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精准”的靶向,美工区锻炼幼儿什么

工区 10
2016年3月16日 JIAOSHIGONGZUO 支持单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助力教师队伍建设14版 弄清“精准”的靶向□本报记者刘婷 扶贫攻坚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
对于教育来说,由国务院颁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就是一项“精准扶贫”计划。
目前,全国所有省份都已出台了落实这一计划的地方性实施办法,其中不乏创新举措。
然而,这些政策利好要实实在在体现到乡村教师身上,还有许多细致的工作要做。
既然要“精准”,首先就要摸清家底,弄懂需求,明白“自家”教师到底需要什么。
“知根知底”方能“有的放矢”,否则很有可能会造成吃力不讨好、劳而无功的尴尬局面。
乡村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支持?从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网络热议的反馈来看, 乡村教育需要“精准”发力的点和面确实不少。
如,甘肃一名小学校长反映,大批特岗教师进乡 村,交通偏远收入低,工作环境差,住宿条件差,网络不通,对象难找,人才留不住,恰似“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怎么办? 如,安徽一名中学教师反映,当地正在推行“县管校聘”机制,教师从此取消校籍。
接下来,绩效工资怎么算?年度考核怎么评?职称评审是按所在学校指标,还是全县一盘棋?当地教育局也没给个明确的说法,“只是让人先下去”。
又如,湖北一位老教师发愁,他在农村教书一辈子, 一边吃药一边坚持工作,需要住院做手术也只能等到寒暑假。
现在说要延迟退休,“我这身体实在扛不住的话,能否享受提前退休的待遇呢”? 类似的问题我们每天都会接到一大箩,由此倒逼我们开始静下心来思考:尽管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好办法,但是,如果不经过细致的调研和精确的分析,恐怕这些"好戏"未必能赢得喝彩。
正如射击一样,唯有弄准靶向,对准靶心,那些发出去的箭,才有可能得分。
本期,本刊辑发重庆市江津区和河北省大名县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的实践和做法。
唯其“精准”,因而见效。
新学期伊始,重庆市江津区蔡家镇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刘光玉有一个新发现:这个寒假,辖区内竟然没有一位教师申请调走,这太不寻常了!这让长期关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他兴奋不已。
他认为,这应该是江津区对教师队伍建设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开始显效了。
重庆江津:从“留不住”到“不想走” □通讯员张杰 建周转宿舍筑巢引凤 2012年江津区“两会”期间,政协委员蒋敏饱含感情描述了农村教师在住房上遇到的各种困难,“用三年时间建设2400套教师周转宿舍”的建议,成为当年区政协“一号重点提案”。
区委书记亲自督办,区政府安排资金1.5亿元实施建设,至2015年底,2400套教师周转宿舍陆续建成投入使用。
据了解,江津区教师周转宿舍户型设计以40平米的两间配套为主,35平米的单间配套为辅,全部配套厨房、卫生间、生活阳台、电热水器和必备的家具。
2400套教师周转宿舍实际上能够容纳4000余人,超过全区教师总数的40%。
江津区教委主任朱文良介绍:“教师周转宿舍实现了距离主城区超过30分钟车程的农村学校全覆盖,不仅全部免收租金,而且优先保障新教师和交流轮岗教师入住。
” “设计非常人性化,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柏林小学校长夏治彬由衷地为教师周转宿舍点赞。
“教师周转宿舍让我们有了招聘新教师的底气!”白沙镇鹅公小学校长王兴涛自豪地说。
他所在的学校地处与四川省合江县邻界的山区,由于交通偏远和住房难,往年招来的部分新教师聘用协议都不签就走了,学校常年有空编。
2013年,30套教师周转宿舍建成后,近三年招聘的6位新教师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
“今年准备把空编招满。
”王兴涛很有把握地说。
新招教师全部到中心校落户 多年来,新教师首先到最艰苦的村校接 受锻炼成为一种惯例安排,这种安排在师范毕业生以本地为主、男生为主的时代并未显得不妥,反而充满了励志的正能量。
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这种安排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
朱文良介绍,近年来,该区新招聘的教师70%以上是外地人,而且70%以上是女生,“让她们独自一人到最陌生、最艰苦、最孤独的地方去工作和生活,你想会发生什么情况?”他说:“这就是部分学校招不进教师、又留不住教师的重要原因之
一,必须进行改革!” 于是,从2015年起,全区农村小学的新教师全部以中心校名义招聘,并且全部安排到中心校工作。
“这项改革的效果立竿见影!以前有相当多的新教师到村乡学校看一眼就走了,但2015年辖区内招聘的
8 图为重庆市江津区举行首批教师周转宿舍入住仪式时的情景 名新教师不仅没有人离开,而且人才素质都比较高。
”刘光玉欣喜地说。
那么谁去村校呢?区教委同步制定了教师交流轮岗新机制,由中心校教师轮流去村校任教,改变村校由少数教师长期坚守的局面。
白沙镇双槐树小学率先实行“村校走教制”,校长杨雪梅认为“实施效果很好”。
到银河村校走教的教师潘黎黎对此最有感触,她说:“在村校,我收获了最初的单纯和感动,重新找回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这是一种洗涤,是最宝贵的财富。
” 落实特殊待遇用足用够政策 近年来,重庆市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出台了教师绩效工资、农村学校教师 津贴、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乡镇工作补贴、年度绩效考核奖等系列政策,“我们没有什么绝招,只是率先执行,用足用够政策,财政资金保障到位不留任何缺口。
”江津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刘光玉很乐意将农村教师的“特殊待遇”拿出来“晒一晒”:乡镇工作补贴每月300元,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每月200元至500元,农村学校教师津贴每月90元至180元,按不同条件可重复享受多项,最多的每月补助高达980元。
“真金白银,让农村教师第一次体验到优越感。
” “我和几位老乡从外地来,都在农村学校工作,这里待遇好、有宿舍,我们都不想走了。
”从外地到海军希望小学任教的冉鹏说,“我工作5年了,妻子工作3年了,现在 我俩的年收入加起来有近14万元,我们在江津主城区买了房,还买了车,感觉当教师,日子还是很滋润的。
” 综改推动教师队伍城乡一体 四屏小学是江津区最南端、最偏远的学校,距离主城区车程超过2.5小时,以前,对于学校的20余名教师来说,进城是趟“漫长的苦旅”。
而现在,通往四屏镇的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2017年通车后距主城车程将缩短至1小时,同时也标志着全区学校将全部纳入“1小时通勤”范围。
实际上,随着住宿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村教师定居主城、开车上班成为“新常态”。
江津区教委紧紧把握这个“新常态”,采取系列措施促进城乡教师一体化发展:一是在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评优选先、培训培养等方面,向农村学校教师倾斜;二是推行学区制、“领雁工程”、办学联盟等新机制,促进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教师交流互动;三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搭建教育资源“云平台”、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构建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朱文良认为,通过提高待遇、改善条件和不断改革创新,制约教师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难题逐步得到破解,教师群体的职业幸福感明显增强,农村教师队伍更加均衡、更加稳定。
“接下来,全区将着力提升师资入口端的总体质量、扭转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的趋势……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但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朱文良信心十足地说。
常娟,28岁,河北省永年县人,一名普通的特岗女教师,在大名县沙圪塔中学任教已经5年。
“这辈子我就扎根在这儿了”,略带腼腆的常娟说:“刚来的前两年一直想调回原籍,学校地处偏远,住宿条件差,洗浴难,上网难,找对象更难,教师待不住都走了。
” 河北大名:“造血”乡村把根留住 □通讯员张陆芳 “真金白银”支持各项政策落地 河北省大名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边远农村教师多由民办教师转任,学历普遍较低,生活条件较差,优秀教师大多留不住,导致乡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2010年以来,大名县连续六年通过教育部特岗计划招聘了1149名教师,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录用了156名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全部充实到边远农村学校任教。
政策很好,但困难并没有彻底解决。
“前些年教师来的还没有走的多呢”,在该县孙甘店乡南石冲小学附近开文具店的张大姐说,“没有好教师,村里的孩子只能舍近求远去县城上学,农村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
怎么才能留住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让他们安心在乡村任教? 大名县首先在提高教师收入上亮出“真金白银”。
该县以奖励性绩效工资补助政策为契机,逐步建立“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
每年重点对边远乡镇学校一线教师给予奖励倾斜,奖励资金多少由学校距离中心城区远近而定,越是偏远的乡镇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标 准越高,尤其是乡村校、教学点。
目前全县已经落实乡村教师补贴,教龄满25年以上的教师,每月可以增发440元。
安居才能乐业。
针对农村学校工作条件差、教师住房难问题,大名县大力实施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和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给予硬投入,实现“留人”软着陆。
近年来,该县通过校安工程、破旧校舍改造工程、校舍维修改造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打造出埝头中学、县回民中学、金滩镇顺道店小学、王村乡魏庄联办小学等一大批乡村特色亮点校,明显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和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
与此同时,该县先后投入169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龙王庙中学、张集中学等10处教师周转宿舍,每处教师周转宿舍规划设计之时,都要邀请乡村教师代表参加项目规划会议,广泛征求并充分尊重使用者意见和建议。
“无上待遇”体现乡村教师尊严 “乡村教师只有精神着陆才算真正落地生根。
”大名县教育局局长申益民认为,在努力提高教师工作和生活待遇的同时,必须大张旗鼓地给予乡村教师政治上的“无上荣誉”。
为此,该县深入开展“争当好校长、争当好老师、争当好孩子”活动,并在县电视台开辟“校风教风学风大家谈”栏目,培树典型,引领带动,凝聚教育正能量,激发精气神,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2015年教师节,大名县委、县政府对首批推选的20位“好校长”、100位“好老师”进行表彰奖励,并给予县级劳模待遇。
教师享受县劳模待遇,这在该县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县教育局对全县1200名从教30年以上的乡村教师颁发“从教30年纪念”证书,边远地区的农村老教师深受感动。
今年已经59岁仍坚守岗位的老教师任风杰激动地说:“我在张集中学教体育36年了,这次被评为‘好老师’,还享受县级劳模待遇,这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
” 群团建设给青年教师“用武之地” 针对乡村学校引进大批年轻教师的情况,大名县打破乡镇格局,组建了5个青年教师基层团支部、妇委会,通过公推直选的方式产生团支部书记、妇委会主任等职务,着力开展年轻教师培养引导工作。
这些年轻教师有激情、有想法,如今有了“用武之地”,很快成为乡村学校的骨干 力量。
学校还对表现出色的外籍教师破格提拔、重用。
如,吕文静是2011年特岗教师,在大名县万堤镇前屯小学任教,工作中处处发挥带头作用,高票当选为基层第一妇委会主任。
她在2014年省政府督导评估中承担重任,被任命为前屯小学政教处主任,直接参与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此外,还有特岗教师较为集中的县回民中学、王村中学等,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的肯定和好评。
基层群团组织的成功组建,为各类群团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在各基层团组织、妇委会的倡导下,全县先后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谣征集、五四联谊会、田径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足球联赛等系列主题活动,涌现出北峰乡前现城小学特岗团队、西店中学音乐追梦人等一大批省市先进典型。
孙甘店乡南石冲小学特岗教师郭金龙系国家一级运动员,曾先后担任邯郸市和河北省少年足球队队长,他在乡校组建了校园足球队,积极开展和推广校园足球运动;埝头中学教师李淑秋曾获全县青年歌手大赛第二名,她在学校组织了声乐兴趣小组;万堤中学教师郭会娟系河南大学女子篮球队主力后卫,牵头组 建了校园篮球队。
此外,县回民中学特岗教师刘青组建起校园韵律操队,程振杰组建起古筝队,刘艳辉组建起电子琴小组,王秋霞组建起美术社团等;北峰中学特岗教师黄国鹏、吴丽云、李盛国组建起校园田径队……有了这样一大批青年教师的活力引领,教育系统的群团工作在大名县已然“大名鼎鼎”,生龙活虎。
近年来,大名县实施了“1260”教育规划,即重点打造12所初中(城区5所,乡村7所)、60所中心小学(全县20个乡镇每乡镇2至4所),中心小学辐射管理周边不完全小学和教学点,形成教学点、不完全小学、中心小学、区域中学一体化教育格局。
教师分配优先向具备食宿条件的“1260”规划学校倾斜,对音体美英等教师“定科不定校”,实行走教制。
这批青年教师也成为教学上的“先锋队”。
他们中许多人主动申请走教,有效缓解了不完全小学和教学点的教学压力,为大名县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出年轻人的贡献和作用。
“发展农村教育,必须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在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发展上卯足劲,留住了优秀人才,就等于留住了乡村教育发展的根!”申益民说。
主编:刘婷电话:010-82296710投稿邮箱:jsgzzk@美编:孙东电话:010-82296729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标签: #做什么 #文件 #文件 #能干 #文件 #文件夹 #编程器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