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可怕,意见·时评2014年3月6日~12日

责编李金雨美编扈森电话0371-65795604E-mail:1487350119@ A05 “取消余额宝”的杂声比“破6”更可怕 □赵黎昀 由余额宝领衔,各家互联网公司纷纷参演的“宝类”理财品大战,让高收益成为2013年最受关注的热词之
一。
然而马年春节过后,一直以保6奔7高利姿态存在的互联网金融品不再坚挺,余额宝也开始站在社会舆论风口浪尖,背上了“银行吸血鬼”的罪名。
就在质疑和力挺两派针锋相对之时,3月3日,余额宝七日年化收益率回落至5.9710%,自2013年12月25日以来首次跌破6%。
微信理财通、百度百赚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都开始集体“坐滑梯”。
春节过后,市场流动性相对宽松,随着资金成本的降低,建立在货币基金利率基础之上的“宝宝们”,让“宝迷”们惊恐的余额宝破6也在情理之中。
相比之下,近期一直绵亘在金融界的打宝言论,表现出金融机构对于创新和改革的畏惧则是更可怕的。
在“消宝”派看来,余额宝们提高了贷款成本,是依附在银行身上的寄生虫,像日本这样的高储蓄国家也尚无宝类产品的出现。
但客观来看,声称互联网金融产品抬高了社会总体融资成本,是完全忽视了大批民间借贷。
纵然互联网金融产品抬高了民众理财回报预期,也只是挑战了银行业固守存贷款息差稳定盈利模式而已。
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诞生影响了整体金融稳定,不如说是银行尚未做好迎接金融创新的准备。
用马云的话说,余额宝就是“把银行这根老树给摇了摇”。
中国利率市场长期执行的双轨制,导致央行每年发布针对储户的法定利率,但对金融机构间的拆借却完全市场化,过去银行依照较大的存贷款息差维持业务增长的业态模式必然会受到挑战。
余额宝建立的货币基金“便利购”模式,让不懂金融的老百姓也能轻松理财,低门槛、高收益、易存取使得储户把钱合在一起,委托金融机构与银行,在利息上与之讨价还价。
一直默默无闻的传统货币基金规模并不大,而与互联网联姻之后,半年就累积到近5000亿规模。
在刚刚举行的两会上,连中国工商银行前行长也自曝经常使用余额宝,不得不承认宝类理财品是2013年中国金融界的最大创新。
在消宝和挺宝派的激烈论战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已明确表示,绝对不会取消余额宝及类似金融产品,只是会将监管更加完善化。
这也表明了未来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博弈还将持续。
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存在,或可以促进传统金融体系、模式的改革,甚至有可能对利率市场化起到促进作用。
“零申报”源于IPO新政补丁不齐 □李世顶 3月2日,证监会在其官方网站对外公布了最新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深交所申报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
数据显示,在新的一周内仍无新增排队企业进入初审名单,目前正处于上市排队进程的企业中,上交所有173家,深交所(不含创业板)有285家;在创业板发审委上,排队的企业有235家。
笔者在对比证监会连续多月的数据后得知,自2013年11月30日正式重启IPO以来,“零申报”已经整整持续了12周之多,排在最后一位的初审企业依旧是拟于创业板上市的武汉农尚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而它的“入编”时间为2013年12月6日。
而与此同时,IPO申请终止审查的企业却周周递增,在这12周期间,已经陆续有17家企业终止审查。
最新淘汰的企业是南京斯迈柯特种金属装备股 份有限公司,其终止时间为2月26日,之前的审核状态为“已通过发审会”,原本计划在创业板上市。
缘何如此?有声音认为,这是由于证监会发布IPO预先披露新规中明确指出,在审企业审计基准日不早于2013年12月31日,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拟申报企业需要时间来等待企业年报的出炉。
可在笔者看来,对于拟申报企业来说,统计并提交出2013年年报的并不难,更何况如今距离基准日已经过去了俩月之久,“零申报”、“零扩编”的主因,恐怕不止补缺年报数据那么简单,更多层面上的原因当属IPO新规中种种诟病的补丁还没有打齐。
IPO新政在第一批新股发行中的亮相可谓是质疑连连,诸如存量股发行制度被指为原始股东高位 减持套现大开方便之门,市值配售制度被指造成市场大幅振动,新的承销询价制度被指易造成利益寻租等诸多问题。
这让资本市场犹如惊弓之鸟,让申报企业也充满余悸,“观望”情绪愈加凝重,即便是已经冲到IPO申报门槛的企业,也匆忙紧急刹车,宁可先等一等,看清楚再采取下一步行动,毕竟“出头鸟”并不好做。
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改变了游戏规则的IPO新政,在重构行业竞争格局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资本市场的环境以及IPO生态链的变化,因此,要改变“零申报”的尴尬,还需要回归到IPO新政本身,尽快把补丁补齐,让“跑道”安全、健康。
国产电动车需要特斯拉的“鲇鱼效应” □古筝 特斯拉就如一条活蹦乱跳的鲇鱼,一下子激活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一池静水。
最近一段时期,特斯拉在烹制中国市场这道大餐上面“用料”十足。
先是公布国内售价,又紧接着宣布计划在中国建立一个超级充电站网络,让电动汽车车主能够在长距离行驶途中进行免费充电。
如果再加上中国第一辆TeslaModelS上牌成功,以及国内市场订单已排至今年下半年等一系列消息,特斯拉在中国可谓出尽了风头。
而特斯拉营造的声势,不仅赚足了眼球,也炒高了市值,更玩转了资本市场。
就连能够与之扯上些许“绯闻”的中国公司,其股价也会在特斯拉的每一个动作或表态中,身不由己地经历一下过山车般的刺激。
特斯拉犹如娱乐明星一般的高调,换来的却是 市场疯狂的追捧,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不由自主地扮演了与其对比的“负面形象”。
其实也难怪,尽管被冠以“病毒”营销的名头或是产品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然而当特斯拉以颠覆者的形象开启全球战略的时候,国内对电动汽车的市场定位依然迟迟不决,而小范围的试点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地阻碍了市场的激情。
那句比亚迪“分分钟能造出特斯拉”的言论尽管被认为是气话,但不难看出其中有不服,有无奈,也有抗争的决心。
尽管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先行者,然而其市场开拓也逃不出各种藩篱的桎梏。
如今当中国式的谨慎遭遇了美国式的奔放,特斯拉大手笔的市场开拓让小步慢走已成习惯的中国企业似乎一下子梦醒,靠补贴吃饭的商业模式,凭着几辆样车装扮门面的国内企业,将难逃被对手 左右的命运。
曾经,由于参与各方为了自我利益的维护,电 动汽车充换电的模式之争持续了多年,造成了国内鲜有充电站的建设数据亮相。
而近期,这一局面正在得到急速地改观。
这边北京刚刚宣布要建1000个充电桩,那边上海、深圳、重庆、河北及江西、浙江也都宣布了各自的计划。
而各方资本、各路豪强也正式开启了在此领域实质性的动作。
然而这只是刚刚起步。
就目前来看,特斯拉对于中国电动汽车以及相关产业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中国的这些“沙丁鱼”们遭遇了一场从观念到定位,从营销到模式,从技术到设计全方位的洗礼。
可以预见,特斯拉这条游入中国市场的“鲇鱼”将加速国内电动汽车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进程。

标签: #屏蔽 #电脑 #怎么注册微信 #网络小说 #怎么做 #照片 #加人 #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