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书·卖文化·卖空间,二手图书哪个网站可以买

二手 0
卖书·卖文化·卖空间 □陈莹莹 (经管类图书2012总榜) ◎在每家先锋书店最显眼的那堵墙上,总会有这句话“:大地上的异乡者”。
这是很多读书人的心情,也是很多都市人的心境。
◎先锋书店,带给读书人一片宁静而又诗意的栖息之处。
在轻音乐声中扫过满墙的讲座海报,走进这个爬满藤蔓的防空洞,看到桌上的思想者雕塑和用上万本书堆成的收银台,就这样开始一点点感受先锋书店的风骨。
左转,是条长达20米的上坡,店主的私藏书沿坡侧摆放,推荐书籍陈列在路的正中;抬头,大幅海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回身,柔和的灯光让你心生暖意。
点一杯15元的美式咖啡,选择一个舒适的位子将自己安顿下来。
每一个先锋书店都能找到一些共同元素:舒适的沙发和长凳、柔和的壁灯与顶灯、无处不在的鲜嫩绿植、用心挑选的海报。
每一个先锋书店都常见到这样的场景:读者们自动围坐过来,聆听一场讲座,或是有序地排队请名人签售。
免费的电影放映,咖啡馆区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原版图书,店主奉献出来供人阅读的私人藏书,让一个年轻人曾忍不住问店员,你们真的不烦?你们真的不怕书被弄坏?你们真的不赶人走?店员的回答是“真的”,而店主钱晓华回答得更干脆,“巴不得他们在这里读书直至深夜”。
让书店“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成为能自由散步的林间空地”,这是钱晓华的理想。
叶兆言、苏童、陈丹青、白先勇、周国平、朱天文、贾樟柯等都曾光临先锋的文化大讲堂。
在拥有5万名粉丝的 先锋书店官方微博上,钱晓华有自己的“老钱爱推荐”系列。
从很多细节上都能感受到店主的小心思。
一本放在玻璃柜里的电影随笔集《例外》,旁边附了这样的说明:封面整体都以黑色为主体,只有封面右侧刷出一块白色图片,营造出影院屏幕的效果。
书名及其他信息以反白的古朴竖排版标示,简洁清爽。
环衬、扉页和版权页都沿用了银幕效果,或斑驳做旧,或明亮可见,渲染了整体氛围。
这不是简单地对装帧或者封面进行介绍,这是一种对书本、对知识的敬畏和一个理想主义者希望给商业注入文化气息的努力。
钱晓华倾尽全力将先锋书店打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这种努力使先锋不仅成了读书人的去处,也成为城市的地标。
早在2005年,先锋书店就被南京市民评为南京城市的12张文化名片之
一。
“他有他的守望,他有他的眼光,他不随波逐流,许多学术类、艺术类、文史类、哲学类等非畅销书,在先锋书店里都能找到。
这么走下来,也有20多年了。
”先锋书店的老顾客、作家储福金这样评价钱晓华。
这样的守望和眼光,让这里成了很多人牵挂的地方。
“书业需要变革的勇气,转型才是硬道理。
”很难想象这是书生钱晓华说出的话。
创办先锋之初,他就打定主意不做最赚钱的教辅和少儿图书,只做自己心爱的人 文社科类图书。
如今的先锋,拥有会员以及微博、豆瓣粉丝近20 万人,借助各类平台和合作,先锋书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大家分享到书店即将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信息、最新的图书信息、最新创意产品信息。
虽然近年来实体书店遭遇重重危机,先锋仍不缺人气。
作为一家在读书人圈里口碑一流的人文书店,先锋一直带给顾客一流的体验。
即便如此,钱晓华仍说,“很多时候,实体书店只是网络书店的样板店,先锋书店也不例外”。
传统书店向现代书店的转型势不可挡,未来的书店不再是纯粹卖书,而是卖文化、卖空间。
2008年5月开始,先锋书店进军文化创意产业,注册了“独立先锋”商标,设立了先锋午夜艺术设计公司,成立碧山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从设计到生产、销售,源源不断的创意产品增强了企业的造血能力。
一碗热气腾腾的卡通鸭血粉丝汤,成就了一张南京特色明信片,手工制作的本子、牛皮挎包、纸质书架、艺术相框……这些创意产品的销售占到了书店总销售额的20%,利润则达到书店总利润的30%。
目前,6家先锋书店直营门店均设立了独立先锋创意馆。
“假如不做创意产业,书店早就难以为继。
文化创意产业是先锋二次转型的契机,也是创业的桥头堡。
今后,独立先锋创意馆还要走出去,在商场、旅游景点里独立开店,拉长产业链。
”钱晓华这样说。
我读书,她改变命运 □隋明梅 兄弟部门开读书会,让介绍“影响我人生的5本书”,我第一想到《老三篇》,第二就是《科学研究的艺术》。
待听到年轻同事大多未曾读过后者,心下生出一丝遗憾。
因为遗憾,也就没跟年轻同事们讲这书何以影响人生。
不料,这遗憾并没淡去,倒是变成一弯小钩,一点一点地钩出一段我读书、他人改变命运的笑话来。
那是大二学期末,为排解复习《资本论》的沉闷,我几乎每日必去校图书馆边上的售书亭转一转。
一日傍晚,一本叫《科学研究的艺术》的灰蓝色小册子吸引了我。
科学研究有艺术?作者贝弗里奇以他生花之笔写道:有的,你看,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正在假眛—— 我的心想着别的事情进入半睡眠状态。
原子在我眼前飞动,长长的队伍,变化多姿,靠近了,连接起来了,一个个扭动着,回转着,像蛇一样。
看,那是什么?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在我眼前轻蔑地旋转!我从电掣中惊醒,工作了整夜。
先生们,让我们学会做梦吧!苯环就这样被发现,被画出分子结构。
类似的发现一个接
个地吸引着我、激荡着我。
贝弗里奇却平静地写道:一些简单的、貌似容易的观察导致了伟大而深刻的 发现,使科学家因此成名。
当然,努力与坚守是前提。
正是由多年工作积累而 成的观察者大脑的内容,使得那胜利的瞬间能够到来。
贝弗里奇接下来的描述让我相信,伦琴的X射线、弗 莱明的青霉素等等一系列伟大而有趣的发现,都是在流动着的机遇里、以近乎戏剧性的方式得以抓住。
总之,科学就在那里,等待发现。
不知过了多久,“嗒嗒”声将我从美妙的实验室拉回售书亭——女售货员敲着柜台示意我放下书,因为已过下班时间。
我已放不下了,像拣了宝贝一样,捧着它回到宿舍,一口气读到熄灯。
可是,心里的灯已被她点燃,被窝里昏黄的手电光比往日明亮得多,自己的眼睛也格外明亮。
不,应该是书上的字最明亮,它们像一个个跳动的精灵,拉着我的心、我的灵魂向实验室奔跑。
实验室的墙壁上挂着法拉第、赫胥黎、达尔文等人的巨幅画像——这些其实印在书的前几页上。
我边向实验室跑边诵读贝弗里奇的话:人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人日常对外来的影响起剧烈的反应,而另一种人只是被动地接受一切事物。
前一种人好奇心很强烈,往往要自己来体会各种事物。
后一种人能适应生活,较易积累学到的知识,不宜做研究工作。
而前一类人的脑筋比较灵活和易变,适合做研究……这不正是说我吗!我小时候的理想不正是当一名对人类进步有贡献的科学家吗!我恨不能立即冲进实验室,享受那种不知何时会突然发现新大陆的孤独前行。
我已经心跳得不能趴在床上 看书了。
我坐了起来,一笔一画地在扉页上写字明志:路就在脚下,只要你走下去!写完发现自己已是泪如珠帘了。
穿过珠帘,我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去系办公室要求转系的我的身影。
转系!这想法让人心血澎湃。
天亮后,我就去找系领导,要求转到化学或是生物系。
如果两个系因为我是文科生不要我怎么办?那就退学重考!迷迷糊糊,我听到贝弗里奇这样说,但那是女声: 研究者在许多方面类似先锋,要有这样的性格:事业性和进取性,不怕困难和自己设法克服困难,坚持性,冒险的精神,对现有知识的不满足,急于试验自己的判断力…… 似睡没睡间天已放亮。
我习惯地去大操场跑步,去小树林读外语,然后吃过早饭去教室。
路过系办时,我有些害羞地加快脚步。
这一天,坐在教室里的我眼睛虽是看着《资本论》,脑子里却忽儿是那书上的话,忽儿想转系,忽儿又被自己退学重考的想法吓得后背发凉——我如退学,多半是考不上理工科的,而我的命运却会大变——退回胶东那个小渔村当渔妇去。
到后来成熟了,每想到当年那夜那一幕,背后自是不发凉的,但却常常感叹。
一叹《科学研究的艺术》,按译家之说,不过一本论述科学研究的实践与思维技巧的书而已,但是,于读者而言,它则超越某些经史子集而成为一部厚重的事业人生教科书;二叹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此话当真,真在当年卖我书的漂亮女孩巩俐靠着“事业性和进取性,不怕困难和自己设法克服困难”走出书亭,改变了命运,成为一代明星。
猜想当年那个总爱低头读书的卖书女孩该是读过此书的。
自由文化带来高质创新 ——读《创业的国度》 □张忱 很多媒体都报道过以色列的经济奇迹,如高速的增长,改变世界工业方向的发明,远超平均水平的创业公司数、VC投资……其中最让人不解的是,中国和印度同样有大量的科技人员,但很多巨头宁愿把核心研发部门(往往能决定公司成败)放在这一战火纷飞之处。
为何在以色列能激发出如此多高质量的创新?《创业的国度》一书的作者没有落入“犹太人就是聪明”的俗套,而是通过大量扎实的采访为读者带来全新阐释。
以色列是全面实行义务兵役制的国家,本书从其独特的军队文化入手,阐释了以色列军队实为以色列创业精神培训基地的道理。
当人们说到军队文化,总是会联想到严格的等级、绝对的服从和“螺丝钉”精神。
可在以色列的军队里,则充满了怀疑精神:士兵可以质疑军官的决策,甚至投票请其让贤;高级军官很少,大量的指挥权都交给副官;只要能取胜,任何怪异方法和新科技副官们都能拿来使用,而不用请示。
一句话,一切惟表现,惟实用,而不惟地位。
他们不怕越级带来的混乱,不怕放手一试带来失败(失败也能总结出经验),却害怕顺从和标准化的理念会使团队陷入某种可怕的错误。
当几乎所有的以色列年轻人从军队中走出,他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成了这个国家创新的催化剂。
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会去大学深造,毕业时已经相当成熟:独立、自信、敢于担当,无论是对上级、成见、不确定的未来还是失败,全都无所畏惧,而且已经有了临危处变的经验。
当成熟和孩子气的冲动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创新能量。
当然,以色列在经济和创新上的成功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放松政府管制、金融体系和税制的改革、对风投和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等等。
但是,这些都没有上文论及的这些因素让人眼界大开。
特殊的环境和历史让以色列人更加认同创新,而真正造就创新的,实为其能让个人主义和团队协作并行不悖的文化。
在这一文化中,个人主义不是不顾他人,而是可以自由发挥;团队协作不代表一味顺从,而意味着共同取胜且不能让任何人掉队;平等与平均、同步无关,却指向一律以能衡人。
文化无法照搬,制度也很难“拿来”,但是对于同样拥有创新潜力、同样渴望成功的国家和地区来说,书中所揭示的以色列经验或许能带来一些启示。

标签: #租房子 #买书 #买东西 #学英语 #好用 #视频格式 #视频 #视频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