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A05,评书下载哪个网站好

评书 7
A04~A05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钟闻廷 青岛,一座凭海临风的美丽城市,齐风鲁韵交汇,欧亚风情迷人。
如今,这座青春之岛、时尚之城,国潮风起,给城市更添魅力。
在这里,身着汉服出行不再让路人感到稀奇;曾经阳春白雪的古典舞蹈在大众中流行;听评书、写书法等文化活动备受年轻人追捧;传统武术表演成为网络才艺直播热门……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自信的表达,是年轻人的选择,也是这座城市的新色彩。
1“阳春白雪”落地广场舞跳出古韵 五岁开始跳舞,曾连续三年登上央视春晚,参与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演出……舞蹈老师孙琳林,对于近些年古典舞在青岛的发展很有发言权。
孙琳林在朋友圈中有“仙女姐姐”的昵称,当记者看着这个身材挺拔的青岛女孩从远处走来,即便是穿着朴素的休闲服、口罩遮住半张脸,依然能从人群中一眼将她认出。
“我小时候学跳舞时,不管是市面上的演出环境,还是孩子们对舞种的选择,中国古典舞都算是比较小众。
可能大家只在影视剧里见过,觉得离自己挺远,而且也不像国外唱跳组合那种舞蹈容易速成。
”孙琳林对古典舞以前的大环境比较无奈,“因为中国古典舞是融合性比较强的舞种,融合了中国戏曲、武术、杂技,甚至对舞蹈背后的文化典故都要充分理解,才能跳出独有的情感和气韵,它的‘形、神、劲、律、气、意’一样都不能少,对人气质的养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 孙琳林作为平度实验小学舞蹈队的领舞,被潍坊艺术学校的老师选中,走上了专业舞蹈的道路,“我从11岁开始,天天6点起床练晨功,早功结束就是一天的专业课,技巧、毯功、剧目……晚上还会安排加训,就这样日复一日。
” 11岁的小姑娘,独自在外地接受日复一日的专业舞蹈训练,记者不禁感慨,如今孙琳林骨子里的挺拔和气场不是没有原因的。
刻苦训练,让她的古典舞专业技艺与日俱增,2011年~2013年连续三年参加央视春晚的舞蹈节目。
“作为中国人能登上央视春晚,对我来说是件特别荣耀的事情,当时全家都守在电视机前观看。
”少年时代最让孙琳林开心的事情,就是站上大舞台的自豪感,“每年参加春晚回来,给邻居小伙伴展示与明星的合影,都能收获一片羡慕声。
” 孙琳林笑称,那时她跳舞是喜欢上台的荣耀,其实长大后回头想想,最感谢的还是曾经古典舞训练给自己内在带来的成长,“我觉得自己比同龄人更能吃苦,情商也更高吧。
一上舞台,戏大于天,那些‘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的古典舞训练要求,已经融入了我的骨血。
” “近几年,大家对古典舞的热情明显提升,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来学古典舞。
”孙琳林觉得,如今在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的大环境下,大众对古典舞的认知也越来越高,“甚至在阿姨们的广场舞中,都会融入古典舞元素。
看着阿姨们拿着中国团扇舞动起来,我特别感动,觉得古典舞已经融入青岛市民的生活中,让各种年龄段的人都能感受到舞蹈的快乐。
” “现在青岛的古典舞大环境越来越好,幼儿园小朋友从四岁半起就能参加少儿舞蹈考级,不管是走职业道路还是考学,道路都越来越宽。
”孙琳林向记者展示着学生的演出照片,“女孩子学过古典舞,那种神采是掩盖不住的,愿将来她们的人生道路上,舞蹈生柔韧而骄傲的风骨永存。
” 2汉服穿成日常装非遗缠花做起来 “以前我出门,经常会被围观、拍照,现在大家都淡定多了,因为像我一样的人越来越多,不再是什么稀罕景儿。
”赵小乔说起这两年上街的“待遇”,感慨如今市民已经逐渐接受街头出现汉服装扮,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尝试,这让她十分开心。
赵小乔是青岛汉服圈里知名的“汉服姐姐”,粉色的褙子、淡黄色的宋裤,再配上过腰的长发,她漫步街头就像是从仕女图里走出来的穿越者。
“汉服的叫法其实是不准确的,很难说哪种款式的衣服就是汉服。
”赵小乔向记者说起她对汉服的理解,这几年她已经从单纯的汉服爱好者,变成能动手做汉服的小裁缝、推广汉服文化的博主以及制作汉服头饰“缠花”的手工艺人。
赵小乔从小就是个喜欢传统文化的姑娘,大学里是文学社的成员,属于那种开口唐诗、闭口宋词的文艺女青年,而迷上汉服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单纯觉得好看,“穿起来美美哒”。
赵小乔的第一套汉服,是2012年从网上购买的,穿上之后兴奋了好久,但有一点让她很郁闷,就是这套衣服虽然好看,但是质量和面料都不过关。
“衣服不是戏服,美美的衣服,当然要能穿出去。
”赵小乔觉得,衣服就是用来穿的,既然买不到中意的汉服,那就自己动手。
想到做到,赵小乔买来缝纫机、拿起剪刀自行制作。
为了找到满意的款式,她逛博物馆、看学术资料;为了做出让自己满意的唐朝服装,她还特意去参考敦煌壁画。
当赵小乔把自己制作的衣服分享到汉服圈子里,立即得到很多爱好者的点赞,找她求衣服的人越来越多,后来她索性辞掉白领工作,专心当起裁缝。
“现在汉服圈,大概分复古派和改良派。
讲究百分百复原古代服饰的叫复古派;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让汉服可以让喜欢它的人正常穿出门,这就是改良派。
”赵小乔说自己算是改良派,她希望汉服能作为一种穿衣风格,出现在大家的衣橱里。
比如,赵小乔设计的唐宋风格的圆领袍,远远看上去就像是一件牛仔裙,但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能发现衣服的特别之处。
像是袖子,虽然经过了精简,但 长期的古典舞训练,让孙琳林有种从仕女图中走来的气质。
还是能遮住手。
赵小乔说,这就是古人的观念,衣服一定要把身体全部遮住,只有这种设计才合“礼”,而在她设计的衣服中,这种合“礼”的小细节全部被保留下来。
随着大家对汉服的喜爱程度越来越高,赵小乔已经把细节研究到了穿汉服时的配饰上。
“女孩子穿汉服时,总想搭配一些适宜的饰品尤其是头饰,所以我就开始研究缠花。
缠花就是用多色丝线在以纸板或者铜丝扎成的胚架上缠绕出鸟、兽、虫、鱼等美术品,源于北宋、盛于明末清初。
”赵小乔通过微博了解到非遗工艺品缠花,认真研读了缠花的历史、制作流程后,尝试着自己手工制作缠花,还开了网上商城进行售卖。
赵小乔希望,把自己热爱的事情变成事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传统汉服的新魅力。
3评书走近老百姓免费演出数百场 传统曲艺,观众可以和演员面对面,甚至现场互动。
在青岛,就有免费体验传统曲艺的好事,而且已经坚持多年!书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也为本土曲艺新生力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舞台。
2017年,青岛市文化馆发起并开设“青岛群星书场”,这也是省内首家公益性的曲艺书场,完全免费观看,每周五晚上准时开讲。
作为“青岛群星书场”的 负责人,刘宗琦已经在书场表演200多场,见证了书场由最初的平淡到如今大受欢迎的发展过程。
刘宗琦目前讲的传统评书剧目《丑娘娘》,已经到了第二十八回。
评书演员每次登台近一小时,相当于声情并茂地演绎一集电视剧。
而与电视剧不同的是,评书演员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在表演,一会儿是旁白,一会儿是小姐,一会儿是丫鬟,一会儿是老爷,一会儿是书生,全场一个人演了一出大戏。
刘宗琦每次上台演出之前,都要拿出一下午的时间来准备,手里用A4纸打印的台词就有厚厚一沓。
这些稿件,他必须自己先吃透了才能讲解给观众听,所以每次至少有一万多字的台词,对演员的考验相当大。
“我觉得很过瘾。
”刘宗琦这样解释他的心情,“我从小练基本功的时候就背绕口令,这些词对我来说不算什么,而且面对面演出相当于现场直播不能出错,所以每次演出都让我有种亢奋感。
” 刘宗琦从小就热爱传统曲艺,2007年还在念书时,他就在济南拜知名相声、快板表演名家萧国光先生为师。
毕业那年,刘宗琦还参加了CCTV-3《挑战主持人》栏目,获得月冠军。
因为勤奋,刚毕业的刘宗琦靠着演相声,一个月就能挣一万多元,这让他成了同龄人中的高收入者。
虽然收入可观,但是作为一名基层演员,刘宗琦有时候还是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

标签: #建网站 #建网站 #轮胎 #卖车 #下载地址 #足球 #裤子 #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