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玩起来玩起来,,厂商不能只靠营销,智能终端产业观察VR

机上 3
玩起来,厂商不能只靠营销 2022年5月24日 编辑:邱江勇电话:010-88558837E-mail:qiujy@
5 近日,有媒体报道,鸿海集团将撤出群创光电董事会,友达集团前董事长李焜耀不再参选董事。
此举被认为将为我国台湾面板双雄合并埋下伏笔,两家厂商的合并旨在获取全球大尺寸面板市场的优势,这已经不是双方第一次传出合并消息。
但是,对于这次合并传闻,群创光电、友达日前均予以否认。
每逢显示产业下行周期,总是不免有厂商并购的消息传出。
在当下市场环境中,审慎评估自身实力和市场地位,适时调整产能供应规模,并提升产品黏性,是面板企业需要权衡和思考的问题。
王伟 近日,爱奇艺奇遇DreamProVR一体机开售,为鼓励用户使用,官方宣布了“连续打卡”奖励,最高打卡300天可获得3000元购物卡和五重奖励。
去年,Pico也曾推出“180天打卡返半价”的活动,180天打卡完成后会返还客户“实付价格”的一半。
作为营销新实践,“连续打卡返利”似乎已经成了VR硬件厂商的标配,短期内也的确得到了市场正向回馈。
“打卡返利”给厂商提供了宣传噱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VR硬件销量。
Pico官方披露,Pico2022年春节全渠道销售量比上年增长32倍,成交额比去年春节增长29倍。
此外,VR硬件的DAU(日活跃用户数)也随之水涨船高。
对于用户来说,为了达成“打卡”目标,花更多时间去耐心体验更多应用,在提高对VR产品的认知、丰富对VR产品的感受的同时,还能得到真金白银的优惠。
从各有所取的角度看,此举无疑是双赢的结果。
对很多VR用户而言,前沿科技带来的新奇感足够爽,但是也消逝得足够快。
投行PiperSandler今年发布了一份美国青少年使用虚拟现实设备的研究报告,在拥有VR头显的用户中,5%的青少年每天都使用,12%的青少年每周使用数次,34%的青少年每月使用数次,而48%的青少年甚少使用。
中国青少年平时使用VR的频率有多高,笔者没有找到相关调研数据,估计情况也不容乐观。
由于VR的玩家主要是青少年,由此推彼,可以想象在整体VR用户中,设备闲置“吃灰”的速度不比新鲜感退去的速度慢多少。
“打卡返利”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无疑是VR硬件厂商提高VR用户留存率、获得更高用户黏性的一种有益探索,在扩大用户基数的同时,还可以快速培养活跃用户。
事实上,为了撬动消费端,VR厂商在营销层 面没有少动脑子,VR头显半价买、0元免费送…… 然而“,打卡返利期”等营销手段结束后,有多少用户还能够自愿打开VR硬件?厂商是否又要开启新一轮返利才能“拴住”用户的心?说到底,“打卡返利”更多是现有市场大环境下厂商的无奈之举。
如此往复,并不能推动VR行业产生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VR让用户玩起来,不仅有赖于玩家消费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硬件、游戏、内容生态的持续发展。
就VR硬件本身而言,目前远未找到最优方案,各项关键技术有待提升迭代。
诸如VR头盔过重影响长时间佩戴,VR头显的眩晕感仍然存在,游戏中的动作捕捉还有顿挫感,网络传输延迟让画面流畅性大打折扣,近眼显示屏幕的亮度、像素、刷新率等指标有待提升等。
产业各方需要以技术突破为牵引,拉动VR硬件从“能用”向“好用”转变。
从软件层面看,VR杀手级应用可遇不可求,还无法为VR用户提供持续不断的新鲜体验。
2018年被誉为“杀手级应用”的音乐节奏游戏《BeatSaber》(节奏光剑)发布,当年就横扫Rift、OculusQuest、TGA2019最佳/最畅销VR游戏等榜单。
四年过去,《BeatSaber》仍然稳居各大排行榜前两位,事实上,各大VR游戏榜单前10名都相对固定。
作为VR硬件拳头应用的游戏也开始出现断更,无法再留住老用户的心。
再说创新,VR还需源源不断提供更丰富的创新应用和功能,才能吸引更多用户。
手机的演进或许能为VR硬件发展提供借鉴,IDC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3.548亿部,同期全球AR/VR头显出货量仅为1123万台。
手机从仅有通话功能的“大哥大”摇身一变成为现代人离不开的智能终端,其根本是微信、抖音、微博、小红书、腾讯会议等丰富的软件应用,它们就像网络一样全方位承接了用户的强需求,“黏住”并成 功俘获了现代人。
事实上,VR内容应用带来的用户黏性 也将令VR硬件受益。
全球最大的综合性数字发行平台Steam发布的《回顾2021报告》显示,2021年Steam新的VR用户增长率为11%,VR游戏行为增长了22%。
2021年全年Steam平台共上线500多款全新的VR游戏,不断丰富的VR游戏成为VR用户数据变化的主因。
令人欣喜的是,VR硬件厂商也在和各方力量一起积极推动生态建设、内容创作的不断创新与实践。
在生态建设方面,建立完整的软件生态已经成为行业龙头的共识。
为完善XR内容生态系统,吸引更多开发者丰富内容和应用生态,行业龙头企业正在发力。
高通宣布设立总金额达1亿美元的骁龙元宇宙基金,谷歌推出GrowwithGoogle成长计划,HTC发布ViveX加速器计划和VIVEISV合作伙伴计划,Oculus提出OculusStart计划……各类基金和开发者计划为开发者提供了技术培训、现金奖励、后期宣传等一系列激励政策,极大提高了开发者的积极性。
在丰富内容方面,科技巨头们以体育赛事和音乐为突破口,丰富VR内容。
例如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用户可以在NOLOSonicVR一体机上体验冬奥会比赛项目冰壶,PicoVR设备的玩家可以通过央视频VR版观看精彩赛事,Insta360Pro2携手Verizon对超级碗赛事进行8K+VR全直播。
在音乐方面,腾讯推出VR专辑,周杰伦、王源、张靓颖等VR专辑房的上线,拉动大批歌迷体验元宇宙雏形。
近日,Pico举办郑钧VR私人唱聊会,VR科技助力更炫酷的舞美效果,用户可以通过扭动手柄实现全自由度观看视角,仿佛置身演唱会现场。
短期靠打卡返利营销,长期靠生态内容的补齐。
VR硬件厂商正不遗余力地挽留用户,能否成功还需要更多时间和实践来证明。
借AR创新技术,MagicLeap能否翻身? 本报记者王伟 近日,MagicLeap在官网上举行线上讲座,详细披露了其新产品MagicLeap2的参数,如何解决企业级AR挑战以及进行的四大技术创新。
这家一向神秘的创业公司为何突然公开核心技术?借助AR创新技术,MagicLeap能否打场翻身仗? 微软老兵拯救明星AR创业公司 凭借“在体育馆地板上跃起的大鲸鱼”的AR概念视频,MagicLeap在一跃成为明星AR创业公司的同时,获得了谷歌、阿里巴巴、高通、华纳、摩根斯丹利等资本方的青睐,谷歌CEOSundarPichai甚至还加入其董事会。
在获得上述资本方共26亿美元的投资后,MagicLeap的估值在2017年冲上60亿美元。
2017年底MagicLeap第一款产品AR眼镜“MagicLeap1”问世,售价2295美元起的MagicLeap1并未满足公众的超高期待,其产品性能和技术饱受业界质疑。
行业专家表示,MagicLeap1太大太笨重,视场角太小,其技术和产品明显“货不对板”,技术水平远未达到视频宣传片那样震撼的效果。
曾有媒体披露,MagicLeap1在发售的最初半年内只卖出了区区6000台。
随着“MagicLeap1”产品失败,MagicLeap甚至被贴上了“骗子”的标签。
MagicLeap一度陷入诸多危机之中,诸如产品销售受阻、核心高管和技术人员离职、财务资金等问题,甚至有过即将卖身的传闻。
2020年MagicLeap出现转机,首先是在 年初获得一笔3.5亿美元用于救命的融资。
此外,创始人罗尼·阿伯维茨(RonyAbovitz)卸任CEO一职,董事会确定前微软商务开发执行副总裁PeggyJohnson担任新CEO。
据官方披露,PeggyJohnson在加入微软前为高通工作24年,在微软任职期间,她的主要工作是“统管微软在全球范围内不同规模合作的开发、协作及增长”,并且要管理公司风险投资基金。
在微软就职期间,她曾在2016年领导微软以262亿美元收购Linkedln项目。
新CEO上任后,MagicLeap随之调整经营策略,暂时放弃消费者业务,转向B端市场。
其公司宣传也更加开放,PeggyJohnson曾表示:“为了改变人们对MagicLeap的印象,我们的价值观和内部运营都产生了变化,同时也会从注重保密的模式转变为更加公开,AR技术也会更加透明。
” 重新出发能否打场翻身仗? 尽管MagicLeap前几年的市场探索表现不佳,但其所在的AR赛道却风生水起。
2021年元宇宙概念持续升温,被视为元宇宙入口的AR/VR设备也被推至风口浪尖,AR眼镜成为谷歌、微软、Meta、任天堂等国际科技巨头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或将吸引更多科研机构、公司的关注,产业化进程有望加速。
IDC预测,2025年AR眼镜将实现2340万台的销量。
另一组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4年,全球增强现实(AR)终端出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88%。
行业专家表示,AR眼镜是强技术驱动 的领域,突破高技术门槛的创业公司才能存活。
“广阔市场前景推动诸多行业巨头加速战略布局,或将倒逼技术快速成长。
”赛迪顾问高级分析师刘暾表示。
根据此次MagicLeap披露的信息,相比MagicLeap1,MagicLeap2在硬件方面得到诸多提升,重量仅为248克,还配备18个传感器,支持眼球追踪、动态分区调光等新功能,甚至还配备内置摄像头的6DoF手柄。
此外,MagicLeap2的视场角得到优化,其对角线FOV66°、适眼距更大、光学效率是上一代12倍以上、亮度可升至2000尼特。
此外,MagicLeap还披露了四个光学创新技术:视场角翻倍、尺寸减半;动态调光,支持明亮的户外环境;提升光学模组制造能力;简化光学系统,让用户佩戴舒适等。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动态调光技术。
MagicLeap表示,为了让AR眼镜可以在户外建筑工地、明亮的手术室等强光环境中正常运行,MagicLeap2采用了动态调光功能,AR眼镜片亮度可从20尼特自动调整提升至2000尼特,在保证亮度的基础上平衡电池功耗。
行业专家表示,这类似OLED显示技术中的LTPO动态调整帧率的功能原理。
此外,MagicLeap2的动态调光系统还分为镜片全域调光和分段调光等。
“若将AR眼镜赛道比作百米赛场,谁能在短时间内跨越技术壁垒,谁才有可能成为有竞争力的企业。
”行业专家表示,想要跑赢AR比赛,MagicLeap需要摒弃“光说不练假把式”的形象。
MagicLeap2的核心技术究竟能打多少分,产品推出后的市场反馈会给出最终答案。
群创、友达否认合并整合或带来更大“包袱” 本报记者卢梦琪 示器等最新产品。
抱团取暖 还是互成包袱? 群创光电近日发表声明强调,群创仍将以稳固且弹性的策略进行经营与布局。
友达光电则表示,各界应该肯定双方各自在价值转型上所做的努力,以走出产业困难期。
过去这两个厂商的合并话题多次被搬上台面讨论,合并无非是希望达到1+1>2的效果,在市场上获得新优势。
但如今全球LCD市场早已由中国大陆厂商主导,加上友达与群创经营策略有所不同,合并或为双方带来更大的“包袱”。
从产业角度来讲,中国大陆面板厂已经占据LCD面板产能的半壁江山,目前正在市场份额和利润中寻找平衡点。
例如京东方、TCL华星、惠科等中国大陆面板厂商,近两年的产线升级迭代和扩充需求得以满足,正在摩拳擦掌,试图争取更大的市场版图和话语权。
而韩国面板厂正处于战略转型进程中,随着LCDTV面板价格快速跌破成本线,韩国面板厂商将加速退出LCDTV面板业务。
其中三星显示将在5月底关闭韩国所有LCD产线,LGD计划从第二季度末开始进一步下调G7.5产能。
作为老牌LCD面板生产厂商,群创和友达的产品技术、成本控制等方面在行业内均有一定优势。
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群创和友达的LCDTV面板出货量合计占到LCDTV面板整体产能的21.5%。
随着中国大陆面板厂在LCDTV面板领域逐渐崛起,加之IT及创新应用市场前景逐渐明朗,中国台湾面板厂在产品布局方面纷纷避开与中国大陆面板厂G10.5产品的直接竞争,逐渐将发展重心转向IT、车载和商显市场。
其中友达光电聚焦高端产品,对于超大尺寸和8K、高刷面板都有积极规划,其成立的子公司达擎光电主要锁定多元化工商应用显示器及完整解决方案市场。
在刚刚落幕的SID2022(国际显示周)上,友达展出了MicroLED车载面板、14.6英寸卷轴式MicroLED显示器、TFT-X光动静态医疗测感器等最新应用。
群创光电分别针对医疗、车载、新世代显示技术等相关产品业务成立子公司,其中睿生光电专攻医疗设备领域、群丰骏专责车用面板、方略电子聚焦MiniLED及MicroLED等新世代显示技术。
在SID2022上,群创光电推出了27英寸医疗立体可视化系统、2.08英寸轻量级旗舰VR显 面板行业结构性调整 势在必行 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从2021年9月至今,全球显示行业一直处于下行周期。
CINNOResearch最新预测显示,5月液晶电视面板价格跌幅仍不会收敛,32英寸与43英寸液晶电视面板价格跌幅将在3至4美元,50英寸与55英寸液晶电视面板价格跌幅在3至5美元,65英寸液晶电视面板平均报价将低至128美元,75英寸液晶电视面板平均报价将突破213美元,预计将达面板厂成本线。
群智咨询TV事业部资深分析师李晓燕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市场下行,但面板厂前期累积了丰厚利润,而IT等应用面板依然维持获利,为其产能策略调整争取到一定缓冲时间。
对于中国大陆面板厂来说,今年第二季度成本和库存压力持续增加,产能调整策略将出现一定的分化。
以京东方为代表的龙头厂商在IT、车载等应用的盈利支撑下或将维持产能供应规模。
而对TV业务依赖相对较大的TCL华星和惠科两大厂商,如何调整将值得观察。
我国台湾面板厂当下依旧面临IT需求回落、TV产能转移步伐放缓的局面。
据群智咨询测算,今年第二季度全球LCDTV面板供应面积同比增加3.8%,环比增加2.2%,供应规模维持高位水平。
因此,面板厂商进行部分或结构性减产势在必行。
从供需角度讲,面板厂对产能的控制是短期内改善电视面板市场供需形势最有效的方法。
调整稼动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板厂亦将面对单片成本增加导致亏损加剧、市场份额丢失等风险。
但是,如果单纯追求规模的扩张而忽略产品质量的提升,其后果在市场上行阶段还可以由下游客户买单,一旦市场步入下行通道,就会增加经营负担,而且杀价的方式也将损害市场价格体系。
因此,审慎评估自身实力和市场地位,适时调整产能供应规模,提升产品黏性,是面板企业需要权衡和思考的问题。
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近日对面板行业做出判断:“下行周期到哪里是拐点,目前无法预测,但从产业经营本身逻辑来看,已经接近底部了。
对于厂商来说,调整产品结构、强化技术开发、拓展海外业务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 未来10年元宇宙对全球GDP贡献或达3万亿美元 本报讯记者王伟报道:近日,国际咨询公司AnalysisGroup发布的报告称,从2022年起,元宇宙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贡献,到2031年的未来十年对全球GDP的贡献可达到3万亿美元。
元宇宙概念在2021年上半年进入大众视野,聚合多种信息技术,展现丰富应用场景,孕育广阔市场空间。
报告指出,若元宇宙像移动技术一样被广泛应用,预计将具有深远的影响,有可能改变教育、医疗保健、制造、就业培训、通信、娱乐和零售等众多的行业。
报告预测,未来十年内,元宇宙可对全球GDP贡献2.8%。
“未来十年,元宇宙仍将处于解构行业需求、夯实底层基础的阶段。
”赛迪顾问认为,这十年中,各行业的很多需求痛点有望借助元宇宙缓解或解决,同时也将推动元宇宙底层基础技术进步。
例如,游戏和视频等泛娱乐产业发展受限于智能终端的展现方式,难以给予用户更真实的感受,元宇宙底层的虚 拟现实技术可针对行业核心诉求,发挥其沉浸式优势,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带动虚拟现实底层技术进步,从而助力元宇宙落地。
从区域来看,亚太、美国和欧洲将成为未来十年元宇宙发展的高地。
报告称,预计至2031年,元宇宙经济占GDP的比重在美国、亚太、欧洲三个国家和地区最高,亚太地区元宇宙经济相关GDP将超过1万亿美元;美国元宇宙经济将达到5600亿美元;欧洲地区的元宇宙经济将达到4400亿美元,占总GDP的1.7%。
此外,元宇宙产业还将影响中东和北非、拉丁美洲、印度、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加拿大地区的经济发展。
报告还指出,元宇宙目前还未真正形成,但是随着技术的完善和普及,将对世界造成更深、更广范围的影响。
目前的元宇宙发展面临技术及政策挑战,构建真正的元宇宙产业并产生规模效益,还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努力。

标签: #视频 #广场 #剪辑 #视频 #插在 #技术培训 #网络教育 #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