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农业发展新模式,2015年10月29日

哪里找 1
星期
农村版 编辑∶姜永栋电话:0371-65795706E-mai∶lncbzbs@版式∶李英校对∶吴素纯 渑池“:互联网+”开启农业发展新模式 □通讯员张文吴延举本报记者刘景华 看到农田出现病虫害,只需登录仰韶农网,农技专家就会给出权威解答;要出售天池朝天椒,只要敲击几下键盘,就会有经销商主动和你联系……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眼中最“土”的农业跟最“洋”的电子商务之间,正在渑池县发生着神奇的化学反应。
点点鼠标和果树“对话” 在渑池县果园乡李家村的大杏种植基地,每棵果树都和滴灌管道相连,树顶伸有长长的喷头;果园中设有气象站,摄像头可监控到园区的各个角落;树根下面装有一个小小的传感器,缺养分时它会及时“通知”。
基地管理员陈保兴向记者介绍说,基地还通过物联网技术,建成了渑池县第一个精准农 业示范园区。
该示范园区通过果树根部的传感器获取墒情、养分、温度等监测数据,由滴管将水分和营养液输送到每棵果树,曾经需要40至50人的工作量,现在一人便可轻松完成。
陈保兴高兴地说“:使用物联网后,我们就能和果树‘对话’了,只需在机房鼠标一点,就能打开树上的喷头和树底的阀门,对果园进行精准灌溉和施肥,可以远程操控果园里的农业生产。
” 电子商务开拓农产品销售新渠道 “我们注册了‘韶菇’商标,建立了二维码溯源体系,入驻阿里巴巴平台后,通过网上发布信息、线下交易额达120万元。
”近日,位于渑池县天池镇张吕村的天池山食用菌产业园区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他们通过土 地流转建立了55座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投入200多万元引进一套制袋、灭菌、接种生产线,注册资金1000万元,现已完成投资1600多万元,在大规模的投入及大量的食用菌产出之间,正是因为有了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园区生产的香菇产销两旺。
此外,坡头花椒、天池朝天椒等渑池特色农产品也纷纷通过电子商务开拓销售新渠道。
“以前信息闭塞,我们不了解市场价格,外地顾客也不知道我们的辣椒,只能在本地销售。
”天池镇笃忠村村民张大伯说,去年,他在网上注册了信息,当时就见到了效果,很多外地客户纷纷打电话、下订单。
贴心服务助力“互联网+农业”快跑 10月17日,陈村乡佳卓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管理人员李阳,在修剪葡萄树过程中 遇到疑难问题,迅速用手机拍照,通过QQ或微信平台,发给县农业局园艺站技术员石磊,不到3分钟的功夫,这个难题就解决了。
这只是渑池县农业局通过互联网技术,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渑池县农业局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方面的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农业信息服务“三农”水平,先后创建了全县首家农业网站——仰韶农网,搭建了农业科技短信平台,设立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为群众提供有关农业技术、惠农政策、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
据统计,全年网站共发布信息50余期,接听“12316”热线电话80余个,解决群众难题50余个,编发手机短信1.3万余条,受益群众达2.8万余人次。
商丘市公安局古宋分局 “一村一警”保百姓平安 本报讯(通讯员李艳范红敏记者侯博)“如果不是驻村民警经常到俺们这儿走访排查,俺们村民心里的疙瘩不会这么快解开,有困难找民警真没错!”10月27日,商丘市睢阳区宋城办事处沈营村党支部书记赵春梅握着民警的手感慨地说。
这是商丘市公安局睢阳区古宋分局开展“一村一警”网格化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片段。
自启动“一村一警”警务模式以来,商丘市睢阳区古宋分局驻村民警以“一张笑脸、一句暖心话、一件实在事”的实际行动深入村庄(社区)走访群众,向群众征求意见,为群众排忧解难,扎实推进“一村一警”工作,拉近了跟村民的距离,架起了警民连心桥。
该局以开展“一村一警”联系走访活动为契机,将公安基础工作前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驻村民警走村入户,嘘寒问暖,扶危济困,人走近了,心贴近了,群众有问题愿意主动向驻村民警反映,有了矛盾纠纷愿意主动找驻村民警解决。
自活动开展以来,古宋分局全局38名民警全部深入分包警务室和警务工作站开展工作,共走访群众950余户,帮助困难群众150余人,发现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30余起,办理户籍手续450余件,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睢县留守妇女家门口就业 10月27日,睢县工商联基层商会企业——蓼堤镇龙王店鞋业有限公司职工在生产车间专心加工运动鞋。
两年来,睢县工商联基层商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使900多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既能挣钱又能顾家,还促进了农村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通讯员刘家超葛广彦张鹏本报记者侯博摄 荥阳市崔庙镇 “四个一”促人员下沉 本报讯(通讯员任学军记者冯刘克)今年以来,为督促各级下沉人员改进工作作风,避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下基层,荥阳市崔庙镇以“四个一”为着力点,提高下沉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人下”、“心下”“、职能下”。
据了解,所谓的“四个一”即是每周至少走访一家监管服务对象或走访一户群众,每月至少发现并上报一条有价值的问题信息或提一条合理化建议,每季度至少参与一次联合执法或参与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每年至少帮扶一户困难群众。
为促进“四个一”要求的落实,崔庙镇建立了工作台账,并列为对下沉人员的月考核内容,定期通报,年终总评。
“四个一”活动实施以来,崔庙镇下沉人员先后发现、反馈、解决各类问题80余件,提出合理化建议30余条,为困难群众提供帮扶24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了各级下沉人员联系群众、解决问题的能力。
唐河“科技戏”唱进农民心里 本报讯(通讯员金少庚左力记者曹国宏)10月23日,记者来到唐河县桐寨铺示范方时,只见深耕机深松整地,施肥机紧随其后,一派繁忙景象“。
秋播有农技员给俺支招,俺心里踏实多了。
”站在地头的王老汉握着农技员张凯的手不住地感慨。
秋收以来,唐河县组织农技、植保、种子等技术人员180余名,分成八个工作组,走 乡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工作“,零距离”指导农民搞好小麦播种生产。
无论是选种还是测土配方施肥,乃至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他们都耐心为农民讲解,一一示范。
“俺合作社的5400亩小麦都是在农技员的指导下播种的,多少种子、多少化肥都有严格比例,这样俺们心里踏实,明 年肯定又是丰收年。
”该县种粮大户焦强高兴地说。
据了解,在今年的秋播中,该县先后举办电视技术讲座5期,开展宣讲培训56场次,培训乡、村技术骨干人员50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7万余份,现场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上万人次。
叶县隆鑫机车出口大幅增长 本报讯(通讯员杨沛洁娄毅记者丁需学)10月22日,河南隆鑫机车有限公司(简称隆鑫公司)迎来了一批非洲客人。
“他们在参观我们的生产线后,准备再订一批产品。
”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周海留说。
该公司统计资料显示,第三季度,产品出口每月都在2500台左右。
出口形势逆势发展,是该公司今年以来出现的喜人现象。
隆鑫公司是一家生产摩托车的企业,通过多年的跨越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叶县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之
一。
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的进一步传导,该公司的产品销售也遇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面对这一形势,该公司在抓管理搞挖潜、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发展中高端产品,按照公司制定的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积极实施产 品出口。
据介绍,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出口额 943万美元,同比增长210%,占该公司销量的8%左右。
出口的大幅增长,有力地确保了该公司销售额保持平稳增长。
到第三季度末,该公司的产销量同比增长5%,同期利税也保持了一定的增长。
郏县农民薛铁山 老“柿王”要办生态旅游园 □通讯员李世旭李朝锋本报记者丁需学 10月21日,偌大的果园里,60多岁的园主薛铁山在果树行间的空地上套种小麦。
薛铁山是郏县茨芭镇薛村村民,因为最早在茨芭镇引进种植日本甜柿,并且成功在本地及周边乡镇进行大面积推广,薛铁山在当地被人们称为“柿王”。
2012年,薛铁山已经不满足于在自己的柿子园里打圈圈了,他有了新的想法——利用自己过硬的果树管理技术进行扩大生产,发展多品种果树,当一个“百果王”。
薛铁山首先在本村租了100亩地,接着又租了邻近的王张村、姑嫂寺村的土地,渐渐发展到430亩。
他在这些土地上打桩拉网建起了一个大园子,先后种植了茁壮苹 果、软籽石榴、春雪桃、白李子、麦黄杏、甜枣份,他的盆景生意还做到了汝州市,就连 等多个果树品种,其中光桃树就有春雪、春兰考县焦裕禄纪念馆里也还有他的100 美、日本丰雪、红不软等4个品种。
另外他还多盆盆景。
育了30万株日本甜柿苗,这些都是他花大价 为了管理好果园,薛铁山还建立起了自 钱从西北农科院和全国各地引进栽植的。
己的技术队伍。
“以前10多亩园子我自己就 他充分利用自己多年发展果树的技术优势能干过来,现在园子扩大了,我就在本村招 和参加全国各地果品展销会积攒下的人脉了5个人,把他们培养成熟练技术员,手把手 资源,在果树种植上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教会他们嫁接、修剪等技术,这样农闲的时 我优,人优我先”战略,占领果品市场的新高候他们就能在我这里打工挣钱,我也省得到 地。
外面请高价师傅,可算是一举两得。
”他说, 俗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然而60多“果园的管理时间正好和农活相反,农忙时 岁的薛铁山还像一个年轻人一样对创新园子里闲,农闲时园子倒很忙,正好打了时 充满了激情,常常能出人意料地想些新的间差。
” 致富招数。
他把自己的小柿树苗加以修 薛铁山把果树行与行之间的距离留有
5 剪,装在小花盆里制成盆景,又好看又实米多,树行之间被他收拾得干干净净,现在 惠,投放到市场上,大受欢迎。
今年8月都套种了小麦。
他说,之所以把行间距留得 大,一来是便于机械作业,除草、施肥和灌溉,另一方面也利于果树通风透光和将来的果实采摘。
对于今后的发展,薛铁山还有一个设想,他要办一个生态旅游园,依托果园搞林下养殖业,在园子的树下养土鸡、野兔。
“园子这么大,果树挂果后我就不搞套种了,林间的杂草全部用来养土鸡和野兔,再在园子里盖上几间房子,搞个小餐厅,让前来买果子的客人能够在园子里吃纯正的土鸡、野兔。
”薛铁山说。
明年薛铁山的果树就要陆续挂果进入盛果期了,今年他成功试养了100只珍珠鸡,30多只药用乌鸡,还有1000多只蛋鸡,他要为将来的生态旅游园作好准备。
综合新闻
5 栾川县 首批林权抵押保证保险贷款发放 本报讯(通讯员吴寿伟记者黄红立)近日,栾川县石庙镇农户常文泰收到了10万元林权抵押贷款,开始着手改造自己的家庭宾馆。
他成为栾川县发放首批林权抵押保证保险贷款的受益者之
一。
今年7月,栾川县林业局、栾川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栾川支公司共同签订《林权抵押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合作协议》,创新林权抵押贷款工作。
根据协议,该县林农向信用社提供基础资料及贷款申请,经 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实地调查后,由县林业局出具林权评估报告,保险公司出具承保意向书,经信用社审批,符合贷款要求及条件的,信用社就可以为农户发放林权抵押贷款。
林权抵押保证保险贷款作为创新的抵押贷款形式,可提升信贷资金安全的保障度,对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目前,该县正在进一步推进林权信贷改革工作,农民还可以通过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进行贷款。
卢氏县 红色信息引领党员干部新思潮 本报讯(通讯员张建国余照龙记者刘景华)近年来,卢氏县科级以上干部每周或者重要节假日都会收到有关警示、廉政教育、陶冶情操的手机短信或者微信,这是卢氏县委在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中采取的创新举措:通过编发红色信息来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引领干部队伍形成积极上进、奋发有为的新思潮,凝聚广大干部的向心力。
该活动由卢氏县纪委、监察局以及县委宣传部主办,通过移动公司手机短信群发系统和微信平台传播红色信息,面向全县广大科级干部,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传播平台, 以短信、彩信、微信的形式,积极传唱体现红色精神的红段子、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经典语录,以及符合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要求、具有时代精神和团队精神并对学习、生活、工作有益的励志箴言,提升了广大党员和干部的政治学习热情和政治素养,有力地推进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
与此同时,该县还积极引导全县党员干部自觉成为红色短信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挤压手机上“荤、歪、低”等不良短信和垃圾短信的生存空间,净化短信市场,弘扬文明健康和谐的短信文化。
汝州市米庙镇 社会法官为农民工讨回工资 本报讯(记者丁需学通讯员王小法桂焱炜)10月22日,汝州市米庙镇社会法庭门前鞭炮齐鸣,郭营村1组的郭国把一面锈着“社会法官,心系百姓”的锦旗恭恭敬敬地送到该庭社会法官刘鲜仁、李元周、刘同堂手中,并连声说“:谢谢,谢谢。
” 郭国近年经常带着农民工搞建筑。
今年2月,他承接了本镇尚庄村4组尚某的一幢三间三层楼房的建筑工程。
双方议定:施工费为3万元,待楼房盖好后一次付清。
不久,楼房盖好了,尚某以资金不足为由只付给郭国2万元,余下的1万元说 停些时候再给。
过了一段时间,郭国找尚某要钱,尚某推说没钱。
后来,郭国又找到尚某要钱,不料尚某变了脸,以郭国施工某些部位不合格为由,拒不支付欠下的1万元施工费。
后郭国托亲告友,又找来村干部多次从中调解,但尚某仍然拒不付1万元欠款。
无奈,郭国把此事告到米庙镇社会法庭。
社会法官刘鲜仁、李元周、刘同堂接案后当即来到现场,调查询问。
后经多次协调,摆事实,讲道理,尚某最终把施工欠款归还了郭国。
民权县龙塘镇 特色农业圆农民致富梦 本报讯(通讯员韩冰闫建军记者侯博)近年来,民权县龙塘镇大力支持和扶持农民发展生产,帮助他们理清致富思路,提高生产技术,拓展创业门路,积极引进新项目、新品种,培育特色种植的新模式。
搭建大棚种植蘑菇。
坐落在龙塘镇的民权天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豫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金针菇、姬菇工厂化生产企业。
该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贫困农户建设食用菌种植大棚500多座,解决了2000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1200户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莲藕池里套养泥鳅。
河南喜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龙塘镇龙新高效农业示范园内,是一家以莲藕 种植、泥鳅养殖为主,运用现代养殖模式的高效节能环保型合作社。
合作社自2013年初发展至今,已投资360万元,建成浅水莲藕种植与泥鳅套养近120亩。
藕塘平时有20多个村民务工,忙时可吸纳四五十人。
一年下来,村民平均务工收入均在2万元以上,收入比种庄稼翻了几番。
发展线椒特色种植,鼓起农民钱袋子。
2015年,民权县龙塘镇帮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返租农民土地,集中连片种植香辣7号线椒400余亩,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线椒种植面积800余亩,亩产线椒6000多斤,按目前市场批发价每斤1.1元计算,亩收入7000余元,与种植普通农作物玉米、花生相比,亩多增收5000余元。
10月25日,大批游客慕名来到上蔡县硕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摘冬桃。
该合作社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经营,在冬桃上市之即,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宣传推介,微友来到桃园的同时,也在微信上进行点赞推广,近几天该合作社每天的销售收入都突破2万元。
通讯员魏晓伟宋永亮本报记者黄华摄

标签: #限额 #二维码 #流量 #微信扫码 #人工智能 #微信哪里看运动步数 #可以用 #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