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责任编辑郭爱凤电话:(0531)85193307Email:gaf@
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今年58岁的韩会芳特别爱笑。
4月3日下午,面对记者的采访,她朴实真诚、开朗热情,口罩下和善的笑意难掩。
眼下,夫妻俩正照顾着家里的七个娃。
趁着准备晚饭的空儿,一家子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亲亲妈妈”韩会芳:为福娃筑起一个家 □本报记者田可新实习生王树平 在济南市儿童福利院,有22户特殊的家庭,每户家庭都有7到9名儿童,他们都是因种种原因失去亲生父母的孤残儿童。
2011年,该院招聘具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夫妻来院工作,和院里的孤残儿童组成新的家庭,让孩子们重新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
韩会芳、刘淑玉的家庭就是其中之
一。
9年间,这对夫妻俩先后照料过近40名孤残儿童,经过他们的悉心呵护,先后有20余名儿童身体、认知各方面有明显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成功被国内外家庭收养,完全回归社会,这些折翼天使的“生命之花”得到了第二次绽放。
底里关爱妈妈。
韩会芳回忆说,有一次她感冒了,特别不舒服,躺在床上起不来。
然然和东东爬到床上,趴在她身边着急地说:“妈妈,你起不来,你可别死啊。
”“小孩子不太会表达,但我知道这是担心的意思,心里可暖了!然然和东东,现在都已经被爱心家庭收养了。
然然长得甜美,古灵精怪,活泼可爱,最招人喜欢,全院没人不认识这小家伙,没人不疼她。
东东十分安静,是个长着大眼睛、长睫毛的小帅哥,和我默契可深了,我俩总能在亲子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讲起这些,韩会芳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孩子们拿了奖状,我回家就贴墙上,一遍一遍看,用咱济南话说就是心里挺滋儿!” “和孩子在一起,我哪还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儿,能多活十年!”说完,她又笑起来。
舍小家、顾大家 “和孩子们再也分不开了” 韩会芳是历城区唐王镇纸坊村人,那里民风淳朴、交通便利、经济富裕,村民住房也比较宽裕。
2004年8月18日,福利院在此建立了济南市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基地,让福利院收养的孤残儿童走进家庭,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生性喜欢孩子的韩会芳,原本在家务农,得知福利院招募爱心寄养家庭的消息,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了首批孤残儿童的“爱心妈妈”。
“有的孩子眼睛可亮可亮了,他们笑起来,都可好看了!把他们抱起来之后,看到他们冲着我开心地笑,我的心立马就化了,都是需要人疼的宝贝儿。
孩子们也都喜欢让人抱,爱贴乎人,我那时就知道,和他们再也分不开了。
”回想起在福利院第一次见到孩子的场景,韩会芳依旧有些激动,眼角泪光闪现。
从福利院回家后,韩会芳的家里就多了两名新成员———婷婷和安安,两个孩子都是两三岁的重度脑瘫患儿,安安还有点癫痫,“福利院的老师手把手教给‘妈妈’们怎么照顾孩子,白天把孩子送到院里康复,到点了我就接孩子回家吃饭。
两个娃都离不了人,我就买了一辆电动车,去姥姥家、出门啊都带着俩娃。
” 为了不分开,韩会芳还搬了“家”。
2011年5月,济南市儿童福利院在历城区柳埠镇建成。
为了便于管理,同时让孤残儿童享受到更好的设施和师资,该院把纸坊村的家庭寄养基地迁至周边的突泉村,孩子们也要一起去到新院。
得知原爱心家庭可以来院里继续从事养育工作,她高兴得立马就答应下来。
“找了村主任好几次,就怕报不上名。
”韩会芳说。
“那时闺女、儿子年纪都小。
我们要挪地儿住,也有这样那样的难处。
”韩会芳的丈夫刘淑玉说,可他们一家四口都觉得,福利院的孩子更需要帮助,得让他们有个完整的“家”。
所以,两口子把家里五六亩耕地托付给姐姐,韩会芳重新参加面试,接受专业指导和培训,顺利当上“亲亲妈妈”;烧得一手好菜的刘淑玉也应聘上了院里的食堂厨师,负责给院里集体养育的重度残疾儿童准备一日三餐。
夫妻二人来到离家66公里之外 □田可新报道疫情期间,韩会芳对孩子们的照顾更是格外上心。
记者看到,厨房的墙上挂着一周的食谱,上面详细地写着每日三餐的饭食,早餐必有鸡蛋和牛奶,午餐和晚饭四菜一汤,每天都有不同的花样。
饭时,孩子们总是开开心心,一家人其乐融融。
的儿童福利院,自此就在儿童福利院“新和家园6号”安下了家,一住就是9年。
“照顾自家孩子,累啥” “新和家园”是济南市儿童福利院专门为孤残儿童开设的主题家园房之
一,为“亲亲妈妈”和孩子们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们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
韩会芳刘淑玉和7个孩子居住的家园房,是个15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房屋宽敞明亮,家具电器一应俱全,住宿环境温馨舒适,客厅的墙上贴满了照片,都是曾经在韩会芳温暖臂弯里感受过母爱的孩子们留下的动人瞬间。
日复一日,韩会芳每天早上5点多钟就要起床开始准备7个孩子的早餐,饭做好后再挨个叫孩子们起床。
她这边指导患唐氏综合征的大朋扣扣子,那边教智力障碍的小西怎样提裤子,手底下还麻利地给脑瘫的兴兴穿上了衣服,又依次引导孩子们上厕所、洗漱,然后给孩子们挨个测量体温,还要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和能力,井然有序地安排他们读书、玩玩具、做游戏、画画…… 孩子多,对家里进行全面的消毒和通风是日常必要的环节。
疫情期间,韩会芳对孩子们的照顾更是格外上心。
1月24日,济南市儿童福 利院开始施行封闭隔离,孩子们的饮食标准不仅丝毫没有降低,营养摄入反而比以前更好。
“今天的晚饭是胡萝卜虾仁、西红柿黄瓜鸡蛋、山药炖肉、蒜薹炒肉,还有红枣莲子粥和馒头。
”韩会芳给记者说。
记者看到,厨房的墙上挂着一周的食谱,上面详细地写着每日三餐的饭食,早餐必有鸡蛋和牛奶,午餐和晚饭四菜一汤,每天都有不同的花样。
疫情防控期间,济南市儿童福利院取消了所有聚集性的活动和项目,原本应送往早教区、康复区和社会福利学校的孩子们都在家隔离。
这下子,韩会芳、刘淑玉不仅是孩子们的妈妈、爸爸,也变身成了孩子的护理员、特教老师、康复师。
每天,韩会芳要带着孩子们在家里做身体律动、玩游戏,要给智障的儿童开展认知教育,给脑瘫的儿童进行基础的康复训练。
刘淑玉工作之余,也在家里帮忙。
夜里,夫妻俩还要轮流起来几次,给孩子们翻身、换尿布、盖被子。
看护这么多孩子累不累?“照顾自家孩子,累啥。
我俩能忙得过来。
他们茁壮成长,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
”韩会芳说。
“和孩子们在一起,能多活十年” 眼下,韩会芳照看的7个孩子里,最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1岁半。
“这孩子虽是个唐氏综合征患儿,但可爱极了,也黏人。
”韩会芳抱起最小的燕燕亲不够,这白白胖胖的小娃娃依偎在妈妈的怀里,一看到韩会芳的眼睛,就笑意盈盈。
“大朋最大,也最让我省心,2012年刚来时五六岁,还不太会走路,也不大会自己吃饭。
如今,他不仅能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还能多多少少帮着干家务。
我每次给弟弟妹妹们换尿不湿的时候,大朋就跑过来,帮我撑垃圾袋。
”“还有兴兴,学东西特别快,现在能用手指比划1到10了!”“还有荣荣,12岁了,每天都有院里的老师给他一对一辅导五年级的课程。
”韩会芳给记者说着自己的孩子们,满脸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养育孤残儿童,光是喜欢孩子还不够,还得具备福利院倡导的“五心理念”———“爱心、细心、精心、诚心、恒心”。
小西今年7岁了,一直活泼地在妈妈身边扭来扭去,冲着记者发出声音。
韩会芳哈哈笑起来,“他这就是在跟你说话了。
给小西说的事情他都不太懂,就得慢慢哄着。
吃饭的时候,他吃一半就不吃了,剩下的半碗就需要你一点点地喂,表扬着,碗才能见底。
” 妈妈尽心尽力呵护孩子们,孩子们也从心 刘淑玉在福利院做厨师的工作也有9年的时间了,和他交谈了几句,记者就发现,这两口子性子很是互补。
比起韩会芳的开朗热情,刘淑玉话就少了许多,是个埋头做事的人。
“她本来就爱唱爱跳,喜欢孩子,这项工作她做得很开心,我就全力支持!”刘淑玉说。
春节期间,怀孕的女儿本来想在韩会芳夫妻俩身边过年。
疫情骤然来临,打乱了所有计划。
在全院要封闭管理的大局下,面对着家中7个需要自己照料的孤残儿童,韩会芳夫妻依然选择了坚守工作岗位,“狠心”把亲生女儿拒之门外。
“孩子们更需要人照顾,就让她自己捣鼓(照顾自己)吧。
疫情期间,顾大家,不顾小家。
福利院的院长、其他工作人员也都2个多月没回家了,白里黑里地一起照顾孩子。
” 女儿想妈了,就会打视频电话撒娇,“妈,我想吃你包的大包子了。
”韩会芳常安慰女儿,等“出来”后,就给她蒸一大锅。
“孩子们都让我放心。
”韩会芳告诉记者,女儿和儿子从小都是村里老少爷们儿眼里的优秀孩子。
儿子部队退伍后,成为一名公交车司机,去年年底还被评为了优秀驾驶员。
“女儿和儿子都把家里这些弟弟妹妹当宝贝似的。
我做饭的时候,他们抢着抱、帮着喂,福利院给配了个婴儿车,这俩孩子也是抢着推,抢着照顾弟弟妹妹。
” 讲到以后,韩会芳有憧憬,“盼着荣荣早点走向社会,小西能早点‘起来’(方言,长大自理),不能认知的孩子们都能多多认知,这就是最大的心愿了。
” 新和家园6号房里,大朋和荣荣住一间卧室,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作品,童趣十足。
卧室里整整齐齐摆放着两个孩子的小床、书桌、电子琴,书桌上摞放着俩孩子平时看的书,还铺着一张他们画的画。
透过卧室的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大山,在温暖的阳光和雨露滋润下,山上的树木和小草吐出新绿,把大山装点得青翠欲滴,春意浓浓。
福利院的孩子们,正像春天里的小树苗,在“亲亲妈妈”们爱心雨露的滋润下,不断长高、长大。
(文中孩子均为化名) □本报记者张晓帆 轻巧地把毽子停在脚尖上,轻轻一挑把毽子弹起,然后双手做出大鹏展翅的动作,接着用右脚把毽子踢到肩膀的后侧方,腰部一发力,紧跟一个180度的转身,一口叼住在空中做“舞蹈”的毽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青岛市李沧区兴华路街道邢台路社区“北蝶花毽”花毽队队长曾其青成了抖音上的网红,一只小小的毽子,在常人的脚上踢十来个回合已属不易,而69岁的曾其青却能或踢或挑地耍上将近百个招式,数小时不让毽子落地。
60岁那年跟外甥学踢毽 曾其青的家,面积不算大,但是角角落落都充满了“潮”气息,为了满足随时随地踢毽子的需求,他去年对家里重新装修,把阳台打造成了踢花毽的场地,小小阳台便成了曾其青的一方乐土。
提及如何与毽子结缘,曾其青笑谈,“60岁那一年,和老伴在北京的姐姐家看见爱好花毽的外甥踢花毽,我就知道,这辈子和花毽是再也分不开了。
” 毽子踢起来,没想到花样这么多,想到小时候爱玩沙包,踢毽子又没有场地限制,还能锻炼,曾其青干脆小住了下来,不仅每天跟着外甥踢毽儿,空闲下来还去天坛公园看大家踢花毽,怀念起小时候踢沙包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
除了花样,曾其青在接触花毽的过程中,逐渐被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所折服。
踢毽子是从古代“蹴鞠”演变而来的,起源于汉代,而盛行于南北朝及隋、唐。
蹴鞠本是军中习武之戏,类似今天的足球赛,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蹴鞠被毽取而代之,娱乐范围亦由军中扩展到民间,成为我国民间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花毽因构造和打法的区别,有南北派之分,俗称“南燕北蝶”,他练习的正是北蝶花毽。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回到李沧的家中,他就根据自己所学的内容,结合网络上的视频,每天清晨和傍晚都去沧口公园,一番勤学苦练,悟出了踢毽儿的规律和四项基本功相互作用的路数。
曾其青,脚尖上蝴蝶飞 青在练习中不拘泥于传统招式,不断进行创新,融合并加入武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使花毽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一有机会,曾其青就会参加一些民俗体育比赛,和一起参赛的全国各地的毽友切磋交流技巧经验,为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增添亮丽的色彩。
在第四届青岛市花毽锦标赛上,他荣获个人自选动作赛冠军,并蝉联民俗老游戏擂台争霸赛擂主。
毽子虽小,但健身功能齐全,脑、眼、身、腿、脚,样样都能锻炼到。
花键已经成为曾其青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大的收获就是身体越来越好。
自从练习踢花毽,他原有的左臂中风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
社区总动员,一起来踢毽 曾其青的“北蝶花毽”成了抖音上的网红。
怎样才能让毽子在空中做出各式各样优美的“舞蹈”?曾其青说,这要靠力度与毽感。
“要利用脚面、脚尖的弧度,给毽子加力,加旋转,让毽子在脚面上方飞快转动起来。
”至于超强的控毽技术,前后左右都能无死角控毽,让毽子在他自己身体的前后左右上下翻飞,就如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一样,只有靠勤练。
一盘、二拐、三磕、四绷,是花式踢毽的四项基本功,练熟了这四项基本功,就为练习花式踢法打下了基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曾其青踢毽技术出神入化并非偶然。
从刚刚开始接触花键到现在,这四个基本功曾其青每天要练习100个,从来没有间断过。
兴趣加上努力,曾其青的每次表演都能让人眼前一亮。
观察蝴蝶踢“活”毽子 踢法创新,先要学会将毽子踢好,再去琢 □张晓帆报道 磨把毽子踢“活”。
北蝶花毽是由蝴蝶的动作衍生而来,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曾其青花样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近距离观察蝴蝶运动,曾其青在花毽原有的花样基础上,原创出了三种新的花样。
在缓慢地移动与凑近观察蝴蝶时,清幽的道路显得“拥挤”起来,不断给人带来惊喜。
一对蝴蝶在交配;几只蝴蝶跳跃到树枝上;落在花上的蝴蝶展翅高飞……大自然富于生机,惊喜总是更多青睐有心人。
曾其青每次出游看到蝴蝶,一蹲就是好几个小时,并原创出落蝶飞、蝶飞冲天等动作样式。
背上相机,看到蝴蝶就“咔嚓咔嚓”按动快门,这成了练习花毽以来曾其青最大的爱好。
“摄影让我看到了生活中很多美的东西,运用到了花毽花样创新中。
”曾其青说,平日里自己时间安排得很满,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去拍摄蝴蝶。
花毽要踢好,还要把舞台感踢出来。
曾其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用自己的余热去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是件幸福的事。
曾其清总想着带动大家一起健身,一起进步,把锻炼身体的好方法传递给其他人。
2011年刚刚开始踢毽的时候,青岛踢北蝶花毽的人并不多。
曾其青每次学会了新动作就教给一起玩的街坊,渐渐地,沧口公园里氛围越来越热闹,玩法多样、易学易练、器材简单、不易受伤的花毽逐渐有了盖过广场舞的势头。
每当金鸡报晓,迎来冉冉升起的朝阳,沧口公园的街头巷尾、公园广场便涌现出一大批踢花毽的男男女女;他们或单人,或三五成群,时而凌空腾跃,时而俯身勾踢,那如燕的身姿和婀娜的形态伴着上下翻飞、五颜六色的花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每周和毽友们在公园的“毽约”已然形成了不言而喻的默契,在这里,踢毽的不少是夫妻联袂上阵,还有三代同场的,父子兵、爷孙兵,全家总动员,一起来踢毽。
2017年,曾其青在社区组建了“北蝶花毽”花毽队,把花毽这项运动进行推广,这支队伍集合了社区里老年花毽运动爱好者,平均年龄64岁,他们每天集中练习3个小时,在一起蹦蹦跳跳说说笑笑中健身娱乐,为晚年生活注入了活力。
花毽讲究的是守规矩和懂配合,四人一组,每人依次轮流踢毽子,不能变顺序、换位置,需要集中精力做好动作。
现在队员们已经从起初的比数踢晋升到技巧踢,从最基础的盘 踢、磕踢、拐踢逐步向高难度扩展,肢体变化越来越精巧,花样踢法越来越多,“北蝶花毽”花毽队在团体比赛中经常获得好成绩。
曾其青说,踢毽子并不是为了要在比赛中取得多好成绩,而是带领大家一起来锻炼身体,强身健体才是目的。
平日有空经常和毽队队员一起去爬山、旅游,每次他都带着花毽,走到哪儿踢到哪儿,周围人就会被他和毽队队员们的精彩技艺深深吸引,他趁机向周围游客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北蝶花毽,并鼓励大家一起来学习踢花毽。
他还走进学校,从娃娃抓起宣传这项非遗项目,“只要哪间学校、哪个社区、哪个项目需要我,我就抽时间去分享,真正做到让花毽运动走入百姓家”。
由于踢花毽特别容易受到场地、天气影响,2017年,邢台路社区建设了宽敞明亮的居民文体活动室,居民有了更好的场地,再加上曾其青毫无保留的专业指导,社区居民们踢花毽的积极性更高了。
每天傍晚6点开始,活动室都会传来阵阵的欢声笑语和清脆的“嗒嗒嗒”的踢毽子的声音,此时如果走进活动室,你就会看到花毽像一只美丽的蝴蝶一样在人们脚尖上下翻飞,每个人脸上都是既全神贯注又开心愉快的神情。
有的居民是慕名而来向曾其青学习踢花毽,来学习的下有上小学的孩童,上有精神矍铄的老人;有强身健体的男士,也有减肥爱美的女士。
有些踢毽零基础的居民天天傍晚跟着曾其青学习,半年左右就能熟练地踢几个花样了。
“以前我是乱踢一气,现在在踢毽教练的悉心指点下我进步很快,以前只能一次性踢5下,现在一次性可以踢50多下。
人老先从腿上见,而通过练习花式踢毽让我腿脚更灵活,以前走路都觉气喘,现在自己能一口气在沧口公园走上两圈。
”跟随曾其青练毽的退休职工王贵荣对踢毽健身益心的好处深有体会。
曾其青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义务授技,他带过的徒弟林林总总有几百人。
“踢毽是一项老少咸宜的运动,它柔中带刚,亦刚亦柔,毽品亦如人品。
现在踢毽子的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学的少。
有一些家庭怕孩子受伤、吃苦又耽误学习,不想让孩子学踢毽儿。
其实关键在兴趣,只要有兴趣,就不怕吃苦,也不会耽误学习。
”曾其青用小小花毽影响了一代人。
一个毽子,演绎着他的退休后的幸福生活,也抒发着他的爱毽情怀。
4月3日下午,面对记者的采访,她朴实真诚、开朗热情,口罩下和善的笑意难掩。
眼下,夫妻俩正照顾着家里的七个娃。
趁着准备晚饭的空儿,一家子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亲亲妈妈”韩会芳:为福娃筑起一个家 □本报记者田可新实习生王树平 在济南市儿童福利院,有22户特殊的家庭,每户家庭都有7到9名儿童,他们都是因种种原因失去亲生父母的孤残儿童。
2011年,该院招聘具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夫妻来院工作,和院里的孤残儿童组成新的家庭,让孩子们重新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
韩会芳、刘淑玉的家庭就是其中之
一。
9年间,这对夫妻俩先后照料过近40名孤残儿童,经过他们的悉心呵护,先后有20余名儿童身体、认知各方面有明显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成功被国内外家庭收养,完全回归社会,这些折翼天使的“生命之花”得到了第二次绽放。
底里关爱妈妈。
韩会芳回忆说,有一次她感冒了,特别不舒服,躺在床上起不来。
然然和东东爬到床上,趴在她身边着急地说:“妈妈,你起不来,你可别死啊。
”“小孩子不太会表达,但我知道这是担心的意思,心里可暖了!然然和东东,现在都已经被爱心家庭收养了。
然然长得甜美,古灵精怪,活泼可爱,最招人喜欢,全院没人不认识这小家伙,没人不疼她。
东东十分安静,是个长着大眼睛、长睫毛的小帅哥,和我默契可深了,我俩总能在亲子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讲起这些,韩会芳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孩子们拿了奖状,我回家就贴墙上,一遍一遍看,用咱济南话说就是心里挺滋儿!” “和孩子在一起,我哪还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儿,能多活十年!”说完,她又笑起来。
舍小家、顾大家 “和孩子们再也分不开了” 韩会芳是历城区唐王镇纸坊村人,那里民风淳朴、交通便利、经济富裕,村民住房也比较宽裕。
2004年8月18日,福利院在此建立了济南市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基地,让福利院收养的孤残儿童走进家庭,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生性喜欢孩子的韩会芳,原本在家务农,得知福利院招募爱心寄养家庭的消息,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了首批孤残儿童的“爱心妈妈”。
“有的孩子眼睛可亮可亮了,他们笑起来,都可好看了!把他们抱起来之后,看到他们冲着我开心地笑,我的心立马就化了,都是需要人疼的宝贝儿。
孩子们也都喜欢让人抱,爱贴乎人,我那时就知道,和他们再也分不开了。
”回想起在福利院第一次见到孩子的场景,韩会芳依旧有些激动,眼角泪光闪现。
从福利院回家后,韩会芳的家里就多了两名新成员———婷婷和安安,两个孩子都是两三岁的重度脑瘫患儿,安安还有点癫痫,“福利院的老师手把手教给‘妈妈’们怎么照顾孩子,白天把孩子送到院里康复,到点了我就接孩子回家吃饭。
两个娃都离不了人,我就买了一辆电动车,去姥姥家、出门啊都带着俩娃。
” 为了不分开,韩会芳还搬了“家”。
2011年5月,济南市儿童福利院在历城区柳埠镇建成。
为了便于管理,同时让孤残儿童享受到更好的设施和师资,该院把纸坊村的家庭寄养基地迁至周边的突泉村,孩子们也要一起去到新院。
得知原爱心家庭可以来院里继续从事养育工作,她高兴得立马就答应下来。
“找了村主任好几次,就怕报不上名。
”韩会芳说。
“那时闺女、儿子年纪都小。
我们要挪地儿住,也有这样那样的难处。
”韩会芳的丈夫刘淑玉说,可他们一家四口都觉得,福利院的孩子更需要帮助,得让他们有个完整的“家”。
所以,两口子把家里五六亩耕地托付给姐姐,韩会芳重新参加面试,接受专业指导和培训,顺利当上“亲亲妈妈”;烧得一手好菜的刘淑玉也应聘上了院里的食堂厨师,负责给院里集体养育的重度残疾儿童准备一日三餐。
夫妻二人来到离家66公里之外 □田可新报道疫情期间,韩会芳对孩子们的照顾更是格外上心。
记者看到,厨房的墙上挂着一周的食谱,上面详细地写着每日三餐的饭食,早餐必有鸡蛋和牛奶,午餐和晚饭四菜一汤,每天都有不同的花样。
饭时,孩子们总是开开心心,一家人其乐融融。
的儿童福利院,自此就在儿童福利院“新和家园6号”安下了家,一住就是9年。
“照顾自家孩子,累啥” “新和家园”是济南市儿童福利院专门为孤残儿童开设的主题家园房之
一,为“亲亲妈妈”和孩子们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们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
韩会芳刘淑玉和7个孩子居住的家园房,是个15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房屋宽敞明亮,家具电器一应俱全,住宿环境温馨舒适,客厅的墙上贴满了照片,都是曾经在韩会芳温暖臂弯里感受过母爱的孩子们留下的动人瞬间。
日复一日,韩会芳每天早上5点多钟就要起床开始准备7个孩子的早餐,饭做好后再挨个叫孩子们起床。
她这边指导患唐氏综合征的大朋扣扣子,那边教智力障碍的小西怎样提裤子,手底下还麻利地给脑瘫的兴兴穿上了衣服,又依次引导孩子们上厕所、洗漱,然后给孩子们挨个测量体温,还要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和能力,井然有序地安排他们读书、玩玩具、做游戏、画画…… 孩子多,对家里进行全面的消毒和通风是日常必要的环节。
疫情期间,韩会芳对孩子们的照顾更是格外上心。
1月24日,济南市儿童福 利院开始施行封闭隔离,孩子们的饮食标准不仅丝毫没有降低,营养摄入反而比以前更好。
“今天的晚饭是胡萝卜虾仁、西红柿黄瓜鸡蛋、山药炖肉、蒜薹炒肉,还有红枣莲子粥和馒头。
”韩会芳给记者说。
记者看到,厨房的墙上挂着一周的食谱,上面详细地写着每日三餐的饭食,早餐必有鸡蛋和牛奶,午餐和晚饭四菜一汤,每天都有不同的花样。
疫情防控期间,济南市儿童福利院取消了所有聚集性的活动和项目,原本应送往早教区、康复区和社会福利学校的孩子们都在家隔离。
这下子,韩会芳、刘淑玉不仅是孩子们的妈妈、爸爸,也变身成了孩子的护理员、特教老师、康复师。
每天,韩会芳要带着孩子们在家里做身体律动、玩游戏,要给智障的儿童开展认知教育,给脑瘫的儿童进行基础的康复训练。
刘淑玉工作之余,也在家里帮忙。
夜里,夫妻俩还要轮流起来几次,给孩子们翻身、换尿布、盖被子。
看护这么多孩子累不累?“照顾自家孩子,累啥。
我俩能忙得过来。
他们茁壮成长,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
”韩会芳说。
“和孩子们在一起,能多活十年” 眼下,韩会芳照看的7个孩子里,最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1岁半。
“这孩子虽是个唐氏综合征患儿,但可爱极了,也黏人。
”韩会芳抱起最小的燕燕亲不够,这白白胖胖的小娃娃依偎在妈妈的怀里,一看到韩会芳的眼睛,就笑意盈盈。
“大朋最大,也最让我省心,2012年刚来时五六岁,还不太会走路,也不大会自己吃饭。
如今,他不仅能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还能多多少少帮着干家务。
我每次给弟弟妹妹们换尿不湿的时候,大朋就跑过来,帮我撑垃圾袋。
”“还有兴兴,学东西特别快,现在能用手指比划1到10了!”“还有荣荣,12岁了,每天都有院里的老师给他一对一辅导五年级的课程。
”韩会芳给记者说着自己的孩子们,满脸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养育孤残儿童,光是喜欢孩子还不够,还得具备福利院倡导的“五心理念”———“爱心、细心、精心、诚心、恒心”。
小西今年7岁了,一直活泼地在妈妈身边扭来扭去,冲着记者发出声音。
韩会芳哈哈笑起来,“他这就是在跟你说话了。
给小西说的事情他都不太懂,就得慢慢哄着。
吃饭的时候,他吃一半就不吃了,剩下的半碗就需要你一点点地喂,表扬着,碗才能见底。
” 妈妈尽心尽力呵护孩子们,孩子们也从心 刘淑玉在福利院做厨师的工作也有9年的时间了,和他交谈了几句,记者就发现,这两口子性子很是互补。
比起韩会芳的开朗热情,刘淑玉话就少了许多,是个埋头做事的人。
“她本来就爱唱爱跳,喜欢孩子,这项工作她做得很开心,我就全力支持!”刘淑玉说。
春节期间,怀孕的女儿本来想在韩会芳夫妻俩身边过年。
疫情骤然来临,打乱了所有计划。
在全院要封闭管理的大局下,面对着家中7个需要自己照料的孤残儿童,韩会芳夫妻依然选择了坚守工作岗位,“狠心”把亲生女儿拒之门外。
“孩子们更需要人照顾,就让她自己捣鼓(照顾自己)吧。
疫情期间,顾大家,不顾小家。
福利院的院长、其他工作人员也都2个多月没回家了,白里黑里地一起照顾孩子。
” 女儿想妈了,就会打视频电话撒娇,“妈,我想吃你包的大包子了。
”韩会芳常安慰女儿,等“出来”后,就给她蒸一大锅。
“孩子们都让我放心。
”韩会芳告诉记者,女儿和儿子从小都是村里老少爷们儿眼里的优秀孩子。
儿子部队退伍后,成为一名公交车司机,去年年底还被评为了优秀驾驶员。
“女儿和儿子都把家里这些弟弟妹妹当宝贝似的。
我做饭的时候,他们抢着抱、帮着喂,福利院给配了个婴儿车,这俩孩子也是抢着推,抢着照顾弟弟妹妹。
” 讲到以后,韩会芳有憧憬,“盼着荣荣早点走向社会,小西能早点‘起来’(方言,长大自理),不能认知的孩子们都能多多认知,这就是最大的心愿了。
” 新和家园6号房里,大朋和荣荣住一间卧室,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作品,童趣十足。
卧室里整整齐齐摆放着两个孩子的小床、书桌、电子琴,书桌上摞放着俩孩子平时看的书,还铺着一张他们画的画。
透过卧室的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大山,在温暖的阳光和雨露滋润下,山上的树木和小草吐出新绿,把大山装点得青翠欲滴,春意浓浓。
福利院的孩子们,正像春天里的小树苗,在“亲亲妈妈”们爱心雨露的滋润下,不断长高、长大。
(文中孩子均为化名) □本报记者张晓帆 轻巧地把毽子停在脚尖上,轻轻一挑把毽子弹起,然后双手做出大鹏展翅的动作,接着用右脚把毽子踢到肩膀的后侧方,腰部一发力,紧跟一个180度的转身,一口叼住在空中做“舞蹈”的毽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青岛市李沧区兴华路街道邢台路社区“北蝶花毽”花毽队队长曾其青成了抖音上的网红,一只小小的毽子,在常人的脚上踢十来个回合已属不易,而69岁的曾其青却能或踢或挑地耍上将近百个招式,数小时不让毽子落地。
60岁那年跟外甥学踢毽 曾其青的家,面积不算大,但是角角落落都充满了“潮”气息,为了满足随时随地踢毽子的需求,他去年对家里重新装修,把阳台打造成了踢花毽的场地,小小阳台便成了曾其青的一方乐土。
提及如何与毽子结缘,曾其青笑谈,“60岁那一年,和老伴在北京的姐姐家看见爱好花毽的外甥踢花毽,我就知道,这辈子和花毽是再也分不开了。
” 毽子踢起来,没想到花样这么多,想到小时候爱玩沙包,踢毽子又没有场地限制,还能锻炼,曾其青干脆小住了下来,不仅每天跟着外甥踢毽儿,空闲下来还去天坛公园看大家踢花毽,怀念起小时候踢沙包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
除了花样,曾其青在接触花毽的过程中,逐渐被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所折服。
踢毽子是从古代“蹴鞠”演变而来的,起源于汉代,而盛行于南北朝及隋、唐。
蹴鞠本是军中习武之戏,类似今天的足球赛,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蹴鞠被毽取而代之,娱乐范围亦由军中扩展到民间,成为我国民间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花毽因构造和打法的区别,有南北派之分,俗称“南燕北蝶”,他练习的正是北蝶花毽。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回到李沧的家中,他就根据自己所学的内容,结合网络上的视频,每天清晨和傍晚都去沧口公园,一番勤学苦练,悟出了踢毽儿的规律和四项基本功相互作用的路数。
曾其青,脚尖上蝴蝶飞 青在练习中不拘泥于传统招式,不断进行创新,融合并加入武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使花毽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一有机会,曾其青就会参加一些民俗体育比赛,和一起参赛的全国各地的毽友切磋交流技巧经验,为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增添亮丽的色彩。
在第四届青岛市花毽锦标赛上,他荣获个人自选动作赛冠军,并蝉联民俗老游戏擂台争霸赛擂主。
毽子虽小,但健身功能齐全,脑、眼、身、腿、脚,样样都能锻炼到。
花键已经成为曾其青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大的收获就是身体越来越好。
自从练习踢花毽,他原有的左臂中风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
社区总动员,一起来踢毽 曾其青的“北蝶花毽”成了抖音上的网红。
怎样才能让毽子在空中做出各式各样优美的“舞蹈”?曾其青说,这要靠力度与毽感。
“要利用脚面、脚尖的弧度,给毽子加力,加旋转,让毽子在脚面上方飞快转动起来。
”至于超强的控毽技术,前后左右都能无死角控毽,让毽子在他自己身体的前后左右上下翻飞,就如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一样,只有靠勤练。
一盘、二拐、三磕、四绷,是花式踢毽的四项基本功,练熟了这四项基本功,就为练习花式踢法打下了基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曾其青踢毽技术出神入化并非偶然。
从刚刚开始接触花键到现在,这四个基本功曾其青每天要练习100个,从来没有间断过。
兴趣加上努力,曾其青的每次表演都能让人眼前一亮。
观察蝴蝶踢“活”毽子 踢法创新,先要学会将毽子踢好,再去琢 □张晓帆报道 磨把毽子踢“活”。
北蝶花毽是由蝴蝶的动作衍生而来,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曾其青花样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近距离观察蝴蝶运动,曾其青在花毽原有的花样基础上,原创出了三种新的花样。
在缓慢地移动与凑近观察蝴蝶时,清幽的道路显得“拥挤”起来,不断给人带来惊喜。
一对蝴蝶在交配;几只蝴蝶跳跃到树枝上;落在花上的蝴蝶展翅高飞……大自然富于生机,惊喜总是更多青睐有心人。
曾其青每次出游看到蝴蝶,一蹲就是好几个小时,并原创出落蝶飞、蝶飞冲天等动作样式。
背上相机,看到蝴蝶就“咔嚓咔嚓”按动快门,这成了练习花毽以来曾其青最大的爱好。
“摄影让我看到了生活中很多美的东西,运用到了花毽花样创新中。
”曾其青说,平日里自己时间安排得很满,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去拍摄蝴蝶。
花毽要踢好,还要把舞台感踢出来。
曾其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用自己的余热去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是件幸福的事。
曾其清总想着带动大家一起健身,一起进步,把锻炼身体的好方法传递给其他人。
2011年刚刚开始踢毽的时候,青岛踢北蝶花毽的人并不多。
曾其青每次学会了新动作就教给一起玩的街坊,渐渐地,沧口公园里氛围越来越热闹,玩法多样、易学易练、器材简单、不易受伤的花毽逐渐有了盖过广场舞的势头。
每当金鸡报晓,迎来冉冉升起的朝阳,沧口公园的街头巷尾、公园广场便涌现出一大批踢花毽的男男女女;他们或单人,或三五成群,时而凌空腾跃,时而俯身勾踢,那如燕的身姿和婀娜的形态伴着上下翻飞、五颜六色的花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每周和毽友们在公园的“毽约”已然形成了不言而喻的默契,在这里,踢毽的不少是夫妻联袂上阵,还有三代同场的,父子兵、爷孙兵,全家总动员,一起来踢毽。
2017年,曾其青在社区组建了“北蝶花毽”花毽队,把花毽这项运动进行推广,这支队伍集合了社区里老年花毽运动爱好者,平均年龄64岁,他们每天集中练习3个小时,在一起蹦蹦跳跳说说笑笑中健身娱乐,为晚年生活注入了活力。
花毽讲究的是守规矩和懂配合,四人一组,每人依次轮流踢毽子,不能变顺序、换位置,需要集中精力做好动作。
现在队员们已经从起初的比数踢晋升到技巧踢,从最基础的盘 踢、磕踢、拐踢逐步向高难度扩展,肢体变化越来越精巧,花样踢法越来越多,“北蝶花毽”花毽队在团体比赛中经常获得好成绩。
曾其青说,踢毽子并不是为了要在比赛中取得多好成绩,而是带领大家一起来锻炼身体,强身健体才是目的。
平日有空经常和毽队队员一起去爬山、旅游,每次他都带着花毽,走到哪儿踢到哪儿,周围人就会被他和毽队队员们的精彩技艺深深吸引,他趁机向周围游客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北蝶花毽,并鼓励大家一起来学习踢花毽。
他还走进学校,从娃娃抓起宣传这项非遗项目,“只要哪间学校、哪个社区、哪个项目需要我,我就抽时间去分享,真正做到让花毽运动走入百姓家”。
由于踢花毽特别容易受到场地、天气影响,2017年,邢台路社区建设了宽敞明亮的居民文体活动室,居民有了更好的场地,再加上曾其青毫无保留的专业指导,社区居民们踢花毽的积极性更高了。
每天傍晚6点开始,活动室都会传来阵阵的欢声笑语和清脆的“嗒嗒嗒”的踢毽子的声音,此时如果走进活动室,你就会看到花毽像一只美丽的蝴蝶一样在人们脚尖上下翻飞,每个人脸上都是既全神贯注又开心愉快的神情。
有的居民是慕名而来向曾其青学习踢花毽,来学习的下有上小学的孩童,上有精神矍铄的老人;有强身健体的男士,也有减肥爱美的女士。
有些踢毽零基础的居民天天傍晚跟着曾其青学习,半年左右就能熟练地踢几个花样了。
“以前我是乱踢一气,现在在踢毽教练的悉心指点下我进步很快,以前只能一次性踢5下,现在一次性可以踢50多下。
人老先从腿上见,而通过练习花式踢毽让我腿脚更灵活,以前走路都觉气喘,现在自己能一口气在沧口公园走上两圈。
”跟随曾其青练毽的退休职工王贵荣对踢毽健身益心的好处深有体会。
曾其青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义务授技,他带过的徒弟林林总总有几百人。
“踢毽是一项老少咸宜的运动,它柔中带刚,亦刚亦柔,毽品亦如人品。
现在踢毽子的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学的少。
有一些家庭怕孩子受伤、吃苦又耽误学习,不想让孩子学踢毽儿。
其实关键在兴趣,只要有兴趣,就不怕吃苦,也不会耽误学习。
”曾其青用小小花毽影响了一代人。
一个毽子,演绎着他的退休后的幸福生活,也抒发着他的爱毽情怀。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