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闲置书去哪儿了?,二手图书哪个网站可以买

二手 5
10悦读空间 2019年3月8日星期
责编:张稚丹邮箱:zzd_110608@ 开卷有益。
绝大多数书,都会给读者以教益。
但并非所有的书都值得珍藏终身、一读再读。
那么—— 你的闲置书去哪儿了? □叶晓楠李坤晋王璐瑶李丹 一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被阅读多少次。
只有非常经典的图书,才能一直留在书架上。
有些书,值得一看,却不值得收藏,怎么办? 半年前,居住上海的金融从业者甘女士开始使用多抓鱼微信公众号。
最近,她想处理掉家中闲置的一些图书,所以在多抓鱼上卖书的频率达到了每周一次,至今已卖出了60余本。
随着时代变迁,消费观念升级,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的闲置物品增加,其中也包括个人拥有的不具备较大收藏价值的二手书。
二手书该向何处去?除了简单地卖废品,那些已经看过的书籍,能否有更好的流转渠 书店的常客。
1月22日下午,在书店内徘徊了近两小时后,李大爷从随身的小包中掏出53元递给收银员,带着《毛锥艺痕》《白蕉论艺》《书法丛刊》3本“战利品”回家了。
这3本书虽是二手书,纸页微微泛黄,有些许压痕,但没有笔记和涂写,李大爷颇为满意。
“这本《Suomenmestari》是我学芬兰语时用的,上面有笔记,也有记忆,舍不得卖。
”北京外国语大学研一学生陈同学回忆起自己本科毕业时与书“断舍离”的经历时如是说。
一本全新的教科书88元,二手书回收通常按斤算,每斤1元左右。
最终,陈 道,让更多人受益?对此,本报进行了采访。
书籍渴望流动 在福建泉州工作的庄先生从大学开始就喜欢在网上买书,到现在,仅平时租住的房间内已经有300多本书了。
庄先生一直很苦恼退租的时候如何处理自己的书,已经读过的书留着好像没有太大用处,按斤称重卖掉又觉得可惜,书籍的寿命仿佛被限定为“仅此一次”,其使用价值被“新旧”所局限。
庄先生的苦恼,很多人都能体会到。
随着人们对于闲置物品的处置需求逐步提升,对闲置二手书的交易需求也与日俱增。
同时,又有很多人愿意去二手书市场淘选有收藏价值的二手书,因为便宜,也因为一种淘宝乐趣。
中国书店、潘家园旧货市场、北京书市,都是北京地区淘书爱好者的攻略地。
书法爱好者李大爷是北京灯市口的中国 同学将书籍整理好并送给了同系的学弟。
陈同学的经历在各高校毕业季上最为常见:教科书上承载着大量笔记和记忆,扔了可惜,带走不易,低价回收不划算。
二手书该向哪里去?传统的二手图书回收商“低收高卖”,一本价值几十元的书,可能只能卖到几元钱甚至更低,一方面用户的损失感和落差感大,卖书体验差,而另一方面,买书的用户也缺乏品质、卫生方面的保障。
互联网平台开辟新出口 如今,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流转二手书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等形式流转二手书越来越常见,如多抓鱼、转转二手书和漫游鲸等新平台纷纷出现。
与用户在网站上选择店铺交易的网站交易平台不同,个人出售或购买二手书可以通过移动平台与另一端的用户直接联络,实现“点对点”沟通,二手书流转更加便捷,减少了中 间环节的损耗。
2018年7月,甘女士参观上海衡山 和集书店与多抓鱼共同举办的“书中生物展”,得知了“多抓鱼”这个二手书交易平台,便开始在多抓鱼上卖二手书。
使用多抓鱼一年多来,甘女士收入了500余元,不过,她把钱都留在多抓鱼里面买书了,因为她特别满意多抓鱼提供的书的品质。
“多抓鱼引用豆瓣高评分书单,其他推荐书单也比较合自己的口味”。
二手书流转平台涌现了不少,经营风格各异,例如“多抓鱼”和“转转二手书”卖书所获收益,可以在平台上再买书,也可以提现到微信钱 转转二手书图书仓储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处理收到的图书 王攀摄 包,但是“漫游鲸”就只能在平台上继续买书。
根据售卖图书的种类,还出现了专营某一类图书的新型流转平台,如专门做儿童绘本流转的“博鸟绘本”以及主要针对大学生流转教材和考试用书的“阅邻二手书”。
庄先生搜索到了多抓鱼和转转二手书两个平台,对比之后,他认为转转二手书更适合自己的需求。
他在平台上售出了40余本书,并向本报表示会继续在转转上卖书。
对很多用户来说,二手书流转平台带来的不仅仅是处理闲置图书的便利,更是在茫茫人海中寻到知音的微妙体验。
多抓鱼通过鱼邮连接一本书的新旧主人,旧主人可以给新主人留言。
今年1月初,甘女士在多抓鱼上卖出了一本田野研究笔记,甘女士很高兴还有同样喜欢读这类田野调查笔记的人,便通过鱼邮给书的新主人留下了自己简短的书评。
有时候,甘女士看到二手书上前一个主人的批注,也会觉得别有一番滋味,恰似素不相识的 人进行了一番有深度的交流。
面对竞争,多家二手书流转平台 都通过社群运营和内部的供需匹配来增强竞争力。
转转开放业务部总经理於波对本报表示,转转二手书希望通过社群运营将爱书之人汇聚在转转二手书,用户可以通过小程序和平台内部的社群将喜欢的书分享给朋友。
为了保证库存书籍的类别全面,转转二手书对于库存缺少的书籍类别,会向特定人群定向寻找,达到供需匹配。
二手图书爱心捐赠 二手书的另一种常见流动渠道是爱心捐赠。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二手书捐赠的渠道不仅有爱心图书馆发起的社区募捐、定点捐赠的方式,也有北京爱心图书捐赠中心使用的官网电话预约、工作人员上门取书的方式,更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搜索“渔书公众号”“渔书公益”等展开线上预约、线下快递或免费上门收书的形式。
今年,是图书行业工作者张茂云创办北京爱心图书捐赠中心的第5年。
“我做图书捐赠的初衷,是因为看了《感动中国》这个节目,就想着人活这一辈子,不能光为了自己吧。
”张茂云在图书行业工作了快20年,他告诉本报,能用自己的专业去帮助别人,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送去一点精神食粮,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2017年6月,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长城小学收到了从北京爱心图书捐赠中心发来的13箱二手书,看着孩子们满怀期待地把书放在教室的图书角,校长马松山感到很欣慰。
“我们的娃娃知道在很远的地方还有人一直关注着他们,心里暖啊。
”马松山说,大家都非常珍惜爱心人士捐来的图书,有些孩子午休时爱闹腾,老师便允许他带课外书回去阅读。
本报了解到,从贵州龙里到四川大凉山、云南红河,在过去的4个多月里,“渔书公益”平台将人们汇聚的爱心运往祖国的西北和西南,向贫困地区的学校捐赠二手书4万多本。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渔书公益’‘渔书服务号’来共享图书,图书循环 阅读不仅环保,还能为国家教育扶贫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目前已参与了上海市徐汇区合作交流办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等国家性扶贫工作,未来也会通过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办公室项目,为偏远地区建立更多的爱心图书室。
”渔书公益事业部执行负责人杨建宇告诉本报。
闲置二手书在流转中获得新生。
从线下图书漂流、二手书市到线上网站,再到微信公众号和APP,爱书之人为旧书找新归宿的方式不断改变,不变的是寄托在书籍上的情怀。
有个小镇,所有东西都只有一个:一只苍蝇,一只蚊子,一个做月光汽水的小姐姐,一个做彩虹面包的小哥哥,一个拉藤蔓大提琴的小歌手,还有一个小魔术师——只要她想,任何东西都会消失。
你猜到了,最后,这里成了只有她一个人的小镇。
一颗向往蓝天和光亮的子弹终于出膛,它满怀喜悦,像鸟儿一样飞。
然后它发现自己停不下来,差点射中了拿棉花糖的孩子、推婴儿车的母亲、年轻的恋人……最后飞向苹果树,“我没有了自己”。
儿童文学作家、上海作协副主席秦文君说,关于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她有两个忧虑,一是幻想类的儿童文学缺少想象力,二是原创图画书缺少大一些的格局。
但看了白冰的《一个人的小镇》和《一颗子弹的飞行》,我不由惊讶中国原创图画书的发展——简洁抓人的文字被异国风情的小镇和孩子衬得格外动人,仿佛就是理想中的图画书了! 白冰写过诗,写过小说,这位儿童文学作家同时还是出版人,作为总编辑的他带领接力社开拓创新,不断创出佳绩。
但他似乎更享受亲手创作图画书带来的儿童生命状态和轻松快乐:“图画书可以被誉为高于任何图书形式的伟大图书。
诞生100多年来,作为人类向下一代传递文明成果、生存智慧、生活经验的有效载体、孩子认知这个世界的第一个窗口和第一级阶梯,它聚集了世界上很多作家、画家、编辑、出版人从事世界上这一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事业。
而我,是其中快乐的一员!”目前,他创作的6种图画书在绘画中,还有3个脚本在修改。
《绿太阳和红月亮》《吃黑夜的大象》《换妈妈》《挂太阳》《雨伞树》《爸爸,别怕》……看着这些书名,你有没有回到童年的感觉?关于太阳和月亮的颜色,关于怕黑,关于生妈妈的气,那是一个个温暖奇妙的梦。
白冰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图画书,都入选了“中少阳光图书馆”,版权全部输出国外。
其中《雨伞树》获2017年俄罗斯图画书奖最佳插画奖、“原创图画书2016年度排行榜”TOP10,入选广电总局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爸爸,别怕》荣获2017年度新浪优质绘本奖;《吃黑夜的大象》荣膺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换妈妈》入选2016CCBF当当童书榜原创榜、2018年度家庭教育影响力图书TOP榜,获新青藤最具人气童书荣誉称号;《大个子叔叔的野兽岛》入选2018年度“中国童书榜”最佳童书…… 2月27日,在“白冰图画书的创意空间和情感探索”研讨会上,当这些美妙、精湛的书被一本本谈到,白冰,好像变成了一棵长满绘本的树。
专家们表示,白冰图画书不再是对西方图画书的借鉴和 □ 白 冰本 报记 者张 : 稚丹
棵 长 满 绘 本 的 树 模仿,而是创造性地讲故事。
他的文字充满诗心和童心,既抓住了孩子不愿分享、不接受失去、调皮捣蛋保持一定秩序的特殊心理,也融进了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
近年来,他不仅和插画家长时间反复交流画稿,还收敛文字的光芒,让画面充分表现,从“文+图”变成了“文X图”,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停顿下来做形而上的思考。
白冰认为,图画书包括文学图画书、认知图画书、玩具图画书、艺术图画书等多种门类。
文学类图画书一定要有绝妙的点子,带来独特的形象、细节、故事、生命感受以及阅读惊喜。
图画书语言是带着节奏、韵律、味道、色彩的语言。
它既是孩子听得懂、浸满了亲情和挚爱的妈妈的“浅语”,是简洁纯净又蕴含了深意的“潜语”,同时还是“前语”,是前辈成年人独特的生命感悟,可以为儿童提供情感体验和生存智慧。
开朗乐观的白冰 在同事桌上看到了一本最新的《小说月报》,不禁惊讶地拿起来翻看——至少有20年没有看到过这本杂志了! 说起来,是各具特色的老杂志伴随我走过30多年的岁月。
小学时,经常读的是上海出版的《少年文艺》,2角钱一本。
于我而言,当时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班上一位女同学的父亲好像是邮局领导,是那个时期较有文化、收入也较高的人。
每当她高举着最新一期《少年文艺》,极其夸张地晃荡进教室时,我的羡慕无法言说。
那本杂志最终也会主动地传到我手里,供我一阅。
好景不长,随着女同学的转学,免费看《少年文艺》成了故事。
后来,二哥知道了,开始主动每月为我买一本《少年文艺》。
这一买,就一直到我高中毕业。
除了这本杂志,只要我开口,或者听他的同事说有什么适合学生读的书,二哥从来都第一时间买给我。
当时他的工资少得可怜。
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少年文艺》,那可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杂志。
上了中学,知道了另一本杂志《中学生》,也是上海出的,2角5分 记忆中的老杂志 □辛雅玲 一本。
为了不间断阅读,二哥到邮局办理了订阅。
在谢兴老师的推荐下,初三认识 了一份A3纸大小的专业报纸《语文爱好者》。
仅是几期阅读,便让我受益匪浅。
记得当时邮局不能订阅,便和十几位同学一起汇款到报社,订了一年。
邮局工作的大嫂嫁到我们家,家 里最大的变化是杂志多了起来。
《故事会》《大众电影》无一不是家里的抢手货。
通过《大众电影》,认识了张瑜、刘晓庆、潘虹、陈冲、郭凯敏等一批当时的明星。
我和二哥之间关于明星谁比谁更好的辩论,最后往往演变为两人之间的攻击甚至互不理睬。
把这些杂志带到学校向同学炫耀,也成为我当时的小得意。
一月一期的《故事会》当时是1角5分钱一本。
2008年汶川地震,同事要去绵阳给救灾的工人送一些杂志。
出于一时的热情,我拿出了积攒多年的几十本《故事会》,同事后来说,那是送去的最受欢迎的杂志。
上了大学,便开始接触《读者文摘》,就是今天的《读者》。
读大学时,俊彦老师还特意组织校广播电台的同仁去杂志社联谊。
一本畅销的杂志出自校友之手,当时的钦佩可以用“仰视”来形容。
因为喜欢看小说,所以对我影响最大的杂志应该是《十月》《收获》《当代》和《小说月报》。
第一次在《十月》上读到《玉娇龙》,我整宿不睡、泪水双流,招来母亲一顿严厉数落。
如果不是大哥,杂志就被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撕毁了。
在母亲看来,除了课本,看其它的书都是浪费时间、不求上进。
忘了是通过哪本杂志初识琼瑶, 泪眼婆娑读她的《六个梦》。
现在想来真是可笑,那个时候的我竟然天真地想象自己就是悟性极高、武功超群、为爱情舍弃一切的玉娇龙,甚至愿意以身试法地经历六个梦中的凄美爱恋。
可如今,“六个梦”到底是什么,我竟毫无印象。
对于《收获》的记忆,至今定格在一个特别有趣的排版。
一般的杂志排版标题下面是作者的名字。
1991年出版的第3期《收获》,在排王朔的中篇小说《我是你爸爸》时,左上角是“王朔”,下一行则是标题“我是你爸爸”,许多人故意读成“王朔,我是你爸爸”。
无论是有意无意,在那个百花齐放没多久的年代,这种简单的幽默还是让人津津乐道。
至于《当代》,好像登的基本都是中篇小说,杂志的名字非常深刻,但只记住了王朔的《无人喝彩》。
那些当代小说,伴我走过难忘的青春岁月。
不谙世事的我为主人公喜,为主人公忧,流了多少泪,发了多少愁。
记忆中的老杂志曾经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聊起这些老杂志能与我有共同语言的,也只有极个别的同龄人。
交谈中的共鸣,对美好的回味,依旧让人兴奋!

标签: #租房子 #买书 #买东西 #学英语 #好用 #视频格式 #视频 #视频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