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周刊,微信医保在哪里买

医保 1
13城市周刊 2018年12月26日星期
破解医养结合难题的关键—— 医疗资源能否下沉社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仇莉娜袁勇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如何让老年人在老有所养的同时享受高质量的日常医疗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国家频繁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医养结合”。
当前“,医养结合”有哪些类型?实现“养有良医”的关键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走访。
多地尝试医养结合机构化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东三环的双井恭和苑,这是一家直营连锁养老服务机构,2013年被北京市政府确定为“医养结合”试点养老机构。
记者看到,这家机构旁边连着社区医院,老人生病可以直接通过捷径走廊到社区医院就诊。
此外,双井恭和苑的一楼公共区域设立了医疗卫生服务站,里面有全科诊室、检查室、康复室、理疗室等,可为老人提供打针、输液、康复理疗等服务。
87岁的韩大爷和老伴一起住在双井恭和苑,他告诉记者“:这里离市区近,离三甲医院也近,让人放心。
身体有什么不对劲,跟大夫一说,马上采取措施,效果挺好。
” 记者发现,在全国,这种将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进行结合的机构并不少见。
除了在养老机构内增设医疗机构外,在医疗机构内设立养老机构的模式则成为“医养结合”的另一种尝试。
位于重庆市璧山的青杠老年养护中心,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投资兴建。
据介绍,该中心是全国第一家大型公立医院主办的养老机构,利用医院的医疗、护理、康复等资源,使养老与医疗、护理、康复、培训等服务融合,从而解决当前养老机构在医疗服务上的“短板”问题。
记者了解到,来此居住的老人,根据身体健康状况和住宿标准的不同,每月费用在3500元至8400元 不等。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待提升 记者发现,就目前各地实践情况来看,大型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资源雄厚,往往具备提供高质量“医+养”服务的能力。
然而,此类服务往往收费不菲,对大部分老年人来说并不适用。
而小型、基层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则受制于有限的资源,难以拓展“医+养”业务。
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认为,考虑到我国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多数都是居家养老,在养老机构内增设医疗机构以及在医疗机构内增设养老机构的方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养结合”的难题,此方案只适合经济能力较好的小众老年群体。
乌丹星表示“:医养结合”要在社会层面实现大的突破,关键在于社会的医疗资源能不能下沉到社区,“社区医疗资源如果不强大起来,‘医养结合’没办法实现。
通过在社区层面构建社区、机构、家庭的三级服务体系,并有效运转,才能实现‘医养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也认为,居家照护和依托社区照护的老人,要求社区医疗机构有能力、有动力就近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
但是,当前社区医疗机构难以留住有临床经验、也喜欢做临床医疗服务的医生,导致社区提供普通医疗服务的能力下降。
近年来,社区门急诊量和住院量都在萎缩,老人不论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针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当前,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不同模式的尝试。
如青岛市李沧区就在当地建立了老年人健康指导站,为社区里的老年人提供医疗照护服务,社区每月开展健康 图为在北京双井恭和苑的老人房间内,医生上门帮老人做健康监测。
本报记者仇莉娜摄 教育活动,并为60岁以上的居家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定期随访、指导用药等健康管理工作。
李沧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医政科科长毕仕伟告诉记者,李沧区将老年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失能老人居家护理、社区巡护等多种职能整合进一个服务团队,提供团队居家养老服务,每个服务团队至少包含1名全科医生、1名护士以及若干公共卫生服务人员。
“按照青岛市的标准,一个团队最多服务2000人,这样医务人员的压力不会太大,也保障了服务质量。
”毕仕伟说。
积极引入社会力量 专家表示,要显著提升基层社区医疗服务能力,除了通过机制改革盘活存量,也要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增加增量。
朱恒鹏认为,从国际经验看,社区医疗服务大多是依托非公立社区医疗机构提供,在我国,很多社会力量也有足够积极性提供老年人所需的社区医疗服务和医养结合服务,并提供上门服 务,却因为种种壁垒被拒之门外。
“我认为,可以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包括诊所、门诊部在内的小型医疗机构的举办,让有合格资质的医生兴办医疗机构,可以实施备案制和动态监管。
”朱恒鹏说。
此外,“医养结合”要实现良好发展,完善支付体系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是专家们普遍提及的内容。
乌丹星认为,养老金的作用是解决基本生活费用,医保是解决基本医疗费用,而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可以解决老人从医院出来之后照护费用过高的问题,“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特别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个险种,老人一旦身体有问题,不分大小都会去住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报销费用,这会导致医院的医疗资源出现极大浪费”。
朱恒鹏建议,财政补贴可以增加到基本医保和长期照护保险中,赋予社区居民自主选择权,医保补偿和长期照护保险支付随着患者走,患者选择哪家医疗或照护机构,医保或长期照护保险就支付给哪家机构。
跟上数字社会的步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韩秉志 随着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概念如火如荼,出行打车、移动支付、网络购物、移动挂号、微信取件等现象日益普遍。
与此同时,很多老年人因各种原因跟不上科技步伐,不仅无法充分享受便捷服务,还加重了自身和时代的脱节感。
如何让老年人群体更好地融入信息社会,到了亟需积极探索的阶段。
不易跨越的“数字鸿沟” 最近,65岁的李大妈因不太会使用科技智能产品,又怕总问女儿打扰她,就把和女儿的聊天记录截图打印出来,贴在家里的各种电器上,这一举动引发网友热议。
贴出来的聊天对话内容,全是女儿的“指导教程”:使用电动马桶、支付宝看病挂号…… 李大妈的经历并非个案。
如今,跟不上科技脚步的老年群体不在少数。
比如,越来越“万能”的手机,就让不少老人无法适应。
对年轻人来说,这是一种便利,但对于不少老人来说就成了尴尬。
早在2016年,全国老龄办等2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老年人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障碍不断消除,老年人信息交流、尊重与包容、自我价值实现的有利环境逐渐形成。
不过,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
“我孙子刚上学前班。
现在好多课程学 习都是通过平板电脑实现的,老年人根本完成不了。
”现居天津帮忙带孙子的张洪玲为了能够辅导小孙子,特意在老年大学报了一个计算机培训班。
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2015年我国有5%的老年人经常上网,在城市老年人中这一比例为9.2%,而 农村老年人上网的比例仅为0.5%。
“在信息化浪潮下,鼓励和帮助老 年人上网,能够缩小甚至消除横亘在青年人与老年人之间、新兴科技与老年生活之间的数字鸿沟。
”廊坊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所长冀云说。
让老人适应需要多点耐心 如何用微信发图片文字、如何在朋友圈发布个人信息,如何美化照片……11月9日,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天桥街道的天悦养老照料中心,数十名青年志愿者用“一对一”的方式耐心地教社区里的老人们如何成为“微信达人”。
这些志愿者来自一个为老年人提供相关信息化服务的社会公益组织——“夕阳再晨”。
主讲人隋明哲是“夕阳再晨”公益中心主管,也是中国地质大学的在校生。
他告诉记者“:老年学员们的记忆力和反应能力不如年轻时了。
有的知识在课堂上好不容易学会了,回去没多久就又忘记了。
”但隋明哲并不觉得老年人真的学不会使用智能产品,只是需要“多一点儿耐心”。
对于这样的科技助老课,天悦养老照料中心院长李婕姝也特别认可。
一个小时的课程后,李婕姝马上跟在场的老人打起了广告:“下周我们会举办美化照片课,大家还要过来呀!” 李婕姝认为,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认知能力下降,学习新东西会比较慢,但很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在设计网络应用、信息产品时,忽略了老年人的实际情况。
这样的课程对促进老人融入社会非常有帮助。
配套政策要跟上 79岁的时金钊老人自认为是个 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街道的志愿者在教梅源社区的老人使用智能手机。
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时尚达人”,但他也坦言,社会发展太快了,熟悉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一时跟不上。
“有的商场非得用APP验证才能注册成为会员,有时学半天都没弄懂办不成事。
”时金钊说。
对此,北京市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张佳鑫认为,要提升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包容度,缓解他们的孤独感、落寞感,才能提升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
令人欣喜的是,相关政策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要增加通信服务、电子商务等老年用品供给,提升老年用品科技含量等。
受访专家指出,从社区层面来看,老年人多生活在城乡社区,社区人居环境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品质的基本因素。
要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适应能力、心理、情感、人际关系等,才能增强其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因此,在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中要综合考虑不同年龄群体的特点和对空间资源的需求,让所有年龄群体都能同等便捷地使用公共 设施,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
“互联网要‘加上’老年人,应该鼓 励老人使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
虽然目前会使用电子产品的老人不多,但他们想要使用的意愿很强烈。
老人的亲属可能没有时间来教老年人,可以尝试以街道社区为单位,组织老年人了解移动互联网。
在学习和服务的过程中,老年人不仅能获得知识,也能提升自信心。
”冀云说。
专家建议,要增加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需要不断扩大和创新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增加网络知识、理财知识等内容。
还可以探索创新教学形式,比如与爱好相同的老年人建立学习小组等。
“老年教育也要同步规范,构建包括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成果考核、师资培训等内容的老年教育体系。
”冀云认为,要支持现有的老年人活动中心转型升级,扩大规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教学、网上咨询、网上阅读等,社区要加强对老年活动场所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改善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现代城市发展 需重视地下空间 □佘廉 随着城市的发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逐渐受到重视。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以实现城市空间拓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以建立完善的城市地下防灾空间体系,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的灾害抵抗能力;可以拉动城市建设的科技需求,推动城市科技产业转型与技术进步。
具体来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
通过发展地下商业,修建地下轨道交通系统,实现城市污染项目的地下化,可以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减少城市污染,创造良好的市容,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地下空间具有恒温恒湿的特性,地下2至3米处的干土壤常年温度约为7℃,湿土壤的温度约为2℃至4℃。
研究表明,商业类地下空间的节能率可达60%,仓储类地下空间的节能率则能达到70%。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助于保障城市安全。
实践表明,地下空间具有良好的防灾特性和功能,如抗爆特性、抗震特 性、防火特性、防毒特性等,通过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可形成城市的综合防灾减灾空间体系。
地下空间能够实现单灾种防护向多灾种综合防护的转变。
在灾害发生后,城市地面功能大部分丧失,而地下空间则可保存部分城市功能,各种救援物资也能通过地下交通系统供应,地下管线则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城市水、电、气的供应,还能提供通信功能等。
此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助于化解影响城市发展的核心矛盾。
当前,我国城市脆弱性加强,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秩序混乱等各种“城市病”集中暴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非常不利。
土地集约利用与风险集成的矛盾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核心矛盾。
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将部分城市功能置于地下,能够隔离人群,避免风险。
以燃气入廊为例,通过燃气入廊,使燃气管道的敷设不会受到地质条件的限制,可以受到空间保护,避免土壤腐蚀,延长寿命,也不会被压坏。
甘肃临夏打造文旅景区 城中村变身“会客厅” 本报记者陈发明通讯员马龙刘刚林 5年前的八坊十三巷,是甘肃临夏市出了名的“城中村”。
“过去这地方是个烂泥窝窝,尕巷道、破房子,路没有硬化,卫生没人打扫,生活非常不方便。
”在八坊十三巷大旮巷居住的马新正谈及旧貌感触颇深。
这个占地面积0.41平方公里的地方,住着近2000户约10000名群众。
由于贫困面广、开发难度大、民生问题非常突出,这里的居民近40%属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是城市的贫困区。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短短几年之后,如今竟成了临夏乃至甘肃旅游的新地标。
如今,游客到临夏,必逛八坊十三巷,曾经的“城中村”成为城市“会客厅”。
这一转变来之不易。
首先摆在临夏人面前的问题就是,八坊十三巷要改造,必须从地下到地上,从整体风格到文化品位进行全方位改造,该从哪儿入手?到底怎么改?改成什么样? 针对这些问题,临夏市广泛征求专家和群众的意见,思路渐渐清晰:既要重“面子”,更要重“里子”;既要立足当前,更要放眼长远。
八坊十三巷景区管理局局长马旭介绍,临夏市决定按照“景观进巷、商业进院”的原则,在不改变原有结构、不搬迁原住居民的前提下,采用民俗馆、博物馆、文化街巷等保护建设和参与体验式文化旅游保护开发的模式,重点突出八坊文化的实质性、自然性、特色性、历史性和差异性,将八坊十三巷打造成集古街民居观光、文化博览、美食体验、院落休闲、文 化创意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文化休闲聚落与文化旅游街巷。
2015年,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保护和改造项目正式启动。
项目完成后,临夏市有了展示厚重历史文化和独特魅力的大舞台,临夏市居民多了放松身心、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同时,来这里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当地居民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广。
走进八坊十三巷之一的大旮巷,青砖铺就的路面干净整洁,两旁的小院鳞次栉比,各色店铺林立,橙红的门庭映衬着青砖黛瓦,古韵盎然。
把文化元素贯穿到细节之中,大旮巷是一个缩影。
临夏市在改造中深入挖掘历史人文和民族民俗文化,让整个城市记得住历史。
正因如此,今年前10个月,八坊十三巷共接待游客25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3亿元。
老街旧貌换新颜,也“换”来了新产业。
“凤林驿印巷”的老板王辉今年4月租了一处院落,办起这家集特色饰品、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民宿馆。
王辉告诉记者,八坊十三巷已经成为甘肃的新地标,自己对民宿馆的未来更有信心了。
老街巷的面貌变了,八坊人的精气神也变了,大家都攒足了劲谋划明天的幸福生活。
马旭告诉记者,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八坊十三巷居民商铺庭院市场价值节节攀升,群众居住的四合庭院增值3至5倍,居民人均收入达3万元。
目前,八坊十三巷内共有商户60家、商铺213间,创造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稳定解决贫困群众就业130余人。
近日,一场大雪让八坊十三巷披上银装。
马孝摄 执行主编王薇薇责任编辑秦文竹联系邮箱jjrbcs@

标签: #流量 #华为 #助手 #从哪里 #流量 #功能 #树洞 #p20微信分身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