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意味着更好地进入,22015

cn 3
年9月11日星期五Tel(押010)62580692E-mail押sxzk@ 观点 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 认定意味着更好地进入 张映虹 储朝晖 姻本报记者王剑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它规定了从事教师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最近,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
通知称,今年将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试点范围,北京、江西、河南等7个省份将于今年秋季启动改革试点。
这说明,教师资格终身制正在被打破。
教师资格重新认定 我国的教师资格认定从实施开始,迄今已20多年。
其问题在于,教师资格一旦获取终身有效。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教师如果不进行知识更新,显然跟不上社会发展。
因此,对教师资格重新认定是必要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规划,未来我国将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提高教师入职门槛,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定期注册制度。
储朝晖坦言,过去的认证工作相对简单,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在2012年制定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1+6”文件,规定对义务阶段的教师进行国标、省考、县聘、校用这样一套基本模式。
所谓国标就是“国家提出对教师的标准;省考就是由各省来具体实施对教师的入职的考核;县聘就是当教师通过考试以后,由县级教育主管部 门对其进行聘任;由学校来聘用”这样一个模式。
储朝晖表示,一个正常的教师管理体制,通 常包括教师的招聘(入口)———使用制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退出机制(出口)。
试点工作事实上解决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教师更新问题,二是教师从入职到退出问题。
储朝晖介绍,在国外,教师规范不是由政府来制定,而是完全由教师行业协会,即非政府专业组织来做这方面的工作。
相对来讲,教师行业协会对专业情况的了解更加精细、更加深入。
我国是由政府来制定相应的标准,带有行政强制力,其有利的一面是执行起来效率相对高一点;弊端就是专业性不足。
我国应借鉴国外的做法———用专业的方式做,而不是由政府来做。
进一步推动教师专业化进程,包括教师资格认定、教师管理以及教师退出。
教师资格认定改革包括哪些方面? 储朝晖向记者介绍了这次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改革中所包括的内容。
首先是考试难度增加。
考试实行机考、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由原来的统一考“两学”改变为幼儿教师资格考《综合素质》和《保教育知识与能力》;小学教师资格考《综合素质》和《教育教育与能力》;中学增加一个分别考《综合素质》《教育教学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其次,报考条件显著提高。
高校在校生只有毕业年级学生方能报考,且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须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初、高中教师须具备本科 及以上学历。

三,认证程序更加严格。
笔试单科成绩两 年有效,且笔试各科成绩合格,才能参加面试;笔试和面试双合格方能参加教师资格申报,部分学科还需要教学实习见习经历。

四,改革过渡时期,实行“老生老办法、新生新政策”。
教育部公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
办法规定,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考,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
对于之前参加省考且笔试过单科的老学员在指定过渡期时间内依旧采取老办法考试。
对于之前没有参加过省考及未通过省考单科的考生,如需报考教师资格证,一律需参加国考考试。
过去的教师资格认定,师范院校毕业生不参加考试就具备教师资格,而现在不论是否是师范院校学生,只要从事教师岗位都要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这是这次教师资格认定改革中最大的变化。
在试点区内,教师资格考试有效期为三年,教师资格证须每五年注册一次。
改革后将不再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想要做教师,都必须参加国家统考,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
多年从事中学教学管理工作,曾历任年级主任、教学主任的北京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高级教师张映虹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改革后终身教师资质打破,需要通过不断努力、重新获得资质,这有利于激励从教教师不断改进教育意识、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教学能力, 对提高师资素质有积极的作用,也一定会得到热爱教育事业、不断积极进取的老师们的理解和认同。
同时,打破教师终身制,有利于让那些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青年人进入教育岗位,而对于那些仅仅贪图教师待遇、体制的人有所制约。
资格认定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对于教师资格认定来说,怎样考核才是更合理的? 张映虹认为,人的能力、爱好是不同的,对于各具风格的教师而言,用同一张试卷来考核他们的教育能力,是否有些单一?为了通过这张试卷获得再次上岗的资质,教师们势必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考试,会不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这些也是要考虑的。
所以,如果能参照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考核成绩,则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同时,如果能在考核环节中增加学校管理者的意见,或由学校管理者提出必须参加考核的人员,会更有利于提高教师质量。
除了业务考核之外,也应该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考核,使教师队伍实现“教”“育”的平衡发展。
但在储朝晖看来,师德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对教师的评价,除了考试以外,还应该有日常的评价,包括日常业务进修等等,不能仅依靠资格考试这个杠杆。
张映虹指出,不论是否实行新制度,教师师德的提高是永恒的话题。
今天,教师依法执教的能力和自律在不断提高,对于缺乏法律意识,甚至是不顾教师身份,以身试法者,应当“一票否决”。
e见 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当属高中教物理的向老师。
他教书的方法很不同。
课堂上,他先让我们看十几分钟的教科书,然后再讲三十几分钟的课。
刚开始我们不太习惯,后来大家知道要在课前自觉预习和自学。
这样他每堂课就只用一半的时间来讲课,另一半时间让同学们提问题或讨论解题方法。
后来他连小考试的题目都要同学们选出若干代表,由这一半代表给另一半同学出题,另一半代表给这一半同学出题。
每次的代表也都不一样。
而且,考试后分析考卷的时候也主要由这些代表来给大家讲解,老师只是在一旁点评。
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
结果,无论期中还是期末考试,我们班的物理成绩都比邻班强很多。
———陈南晖《献给教师节的“纪念”》(/blog-2469974-919281.html) 大学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大学是一个培养独立人格的地方,是一个培养自由精神的地方,是一个培养理性思维的地方,是一个培养深切社会关怀的地方,是一个培养人相互尊重、包容的地方。
如果你做到了这些,那么,你的大学生活就是理想的大学生活。
———孙秋云《理想的大学生活》(/blog-39240-919306.html) 对于绝大部分普通院校,教师考核指标、专业课程设置其实与追求就业率的社会需求是背道而驰的。
从教师的考核指标来看,追求高IF论文、大项目,无疑是科研导向型的。
以GIS专业而言,毕业生的主要出路是勘察测量、GIS开发、数据管理、三维制图,然而,纵观各个举办GIS专业高校的教师,大都是擅长撰写论文、项目建议书的写手,只会屠龙之技的教师如何培养出具备职业技能的学生呢? ———李明阳《大学要不要追求就业率?》(/blog-814 548-904688.html) 研究表明,在中国的计算机领域和控制理论领域的师生合作署名中,是老师名字居后的情形最多,或曰“贵人断后”。
我觉得,在排名上不妨洒脱一些,学学一些国外科学家,按字顺排名。
甚至有用排名开玩笑的。
比如,一位叫贝特的著名物理学家与另一位著名物理学家伽莫夫合写了一篇论文。
二人合计,我俩的名字发音近似于“贝塔”和“伽马”,咱们何不找一位“阿尔法”呢?于是他们找了一位物理学家朋友阿尔弗雷德(发音接近“阿尔法”),让他当第一作者。
就这样,由头三个希腊字母合写的物理学论文诞生了。
这可是真事。
———武夷山《重播:科技指标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的功与过》 (/blog-1557-904759.html) 遗失声明 北京合创嘉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不慎将核准号为J1000060706004的开户许可证丢失,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永定路支行,账号:1735。
特此声明作废。
北京合创嘉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2015年9月11日 论道 美国学术不端行为监管的启示 姻昌增益王志珍 在科学研究变得日益功利化的今天,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屡禁不止。
在美国,自1981年国会举行关于学术不端的第一次听证会到2000年政府颁布《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联邦政府政策》的20年里,美国政府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方面进行了长期摸索,最终形成了一套被广泛认可的、全国统一的监控政策和处理措施,值得中国借鉴。
美国针对学术不端的20年“长跑” 负责处理生物医学领域学术不端的“科学操守办公室”最早于1981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设立。
为扩大其管理范围并提高其权威性,“科学操守办公室”于1992年更名为“学术操守办公室”,并直接设立在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
“学术操守办公室”是当时美国政府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机构之
一,另一个是美国科学基金会的“督察长办公室”,他们定期将处理的案例公之于众。
但由于对学术不端的定义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处理程序等,这两个办公室早期的工作经常困难重重,难以奏效。
1989年,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的“公共卫生署”颁布了一个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条例。
美国科学基金会作为另一个资助科学研究的政府机构,也于1987年颁布了关于科学与工程领域不端行为的条例,并于1991年作了修订。
上述两份条例的内容涉及学术不端的定义、处理流程以及惩罚措施等。
两份条例都认为:被指控者所在单位为其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负责和处理单位,并认为作为政府机构,他们各自都有监督权和直接开展调查的权利。
不过,关于学术不端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论。
为彻底解决问题,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研究院成立了一个由22名科学家组成的“科学责任和研究行为”小组开展调研,并于1992年发布调研报告。
随后,美国国会于1993年专门创立了一个由12人组成的“学术操守委员会”,以向卫生与人类服务部部长和国会提出一套具有普适性、法律严密性和可操作性的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政策和程序,包括对线索提供者的保护机制等。
美国国会规定“学术操守委员会”成员需包括3位科学家、3位参与处理过学术不端的行政人员、3位高等教育机构代表以及3位其他领域人士。
最后的组成人员中除科学家外,还包括学术刊物的副主编、大学校长、法学教授、律师和伦理学专家等。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该委员会举行了15次听证会,并于1995年向卫生与人类服务部和参众两院提供了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
1996年,由美国总统任主任的“美国国家科学与技术委员会”通过设在白宫的“科技政策办公室”专门成立了一个“学术操守小组”。
该小组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首席科学家担任组长,成员为来自美国农业部、能源部、国防部、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科学项目资深主管人员。
该小组很快在上述调研报告基础上完成了《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联邦政府政策的草案》,并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并反复修改。
该草案于1999年10月公布,2000年经进一步修改后由总统办公室正式颁布生效。
至此,美国长达20年的“反学术不端体系”终成正果。
中国对学术不端行为近乎“失控” 目前国内的学术不端行为触目惊心。
前不久一个英国出版集团一次性撤销了43篇已经发表的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令国内学术界震惊。
尽管中国科协的科学道德委员会正对此事件进行调查,但由于当前缺乏政府一级的权威性的调查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规章条例,也没有要求“所有研究单位必须制定一套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程序”的明确政策。
调查和处理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
学术不端触及许多问题,形势严峻。
有的是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存在缺陷而导致的,如对各类不同性质工作人员的职称晋升不加区分地一律要求在大于某一影响因子以上的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SCI论文,而不是评价其具体创新科学发现的实质内容;有的是因为学术风气不良引发的,如一些不良中介公司竟然推出“代写论文”这样难以置信的“服务项目”,以致形成严重的“学术腐败产业链”。
因此,我们呼吁尽快制定出权威的、具有可 操作性的处理学术不端的政策条例,并同时成立负责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权威机构。
我国不同部委出台过相关的规定,如《关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但仍存在种种缺陷。
比如这些规定大多仅仅倡议“要怎么做”,而对于“不能做什么”“如果违规将得到何种惩罚”这样的内容缺乏清晰描述。
此外,这些规定也缺乏广泛的适用范围,不具备类似法律文件那样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给中国监管体系建设的建议 营造我国健康的学术氛围需要学术界、科研单位和政府机构等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学术评价政策的导向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建议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参考有关单位已有经验,借鉴美国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程序,通过国务院或全国人大任命一个“学术诚信条例起草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包括来自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高校等;既要有学者,也要有处理过学术不端问题经验的行政人员、法律专家、伦理专家、研究机构负责人等。
然后责成该委员会通过充分的调研(听证)起草一份政府处理学术不端的条例草案,并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经反复修订后最终形成规章条例,由国务院通过并颁布生效。
同时笔者也呼吁设立一个附属于国务院的“学术诚信办公室”,具体负责学术诚信的建设,特别是规范对大学生、研究生及青年教师等人员的宣传教育,包括设置正规的、必修的学术诚信课程,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防范;同时,严正处理已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以儆效尤;此外,还要严打制造学术腐败的非法中介公司。
只有通过国家层面来制定政策和设置负责机构,我国泛滥的学术不端行为才能得到有效遏制。
(本报记者赵广立经授权根据昌增益、王志珍联合撰写的《美国学术不端行为监管体系的建设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编辑整理,有删节。
昌增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王志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三思堂 又到开学季,各地交警检查校车,确保道路安全,特别是对校园周边的小零食店将进行严查,这对于广大家长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8月底,国家食药监局发布了上半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
国家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对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重点监管。
在学校周边,常有一些廉价小食品在出售。
这些零食含有各种违法或超标的食品添加剂,儿童长期食用不仅影响营养吸收,造成贫血,还可能诱发肿瘤。
现在这些沉寂了一个暑假的小摊位、小杂货店又重新挤满了儿童。
对此,食品、工商、城管等部门应多做一些工作,好好整顿校园周边环境,确保孩子们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健康成长。
同时,老师和家长应该多一些提醒和教育,家长应少给孩子们零花钱,学校可以组织孩子们观看小作坊被曝光的视频,让孩子们知道那些看似诱人的零食实际上很不卫生,从而帮助孩子主动拒绝不安全食品。
近日,国务院公布了《基本养老金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
“办法”对养老金入市投资的投向作出了明确限定———养老金投向只能用于投资股票、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和由股票交易所衍生的股票型养老金产品。
这相当于形成一个“双保险”的风控体系。
“办法”还设置了一道“风控底线”,即总投资规模不得突破当期养老金结余资产净值的30%。
尽管风控环节层层设防,可当股市出现周期性熊市乃至阶段性强震荡时,入市养老金能做到“多赚少赔”吗?为此“办法”明确规定养老金可优先用于中央国有重点企业、地方重点国有控股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的改制、扩股、上市等股权投资。
这是“办法”为养老金单辟的一条新的投资“包赚通道”。
当然,不管制度设计得多么周全,依然会有漏洞存在。
不过,只要“办法”能得到切实执行,实时监管能够到位,漏洞可在实践中逐步补上,最终使资本市场成为养老金增值的一条主要渠道。
日前,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草案中“,机动车限行”是关注焦点。
限机动车通行涉及公民财产权的行使应慎重。
解决机动车大气污染问题,宜通过提高燃油质量、用车成本等方式解决。
目前虽有一些地方限制机动车通行,但限于城市区域,如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限制机动车通行,范围太大,会影响流通,分割统一市场。
这种情况下,为从源头上解决机动车大气污染问题,首先是制定燃油质量标准,其次是石油炼制企业按照燃油质量标准生产燃油。
第三是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例如,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供公众免费查阅、下载。
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应当向社会公布。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公布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
四是赋予环保部门直接执法的权力。
五是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喷洒高毒农药。
(栏目主持:吕小羽) 声音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有关生态旅游高端研讨会。
与会专家发言十分热烈。
3个多小时议程过半之后,笔者发现,在中国已有至少20年历史的“生态旅游”,至今连概念和内涵都没有形成共识。
这次研讨会,来自大陆和台湾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主题是讨论确定有关全国生态旅游典型的评选办法、制订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相关报告的编撰提纲等。
生态旅游, 专家发言非常认真,也都很有道理,但众说纷纭。
原因在于, 二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 考量,虽然谈论的是同一个问题,但得出的结论显然不同。
十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姻 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
会议铁由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铮 年委员会组织。
这被看成是我国生 态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起点。
生态旅游的研究在中国取得了长 概足进步。
但专家们对于生态旅游 概念的定义和内涵依然是各执 念己见。
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 尚喀瑞1983年首次提出的。
1990 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定义为: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 未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 旅游行为。
在国际上,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也不一致。
从自然保护 统的角度、旅游业角度、研究者角度 给出的定义不胜枚举。
这个国际 一化的定义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 中,同样经历了漫长的道路。
在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副秘 书长、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张玉钧教授看来“,生态旅游”的概念由三个基本 要素构成。
一是在生态旅游过程中的自然保护。

是在这一过程中强化生态、环境教育。
三是通过这 一过程促进旅游地的社区发展。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原 常务副主席陈抗甫则从四个方面来表述“生态旅 游”的内涵:首先是有自然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的基 础;其次是强调保护优先的原则;再次是积极开展 科普教育;还有就是要惠及当地百姓。
台湾台中教育大学永续观光暨游憩管理研究 所所长吴忠宏教授解读“生态旅游”时用了五个指 标。
它们是,建基于自然环境、具备环境意识、环境 教育与解说、利益回馈造访地和永续经营发展。
和这些专家看重旅游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 境不同,有专家认为“,生态旅游”和生不生态本身 并没有关系。
关键是旅游的过程中是否呈现出生 态保护的意识。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习自然,就 是生态旅游。
持这样观点的专家认为,生态破坏
分严重的地方,环境条件恶劣的地方,开展生态旅 游恰恰最有意义。
关于“生态旅游”经济效益,专家的看法不尽 相同。
西南林大生态旅游学院院长叶文教授认为, 生态旅游要淡化对经济的贡献,要强调和重视对 生态的贡献。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生态旅 游分会副会长王兴国也对生态旅游评价中参考其 在
GDP中的比重颇为反感,认为不能过度强调。
在如何看待生态旅游年接待人数多寡问题 上,专家意见也不相同。
有专家提出,县生态旅游 年接待人数要在百万计才算强县。
生态旅游强不 强,不能只由大陆游客说了算。
要得到境外、海外 游客的认同。
马上就有专家反对说,生态旅游一定 是小众化的而不是大众化的。
游客的多少不能作 为衡量指标,也不能过分看重游客的评价。
王兴国说,有外国朋友问中国哪个地方生态 旅游搞得最好?跑过一千多个县的他竟一时语塞。
是啊!评价生态旅游好与不好的指标体系在哪里? 在发言中,王兴国推崇的地方是四川的措普。
海拔
4000多米的高原上,生长着茂盛冷杉、云杉、 铁杉,有湖泊、有湿地、有温泉,有品质最好的松 茸,还有一段颠簸的土路。
没有越野车根本就过不 去……那才是名副其实的生态旅游。
四川省生态旅游协会常务副会长马朝洪随声 附和说,措普的确如此。
最神奇的是,湖里的鱼儿 真的能够随着人的呼唤游来。
幸亏当地建了国家 森林公园,否则宝贵的生态环境早就被采矿的、建 电站的破坏了。
四川在建立生态旅游评价指标体系上先行
步,用一把尺子量到底,对
200多个生态旅游地进 行了统一打分。
措普的资源生态分全省第
一。
吴忠宏教授强调,评选标准的标准是八个字 “简单、好用、可行、具体”。
有专家建议直接使用国际化的生态旅游定义 和内涵,但更多的专家学者认为,打出中国本土化 的生态旅游旗帜,不仅对本国有指导意义,对亚洲 乃至更大地区都更具示范意义。
张玉钧教授认为,生态旅游没有权威性的定 义被普遍认可的原因在于:一是各方面人士对生 态旅游保持关注的同时,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来 定义生态旅游,因此提出来的定义在内容的涵盖 面上往往存在片面性;二是各种定义的内涵侧重 点有所不同,表现在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环节上, 包括旅游对象、旅游移动空间、旅游团体的大小、 旅游活动的形态以及旅游理念等等。
但是,各个定 义的着眼点分别是从自然保护、旅游业及研究者 的角度出发,来体会生态旅游内涵的。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生态旅游分会副 秘书长、华侨大学教授李洪波说,有问题、不一致, 才证明有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空间。
20
个春秋过后,尽管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并未 达到共识,但生态旅游事业在不断发展、生态旅游 研究在不断深入,却是不争的事实。
硬性统一一两 个概念或许容易,但对于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而 言,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更有益处。
因此,和异口同 声的套话空话相比,这样认真、严肃的研讨有意义 得多。
(作者单位:中国林业大学宣传部)

标签: #文件 #chinese #职位 #cover #completely #ios #乙酰 #c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