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如怜怜取取眼,为什么微信发不出去

不出去 1
10百花台 工夫茶话 czrbcf@ 不不如如怜怜取取眼眼前前人人 借用晏殊《浣溪沙》这句词来作题目,是因为收到友人在微信中发来的一个视频。
一位洋先生拿着苹果手机,诉说着网路社群的交往,把我们锁在远方,锁在虚拟的空间。
不断地琐谈,不断地点赞,使我们没有了亲身的经历,远离了真实的世界,忽视了眼前人的存在。
视频开头,赫然的一行字是“二千万人看完后都放下了手机。
” 记得去年春节过后不久,读到上海作家王安忆在复旦大学博士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其中有一点说:乔布斯确实改变了世界,但这种改变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现在下结论还为期过早。
恰有文友小邢到来喝茶,听了我转达王安忆的话,脱口而出,当然是负面的! 毕竟年轻,快人快语。
显见其对于目前许多人埋首面对手机,生活在别处忽视身边人状况的不耐烦。
我们说起一个坊间流行的故事:某老大爷过生日在家中设宴,约了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外孙们到家。
门铃响,开门,进门来头也没抬,眼盯手机,叫声爸妈,移步至沙发,坐下,玩手机。
一对进来是这样,二对进来也这般。
老大爷夫妇在厨房忙得高兴,碗筷摆正,菜式上齐,叫声入座,儿孙们鱼贯而来,埋头看手机,无语。
坐下,仍在玩手机。
老大爷终于忍无可忍,一举把桌子掀翻…… 这故事很夸张,显然是谁编造的。
但能流传,说明有不少共鸣者。
有一次在广州,到“珠江·琶醍”啤酒街去喝啤酒。
这里临江,江面开阔,江风习习,顾客临江赏景,低声交谈,悠闲自得。
来了三位姑娘,中学生模样,在旁边座位上坐下,入座前都眼瞪着手机,一手摸着椅背,把屁股摆进去。
服务员过来问了一下,三人点 头。
好一会,啤酒送来,摆在各人面前,她们伸手把杯移到嘴边,轻轻吸饮,整个过程,眼睛没移开手机一秒钟,她们为何到这里来?当然这里是广州风景最宜人的去处之一;她们为何结伴而来,应该是好朋友吧?但此刻,她们眼中既无美景也无良伴,都沉浸在各自的“他乡”,看陌生人的网语,赏别一处的风景。
小邢建议我写篇《生活在别处》。
我说:得弄明白这些人为何喜欢生活在别处,网上的东西,不说是假的也是虚的,没有生命气息,哪如我们面对面这么鲜活。
为何入迷?只有一个解释:因陌生而新奇,凡是人都好奇。
怨不得乔布斯的发明,手机只是工具,问题在于使用者本身。
春节,与亲友在广州聚会,小宋严正宣布:手机不准带到饭桌。
其时,大家使用的都是苹果手机。
小宋他们几位,都是最早用上乔布斯发 明的产品,都表示要用回简单的诺基亚,只可通电话发短信就够了。
我忽然想起,此前小宋要我为他写出个扇面,点的内容就是晏殊这首《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怅望山河,怀念远方的人。
落花遍地,流水无情,更使人感伤那青春不再。
与其思念遥不可及的远方人,倒不如好好怜惜眼前的伴侣,把握住身边的拥有。
这是经历了别离,经受了失去之后的人生体验,是岁月的馈赠,是上了年纪者的财富。
年轻时浪掷时光,轻易分手,当那普通一别,再难相逢,独坐沉思,才觉相遇相聚的珍贵。
于是,有了怜取眼前人的感悟。
看现在,认为手机比亲友更珍贵者,几乎都是年轻人就可明白。
也许,后悔会陪伴一代一代的人,与日月共存。
这怨不得乔布斯。
涵碧楼(外一首) 调寄《满江红》次岳飞韵 □陈耿之 荡漾清波,西湖碧、小楼晚歇。
英雄树、火红如血。
黄埔威烈,两度东征城下雾,三方祝捷湖边月。
(注)同学情、并进共齐头,如磋切。
花凋谢,饕虐雪,屠刀举,联盟灭。
八一擎义帜,敌人崩缺。
七日红潮亲骨肉,一师护廓官兵血。
木棉殷、凸立盼天明,情难阙。
(注)第二次东征胜利后,国、共两党和前苏联代表在涵碧楼前举行了祝捷大会,并宣布成立黄埔军校潮州分校。
春涛亭 调寄清平乐 夙兴夜处,曲径湖山路。
不朽魂灵君独处,六角亭中长住。
神州旧友朋知,长吟不让鹂。
春色又来天地,涛声再壮菲薇。
(注)春涛亭位于西湖山麓,是潮州市委、市政府为了纪念李春涛烈士而建的,亭中有邓颖超、吴南生同志的题词。
那一天,可以永远 □英子 一踏上六年级,孩子就无比遗憾地大声嚷嚷:我要好好地过我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以后也可以过呀,一样的。
我力图弥补她有些缺憾的心。
那不一样,有学校组织过,有同学一起过,你说一样吗? 原来,那个节日,是属于学校,属于同学,属于她自己的。
所有童年的欢乐和幸福都在那个节日里得到了淋漓尽致展现。
那是一种纯粹的、天然的、本性的快乐与幸福。
还记得她在幼儿园里过的第一个儿童节。
刚到家,还没来得急脱下那条蓬蓬小花裙,她就迫不及待地向我展示幼儿园里分发的糖果:一瓶酸奶、几颗水果糖、几块饼干……这些在平时习以为常的零食,她都宝贝似的留着,舍不得吃。
而后又向我讲述幼儿园里的活动:文艺表演、游园活动,叽叽喳喳,像只刚出笼的小鸟,兴奋地向世界宣告她的快乐。
后来,我发现,那些零食她保留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吃掉。
我想,她舍不得的或许不是这些零食,而是这些零食带给她的那段难忘的快乐时光。
以后的每一个儿童节,她都在极度兴奋中快乐地度过。
长长的等待,快乐地享受,慢慢地回味。
一年级,参加班里的英语歌曲演唱队,他们获得了一等奖。
二年级的游园 活动,由于正在换乳牙,门牙没了,吹蜡烛时老是吹不灭,特别遗憾。
三年级,参加学校的舞蹈队,穿上鲜艳的舞蹈服,一脸红灿灿。
四年级,她参加的学校舞蹈队在两个多月的辛苦排练后,在全镇的文艺汇演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那一刻,她们激动得蹦起来。
五年级,她的作文在全区的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学校特地在那一天为她颁奖,金灿灿的证书映照着光荣与自豪……当然,那些学校分发的糖果她都一如既往地保留着,慢慢地品尝,仔细地回味着,或许她只是想让快乐可以无限延伸着。
我知道,那样的快乐不是我们可以给的。
零食可以买,游玩可以有,但那真的是不一样的。
在那一天,她是那样的自由,那样的随性,那样的简单。
而今,六年级了。
一切似乎都在变了。
她为了背课文,参加补习班,为了很多听起来很有必要又很神圣的事情,她没了音乐课,没了美术课,没了双休日。
她有时沉默,有时张扬,有时怨恨地做着这一切。
她开始有了传说中成长的烦恼。
她最大的快乐是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她渴望快快长大,但她又有些拒绝长大。
怎么就只剩下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呢? 有时看着她歪坐在写字桌前的 背影,我有些犯疑:这还是小鼻尖上沁着汗珠,声音甜甜地讲着《白雪公主》的那个小女孩吗?还是那个唱着“妈妈,妈妈快坐下,请喝一杯茶”,眼里闪着快乐的光的那个小女孩吗?还是那个坐在学校的沙坑里堆沙堆,都忘了时间的那个小女孩吗?不是了。
走在一起都快和我齐肩了,陪我逛街也不再满心欢喜了。
有时不大情愿地跟着,要么心不在焉,要么怨声载道,不再像从前那样为了一张芝麻面饼而欢呼雀跃,为了一只芭比娃娃而手舞足蹈,为了一次摘草莓而念念不忘。
有时出去散步,当我自以为的谆谆教导开始时,她有时紧抿嘴唇,一言不发;有时不耐烦应付着说“恩”;有时,简直就是厌恶地把我甩出几米远……这就是曾经躺在我臂弯里,亲吻我额头的那个小女孩吗?这就是曾经屁颠屁颠跟在我身后的那个小女孩吗?难道长大就意味着距离拉长吗? 我不要,不要这样的长大。
她似乎不是我想像中的那个孩子。
曾经在操场一角抓蚱蜢的勇敢,变成了无所顾忌的张扬;曾经在玩耍时摔得膝盖沁着血珠的坚强,变成了听不进劝告的倔强;曾经澄澈明朗的笑脸,现在更多时候换上了漠然,沉郁抑或焦躁的表情。
其实,她也不大喜欢这样的长大。
她的芭比娃娃还完好无损地收藏着,她小时候的玩具还一件不落地保留着。
她也曾留恋那些美好的过往的时光,也曾感慨小时代的匆匆溜走。
她有时抱怨我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亲昵她,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带她四处玩,不再买很多她喜欢的零食给她……而我,何曾不再带着她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纯净无邪的小时代呢? 儿童节到了,我真想时光倒转,可以让孩子再过几个快乐的儿童节,可以享受那份清澈无尘的温暖,可以回到岁月的最初感动,可以找回那种孩童特有的天真,可以重温那份儿时的温暖……孩子,那一天,我们可以让它留住在彼此的心间,直到永远。
韩愈治潮仅八月,但对潮州的教育事业,却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韩愈本人就是一位教育家,他早年当过太学博士、国子博士,晚年当过国子祭酒(中央最高教育机构“国子监”的第一把手)。
他认为,对国家的治理,必须“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即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而要用德礼即施行儒家的“仁义”之道,“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所以,不管在什么职位上,他都坚持把兴学育才作为施治化的根本措施。
为了办好潮州学校,他特意向上级递呈带有报告性质的《潮州请置乡校牒》(“乡校”是古人对地方学校的泛称,非指建于乡镇的学校)。
办学须有一定的资金作保证,为此,“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学本,收其赢馀,以供学生厨馔。
”唐代的货币计量单位为“千”,即一千个铜钱,百千,即十万个铜钱。
据《李文公()集》卷九所载,唐宪宗元和年间,斗 韩愈举贤捐俸办学 □曾楚楠 米合50钱,故百千可购米二千石,数目可谓不少。
唐代官员的俸禄由月俸、食料、杂项等部分组成,《唐会要·九一》载,开元二十四年定令,四品官(潮州刺史为正四品下阶)月俸(类似当今之“基本工资”)十二千四百,百千相当于八个多月的俸金。
亦就是说,韩愈把治潮八月的“基本工资”全数捐给了学校。
以一受贬罪臣而能如此热心当地教育,精神确属难得。
《永乐大典》卷5343引宋元《三阳志》说:韩愈在潮州期间,还曾“以正音为潮人诲”,即积极从事语言规范化工作。
仅此一端,亦可见其推动文教之苦心与细心。
但是,韩愈对潮州文教的最大贡献,还不在于捐款的多寡,或教育方式之多样化,而在于他能大胆启用当地人才,即推荐潮州俊彦赵德主持州学。
相传赵德是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进士,比韩愈早登第十四年。
在唐代,中进士后,还要通过吏部主持的“博学宏辞”科考试,合格者方能授与官职。
亦许是赵德在“释褐试”(即脱下百姓的褐色衣服,换上官袍的考试)中落选,所以当韩愈到潮州时,他依然是个“婆娑海水南,簸弄明月珠”的庶民。
但是,赵德“心平而行高,两通诗与书”的品行学识,终于被韩愈所发现,他对赵德的评价是“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而宗孔氏,可以为师矣!”于是毅然举荐他“摄(代理,因未经朝廷正式任命)海阳县尉(县令之副手之一),为衙推官(刺史衙门属官),专勾当州学(专职管理州儒学),以督生徒,兴恺悌之风(发扬和乐平易的社会风气)。
” 韩愈看准赵德是一位才堪重用的名士,一下子便将他从庶民提拔为副县级的官员并让他专职管理潮州的教育,其眼光与魄力固然令人叹服,而启用当地人才主持一州之 文教工作,更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英明决策。
在韩愈之前,历任州官如张玄素、常怀德、常衮等亦都有兴学教士的善政,但他们大多是亲力亲为,人一调任,文教事业便都难以为继。
如常衮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任潮州刺史时亦尝热心兴学,但当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亦即四十年后韩愈莅潮时,已经是“此州学废日久”。
所以说,韩愈举用乡贤兴学,使潮州文教不因或少受主管官员变动的影响,得以持续发展,是他对潮州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从此,潮州教育揭开新的一页,在赵德及其后继者的辛勤努力下,到了宋代,潮州遂赢得“海滨邹鲁”的美称。
亮节清操 ———潮州廉政文化史话 中共潮州市纪委潮州日报社 联合主办 本栏目投稿邮箱:czrbjw@ 责编:舒小梅电话:23567732014年6月17日星期
前水 点点滴 □林少亮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也不绝对。
通过辛勤劳动,眼看收成在望,丰硕的果实却突然失去,多叫人感到懊丧而气愤啊?我有过这种经历:几十年前一个黎明,母亲和我、还有两个女儿,眼瞪瞪看着一棚绿叶下可爱的香黄瓜,一个不留消失无踪。
我正心生怒火,却听到同样盼望收获的母亲几句语气平静的话,心头的火气还是消失了。
我的母亲善终已过去十一个年头,今年农历五月初七是她101周年冥诞。
她这一辈子,任劳任怨,慈祥善良,平易近人,凡事从不斤斤计较,对内对外,充满爱心。
不单把她善良的品德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她茹苦含辛拉扯大的八个儿子,后半辈子还在为一群孙辈的养育操劳。
作为一个潮州普通女性,这些优良的品格,虽无法为儿孙创造一笔丰厚的资产,却潜移默化地遗传给儿孙人生一笔难能可贵,享用不尽的无形财富。
1972年春节前,女儿的妈妈从兴宁179驻军医院,调到创建于1963年的潮州凤山141野战医院。
她是外科护士,在病房必须日夜轮流值班,也够忙够辛苦;我是一名铸造工人,每天必须骑单车到城里工厂上班。
母亲见到这种情况,便到医院帮我带小孩。
1975年的某一天,母亲从城里回到医院,从她自己缝制的黑布放物袋里,除了拿出几件衣物,还有几块林权记腐乳饼,先交给两个孙女,又拿出一个包得妥妥当当的纸包,大女儿以为还有什么好吃的,从奶奶手上小心接过来,打开纸包一看,一个像绿色拳头的东西,不知何物,问奶奶,奶奶说:“这是香黄瓜,你要小心,别把它的嫩芽给弄断了,奶奶要把它拿来种。
”“要种在哪里?”“去厨房后土坎下砌一个土斗,再搭一个瓜棚。
” 当时医院外科的家属区在南山,我们住在未经改造的原野战部队老营房里。
南山其实不是山,是医院里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它只是平地隆起的一片小丘。
按地形高低变化,分布着四栋大营房和几间作集体伙房的平房,其余尽是一坎一坎的坡地,大部分被凤山生产队种上农作物。
医院工作人员除了单身的在食堂吃饭,有家属的,自搞伙食,买菜还要走很远的路。
所以,各家各户利用空余时间,搞点副业,开垦地头地角种瓜种菜,也丰富了业余生活。
我们的小小菜地,也种过不少花色品种的菜呢。
今天,母亲拿来香黄瓜种,我下班回来,就和两个女儿在屋后选一处一人高的土坎下,用捡来的残砖灰块砌成一个土斗,把香黄瓜种细心埋在松软肥沃的土里。
是优良的种子总会发芽,母亲细心的照料和阳光雨露的滋养,香黄瓜伸藤拔节,直往上长。
非搭瓜棚不可了,借着星期天,一早我骑单车到桥东买桂竹仔。
夏天的韩江水涨上岸,东门楼下关闭闸板,我只好把单车扛上肩,顺石阶登上城墙,又顺石阶下到城外,涉过淹上江岸的洪水,单车骑上露出水面的湘子桥顶。
要不是为了搭瓜棚,我没有什么闲情在韩江水涨时,来到韩江中央的桥上看大水。
当时,桥上除我之外还有几个零星匆匆过客。
我把车停在铁桥中央,吹着凉爽的东南风,向北放眼望去:宽阔的韩江上土红色的江水浩浩荡荡,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劈开远山直奔铁桥之下,雷霆万钧地咆哮着,卷起万朵浪花千个涡旋,随后撇下湘子桥扬长南去。
我顺流南望:水满江更阔,仿佛把东岸连绵的青山、江中的沙洲和西岸的古城轻轻托出水面。
桥东岸地势较高,没有淹上洪水,我买了竹子,捆绑牢固,经过辛苦跋涉,回到家里。
下午,一家四口人脚猛手快,半天时间, 便把瓜棚搭好,好让香黄瓜舒藤长叶爬满架,希望它快快成长,快快开花结果。
母亲看到我累得伸不直腰,真是有点心疼,叫我赶快回到房里喝碗绿豆汤解渴充饥。
在母亲的照料和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不久满棚翠叶茂盛,吐出密密的花骨朵。
闲时,母亲常常到瓜棚下,看那密密点缀于枝叶间黄色的小花,还有飞来飞去的黄色蜜蜂和白色蝴蝶,笑脸中露出内心的惬意。
有一天,我下班回来,刚下车,小女儿拉着她姐姐的手,从瓜棚那边高兴地跑着跳着来到我的跟前,说“爸爸,我们的香黄瓜结果啦,奶奶说,一共有四十七个,姐姐和我数来数去,一共有四十八个,太多了难数清,有空你去数数看,可能还不止呢。
”我说:“奶奶老了,眼花,可能有没看见的。
”姐姐说:“有一两个被瓜叶托在上面,奶奶没看见,其它都在瓜棚吊着,多好看啊,像绿色的小灯笼。
” 香黄瓜一天一天长大,母亲一天家务做完,就和几个抱着宝宝的保姆阿姨来到瓜棚下,大家看着高高兴兴,都夸我母亲手气好,母亲在她们面前也颇有成就感地谦虚几句。
说:“到那天好收摘,大家拿几个去尝尝。
”几个阿姨七嘴八舌:“自己种的香黄瓜,当然要比在市场上买的鲜甜啊。
”几个抱在手上的小宝宝,也懂得拍拍那胖胖的小手。
棚上的瓜就要收成了。
母亲心里很是高兴。
大女儿对我说:“奶奶说,她在家种瓜种匏都没有一次结这么多,等香黄瓜收下后,家属区每家送上两个,剩下的七八个让爸爸上班时带给爷爷,分给伯伯叔叔尝尝。
”我说:“这么多的香黄瓜我们也吃不完,奶奶的主意很好。
” 有一句俗话叫“不如意事常八九”,两天后的一个早上,大女儿因要上学,比我起得早。
她走进我的房间,说: “爸爸,棚上香黄瓜都被别人摘光了!” “真的吗?”我蹬地爬起床,“奶奶一早去看,那四十多个香黄瓜全没有了,她还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说迷迷糊糊看不清,叫我快起床去看,一看,真把我吓了一跳,老贼怎那么厉害呀,一个不留。
”我看着空空的瓜棚,心里很是生气。
母亲却在一边心平气和地对我说:“香黄瓜被人摘了,我想都是穷家人,不是觅无路,也不会做出这种无脸事。
几十个香黄瓜,丢了虽有点心疼,对口渴之人,当做给他一杯水喝,也是值得。
”她轻轻地咳一声,又说“我们不缺这几块钱,看棚顶又有一批瓜仔,不用一礼拜又长大好收成了。
”听母亲轻声细语的几句话,感到她对偷瓜人这么宽容,我把原来几句涌上喉咙的脏话无声地进肚里。
香黄瓜被偷,母亲为什么没有半点怨言呢,这种宽容心态多么难能可贵啊!一个人的品格可以从他的家风家教、生活阅历和职业生涯中获得培养。
我们家穷,母亲没有文化,她是一位几十年的老缝衣工,自己及家人的衣服,她常常是修修补补过日子。
她习惯了天天为别人做衣服,只要缝好的新衣令顾客满意,她也就心满意足。
尤其是大年年底,她拼早拼黑为友人赶缝过年新衣,再忙再累,也毫无怨言。
她事事通情达理,性格善良,平时待人宽厚,凡事能体谅人。
她见几十个香黄瓜被人偷走,也感心疼,但她轻描淡写只有几句自我安慰的话,似乎还透露出一些成就感。
这种出于本真的人格,的确比金子还要珍贵。
在她的一生中,这颗善良仁慈的心,总是不露痕迹地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感染着她的一群儿孙辈。
她不懂什么教育学心理学,可她的一生用她的一言一行在传承着她善良的品性,这不是一时一事就能产生效果,她常挂在口头上有一句潮州俗话:前水,点点滴,这种优良传统的绵延就毫无痕迹地融化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里面,她以言传身教的影响穿透力自然而然地深藏进儿孙心中。
作为她的后代,我们怎能不努力传承呢!

标签: #手机 #店铺 #找对象 #都是 #机顶盒 #有没有什么 #格式 #微信闪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