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B082020

city 10
年12月22日星期二责编:陈少英美编:郑芸如投稿邮箱:csy@ Citsyupplement身/边/人/身/边/事 XIAMENDAILY 家事♥月影 弟弟喜迁新居 弟弟在三明明溪老家县城买了新房,这算是我们家族的大喜事。
父亲特意给我打来电话,嘱咐我尽量请假回家一趟。
我能听出父亲话语里透出的殷殷期望,希望阖家一起见证家族的隆重时刻。
于是,在弟弟乔迁前一天下午,我们一家从厦门开车回老家,三个多小时,傍晚时分便到家了。
与父母用完晚餐,一阵寒暄后,母亲便催我们早点去休息,说是已请人看过新居乔迁的时辰,吉时是在早上七点,第二天要早起,切不可耽误了,并给我们讲了一些礼仪事项。
当下我才明白,原来乔迁要讲这么多规矩,顿觉隆重了许多,同时也平添了几分期待。
第二天清早,天刚蒙蒙亮,父亲就唤醒我们,母亲早已将一切物事准备妥当。
最显眼的是摆在客厅那两个崭新的红色塑料桶,显得很喜庆。
我很好奇,掀开盖子细看。
一个桶装满了白花花的大米,另一个桶里是一摞崭新的碗筷及一只煮熟的鸭子,肥大而泛着油光。
我问母亲,“为什么要准备这些东西呢?有什么寓意呢?”母亲神秘一笑:“你看看大米里面还有什么?”我疑惑地看着母亲,伸手往装着大米的桶里捞,天啊,居然摸到了两枚银圆!我更加不解了。
母亲微笑着解释:“大米呢,表示有吃不完的粮食,鸭子则代表着生活水平好,有吃不完的肉。
至于银圆呢,就是有花不完的钱啦!”我恍然大悟,多么直白朴实的寓意,同时又寄托了多少美好的愿望! 六点半刚过,我们将准备好的东西搬上车,便急急出发了。
从乡下老家到县城,不过十五分钟的车程。
到了新居,弟弟早已在那等候。
新居在四楼,我们还不能马上上去,待到七时整,吉时一到,弟弟点上准备好的一挂爆竹,在热闹又喜庆的鞭炮声中,弟弟喜笑颜开地挑着那担代表丰衣足食的红色水桶,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跟在后面,欢欢喜喜地往新房走去。
进入新房,我们互相说着吉利话,祝福一切吉祥如意。
我给弟弟奉上事先准备好的红包,恭贺他乔迁新居。
母亲也忙开了,准备各种供品,有荤有素,用小碗装上,一溜儿地摆在阳台上,配以酒水,点上蜡烛,上香祭拜。
摇曳的烛光,弥漫的香气,以及桌上摆满的喜糖瓜果,无不透着一片祥和喜庆的气息。
一切礼毕,一家人便围坐在一起,享用母亲精心准备的早餐。
早餐的主食里,粉干是一定要的,寓意长长久久,其他菜肴也各有寓意,似乎这一天呈现的所有东西都饱含美好的祝愿。
看着眼前其乐融融的景象,我想,这就是家的味道吧,情与礼都融入其中,令人温暖而感动。
乔迁喜宴安排在离新居不远的酒楼。
晌午时分,亲朋好友陆续到来,在声声祝福中,在响亮欢快的爆竹声里,乔迁喜宴正式开始,弟弟的新生活也开始了。
亲历 ♥徐凤霞 悦读往事 上周六下午三点,我与学友相约到外图厦门书城去看书,正巧遇上书城改造装修,临时改从书城后门进去。
拐进书城二楼的瞬间,眼前的一幕令我惊讶不已。
平日空旷的阅读区里坐满了大大小小的“悦读郎”,有的静静读书做笔记;有的专心致志翻阅科普读物,还有的在自带的电脑上修改文案策划…… 我和学友敛声屏气绕过大厅的“悦读郎”。
看到几个小男生戴着口罩埋头苦读。
我忍不住好奇地询问:“周末为啥到书店看书?”一个小男生告诉我:“书店安静,我喜欢看小说,四大名著我都看完了。
”小男生的话语,瞬间勾起我的童年阅读记忆。
上世纪70年代,我读小学二年级时,就拥有了一套十四册的儿童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
父亲专门为我做了个小书箱。
我非常爱惜,翻阅十几次,还有八分新。
我舍不得将书外借给同学,生怕被搞脏弄破,因此还被同学起了个外号叫“小气猫”。
每次跟父母外出游玩,我也要背书出门,一路舟车劳顿,也不忘翻阅,读到好词佳句便摘抄在笔记本上,应用到作文里。
当老师向全班同学朗读我的作文时,是我最快乐自豪的时刻。
后来,我爱上小说。
当时处于“文革”时期,读经典名著非常不易。
父母将旧书藏到阁楼上。
他们怕我年纪小惹事,不许我读旧书,然而受好奇心驱使,越是看不到就越想看。
我常趁父母不注意,蹑手蹑脚爬上阁楼里偷书,第一次看《封神演义》就是偷偷塞进自己的裤腰带里,衣服一盖,装作没事的样子走下来,躲进外婆房里读,然后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出来,到客厅做作业。
如此,我囫囵吞枣地读完《林海雪原》《红楼梦》等书籍。
那一年夏季暑热难耐,一个中午,班长神秘邀约我去她家看儿童短篇小说。
我俩猫在她家没有电风扇的小阁楼上,头挨着头,肩并肩,看一本小说《永不褪色的红领巾》。
班长一目十行地翻阅,我歪着脑袋紧张阅读,生怕跟不上班长的速度,看得我头冒大汗。
当时那种疯狂,那份满足,无法言表,如同诗人徐迟说的“书是香的,是美的,走进去就不想出来,魂掉到里面去了”。
如今生活条件改善,有了更加宽松的环境与悠闲之情读书,可以沉浸在书的海洋里,与书共舞,书香满衣! 老照片♥陈培德 父亲用扁担挑出一个北大学子 ◀全家福摄于1970年冬,前排为父母,后排左起为妹妹、弟弟、作者、作者妻子。
父亲出生在清朝末年,厦门解放后曾由军管会安排在厦门至香港的货轮上当海员,为军管会与香港地下党传送秘密信件。
后来船主改航香港至台湾,父亲辞职回厦门。
老实巴交的父亲没有要求军管会给安排一份工作,而是开始了自谋营生的生涯。
从此拿起扁担,卖菜、卖草药、卖豆腐脑,挑着沉重的担子,沿街吆喝叫卖。
我们兄弟姐妹6个,大哥在抗日战争期间,14岁就只身漂洋过海去菲律宾,后来客死他乡。
大姐、二姐较早出嫁。
父母要养我和弟弟妹妹,生活的重担全压在父亲一人肩上。
吃够没文化的苦,父母的心愿就是:再苦也一定要让儿女读书。
我和弟弟妹妹也都是读书的料。
妹妹因家贫考了吃饭不要钱的师范学校。
弟弟也有北大梦,却因“文革”耽误了。
我读小学起就一直是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小学保送初中,初中保送高中。
看着父亲肩上的担子太重,我也萌生过辍学的念头。
但父亲就是要我们读书。
一人靠一副担子养活全家5口人,其艰难可想而知。
母亲曾向街道申请救济金,但 办事处的人说,让你们的3个孩子出来做工就不困难了嘛。
父亲不答应,再苦苦自己,也要让孩子读书。
不管刮风下雨,每天父亲天没亮就要去批发市场进货,再沿街叫卖。
一天不出门,全家就断炊。
即使这样,也常有揭不开锅的窘境。
母亲让妹妹去邻居亲友家借钱借粮。
我和弟弟放学后到饭店讨锅巴,还沿街卖油条。
三年困难时期,日子就更难过了。
父亲总是空着肚子出门,又空着肚子回家,看看锅里空空,水缸里舀一瓢凉水一喝,担子一挑又出门了。
父亲抽烟,买不起烟,是我和弟弟放学后到路上捡烟蒂回来给他抽的。
看着父亲的背被担子压得越来越驼,我真想辍学出来工作,但父亲死活不肯,总是说:你们都给我好好读书,家里的事不用管。
偶尔我放学后,想接过他肩上的担子,他都不肯。
真是千斤重担一人挑的硬汉。
1962年,终于熬到我高中毕业,在全国大学招生数锐减的情况下,我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
一贫如洗的家不知拿什么供我赴京。
恰好二姐工厂 减员拿到240元退职金,拿出200元给我当路费、添置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父亲还忍痛卖掉了珍藏的三套线装书供我进京。
此外,家里再也拿不出什么值钱的东西变卖了。
1962年-1968年我上大学期间,1900年出生的父亲在同龄人早已拿退休金安享晚年的时候,正挑着家庭最重的生活担子。
虽然我享受最高助学金,吃饭不愁,但其他费用还得自理。
父亲宁愿自己冬天赤脚穿木屐,脚后跟冻得裂开大口子,也要给我寄回力牌球鞋;自己穿着补了又补的粗布衣,也要让我穿得体面;明明食不果腹,写信时却总说自己一顿能吃三大碗,我看了以泪洗面。
父亲的扁担挑着一个北大学子,就像挑着一座大山! 好不容易熬到我大学毕业,可以帮衬家里了,可68岁的父亲已被生活的扁担压弯了,过度劳累、饥饿,抽烟蒂,身体已经垮了,肺病很严重,在1974年离开了我们。
父亲的扁担,一头是一个北大学子,一头是疾病缠身的自己。
这就是我的父亲。
我的老家白交祠,在厦漳泉交界的云雾深处,一个偏远山村。
工作在外,时常怀念小村的生活,尤为难忘的,是家乡的云雾。
小时候与云雾相遇,多是在晨光初露的上学路上。
每逢云雾到来,最先在村子与长泰交界的山口显露弥漫之景。
它们像约好了似的,缓慢地从四面汇集。
顶着红冠的雄鸡,扯着嗓子叫唤着,像在欢迎它们的到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雾气由一开始的浅薄,慢慢加深成乳白色,不知是哪一股云雾先起了头,顺着山势蔓延上来。
不一会儿,只剩下几处山头出落在云海之中。
此刻,它们不再像初始汇聚时那样慢条斯理,而是争着赶着朝村子迫近,仿若要急切地告诉小村的山林原野,他们是觅着迢迢远路而来的。
云雾漫进村子后,却又变得温婉,不再匆忙追赶了。
它们有的顺着墙爬上屋顶,占据了制高点, 难忘往事♥杨跃强 最忆家乡的云雾 歇着气,环顾静谧的小村;有的漫到了檐下,和泥巢中的雏燕打了个照面;有的流泻到了溪流中,在水面上梳理自己的风尘仆仆;还有的潜入庭院,混着从厨房里散发出来的小米粥的香气…… 不多一会儿,云雾就将整个村子笼罩起来了。
村人多数已从睡梦中醒来,勤快的妇人,早已将早餐备齐在餐桌上,又忙碌地在水池边洗刷着衣物。
云雾知心,它们环聚在妇人周围,附在她们的额上、发间,只为带去丝丝清凉慰藉。
勤劳的阿伯,已经挑了好几担水到菜地,为破土而出的新苗送去滋养。
云雾知意,它们涌进菜地里,与新苗亲昵,带来远方的问候,鼓 舞着它们快快成长。
村口的大黄狗,已经吠了许久,它和浓雾游戏,用前爪去扑抓,怎么也抓不住这些忽聚忽散的雾气,急得团团转。
慢慢地,太阳火力加大,云雾慢慢蒸腾、发散。
云雾弥漫过的村子,好似洗了纯白的牛奶浴,一切都焕然一新:山头的杜鹃,浸润过云雾,越发显得红艳,使得人们不忍采摘;山间的茶园,漫卷过雾气,愈加青翠欲滴,茶农们期盼着茶叶采摘的光景;山下的梯田,蕴含着水雾,耕牛已经犁出了丰收的五线谱。
云开雾散之时,小村又鲜活起来了。
农人们深吸一口山野清新之气,荷起锄头下田,相会于田间小路时,致以盈盈笑意。
而今,我离家在集美上班,难忘家乡的那一方水土,儿时常伴的云雾更是时刻萦绕我心。
12月5日,在思明区第五届志愿服务文化节上,我们夫妻被评为“最美的抗疫志愿者”。
手捧奖杯和印有大幅照片的特制报纸,先生兴致突来“:不如开车回老家和老妈分享喜悦?” 说走就走,自驾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回到漳浦老家。
婆婆有些意外:“怎么突然回来呢?”先生像个小学生一样,和婆婆兴奋地报告“: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们积极参加疫情防控的志愿活动获得表彰了。
”婆婆立即来了精神,仔细端详着报纸和奖杯,连连称赞“:真好!真好!” 我发现婆婆笑得有些勉强,动作有些异样,关切地问:“妈,您是哪里不舒服吗?”婆婆轻描淡写地说“:没啥大事,前几天去菜园浇水,路滑不小心摔倒,撞到胸口了。
” 先生一听,喊起来:“跟您说过多少次了,年纪大了,不要种太多菜,除草、施肥、浇水可是体力活,您老就是不听。
”婆婆像个做错事的小学生辩解着:“我种菜是在活动筋骨,就是你们说的锻炼身体,这样你们几个回来也有得吃。
”在一旁的堂侄也帮着解释“:婶婆不想让你们知道,说儿子们请假回来要扣工资,也不让卖肉、卖鱼的女儿知道,怕她会寄排骨、鱼回来,叫我一个都不能说。
” 感悟♥暖情 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回厦门前,我们还是有些不放心,劝婆婆“:妈,不要整天养鸡、种菜那么劳累,要注意休息,多吃些有营养的食物,您身体健康,我们在厦门才能安心。
”婆婆说:“菜会少种一点,就当在活动筋骨。
你们给的红枣、黄芪,我都有坚持煮水喝;还有冬令进补的洋参、四物都有煲汤吃;预防骨质疏松的钙片也有按时服用,只要对身体好,再不喜欢的食物我都吃。
我得调养好身体,不给子女增加负担。
我惜命,是因为这人啊,不管多大都要有个妈,妈在,孩子们才有家可以回。
”这番话,让早早失去母亲的我红了眼眶。
11月中旬,儿子因为工作变动空出几天假期,马上飞回厦门陪我们。
儿子给他爸爸买了运动手环,让他要坚持锻炼;听说我牙疼吃不下饭,关心会不会缺乏营养不利身体健康,还要带我们到健康管理中心做全身检查,给我们一人买一份医疗保险。
我们连说“:不用,老爸老妈有医保卡,每年都会做一次体检。
小毛病是有,但身体还不错,不用担心我们,照顾好自 己。
”儿子回北京上班前,机场送别的时候,郑重地给我安排任务:“老妈,我对你比较放心,但你要管好老爸,叫他别抽烟、少喝酒,你们身体健康,我才能安心在北京打拼。
” 儿子告诉我们,明年就交满五年住房公积金,可以在北京购房了,他要像爸爸那样一切靠自己。
儿子懂事、争气让我们感到欣慰。
可是,我们两口子一个退休、一个下岗,什么忙也帮不上。
正如婆婆说的,身体得健健康康的,不能有半点闪失,才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我们更加注重健康管理,学习养生知识。
我每天工作、家务之余坚持练习瑜伽、散步,合理安排饮食,荤素搭配,保证营养。
先生也意识到身体健康是一种责任,他努力戒掉喝酒、少抽烟,改掉懒散晚睡的坏习惯,每天保证走上一万步。
我们还一起参加公益活动,夫妻携手当志愿者,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每个人都有父母,每个人都会成为父母,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永远是子女的后盾和港湾。
婆婆说得对,生活能自理,没有拖累子女,是自己的福气,也是子女的福气。
我们也这样认为,孩子在外打拼,我们保持身体健康,不让儿子操心牵挂,就是对他最大的支持。
我的家乡在龙海市白水镇山边村,村旁有座宝珠石,她是山边村一颗耀眼的明珠,承载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远古,山边村对面太江村出了个“毛蟹”活穴,常常兴风作浪,袭扰九龙江南溪,造成江上货沉人亡。
“开漳圣王”陈元光入闽时,有将佐叫张赵胡,身怀降妖之术,曾协助陈元光连破闽南十八洞。
一天,张赵胡带兵路过当地,见南溪浊浪排空,策马下山,隔岸一看,正是“毛蟹”活穴在作怪。
张赵胡施法,往毛蟹的背峰一击,顿时黑气消失,溪面上随之风平浪静。
张赵胡犹恐毛蟹复活,取出一颗“镇妖宝珠”,往空中一抛,宝珠化成一块巨石,落在毛蟹山对面的山边村山丘上。
巨石与毛蟹山遥相对峙,好随时观测毛蟹的动静。
夜幕降临时,这颗巨石就会发出一闪一闪的光芒,照耀南溪两岸,当地人称之为“宝珠石”,这座山也美称为“宝珠 老家♥林志祥 情系宝珠石 山”。
顾名思义,故乡自古以来沿用“山 边”两个字,亦称“屿头”。
对面毛蟹山上的红、黄、白三色土壤历历在目“;宝珠石”的西面缺损一角也依然可见。
千百年来,“宝珠石”仍然屹立在山边的宝珠山山上,山上方圆土地十分肥沃,林果郁郁葱葱,给一方山、一方水、一方乡民带来幸福安康。
初冬时节的周末午后,我再次登上宝珠石。
沿途是水泥砖块打造的台阶,依山而上。
路旁两侧果树林立,翠绿的相思树木影婆娑,摇曳生姿的香蕉园苍翠欲滴,山野地里的无名小草、野菊花、山葡 萄、油甘、多尼数不胜数,这些不同颜色的树木和植物,让我想起童年的点点滴滴。
儿时念书放学后、节假日放牛时,都是来这里,拾取枯枝落叶回家烧火煮饭,采摘原汁原味野果充饥,这座山,就是我们的绿色环保家园啊! 一方游子忘不了一方乡愁,只要老家在这里,这一生无论行走天涯海角、事业有成,还是成为一名“番客”、远隔山山水水,你的血脉都与故乡的山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如今,村里已启动修建宝珠石山公园。
一个清新、富有野趣的安全生态宜居蓝图已展现在眼前。
漫步山间小道上,天湛蓝如洗,心灵也仿佛得到洗礼,一望山川巍峨如削的山脉,让人坚毅质然。
希望远离家乡的游子都能常回来走走,别忘了家乡的宝珠石正翘首以待。
读来读往♥谢平贵 写作是一种瘾 今年的读者节上,我喜获厦门日报社“二十年·二十佳读者”荣誉称号。
接过证 书的那一刻,我由衷感怀自己对日报长达35年的热爱与坚持,也感恩“城市副刊”这位良师对我这个“草根写手”的鼓励和提高。
人们常说:“一件事由爱好变成难以割舍的习惯,那就成了瘾。
”在“城市副刊”这块文学天地里,我亲历了从一名忠实读者到坚定笔者的转变,并在她的见证下,将文学喜好变成撰文写作的瘾。
小时候,我在爷爷的引导下养成了看书读报的习惯。
节假日里,我们祖孙俩最常去书店,一老一少就像畅游于文字海洋里的鱼。
后来,我当兵到了河南信阳,这座陌生的北方城市,留下了属于我的军旅印记。
新兵下连队时,连队指导员邵斌同志很介意我的“地瓜腔”,说与我交谈如与神仙言语,不知所云!于是,指导员常利用空闲时间,带着我在阅览室里大声读报,矫正我的普通话发音,并手把手地教我写稿……渐渐地,我发现部队除了锻炼了我健壮的体格、坚强的意志,还让我的文字喜好得到延续! 我有写作之瘾,要从16年前说起,那年的“城市副刊”闽南话本栏目刊发了我的第一篇作品,看似简短的几行字,让我兴奋了好几天。
从那以后,我便用心地品读文友们的文章,揣摩他们的创作思路,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并在工作生活中认真收集素材,找寻写作灵感。
在撰稿过程中,“城市副刊”的各位编辑也给予我非常多的意见和建议,“这个点子不错,可否换个角度来写?”“稿件先退回,主体部分略显单薄,能不能再丰富一下?”一遍遍修改换来一次次提升,最终变成大小不一的“豆腐块”与读者相见,我也收获着稿件刊发带来的喜悦,而那本干瘪的稿件集册逐渐变得鼓鼓囊囊。
如今,我在撰稿之余也常用编辑老师所传授的方法,试着给一些小作者改改稿件,从“后浪们”略显生涩的笔触里,感受着他们眼中的世界,也回忆起属于我的童年。
写作这种瘾的确很微妙,无论是笔与纸的摩挲,还是键盘的不停敲击,我总能在这种瘾里找寻到诗词的雅和生活中的趣味,像极了品茗之余,空茶盏还带着一缕令人留恋的香。
真的,有写作这种瘾蛮好,更幸运的是在“城市副刊”这片文学海洋里,我的文学梦得到了延续!值此年终岁首,祝福我们钟爱的《厦门日报》“城市副刊”新的一年牛气冲天,甜蜜相伴每一天。
再回首♥潘金墩 永春芦柑的浪漫 上周日途经大卖场,看到琳琅满目的水果,永春芦柑尤为抢眼,价格牌上两行醒目大字:“永春芦柑,甜过初恋,每斤5元”。
作为永春人,我异常自豪,想起生命中那段难忘的芦柑往事。
永春芦柑,我们孩提时叫“红柑”,个大饱满,柑皮散发独特的果香,令人垂涎欲滴,酸酸甜甜的果肉,令人回味无穷。
在我们永春人的心中,这是普通芦柑不能比的。
不少外省人因吃过永春芦柑,才知道福建有个永春县。
永春五中附近有个猛虎农场,上世纪80年代初,华侨选择在此地种芦柑。
七舅在五中读书时,响应号召,和同学无偿带肥料送给猛虎农场,农场会回赠几个芦柑给学生。
七舅舍不得吃,专门带回给我解馋。
那是我首次吃到芦柑,酸酸甜甜的味道,至今难忘。
当我也成为五中学生,也带肥料送给猛虎农场,只看到一望无际的芦柑园和比我高的芦柑树,却闻不到芦柑香味,后来才知道季节不同,芦柑味道也不同。
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永春人看到了商机,到处开荒种芦柑,屋前屋后,山上山下,一棵棵芦柑树迎风招展,让乡邻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
那个时代,芦柑收成多少,就意味着家庭收入多少,也成了女孩择偶的标准。
许多村民因种芦柑而脱贫,买了摩托车和录像机、彩电,盖了新房。
当时说亲,家里种芦柑树多,就意味着条件比较好。
不上山开荒种芦柑树的,被视为懒汉,很难讨到老婆。
有个媒人给堂叔说媒,堂叔的芦柑树只有200多棵,难以启齿,忧心忡忡。
我灵机一动,何不借鸡生蛋?山上芦柑树密密麻麻,分不清谁家的,说自家有500多棵,也理直气壮,即使女孩上山验证,看到几万棵芦柑树,分不清界线,也会晕头转向。
这一招果然见效。
后来,不少男孩说亲时,担心女方家庭不满意,虚夸自家有几百棵芦柑树,等到女孩嫁过来后才发现真相。
再后来,女孩也都变聪明了,也不会再上当了。
随着树龄增大,许多芦柑树“寿终正寝”,还有不少遇上病虫害,永春芦柑瞬间减产,市面上出现了不少假冒品。
为了维护永春芦柑的品牌和声誉,勤劳的永春人经过科学论证,改良土质,经过两三年的精心培育,芦柑再一次挂满枝头。

标签: #什么意思 #ccd #什么意思 #ceo #cookies #好玩 #cut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