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博客BLOG,主编:张思玮

都不 9
编辑:王剑校对:王心怡E-mail押zhoumoban@ 2博客BLOG 2017年12月8日星期五Tel:(010)62580821 科研人的三重境界 姻陶涛 网罗天下 科研人在科研路上的求索,与王国维先生所述的三重境界有相通之处,也会经历“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与宁静,“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与苦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悟与幸福。
不过,此次笔者想谈的三重境界是三种活法,或者说三种科研价值观。
需要说明的是,这三种境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有人非要说第三种比第一种高贵,抱歉,这不是笔者本意。
第一重境界是利益驱动型。
不可否认,大部分人都是这一类型,当然也包括笔者自己。
利益驱动型认为,科研是一份工作,可以养家糊口,也可以实现理想。
这种利益不仅仅是经济利益,也涉及社会效益。
之所以是利益驱动,并不是说这一类型的人有多么贪财,而只是一种科研的状态和当下的境遇,这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必然反映。
第二重境界是兴趣驱动型。
兴趣驱动型认为,科研是一项事业,做什么样的科研对我有意思,我就做什么,按照自己本来的兴趣开展工作。
这部分人并不 多,往往会从事一些小众甚至冷门的领域。
他们从事科研工作不是为了“有用”,而是为了“新知识”。
第三重境界是价值驱动型。
价值驱动型认为,科研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选择,这一类型的人非常稀少。
这一类人可能非常有钱,也可能没钱。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不同的人生际遇背后一定有一个相同的科学梦想,那就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用科研影响改变世界。
有人认为,第一种是小科学家,第三种是大科学家。
其实不然。
比如,很多新药的研发都是非常大的团队,几十年如一日的研发,最终成功上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典型的利益驱动。
在这样的团队里往往会有非常出色的大科学家。
所以,三重境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单就个人科研成果而言,贡献力和影响力可能各有不同。
而且,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三重境界的划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人年轻时意气风发,属于价值驱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利益驱动也未可知;也有人入行的时候就是为了糊口,随着工作的深入,愈加觉得科研的魅力,蜕变成兴趣驱动和价值驱动。
笔者认为,一个理想的科研生态圈应该是,第一重的人占70%~80%,第二重的人占15%~25%,第三重的人占比少于5%,每一重的人都有饭吃才是最好的。
现在海外人才回国的特别多,大家都盯着“青千”这一盘菜,吃到了就是黄袍加身,吃不到就是草根一枚。
以致上演了愈演愈烈的帽子大战。
很多青年才俊抱着“不上‘青千’不回国的‘理想’”,其实并不可取。
科研圈是一个生态系统,有地被小草,也有花卉、低矮灌木,还有小乔木、大灌木,最后才是大乔木。
(/u/Terrace) 境界都是三重的吗 刘新宇 三是一个神奇的数字,科研工作者很多时候都会遇见它。
比如深造推荐人通常需要三位,论文审稿人一般是三位,项目评审人大多也是三位。
科学家眼中有哪三重境界?看看爱因斯坦《探索的动机:在普朗克六十岁生日庆祝会上的讲话》一文,其中诠释了科研工作者的三重境界。
“在科学的庙堂里有许多房舍,住在里面的人真是各式各样,而引导他们到那里去的动机实在也各不相同。
有许多人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雄心壮志的满足;在这座庙堂里,另外,还有许多人所以把他们的脑力产物奉献在祭坛上,为的是纯粹功利的目的。
如果上帝有位天使跑来把所有属于这两类的人都赶出庙堂,那么聚集在那里的人就会大大减少,但是,仍然会有一些人留在里面,其中有古人,也有今人。
我们的普朗克就是其中之
一,这也就是我们所以爱戴他的原因。
” 爱因斯坦所说的三类科学家,一类是为了娱乐,另一类是为了功利,这两类占了科学庙堂的绝大多数。
还有一类像普朗克一样,为了信仰而“专心致志于解决科学中的最普遍的问题”,他们是极少数。
当然,爱因斯坦也肯定能意识到,明确区分这三类人并不容易,而且为了娱乐和功利的人,对科学的贡献也非常大,但是科学的真正存在却有赖于第三类人:“我很明白,我们刚才在想象中随便驱逐了许多卓越的人物,他们对建设科学庙堂有过很大的也许是主要的贡献;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天使也会觉得难以作出决定。
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如果庙堂里只有我们刚才驱逐了的那两类人,那么这座庙堂就决不会存在,正如只有蔓草就不称其为森林一样。
” 再说说艺术家眼中的三重境界。
丰子恺在《我与弘一法师》一文中,对人们生活的三重境界进行了自己的分析:“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
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
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
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
这也是一种人生观。
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
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
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
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 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人生 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 上三层楼去。
这就是宗教徒了。
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 ‘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 生的究竟。
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 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
他们 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 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
这就是宗教徒。
” 丰子恺这里说宗教徒,如果对科学家来说,应该指 的是为了信仰而探索未知世界的人。
科学家爱因斯坦和艺术家丰子恺,对科学和人生的 理解有很多相似之处。
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普通生活, 人们按其追求大概可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是追求物 质利益的功利主义者,第二重是追求精神满足的学术 主义者,第三重是探求人生和世界的信仰主义者。
总结 来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此第一境也,要有科 学批判之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此第二境也,独 善其身。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此第三境也, 兼济天下。
(/u/cauioz) 观点 一年之季在于春,一生之季在于青。
一个人的青春
岁月很短暂,倏忽而过,如何对待你的青春岁月决定你的终生幸福。
前不久,一位毕业几年的学生给我打电话,申请基金面上项目,连续两年上会都没有通过,要暂停一年申报,备受打击。
接着又说到人脉资源,更是感叹。
他所在学院的“80后”新院长,国内导师是院士,国外博后导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海外回国后,便获得各种各样的人才头衔,现坐在院长位置上,组建了一个大团队,都是干劲十足的“80后“”90后”,并且干得是风生水起,着实让他艳羡。
何尝不会?这种状态,我也曾经羡慕。
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没有过硬门第背景的人,要换一种思路来确保自己的青春不被消磨。
中国的教育学制比较长,一个人从小学到博士毕业,要花20年。
这种漫长的学习带来很多弊端,首先是年轻人接触社会太晚,从高校或研究所一出来,不能从容应对复杂的职场环境,不善于合作,对职业前景没有判断力,把就读时的潜心学习模式依然套用在工作中,导致了青春消磨。
读书时的压力只有发文章,这可以在导师的帮助下而减轻,但工作中的压力要多得多,却没有人会义伸援 青春容不得消磨 姻徐耀 手。
目前的高校环境中,这种趋势已经很明显了,从西方引进的常任轨制度大有普及之势,这种制度当然有优胜劣汰的好处,但在国内实施起来情况要复杂得多。
可以预测,在常任轨制度下,高校里没有背景的青年教师的前途堪忧,因为没有投名状让人了解你,也没有人颇具慧眼来培养你。
温水煮青蛙,最是消得人憔悴。
前几天,收到某期刊的来信,一篇文章引用了我的文章,定睛一看,原来是我两年前毕业的学生发了一篇文章,还是延续博士期间的工作,文章档次却降了很多。
我有点感叹,去了个普通高校,科研产出和水平还真的下降了。
我曾经鼓励研究生们毕业后投身企业,天高任鸟飞。
令人遗憾,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选择了高校工作,义无反顾地跳到那一池温水中泡澡,昏昏欲睡,能有什么成绩? 好的高校,强手如林,差的高校,捉襟见肘。
高校里,不就是拿个青年基金,上个副教授,一个月拿上七八千工资,还有什么?企业里收入是看个人能力,工资也不低,你自忖一下,去哪里好? 最近,国务院下了通知,要对国家级研究机构进行绩效评估,事业单位改革推进不顺利,中央终于端起大刀了,这是继高校学科评估后针对研究所的重要举措。
那些整天说自己重要的机构,看看你的投入产出比,下一步就是快速推进应用技术型研究所的企业化,所以研究所里泡温水澡的人就别心存幻想了,马上温水就会变成沸水或者冰水。
做应用技术的,本来就应该从产品里赚钱。
做基础研究的本来就应该从财政拿钱,但你是真的做基础研究,还是打着基础研究的旗号向国家要钱,以维持温水的温度? 国家推出鼓励研究人员在岗/离岗创业、去企业兼职等诸多政策,目的就是让大批做应用技术的研究人员和机构转型,先从制度上提供保障,同时还有一系列严格措施逼迫这些人和机构转型,这是合乎逻辑的国家治理措施,目的是让国家的科技力量摆脱科学家和科研机构的“伪创新”,给科技创新装上“核动力”。
大势如此,年轻人们要好好想想,继续在高校和研究机构消磨青春,还是到企业里让自己的青春值钱。
如果年纪轻轻的博士们只想过安稳生活,失去了拼搏闯荡的勇气,那意味着培养失败,这样的人也不是社会最需要的栋梁之才;反过来,这样的人也不值得培养,那就更不会有人提携,如此便会一直消磨下去,直至青春逝去。
(/u/ICF2009) 刚刚过去的12月1日,是世界第30个艾滋病日。
似乎各大媒体并没有进行更广泛的报道。
也许,艾滋病离我们普通人比较遥远,至少,绝大多数人身边并没有看起来比较可怕的艾滋病患者。
根据最新的数字统计,全球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接近3700万人,其中死亡超过1200万人;感染者主要集中在中西非及非洲南部的一些地区,中国感染者大约有65万人,占全球感染者的0.05%。
尽管治疗手段的改进,使艾滋病的死亡率不断下降,感染者生存率也不断提高,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仍然没有治愈艾滋病的有效方法,因此,有效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研制困难重重 对于艾滋病这样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研制疫苗貌似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不幸的是,在预防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艾滋病疫苗研制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首先,研制的难点在于艾滋病病毒(HIV)近乎智能型,异常善变,会不断衍变出很多变种。
感染人类的HIV-1型病毒至少有10种亚型(HIV-2很少变异),而且分布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
在发达国家进行的疫苗研制,主要针对当地流行病毒的基因结构,这并不适于在非洲这样流行着不同HIV基因亚型的地区应用。
现在的疫苗大多针对单一的抗原,对付艾滋病病毒,研究者甚至不知道到底是研制一个具有广泛效果的疫苗好,还是需要针对不同的亚型研制不同的疫苗。
不断变型的艾滋病病毒,使得针对各种变异株的疫苗研制变得困难重重,研制成本也是非常昂贵。
研制的第二个难点是保证安全性问题。
HIV直接攻击血液中的白细胞,而白细胞是调节体内免疫系统的核心,这使得常规的、以全部灭活的或经处理无害的微生物机体(病毒或细菌)为基础生产疫苗的方法,显得不够安全。
由于艾滋病病毒来势凶猛,疫苗的安全性要求更高,一旦出现问题,被接种者会感染病毒,而机体根本无法控制感染和预防疾病,就会陷于危险。
所以,相比其他疫苗的研制,艾滋病疫苗的研制面临更大的挑战。
人们在艾滋病疫苗的研制上小心翼翼,甚至只能以病毒的一部分为基础进行研制,而又必须保证较高的效价。
同样,疫苗研制需要经过动物试验和反复的三期临床试验,会有很多勇敢的志愿者冒着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危险参与临床试验吗? 谁将成为使用者 由于种种原因,艾滋病疫苗研制成为一种高姻成本、低回报的吕项目。
尽管如此,秀包括中国在内的齐世界各国的有关机构每年仍然投入数亿美元用于 如果有艾滋病疫苗, 艾滋病疫苗的研制,相信艾滋病疫苗的研制成功并不是很遥远的事情。
但一项科学研究从取得成果到商业应用,往往不是一番风顺,要闯过很多难关。
如果艾滋 谁会接种 病疫苗研制成 功,谁会成为接 种者?商业化过 程中,如何对需 求和生产量之间 作出科学的预测? 艾滋病疫苗研制困难重重, 决定其商品化肯定不便宜,对用 不起的弱势群体要考虑如何援 助。
如果针对特殊的高危人群供 给,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去做,政 府或有关机构应该可以负担得 起,但如何界定特殊高危人群? 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特殊
性,使 得感染的高危人群也成了敏感 人群,甚至带有强烈的歧视含 义。
相关的歧视肯定会影响艾 滋病疫苗的推广。
如果我们身 边有人去接种艾滋病疫苗,你 会怎么想呢? 所以,一旦艾滋病疫苗研制 成功,它的推广也是一项巨大的 挑战,需要巨大的投入,政府也 许会提供免费接种的艾滋病疫 苗,但有多少人会自觉接种呢? 尽管艾滋病疫苗研制困难 重重,未来的推广也有很多未知 因素,我想,作为一项科学研究 的脚步不会停下来,政府也应该 支持,因为在相关的基础研究过 程中,人们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这对于人类了解生命,应对更多 的挑战会有很大的帮助。
(/ u/cherrylu1960) 出版科技英文专著 图书出版后的勘误 李霞 刚入科技出版行,有一位老编审曾经这样说过,出版
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设计到装订,从里子到面子(即指书的内容和封面),如果仔细地推敲,十有八九是可以从鸡蛋里挑出“骨头”的。
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书,错别字和拼写错误总是难免的。
科技图书里的图表和公式,甚至作者的姓名,因为种种原因,都有搞错的时候。
各个环节的质量检查,目的都是在最后关口及时地发现并改正这些错误,有效地避免诸多出版错误。
然而百密必有一疏,已经出版的书出错也是有的。
怎么办呢? 出版物里的错误,究其原因,不外乎作者或出版方的责任。
如果是出版社的责任,原则上讲,应该发Errata(Erratum),如果是作者的疏忽,则是Corrigenda(Corrigendum)。
但近些年,许多英文出版物不全是由英文是母语的作者或编辑,撰写或编辑的,对责任的追究也 没那么较真了。
故对两者的区分也就不勉为其难了,大都以Errata统而论之。
的确,如今图书里的错误,很多情况下的确很难分清到底是谁的错。
使用计算机处理以后,各个层面和环节都有可能出现五花八门的技术状况,诸多责任方纠缠在一起,在短时间内恐怕实在是理不清。
不论是谁的责任,改错是当务之急。
目前国际科技英文图书的勘误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纸版和电子版同时修正;另一种是只有电子版的勘误。
纸版书要么重印,要么插入勘误表。
具体选用哪种形式由出版编辑根据情况而定。
与纸版勘误同步的,是电子版在网络平台上暂时“冻结”(freeze)。
等文件改正后再和纸版书一同解除“封印”。
对那些只有电子版的图书,勘误相对容易很多,速度也快很多,从发现错误、启动勘误程序到改正版本重新上架,只需要几天时间,甚至更短。
作者在勘误程序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尤其是那些由作者首先发现的错误,出版社完全依靠作者在第一时间通知责任编辑。
但出版编辑是否启动勘误程序要看错误的严重程度。
如果是作者姓名拼写有误一类的硬伤,更正是必要的。
个人以为,尽管出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错误在所难免,但在整个出版过程中精益求精,力求完美是职业操守。
在编辑和排版过程中苛求严谨的质量把关,编辑与作者之间通力合作,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保证专著的出版质量,力争最大可能地减少勘误的发生频率,是出版商和作者的共同愿望与利益所在。
一旦出现纰漏,导致出版的专著里出现错误,双方同样要通力合作尽快更正,把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
(/u/李霞) (本版主持:温新红)

标签: #赚钱快 #茅台 #地址 #做什么 #信号 #公众 #无线网络 #闲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