裁员潮、降薪潮、欠薪潮、倒闭潮、债务违约潮、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崩盘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倒闭潮,会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某些层面接踵而至,结构性经济危机难以避免。
一旦热钱流动趋势发生逆转,房地产保值增值的预期落空,大规模的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将会爆发。
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的5年中,发生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格局的几件大事,分别是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出,导致流动性泛滥和房价暴涨;智能手机的问世导致网络人的出现和网络消费服务经济的爆发性增长。
可以说,无论是现在中国经济的成就和困局,还是未 来5到10年中国经济的前景和动力,都和这3件事息息相关。
从传统经济的角度看,当前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
综上所述,新经济的挤压、土地财政的透支、传统产业需求的瓶颈、人口红利的消失、体制改革的滞后和国内外热钱的撤离,这几大因素的交互作用造成中国传统实体经济出现目前的困境,短期面对结构性危机和深刻调整是不容置疑的,也是必然的。
新经济的特点和网络人的特点是息息相关的。
网络人消费的特点是无时无刻、无处无地、无量无形。
即指没有时间、空间、数量、形式、形态的限制。
围绕着网络人如何消费、怎样消费,会出现一大批跨界产业和一大批创新产品和服务,所以将来是一个非常需要创新、包容创新、推动创新的时代。
笔者认为,新经济就是网络人消费和服务的经济。
新经济的最大特点是跨界,对政府和各种体制障碍的最大要求就是松绑。
新经济的另一个特点是时尚化和游戏化,明显体现在手机和电脑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
第三个特点是消费者成为真正的主人和中心,消费者要求充分的自主权、自由度和选择权。
第四个特点是开放性基础上的全球化。
这四大特点决定了它和我们现有的体制会发生很多冲突。
中国过去30年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越界和松绑的过程。
新经济的发 展需要更广泛、更深刻的跨界和松绑。
淘宝上的一大批中小微企业之所以能展现 出与众不同的蓬勃活力,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对于税法、劳动法等等的规避,在于这一领域的政府干预最少,市场化程度最高。
当年,小岗村农民包产到户,突破了集体经济的禁区,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淘宝现象的样板价值和叛逆精神不亚于当年的小岗村,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新经济活动中的首创精神,也是未来中国改革转型的希望所在。
未来5到10年,会发生新旧经济的更强碰撞,碰撞的结果并不是新经济消灭传统经济,而是吞并同化,从而使传统经济焕发新生。
新经济的发展很可能使中国经济转向一个新的持续增长的阶段。
也即,未来5到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为新经济,即以互联网、移动网、物联网三网合一为基础,以网络人消费服务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文化创业产业及相关制造业。
在三网合一的时代,整个人类生活都将虚拟化、游戏化,整个经济活动和人类生活都将日益围绕网络人的消费服务展开,新经济将日益被虚拟经济主导并具有虚拟经济的特征,过去的许多政策法规将阻碍这一过程的顺利发展。
体制障碍对新经济的不适应是非常明显的。
过去基于传统实体经济的审批限制要取消,网络的公开透明使信息不对称越来越少,使信用变得 越来越重要,市场自身的监管要远胜于政府的人为监管。
所以,新经济对中国未来经济政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经济未来10年面对的最深刻的转型和最大结构调整就是由传统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向新经济的转变。
走出中国实体经济困局加速新经济发展的应对之道概括起来是十二个字:紧挖渠,宽货币,减支出,降税收。
紧挖渠,就是要让宽松的货币之水流向实体经济、农村经济和网络人经济,尽快破除流向这些领域的限制和障碍。
宽货币是要保障市场流动性需要,适时降息,推动利率、汇率市场化,放开直接融资市场。
减支出就是要压缩财政支出和投资,实现小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下一步仍需改变政府观念,破除官本位痼疾,压缩庞大的政府机构。
传统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强政府、强市场,新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小政府、大社会,需要的是服务型政府和自组织社会。
以上十二个字都离不开改革开放四个字,离不开小岗村的跨界松绑精神。
只要改革到位,坚决扫除束缚新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未来5到10年,新经济,特别是网络人经济会弥补传统产业和实体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应该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充满信心。
(作者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 从政治挂帅到人性追问,这不但是新中国语文教材走过的历程,也是我们民族生存状态的投影。
在中国封建时代,基本上没有一本真正的母语教材。
民国时期,曾经出现过语文教学的短暂繁荣,并且出现了像胡适、蔡元培、梁启超、吕思勉、朱自清、陶行知等一批“大师级”的教育行家及语文教育家。
但是,由于时间短暂、战乱频乱,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隔膜,这段时期的母语教学未能形成很有影响力的成果。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以鲜明的政治色彩体现强烈的国家意志;另一个鲜明色彩是“苏式标准”。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政府急切希望在知识体系、教育体系上与苏联“老大哥”全面对接,以快速汲取现代工业知识体系和经验。
1949年秋,新中国第一批小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以叶圣陶等人主编的解放区“国语课本”为基础的修订本,新中国第一批中学生拿到手的也是以老解放区的“中等国 语 文 教 材 姻王
淦生
年 变 迁 文”为蓝本修订出来的一套临 时课本。
这些课文的特点是高度重视政治思想 性,有较强的政策观念。
1950年12月,新组建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着 手编辑出版新中国首套正式语文教材。
这套教 材遵循着“听说读写四项并重”的教学原则,但 限于当时的条件,教材存在着总体分量太轻、语 文训练和语文知识重视不够、没有系统、各类文 章混编、不分单元、缺乏科学性等问题。
1951年
7 月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和1953年改编出 版的语文课本,具有强烈的政治气息,课本中涉 及中共党史和革命领袖等方面的内容非常突 出。
为了在知识体系、教育体系上与苏联全面对 接,大量的苏联作品被选入语文教材。
这些作品 多反映苏联现代生活,其中不乏佳作,也有一些 政治色彩浓厚,文学色彩较弱。
1958
年掀起的“大跃进”狂潮在当时的语文 教材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其中最大的变化是 中止了语言和文学课程的分科,一批艺术水准 较高的文学作品被政治时文取代。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人民教育出版 社横遭解散,编辑们下放劳动,各地自行编写的 “革命教材”五花八门,十年文化浩劫在新中国 语文教材上留下了荒诞的一页。
“文革”初期教育部曾明确要求“语文、政治 合并”。
在这一精神的导引下,有的地方甚至把 语文、政治、历史合并在一起,取名“政文课”;有 的地方将政治、语文、音乐、美术合在一起,称“革 命文艺课”。
1977
年,邓小平复出主持工作,立即指示恢 复中小学教育秩序,重组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 编写教材。
一直处于混乱状态的中小学教材编 撰工作开始走上正轨,但此时的语文课本仍有 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左的痕迹。
像《华主席在太阳 升起的地方》《华主席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等文 章就被编进了小学课本。
1978年,一个真正的新纪元的开始。
中小学 生拿到了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的新书。
这套课本 清除了十年动乱时期的谬误,吸取了国际中小 学课程改革的经验,进行了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改革。
1978
年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在三篇政治内 涵课文之后,紧接着的五篇课文都是有关科技、 自然、社会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潜 移默化的“爱”的教育。
1978年至1980年,国家草拟和修订了中小 学语文教学大纲,这之后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真 正的范文逐渐增多,特别是古典诗文的比例加 大,有关政治宣教的内容大幅减少。
到了80年代后期,中小学语文教材选编者 的思想更为解放,过去认为“不讲政治”的篇目 都得以入选。
外国文学作品也不再过分青睐苏 联文学。
一些描写西方近代科学家、思想家或艺 术家的作品也入选教材。
新旧世纪之交,社会上对语文教材和教学 的反思日益升温。
本世纪初,国家进行了声势浩 大
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以人为本”的精神 下,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注重听、说、读、写等工具化因素之外,语文课本 选材注重人性化、科学化和国际化。
新世纪之初的课改更加放开了教材的编 纂,使语文教材迅速从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统天 下”发展为各地版本“群雄并举”,一个城市的不 同区域甚至可以使用不同的版本。
在新教材中, 环境意识、生态观念得到了更多的体现。
从政治挂帅到人性追问,这不但是新中国 语文教材走过的历程,也是我们民族生存状态 的投影。
建国
60年社会价值的快速变迁,映射 在语文教材中,令人感慨无限。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高中部教师)

标签: #文件 #cpa #python #python #javase #java #java #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