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小网民”沉迷网络,如何预防青少年沉迷于网络

青少年 1
2022年3月28日编辑:陈秀云 星期一E-mail:ncdzzbs@ 如何预防“小网民”沉迷网络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需多方参与   近年来,低龄“小网迷”越来越多。
如何给未成年人营造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是让不少家长头疼的事。
在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看来,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沉迷,以及高额打赏、高额消费等问题,关键在于网络平台严格落实用户实名制。
  “不仅要实名注册,还要进行实名认证,防止假冒他人身份、借用他人身份进行注册登记,以及未成年人租用、购买成年人的账号进行使用。
”赵占领强调,这要求用户在注册时不仅要提供本人身份证照片或手持身份证的照片,还需进行人脸识别验证,确保账号的注册 者与使用者一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晓冰认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关键在于监护人的监督引导。
监护人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控制好上网时长,引导孩子浏览有益内容等。
同时,学校也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引导他们在自己遇到网络欺凌、网络侵权、网络诈骗时,及时举报或求助家长、教师等。
  3月1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再次公开征求意见。
此次征求意见稿共7章67条,内容较2016年草案征求意见稿扩充近一倍,并增设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专章,以及加强未成年人个人 信息保护等方面内容。
  对于征求意见稿增设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专章,赵占领表示,其从信息的收集、处理、使用、保护等方面进一步细化,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形成呼应,填补了部分制度空白。
张晓冰也认为,这顺应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单独立法、专门保护的发展趋势。
  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处理时应当取得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
此次征求意见稿专章细化了该规定,明确了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基本原则、知情同意等,特别强调了处理未成年人敏感个人信息的必要性、事前评估、单独同意等具体规则,并要求评估报告和处理情况记录应当至少保存3年。
  “这些规定实际上对各类主体 施加了重责,意味着我国未成年人保护进入全新的阶段,一切都遵循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基本原则。
”张晓冰说。
  记者注意到,此次征求意见稿还增设了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专章。
其中提到,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制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测评指标。
改善未成年人上网条件,通过配备指导教师或者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供优质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
  张晓冰指出,网络素养培育确有必要,监护人应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指导未成年人行使其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各项权利,帮助未成年人提升网络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监护人要有意识增加亲子共屏时间,引导孩子辩证地 看待互联网。
  在张晓冰看来,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将未成年人的利益贯彻落实到网络保护的方方面面,但仍有几个问题需要明确。
比如,监护人没有选择青少年模式,导致孩子进行了打赏或沉迷游戏,谁来承担最终责任?如何平衡监护人、创作者及平台之间的责任?如何将征求意见稿与家庭教育促进法联系起来?  张晓冰建议,应增加强制报告制度。
比如,鼓励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发现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情形,及时报告有关部门;鼓励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临其他危险情形,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据《中国青年报》) 孩子居家上网课,父母要做定海神针 近期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多个省份,多地中小学生居家上网课。
作为父母,既要正常上班,又要照顾孩子,承受着巨大压力。
“疲惫不堪”“鸡飞狗跳”成为一些父母的高频词。
如果说,养孩子是一场修行,那么,孩子居家上网课,对父母来说,是修行过程中较难走的一段路。
在这期间,如果父母能相信孩子,相信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这段路上的艰难,就会成为亲子双方共同的精神财富。
相信孩子在积极努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所有个体,天然有认同主流价值观的需求,并且具有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需要。
作为父母,我们要信任孩子,相信孩子能管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并且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上网课时,父母静静地给孩子关上房门,给孩子留下自我管理的空间。
是否专心上课,是否按时完成了作业,完成得怎么样……这些,都是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最好不要越界。
担心孩子开小 差、玩游戏、装作学习,这些,都是父母内心的投射。
自由,是自律的必要土壤。
父母只有敢于适时放手,敢于相信孩子,孩子才能慢慢学会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在反复的探索中,自律能力才会越来越强。
相信孩子的同时,给予孩子无条件积极关注。
当孩子抱怨学习的枯燥,认同并告诉孩子,“感觉枯燥你还能坚持学习,真是了不起!”认真观察孩子在上网课、做家务、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言行,对好的方面,不管多小,都进行肯定、欣赏、鼓励。
有研究调查数据显示:一个经常被负面评论的人,潜能仅能被开发20%-30%;如果能得到肯定,就能上升到50%;如果能得到来自 家庭的肯定,那么潜能则可以被开发70%-80%。
相信自己能做好孩子的表率。
父母是孩子身边的榜样,工作努力、热爱生活、心怀感恩的父母,孩子自然也差不了。
上网课期间,只要孩子不求助,父母尽可以专心做自己的事情,工作、读书,或者提升自己的技能。
父母专注的工作态度、专心的学习神态、为自己负责的做事方式,如同春风化雨,自然而然会影响孩子。
吃饭、休息时间,父母要和孩子少谈学习多谈生活,聊健康说疫情,对身边的人、事、物进行积极解读,言谈话语间致敬为抗疫积极奉献的人。
耳濡目染下,孩子很容易对父母产生认同,对未来积极期待。
父母做好自己,是对孩子最好 的营养。
做好孩子的表率,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管好自己的情绪。
人到中年,事情繁多,上有老下有小,都需关照,产生情绪在所难免。
关键是作为成人,最好能在孩子面前保持情绪稳定。
如果现阶段父母还做不到保持情绪稳定,那么,一定要厘清情绪的责任:首先,每个人的情绪都属于自己;其次,告诉孩子,当父母有情绪的时候,保护好你自己;再次,家人约定,先处理情绪,后处理问题。
只有这三点声明在前,才能避免“踢猫效应”对家庭气氛和孩子的伤害。
这样处理情绪的方式,如果父母能做到,不仅让孩子受益终生,甚至能泽及子孙后代。
大人工作孩子学习,偶有闲暇聊聊疫情。
如果父母能保持这样的心态,情绪稳定,积极期待未来,就会成为全家的定海神针。
那么,这段居家上网课学习的日子,就会变成亲子双方一段温馨的回忆。
农村大众报记者魏新美 家长远程监控孩子有必要吗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里安装了云台摄像头,尤其是家里有行动不便的老人或年幼的孩子,可以通过手机远程监控,防止发生意外。
某些地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孩子无法上学,普遍居家学习,家长不能在身边督促孩子学习。
看准机会的商家在销售智能摄像机时,就打出了“了解孩子在家的一举一动”的广告语。
可见,家长选择这样的看娃神器也是无奈之举。
笔者身边就有不少朋友采用高科技云陪读方式,在工作间隙查看 孩子的学习状况,实现了工作、看娃两不误。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父母远程监控做法的反应不同。
比如,在疫情防控期间,笔者的一位朋友不得不把8岁的儿子交给80岁的老父亲照看,他在家里安装了摄像头,跟儿子约好有事喊爸爸。
孩子发现有了摄像头随时可以找到爸爸,感觉很安全,对摄像头并不反感。
而一个高中生曾向笔者吐槽,当他发现父母在房间安装了摄像头之后,心里特别不舒服,总感觉身后有一双眼睛在盯着自己。
他一气之下拔掉 了摄像头的电源。
由此可见,远程监控孩子解决 不了所有的教育问题,更不适合每一个家庭。
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更多信任和平等沟通,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鼓励他自觉自愿地去学习,而不是强势逼迫或者一味地说教。
这样只会引发孩子的反感和反抗,激化与父母的矛盾。
心理学家李玫瑾曾说过,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如古时候治水一样,宜疏不宜堵。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 永远是孩子,但在青春期孩子的心里,自己就是和父母一样需要被尊重的“大人”。
希望父母们能够对 妈妈在身后看着呢! 孩子多一些耐心,多一点尊重和信 任,相信效果会比安装摄像头好很 多。
(谢文英) 教育部:严禁无资质机构入校开展视力检测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春季学期中小学生视力监测主要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落实学生视力监测制度。
《通知》明确了报送时间为2022年3月15日至2022年6月30日,报送主要信息项目包括双眼裸眼视力和屈光度。
《通知》要求强化条件保障,加强配备视力监测检查设备,加强学校和幼儿园校医院、医务室(卫生室、保健室等)力量,按标准配 备校医。
防控端口前移,学校和家长及时查阅监测结果,学校对视力异常的中小学生和幼儿及时进行提醒教育,及时告知家长带孩子到正 规医疗机构检查确认,控制近视发生、发展。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严格监督管理,严禁无资质机构入校开展视力检测,严厉打击虚假违法营销宣传行为,严控近视防控产品和服务质量,严格视力监测数据安全管理,严格视力检测与相关服务督导检查,切实维护儿童青少年健康和权益。
(据央视)

标签: #网络 #网站 #不被 #如何用 #如何使用 #套餐 #红包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