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不妄,crayon怎么读

crayon 2
2018年1月31日 教师成长周刊 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9版 每周推荐 □张大春 用字不妄 张大春,1957年生,台湾小说家,大陆济南籍。
代表作品 有小说《四喜忧国》《聆听父亲》、理论《小说稗类》等。
《文章自在》是一本谈写作的书,成功成熟如张大春,写来 当然得色当行。
每一个小主题,配以一篇例文,是本书构思和 体例的特色。
选文提及的“例文”,是胡适先生《差不多先生 传》;这是现代文学史的名文,想必大家是熟知的。
该文论旨: 写文章,一个字都不可“妄”,都要用最精确的那一个。
文中,“归根结柢”“追根诘柢”的“柢”,通常写作“蒂”或 “底”;“干嘛”应是“干吗”;“你好,大春先生,又来请教您了”, 这里,“你”“您”宜一致;“详瞻”,则显然是“详赡” 之误。
面对这一篇谈“字不妄”的文章,我们也由 不得多了一份审慎。
(任余) 随看随想 刘勰的《文心雕龙》不容易读,但是有些句子所带来的启发,使人终身受用。
在这本书的《章句》篇里,有这么一段话: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
仅仅是这么一段,就是漂亮的行文示范,带给读者一种层层渐进、又徐徐递出的美感。
这篇例文是根据“字不妄”的结论展开。
讲究准确地用字,与不去计较俗写、正写这两件事看起来有些矛盾;我们总有机会自问一声:究竟书写求其当、修辞立其诚的计较,该到什么程度呢?仅此一问,也不会有标准答案,似乎只能归诸“文章千古事”的下一句——“得失寸心知”。
于是,以下的例文有一个假设:无论题旨如何展开、篇章如何组构、意思如何发挥,归根结柢,还是用字的审慎。
我在年幼时读过胡适之的《差不多先生 传》,多年下来记忆犹新,而今常闻人说:写字看得懂就好,又不是中文系学者,计较那么多干嘛?仿佛中文系学者关起门来跟自家人讲究文字是桩见不得人、也不应拿出来见人的事。
说这话的人可能会在别的场合、别的情境、别的事务方面有所感怀,说不定还会羡慕其他国家、其他文化、其他社会的人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技术上用心推求、处事精巧。
偏偏对于本国文字、语言,以及非透过语文工具而遂行不可的思想却极其不愿下半点工夫,懒得问路,或许就走不出一步。
在我的脸书里,愈来愈常见这样的信件:“请教您一个问题,‘焠炼’与‘淬炼’何者为正确的用法?我查了‘教育部’的字典,看到的是‘淬炼’,但我印象中应该是火字旁。
” 紧接着的另一则留言,是这样的标题:《一摊水还是一滩水》,“你好,大春先生,又来请教您了。
刚刚在写噗浪(Plurk)时用到这个单位,不明了哪个正确。
直觉上我会用一‘摊’水,查了一下手边的国语活用辞典二〇〇五年出的第三版,第二个解释这样写 着:‘量词,多用于表示液体或湿润物的聚合体,例如:一摊烂泥。
’不放心,又查了网络上的‘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有关滩的解释,第三个这样写着:‘量词。
计算扩散成片的糊状物或液体的单位。
如:两滩血、一滩烂泥。
’我被雷到了。
” 提问的人如果手边有足够详瞻的“大字典”,不难发现:“淬”的正确性无法取代:它就是锻造金属材料之时,将稍红的锻件浸水降温,以增强硬度的一个程序。
职是之故,“淬”还能引申出提炼中药的“醋淬”之法,以及“浸染”“冒犯”等义。
回头说来:在“冷却锻件”这个意义上,“焠”和“淬”没有差别;唯“焠”字另有“点燃”“烧灼”的意思,则与“淬”就无关了。
至于“滩”字,除了表达“水浅多沙石而流急之地”“水滨平坦之地”而外,的确也有用于平面之上、形容液体的量词,“一滩水”“一滩血”都是正确的用法。
唯“摊”之用于此,也只能说是无关正误、随俗通假,毕竟从原始字义上说,“摊”字虽有平铺、展布的意 思,却很难用以形容一片薄水。
“摊蛋皮”之“摊”、“摊苦差”之“摊”以及“摊债务”之“摊”,都是此字作为原初动词的意思,对照 了“滩”来看,与血与水的关系,恐怕还是要让给三点水的“滩”字来摊派。
这么几个对中有错、错中有法的字算什么学问呢? 看似不必计较的文字之所以会让人计较,正是我们喊了多少年的中华文化之所以还能苟延残喘、不绝如缕的重要原因。
某一世代之人(还未必是多数),受了一种敬惜文辞、不苟声义的教育(还未必如何高深),就会认为章句、训诂必有达解而不移,这是一切教化的基础。
讥嘲这样穷极无聊、追根诘柢之人的也所在多有,以为凡事何必这么认真?馆子的点菜单上不也把“炸虾饭”写成“乍下反”,厨子能识得出、做得成、端得上桌,不就结了? 然而,像是患了强迫症一般讲究文字形、音、义之正确与否的人不无道理——没有这样的人,就不容易传递基于文字而产生或召唤的信念。
真正令人困惑的,反倒应该是我们所依赖的字典。
编字典总是苦工,绝非易事,每一部新编的字典都必须本乎前人的正解,增添与时俱进的注释,还要满足特定的、无奇不有的求知角度。
坊间字典汗牛充栋,即使所本者有限,却仍言人人殊,有的以简明为招徕,有的以厚重为特色,有的以检索方便为诉求,有的以搜罗广泛为能事……也有的甚至还会强调套色印刷、插画图解,等等。
然而,字典所反映的,恐怕不是一个社会所能积聚的文字学素养,而是社会大众对于文字的好奇深度。
行路不难,只是辛苦;问路实难,它决定了旅程长远的价值。
(选自张大春《文章自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第1版) 师生之间 学生也是“老师” □陈建明 我一直都以为自己这个老师当得很得体,教育学生很有一套。
同行称道,学生信服,家长赞许。
可今天我才意识到,有时学生比我更懂得教育的艺术,比我更像“老师”。
近日学校临时召开办公会议,我无法抽身去教室上写字课。
于是,我请学生李姝彤和马迎瑞当一回小老师。
我只交代了练习的内容,没来得及说得更具体。
短会结束后,我急忙向教室跑去。
我非常担心孩子们吵闹,甚至会闹出什么事端来。
可是走到教室门口,我却有点喜出望外,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都在埋头写字,那么认真专注,好像并不在意我的出现,就连几个平时“不安分”的学生也在专心致志地书写。
这群孩子今天怎么了,我心里嘀咕着。
没多久,大部分学生写完了练习,一个个给我批阅。
哇!真是赏心悦目。
那些字格外端正,格外清秀,可以看出他们是用心写的。
我给的红圈圈也多了。
但我一直纳闷:今天他们到底怎么啦? 下课后,我找来两位“小老师”,表扬她们的同时也准备向她们取取经。
她们自豪地扬起小脸,笑容灿烂得像阳光下刚刚绽放的花朵。
“一开始,有同学讲话,我们就进行夺红花比赛,看哪一组得的红花最多。
一下子教室变得格外安静!”“有的同学字写得很马虎,不漂亮,我们就走下去看,写得好的就奖一朵红花。
这下大家都认真了!” 两个孩子眉飞色舞地讲着,沉浸在喜悦之中;而此时此刻的我,思绪飞扬,飘然千里…… 这一切都源于一个简单的道理——激励。
这不得不让我反思平时的一些做法,经常不自觉地板起面孔、摆起架子,课堂上不能有一点不和谐的杂音。
告诫学生不准这样,不准那样;应该如此,必须如何……这种教育正是所谓的“师道尊严”,而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命个体。
这种教育方式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又那么摇摇欲坠。
新课程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为什么我们做起来却又相差甚远呢?我越发变得茫然,竟不知所云。
学生李姝彤和马迎瑞做得更像“老师”,她们不像我只是一味地批评责难,而是慷慨赞扬,加以奖励。
她们没有像我那样随心所欲,胡乱地发发脾气,而是创设了民主、参与、竞争的管理氛围,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也许,两位“小老师”俩并不懂什么是教育的艺术,但她们了解同学们的心理,更关注同伴们的想法,她们是完完全全平等的。
我突然明白了许多,也从她们身上学到了许多。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马埠小学) ① 校园拍客 ② 冬天“上线”已久,你那里风景如何? 云贵高原已经下雪了,到处开满了冰花。
来自公益项目“为中国而教”的志愿者教师们翻箱倒柜地找出自己最厚的衣服。
孩子们一下课就撒欢地跑到操场溜冰。
这时湖南的冬天冷得似乎没有那么认真,时不时就有个艳阳天,还能带学生冬游。
①老师“:我看看里面有没有妖怪!”湖南省慈利县金慈实验小学朱薇/摄 ②一夜之间,大雪纷飞。
操场上竖立的木头都生了倒刺,怕是昨夜的风太大,把雪都吹成了荆棘的模样。
云南省巧家县马树镇捷豹路虎希望小学赵静/摄 丁酉年秋季学期开学时,学校新来了几位“支教老师”。
其中,一位瘦小文静的女教师引起我的注意,她来自广东东莞,名叫李淑仪。
这样一个小女生离开父母的羽翼呵护,来到这个山沟沟里很是受苦。
当时,我真担心她能否经受住这样的考验。
新教师来到学校的那天早上,校长请我更换一个宿舍,我很痛快地答应了。
几天后,我想起还有一些东西落在那间宿舍里,便回去取。
打开卧室门的那一刻,我惊呆了。
原本简陋逼仄的房间被改造得焕然一新:水泥地铺上了一层灰黑相间的地毯,家具犹如七巧板一样整齐地摆放着。
墙面上的灰尘、墙顶上的蜘蛛网不见了,玻璃窗也拉上了帘子,房间内还有阵阵清香扑面而来。
里面的女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说:“进来坐坐吧!”没想到这么一个娇小文弱的女孩,办事居然这么雷厉风行。
她,就是李淑仪。
交谈中得知,李淑仪毕业于东北一所大学,毕业后去西藏支教,因为身体原因没能坚持下来,可后来还是来到贵州,坚持着她的支教理想。
且行且思 与支教老师搭班 □李仁义 这着实令人吃惊。
没想到这么弱小的身躯里有那么顽强的精神。
这次的接触改变了我以往的许多成见。
以前总觉得,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可眼前这个女孩却非同一般,她坦然的心态、纯真的个性、坚定的意志感动了我。
几周后的一天,我在村里小路上看见李淑仪与学生一边走,一边有说有笑。
“淑仪,你要去哪里?”我好奇地问道。
她笑了笑说:“送小梦回家,顺便看一看。
”小梦父母离异,由年迈的外公外婆照顾,去往小梦家的路十分崎岖坎坷。
李淑仪能坚持走过去吗?我当时有些怀疑。
第二天,我碰见从教室走出来的李淑 仪,便随口问了昨天家访的情况。
她笑了笑说:“昨天我在小梦家发现了一些情况,您有空时我们聊一聊。
”没想到才几周,李淑仪就注意到了这个孩子。
更让我吃惊的是,她还主动告诉我小梦的家庭动态和内心想法,还说这个周末再去进行家访和补习,这让身为班主任的我感到惭愧。
我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已经两年了,但我从来没有像李淑仪这样把工作做得细致入微。
我不得不由衷地佩服这个看似娇柔实则坚强的李淑仪。
期中考试过后的某一天,我看见几个学生身边都放着一个大塑料袋,里面装满了衣服。
一问才知道,原来李淑仪通过各种渠道, 成长记录 为语文而生 □董新明 2000年3月7日,一个小雨洒落的日子,我们兄妹几个含泪埋葬身染沉疴、享年仅63岁的父亲。
我悲戚地想,父亲,这个给我语文启蒙的人,我再也见不着了。
3岁多时,父亲教我用半截粉笔在地上、墙上歪歪扭扭地写“上、中、下、人、口、手”。
14岁初中毕业,我辍学回家。
父亲每天从大队带回一摞报刊,让我阅读。
15岁时,正逢恢复全国高考招生制度,父亲动员我插班就读。
通过1979年高考,我顺利地实现了“跳农门”。
除了父亲,整个学生时代给予我语文启蒙的老师不少,但有三位印象最深。
第一位是初中时教我语文的龚仁贵老师。
龚老师是湖北江陵人,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在山西雁北师专工作过。
他课教得好,文章也写得棒。
一次执教毛泽东词作《念奴娇·鸟儿问答》时,他用两支粉笔在黑板上工整地默写出整首词,随后用那一手十分耐看的楷书进行“龚仁贵赏析”。
龚老师对我语文学习的直接帮助,是一次课余练笔。
那次,龚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读(观)后感,我选取的是暑假与表哥跑了十几里路看露天电影的事。
龚老师评改作文时,给我的那篇观后感打了高分,还在班上大加赞扬。
后来,他还亲自用楷书一字一句抄好,放进学校宣传橱窗。
作文得了高分,又被当堂“点赞”,你说,一个少年的心里能不倏地燎起一股热爱语文的烈焰吗? 第二位是高中时期的胡杏芳老师。
胡老师当年不到40岁,写板书用的是行书。
犹记得她执教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日》,讲到“神女峰的传说”时,她把“至今还在那儿等着他呢”一句,读得多么煽情,多有韵味。
若干年后,当我执教舒婷的《神女峰》一诗时,胡老师那个魅力十足的教学镜头,立刻清晰、直观地呈现在眼前,触动了我欣赏、点拨的灵感。
胡老师不仅教课吸引学生,还善于引导我们阅读积累。
胡老师虽然只教了我一年,我却真切地记住了她说的一句话:“爱阅读,爱积累,才能学好语文。
”在我执掌中学语文教鞭的30年间,我一直鼓励学生热爱阅读、勤于积累,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位是师范生活里教我语文、直接助我职业成长的李泽宇老师。
李老师身材高瘦,外表儒雅。
上完鲁迅《藤野先生》一文后,大家便友好地送给他一个雅号:藤野严九郎。
李老师不仅课教得好,而且还长于写作。
一次我去向他请教问题,走进他简陋的家,只见书桌上搁着好几个牛皮信封,里面既有刊物的采用通知单,又有刊登了他文章的样刊。
记得当时他拿起一本墨香味很浓的《中文自修》杂志,翻开,指着他刚发表的一篇论文,告诉我理解分析教材要有独特眼光,不要“嚼别人嚼过的馍”。
他的这一观点,对于两年后我踏上讲台执教语文课很有启发。
因为父亲的启蒙,得益于良师的濡养,加之教育行政部门的激励,我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语文。
这一“爱”,就是36年,一个人平均寿命的二分之
一。
虽然,其间我有6年暂别讲台做教育编辑、记者,但我未曾远离过语文。
如果相信宿命,我就是为语文而生的。
爱上语文,一生无悔! (作者单位系海南省儋州市第二中学) 从广东募捐到一批衣物。
下课后,我找到李淑仪,并仔细打量起她 来。
一件宽大的灰色羽绒服,几乎拖到了大腿;一双大棉鞋有脱胶掉线的现象,靴筒套到了小腿;她的穿着并不时髦,一架圆框大眼镜下,文静秀气的脸庞显得格外瘦削。
“淑仪,你为孩子们做了件好事,我代表家长们谢谢你!” 她笑了笑:“没什么。
前几天我所在的公益组织为学校争取到一批爱心书籍,有100多本,正好补充咱们的图书室。
”“我先选册编号,然后找几个学生帮忙搬。
我想让学生们顺便知道这些书的来历,心存感恩、知恩图报。
”随后,她又补充道。
眼前这个风都吹得倒的年轻小姑娘,倒真有不少神通。
我觉得她的形象顿时高大起来。
李淑仪,人如其名,娴淑、端仪。
这些年轻的支教教师,他们在20多岁的年纪做着一件80岁以后想起来都会微笑的事情。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的希望。
用心用情用爱育人,教育的明天有无限的可能性! (作者单位系贵州省威宁县蛇街一小) 主编:马朝宏电话:010-82296738执行主编:宋鸽010-82296728投稿邮箱:美编:孙东电话:010-82296729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标签: #满了 #文件 #满了 #文件 #文件 #children #压缩文件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