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际INTERNATIONAL,ctc是什么意思

ctc 3
主编:赵路编辑:唐凤校对:何工劳E-mail押lzhao@ 2国际INTERNATIONAL 2018年4月12日星期四Tel:(010)62580617 动态 科学家在脊椎动物中发现大量未知病毒 分析表明其与宿主在数百万年里共同进化 晚上睡不好“痴呆”蛋白多 本报讯也许,仅仅一夜睡眠不好就会导致更多 的与阿尔茨海默氏症有关的蛋白质在大脑中形成。
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的大脑中往往有黏稠的 β-淀粉样蛋白,尽管这些斑块在该疾病中的作用 尚不清楚。
一种可能是这种蛋白质促进了阿尔茨海 默氏症的发生,或者相反,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症后, 该蛋白质会在大脑中形成斑块。
现在研究人员发现,一夜的睡眠不足对大脑中 β-
淀粉样蛋白的水平有明显影响。
美国马里兰州国立卫生研究院的Ehsanshokri- o-kojori及其同事,通过使用放射性示踪剂测定了 20名志愿者在两晚里,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的含 量。
在其中一个晚上,参与者被允许休息,但在另
个晚上他们被剥夺了睡眠。
扫描了追踪物后,研究小 组发现,当睡眠被限制在5个小时左右时,大脑两个 区域的β-淀粉样蛋白就会增加,而这两个区域在 阿尔茨海默氏症中容易受到损伤。
研究人员指出,这些区域是对记忆很重要的海 马体和丘脑,后者能帮助传递大脑信号,调节睡眠和 意识。
一直以来,睡眠被认为对清除大脑中的废物很 重要,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人们在经历了糟糕的睡 眠后,大脑中会有更多的
β-淀粉样蛋白。
人们已知睡眠质量差与老年痴呆症等疾病有 关。
而患有这类疾病的人通常会有睡眠中断的情况, 而这可能会在其他痴呆症症状出现之前的几年就发 生。
目前还不清楚睡眠中断是否只是该疾病的一种 症状,还是导致了该疾病。
(唐一尘) 不同地域和学科研究人员
分享数据面临挑战 本报讯施普林格·自然3月底发布的一份名为 《科研人员分享数据所面临的实际挑战》的报告(以 下简称《报告》)显示,数据分享在全球范围都获得了 有力支持,但科研人员在分享数据时也面临着一些 普遍问题。
《报告》还显示分享数据的科研人员比例 存在国家和学科间的差异。
《报告》强化了此前的相关发现。
它调查了全球 处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
7700 多名科研人员。
《报告》发现,76%的科研人员将数据 的可发现性评价为“十分重要”;63%的被调查者在 向期刊投稿时,通常会将数据文件作为补充信息提 交,或存储在知识库中,或两种情况兼有。

分享数据面临的挑战方面,46%的被调查者 认为“以得体和有用的方式整理数据”是未能分享数 据的原因,认为“不确定版权和使用许可”的占37%, “不知道该使用哪个知识库”的占33%,“没时间去存 储数据”的占26%;“数据分享的费用”占19%。
在被 调查者中,生物科学领域分享论文相关数据的比例 最高(75%),其次为地球科学(68%)、医学(61%)和物 理学(59%)。
医学领域科研人员面临的问题与其他学科的差 异最大,他们最常提及的问题是“不确定版权和使用 许可”(44%),这也是唯一未将“数据整理”视为最大 问题的学科领域。
调查还发现,即便在建立了数据分享既定准则 的学科领域,人们也缺乏数据分享意识。
《报告》建议从两方面着手促进科研人员分享数 据:加强对良好数据管理的支持和训练力度,尤其是 初涉科研的人士;开发和提供随时可用的有关数据 整理和分享的解决方案,让数据分享渠道更为快速 便捷。
施普林格·自然开放研究部门负责数据和新产 品开发的副总裁
GraceBaynes说:“尽管不是所有科 研数据都是开放获取的,但未来的发展势头是让科 研数据广泛地‘可发现、可获得、可互用和可再用’。
应对这一挑战需要整个科研共同体的关注,需要资 助机构、科研院所、图书馆、出版机构和科研人员的 相互协作。
” (冯丽妃) 美药管局批准
首款可变色隐形眼镜 新华社电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首款在 强光下可自动变暗的隐形眼镜,可供近视、远视和散 光的人群日常使用。
美药管局4月10日发布声明说,美国强生视力 健公司生产的这款名为“转换光智能技术安视优欧 舒适隐形眼镜”的软性隐形眼镜含有对光反应变色 的添加剂,可根据接触紫外光的量调节进入眼睛的 可见光。
在强烈的阳光下,镜片会自动变深,而在正 常或暗光照条件下会恢复正常。
美药管局医疗器械与放射卫生中心眼耳鼻喉部 主任玛尔维娜·埃德尔曼说,这是首次在隐形眼镜中 使用与可自动调光框架眼镜同样的技术。
美药管局评价了
24名使用者的临床数据,他们 戴着这种隐形眼镜在白天和夜间开车。
结果表明,没 有证据显示戴这种隐形眼镜对开车表现或视力造成 影响。
美药管局说,这款隐形眼镜如每天使用,可使用 14
天,但睡眠时不能戴,也不能接触水。
该产品不能 用作紫外线防护眼镜。
(周舟) 本报讯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如今已经发现了超过200种以前不为人知的病毒,此类病毒能够导致包括流感和出血热等在内的疾病。
科学家同时还追踪了这些RNA病毒在数亿年前的起源,当时大多数现代动物才刚刚出现。
美国圣彼德斯堡南佛罗里达大学环境病毒学家MyaBreitbart说,这些发现可以帮助科学家识别未来有可能感染人类的RNA病毒。
研究人员在4月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由于RNA病毒能够在人类和牲畜中引发广泛的疾病,研究人员之前主要研究那些可以感染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病毒。
但是,为了了解RNA病毒的进化,研究人员已经开始调查其他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这项研究的合著者之
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化病毒学家EdwardHolmes说,新兴的观点是RNA病毒比科学家之前所认为的要丰富得多,并且也更普遍。
Holmes指出,由于存在这么多的RNA病毒,因此要想估计哪些病毒会感染人类是很困难的。
科学家之前的研究表明已经在蝾螈体内发 现了RNA病毒,但是他们对那些感染了其他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的病毒并不是很了解。
因此,Holmes和他的同事研究了其他脊椎动物类别中的近190种生物———从像七鳃鳗类这样的无颌鱼(它们与自己的进化祖先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到像海龟这样的爬行动物。
最终,通过分析从动物内脏、肝脏、肺或鳃中提取的RNA,研究小组发现了214种之前从未被描述过的RNA病毒。
研究人员指出,其中的大多数RNA病毒都属于已知能够感染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病毒家族。
例如,一些鱼类携带了与埃博拉病毒相关的病毒,这种病毒会在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体内引发致命疾病。
“这很令人惊讶”,Holmes说,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鱼类病毒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他表示,人类和鱼类是如此不同,以至于感染其中一种动物的病毒很难感染另一种动物。
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大多数RNA病毒已经和它们的宿主一同进化了数百万年。
当研究人员为新发现的RNA病毒建立起一棵进化树,并将其与脊椎动物宿主进行比较时,他 们发现这两者的进化历史相互匹配。
研究小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当脊椎动物 从海洋迁移到陆地时,它们携带的那些微小的搭便车的家伙也是如此———今天感染人类的RNA病毒很可能是从5亿年前能够感染我们的脊椎动物祖先的病毒那里进化而来的。
科学家之前曾怀疑RNA病毒是非常古老的,因为它们被发现存在于单细胞生物(如阿米巴虫)和无脊椎动物(如昆虫和蠕虫)中。
如今这项研究表明这种观点“非常令人信服”,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血液系统研究所病毒学家EricDelwart说。
参与该项研究的北京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学家张永振表示,这项研究只是触及了大量病毒的数量和种类。
他的团队主要从中国采集样本,通过将其基因序列和已知病毒的基因序列进行对比从而寻找新的RNA病毒。
张永振说,这些病毒的RNA序列与其他病毒没有相似之处。
同时栖息在世界其他地方的脊椎动物可能会携带其他尚未被发现的RNA病毒。
RNA病毒直径为80~160纳米,为有包膜的单股RNA。
RNA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变异很 感染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的病毒与感染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病毒相比很少被研究。
图片来源:MartinGabriel/NPL 快,而疫苗是要根据病毒的固定基因或蛋白进 行开发制作的,所以RNA病毒疫苗较难开发。
RNA病毒不可单独进行繁殖,必须在活细胞内 才可进行。
艾滋病病毒、烟草花叶病毒、SARS 病毒、MERS病毒、埃博拉病毒、西班牙流感病 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噬菌体 等都属于RNA病毒。
(赵熙熙) 姻科学此刻姻 蚊子唾液能治血栓 你的血很浓吗?或许有一天,蚊子的唾液可能正是医生治疗这种情况所需的。
这是因为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发现了一种新方法重新激活蚊子唾液中的抗凝血因子。
目前,这种改良的血液稀释剂只在老鼠身上试验过,但如果它能在人类身上起作用,或许能帮助预防甚至治疗血栓,从而抑制出血或血栓形成。
当蚊子叮咬时,它会将一种叫做anophelins的蛋白质注入宿主体内,让血液更自由地流动。
长期以来,这些疟蚊一直是试图创造人用新型血液稀释剂的研究人员的目标。
但是一旦在实验室中提取和测试蚊子唾液,该蛋白的血液稀释和防凝血作用就会下降。
为了恢复蚊子唾液的功效,科学家在其中加入硫酸盐。
硫酸盐能与anophelins中的氨基酸发生反应,增强了该蛋白质之间的静电力, 使它们能更好地结合导致血浆凝血的酶。
研究人员给3只麻醉小鼠注射了改良或原始的蛋白质分子,并测量了它们尾巴上的血流量。
科学家最后报告说,接受改良蛋白质的老鼠血液更稀薄,且anophelins绑定酶的能力比接受未改良蛋白质的老鼠强100倍。
相关论文刊登于《ACS核心科学》。
图片来源:PIXABAY/PEXELS 研究小组还发现,加入硫酸盐的anophelins 比水蛭素更有效,后者是一种血液稀释分子,来 自水蛭的唾液,有时用于临床。
考虑到如何更好 地改良anophelins———实际上它们也刺激了自 然免疫反应,研究人员正计划开发一种基于蚊 子唾液的血液稀释剂,最终可以用来预防和治 疗人类的血凝块。
(张章) 血流影响肿瘤细胞转移 本报讯科学家长期以来认为血流在癌症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在斑马鱼和人类中测试这种假说的研究证实,循环血流会影响肿瘤细胞在脉管系统中停滞并排出体内的位置,在那里它们可以形成转移。
在近日发表于《细胞》杂志的一篇论文中,法国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所(INSERM)研究人员发现,在斑马鱼胚胎模型中,人们可以在其整个脉管系统中追踪标记的循环肿瘤细胞(CTC),并且肿瘤细胞停滞的部位与血流速度 低于400~600μm/s密切相关。
“该领域的一个长期观点是,由于大小限 制,CTC会停留在直径极小的毛细血管里。
”论文作者JackyG.Goetz说,“这项研究表明,这一位置不仅受到生理限制,而且血液流动对肿瘤细胞与血管壁形成黏附有重要影响,我认为这是理解肿瘤细胞如何以及在何处产生转移的重要补充。
” 研究人员选择了斑马鱼胚胎模型,因为它的血管高度一致。
“这使得记录注射后肿瘤细胞的位置更容易。
”Goetz解释说。
该团队将所有图像汇总在一起,创建了肿瘤细胞在脉管系统中的位置图。
研究人员还发现,当肿瘤细胞离开循环血管,并在新位置穿过内皮屏障形成继发性肿瘤时,血流对于外渗过程至关重要。
“当我们在斑马鱼胚胎中进行延时成像时,发现内皮细胞似 乎卷曲在血管中被捕获的肿瘤细胞周围。
” Goetz说,“在这一步,血液流动是必不可少的, 没有流动,内皮重塑不会发生。
这就需要一定 量的血流保持内皮细胞活跃,以便它可以在肿 瘤细胞周围重塑。
” 之后,他们使用活体成像技术观察了小鼠 肿瘤脑转移的过程,最终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研究人员接下来将这些研究结果用于研究
100 例不同原发肿瘤位置患者的脑转移瘤,并绘制 了转移灶的位置和生成的热点图。
Goetz等人 将脑转移瘤图与对照患者的灌注图合并,发现 它很好地再现了其斑马鱼实验结论。
研究人员总结说,所有这些发现都表明, 转移部位的血流调节了肿瘤细胞转移性生长 发生的地点和方式。
研究人员还计划研究抑制 血管内皮重塑能力的方法,以潜在地减少
CTC 外渗并抑制转移。
(唐一尘) 研究称体重降低是多种癌症重要预警信号 新华社电英国一项新研究指出,对肺癌、 胰腺癌、肾癌等癌症来说,非有意为之的体重降 低都是高居第二位的风险因素。
未来有必要对 这一风险因素进一步量化,以便提高相关癌症 的诊断效率。
牛津大学
10日报告说,该校以及埃克塞特 大学学者领衔的研究团队对比分析了此前25 项研究的成果,其中涉及超过1150万名病患的 数据。
据团队刊登在《英国普通医学杂志》上的报 告,体重降低与前列腺癌、结肠直肠癌、肺癌、胰 腺癌、肾癌等10种癌症存在关联。
尤其是60岁 以上人群,如果出现非有意为之的体重降低,患 上述癌症的风险就达到相关医疗指引中需要进 行紧急检查的程度。
报告主要作者、牛津大学学者布赖恩·尼科尔 森说,出现明显体重下降的病患有必要对身体多 个部位进行检查。
下一步的研究应明确体重降低 多少才应该引起病患和医生警觉,以及哪几类检 测能更好地提高癌症诊断效率。
(张家伟) 德汽车协会呼吁政府
加强支持电动汽车 新华社电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4月9日 在柏林举办的“未来交通峰会”上呼吁,为实现 德国发展电动汽车的目标,德国政府应加大对 电动汽车的支持力度。
联合会主席伯恩哈德·马特斯在会上表示, 预计到2020年,德国车企在电动汽车研发方面将 投入总计400亿欧元,届时可提供大约100款电 动汽车。
不过,德国电动汽车发展还需要诸多支 持,比如安装私人充电桩仍需法律和资金上 的支持,涉及建造规范、产权和租赁条件等方 面。
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也应加强建设,目前德 国约有1.1万个公共充电桩,其中560个能提 供快速充电。
马特斯还提出,希望德国政府能延长原定 2019年停止的电动汽车购买补贴。
德国现行政 策规定,只要单价不超过6万欧元,购买纯电动 汽车每辆补贴4000欧元,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 车每辆补贴3000欧元。
补贴金额总计12亿欧 元,政府和车企各承担一半。
按计划,补贴政策 将按先到先得、发完即止的原则持续至2019年 6月;但截至目前,有关部门仅收到不到6万份 补贴申请。
拥有众多知名车企的德国非常看重电动 汽车市场,目前正通过专门立法、发放购车补 贴、资助相关科研等方式推进电动汽车发展, 计划在2020年前实现100万辆电动汽车上路 的目标。
(张毅荣) 《自然》及子刊综览 《自然—生态与演化》 人类面部演化令人挑眉毛 根据4月9日《自然—生态与演化》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早期人类眉毛下突出的眉脊可能标志着社会地位或攻击性,而现代人类则演化形成更多变、更具有表达力的眉毛。
这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假设,即眉脊在颅骨中发挥着结构性作用。
现代人类拥有平滑的额头,眉毛具有表达作用。
相比之下,早期人类眉脊粗厚突出。
过去的研究认为眉脊可以帮助应对咬嚼的压力,眉脊形态由眼窝和脑壳之间的空间关系引起。
英国约克大学的RicardoGodinho及同事通过数字方法重建了来自相当于当今赞比亚、距今约30万~12.5万年的海德堡人颅骨的化石,在实验中改变眉脊大小,并对颅骨施以不同的咬嚼压力。
他们发现化石中的眉脊远远大于眼窝和脑壳之间的空间需要,而较大的眉脊在人类吃东西时对颅骨的保护很少。
因此,作者认为眉脊可能发挥着社会性而 非物理性的作用。
在其它灵长类动物中,类似的颅骨生长被用于信号传递。
例如,类似狒狒的山魈拥有彩色的骨质突起的口鼻部,在雄性中标志着统治力,在雌性中标志着生殖状态。
作者认为早期人类眉脊可能发挥着类似的作用,也许是社会统治力或攻击性的永久性标志。
随着人类社会性的增强,额头变平使人类形成更加明显灵活的眉毛,能够表达更加细微多变的情绪。
《自然—人类行为》 研究发现爱沙尼亚遗传精英化 近日《自然—人类行为》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相较于苏联时代,在后苏联时代爱沙尼亚更加绩效化的社会系统下,遗传因素更能解释民众的教育成就和职业成就。
人类的生活结果和社会经济地位可以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解释。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KailiRimfeld及同事分析了12500名爱沙尼亚公民的基因以及他们的教育程度和职业信息。
这些人被分为两类,一类在苏联统治 下成长起来,另一类在1991年之后独立的爱沙尼亚(后苏联时代)接受中等教育或更进一步的教育。
一般认为走向独立包括教育和工作机会走向绩效化。
作者发现相较于苏联时代,在更加绩效化的后苏联资本主义时代,已知会影响教育程度与职业地位的遗传差异可以多解释两倍的生活结果差异。
这一发现显示重大社会结构变化和机会平等性能够影响个人成就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个人能力。
《自然—微生物学》 某些外用抗生素可提高对病毒感染抗性 近日《自然—微生物学》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称,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抗生素通过刺激宿主细胞,形成抗病毒状态,降低小鼠对疱疹、流感和寨卡病毒的易感性。
抗生素被广泛用于治疗人类细菌感染,但是它们对于人体的直接影响仍鲜为人知。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潜在毒性,因此在医院里主 要用于治疗危及生命的细菌感染,不过也用作眼耳口感染的外用药。
美国康涅狄格州耶鲁大学的AkikoIwasaki及同事报告称,在阴道和鼻子发生病毒感染前外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提高宿主对单纯性疱疹、甲型流感和寨卡病毒的抗性。
这种抗生素直接作用于小鼠细胞,不依赖于它们的微生物组。
作者发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导致树突细胞(免疫系统的“哨兵”)分泌信号传导蛋白,从而在阴道和肺黏膜内诱导产生对病毒的抗性。
现已表明,只有在感染病毒之前使用抗生素才会产生这种效果。
此外,该效果是短时的,因此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并不能提供任何保证(虽然包含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药膏或许能附带一些针对病毒的防护)。
尽管如此,这项研究表明了抗生素如何直接影响患者身体,并且揭示了一种意外的激活抗病毒防御的新方式。
以上发现或有助于开发新型效力更强、毒性更低的药物———模拟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效果,用作广谱抗病毒药物。
(晋楠/编译更多信息请访问/st)

标签: #com是什么意思 #cdr #汽车 #cas #cti #cn #crc #c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