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际INTERNATIONAL,cool是什么意思英文

英文 4
主编:赵路编辑:唐凤校对:何工劳E-mail押lzhao@ 2国际INTERNATIONAL 2018年10月9日星期二Tel:(010)62580617 动态 科学家发现“小碰撞”搅动银河系 本报讯通过追踪银河系中超过600万颗恒星的 运动,研究人员发现恒星群按照不同的路线绕银河 系中心运动。
这种不统一的旋转模式被认为是数亿 年前一个较小的卫星星系在附近穿过的结果。
相关 论文日前发表于《自然》。
银河系中的大多数恒星位于其盘面区域
(银 盘),即银河系中央凸起周围的平坦区域。
银盘的 内部结构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银河系的中 心棒状结构和螺旋臂会引起径向偏移,卫星星系 的影响可以改变恒星的运动。
然而,在对星系进行 建模时,通常认为银盘内恒星的运动基本处于动 态平衡状态,而且银河系平面是对称的。
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天文学家
TeresaAntoja及 其同事利用盖亚太空望远镜的数据,分析了银盘中 恒星的运动和位置,生成了一个特殊的位置—速度 图,让天文学家得以对恒星运动进行分类,研究人员 从数据中发现了各种螺旋模式。
但这并不意味着恒 星沿着螺旋线移动,而是意味着有恒星群沿不同路 径穿越银河系,同时仍然参与整体旋转。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运动是由射手座矮星系在

9 亿至3亿年前在附近穿过时导致的。
过去的相关研 究精确度有限且包括的恒星较少,因此并没有解析 上述不同的运动模式。
(鲁亦) 相关论文信息: 俄新型核动力破冰船反应堆性能显著提升 新华社电俄罗斯“核电机器制造”公司日前介 绍了其研制的新型核动力破冰船反应堆,其服役 期、热功率等多项指标显著优于“前辈”破冰船反 应堆。
据公司网站发布的新闻公报,由该公司为俄新 型核动力破冰船“乌拉尔”号研制的首个RITM-200 型反应堆已于日前出厂并被运往造船厂。
该反应堆 的整体外观是一个有金属外壳的圆柱体,高7.3米、 直径3.3米,重约147.5吨;其安全保护外壳由钢和 混凝土制成,壳内含有冷却水。
依据设计,“乌拉尔”号有两个核动力反应堆,其 第二个反应堆的制造已进入收尾和测试阶段。
公报显示,单个RITM-200型反应堆的热功率 为175兆瓦,服役期为36年,可连续工作近3年。
这 种反应堆的特点是内部结构采用新布局方案,各部 件配置得更加紧凑,使该反应堆可安装到核电机组 的大型蒸汽发生器内部。
与俄现役10580型破冰船的KLT型反应堆相 比,新反应堆有重量轻、内部配置紧凑、热功率提升、 连续工作时间更长、主要设备的服役期更长等特点。
因此,配备这种新型反应堆的破冰船有望在速度和 破冰能力方面表现更优,且反应堆能承受更大幅度 的船身摇摆。
“乌拉尔”号属于
22220型LK-60YA级破冰船, 俄仅有3艘该级别破冰船。
其余两艘“北极”号和“西 伯利亚”号分别于2016年、2017年下水,目前正处于 舾装测试阶段。
于2016年开建的“乌拉尔”号预计明 年5月下水。
上述3艘破冰船均为俄核动力船舶公司效 力,用于北极航道运输和考察。
这3艘船均长约 173米,宽34米,排水量3.35万吨,可破除3米厚 冰层。
(栾海) “第一动力”的时代交响 (上接第1版) 改革开放是强大引擎———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位居世界第
二。
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能力,是未来我国科技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而这源自改革开放40年的积累。
人才集聚成关键支撑———千秋基业,人才为先。
我国有9亿多劳动力,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具有专业技能,每年大中专毕业生1300多万人,这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创新资源和发展优势。
“要我创新”变“我要创新”,越来越成为全民族的一种自觉。
广阔市场成创新温床———全国高速铁路里程已经占全球总里程60%以上;可再生能源的装机量、发电量居世界第一;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和保有量均占全世界50%以上;5G新型网络架构等技术纳入国际标准……科技不仅让生活更美好,更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迈过科技创新“关键坎”:奏响“第一动力”的时代交响 当前,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
———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清华大学副校长、国际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薛其坤院士认为,想在科学原创上发现别人看不到、发现不了的东西,肯定你的眼睛要更亮,你使用的仪器工具分辨率、灵敏度要更高。
———增强科技创新供给。
为破解科研成果大量“睡大觉”、成果转化“两头难”,国家接连出台鼓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现知识价值的政策,通过大力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能力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
———完善科技体制改革。
我国科技界“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等问题正在逐步解决。
砍掉不合理的繁文缛节和陈规旧章,树立良好科研生态,中国正在加速建立服务于人的创造性活动的科研管理机制。
“我们在创新发展征程上汇聚起磅礴力量,迈过科技创新的‘关键坎’,定能够书写决胜未来的新奇迹。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
(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胡喆) 新涂料可有效降低任意表面温度 通过向外辐射热量起到降温效果 本报讯希腊和其他阳光普照的国家的房屋经常被涂成白色,以反射尽可能多的阳光。
如今,研究人员正在利用一种新的“被动辐射冷却”材料重新诠释这种古老的策略,以达到减少阳光和热量的目的。
大多数的此类技术都无法利用现有的屋顶和墙壁,但是美国的一个研究团队现在已经制造出一种可以覆盖任何表面的冷却涂料,使温度降低约6摄氏度。
新涂料可以直接涂覆在任意质地物体的表面,还可与不同颜料结合呈现不同色彩。
这一进展凸显了“该领域的巨大进步”,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材料科学家XiaoboYin说。
他的团队开发了一种被动的辐射冷却塑料薄膜,并成立了一家名为Radi-Cool的初创公司,旨在将其商业化。
Yin说,这些新材料在某些气候条件下可能会使冷却成本降低15%。
“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他说。
在美国,有17%的住宅用电用于空调,因此节省的开支可能是巨大的。
白色涂料通常只反射大约80%的可见光,而且它们仍然吸收紫外线和近红外射线,这些射线能够使建筑物变热。
为了做得更好,新材料首先要结合能够反射几乎所有太阳光线的材料或结构,包括近红外射线,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包括紫外线。
此外,它们还需含有聚合物或其他物质,以 便利用它们的化学成分,将额外的热量以8到13微米的波长散发掉。
大气不会阻挡这些波长的辐射,从而可以让材料在不加热周围空气的情况下将多余的热量有效地释放到空间中。
2014年,由加州帕洛阿尔托斯坦福大学的电气工程师ShanhuiFan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上报告说,通过一种含有二氧化硅和二氧化铪的交替层,他们制造出一个高度反射的表面,能够比周围的空气温度低5摄氏度。
去年,Fan及其同事使用另一种材料———一种聚合物和银膜结合物———冷却用于空调的水。
该团队表示,在夏季,这种技术有可能节省21%的空调使用成本。
自那以后,Fan的团队成立了自己的初创公司SkyCoolSystems。
Yin和他的同事RongguiYang去年又有了新的进展:一种里面嵌入了微小玻璃珠的塑料薄膜,能够使表面温度降低10摄氏度。
而在澳大利亚,应用物理学家AngusGentle和悉尼科技大学的GeoffSmith在2015年报告说,一种由两种聚合物制成的凉爽的屋顶材料,在正午和夜间分别能够使屋顶比周围的空气温度低3摄氏度和6摄氏度。
然而将这些涂层应用于屋顶和壁板材料仍然有一个问题。
高度反光的化合物可以被整合 到传统的木瓦和黏土瓦中,用于新的建筑物或翻新。
但是对于现有的建筑物来说,要有更多的选择是比较困难的。
而这就是新的被动冷却涂料的用武之地。
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物理与应用数学系YuanYang和NanfangYu团队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开发的新材料是一种多尺度微纳孔结构的“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用这种材料制成的薄膜在太阳光波段具有96%到99.6%的高反射率,在红外辐射窗口具有97%的高辐射率,在白天无需电能即可实现制冷。
测试结果显示,在光照充足的干燥环境中,薄膜表面温度可比环境温度低约5.9摄氏度;在潮湿环境中,薄膜温度可比环境温度低约2.9摄氏度。
据介绍,这种多孔薄膜中,聚偏二氟乙烯与空气折射率相差很大,可有效散射阳光,包括紫外光、可见光和近红外光,从而实现高反射率,不会被阳光加热;微米多孔结构提高了材料的辐射率,增加了向外的热辐射。
据了解,此前类似功能材料的制备多需要复杂的真空沉积设备,且难以直接覆盖在任意形状和质地的物体表面。
新材料则具有成本较低、适用性强等优点,可直接涂覆在塑料、金属 科学家开发出高效日间制冷材料。
图片来源:JYOTIRMOYMANDAL 和木材等任意表面。
Yang表示,建筑物表面往往对颜色有所要 求,这种材料可以和颜料结合在一起,呈现不同 色彩的同时将阳光中的近红外光反射掉,和传 统涂料相比,可显著降低建筑物的温度。
“它看起来很适合被广泛应用。
”Gentle
说。
加州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一位屋顶冷 却专家RonnenLevinson说,新涂料的价格大 约是传统涂料的5倍。
但增加的成本带来了好 处。
Gentle说:“所有这些非常酷的涂层使得中 午就像夜间一样凉爽。
” (赵熙熙) 相关论文信息: 姻科学此刻姻 “量子透镜”有望助力量子信息传输 脑袋充气只为捕猎 如果你把鹈鹕和鳗鱼杂交,会得到什么?可能是一种与鹈鹕鳗鱼(宽咽鱼)很接近的动物。
这种鱼外形奇特,身体纤细,而头部像气球一样膨胀。
由于鹈鹕鳗鱼喜欢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海面下500到3000米之间,所以人类很少能看到或拍摄到这种鳗鱼。
这使得研究者很难找到了解其行为的线索,从而解释为什么它会进化出如此奇怪的头部。
现在,研究人员对鹈鹕鳗鱼进行了首次直接观察,他们认为这是第一个鹈鹕鳗鱼捕猎行为的录像。
研究人员在距葡萄牙海岸约1500公里的亚速尔群岛附近的大西洋海域驾驶潜艇潜入1000米深的海底。
研究小组发现,这种鱼不仅会使头部充 鹈鹕鳗鱼通过将头部充气捕食猎物。
气,形成一个用来捕食的小袋,还会积极捕猎和游向小鱼。
先前的研究曾假设鹈鹕鳗鱼膨胀头部是为了引诱猎物或制造一个大洞让食物掉入,但这些研究主要依赖于死鹈鹕鳗鱼胃里的食物。
而新的视频证据表明,鹈鹕鳗鱼在寻找食物方面扮演着更为积极的角色:探索周围环境,跟踪猎物,并使头部充气,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吞噬它们的可能性。
图片来源:《科学》 早些时候,另一组研究人员在夏威夷海岸 用装在一艘无人潜艇上的摄像机拍摄了一只鹈 鹕鳗鱼。
但这段视频只显示了鹈鹕鳗鱼头部的 充气和放气,而没有捕猎行为。
科学家希望能记录更多鹈鹕鳗鱼和其他未 经研究的深海生物的影像,以便更好地了解它 们怪异特征的进化史,以及它们是如何凭借这 些不寻常的适应能力在恶劣的深海环境中生存 下来的。
(唐一尘) 人工智能让飞机像鸟儿一样翱翔 本报讯
近日,《自然》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称,机械滑翔机可以借助机器学习学会像鸟儿一样翱翔。
鸟儿会乘着上升的热气流飞行、升高,而不需要挥动翅膀。
然而,这些气流复杂多变,尚不清楚鸟类如何发现并利用这些气流飞行。
如果不充分理解这一点,很难教会飞行器在现实环境中做到同样的事情。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MassimoVergassola及其同事将眼光瞄 准所谓的“强化学习”。
这是一种动态机器学习技术,其中的智能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进行学习,就像孩子学习一样:行为正确会被“奖励”,行为不当则被“惩罚”。
研究人员编写了一个程序让两米翼展的滑翔机根据机载的周围环境测量结果,调整其在空中的俯仰和侧滚动作。
根据几天试飞总结出的经验,他们设计了一种导航策略,将垂直风加速度和侧向扭矩(用于让滑翔机左右旋转的力)作为导航 线索。
研究人员认为该策略的成功表明鸟类 也可能依赖这种线索。
不过,该研究组指出,能够顺着热气流向上 飞只是候鸟或其机械模拟物可以安全地进行数 百公里快速旅行的一部分原因。
未来,对有助于 识别强大上升气流的导航线索进行补充研究,将 进一步增强人们对鸟类迁徙的理解,并有助于开 发高效的远距离自主滑翔机。
(唐一尘) 相关论文信息: 新华社电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日前在美国 《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发明了一种微 型“量子透镜”,能够高效控制和检测光束中的 量子信息,助力量子计算机与通信网络间的信 息传输。
这种新型透镜厚度约为头发丝的百分之
一,具有硅纳米结构组成的“超表面”,可实现对 多个光量子同时成像,以便解读出光束中的量 子信息。
论文第一作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非线性 物理中心博士生王凯介绍说,解读光束中的量 子信息通常需要采用一系列的光学元件分步进 行,
“而我们用一片极其轻薄的超材料元件一步 完成,不仅实现了小型化,而且更加稳定可靠”。
王凯说,发展量子技术有望实现更快速的 计算和更安全的通信。
借助“量子透镜”,可以更 便捷地控制和检测自由空间和通信网络中传输 的量子信息,助力量子计算平台与通信网络间 实现快捷可靠的信息传输。
(白旭) “猎鹰
9”火箭成功发射阿根廷卫星 新华社电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10月
7 日用一枚“猎鹰怨”火箭成功将阿根廷一颗地球 观测卫星送入太空,并首次在美国西海岸成功 实现火箭第一级的陆地回收。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视频直播画面 显示,这枚“猎鹰怨”火箭于当地时间苑日员怨 时圆员分(北京时间愿日员园时圆员分)从加州 中部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升空,约员圆分钟后, 成功将名为杂粤韵悦韵酝原员粤的地球观测卫星部 署在近地轨道上。
火箭一二级成功分离后,第一级在范登堡 空军基地着陆区成功回收。
由此,这枚“猎鹰怨” 成为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首枚在美国西海岸实现 陆地回收的火箭。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推特上表示,当晚“猎 鹰怨”的成功着陆也是该公司火箭助推器的第 猿园次成功回收。
阿根廷航天局的杂粤韵悦韵酝原员粤卫星携带
个由合成孔径雷达(杂粤砸)组成的主动式仪器,它 在电磁波谱的微波范围内工作,特别是蕴波段。
卫星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地球土壤湿度信息。
当晚,加州中部圣巴巴拉、圣路易斯原奥 比斯波、文图拉等城市的居民可以在室外肉 眼观测到火箭升空后助推装置喷出的火光, 听到声爆。
(谭晶晶) IPCC发布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 本报讯(记者冯丽妃)10月8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韩国仁川发布了《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以及《报告》的“决策者摘要”。
IPCC在《报告》中表示,与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相比,限制在1.5℃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有明显的益处,同时还可确保社会更加可持续和公平。
《报告》表示,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需要社会各方进行快速、深远和前所未有的变革。
它将为12月在波兰卡托维兹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提供重要科学文件,届时各国政府将审查《巴黎协定》以应对气候变化。
“这份重要的报告引用了超过6000篇科学文献,全球数千名专家和政府审稿人为其贡献了力量。
”IPCC主席李会晟说。
据悉,来自40个国家的91位作者和评审编辑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在2015年通过《巴黎协定》时发出的邀请,编写了这份《报告》。
“《报告》释放的一个强烈信息是:更多的极 端天气、海平面上升、北极海冰减少以及其他变化已经让我们目睹了全球升温1℃的后果。
”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说。
《报告》强调了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而不是2℃或更高的温度,可以避免一系列气候变化影响。
例如,到2100年,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而非2℃,全球海平面上升将减少10厘米。
与全球升温2℃导致夏季北冰洋没有海冰的可能性为至少每10年一次相比,全球升温1.5℃则为每世纪一次。
随着全球升温1.5℃,珊瑚礁将减少70%~90%,而升温2℃珊瑚礁将消失殆尽(>99%)。
“温度每额外升高一点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因为升温1.5℃或更高,会增加与长期或不可逆转变化相关的风险,如一些生态系统的损失。
”IPCC第二工作组联合主席Hans-OttoPortner说。
限制全球变暖也会给人类和生态系统提供更大的适应空间,并可保持低于相关的风险阈值。
《报告》还研究了可用于将升温限制在1.5℃ 的各种路径、实现这些路径需采取的行动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好消息是,在全球范围内已开展了一些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所需的行动,但需要加速开展。
”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ValerieMasson-Delmotte说。
《报告》发现,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需要在土地、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和城市方面进行“快速而深远的”转型。
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比2010年的水平下降约45%,到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
这意味着需要通过从空气中去除二氧化碳平衡剩余的排放。
IPCC第三工作组联合主席JimSkea说:“在化学和物理定律范围内有可能将升温限制在1.5℃,但这样做需要有前所未有的变革。
” 允许全球温度暂时超过或“无意间超过”1.5℃意味着需更多依赖可从空气中去除二氧化碳的技术,到2100年将全球温度恢复到1.5℃以下。
《报告》指出,这些技术的有效性 尚未得到大规模验证,有些可能会给可持续发展带来大风险。
“与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相比,将其限制在1.5℃将减少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福祉的挑战性影响,从而更容易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IPCC第三工作组联合主席PriyardarshiShukla说。
IPCC第二工作组联合主席DebraRoberts表示,今天做出的决定对于确保现在和将来为每个人实现一个安全和可持续的世界至关重要。
“该报告为政策制定者和从业者提供了所需的信息,以便他们可以在考虑当地境况和人们需求的同时做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决策。
接下来的几年有可能是历史上最重要的几年。
”她说。
据悉,《报告》是在IPCC所有3个工作组的科学领导下编写的。
第一工作组负责评估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第二工作组负责评估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第三工作组负责评估气候变化的减缓。

标签: #主板 #有什么 #commitment #cmcc #cda #javascript #文件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