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篇,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对祖

外汇 5
(籍)国的贡献 海 外 篇 ReportsonOverseas .
3 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对祖(籍)国的贡献  桂世勋∗
一 海外华侨华人的总体发展状况 (一)华侨与华人的界定   “华侨”一词的使用始于晚清时期。
据考证,1883年郑观应在其《禀北洋通商大臣李傅相为招商局与怡和、太古订立合同》中,便有“华侨”的表述①。
当时,“华侨”一词与“唐人”、“华人”、“中国人”、“番客”、“北人”等词语,均被作为表达侨居海外的中国人的词语②。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章炳麟、孙中山等同盟会人士的广泛使用,“华侨”成为“海外爱国华人”的代名词。
然 ∗∗桂世勋,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侨办咨询专家,研究方向:人口社会学、华侨华人问题。
①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编著《华侨华人概述》,九州出版社,2005,第1~2页。
②朱国宏著《中国的海外移民———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第2页。
051 华侨华人蓝皮书 而关于“华侨”的身份认定,在中国历史上曾经采取不同的政策。
1909年,清政府颁布中国国籍条例及国籍条例实施细则,按照血统主义的原则,所有移居外国的中国人或者在侨居国出生的中国人后裔(即“土生华人”),无论其是否取得所在国国籍,均被视为“华侨”。
这一国籍政策为中华民国政府和新中国建立初期所沿袭①。
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亚非会议”期间代表中国政府与印度尼西亚政府签订了关于解决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正式宣布中国废除双重国籍政策,由此“华侨”一词被定义为持有中国护照的海外中国人。
1980年,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
”1990年9月,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并于199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则明确规定:“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
”在实际工作中,中国侨务部门还把那些虽未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但已取得住在国连续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资格,并在国外居住的中国公民,视为“定居”(其中因公出国人员不具有华侨身份)。
与此相对应,华人是指加入外国国籍的种族为“中华民族”的人士。
在有关华侨华人的界定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香港和澳门在回归祖国前,其华人居民是否应归在“华侨华人”范围内。
我们认为这两个地区的华人,在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前应归在“海外华侨华人”范围内;在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应归在“海外华侨华人”范围外。
中国公民中的非法国际移民,他们虽然生活在国外,但也不属于华侨华人。
在非法国际移民中,一般又可分为非法国际迁移(俗称“偷渡”)者和非法滞留国外者两部分。
非法国际迁移者是指未经移出国政府同意出国或者未经移入国政府同意入国。
非法滞留国外者则是指合法进入移入国,但滞留时间超过移入国政府所准予的逗留期限,在移入国丧失合法身份的非法逾期居留者。
只有当中国公民中的非法国际移民在移入国取得合法居留身份后,才能成为华侨或华人。
华侨、华人与中国之间,既存在着是否为中国公民的法律关系差异,又存在 ①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编著《华侨华人概述》,九州出版社,2005,第2页。
052 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对祖(籍)国的贡献 着民族感情上认同的共性。
在中国海外侨胞是否要加入住在国的国籍和华侨、华人在住在国的法律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几代领导人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
周恩来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希望华侨都选择当地国籍,但是不能拒绝他们选择中国国籍,不能造成一种情况,好像新中国不要他们了。
”“我们鼓励华侨留在所在国,参加建设,选择那个地方的国籍。
但是还要由他自愿。
”他还强调“你们(指华人,笔者注)既然是那个国家的公民,当然要效忠于那个国家”,至于“一旦选定了中国国籍,就别再参加印尼政党的活动、人民的政治生活以及选举活动等等,界限要划得清楚”。
然而周恩来同志又对加入缅甸国籍的华人说:“我们还是亲戚,亲戚有什么不好呢?
就好像女儿嫁出去后,还是亲戚嘛。
女儿可以出嫁,男的呢,男的也可以招赘嘛。
……有些侨胞在选择了缅甸国籍后,中国政府看待你们是好亲戚,不管是男的招赘,女的出嫁,我们一律当成好亲戚看待。
”①他通过把华人形象化地比喻为中国人民的“好亲戚”,来表达加入住在国国籍的华人与作为中国公民的华侨一样仍具有民族感情上的认同性。
明确上述观点,对于我们在区分外籍华人工作基本方针与华侨工作基本方针的前提下,更好地研究制定关心外籍华人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华人及其眷属参照华侨及侨眷的“适当照顾”待遇、增进外籍华人同中国的亲情乡谊和合作交流、重视开展对华裔新生代的华文教育等培养民族认同感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在2004年6月国务院第410号令公布并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中,就规定“华侨、归侨去世后或者华侨身份改变后,其国内眷属原依法认定的侨眷身份不变”。
(二)海外华侨华人发展数量估计 在1911年前后,海外华侨华人总数在600万人左右②。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对当时海外侨胞的估计数是1300万~1500万③。
美国学者鲍思顿等人根据对世界各国公布的人口普查、移民局资料及其他有关华人移民的资料,在撰写的论文《当今世界海外华侨华人的分布》和《20世纪 ①石汉荣著《探解中国侨务》,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4,第136~139页。
②朱国宏著《中国的海外移民———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第255 页。
③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282页。
053 华侨华人蓝皮书 90年代海外华侨华人的全球分布状况》中,对1948年前后至1990年前后生活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外各大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总数进行了估算(见表1)。

1 世界及各大洲的华侨华人总数统计表① 单位:万人 年份1948⑴1952⑵1960⑶1970⑷约1980⑸约1990⑹ 全世界872.121253.621538.521929.382697.243676.58 亚洲837.971222.851488.011834.262476.43228.78 美洲20.920.3940.6671.12133.3322.66 欧洲5.381.151.5811.2162.276.95 大洋洲6.386.094.226.85 17.6437.39 非洲1.493.134.065.947.6910.
8   注①:本表中的华侨华人总数是指居住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外的所有华侨华人。
资料来源:⑴⑵⑶⑷Poston,
D.L.Jr.,andMei-YuYu.“TheDistributionoftheOverseasChinesein theContemporaryWorld”,InternationalMigrationReview,1990,24:480-508.⑸⑹Poston,
D.L.,Jr.,MichaelXinxiangMao,andMei-YuYu.“TheGlobalDistributionoftheOverseasChineseAround1990”,PopulationandDevelopmentReview,1994,pp.631-645。
关于2000年海外华侨华人(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总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干部学校在2005年10月出版的《华侨华人概述》中曾进行了估算。
他们根据周南京主编的《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李明欢的《欧洲华侨华人史》及其他有关权威机构或重要著述所公布的统计(或估计)数据筛选而成。
其中有个别国家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估计数。
据他们估算,20世纪末、21世纪初全世界华侨华人总数为3975.83万人(见表2)。
表2 2000年前后各洲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统计表 地 区亚洲美洲欧洲 人数(万人)在华侨华人总数中比重(%) 3294.17 82.85 433.27 10.90 145.39 3.66 地 区大洋洲非洲全世界 人数(万人)在华侨华人总数中比重(%)  78.61  1.98  24.39  0.61 3975.83 100.00   资料来源: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编著《华侨华人概述》,九州出版社,2005,第229~235页。
关于目前海外华侨华人(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总数,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王望波、庄国土在2010年4月出版的《2008年海外华侨华人概 054 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对祖(籍)国的贡献 述》中进行了估算。
其中有些国家的数据是2005年或2006年的。
例如,美国最新公布的是美国人口普查局2006年的数据,有的国家则是2007年的数据。
其中东南亚地区数据主要是依据庄国土教授发表在《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的论文《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相关数据估算出的;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数据依据各有关国家政府公布的最新人口普查数据,以及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所网站相关数据综合所得;其他国家和地区则是根据各地有关华文报纸、当地侨领、中国侨务部门侨情调研等提供的资料估计而得。
据他们估算,2006~2007年全世界华侨华人总数为4543万人(见表3)。
中国新闻社课题组公布的《2008年世界华商报告》,估计目前海外华侨华人约4800万人①。
地 区亚洲美洲欧洲 表3 2006~2007年各洲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统计表 人数(万人)在华侨华人总数中比重(%)地 区人数(万人)在华侨华人总数中比重(%) 3548 78.10 大洋洲 95  2.09 630 13.87 非洲 55  1.21 215 4.73 全世界 4543 100.00   资料来源:王望波、庄国土编著《2008年海外华侨华人概述》,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第7页。
(三)部分国家的华侨华人数量 在美国,1950年约有华侨华人11.76万人②。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资料,2006年全美华裔人口达到356.5万人,几乎占美国总人口的1.2%,占美国亚裔人口的一半多③。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于2008年9月公布的2007年社区调查数据,2007年美国常住人口中,华人人数有353.84万人,居全美亚裔之首。
其中非美国本土出生的华人有222.83万人,包括加入美国籍的132万人和未加入美国籍的91万人④。
2009年,美国的华侨华人总数为354万人⑤。
①《关于海外华侨华人的几项参考资料》,华人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编《华人经济年鉴(2009~2010)》,2010,第277页。
②李春辉、杨生茂主编《美洲华侨华人史》,东方出版社,1990,第327页。
③高金萍:《美国华文报纸的进路》,.bokee./20080604546127.html。
④余东晖、李珍玉:《美国华人生存状态大扫描》,2008年9月23日美国《侨报》。
⑤《世界各地华侨华人人口最新统计》,华人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编《华人经济年鉴(2009~ 2010)》,2010,第280页。
055 华侨华人蓝皮书 在加拿大,1951年约有华侨华人3.25万人①。
据加拿大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到2006年,加拿大华裔人口总数为121.66万人,占全加人口的3.9%。
较2001年人口普查时的102.94万人增长了18.2%②。
2010年,加拿大的华侨华人总数为130万人③。
在澳大利亚,1947年约有华侨华人1.21万人④。
2007年6月27日澳大利亚统计局资料中心公布了2006年进行的人口普查的第一次报告,截至2006年8月8日,澳大利亚的华人有66.99万人,比2001年人口普查的结果增加11.33万人;其中出生于中国大陆的有20.66万人,出生于香港的有7.18万人,出生于台湾的有2.44万人⑤。
2008年,澳大利亚的华侨华人总数为67万人⑥。
在新西兰,1951年约有华侨华人0.57万人⑦。
据新西兰国家统计局于2007年4月公布的2006年人口普查分析报告,截至2006年3月7日,新西兰的华人为14.76万人;其中出生于中国大陆的有7.81万人,出生于香港的有0.77万人,出生于台湾的有1.08万人⑧。
2007年,新西兰的华侨华人总数为15万人⑨。
在日本,据日本有关统计资料,截至2000年末,在日的华侨华人约为21万人,其中华侨约16万人,华人约5万人◈10。
日本法务省于2008年6月公布的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07年底,日本有60万名中国人,这是自1959年开始统计外来人口以来,在日中国人数量首次超过在日的韩国人和朝鲜人数量,跃居榜首◈
1。
2010年,日本的华侨华人总数为82万人◈12。
①李春辉、杨生茂主编《美洲华侨华人史》,东方出版社,1990,第327页。
②《加拿大华裔人口突破121万 列治文成华裔比例最高城市》,2008年4月2日《环球华报》。
③李春辉、杨生茂主编《美洲华侨华人史》,东方出版社,1990,第398页。
④沈已尧著《海外排华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第95页。
⑤澳大利亚统计局网站,http://www.censusdata.abs.gov.au/ABSNavigation/prena。
⑥《世界各地华侨华人人口最新统计》,华人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编《华人经济年鉴(2009~ 2010)》,2010,第283页。
⑦沈已尧著《海外排华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第116页。
⑧新西兰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t.nz/NR/rdonlyres。
⑨《世界各地华侨华人人口最新统计》,华人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编《华人经济年鉴(2009~ 2010)》,2010,第283页。
◈10朱慧玲:《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1段明:《在日登记中国人数达60万》,2008年6月5日《新快报》,金羊网。
◈12《世界各地华侨华人人口最新统计》,华人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编《华人经济年鉴(2009~ 2010)》,2010,第279页。
056 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对祖(籍)国的贡献 在韩国,据韩国法务部出入境管理局于2009年6月发布的《2008年度韩国出入境管理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末,居住在韩国的中国人已达58.75万人,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汉族人为18.00万人,来自中国台湾的华侨华人为2.70万人,来自香港的华侨华人为0.40万人①。
2010年,韩国的华侨华人总数为63.65万人②。
在欧洲,根据厦门大学李明欢教授针对20世纪末对欧洲华人人口构成的研究,可以看到1998年欧洲各国华侨华人数的情况(见表4)。
表4 1998年欧洲各国华侨华人人口及其在当地国总人口中的比例 国  别 荷兰俄罗斯奥地利英国法国卢森堡爱尔兰比利时瑞士丹麦瑞典德国 华侨华人总人口(人) 127500200000 41000250000225000 1300100002300013000725712800100000 占所在国总人口比例(%)0.820.680.510.420.380.310.270.230.180.140.140.12 国  别 意大利捷克挪威匈牙利西班牙南斯拉夫葡萄牙芬兰希腊罗马尼亚波兰爱沙尼亚 华侨华人总人口(人) 7000012000500010000350001000027001500 60030001500 20 占所在国总人口比例(%)0.120.120.110.100.090.090.030.030.010.01— —     资料来源:李明欢:《当代欧洲华人人口构成剖析》,载郝时远主编《海外华人研究论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第410~442页。
在英国,据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1年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01年4月29日,英国华人有24.70万人③。
2007年,英国的华侨华人总数为40万人④。
在法国,据2008年初法新社报道,法国有60多万华人,约占该国人口的1%⑤。
①KoreaImmigratonService,KISStatistics2008,26June,2009.②《世界各地华侨华人人口最新统计》,华人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编《华人经济年鉴(2009~ 2010)》,2010,第279页。
③英国内政部网站,http://www.homeoffice.gov.uk/materials/TalkingDiv_Main.pdf。
④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forNationsStatistics,UK)2009年9月14日公布的《族群人口评估说 明(2001~2007)》(PopulationEstimatesbyEthnicGroups:2001to2007Commentary)。
⑤《社团致信法总统萨科齐 吁革新无证华人政策》,中国评论新闻社,2008年1月26日。
057 华侨华人蓝皮书 在意大利,据意大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12月31日的统计数据,意大利华侨华人共14.49万人①。
2008年,意大利的华侨华人总数为17.30万人②。
在西班牙,政府网站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12月,官方户籍登记在册的中国移民有16万人左右,其中持有合法居留证的有11.98万人,有户籍登记而无合法身份的中国移民应该是4万余人③。
2009年,西班牙的华侨华人总数为14.54万人④。
在非洲,据朱慧玲调研估计,21世纪初华人数量为25万人⑤。
近几年,大量中国人涌入非洲经商、务工、留学等,华人数量急剧增加。
2006年,据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副会长黄泽全介绍,中国商人在非洲的确为数不少,包括华人在内,至少有50万人⑥。
2010年,南非的华侨华人总数为30万人⑦,在非洲各国中占首位。

二 海外新华侨华人 (一)新华侨华人的界定   在中国的海外华侨华人中,有一大批数量可观的新华侨华人。
目前学术界有关新华侨华人界定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确定“新”华侨华人的移民起始年份。
有的认为新华侨华人应从1950年及以后(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中国移民国外的人员算起;有的认为划分新华侨华人的移民起始年份应与国外有些学者研究各国新移民的移民起始年份“接轨”,从1970年及以后由中国移民 ①意大利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emo.istat.it/str2006/query.php?
lingua=ita&Rip=S0&paese=A9999&submit=Tavola。
②《世界各地华侨华人人口最新统计》,华人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编《华人经济年鉴(2009~2010)》,2010,第282页。
③《西班牙移民政策无缩紧迹象 近千名华人获得居留》,中国新闻网,2008年4月12日。
④《世界各地华侨华人人口最新统计》,华人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编《华人经济年鉴(2009~ 2010)》,2010,第282页。
⑤朱慧玲:《非洲侨情及其特点》,《八桂侨刊》2002年第1期。
⑥《华商在非洲怎样经商?
》,2006年9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⑦《世界各地华侨华人人口最新统计》,华人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编《华人经济年鉴(2009~ 2010)》,2010,第284页。
058 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对祖(籍)国的贡献 国外的人员算起。
笔者认为新华侨华人应从1979年及以后(即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改革开放基本方针后)由中国移民国外的人员算起。
其主要理由有三个:一是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新的历史时期”①;二是在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后从中国大陆移民国外的人数,比1950~1978年从中国大陆移民国外的人数明显增多;三是1978年后从中国大陆移民国外的人士与1950~1978年从中国大陆移民国外的人士在年龄、受教育程度、从事职业及其心态、面临的问题、对祖(籍)国政府的服务需求上,具有较大的区别。
(二)新华侨华人的特点
1.参与意识、自我价值实现意识较强大多数新华侨华人在住在国的参与意识较老华侨华人有很大区别,老华侨华人主要是为了谋生和逃避战争、政治动荡而背井离乡去国外从事修路、采矿、务农、开小餐馆及其他工作的,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如何生存和生活,有着较强的“叶落归根”意识。
而许多新华侨华人在国内有较好的知识技能或资金基础,他们往往是为发展事业而出国的,出国后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发展,有较强烈的经济、社会、政治诉求和“落地生根”意识。

2.职业层次较高,经济实力较强许多新华侨华人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经过近二三十年的艰苦创业和努力拼搏,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生活、工作经验和物质财富。
他们中有不少人成了知名学者或者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创办公司、企业,或开设中餐馆、服装厂,其生存和发展空间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也逐渐增强。
部分新华侨华人企业的经济结构也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模式,发展成为多种产业并进的新格局。
以美国为例,在纽约市华尔街有近200名新移民在金融机构工作,涌现出一批像李斌、李山泉、黎彦修、张巨英等杰出的人才;芝加哥摩托罗拉总公司有400多位中国新移民;底特律市汽车企业雇用了2000多名新移民。
如此多的中国新移民在一些大的跨国公司任职,这在过去是没有的。
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新华侨华人是在1978年后从中国大陆农村,通过合法移民或者由非法移 ①邓小平:《在五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的开幕词》,1979年6月15日。
059 华侨华人蓝皮书 民取得住在国合法居留身份,转为华侨华人的。
其中部分人受教育程度低,尚未熟练掌握住在国语言,职业层次也较低,仍属于住在国的生活困难和弱势群体。

3.更积极并更容易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早期的华侨华人由于受到住在国种族歧视的影响,同时也由于受自身的语言和受教育程度等的限制,到了国外多年仍生活在华人社会的圈子里,基本上保存着中国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
以致相当一部分人用华人的圈子把自己隔离、封闭起来。
新华侨华人虽然也在国内生活过,并且多数仍与国内保持联系,对家乡的情感也不会轻易改变,但同时他们对住在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有较大程度的认同。
在新的社会环境里,更多的是以一种开放、友好、发展的姿态来对待当地人和主流社会,他们中有不少人积极适应主流文化,参与各种社会事务。

4.参政的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许多新华人随着华人经济、科技实力的增长和精英队伍的更加壮大,住在国公民意识和参政意识进一步加强。
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他们中不少人积极参加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并且组织各种团体维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利。
近年来华侨华人政治性、权益性社团呈现较大的发展势头,许多新华人加入住在国各种党派,有些国家的新华人还单独组织政党,以多种形式参与政治、参与选举。
(三)新华侨华人发展数量的估计 1.1980~2000年新华侨华人发展数量的估计笔者在2008年主持撰写的《新华侨华人及华裔新生代研究报告》中,运用人口学关于一个地区在某个时期净迁入数的计算方法,并充分考虑中国现阶段华侨华人在各大洲分布的特点及国内外资料的可获得性,构建了新华侨华人的计算公式:“海外华侨华人(不包括居住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华人,以及居住在澳门血统为“中国”的人口,下同)在某个时期净迁入数=期末海外华侨华人数-期初海外华侨华人数-该时期亚洲华侨华人(不包括居住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华人,以及居住在澳门血统为“中国”的人口)的年平均人口数×该时期亚洲(不包括中国)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该时期的年份数-该时期北美洲华侨华人的年平均人口数×该时期北美洲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该时期的年份数-非亚洲北美洲的世界其他地区华侨华人的年平均人口数×该时期非 060 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对祖(籍)国的贡献 亚洲北美洲的世界其他地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该时期的年份数。
笔者认为,美国学者鲍思顿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华人全球分布状况》中 估算的1980年前后生活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外地区的华侨华人总数为2697.24万人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干部学校编著的《华侨华人概述》中估算的20世纪末、21世纪初(即2000年前后)生活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以外地区的华侨华人总数为3975.83万人,虽然不能说很准确,但至少上述数据是在大量的分国别估算基础上汇总得出的,因此,在有关1980~2000年的所有关于估算生活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外地区华侨华人总数的资料中,上述数据是相对较为准确的。
鉴于上述1980年前后和1990年前后的世界华侨华人数均包括了香港和澳门的华人数(在香港普查资料中指“种族”为“华人”的人数;在澳门普查资料中指“血统”为“中国”的人数),因此,笔者将美国学者鲍思顿等人撰写的《20世纪90年代华人全球分布状况》估计的香港华人总数在1981年为488.56万人,澳门华人总数在1981年为27.11万人,加总后得出1981年港澳地区华人总数为515.67万人。
可见,如果1980年前后世界华侨华人规模的地域统计口径,均与2000年前后相同,那么1980年前后居住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以外地区的世界华侨华人总数将为2181.57万人,即2000年前后居住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以外地区的世界华侨华人总数比1980年前后净增加1794.26万人。
鉴于美国人口咨询局在1980~2000年编写的每年《世界人口资料表》估计1981~2000年亚洲(不含中国大陆)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高于亚洲(含中国大陆)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而海外华侨华人总数中又排除了居住在中国大陆的总人数,因此,笔者分别从美国人口咨询局在1980~2000年编的每年《世界人口资料表》估计的各年亚洲(不含中国大陆)人口自然增长率中计算出上述20年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以及1980~2000年亚洲(不含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的年平均人口数。
鉴于居住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以外的亚洲华侨华人和北美洲华侨华人在世界华侨华人中占绝大多数,而这两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不含中国大陆的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有较大差别,笔者采取了分亚洲(不含中国大陆)、北美洲、非亚洲北美洲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方法,估算出1980年前后至2000年前后上述三大地区华侨华人的自然增长数为1162.12万人。
最后将2000 061 华侨华人蓝皮书 年前后居住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以外地区的世界华侨华人总数比1980年前后净增加的1794.26万人,分别减去上述20年内居住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以外的亚洲、北美洲、非亚洲北美洲的自然增长总数,得出1980年前后至2000年前后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向国外净移民的新华侨华人总人数为632.14万人。
2.1980~2006/2007年新华侨华人发展数量的估计关于2006~2007年海外新华侨华人(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总数,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王望波、庄国土在2010年4月出版的《2008年海外华侨华人概述》中进行了估算。
据他们估算,2006~2007年全世界新华侨华人总数为1030万人(见表5)。
表5 2006~2007年各洲新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统计表 地 区亚洲美洲欧洲 人数(万人)占华侨华人总数的比重(%) 400 11.27 350 55.56 170 79.07 地 区大洋洲非洲总计 人数(万人)占华侨华人总数的比重(%) 60 63.16 50 90.91 1030 22.67∗   ∗注:表中比重是新华侨华人占所有华侨华人的比重。
其各洲数字是各地区的比重,总计是全球的比重。
资料来源:王望波、庄国土编著《2008年海外华侨华人概述》,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第7页。
(四)近年来部分国家新华侨华人的数量 在美国,据美国国土安全部公布的《2006年移民统计年鉴》,在2006财政年度,中国大陆共有83628人获得“绿卡”,比2005年增加了18707人;来自香港的“绿卡”获得者则从2005年的5004人减少到2006年的4514人;来自中国台湾的“绿卡”获得者也从2005年的9389人减少到8546人。
统计数据还显示,2006年,全美共有736420名“绿卡”持有者申请加入美国国籍,其中702589名绿卡持有者获得批准。
中国大陆的绿卡持有者中有35387人入籍,比前一年增加了3679人;入籍的中国台湾移民也从前一年的8295人增加到8819人,只有来自香港的移民再次出现回落,从前一年的4479人减少到4263人①。
美国国土 ①《国安部公布2006年移民年鉴 8万多大陆人获绿卡》,2007年12月14日美国《侨报》。
062 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对祖(籍)国的贡献 安全部公布的《2008年移民统计年鉴》显示,在2008财政年度,来自中国大陆的“绿卡”获得者为75410人;来自香港的“绿卡”获得者为4389人;来自中国台湾的“绿卡”获得者为9237人①。
据美国华盛顿智库“移民研究中心”公布的2007年移民人口综合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3月份,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包括台湾和香港在内),人数为200.7万人,华裔移民中52%已成为美国公民②。
在加拿大,2001年时52%的华裔移民表示,他们是在前10年内来到加拿大的③。
据台湾“侨务委员会”和加拿大移民局公布的数据,1986~2006年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每年到加拿大移民的数量较多,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年移民人数从1980年的4948人波浪式地增加到2006年的33080人。
特别是自1998年以来,中国大陆每年的移民人数已连续10年居当年世界各国和地区到加拿大移民人数的首位。
据加拿大移民部的统计,2002年共有14万余名新公民宣誓入籍加拿大,中国名列新公民来源地排名的“前十位”;中国移民的入籍者中来自大陆的为16973人(占年度所有入籍新公民人数的12%),具有香港移民背景的入籍人数为6188名,台湾则为4745名,来自中国的总人数为27906名。
加拿大移民部指出,85%的移民最后都成为公民④。
另据加拿大公民及移民部公民委员会公布的《2007~2008年度报告》,在2007年,中国大陆新移民加入加拿大国籍的有22486人,约占该年被批准加入加拿大国籍总数的12.2%⑤。
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统计局资料中心于2007年6月27日公布了2006年进行的人口普查的第一次报告。
报告显示,20多万名中国大陆出生的澳大利亚人口中,有7.17万名是于2001~2006年抵澳的,另外同期抵澳的香港人有1.34万名、马来西亚人有2.32万名、印尼人有1.69万名、新加坡人有1.37万名、越南人有1.29万名⑥。
在新西兰,华人增长速度之快,主要归因于大量华人新移民的加入。
1997 ①美国国家安全部网站,http://www.dhs.gov/xlibrary/assets/statistics/yearbook/2008。
②《2007年美国移民人口创纪录 华人新移民已达2百万》,中华网论坛,2008年1月19日。
③《加拿大华裔人口增长迅速 年轻高学历低收入少信仰》,2007年3月21日《环球华报》。
④《加拿大新公民10大来源地中国位列榜首》,中国新闻网,2003年10月15日。
⑤AnnualReportonCitizenshipCommission,2007-2008,http://www.cic.gc.ca/english//resources/ publications.⑥《澳大利亚华人近67万 相比5年前人口普查增11万》,中国新闻网,2007年6月28日。
063 华侨华人蓝皮书 年香港回归以来,香港移民人数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大陆移民人数持续上升(见表6)。
表6 1991~2006年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华人移民新西兰人口数量单位:人 年  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合计 199192223411492617559 199619518109321176042210 200138949124861130162736 20067811710764768696567   资料来源:新西兰统计局2001年和2006年人口普查资料,新西兰统计局网站。
亚洲地区也是华人新移民最为集中的地区之
一。
根据庄国土的研究,1990年前后,东南亚华人约2000万人,其中印度尼西亚约546万人,马来西亚约525万人,泰国约481万人,新加坡约252万人,越南近100万人,菲律宾约85万人,柬埔寨和缅甸各约50万人①。
华侨华人人口近些年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大量新移民进入该地区。
较大规模进入东南亚的中国新移民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直延续至今。
庄国土教授依据所掌握的资讯对东南亚的中国新移民规模作出大体估计(见表7)。
在日本,2004年获得永久居住权的中国人为77.86万人,其中一般居住者为31.30万人,特别永久居住者为48.76万人。
日本法务省入国管理局2006年5月26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截止到2005年末,在日登记的中国人为51.96万人,加上取得日本国籍的9.68万人和非法滞留者3.11万人,以及5208名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中国归国残留孤儿,在日华人总数已达65.26万人。
与10年前的1996年相比,在日登记的中国人激增28.53万人,增长幅度达到了122%②。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于2009年1月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中国人约占永久居住者、日本人配偶者、永久居住者配偶、定住者总数的17.9%③。
①此估计来自:LeoSuryadinata,ChineseandNation-BuildinginSoutheastAsia,Singapore:SingaporeSocietyofAsianStudies,1997,p.
7。
廖建裕教授说明,其所列华人数量大部分是推估,并非来自正式人口统计数据,庄国土教授认为,所列印度尼西亚的华人人口数量显然低估。
②李慎民:《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中国网,2007年4月1日。
③《日华人劳动者逾21万》,2009年1月19日美国《侨报》。
064 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对祖(籍)国的贡献 表7 2006年东南亚中国新移民数量估计及其分布与职业构成 国 别数量(万) 主要职业 备注 缅 甸100~110商贩、管理与技术人员、劳工、农民相当比例的流动人员;相当比例的无证移民 泰 国 35~40 商贩、管理与技术人员、自由职业相当比例的流动人员;相当比例的无证移民 者、公司职员 新加坡 35~38 留学生和专业人士、职员、商人和劳务人员 菲律宾15~20商贩、职员 相当比例的无证移民 马来西亚 10~15 商贩、劳工、学生、中国新娘和退相当比例的流动人员 休人士 越 南印 尼老 挝柬埔寨 10~121010 5~10 商贩、投资者、管理和技术人员投资和管理人员、商贩、技术人员商贩、管理和技术人员、劳工、农民商贩、管理和技术人员、劳工 一定比例的流动人员;相当比例的台商及眷属相当比例的台商及眷属相当比例的流动人员相当比例的流动人员 总 计 除政治外的所有领域职业;商贩 230~265 相当比例的流动人员 最多   资料来源: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在韩国,居住的中国人数量每年都呈急剧增加之势。
1992年中韩建交前,在韩国居住的中国大陆人仅有195人,到2007年10月,这一数字已经增至40万人。
与此同时,来自台湾的华侨华人则不断减少,已从20世纪70年代的3万余人减少到2.21万人①。
在意大利,中国侨民除少部分为侨居多年的华侨外,可以说80%以上的现有中国侨民都是在1989年后进入意大利的②。
据意大利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1月1日,意大利外国移民人数已达267.05万人,中国移民为12.82万人,占外国居民总人口的4.8%,比2003年同期增长了83.6%,位居外国移民人口第四位,排在阿尔巴尼亚、摩洛哥、罗马尼亚之后③。
意大利国家统计局就目前在意移民数量和移民增长状况进行了核查,统计资料显示,最近几年,意大利移民增长迅速,截至2007年1月,生活在意大利的移民已达到 ①孙友政、蔡圣镇:《以高学历为基础 新华侨跻身韩国精英阶层》,张尹珠译,2007年11月20日《环球时报》。
②《详说意大利移民政策》,。
③《意大利华人移民122.78万 居移民数量第四位》,./。
065 华侨华人蓝皮书 2938922人(其中男性为1473073人,女性为1465849人),较上年增加了10.1%。
亚洲国家移民主要以华人移民的增长速度最为迅速,在最近三年时间里,由原来的8.7万人增长至目前的14.5万人①。
在西班牙,移民事务国务秘书鲁米于2007年10月公布了西班牙第二份移民报告,这份报告中收入了大量有关中国移民的内容。
从2000年至今,西班牙华人数量已经从19191人增加到106993人,不到七年的时间中,整整翻了五倍②。
在南非,随着1998年后中南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南非投资设厂,新移民大幅增加。
据南非中华工商总会的统计,2006年初南非华人已达20万人③。
(五)近年来世界部分国家新华侨华人的构成
1.新华侨华人的移民类别构成世界各国新华侨华人的移民类别不完全相同。
美国的移民类别主要分家庭担保移民、工作移民、美国公民直接亲属移民和其他移民;加拿大的移民类别主要分依亲移民、技术移民、商务移民、退休移民和其他移民;英国的移民类别主要分家庭依亲移民、技术移民、商务移民和其他移民。
在美国,1996~2007年每年中国大陆居民移居美国人数最多的基本上是美国公民直接亲属类,而工作移民类与家庭担保类在不同年份的人数有所消长(见表8)。
值得注意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领养中国儿童成为美国公民直系亲属移民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据统计,从1992年至2007年,已有75000多名中国儿童被美国家庭领养,中国自2000年以来就是美国人领养儿童的第一大来源国。
但2007年美国来自中国的领养儿童的数量减少到了5453人,比2006年的6493人减少了1040人,比2005年的7906人减少得更多。
减少的原因是,随着中国的繁荣,国内领养的人数愈来愈多。
而且,中国加大了对外国领养的限制,把优 ①《意大利移民数量已近三百万 华人移民达14.5万人》,中国新闻网,2007年10月6日。
②《西班牙华人数量七年内翻五倍 七成来自浙江青田》,中国新闻网,2007年10月24日。
③《南非“黄金之地”何以成华商“地狱”》,2006年2月9日《第一财经日报》。
066 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对祖(籍)国的贡献 年份 1996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表8 1996~2007年中国大陆移民美国的类别构成单位:人,% 合 计 家庭担保类 工作移民类美国公民直接亲属类 其他 人数比重人数比重人数比重 人数 比重 人数比重 35751100 8293231512142 11494 32  8432.
3 4186110011332271235030 17688 42 4911.
2 5821100 8049161994539 22010 43 8171.
6 5597410010635191797632 26547 47 8161.
5 37395100 901524 651717 20930 56 9332.
5 4594210012157261335229 19552 42 8811.
9 6492110015984241800428 25726 40 52078 836281001565219 854710 32543 39 2688632 7092410014383201096815 25960 37 1961328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司法部(2001年以前)与国土安全部(2002年后)发布的《移民统计年报》(1996~2007)历年相关数据整理而成,美国国土安全部网站:http://www.dhs.gov/xlibrary/assets/statistics/yearbook。
先权给了国外30岁至50岁家庭稳定的已婚夫妇,而单身或有其他健康或经济问题的人被拒之门外。
另外,等候完成从中国收养儿童的时间也延长了一倍多,长达24个月以上①。
在加拿大,华人的数量自20世纪90年代起大幅增加。
先是香港和台湾的商务移民,后是中国大陆的留学移民和技术移民。
其中香港移民的主体是商务移民,在加拿大主要是投资、经商;中国大陆移民的主体则是技术移民,很大比例分布在科技及工程领域,主要职业为工程师和研究人员。
自1998年以来,中国大陆一直是加拿大最大的移民来源地,每年均有三四万人,占该国接收移民总数的20%左右。
与以往较富裕的港台移民不同,中国大陆移民除了少量一些带钱而来的商务移民外,绝大部分是两袖清风的高专业水准技术移民(见表9)。
在英国,2000~2007年每年批准中国大陆移民延长签证的类别中,人数最多的是留学类,其次是工作商务类,再次是家庭依亲类(见表10)。
①《美国人领养华童数骤减 中国国民变富“内部消化”增加 收紧外国领养》,2007年12月1日新闻网海外版-美西版《明报》。
067 华侨华人蓝皮书 表9 1981~2001年中国大陆人移民加拿大的类别情况单位:人 年份1981 合计6550 家庭依亲类3737 经济(技术)移民2521 难民— 其他 292 1986 1902 1809 10  11 72 1991 13915 4578 102 826 8409 1996 2001∗ 1751640365 558110706 72126634 5012993 1071330   ∗2001年加拿大移民局只提供亚太地区(不包括美国)移民类别情况,表中的数据根据中国在亚太地区中的移民总数比例推算得出。
资料来源:加拿大移民局相关年份移民统计报告,http://epe.lac_bac.gc.ca/100/202/301,加拿大移民局网站,http://www.cic.gc.ca/english/resources/statistic。
表10 2000~2007年英国批准中国大陆移民延长签证类别情况单位:人 年度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合计759012830232354156534940317853310535925 留学类5600 10190198103619530400255552589526760 工作商务11601660201533652965477055757465 家庭依亲类46041542571068075510301135 其他3705659851295895705595565   资料来源:根据英国国土安全办公室《移民管理统计公报》历年相关数据整理而成,英国国土安全办公室网站,mandpubs1.html。
在日本,据财团法人入管协会发表的《平成19年版在留外国人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末,在日外国人已达208.5万人,占日本总人口的1.63%,比2005年增加0.6%。
中国人登录者已达560741人,比上一年增长7.9%。
据日本法务省发布的《2007年版出入境管理统计报告》,在2006年末定居日本的中国大陆各类人员中,永住者、留学、日本人配偶、研修等类别的比例较大(见表11)。
另外,到2006年为止,取得日本国籍的中国人总数已达101073人,再加上非法滞留在日本的中国人(包括中国台湾人)34045人,还有5208名文化意 068 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对祖(籍)国的贡献 义上的中国人———中国归国残留孤儿,在日华人可统计人口已达701067万人,首次突破70万人大关①。
表11 2006年末中国大陆定居日本的类别情况 单位:人 类 别就 学研 修永住者定住者特别永住者 人 数216815290111732933305 3086 类 别日本人配偶永住者配偶 其 他 总 计 人 数558604301184204 560741   资料来源:日本法务省《2007年版出入境管理统计报告》,日本法务省网站,http://www.moj.go.jp/NYUKAN。

2.新华侨华人的性别构成在美国,中国新华侨华人的性别构成变动趋势为男性比例逐渐下降,女性比例逐渐上升。
1950年华人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90∶100,1970年为111∶100,1980年为102∶100②;大陆移民人口中,1970年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14∶100,2000年为84∶100③。
在加拿大,据加拿大统计局的资料,2001年华裔人口中的女性占51.7%,而全加拿大的女性比例为50.9%④。
在澳大利亚,20世纪90年代后期除出生地是中国大陆的华人男女性比例大体持平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出生的华人中,女性略多于男性⑤。
在西班牙,据西班牙移民事务国务秘书鲁米于2007年10月公布的西班牙第二份移民报告,从2000年至今,西班牙华人数量已经从19191人增加到106993人;在这106993名登记住家的移民中,有55%是男子,45%是女子⑥。

3.新华侨华人的年龄构成在美国,中国大陆新华侨华人的特点是年轻化。
美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 ①《永居倾向高于归化 逾七十万在日华人呈现新特点》,中国新闻网,2007年9月6日。
②李秀红:《二战后美国华人的就业特征及成因》,《求是学刊》2007年第1期。
③“台湾移民美国人口报告”系列《大陆移民超越港台以逾61万人居首》,美国世界新闻网, 2004年1月5日。
④《第一份全面展现加拿大华裔群体的报告出笼》,《大中报》,munity。
⑤张秋生:《澳大利亚华人社会的现状与前途》,《世界民族》1999年第2期。
⑥《西班牙华人数量七年内翻了5倍》,(西班牙)欧联网,2007年10月24日。
069 华侨华人蓝皮书 表明,中国人口迁美的高峰年龄为25~29岁组①。
在21世纪的前10年中,增长最快的年龄组是15~44岁,该年龄组增加了98729人;15岁以下组同期也增加了79395人,两者合计占同期增加总人数的45%②。
在加拿大,1998年全加吸纳的中国大陆新移民2万人中,年龄主要集中在25~34岁,占移民总数的49.8%,仅有0.8%和3.8%的新移民大于65岁或低于15岁③。
据加拿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1年人口普查报告》,在2001年加拿大华裔人口中,25~44岁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口数的33.29%,而这个年龄段的加拿大人口比例为31%;15~24岁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口数的15.32%,而这个年龄段的加拿大人口比例为13%。
与此相对,在2001年加拿大华裔人口中,6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口数的9.89%,而这个年龄段的加拿大人口比例为12%;45~64岁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口数的22.53%,而这个年龄段的加拿大人口比例为25%④(见表12),这反映了很大比例的华裔人口都是近期抵达加拿大的。
表12 2001年加拿大华裔人口年龄分组情况 年龄组0~1415~2425~4445~64 人数(人)195255157730342650231950 百分比(%)18.9715.3233.2922.53 年龄组65~7475以上 合 计 人数(人) 65000 36810 1029395 百分比(%) 6.313.58 100   资料来源:加拿大国家统计局:www40.statcan.ca/101/cst01/。
《2001年人口普查报告》,加拿大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 在澳大利亚,据澳大利亚《星岛日报》报道,2006年8月8日,在非本土出生的澳洲华人中,来自中国大陆的有206588人,来自香港的有71802人,来自台湾的有24371人,他们年龄以20~29岁,以及40~49岁占大多数,前者在新南 ①黄润龙、鲍思顿、但虹:《90年代美籍华人的人口及婚育状态研究》,《人口与经济》1998年第6期。
②“台湾移民美国人口报告”系列《大陆移民超越港台以逾61万人居首》,美国世界新闻网,2004年1月5日。
③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政研司:《侨务课题研究论文集(2002~2003年度)》(内部读物),第300~302页。
④《第一份全面展现加拿大华裔群体的报告出笼》,《大中报》,转引网址:munity.jiahwa./ic.php?
t=1447。
070 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对祖(籍)国的贡献 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和昆士兰州中合计为68397人,后者在上述三州中合计为58220人,分别占三州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总人数的25.2%和21.4%①。
在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及东欧各国,由于来自中国的新移民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大量进入这些国家的,因此,这些国家的华侨华人的年龄构成呈现年轻化的态势。
在西班牙,据西班牙移民事务国务秘书鲁米于2007年10月公布的西班牙第二份移民报告,在当时106993名登记住家的华人移民中,平均年龄是29岁。
18岁以下少年的比例是18.5%,65岁及以上老人不到1.7%。
在华人家庭中,基本上都是多子女家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是在西班牙出生的②。

4.新华侨华人的受教育程度构成在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留学生改变身份而成为移民的,这就使中国大陆新移民的总体受教育程度较高。
1979~2000年,仅由中国大陆教育部门向国外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4.77万人,他们分布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90%集中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发达国家。
其中美国20万人,日本5.5万人,加拿大3.8万人,英国3.65万人,德国2.6万人,澳大利亚1.78万人,法国1.63万人,俄罗斯1.18万人③。
美国卫生暨福利部、疾病控制中心和国家保健统计中心在2008年1月22日公布的《美国2004~2006年亚裔成人健康特性》报告显示,华人是美国人数最多的亚裔人口,达到270万人;华人学历在学士以上的比例高达59.4%,仅次于排名第一的印度(69.5%)。
新华侨华人的受教育程度要高于老华侨华人,但他们之间也有显著的差异。
根据1991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移民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高于美国出生的人,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25%,而在台湾移民中为62.2%,在香港移民中为46.8%,在中国大陆移民中为30.9%③。
在加拿大,1990年前后来自中国大陆的15岁及以上新移民中,有42%具有大学本科或专科教育程度④。
据加拿大《明报》报道,加拿大统计局于2008年3月4日 ①《澳大利亚华人近67万 相比5年前人口普查增11万》,中国新闻网,2007年6月28日。
②《西班牙华人数量七年内翻了5倍》,(西班牙)欧联网,2007年10月24日。
③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政研司:《侨务课题研究论文集(2002~2003年度)》(内部读物),第 309~310页。
④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政研司:《侨务课题研究论文集(2002~2003年度)》(内部读物),第 300~302页。
071 华侨华人蓝皮书 公布的人口普查数字显示,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是华裔新移民当中教育水平最高的,49.94%持有大学学位,其次是台湾(39.26%)和香港(28.15%)①。
在澳大利亚,据悉尼大学冯兆基教授等的报告《在澳中国留学生实况总体分析》显示,中国大陆新移民中高等学历者占42.5%,其中28.6%为硕士研究生;具有高级职称者占4.2%,有中级职称者占49.8%。
当然,不同地区出生的华人在受教育程度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移民环境的不同。
如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出生的华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专业和技术特长移居澳大利亚的,包括一部分在澳学习的留学生,他们学成后定居澳大利亚。
而在越南出生的华人,主要是以难民身份入澳,有技术专长者只是少数。
中国大陆出生的华人移民,其受教育程度介于前两者之间②。

三 海外华裔新生代 (一)华裔新生代的界定   关于海外华裔新生代的界定,笔者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海外华裔新生代是指在中国大陆、台湾和回归祖国后的香港、澳门以外出生的华侨华人(含部分具有中国血统的非华侨华人)。
狭义的海外华裔新生代是指在中国大陆、台湾和回归祖国后的香港、澳门以外出生并处于少年儿童和中青年的华侨华人(含部分具有中国血统的非华侨华人)。
华裔新生代一般指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大陆、台湾和回归祖国后的香港、澳门以外出生的华侨华人。
他们可以是老华侨华人在国外生育的第二代子女,也可以是老华侨华人在国外生育的第三代、第四代,甚至更多代的子女。
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在2004年12月公布的研究报告,美国的285万“华人”中,有三分之一不是美国公民;另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华裔为海外出生,后归化为美国公民。
美国出生的华裔人口,不到全数华人/华裔人口的30%③。
据台湾“侨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2000年,中国大陆移 ①《教育水平渐高 加拿大近五成华裔新移民大学毕业》,中国侨网,2008年3月6日,./hqhr/hrdt/200803/06/108962.shtml。
②参见杨力《澳洲华人新移民的崛起》,1996年厦门“世纪之交的海外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③《全美华人三分之一非公民(2005)》,2004年12月24日美国《世界日报》。
072 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对祖(籍)国的贡献 民美国的人口约55.4万人,目前存活者约50.6万人,还有在美国出生的10.8万人。
在华裔世代组成上,因为早期大陆移民美国的人数少,所以直到1990年只有4.6万人在美出生,占大陆移民总数的21.4%,10年后增加到10.8万人,其中九成属第二代,余为第三代①。
据美国政府统计资料,至2000年时,台湾在美国的第一代移民约占65%,当地出生者达35%;其中第二代占台湾在美移民总数的27%,第三代占台湾在美移民总数的8%,第四代仅占少数②。
(二)近年来华裔新生代与祖(籍)国关系愈益密切
1.到祖(籍)国寻根问祖寻根问祖,是海外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保持与祖(籍)国关系的一种基本方式。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住在国形势的变化及生存的需要等各种原因,老侨民“叶落归根”的观念已嬗变为“落地生根”的现实,但是,空间距离割不断对于家乡的探访、思念之情。
根据报道资料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华裔新生代回中国寻根祭祖络绎不绝,其中不乏位居高位的住在国政府官员,更多的是出生于海外的华裔新生代青少年。
1988年春,时任菲律宾女总统的科拉松·阿基诺夫人,通过“鸿渐美许门族谱”寻到祖根,确认其曾祖父许寰戈系原同安鸿渐美村人(今属漳州龙海),于是就任总统后访华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鸿渐美村,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我是菲律宾的总统,又是鸿渐美村的女儿,回到这里,就是回到娘家。
”③据广东侨网报道,这两年接待了数位祖籍广东的海外政府官员寻根祭祖。
2007年,加拿大首位华裔市长,加拿大维多利亚市有史以来三次连任的最年轻市长、祖籍广东中山的刘志强先生,第三次回中山寻根祭祖。
2008年2月底,曾任巴拿马外交部长、巴拿马民革党(现执政党)创始人之一的甘林先生率子女回中山寻根,并第一次与同父异母的两个姐姐见面。
2008年1月,厄瓜多尔驻中国大使华盛顿·阿戈到北京就任,上任后出访的第一站就是广东省。
华 ①“台湾移民美国人口报告”系列《大陆移民超越港台以逾61万人居首》,美国世界新闻网,2004年1月5日。
②台湾“侨委会”:《台湾在美侨民近53万》,美国世界新闻网,2003年11月25日。
③《菲律宾阿基诺总统“回娘家”》,人民网,2007年7月6日。
073 华侨华人蓝皮书 盛顿·阿戈说,他的父亲是从中山出去的,母亲是厄瓜多尔人,他身上流的是中国人的血。
这已是他第三次回来寻根。
秘鲁新任驻华大使、台山市乡亲伍绍良先生,继2005年首次回乡寻根后,专门带同妻子,又回家乡寻根。
伍绍良大使出生于秘鲁,曾任秘鲁经济部长,也是该国著名企业家。
通过分析可知,海外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保持寻根问祖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地域特点上看,回祖(籍)国寻根问祖的地域集中在老侨乡,尤以广东、福建为多;二是从身份看,寻根者为在海外出生长大的老华侨华人后代,即我们所说的华裔新生代,他们与祖(籍)国隔绝多年,语言也多不通;三是从他们在居住国的经历看,经过多年的打拼,他们的祖辈已在住在国事业有成,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成为居住国政界、企业界崭露头角的人物,因而对发展住在国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两国间经济贸易的合作与交流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四是从今后发展看,他们日后也将成为海外华社的骨干力量,成为连接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桥梁。

2.参加祖(籍)国举办的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每年都会同地方侨办通过中国驻外使领馆、海外侨团、华文教育组织邀请一定数量的华裔青少年来中国参加夏(冬)令营活动。
“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为帮助广大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促进海内外华裔青少年的交流而在寒暑假期间举办的活动,主要对象是12~18岁、身体健康、希望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的海外华裔青少年。
夏(冬)令营学习内容有中国民族舞蹈和中华武术以及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常识、与中国青少年学生交流、参观历史文化名胜等。
活动坚持“游教结合、寓教于游”的方针,让广大海外华裔青少年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自1999年正式推出以来,受到海外侨胞尤其是华裔青少年的热烈欢迎。
目前“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已经成为国务院侨办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的一个知名品牌,形成了地方营、汉语和中华文化、民族舞蹈和武术、优秀华裔青少年、外国人领养中国儿童等主题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
从“寻根问祖”到“寻根之旅”,其间蕴含着一种变化:从寻找祖先生活居住地的狭义寻根到激起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广义寻根,华裔新生代的寻根被赋 074 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对祖(籍)国的贡献 予了特殊的含义。
这一切与中国在国际上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相为因果,族裔情感与祖(籍)国强大的自豪感相得益彰。

3.接受祖(籍)国举办的华文教育师资培训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海外也掀起了华文教育热。
大力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弘扬中华文化,有利于海外华侨华人保持民族特性、增进与祖(籍)国的联系和感情,有利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增强他们自身的竞争力,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有利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因此,华文教育的意义十分深远。
然而,就各国华文教育的具体情况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师资的问题非常突出。
近10年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力加强海外华文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
因此,华文教师回祖(籍)国接受培训,也成为他们回到祖(籍)国的一种途径。
经过不断总结经验,华文教育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
对海外华文教育师资而言,他们可以根据在住在国的工作性质,找到适合自己的培训班,如幼儿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薄弱环节寻找相应的课程设置,如普通话证书班、多媒体教学证书班、汉语教学技能班、中华文化知识培训等。
近些年,随着华校校长进修班的开设,从事华校教学管理的师资也相应得到培训。
除了进修,每年还有不少国外地区性的中文学校(华校)或教师协会团体也应邀回祖(籍)国访问交流。

4.祖(籍)国求学据报道,近年来回祖(籍)国求学的华裔新生代人数在逐年上升。
这一现象已开始引起中国驻外使领馆和国内涉侨部门的关注。
在近年来回祖(籍)国求学的华裔新生代中,大致有以下两类。
一类是受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影响,回祖(籍)国进行学历学习。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奥运、世博等国际盛会的相继承办,显示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对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子女而言,既是极大的鼓舞,也大大增强了吸引力。
同时由于目前发达国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经济形势不佳,失业率高,他们更看好未来中国的发展。
在加拿大,由于经济萎缩,不少大学毕业生都去美国寻找工作,求职前景不明,促使有些华裔学生就考虑选择到同文同宗、学习环境、生活习惯更易适应的中国大陆的大学学习;有些家人在中国大陆做生意,子 075 华侨华人蓝皮书 女更容易有留学中国大陆高等院校的想法;有些刚到住在国不久的新移民子女,因为适应问题,也存在着考虑回中国大陆读大学的可能性。
而且相对而言,中国的高等院校对海外留学生的入学条件不算很严,一般中学成绩较好的都易被录取。
现在不少海外留学生已从以往到中国学语言,转化为向多学科专业发展,包括学习中国的文化、法律、历史,以及理工科、医学等。
预计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只要中国经济较好较快地发展,海外华侨华人子女回祖(籍)国学习的人数将会日益增多。
另有一类是由于一部分新华侨华人在住在国立足未稳,他们为了腾出时间工作挣钱,节省养育成本,便将孩子送回祖(籍)国老家寄养;同时也希望子女学好中文,打好中小学的教育基础,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等到时机成熟时再把孩子接回住在国继续学习深造。
这类现象主要集中在老侨乡,如浙江的温州和青田、福建、广东等地。
目前在一些侨乡有大量的新华侨华人的子女就读,据介绍仅在浙江青田,从欧洲送回读书的华侨子女就达2万多人①。

四 海外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重大贡献
1.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和肯定海外华侨华人的重大贡献早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在报吿中就充分肯定了“海外华侨输财助战”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作用。
1946年毛泽东同志为陈嘉庚先生题写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既是对他的高度评价,也是我们党对广大爱国侨胞的高度肯定。
1947年,周恩来同志在为泰国《真话报》创刊五周年的题词中希望“全世界的华侨团结一致,争取祖国的自由平等”。
1993年,邓小平同志在与上海各界人士共迎新春佳节时指出:“中国与世界各国不同,有自己独特的机遇。
比如,我们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对祖国做出了很多贡献。
”他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数量众多、具有资金和人才优势、热切希望振兴中华的海外侨胞,看做中国的一个特殊国情和宝贵资源,要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并紧紧抓住这一独特机遇,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94年,江泽民同志在第五次归国华侨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侨务工作历来是我们党 ①《回国留学热悄然兴起 加拿大华人子女踏归途》,2004年7月25日《华声报》。
076 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对祖(籍)国的贡献 和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极其重要的工作”。
并强调,在“中国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新时期,做好侨务工作,对于加快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增进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促进和平统一祖国,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他明确指出:“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广大华侨华人,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人才资源宝库。
”“侨务工作要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重点要抓好引进华侨华人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工作,这是我们国家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侨务工作的优势所在。
”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接见全国侨务工作会议代表时提出了侨务工作的三个“大有作为”论断:“在凝聚侨心,发挥侨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贡献方面,侨务工作大有作为;在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推进祖国统一进程方面,侨务工作大有作为;在开展民间外交,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扩大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方面,侨务工作大有作为。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会见第四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的讲话中指出:“希望广大华侨华人在推动住在国发展和进步的同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努力做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做中国统一大业的积极促进者,做中华文明的积极传播者,做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积极推动者,为中国的繁荣与进步、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①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三个“大有作为”和五个“积极者”论断,不仅强调了现阶段搞好中国侨务工作的重大意义,而且也充分肯定了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对祖(籍)国已经并将继续作出的重要贡献。

2.海外华侨华人对祖(籍)国重大贡献的主要表现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首创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正是在檀香山华侨中组织起来的。
广大华侨反对封建帝制、支持革命、捐资助饷,捍卫共和。
他们当中出现了邹容、陈天华,黄花岗72烈士中29位华侨等英雄人物,他们为民主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孙中山先生由衷地赞誉华侨为“革命之母”。
抗日战争时期,华侨在中华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忱。
他们积极宣传抗日,募捐支援抗战,赈济灾民,慰问前方将士,成立抗日组织,积极参加抗战。
3000多名南侨机工回国参战,血洒抗日疆场。
抗日大军中有叶飞、林文虎、梁灵光、黄登宝、冯白驹等著名归侨抗日将领。
在解放战争 ①《胡锦涛会见第四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新华网,2007年6月20日。
077 华侨华人蓝皮书 时期,海外华侨旗帜鲜明,坚决反对内战,支持国内爱国民主运动,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海外华侨多次集会,通电反对内战。
海外侨报经常登载要求美国撤离中国、反对国民党种种倒行逆施的新闻。
陈嘉庚致电美国总统要求美国停止援助国民党进行内战。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华侨代表陈嘉庚、司徒美堂、陈其瑗等15人出席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的共和国迫切需要人才、物资和资金。
有2500多名华侨知识分子积极回国参加祖国建设,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卢嘉锡、华罗庚、唐敖庆等一批著名科学家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为“两弹一星”的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汇短缺,侨务部门积极鼓励侨汇业务,华侨汇款成为国家非贸易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当时大概一年有3亿到5亿美金寄回国内,涉及几百万人的生活问题,也涉及国家的外汇收入问题①。
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后的30多年中,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扩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海外华侨华人不仅数量剧增、分布更广,而且经济、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更加认同中华文化,日益融入当地主流社会。
他们怀着对祖(籍)国的特殊感情,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推进祖国统一进程、扩大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祖(籍)国捐赠。
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继续为祖(籍)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捐赠了大批财物。
只是在捐赠目的及捐赠形式上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捐赠目的看,以前是为了“行善乡里”,即用捐资救济贫穷、修建公益设施、捐资助教等,而现在随着侨乡建设得越来越好,捐资用途也更多地转向教育文化事业;从捐赠形式看,以前是个人捐赠,而现在更多地转向集体募捐,以项目名义将捐资款用于办实事。
温州是全国重点侨乡之
一。
全市有42.5万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分布在93个国家和地区。
据温州市侨办介绍,以往华侨捐赠主要是为家乡修桥、铺 ①陈玉杰:《以全国侨务工作会议为契机 做好新时期侨务工作》,《侨务工作研究》2005年第4期。
078 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对祖(籍)国的贡献 路、造凉亭等。
近年来,华侨捐赠项目总量呈现逐年递增态势,投向也越来越集中于百姓民生问题。
2000~2007年,温籍华侨捐赠新农村建设项目达1.1亿元,占总数的60%;捐赠文化、卫生等公益福利事业达3199万元,捐赠教育事业达3050万元。
此外,温州市华侨捐赠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由华侨个人捐赠转向集体募捐。
一些较大的捐赠项目,均是通过侨团、侨商协会和侨界知名人士向海外侨胞发起倡议而实施的。
例如,美国纽约同乡会发起实施了“春蕾计划”助学项目;2007年,瓯海区丽岙镇通过侨团组织,引导华侨捐赠新农村建设达2000多万元①。
据上海市侨办的不完全统计,1990~2006年上海市接受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赠有2100多项,折合人民币超过16.7亿元,其中七成用于教育文化事业②。
近年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对于捐赠工作也加强了信息引导,使海外侨胞捐赠最大程度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
同时,给更多有志于公益事业的海外侨胞提供献爱心的平台,有效地扩大了血缘、亲缘、地缘等传统纽带关系。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在“国家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指导下,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题,实施以品牌项目带动募捐的运作模式,逐步策划并向海内外推出“海外华文师资培养计划”等一批既满足海外华文教育紧迫而广泛的需要,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募捐项目。
2008年初,中国南方遭遇特大冰雪灾害。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适时创时创立了“侨爱工程———抗雪救灾温暖行动”,建立捐赠平台,海内外侨胞纷纷为祖(籍)国南方冰雪灾区的救灾与重建捐款捐物,累计捐款达1.3亿元人民币、捐赠救灾物资价值4000万元,合计1.7亿元③。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海外华侨又及时伸出救援之手,捐款捐物。
令人瞩目的是各国的华侨华人甚至带动了住在国当地市民的捐款,表现了超越国界的爱心奉献。

(2)到祖(籍)国投资。
侨汇是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从居住地汇回的款项,是中国非贸易外汇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华侨华人与祖(籍)国联系的纽带,也是他们对 ①《从个人到群体 海外华侨7年向温州捐1.8亿》,2008年3月6日《温州日报》。
②《上海举行华侨捐赠表彰大会 五人获“捐赠之星”》,中国新闻网,2007年11月24日。
③《1.6亿元捐款的背后 爱心,无关名和利》,2008年2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079 华侨华人蓝皮书 祖(籍)国情谊的具体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侨乡的面貌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绝大多数归侨、侨眷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这就使得原先主要起着养育家眷作用的侨汇的用途发生变化,他们更多地用来投资办厂或发展农业生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侨资企业逐渐增多,如深圳第001号合资企业是由泰国著名华商谢国民先生领导下的正大集团于1979年创办的。
他说:改革开放初期,大家不敢来,我们来了,为什么呢?
是因为我父亲是一位爱国华侨,他对祖国充满信心,充满了爱;到中国来,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带来①。
康荣平研究员等曾按照以下三个标准筛选海外华人跨国公司样本:一是由海外华人通过股权或管理实现控制的企业,其生产经营活动已超越本国范围,并且在国外拥有和控制2个(或更多)生产性机构或研究设计机构;二是以制造业为主,专门的金融业和其他服务公司不包括在内,个别特殊案例会加以说明;三是制造业“微笑曲线”,两端的研究开发型、品牌经营型和供应链控制型的公司包括在内。
在他列出的“海外华人跨国公司2008榜”中,全球共有152个海外华人跨国公司(不含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其中有137个在中国大陆投资(包括设立生产基地、研究设计机构,下同);如按五大洲分布,在亚洲有111个,其中有100个在中国大陆投资;在美洲有29个,其中有27个在中国大陆投资;在欧洲有7个,其中有6个在中国大陆投资;在澳洲有2个,其中有1个在中国大陆投资;在非洲有2个,都在中国大陆投资;无母国1个,也在中国大陆投资②。
2000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会同全国人大侨委组成联合调查组,曾对11个省(市)27个市(地)的侨资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侨资企业呈现出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资金来源从以香港为主,逐渐向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发展,特别是具有科技优势和信息特长的新华侨华人,他们以技术入股或自办企业等多种方式回祖(籍)国创业,兴办实体。
这成为侨资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二是投资规模逐渐扩大,从传统的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过渡,向高科技型企业发展;三是投资地区已从中国东南沿海侨乡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拓展③。
①陈玉杰:《以全国侨务工作会议为契机 做好新时期侨务工作》,《侨务工作研究》2005年第4期。
②康荣平、柯银斌、董磊石著《海外华人跨国公司成长新阶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第 9~10页、第189~220页。
③鲁宁:《侨资:滋润出经济好风景》,《华人时刊》2001年第1期。
080 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对祖(籍)国的贡献 2002年和2006年,国务院侨办举办了“全国百家明星侨资企业”评选活动,从参选的893家企业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一窥侨资企业的全貌。

一,从投资金额看,改革开放以来,侨资企业数量在全国外商投资企业中约占70%,投资额约占中国利用外资总额的60%。
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作为中国引进外资的“领头羊”,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从投资地域看,东部地区侨资企业数量多、规模大、效益好、质量高,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侨资企业实力开始凸显,中西部地区略少。

三,从投资来源地看,侨资主要来自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来自欧美地区和部分自由港的侨商投资增长迅速。

四,从投资产业看,侨资企业主要从事制造业,房地产企业成长迅速,高科技企业崭露头角。

五,从投资规模看,侨商投资以中小企业为主,境外知名华人财团大多在内地有投资企业并拥有较好业绩①。

(3)回祖(籍)国创业。
报效祖(籍)国,一直是华侨华人的优秀传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新形势下,这种为祖(籍)国奉献的精神的表现方式体现出新时期的鲜明特点,即学成回祖(籍)国创业,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参与中国经济建设。
他们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来,促进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了中国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他们力促中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推动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和尖端科学的发展。
参加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大中企业侨联工作会议的中国侨联副主席林明江曾向记者透露,1978~2006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达106.7万人,其中约21万人已经成为新的华侨华人②。
据报道,目前“海归”出现一个“50%现象”:在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有50%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是归国留学人员;在政府科技部门司局级领导中,有50%以上是归国留学人员。
超过60%的大学校长和科研单位领导都有过出国留学经历,81%的中国科学院院士、54%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海归”③。
2006年1月全国科技大会上颁发的“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 ①李海峰:《实施“海外人才为国服务计划”成效显著》,《侨务工作研究》2007年第2期。
②《中国高校的归侨群体:折射出高校侨情的变迁轨迹》,2007年6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 版)。
③李海峰:《实施“海外人才为国服务计划”成效显著》,《侨务工作研究》2007年第2期。
081 华侨华人蓝皮书 奖”显示,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有73.7%是海外回国人员,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项目中,这一比例也达到30%左右。
广大海外专家还通过回祖(籍)国交流讲学、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担任专家顾问等方式,积极为祖(籍)国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发挥参谋、智囊的作用,从而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①。
此外,“海归”也进入了政府高层。
数量可观的“海归”,在各行各业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他们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召开“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表彰大会”,对100名回祖(籍)国创业取得优异成绩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进行了表彰。
授予“杰出创业奖”的100位华侨华人专业人士,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出国留学,学成后留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平均年龄45岁,平均回国创业6年以上,分别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创业,94%以上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所涉专业领域均为生物工程、生命科学、医药制造、通信、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及尖端学科,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②。
从目前所得资料分析,可以粗略看出海外华侨华人中的专业人士回祖(籍)国创业的一些显著特点:一是专业特点鲜明,都具有高学历,是高新技术的拥有者、高尖端学科的研究者;二是创业成绩斐然,不少是中国重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领军人物,或是高科技产业的创业者,或是跨国公司的研发领头人、高层管理者,体现了中国自主创新的最高成就,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先进水平;三是从创业地的选择看,大多集中于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内陆较发达地区,西部、西北部较少。

(4)促进祖(籍)国和平统
一。
海外华侨华人在推进祖(籍)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20世纪末以来,海外华侨华人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170多个“反独促统”组织,召开了20多次声势浩大的全球或洲际性“反独促统”大会③,在 ①《绿色通道:重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007年7月26日《光明日报》。
②《百位华侨华人专业人士获首届“杰出创业奖”》,2005年9月29日《华声报》。
③吴洪波:《华侨华人在我民间外交和对台工作中的作用》,《侨务工作研究》2008年第5期。
082 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对祖(籍)国的贡献 国际上形成了“反独促统”的强大声势,对台湾当局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
2010年9月,以“推进和平发展,促进和平统
一,实现民族复兴”为主题的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在香港召开。
来自大陆和港澳台及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代表参加了当天的大会开幕式及其后举行的各场分论坛;其中台湾代表逾600名,数量超过往届,海外代表200多名。
大会通过的《香港宣言》呼吁:两岸同胞、全球华侨华人,顺应天时,共促人和,坚持和平统一的伟大理念,抓住难得历史机遇,不纠缠历史,不荒废现在,不愧对未来,携手推进政治互动、经济互惠、文化互融、社会互通、军事互睦、涉外共商的两岸双赢新局面,共同迎接海峡两岸和平发展。
我们全体华侨华人坚决支持和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让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①。

五 海外华侨华人的发展趋势展望
1.更多的海外华侨华人将采用跨国生存发展的方式在现阶段和今后很长时期内,回祖(籍)国创业是海外华侨华人对未来发展的一种选择。
随着时代的变迁,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子女在住在国结婚成家,渐渐融入当地社会,其中相当一部分老华侨华人的观念也逐渐由“叶落归根”变为“落地生根”。
而愈来愈多的新华侨华人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他们不拘囿于国籍,采取了跨国生存和发展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他们或回中国创业,或留在住在国,或移民到其他国家发展。
无论他们作出哪种选择,都会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同样,华裔新生代的特点也决定了这一群体是一个发展意识较强的群体,他们在积极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在住在国发展事业的同时,不少还选择向外发展,尤其是回祖(籍)国发展。

2.海外华侨华人回祖(籍)国创业的高峰期正在形成,“两栖创业”成为回祖(籍)国发展的新模式海外华侨华人在现阶段和今后很长时期内回祖(籍)国发展一般采取“两栖创业”发展模式。
2005年以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国家有关部门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合作,相继举办了“华商企业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会”、“华侨华人专业 ①《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香港宣言〉》,新华网,2010年9月23日。
083 华侨华人蓝皮书 人士创业发展洽谈会”、“海外华侨华人高新科技洽谈会”等多项大型活动,累计邀请了几千名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携带1000多项高新技术项目与国内企业开展项目对接,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2006年至今,海外华侨华人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上海,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在沪投资的企业约占上海市外资企业总数的50%,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在沪创办企业已超过3500家,留学人员企业正以“日增一家”的速度增长,并且大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在西安,约6000名海外留学人员到西安创业和工作,他们大多掌握着先进技术、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并拥有较强的创新理念,已迅速成为发展西安科学技术、高技术产业的新一代骨干力量。
未来20年中国所实施的自主创新战略,将为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参与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用武之地,有利于更快形成华侨华人回祖(籍)国创业发展的高峰期。

3.海外华裔新生代回祖(籍)国发展势头正在增强海外华裔新生代回祖(籍)国成功创业的事例,虽然目前比新华侨华人少,但随着那些回祖(籍)国成功投资或创业的老华侨华人年老体弱,愈来愈多的海外华裔新生代已经或者将被推上企业领导岗位,他们回祖(籍)国发展正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近年来到中国进行短期经济研修,正日益受到海外华裔新生代企业家青睐。
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广东省侨务办公室和暨南大学承办的“华裔新生代企业家研修班”已经举办了多期,研修班学员分别来自印尼、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波兰、比利时、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接受培训的学员达几百名,他们大多是海外知名华商、侨领的子女,是一批有一定经济实力、有意与中国开展经贸合作的华裔新生代企业家。
我们相信,今后将会有愈来愈多的华裔新生代到祖(籍)国投资或创业,参与祖(籍)国的各种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活动。
084

标签: #微信多开 #手机 #套餐 #网上购物 #传媒 #家具 #厂家 #质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