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政教策研研究究所室编2011年第8期(总第168期)二〇一一年十月
本期要目
一、教育部召开本科教学改革推进会
二、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将启动实施
三、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启动四、11所高校组建协同创新联盟
五、民盟高等教育(沈阳)研讨会探讨高等教育改革
六、南京大学构建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就业创业工 作链
七、西南财大创新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八、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123+X”教学改革
九、大连理工大学“三学期制”改革
十、复旦人才培养:未来过半课程“小班化”教学十
一、欧洲工程师“FEANI”培养模式十
二、美国大学的多元文化教育 教育部召开本科教学改革推进会 教育部10月20日在沪召开高水平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推进会议。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9所高水平大学齐聚上海交大,探讨推动本科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经验与做法。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出席会议并讲话。
林蕙青强调,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高水平大学是高校的领跑团队,希望高水平大学进一步贯彻落实好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刘延东国务委员在第21次直属高校咨询会上的讲话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步伐,大力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质量。
要实施“优势转化战略”,把“985工程”建设形成的各种办学优势自觉地、主动地、优先地汇集转化到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上,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一是要进一步聚焦人才培养,转变发展理念思路,把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重心和发展方式转变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上来。
二是狠抓教学改革,要广泛动员,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要抓好改革试点项目,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三是要大幅度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一方面出台鼓励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政策措施,把教师的精力兴趣集中到人才培养上来,多开课、开 好课;另一方面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是大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国际教育机构等合作育人,实现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五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以学校自我评价为基础,建立起学校自我评价,自觉改革,不断前进的学校教学文化。
积极推动建立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公开、学科专业认证评估、国际化评估等多种质量评估保障体系。
六是加强学生管理,加强良好科学道德教育和优良学风建设。
会前,39所高校公布了《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总结了有关改革项目的进展。
据悉,教育部将把向公众公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形成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召开高水平大学教学工作年度交流会也将形成制度,定期交流改革经验,共享改革成果。
目前已公布的各高校201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高校基本情况介绍(校史、学校定位、培养特色、教育理念、专业设置、学科门类等);本科教育投入(经费投入、教学资源、师资条件、学生规模、国际交流机会等);近年生源质量介绍(招生人数、奥赛获奖人数等);近年在本科生教育和管理方面的创新尝试(如学校实施的一些人才培养计划等);本科教育成果(着重介绍“质量工程”的成果,如精品课程数量等;从学生角度主要从本科生的论文发表、竞赛成绩等方面来描述,大部分高校也有毕业生就业和升学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未来教学工作的计划。
(《中国教育报》10月21日) 普通高校本科教学 评估新方案将启动实施 近日,教育部在西安召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通气会,旨在以新理念新方案推动新时期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出席会议并作主题报告。
林蕙青重申了教育规划纲要就高等教育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提出的一系列明确要求。
在此基础上,她指出,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 57 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重在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就是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分类的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和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评估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
新方案是一个整体的制度设计,突出了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理念,强调了国家、省、学校分级分层评估的组织体系,体现了低重心、常态化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更加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新方案体现了多样的评估标准,多种的评估形式,多元的评估主体,多渠道的评估结果发布方式。
林蕙青强调,各地要凝聚共识,把握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的目标要求;要明确职责,做好省级评估工作的制度安排;要精心组织,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评估的各项工作;要做好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教育部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在深入总结以往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广泛调研、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和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新方案,形成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
此次西安会议是该新方案制定以来的首次全国会议。
会议部署了下一阶段各地开展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各项任务,要求各地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建立健全本地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学校自我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及教学质量报告发布为基础,全面推动本地区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并接受社会监督。
(《中国教育报》10月8日)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启动 由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启动工作会在同济大学举行。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林蕙青指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尤其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一直大力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支持高等学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加大项目经费投入,扩大大学生参与覆盖面,将该计划纳入到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并且在此基础上推动构建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她表示,高等学校要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要积极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要改进教学方 法,注重学思结合、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 健全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 家层面实施的、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 目,旨在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有机会进行科 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 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计划
2006年在部分高校试点, 目前已在全国120所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及一部分有 较强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地方大学开展。
五年来,国 家直接资助学生项目累计达18234项,参与大学生 达53360人。
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李茂国介绍,“十
二 五”期间,教育部将继续实施这一大学生创新计划, 不仅预计参与高校数量将有大幅增长,并在项目形 式上有所拓展,从原来的“创新性实验”一个项目 变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 践项目”三个项目,原计划也延伸拓展成为
“大学 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据介绍,在新扩展的两个项目中,“创业训练项 目”面向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 学生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编制商业计划书、 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进行一定程度的 验证试验,撰写创业报告等。
“创业实践项目”也面 向本科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 下,团队采用前期创新训练、创新性实验成果,提 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服务,以此为 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单个项目资助力度可达
10 万元。
(《中国教育报》10月25日) 11所高校组建协同创新联盟 11所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京宣告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
杜玉波代表教育部对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成立表示祝贺。
他指出,当今世界,合作共赢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高校实现大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机遇。
我国研究型大学与世界一流名校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要迎头赶超、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在高校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从而带动整体崛起,这是现阶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杜玉波强调,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任务的思想,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杜玉波说,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 58 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推进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一体的高校组织模式改革,要着眼于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
杜玉波对长期以来部分行业特色型大学为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支撑、引领我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作出的贡献予以肯定,并对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发展提出三点希望。
一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和地域优势,积极探索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体制机制,大力开展工程技术拔尖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
二是要积极推进科技联合攻关,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依托优势学科群,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共同承担大型科技攻关项目,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在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
三是要开展全方位交流与合作,打造中国高校联盟的成功典范。
依托合作平台,加强师资队伍的交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交流,加强与法国巴黎高科集团等国际教育集团的合作。
借鉴成熟经验和模式,在工程师培养、认证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中国教育报》10月20日) 民盟高等教育(沈阳) 研讨会探讨高等教育改革 9月27日,民盟高等教育研讨会在沈阳师范大学举行。
会议以“改革高校体制,办出大学特色”为主题,围绕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的体系设计与结构优化、创新人才的培养、评价和流动机制、高校的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民办高校及独立学院的改革与发展等议题,来自近40个单位的100多位专家、教师展开深入探讨。
研讨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肯定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并指出如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是这次研讨会最应关注的重点;他提出,要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应特别重视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产学研结合、办出学校特色、弘扬大学精神;他还亲切勉励大家继承和发扬民盟“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建睿智之言、献科学发展之策。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在研讨会上介绍了高教司2010年以来重点推进的六项工作:组织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启动实施“基 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全面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建立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模式和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培训和使用等工作。
他说,下一阶段高教司将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落实好《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以有关发展项目和改革试点为抓手,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综合改革、高校与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共享、教学质量体系保障。
自2007年在厦门举行首届民盟高等教育研讨会以来,5年三届研讨会,会议的规模、质量、影响都越来越大。
民盟高等教育研讨会已经成为民盟参政议政工作的一个重要品牌。
(《光明日报》10月8日) 南京大学构建贯穿人才 培养体系的就业创业工作链
一、就业创业工作的“三个理念创新”与“三高一基目标” 长期以来,南京大学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学生就业和创业工作,早在1999年就成立了正处级建制的专职部门“南京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行校、院(系)两级“一把手”负责制,学校、院系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发文明确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同时为学生就业工作办公室。
2003年,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了“南京大学学士后流动站”,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学生创业孵化与创业扶持。
针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就业创业工作,南京大学强调三点认识和工作理念:“一是为毕业生中长期发展创造更好、更高和更适合的新起点;二是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三是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造更加丰富和优质的人才资源”。
由此,确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三高一基”目标,即“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力、创新创业力;保持就业率高位稳健;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
鼓励和引导更多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艰苦地区就业。
”
二、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与发展路径
1.人才培养体系强调提升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力和创新创业力南京大学“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核心、人才培养为根本”的办学理念中,着重强调人才培养是学校事业的根本。
新一轮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确立“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未来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59 以及“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四个融通”的培养思路。
学校的自主招生、思政工作、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习实践、创新训练、校园文化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学生求职择业、职业发展与自主创业的实际需求。
2.招生、培养、就业实现制度化“三联动”《南京大学增设本科专业暂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申请新增专业的院系必须在近三年内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值排名在全校前2/3”,“增设专业的论证报告中,应首先包括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分析”。
《南京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招生工作的意见》中,要求“进一步加强招生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就业方向和发展状况的掌握和统计,研究推进我校各类型招生工作,尤其是自主招生的选拔定位和方式方法”。
3.“三三制”教育教学改革明确就业创业类人才培养路径2009年以来,南京大学开始着手推进“三三制”教育教学改革。
“三三制”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多元培养阶段,并建立和打通三条发展路径: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
通过“三三制”改革,有效地打破了院系界限和专业壁垒,开放各院系课程资源,将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发展路径选择权交给学生。
“三三制”教育教学改革,不仅巩固和发扬了南京大学重视学术研究的传统优势,而且鼓励和提倡通过学科交叉与渗透来培养复合型人才,还特别强调了就业创业类人才培养目标及发展路径。
三、不断完善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链
1.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重心下移、全程实施”南京大学将就业形势报告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进校即关注就业,广泛组织低年级同学参与院系、学校两级职业规划大赛。
就业指导课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在教育部规定的3门主干课程的基础之上,从今年起以院系专职教师为主要力量,开设20门行业性就业创业课程,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从基础性阶段引入到行业性新阶段。
2.优化毕业生就业市场与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服务加强“走出去”,广泛开展“走访用人单位、调研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项目活动,深入了解就业形势与市场,把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能力方面的需求以及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从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两个角度来加强充分就业、满意就业。
针对用人单位推出“一对一个性化招聘定制服务”。
建立“三级管理、四位一体、功能平台”的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信息网。
3.在全国高校率先开展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工 作2010年,南京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依托南大 法学院等相关学科专业、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法律援助中心等机构学者专家的力量,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了就业权益部,面向广大毕业生开展就业权益方面的咨询、教育和维权工作,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就业满意度。
4.依托校企合作和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扶持学生自主创业 在鼓楼高校科技园的支持下,于2003年成立的南京大学学士后流动站每年支持10个左右的学生创业团队(项目)进站孵化,学士后流动站培育了江苏省十大青年创业明星、易学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海等一批创业典型。
2009年,学校成立学生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教务处、科技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学工处、研究生院、校友总会、团委、创新创业学院以及相关院系等,共同构建学生创业平台。
在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南京大学注重依托校企合作和政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资源共享、力量整合、市场运作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
学校与江苏南大苏富特科技股份公司联合实施“南京大学创业英才计划”,由苏富特公司出资500万元设立南京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专门扶持具有创业潜质、创业意愿的南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
对于获选创业项目,除了资金支持外,还提供市场拓展、管理培训等扶持。
(《高教领导参考》2011年第11期) 西南财大创新学生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以“博雅工程”搭建素质教育新平台学校深入推进“博雅工程”,以“五大品牌项目”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是实施“带着梦想启航”大学生活启动辅导计划,开展新生适应教育,引导新生规划大学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
二是构筑“博涵艺文,雅润燕曦”大学生学养拓展计划,设立“春天•书香•读书人”读书月,开展“人文书架——经典名著”读书活动,“班班有读书小组,月月有读书会”;设立博雅大讲堂、文化素质讲座、博雅小讲坛、博雅沙龙等讲座体系,全面展现大学之道,培养学生的“大气”、“大爱”和“大器”;针对一年级新生推出的“科研启蒙”训练,向学生讲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引领学生进入科学殿堂大门,激发科研意识,促进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勤学习。
三是打造精品文化活动计划,以积极、健康、高雅、活泼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学生在先进和高雅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得到教育。
四是实施学生关爱成长计划,大力开展学生领导力训练、素质拓展训练、 60 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辅导、“奖助补减”各项工作,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五是大力实施“以奉献扬青春,与社会同进步”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计划,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学生社会实践项目互通和学分互认机制,强化“实践育人”,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效。
二、以“导师小组”构建全员育人新机制学校大力推行“导师小组制”,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育人和专业辅导上的优势。
导师小组不定期地与所指导学生所在班级的辅导员进行沟通,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排解学生在思想、学习或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通过“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门辅导,解决其实际问题。
导师小组不仅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还要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全方位为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亲情化服务,让教师既作“经师”更作“人师”。
三、以“通识教育”丰富素质教育新内涵学校从2006年起开始全面推行具有浓郁财经特色的通识教育,建立起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于2007年正式成立通识教育学院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组织平台。
按照“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交融”,推行按经管、文法、理工大类综合交叉培养,构建低年级实施通识基础教育与大类基础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和跨学科学习的新模式,一年级学生以通识教育为主,渗透学科(专业)基础教育,二年级以后以专业教育为主,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和深化通识教育,使通识教育贯穿本科阶段全过程,以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紧密结合。
通过创新课程结构体系,改革和调整了原“三大平台(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模块(专业选修课、提高类课程)”的课程结构,构建起了“五个层级(即公共基础课、文理基础课、大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文化素质课)+个性化模块(即自由选修学分课)”的课程结构新体系,全面建设个性化、模块化、阶梯式、多通道的学业修读体系。
通过通识教育学院探索建立了“1+3”学生管理新体制,一年级学生由通识教育学院集中管理,
二、三、四年级由各专业学院管理,并实现两者有机衔接的管理模式。
通过一年级由通识教育学院集中管理,实现了教学管理与日常管理“二合一”的“全方位育人”;通过在一年级(通识教育学院)建立导师制,并与专业学院导师小组有机衔接,实现了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通过第一年和后三年学生管理工作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全过程育人”。
四、以“五大典礼”建设素质教育新载体 一是通过实行学生颁奖典礼分类指导,在开学 典礼、毕业典礼、校内外奖学金颁奖典礼、特殊荣 誉颁奖典礼、国庆典礼五大典礼中,鼓励学生自主 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典礼的主角,通过学生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发挥优秀学 生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挖掘学生
“五大典礼” 深层次主题意蕴,凝练典礼风格,将校园文化与素 质教育有机结合。
特别是在毕业典礼上,通过校长 为每位毕业生授位、与每位毕业生合影,充分尊重 学生个体,让毕业生产生浓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三是以情育人,通过入校宣誓、毕业宣誓、集体佩 戴校徽、演唱校歌、嘉宾颁奖等关键环节,让典礼 发挥巨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
四是通过邀请学生家 长、优秀校友、教职员工、企事业单位参与典礼, 构建全员育人格局。
通过以上举措,校园典礼成为 西财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学生 德育、美育的生动课堂。
同时,通过
“校园自然景 观”、“校园雕塑”、“室内壁画”等人文景观以 及“货币与证券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 等“潜在课堂”文化载体对学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 人文精神熏陶。
(教育部网站
10月19日) 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123+X”教学改革 四川大学积极实施思政课的“123+X”教学改革,努力推动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
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
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统
一,取得了明显实效。
一、围绕一个中心——人才培养这是“123”教学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
也就是说,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出思想政治素质符合国家要求和社会需要、具有川大特色的合格人才。
二、推动两类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强调“四种意识”、“四个结合”、“四项改革”,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目标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实现课程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相结合、理论学习与问题研究相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多媒体辅助相结合;突出小班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改革、学业成绩评价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制定课程实践教学方案及操作细则;二是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把思政课融入川大文化与川大精神的塑造之中;三是结合重大社会课题,组织假期主题社会实践。
三、抓好三个互动——师生互动、教学科研互动、团队互动 61 师生互动要求教师更多采用讨论式教学,指导学生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辩论和对话等,在互动中掌握“思政课”的基本理论。
为实现教学科研互动,学校专门设立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项基金,把课题研究融入教学实践中。
团队互动方面,坚持教学科研团队集体备课,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共建共享,教学问题集体讨论;团队建设注重年龄结构、学科结构的优化配置,创造机会让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互动交流,强化团队之间的交流协作;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第一时间进入教学科研团队,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由团队共同指导,形成教研室之间的联动机制。
四、X项具体改革
1、改革教学模式,推进主题教育、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统
一。
主题教育,即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政策、重要政治性节日和纪念日、年度社会主题等三方面内容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主题教育,体现教学的时政性。
已成功组织了四川大学“我心感党恩”大型主题演讲比赛、“感恩•奋进”学生主题征文活动等多项大型主题教育活动;学生参与面广,课堂内外教育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教学方面,强调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学生,已成功挖掘和提炼学校师生身边的思政案例100多个。
实践教学方面,打破思政教育相对封闭的自循环模式、探索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全员参与、全程实施、深度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多媒体教学方面,积极参与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积极设计、制作、研发高质量思政课件20多个;倡导老师利用微博形式延伸教学,加强师生互动。
2、创新教材内容,以鲜活生动、贴近现实、符合大学生认知要求的内容丰富现有教材内涵。
目前,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当代大学生典型人物和事迹进教材;二是川大校史进教材,包括川大历史通识教材编辑、川大励志人物和事迹编辑、川大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典型事迹编辑;三是社会热点、焦点进教材。
3、开设名师讲堂,培养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能力。
从2011年开始,学校以“四川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大讲堂”为载体,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到学校开展主题讲座、学术研讨、专家论坛,已成功举办五期,让学生能亲耳聆听名师们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最深入的理论感悟、最睿智的思想火花。
4、实施非标准化命题考试改革,切实提高考试测评的针对性、综合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考试测评改革以能力考核为重点,以思维考核为内核,以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为手段,通过命题考试平台、师生教学交流互动平台、教学过程评估平台和期末 能力综合测评平台,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
5、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全面、科学地反映思政课教学质量。
建立健全监测机构和相关制度,形成包括评教、考试测评、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和多个指标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教育部网站10月21日) 大连理工大学“三学期制”改革 大连理工大学从2008年开始实行“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改革。
经过四年来三学期制改革的实施和建设,多元化的小学期精品教学资源平台已经初具规模,教学效果逐渐显现。
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
今年小学期,学校共计开设课程474门次,其中,必修课336门次,选修课138门次(专业选修103门次、全校公共选修35门次);另外开设重修课程16门次。
学生即可以选择自己的必修课程,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公共选修课程或者其他年级、其他专业的课程扩充知识,学习有困难或者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还可以选择重修班的课程。
同时,各学部、学院还利用小学期积极聘请国内外高水平教授来校开课。
开放各类实验室,集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期制的实施,为全校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的集中进行提供了条件。
今年小学期全校共计安排109项实习,其中认识实习2975人次、生产实习3209人次、其他实习(工程训练等)2405人次,累计集中参加实践环节达8589人次。
为丰富本科生小学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提供更多提高实践能力、探索科学奥秘的机会,充分利用实验室的优质资源,从2009年开始,学校每年都会在小学期开展“实验室开放周”活动。
今年小学期,基础化学、基础物理、基础力学、电工电子、土木水利、生物与环境、信息技术、材料、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等9个国家级、省级示范教学实验中心,共开出91个实验项目,所有本科生都可以参加,选作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开拓视野,锻炼实践能力。
聘请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每个小学期学校都会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校举办“名师讲坛”和“教授讲座”。
今年小学期学校安排了15个“名师讲坛”讲座。
小学期制的实施,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自我思考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造就了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学科领域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
学校将继续推进三学期制改革,充分挖掘各种优质教学资源,为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营造良好的氛围。
(教育部网站10月19日) 62 复旦人才培养:未来过半课程“小班化”教学 复旦大学日前公布《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工 作报告》,内容透露,复旦正在筹建本科生院,同 时在推进小班化、研讨型教学。
将来,教学班规模 在30人以下的课程会占到复旦大学全年开课总量的 50%以上。
目前,复旦正在筹建本科生院,以改进本科培 养的体质机制。
全新的复旦本科生院将全面负责本 科生的培养事务,包括招生与就业、教学培养与管 理、学生社团、住宿等各方面工作。
同时,这一新 的管理体制将着力推进复旦特色的书院制度和书院 文化,形成辅导员、导师、学生自治三位一体的管 理体系,使通识教育从课堂向课外延伸。
从今年开始,复旦学院已经在部分书院施行新 的试点。
新的试点书院增强了导师的指导力量。
通 常复旦学院是按照
1:40配备导师,而试点书院则 是按照1∶8比例来配备导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个 性化的指导。
此外,复旦还健全了学生学业预警体系,建立 了对学习成绩达不到学校要求的学生的退学标准, 此举旨在完善教学管理对学生学习的约束和干预机 制。
(《新闻晚报》10
月10日) 欧洲工程师“FEANI”培养模式 1993年“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为打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边界,促进各国间生源、师资和研究人员的流动以及知识的共享,加强欧洲各国之间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提出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FEANI”模式(即:FEANI=3U+1T+2E+1,3U表示3年大学工程教育,1T表示1年有指导的工程训练,2E表示2年的专业实践训练,1表示最后1年可以加在前面任何部分),并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配套制度。
这一模式的提出和推行,有力地促进了欧洲成员国家工程师的自由流动和交流,大大提高了欧洲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奠定了欧洲工程技术走在世界前列的基础。
“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要求成员国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完成7年的工程师训练,才可以注册“欧洲工程师”,即取得欧洲工程师资格的最短时间为7年。
可以看出这一培养模式使高校的工程教育切实面向社会需求和人才成长实际,注重大学教育与企业实践的结合,以工程人才形成的完整过程为目标,构建了一个高等工程教育工程技术人才成长的完整体系。
2005年“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又提出注册“欧洲工程师”准入的最低要求,提出了满足职业资格需求的几个阶段,即在“FEANI”模式中,工程 教育包括
B,U,T三项元素。
其中B代表高水平的中等教育,在成员国内得到一个或多个官方文件的证明,授予大约18岁的学生,这是国家认可的大学或同等计划的准入基础;U代表一项被批准的一年制大学项目,相当于60个学分,由大学或者与大学同水平的公认团体授予,U的持续时间一般为3~5年;T代表一年的结构化项目培训,旨在通过从事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建设、维护、运行等提升能力,该项目被大学定义为工程课程的一部分,或者被主管部门当作工程师专业形成的一部分。
“FEANI”模式特别强调学生实际工程训练和专业实践训练的培养,将工程教育、工程训练与专业实践训练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有效地解决了合格工程师的培养问题。
“这一模式强调取得欧洲工程师资格最短时间7年里必须有1年工程训练、2年的初期工程经历的专业实践训练,这对于培养成品工程师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我国相比,学生在学校里就完成了进入企业后企业需要完成的培养任务。
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工程师,工程教育必须由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
“FEANI”模式实现了工程教育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社会分工界限的跨越,即实现了大学与工业、工程教育界与工程专业界之间存在界限的跨越,即实现了工程教育学校与企业的合理分工和有效配合。
“FEANI”模式要求至少两年的工程专业实践训练,这些训练的有效实施必须依靠企业的真实工程实践环境来实现,没有学校与企业的合理分工和有效配合很难达到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18期) 美国大学的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在于课程设置的内容与模式。
它要求学生学习一门异域文化课程。
这些课程包括历史、文化及不同的观念等。
有些学校甚至规定学生要熟悉一种非西方的文化或世界文化,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
并且,1980年美国教育测评署(EducationalTestingService)就通过一项研究确认了全球意识的三个方面:了解别国知识、对别国人民及文化的相通感以及对国际事物的积极态度。
以哈佛大学为例。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外国文化。
据统计,在2010~2011这一学年中,哈佛大学将开设外国文化课程43门。
学分分布各学院有所不同。
课程涉及欧洲、亚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等各个民族的文化体系的宗教伦理观、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各种思潮、文学艺术成就等等,几乎涵盖了世界各地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与文化相关的主要内容。
如,“俄罗斯和东欧的人文与政治”;“盎格鲁—撒克逊的语言与文化”;“佛教与日本文化”;“电影艺术与1896至现在的法国文 63 化”;“法国杰作的文化价值”:“韩国文化历史的形式”;“性别,伊斯兰教及中东和北非国家”;“个人、社会和越南国家”;“国际事件”;“非洲语言及文化介绍”;“亚洲的日本和世界”等。
课程涉及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在43门课程中有三门课程是关于中国文化的。
其中包括:“流行文化和现代的中国”;“中国的两次社会革命”以及“中国文学文化中个人的权利与金钱”。
这些课程涉及中国的政治体制,工作组织,乡村生活,城市生活,家庭生活,宗教信仰,人口控制,性别关系,学校教育,不平等方面,以及中国如何丰富自己的“流行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等。
哈佛大学开设众多的外国文化课程,其目的不仅仅是扩展学生的文化知识范围,同时也使他们能对本国文化的出发点与传统观念产生新鲜的观念,提供一种看待本土文化的新视角。
此外,哈佛大学认为,要想使哈佛大学的学生成为全球化的公民,在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不仅要求学生研修外国文化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在国外学习或研究至少一学期。
多元文化课程设计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最重要途径。
美国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化。
第
一,开设外国文化课程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异域文化。
例如,芝加哥大学要求学生学习社会文明课程;哥伦比亚大学、印第安纳大学、耶鲁大学等要求学生学习文化研究领域方面的课程;而且印第安纳大学还要求学生修习美国文化以外之同一种他国文化两门课程。
哈佛大学要求学生学习外国文化;而斯坦福大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美国文化、观念与价值、还要求学生学习世界文化课程。
第
二,美国大学每年派出大批留学生到世界各地学习,以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
为毕业生提供到国外大学学习的机会。
利用丰富的国际资源,使学生不仅参加教学活动、校园活动,同时也可以参加一些研究项目等等。
有利于学生在留学期间深入研究或探讨外国文化。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大学纷纷制定了鼓励学生到国外学习的计划。
例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它提出大力支持学生到国外学习,并且利用本校的国际资源和本校教师在国际的重大科学研究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研究项目。
霍普金斯大学校友办公室还组织在国外的毕业生为母校的学生提供到国外实习的机会。
第
三,多元文化教育中的课程因学生的文化经验、种族、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需要变革之后,随之而来的必然要求教师教学理念方面的变革,教师为了适应多元文化教学的上述实施途径,在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差异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全美教学与美国未来委员会(theNationalCommissiononTeaching&America'sFuture,简称NCTAF)指出,教师教育的质量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缺少教师参与的任何改革都将归于失败。
这就要求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融合应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二语 习得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可见,在教师标准化与专 业化统一的前提下,教师身份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 显。
(《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 简讯 ●安徽省有关部门出台了高校化解债务方案。
从今年开始,安徽省将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 安排高校化债专项资金,化解高校债务风险。
安徽 省提出,2011年至2012年,省级财政将安排10亿 元省级化债专项资金,采取奖补方式,对化解债务 措施有力、效果明显的,给予经费奖励。
今年,安 徽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的5亿元和中央财政化债奖补 资金4.68亿元,已全部拨付到高校。
安徽省今年还 加大了对本科高校的生均拨款水平,为确保2011年、 2012年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分别达到8000元和 12000元的目标要求,安徽省财政将在两年内新增投 入59.46亿元。
今年,省级财政预算和争取中央财政 奖补资金共计16亿元,已全部下达到高校。
安徽省 要求各校必须将其中65%用于化债。
安徽省要求, 2011年至2012年,所有负债高校必须将学校事业收 入的15%以上用于化解债务,列入学校年初预算。
(《中国教育报》10月22日) ●在钱伟长先生诞辰99周年之际,上海大学钱 伟长学院10月宣告成立。
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的前 身是14年前在钱伟长先生倡导下成立的自强学院, 其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每年,上海大学都会选拔120名优秀新生进入自强 学院;面向全校选派和聘任各个专业优秀教师到自 强学院任教,开设“科学研讨课”、“创新实践” 等特色课程,全力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
(《光明日报》10
月10日) ●为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扬州大学从今年起 设立本科教学“金讲台奖”,用于奖励连续3年在 年度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评选中的入选者。
为 激励教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学校从2007年起,相 继设立教学工作“百花”、“金鸡”和“华表”
三 大奖。
“百花奖”是年度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 评选活动,完全由学生自主在网上投票;“金鸡奖” 是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评比活动,全校
45岁以下的 中青年教师通过讲课比赛进行层层选拔;“华表 奖”是优秀教学成果综合评选活动,重点对教师教 学研究与改革方面的情况进行考评,包括发表高质 量的教学改革论文、主持高水平的教改课题或在学 校教学改革实践中作出突出贡献等方面。
(《中国教育报》10
月15日) ●10月21日,由教育部、人保部、共青团指导、 易才集团、北京理工大学、《创业人》杂志社联合举 办的大型公益行动:易创计划——5年万名大学生创 业人培养工程正式启动,同时举办了“2011大学生 创业人高峰论坛”。
“易创计划”将历时5年,致力 于培养青年创业人10000名,解决高校应届生实习 就业30000人,举办创业人大学堂培训100个系列、 500场,举办创业人巡讲及沙龙200场。
(《科技日报》10月25日) 64
一、教育部召开本科教学改革推进会
二、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将启动实施
三、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启动四、11所高校组建协同创新联盟
五、民盟高等教育(沈阳)研讨会探讨高等教育改革
六、南京大学构建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就业创业工 作链
七、西南财大创新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八、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123+X”教学改革
九、大连理工大学“三学期制”改革
十、复旦人才培养:未来过半课程“小班化”教学十
一、欧洲工程师“FEANI”培养模式十
二、美国大学的多元文化教育 教育部召开本科教学改革推进会 教育部10月20日在沪召开高水平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推进会议。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9所高水平大学齐聚上海交大,探讨推动本科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经验与做法。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出席会议并讲话。
林蕙青强调,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高水平大学是高校的领跑团队,希望高水平大学进一步贯彻落实好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刘延东国务委员在第21次直属高校咨询会上的讲话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步伐,大力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质量。
要实施“优势转化战略”,把“985工程”建设形成的各种办学优势自觉地、主动地、优先地汇集转化到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上,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一是要进一步聚焦人才培养,转变发展理念思路,把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重心和发展方式转变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上来。
二是狠抓教学改革,要广泛动员,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要抓好改革试点项目,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三是要大幅度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一方面出台鼓励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政策措施,把教师的精力兴趣集中到人才培养上来,多开课、开 好课;另一方面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是大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国际教育机构等合作育人,实现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五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以学校自我评价为基础,建立起学校自我评价,自觉改革,不断前进的学校教学文化。
积极推动建立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公开、学科专业认证评估、国际化评估等多种质量评估保障体系。
六是加强学生管理,加强良好科学道德教育和优良学风建设。
会前,39所高校公布了《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总结了有关改革项目的进展。
据悉,教育部将把向公众公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形成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召开高水平大学教学工作年度交流会也将形成制度,定期交流改革经验,共享改革成果。
目前已公布的各高校201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高校基本情况介绍(校史、学校定位、培养特色、教育理念、专业设置、学科门类等);本科教育投入(经费投入、教学资源、师资条件、学生规模、国际交流机会等);近年生源质量介绍(招生人数、奥赛获奖人数等);近年在本科生教育和管理方面的创新尝试(如学校实施的一些人才培养计划等);本科教育成果(着重介绍“质量工程”的成果,如精品课程数量等;从学生角度主要从本科生的论文发表、竞赛成绩等方面来描述,大部分高校也有毕业生就业和升学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未来教学工作的计划。
(《中国教育报》10月21日) 普通高校本科教学 评估新方案将启动实施 近日,教育部在西安召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通气会,旨在以新理念新方案推动新时期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出席会议并作主题报告。
林蕙青重申了教育规划纲要就高等教育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提出的一系列明确要求。
在此基础上,她指出,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 57 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重在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就是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分类的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和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评估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
新方案是一个整体的制度设计,突出了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理念,强调了国家、省、学校分级分层评估的组织体系,体现了低重心、常态化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更加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新方案体现了多样的评估标准,多种的评估形式,多元的评估主体,多渠道的评估结果发布方式。
林蕙青强调,各地要凝聚共识,把握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的目标要求;要明确职责,做好省级评估工作的制度安排;要精心组织,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评估的各项工作;要做好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教育部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在深入总结以往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广泛调研、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和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新方案,形成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
此次西安会议是该新方案制定以来的首次全国会议。
会议部署了下一阶段各地开展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各项任务,要求各地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建立健全本地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学校自我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及教学质量报告发布为基础,全面推动本地区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并接受社会监督。
(《中国教育报》10月8日)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启动 由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启动工作会在同济大学举行。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林蕙青指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尤其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一直大力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支持高等学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加大项目经费投入,扩大大学生参与覆盖面,将该计划纳入到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并且在此基础上推动构建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她表示,高等学校要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要积极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要改进教学方 法,注重学思结合、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 健全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 家层面实施的、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 目,旨在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有机会进行科 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 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计划
2006年在部分高校试点, 目前已在全国120所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及一部分有 较强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地方大学开展。
五年来,国 家直接资助学生项目累计达18234项,参与大学生 达53360人。
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李茂国介绍,“十
二 五”期间,教育部将继续实施这一大学生创新计划, 不仅预计参与高校数量将有大幅增长,并在项目形 式上有所拓展,从原来的“创新性实验”一个项目 变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 践项目”三个项目,原计划也延伸拓展成为
“大学 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据介绍,在新扩展的两个项目中,“创业训练项 目”面向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 学生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编制商业计划书、 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进行一定程度的 验证试验,撰写创业报告等。
“创业实践项目”也面 向本科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 下,团队采用前期创新训练、创新性实验成果,提 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服务,以此为 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单个项目资助力度可达
10 万元。
(《中国教育报》10月25日) 11所高校组建协同创新联盟 11所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京宣告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
杜玉波代表教育部对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成立表示祝贺。
他指出,当今世界,合作共赢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高校实现大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机遇。
我国研究型大学与世界一流名校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要迎头赶超、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在高校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从而带动整体崛起,这是现阶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杜玉波强调,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任务的思想,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杜玉波说,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 58 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推进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一体的高校组织模式改革,要着眼于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
杜玉波对长期以来部分行业特色型大学为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支撑、引领我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作出的贡献予以肯定,并对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发展提出三点希望。
一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和地域优势,积极探索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体制机制,大力开展工程技术拔尖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
二是要积极推进科技联合攻关,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依托优势学科群,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共同承担大型科技攻关项目,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在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
三是要开展全方位交流与合作,打造中国高校联盟的成功典范。
依托合作平台,加强师资队伍的交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交流,加强与法国巴黎高科集团等国际教育集团的合作。
借鉴成熟经验和模式,在工程师培养、认证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中国教育报》10月20日) 民盟高等教育(沈阳) 研讨会探讨高等教育改革 9月27日,民盟高等教育研讨会在沈阳师范大学举行。
会议以“改革高校体制,办出大学特色”为主题,围绕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的体系设计与结构优化、创新人才的培养、评价和流动机制、高校的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民办高校及独立学院的改革与发展等议题,来自近40个单位的100多位专家、教师展开深入探讨。
研讨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肯定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并指出如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是这次研讨会最应关注的重点;他提出,要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应特别重视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产学研结合、办出学校特色、弘扬大学精神;他还亲切勉励大家继承和发扬民盟“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建睿智之言、献科学发展之策。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在研讨会上介绍了高教司2010年以来重点推进的六项工作:组织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启动实施“基 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全面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建立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模式和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培训和使用等工作。
他说,下一阶段高教司将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落实好《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以有关发展项目和改革试点为抓手,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综合改革、高校与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共享、教学质量体系保障。
自2007年在厦门举行首届民盟高等教育研讨会以来,5年三届研讨会,会议的规模、质量、影响都越来越大。
民盟高等教育研讨会已经成为民盟参政议政工作的一个重要品牌。
(《光明日报》10月8日) 南京大学构建贯穿人才 培养体系的就业创业工作链
一、就业创业工作的“三个理念创新”与“三高一基目标” 长期以来,南京大学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学生就业和创业工作,早在1999年就成立了正处级建制的专职部门“南京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行校、院(系)两级“一把手”负责制,学校、院系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发文明确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同时为学生就业工作办公室。
2003年,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了“南京大学学士后流动站”,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学生创业孵化与创业扶持。
针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就业创业工作,南京大学强调三点认识和工作理念:“一是为毕业生中长期发展创造更好、更高和更适合的新起点;二是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三是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造更加丰富和优质的人才资源”。
由此,确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三高一基”目标,即“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力、创新创业力;保持就业率高位稳健;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
鼓励和引导更多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艰苦地区就业。
”
二、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与发展路径
1.人才培养体系强调提升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力和创新创业力南京大学“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核心、人才培养为根本”的办学理念中,着重强调人才培养是学校事业的根本。
新一轮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确立“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未来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59 以及“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四个融通”的培养思路。
学校的自主招生、思政工作、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习实践、创新训练、校园文化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学生求职择业、职业发展与自主创业的实际需求。
2.招生、培养、就业实现制度化“三联动”《南京大学增设本科专业暂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申请新增专业的院系必须在近三年内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值排名在全校前2/3”,“增设专业的论证报告中,应首先包括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分析”。
《南京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招生工作的意见》中,要求“进一步加强招生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就业方向和发展状况的掌握和统计,研究推进我校各类型招生工作,尤其是自主招生的选拔定位和方式方法”。
3.“三三制”教育教学改革明确就业创业类人才培养路径2009年以来,南京大学开始着手推进“三三制”教育教学改革。
“三三制”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多元培养阶段,并建立和打通三条发展路径: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
通过“三三制”改革,有效地打破了院系界限和专业壁垒,开放各院系课程资源,将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发展路径选择权交给学生。
“三三制”教育教学改革,不仅巩固和发扬了南京大学重视学术研究的传统优势,而且鼓励和提倡通过学科交叉与渗透来培养复合型人才,还特别强调了就业创业类人才培养目标及发展路径。
三、不断完善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链
1.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重心下移、全程实施”南京大学将就业形势报告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进校即关注就业,广泛组织低年级同学参与院系、学校两级职业规划大赛。
就业指导课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在教育部规定的3门主干课程的基础之上,从今年起以院系专职教师为主要力量,开设20门行业性就业创业课程,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从基础性阶段引入到行业性新阶段。
2.优化毕业生就业市场与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服务加强“走出去”,广泛开展“走访用人单位、调研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项目活动,深入了解就业形势与市场,把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能力方面的需求以及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从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两个角度来加强充分就业、满意就业。
针对用人单位推出“一对一个性化招聘定制服务”。
建立“三级管理、四位一体、功能平台”的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信息网。
3.在全国高校率先开展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工 作2010年,南京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依托南大 法学院等相关学科专业、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法律援助中心等机构学者专家的力量,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了就业权益部,面向广大毕业生开展就业权益方面的咨询、教育和维权工作,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就业满意度。
4.依托校企合作和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扶持学生自主创业 在鼓楼高校科技园的支持下,于2003年成立的南京大学学士后流动站每年支持10个左右的学生创业团队(项目)进站孵化,学士后流动站培育了江苏省十大青年创业明星、易学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海等一批创业典型。
2009年,学校成立学生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教务处、科技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学工处、研究生院、校友总会、团委、创新创业学院以及相关院系等,共同构建学生创业平台。
在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南京大学注重依托校企合作和政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资源共享、力量整合、市场运作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
学校与江苏南大苏富特科技股份公司联合实施“南京大学创业英才计划”,由苏富特公司出资500万元设立南京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专门扶持具有创业潜质、创业意愿的南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
对于获选创业项目,除了资金支持外,还提供市场拓展、管理培训等扶持。
(《高教领导参考》2011年第11期) 西南财大创新学生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以“博雅工程”搭建素质教育新平台学校深入推进“博雅工程”,以“五大品牌项目”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是实施“带着梦想启航”大学生活启动辅导计划,开展新生适应教育,引导新生规划大学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
二是构筑“博涵艺文,雅润燕曦”大学生学养拓展计划,设立“春天•书香•读书人”读书月,开展“人文书架——经典名著”读书活动,“班班有读书小组,月月有读书会”;设立博雅大讲堂、文化素质讲座、博雅小讲坛、博雅沙龙等讲座体系,全面展现大学之道,培养学生的“大气”、“大爱”和“大器”;针对一年级新生推出的“科研启蒙”训练,向学生讲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引领学生进入科学殿堂大门,激发科研意识,促进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勤学习。
三是打造精品文化活动计划,以积极、健康、高雅、活泼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学生在先进和高雅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得到教育。
四是实施学生关爱成长计划,大力开展学生领导力训练、素质拓展训练、 60 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辅导、“奖助补减”各项工作,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五是大力实施“以奉献扬青春,与社会同进步”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计划,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学生社会实践项目互通和学分互认机制,强化“实践育人”,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效。
二、以“导师小组”构建全员育人新机制学校大力推行“导师小组制”,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育人和专业辅导上的优势。
导师小组不定期地与所指导学生所在班级的辅导员进行沟通,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排解学生在思想、学习或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通过“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门辅导,解决其实际问题。
导师小组不仅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还要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全方位为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亲情化服务,让教师既作“经师”更作“人师”。
三、以“通识教育”丰富素质教育新内涵学校从2006年起开始全面推行具有浓郁财经特色的通识教育,建立起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于2007年正式成立通识教育学院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组织平台。
按照“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交融”,推行按经管、文法、理工大类综合交叉培养,构建低年级实施通识基础教育与大类基础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和跨学科学习的新模式,一年级学生以通识教育为主,渗透学科(专业)基础教育,二年级以后以专业教育为主,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和深化通识教育,使通识教育贯穿本科阶段全过程,以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紧密结合。
通过创新课程结构体系,改革和调整了原“三大平台(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模块(专业选修课、提高类课程)”的课程结构,构建起了“五个层级(即公共基础课、文理基础课、大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文化素质课)+个性化模块(即自由选修学分课)”的课程结构新体系,全面建设个性化、模块化、阶梯式、多通道的学业修读体系。
通过通识教育学院探索建立了“1+3”学生管理新体制,一年级学生由通识教育学院集中管理,
二、三、四年级由各专业学院管理,并实现两者有机衔接的管理模式。
通过一年级由通识教育学院集中管理,实现了教学管理与日常管理“二合一”的“全方位育人”;通过在一年级(通识教育学院)建立导师制,并与专业学院导师小组有机衔接,实现了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通过第一年和后三年学生管理工作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全过程育人”。
四、以“五大典礼”建设素质教育新载体 一是通过实行学生颁奖典礼分类指导,在开学 典礼、毕业典礼、校内外奖学金颁奖典礼、特殊荣 誉颁奖典礼、国庆典礼五大典礼中,鼓励学生自主 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典礼的主角,通过学生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发挥优秀学 生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挖掘学生
“五大典礼” 深层次主题意蕴,凝练典礼风格,将校园文化与素 质教育有机结合。
特别是在毕业典礼上,通过校长 为每位毕业生授位、与每位毕业生合影,充分尊重 学生个体,让毕业生产生浓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三是以情育人,通过入校宣誓、毕业宣誓、集体佩 戴校徽、演唱校歌、嘉宾颁奖等关键环节,让典礼 发挥巨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
四是通过邀请学生家 长、优秀校友、教职员工、企事业单位参与典礼, 构建全员育人格局。
通过以上举措,校园典礼成为 西财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学生 德育、美育的生动课堂。
同时,通过
“校园自然景 观”、“校园雕塑”、“室内壁画”等人文景观以 及“货币与证券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 等“潜在课堂”文化载体对学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 人文精神熏陶。
(教育部网站
10月19日) 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123+X”教学改革 四川大学积极实施思政课的“123+X”教学改革,努力推动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
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
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统
一,取得了明显实效。
一、围绕一个中心——人才培养这是“123”教学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
也就是说,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出思想政治素质符合国家要求和社会需要、具有川大特色的合格人才。
二、推动两类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强调“四种意识”、“四个结合”、“四项改革”,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目标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实现课程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相结合、理论学习与问题研究相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多媒体辅助相结合;突出小班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改革、学业成绩评价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制定课程实践教学方案及操作细则;二是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把思政课融入川大文化与川大精神的塑造之中;三是结合重大社会课题,组织假期主题社会实践。
三、抓好三个互动——师生互动、教学科研互动、团队互动 61 师生互动要求教师更多采用讨论式教学,指导学生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辩论和对话等,在互动中掌握“思政课”的基本理论。
为实现教学科研互动,学校专门设立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项基金,把课题研究融入教学实践中。
团队互动方面,坚持教学科研团队集体备课,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共建共享,教学问题集体讨论;团队建设注重年龄结构、学科结构的优化配置,创造机会让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互动交流,强化团队之间的交流协作;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第一时间进入教学科研团队,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由团队共同指导,形成教研室之间的联动机制。
四、X项具体改革
1、改革教学模式,推进主题教育、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统
一。
主题教育,即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政策、重要政治性节日和纪念日、年度社会主题等三方面内容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主题教育,体现教学的时政性。
已成功组织了四川大学“我心感党恩”大型主题演讲比赛、“感恩•奋进”学生主题征文活动等多项大型主题教育活动;学生参与面广,课堂内外教育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教学方面,强调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学生,已成功挖掘和提炼学校师生身边的思政案例100多个。
实践教学方面,打破思政教育相对封闭的自循环模式、探索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全员参与、全程实施、深度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多媒体教学方面,积极参与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积极设计、制作、研发高质量思政课件20多个;倡导老师利用微博形式延伸教学,加强师生互动。
2、创新教材内容,以鲜活生动、贴近现实、符合大学生认知要求的内容丰富现有教材内涵。
目前,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当代大学生典型人物和事迹进教材;二是川大校史进教材,包括川大历史通识教材编辑、川大励志人物和事迹编辑、川大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典型事迹编辑;三是社会热点、焦点进教材。
3、开设名师讲堂,培养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能力。
从2011年开始,学校以“四川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大讲堂”为载体,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到学校开展主题讲座、学术研讨、专家论坛,已成功举办五期,让学生能亲耳聆听名师们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最深入的理论感悟、最睿智的思想火花。
4、实施非标准化命题考试改革,切实提高考试测评的针对性、综合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考试测评改革以能力考核为重点,以思维考核为内核,以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为手段,通过命题考试平台、师生教学交流互动平台、教学过程评估平台和期末 能力综合测评平台,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
5、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全面、科学地反映思政课教学质量。
建立健全监测机构和相关制度,形成包括评教、考试测评、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和多个指标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教育部网站10月21日) 大连理工大学“三学期制”改革 大连理工大学从2008年开始实行“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改革。
经过四年来三学期制改革的实施和建设,多元化的小学期精品教学资源平台已经初具规模,教学效果逐渐显现。
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
今年小学期,学校共计开设课程474门次,其中,必修课336门次,选修课138门次(专业选修103门次、全校公共选修35门次);另外开设重修课程16门次。
学生即可以选择自己的必修课程,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公共选修课程或者其他年级、其他专业的课程扩充知识,学习有困难或者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还可以选择重修班的课程。
同时,各学部、学院还利用小学期积极聘请国内外高水平教授来校开课。
开放各类实验室,集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期制的实施,为全校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的集中进行提供了条件。
今年小学期全校共计安排109项实习,其中认识实习2975人次、生产实习3209人次、其他实习(工程训练等)2405人次,累计集中参加实践环节达8589人次。
为丰富本科生小学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提供更多提高实践能力、探索科学奥秘的机会,充分利用实验室的优质资源,从2009年开始,学校每年都会在小学期开展“实验室开放周”活动。
今年小学期,基础化学、基础物理、基础力学、电工电子、土木水利、生物与环境、信息技术、材料、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等9个国家级、省级示范教学实验中心,共开出91个实验项目,所有本科生都可以参加,选作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开拓视野,锻炼实践能力。
聘请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每个小学期学校都会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校举办“名师讲坛”和“教授讲座”。
今年小学期学校安排了15个“名师讲坛”讲座。
小学期制的实施,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自我思考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造就了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学科领域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
学校将继续推进三学期制改革,充分挖掘各种优质教学资源,为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营造良好的氛围。
(教育部网站10月19日) 62 复旦人才培养:未来过半课程“小班化”教学 复旦大学日前公布《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工 作报告》,内容透露,复旦正在筹建本科生院,同 时在推进小班化、研讨型教学。
将来,教学班规模 在30人以下的课程会占到复旦大学全年开课总量的 50%以上。
目前,复旦正在筹建本科生院,以改进本科培 养的体质机制。
全新的复旦本科生院将全面负责本 科生的培养事务,包括招生与就业、教学培养与管 理、学生社团、住宿等各方面工作。
同时,这一新 的管理体制将着力推进复旦特色的书院制度和书院 文化,形成辅导员、导师、学生自治三位一体的管 理体系,使通识教育从课堂向课外延伸。
从今年开始,复旦学院已经在部分书院施行新 的试点。
新的试点书院增强了导师的指导力量。
通 常复旦学院是按照
1:40配备导师,而试点书院则 是按照1∶8比例来配备导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个 性化的指导。
此外,复旦还健全了学生学业预警体系,建立 了对学习成绩达不到学校要求的学生的退学标准, 此举旨在完善教学管理对学生学习的约束和干预机 制。
(《新闻晚报》10
月10日) 欧洲工程师“FEANI”培养模式 1993年“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为打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边界,促进各国间生源、师资和研究人员的流动以及知识的共享,加强欧洲各国之间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提出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FEANI”模式(即:FEANI=3U+1T+2E+1,3U表示3年大学工程教育,1T表示1年有指导的工程训练,2E表示2年的专业实践训练,1表示最后1年可以加在前面任何部分),并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配套制度。
这一模式的提出和推行,有力地促进了欧洲成员国家工程师的自由流动和交流,大大提高了欧洲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奠定了欧洲工程技术走在世界前列的基础。
“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要求成员国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完成7年的工程师训练,才可以注册“欧洲工程师”,即取得欧洲工程师资格的最短时间为7年。
可以看出这一培养模式使高校的工程教育切实面向社会需求和人才成长实际,注重大学教育与企业实践的结合,以工程人才形成的完整过程为目标,构建了一个高等工程教育工程技术人才成长的完整体系。
2005年“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又提出注册“欧洲工程师”准入的最低要求,提出了满足职业资格需求的几个阶段,即在“FEANI”模式中,工程 教育包括
B,U,T三项元素。
其中B代表高水平的中等教育,在成员国内得到一个或多个官方文件的证明,授予大约18岁的学生,这是国家认可的大学或同等计划的准入基础;U代表一项被批准的一年制大学项目,相当于60个学分,由大学或者与大学同水平的公认团体授予,U的持续时间一般为3~5年;T代表一年的结构化项目培训,旨在通过从事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建设、维护、运行等提升能力,该项目被大学定义为工程课程的一部分,或者被主管部门当作工程师专业形成的一部分。
“FEANI”模式特别强调学生实际工程训练和专业实践训练的培养,将工程教育、工程训练与专业实践训练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有效地解决了合格工程师的培养问题。
“这一模式强调取得欧洲工程师资格最短时间7年里必须有1年工程训练、2年的初期工程经历的专业实践训练,这对于培养成品工程师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我国相比,学生在学校里就完成了进入企业后企业需要完成的培养任务。
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工程师,工程教育必须由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
“FEANI”模式实现了工程教育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社会分工界限的跨越,即实现了大学与工业、工程教育界与工程专业界之间存在界限的跨越,即实现了工程教育学校与企业的合理分工和有效配合。
“FEANI”模式要求至少两年的工程专业实践训练,这些训练的有效实施必须依靠企业的真实工程实践环境来实现,没有学校与企业的合理分工和有效配合很难达到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18期) 美国大学的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在于课程设置的内容与模式。
它要求学生学习一门异域文化课程。
这些课程包括历史、文化及不同的观念等。
有些学校甚至规定学生要熟悉一种非西方的文化或世界文化,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
并且,1980年美国教育测评署(EducationalTestingService)就通过一项研究确认了全球意识的三个方面:了解别国知识、对别国人民及文化的相通感以及对国际事物的积极态度。
以哈佛大学为例。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外国文化。
据统计,在2010~2011这一学年中,哈佛大学将开设外国文化课程43门。
学分分布各学院有所不同。
课程涉及欧洲、亚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等各个民族的文化体系的宗教伦理观、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各种思潮、文学艺术成就等等,几乎涵盖了世界各地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与文化相关的主要内容。
如,“俄罗斯和东欧的人文与政治”;“盎格鲁—撒克逊的语言与文化”;“佛教与日本文化”;“电影艺术与1896至现在的法国文 63 化”;“法国杰作的文化价值”:“韩国文化历史的形式”;“性别,伊斯兰教及中东和北非国家”;“个人、社会和越南国家”;“国际事件”;“非洲语言及文化介绍”;“亚洲的日本和世界”等。
课程涉及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在43门课程中有三门课程是关于中国文化的。
其中包括:“流行文化和现代的中国”;“中国的两次社会革命”以及“中国文学文化中个人的权利与金钱”。
这些课程涉及中国的政治体制,工作组织,乡村生活,城市生活,家庭生活,宗教信仰,人口控制,性别关系,学校教育,不平等方面,以及中国如何丰富自己的“流行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等。
哈佛大学开设众多的外国文化课程,其目的不仅仅是扩展学生的文化知识范围,同时也使他们能对本国文化的出发点与传统观念产生新鲜的观念,提供一种看待本土文化的新视角。
此外,哈佛大学认为,要想使哈佛大学的学生成为全球化的公民,在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不仅要求学生研修外国文化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在国外学习或研究至少一学期。
多元文化课程设计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最重要途径。
美国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化。
第
一,开设外国文化课程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异域文化。
例如,芝加哥大学要求学生学习社会文明课程;哥伦比亚大学、印第安纳大学、耶鲁大学等要求学生学习文化研究领域方面的课程;而且印第安纳大学还要求学生修习美国文化以外之同一种他国文化两门课程。
哈佛大学要求学生学习外国文化;而斯坦福大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美国文化、观念与价值、还要求学生学习世界文化课程。
第
二,美国大学每年派出大批留学生到世界各地学习,以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
为毕业生提供到国外大学学习的机会。
利用丰富的国际资源,使学生不仅参加教学活动、校园活动,同时也可以参加一些研究项目等等。
有利于学生在留学期间深入研究或探讨外国文化。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大学纷纷制定了鼓励学生到国外学习的计划。
例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它提出大力支持学生到国外学习,并且利用本校的国际资源和本校教师在国际的重大科学研究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研究项目。
霍普金斯大学校友办公室还组织在国外的毕业生为母校的学生提供到国外实习的机会。
第
三,多元文化教育中的课程因学生的文化经验、种族、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需要变革之后,随之而来的必然要求教师教学理念方面的变革,教师为了适应多元文化教学的上述实施途径,在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差异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全美教学与美国未来委员会(theNationalCommissiononTeaching&America'sFuture,简称NCTAF)指出,教师教育的质量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缺少教师参与的任何改革都将归于失败。
这就要求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融合应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二语 习得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可见,在教师标准化与专 业化统一的前提下,教师身份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 显。
(《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 简讯 ●安徽省有关部门出台了高校化解债务方案。
从今年开始,安徽省将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 安排高校化债专项资金,化解高校债务风险。
安徽 省提出,2011年至2012年,省级财政将安排10亿 元省级化债专项资金,采取奖补方式,对化解债务 措施有力、效果明显的,给予经费奖励。
今年,安 徽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的5亿元和中央财政化债奖补 资金4.68亿元,已全部拨付到高校。
安徽省今年还 加大了对本科高校的生均拨款水平,为确保2011年、 2012年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分别达到8000元和 12000元的目标要求,安徽省财政将在两年内新增投 入59.46亿元。
今年,省级财政预算和争取中央财政 奖补资金共计16亿元,已全部下达到高校。
安徽省 要求各校必须将其中65%用于化债。
安徽省要求, 2011年至2012年,所有负债高校必须将学校事业收 入的15%以上用于化解债务,列入学校年初预算。
(《中国教育报》10月22日) ●在钱伟长先生诞辰99周年之际,上海大学钱 伟长学院10月宣告成立。
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的前 身是14年前在钱伟长先生倡导下成立的自强学院, 其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每年,上海大学都会选拔120名优秀新生进入自强 学院;面向全校选派和聘任各个专业优秀教师到自 强学院任教,开设“科学研讨课”、“创新实践” 等特色课程,全力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
(《光明日报》10
月10日) ●为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扬州大学从今年起 设立本科教学“金讲台奖”,用于奖励连续3年在 年度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评选中的入选者。
为 激励教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学校从2007年起,相 继设立教学工作“百花”、“金鸡”和“华表”
三 大奖。
“百花奖”是年度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 评选活动,完全由学生自主在网上投票;“金鸡奖” 是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评比活动,全校
45岁以下的 中青年教师通过讲课比赛进行层层选拔;“华表 奖”是优秀教学成果综合评选活动,重点对教师教 学研究与改革方面的情况进行考评,包括发表高质 量的教学改革论文、主持高水平的教改课题或在学 校教学改革实践中作出突出贡献等方面。
(《中国教育报》10
月15日) ●10月21日,由教育部、人保部、共青团指导、 易才集团、北京理工大学、《创业人》杂志社联合举 办的大型公益行动:易创计划——5年万名大学生创 业人培养工程正式启动,同时举办了“2011大学生 创业人高峰论坛”。
“易创计划”将历时5年,致力 于培养青年创业人10000名,解决高校应届生实习 就业30000人,举办创业人大学堂培训100个系列、 500场,举办创业人巡讲及沙龙200场。
(《科技日报》10月25日) 64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