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打造企鹅王国,土豆服务器什么梗

土豆 2
18 中国·互联网1994-2014 ·移动世界 2014年8月22日星期五Tel(押010)62580719 主编:魏刚编辑:胡珉琦校对:赵广立E-mail押gwei@ 中国·互联网1994-2014 19 马化腾:打造企鹅王国 姻本报见习记者袁一雪 1998年前的中国互联网,一切懵懵懂懂,混迹其中的人皆是摸着石头过河。
然而1998年,中国互联网大有混沌初开之势:丁磊意识到门户网站的重要,将网易首页像“门户”变了个脸,让访问量激增;搜狐也在张朝阳的带领下,连迈两大步,宣布要做中国第一网站……有人说,中国互联网在1998年走入门户时代,这一年,才是中国互联网大举兴起的一年。
在这一年的年末,一家当时并不起眼的小公司———腾讯———在深圳成立了。
16年过去了,当年那个不起眼的小公司,早已成为网络巨头,在互联网与电子行业越走越远。
互联网的弄潮儿 1996年夏天,以色列的三个年轻人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聚在一起决定开发一种软件,充分利用互联网即时交流的特点,来实现人与人之间快速直接的交流,由此产生了ICQ的设计思想。
当时是为了他们彼此之间能及时在网上联系以交流用的,可以说近乎一种个人的“玩具”,并且成立了一家名为 Mirabilis的小公司,向所有注册用户提 供网络聊天服务。
那时,中国真正接触互联网的人 尚不多见,知道网络聊天的就更是专 业级网虫。
而1993年毕业于计算机应 用专业的马化腾,显然比普通网虫更 “有心”,他迷住了ICQ,同时也清醒地 意识到ICQ在国内推广的局限性:
是英文界面,二是在使用操作上有相 当的难度。
那么,如何做一个适合中国人使用 的聊天软件?这是马化腾最初的想法, 开发软件,然后卖掉赚钱。
事实上,他也 那么做了。
1998
年11月11曰,马化腾和他大 学时的同班同学张志东正式注册成立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我们当时并没有想过自己经营 OICQ。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执行董 事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曾对媒体表示。
所以,OICQ开发成功后,马化腾就参 与了一家大企业的投标,可惜大企业并 未看中他们的设计。
“当年一起喝啤酒 的时候,我们只是打工仔而已,都还不 马化腾 知道未来。
丁磊后来的成功为我带来了
启发,只要去做,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 能的。
”马化腾谈起过往曾这样感慨。
所 以,在这场失败的投标后,互联网行业 诞生了至今依然火爆网络的可爱卡通形象———戴红围巾的企 鹅。
它的诞生,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999年2月,腾讯“QQ”甫一出现,立刻受到用户欢迎,注 册人数疯涨,很短时间内就增加到几万人。
庞大的用户群体带 来的不仅是欣喜,还有服务器爆满的消息。
扩充服务器,需要 交纳一两千元的托管费,可是这样的费用也令腾讯负担不起。
那时,他们只能到处去蹭人家的服务器用,最开始只是一台普 通
PC机,放到具有宽带条件的机房里面,然后把程序偷偷放 到别人的服务器里面运行。
觉得困难时,马化腾曾经想把QQ卖掉。
可惜总是没有碰 到合适的买家。
这时,小企鹅的成长越来越迅速,需要大量的 资金才能支持运转。
1999年下半年,从美国到中国,互联网开 始“发烧”,马化腾拿着商业计划书开始向国外风险投资碰运 气,最后碰到了慧眼识英的IDG和盈科数码。
他们给了 QQ400万美元,分别占公司20%的股份。
QQ发展到1万用户 时,这笔钱还没用完。
有了这笔资金,公司买了20万兆的IBM服务器,腾讯这 才真正开始走上了迅速扩张之路。
成功没有捷径 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功人士光鲜亮丽地出现在镁光灯前,面对镜头侃侃而谈,几乎都忽略了在那令人羡慕的成功背后,他们付出了多少艰辛。
“腾讯也曾经走过弯路。
比如,现在广受好评的QQ邮箱,以前并没有竞争性,因为不够用户友好,非常笨重难用。
不得已,我们只好对它再改造,从用户的使用习惯、需求去研究,究竟什么样的功能是用户最需要的?”马化腾曾经在公开场合说。
在对QQ邮箱的改造过程中,腾讯形成了一个“10/100/1000法则”,即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
“这个方法看起来有些笨,但很管用。
” “我想强调的是,在研究用户需求上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
”马化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想当然地猜测用户习惯。
不管什么年龄和背景,所有人都喜欢清晰、简单、自然、好用的设计和产品,这是人对美最自然的感受和追求。
” 马化腾的细心与耐心令腾讯获得了更多用户,这也为他们业务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企鹅的标识依然是网络聊天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其背后的腾讯也不再被OICQ的光辉掩盖,反而让腾讯的其他业务迎头赶上:邮箱、游戏、输入法、音乐播放器、视频,甚至金融、理财……每个领域的深入都重复着马化腾曾经对QQ邮箱做过的一切。
“一定要一边做自己产品的忠实用户,一边把自己的触角伸到其他用户当中,去感受他们真实的声音。
只有这样才能脚踏实地,从不完美向完美一点点靠近。
” 做最好的自己 互联网浪潮随着时间的推进,并没有变得缓慢,相反,无法适应潮流反被淘汰的产品越来越多。
2013年3月,谷歌突然宣布,将在本年度7月1日关闭RSS新闻订阅和阅读工具GoogleReader,随之而来的是Twitter上四处可见的抱怨,已经用惯了GoogleReader的用户,不得不寻找替代工具。
后来,谷歌一位高层在接受外媒采访时,称GoogleReader已经不适应移动互联网下更加碎片化、更强调“智能推送”的新闻消费模式。
因而也可以说,GoogleReader是被拍死在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下。
不仅在互联网的行业中,其他行业的巨擘也有不进则退的案例。
最令人唏嘘的就是曾经叱咤风云的诺基亚。
2007年12月,诺基亚的市值曾经达到1151亿美元的峰值,2013年9月却以72亿美元的低价卖掉了手机业务;黑莓在2008年
6 月,市值曾高达840亿美元,是加拿大市值最高企业,现在40亿美元还卖不掉。
这让马化腾不敢懈怠,“腾讯从不敢停下脚步,一直深思这个行业该怎么发展。
” 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微信”,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最重要的是它是免费的,不仅下载免费,其应用也只需要通过网络发送,只需要耗费少量的流量,而非向移动运营商那样需要交纳费用。
当然流量也需要费用,但是依然比短信划算。
此外,微信开发了不少令人“暗暗窃喜”的功能,比如对一定人群开放朋友圈,只是默默关注某人的朋友圈也不会被发现,因为它不会告诉“主人”谁来过……有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1月微信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微信推出之前,腾讯内部先后有几个团队同时研发基于手机的通讯软件,相互竞争。
每个团队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式都不一样,最后还是微信得到更多用户的青睐。
马化腾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对创业者来说,如何利用好平台开展协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以前做互联网产品,用户要一个一个地累积,程序、数据库、设计等经验技巧都要从头摸索。
但平台创业的趋势出现之后,大平台承担起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创业的成本和负担随之大幅降低,大家可以把更多精力集中到最核心的创新上来。
在这种新的思路下,互联网的很多恶性竞争都可以转向协作型创新。
对于腾讯而言,一个好的生态系统必然是不同“物种”有不同分工,最后形成配合,而不是所有“物种”都朝一个方向进化。
如今的腾讯,也开始涉足金融业。
这是被银行等实体金融机构视为洪水猛兽的“功能”,马化腾却说,这是大数据推动下的大势所趋。
“未来,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将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纯互联网,而且能够跟传统行业结合,跟现实结合。
和蒸汽机和电力一样,互联网为所有行业提供了升级的机会,这才是互联网的本质。
” 雷军:奔向星辰大海 姻本报记者魏刚 7月22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伴随着经典小米的铃声,在数百位媒体镜头的聚焦下,在近千名米粉的荧光棒海洋中,雷军,这个已过不惑之年的老男孩象明星一样登台,除了推出最新的小米4手机,更宣布了小米在过去取得的一系列耀眼的数字,并且预测2014年小米的销售额将达到800亿元。
短短四年,小米以特有的移动互联网生态模式在手机红海中冲出一条路,它的舵手———雷军是怎样决定顶着风雨出海并将小舢板打造成巨轮的呢? 为快乐出发 最早知道雷军的名字是他在金山电脑公司的时候。
雷军从22岁进入金山,一直工作到38岁,在金山工作了整整16年,从北京开发部经理一直做到董事长。
2007年金山上市后,雷军突然转身去做了天使投资人。
这期间他投资了20多家创新型企业,很多如今已经为业界耳熟能详,比如卓越网、UC优视、多玩游戏网、拉卡拉、凡客诚品、好大夫在线等。
在人们还在对雷军从软件业跨界做风投津津乐道时,他又宣布开启新的创业征程,进入手机领域。
原本已经实现财务自由,功成名就的他,为什么要重新创业?从软件设计到天使投资再到手机制造,又是怎样的力量驱动着他在不同的领域跨越? “小米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当初我们又是为了什么而出发?我想这是一种极客精神。
”面对跨界的质疑,雷军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我们立志用极客精神做极致的产品。
因为极客精神,我们才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与爱,我们才会不断追求极致,才能保证做出用户喜欢的产品。
也因为极客精神,我们聚集了一大群才华横溢的工程师和设计师。
” 雷军做小米手机时,市场上不但有苹果、三星这样的国际巨头,也有很多国内手机厂商,在这片红海中,小米手机居然站住了脚并分得了一块蛋糕。
雷军认为,这靠的是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而超高性价比+超高配置的小米手机体现的就是极客精神。
雷军希望用互联网思维干掉行业的中间环节,干掉一切不合理的暴利。
无论是成本定价的策略还是电商直销的渠道特点,小米一直为提升行业效率、降低用户的购买成本而努力。
如果说推动雷军迈出创业脚步的起点是极客精神,那么如今他已有了更高远的梦想。
“我甚至期待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用来自中国的优质科技产品。
让中国的科技创新赢得全球的赞誉,这是中国制造业、软件业、互联网业几十年不断追寻的使命,现在已经落在我们肩上。
” 在雷军眼中,他的愿景就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 趣”。
把科技带来的乐趣与幸福感分享给更多的人,做快乐的传递者。
“这也是我们每个小米人的光荣与梦想。
” “真爱”是永续动力 当初中关村的一家小公司,谁也没有想到,只用了不到3年时间,就杀进了中国手机品牌顶尖行列。
这就是小米创造的奇迹。
仅今年上半年,小米售出了2611万台手机,营收达330亿元。
奇迹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辛苦。
雷军自己承认,小米是一家很“变态”的公司。
为了代码质量好一点、为了用户体验好一点、为了产品品质好一点,每个人都不惜加班加点,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
这4年,雷军事无巨细兢兢业业,据说午夜时分的小米公司楼下,你能经常看到雷军的车停靠路边。
这缘于雷军的经历。
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雷军开始和同学创办三色公司。
当时的产品是一种仿制金山汉卡。
可是随后出现一家规模比他们更大的公司,把他们的产品盗版了,而且这家公司可以把同类的产品做得量更大,价格也更低。
三色公司度日维艰,不要说公司运营,即使在生活上也面临着无米下锅的局面。
半年以后,三色公司决定解散。
之后做天使投资,雷军看到的也都是失败。
“创业的主旋律就是关门,创业公司能养活自己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这说明你已经成为了10%的企业。
” 第一次创业的失败,以及此后目睹的无数创业公司的死去,让雷军对创业一直有很强的敬畏感。
40岁的男人再创业,不拼不行。
但即使这么拼,雷军却拼得如此快乐。
他给出的答案是“因为热爱”。
小米的竞争力来自于热爱。
在他看来,小米公司的每个人内心都喜欢这件事情,都希望做出能让自己满意的产品。
只有自己满意,才能让米粉满意,才有机会让同行真正认可。
因为热爱,每天都在跟自己较劲,一遍一遍地打磨每个细节。
“研发环节我们强调‘极致的产品态度’,制造环节我们强调‘真材实料’,服务环节我们强调‘和用户交朋友’,定价我们追求‘硬件成本价’,这些都是小米过去成功的关键。
其实,就是保持真诚的态度。
” 雷军认为,小米真正的壁垒和永续的动力是真诚和热爱(简称“真爱”)。
从平庸到优秀大体可以靠天赋与勤奋,而从优秀走向卓越,“真爱”才是关键一步。
如果没有“真爱”,小米撑不过未来漫漫征途,忍不了创业路上的寂寞。
“真爱”是面镜子,能照见自己真实的内心。
4年前,一锅小米粥,喝完就开始“小米加步枪闹革命”,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当初创立小米,就是因为狂热地喜欢 手机数码产品,想做出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体验的手机,他想做一家员工和用户都真心热爱的企业。
就是因为这些,8个老男人,才会重新出发,一块创业。
“有真爱,无所畏,一路上遭遇的质疑和险阻只会是我们日后回望时的勋章。
”雷军自信的说。
梦想不可复制 在雷军的带领下,小米公司热血澎湃而又充满着温情。
他屡次谈到“过去的成绩归功于每个小米人,大家共同努力,才造就了小米的今天。
也归功于小米员工家属的理解和支持,才有小米的辉煌。
”同时,小米手机的平实价格更贴心。
而这与雷军本人的性格不无关系。
雷军也是个头脑清醒的人。
如今小米公司估值已超过百亿美金,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之
一,他本人也进入胡润富豪榜,尽管如此,他还是有着强烈的危机感。
用他的话说,“因为我知道创业公司90%以上会关门,也看到了很多大企业起起落落,所以一直如履薄冰。
” 小米的发展也让“下一步如何走?”成为不少同事困惑的话题。
比如同行都在学小米,我们还有优势吗?又比如,公司大了,队伍不好带,我们如何保持创业精神? 在雷军看来,未来智能手机将替代PC成为计算中心,所有的日常数据处理、工作、社交都能通过手机完成。
移动互联网也会替代互联网成为主流,移动互联网的规模将是互联网的10倍以上。
因此,在小米成立之初,雷军就提出了“软件,硬件和互联网”的铁人三项模式,坚持三个领域同时做,强调软硬件和互联网结合的体验。
雷军告诉记者:“未来小米会在这三方面继续保持巨额的投入,保持一定的领先优势。
现在不少人号称学小米,但大多还只是在模仿某一方面。
我们靠硬件搭平台、靠互联网增值服务获取利润的商业模式到目前为止还是独树一帜,我们积累的互联网开发模式的经验和用户参与生态也非同行一朝一夕所能追赶。
” 而最不可复制的是雷军与小米的梦想与志向。
“我们将全 雷军 力为理想与使命而战,我们的梦想在全球,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小米,不是某一个人的小情怀,而是一群人的光荣与梦想,一个时代的机遇和使命。
” 雷军是包容的,他认为互联网领域很多人都值得他欣赏,但却不为自己设置竞争对手,在他看来中国市场足够大,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自然有足够市场空间。
雷军是执着的,在虚拟经济膨胀的今天,他还是坚持做手机硬件,宁肯靠一部一部手机来积累和发展。
针对坊间关于小米要生产汽车的传闻,雷军简短的回应,“小米会专注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领域。
小米做汽车是谣传。
” 雷军也是志存高远的,他曾在小米4的发布会上展望愿景,“我们已经亮出了自己的旗帜,我们要把旗帜插到高高的高岗,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旗帜在迎风飘扬!” 雷军多次提到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给了人们施展才华和实现梦想的机会。
其实,每个时代都会在风云际会中孕育属于它的强者,可以说,时代成就了他,雷军也没有辜负这个时代。
中国手游发展史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除了满足大家发短信、通电话的基本需求外,玩游戏早成了如今手机最重要的功能之
一。
不过,在1998年到2003年,“使用手机玩游戏”这项需求呈现得并不清晰,手机中内置的游戏,通常由手机生产商直接提供,也谈不上任何商业模式,只是为了增添手机的销售卖点。
“贪食蛇”是这一时代的手游代表作品,从诺基亚6110开始至今,一共有大约4亿部诺基亚手机搭载着贪吃蛇游戏推向市场,这让贪吃蛇成为史上传播最广的手游产品之
一。
N-Gage是诺基亚在这个史前时代所研发的手游平台,其与后来的AppStore的平台设定极为相似,根据技术开放接口,游戏开发商可以在N-Gage上开发或移植手游产品,用户可以经过免费试玩来决定是否购买,N-Gage甚至支持用户创建社交关系、互动聊天、加入排行榜等功能。
但是由于移动网络无法很好的支持手游下载、支付渠道也稀少而复杂,N-Gage始终没能大红大紫,同时因为过于冒进的将竞争对手锁定为专业掌机公 司而不是培养新的市场,N-Gage系列手 机被迫要与纯正的掌机比拼体验。
2004年~2007年,随着手机性能的 提高,一些具备了简单彩色图形像素的手游开始面向用 户,这类游戏大多以JAVA语言编写,实现的效果相对上 一个时代提升了许多。
就像“SP拯救中国互联网泡沫”的故事一样,运营商 给出了基于话费的扣费方式,在没有支付宝的时代,手机 话费基本上等同于用户的移动钱包,于是,只要发送一条 定制短信,即可下载游戏到手机上,这充分刺激了数以亿 计的手机用户,在他们的踊跃支持下,多家
SP公司(掌上 灵通、空中网……)趁势上市,赚了个盆满钵满。
然而,正是由于手游开发商不必为游戏体验负责,只 要游戏下载了就可以获得收入,导致大量名不副实的手 游逐渐充斥市场,只要以具有诱惑性或是误导性的图文 进行无差别推送,就能收到数十倍于成本的利润,这使 “恶意吸费”成为了令工信部最头痛的投诉项目。
2008
年~2011年,iPhone的诞生,及其开创的触屏潮 流,不仅革新了用户操作手机的体验,而且也使手游脱离 了物理键盘的局限,有了除“上下左右”之外的新的玩法。
如果说iPhone居高不下的售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 智能手机的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大,Android伺机而动的补 缺则完成了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最后一击。
当然,SP模式的破产和应用商店模式的兴起,逐步让 手游行业从无序走向有序,移动互联网让智能手机真正 成为人的皮肤的外延,地铁上、餐厅内、办公室里……无 处不见“低头族”。
值得注意的是,在触控科技、顽石、乐元素等创业型 手游公司并驱争先时,传统的游戏巨头如腾讯等,也开始 在手游行业进行布局,其在这阶段的作品,如“三国塔防 魏传”,曾创下非常好的成绩。
和端游的巨大红利相比,手 游当时的商业前景并不算特别有诱惑力。
但巨头们显然 已经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即将爆发,不管如何,都需要在 “手机游戏”这个重要领域落子。
2012
年后,手游作为盈利能力最强的移动互联网产 品,价值日趋显著,手游用户的突飞猛涨,带动了市场规 模的不断扩大。
上千家手游创业公司在同一个市场里竞争,产能很 快过剩,进而将渠道商推上了强势的地位,产品落地成本 也被急剧拉高,介于开发商和渠道商中间的发行商,又成 为了新的一根救命稻草。
即便如此,手游还远远没有达到它的黄金年代。
由于 手游的激烈竞争,涉及手游各环节的链条均在发生变化。
手游行业产业链从上游至下游依次包括开发商、发行商、 渠道商及终端玩家。
而一个成熟的运作流程是游戏发行 商寻找到优质的游戏,发行商支付版权金或者最低收入 保障,与游戏开发商签订代理协议;随后发行商利用自己 丰富的游戏运营经验和完善的渠道资源将游戏通过平台 商呈现在用户面前。

前国内知名手游开发商主要有乐动卓越(我叫 MT)、顽石互动(二战分云)、银汉游戏(时空猎人)、玩蟹 科技(大掌门)等;目前端游研发商也加入,将为这个市场 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手机游戏,如完美世界、搜狐畅游、盛 大游戏等。
国内手游发行商主要包括触控科技、蜂巢游戏(北纬 通信旗下游戏事业部)、乐逗等。
国内手游平台商目前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电信 运营商(中移动、中联通、中电信);第二类是终端系统厂 商(如AndroidMarket和Appstore等);第三类是传统互联 网巨头(如腾讯、百度、盛大、网易等)以及新兴移动互联 网企业(如360手机助手、91助手、豌豆荚、UC浏览器、 极游网、手游塔等)。
(摘自一游网) 未来通信:移动无“极限” 姻本报记者胡珉琦 20年前,如果你正打算从北京到巴塞罗那进行一次商业旅行,这些旅行中包含很多不同的步骤和任务,旅行准备非常复杂。
如今,有了移动的、个性化的互联网服务,安排好必要的行程,开会地点的导引,以及与不断改变的环境相适应的服务和用户设备,只需轻触屏幕就能搞定。
它的实现,正是以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的。
3G发展障碍 事实上,早在2G时代就有人提出了移动互联网概念,那个年代的WAP业务正是提供手机上网服务的。
当时业内甚至认为,移动办公指日可待了。
但现实是,由于带宽不足,该业务并没有获得成功。
于是,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寄希望于在3G时代,一种“杀手级”的应用业务随时可以出现,比如视频通话,可至今也未发展成熟。
确切地说,3G网络是在1998年发展起步的。
当时3G的设计标准为:对于移动交通工具,其传输速率为128Kbps;对于移动的行人,其传输速率为384Kbps;对于固定的用户,其传输速率为2Mbps。
之后,随着全世界宽带普及率的升高,传输速率为1Mbps已是正常速率,384Kbps的速率也早被淘汰。
但实际上,3G网络不能提供与实际相符的性能,因为在发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未知的无限性能问题。
在许多领域,3G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速率需求。
此外,相信人们也深有体会,近几年Wi-Fi发展迅速,对3G产生了冲击。
无线热点普遍集中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办公室、餐厅,许多用户都会选择在这些地方无限上网,因为网速不错,而且免费。
3G的实际体验对用户而言并没有什么特别。
更重要的是,与高速网络接入相比,应用并没有那么丰富和普遍。
当3G网络开始使用时,具有一定前景的应用,比如视频通话、移动视频、手机游戏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这些应用需要专门的设备才能提供丰富的交互体验。
甚至在3G网络竞争激烈的日本,3G网络也没有充分地利用起来。
移动互联网的新时期 在业内人士看来,2G到3G还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只有到了4G,有了足够的带宽,移动互联网时代才真正到来。
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在2014年GTI国际产业峰会和GTI亚洲大会上提到,移动互联网有三个明显的特性:开放性、互动性、大数据特性,这些特性为互联网时代赋予了很多的新内涵。
就业务形态而言“,平台+终端”将成为最基本的形态。
而他认为,为实现这样的功能,移动互联网需要由三个重要要 素组成。
一个是智能终端。
终端是移动互联网这个新时代的重要引擎, 终端是移动互联网特色的一个代表。
移动互联网之所以区别于互联网,就在于它是以智能终端为基础,而互联网是以笔记本电脑或者是家庭电脑为基础的。
此外是云计算。
有了云计算才能全面地、系统地把客户的行为,把各种人类生活的行为,把各种生活和业务,生活和公务的联系有效地衔接起来,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代表。
而作为重要基础的正是无线宽带。
无线宽带业务实际上是从3G时候开始的,4G能够提供更高数据速率,更短时延,提升用户移动互联网的体验。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所长王志勤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4G正是考虑了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和需求所设计的。
“速度的提升只是一方面。
”她认为“,相较于3G,4G改进的性能不止这一个纬度,在无线和网络架构方面都做出了调整。
在她看来,3G可以被当作是移动互联网的培育期,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习惯是在3G时代逐渐培养起来的。
“如今,互联网本身进入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也更高了,再加上无线宽带业务的支持,整个移动互联网的生态体系开始成熟。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王志勤也认为,移动互联网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应用业务大爆发 不过,4G发展的关键不仅仅在于移动通讯技术,更在于业务应用。
那些在3G时代因为带宽、流量而被限制的应用,比如视频分享、远程监控、云存储等云计算服务、移动电商、手机在线游戏等,将成为焦点。
其中,最被看好的当属移动视频。
众所周知,受流量的限制,移动视频分享的效果一直不佳。
为了节省流量,通常的做法是把视频极度压缩,一些短视频甚至和图片的流量差不多,但这样一来,画面效果就大打折扣。
但在4G网络环境下,用手机直接视频直播都不再是问题。
王志勤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美国、韩国、日本的视频业务流量在4G时代是增长最快的,美国超过70%的移动互联网业务都来自视频。
而从目前国内移动视频行业来看,市场已经完成了培育期,用户观看视频的习惯已经从传统PC逐步迁移至移动设备。
因此,业内普遍认为,如果4G资费合理,移动视频用户将出现爆发性增长。
此外,手机游戏可能成为另一受益者。
高速、高质量网络连接,意味着玩家可以享受到更加流畅的体验,享受到画面更精美、更复 杂的、需要强大网络支持的优质游戏。
王志勤提到,还有一种业务应用,即物联网应用,其服务的主 体不是个人而是物体。
“应该说3G阶段各个运营商就开始布局物联网的应用,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包括智能楼宇、汽车、工业处理、医疗和电网等方面。
但是从4G的发展来看,更加有力地推动了物联网的发展,特别是无线远程医疗和智能交通。
” 4G如何改变生活 随着智慧城市的推广,4G将广泛渗透到智能家居、智慧交通、远程医疗、等诸多领域。
如今,家电泛IT化是大势所趋,在“家电+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下,网速是一切应用的基础。
未来,电视也许不再需要视频信号线,甚至也不需要电源线,从而实现可移动化。
此外,任何家电都将可以与手机互联,从而达到实时控制、管理的需求。
例如,智能冰箱可以设置摄像头,任何食物放进冰箱后可以通过内置的软件和摄像头进行记录和分析,从而监测食品本身的状态,甚至还能根据食品种类分析营养结构、推荐膳食搭配等等,而这些信息最终将通过无线网络到达用户手机上。
去年,杭州市急救中心推出的120急救医疗信息化项目,正是依托4G网络,在救护车里安装移动工作站,通过移动网络与急救中心服务器进行联通,把急救相关信息传送到急救中心、医院等,实现音视频通话与医疗数据的及时传输。
同样,要实现汽车的智能化,汽车电子设备的智能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而4G在车联网图像和数据传输方面被给予了厚望。
通过4G网络,用户可以快速的获得所需要地图、路况、天气、餐宿等实时信息,还可以实现在线观看电视直播、在线下载等娱乐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如何将移动通信技术与大数据、智能感应融合到一起,实现真正的移动、智慧生活,并不是单靠移动通讯网络的建设就能完成的。
速度并不是唯一的,对于移动通讯对生活产生的变革,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市场还需抱有更为理性的期待。
“超宽带”时代等待来临 移动通信已经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可以想见的是,在不久的未来,人们就将面临爆炸性的移动数据流量增长、海量的设备连接、不断涌现的各类新业务和应用场景的现实。
根据预计,2010年到2020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增长将超过200倍,2010年到2030年将增长近2万倍。
发达城市及热点地区的移动数据流量增速更快,2010年到2020年上海的增长率可达 600倍,北京热点区域的增长率可达1000倍。
除此之外,未来全球移动通信网络连接的设备总量将达到千亿规模。
预计到2020年,全球移动终端(不含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超过100亿,其中中国将超过20亿。
到203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将接近1千亿,其中中国将超过200亿。
4G通信管道有一天也可能遭遇堵塞。
因此,第五代移动通信(5G)系统将应运而生。
当前,全球多个国家和组织都在关注5G研究。
在王志勤看来,5G主要面向多连接的物联网用户,它可能使移动互联网到达一个更高的境界。
所谓的“更高境界”,指的是户可以感受到光纤般的接入速率,“零”时延的使用体验,千亿设备的连接能力,超高流量密度、超高连 接数密度和超高移动性等多场景的一致服务,真正实现业务及用户感知的智能优化。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曾剑秋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如果仅用带宽来说明,3G时代是10兆带宽、4G时代是百兆带宽,而5G时代则是千兆带宽。
“3G到4G是一种量的提升,而4G到5G将是质的变化。
”曾剑秋认为,对多数用户而言,5G网络将等同于无限宽带。
融合的未来通信 如此看来,4G也可以说成是向5G发展的过渡阶段,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在4G基站中的巨额投入是否值得,是否是一种浪费? 曾剑秋的观点是,从第一代移动通信到第二代移动通信,然后到第三代移动通信、第四代移动通信,再到第五代移动通信,从技术上来说是一个平滑演进的过程,不能逾越。
而且从第二代移动通讯开始使用的数字技术具有后向兼容性,也就是说,在5G时代,4G、3G、2G也可以同时并存。
事实上,即使在5G时代,从信息速率来看,既需要支持3D全息实时会议这类大带宽业务,也需要支持几十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突发一些小数据包的抄表业务;从延迟来看,既需要支持延迟要求5ms以下的即时控制类业务,也需要支持对延迟不敏感的背景下载业务;从移动速度来看,既需要支持高铁甚至航空器的高速和超高速场景,需要支持静止和低速的场景。
因此,不同的移动通讯技术仍可以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发挥作用。
同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通讯终端也将会支持5~10个甚至更多不同的无线通信技术,包括TD-LTE、FDD-LTE、TD-SCDMA、GSM、WCDMA、WiFi、红外、蓝牙、FM等。
“未来移动通信的一大特点是网络融合,运营商并不是孤立建网,而是提供一个融合网络通讯平台。
”曾剑秋说。
本版照片来自百度图片 如今在三大运营商的带领下,我国已经成功进入4G时代,即使目前只有土豪级用户才能奢侈地看着移动视频,但相信随着资费的下降,移动视频终将会走进普通消费者的生活。
国外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今年移动视频用户数将达到5.34亿。
对视频网站来说,想盈利的第一步就是要拥有大量用户,牢牢把控住移动视频领域的话语权。
因此,目前视频网站在手机上进行推广服务可谓是走出了极具战略性的第一步。
通过提前抢占市场入口,进而树立起口碑,利用口碑再逐渐推广自家的其他业务,来提升全民移动视频时代来临时的市场份额,最终掌握移动互联的话语权,实现厂家与消费者双赢的局面。
目前来看,众多视频网站已经开始行动。
这其中最积极的,当属爱奇艺与乐视两家。
爱奇艺目前以与手机厂家合作为主,通过在手机之中植入自家的视频APP系统,并提供一定的优惠来抢占用户。
例如华为荣耀X1的爱奇艺版本,除了预装爱奇艺的视频APP外,还制作了爱奇艺的专属主题。
同样的,对于使用华为荣耀X1爱奇艺版本的用户,爱奇艺不仅提供了一张为期半年的VIP会员卡,还提供了专门的高速通道,相对于普通用户,视频离线速度会更快。
再如与爱奇艺合作的100+手机,用户不仅可获赠长达一年的VIP会员,而且在100+的锁屏界面就可以直接看到视频节目的节目预告,对使用者来说可谓是一种极其舒适的使用体验。
如果用户能爱上这种独到的体验,对爱奇艺来说,就是拥有了忠实的粉丝。
这一模式也有一定的跟随者,如搜狐视频在VIVO手机上推出的可享受一年免费VIP服务,再如迅雷看看在XPLAY3S上的免费会员,都是如此。
相比于爱奇艺的按部就班,乐视显然更加直接一些。
近几年在视频服务的推广上用心良苦的乐视,不仅推出了自家的互联网盒子,更是推出了可与小米电视相抗衡的乐视TV。
近期,为更好地发挥其生态链优势,乐视还选择与海康威视进行合作。
看到乐视在客厅领域动作频频,就更能让消费者相信坊间传言的乐视将推出自家手机产品这一消息的真实性。
因为如今的乐视已经有了一定做硬件的基础,并且在销售过程中也逐渐为互联网销售模式积攒了经验。
相对于在知名手机之中安装自家的视频APP,直接做自家的品牌手机显然会更有优势一些。
因为通过更加完整的整合服务,必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
如今手机越做越大,为消费者提供的影音体验越来越好,并且在能耗上控制地愈发理想,这些优势都会直接刺激消费者在 手机上观看视频。
爱奇艺和乐视在手机中积极推广自家服务,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这一做法,可谓是极具战略眼光的一步。
并且可以预见的是,在两位先行者的带领下,国内其它视频网站也一定会渐渐跟上,借助手机厂商的硬件平台优势来推广自家的服务。
如此一个百花齐放的场面,对移动互联视频的发展可谓是一件极为有利的事情。
除了在手机中推广自己的应用外,视频网站也开始涉足手机硬件。
比如:土豆与女性手机厂商朵唯合作,围绕年轻人群体推出影像手机,抢占移动端入口。
这款手机与硬件厂商朵唯合作,主打年轻人市场,优势在于视频制作与分享,具有可翻转摄像头。
但土豆网并未透露更多关于手机具体参数方面的信息。
事实上,视频网站做智能手机并非新鲜事。
今年4月份,视频网站爱奇艺联合100+推出号称全球首款视频手机,最低定价1688元,但不支持4G;随后7月份又与华为合作,针对4G市场推出荣耀爱奇艺X1手机,定价1999元。
而乐视方面也已招兵买马组建手机团队,由原联想集团副总裁冯幸领军杀入手机硬件市场。
除视频网站外,视频行业另两个分支也觊觎手机多时。
迅雷联合100+推出雷鸟手机,芒果TV也与国内手机厂商合作开发智能手机。
站在4G的风口上,视频业均有意在手机硬件市场分一杯羹。
不久前媒体报道称,视频网站优酷和中国联通签署了移动转售合作协议,并将申请虚拟运营商牌照。
依托优酷、土豆网站上的优质视频内容,加上手机、电视等入口,未来有望拿到虚拟运营商牌照资格,优酷、土豆试图打通的这个产业链条将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据了解,虚拟运营商的到来可以大大节省手 视频网站抢占移动阵地 机流量,因为用户在移动端收看视频时使用的是 自己的电信业务流量,成本较高,而优酷、土豆一旦 成为虚拟运营商,或将采用手机收费方式,让用户 使用定制的固定流量看视频。
此外,移动视频广告也在飞速发展。
据 AdMaster
的监测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视频广告 流量明显向移动端转移。
截至2013年12月,移动视频占视频 广告的9.2%,与同年1月相比,涨幅近10倍。
通过跨多屏项目研究发现,移动端与传统互联网和电视的 重合度较低。
从数据表现来看,电视与移动互联网、传统互联网 与移动互联网之间的重合度分别仅有4.2%、2.8%。
另外,电视与 移动端广告重合度低于电视与PC端,特别是电视与智能手机 的重合度更低。
同时,针对移动平台人群属性的研究发现:16.7% 的平板电脑用户和15.6%智能手机用户月收入超过万元,高收 入比例高于PC和电视端。
移动视频广告点击率达8.2%,和PC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 势,且移动端的用户访问更精准和专注。
在频次控制方面,由于移 动视频广告使用设备ID进行控频和用户识别,相对PC具有良 好的稳定性和唯一性,使其广告频次控制更有效。
随着智能手机的大众化,移动应用的不断创新、视频应用 使用粘性的提升,更多互联网用户将转向移动视频。
(摘自PConline)

标签: #什么意思 #材质 #sort #什么叫 #大学 #单位 #银行 #cn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