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以防被坑,买机票哪个网站最便宜

最便宜 3
04消费czczrb@ 责编:欧新平电话:23529502016年5月29日星期日 在线旅游消费: 关注细节以防被坑 随着选择网络购票、网络报团的消费者越来越多,“网购机票退不了”“低价线路质量低”等在线旅游预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业内人士提醒,要享受“互联网+旅游”的优惠和便捷,不能只看广告宣传,还要关注细节,以防被坑。
特价机票多注意退改条款 事例:陈小姐曾在一家在线旅游平台的机票代理商处购买了两张上海往返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机票。
后因土耳其局势动荡,她取消旅行计划。
然而,花了6868元购买的机票,机票代理商一共仅退给了她80元。
此外,在线旅游平台上成功预订机票后,却在机场被工作人员告知“机票无效”的事情,今年以来被不少网友吐槽,引起社会热议。
提示:在网上购买机票,最好选择航空公司官网或者信誉好的订票网站,在出票后,通过官网或者航空公司的客服电话,用电子票号查询机票的信息。
如需退、改签,要拨打各航空公司官方客服热线进行确认,以防遭遇钓鱼网站等欺诈。
购买特价机票时,要特别留心价格优惠后的使用条款,特别是退、改签的限制条件,避免日后造成较大损失。
网上订酒店还应电话确认 事例:周女士在一家在线旅游网站上预订 了两晚重庆银座佳驿酒店的住宿,并收到预订成功的短信。
当家人赶到酒店时,酒店却称没有房间。
无奈之下,周女士只好以更高的价格入住另外一家酒店。
后平台方解释称在与酒店信息交接时出现问题,按照平台规定对周女士进行了赔偿,但赔偿费用并不够实际产生的房间差价费。
除了网络预订酒店成功后到店被告知无房的情况,还有以团购价预订酒店后,遭遇酒店以节假日限用或涨价的情况,以及实际入住酒店与网上描述不符的“货不对板”情况。
提示:由于无法预知旅游网站是否会出现差错,消费者在网上下订单后,务必打电话联系预订的酒店,询问是否还有房间,若是在团购网站预订购买,则要提前打电话跟酒店确认适用日期。
如发生下订单却无房或涨价的情况,要将订单、短信等相关信息保留好,将此作为向消协投诉的证据。
“秒杀”“特价”要细辨质量 事例: 刘小姐在一家在线旅游网站上“秒杀”到一款泰国曼谷十芭提雅的5晚7J游旅行产品,标注全程舒适酒店仅需1099元。
谁知在游览过程中不仅购物项目多,耽误了景点游玩时间,当地导游还推荐了许多自费项目,如不参加就会受到种种刁难。
为了刺激、吸引消费者,不少在线旅游网站推出“秒杀”“特价”等活动。
一些网友满心欢喜地参加这些秒杀活动,“秒”中产品后却发现它并不如想象中美好:参加境外旅游团必须自费办理签证;行程中不包括早餐及部分景点门票、五星级酒店住宿要另收服务费;景区门票不是套票,无法进入核心景区…… 提示:面对“秒杀”“特价”等低价诱惑,应先问清限制使用条件,看清合同已包含内容和需自理项目,不能将价格作为唯—选择标准。
如发现旅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与网站的承诺不符,要将各项证据保留,回来后将此作为向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投诉依据。
超前预订应关注限制条款 事例:“旅行◇划算,出境游2折起”,“预付定金199元带你嗨翻十一”等类似的旅游预售产品广告如今充斥在各大在线旅游服务平台网站上。
赵女士提前3个月在一个在线旅游平台购买了一款售价为5999元的“9天7晚美国游”的旅行产品。
没想到就在她忙着办签证、看攻略时,旅行社临阵变卦,告知无法成行。
由于接近假期,其他的旅游产品价格纷纷上涨,赵女士的旅行计划只能泡汤。
提示: 这种“期货”式的旅游产品以优惠的价格和灵活出行时间切中消费者心理需求,但由于时间跨度长,行程计划可能会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引发包括虚假广告宣传、转团拼团、预付款拒退等消费风险。
对此,消费者在购买时—定要仔细阅读优惠政策,看清支付时限,了解服务方对不成团等问题的处理方案,避免白忙—场。
据中国消费网 网络消费规模 5年增12倍 本报讯据《京华时报》报道,国内首个网络消费指数《新供给-蚂蚁网络消费指数》日前正式对外发布。
数据显示,从2011年1月到2016年4月,5年时间里,网络消费规模指数稳步上升,扩张了12.1倍。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指出,网络消费的稳定、强劲增长,说明网络消费正在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网络消费推动消费者跨地区、跨行业和跨产品选择消费,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从规模看,2011年1月到2016年4月,5年时间里,网络消费规模指数稳步上升,扩张了12.1倍;从同期的人均情况看,大家还越买越多,在网购人数不断增加的基础上,网络消费水平指数从2011年1月的96.0上升到2016年4月的122.2,涨幅为27%。
■消费图表 市农贸市场 农副产品价格情况 计量单位:元/500克 2016年5月27日 商品名称 排骨精瘦肉肋条肉鸡肉白壳鸡蛋西洋菜本地菜心水东芥菜水空心菜上海青芥兰西芹生菜大白菜白苋菜奶白菜菠菜韭菜椰菜花菜西红柿青皮冬瓜南瓜黄瓜茄子青尖椒苦瓜丝瓜青豆角莴笋土豆红萝卜白萝卜莲藕 市区市场乡镇市场 上周五本周五上周五本周
29292726 191915.515 15151514 16161111 7.57.55.35.2
3 2.53.53.5 3.53.53.53.5 4.53
3 3.5
3 3 4.54.5
4 3.54 4.5 4.54.55
5 5
4 4 4.5
4 4 3.53
3 3
3 3.5
3 3 3.53.5
4 3.5
4 3.55
4 3
3 3.55.5 2.52.53.53
4 4
3 3.5
4 4.52.53
3 3
3 2.5
3 2.54 3.5
2 2 3.53
4 3.53.53.5 3.53
5 3.5
4 3
3 4.5
5 4
4 3.5
6 5
3 3.5
5 4 5.53
4 4
3 3 3.53.54 3.5 2.52.52 2.3
6 5.54.54.5 (本表数据由潮州市价格监测中心提供) 微商已死? 近7成网友不信任“圈内消费” 微信圈里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卖面膜的”。
纵观圈内文化,他们时不时的晒自己的日成交量,用户购买感受等,好像光凭着发发朋友圈就能日进斗金完全不是梦想,真实情况究竟如何?他们的生活是否真的像“圈里”晒的那样,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呢?带着疑问,和大家一起揭秘一下,昔日火爆朋友圈的“微商”们。
信任度低是关键日前,全国20家消费维权单位,历时一个月在网上开展“护肤品消费行为有奖调查”活动,26日包括深圳市消委会在内的20家单位共同发布了《护肤品消费行为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对于目前在微信朋友圈流行的护肤品销售推荐,近7成网友不信任,仅有1成不到的网友会通过朋友圈购买。
仅3.75%月消费超千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花钱来给美丽加分,消费者是乐意尝试的。
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在18岁至40岁的消费者对护肤品的关注度较高,他们相信,在动不动拼“颜值”的当下,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护肤品无疑可以在保“颜”之路上祝你一臂之力。
但他们更青睐于哪个价位的护肤品呢?统计显示,有46.96%的消费者平均每月购买护肤品的支出在100元~500元,有38.19%的消费者平均每月支出在100元以下,11.10%的消费者平均每月支出在500元至1000元,仅有3.75%的消费者每月支出在1000元以上。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每月在护肤品上投入超过500元的消费者仅占14.85%,这说明,消费者对于中档化妆品的消费需求占据了市场主流。
7成认为关税下调影响不大2015年6月1日,我国降低护肤品进口关税税率高达60%,但59.97%的消费者不知道关税下调能给自己节省多少钱,另有70.95%的消费者表示关税下调对自己选 择护肤品影响不大,这说明消费者对于护肤品价格的敏感度正在降低。
不到四成男性选专用护肤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护肤品被认为是女性的专属。
随着保养意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男性也开始注重“面子”工程,但调查结果显示,男性护肤品市场尚未出现“旺销态势”,仅有35.65%的男性使用男士专用护肤品,有86.15%的消费者认为男士护肤品品种还有待进一步丰富。
也正因为如此,男士护肤品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护肤品行业还可进一步深耕细作。
购买化妆品多信赖朋友推荐应该说,目前消费者获取护肤品资讯的渠道越来越多,包括网络、报刊及专柜宣传等等。
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53.30%和41.68%的消费者是通过电视广告和他人推荐获取护肤品的相关资讯,排名最为靠前。
虽然电视广告等宣传是消费者获得护肤品资讯的主渠道,但是消费者们在选购护肤品时却越来越理性。
调查显示,57.10%的消费者在选择护肤品时仅受到广告的“一点影响”,15.42%的消费者则“不受影响”,只有27.48%的消费者表示“影响很大”。
另有65.14%的消费者表示不会因为喜欢某个明星而选择他代言的护肤品。
在对人群/机构推荐护肤品可信赖度 的调查中,家人或朋友是消费者在选择护肤品时最为信赖的人群,专业皮肤科医师则位居第
二。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发现,无论是在了解护肤品资讯的渠道上,还是在推荐人群或机构的可信赖程度上,“家人或朋友的推荐”都被众多消费者纳入考量指标,足以看出产品口碑潜在的巨大影响力。
而美容网站编辑、微博微信上的美容专家/达人、演艺明星的信赖度普遍较低,美容大奖的信赖度则垫底。
近七成不愿在微信圈消费调查显示,消费者购买护肤品的渠道正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商场、超市、化妆品专卖店仍是消费者最常使用的护肤品购买渠道以外,42.83%的消费者还会经常通过网购来选择护肤品。
随着“微商”的兴起,微信朋友圈销售护肤品也被传得十分火爆,但事实并非如此。
67.22%的消费者表示“不愿意通过微信朋友圈购买”,仅有7.68%的消费者经常通过微信购买护肤品。
从调查情况来看,消费者对于微信这一渠道显然还是不够放心,同时,电视购物这一渠道也不让人放心,仅有4.30%的消费者经常通过电视购物购买护肤品。
对于消费者日渐接受的网购,也仍有74.82%的消费者担心买到假冒伪劣的护肤品,这成为网购消费者最大的担心;对此,85.15%的消费者认为网购护肤品应该支持“7日无理由退货”。
从朋友圈消费的盛极一时,到信任度持续走低,经历的生命周期其实并不长,因为顺应时代产生,也因为一系列问题,被不信任被质疑。
微商虽然存活的生命周期并不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互联网进步史上一次伟大的尝试,在未来,一定还会有很多新的消费方式出现,毕竟新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怎么发挥,就要看大家了。
据搜狐网 ■消费前沿 小众定制消费增长前景好 日前发布的《2016年中国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指出,我国消费者的个人意识逐步觉醒,其不盲目崇拜品牌和高价的特点将带动中国消费完全进入品位消费时代,小众品牌和定制消费方兴未艾,增长前景非常好。
长期以来,我国消费者一致青睐大众品牌,在消费者购买第一台冰箱、汽车或手机等价格较高的商品时,主要关心品牌和质量。
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 个人意识觉醒和消费经验的积累,他们在尝试购买小众品牌,并把购买小众品牌作为体现个人品位的一种方式。
定制服务成为新一代消费者追求个性和生活品质的表达。
《报告》指出,走过数量升级、品质升级阶段的消费者,在2016年将逐步放弃大众品牌,网上销售的爆款增速相对下降,消费个性化趋势逐渐成主流,小众兴趣圈子兴起。
个性化的家居饰品、各种小电器、自制手工艺品等具有体 验性、定制化、个性化的消费尽管规模不大,但前景非常好。
《报告》认为,“90后”是品位消费的主力军。
尽管“90后”大部分还在校园,或刚刚步入社会,但与其他年龄段的消费者相比较,“90后”逐渐成为互联网消费重要力量。
他们出生在信息时代,从小就具备较强的品牌意识,喜好个性化消费,消费理念最为超前。
据中国经济网 ■热点关注 十大网购消费潜规则: 你中招了吗? 中消协发布“十大网购消费潜规则”,你中招了吗?钓鱼网站、虚假促销、网商单方面取消订单、团购“二次消费”、网购商品鉴定难、网商非法倒卖个人信息获利等悉数上黑榜,其中,买家给差评遭卖家报复首次登上黑榜。

1、先涨价后打折真促销假优惠 部分网络商家为吸引消费者网购,经常宣称所谓的“最低价”、“最便宜”或“最划算”,并打着“限时促销”的幌子忽悠消费者。
实际上,他们大多都采用“先大幅涨价,再打超低折扣”的伎俩,网民掏钱消费了,以为得到较大实惠,实际可能吃了暗亏。

2、钓鱼网站频现网购防不胜防 网购“钓鱼”网站频现,肆无忌惮进行“挂羊头卖狗肉”式售假,或是“游击战”式变换网站,网络诈骗招数层出不穷,网民防不胜防。
一旦受骗,由于大部分被投 诉网站实际经营者无法查找或不在相关管辖范围内,职能部门难以施行监管手段,调解或查处的成功率很低。

3、团购服务“缩水”被迫“二次消费” 团购网站喜欢对网民推出许多看起来“很超值”、“超低价”的销售活动,但相关服务也与价格同步“缩水”,大打折扣,频频引发纠纷。
不少消费者还投诉“团购后被迫二次消费”的问题,如“酒店团购价变预付价,入住时即升价”等现象屡见不鲜。

4、拍卖秒杀成噱头商家擅自取消订单 “限时拍卖”、“秒杀”,是网店商家常用的促销手段,往往能产生较好的销售效果。
但不少消费者反映,他们辛苦“秒杀”到的商品,却被通知没有货,或以超卖为由被取消订单;更有甚者,部分商家(其中不乏某些大商城)不将真实情况告知消费者,擅自取消订单后也不与消费者进行沟通。

5、正品真伪难鉴定网店商家“踢皮球” 不少网购商家在广告里标称所售商品为“真品正品”、“原装行货”、“支持专柜验货”等,但消费者购买后想“验明正身”,却遭遇“鉴定难”、网站店主、销售专柜、专卖店、代理公司相互“踢皮球”,导致所购商品真伪难辨,消费者有苦难言。

6、买家网购给差评卖家报复没商量 网民在某些网购商家购买商品,因质量或服务存在问题,给予了商家差评。
因差评直接影响网店卖家信用及销售,一些卖家就千方百计、死磨硬泡要求买家修改评价,更有甚者,采用一些手段恶意骚扰和报复买家。

7、维权平台如摆设消费者维权依旧难 一些大型电商虽然设置了消费维权平台,却没有真正发挥为消费者维权的作用。
如有消费者投诉,在某大型电商网购的1.5匹空调送货时却变成1匹的,明显“货不对板”,但向该商城内设的消费维权平台多次反映和投诉,却得不到解决。

8、个人信息网上裸商家倒卖获利 网购时消费者须填写地址、电话等个人信息资料,一些不良商家利用掌握的资料,拿来倒卖获利,导致消费者私人信息泄露。
消费者网购时往往采取在线付款的支付方式,这样便留下身份证号、信用卡、银行账号等更多信息,带来更多信息安全隐患。

9、海外代购风险大验货退货维权难 随着网购应用越来越普及,海外网上代购业务也日渐兴起,不少网民偏爱通过代购的方式购买心仪的商品。
但不容忽视的是,海外代购商品存在较大的风险,如购买的商品有质量瑕疵,一般很难退货;而有真伪存疑的问题,国内也缺乏可信和有效的鉴定渠道;一旦发生消费纠纷,维权就更加艰难了。
10、第三方支付存漏洞消费者账户不安全 为了方便购物,许多“网购一族”经常会使用各种第三方支付工具,但事实上其安全性仍存在不少漏洞。
有消费者就不慎落入“促销红包付款”陷阱,账户现金被骗光。
据称,该促销红包本是快捷支付系统针对卖家的增值服务,但因其系统设置允许替买家生成促销红包,给个别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据《中国消费者报》

标签: #下载网站 #好用 #视频 #买书 #网络电话 #租房子 #机顶盒 #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