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认知发展,ccd是什么

ccd 6
第四章 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 第一节 婴儿期的知觉与认知发展 导课: •Molyneux问题:•如果教一个生来就失明的成人用触摸的办 法来辨别同一种大小差不多的金属立方体和球体,以便在他触摸时说出哪一个是立方体,哪一个是球体。
然后假定把立方体和球体放在桌子上,使这个盲人复明,请问:在他触摸这两个东西之前,他是否能够用视觉来辨别出哪个是球体,哪个是立方体呢?        导课: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来自以下方面:•
1、关于新生儿知觉能力的研究;•
2、关于那些在生活早期被剥夺过视觉 之后又恢复了视力的个体的知觉能力研究;•
3、关于成人对失真视觉输入的适应能力的研究。
关于感知觉发展的早期争论: •先天论与后天论•丰富化理论与分化理论——由感觉器官所 获得的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现实世界,是完全被动地被我们所感知,还是我们根据已有的经验建构自身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导课: •婴儿知觉研究的最大障碍在于他们既不能用言语报告自己的知觉活动,也不能以熟练的行为做出反应。
因此,研究者能否机智地利用婴儿的非言语反应,作为推断他们感知觉活动的指标,就成为婴儿知觉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
•近年来,发展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
一、婴儿感知觉发展研究方法 1、婴儿知觉发展的量表评定 过去,由于婴幼儿研究方法的局限,关于婴儿知觉发展的考察主要采用各种婴幼儿发展评定量表进行评估。
2、婴儿知觉发展的实验研究 注视偏好范式:说明婴儿并非完全任凭环境支配,他们 至少在知觉注意方面天生就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范式:第一部分是习惯化:婴儿对 一个重复出现的刺激逐渐熟悉,兴趣下降。
去习惯化是第二部分:当刺激发生变化时,婴儿再次对声音感兴趣。
违背预期范式:婴儿对违背客观感知一般规律的事件的反应强度比正常事件大。
• 研究发现,甚至新生儿也表现出了某种视觉偏好:偏好相对新颖、清晰、复杂、对称、和谐的刺激。
婴儿觉得新异、复杂或惊奇的事物,随着他们认知系统的变化而变化。

一、婴儿感知觉的研究方法 •反射法•诱发电位测量法•高振幅吮吸法
二、婴儿的感知觉发展 1、听觉: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检测(婴儿能听到什么)、辨别(婴儿能知觉到什么声音差异)和定位(婴儿对声音的空间定位能力)。
2、视觉:婴儿的视感觉、客体知觉、深度知觉。
3、跨通道知觉:主要涉及三方面:视觉听觉、视觉触觉和视觉身体运动模仿的跨通道整合。

三、婴儿的认知发展 1、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婴儿期属于感知运动阶段,在这
阶段,婴儿感觉和动作能力的组织性,随年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明确。
2、婴儿客体概念的发展 客体或客体永久性(objectpermanence)概念,是指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
3、婴儿期的其他认知成就 新近许多婴儿期认知发展研究还考察了婴儿其他三个方面的认知成就: (1)因果性认识(2)问题解决(3)范畴与分类 认知发展 第二节儿童期的认知发展:皮亚杰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二、认知发展阶段 按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系统经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下面简要介绍其他三个发展阶段。
1、前运算阶段(2—6岁)2、具体运算阶段(7—11岁)3、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三、皮亚杰理论所面临的挑战 那些导致对皮亚杰理论作出重要修正的研究,对我们了解个体认知的发展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认知发展能否加速?
2、学前儿童能否表现出具体运算能力?
3、认知发展具有领域一般性(domain‐generality)还是领域特殊性(domainspecificity)?
认知发展 第三节儿童期的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研究
一、信息加工观与皮亚杰理论的异同 信息加工研究的主要目标:试图描述认知的性质,分析人类心智如何表征和操作信 息;也试图确认认知过程如何随年龄和经验而变化。

一、信息加工观与皮亚杰理论的异同 与皮亚杰一样,信息加工取向的研究者认为儿童是客观世界的积极探索者,认知心理学的创始人奈塞尔就经常使用“拾取”信息这种提法,以示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选择某种信息,而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刺激。
与皮亚杰一样,信息加工理论也承认生物因素对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他们认为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使青少年能够对信息加工得更快(和一次加工量更多——与经验和教育也有关)。
与皮亚杰不同的是,信息加工理论家认为认知发展是连续的、非阶段式的。

二、西格勒的信息加工研究 1、特定任务的信息加工分析针对某个特定领域,西格勒向不同年龄的被试提出一组 经过仔细选择的问题,通过考察被试对这组问题的反应模式,以确定被试是否使用了规则,以及使用了自己所假设的哪一类规则。
天平平衡问题 2、认知发展的迭波理论 迭波理论假定:①任何时候,儿童对大多数现象都从多种途径进行思考;②这些思考方式彼此之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相互竞争;③更具优势的思维方式逐渐占据主导,成为经常运用的方式。

三、儿童记忆的发展 1、婴儿的记忆婴儿不仅很早就存在记忆,而且具有很好的信息保持能 力。
2、记忆策略的发展 记忆策略的发展 无策略阶段:5岁以前策略产生缺失阶段:5~7岁熟练使用策略阶段:10岁以后 3、记忆容量 新皮亚杰主义者凯斯(
R.Case)将短时记忆划分为储存空间和运算空间两个成分,储存空间指的是供短时信息储存的空间总量,运算空间意指可用于执行智力运算的空间总量,二者共同组成总的加工空间。
总空间量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变化,但分配给储存和运算空间的比例发生了变化。
4、元记忆的发展 (1)元认知知识 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可进一步区分为关于人、任务和策略三个知识范畴。
关于人的范畴,指的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作为记忆的主体方面的认识。
幼儿一般会高估自己的记忆能力。
(2)元认知监控和调节 自我监控,涉及将记忆进展与记忆目标相比较,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
自我调节包括计划、指导和评价自己的行为。
(3)元记忆和记忆的关系 元记忆与记忆之间只有中等程度相关,二者的相关似乎依赖于许多因素。
新近一些研究使用复杂的统计技术,考察元记忆、策略、智力和回忆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元记忆有时对回忆有间接影响。
认知发展 第四节 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研究
一、儿童数能力的发展研究 1、计数原则:一对一原则(theone‐oneprinciple);稳定次序原则(thestable‐orderprinciple);基数原则(thecardinalprinciple);抽象原则(theabstractionprinciple);次序无关原则(theorder‐irrelevanceprinciple)。
2、数值推理原则 儿童早期不仅习得了数抽象能力,也习得了数推理原则。
他们主要依靠计数来确定这些关系,并且就像在数抽象过程中一样,当集合内包含的项目少且易于计数时,他们一般在数推理上表现得更好。
3、早期的基础与以后的习得 年龄较小的儿童有时能够觉察出计数或数值推理中的错误,较大的儿童则可能进一步反思这些错误,并明确指出这些错误的原因、它们对结果有何影响以及类似的认识。

二、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 年幼儿童拥有一些重要领域的基本知识或理论。
有三种理论备受关注: 有关物理的理论(theoryofphysics)有关心理的理论(theoryofpsychology)有关生物的理论(theoryofbiology) 1、什么是心理理论(theoryofmind) 心理理论并非一般科学意义上的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知、情绪等)的认知,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2、儿童对错误信念的认识 错误信念任务测试的是儿童能否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理解他人所持有的错误的想法。
错误信念任务包括两种经典范式,即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
3、关于心理理论发展的理论解释 理论论(theorytheory):核心观点是儿童对心理的认识或理解本质上如同理论,具有一般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模拟论(simulationtheory):儿童可以利用他们关于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认识,通过模拟获得对心理状态及其与行为间因果关系的认识。
模块论(modularitytheory):儿童先天存在的模块化机制在神经生理上达到成熟时,便获得对心理状态的认识。
4、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 通过考察幼儿在假装游戏中心理状态术语的应用以及与心理理论的相关,发现幼儿心理状态术语的使用随年龄的增长具有“指向愿望———指向信念”的维度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从“愿望心理学”到“信念心理学”的过程。
5、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因素 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因素,首先是家庭。
家庭是儿童最先接触的小社会,是儿童早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而家庭中的父母作为儿童重要的抚养者,对于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影响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规模、家庭假装游戏、家庭言语交流、父母教养态度和家庭背景等。

标签: #cfa #cookie #错误代码 #压缩文件 #文件格式 #不接受 #工区 #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