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学
赵天恩
网络下载资料CETS排版整理
目录
前言..........................................................................3第一章查考圣经应有的态度......................................................4第二章释经的重要性............................................................7第三章默示的性质.............................................................10第四章圣灵在解经中的地位.....................................................13第五章圣经体裁的分类.........................................................16第六章以经解经...............................................................19第七章历史文化解经...........................................................21第八章文法解经...............................................................26第九章神学解经...............................................................28第十章一般查经的步骤.........................................................31第十一章综合查经法...........................................................36第十二章分类查经法...........................................................40第十三章人物查经法...........................................................43第十四章生命投入读经法.......................................................46第十五章摩西五经.............................................................49第十六章旧约历史书卷.........................................................52第十七章诗歌智慧书...........................................................56第十八章先知书...............................................................62第十九章预表的解释...........................................................69第二十章福音书与使徒行传.....................................................72第二十一章保罗书信...........................................................75第二十二章普通书信...........................................................79第二十三章启示录.............................................................83第二十四章小组查经...........................................................86第二十五章解经式讲道.........................................................89
2 前言 人们对圣经的解释常有不同,以致于有些论点与真理相互抵触,产生各种的异端、邪说。
彼得后书一章20节曾对此问题提出严重的警告:“第一要紧的,该知道经上所有的预言,没有可随私意解说的。
”对于作神的出口的人而言,以神的话来传扬福音、教导别人,并按时、按量供应灵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按着正意分解神的道。
教会历史中有许多异端的产生,并非是不读圣经,而是读错了圣经,将归入主名的人,再引入歧途。
强解圣经的后果,岂止是自取沉沦,更是害人匪浅,罪莫大焉。
因此“释经学”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如何正确的解释圣经,本课程中将会提出多种的解经原则及查考方法,并按着圣经各书卷的分类循序渐进,有许多范例的练习,以帮助读者了解并可以灵活运用。
因为这个课程原来也是“空中神学”的讲稿,整理出书时,我们同样保留它浅白又口语化的风格,相信读者很容易就能抓住要点,掌握重心。
本书分成五大单元:
一、是导论,先帮助读者建立释经的正确概念及态度。
二、是解经原则的运用,帮助读者在解经时,避免陷入主观的陷阱中。
三、是查经方法的介绍,以培养有系统、有规律的研经计划。
四、是将全本圣经予以分类,做概括性的综览,并按照不同的文体指出解经的原 则及查考的方法。
五、是强调查经技巧的使用,及介绍与释经有密切关系的解经式讲道。
读经既无捷径,也无速成方法,需要的就是日积月累的钻研,盼读者透过本课程所提供的方法,能够领悟字面的教训及意义,掌握住圣经的真意,触类旁通,造就自己也造就别人!
3 第一章查考圣经应有的态度 “释”就是解释,“经”就是圣经,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也是基督徒信仰与生活的最高权威,每一个基督徒都相信圣经是神的话;透过圣经把他的心意向人启示,使圣经成为基督徒信仰与主活的根据和目标。
读经生活是促使基督徒生命长进的必要条件之
一,有人比喻,呼吸、吃东西,都是维持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同样,基督徒的祷告就是属灵的呼吸,读经就是属灵的饮食,读经和祷告是基督徒每天必要进行的活动,这样才能使属灵生命扎实、和正常的生长,一个人不呼吸、不吃饭,他肉体的生命必然出问题,无法继续生存,而基督徒不读经不祷告,他属灵的生命同样会出毛病,虽然道理大家都明白,实行起来却有不少问题。
读经的态度 今日教会的情况是许多人热切渴慕圣经,却没有圣经可读,相反的,许多有圣经的人,却并不渴慕神的话。
也有人每天按时读经,却读不出所以然来,甚至感觉索然无味,难以明白;也有些人左翻右看,没有系统的漫读,因此不能明白信仰的精意;也摸不着圣经与个人信仰的关系,往往就断章取义,左一段,右一节,胡乱解经,大作文章,结果造成个人信仰上的偏差,甚至演变成教会中的异端,使教会遭受极大的亏损,这是何等可惜。
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思想到底该如何查考圣经?使灵命稳定的成长。
在查考圣经之前应有下列五种态度和准备:
一、认清圣经是神的话认清圣经是神向人启示的媒介是藉着圣经使我们认识这位创造天地万物的惟一真神。
诗篇十一篇10节说:“敬民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箴言一章7节又说:“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
”由此可见,一个人想从圣经里面认识神,并获得智慧和知识必须从敬畏神开始。
二、心存谦卑一个自高自大的人就好像为自己筑起一道墙,既不愿开放自己的心胸去接受别人,更无法接受神,唯有在神面前谦卑的人,才可以看出自己的不足,愿意接受神在他身上的工作。
谦卑的人也是虚心的人,他不去固执于自己的个性、思想、感情、知识而不肯改变,也不去故意违抗神,一个越谦虚肯受教的人,也就越发蒙受神的启示,进而发现圣经中丰富的宝藏。
4 三、具备爱慕和追求真理的心一个人如果希望从圣经里面得到丰富的领受,他必须对神的话有强烈的喜爱和兴趣。
就如一个学数学的人,如果对数学没有任何兴趣,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影响学习果效;相反的,如果他有兴趣的话,就会学得精通且迅速。
但怎样才能产生兴趣呢?这就要视个人与神的关系而定,就好像热恋中的情侣,会时时刻刻盼望听见对方的声音。
一个爱神的人,在查考圣经时,感觉也是既甘甜又喜乐的,对圣经产生兴趣,除了爱慕神的话以外,另外还需有追求真理的心,及求真的态度。
唯有圣经的真理在时代急遍转变,人心迷失方向的时刻,仍然屹立不动,在人心败坏,各怀诡诈的社会里,能够教导我们以真诚无伪、无私的爱心与人共处。
四、具备清洁的心,聆听神的声音为何保有一颗清洁的心是神所看重的呢?因为心不清洁容易使罪性在里面活动,进而产生良心的斥责和压抑,更想逃避神的面,听不进神的声音,读经时自然得不到什么亮光和领受。
另一方面,清洁的心、也是单纯的心,不为世上各样的事务所烦扰,也不受个人私欲的牵引,单单专心仰望神,这样才可能在神面前安静下来,听见神的声音。
五、透过祷告许多时候,人们因着身、心的软弱,要长久保持时刻儆醒、敬畏和谦卑的态度并不容易,因着骄傲和散漫,人很难每天保持热爱神话语和追求真理的心,所以一不小心就犯罪了,与神的关系也变得疏远了。
而这个世界处处充满了险恶,人心诡诈、坏到极点,要保持清洁、安静的心更是不容易的事,但感谢神,他给我们祷告的权利,当我们在查考圣经的态度上出问题时,可以呼求神洁净我们、安静我们。
另外,读经前的祷告,本身就具有一个积极的意义,因为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是圣灵启示先知和使徒写下来的,因此当人查考圣经时,便不可单靠自己的知识与聪明去理解,而需要依靠圣灵所赐的智慧和启示,才能了解属灵的事。
其实人的智慧和悟性都是神所创造的,是与生俱有的,只是人在犯罪后便失去了智慧和悟性,理性也受了罪恶的蒙蔽;不能透视属灵的事,因此需要透过祷告以支取神的力量,除掉心中的障碍,并进一步了解属灵的精意。
圣灵的工作 当我们向未信主的人传福音时,可能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不信主的人,越看圣经就越容易产生反感和抗拒,但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不认识主的人,因着弟兄姊妹详细而诚恳的为他解释圣经,最后终于信主了,这就是圣灵的工作。
圣灵感动人心,使人愿意降服在神的面前,他的心改变了,便可以领受,人愿意领受圣经,乃在于他的心
5 先被改变、逐渐尊重神的话。
所以我们无论传福音、或自己研读圣经,均应当先为人、为己祷告,求圣灵预备、改变我们的心思意念,使我们得以承受、明白真道。
6 第二章释经的重要性 释经学是一门解释圣经的学问。
释经进一步的解释为:释经者尝试找出圣经作省写作的时代背景;他们写下某句话、某条命令、某个问题时原本的含意,及这些话对当时的人所产生的意义与影响,然后再把圣经里的信息应用到今日的生活中。
解释圣经的人应尽量减少现代读者与当年的作者之间,因为时间和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和距离,使读者能够更明白神的心意,使圣经对现代人也能够产生丰富的教导及影响。
或许有人要问,圣经不过是一本书,人人都可以任意翻阅,为何还需要释经学呢? 正确的解经知识 圣经既是神的话,且是基督徒信仰和生活的最高准则,那么解释圣经的正确与否,便会直接影响个人的灵命和教会的方向,如果要发挥圣经的权威性,首先须对圣经有正确一致的解释,否则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如果要正确的解释圣经,就须有解释圣经的知识和见解。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一个清楚重生得救的信徒,可以在神面前直接领受神的话,明白神的道,又何以需要释经学呢?又认为讲释经的方法与原则是属肉体的,这种看法听起来很属灵,其实行很大的危机,若读经时只以倚靠圣灵的引导为藉口,而不重视客观的分析和思想,因着人的私欲,很容易就以自己的思想代替神的旨意,或者混淆神的意念。
当人自称自己的解释是直接从神领受的,是否可信呢?又如何证明呢?假若人以自己的思想当做神的意念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后果就不堪想像,因此我们需要以较客观的标准,来分辨各人的解释,免得神的道被滥用。
误解圣经的后果 再者,从教会历史中可看出不少异端,甚至是极端的例子,都是因着不正确的释经所产生的结果。
例如旧约亚伯拉罕、雅各都娶了两、三个妻子,因此有人援引今天的基督徒也可以实行多妻制,又如旧约中有些瘟疫是神所命定的,做为对人犯罪的惩诫,也有人因此反对采取任何卫生措施,以防止或对付瘟疫的蔓延,以为这样就是与神的命令相违背,这些偏激的作法均因误解圣经而引发的:又如某些学说、宗派把一些对神话语主观的解释,散布在教会,并强行教导信徒,以致造成极大的影响。
为何信徒会受某一派学说所吸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分辨的能力,至于那些不正确的释经学说,对受过正确释经训练者应是不难察觉的,但几十年来中国教会缺乏圣经,更缺乏传道人教导正确的释经方法,以致造成各家、各派的学说随处弥漫。
其实,信
7 徒属灵光景的凄凉与饥荒,乃是因为缺乏对神话语真正的认识与教导,但神的恩典是够用的,神保守大部份的教会仍保有纯正的信仰,否则后果就更不堪设想了。
释经的工具 要有系统的了解圣经或教导圣经,以真理去建立信徒分辨是非,除了努力、肯付代价的研经外,尚需藉助辅助的书籍,一般称为释经工具书。
因圣经的内容往往是在具体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之下写成的,更是针对当时所发生的问题而写,因此要了解作者的原意,便需要探索圣经当时的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背景,单看经文是无法得到圆满的答案,工具书正好可以提供很多宝贵的资料。
圣经对初信者而言,常感觉艰深、厚重、乏昧,读起来感觉非常的困难,譬如说,想要找寻与某一个题目相关的经文或教训时,常常花了很多时间也遍寻不着,因为人的记忆终归有限,但若是有了《经文汇编》,想要找任何一句经文的出处都易如反掌。
工具书的必要性 一些有关圣经年代与历史背景的书籍,如《圣经地图》、《圣经字典》等都是解释圣经常用到的工具书。
但是参考工具书有一个原则,即工具书并不等于圣经,因并非神所默示的,因此工具书的内容不一定完全无误,此外要编写这类的工具书,也需要运用非宗教性的学识。
譬如在编制圣经地图时,便须先掌握圣经中的地理知识;要编写有关圣经历史背景的书,也要藉助于考古学家的发现,由于这些知识经常会随着新的发现而有所改变,因此也要按着新的发现不断的改进。
所以用作参考的工具书籍决不能与圣经一样享有同等地位,它可能有错误,随时需要不断地修正、或充实内容。
以下介绍一些常用且颇县份量的工具书籍。
工具书籍介绍 在圣经注解方面,特别推荐《圣经新释》,这是一部翻译的作品,内容包括了从创世记到启示录的注释,但碍于篇幅,每一卷书的注释无法太过详细,对于部份难解的经文,也没有充份的处理,虽是如此,它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此外这本书也附录了几篇文章,譬如〈圣经的权威〉、〈启示与灵感〉、〈旧约圣经中的诗辞〉、〈旧约圣经中的智慧文学〉、〈次经〉和〈启示文献〉等,都很值得一读。
另有导论、概论和综览一类的工具书籍,例如马有藻博士所著的《新约、旧约慨论》,香港读经会印行的《新、旧约辅读》,滕慕理著的《新约综览》等,这类的书籍一般都会对圣经的各卷书进行概括性的分析,包括介绍背景、分析大纲,和点出书卷
8 的主题、关键、经节等,使我们对每一卷书都有概括性的认识,也可以减少读者断章取义的危险。
至于每一卷书的详细解释,则可以参考各卷书的注释书籍。
如果想了解圣经的用字和用辞方面,可以参考中国主日学协会出版的《圣经备典》,陈亭瑞出版的《圣经人名、地名、意义汇编》等。
譬如圣经里面提到一些特殊的辞语,如:神的国、撒都该人等,一般人读圣经很难完全明白其中的意义,唯有透过背景的分析,与相关经文的整理才能够了解得更透彻。
有关圣经背景方面的书,天道书楼出版的《大众圣经百科全书》,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此书运用了考古学上许多新的发现,对于圣经中所提到的地方、国家、种族、风俗、节期、政治、经济、生活、宗教等都有详细的描述。
假如能熟悉这些背景资料,在读经时就宛如回到了当时的年代,自然就觉得新奇、生动、有趣。
而证道出版社的《圣经手册》,也有不少关于圣经背景的资料,如诗篇里的字义,「咒诅」与「报复」,新约中的「神迹」、「圣灵」等,都是针对读经时常遇到的问题而写的,很有参考价值。
此外无论《大众圣经百科全书》或是《圣经手册》都附有许多精致的图片,及圣经地图,这些都值得参考。
另外《经文汇编》可以帮助读者很快的把相关字、词的经文找出来,特别对传道人在预备讲章时颇有帮助。
9 第三章默示的性质 圣经是神的默示 要了解一本书,首先要了解那本书的性质。
例如对主修文学的人而言,若是读莎士比亚的作品,自然津津有味,但换成念科学的人,可能会找出很多看似荒谬的句子;因此一个人若以科学的眼光来研读文学作品,既便是大文豪莎士比亚的作品也会让他失望的。
既然在阅读一本书之前,最好先认识该书的性质,那在探讨如何解释圣经之前,同样的就须先认定圣经的性质,有些人以为圣经只是一本普通的书籍,是人在特定的时间、环境里的著作,基于此种假设,自然会任意解释圣经,当它是神话故事一般,按着自己理性的程度,把圣经里一切超自然的事物都舍弃,结果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提后三章16节指出:“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
”这里默示两字的原文是由“神”和“呼出”所合并而成,意思就是神呼出的气,也可以译为“灵感”,意思就是圣灵的感动,“圣经是神所默示的”,明显的说明圣经真正的作者是神,换言之,就是神透过人写下他要对人讲的话。
默示的方法 而默示的方式乃神的灵在作者的身上实行超自然的影响力,使他们所写的都具备准确性和权威性,能够真实无误的传达神的心意,因此,圣经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神的安排,这也是圣经之所以能够成为信仰与生活最高权威的原因。
但单单知道圣经的作者是从神默示而来的还不够,有人以为“默示论”只不过是圣经作者从直觉而来的智慧,使他们产主一种更高深的宗教意识,只是间接的影响作者的写作。
但这样的论调,事实上完全否定了以上的说法,另一种对“默示”所下的定义,只是把“默示”看做“听写”。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圣经的作者完全被圣灵控制而失去自由,就像一部抄书机器,圣灵讲一句,作者就照写一句,这样的说法固然可以保证全本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但却使圣经的作者变成被动、呆板。
这与圣经本身的见证不符,那么圣经本身的见证又是什么呢? 默示的性质 从旧约到新约,圣经的作者都不断地见证:他们的话就是神的话,或是受神的灵感动而写的,因此圣经有许多处用“神说”、“耶和华如此说”、“耶和华的灵临到某某”等之类的句子。
根据一些人的统计,单单耶利米书的
一、二章,就出现十多次类似的句子,而在摩西五经中有六百八十次,先知书里面有一千三百零七次,整本圣经一共 10 出现过三千八百多次。
因此,圣经本身的见证绝对足以肯定它是神的话,是基督徒信仰和生活的规范。
而圣经的见证也否定了机械性默示的说法,故默示的正确概念,乃是圣灵在圣经作者身上有机式的运行,运用他们本有的性格和气质、恩赐和才干、他们的教育和文化、词汇和风格,神的灵在作者的心中运行,与人的意志、感情、思想完全融合在一起,使他们写出来的作品,完全符合圣灵的心意且无误。
同时也肯定作者的人格和理性,所以圣经百分之百是神的话,却也充份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志及当时的文化背景,更表露出他们自己的风格和文体。
圣经的背景 圣经一方面是反应写作的时代和背景,它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针对所发生的某些具体问题而写,另一方面圣经也活在今天这个世代之中,它乃是那位超越时空的神向人所启示的心意,神是永不改变的,包括:他的威严、慈爱、能力、圣洁,以及他对人在宗教、道德上的要求也是永恒不变的。
我们可以从他在历史上的作为、和训示认识他的心意,而这些作为与训示都已经清楚地记载在圣经之中。
路加福音一章3-4节:“这些事我既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就定意要按着次序写给你,使你知道所学之道都是确实的。
”这是路加的见证,他所写的福音是经过详细考察后才写成的,所以神的默示并不否定人的努力。
灵感的人性化 同样,只要读者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圣经,便不难发觉作者的文化背景及性格;都活现于字里行间,既可以感觉到大卫王感情的丰富和细腻,又能体会耶利米先知的悲壮和愤慨,路加医生的冷静、平稳,使徒保罗的激动与忠心,约翰长老的关怀和爱护,这些无形中都缩短了我们与圣经人物之间的距离。
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圣经虽然是至高神的话,却也是许多作者人格的流露,使我们倍感亲切,此外,圣经很忠实地记载历史,也毫不掩饰的记述人性的软弱,因为神的作为是透过历史彰显出来。
例如大卫虽贵为君王,是神所爱,但圣经中毫无忌讳的把他杀死乌利亚、夺取其妻拔示巴的罪行记录下来,诗篇五十一篇是大卫忏悔认罪、求神赦免的祷文,情词恳切,所以在大卫软弱、跌倒的经历上得到一个很好的鉴诫。
又如彼得虽是初期教会的领袖,但圣经也毫不隐瞒的记载他曾软弱,三次不认主。
这些不但没有破坏圣经的超然性,反而使读者觉得圣经并不是人捏造的神话故事。
不夸张、不渲染、忠实地记载了有血有肉的人在信仰中的挣扎:及他们与神相遇的经历,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常常碰到的经验,使我们更觉它的宝贵。
11 圣经的永恒性最后,圣经也是针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需要而写的,在人类的历史中,神不断 拣选合他心意的人去传扬福音,处理在不同时代中,他的子民所遭遇的各种难题,例如旧约中的摩西、士师、先知,以及新约中使徒致各教会的书信,都是针对当时的问题而写成,无论如何,圣经真正的作者是神自己,所以圣经一方面是合乎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万古不变的真理。
12 第四章圣灵在解经中的地位 圣灵的启示 如果一个不信主的人,以研究圣经的态度,运用各种解经原则来查考圣经,和一个敬虔爱主的人,运用同样的原则来查考圣经,结果会不会有差别呢?如果没有分别的话,解经便只是知识的问题。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不只是有差别,甚至于会产生极大不同的结果,因为解经除了需运用知识、理性外,最重要的是藉着个人属灵的经历与祷告,并且还需要圣灵的启示。
关于圣灵在解经中的地位,主要有四点:
一、属灵的洞察力 研究释经学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圣经作者的原意,而当我们讨论默示的性质时,也谈到圣经是神、人合作的杰作。
圣经一方面流露出作者的历史背景与性格,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作者都受到圣灵的感动与管理,他们的思想与感情都受到圣灵的充满与启发,所以他们才能够写出毫无错误的圣经来。
因此圣经最终的作者还是神自己,是神藉着圣灵感动人而写成的。
既然如此,我们一方面要藉着历史、文化、文法等的帮助来了解作者的原意,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依靠圣灵去理解这位真正的作者、上帝的原意,否则我们很容易把圣经看为一本普通的书籍,就不能够了解其中属灵的意义了。
二、属灵的智慧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一章18-21节说:“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就如经上所记:‘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
’智慧人在那里?文士在那里?这世上的辩士在那里?神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然不认识神,神就乐意用人所当做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神的智慧了。
”由此可见,一个在世界上有名誉、有地位、人看为聪明的人,在神的眼中不一定就是他所喜悦的人,因为这些在世界上受人尊敬,自以为聪明的人,很容易变得骄傲,轻看十字架的救恩,反倒以为愚拙,结果他们在属灵的事情上因为贫乏,得不着真正的智慧。
主耶稣也曾说过,神的事向聪明通达的人就隐藏起来,向婴孩就显露出来,那些自以为聪明和骄傲的人往往不能明白神的智慧,为什么呢?原来在人犯罪堕落以后,人的灵受到罪的腐蚀,无法认识神,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属世的智慧,而没有属灵的智慧。
13 因此,当一个不信者看圣经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抗拒的心态,觉得它索然无味,那么怎么样才可得着属灵的智慧了解神的事呢?哥林多前书二章10-11节说:“只有神藉着圣灵向我们显明了,因为圣灵参透万事,就是神深奥的事也参透了,除了在人里头的灵,谁知道人的事,像这样,除了神的灵,也没有人知道神的事。
”所以,要了解神的事,我们便不可以单靠人的智慧而是要靠圣灵的启示。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思想,当圣灵默示圣经作者编写圣经的时候,他并没有废掉作者的思想或是感情,同样,今天圣灵赐亮光给我们、帮助我们去明白圣经,也没有要求我们完全抛弃我们的思想。
我们应有的态度是求圣灵帮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理解力,却不可以本末倒置。
三、圣灵的光照 约翰福音十六章13-14说:“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因为他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他所听见的都说出来,并且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他要荣耀我,因为他要将受于我的告诉你们。
”这里提到一项圣灵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有关耶稣基督的真理告诉门徒,并且引导他们明白这些真理。
此外圣灵工作的目的,就是要荣耀耶稣基督,因此我们越明白真理,就越叫耶稣基督得荣耀,因为真理都是为耶稣做见证的,我们要明白圣经、要认识耶稣基督,就需要有圣灵的工作,但我们应该怎样才可以经历圣灵的工作呢?诗篇一一九篇18节记载着诗人恳切的祷告:“求你开我的眼睛,使我看出你律法中的奇妙。
”祷告就是经历圣灵工作的第一步。
也许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本来我们对一段经文茫然无知,或者是索然无味,经过在神面前谦卑祷告后,突然间充满亮光,发现经文丰富的含义,并与我们生命的关系,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神开了我们的眼睛,使我们发现他话语的奇妙和宝贵。
当然,如果我们要更深入的体会圣经的真实和丰富,我们便要在日常生活中顺服圣经的教导,经历神应许的实在。
四、理解与实践并重 应提防偏向两个极端,一方面要避免变成纯理性、枯燥的查经,同时也要避免把圣经变成一本充满神秘色彩的著作,这话怎么说呢?如果我们把圣经受成纯学问,信徒或是非信徒在查经中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那么圣灵在解经中的地位就被掩盖了,单单头脑的知识并不能使我们的生命丰盛。
不少信徒就是犯了单有头脑或知识的毛病,缺乏生命的体验和实践,信仰生活变得越来越虚伪,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唯有依靠圣灵去明白圣经,又顺服圣灵去实践圣经的道理,圣经对我们便不再是死的教 14 条,而是神话泼的道。
依靠圣灵与研经方法间的平衡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以依靠圣灵为藉口,而弃绝以历史文化的方法查考圣经,按正意去分解真理,因为单说依靠圣灵不肯在神的话语上下功夫,这是在逃避责任,藉口偷懒,是神所不喜悦的。
而且单说依靠圣灵,而没有客观的原则,容易使查经流于主观而趋向神秘主义。
例如约八1~11记载着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淫妇到耶稣那里要打死她,起初耶稣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却没有回答他们,究竟耶稣在地上画什么字,没有人知道,因为圣经没有记载。
但是有些人声称;在圣灵的光照下知道耶稣画了什么,不过谁能肯定他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呢?是出于圣灵还是出于人的意思呢?一个别有用心的人,可以硬说他接受了圣灵的光照而蒙骗别人。
因此在阅读圣经以前,我们应当有谦虚敬虔的祷告,依靠以圣灵的光照,然后按照合适的解经原则分析经文,当我们得着一些新的亮光、或者是新的领受时,应当省察自己,看看这所谓的亮光,是不是经得起圣经原则的考验,如果经不起就要放下来,如果经得起就当为新的发现和领受感谢神。
15 第五章圣经体裁的分类 圣经的来源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目前已被翻译成一千六百多种文字,遍布全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圣经包括旧约及新约,旧约描写耶稣基督降生之前神的作为及预言,是由许多不同的作者完成,其前后连贯涵盖一千多年的时间,也就是在耶稣降生前四百年编辑而成,根据犹太人的传说是由文士以斯拉编成的。
新约则是在耶稣降生以后约一百年之内由使徒们及当代教会领袖写成的,到主后三九七年,教会在加太基召开大会,正式承认新约书卷的权威,宣告这些书卷为新约正典,全部圣经共有六十六卷,其中旧约有三十九卷,新约有二十七卷。
圣经的完整性 旧约第一卷书为创世记,第一句话就说:“起初神创造天地”描述宇宙的起源。
新约的最后一卷启示录,这卷书的最后两章描写神为人类预备的新天新地,显示了这个世界的结束与另外一个全新世界的开始。
因此这六十六卷书已经包括了字宙的开始与结束,对人类而言是足够了,它是一部完整的经典,不需要任何的增添或删减,至于圣经的文学体裁更是丰富,从一般平铺直叙的历史传记到各种雕饰华丽的文体,如诗歌、比喻、寓言、格言等都包含了,更为了配合不同文体的需要,就有不同的修辞,若能了解这些修辞的技巧,对我们在解释圣经上将会更有益处。
以下依圣经的写作体裁,分类如下: 五经 从创世记到申命记五卷书,一般称为摩西五经,这五本书都是摩西所写,也是犹太人的律法书,摩西五经是在主前十四和十三世纪之间完成的。
内容描述神的创造,而人却因为犯罪,最终堕落,与神隔绝,甚至不认识神。
但神爱他所创造的人类,因此神透过拣选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以色列民族来彰显他救赎的计划。
五经之所以被称为律法书,是因作者用了极大的篇幅,讲论神与以色列民立约,并在这个约下所颁布的律法,做为以色列人亲近神、敬拜神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甚至也包括崇拜的形式和法典在内。
历史书 16 从约书亚记到以斯帖记称之为历史书,内容在描述以色列民出埃及至旷野漂流四十年后的历史。
其间包括以色列人与原住在迦南地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最后定居在神所应许的迦南境内,后因社会结构动乱,建立王朝,扩展疆域,南北分裂,北国以色列的覆亡,南国犹大的崩溃,回归故国,重建圣殿,灭族危机,重建圣城,和宗教改革。
时间约在主前一千二百多年到主前四百年左右,前后将近一千年的时间。
先知书、诗歌类 先熟读这段期间的以色列历史,再研读其后的先知书,可以帮助读者更易明白。
约伯记、雅歌、耶利米哀歌,一般称之为诗歌书,因为这些书卷是用希伯来文的诗歌体裁所写成,诗歌有特殊的修辞,因此在解释时需要特别留意,其实这种诗歌的文体在其他的经卷中也偶尔会出现,在诗歌之中,约伯记、箴言、传道书及部分的诗篇又被称为「智慧书卷」。
因为作者刻意在此漫谈人生的智慧、苦难及生存的意义等,并有许多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事态度和经验,所以读起来倍感亲切、实用。
从以赛亚书到玛拉基书,一般都称为先知书,都是先知们所写,以赛亚书到但以理书称为大先知书,其余的十二卷称为小先知书。
所谓大与小主要是指书卷篇幅的长短而言,并不是先知真有大小之分,当时的先知是以神的发言人地位发言,向以色列和犹大的君王、官长、贵胄、百姓,宣告所犯的罪行,更宣告神的审判和应许。
两约之间 所谓先知时代,主要是从主前八百年开始,由北国以色列面临倾覆危机的时刻至主前四百年左右结束,部份学者用“被掳”作为分界线,把先知分力被掳前的、和被掳期间、及被掳后的先知。
玛拉基书是旧约最后一卷书,在这之后大约有四百年的时间,神再没有差派先知到犹太人中间宣讲他的信息,这就是所谓“沉默的四百年”,也称为“两约之间”,直到耶稣降生,才开始了新约时代。
四福音 新约的前四卷称为福音书,内容是有关耶稣生平,但四本福音书的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耶稣及他的教训、和所行的神迹,使人相信耶稣就是救主。
马太、马可和路加福音的体裁较相似,所以通称为“对观福音”,而约翰福音则自成一格。
四卷福音书均用了极大的篇幅,来描述耶稣受难前的生活,直到他复活后向门徒显现,由此可见福音书并非一般性的传记,而且耶稣的死与复活在基督教中占极重要的地位。
17 使徒行传使徒行传属于历史性的书卷,是路加所写,记载耶稣升天后,圣灵降临在门徒身 上,致使门徒们放胆四处为主作见证、传福音,使教会在质与量上都得增长。
使徒行传所记载的事迹前后约隔三十多年,从主后三十年左右,教会在耶路撒冷开始,到主后六十几年,使徒保罗在罗马被囚为止。
新约书信及启示录 罗马书到犹大书都是使徒、或当代教会领袖写给各人或教会的书信,罗马书到腓利门书一共十三卷,均出于保罗的手笔,因此也称为保罗书信。
希伯来书的作者至今还不能完全确定,其他的,则分别由使徒雅各、彼得、约翰与犹大写成,这些书信都是针对当时教会所发生的问题而作,具有教牧的性质。
内容包括阐明教义、批判异端、生活指引、教会纪律,严格来说启示录也算是书信,是约翰写给亚细亚;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西部的七个教会。
不过启示录的文学体裁很特殊,属于启示文学,是主前二百年至主后一百年左右,犹太人中间所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旧约中的但以理书,也有部分内容是属于这种体裁。
了解这种体裁对我们读启示录,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启示录所讲论的多半是未来的事,因此也可以说是一部预言书。
明白了圣经书卷大致的分类后,接着就可以讨论各卷书解经的原则。
18 第六章以经解经 以经解经的定义 解释圣经的基本原则,是以经解经,也就是说在我们解释某一段经文时,必须注意到整本圣经中其他相关经文的含意,因为我们相信整本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因此对某段经文的解释,必须符合整本圣经的启示,才不致偏离真道,产生极端或异端。
〈范例〉 如:马太福音十四章1-2节希律王在听见耶稣的事迹和异能时,误以为耶稣是施洗约翰的再生;从死里复活了,因此有人说圣经也同意佛教的生死轮回的说法,这种论调和圣经中对生死的一贯说法完全不同,因此这样解经并不合适,且与整本圣经的信仰相违背。
另外,路加福音十四章26节耶稣对跟着他走的一大群人说:“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做我的门徒。
”有些人就根据这段经文批评基督教的信仰不讲亲情、孝道,而与中国的固有伦理道德互相违背,这也是一种误解,因为过份的注重某一节经文,而忽略了整本圣经一贯的教导。
其实在旧约的十诫、新约的书信中,圣经很清楚的教导信徒要孝敬父母,而耶稣也曾因为法利赛人妄用宗教奉献的理由,推卸供养父母的责任而严加谴责,若就此经文即妄下断言,说基督教违背“孝道”,根本是误解它真正的含义。
如果能留意25节的经文,就可以明白,当时有极多的人和耶稣同行,在这些人中大部份只是凑热闹或是出于好奇,根本不知道“跟随耶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所以耶稣转过身来对他们说了以上的话,接下去又讲到门徒须要背起十字架来跟从他,劝勉他们要好好的计算代价,是否真能为主舍下一切,以免有始无终,半途而废。
由此可见要了解经文的原意,不能够单单根据某段经文就妄下断言,而是要从整本圣经的信仰宗旨去理解。
以经解经的原则 当我们运用以经解经的方法时,有三点原则应注意:
一、藉参照相同主题或类似的经文,以明白经文的含意例如,圣经非常强调“信心”,尤其在新约,很多书卷都谈到“信心”,罗马书与加拉太书已详细的讨论因信称义的原则,希伯来书第十一章是讲解有关“信心”的一段有名的章节,雅各书二章也再次提醒信徒“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经文,若能将这些经 19 文并列且彼此参照,便可以使我们更清楚了解圣经里面所指的“信”是什么?信的对象是谁?信仰的内容是什么?信心应产生什么外在的表现?信与顺服的关系为何?读者若从整本圣经去认识信心时,就可以避免一些偏差。
例如把“因信称义”变成任意放纵行为的藉口,对信仰只看成是头脑里的一套教义,或者将信心看做人的一种功德。
又如,在马太、马可、路加这三卷福音书中,都提到“神的国”,耶稣也常以此作为教训的一个主题。
唯独马太福音用“天国”一词,究竟神的国和天国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们把有相关的经文对照一下,就可以知道这两个语词的含意,事实是相同的。
二、以比较清楚的经文去解释比较晦暗、难懂的经文若单以主观来解释经文,容易自己发展出一套教义来,如“信心”的例子,雅各书二章20节:“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
”21节中亚伯拉罕献以撒即是因行为而证明对神的信心。
25节引用旧约约书亚记妓女喇合接待以色列使者的例子,证明人因行为称义,但这与圣经强调人的罪;使人不能靠自己的行为得救,而是因信靠耶稣基督方能得救,就是因信称义的道理互相矛盾,那么这段经文的正确解释该如何呢?其实这里所说的与“因信称义”的立场并不冲突,真正的信心是一种会发生善行的信心,从这个角度来看,行为乃是真实信心的自然表现,没有行为的证明会使人怀疑你信心的真假,所以从其他有关“因信称义”的经文去了解时,就容易明白了。
又如彼得前书三章19-20节说耶稣的灵曾去传道给在监狱里的灵听,就是在挪亚时代那些不信从神,及挪亚所发的警告而灭亡的人,四章六节又说:“死人也曾有福音传给他们。
”人便由这几节经文妄下断言,以为人死后还有听福音、得救的机会,但这与因信耶稣而得救的教导,事实上是互相冲突的。
三、用新约的应验来解释旧约的启示因为神在历史中的启示是渐进的,旧约时期很多启示并不太明朗,直到耶稣降生后很多预言才明显的应验在他身上,因此旧约是了解新约的基础,也唯有透过新约的实现,才能够更确实的去解释旧约。
例如:创世记一章26记载;神说:“我们要照我们的形象,按照我们的样式造人。
”从旧约来看神是独一的真神,为何说“我们”呢?这“我们”究竟包括谁呢?直到有了新约之后才知道神是三位一体的神。
又如以赛亚书七章14节的“童女”,按照希伯来文可以解释为“女子”或“年轻的女子”。
新约马太福音一章23节也应用这段旧约的经文,明显是指耶稣是从童女而生,因此以赛亚书七章的翻译是正确的。
另外,有一件事需提醒读者的,若想要了解一个字、辞语或某一卷书、某一段经文中真正的含意,必须根据上下文来决定,然后才以其他的经文作辅助,否则便有断章取义的危险。
20 第七章历史文化解经 历史文化背景 所谓历史与文化性的原则是指在解释一段经文时,要事先清楚经文的历史及文化背景,这样可以帮助读者更透彻的明白该段经文的含意。
为什么会有这个原则的产生呢?这和圣经的默示观有很密切的关系,圣经中所描述的事件是在很具体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之中进行的,而连作者个人的性情和特质也活现在圣经的字句当中,因此必须深入了解其所处的社会和当时的文化、历史背景。
圣经所记的事发生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因此和当时的人—主要是犹太人—有文化上的关系。
比如,新约圣经就和主后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文化有关系;也和当时及在这以前的历史有关系,假如我们按照现在的文化来解释新约圣经,很容易发生错误。
我们必须知道,虽然是同样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件事情,但如果文化背景不同,意思就可能大不相同。
例如:在印度的一些地方,如果你说一个人是“猫头鹰”或“猫头鹰的儿子”,就等于是侮辱他;可是在美国,这却是称赞人的话。
印度人认为这话的意思是说他“愚苯”,而美国人认为是说他有“智慧”。
既然神选择了在历史中透过行动或者言语去启示他自己,因此也需要认识历史和文化的背景,进而能明白神透过作者对当时的人所宣讲的信息,但并不是说未读过历史就不能认识圣经,因为神是超越历史的,神的道也超越了历史的性质,其次无论什么时代的人,虽然必受到个别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的影响,但人和人之间总有一个共通性,所以多少也可以明白一些圣经的话,但如想要更深入了解圣经或教导圣经,则需具备对当时历史与文化背景的知识。
内在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所谓内在的就是在解释某段经文时,可以从圣经中找到有关的历史资料,例如在士师记十三章5节耶和华的使者告诉玛挪亚的妻子说:“他的儿子就是参孙一出母胎就要归上帝做拿细耳人。
”何谓拿细耳人?答案可以在民数记第六章中找到。
又如在约翰福音三章14-15节,当耶稣与尼哥底母谈论重生时,指出摩西怎么样在旷野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
究竟摩西在何时举蛇呢?举蛇与救赎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一句话的历史背景可以从民数记二十一章4-9节找到,这种内在的历史解释,也是以经解经的一种。
以摩西举蛇的例子而言,就是以旧约为理解新约的基础,而新约把旧约的历史发挥到 21 更淋漓尽致的地步。
外在的历史背景 至于“外在的”历史背景,即根据圣经以外的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和历代以来考古学的发现,一般而言,所谓外在的历史文化背景,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民生、风俗、地理与宗教各个层面:
一、政治背景内在的历史背景可以参考圣经中的历史书卷,但有些唯有透过外在的历史资料才可以找到答案。
〈范例〉 例一:路加福音二章1-2节提到该撒亚古士都及居里扭做叙利亚巡扰,三章1节又提到该撒提庇留这些人,他们究竟是什么人物呢?该撒与巡抚又是什么职位呢?与犹太人又有何关系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在圣经以外的历史资料中找到。
原来当时是罗马的盛世时期,巴勒斯坦一代是犹太人居住的区域,也是在罗马的管辖之内,该撒就是当时罗马皇帝的尊称或头衔,就像今天的总统、首相的意思。
而奥古斯都就是一位著名的该撒,他死了以后由提庇留继任为皇帝,主耶稣就是在奥古斯都做该撒时出生的,在提庇留做该撒时,完成他舍己救世的任务。
至于巡抚,其职位大概等于今天的省长,当时罗马帝国占领的地方分成几个省份,而犹太地也是隶属于叙利亚省之内。
因此路加提到叙利亚的巡抚居里扭,后来犹太地区转由罗马直接管辖,而将主耶稣钉死的巡抚彼拉多,即是罗马派来的第五任巡抚。
至于在犹太人中间立法与执法的机构是公会,耶路撒冷的公会是由七十二位议员组成,其中包括祭司、长老与文士成为大公会或大议会,这公会并无执行死刑的权利,所以主耶稣在公会受审后仍要被带到彼拉多面前再受审,方能判他死罪。
例二:约翰福音十五章6节记载耶稣以五饼二鱼的神迹喂饱五千人,众人就强逼他做王;耶稣却独自退到山上去,为什么呢?原来当时犹太人正积极发起独立运动,想要脱离罗马政府的统治,所以,当他们看见耶稣有超凡的能力,便想要拥戴他为王,领导他们独立革命。
但耶稣降世的使命并不在此,而是要为罪人舍命做赎价,他的国也不属于这个世界,因此他才悄悄地离开人群独自退到山上。
类似以上的分析,唯有研究当时的政治背景后,才能够明白。
二、经济背景从四福音可以看到耶稣对困苦、穷乏人是何等的关怀,所以彻底研究当代的经济背景,实在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分办圣经所记的内容,和体验当时实 22 际生活环境。
〈范例〉 例一:亚伯拉罕蒙神呼召离开迦勒底的吾珥往迦南,创世记只用了简短的几句话来描述,读者可能很容易就忽略过去,如果我们明白吾珥与迦南在当时的经济地位,相信感受就会完全不同了。
吾珥是一个繁华的城市、贸易通达,住在此的居民无论生活、物质、起居的条件都非常丰富,反倒是迦南,在当时乃是游牧地区,居民住在帐幕之中,为了生活需要,到处寻找青草和水源,经年累月四处漂荡,甚至被视为未开发的野蛮人。
了解这两种经济背景因素后,便更佩服亚伯拉罕对神的顺服及信心。
例二:马太福音十一章28节主耶稣向当时的人发出呼召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如果事先彻底了解当时的犹太人大多数是贫穷、奴役阶级,就可以知道主耶稣的呼召对这些人所产生的安慰。
当时的巴勒斯坦经常遭遇天灾和饥荒,致使让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悬殊,一般人民生活困苦,加上罗马政府仍然课以重税,如走路需付过路税、关税等,许多不合理的税收,致使百姓怨声四起、民不聊生,苦不堪言,按着旧约摩西的条例,人民还要把所得的十分之一献给圣殿。
许多穷人因为不能满足律法的要求,便受到宗教阶层的歧视,在这种光景之下,耶稣呼召劳苦的人到他那里得安息,正是这一群背着生活重担的人所日夜期盼的。
三、社会背景约翰福音第四章记载了主耶稣和撒玛利亚妇人的谈话,以当时的社会背景,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是互不来往的,故主耶稣这种行动在当时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
〈范例〉 撒玛利亚原是犹太国分裂以后北国以色列的首都,撒玛利亚人随从异教风俗敬拜外邦神明,在旧约中曾遭到几位先知的谴责,可惜仍然不知悔改,结果神的审判临到以色列,亚述帝国在主前七百二十二年左右攻陷了撒玛利亚,并把当时大部分的居民掳到了叙利亚、亚述和巴比伦等地,然后又把外邦人从各国移民到撒玛利亚。
撒玛利亚的犹太人和外邦人多年住在一起,便生下了犹太人与外邦人混血的第二代,到了新约时代,这些不纯种的犹太人仍然住在撒玛利亚,并在那里敬拜他们自己的神,但在犹太地的犹太人却看不起他们,认为撒玛利亚人并非纯种的犹太人。
而且他们既然不在耶路撒冷敬拜神,那他们的宗教信仰也绝不是正统的犹太教,如此即形成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之间的鸿沟,当时的犹太人如果要从犹大到加利利,他们宁愿绕道而行, 23 也不愿穿越过撒玛利亚。
但主耶稣突破了这些隔阂,因为他的救赎计划是普世性的。
圣经记载主耶稣“必须”经过撒玛利亚,表示他被内心的使命感所催逼,要把救恩散播到犹太人所歧视的外邦民族;不但如此,主耶稣也打破了当时重男轻女的观念,竟然向一名外邦妇女要水喝,这是一种革命性的表现,难怪那位撒玛利亚妇人讶异的对主说:“你既是犹太人,怎会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归人要水喝呢?”这一句话,说明当时种族、文化背景的隔阂是何等的严重,使读者不得不敬佩主的勇气和智慧,并进而明白,唯有透过耶稣基督的爱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和敌视。
四、民生、风俗背景广义来说指人民的生活,也是社会背景之
一,当我们读到耶稣的比喻时,可以发觉他用了很多与农耕、渔牧有关的实例,因为这些是当时犹太人普遍从事的行业,一般百姓都深感贴切且容易明白。
〈范例〉 例一:路加福音二十二章10节耶稣打发彼得、约翰去预备逾越节的宴席,对他们说:“你们进了城必有人拿着一瓶水迎面而来,你们就跟着他,到他所进的房子里去预备。
”或许有人要问,拿着一瓶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为什么以此作记号呢?原来,当时的社会通常只有归女是这样拿水的。
而从圣经原文来看,此处所指的是,一个男人拿着一瓶水在街上迎面而来,这是一个奇特的景象,别人必投以好奇的眼光。
此外,了解当时的风俗习惯,同样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圣经真实的教义。
例二:路加福音十章4节耶稣吩咐那受差派去传天国福音的七十个门徒,“在路上不要问人的安”,这句话乍听起来好像很不合理、也没礼貌,其实按照当时的习惯,向人问安时需表达好些礼俗,且浪费时间。
耶稣差派他们出去为的是工作,加上时间紧迫,因此告诉门徒要避免这些冗长而复杂的问安。
例三:旧约路得记四章8节中提到,拿俄米夫家至近的亲属不肯赎回拿俄米手中的地,就把鞋脱下来交给波阿斯,这是什么用意呢?根据当时的习俗,卖货物的人要脱掉自己的鞋子给顾客做为凭据,表示放弃了物品的所有权。
那至近的亲属把鞋脱下来交给波阿斯,表示把赎地的权利让给他,因为波阿斯是次近的亲属,拥有购地的优先资格。
所以若了解路得时代的风俗背景,在解释这一段经文时会容易明白些。
五、地理背景明白圣经中的地理环境,同样可以辅助读者更深入认识圣经。
假使不知道马其顿位于何处,又不知道它与亚细亚、弗吕家、加拉太、每西亚、特罗亚等地的关系,那就很难了解马其顿的异象在宣教史和教会发展史上是占了何等重要的 24 地位。
又假设读者不知道埃及和迦南地之间的距离,也不晓得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后,所走的行程,就无法深入了解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四十年的属灵意义。
六、宗教背景由于圣经主要的内容是宗教信仰,因此了解当代的宗教背景,在解经时有很大的帮助。
〈范例〉 例一:根据约书亚记的记载,当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攻占迦南地时,神吩咐他们要灭绝当地的居民,有人以为这种作法太残忍了!但若查考当时迦南地区的宗教背景,必会同意神智慧的决定,也会同意神的决定。
从考古学及其他历史文献资料来看,当时迦南人的宗教充满了污秽,不但有各样的迷信,如巫术、法术、交鬼等邪术,连他们敬拜神的方式也满了罪恶。
迦南人的神大多数是粗暴、好斗、血腥和残忍的,因此迦南人的宗教礼节也好像人类兽行的抒发,有时甚至把人当做祭物献给所敬拜的偶像,许多婴孩给活活烧死,或者把孩子杀了封在墙内,做为奠基的祭礼。
不但如此,迦南人最崇拜的神巴力是非常淫秽,专以性交为乐,所以在巴力的庙中有很多男娼、女娼,迦南人若敬拜巴力、事奉巴力,就得与这些庙祭行淫苟合,以取悦巴力,由此可见迦南人的宗教真是一塌糊涂,罪大恶极。
圣洁、公义的神岂能容忍它继续存在?且让以色列人住在他们中间,被异教所污染和同化呢?如此以色列人在信仰与道德上的圣洁准则,必定受到亏损,事实上由于以色列不肯遵从神的指示把迦南人赶尽灭绝,致使自己的信仰偏离了正道,道德生活也宣告破产。
例二:使徒行传二十三章1-10节记载保罗在公会前受审,他看出当中有一半是法利赛人,另一半是撒都该人,就讲死人复活的真理,而两派人竟起争论、发生争吵,因为撒都该人是不相信死人复活的。
保罗抓住必然会引起争议的问题,丢到他们中间,就好比一枚引爆了的炸弹,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元暇顾及他们至公会的目的,乃在控告保罗,想致他于死地,保罗因而逃过一劫。
如果我们了解新约中的宗教派系背景,知道法利赛人、撒都该人是势不两立的,立即就会了解,为何这段经文会引起轩然大波了。
25 第八章文法解经 语文的背景 何谓文法解经呢?即是按照原文的文法,去理解经文的含义。
包括对一个字、辞汇、句子及一段经文都须深入考查,为什么要按照文法去理解呢?简单的说,圣经既是作者以当时所流传的文字用语写成的。
那么今天的读者若要明白,自然要先了解当时语文的文法背景,所以要了解圣经作者的原意,文法解经可说是最基本的解经原则。
按圣经的原文,旧约是用希伯来文写成的,而新约则是希腊文,故最正确的解经应该是以原文圣经,并按照原文文法来解释。
我们必须略懂一些文法,才可能归类、理解字和字彼此之间的关系,因为它会影响句子的意义;但是若没有受过圣经原文训练,而手中又只有中文版本的圣经,就只好根据中文翻译加以分析,为此缘故,除了阅读现今通用的和合本圣经外,也应参考其他较为可靠的译本(例如中文圣经由信义会出版的新译本)。
以下两点是以文法解经时当注意的:
一、字面的解释 必须假设圣经作者在某些特定经文中,只是在表达一个思想,因此应该尽可能按着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圣经,简言之,一个人若要表达他的思想,很自然的会以最直接了当的字句或形容词汇,使别人可以明白。
按照字面解释,也可避免随意解经或造成灵意解经的错误,因为字面的文法有一定的规范,使解经者不致于太离谱。
在中国教会史上,有所谓“灵意解经”,就是从圣经字句的背后找出所谓属灵的意义,动机原本是好的,却因为太过主观,以致造成许多不同的结论,莫衷一是,并未把圣经放在中心的地位,而是把自己解经的意思强行加到圣经里头。
例一:马太福音八章23-27节记载了耶稣平静风和海的神迹。
按照字面的解释,海上的确起了风浪,耶稣立即斥责风浪,使它平息,但是有人却把风浪解释为人生的风浪,如挫折、失败、痛苦、悲伤等;而主使遭遇这些挫败、忧伤的人心中可以得平静和安慰。
这样的解经受成了心理治疗,而不是神迹,其实把耶稣平静风和海的事实,应用在人生际遇中的风浪上也未尝不可,但绝不可把字面的意义舍弃,却把整段的经文灵意化,因而失去作者原来的本意: 例二:在路加福音十章30-37节耶稣用了一个很出名的比喻:“好撒玛利亚人的 26 比喻”,有人就很灵意化的去理解此段经文,把耶路撒冷指称为天堂,耶利哥代表为罪恶,当那人从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时,即表示人从天堂犯罪后堕落,强盗表示是魔鬼和它的差役,犯罪堕落的人在魔鬼的掌握中受尽煎熬与逼迫,当那人被打得半死时,则表示人还有机会选择救恩。
可以仰望神得重生,或是首心顺从罪恶而灭亡,祭司和利未人代表旧约的执事,而好撒玛利亚人是指主耶稣,包裹伤处即意谓圣灵的医治等。
这是典型的灵意解经,这样的解释就超越了文法解经的范畴,迈入以私欲解经的领域。
此一比喻,耶稣明显是在答覆「谁是我的邻舍」,但被灵意化的解释后,就演成一套救恩神学;对敬虔爱主的信徒而言,还不至于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对一些不信派或者异端,往往就利用灵意解经来支持他们的学说,甚至做出极端不合理的行为,因此根据文法、按照字面的解释,是既正确又较易明了的方式之
一。
二、上下文的连贯、分析 在解经时要特别留意上下文,无论是解释一个字、词汇、或一句话、一段经文的含义,都要比照上下文,找出配合经文脉络的意思,否则就成了断章取义。
例一:彼得前书五章8节提到“狮子”,而启示录五章5节也提到“狮子”,但这两处所提到的“狮子”意思并不同,只要观察上下文,就会知道彼得前书的“狮子”是指“魔鬼”,而启示录中的“狮子”则是指“耶稣基督”,两者相距何止千里。
例二:腓利比书二章5节保罗勉励信徒“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单凭这一句话来猜想,可能会想出许多千奇百怪的答案。
但只要留心观察上下文,即可明白,上文中提到,个人不可结党,而要谦卑且关心别人的事,所以这句话的重点乃在说明耶稣基督谦卑的榜样,至于耶稣基督怎么谦卑呢?就在下文中所讲论的,他为顺服神的缘故,甘心抛下天上的荣耀和丰盛,降世为人、服事人,甚至甘心走上十架道路,且死在十字架上,这就是耶稣甘愿谦卑自己,放弃荣耀至死顺服的表现。
所谓上下文不单指前后两、三节的经文而言,有时上下文也可包括前后两三段的脉络,甚至整卷书的主要思想。
例三:约翰福音记载了七个神迹,但这些神迹并非为了引起人的好奇,而是有目的的。
盼望藉着神迹使人相信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并且藉着他可以得到永远的生命。
了解这一点,可以给读者不少的启发,因为圣经的各部分都是彼此相连,密不可分,这就是最广义的参照上下文解经法,也是以往所讲的以经解经的原则。
27 第九章神学解经 “神学”的定义 从字面来看,“神学”就是有关“神”的“学问”;学问又可解释为知识,所以神学就是有关神的知识,包括神的属性、作为及神和宇宙、人类的关系。
或许有人不喜欢“神学”二字,认为“神学”只是人头脑中的知识,其实这是对“神学”的误解,因为真实的神学必须建立在圣经的根基上面,并且把圣经的真理有系统、有组织的列示出来。
那么为何需要系统化呢?因为圣经的资料是分散在各书卷中,却又是前后呼应的,但如果想把这些资料化成为教义,作为信徒生活的指标、思想,则必须要经过有系统的整理。
那么神学解经又是什么意义呢? 系统神学和圣经神学 从圣经里面发展出神学,包括系统神学和圣经神学,所谓系统神学,即按着主题将圣经中相关的教义都找出来,然后归纳成一套理论体系,例如神的属性、人的本质、救赎论、教会论等,都可归入系统神学的范畴。
至于圣经神学就特别注重连贯性,找出贯穿圣经的主题,然后延着这个主题,把旧约到新约从创世记到启示录都串连起来,神学解经的重点,就是要把分散的圣经资料归纳出系统神学和圣经神学。
为了避免使用错误与不正确的原则来了解神的话,我们应该彻底通晓释经学,且应注意下列几点:
一、以历史与文化的解经为基础 如果要从圣经中推出神学的结论,首先必须根据经文的历史、背景与文法去解释圣经。
换句话说,历史与文化的解经是基础,然后才能进一步做神学的推论,就好像建房屋,必须要先打稳地基才可以往上盖楼房,否则就很容易倒塌。
同样如果要研究神学,而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历史与文化解经作基础,就很容易造成偏差。
从教会历史中可以得知,不少异端或极端神学思想的产生都是因着强解圣经,不理会圣经的历史背景、文法解释或过份灵意化的解经方式所造成的后果。
二、不以主观意念替代神的教训 要发展出一套神学理论,必须尽量综合圣经里所有与这个主题相关的经文,然后才归纳出彻底的、有系统的结论。
如果只是按着自己的意思,编选出部分的经文,即 28 建立一套教义,这种做法是以经文来支持自己的想法,而作为解经者的责任,是要决定神在圣经中所说话语的意义,不可以人的声音,取代了神的教训。
在早期教会,使徒时代以后的教父时期曾经有人主张分割圣经,而后来这派学说被认定为异端,他们认为旧约都应该废除,而四卷福音书中也只承认路加福音。
同样今天在中国教会里也有这种只偏重部分圣经的现象,但什么才是与主题有关的经文呢?最基本的原则,当然是字面相同。
例如:要查考有关“贫穷”的词汇,可以把圣经中“贫穷”二字的经文全部找出来参照;但也可以更广义的找出相关的经文的范围,也就是在观念上有关的经文,如“贫穷”这二字,也可以参考有关财富、财主、金钱等经文,以引申到在神的眼中对金钱的观念,什么是真正的财富?并由此推论神对贫穷的定义。
耶稣在路加福音九章58节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
”这段经文从字面上来看,没有任何与金钱、财富有关的字眼,乃是在探讨“事奉的心志”,这段经文,对要跟随他的门徒而言,只有一个教训—放下所有阻拦及牵挂,专心来跟随他。
三、凭信心接受神的话 若有两个圣经教义从字面上看是相互矛盾时,我们应当凭着“信心”接受,当知道神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若要了解圣经,必须藉着上帝所赐的恩典,唯有属灵的人,才能明白属灵的事(参林前二1~15)。
慈爱与公义这两方面,在人的眼中常常是冲突的,有慈爱就不谈公义,讲公义就没有慈爱可言,但圣经中所描述的神是绝对“慈爱”又绝对“公义”,当耶稣基督甘心顺服死在十字架上时,这种赎罪的爱,舍己的爱,同时彰显出神的公义与慈爱。
另外,谈到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圣经中不断教导、启示,神在这宇宙、历史中掌权,以致在各人生命上才拥有绝对的主权。
但圣经也同时强调人的责任,要人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如果是神掌管宇宙,为什么又要人负责呢?这两方面圣经都有情楚的教导。
按逻辑来说好像不通,但其中却有很深奥的道理,如果一时难以明白,我们就应当凭信心去接受,这并不是盲目,因我们已从很多其他方面的经验,确实知道这一位神是可信的。
四、以相关经文做支持 从经文里推论出来的教训,只要能得到其他所有相关经文的支持,就可说是圣经的真理。
例如:耶稣也引用旧约与撒都该人辩论,有关“复活”的问题,在马可福音十二章26-27节,撒都该人不信人死了后,还会复活,但耶稣引用摩西五经指出神常常自称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乃是活人的神,因此在神的眼中这 29 些列祖也都是活人。
既然当时列祖已经死了,而神却又把他们当做“活人”,以此推论出“复活”是事实。
换言之,圣经中未必把每一件曾发生过的事情都明示以让人明白隐含的教训,但如有其他经文支持,却可以在经文字义以外推论出另外的历史教训和属灵的真理。
〈范例〉 圣经是前后连贯的,当我们读一段经文时,如果只当它是一段独立的经文来处理,极可能忽略了该段经文在整本圣经中的重要性,例如:启示灵二十一章3:“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
”这段话本身即充满盼望。
但如果从救赎神学的角度去探讨时,它的含义就更深更丰富。
起初神创造天地,放在伊甸园中,人享受到与神同在,与神有亲密交通,但人犯罪堕落后被逐出伊甸园,因着罪的缘故,与神的关系隔绝了,人不能再面对面的见神,但人从此也落在痛苦、绝望的深渊中,神的救赎即是要解决人类犯罪的问题,使人与神恢复和好的关系。
当以色列人出埃及时,神用火柱、云柱引导他们,以色列人的会幕、圣殿,都是神与以色列同在的表征;但这些井没有真正解决“罪”的问题,直到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为人舍身赎罪后,人才可以藉着基督,与神重新相遇。
人与神的关系因而恢复,但并不完全,因为人还要受到会朽坏的身体所限制,而且罪恶仍然存在于世界,唯有当基督再来,建立新天新地,一切更新了,那时人才可享受与神永远的同在,这是救赎的最高峰;其次在新天新地中,神要永远成为人的神,人要作他的子民。
30 第十章一般查经的步骤 查经的三步骤 一般说来查经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就是观察、解释、应用。
当我们读经时,常常盼望能轻易就找出所需的经文,且能够应用在自己的身上,但往往缺乏耐性来进行前面两个步骤,结果那些符合自己心意的经文,就牢牢记得,而那些不符合我们心意,或是一些自认无关的经文,就总是读不进去。
这种查经就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肯虚心聆听神对我们的教训,接受神的训诲,在开始学习查经的阶段,最好还是依照这三个步骤,按着次序慢慢练习,等到对圣经建立了初步和概括性的认识,再把这几个步骤融合在一起,交替使用。
观察 在你查经时,你读到些什么?需仔细的留意经文的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个字,连细节也不可漏掉,要怎么样进行观察呢?可以先用速读的方式,很快地把经文念两、三遍,然后找出那段经文较明显的主题,就集中注意力在那段经文上。
尝试着问自己一些问题,并且利用这些问题把更深的真理观察出来。
一、“是谁”或“什么人”如果这段经文是一些话语或一封书信,首先要问这些话是向谁说的?是谁说的?如此可以帮助我们去分析这段话的内容。
接着就要揣摩听众的背景,跟一位农夫说话和向一位大学教授讲话,在措辞与内容上自然不同,圣经也是一样,在面对不同的对象时,可能都有不同的重点。
如果经文记载,是在描述一件事情,我们应该先问,主角是谁?配角是谁?他们的背景如何?从事什么行业、教育程度如何……等。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要按着各人的能力努力地去找寻,但不要浪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以免查经时间不够,若找不到精彩的答案,也不必气馁,只要每天恒心查考,下的功夫愈多,自然属灵的知识就愈有深度。
二、“什么事”如果经文是一段叙述的话,就要知道所叙述的内容是什么?如果是在记载某一事件,那就要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在考查记载事件性的经文时,不妨多注重经文中所用的动词,这样可以更把握住事情发展的精髓。
三、“地点”如果某一段经文是对话或是书信性质,那发生的地点是在何处?发信的地址是何方?在街道上吗?还是在山上?是在会堂吗?是在监狱里面,或是正在市道的旅程中?可否在地图上找到这个地点?如果是事件的记载,同样可以问事件 31 发生在什么地方?在海边、在旷野?若发生的事件所牵涉的地点不止一个,那这些地方之间的距离又有多远?不妨查出这些地方的背景、特色、风俗、民情等。
四、“时间”这句话是何时讲的?或这封信是什么时候写的?事情是在何时发生的?共历时多久?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如何?
五、“前因”为什么要讲这样的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经文中有没有提供解释,往往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我们就已经进入到查经的第二个步骤--解释,因为在仔细观察时,相信会从经文或参考资料里得到合理的解释。
六、“后果”事情是如何发生的?用什么方法?有什么步骤?结果怎样?以上六个问题可以帮助读者仔细、深入的观察经文,我们不妨以一段经文来实际演练一下。
除了上面六个问题外,在观察时也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留意一些经常重复出现的字、词或者是语句,这样会帮助我们了解该段经文所强调的主题。
如希伯来书十一章,不断出现的字,“信”:腓立比书里,“喜乐”一词也出现过不少次。
(二)找出一些关键性的字、词、章、节,这样能够把整段经文的思想连接起来,如哥林多前书十三章关键字是“爱”,在士师记里最关键的章、节,是“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这句话可以代表整卷书描述以色列当时混乱的情况。
(三)留意连接词,好像、但是、就如、如果、所以等。
这些连接词可以帮助我们明白作者的思路。
(四)留意一段经文中“思想”的发展,如约翰福音第四章撒玛利亚妇人与主耶稣的对话里,那位妇人对耶稣的称呼;由犹太人改口到先生、先知、最后是弥赛亚,从这种转变,可以看出妇人对主的认识是一步比一步的加深。
〈范例〉 提摩太后书三章16-17:“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让我们试试来回答这六个问题。
一、“是谁”根据提摩摩太后书一章1节发信人是耶稣基督的使徒保罗,他原 32 是犹太教的热心份子,并逼迫教会,后来复活的主向他显现,使他悔改归正,四处传福音。
收信人是保罗属灵的儿子提摩太,也是保罗传道的同工,当时是在以弗所传道。
二、“发生什么”这两节经文的内容主要是讲圣经的源头是出自神,在这里保罗指出四点:
(1)圣经是出于神。
(2)圣经的作用,消极方面是使人归正,积极方面是教导人走义路。
(3)圣经的对象之一是属神的人。
(4)圣经的目的是叫属神的人完全,装备好了做各样的善事。
三、“地点”圣经没有明白说出这封信是在那里写的,根据一般解经家的查究,当时保罗正在罗马坐牢,等待处决。
四、“时间”从第三条的答案可以知道,保罗当时正在罗马坐牢等候处快,甚至连他自己也知道离世的日子近了,写作的日期大概是在公元65~66年之间。
五、“前因”圣经并未清楚告诉我们,保罗为什么写这两句话,若要找寻解释,需要查考这段经文以外的经文或辅读教材。
六、“后果”由于这两节经文是一段话,而且是平铺直述,因此没有什么发展的过程可言,至于后果圣经也没有记载,因此不知。
解释 当我们对所查考的经文下了功夫,努力的观察后,即可进入解释的步骤,谈到解释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一)从经文本身来解释。
(二)从上下文及为何引用某一段经文来解释。
按字、词解经 从经文本身作“解释”,也就是说这段经文中所用的字、词,以及整段句子是怎样的解释?有何特别意义?这段经文中有什么特殊修辞,以至无法单从字面上去解释它的含意。
再次引用提摩太后书三章16-17节加以分析,经过上一章的观察步骤,我们大概对这段经文的背景和内容有初步了解,“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解释的第一个层面,便是要找出经文的用字、用辞等意思,在这段经文里面,有几个 33 辞语是值得探究的。
首先是“默示”,这个辞语有何解释?接着是“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每一个辞语的意义是什么?辞语与辞语之间有何关连?有何不同?切记,这些辞语都是从希腊文原文翻译过来的,因此最好的方法是查考希腊文的字典,不过对于信徒来说,大多数人都未受过原文圣经的训练,因此只能按着中文的翻译去了解。
若能参考其他翻译本,对我们了解这些辞语的用法、意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上下文之连贯分析 此外,提摩太后书三章16-17节中提及有益、完全、善事,是否就是中国人所谓的“造桥铺路”。
这些都只是从经文的本身做解释,而同样的字、词在圣经里面的运用,并非都是同样的意义,这一点是需要仔细分辨的,当我们掌握了经文中名词、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即可进入解释的第二个层面。
也就是该段经文与上下文的思想有何关连?为何作者走笔至此却要引申另一段经文,又为何他有这种的观念呢? 提摩太后书三章16-17节,首先要思想保罗在写这段话时的背景,他已经知道自己即将离世,而提摩太是他属灵的儿子,是他辛苦中所结的果子,但提摩太比较胆小,却又身负牧养教会的重大使命,所以保罗在他最后的一封信里,尽量鼓励提摩太,并教导他如何去管理教会,承担神所交付的大任。
但保罗为何在写到这里时,却加进一段有关于圣经的来源与功用的话呢?如果我们仔细的观察上下文,便会发觉这是一段语重心长的劝勉。
先看上文,在第三章一开始,保罗指出末世社会将会出现很多不仁不义的事,就算是教会也不能幸免,如异端、假兄弟、虚伪的面孔,人不再爱神,被物质、被私欲所腐化,又有人抵挡真道,并且逼迫教会,信徒在这个末世的时代中,要持守纯正的信仰并非是件易事。
下文保罗嘱咐提摩太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都要专心努力的做好传道的功夫,因为末世人会因为私欲对真道不再感兴趣,反而喜欢听一些假师傅的教训,所以想在这样的世代做传道是很困难。
保罗就在此提醒、勉励提摩太,实在是非常有意义。
保罗说:“圣经是神所默示的”,因此成为我们信仰与生活的最高准则,虽然末世的教会与社会都在混乱的光景中,不容易持守正道,但圣经却有迄立不移的权威,是真理的根据。
此外,圣经的功用,既然能够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叫人完全,则圣经也成了抗拒异端、对付邪恶、改变人性、传扬真道的工具,更是传道人手中的利刃,可作为属灵战争的武器。
经过这样的分析,或许已经察觉到从开始观察到完成解释的步骤,几乎所有的解经原则都可运用,包括以经解经、历史文化解经、文法解经等。
34 当然解释的深度会随着各人的经历,和所下的功夫而逐渐的加深,重要的是经历神和儆醒的祷告。
应用 经过观察与解释两个步骤之后,再进一步讲到“应用”,藉着观察与解释,主要是让读者可以明白圣经作者原来的意思,但是如果就此停在研究圣经的阶段,而无法实际与生命、生活发生关系,那就十分的可惜。
因为读神的话语和教训的目的,不只是要属神的人生命得着改变,且要更趋于完全,可以遵行神的旨意和承担神所交付的使命。
换言之,圣经并不革革要使我们充满知识,更要求我们把它应用到生活上,使我们与历世历代的圣徒一样产生生命的改变,也产生与神连接、和好的关系。
耶稣也曾用比喻说:“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
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的很大。
” 研经者不能单单追求解释、明白神的道,更要努力把神的道,活在生命中。
至于要如何应用呢?在每天的灵修、与神交通时,可以透过所读的经文,反覆思想,藉着圣灵的感动、启示,帮助我们对神的话语,不单只有渴慕的心,每一天、每一次都能有新的认识与领受,更在生活中产生新的经历。
如以赛亚书第六章,先知以赛亚在异象中,看见神的荣光,从那一刹那,认识到神的圣洁,这也提醒我们,要经常省察自己与神的关系,我们是否因犯罪而干犯神?信主后有没有竭力追求过圣洁生活,我们与人相处、交往时有无不洁的思想或动机等。
除了对自己以外,也可以扩充那段经文对于家庭、社会,甚至于对国家、对教会有什么属灵教导的意义。
如以赛亚书第一章,神斥责那些虚伪的宗教仪式,以色列人虽然严守宗教礼仪,却又常行恶事,欺侮孤儿寡妇,这些都是神所不喜悦的。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扪心自问,今天的教会是否也正犯同样的错误,徒有教会的外表,却缺乏了爱神、爱人的实质。
犹大国因背逆神而受罚,列邦因向神高傲而受审判,或许身为基督徒的我们应该虔诚的为国家领袖祷告,使国家、百姓一同蒙福。
35 第十一章综合查经法 概略性的观察 所谓“综合查经法”,是以单卷圣经做为查考的对象,目的是在对整卷书建立全面性的了解,而不是在书卷里的细节上下功夫。
这与前面所介绍的一般查经步骤也不相同,前一章所介绍的那三个步骤,较运用于查考一小段的经文,因为要仔细观察其中的细节、背景,但“综合查经法”是对一卷书做全面性的了解,自然就无法顾及太多细节。
圣经原是一卷、一卷独立分开的,各卷书有它特殊的信息,这个特殊的信息需要透过整体查考才能找到,因此读圣经除了要看细节以外,也要注重大体,否则容易犯因小失大、以偏概全的错误。
快速的略读 第一步,以速读的方式把整卷圣经快速的读一遍,主要是帮助读者对该卷书的全貌有概括性的认识,因此不要过份重视个别的字句解释。
第二遍再读,一样从头到尾的把全卷书念完,这一次读得比较仔细,边读边把观察到的人、事、物记下来,特别留意主要的思想、论点,把一些较重要的字和词汇都记下来,也把一些事件发生的地点和名称记录下来,此外也尽量尝试掌握作者的思路,以了解整卷书思想的发展。
假如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同样地把它记录下来:留意书卷里面所引用的其他经文,例如加拉太书第四章引用了旧约中撒拉与夏甲的例子,来讨论律法与应许之约的关系,事先了解这个故事的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明白保罗的思路及用意。
〈范例〉 用以赛亚书为例,这卷书共有六十六章,想要一口气读完它,可能需要颇长的时间,因此可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先概略的阅读,然后作重点性的观察,并将观察到的事实做成记录:
1.从第一章一节开始,可以知道以赛亚做先知的任期很长,经历了多位君王的统治。
2.一章4-15节神斥责以色列人若不悔改,就不喜悦他们的宗教祭礼,因他们只是虚有敬虔的外貌,暗地里却仍不断犯罪行恶。
36
3.在以后几章的篇幅里,神要审判犹大,与应许救恩的预言交替出现。
4.第六章记载了以赛亚所见的异象和蒙召的经历,此时读者不妨记录下这件特别的事件,并思想为何以赛亚会在此处描述他从异象中所见的经历呢?
5.第七章讲到犹大王亚哈斯在位之时所发生的事。
6.七章十四节关于童女怀孕生子的经文,在新约马太福音一章叙述主耶稣降生的情景,即是引用此段经文。
7.从第十三章到廿三章都是谈论神审判当时列邦的信息,在此读者也可以思想,列邦既不是神的选民,为何神也要审判他们呢?
8.第廿四至廿七章,其主题是有关耶和华的日子的异象。
他的论述可分成两部份:先是荒凉的异象,其次是复兴的异象。
9.第廿八至卅五章在描述选民的五个灾祸,可分成两个阶段,首先是关于选民的,其次则与这世界有关,这信息关系到神对列国,以及对整个世界的掌管。
10.以赛亚书的中间部份包含了一个简短的历史性插曲,从第卅六章至卅九章,它主要的价值,在于启示先知以赛亚和希西家王之间的关系,其中论到希西家的病危及至蒙神医治,但病愈后,因着自我的无知、骄傲向巴比伦炫耀,作了愚昧的事,终使犹大被掳到巴比伦而灭亡。
11.第四十至四八章,是“和平预言”的宣告,神拯救的佳音,必从旷野出来,一切敬拜偶像的百姓和国家最终都必败落。
12.第四九至五七章,清楚地启示了和平的王,先是描述“神的仆人”遭受劳苦,为人受死,最后论及神仆要成就救恩,在胜利中扬声歌唱。
13.第五八至六五章,是论到和平预言,提及和平的过程。
特别强调和平的胜利,最终必会实现。
至于那些悖逆之人,将有毁灭的审判临到他们。
14.第六六章,是神对被压迫的耶路撒冷之安慰,最后,这位先知劝慰百姓,耶和华的救恩必保守那些饱受压迫、患难的儿女,他并要在一切有血气的人身上施行审判。
深入了解分析 37 以上所提出的观察或问题,重点在追踪作者的思路,而不在细节的考察,这就是“综合查经法”的特点。
经过初步的观察和记录后,再把以赛亚书读一遍,最好尽量不受圣经里面分段、分章、分节的影响,在圣经的原文中并没有这些区别方式,乃是后来的人加上去的,因此阅读时尽量抓住书卷的连贯性,并且尝试判断作者的思路发展,然后可以按着个人的领受分段,试着编写一份以赛亚书的大纲。
如果觉得困难的话,当然无妨参考一些导论或释经方面的书籍,藉以了解书卷的背景,因为这与了解作者的思路有极大的关系,但切勿抄袭别人的大纲,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判断和修正。
因为这才是个人在神面前的领受,当然这并不表示,你所写的大纲才是最正确、最具权威性的,因为从不同的角度、领受,自会产生不同的内容和大纲。
拟订全卷大纲
一、第一至卅九章
1.一章:全书之引言。
2.二至六章:犹大民众的顽梗悖逆,发生的时间是当约但在位时。
3.七至十二章:在亚述帝国压力之下的安慰之言,时间是在亚哈斯做王时。
4.十三至二十三章:审判当时的列邦。
5.二十四至二十七章:审判全世界及末日的情形。
6.二十八至三十三章:反抗亚述和其结果,描写希西家在位的情形。
7.三十四至三十五章:讲到神的报复与拯救。
8.三十六至三十七章:脱离亚述之恶。
9.三十八至三十九章:受制于巴比伦。
二、第一至十二章
1.一章:耶和华的辩论。
2.二至四章:弥赛亚时代荣耀之描写。
3.五章:神对罪恶的审判。
4.六章:以赛亚蒙召。
5.七章:耶和华对亚哈斯的信息。
6.八章:审判的确实性。
7.九章1-7节:基督降生与其国度的预言。
8.九章8节至十章4节:以色列的灭亡。
9.十章5节至34节:亚述的灭亡。
38 10.十一章:以色列后来的福气。
11.十二章:感恩的歌颂。
以上两个大纲,一主要是按照时间,也就是以在位君王的时期来区分,而第二主要按内容而区分,各有各的重点。
如把综合查经法,以观察、解释、应用查经三步骤配合起来使用,则可以大小兼顾,从对整卷书的认识,推展到各别段落,也可以对每一卷书作有深度、有系统的查考。
39 第十二章分类查经法 选定主题 “分类查经法”,即选定一个题目后,深入了解圣经是如何讲这个题目,找出它的信息。
圣经是信徒信仰与生活的最高标准,而这些道理与教训分布在不同的经卷之内。
由放一个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想,因此当我们要查考一个主题时,不能单从一两节经文作决定,而需要做全面性的考查,甚至于从整卷书、整本圣经中归纳出结论。
可以查考的题目很多,在信仰方面我们可以研究一些重要的字义,如“律法”、“罪”、或“爱”、“信心”。
较具神学性的题目,有约翰福音里面“耶稣的神性”、“新约中的教会观”、“旧约中的人观”、“末世论”等。
在生活方面也可以研究基督徒的事奉、家庭、交友、婚姻、工作、与寻求神的旨意……等题目,可按个人的兴趣和需要来查考,首先要考虑个人的时间、精力和目的,其次是慎选欲研究的题目。
选定研究的题目后,接着要确定研究的范围,至于范围的大小可以经由两个因素决定,首先要考虑个人的时间、精力和目的。
其次是慎选欲研究的题目,因题目越广牵涉经文越多,故范围最好缩小一点,例如探讨有关“罪”的主题,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题目,可以先研究一卷书对于罪的看法,然后再逐渐把研究的范围扩大,这样会比较踏实,当选定题目和决定研究范围后,可以用一些工具书,如经文汇编、圣经引则等,从中把有关的经文找出来。
〈范例〉 以下用以赛亚书作示范,来实际练习如何应用“分类查经法”,用以赛亚书中的“剩余之民”为主题来做研究。
以下是分析进行的步骤。
留意相关经文的所有意义 第一个步骤就是找出相关的经文藉着工具书的帮助,找出与主题相关之经文,并加以研究、归纳。
以赛亚书一9:七3;十20~22;十一11~16;十四22,30;十五9;十六14;十六3;卅七4,31~32及四六
3。
留意上下文的连贯性 第二个步骤是观察把找出的相关经文部观察一遍,要特别留意上下文的意思,免得断章取义。
观察时可以先问前面所提过的六个问题,即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 40 方、什么时候、为什么,与如何,并且把观察的心得记录下来,即使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同样记录下来。
以下是一些观察的记录:以赛亚书一章9:所多玛、蛾摩拉曾经遭神完全的毁灭,现在神要像对待所多玛、蛾摩拉一样去审判以色列,但是会为他们稍留余种;“稍留”即表示数目不多,“余种”就是余剩的民,也就是经历了大灾难、大审判后,还存留的人。
七章3节以赛亚的儿子叫施亚雅述,按原文的意思就是余剩之民将要归回,这个名称带出了以色列的盼望,他们的盼望就是在乎这一群动后余生之民,在下文七章9节里,指出悔改与信靠是劫后余生的条件,十章20-22节神藉亚述审判以色列,大多数人会遭难,但神要留下一群人,他们忠于神并且诚实倚靠他。
新约罗马书九章引用了这几节经文与一章9节来描述属灵的以色列,就是那些信靠耶稣基督的人,换句话说,并非所有以色列民都自然得救,只有那些剩余者得救,这里特别强调救恩乃是在乎神的恩典和拣选。
十四章22、30节这两节指出巴比伦与非利士的余剩之民必被杀戮,神没有为这两个与以色列为敌的国家留存余种,由此可见以色列余民的观念,与以色列是神的选民有很大的关系,从以上的观察,大概可以明白“余民”在以赛亚书中的含意。
归纳相关经文 第三个步骤是分类和编写大纲即把同类的经文归纳起来,如以赛亚书十四章22、30节;十五章9节;十六章14节、3节都在描述外邦将来受审判时的光景。
请特别留意一节经文所提供的资料,有时候可同时归入两个不同的类别。
例如:以赛亚书七章3节一方面可以看见以赛亚先知对余民的信念,同时也可以看见以色列民族的盼望。
然后我们把这些类别按次序排列,整理出一个大纲来,就以赛亚书中余剩之民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列出以下的大纲。
1.余剩之民的意义。
2.余剩之民的重要性。
3.为什么神要为以色列存留余剩之民。
4.谁是余剩之民。
5.新约对余剩之民观念的发展。
研拟大纲 第四个步骤,将查到的资料填进大纲里面去 41
1.余剩之民的意义,就是劫后剩余下来的人,在以赛亚书里面,主要是讲亚述和巴比伦带给以色列民族的灾难。
2.余剩之民的重要性,需从属灵的层面去看,以色列民族所受的灾难,其实是神对民族罪恶的审判,但神仍为以色列存留余种,这将成为以色列人的盼望,神要透过这群余剩之民重新建立一个更新、更合神心意的团体。
3.为什么神要这样做呢?以色列人是神的选民,神曾经与他们立约,并要透过他们使救恩临到外邦,因此神为以色列存留余种是基于他的信实和慈爱。
4.至于谁是余剩之民,以赛亚书给我们看见,一方面这完全在乎神的恩典和拣选,另一方面也要经过人的悔改和诚心的信靠,才能做以色列的余民。
5.至于新约对余剩之民观念的发展,可从罗马书九章看出属灵的以色列、与政治的以色列间的区别。
余剩之民是指属灵的以色列,也就是那一群信靠耶稣基督为主的人,甚至可以包括一些外邦的信徒在内。
经过这样的分析,以赛亚书余剩之民的观念就清楚的多了。
信息的运用 最后的步骤是运用“余剩之民”这个观念的认识,使我对神、对人、生活、社会、国家有什么新的启发呢?余剩之民使我们想起神严厉的审判,但也感受到神的公义,及神的怜悯,所以凡是犯罪之人,应该早日悔改。
“余剩之民”也提醒我们神的信实和慈爱,今天得蒙神的恩典,是神的救恩主动的临到,我们应该感恩。
另一方面,“余民”即是诚心信靠神的一群人,我们也当如此,对国家而言,她的历史都掌握在神的手中,所以身为基督徒更应该为国家每日儆醒的祷告,带给国家未来更美、更好的盼望。
42 第十三章人物查经法 人物查经的启示与鉴诫 “人物查经法”就是查考一些圣经人物的生乎,以做为人生的榜样或鉴诫。
雅各书五章17节说:“以利亚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当我们读到以利亚的事迹时,或许我们会觉得以利亚充满了能力,他行了很多神迹奇事,更是个圣洁且蒙神恩典的先知,但对我而言,我只是个凡人,因此以利亚的生平只能当传记来读,却对个人的生命、信仰没有任何意义或关系。
雅各却提醒大家,以利亚也是一个人,与你我都一样的凡人,无论是他的成功、失败,都值得成为我们一生的借鉴。
同样地,也可以运用在其他圣经人物身上,人性的优缺点、成功或失败、喜乐、忧愁,圣灵既然启示了作者把他们的事迹记载在圣经里,就一定有值得学习之处。
以下是人物查经法的研经步骤: 选定对象与范围
一、先选择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例如,以“大卫”作为研究的对象象,可能需要查考的圣经篇幅相当多,所以可分几个段落来研究。
决定研究人物后列出相关的经文,可以借助于圣经工具书籍,以了解该人物的时代及社会背景。
试以犹大君王“希西家”做例子,先藉经文汇编找出有关的经文(参王下十八~廿章、代下廿九~卅二章和赛卅六~卅九章)。
此外,在以赛亚书与弥迦书里,也有部分的经文是针对希西家做王时所写的,有助于了解希西家时代的政治和社会背景。
记录研究对象的背景
二、预备一张纸,将以上经文的观察心得记录下来观察时可以问一些问题。
例如:这个人是谁?有什么特殊的地位?他的职业是什么?他生在什么样的时代里?他所处的环境如何?他做过什么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生命中曾遭遇过什么样的危机?他与人的关系如何?神是如何的磨练他、装备他?他对国家、社会、以致历史有何影响?圣经对这个人行何评价?这些问题并不一定都有答案,但是却可以帮助读者更仔细深入的观察,并把重要的资料都搜集起来。
整理、归纳、分析
三、将记录下来的观察心得加以整理然后编写出一段简单的人物传记,最好是 43 按着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排列,如果无从考查事情发主的时间,就按照其他的系统整理。
〈范例〉 现在将观察到的有关希西家王的部份资料列述如下:希西家的父亲亚哈斯是犹大国历史中一个坏的君王,因为他把亚述帝国的偶像都搬到耶路撒冷来,使以色列陷入拜偶像的罪行,没有专一事奉耶和华。
亚哈斯死后,希西家接续做王,登基年二十五岁,在耶路撒冷做王二十九年,其时犹大仍然是亚述帝国的藩属,当时的亚述王是撒珥根,按照当时的政治与宗教的关系,一个藩属国除了在政治上的臣服外,也要在信仰上敬拜统治国所信奉的宗教,因此犹大国也充满了亚述的偶像,但希西家是一个敬畏耶和华的君王,他决意要冒亚述可能指他为反叛的罪名,而进行宗教改革。
后来埃及因为国势强盛,就支持巴勒斯坦一带的亚述藩属国非利士、犹大、以东、摩押等一同背叛亚述,希西家听从了以赛亚的建议,没有加入反叛的行列,结果叛变失败,亚述对背叛者施以严厉的惩诫,犹大却因为未参加而幸免于难。
到亚述王撒珥根去逝,他儿子西拿基利登基时,希西家进行了宗教大改革,包括废去邱坛、拆毁偶像、洁净圣殿、谨守诫命、遵行祭礼和守逾越节。
后来巴勒斯坦各国再次联盟反抗亚述,推罗王是这个同盟的领袖,希西家这次不理会以赛亚的劝告,差遣使者与埃及结盟,一同反抗亚述,以赛亚认为希西家这样做是背叛耶和华,不肯专心依靠神,却依靠埃及的帮助,但希西家执意在国境内加强防御,开辟水道预备作战,结果叛乱失败,亚述把反抗的势力打垮,又铲平犹大四十六座防御的城邑,希西家被困于耶路撒冷,很多人被屠杀,希西家只好遣使求和,并且纳很多的贡税以求稳固国势。
之后,巴比伦国势逐渐强盛起来,使亚述穷于应付,希西家趁此机会再发动叛乱,但不久西拿基利又把巴比伦控制了,再次移师攻打犹大,把希西家困在耶路撒冷。
西拿基利更日出狂言亵渎耶和华,以赛亚认为亚述实在是大过份了,已超越了神所容许的范围,便预言神要惩治亚述,拯救耶路撒冷,叫希西家专心依靠耶和华,希西家听从先知的话不向亚述投降,结果神派遣使者一夜之间击杀了亚述大军十八万五千人,西拿基利只好撤军返国,耶路撒冷终于获救。
在这期间希西家患了重病,几乎要死,甚至神也藉先知以赛亚宣告他将要死亡,他便向神哀哭祈祷,神又藉着以赛亚答覆他的祷告,加增他十五年的寿数;巴比伦趁机差遣使者前来慰问,并且拉拢犹大加盟反抗亚述。
希西家一心想炫耀财富与能力,使自己在联盟的事上取得较有利的地位,便 44 把国家所有的财富都展示给巴比伦使者观看,这是他骄傲的表现,为此以赛亚斥责他,并预言犹大将被巴比伦所灭,这是希西家所犯的一个极大的错误。
希西家在位廿九年,由他的儿子玛拿西接续做王,圣经对希西家的评价是,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又依靠耶和华,遵行律法,寻求神,在历世历代的犹大王中,没有一人可以比得上他。
综合结论
四、根据归纳分析的结果下结论从圣经的角度来看,希西家是一位合神心意的君王,因为他依靠耶和华,推行律法,在犹大国中进行宗教改革,又勇于反抗亚述,盼能谋求国家的独立。
但他毕竟是个人,难免犯错,因为不听以赛亚先知的忠告,竟自与埃及结盟,遭致国家、人民的亏损,又因人性的骄傲,展示财富给巴比伦的使者看,以致种下灭国的祸根。
此外,他没有好好的教养栽培他的儿子玛拿西敬畏耶和华,因此玛拿西成为犹大历史上一个极坏的君王;虽然是如此,希西家向神的心始终是神所悦纳的。
生活应用
五、完成了传记与评价后,最重要的部份是应用了解希西家的优点与缺点后,再来思想希西家的生命与我们的关系,从他的身上可以得着什么勉励或鉴诫呢?我们学习到希西家在亚述大军压境的危急存亡之际,仍然对神存着极大的依靠和信心。
不但如此,他见到国中处处都是偶像和邱坛,所以他通告全国百姓到耶路撒冷守望,与神和好,亦可见其高举神的话和神的旨意。
而当其年老时因在丰盛和顺利的环境下却骄傲起来,由放他存心炫耀自己的财富与能力,以致种下灭国的祸根,这是让我们引为鉴诫的。
圣经中记载许多人物的事件,确实可以成为我们在生活中应用的基础,最重要的是把这些可应用的鉴诫,交托给神,在祷告中求神赐能力和智慧,以致我们可以分辨出行事与应用的准则。
45 第十四章生命投入读经法 属灵生命的塑造 所谓“生命”,即是全人的,与整个人的意志、感情、理性、身体、灵性都息息相关,且相互影响,因此得以建立一个完全的生命,无论是品格、操守、能力都更像主耶稣基督,最终的目的就是透过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思想、意念把耶稣基督彰显出来,成为他的见证。
所谓“生命投入读经法”,就是读经时,把全人都投入在经文当中,换言之,不单用知识和理性去分析圣经,也要把我们的感情、意志及对神的渴慕等,都投入在圣经的话语里,进而藉着查经,把神的教训化成我们生活的目标与原则,并将地活现出来。
唯有如此,生命才能够真正藉着查经得到塑造,行为也才可能更新、扎实的成长。
另一方面我们会发现,当我们把感情、意志、身体、力行都投入在查经之内时,自然可以开拓我们领受神话语的心境,这是单纯的理性查经所达不到的。
有感情投入的读经,和没有感情投入的读经是相距甚远的,当感情投入时,会使我们的心胸更加开阔,在读经时会体验出更深、更广的境界。
其实圣经中有很多经文,都要求我们把感情投进去,设身处地去感受圣经人物的心境、情趣,及对神的心,甚至他们内心的矛盾等。
这样无形中会提高读经的兴趣,并在感受、默想、体验中,慢慢揣摩到神的心意和性情,以致使我们的品格更基督化,这是生命成长的重要一环。
〈范例〉 例一:路加福音五章12-13记载主耶稣伸手抚摸一个长大麻疯的病人且医治了他,若以理性的态度来解释,只能说它是一件神迹,但假设我就是那位麻疯病人,在饱经麻疯病对身体与心灵的残害之后,面对主耶稣的医治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如果读者能投入故事的角色中,尝试去体验事件发生时的感觉,相信对读者的信仰与灵程的经历都会更有帮助。
麻疯病人,在当时的社会是受歧视的,他们被迫到处流荡,在路上行走时还要大声呼喊:“不洁净啊!不洁净啊!”让行人可以避开,因为按犹太人的规矩,麻疯病人是不洁净的,有时甚至会被人用石头打死,若设身处地的去体会,就可想而知病人的孤单、可怜、痛苦和自卑,也就可以了解为什么主耶稣会伸手摸他。
主耶稣不只医治他的身体也要医治他的心灵,一个长期被人视为不洁净的病人,完全被隔离和孤立,惟有耶稣愿意亲近他,使他尝到“被爱”的滋味,当我们把感情投入在这个故事当中时,便可以更深切的体会到基督的爱是何等的长阔高深。
46 例二:创世记二十二章记载神试验亚伯拉罕,命令他把独生的儿子以撒作为献祭物,亚伯拉罕和妻子经过多年的祷告,一百岁才生下这个孩子,老年得子的喜乐,自然是无法言喻;而当亚伯拉罕听神的吩咐要他献以撒时,那种顺服神与爱儿子之间所产主的矛盾、挣扎又是何等痛苦,他带着孩子一步步走向摩利亚山时,心情又是何等沉重,当他看见神所预备的羔羊时,心灵所得到的释放又是何等的大。
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的去揣摩亚伯拉罕当时的心情,必能了解什么才是“顺服”,何谓“耶和华以勒”及“信而顺服”。
例三:有关以扫和雅各中间的纠纷,当雅各回乡时,心中怀着恐惧,约瑟与兄弟重逢时的悲伤,摩西为以色列民所发的义怒,摩西、约书亚临终时对以色列民殷殷期望,扫罗王的嫉妒,大卫与约拿单的真挚友情,大卫遭受儿子背叛的痛心,以利亚与巴力先知在斗争时的战栗,及他后来求死的软弱,希西家面对死亡时的恐惧,诗篇中诗人对神的渴慕,对敌人的咒诅,先知耶利米哀国哀民的痛苦,哈巴谷先知的忧愤与不平,耶稣为耶路撒冷哀哭,税吏撒该的改变,犹大因卖主而走向自杀之途,约翰爱主的心,使徒保罗为教会和福音的忧心等,只要我们以感情投入圣经的人物当中去查考,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属灵生命的经历 但是设身处地的感受仍然只是停留在思想与感情的层面,并未把信仰深植在生命当中,甚至活出主的教训、主的榜样,所以我们听了神的话,领悟到神的心意,更要立志实践神的教训。
一方面是要单纯的顺服神,另一方面也是透过顺服使我们更了解神的话,体验神话语的真实,进而对神的认识,不只限于知识的领域,而是与神有生命、实质上的相交与沟通。
引用义人约伯曾说过的话:「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
」以往约伯只是耳闻神是大能的,满有恩慈的神,但经过受苦的经验、和神在旋风中向他显现后,约伯对神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改变和体验。
同样我们对圣经的认识,即须把圣经的文字化为生命中的一部分。
诗一一九71:「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
」可见亲身的经历,对我们学习神的话语是极有帮助,当神容许苦难加诸在他儿女身上时,是为了使我们更体会他的心意。
当保罗传福音时,遭遇了许多危机,他曾为加拉太信徒偏离真道而感到激愤,为哥林多教会混乱的情形心绞,经过挨饿、忍饥的旅行布道,在这许多软弱的景况中,仍能体会主的恩典够用,主的能力在软弱的人身上显得完全,保罗这种经历,相信对一个热心爱主、传福音的人,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若想从查经中得到更多的帮助,就 47 要把你的感情投进去,也要把你的生命交给神,顺服他的旨意,这样就能从单单头脑方面的认识进到生命的体验,圣经的话语也就化成你生命的一部分,使你更像耶稣基督。
48 第十五章摩西五经 律法书 摩西五经,又称为“律法书”,是犹太经典中最重要的部分,新约时代的犹太教徒有一派称为撒都该人,他们虽然不接受其他的旧约书卷,却承认摩西五经的权威,由此可见五经在犹太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按照性质来说,摩西五经是属于历史书卷的体裁,是直接叙述的,因此解释摩西五经主要是按字面的解释。
从神学观点来讲,摩西五经有六个重要的教义,如果掌握住这六个教义,自然就了解五经的主要思想。
一、神的创造摩西五经指出天、地、万物都是神创造的。
神创造的教义非常重要,因为这肯定了整个宇宙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由一位有位格、有智慧的神所创造的。
因此宇宙万物,以致于人类历史都是有计画、有方向的进行,并非漫无目的的。
二、人的尊严与堕落神的创造,以人为中心,因为人是按神的形象所造的,人被赋予享用和管理其他受造之物的权利,神使人类拥有极高的尊荣和价值,不过也因着人犯罪,违背神的命令,便从尊贵中堕落了,虽然人在受造之物中仍是高贵的,但人性已经遭到亏损,甚至变得非常丑恶,且陷在罪恶的深渊中,无法自拔。
三、神的救赎虽然人已经犯罪堕落,人心也不断腐化,但神仍为人类预备了救恩,要使人恢复他的尊荣,归回神的爱中,从始祖亚当犯罪堕落开始,神就不断把他救赎的心志启示出来。
四、神的拣选神既有计划要救赎人类,但是应怎样进行呢?神的方法是要拣选以色列民族,透过以色列民使地上的万族蒙福,从神拣选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兴起以色列民族,以致后来出埃及进迦南等事情,都是神施行救赎万民万族的实际行动。
五、神的立约神拣选人,并与人立约,五经中记载神多次的与人立约,但并不表示人与神是站在平等的地位上立约,其实人是没有任何条件、资格,可以与神讨价还价。
神之所以要与人立约,乃是因为神的恩慈与怜悯,而人之是否顺从神的呼召,遵守立约的内容,便决定人蒙福还是受咒诅的命运。
六、神的律法神与以色列民立约,而约的内容就是律法,律法是神心意的显明,由于神是圣洁、公义的,因此他也要求他的子民守约,遭行律法,对神忠心,对人怜悯,律法也可以说是神管理以色列民的宪章。
49 下面将摩西五经逐卷做概括性的介绍: 创世记 创世记原文的意思是“开始”,因此这一卷书论到宇宙万物,及人类历史的开始。
本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至十一章为第一部份,十二至五十章为第二部份。
第一部份,神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一至二章描述神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程序,当时充满了和谐与平安。
第三章开始提到始祖犯罪堕落、罪恶、痛苦和死亡从此便进入了世界。
四至五章,描述了人类文化持续地演进,但同时也受到罪恶不断地侵蚀。
六至九章是神对充满罪恶的世界施行严厉的审判,以洪水毁灭全地,唯独拯救挪亚一家,使人类历史可以延续下去。
十至十一章是记载有关“巴别塔”事件,结果神把人类分散全地,变乱口音,产生了各族、各国。
第二部份,神的拣选从整个人类转而集中在亚伯拉罕和他的家族身上,神的救赎计划需要透过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伸展出去。
十二至廿四章都是以亚伯拉罕为中心,二十五至二十七章论到以撒,二十八至三十六章的重点是以撒的儿子雅各;从三十七~五十章,叙述的焦点便放在雅各的儿子“约瑟”的身上,这期间雅各全家迁移到埃及,成为后来出埃及记的历史背景。
在阅读创世记时,不妨留意神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约,最后全书以神必看顾他的子民做为应许。
出埃及记 全卷书的主题是救赎,记载神如何藉着摩西拯救以色列民离开为奴之地—埃及,且将他们分别出来成为神圣洁的子民,以耶和华为他们的神。
全书可分为三部份: 第一部分,一至十二章描述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情形,包括以色列人在埃及受苦,神呼召摩西拯救以色列民,摩西与埃及王法老的争辩,神降十灾,最后才使法老屈服,允许以色列人离开埃及。
第二部分,十三至十九章以色列人出埃及前往西乃山的行程,其中有法老反悔,以至派兵追赶,以色列人过红海和抵达西乃山,预备接受神的吩咐。
第三部分,二十至四十章神与他的子民在西乃山立约,并向以色列人颁布律法:律法的范围很广,包括宗教、道德信仰、及人伦关系、民事诉讼等。
此外,神也指示以色列民如何建造会幕,并订下有关祭司和敬拜神的法则。
50 利未记 主题是圣洁全书基本上是一部法典,描述对神圣洁的事奉,应当遵守的方法和条例,更提醒民众,耶和华神是圣洁的,以色列民也当分别为圣。
一至七章是有关祭祀的条例和意义。
八至十章指出祭司应当如何分别为圣。
十一至十五章是有关日常生活的律法,如何防止不洁的事情。
十六章特别介绍赎罪日的条例,是一年一度为百姓赎罪的日子。
十七至二十七章继续介绍有关圣洁生活和敬拜神的律法,并包括对遵守者赐福的应许,和向违命者降灾的警告。
民数记 是记载以色列人在往迦南地的途中,因为不信和背逆,而辗转在旷野漂流四十年的历史,民数记共记载了两次,有关以色列人清点人民的数目之事,本书因此而得名。
全书也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一至十四章描述以色列民领受诫命与律法,离开西乃山往巴兰旷野的加低斯。
第二部分,十五至二十一章9节描述摩西派探子窥探迦南地,因以色列民对神没有信心,以致他们要从加低斯转回在旷野过漂流的生活。
第三部分,二十一4节至三十六章描述神再次帮助以色列民向前迈进,直到约旦河东的摩押平原,预备过河,去得神应许之地—迦南。
这一卷书的特色就是充满了以色列民的怨言和对神、对摩西的背逆,以致招惹神的愤怒,所有从埃及出来的人,除了迦勒和约书亚外,全部不准进入应许之地。
申命记 最后一卷书申命记,它的意思就是第二次颁布律法。
以色列民经过四十年旷野漂流的生活后,神再次领他们来到约旦河东,第一代从埃及出来的人都已经去逝,因此摩西再次把神的律法向第二代的以色列人颁布,并且勉励他们遵行,不可忘记。
同时也当以敬畏耶和华的态度在迦南地定届。
一至三章是重述过去的历史,以后便是摩西把神的律法陈明给以色列民,并呼吁他们谨守、遵行,必蒙福祉,若背弃耶和华去事奉别神,则必遭祸,生、死、祸、福都摆在以色列面前,让他们自由选择。
51 第十六章旧约历史书卷 历史书 从约书亚记起,到以斯帖记为止,称之为历史书,这包括约书亚记、士师记、路得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记上下、历代志上下、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和以斯帖记等。
这些历史书卷所记载的历史时期,包括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攻占迦南地后,历经士师、王国时代、南北分裂、灭亡、被掳至归回的时期,可以说已经包含了以色列民族的兴衰史。
最重要的是从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中,看见神在他子民身上的作为,救赎计划的展开和其他属灵的教训。
历史书卷虽然写的都是以色列的兴衰,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彰显神在历史中的作为。
圣经中所记录的历史事件,并不一定在政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却是具有丰富的属灵意义,使我们更认识神。
历史书卷的文体也是以叙述性为主,因此在解释时,主要是按字面的意义来分析,以下将为每一卷历史书做概括性的介绍。
约书亚记 约书亚记的主角是摩西的继承人约书亚,内容在描述约书亚如何领导以色列人攻打迦南,取得那地为业,然后把它分给不同的支派居住。
属灵的意义就是神救赎以色列民,不单要带领他们离开为奴之地—埃及,更是要带领他们进入丰富且美丽的新境界,就是神所应许的迦南美地,这样才算是完整的救恩,从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与迦南各民族争战中,我们可以学到以下几个属灵的功课。
1.神的大能约书亚带领百姓走乾地过约旦河,攻取耶利哥城、艾城和其他城邑,显明是神的大能帮助,而不是靠以色列人本身的力量。
2.神的信实迦南美地是神应许要赐给以色列人为业的,神忠于他的应许,帮助以色列人攻取那地,看得再深入些,也是神忠于他的救赎计划,建立他的选民,赐他们地土,然后透过他们使万族得福。
3.神是圣洁神吩咐以色列民要灭尽当地的居民,因为他们的宗教与道德都是极其邪恶败坏,但以色列民因不肯遵从神所吩咐,以致于逐渐被异族、异教所同化,这也可成为后人的鉴诫。
士师记 52 在记录从约书亚之后到膏立扫罗为王以前,以色列在迦南地的历史。
士师是以色列在设立君王之前的领袖,他们从神那里得着能力去执行神赋予的任务,管理以色列人,带领百姓与外邦争战,一些有名的士师包括俄陀聂、底波拉、基甸、那弗他、参孙等。
以色列本是神特别拣选、呼召出来归向他的民族,以色列各支派之间的维系,也是靠着对神的共同信仰,没有任何特殊的政治组织,也未设立君王,是一个神治社会。
从士师记可以看见以色列人已被迦南地的异教偶像崇拜所吸引,不肯专一事奉耶和华,也未谨守西乃山的律法,因而导致以色列国全然混乱,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而以色列人在士师时代的历史,可说是由背弃神,而遭受敌人的欺压,才呼求神兴起士师来拯救他们,这些情况周而复始的发生,从多数以色列人的背逆,及神一次又一次的宽恕与拯救,使我们深刻体会了神的慈爱与容忍。
路得记 此书的中心主题是描述一位摩押女子「路得」。
她原是外邦人,但她对耶和华神的信心,使她离开本乡本族,跟随婆婆回到犹大的伯利恒,在她们生活遇到艰困时,藉着一位近亲波阿斯得帮助,波阿斯按照当时的风俗,娶路得为妻,替她的丈夫传后,也因此保存了夫家的产业。
其后波阿斯与路得生了俄备得,是以色列有名的君王—大卫的祖父。
这卷书给我们一个很宝贵的信息,就是神的救恩也临到相信他的外邦人,不单如此,在神的救赎计画中,连外邦人也可以在弥赛亚的家谱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此外路得的孝顺与忠诚也可成为今日的榜样。
撒母耳记 此书的内容,包括从最后一位士师到大卫王的晚年,撒母耳就是以色列的最后一位士师,也可说是以色列历史中承先启后的人物。
他膏立扫罗为王,结束了神治时代,使以色列迈入了王国时代,以色列也从此由神权国家变为与外邦相同的君权国家,从消极面来讲,这是以色列人厌弃神的统治,也是对神管制缺乏信心的表现(撒上八19);从积极面来看,神仍然容许君王制度的存在,并拣选君王做为他的代表,管理他的子民。
扫罗虽然是第一任君王,但他却骄傲且常常违背神的命令,以致无法达成神交付他的使命。
接续王位的大卫是合神心意的人,他成功的建立了以色列王国,神向大卫重申对他列祖的应许,并指出王与王国的永恒性,大卫成为弥赛亚的预表,而他的王国也象征着弥赛亚神圣的国度。
列王记上下 53 记载从所罗门王开始,以致王国分裂成为南北两国,南国是犹大,北国是以色列,然后描述两个王国的权柄与治绩,两国彼此对敌直到相继灭亡为止。
北国诸王全部背叛神,不谨守律法,而南国诸王中,则有部分是敬畏神,而也有背叛神的,因此就经常演变成「中兴复国」的现象。
经文中详细记载每一位君王所行,是在耶和华眼中看为正或看为恶做标准,可以说是从神的眼光对列王做评价,至于国家的兴衰则完全在于是否遵守神的律法。
历代志上下 除了记载家谱以外,记述了从大卫王开始一直到犹大灭国为止的历史,历代志上、下与列王记上、下不同的地方,在于后者是描述南北两国诸王的事迹,而前者则集中在南国犹大诸王的事迹上。
此外历代志也在补充列王记上下有关犹大诸王记载不足之处。
从教义而言,历代志的作者是要提醒被掳归回的犹太人,专一的敬畏神,因为国家的兴衰,全在乎他们对神是否忠诚。
以斯拉记 是紧接着历代志的事迹,毁灭犹大的巴比伦也被新兴的波斯国所灭,在巴比伦为奴的犹太人转而受波斯帝国的统治,波斯王古列在神的感动之下,准许犹太人回归故国,重建家园。
所罗巴伯率领第一批犹太人回归,并积极重建圣殿,回复耶路撒冷的敬拜,后来以斯拉又率领第二批人回归,重建犹太人对神的忠心,并以神的律法教导他们,特别是禁止再与外邦女子通婚的事件发生。
从属灵的意义来看,这是神的信实与守约,保守带领犹太人回归,神的全知与大能,保证了神救赎计划,不致因犹太人的背逆而失败或中断:另一方面,真诚的敬拜生活与彻底的认罪悔改是构成属灵复兴的要素。
尼希米记 其重要关键人物—尼希米,是第三批归回犹大省的首领,他并非宗教领袖,但神却使用他来担负这次神圣的任务,主要的工作是率领以色列人重建耶路撒冷的城墙,并与以斯拉共同带领民众归向神,进行宗教改革。
从以斯拉记与尼希米记,可以明白神要重建归回的犹太群体,使他们经历劫后余生,重新归向神,成为一个圣洁的国度。
以斯帖记 在描述一群没有归回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他们仍然散居于波斯各地却险遭恐布的 54 灭绝之祸,若非神恩待眷顾、拯救他们,犹太人早已被外族歼灭了。
这次的事件产生了犹太人的普珥节。
「普珥」的字根是「签」的意思,哈曼曾摇签决定屠杀犹太人的日期(参斯三7),所以按此命名设立节期;历年来,它成为犹太人中相当流行的节期。
全书虽然没有提到「神」这个字,但神的作为确实一直非常显明。
55 第十七章诗歌智慧书 诗歌智慧书 在圣经中有几卷书被通称为诗歌智慧书,包括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和雅歌,这些书卷的特色,都是用诗歌体裁写成。
其实除了这些书卷外,旧约里面还有很多诗歌体裁的经文,如耶利米哀歌,但此卷书也可当先知书来处理,还有其他的先知书,许多宣告,都是以诗歌形式表达出来,极为优美。
在历史书卷中偶尔也会有诗歌性质的写法出现,如摩西与米利暗在以色列人出埃及过红海后的颂歌,就是很好的例子(参出十五章)。
辨别诗歌文体 诗歌文体的特殊风格和修辞会影响我们的解释,因此在讨论个别的诗歌智慧书之前,首先应认识希伯来诗歌的特性。
希伯来诗歌与中国诗歌有些不同,中国的诗词非常注重押韵、平仄和字数的原则,但这些对希伯来诗而言,却不是最重要的,它反而是注重思想上的对称,最常见的“对称”有几种:
一、相同的对称例如诗篇十九篇1节:“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
”下半节只是在重复上半节的意思,诸天与穹苍相同,诉说与传扬一样,神等于他,而荣耀与手段也是平行。
下半节的重复只是为了加强表达上半节的描述。
二、相反的对称如箴言十五章1节:“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
”此处回答柔和与言语暴戾相反,使怒消退和触动怒气也相对,其实下半节仍然是在表达上半节的意思,只不过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说罢了。
三、综合的对称以下半节的经文扩充或补充上半节的意思,如诗篇一一八篇18节:“耶和华虽严严地惩治我,却未曾将我交于死亡。
”此经文下半节,指出神惩治的程度,又如诗篇一一九篇9节:“少年人用什么洁净他的行为呢?是要遵行你的话!”后半节的经文在答覆上半节所问的问题。
应当留意的是,在解释这种对称时,应尽量找出一个含义,如上面所引用的诗篇十九篇1节,就不能过份咬文嚼字的猜测“诸天”与“穹苍”究竟有何不同,也不可硬把“荣耀”与“手段”的字面解释分开,事实上这两句合在一起,只是要表达神在大自然中彰显他的作为和荣耀,这也就是希伯来诗的特色。
56 诗歌修辞的解经原则 解释诗歌要注意的另外一点是—修辞。
由于诗歌注重意境和感情,所以常会用较夸张的笔法来形容,或用比喻,甚至用人格化的方式去描写人和事物;例如:诗篇六篇6节:“我因唉哼而困乏,我每夜流泪,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湿透。
”在此诗人的泪水,并非真的多到把床榻漂起,显然这是一种夸张的笔法,是一种以辞意的意境来表达,又如诗篇三十一篇3节诗人称耶和华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这是比喻说法,用来形容神的保障。
此外,在诗篇九八篇1节:“耶和华的右手和圣臂施行救恩。
”难道神真的是有右手、有手臂吗?神是个灵,并非有形体,这种说法是把神人格化,人的描述,以“右手”和“圣臂”代表他的能力,同样第八节说:“愿大水拍手,愿诸山在耶和华面前一同欢呼。
”都是以人格化的说法来表达欢呼喜悦的情景。
了解诗歌中这些特殊的修辞后,要注意的是,在解释诗歌时,不可在字面上去分析含义,也不宜把思想扯得离题太远;而是要找出这些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意境。
既然诗歌注重的是在表达作者的感情,因此读诗歌时便不能单单用头脑的知识去分析,也要用心灵、感情去领会,才能真实的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念;例如:诗篇四十二篇1节:“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
”这句话如果不用属灵的经验与心灵的感受去理解,是无法进入作者的心境。
智慧文学 智慧文学最兴盛的年代,是在大卫王朝建立后,及所罗门王的时期,当时国势安定繁荣、文学与艺术得到大力的推展,以探讨人生和伦理为主的文学,即“智慧文学”也就应运而生;加上所罗门王本身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君王,在他的推动下,智慧文学在犹太文学历史上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智慧文学一般都以诗歌的体裁写成,因此前面所提的解释诗歌的原则,也可以运用在智慧文学上:但智慧文学有它特殊的性质,是不可忽略的。
在现有的旧约圣经里,约伯记、箴言、传道书及若干首诗篇,如第
一、三十七和四十九篇等,都是属于智慧文学的体裁,通称为智慧书。
写作重点 这些书卷在文体和主题方面都与摩西五经、历史书卷和先知书不同。
摩西五经注重律法,历史书卷与先知书,是把神的救赎计划与以色列的历史合并,但智慧书的重点则是在讨论处事之道和对人生的体验,通常都以格言的方式表达。
但不要因此误认智慧书与旧约其他的书卷毫无关连,在始祖犯罪时,女人就是误以为吃了分辨善恶树 57 的果子,就可以得着智慧,结果却失去了真正的智慧。
后来的约瑟是智慧人物的典型代表;摩西时代神赐律法给以色列民,目的就是要使他的子民在万族万民面前,成为有智慧的民族(参申四5~6)。
如果把旧约中所讲的“智慧“”分析一下,便可以发现它与律法有极密切的关系,因为智慧不单单是指头脑的知识和聪明,而是与整个人的品质有关,特别是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艺术:要得到“智慧”,关键乃在于敬畏神,这是整本智慧书的重点,唯有敬畏神才能成为真正有智慧的人,为什么呢?因为透过认识神为创造的主,又保守管理他所造的,才会肯定人生在世的自我价值,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进而才能懂得做人处事的道理。
智慧书的启示 智慧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一个敬畏神的人,会喜欢聆听且思想神的律法,更以遵行神的律法为乐,因着爱神,尊神为大,不随己意而犯罪,违背神的心意,引发神的愤怒和惩治;此外,当人全心信靠神之后,必会认定神的应许做为生活中的目标与力量,纵使在生活、环境中遭遇困难或试炼,依然专心仰赖、等候从神来的帮助,而不轻易向罪恶低头,若有这样的信心,甚至落在苦难的光景中,仍然可以赞美神,这种敬畏神的态度和人生观,可以说是解开智慧书的钥匙。
以下将按诗歌、智慧书的次序逐卷介绍: 约伯记 这是一卷描述人生经历苦难的书,特别指义人受苦;从人生的经验中,经常会看到,甚至经历过恶人享福,好人受苦的不公平现象,整卷约伯记提供了宝贵的属灵经历。
因着约伯敬畏神,且行为正直,神就大大的祝福他,赐他丰盈的财富,却引起撒但在神面前的控诉,说他是为着这些财富才爱神;于是神容许撒但夺去约伯所有的一切,又击杀他的儿女,更使他全身长满了毒疮,苦不堪言;有一次他的朋友本来要安慰约伯,却演变成教训,认为他受苦难的折磨,是因为犯罪,以致于受惩罚和管教,但约伯否认所遭遇的是因着罪的缘故,最后神在旋风中向约伯说话,神以造物之奇妙伟大,使约伯自觉渺小,当他与这位全能、全知的神相遇之后,他的信心得以重新建立,他把自己全然交托给那大而可畏的神。
全书的高峰在四二章五节,约伯向神的回应:「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
」经过苦难的熬炼后,约伯对神及属灵的认 58 识,都更深一层,也更直接和真实,约伯至此才懂得何谓真正的「智慧」。
诗篇 诗篇是由一百五十篇希伯来诗汇集而成,因此在各篇之间不一定有很密切的关连,大部份的诗篇都有标题,如摩西的祈祷、大卫、亚撒的诗等。
其中有十四首在标题中也都说明了其背景:分别是第
三、七、十
八、三十、三十
四、五十
一、五十
二、五十
四、五十
六、五十
七、五十
九、六十、六十三和一百四十二篇,了解这些诗篇的背景,可以帮助我们在阅读时,更能投入诗歌所描述的内容和境界。
这一百五十首诗篇中,主要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赞美诗作者以邀请人、大自然或其他的事、物,一同来赞美神,然后是赞美的内容,包括在过去历史中看见神的大能与作为,及神的属性如:慈爱、公义、信实、圣洁等,最后才是结论,通常是重申引言中邀请的话;诗篇一一七篇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一节是引言,作者宣扬万国要赞美神,第二节上半段描述为何要赞美神,因着神的慈爱和诚实,下半部为结论,重新宣扬万国、万民来赞美神。
第二类是感恩诗作者经历了神在他身上特殊的恩典而感谢,作者除了感恩之外,也有鼓励和劝勉世人的含意,例如:诗篇四一篇,一至三节是作者对世人的劝勉,从第四节起,作者叙述他个人病中的经历,并且遭受仇敌的欺凌,一直到
九、十节转变为作者的祷告,求神怜悯,第十一和十二节是神答覆了他的祷告,扶持他。
第十三节是结论,也是作者对神的称颂,除了各人对神的感恩外,也有群体所写的感恩诗,如诗篇第六七篇就是整个以色列民对神所赐的福,及所给予他们丰富的土产而感谢他。
第三类是祷告诗严格来说赞美与感恩都是祷告,但此处的祷告指的是祈求,这类的诗篇约占六十篇;这种诗的格式通常是以呼求神的名字开始,接着是祷告文,陈述作者所遭遇的难题,及神为何要垂听他的祷告等;有时也会加上一些许愿,就是当神如果垂听了他的祷告,他就会以……来回应所蒙的恩惠。
在读诗篇时,要特别留意作者已求神垂听祷告的原因,这对信徒在操练祷告生活时,颇有帮助。
一般而言,作者所描述的原因,包括有神的属性—他的仁慈、良善、信实、公义或是神的荣耀等;以诗篇五十四篇为例,作者一开始就呼求神的名:“神啊!”紧接着就是祷告文,求神救他,且为他伸冤,作者陈明了他的困难,有强暴的人要陷害他,作者呼求神垂听他的祷告,他更抓住神的应许和荣耀,最后他许愿要献甘心祭给神,并称颂神的名,是诗篇中的诗。
除了这三大类型外,还有君王、智慧、朝圣诗篇等其他类型。
59 以上所分析的是较理性的结论,但也要观察作者的感情,我们一方面要了解作者描写诗篇的原意,及待篇对当时的人行何属灵的教导,才可能深入去思想,当如何把诗篇应用到今天的世代中,与个人的关系又是如何? 箴言 箴言这卷书汇集了许多人生格言,这些格言大多是从人生际遇中慢慢累积下来的经验,归纳起来用以勉励后辈。
箴言书可以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卷,内容强调敬畏神是智慧和知识的开端,及敬畏神的人生当有的态度与处事原则;也可说是把律法中的精神、公义、诚实、恩赐、聪明等实践于生活中的具体引导,甚至连生活中较细腻的部份也都有清楚的教训。
由于箴言书是采格言汇编的方式,结构较为散乱,很难找出一个大纲来,所以“综合查经法”不容易应用在此卷书,分析箴言书最好的方法是用「分题查经法」,因为箴言中的格言,有许多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例如:愚顽人、恶人、言语、朋友、贪财、怒气等题目,都分散在箴言书的各章、节里,均是很好分题查经的材料。
传道书 此书一开始就指出生命的空虚,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历史永远是循环不息,丝毫没有明确的意义,生命中的劳碌、享受、财富与名誉、地位,甚至丰功伟业,到头来都会成为过去,死亡是每个人生命的终点站,生前所作的一切都无永恒的价值;但传道书三章11节:“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主(原文是永远)安置在世人心里。
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
”这里把人心中的矛盾都陈明了;人凭着自己的智慧,无法把体验归并起来,做出合理的解释,生活好像是一张张拼凑起来的碎布,总觉遗憾,总有缺陷,并不完整。
但,人心中充满了对永恒价值的渴慕、追求,不惜费尽一生的精力去寻求,换来的仍是“虚空”,所以所罗门集一生的经验,在晚年完成此书,警诫、劝勉世人,应追求日光之下积极的人生。
而追求积极人生的唯一方法就是“敬畏神”,这是传道书最后两节的结论,在敬畏神的大前题下,人的生活、工作、劳苦甚至享受才显出属灵的意义,因为神是创造者,他乐意把所造之物赐给人享用,只要存着感恩的心接受。
此外,敬畏神的意思,即应当在生活行为上谨慎遵行神的诫命,因为一切的事或善或恶,有一天都要受神的审判,所以不可不存敬畏神的心。
雅歌 60 最后是雅歌,它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的诗歌,就像是一出歌剧,最脍炙人口、扣人心弦的部份是第八章六到七节,描述爱情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残忍,爱情众水不能息灭,大水也不能淹没,若有人拿家中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
有不少解经家认为此处所提到的爱情不单是指人世间的“男女之爱”,也代表神与以色列民之间的关系,或预表基督对教会的爱,雅歌并非仅是人间的爱情故事,也是神对他子民之间一幅爱的图画。
61 第十八章先知书 何谓“先知” 前面已经谈过旧约圣经中有不同的分类,分别是:摩西五经、历史书卷与诗歌智慧书,剩下的统称先知书,这些书卷都是由先知所写的,包括以赛亚书、耶利米书、耶利米哀歌、以西结书、但以理书、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迦书、那鸿书、哈巴谷书、西番雅书、哈该书、撒加利亚书和玛拉基书一共有十六卷。
前面五卷称为“大先知书”,剩下的十二卷称为“小先知书”;所谓大小,是按照每卷书的篇幅长短而分的,要了解先知书,首先要知道何谓“先知”? 神的代言人 在中国人的印象里,“先知”就是具有超然的、先知先觉能力的人,但这是中文的翻译,原文并非如此。
按“先知”原文的解释,即是“被神呼召替神讲话的人”。
在出埃及记七章一节,把先知的功能形容得非常清楚,耶和华对摩西说:“我使你在法老面前代替神,你的哥哥亚伦是代替你说话的。
”最后一句:“你的哥哥亚伦是替你说话的。
”从原文直译就是“你的哥哥亚伦要做你的先知”,这就是先知职份最确切的写照。
先知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神的代言人。
神原来选召摩西做他的代言人,但摩西以自己拙口笨舌为理由推卸使命,于是神另选亚伦作为摩西的代言人,就这样神把命令传给摩西,摩西再传给亚伦,然后由亚伦向百姓或法老王宣讲,藉此把神的旨意传达出来。
由此可见,先知的主要功能就是做神的代言人,把神的旨意向当时的民众宣告,在此前提下,先知也会说预言,但并非是为了说预言而说,更不是为要满足人的好奇心而说,先知说预言的目的,为要对当时的百姓提出警告或者劝勉,提醒以色列民作合神心意的事。
例如:先知阿摩司预言北国以色列的倾覆时,他的目的并不是要恐吓百姓,而是针对当时以色列国的社会风气,那种奢靡、败坏的警诫:要摇醒百姓,莫沉唾在虚假的安全感中,使以色列可以重新遵守神的律法,以致悔改离开他们的恶行。
百姓的代求者 除了“代言人”和“说预言”以外,先知的另一个职份就是“代求者”,代表百姓向神祈求。
再以阿摩司为例,当他见到异象,知道神要降大灾祸给以色列时,阿摩 62 司曾经两次向神祈求,求神赦免以色列的罪,不要降灾祸给他们,以上所讲的都是有关先知的工作内容。
接着要思想解释先知书的方法:
一、先知书的文体,大多数是诗歌体裁,因此前两章所谈到解释诗歌书的方法,也同样可以应用在解释先知书中。
二、由于先知是神的代言人,代表神向人宣告神的旨意,因此历史书卷的释经原则,特别运用于先知书,乍看之下,每一卷先知书所讲的内容好像都差下多,但深入分析、查考其历史背景后,读者自然会对先知书的阅读感到兴趣浓厚。
三、先知书里有不少的预言,当如何去解释这些预言呢? 预言的种类 圣经预言的特性,旧约中的预言,大概可分三类: 第一类是有关以色列国的预言第二类是关于外邦人的预言第三类是关于弥赛亚的预言 预言的性质包括宣布、警告、劝慰、应许、祝福等,这些预言很多都已经应验了。
如那鸿书预言亚述的倾覆,俄巴底亚书预言以东的拆毁,阿摩司书论到以色列的被掳,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都谈到犹大的衰亡等,在旧约的时代就已应验了。
先知书里谈到弥赛亚降生的预言,也在耶稣基督降生时应验了;不过圣经里还有许多的预言仍然未实现,或正在进行之中;如圣经里捉到不少有关末世的预言,特别是主再来之前,将要发生的景象,像天灾人祸必增加,世人道德的堕落,甚至教会中出现假师傅、假先知等。
这些事实已不断在我们的眼前出现,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倾向;至地大罪人敌基督者的兴起、哈米吉多顿大战、新天新地、大审判等,则是要等到将来才会应验。
引用一位圣经学者的话:“圣经中并未提供我们足够的资料以预知未来的事,但却有足够的资料让他的儿女知道,唯有基督是未来的主。
”因此在解释预言时,并不需要刻意的替未来勾划出历史发展的蓝图,因为神的心意,并非要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主要是让我们知道他是历史的主宰,使他的儿女在盼望、等候中得着力量。
预言渐进的启示 63 另外圣经的预言是渐进的,当先知第一次讲一件预言时,可能并不太清楚,但后来去越讲越显明。
有关弥赛亚的预言,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创世记三章15节只提到女人的后裔要伤蛇的头,但女人的后裔是指谁并不清楚,至九章26-27节,范围就逐渐缩小,把盼望放在闪的后裔身上,十二章至十三章,只把范围定意在亚伯拉罕的后裔上,到四九章十节,神的应许落到犹大支派的身上,撒母耳记下七章神与大卫家立约时,弥赛亚的应许就指明出于大卫的子孙。
此外,比较具体的预言也逐渐出现,加以赛亚书七章预言救主将从童贞女而生,弥迦书则预言了救主诞生的地点,在犹大地的伯利恒城,以赛亚书五三章更预言弥赛亚要作为受苦的仆人,及他受难的情形;这些都是弥赛亚预言逐渐进展,越来越清楚的例证。
有些预言都已应验了,但完全的应验,还要等到将来。
〈范例〉 例如:先知书里曾分别预言弥赛亚第一次和第二次降临,却又常把二次的降临放在一起,很容易使人误认为是一次,就像我们从远处望见两座山,以为二座山连在一块,其实走近一看,才发现两座山峰之间,是有一段距离;同理,先知把第一次与第二次的降临放在一起讲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时候到了,主耶稣第一次降临时,路加福音四章18-19节记载主耶稣引用以赛亚书六十一章1-2节的经文在自己的身上,但他只读到:“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就停止,表明主第一次降临的使命就到此为止,并没有继续念第二节下半节的经文,因为他第二次降临时,才展开审判的工作;但以赛亚却把两个放在一起;这种预言的重叠性是解释预言的人应该留意的。
还有某些预言是具有条件性的,如约拿向尼尼微城的人宣告神的审判,最后尼尼微人向神悔改,神便后悔,不降灾祸给他们。
因此我们解释预言时,也要观察是否有附带的条件,由于圣经的预言是分布在不同的章节里,所以在解释预言时,最好不要以某章节作单独的解说,而是要用分题查经的方法,把同一论题的预言综合比较,这样可以完整些。
最后解释预言时,尤其是将来才成就的预言,切忌过份的主观或武断,如果不是经文有很清楚的记载,不要太过肯定某一种看法,当以谦卑等候的态度等候神,让神透过历史去解释圣经的预言。
先知信息的重点 一般来说,先知信息的重点在于:(一)神在西乃山与以色列人所立的约,(二)神与大卫家所立的约。
西乃山的约包含了神给以色列民的律法,而大卫家的约,是指 64 神对大卫家的应许与恩典,神拣选了耶路撒冷做他的圣城,又应许给大卫永远的王朝,西乃之约是对以色列人颁布极严厉的律法要求,而对大卫家的约却似无条件的应许,先知的信息就是环绕着这两个约而发的,以下将分成四点说明:
一、约的选召神与以色列民立约,这是出于神的恩典、拣选以色列成为他的子民,他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把迦南地赐给他们为业,这是神恩典选召的明证,神以恩典选召以色列,并与以色列立约,这个事实成为先知指责以色列民的依据。
二、约的履行西乃山的约,把神对其子民的要求表明出来,其中包括宗教上对神的尽心、尽意、尽力,道德方面圣洁的要求和对人的爱心,并且要以行动表明出来,但自从以色列民在迦南地定居之后,逐渐受到迦南宗教的影响,迦南的巴力崇拜也逐渐渗透在以色列人对耶和华的崇拜当中,导致人民只以祭礼和祭物去讨神的喜悦,而忽略了道德的要求,后来外邦列国的宗教也纷纷被引进耶路撒冷,耶和华的敬拜遭受藐视,这是以色列民宗教的背叛,而对律法的藐视,导致以色列民在道德上的败落。
此外,在先知时代,国家的经济演变成贫富悬殊的局面,有钱人却仍贪得无厌、欺压贫穷,而为官者又偏袒有钱、有势的人,造成社会上很多不公平的现象。
这是以色列民道德败落的另外一面,全然失去对穷乏人的关怀,以色列人无法实践律法中爱神、爱人的要求,这些失败变成先知斥责以色列民的主要内容。
三、约的审判神是公义的神,以色列民背约,以致丧失了神子民的资格,使整个国家、民族都落在神公义的审判之下,以色列与犹大的多灾多难都与他们行恶离弃神有关,这是先知解释国家危急的主要原因。
四、约的应许纵然以色列民背约,但神仍是守约施慈爱的神,神给大卫家的应许并没有因为以色列民的背逆而废掉,以色列民所受的羞辱并不全然是神惩罚的缘故,也是神要透过苦难来磨炼、洁净他的子民,那些愿意悔改信靠神的人,神会保守他们渡过危机,因为神的恩典、慈爱、怜悯、信实,神要保留一群余剩的人,就是经过大灾难仍然存留的。
以下是先知书各卷的主要信息: 以赛亚书 这是先知书最重要的书卷之
一,“以赛亚”的意思是“耶和华是救恩”,这句话带给以色列民极大的盼望。
以赛亚书前三十九章是南国犹大受到亚述威胁,以赛亚指出 65 国家的危急是因为众民的罪,并呼吁他们悔改信靠神,不要依靠政治势力和外邦的假神:第四十到六十六章是安慰的信息,他指出犹大被掳到巴比伦后仍要回归,神要施行大能拯救他的子民,好像另一次出埃及事件一般;在这段经文中所谓“仆人之歌”,弥赛亚将以仆人的形象出现,为世人带来拯救、盼望。
耶利米书 在描述巴比伦已取代了亚述帝国,成为犹大国的最大威胁,这卷书中最大的特色,是它描述了许多耶利米的心境与感触,使世人看到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耶利米非常爱国,他不断传达神要来审判的信息,以至被同胞、手足指为卖国贼,这正是他痛苦的所在,耶利米书的信息较消极,但也含括被掳后的盼望。
耶利米哀歌 这是一篇诗歌,主要是在描述主前五百八十六年耶路撒冷陷落在巴比伦手中的光景,先知为此哀哭,也为百姓的罪哀哭,但书中仍然充满了盼望。
以西结书 主要对象是被掳到巴比伦的犹太人,全书分为五殷,一至三章是以西结蒙召做守望者,四至廿四章是耶路撒冷将要被毁的警告,二十五至三十二章指出神的审判将要临到列邦;三十三至三十九章是耶路撒冷被毁后,以西结预言复兴的日子将要来临,最后四十至四八章是以西结看见新圣城,和圣殿的异象。
但以理书 这是一本既有趣又难懂的书卷。
前六章记载但以理和他三个朋友在巴比伦和波斯帝国中的遭遇,他们因着敬畏神,而胜过一切困难:后六章记载但以理的异象,列国将要倾覆,神的子民却要得胜。
何西阿书 它的对象是北国的以色列,藉着何西阿娶淫妇为妻表明神永不改变的爱,与神因以色列民离弃他的伤心。
约珥书 它的背景资料可查寻的并不多,前半部是审判的信息,后半部神应许赐下圣灵审 66 判外邦与犹大蒙福的预言。
阿摩司书 其对象也是北国以色列,先知在这里措辞严厉斥责社会上的不公平,宣告审判将要临到,但以后仍要复兴。
俄巴底亚书 是旧约圣经中最短的一卷,指责以东帮助外邦人谋害犹大并应许犹大的复兴。
约拿书 在描述先知约拿被差遣到外邦尼尼微城传道的经过,约拿狭窄的心胸与神的宽大为怀恰好成了明显的对比。
弥迦书 是对犹大社会中不公平的现象,做出严厉的指控,但先知在宣告审判之后,救恩也将要临到以色列,弥迦书特别预言以色列的未来,弥赛亚的降临及弥赛亚的国度。
那鸿书 它的信息论到以色列敌国亚述的覆亡,这是出于神的审判,也是对犹大国的安慰,全书内容也以尼尼微城为主,先知再次宣判尼尼微的灾难,因此可说是约拿书的续篇。
哈巴谷书 它是描述先知对神的一个质询,为何社会上有许多不公平的事?为何残醋的巴比伦竟然成为审判犹大的工具?先知经过与神面对面的交通后把质询化为颂歌。
西番雅书 它的背景是在约西亚做犹大王时,在前二个君王玛拿西与亚扪的治理之下,国家的宗教与道德,败落到极可怕的地步,先知宣告神将要审判犹大的信息,同时警告说列邦也要受罚,并指出神应许复兴的盼望。
哈该书 其描述的对象是一群被掳归回的犹太人,他们着手重建已经拆毁的圣殿却半途而 67 废,先知鼓励他们不可停止,将来神必定会赐福。
撒迦利亚书 这卷书也是鼓励归回的犹太人重建圣殿,神应许要复兴耶路撒冷重建圣殿,洁净子民,但后半部九~十四章与圣殿无关,主要是重述了先知所讲的预言,并提到弥赛亚来临和末日的审判。
玛拉基书 玛拉基是先知群中的最后一位,他一面斥责和审判百姓的罪过,另一方面预告弥赛亚国度将来的荣耀。
当时,距犹太人自被掳之地巴比伦返回耶路撒冷已逾一百年,归回后对宗教的热忱,已随着岁月逐渐消退,百姓再度对宗教漠不关心,对道德散漫放纵,此书在呼吁悔改,顺服神命令,同时也严责叛逆和抗拒者,并在最后一章宣告神是最终的胜利。
68 第十九章预表的解释 何谓“预表” 什么叫预表?预表就是将来要发生的事,以现在的事预先表示出来,旧约时代的人、事、物除了本身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以外,还隐含着未来的意义,与新约时代的人、事、物有前后呼应的作用,那么前看便可说是后者的预表。
例如旧约亚伯拉罕把童子以撒献在祭坛上,是预表新约神以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钉在十字架上为世人赎罪:旧约中合神心意的王—大卫预表新约的基督;而摩西在旷野举蛇,正预表着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被钉。
预表和预言不同,预言是先知透过言语把将来要发生的事宣告出来,预表不是透过言语,而是透过某些人、事、物做为媒介,来象征将来要发生的事。
解释预表的注意要点 预表与前面所提的灵意解经不同,灵意是要在经文的字句背后找出属灵的意义,但这个意义往往是比较主观,例如:有人解释马太福音二章1节6希律屠杀伯利恒二岁以内的孩童,便指出它的灵意就是凡是提倡神是一位一体,或者二位一体的人都要灭亡,只有承认三位一体的人才能得救,这非常明显的是一种主观的解经思想,此处二岁以内的孩童和一位一体、二位一体除了是一些数字上的相同外,根本没有任何属灵意义或关系可言。
但预表就不同,预表也可以说是解释旧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假设旧约和新约的连贯性。
因为神是掌管历史的神,他把两约之间的人、事、物连贯起来,因此预表并不是凭空幻想,或随己意拼凑出来的,同时所预表的人、事、物其本身的意义并未丧失,反而从中引申出预表的意义。
如旧约中的祭物是预表基督,因为祭物是经由宰杀而流血,象征人的罪暂时得以赦免:基督同样是经过十字架而流血,带给人赦罪的平安,祭物的本意乃是代替罪人接受罪的刑罚,使罪人得以与神和好。
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正是这个意义,也成为预表的相应点。
应留意圣经的支持点 当我们明白了预表的意义后,进一步来思想圣经有没有可支持预表的解释呢?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旧约中含有非常丰富的新约真理,因此当他们解释旧约时,几乎把每一处的经文,每一个人、物、事件当成基督的预表。
这一派学说过份注重细节,以致可能造成强解圣经的极端错误,另外一派学说却是倾向 69 于另一种极端,完全否认预表的存在,在他们思想的背后,可能根本否认圣经的超然性,因此那有超越时空的预表可言,但罗马书五章1节4就明言亚当乃是那以后要来之人的预像,“那以后要来之人”,指的就是主耶稣基督,而“预像”的原文就是预表,所以亚当就是基督的预表,两个人物的相应点就是他们都是人类的代表,亚当是旧约时代属肉体的人物代表,而基督就是新约时代被救赎之人的代表,一个相信圣经权威的人是不会否认预表的存在的。
因此我们固然不应该过份牵强附会的去寻找圣经中的预表,也不可以断然说没有预表,而要按圣经明显的指示,或间接的暗示来解释圣经的预表,那么该如何去解释预表呢?以下提出六点见解: (一)预表的新旧约关系 旧约中的预表与新约中所预表的人、事、物一定要有某些相似的地方。
这些相似之处,就是前面所说的相应点,并非出于偶然,也非凭空幻想出来的,而是真实存在的,正如旧绚中的祭司是基督的预表,他们专为以色列人献祭,暂时免去神的愤怒降临在以色列人身上,正是预表耶稣基督一次把自己献上,使信靠他的人永远免去神愤怒的审判;耶稣基督成了永远的大祭司,这是希伯来书中,所提到的重要信息。
无论是祭司、是献祭的行动,以致神的赦免,都是真实的,并非从幻想中产生出来的。
(二)预表与象征 虽然预表与他所预表的人、事、物有相似之点,但却不一定在每方面都相同,例如:约拿三天三夜在大鱼的肚腹里面,最后被吐在旱地上,这是预表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死、埋葬、三天后复活,但约拿的背逆、逃避神的呼召,以致遭到大鱼吞进肚腹里,却无法在基督的身上找到相应点。
(三)预表的引用 若本身是恶的事物,即不能作为善良与纯洁事物的预表,如:雅各为了骗取父亲的祝福,换穿他哥哥以扫的衣服,这事件不能成为基督给圣徒穿上公义之袍的预表,因为这两件事情的本身即有道德上的矛盾。
(四)预表的范畴 解释预表时,首先要断定做为预表的人、事、物,在旧约时代对以色列人,有何真理的教训;然后才可进一步探究这个真理,在新约中有何深一层的属灵意义。
如摩西在旷野举蛇的事件,对当时犯罪而受到惩罚的以色列人来说,当他们抬头仰望所举 70 起的铜蛇,伤势就可以得到痊愈。
认定了这个意义后,解释预表就有了一定的范畴,而不致编造出各种牵强附会的解释;就像有人认为铜蛇是一种卑贱的金属所造,这是预表基督外貌上的卑微,铜金属本身没有光彩更预表基督受到人性的掩盖等。
这些都是比较牵强和循想的解释,不是该预表的中心思想,其实摩西举蛇,它所预表的意义不能够超出旧约时代对以色列人所具有意义的范围。
这个范围应有两方面:
(1)蛇被举起,基督也被高举起来。
(2)以色列人仰望铜蛇而得存活,同样那些仰望在十字架上,被举起的耶稣,也要存活。
旧约时代因着仰望铜蛇,可以叫以色列人暂且不死,但仰望基督,却可以给人带来永恒的生命。
(五)预表的解释 解释预表时,应抓注重点,而不可过份注重细节,否则很容易变成强解圣经;如:旧约中的会幕,代表神在人中间,也是预表基督,但不可把会幕中的每一件摆设,每一个小节,像金属、颜色、形式等,都看成为预表基督的某一方面。
如此即牵涉太多自我猜想的成份在圣经神学里面。
(六)预表的种类 最后提到预表的种类。
预表大概可分成五类:
1.人物如亚当、大卫、所罗门、麦基洗德都是基督的预表,以利亚则是施洗约翰 的预表。
2.节期如逾越节的设立是预表基督的救赎。
3.职位如摩西是预表基督为先知,亚伦是预表基督为祭司。
4.历史如以色列人过红海的历史事件,即是浸礼的预表,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的 经历是信徒灵程的预表。
5.事物如圣殿中的幔子是预表主的身体,逃城是预表基督里的平安。
71 第二十章福音书与使徒行传 新约的历史书卷 新约中,首先谈到的是福音书和使徒行传,有人认为这五卷书是新约的历史书卷,四福音记载有关耶稣的生平,而使徒行传是记载使徒时代教会发展的过程,既然这五卷书的文体,基本上都是叙述性的,因此在解释这些书卷时,都应根据字面上的意义去解释,当然偶尔也会有一些特殊的修辞,如:路加福音一章46-55节就是有名的“马利亚颂”,是以诗歌体裁写成的,而四福音书中,也有不少比喻性的修辞,如耶稣说他是真葡萄树,很明显的,不能按着字面的意思去解释,以下将略为介绍四福音的特色。
马太福音 它的对象是犹太人,主题是在证明耶稣是犹太人的王,也是犹太人所盼望等候的那位弥赛亚,有何根据呢?在第一章的家谱,即可发觉这是一个王族的家谱,可证明耶稣是大卫的子孙,是王的后裔,当然这家谱也可追溯到亚伯拉罕,充份显出马太福音的犹太色彩。
此外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马太特别记载,当时耶稣的头上被钉了一个牌子,写着说:“这是犹太人的王——耶稣”,马太福音特别突显的介绍耶稣的身份;同时马太也指出,耶稣就是犹太人所等候的弥赛亚;因此特别引用了许多旧约的经文,证明耶稣就是旧约中所预言的弥赛亚,虽然马太福音的犹太色彩浓厚,但也有它普世性的意义。
例如:在耶稣的家谱中,马太加入了四位妇女,分别是他玛、喇合、路得和乌利亚的妻子,她们都是外邦女子;并在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8-20的“大使命”中,耶稣更明言要门徒往普天下去传福音,使万民做他的门徒:此外,马太福音是唯一提到“教会”这个名词的福音书,所以有人也称它为教会的福音。
马可福音 许多解经家都认为马可福音是四卷福音书中,最早面世的一卷,它的主题是在证明耶稣是神的儿子,为世人的罪降世为人,甚至甘心成为仆人,有许多理由证明马可福音的对象是外邦人,因为它很少引用旧约的经文,即使引用也常加上解释,尤其是与犹太人的文化习俗有关的事,例如:七章2-3节有关吃饭前洗手的习俗,七章11节的“各耳板”等,都特别加以解释,很明显的并非只是给犹太人看的;马可福音的主题在陈明耶稣本是神的儿子,却自我谦卑成为人的样式,且甘心降为仆人。
所以,其中较少记载耶稣的言语,大多是主终日忙碌为人治病、赶鬼,甚至废寝忘食,在这 72 本书中“立刻”、“随即”等字句共出现达四十二次之多,可算是一部充满动感的福音。
此外,马可福音描述人物时,常把人的情绪反应也记载下来,使读者倍感活泼、生动。
路加福音 路加开头第一句话就说“提阿非罗大人啊!”想必这是一位有名望的希腊人,路加福音的对象可能是一群知识、教育程度较高的外邦人,本书的目的是盼望世人能认识耶稣为救主,是神的儿子。
路加特别以历史家的角度,记载耶稣的一生,让世人明白耶稣基督的福音是真实的,是建立在历史的事实上。
路加福音另一个特点,强调耶稣的人性,耶稣具有完全的神性,却同时也是一个活在人群中的人,路加追溯耶稣的生平,从婴孩时期一直到长大成人,这是一般正常人所需经过的阶段,书中又描述耶稣也有和一般人一样的感情,且处处流露出他对世人的关怀与怜悯。
本书卷的思想极宽广,天使在耶稣降生时就曾宣告“福音是关乎万民的”,在整卷福音书中,会发觉作者经常拿犹太人与外邦人作比较,用以纠正犹太人狭窄的民族优越感;路加福音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对下阶层的人格外关怀,包括妇女、穷人和其他受当时社会所歧视的人,这个特色很明显的在马利亚颂里流露,路加福音一章52节:“他叫有权柄的失位,叫卑贱的升高:叫饥饿的得饱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
”路加福音也可说是卑微者的福音。
约翰福音 它的风格和前面三卷不同,读起来使人行些玄妙的感觉,本书最主要的对象为犹太人,唯信息切合历世之信徒。
书中提到许多有关犹太人的风俗时,都详加解释,从字汇来讲,约翰福音是四卷福音书中用字最少的,但就其意义来讲,约翰用的字却较丰富且有深度,如在一章1-14节的序言里,“道”、“光”、“生命”,这些字重复出现,虽然较抽象,但内容却是十分丰富:此外约翰福音的作者似乎较重感情,也较个人化,书中有几段描述一些个人与耶稣的相遇,主乃是在与人交谈中展开他个人布道的工作,如尼哥底母、撒玛利亚妇人、拉撒路等,使人觉得亲切、平易。
约翰福音也特别强调生命,其中有些观点,如生命与死亡、光明与黑暗等,就像是在催逼人做出生命的抉择。
约翰福音以耶稣为中心,主要部份特重耶稣的言行,以受难的事件为终极,书中有许多耶稣语重心长的谈话。
福音书中的比喻 在四福音中,耶稣曾经用许多的比喻教训人。
如浪子回头、好撒玛利亚人、天国 73 的比喻等,都是很有名的比喻。
为了了解这些比喻,应掌握解释比喻的原则,解释比喻,首先要从比喻的上下文断定它的目的,然后去辨认它、定义它,并且应认清主耶稣在当时所用的比喻,对当代的读者,有什么真理的教训。
而不致把中心思想扯得离题太远,也无需在小节上伤透脑筋,或做一些不必要的解释,反而造成画蛇添足的结果。
使徒行传 使徒行传也是出自路加的手笔,同样是写给提阿非罗的,他的目的,是要为教会的起源及发展提供确实的历史根据,此外路加也藉此告诉罗马帝国,基督教并不会对罗马帝国的法律和社会秩序构成威胁,在使徒行传里面,经常可以读到基督徒被人诬告,却又找不出什么犯罪的证据来,及路加对教会扩展的描述,在本书更清楚可看见神的救恩是普世性的,外邦的信徒也是教会的一份子,与犹大信徒的地位是平等的,使徒行传十章记载彼得的醒悟,第十五章是耶路撒冷会议的决定,都可说是外邦信徒的福音;致于使徒行传的内容,主要是描述教会怎样先在耶路撒冷建立,再扩展至犹大全地,并藉着逼迫分散到外邦,也清楚记载了曾逼迫教会的扫罗,是如何蒙召,经过悔改而成为福音执事的保罗,他透过三次传福音的旅程,把福音从亚洲带到欧洲,并在所到之处建立教会,最后以保罗在罗马坐牢为结束。
74 第二十一章保罗书信 所谓保罗书信,顾名思义就是使徒保罗所写的信,共有十三封,按照圣经目录从罗马书到腓利门书都称为保罗书信,包括罗马书、歌林多前后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后书、提摩太前后书、提多书、腓利门书。
保罗书信大部份是用论说文的体裁写成,其内容大多是有关教义、基督徒生活、和使徒的身分与权柄等。
因此在查考保罗书信时,要特别留意以下几点。
保罗的背景 首先,要认识保罗个人的背景、特性,从经文中可以得知保罗原本是逼迫教会,非常热心的犹太教徒,后来复活的主在大马色路上向他显现,他蒙圣灵光照后,即彻底的悔改;成为基督教历史中,一位伟大的宣教士,经过这种急这的转变,当他认识主是谁,何谓真理后,他即刻为真理奋斗、持守到底。
在保罗书信中处处都可以发现保罗丰富、浓厚及强烈的感情:他对主的心是忠诚的,他对神的依靠是直接的,他更有颗真挚爱人灵魂的心,甚至常以较激烈的言语来指责信徒,因为他不愿看他们犯罪跌倒,或被异端诱惑而无动于衷。
保罗写信的动机 在阅读保罗书信时,除了欣赏他伟大的神学思想,深入的生活教训外,他那丰富、时而强烈、时而细腻的感情,也是值得我们仔细思想的。
了解保罗的性格和感情外,也应当知道他所写每一卷书信的背景和目的,保罗经过三次的旅行传道,在各地建立教会,当这些教会或信徒遇到难题时,保罗很自然的就成为他们的顾问。
这些书信中,无论是给个人或教会的,都是针对一些实际的情况而写,就像旧约的先知书一般,因此了解书信的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保罗写信的含意,及他在处理教会,或备人所遭遇的难题上,他一贯的原则和教训是什么?而将这些原则引申应用到今日的世代。
罗马书 罗马书是写给罗马的教会,这间教会是由外邦信徒所组成。
在所有保罗的书信中,罗马书可以说是最有系统的一卷,它曾被誉为“新约中的新约”,把基督教中“因信称义”与“因信称义得生命”的教义,条理分明的介绍出来,在整个基督教的教义中,占了极重要的地位。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对此卷书特别称颂,认为它是整本圣经中的 75 珍珠。
哥林多前、后书 哥林多前书是针对发生在哥林多教会中的许多问题而写,这些问题包括教会内部纷争、教会的纪律、乱伦事件、信徒互相指控、淫乱问题、结婚与守独身的教义、吃偶像之物的争论、聚会的混乱情况、属灵恩赐的运用等,甚至告到外邦的官长面前。
这些问题之所以会产生,主要是因为哥林多教会信徒自高自大,自以为恩赐与知识丰富,妄用自由:但保罗在此指出运用恩赐与知识的最高原则是“爱”,运用自由的最高境界,是为着福音的缘故,甘心放下个人的权利。
哥林多后书是在哥林多教会悔改后写的,保罗为信徒们的悔改感到欣慰,也解释在先前他之所以严厉指责,乃是为他们的好处。
保罗又激励众信徒当效法耶稣的榜样,捐献给耶路撒冷贫苦的信徒;最后几章,保罗为自己使徒的身份辩护,保罗在这封信中充满着感情洋溢,好像属灵的父亲对儿女那种严厉教导和深切的爱。
加拉太书 它的背景是加拉太的教会受到犹太教派基督徒的骚扰,于是保罗写了这篇护教的书信。
保罗一方面辩证他拥有使徒的身份与权柄,又从各方面证明「因信称义」的道理,保罗指出基督徒是自由的,不受律法管辖,因此在基督里不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均没有等级之分,保罗也提醒信徒要顺从圣灵而活,不要把自由当成放纵情欲的机会。
监狱书信 以弗所书与腓立比书、歌罗西书、腓利门书合称为监狱书信,一般都认为是保罗第一次在罗马坐牢时所写的。
以弗所书前半部的重点,是指出教会和信徒在基督里丰盛的福份,后半部在教导信徒生活中应有的表现,并强调教会的整体性,鼓励信徒合
一,激发性质很强,书信也流露出保罗内心对神的渴慕与热切。
腓立比书是保罗在坐监时,腓立比教会差派以巴弗提馈送礼物并探望他,所以保罗写信以表谢意,也顺便教导信徒彼此和睦,并提醒他们防备犹太教派基督徒的骚扰,内容写得极为亲切,也反应出保罗与腓立比教会的关系很亲密;信中提到“喜乐”共有十六次之多,保罗自己也给信徒立了榜样,他虽身处在监牢里,却仍有在基督里的喜乐、平安,表明他对主的信心和倚靠是超越了环境的限制。
在歌罗西书里,保罗针对困扰教会和信徒的异端、邪说等问题,为真道做辩护, 76 这个异端是想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混合犹太教的律法,和希腊哲学的观念,所以保罗以基督的超然与丰富提出反驳,除了教导真理之外,也有关于信徒生活上的指引,本书在形式、内容及词句上与以弗所书有许多相似之处。
帖撒罗尼迦前、后书 帖撒罗尼迦前书是保罗对当时教会所碰到的问题,一一作答。
教会正在遭受逼迫,保罗加以鼓励,有人毁谤他作使徒的动机,他也极力辩护,信徒中有犯淫行的,甚至对主再来的盼望有错误的认识,以致于有为已经离世的信徒担忧的,也有变得闲散、懒惰不做工的:保罗都分别指正、安慰和责备。
帖撒罗尼迦后书把当时教会仍有不明白的问题,进一步加以解释,内容、主题仍然是主的再来及主再来之前的预兆和工作。
教牧书信 提摩太前后书与提多书合称为“教牧书信”,因为所讨论的大多是与教牧有关的真理,提摩太与提多分别是以弗所与革哩底的传道人,保罗写信给他们,教导他们应如何操练自己做好牧养的工作。
提摩太前书的内容包括:如何面对假教师、有关祷告的指示与女信徒应有的装扮和心志、作为教会监督或执事应有的资格、传道人在教会的榜样、照顾寡妇和在财务方面,当有清廉与谨守的态度等。
提摩太后书的信息,是保罗在即将面对被处决的情况下,对提摩太的劝勉,他鼓励提摩太成为基督的精兵,刚强、壮胆不以福音为耻,他也提醒提摩太在末世会有很多高道叛教的事,劝他以圣经抵挡并忠心传道,在提摩太前后书中处处都充满了亲切感,保罗对属灵儿子的爱护与关切表露无遗。
提多书的内容与提摩太前书相似,但较精简。
保罗教导提多如何选立教会的领袖,提防假师傅,教导信徒对主人与掌权者应有的态度等。
腓利门书 腓利门是保罗的主内同工,他的奴仆“阿尼西母”,或许因为偷了主人的东西而逃跑了,后来认识了保罗,在他的带领下,归主而成为新造的人,保罗劝他回到主人那里,并亲自写信给腓利门,由腓利门自己决定当如何处置他,但保罗仍劝他收留“阿尼西母”,如今他们既然都是神的儿女,彼此也就成为弟兄,此信情词恳切。
保罗在书中表现了他处理事件的技巧和他仁慈的心肠,更教导腓利门,要以爱来接纳一个已 77 经悔改得救的弟兄。
因此本书也针对当时的基督徒,对罗马帝国所制定的奴隶制度,持该有的态度。
78 第二十二章普通书信 一般书信 从新约廿一卷书信中,除前面十三卷为保罗书信外,还有八本简你为“普通书信”,这些书信的性质、体裁均与前面的不同,并非是为某一地区的教会或个人所遭遇的问题而写,反倒是写作的对象属于一般的信徒或任何时代的教会,因此又称为“一般书信”。
按照圣经目录的编排,普通书信包括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后书、约翰
一、二、三书、和犹大书。
希伯来书 直到现在还无法确定此书作者是谁,有人认为是保罗,亦有人说是巴拿巴或亚波罗,也有说是其他人等,种种传说,虽然无法肯定作者是谁,但这封书信的价值却相当高。
至于收信人则可以肯定是一群犹太的信徒,当时正处于大逼迫中,这种情况使得部份信徒感到灰心、气馁,为了逃避苦难,甚至有人跌倒、软弱,放弃基督教的信仰而返回信奉犹太教,作者针对这些情况而提出护教、警诫、斥责、劝勉和安慰。
作者引用旧约多方辩证,一面指出基督福音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劝勉信徒不要离弃真道,务要持守真理到底。
这是一封高举基督耶稣的信,意境高超。
希伯来书中有五个严厉的警告,提醒信徒不可忽略耶稣的救恩,离弃真道,提及故意犯罪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等,此书强调基督具有神儿子和君王的名份,他的人性也得到充份的阐明,基督若要拯救世人,则必须降卑为人,甚至受苦以至于死,因此他能体会信徒所受的苦难,并担当信徒的软弱且赐下足够的安慰与力量。
此外,希伯来书十一章所阐示的“信心”,透过古代圣徒出于“信”的行动,作者激励希伯来的信徒仿效他们的信心,忍受逼迫不要灰心,仰望耶稣基督,最终神所应许的盼望必定会实现。
希伯来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全文结构慎密,句法优美,有演说词和书信的双重性质。
雅各书 根据本书一章一节,这封信是写给散居十二个支派的人,一般认为这个称呼是指散居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犹太基督徒。
雅各在书中很少提到系统性的基督教教义,却注重信徒实际生活方面的问题。
此书含有强烈的犹太气息,此处亚伯拉罕被称为“我们的祖宗”,又引用了许多旧约中的人物做例子:亚伯拉罕、喇合、以利亚等,最突显 79 的是五章四节作者称神为“万军之主”,使人想起旧约以赛亚先知对神称谓也是如此。
本书另一个特点,就是非常重视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训,而较少谈教义的问题,从表面上看与保罗“因信称义”的道理有些矛盾;其实雅各所强调的是真实的信心,必定会产生有信心的行动,没有善行的信心是假的,是缺乏行动的,纯粹是教义上的“认信”,是虚假的;雅各特别重视教会中富人欺压穷人,或一般信徒重富轻贫的情况,并对此提出严厉的指责,所以也有人称雅各书为新约的阿摩司书。
在雅各书中命令的语气特别多,常语带权威,但全书也充份流露了情切之情,更有旧约先知书的风范,和书信形式的讲章。
彼得前、后书 彼得前书是使徒彼得所写的,对象是一群散居在小亚细亚一带的基督徒,从书信的内容来看,这群人似乎是外邦的信徒,而不是犹太信徒,当时正遭受逼迫,面对苦难,彼得写此信的目的是要鼓励他们不可灰心,在苦难中仍要喜乐;彼得指出苦难乃是信心的磨炼,信徒当效法主的榜样,忍受冤屈,专心仰望神。
苦难的尽头就是荣耀的盼望,当主再来时,可与基督同享荣耀的基业,另一方面彼得也提醒信徒,人必须为自己所做的恶,付出罪的代价,但如果是为义受苦,为主的名而遭逼迫,或为善行而受苦,这种人是有福的,信徒若是经过试验而仍然站立得稳,当基督显现时,一定可以得到称赞、荣耀与尊贵,此外彼得也给予信徒一些其他生活方面与教会规矩的劝勉。
在彼得后书,根据一章一节表明作者为使徒彼得,有些学者认为本书的文章风格与前书何显著不同,因此认为作者另有其人,但前、后书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因此革革依据文章风格并不能否定彼得是本书的作者。
此书所针对的情况似乎是因假师傅在教会兴起,这些假师傅无论在生活与教训方面都否认耶稣基督,此外更有人讥笑基督再来的应许,认为主再来的日子已经耽延太久了,彼得针对这些情况写信鼓励信徒;要追求属灵的生命不断的长进,并在恩典中坚定不移,他也提醒信徒防备这些假师傅,不要听从他们的异端,对于基督再来的日子,彼得反驳那些讥笑的人,指出主还没有再来的原因并非耽延,而是宽容,末日迟迟不来,是要让世人有机会悔改;更强调主再来是肯定的事实,而且是在人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来到。
约翰壹书 80 紧接着就是约翰的三封书信,约翰壹书所针对的,是当时教会受到诺斯底主义的影响,产生了异端,这派异端认为物质的世界是邪恶的,而神既然是良善的神,没有理由创造出邪恶的物质,因此神并非是宇宙的创造者,此外神更不可能与邪恶的物质有直接的接触,因此坚决否定道成肉身的说法,认为肉身的基督只不过是幻影,也就是说基督没有真正成为肉身。
这个异端的道德标准低落,因为他们自以为知识是得救的条件,完全否定了救赎的真理,神的儿子不会在十字架上受苦,甚至舍身、流血,救恩既是由知识而来,所以与生活、道德行为严谨与否,绝不相干。
因此就放纵肉体的情欲,认为这样并不会妨碍属灵的追求,这些人已经离开教会另立组织,并诱惑信徒参加,使徒约翰便是为驳斥这种荒谬的教理而写此书,这封信常有几个重要的课题是反覆出现的,如:光、生命、爱和相交等,此外,本书也与约翰福音一样,充满了对比的词句,例如光明与黑暗、爱神与爱世界,神的儿女和魔鬼的儿女,神的灵与敌基督者的灵,爱与恨等,都是极明显的对比,作者往往从正、反面来讨论同一论题;约翰以长老的身分,劝勉教会的后辈,使人读起来倍感亲切。
约翰贰书 约翰二书是在与一书类似的情况之下所写的,第一节中“蒙拣选的太太”,多数学者认为收信人是某一间教会及其肢体,作者引用这个名词以表明教会是基督的新妇。
约翰在这封书信里面同样指出,否认耶稣基督是道成肉身的,就是那敌基督者的灵,因此他提醒信徒要防备这些异端,更不可接待他们,免得在他们的罪恶上有份。
约翰叁书 这是一封给密友“该犹”的私人信,当时教会有很多旅行传道人,需要弟兄妹妹的接待,约翰称赞该犹接待客旅的行为,斥责教会中好出风头的“丢特腓”,妄用权柄不接待这些旅行传道者的恶行,约翰因此劝该犹不要效法这个坏榜样,并把旅行传道人“底米丢”推荐给该犹。
犹大书 作者是主耶稣的兄弟名叫犹大,并非出卖主的那个犹大,这封信是有感于当时教会受诺斯底思想的影响而写成。
由于这些人认为身体是邪恶的,结果一部分变为禁欲主义者,主张惩罚身体,这也是保罗在歌罗西书中要对付的,另外一部份人却变成放纵主义者,放纵肉体的情欲。
因为他们认为身体的恶行与属灵的追求没有抵触,因此作者立时起而斥责异端,维护正确的信仰。
但纯正的信仰,是要努力持守的,且必须 81 在敬虔生活上表现出来,犹大在信中劝勉信徒一方面要在真道上建立自己,另一方面也要扶助信心不坚固的人。
82 第二十三章启示录 何谓“启示文学” 圣经的最后一卷书是启示录,这是一卷很难明白的书卷,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加尔文虽然曾经为很多卷圣经做过注解,却从未写过启示录的注解,因此查考这卷书时,也不要太快就做出肯定的结论,才干致于产生另一种极端。
启示录是以特殊文体写成,所以有些词、句、字是不可按字面去解释的,启示录的文体是用当时犹太教的启示文学体裁。
启示文学究竟是什么呢?启示文学,是在主前二百年到主后一百年之间兴起的,当时犹太人在政治和宗教上都受到外邦人的逼迫,一种有类似主题和题格的文学,便在这种充满国仇家恨的动荡时代中慢慢出现,名之为启示文学,启示文学有很多的特征。
启示文学的特征
一、启示文学的作者,会常常提到旧约中一些伟大的人物,像以诺、挪亚、摩西、以斯拉等。
二、这些作者也宣称他们见到异象,并从这些异象中对当时的局势传达适切的信息。
三、启示文学常是用象征性的语言来表达信息,这些异象的含义及象征性的词汇,都是那些外来的压迫者所看不懂的,但是对当时的犹太人或信徒,却有根深的属灵意义。
这可说是带有保护作用的内部传达语言,使统治阶层找不到藉口控诉作者企图制造暴乱。
四、启示文学通常对世界、社会、人类的努力和活动都抱持悲观主义的论调,认为世界只会逐渐走向衰败和混乱,而不致于进步,这些文学作品当中也经常提到战争、饥荒、地震和其他的灾害,这是处在一个悲惨、昏暗的世代所造成的一种心态,后人应是可理解的。
五、启示文学肯定神是最终的胜利者,由此可观察出启示文学的作者是积极的,他们确信神会干预历史,掌理宇宙,并带来急遽的变化,世界的终局将要来到,神普世性的王权即将彰显,并要建立一个新的国度,特别犹太人面对苦难时,总是把盼望放在神和未来的另一个世界上。
83
六、启示文学中,大多采二元论的笔法,即神学上谓宇宙间有二种相敌对之力:例如:善良与邪恶的势力不断相争,神与撒但、神的子民与外邦人、神的国与世上的国、光明与黑暗、现今的受苦与将来的拯救等。
对照性极强的主题,充满在启示文学当中。
七、启示文学的作者主要是利用这种文体来传达信息,而并非在描述一些实际发生过的事件。
八、启示文学不大注重道德教训,却把重点放在预言上,这与旧约先知书的重点不同。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明白,解释启示文学的关键在先了解该文学的背景、异象和象征语言的意义。
启示录的背景 在启示录里面,使徒约翰藉着文学的体裁、笔法,来表达他给教会的信息。
这一卷书是在主后九十年到九五年间写成的,就是在罗马皇帝豆米仙在位的后半期,当时豆米仙严格实行敬拜罗马皇帝的强制法令,要人民把皇帝当作神一般敬拜,目的在加强罗马人民的团结,此法令在小亚细亚地区也被严格的推行,但犹太教信徒和基督徒因着他们信仰,而与这种崇拜方式发生冲突,以致小亚细亚地区的教会遭受逼迫,有些基督徒甚至殉道,连使徒约翰也受到迫害,而被放逐到拔摩海岛接受劳役。
当约翰在拔摩海岛见到异象后,即写信给在小亚细亚的教会,鼓励信徒忍耐到底、至死忠心,因为神的审判将要来临,信徒的盼望将要实现。
启示录的解释方法 接下来,要谈解释启示录的方法,历代以来,约有四种解释启示录的方法较受到重视。
一、过去解释法认为本书所说的一切预言,都已完全在作者时代发生:从这个角度看,这卷书信表达了小亚细亚信徒的盼望,在解释启示录十三章的“兽”时,认为指的是罗马帝国;假先知就是执行皇帝崇拜的祭司,面对教会可能受到的逼迫,约翰写信坚固信徒的信心,指出可怕的逼迫将要来临,但神会干预,当主再来时,罗马帝国即会崩溃,神的国很快就要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一切,都在罗马帝国的时代应验了。
但这种解释的方法会产生一个问题,如四活物中描写教会受到逼迫的严重性, 84 罗马帝国接近灭亡的预言,及敌基督者的描写等,都远超过约翰的时代,可见书中的预言,并不能完全限制在作者的时代,或者是罗马帝国的范围之内。
二、历史的解释这种解释方法,认为启示录所描写的异象和事件,是代表教会历史或与教会有关的事,一直到世界的末了,如有人以为罗马帝国受到蛮族的侵扰、回教的兴起、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等。
都在启示录中预言了,这种解释有二个缺点,第一是没有客观的标准限定,究竟何种现象代表何种历史事件,当中预测的成分颇高:第二这种解释对当时小亚细亚教会的信徒,毫无意义可言,如有人认为十三章的「兽」指的就是罗马天主教的教皇制度,而“假先知”就是指天主教教会,这样的解释对初期小亚细亚的信徒有什么意义呢?
三、属灵的解释这种方法主张书中的象征并不代表任何的历史事件,只把它看成一场属灵的战争,用象征的手法描写出来,这场战争只是神的国与撒但权势的争战,这种解释,撇弃所有字面的意义,也不理会书中历史与预言的内容,只求找出一些属灵的原则,如此启示录在预言方面的价值,就荡然无存了。
四、未来的解释这种方法认为书中的头三章是写给当时的七个教会,或者是代表教会历史中的七个时代,这一段的解释跟过去解释法相似,但从第四章开始,书中所预言的,都是指着将来去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特别与主再来和世界的终局有关,与世界历史过程的关系则不大,重点放在末日的情况,就是神的救赎计划发展到终点的时代,这种解释所产生的问题,同样是对初期教会的读者失去意义。
综合以上四种解释,笔者认为把第
一、第三和第四种解释方法合起来比较可取。
末世的预言 一方面启示录是写给当时代的信徒,因此其内容是直接针对当时的情况给予鼓励和安慰,另一方面有关世界终局的描写,是为了让读者认识神掌管历史,神对教会应许的实现,神对那些逼迫教会者的审判等,带给信徒盼望与坚定的信心。
从这个观点看,当时罗马帝国可以做为末世的预表。
例如:十三章的兽,是指当时的罗马政权,也同时指末世的敌基督者,甚至可以包括历史中出现的一切敌对的势力,和逼迫教会的势力。
书中的大灾难主要是指末世的大灾难,但同时也是初期教会在罗马政权之下,和以后其他邪恶政权之下所遭遇逼迫的写照,这样启示录一方面能保持其预言的性质,却也未失去对当代信徒的意义。
85 第二十四章小组查经 小组查经的目的与益处
一、圣经的教导当人蒙召信主后,并不是要做一个孤单的基督徒,而是进入一个群体,与弟兄姊妹分享彼此相交、彼此建立的生活。
本章现在介绍一种与弟兄姊妹一起查经的方式,称之为小组查经,意思是透过小组讨论来查考圣经。
究竟小组查经有何好处呢?在宗教活动受限制的环境里,大型的聚会可能不方便,采用小组查经的方式可能更具弹性。
二、从肢体相交的角度来看分小组也是一种较合适的方式,在一些大型的聚会里,弟兄姊妹交通的机会不多,大部份是聆听牧师或传道人传讲信息,是一种单向的教导,没有回应、交流的机会。
既然肢体相交的重要性是被肯定的,弟兄姊妹之间就应有深入的交通、祷告的聚会:而分组的好处,就是每个小组的人数不多,让参加者都有机会参与,不论是心里、家庭、工作等各方面的难题或心得都可以分享,好让肢体们分担和代祷;这种分享与分担可以帮助信徒的信仰与生活结合起来,不至于徒有外表的属灵、平安、喜乐,心中却压抑着无比的恐惧、焦虑、苦闷和空虚。
这种对人、对神、对自己的坦诚,也是每位基督徒生命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从学习的层面去探讨小组确实有它独特的价值,小组查经可以激发个人研读圣经的兴趣和努力。
固然小组查经不能够代替个人查经,但人往往会有隋性,缺乏恒心,因此透过小组,弟兄姊妹一同查考,可以激发起个人查经的热忱和稳定。
此外,小组查经也可以扩展个人研经的领受,因为经历与深度的不同,个人的领受是有限的,但因着圣灵在每一个信徒的心中动工,因此每一个信徒,透过小组的交通、分享意见、感受和体验,彼此激励,可以扩展我们的心胸和属灵的眼界。
神的旨意不只是要我们做听道者,更是要我们在建立弟兄姊妹的工作上有份,就如歌罗西书三章16节:“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诫,心被恩感,歌颂神。
”况且透过主动参与,再经过思想、讨论的吸收,比起单单的听道,果效更大。
如何带领小组查经 小组查经有它特殊的价值,是值得尝试和推行的。
接下来便是介绍如何进行小组查经?分析组长、组员应承担什么责任?有何条件?组长应做何准备?当如何进行?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应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以下将逐一讨论: 86 角色的分工 首先谈责任问题,在小组查经里,组长的任务主要是带领组员讨论,并非唱独角戏。
虽然如此,组长仍要在查经之前充份准备所要查考的经文,才能够有一个流畅的讨论。
至于组员的角色就是要投入参与、分享,把个人的心得与问题提出来,故此小组查经的重心并不是在组长,他只是启发与协调者,最重要的仍是组员,因此每个组员都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把自己的领受贡献出来。
查经前之预备 查经之前的准备,目的是要提高组员的兴趣,事先可预备一些问题或教材,组长预先经过祷告和思想后,拟定聚会的程序、主题、内容、分享、祷告等,组长需要先仔细研读所欲查考的经文内容,然后预备问题,以帮助组员很快地领悟到经文中的精意,一般而言,好的问题必需简明扼要;不可太长,使人摸不到重点,同样也不应该太浅,免得失去回答的兴趣,应是深浅适中,好的问题应是有连贯性的,使组员能逐渐进入圣经的中心思想。
引发兴趣的查考方式 好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和挑战性,加强组员讨论的兴趣,如:马太福音二十六36-46节记载耶稣带着彼得、雅各、约翰到客西马尼园去祷告:如果问“耶稣带着谁--同去祷告呢?”显然是太浅了。
若改成问“在耶稣的十二十门徒中,为何耶稣只带着三个门徒去祷告呢?”这样可以帮助大家去思想,耶稣与这三位门徒有特别亲密的关系;耶稣在面对十字架的酷刑,盼望能够获得所爱的门徒的支持。
可以再问“这三位门徒有否辜负耶稣的期望呢?”“这对我们今天做主的门徒有何提醒?”这两个问题可启发我们去思想彼得、雅各、约翰在主耶稣感到悲痛、忧伤时,不但不能支持他,反而睡着了,使耶稣倍觉孤单,甚至为他们叹息。
反观我们自己,也经常不把主的事情放在心中,疏于祷告、逃避事奉,叫主的灵担忧,实在也有负主的大爱。
我们可能有许多其他的思想、感受、见证和弟兄姊妹分享,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引发很多有意义的讨论。
小组查经的内容可以是布道性,也可以是栽培性的,所选的经文是按照小组的性质和需求而定。
例如:布道小组就多查考福音书,藉此把耶稣基督介绍给慕道友:栽培性的小组可以选造就性的经文,但尽量把主题生活化。
无论是布道性或栽培性的,都应把神的教训,活用在今天的世代当中,使信仰完全融合在生命的里面。
带领时应避免的错误 87 在小组聚会进行中,要尽量保持轻松、温暖的气氛,避免太极威性的发言,免得别人不敢开口;也当彼此尊重,使整个过程都在交流、讨论中渡过,如果讨论偏离了主题,应透过问题慢慢地导引,转回到主题上。
特别应注意,小组查经并非要突显个人的见解,而是彼此分享备人在圣经里的领受,因此问题最终的答案或最具权威的解释,都可在圣经中得到解决,而非小组长或某位讲员才能下定论。
此外,小组应该是以神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所以组长不可在小组中卖弄口舌、知识,以吸引人的注意,而是透过查考神的话,让组员彼此分享、分担:使与会者感到神的爱在其中,众人因而明白神的心意,同蒙造就。
此外所有与会者要互相建立,尝试把自己的难题与感受和别人分享,有关个人所遭遇的难处,可以同心为个别的需要和困难代祷,当然更需要付出时间与心力为小组的查经祷告,使这样的聚会变成一个属灵的团契,一个互相建立生命与彼此承担的肢体。
88 解经式讲道的定义 第二十五章解经式讲道 相信大家所关切的是,当我们努力的钻研、查考圣经之后,如何把所学的运用在讲道当中,以造就弟兄姊妹。
讲道的方法很多,但特别要介绍“解经式讲道”。
解经式讲道必须对圣经的经文有相当的解经基础才能进行,因此与释经学的原则有密切的关系。
所谓解经式讲道,就是在讲道时选择一段圣经,环绕那段经文的主要思想,解释给会众明白,并教导应用在会众身上;讲章的内容是直接从引用的经文中发展出来的,而讲章大纲的编排也都环绕经文的主要思想上。
根据这个定义,解经式讲道必须建立在强而稳固的解经基础上。
〈范例〉 以以赛亚书一章10-17节为例,这段经文是神藉着先知以赛亚对犹大官民的斥责与劝告,内容主要是指责犹太人对神的敬拜是虚假的,不能讨神的喜悦,同时也劝告他们悔改,以符神的期望:可以就这段经文定立一个主题并立讲章的题目——“真敬拜与假敬拜”;在这个主题之下,可以再分两个小标题: (一)假敬拜:
1.以活动为基础—犹太人对神的敬拜,只是建立在一连串的宗教活动上,如:祭礼、节期、聚会等。
2.以外表敬虔为依据—犹太人敬虔的标准是以参加聚会的次数多寡、或献祭物的多少而定,这些表面工作都是给人看的。
3.以行不义为表现—犹太人一面守节期、献祭,一方面却欺压穷人,经常进入圣殿祷告,暗地里却行同狗彘,造成信仰与道德生活之间完全脱节的现象,甚至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
4.以自我为中心—犹太人的敬拜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盼望藉着所献的祭物,以赢取神的欢心,给予他们祝福,宛如外邦崇拜偶像的方式。
(二)真敬拜: 89
1.是以神的话为基础——以赛亚书一章10节:先知对犹太人的斥责和劝告,“要听耶和华的话!……要侧耳听我们神的训海!”
2.是以内心敬虔为依据——以赛恶书一章16节:劝告犹太人要洗濯、自洁,都是指内心悔改的意思。
3.是以公义为表现——爱神与爱人是不可分开的,寻求神的也当停止作恶、寻求公义、为孤儿寡妇伸冤,且要善待他们。
4.是以神为中心——真正敬拜神的人是为了神的荣耀,甘心听从神的训海、服从他的教导。
经过仔细的查考、分析、整理、归纳后可分出下列的大纲: 假敬拜 真敬拜
(1)以活动为基础
(1)以神的话为基础
(2)以外表敬虔为依据
(2)以内心敬虔为依据
(3)以不义为表现
(3)以公义为表现
(4)以自我为中心
(4)以神为中心 当时犹太人因深受迦南文化与外邦宗教的影响,渐渐的以为敬拜耶和华也只是献祭,而忽略道德生活,以致变成徒有形式而无实际的宗教信仰。
这就是一个解经式讲道的例子,当然要定出完整的讲章,还得加上引言、例证、应用和总结,引言的作用是在讲道开始时,引导会众的心,进入讲道的内容里面,总结则在讲道结束前,将讲道的内容加以归纳,以加强会众的记忆。
例证与应用 接着要谈例证和应用,例证是在解释圣经时加进一些实际的例子,使会众更容易明白。
既然讲道是要使会众从圣经中得到造就,解释圣经时就应尽量具体化,使会众容易吸收,例证可以运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人、事、物,一个故事或比喻,真实的见证等,都可使会众更感受到神的话语,是可以亲身体验的。
例如:解释以赛亚书一章10-17节的“假敬拜”是以自我为中心时,即可以借用 90 一些迷信活动做为例证,这种迷信活动中有很多人求神拜佛、巫师、神棍、风水、算命等,皆出于人追求自我利益的心态,更有人因此被邪灵控制,及被诈骗钱财,这些都可做为警惕,如果能够举出一些更具体的见证,会更有帮助。
解经式讲道主要是解释圣经,因此最好先回到圣经的年代,这是解释的原则,最后再把圣经中的教训,无论是对神、对人的原则,应用延伸到今天的社会、教会或个人,溶入在我们的生命与生活当中。
91
2 前言 人们对圣经的解释常有不同,以致于有些论点与真理相互抵触,产生各种的异端、邪说。
彼得后书一章20节曾对此问题提出严重的警告:“第一要紧的,该知道经上所有的预言,没有可随私意解说的。
”对于作神的出口的人而言,以神的话来传扬福音、教导别人,并按时、按量供应灵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按着正意分解神的道。
教会历史中有许多异端的产生,并非是不读圣经,而是读错了圣经,将归入主名的人,再引入歧途。
强解圣经的后果,岂止是自取沉沦,更是害人匪浅,罪莫大焉。
因此“释经学”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如何正确的解释圣经,本课程中将会提出多种的解经原则及查考方法,并按着圣经各书卷的分类循序渐进,有许多范例的练习,以帮助读者了解并可以灵活运用。
因为这个课程原来也是“空中神学”的讲稿,整理出书时,我们同样保留它浅白又口语化的风格,相信读者很容易就能抓住要点,掌握重心。
本书分成五大单元:
一、是导论,先帮助读者建立释经的正确概念及态度。
二、是解经原则的运用,帮助读者在解经时,避免陷入主观的陷阱中。
三、是查经方法的介绍,以培养有系统、有规律的研经计划。
四、是将全本圣经予以分类,做概括性的综览,并按照不同的文体指出解经的原 则及查考的方法。
五、是强调查经技巧的使用,及介绍与释经有密切关系的解经式讲道。
读经既无捷径,也无速成方法,需要的就是日积月累的钻研,盼读者透过本课程所提供的方法,能够领悟字面的教训及意义,掌握住圣经的真意,触类旁通,造就自己也造就别人!
3 第一章查考圣经应有的态度 “释”就是解释,“经”就是圣经,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也是基督徒信仰与生活的最高权威,每一个基督徒都相信圣经是神的话;透过圣经把他的心意向人启示,使圣经成为基督徒信仰与主活的根据和目标。
读经生活是促使基督徒生命长进的必要条件之
一,有人比喻,呼吸、吃东西,都是维持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同样,基督徒的祷告就是属灵的呼吸,读经就是属灵的饮食,读经和祷告是基督徒每天必要进行的活动,这样才能使属灵生命扎实、和正常的生长,一个人不呼吸、不吃饭,他肉体的生命必然出问题,无法继续生存,而基督徒不读经不祷告,他属灵的生命同样会出毛病,虽然道理大家都明白,实行起来却有不少问题。
读经的态度 今日教会的情况是许多人热切渴慕圣经,却没有圣经可读,相反的,许多有圣经的人,却并不渴慕神的话。
也有人每天按时读经,却读不出所以然来,甚至感觉索然无味,难以明白;也有些人左翻右看,没有系统的漫读,因此不能明白信仰的精意;也摸不着圣经与个人信仰的关系,往往就断章取义,左一段,右一节,胡乱解经,大作文章,结果造成个人信仰上的偏差,甚至演变成教会中的异端,使教会遭受极大的亏损,这是何等可惜。
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思想到底该如何查考圣经?使灵命稳定的成长。
在查考圣经之前应有下列五种态度和准备:
一、认清圣经是神的话认清圣经是神向人启示的媒介是藉着圣经使我们认识这位创造天地万物的惟一真神。
诗篇十一篇10节说:“敬民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箴言一章7节又说:“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
”由此可见,一个人想从圣经里面认识神,并获得智慧和知识必须从敬畏神开始。
二、心存谦卑一个自高自大的人就好像为自己筑起一道墙,既不愿开放自己的心胸去接受别人,更无法接受神,唯有在神面前谦卑的人,才可以看出自己的不足,愿意接受神在他身上的工作。
谦卑的人也是虚心的人,他不去固执于自己的个性、思想、感情、知识而不肯改变,也不去故意违抗神,一个越谦虚肯受教的人,也就越发蒙受神的启示,进而发现圣经中丰富的宝藏。
4 三、具备爱慕和追求真理的心一个人如果希望从圣经里面得到丰富的领受,他必须对神的话有强烈的喜爱和兴趣。
就如一个学数学的人,如果对数学没有任何兴趣,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影响学习果效;相反的,如果他有兴趣的话,就会学得精通且迅速。
但怎样才能产生兴趣呢?这就要视个人与神的关系而定,就好像热恋中的情侣,会时时刻刻盼望听见对方的声音。
一个爱神的人,在查考圣经时,感觉也是既甘甜又喜乐的,对圣经产生兴趣,除了爱慕神的话以外,另外还需有追求真理的心,及求真的态度。
唯有圣经的真理在时代急遍转变,人心迷失方向的时刻,仍然屹立不动,在人心败坏,各怀诡诈的社会里,能够教导我们以真诚无伪、无私的爱心与人共处。
四、具备清洁的心,聆听神的声音为何保有一颗清洁的心是神所看重的呢?因为心不清洁容易使罪性在里面活动,进而产生良心的斥责和压抑,更想逃避神的面,听不进神的声音,读经时自然得不到什么亮光和领受。
另一方面,清洁的心、也是单纯的心,不为世上各样的事务所烦扰,也不受个人私欲的牵引,单单专心仰望神,这样才可能在神面前安静下来,听见神的声音。
五、透过祷告许多时候,人们因着身、心的软弱,要长久保持时刻儆醒、敬畏和谦卑的态度并不容易,因着骄傲和散漫,人很难每天保持热爱神话语和追求真理的心,所以一不小心就犯罪了,与神的关系也变得疏远了。
而这个世界处处充满了险恶,人心诡诈、坏到极点,要保持清洁、安静的心更是不容易的事,但感谢神,他给我们祷告的权利,当我们在查考圣经的态度上出问题时,可以呼求神洁净我们、安静我们。
另外,读经前的祷告,本身就具有一个积极的意义,因为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是圣灵启示先知和使徒写下来的,因此当人查考圣经时,便不可单靠自己的知识与聪明去理解,而需要依靠圣灵所赐的智慧和启示,才能了解属灵的事。
其实人的智慧和悟性都是神所创造的,是与生俱有的,只是人在犯罪后便失去了智慧和悟性,理性也受了罪恶的蒙蔽;不能透视属灵的事,因此需要透过祷告以支取神的力量,除掉心中的障碍,并进一步了解属灵的精意。
圣灵的工作 当我们向未信主的人传福音时,可能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不信主的人,越看圣经就越容易产生反感和抗拒,但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不认识主的人,因着弟兄姊妹详细而诚恳的为他解释圣经,最后终于信主了,这就是圣灵的工作。
圣灵感动人心,使人愿意降服在神的面前,他的心改变了,便可以领受,人愿意领受圣经,乃在于他的心
5 先被改变、逐渐尊重神的话。
所以我们无论传福音、或自己研读圣经,均应当先为人、为己祷告,求圣灵预备、改变我们的心思意念,使我们得以承受、明白真道。
6 第二章释经的重要性 释经学是一门解释圣经的学问。
释经进一步的解释为:释经者尝试找出圣经作省写作的时代背景;他们写下某句话、某条命令、某个问题时原本的含意,及这些话对当时的人所产生的意义与影响,然后再把圣经里的信息应用到今日的生活中。
解释圣经的人应尽量减少现代读者与当年的作者之间,因为时间和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和距离,使读者能够更明白神的心意,使圣经对现代人也能够产生丰富的教导及影响。
或许有人要问,圣经不过是一本书,人人都可以任意翻阅,为何还需要释经学呢? 正确的解经知识 圣经既是神的话,且是基督徒信仰和生活的最高准则,那么解释圣经的正确与否,便会直接影响个人的灵命和教会的方向,如果要发挥圣经的权威性,首先须对圣经有正确一致的解释,否则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如果要正确的解释圣经,就须有解释圣经的知识和见解。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一个清楚重生得救的信徒,可以在神面前直接领受神的话,明白神的道,又何以需要释经学呢?又认为讲释经的方法与原则是属肉体的,这种看法听起来很属灵,其实行很大的危机,若读经时只以倚靠圣灵的引导为藉口,而不重视客观的分析和思想,因着人的私欲,很容易就以自己的思想代替神的旨意,或者混淆神的意念。
当人自称自己的解释是直接从神领受的,是否可信呢?又如何证明呢?假若人以自己的思想当做神的意念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后果就不堪想像,因此我们需要以较客观的标准,来分辨各人的解释,免得神的道被滥用。
误解圣经的后果 再者,从教会历史中可看出不少异端,甚至是极端的例子,都是因着不正确的释经所产生的结果。
例如旧约亚伯拉罕、雅各都娶了两、三个妻子,因此有人援引今天的基督徒也可以实行多妻制,又如旧约中有些瘟疫是神所命定的,做为对人犯罪的惩诫,也有人因此反对采取任何卫生措施,以防止或对付瘟疫的蔓延,以为这样就是与神的命令相违背,这些偏激的作法均因误解圣经而引发的:又如某些学说、宗派把一些对神话语主观的解释,散布在教会,并强行教导信徒,以致造成极大的影响。
为何信徒会受某一派学说所吸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分辨的能力,至于那些不正确的释经学说,对受过正确释经训练者应是不难察觉的,但几十年来中国教会缺乏圣经,更缺乏传道人教导正确的释经方法,以致造成各家、各派的学说随处弥漫。
其实,信
7 徒属灵光景的凄凉与饥荒,乃是因为缺乏对神话语真正的认识与教导,但神的恩典是够用的,神保守大部份的教会仍保有纯正的信仰,否则后果就更不堪设想了。
释经的工具 要有系统的了解圣经或教导圣经,以真理去建立信徒分辨是非,除了努力、肯付代价的研经外,尚需藉助辅助的书籍,一般称为释经工具书。
因圣经的内容往往是在具体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之下写成的,更是针对当时所发生的问题而写,因此要了解作者的原意,便需要探索圣经当时的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背景,单看经文是无法得到圆满的答案,工具书正好可以提供很多宝贵的资料。
圣经对初信者而言,常感觉艰深、厚重、乏昧,读起来感觉非常的困难,譬如说,想要找寻与某一个题目相关的经文或教训时,常常花了很多时间也遍寻不着,因为人的记忆终归有限,但若是有了《经文汇编》,想要找任何一句经文的出处都易如反掌。
工具书的必要性 一些有关圣经年代与历史背景的书籍,如《圣经地图》、《圣经字典》等都是解释圣经常用到的工具书。
但是参考工具书有一个原则,即工具书并不等于圣经,因并非神所默示的,因此工具书的内容不一定完全无误,此外要编写这类的工具书,也需要运用非宗教性的学识。
譬如在编制圣经地图时,便须先掌握圣经中的地理知识;要编写有关圣经历史背景的书,也要藉助于考古学家的发现,由于这些知识经常会随着新的发现而有所改变,因此也要按着新的发现不断的改进。
所以用作参考的工具书籍决不能与圣经一样享有同等地位,它可能有错误,随时需要不断地修正、或充实内容。
以下介绍一些常用且颇县份量的工具书籍。
工具书籍介绍 在圣经注解方面,特别推荐《圣经新释》,这是一部翻译的作品,内容包括了从创世记到启示录的注释,但碍于篇幅,每一卷书的注释无法太过详细,对于部份难解的经文,也没有充份的处理,虽是如此,它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此外这本书也附录了几篇文章,譬如〈圣经的权威〉、〈启示与灵感〉、〈旧约圣经中的诗辞〉、〈旧约圣经中的智慧文学〉、〈次经〉和〈启示文献〉等,都很值得一读。
另有导论、概论和综览一类的工具书籍,例如马有藻博士所著的《新约、旧约慨论》,香港读经会印行的《新、旧约辅读》,滕慕理著的《新约综览》等,这类的书籍一般都会对圣经的各卷书进行概括性的分析,包括介绍背景、分析大纲,和点出书卷
8 的主题、关键、经节等,使我们对每一卷书都有概括性的认识,也可以减少读者断章取义的危险。
至于每一卷书的详细解释,则可以参考各卷书的注释书籍。
如果想了解圣经的用字和用辞方面,可以参考中国主日学协会出版的《圣经备典》,陈亭瑞出版的《圣经人名、地名、意义汇编》等。
譬如圣经里面提到一些特殊的辞语,如:神的国、撒都该人等,一般人读圣经很难完全明白其中的意义,唯有透过背景的分析,与相关经文的整理才能够了解得更透彻。
有关圣经背景方面的书,天道书楼出版的《大众圣经百科全书》,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此书运用了考古学上许多新的发现,对于圣经中所提到的地方、国家、种族、风俗、节期、政治、经济、生活、宗教等都有详细的描述。
假如能熟悉这些背景资料,在读经时就宛如回到了当时的年代,自然就觉得新奇、生动、有趣。
而证道出版社的《圣经手册》,也有不少关于圣经背景的资料,如诗篇里的字义,「咒诅」与「报复」,新约中的「神迹」、「圣灵」等,都是针对读经时常遇到的问题而写的,很有参考价值。
此外无论《大众圣经百科全书》或是《圣经手册》都附有许多精致的图片,及圣经地图,这些都值得参考。
另外《经文汇编》可以帮助读者很快的把相关字、词的经文找出来,特别对传道人在预备讲章时颇有帮助。
9 第三章默示的性质 圣经是神的默示 要了解一本书,首先要了解那本书的性质。
例如对主修文学的人而言,若是读莎士比亚的作品,自然津津有味,但换成念科学的人,可能会找出很多看似荒谬的句子;因此一个人若以科学的眼光来研读文学作品,既便是大文豪莎士比亚的作品也会让他失望的。
既然在阅读一本书之前,最好先认识该书的性质,那在探讨如何解释圣经之前,同样的就须先认定圣经的性质,有些人以为圣经只是一本普通的书籍,是人在特定的时间、环境里的著作,基于此种假设,自然会任意解释圣经,当它是神话故事一般,按着自己理性的程度,把圣经里一切超自然的事物都舍弃,结果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提后三章16节指出:“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
”这里默示两字的原文是由“神”和“呼出”所合并而成,意思就是神呼出的气,也可以译为“灵感”,意思就是圣灵的感动,“圣经是神所默示的”,明显的说明圣经真正的作者是神,换言之,就是神透过人写下他要对人讲的话。
默示的方法 而默示的方式乃神的灵在作者的身上实行超自然的影响力,使他们所写的都具备准确性和权威性,能够真实无误的传达神的心意,因此,圣经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神的安排,这也是圣经之所以能够成为信仰与生活最高权威的原因。
但单单知道圣经的作者是从神默示而来的还不够,有人以为“默示论”只不过是圣经作者从直觉而来的智慧,使他们产主一种更高深的宗教意识,只是间接的影响作者的写作。
但这样的论调,事实上完全否定了以上的说法,另一种对“默示”所下的定义,只是把“默示”看做“听写”。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圣经的作者完全被圣灵控制而失去自由,就像一部抄书机器,圣灵讲一句,作者就照写一句,这样的说法固然可以保证全本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但却使圣经的作者变成被动、呆板。
这与圣经本身的见证不符,那么圣经本身的见证又是什么呢? 默示的性质 从旧约到新约,圣经的作者都不断地见证:他们的话就是神的话,或是受神的灵感动而写的,因此圣经有许多处用“神说”、“耶和华如此说”、“耶和华的灵临到某某”等之类的句子。
根据一些人的统计,单单耶利米书的
一、二章,就出现十多次类似的句子,而在摩西五经中有六百八十次,先知书里面有一千三百零七次,整本圣经一共 10 出现过三千八百多次。
因此,圣经本身的见证绝对足以肯定它是神的话,是基督徒信仰和生活的规范。
而圣经的见证也否定了机械性默示的说法,故默示的正确概念,乃是圣灵在圣经作者身上有机式的运行,运用他们本有的性格和气质、恩赐和才干、他们的教育和文化、词汇和风格,神的灵在作者的心中运行,与人的意志、感情、思想完全融合在一起,使他们写出来的作品,完全符合圣灵的心意且无误。
同时也肯定作者的人格和理性,所以圣经百分之百是神的话,却也充份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志及当时的文化背景,更表露出他们自己的风格和文体。
圣经的背景 圣经一方面是反应写作的时代和背景,它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针对所发生的某些具体问题而写,另一方面圣经也活在今天这个世代之中,它乃是那位超越时空的神向人所启示的心意,神是永不改变的,包括:他的威严、慈爱、能力、圣洁,以及他对人在宗教、道德上的要求也是永恒不变的。
我们可以从他在历史上的作为、和训示认识他的心意,而这些作为与训示都已经清楚地记载在圣经之中。
路加福音一章3-4节:“这些事我既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就定意要按着次序写给你,使你知道所学之道都是确实的。
”这是路加的见证,他所写的福音是经过详细考察后才写成的,所以神的默示并不否定人的努力。
灵感的人性化 同样,只要读者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圣经,便不难发觉作者的文化背景及性格;都活现于字里行间,既可以感觉到大卫王感情的丰富和细腻,又能体会耶利米先知的悲壮和愤慨,路加医生的冷静、平稳,使徒保罗的激动与忠心,约翰长老的关怀和爱护,这些无形中都缩短了我们与圣经人物之间的距离。
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圣经虽然是至高神的话,却也是许多作者人格的流露,使我们倍感亲切,此外,圣经很忠实地记载历史,也毫不掩饰的记述人性的软弱,因为神的作为是透过历史彰显出来。
例如大卫虽贵为君王,是神所爱,但圣经中毫无忌讳的把他杀死乌利亚、夺取其妻拔示巴的罪行记录下来,诗篇五十一篇是大卫忏悔认罪、求神赦免的祷文,情词恳切,所以在大卫软弱、跌倒的经历上得到一个很好的鉴诫。
又如彼得虽是初期教会的领袖,但圣经也毫不隐瞒的记载他曾软弱,三次不认主。
这些不但没有破坏圣经的超然性,反而使读者觉得圣经并不是人捏造的神话故事。
不夸张、不渲染、忠实地记载了有血有肉的人在信仰中的挣扎:及他们与神相遇的经历,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常常碰到的经验,使我们更觉它的宝贵。
11 圣经的永恒性最后,圣经也是针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需要而写的,在人类的历史中,神不断 拣选合他心意的人去传扬福音,处理在不同时代中,他的子民所遭遇的各种难题,例如旧约中的摩西、士师、先知,以及新约中使徒致各教会的书信,都是针对当时的问题而写成,无论如何,圣经真正的作者是神自己,所以圣经一方面是合乎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万古不变的真理。
12 第四章圣灵在解经中的地位 圣灵的启示 如果一个不信主的人,以研究圣经的态度,运用各种解经原则来查考圣经,和一个敬虔爱主的人,运用同样的原则来查考圣经,结果会不会有差别呢?如果没有分别的话,解经便只是知识的问题。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不只是有差别,甚至于会产生极大不同的结果,因为解经除了需运用知识、理性外,最重要的是藉着个人属灵的经历与祷告,并且还需要圣灵的启示。
关于圣灵在解经中的地位,主要有四点:
一、属灵的洞察力 研究释经学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圣经作者的原意,而当我们讨论默示的性质时,也谈到圣经是神、人合作的杰作。
圣经一方面流露出作者的历史背景与性格,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作者都受到圣灵的感动与管理,他们的思想与感情都受到圣灵的充满与启发,所以他们才能够写出毫无错误的圣经来。
因此圣经最终的作者还是神自己,是神藉着圣灵感动人而写成的。
既然如此,我们一方面要藉着历史、文化、文法等的帮助来了解作者的原意,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依靠圣灵去理解这位真正的作者、上帝的原意,否则我们很容易把圣经看为一本普通的书籍,就不能够了解其中属灵的意义了。
二、属灵的智慧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一章18-21节说:“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就如经上所记:‘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
’智慧人在那里?文士在那里?这世上的辩士在那里?神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然不认识神,神就乐意用人所当做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神的智慧了。
”由此可见,一个在世界上有名誉、有地位、人看为聪明的人,在神的眼中不一定就是他所喜悦的人,因为这些在世界上受人尊敬,自以为聪明的人,很容易变得骄傲,轻看十字架的救恩,反倒以为愚拙,结果他们在属灵的事情上因为贫乏,得不着真正的智慧。
主耶稣也曾说过,神的事向聪明通达的人就隐藏起来,向婴孩就显露出来,那些自以为聪明和骄傲的人往往不能明白神的智慧,为什么呢?原来在人犯罪堕落以后,人的灵受到罪的腐蚀,无法认识神,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属世的智慧,而没有属灵的智慧。
13 因此,当一个不信者看圣经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抗拒的心态,觉得它索然无味,那么怎么样才可得着属灵的智慧了解神的事呢?哥林多前书二章10-11节说:“只有神藉着圣灵向我们显明了,因为圣灵参透万事,就是神深奥的事也参透了,除了在人里头的灵,谁知道人的事,像这样,除了神的灵,也没有人知道神的事。
”所以,要了解神的事,我们便不可以单靠人的智慧而是要靠圣灵的启示。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思想,当圣灵默示圣经作者编写圣经的时候,他并没有废掉作者的思想或是感情,同样,今天圣灵赐亮光给我们、帮助我们去明白圣经,也没有要求我们完全抛弃我们的思想。
我们应有的态度是求圣灵帮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理解力,却不可以本末倒置。
三、圣灵的光照 约翰福音十六章13-14说:“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因为他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他所听见的都说出来,并且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他要荣耀我,因为他要将受于我的告诉你们。
”这里提到一项圣灵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有关耶稣基督的真理告诉门徒,并且引导他们明白这些真理。
此外圣灵工作的目的,就是要荣耀耶稣基督,因此我们越明白真理,就越叫耶稣基督得荣耀,因为真理都是为耶稣做见证的,我们要明白圣经、要认识耶稣基督,就需要有圣灵的工作,但我们应该怎样才可以经历圣灵的工作呢?诗篇一一九篇18节记载着诗人恳切的祷告:“求你开我的眼睛,使我看出你律法中的奇妙。
”祷告就是经历圣灵工作的第一步。
也许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本来我们对一段经文茫然无知,或者是索然无味,经过在神面前谦卑祷告后,突然间充满亮光,发现经文丰富的含义,并与我们生命的关系,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神开了我们的眼睛,使我们发现他话语的奇妙和宝贵。
当然,如果我们要更深入的体会圣经的真实和丰富,我们便要在日常生活中顺服圣经的教导,经历神应许的实在。
四、理解与实践并重 应提防偏向两个极端,一方面要避免变成纯理性、枯燥的查经,同时也要避免把圣经变成一本充满神秘色彩的著作,这话怎么说呢?如果我们把圣经受成纯学问,信徒或是非信徒在查经中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那么圣灵在解经中的地位就被掩盖了,单单头脑的知识并不能使我们的生命丰盛。
不少信徒就是犯了单有头脑或知识的毛病,缺乏生命的体验和实践,信仰生活变得越来越虚伪,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唯有依靠圣灵去明白圣经,又顺服圣灵去实践圣经的道理,圣经对我们便不再是死的教 14 条,而是神话泼的道。
依靠圣灵与研经方法间的平衡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以依靠圣灵为藉口,而弃绝以历史文化的方法查考圣经,按正意去分解真理,因为单说依靠圣灵不肯在神的话语上下功夫,这是在逃避责任,藉口偷懒,是神所不喜悦的。
而且单说依靠圣灵,而没有客观的原则,容易使查经流于主观而趋向神秘主义。
例如约八1~11记载着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淫妇到耶稣那里要打死她,起初耶稣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却没有回答他们,究竟耶稣在地上画什么字,没有人知道,因为圣经没有记载。
但是有些人声称;在圣灵的光照下知道耶稣画了什么,不过谁能肯定他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呢?是出于圣灵还是出于人的意思呢?一个别有用心的人,可以硬说他接受了圣灵的光照而蒙骗别人。
因此在阅读圣经以前,我们应当有谦虚敬虔的祷告,依靠以圣灵的光照,然后按照合适的解经原则分析经文,当我们得着一些新的亮光、或者是新的领受时,应当省察自己,看看这所谓的亮光,是不是经得起圣经原则的考验,如果经不起就要放下来,如果经得起就当为新的发现和领受感谢神。
15 第五章圣经体裁的分类 圣经的来源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目前已被翻译成一千六百多种文字,遍布全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圣经包括旧约及新约,旧约描写耶稣基督降生之前神的作为及预言,是由许多不同的作者完成,其前后连贯涵盖一千多年的时间,也就是在耶稣降生前四百年编辑而成,根据犹太人的传说是由文士以斯拉编成的。
新约则是在耶稣降生以后约一百年之内由使徒们及当代教会领袖写成的,到主后三九七年,教会在加太基召开大会,正式承认新约书卷的权威,宣告这些书卷为新约正典,全部圣经共有六十六卷,其中旧约有三十九卷,新约有二十七卷。
圣经的完整性 旧约第一卷书为创世记,第一句话就说:“起初神创造天地”描述宇宙的起源。
新约的最后一卷启示录,这卷书的最后两章描写神为人类预备的新天新地,显示了这个世界的结束与另外一个全新世界的开始。
因此这六十六卷书已经包括了字宙的开始与结束,对人类而言是足够了,它是一部完整的经典,不需要任何的增添或删减,至于圣经的文学体裁更是丰富,从一般平铺直叙的历史传记到各种雕饰华丽的文体,如诗歌、比喻、寓言、格言等都包含了,更为了配合不同文体的需要,就有不同的修辞,若能了解这些修辞的技巧,对我们在解释圣经上将会更有益处。
以下依圣经的写作体裁,分类如下: 五经 从创世记到申命记五卷书,一般称为摩西五经,这五本书都是摩西所写,也是犹太人的律法书,摩西五经是在主前十四和十三世纪之间完成的。
内容描述神的创造,而人却因为犯罪,最终堕落,与神隔绝,甚至不认识神。
但神爱他所创造的人类,因此神透过拣选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以色列民族来彰显他救赎的计划。
五经之所以被称为律法书,是因作者用了极大的篇幅,讲论神与以色列民立约,并在这个约下所颁布的律法,做为以色列人亲近神、敬拜神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甚至也包括崇拜的形式和法典在内。
历史书 16 从约书亚记到以斯帖记称之为历史书,内容在描述以色列民出埃及至旷野漂流四十年后的历史。
其间包括以色列人与原住在迦南地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最后定居在神所应许的迦南境内,后因社会结构动乱,建立王朝,扩展疆域,南北分裂,北国以色列的覆亡,南国犹大的崩溃,回归故国,重建圣殿,灭族危机,重建圣城,和宗教改革。
时间约在主前一千二百多年到主前四百年左右,前后将近一千年的时间。
先知书、诗歌类 先熟读这段期间的以色列历史,再研读其后的先知书,可以帮助读者更易明白。
约伯记、雅歌、耶利米哀歌,一般称之为诗歌书,因为这些书卷是用希伯来文的诗歌体裁所写成,诗歌有特殊的修辞,因此在解释时需要特别留意,其实这种诗歌的文体在其他的经卷中也偶尔会出现,在诗歌之中,约伯记、箴言、传道书及部分的诗篇又被称为「智慧书卷」。
因为作者刻意在此漫谈人生的智慧、苦难及生存的意义等,并有许多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事态度和经验,所以读起来倍感亲切、实用。
从以赛亚书到玛拉基书,一般都称为先知书,都是先知们所写,以赛亚书到但以理书称为大先知书,其余的十二卷称为小先知书。
所谓大与小主要是指书卷篇幅的长短而言,并不是先知真有大小之分,当时的先知是以神的发言人地位发言,向以色列和犹大的君王、官长、贵胄、百姓,宣告所犯的罪行,更宣告神的审判和应许。
两约之间 所谓先知时代,主要是从主前八百年开始,由北国以色列面临倾覆危机的时刻至主前四百年左右结束,部份学者用“被掳”作为分界线,把先知分力被掳前的、和被掳期间、及被掳后的先知。
玛拉基书是旧约最后一卷书,在这之后大约有四百年的时间,神再没有差派先知到犹太人中间宣讲他的信息,这就是所谓“沉默的四百年”,也称为“两约之间”,直到耶稣降生,才开始了新约时代。
四福音 新约的前四卷称为福音书,内容是有关耶稣生平,但四本福音书的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耶稣及他的教训、和所行的神迹,使人相信耶稣就是救主。
马太、马可和路加福音的体裁较相似,所以通称为“对观福音”,而约翰福音则自成一格。
四卷福音书均用了极大的篇幅,来描述耶稣受难前的生活,直到他复活后向门徒显现,由此可见福音书并非一般性的传记,而且耶稣的死与复活在基督教中占极重要的地位。
17 使徒行传使徒行传属于历史性的书卷,是路加所写,记载耶稣升天后,圣灵降临在门徒身 上,致使门徒们放胆四处为主作见证、传福音,使教会在质与量上都得增长。
使徒行传所记载的事迹前后约隔三十多年,从主后三十年左右,教会在耶路撒冷开始,到主后六十几年,使徒保罗在罗马被囚为止。
新约书信及启示录 罗马书到犹大书都是使徒、或当代教会领袖写给各人或教会的书信,罗马书到腓利门书一共十三卷,均出于保罗的手笔,因此也称为保罗书信。
希伯来书的作者至今还不能完全确定,其他的,则分别由使徒雅各、彼得、约翰与犹大写成,这些书信都是针对当时教会所发生的问题而作,具有教牧的性质。
内容包括阐明教义、批判异端、生活指引、教会纪律,严格来说启示录也算是书信,是约翰写给亚细亚;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西部的七个教会。
不过启示录的文学体裁很特殊,属于启示文学,是主前二百年至主后一百年左右,犹太人中间所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旧约中的但以理书,也有部分内容是属于这种体裁。
了解这种体裁对我们读启示录,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启示录所讲论的多半是未来的事,因此也可以说是一部预言书。
明白了圣经书卷大致的分类后,接着就可以讨论各卷书解经的原则。
18 第六章以经解经 以经解经的定义 解释圣经的基本原则,是以经解经,也就是说在我们解释某一段经文时,必须注意到整本圣经中其他相关经文的含意,因为我们相信整本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因此对某段经文的解释,必须符合整本圣经的启示,才不致偏离真道,产生极端或异端。
〈范例〉 如:马太福音十四章1-2节希律王在听见耶稣的事迹和异能时,误以为耶稣是施洗约翰的再生;从死里复活了,因此有人说圣经也同意佛教的生死轮回的说法,这种论调和圣经中对生死的一贯说法完全不同,因此这样解经并不合适,且与整本圣经的信仰相违背。
另外,路加福音十四章26节耶稣对跟着他走的一大群人说:“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做我的门徒。
”有些人就根据这段经文批评基督教的信仰不讲亲情、孝道,而与中国的固有伦理道德互相违背,这也是一种误解,因为过份的注重某一节经文,而忽略了整本圣经一贯的教导。
其实在旧约的十诫、新约的书信中,圣经很清楚的教导信徒要孝敬父母,而耶稣也曾因为法利赛人妄用宗教奉献的理由,推卸供养父母的责任而严加谴责,若就此经文即妄下断言,说基督教违背“孝道”,根本是误解它真正的含义。
如果能留意25节的经文,就可以明白,当时有极多的人和耶稣同行,在这些人中大部份只是凑热闹或是出于好奇,根本不知道“跟随耶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所以耶稣转过身来对他们说了以上的话,接下去又讲到门徒须要背起十字架来跟从他,劝勉他们要好好的计算代价,是否真能为主舍下一切,以免有始无终,半途而废。
由此可见要了解经文的原意,不能够单单根据某段经文就妄下断言,而是要从整本圣经的信仰宗旨去理解。
以经解经的原则 当我们运用以经解经的方法时,有三点原则应注意:
一、藉参照相同主题或类似的经文,以明白经文的含意例如,圣经非常强调“信心”,尤其在新约,很多书卷都谈到“信心”,罗马书与加拉太书已详细的讨论因信称义的原则,希伯来书第十一章是讲解有关“信心”的一段有名的章节,雅各书二章也再次提醒信徒“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经文,若能将这些经 19 文并列且彼此参照,便可以使我们更清楚了解圣经里面所指的“信”是什么?信的对象是谁?信仰的内容是什么?信心应产生什么外在的表现?信与顺服的关系为何?读者若从整本圣经去认识信心时,就可以避免一些偏差。
例如把“因信称义”变成任意放纵行为的藉口,对信仰只看成是头脑里的一套教义,或者将信心看做人的一种功德。
又如,在马太、马可、路加这三卷福音书中,都提到“神的国”,耶稣也常以此作为教训的一个主题。
唯独马太福音用“天国”一词,究竟神的国和天国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们把有相关的经文对照一下,就可以知道这两个语词的含意,事实是相同的。
二、以比较清楚的经文去解释比较晦暗、难懂的经文若单以主观来解释经文,容易自己发展出一套教义来,如“信心”的例子,雅各书二章20节:“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
”21节中亚伯拉罕献以撒即是因行为而证明对神的信心。
25节引用旧约约书亚记妓女喇合接待以色列使者的例子,证明人因行为称义,但这与圣经强调人的罪;使人不能靠自己的行为得救,而是因信靠耶稣基督方能得救,就是因信称义的道理互相矛盾,那么这段经文的正确解释该如何呢?其实这里所说的与“因信称义”的立场并不冲突,真正的信心是一种会发生善行的信心,从这个角度来看,行为乃是真实信心的自然表现,没有行为的证明会使人怀疑你信心的真假,所以从其他有关“因信称义”的经文去了解时,就容易明白了。
又如彼得前书三章19-20节说耶稣的灵曾去传道给在监狱里的灵听,就是在挪亚时代那些不信从神,及挪亚所发的警告而灭亡的人,四章六节又说:“死人也曾有福音传给他们。
”人便由这几节经文妄下断言,以为人死后还有听福音、得救的机会,但这与因信耶稣而得救的教导,事实上是互相冲突的。
三、用新约的应验来解释旧约的启示因为神在历史中的启示是渐进的,旧约时期很多启示并不太明朗,直到耶稣降生后很多预言才明显的应验在他身上,因此旧约是了解新约的基础,也唯有透过新约的实现,才能够更确实的去解释旧约。
例如:创世记一章26记载;神说:“我们要照我们的形象,按照我们的样式造人。
”从旧约来看神是独一的真神,为何说“我们”呢?这“我们”究竟包括谁呢?直到有了新约之后才知道神是三位一体的神。
又如以赛亚书七章14节的“童女”,按照希伯来文可以解释为“女子”或“年轻的女子”。
新约马太福音一章23节也应用这段旧约的经文,明显是指耶稣是从童女而生,因此以赛亚书七章的翻译是正确的。
另外,有一件事需提醒读者的,若想要了解一个字、辞语或某一卷书、某一段经文中真正的含意,必须根据上下文来决定,然后才以其他的经文作辅助,否则便有断章取义的危险。
20 第七章历史文化解经 历史文化背景 所谓历史与文化性的原则是指在解释一段经文时,要事先清楚经文的历史及文化背景,这样可以帮助读者更透彻的明白该段经文的含意。
为什么会有这个原则的产生呢?这和圣经的默示观有很密切的关系,圣经中所描述的事件是在很具体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之中进行的,而连作者个人的性情和特质也活现在圣经的字句当中,因此必须深入了解其所处的社会和当时的文化、历史背景。
圣经所记的事发生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因此和当时的人—主要是犹太人—有文化上的关系。
比如,新约圣经就和主后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文化有关系;也和当时及在这以前的历史有关系,假如我们按照现在的文化来解释新约圣经,很容易发生错误。
我们必须知道,虽然是同样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件事情,但如果文化背景不同,意思就可能大不相同。
例如:在印度的一些地方,如果你说一个人是“猫头鹰”或“猫头鹰的儿子”,就等于是侮辱他;可是在美国,这却是称赞人的话。
印度人认为这话的意思是说他“愚苯”,而美国人认为是说他有“智慧”。
既然神选择了在历史中透过行动或者言语去启示他自己,因此也需要认识历史和文化的背景,进而能明白神透过作者对当时的人所宣讲的信息,但并不是说未读过历史就不能认识圣经,因为神是超越历史的,神的道也超越了历史的性质,其次无论什么时代的人,虽然必受到个别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的影响,但人和人之间总有一个共通性,所以多少也可以明白一些圣经的话,但如想要更深入了解圣经或教导圣经,则需具备对当时历史与文化背景的知识。
内在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所谓内在的就是在解释某段经文时,可以从圣经中找到有关的历史资料,例如在士师记十三章5节耶和华的使者告诉玛挪亚的妻子说:“他的儿子就是参孙一出母胎就要归上帝做拿细耳人。
”何谓拿细耳人?答案可以在民数记第六章中找到。
又如在约翰福音三章14-15节,当耶稣与尼哥底母谈论重生时,指出摩西怎么样在旷野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
究竟摩西在何时举蛇呢?举蛇与救赎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一句话的历史背景可以从民数记二十一章4-9节找到,这种内在的历史解释,也是以经解经的一种。
以摩西举蛇的例子而言,就是以旧约为理解新约的基础,而新约把旧约的历史发挥到 21 更淋漓尽致的地步。
外在的历史背景 至于“外在的”历史背景,即根据圣经以外的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和历代以来考古学的发现,一般而言,所谓外在的历史文化背景,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民生、风俗、地理与宗教各个层面:
一、政治背景内在的历史背景可以参考圣经中的历史书卷,但有些唯有透过外在的历史资料才可以找到答案。
〈范例〉 例一:路加福音二章1-2节提到该撒亚古士都及居里扭做叙利亚巡扰,三章1节又提到该撒提庇留这些人,他们究竟是什么人物呢?该撒与巡抚又是什么职位呢?与犹太人又有何关系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在圣经以外的历史资料中找到。
原来当时是罗马的盛世时期,巴勒斯坦一代是犹太人居住的区域,也是在罗马的管辖之内,该撒就是当时罗马皇帝的尊称或头衔,就像今天的总统、首相的意思。
而奥古斯都就是一位著名的该撒,他死了以后由提庇留继任为皇帝,主耶稣就是在奥古斯都做该撒时出生的,在提庇留做该撒时,完成他舍己救世的任务。
至于巡抚,其职位大概等于今天的省长,当时罗马帝国占领的地方分成几个省份,而犹太地也是隶属于叙利亚省之内。
因此路加提到叙利亚的巡抚居里扭,后来犹太地区转由罗马直接管辖,而将主耶稣钉死的巡抚彼拉多,即是罗马派来的第五任巡抚。
至于在犹太人中间立法与执法的机构是公会,耶路撒冷的公会是由七十二位议员组成,其中包括祭司、长老与文士成为大公会或大议会,这公会并无执行死刑的权利,所以主耶稣在公会受审后仍要被带到彼拉多面前再受审,方能判他死罪。
例二:约翰福音十五章6节记载耶稣以五饼二鱼的神迹喂饱五千人,众人就强逼他做王;耶稣却独自退到山上去,为什么呢?原来当时犹太人正积极发起独立运动,想要脱离罗马政府的统治,所以,当他们看见耶稣有超凡的能力,便想要拥戴他为王,领导他们独立革命。
但耶稣降世的使命并不在此,而是要为罪人舍命做赎价,他的国也不属于这个世界,因此他才悄悄地离开人群独自退到山上。
类似以上的分析,唯有研究当时的政治背景后,才能够明白。
二、经济背景从四福音可以看到耶稣对困苦、穷乏人是何等的关怀,所以彻底研究当代的经济背景,实在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分办圣经所记的内容,和体验当时实 22 际生活环境。
〈范例〉 例一:亚伯拉罕蒙神呼召离开迦勒底的吾珥往迦南,创世记只用了简短的几句话来描述,读者可能很容易就忽略过去,如果我们明白吾珥与迦南在当时的经济地位,相信感受就会完全不同了。
吾珥是一个繁华的城市、贸易通达,住在此的居民无论生活、物质、起居的条件都非常丰富,反倒是迦南,在当时乃是游牧地区,居民住在帐幕之中,为了生活需要,到处寻找青草和水源,经年累月四处漂荡,甚至被视为未开发的野蛮人。
了解这两种经济背景因素后,便更佩服亚伯拉罕对神的顺服及信心。
例二:马太福音十一章28节主耶稣向当时的人发出呼召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如果事先彻底了解当时的犹太人大多数是贫穷、奴役阶级,就可以知道主耶稣的呼召对这些人所产生的安慰。
当时的巴勒斯坦经常遭遇天灾和饥荒,致使让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悬殊,一般人民生活困苦,加上罗马政府仍然课以重税,如走路需付过路税、关税等,许多不合理的税收,致使百姓怨声四起、民不聊生,苦不堪言,按着旧约摩西的条例,人民还要把所得的十分之一献给圣殿。
许多穷人因为不能满足律法的要求,便受到宗教阶层的歧视,在这种光景之下,耶稣呼召劳苦的人到他那里得安息,正是这一群背着生活重担的人所日夜期盼的。
三、社会背景约翰福音第四章记载了主耶稣和撒玛利亚妇人的谈话,以当时的社会背景,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是互不来往的,故主耶稣这种行动在当时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
〈范例〉 撒玛利亚原是犹太国分裂以后北国以色列的首都,撒玛利亚人随从异教风俗敬拜外邦神明,在旧约中曾遭到几位先知的谴责,可惜仍然不知悔改,结果神的审判临到以色列,亚述帝国在主前七百二十二年左右攻陷了撒玛利亚,并把当时大部分的居民掳到了叙利亚、亚述和巴比伦等地,然后又把外邦人从各国移民到撒玛利亚。
撒玛利亚的犹太人和外邦人多年住在一起,便生下了犹太人与外邦人混血的第二代,到了新约时代,这些不纯种的犹太人仍然住在撒玛利亚,并在那里敬拜他们自己的神,但在犹太地的犹太人却看不起他们,认为撒玛利亚人并非纯种的犹太人。
而且他们既然不在耶路撒冷敬拜神,那他们的宗教信仰也绝不是正统的犹太教,如此即形成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之间的鸿沟,当时的犹太人如果要从犹大到加利利,他们宁愿绕道而行, 23 也不愿穿越过撒玛利亚。
但主耶稣突破了这些隔阂,因为他的救赎计划是普世性的。
圣经记载主耶稣“必须”经过撒玛利亚,表示他被内心的使命感所催逼,要把救恩散播到犹太人所歧视的外邦民族;不但如此,主耶稣也打破了当时重男轻女的观念,竟然向一名外邦妇女要水喝,这是一种革命性的表现,难怪那位撒玛利亚妇人讶异的对主说:“你既是犹太人,怎会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归人要水喝呢?”这一句话,说明当时种族、文化背景的隔阂是何等的严重,使读者不得不敬佩主的勇气和智慧,并进而明白,唯有透过耶稣基督的爱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和敌视。
四、民生、风俗背景广义来说指人民的生活,也是社会背景之
一,当我们读到耶稣的比喻时,可以发觉他用了很多与农耕、渔牧有关的实例,因为这些是当时犹太人普遍从事的行业,一般百姓都深感贴切且容易明白。
〈范例〉 例一:路加福音二十二章10节耶稣打发彼得、约翰去预备逾越节的宴席,对他们说:“你们进了城必有人拿着一瓶水迎面而来,你们就跟着他,到他所进的房子里去预备。
”或许有人要问,拿着一瓶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为什么以此作记号呢?原来,当时的社会通常只有归女是这样拿水的。
而从圣经原文来看,此处所指的是,一个男人拿着一瓶水在街上迎面而来,这是一个奇特的景象,别人必投以好奇的眼光。
此外,了解当时的风俗习惯,同样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圣经真实的教义。
例二:路加福音十章4节耶稣吩咐那受差派去传天国福音的七十个门徒,“在路上不要问人的安”,这句话乍听起来好像很不合理、也没礼貌,其实按照当时的习惯,向人问安时需表达好些礼俗,且浪费时间。
耶稣差派他们出去为的是工作,加上时间紧迫,因此告诉门徒要避免这些冗长而复杂的问安。
例三:旧约路得记四章8节中提到,拿俄米夫家至近的亲属不肯赎回拿俄米手中的地,就把鞋脱下来交给波阿斯,这是什么用意呢?根据当时的习俗,卖货物的人要脱掉自己的鞋子给顾客做为凭据,表示放弃了物品的所有权。
那至近的亲属把鞋脱下来交给波阿斯,表示把赎地的权利让给他,因为波阿斯是次近的亲属,拥有购地的优先资格。
所以若了解路得时代的风俗背景,在解释这一段经文时会容易明白些。
五、地理背景明白圣经中的地理环境,同样可以辅助读者更深入认识圣经。
假使不知道马其顿位于何处,又不知道它与亚细亚、弗吕家、加拉太、每西亚、特罗亚等地的关系,那就很难了解马其顿的异象在宣教史和教会发展史上是占了何等重要的 24 地位。
又假设读者不知道埃及和迦南地之间的距离,也不晓得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后,所走的行程,就无法深入了解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四十年的属灵意义。
六、宗教背景由于圣经主要的内容是宗教信仰,因此了解当代的宗教背景,在解经时有很大的帮助。
〈范例〉 例一:根据约书亚记的记载,当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攻占迦南地时,神吩咐他们要灭绝当地的居民,有人以为这种作法太残忍了!但若查考当时迦南地区的宗教背景,必会同意神智慧的决定,也会同意神的决定。
从考古学及其他历史文献资料来看,当时迦南人的宗教充满了污秽,不但有各样的迷信,如巫术、法术、交鬼等邪术,连他们敬拜神的方式也满了罪恶。
迦南人的神大多数是粗暴、好斗、血腥和残忍的,因此迦南人的宗教礼节也好像人类兽行的抒发,有时甚至把人当做祭物献给所敬拜的偶像,许多婴孩给活活烧死,或者把孩子杀了封在墙内,做为奠基的祭礼。
不但如此,迦南人最崇拜的神巴力是非常淫秽,专以性交为乐,所以在巴力的庙中有很多男娼、女娼,迦南人若敬拜巴力、事奉巴力,就得与这些庙祭行淫苟合,以取悦巴力,由此可见迦南人的宗教真是一塌糊涂,罪大恶极。
圣洁、公义的神岂能容忍它继续存在?且让以色列人住在他们中间,被异教所污染和同化呢?如此以色列人在信仰与道德上的圣洁准则,必定受到亏损,事实上由于以色列不肯遵从神的指示把迦南人赶尽灭绝,致使自己的信仰偏离了正道,道德生活也宣告破产。
例二:使徒行传二十三章1-10节记载保罗在公会前受审,他看出当中有一半是法利赛人,另一半是撒都该人,就讲死人复活的真理,而两派人竟起争论、发生争吵,因为撒都该人是不相信死人复活的。
保罗抓住必然会引起争议的问题,丢到他们中间,就好比一枚引爆了的炸弹,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元暇顾及他们至公会的目的,乃在控告保罗,想致他于死地,保罗因而逃过一劫。
如果我们了解新约中的宗教派系背景,知道法利赛人、撒都该人是势不两立的,立即就会了解,为何这段经文会引起轩然大波了。
25 第八章文法解经 语文的背景 何谓文法解经呢?即是按照原文的文法,去理解经文的含义。
包括对一个字、辞汇、句子及一段经文都须深入考查,为什么要按照文法去理解呢?简单的说,圣经既是作者以当时所流传的文字用语写成的。
那么今天的读者若要明白,自然要先了解当时语文的文法背景,所以要了解圣经作者的原意,文法解经可说是最基本的解经原则。
按圣经的原文,旧约是用希伯来文写成的,而新约则是希腊文,故最正确的解经应该是以原文圣经,并按照原文文法来解释。
我们必须略懂一些文法,才可能归类、理解字和字彼此之间的关系,因为它会影响句子的意义;但是若没有受过圣经原文训练,而手中又只有中文版本的圣经,就只好根据中文翻译加以分析,为此缘故,除了阅读现今通用的和合本圣经外,也应参考其他较为可靠的译本(例如中文圣经由信义会出版的新译本)。
以下两点是以文法解经时当注意的:
一、字面的解释 必须假设圣经作者在某些特定经文中,只是在表达一个思想,因此应该尽可能按着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圣经,简言之,一个人若要表达他的思想,很自然的会以最直接了当的字句或形容词汇,使别人可以明白。
按照字面解释,也可避免随意解经或造成灵意解经的错误,因为字面的文法有一定的规范,使解经者不致于太离谱。
在中国教会史上,有所谓“灵意解经”,就是从圣经字句的背后找出所谓属灵的意义,动机原本是好的,却因为太过主观,以致造成许多不同的结论,莫衷一是,并未把圣经放在中心的地位,而是把自己解经的意思强行加到圣经里头。
例一:马太福音八章23-27节记载了耶稣平静风和海的神迹。
按照字面的解释,海上的确起了风浪,耶稣立即斥责风浪,使它平息,但是有人却把风浪解释为人生的风浪,如挫折、失败、痛苦、悲伤等;而主使遭遇这些挫败、忧伤的人心中可以得平静和安慰。
这样的解经受成了心理治疗,而不是神迹,其实把耶稣平静风和海的事实,应用在人生际遇中的风浪上也未尝不可,但绝不可把字面的意义舍弃,却把整段的经文灵意化,因而失去作者原来的本意: 例二:在路加福音十章30-37节耶稣用了一个很出名的比喻:“好撒玛利亚人的 26 比喻”,有人就很灵意化的去理解此段经文,把耶路撒冷指称为天堂,耶利哥代表为罪恶,当那人从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时,即表示人从天堂犯罪后堕落,强盗表示是魔鬼和它的差役,犯罪堕落的人在魔鬼的掌握中受尽煎熬与逼迫,当那人被打得半死时,则表示人还有机会选择救恩。
可以仰望神得重生,或是首心顺从罪恶而灭亡,祭司和利未人代表旧约的执事,而好撒玛利亚人是指主耶稣,包裹伤处即意谓圣灵的医治等。
这是典型的灵意解经,这样的解释就超越了文法解经的范畴,迈入以私欲解经的领域。
此一比喻,耶稣明显是在答覆「谁是我的邻舍」,但被灵意化的解释后,就演成一套救恩神学;对敬虔爱主的信徒而言,还不至于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对一些不信派或者异端,往往就利用灵意解经来支持他们的学说,甚至做出极端不合理的行为,因此根据文法、按照字面的解释,是既正确又较易明了的方式之
一。
二、上下文的连贯、分析 在解经时要特别留意上下文,无论是解释一个字、词汇、或一句话、一段经文的含义,都要比照上下文,找出配合经文脉络的意思,否则就成了断章取义。
例一:彼得前书五章8节提到“狮子”,而启示录五章5节也提到“狮子”,但这两处所提到的“狮子”意思并不同,只要观察上下文,就会知道彼得前书的“狮子”是指“魔鬼”,而启示录中的“狮子”则是指“耶稣基督”,两者相距何止千里。
例二:腓利比书二章5节保罗勉励信徒“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单凭这一句话来猜想,可能会想出许多千奇百怪的答案。
但只要留心观察上下文,即可明白,上文中提到,个人不可结党,而要谦卑且关心别人的事,所以这句话的重点乃在说明耶稣基督谦卑的榜样,至于耶稣基督怎么谦卑呢?就在下文中所讲论的,他为顺服神的缘故,甘心抛下天上的荣耀和丰盛,降世为人、服事人,甚至甘心走上十架道路,且死在十字架上,这就是耶稣甘愿谦卑自己,放弃荣耀至死顺服的表现。
所谓上下文不单指前后两、三节的经文而言,有时上下文也可包括前后两三段的脉络,甚至整卷书的主要思想。
例三:约翰福音记载了七个神迹,但这些神迹并非为了引起人的好奇,而是有目的的。
盼望藉着神迹使人相信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并且藉着他可以得到永远的生命。
了解这一点,可以给读者不少的启发,因为圣经的各部分都是彼此相连,密不可分,这就是最广义的参照上下文解经法,也是以往所讲的以经解经的原则。
27 第九章神学解经 “神学”的定义 从字面来看,“神学”就是有关“神”的“学问”;学问又可解释为知识,所以神学就是有关神的知识,包括神的属性、作为及神和宇宙、人类的关系。
或许有人不喜欢“神学”二字,认为“神学”只是人头脑中的知识,其实这是对“神学”的误解,因为真实的神学必须建立在圣经的根基上面,并且把圣经的真理有系统、有组织的列示出来。
那么为何需要系统化呢?因为圣经的资料是分散在各书卷中,却又是前后呼应的,但如果想把这些资料化成为教义,作为信徒生活的指标、思想,则必须要经过有系统的整理。
那么神学解经又是什么意义呢? 系统神学和圣经神学 从圣经里面发展出神学,包括系统神学和圣经神学,所谓系统神学,即按着主题将圣经中相关的教义都找出来,然后归纳成一套理论体系,例如神的属性、人的本质、救赎论、教会论等,都可归入系统神学的范畴。
至于圣经神学就特别注重连贯性,找出贯穿圣经的主题,然后延着这个主题,把旧约到新约从创世记到启示录都串连起来,神学解经的重点,就是要把分散的圣经资料归纳出系统神学和圣经神学。
为了避免使用错误与不正确的原则来了解神的话,我们应该彻底通晓释经学,且应注意下列几点:
一、以历史与文化的解经为基础 如果要从圣经中推出神学的结论,首先必须根据经文的历史、背景与文法去解释圣经。
换句话说,历史与文化的解经是基础,然后才能进一步做神学的推论,就好像建房屋,必须要先打稳地基才可以往上盖楼房,否则就很容易倒塌。
同样如果要研究神学,而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历史与文化解经作基础,就很容易造成偏差。
从教会历史中可以得知,不少异端或极端神学思想的产生都是因着强解圣经,不理会圣经的历史背景、文法解释或过份灵意化的解经方式所造成的后果。
二、不以主观意念替代神的教训 要发展出一套神学理论,必须尽量综合圣经里所有与这个主题相关的经文,然后才归纳出彻底的、有系统的结论。
如果只是按着自己的意思,编选出部分的经文,即 28 建立一套教义,这种做法是以经文来支持自己的想法,而作为解经者的责任,是要决定神在圣经中所说话语的意义,不可以人的声音,取代了神的教训。
在早期教会,使徒时代以后的教父时期曾经有人主张分割圣经,而后来这派学说被认定为异端,他们认为旧约都应该废除,而四卷福音书中也只承认路加福音。
同样今天在中国教会里也有这种只偏重部分圣经的现象,但什么才是与主题有关的经文呢?最基本的原则,当然是字面相同。
例如:要查考有关“贫穷”的词汇,可以把圣经中“贫穷”二字的经文全部找出来参照;但也可以更广义的找出相关的经文的范围,也就是在观念上有关的经文,如“贫穷”这二字,也可以参考有关财富、财主、金钱等经文,以引申到在神的眼中对金钱的观念,什么是真正的财富?并由此推论神对贫穷的定义。
耶稣在路加福音九章58节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
”这段经文从字面上来看,没有任何与金钱、财富有关的字眼,乃是在探讨“事奉的心志”,这段经文,对要跟随他的门徒而言,只有一个教训—放下所有阻拦及牵挂,专心来跟随他。
三、凭信心接受神的话 若有两个圣经教义从字面上看是相互矛盾时,我们应当凭着“信心”接受,当知道神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若要了解圣经,必须藉着上帝所赐的恩典,唯有属灵的人,才能明白属灵的事(参林前二1~15)。
慈爱与公义这两方面,在人的眼中常常是冲突的,有慈爱就不谈公义,讲公义就没有慈爱可言,但圣经中所描述的神是绝对“慈爱”又绝对“公义”,当耶稣基督甘心顺服死在十字架上时,这种赎罪的爱,舍己的爱,同时彰显出神的公义与慈爱。
另外,谈到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圣经中不断教导、启示,神在这宇宙、历史中掌权,以致在各人生命上才拥有绝对的主权。
但圣经也同时强调人的责任,要人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如果是神掌管宇宙,为什么又要人负责呢?这两方面圣经都有情楚的教导。
按逻辑来说好像不通,但其中却有很深奥的道理,如果一时难以明白,我们就应当凭信心去接受,这并不是盲目,因我们已从很多其他方面的经验,确实知道这一位神是可信的。
四、以相关经文做支持 从经文里推论出来的教训,只要能得到其他所有相关经文的支持,就可说是圣经的真理。
例如:耶稣也引用旧约与撒都该人辩论,有关“复活”的问题,在马可福音十二章26-27节,撒都该人不信人死了后,还会复活,但耶稣引用摩西五经指出神常常自称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乃是活人的神,因此在神的眼中这 29 些列祖也都是活人。
既然当时列祖已经死了,而神却又把他们当做“活人”,以此推论出“复活”是事实。
换言之,圣经中未必把每一件曾发生过的事情都明示以让人明白隐含的教训,但如有其他经文支持,却可以在经文字义以外推论出另外的历史教训和属灵的真理。
〈范例〉 圣经是前后连贯的,当我们读一段经文时,如果只当它是一段独立的经文来处理,极可能忽略了该段经文在整本圣经中的重要性,例如:启示灵二十一章3:“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
”这段话本身即充满盼望。
但如果从救赎神学的角度去探讨时,它的含义就更深更丰富。
起初神创造天地,放在伊甸园中,人享受到与神同在,与神有亲密交通,但人犯罪堕落后被逐出伊甸园,因着罪的缘故,与神的关系隔绝了,人不能再面对面的见神,但人从此也落在痛苦、绝望的深渊中,神的救赎即是要解决人类犯罪的问题,使人与神恢复和好的关系。
当以色列人出埃及时,神用火柱、云柱引导他们,以色列人的会幕、圣殿,都是神与以色列同在的表征;但这些井没有真正解决“罪”的问题,直到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为人舍身赎罪后,人才可以藉着基督,与神重新相遇。
人与神的关系因而恢复,但并不完全,因为人还要受到会朽坏的身体所限制,而且罪恶仍然存在于世界,唯有当基督再来,建立新天新地,一切更新了,那时人才可享受与神永远的同在,这是救赎的最高峰;其次在新天新地中,神要永远成为人的神,人要作他的子民。
30 第十章一般查经的步骤 查经的三步骤 一般说来查经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就是观察、解释、应用。
当我们读经时,常常盼望能轻易就找出所需的经文,且能够应用在自己的身上,但往往缺乏耐性来进行前面两个步骤,结果那些符合自己心意的经文,就牢牢记得,而那些不符合我们心意,或是一些自认无关的经文,就总是读不进去。
这种查经就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肯虚心聆听神对我们的教训,接受神的训诲,在开始学习查经的阶段,最好还是依照这三个步骤,按着次序慢慢练习,等到对圣经建立了初步和概括性的认识,再把这几个步骤融合在一起,交替使用。
观察 在你查经时,你读到些什么?需仔细的留意经文的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个字,连细节也不可漏掉,要怎么样进行观察呢?可以先用速读的方式,很快地把经文念两、三遍,然后找出那段经文较明显的主题,就集中注意力在那段经文上。
尝试着问自己一些问题,并且利用这些问题把更深的真理观察出来。
一、“是谁”或“什么人”如果这段经文是一些话语或一封书信,首先要问这些话是向谁说的?是谁说的?如此可以帮助我们去分析这段话的内容。
接着就要揣摩听众的背景,跟一位农夫说话和向一位大学教授讲话,在措辞与内容上自然不同,圣经也是一样,在面对不同的对象时,可能都有不同的重点。
如果经文记载,是在描述一件事情,我们应该先问,主角是谁?配角是谁?他们的背景如何?从事什么行业、教育程度如何……等。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要按着各人的能力努力地去找寻,但不要浪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以免查经时间不够,若找不到精彩的答案,也不必气馁,只要每天恒心查考,下的功夫愈多,自然属灵的知识就愈有深度。
二、“什么事”如果经文是一段叙述的话,就要知道所叙述的内容是什么?如果是在记载某一事件,那就要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在考查记载事件性的经文时,不妨多注重经文中所用的动词,这样可以更把握住事情发展的精髓。
三、“地点”如果某一段经文是对话或是书信性质,那发生的地点是在何处?发信的地址是何方?在街道上吗?还是在山上?是在会堂吗?是在监狱里面,或是正在市道的旅程中?可否在地图上找到这个地点?如果是事件的记载,同样可以问事件 31 发生在什么地方?在海边、在旷野?若发生的事件所牵涉的地点不止一个,那这些地方之间的距离又有多远?不妨查出这些地方的背景、特色、风俗、民情等。
四、“时间”这句话是何时讲的?或这封信是什么时候写的?事情是在何时发生的?共历时多久?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如何?
五、“前因”为什么要讲这样的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经文中有没有提供解释,往往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我们就已经进入到查经的第二个步骤--解释,因为在仔细观察时,相信会从经文或参考资料里得到合理的解释。
六、“后果”事情是如何发生的?用什么方法?有什么步骤?结果怎样?以上六个问题可以帮助读者仔细、深入的观察经文,我们不妨以一段经文来实际演练一下。
除了上面六个问题外,在观察时也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留意一些经常重复出现的字、词或者是语句,这样会帮助我们了解该段经文所强调的主题。
如希伯来书十一章,不断出现的字,“信”:腓立比书里,“喜乐”一词也出现过不少次。
(二)找出一些关键性的字、词、章、节,这样能够把整段经文的思想连接起来,如哥林多前书十三章关键字是“爱”,在士师记里最关键的章、节,是“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这句话可以代表整卷书描述以色列当时混乱的情况。
(三)留意连接词,好像、但是、就如、如果、所以等。
这些连接词可以帮助我们明白作者的思路。
(四)留意一段经文中“思想”的发展,如约翰福音第四章撒玛利亚妇人与主耶稣的对话里,那位妇人对耶稣的称呼;由犹太人改口到先生、先知、最后是弥赛亚,从这种转变,可以看出妇人对主的认识是一步比一步的加深。
〈范例〉 提摩太后书三章16-17:“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让我们试试来回答这六个问题。
一、“是谁”根据提摩摩太后书一章1节发信人是耶稣基督的使徒保罗,他原 32 是犹太教的热心份子,并逼迫教会,后来复活的主向他显现,使他悔改归正,四处传福音。
收信人是保罗属灵的儿子提摩太,也是保罗传道的同工,当时是在以弗所传道。
二、“发生什么”这两节经文的内容主要是讲圣经的源头是出自神,在这里保罗指出四点:
(1)圣经是出于神。
(2)圣经的作用,消极方面是使人归正,积极方面是教导人走义路。
(3)圣经的对象之一是属神的人。
(4)圣经的目的是叫属神的人完全,装备好了做各样的善事。
三、“地点”圣经没有明白说出这封信是在那里写的,根据一般解经家的查究,当时保罗正在罗马坐牢,等待处决。
四、“时间”从第三条的答案可以知道,保罗当时正在罗马坐牢等候处快,甚至连他自己也知道离世的日子近了,写作的日期大概是在公元65~66年之间。
五、“前因”圣经并未清楚告诉我们,保罗为什么写这两句话,若要找寻解释,需要查考这段经文以外的经文或辅读教材。
六、“后果”由于这两节经文是一段话,而且是平铺直述,因此没有什么发展的过程可言,至于后果圣经也没有记载,因此不知。
解释 当我们对所查考的经文下了功夫,努力的观察后,即可进入解释的步骤,谈到解释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一)从经文本身来解释。
(二)从上下文及为何引用某一段经文来解释。
按字、词解经 从经文本身作“解释”,也就是说这段经文中所用的字、词,以及整段句子是怎样的解释?有何特别意义?这段经文中有什么特殊修辞,以至无法单从字面上去解释它的含意。
再次引用提摩太后书三章16-17节加以分析,经过上一章的观察步骤,我们大概对这段经文的背景和内容有初步了解,“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解释的第一个层面,便是要找出经文的用字、用辞等意思,在这段经文里面,有几个 33 辞语是值得探究的。
首先是“默示”,这个辞语有何解释?接着是“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每一个辞语的意义是什么?辞语与辞语之间有何关连?有何不同?切记,这些辞语都是从希腊文原文翻译过来的,因此最好的方法是查考希腊文的字典,不过对于信徒来说,大多数人都未受过原文圣经的训练,因此只能按着中文的翻译去了解。
若能参考其他翻译本,对我们了解这些辞语的用法、意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上下文之连贯分析 此外,提摩太后书三章16-17节中提及有益、完全、善事,是否就是中国人所谓的“造桥铺路”。
这些都只是从经文的本身做解释,而同样的字、词在圣经里面的运用,并非都是同样的意义,这一点是需要仔细分辨的,当我们掌握了经文中名词、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即可进入解释的第二个层面。
也就是该段经文与上下文的思想有何关连?为何作者走笔至此却要引申另一段经文,又为何他有这种的观念呢? 提摩太后书三章16-17节,首先要思想保罗在写这段话时的背景,他已经知道自己即将离世,而提摩太是他属灵的儿子,是他辛苦中所结的果子,但提摩太比较胆小,却又身负牧养教会的重大使命,所以保罗在他最后的一封信里,尽量鼓励提摩太,并教导他如何去管理教会,承担神所交付的大任。
但保罗为何在写到这里时,却加进一段有关于圣经的来源与功用的话呢?如果我们仔细的观察上下文,便会发觉这是一段语重心长的劝勉。
先看上文,在第三章一开始,保罗指出末世社会将会出现很多不仁不义的事,就算是教会也不能幸免,如异端、假兄弟、虚伪的面孔,人不再爱神,被物质、被私欲所腐化,又有人抵挡真道,并且逼迫教会,信徒在这个末世的时代中,要持守纯正的信仰并非是件易事。
下文保罗嘱咐提摩太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都要专心努力的做好传道的功夫,因为末世人会因为私欲对真道不再感兴趣,反而喜欢听一些假师傅的教训,所以想在这样的世代做传道是很困难。
保罗就在此提醒、勉励提摩太,实在是非常有意义。
保罗说:“圣经是神所默示的”,因此成为我们信仰与生活的最高准则,虽然末世的教会与社会都在混乱的光景中,不容易持守正道,但圣经却有迄立不移的权威,是真理的根据。
此外,圣经的功用,既然能够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叫人完全,则圣经也成了抗拒异端、对付邪恶、改变人性、传扬真道的工具,更是传道人手中的利刃,可作为属灵战争的武器。
经过这样的分析,或许已经察觉到从开始观察到完成解释的步骤,几乎所有的解经原则都可运用,包括以经解经、历史文化解经、文法解经等。
34 当然解释的深度会随着各人的经历,和所下的功夫而逐渐的加深,重要的是经历神和儆醒的祷告。
应用 经过观察与解释两个步骤之后,再进一步讲到“应用”,藉着观察与解释,主要是让读者可以明白圣经作者原来的意思,但是如果就此停在研究圣经的阶段,而无法实际与生命、生活发生关系,那就十分的可惜。
因为读神的话语和教训的目的,不只是要属神的人生命得着改变,且要更趋于完全,可以遵行神的旨意和承担神所交付的使命。
换言之,圣经并不革革要使我们充满知识,更要求我们把它应用到生活上,使我们与历世历代的圣徒一样产生生命的改变,也产生与神连接、和好的关系。
耶稣也曾用比喻说:“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
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的很大。
” 研经者不能单单追求解释、明白神的道,更要努力把神的道,活在生命中。
至于要如何应用呢?在每天的灵修、与神交通时,可以透过所读的经文,反覆思想,藉着圣灵的感动、启示,帮助我们对神的话语,不单只有渴慕的心,每一天、每一次都能有新的认识与领受,更在生活中产生新的经历。
如以赛亚书第六章,先知以赛亚在异象中,看见神的荣光,从那一刹那,认识到神的圣洁,这也提醒我们,要经常省察自己与神的关系,我们是否因犯罪而干犯神?信主后有没有竭力追求过圣洁生活,我们与人相处、交往时有无不洁的思想或动机等。
除了对自己以外,也可以扩充那段经文对于家庭、社会,甚至于对国家、对教会有什么属灵教导的意义。
如以赛亚书第一章,神斥责那些虚伪的宗教仪式,以色列人虽然严守宗教礼仪,却又常行恶事,欺侮孤儿寡妇,这些都是神所不喜悦的。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扪心自问,今天的教会是否也正犯同样的错误,徒有教会的外表,却缺乏了爱神、爱人的实质。
犹大国因背逆神而受罚,列邦因向神高傲而受审判,或许身为基督徒的我们应该虔诚的为国家领袖祷告,使国家、百姓一同蒙福。
35 第十一章综合查经法 概略性的观察 所谓“综合查经法”,是以单卷圣经做为查考的对象,目的是在对整卷书建立全面性的了解,而不是在书卷里的细节上下功夫。
这与前面所介绍的一般查经步骤也不相同,前一章所介绍的那三个步骤,较运用于查考一小段的经文,因为要仔细观察其中的细节、背景,但“综合查经法”是对一卷书做全面性的了解,自然就无法顾及太多细节。
圣经原是一卷、一卷独立分开的,各卷书有它特殊的信息,这个特殊的信息需要透过整体查考才能找到,因此读圣经除了要看细节以外,也要注重大体,否则容易犯因小失大、以偏概全的错误。
快速的略读 第一步,以速读的方式把整卷圣经快速的读一遍,主要是帮助读者对该卷书的全貌有概括性的认识,因此不要过份重视个别的字句解释。
第二遍再读,一样从头到尾的把全卷书念完,这一次读得比较仔细,边读边把观察到的人、事、物记下来,特别留意主要的思想、论点,把一些较重要的字和词汇都记下来,也把一些事件发生的地点和名称记录下来,此外也尽量尝试掌握作者的思路,以了解整卷书思想的发展。
假如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同样地把它记录下来:留意书卷里面所引用的其他经文,例如加拉太书第四章引用了旧约中撒拉与夏甲的例子,来讨论律法与应许之约的关系,事先了解这个故事的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明白保罗的思路及用意。
〈范例〉 用以赛亚书为例,这卷书共有六十六章,想要一口气读完它,可能需要颇长的时间,因此可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先概略的阅读,然后作重点性的观察,并将观察到的事实做成记录:
1.从第一章一节开始,可以知道以赛亚做先知的任期很长,经历了多位君王的统治。
2.一章4-15节神斥责以色列人若不悔改,就不喜悦他们的宗教祭礼,因他们只是虚有敬虔的外貌,暗地里却仍不断犯罪行恶。
36
3.在以后几章的篇幅里,神要审判犹大,与应许救恩的预言交替出现。
4.第六章记载了以赛亚所见的异象和蒙召的经历,此时读者不妨记录下这件特别的事件,并思想为何以赛亚会在此处描述他从异象中所见的经历呢?
5.第七章讲到犹大王亚哈斯在位之时所发生的事。
6.七章十四节关于童女怀孕生子的经文,在新约马太福音一章叙述主耶稣降生的情景,即是引用此段经文。
7.从第十三章到廿三章都是谈论神审判当时列邦的信息,在此读者也可以思想,列邦既不是神的选民,为何神也要审判他们呢?
8.第廿四至廿七章,其主题是有关耶和华的日子的异象。
他的论述可分成两部份:先是荒凉的异象,其次是复兴的异象。
9.第廿八至卅五章在描述选民的五个灾祸,可分成两个阶段,首先是关于选民的,其次则与这世界有关,这信息关系到神对列国,以及对整个世界的掌管。
10.以赛亚书的中间部份包含了一个简短的历史性插曲,从第卅六章至卅九章,它主要的价值,在于启示先知以赛亚和希西家王之间的关系,其中论到希西家的病危及至蒙神医治,但病愈后,因着自我的无知、骄傲向巴比伦炫耀,作了愚昧的事,终使犹大被掳到巴比伦而灭亡。
11.第四十至四八章,是“和平预言”的宣告,神拯救的佳音,必从旷野出来,一切敬拜偶像的百姓和国家最终都必败落。
12.第四九至五七章,清楚地启示了和平的王,先是描述“神的仆人”遭受劳苦,为人受死,最后论及神仆要成就救恩,在胜利中扬声歌唱。
13.第五八至六五章,是论到和平预言,提及和平的过程。
特别强调和平的胜利,最终必会实现。
至于那些悖逆之人,将有毁灭的审判临到他们。
14.第六六章,是神对被压迫的耶路撒冷之安慰,最后,这位先知劝慰百姓,耶和华的救恩必保守那些饱受压迫、患难的儿女,他并要在一切有血气的人身上施行审判。
深入了解分析 37 以上所提出的观察或问题,重点在追踪作者的思路,而不在细节的考察,这就是“综合查经法”的特点。
经过初步的观察和记录后,再把以赛亚书读一遍,最好尽量不受圣经里面分段、分章、分节的影响,在圣经的原文中并没有这些区别方式,乃是后来的人加上去的,因此阅读时尽量抓住书卷的连贯性,并且尝试判断作者的思路发展,然后可以按着个人的领受分段,试着编写一份以赛亚书的大纲。
如果觉得困难的话,当然无妨参考一些导论或释经方面的书籍,藉以了解书卷的背景,因为这与了解作者的思路有极大的关系,但切勿抄袭别人的大纲,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判断和修正。
因为这才是个人在神面前的领受,当然这并不表示,你所写的大纲才是最正确、最具权威性的,因为从不同的角度、领受,自会产生不同的内容和大纲。
拟订全卷大纲
一、第一至卅九章
1.一章:全书之引言。
2.二至六章:犹大民众的顽梗悖逆,发生的时间是当约但在位时。
3.七至十二章:在亚述帝国压力之下的安慰之言,时间是在亚哈斯做王时。
4.十三至二十三章:审判当时的列邦。
5.二十四至二十七章:审判全世界及末日的情形。
6.二十八至三十三章:反抗亚述和其结果,描写希西家在位的情形。
7.三十四至三十五章:讲到神的报复与拯救。
8.三十六至三十七章:脱离亚述之恶。
9.三十八至三十九章:受制于巴比伦。
二、第一至十二章
1.一章:耶和华的辩论。
2.二至四章:弥赛亚时代荣耀之描写。
3.五章:神对罪恶的审判。
4.六章:以赛亚蒙召。
5.七章:耶和华对亚哈斯的信息。
6.八章:审判的确实性。
7.九章1-7节:基督降生与其国度的预言。
8.九章8节至十章4节:以色列的灭亡。
9.十章5节至34节:亚述的灭亡。
38 10.十一章:以色列后来的福气。
11.十二章:感恩的歌颂。
以上两个大纲,一主要是按照时间,也就是以在位君王的时期来区分,而第二主要按内容而区分,各有各的重点。
如把综合查经法,以观察、解释、应用查经三步骤配合起来使用,则可以大小兼顾,从对整卷书的认识,推展到各别段落,也可以对每一卷书作有深度、有系统的查考。
39 第十二章分类查经法 选定主题 “分类查经法”,即选定一个题目后,深入了解圣经是如何讲这个题目,找出它的信息。
圣经是信徒信仰与生活的最高标准,而这些道理与教训分布在不同的经卷之内。
由放一个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想,因此当我们要查考一个主题时,不能单从一两节经文作决定,而需要做全面性的考查,甚至于从整卷书、整本圣经中归纳出结论。
可以查考的题目很多,在信仰方面我们可以研究一些重要的字义,如“律法”、“罪”、或“爱”、“信心”。
较具神学性的题目,有约翰福音里面“耶稣的神性”、“新约中的教会观”、“旧约中的人观”、“末世论”等。
在生活方面也可以研究基督徒的事奉、家庭、交友、婚姻、工作、与寻求神的旨意……等题目,可按个人的兴趣和需要来查考,首先要考虑个人的时间、精力和目的,其次是慎选欲研究的题目。
选定研究的题目后,接着要确定研究的范围,至于范围的大小可以经由两个因素决定,首先要考虑个人的时间、精力和目的。
其次是慎选欲研究的题目,因题目越广牵涉经文越多,故范围最好缩小一点,例如探讨有关“罪”的主题,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题目,可以先研究一卷书对于罪的看法,然后再逐渐把研究的范围扩大,这样会比较踏实,当选定题目和决定研究范围后,可以用一些工具书,如经文汇编、圣经引则等,从中把有关的经文找出来。
〈范例〉 以下用以赛亚书作示范,来实际练习如何应用“分类查经法”,用以赛亚书中的“剩余之民”为主题来做研究。
以下是分析进行的步骤。
留意相关经文的所有意义 第一个步骤就是找出相关的经文藉着工具书的帮助,找出与主题相关之经文,并加以研究、归纳。
以赛亚书一9:七3;十20~22;十一11~16;十四22,30;十五9;十六14;十六3;卅七4,31~32及四六
3。
留意上下文的连贯性 第二个步骤是观察把找出的相关经文部观察一遍,要特别留意上下文的意思,免得断章取义。
观察时可以先问前面所提过的六个问题,即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 40 方、什么时候、为什么,与如何,并且把观察的心得记录下来,即使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同样记录下来。
以下是一些观察的记录:以赛亚书一章9:所多玛、蛾摩拉曾经遭神完全的毁灭,现在神要像对待所多玛、蛾摩拉一样去审判以色列,但是会为他们稍留余种;“稍留”即表示数目不多,“余种”就是余剩的民,也就是经历了大灾难、大审判后,还存留的人。
七章3节以赛亚的儿子叫施亚雅述,按原文的意思就是余剩之民将要归回,这个名称带出了以色列的盼望,他们的盼望就是在乎这一群动后余生之民,在下文七章9节里,指出悔改与信靠是劫后余生的条件,十章20-22节神藉亚述审判以色列,大多数人会遭难,但神要留下一群人,他们忠于神并且诚实倚靠他。
新约罗马书九章引用了这几节经文与一章9节来描述属灵的以色列,就是那些信靠耶稣基督的人,换句话说,并非所有以色列民都自然得救,只有那些剩余者得救,这里特别强调救恩乃是在乎神的恩典和拣选。
十四章22、30节这两节指出巴比伦与非利士的余剩之民必被杀戮,神没有为这两个与以色列为敌的国家留存余种,由此可见以色列余民的观念,与以色列是神的选民有很大的关系,从以上的观察,大概可以明白“余民”在以赛亚书中的含意。
归纳相关经文 第三个步骤是分类和编写大纲即把同类的经文归纳起来,如以赛亚书十四章22、30节;十五章9节;十六章14节、3节都在描述外邦将来受审判时的光景。
请特别留意一节经文所提供的资料,有时候可同时归入两个不同的类别。
例如:以赛亚书七章3节一方面可以看见以赛亚先知对余民的信念,同时也可以看见以色列民族的盼望。
然后我们把这些类别按次序排列,整理出一个大纲来,就以赛亚书中余剩之民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列出以下的大纲。
1.余剩之民的意义。
2.余剩之民的重要性。
3.为什么神要为以色列存留余剩之民。
4.谁是余剩之民。
5.新约对余剩之民观念的发展。
研拟大纲 第四个步骤,将查到的资料填进大纲里面去 41
1.余剩之民的意义,就是劫后剩余下来的人,在以赛亚书里面,主要是讲亚述和巴比伦带给以色列民族的灾难。
2.余剩之民的重要性,需从属灵的层面去看,以色列民族所受的灾难,其实是神对民族罪恶的审判,但神仍为以色列存留余种,这将成为以色列人的盼望,神要透过这群余剩之民重新建立一个更新、更合神心意的团体。
3.为什么神要这样做呢?以色列人是神的选民,神曾经与他们立约,并要透过他们使救恩临到外邦,因此神为以色列存留余种是基于他的信实和慈爱。
4.至于谁是余剩之民,以赛亚书给我们看见,一方面这完全在乎神的恩典和拣选,另一方面也要经过人的悔改和诚心的信靠,才能做以色列的余民。
5.至于新约对余剩之民观念的发展,可从罗马书九章看出属灵的以色列、与政治的以色列间的区别。
余剩之民是指属灵的以色列,也就是那一群信靠耶稣基督为主的人,甚至可以包括一些外邦的信徒在内。
经过这样的分析,以赛亚书余剩之民的观念就清楚的多了。
信息的运用 最后的步骤是运用“余剩之民”这个观念的认识,使我对神、对人、生活、社会、国家有什么新的启发呢?余剩之民使我们想起神严厉的审判,但也感受到神的公义,及神的怜悯,所以凡是犯罪之人,应该早日悔改。
“余剩之民”也提醒我们神的信实和慈爱,今天得蒙神的恩典,是神的救恩主动的临到,我们应该感恩。
另一方面,“余民”即是诚心信靠神的一群人,我们也当如此,对国家而言,她的历史都掌握在神的手中,所以身为基督徒更应该为国家每日儆醒的祷告,带给国家未来更美、更好的盼望。
42 第十三章人物查经法 人物查经的启示与鉴诫 “人物查经法”就是查考一些圣经人物的生乎,以做为人生的榜样或鉴诫。
雅各书五章17节说:“以利亚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当我们读到以利亚的事迹时,或许我们会觉得以利亚充满了能力,他行了很多神迹奇事,更是个圣洁且蒙神恩典的先知,但对我而言,我只是个凡人,因此以利亚的生平只能当传记来读,却对个人的生命、信仰没有任何意义或关系。
雅各却提醒大家,以利亚也是一个人,与你我都一样的凡人,无论是他的成功、失败,都值得成为我们一生的借鉴。
同样地,也可以运用在其他圣经人物身上,人性的优缺点、成功或失败、喜乐、忧愁,圣灵既然启示了作者把他们的事迹记载在圣经里,就一定有值得学习之处。
以下是人物查经法的研经步骤: 选定对象与范围
一、先选择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例如,以“大卫”作为研究的对象象,可能需要查考的圣经篇幅相当多,所以可分几个段落来研究。
决定研究人物后列出相关的经文,可以借助于圣经工具书籍,以了解该人物的时代及社会背景。
试以犹大君王“希西家”做例子,先藉经文汇编找出有关的经文(参王下十八~廿章、代下廿九~卅二章和赛卅六~卅九章)。
此外,在以赛亚书与弥迦书里,也有部分的经文是针对希西家做王时所写的,有助于了解希西家时代的政治和社会背景。
记录研究对象的背景
二、预备一张纸,将以上经文的观察心得记录下来观察时可以问一些问题。
例如:这个人是谁?有什么特殊的地位?他的职业是什么?他生在什么样的时代里?他所处的环境如何?他做过什么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生命中曾遭遇过什么样的危机?他与人的关系如何?神是如何的磨练他、装备他?他对国家、社会、以致历史有何影响?圣经对这个人行何评价?这些问题并不一定都有答案,但是却可以帮助读者更仔细深入的观察,并把重要的资料都搜集起来。
整理、归纳、分析
三、将记录下来的观察心得加以整理然后编写出一段简单的人物传记,最好是 43 按着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排列,如果无从考查事情发主的时间,就按照其他的系统整理。
〈范例〉 现在将观察到的有关希西家王的部份资料列述如下:希西家的父亲亚哈斯是犹大国历史中一个坏的君王,因为他把亚述帝国的偶像都搬到耶路撒冷来,使以色列陷入拜偶像的罪行,没有专一事奉耶和华。
亚哈斯死后,希西家接续做王,登基年二十五岁,在耶路撒冷做王二十九年,其时犹大仍然是亚述帝国的藩属,当时的亚述王是撒珥根,按照当时的政治与宗教的关系,一个藩属国除了在政治上的臣服外,也要在信仰上敬拜统治国所信奉的宗教,因此犹大国也充满了亚述的偶像,但希西家是一个敬畏耶和华的君王,他决意要冒亚述可能指他为反叛的罪名,而进行宗教改革。
后来埃及因为国势强盛,就支持巴勒斯坦一带的亚述藩属国非利士、犹大、以东、摩押等一同背叛亚述,希西家听从了以赛亚的建议,没有加入反叛的行列,结果叛变失败,亚述对背叛者施以严厉的惩诫,犹大却因为未参加而幸免于难。
到亚述王撒珥根去逝,他儿子西拿基利登基时,希西家进行了宗教大改革,包括废去邱坛、拆毁偶像、洁净圣殿、谨守诫命、遵行祭礼和守逾越节。
后来巴勒斯坦各国再次联盟反抗亚述,推罗王是这个同盟的领袖,希西家这次不理会以赛亚的劝告,差遣使者与埃及结盟,一同反抗亚述,以赛亚认为希西家这样做是背叛耶和华,不肯专心依靠神,却依靠埃及的帮助,但希西家执意在国境内加强防御,开辟水道预备作战,结果叛乱失败,亚述把反抗的势力打垮,又铲平犹大四十六座防御的城邑,希西家被困于耶路撒冷,很多人被屠杀,希西家只好遣使求和,并且纳很多的贡税以求稳固国势。
之后,巴比伦国势逐渐强盛起来,使亚述穷于应付,希西家趁此机会再发动叛乱,但不久西拿基利又把巴比伦控制了,再次移师攻打犹大,把希西家困在耶路撒冷。
西拿基利更日出狂言亵渎耶和华,以赛亚认为亚述实在是大过份了,已超越了神所容许的范围,便预言神要惩治亚述,拯救耶路撒冷,叫希西家专心依靠耶和华,希西家听从先知的话不向亚述投降,结果神派遣使者一夜之间击杀了亚述大军十八万五千人,西拿基利只好撤军返国,耶路撒冷终于获救。
在这期间希西家患了重病,几乎要死,甚至神也藉先知以赛亚宣告他将要死亡,他便向神哀哭祈祷,神又藉着以赛亚答覆他的祷告,加增他十五年的寿数;巴比伦趁机差遣使者前来慰问,并且拉拢犹大加盟反抗亚述。
希西家一心想炫耀财富与能力,使自己在联盟的事上取得较有利的地位,便 44 把国家所有的财富都展示给巴比伦使者观看,这是他骄傲的表现,为此以赛亚斥责他,并预言犹大将被巴比伦所灭,这是希西家所犯的一个极大的错误。
希西家在位廿九年,由他的儿子玛拿西接续做王,圣经对希西家的评价是,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又依靠耶和华,遵行律法,寻求神,在历世历代的犹大王中,没有一人可以比得上他。
综合结论
四、根据归纳分析的结果下结论从圣经的角度来看,希西家是一位合神心意的君王,因为他依靠耶和华,推行律法,在犹大国中进行宗教改革,又勇于反抗亚述,盼能谋求国家的独立。
但他毕竟是个人,难免犯错,因为不听以赛亚先知的忠告,竟自与埃及结盟,遭致国家、人民的亏损,又因人性的骄傲,展示财富给巴比伦的使者看,以致种下灭国的祸根。
此外,他没有好好的教养栽培他的儿子玛拿西敬畏耶和华,因此玛拿西成为犹大历史上一个极坏的君王;虽然是如此,希西家向神的心始终是神所悦纳的。
生活应用
五、完成了传记与评价后,最重要的部份是应用了解希西家的优点与缺点后,再来思想希西家的生命与我们的关系,从他的身上可以得着什么勉励或鉴诫呢?我们学习到希西家在亚述大军压境的危急存亡之际,仍然对神存着极大的依靠和信心。
不但如此,他见到国中处处都是偶像和邱坛,所以他通告全国百姓到耶路撒冷守望,与神和好,亦可见其高举神的话和神的旨意。
而当其年老时因在丰盛和顺利的环境下却骄傲起来,由放他存心炫耀自己的财富与能力,以致种下灭国的祸根,这是让我们引为鉴诫的。
圣经中记载许多人物的事件,确实可以成为我们在生活中应用的基础,最重要的是把这些可应用的鉴诫,交托给神,在祷告中求神赐能力和智慧,以致我们可以分辨出行事与应用的准则。
45 第十四章生命投入读经法 属灵生命的塑造 所谓“生命”,即是全人的,与整个人的意志、感情、理性、身体、灵性都息息相关,且相互影响,因此得以建立一个完全的生命,无论是品格、操守、能力都更像主耶稣基督,最终的目的就是透过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思想、意念把耶稣基督彰显出来,成为他的见证。
所谓“生命投入读经法”,就是读经时,把全人都投入在经文当中,换言之,不单用知识和理性去分析圣经,也要把我们的感情、意志及对神的渴慕等,都投入在圣经的话语里,进而藉着查经,把神的教训化成我们生活的目标与原则,并将地活现出来。
唯有如此,生命才能够真正藉着查经得到塑造,行为也才可能更新、扎实的成长。
另一方面我们会发现,当我们把感情、意志、身体、力行都投入在查经之内时,自然可以开拓我们领受神话语的心境,这是单纯的理性查经所达不到的。
有感情投入的读经,和没有感情投入的读经是相距甚远的,当感情投入时,会使我们的心胸更加开阔,在读经时会体验出更深、更广的境界。
其实圣经中有很多经文,都要求我们把感情投进去,设身处地去感受圣经人物的心境、情趣,及对神的心,甚至他们内心的矛盾等。
这样无形中会提高读经的兴趣,并在感受、默想、体验中,慢慢揣摩到神的心意和性情,以致使我们的品格更基督化,这是生命成长的重要一环。
〈范例〉 例一:路加福音五章12-13记载主耶稣伸手抚摸一个长大麻疯的病人且医治了他,若以理性的态度来解释,只能说它是一件神迹,但假设我就是那位麻疯病人,在饱经麻疯病对身体与心灵的残害之后,面对主耶稣的医治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如果读者能投入故事的角色中,尝试去体验事件发生时的感觉,相信对读者的信仰与灵程的经历都会更有帮助。
麻疯病人,在当时的社会是受歧视的,他们被迫到处流荡,在路上行走时还要大声呼喊:“不洁净啊!不洁净啊!”让行人可以避开,因为按犹太人的规矩,麻疯病人是不洁净的,有时甚至会被人用石头打死,若设身处地的去体会,就可想而知病人的孤单、可怜、痛苦和自卑,也就可以了解为什么主耶稣会伸手摸他。
主耶稣不只医治他的身体也要医治他的心灵,一个长期被人视为不洁净的病人,完全被隔离和孤立,惟有耶稣愿意亲近他,使他尝到“被爱”的滋味,当我们把感情投入在这个故事当中时,便可以更深切的体会到基督的爱是何等的长阔高深。
46 例二:创世记二十二章记载神试验亚伯拉罕,命令他把独生的儿子以撒作为献祭物,亚伯拉罕和妻子经过多年的祷告,一百岁才生下这个孩子,老年得子的喜乐,自然是无法言喻;而当亚伯拉罕听神的吩咐要他献以撒时,那种顺服神与爱儿子之间所产主的矛盾、挣扎又是何等痛苦,他带着孩子一步步走向摩利亚山时,心情又是何等沉重,当他看见神所预备的羔羊时,心灵所得到的释放又是何等的大。
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的去揣摩亚伯拉罕当时的心情,必能了解什么才是“顺服”,何谓“耶和华以勒”及“信而顺服”。
例三:有关以扫和雅各中间的纠纷,当雅各回乡时,心中怀着恐惧,约瑟与兄弟重逢时的悲伤,摩西为以色列民所发的义怒,摩西、约书亚临终时对以色列民殷殷期望,扫罗王的嫉妒,大卫与约拿单的真挚友情,大卫遭受儿子背叛的痛心,以利亚与巴力先知在斗争时的战栗,及他后来求死的软弱,希西家面对死亡时的恐惧,诗篇中诗人对神的渴慕,对敌人的咒诅,先知耶利米哀国哀民的痛苦,哈巴谷先知的忧愤与不平,耶稣为耶路撒冷哀哭,税吏撒该的改变,犹大因卖主而走向自杀之途,约翰爱主的心,使徒保罗为教会和福音的忧心等,只要我们以感情投入圣经的人物当中去查考,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属灵生命的经历 但是设身处地的感受仍然只是停留在思想与感情的层面,并未把信仰深植在生命当中,甚至活出主的教训、主的榜样,所以我们听了神的话,领悟到神的心意,更要立志实践神的教训。
一方面是要单纯的顺服神,另一方面也是透过顺服使我们更了解神的话,体验神话语的真实,进而对神的认识,不只限于知识的领域,而是与神有生命、实质上的相交与沟通。
引用义人约伯曾说过的话:「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
」以往约伯只是耳闻神是大能的,满有恩慈的神,但经过受苦的经验、和神在旋风中向他显现后,约伯对神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改变和体验。
同样我们对圣经的认识,即须把圣经的文字化为生命中的一部分。
诗一一九71:「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
」可见亲身的经历,对我们学习神的话语是极有帮助,当神容许苦难加诸在他儿女身上时,是为了使我们更体会他的心意。
当保罗传福音时,遭遇了许多危机,他曾为加拉太信徒偏离真道而感到激愤,为哥林多教会混乱的情形心绞,经过挨饿、忍饥的旅行布道,在这许多软弱的景况中,仍能体会主的恩典够用,主的能力在软弱的人身上显得完全,保罗这种经历,相信对一个热心爱主、传福音的人,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若想从查经中得到更多的帮助,就 47 要把你的感情投进去,也要把你的生命交给神,顺服他的旨意,这样就能从单单头脑方面的认识进到生命的体验,圣经的话语也就化成你生命的一部分,使你更像耶稣基督。
48 第十五章摩西五经 律法书 摩西五经,又称为“律法书”,是犹太经典中最重要的部分,新约时代的犹太教徒有一派称为撒都该人,他们虽然不接受其他的旧约书卷,却承认摩西五经的权威,由此可见五经在犹太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按照性质来说,摩西五经是属于历史书卷的体裁,是直接叙述的,因此解释摩西五经主要是按字面的解释。
从神学观点来讲,摩西五经有六个重要的教义,如果掌握住这六个教义,自然就了解五经的主要思想。
一、神的创造摩西五经指出天、地、万物都是神创造的。
神创造的教义非常重要,因为这肯定了整个宇宙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由一位有位格、有智慧的神所创造的。
因此宇宙万物,以致于人类历史都是有计画、有方向的进行,并非漫无目的的。
二、人的尊严与堕落神的创造,以人为中心,因为人是按神的形象所造的,人被赋予享用和管理其他受造之物的权利,神使人类拥有极高的尊荣和价值,不过也因着人犯罪,违背神的命令,便从尊贵中堕落了,虽然人在受造之物中仍是高贵的,但人性已经遭到亏损,甚至变得非常丑恶,且陷在罪恶的深渊中,无法自拔。
三、神的救赎虽然人已经犯罪堕落,人心也不断腐化,但神仍为人类预备了救恩,要使人恢复他的尊荣,归回神的爱中,从始祖亚当犯罪堕落开始,神就不断把他救赎的心志启示出来。
四、神的拣选神既有计划要救赎人类,但是应怎样进行呢?神的方法是要拣选以色列民族,透过以色列民使地上的万族蒙福,从神拣选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兴起以色列民族,以致后来出埃及进迦南等事情,都是神施行救赎万民万族的实际行动。
五、神的立约神拣选人,并与人立约,五经中记载神多次的与人立约,但并不表示人与神是站在平等的地位上立约,其实人是没有任何条件、资格,可以与神讨价还价。
神之所以要与人立约,乃是因为神的恩慈与怜悯,而人之是否顺从神的呼召,遵守立约的内容,便决定人蒙福还是受咒诅的命运。
六、神的律法神与以色列民立约,而约的内容就是律法,律法是神心意的显明,由于神是圣洁、公义的,因此他也要求他的子民守约,遭行律法,对神忠心,对人怜悯,律法也可以说是神管理以色列民的宪章。
49 下面将摩西五经逐卷做概括性的介绍: 创世记 创世记原文的意思是“开始”,因此这一卷书论到宇宙万物,及人类历史的开始。
本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至十一章为第一部份,十二至五十章为第二部份。
第一部份,神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一至二章描述神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程序,当时充满了和谐与平安。
第三章开始提到始祖犯罪堕落、罪恶、痛苦和死亡从此便进入了世界。
四至五章,描述了人类文化持续地演进,但同时也受到罪恶不断地侵蚀。
六至九章是神对充满罪恶的世界施行严厉的审判,以洪水毁灭全地,唯独拯救挪亚一家,使人类历史可以延续下去。
十至十一章是记载有关“巴别塔”事件,结果神把人类分散全地,变乱口音,产生了各族、各国。
第二部份,神的拣选从整个人类转而集中在亚伯拉罕和他的家族身上,神的救赎计划需要透过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伸展出去。
十二至廿四章都是以亚伯拉罕为中心,二十五至二十七章论到以撒,二十八至三十六章的重点是以撒的儿子雅各;从三十七~五十章,叙述的焦点便放在雅各的儿子“约瑟”的身上,这期间雅各全家迁移到埃及,成为后来出埃及记的历史背景。
在阅读创世记时,不妨留意神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约,最后全书以神必看顾他的子民做为应许。
出埃及记 全卷书的主题是救赎,记载神如何藉着摩西拯救以色列民离开为奴之地—埃及,且将他们分别出来成为神圣洁的子民,以耶和华为他们的神。
全书可分为三部份: 第一部分,一至十二章描述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情形,包括以色列人在埃及受苦,神呼召摩西拯救以色列民,摩西与埃及王法老的争辩,神降十灾,最后才使法老屈服,允许以色列人离开埃及。
第二部分,十三至十九章以色列人出埃及前往西乃山的行程,其中有法老反悔,以至派兵追赶,以色列人过红海和抵达西乃山,预备接受神的吩咐。
第三部分,二十至四十章神与他的子民在西乃山立约,并向以色列人颁布律法:律法的范围很广,包括宗教、道德信仰、及人伦关系、民事诉讼等。
此外,神也指示以色列民如何建造会幕,并订下有关祭司和敬拜神的法则。
50 利未记 主题是圣洁全书基本上是一部法典,描述对神圣洁的事奉,应当遵守的方法和条例,更提醒民众,耶和华神是圣洁的,以色列民也当分别为圣。
一至七章是有关祭祀的条例和意义。
八至十章指出祭司应当如何分别为圣。
十一至十五章是有关日常生活的律法,如何防止不洁的事情。
十六章特别介绍赎罪日的条例,是一年一度为百姓赎罪的日子。
十七至二十七章继续介绍有关圣洁生活和敬拜神的律法,并包括对遵守者赐福的应许,和向违命者降灾的警告。
民数记 是记载以色列人在往迦南地的途中,因为不信和背逆,而辗转在旷野漂流四十年的历史,民数记共记载了两次,有关以色列人清点人民的数目之事,本书因此而得名。
全书也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一至十四章描述以色列民领受诫命与律法,离开西乃山往巴兰旷野的加低斯。
第二部分,十五至二十一章9节描述摩西派探子窥探迦南地,因以色列民对神没有信心,以致他们要从加低斯转回在旷野过漂流的生活。
第三部分,二十一4节至三十六章描述神再次帮助以色列民向前迈进,直到约旦河东的摩押平原,预备过河,去得神应许之地—迦南。
这一卷书的特色就是充满了以色列民的怨言和对神、对摩西的背逆,以致招惹神的愤怒,所有从埃及出来的人,除了迦勒和约书亚外,全部不准进入应许之地。
申命记 最后一卷书申命记,它的意思就是第二次颁布律法。
以色列民经过四十年旷野漂流的生活后,神再次领他们来到约旦河东,第一代从埃及出来的人都已经去逝,因此摩西再次把神的律法向第二代的以色列人颁布,并且勉励他们遵行,不可忘记。
同时也当以敬畏耶和华的态度在迦南地定届。
一至三章是重述过去的历史,以后便是摩西把神的律法陈明给以色列民,并呼吁他们谨守、遵行,必蒙福祉,若背弃耶和华去事奉别神,则必遭祸,生、死、祸、福都摆在以色列面前,让他们自由选择。
51 第十六章旧约历史书卷 历史书 从约书亚记起,到以斯帖记为止,称之为历史书,这包括约书亚记、士师记、路得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记上下、历代志上下、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和以斯帖记等。
这些历史书卷所记载的历史时期,包括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攻占迦南地后,历经士师、王国时代、南北分裂、灭亡、被掳至归回的时期,可以说已经包含了以色列民族的兴衰史。
最重要的是从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中,看见神在他子民身上的作为,救赎计划的展开和其他属灵的教训。
历史书卷虽然写的都是以色列的兴衰,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彰显神在历史中的作为。
圣经中所记录的历史事件,并不一定在政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却是具有丰富的属灵意义,使我们更认识神。
历史书卷的文体也是以叙述性为主,因此在解释时,主要是按字面的意义来分析,以下将为每一卷历史书做概括性的介绍。
约书亚记 约书亚记的主角是摩西的继承人约书亚,内容在描述约书亚如何领导以色列人攻打迦南,取得那地为业,然后把它分给不同的支派居住。
属灵的意义就是神救赎以色列民,不单要带领他们离开为奴之地—埃及,更是要带领他们进入丰富且美丽的新境界,就是神所应许的迦南美地,这样才算是完整的救恩,从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与迦南各民族争战中,我们可以学到以下几个属灵的功课。
1.神的大能约书亚带领百姓走乾地过约旦河,攻取耶利哥城、艾城和其他城邑,显明是神的大能帮助,而不是靠以色列人本身的力量。
2.神的信实迦南美地是神应许要赐给以色列人为业的,神忠于他的应许,帮助以色列人攻取那地,看得再深入些,也是神忠于他的救赎计划,建立他的选民,赐他们地土,然后透过他们使万族得福。
3.神是圣洁神吩咐以色列民要灭尽当地的居民,因为他们的宗教与道德都是极其邪恶败坏,但以色列民因不肯遵从神所吩咐,以致于逐渐被异族、异教所同化,这也可成为后人的鉴诫。
士师记 52 在记录从约书亚之后到膏立扫罗为王以前,以色列在迦南地的历史。
士师是以色列在设立君王之前的领袖,他们从神那里得着能力去执行神赋予的任务,管理以色列人,带领百姓与外邦争战,一些有名的士师包括俄陀聂、底波拉、基甸、那弗他、参孙等。
以色列本是神特别拣选、呼召出来归向他的民族,以色列各支派之间的维系,也是靠着对神的共同信仰,没有任何特殊的政治组织,也未设立君王,是一个神治社会。
从士师记可以看见以色列人已被迦南地的异教偶像崇拜所吸引,不肯专一事奉耶和华,也未谨守西乃山的律法,因而导致以色列国全然混乱,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而以色列人在士师时代的历史,可说是由背弃神,而遭受敌人的欺压,才呼求神兴起士师来拯救他们,这些情况周而复始的发生,从多数以色列人的背逆,及神一次又一次的宽恕与拯救,使我们深刻体会了神的慈爱与容忍。
路得记 此书的中心主题是描述一位摩押女子「路得」。
她原是外邦人,但她对耶和华神的信心,使她离开本乡本族,跟随婆婆回到犹大的伯利恒,在她们生活遇到艰困时,藉着一位近亲波阿斯得帮助,波阿斯按照当时的风俗,娶路得为妻,替她的丈夫传后,也因此保存了夫家的产业。
其后波阿斯与路得生了俄备得,是以色列有名的君王—大卫的祖父。
这卷书给我们一个很宝贵的信息,就是神的救恩也临到相信他的外邦人,不单如此,在神的救赎计画中,连外邦人也可以在弥赛亚的家谱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此外路得的孝顺与忠诚也可成为今日的榜样。
撒母耳记 此书的内容,包括从最后一位士师到大卫王的晚年,撒母耳就是以色列的最后一位士师,也可说是以色列历史中承先启后的人物。
他膏立扫罗为王,结束了神治时代,使以色列迈入了王国时代,以色列也从此由神权国家变为与外邦相同的君权国家,从消极面来讲,这是以色列人厌弃神的统治,也是对神管制缺乏信心的表现(撒上八19);从积极面来看,神仍然容许君王制度的存在,并拣选君王做为他的代表,管理他的子民。
扫罗虽然是第一任君王,但他却骄傲且常常违背神的命令,以致无法达成神交付他的使命。
接续王位的大卫是合神心意的人,他成功的建立了以色列王国,神向大卫重申对他列祖的应许,并指出王与王国的永恒性,大卫成为弥赛亚的预表,而他的王国也象征着弥赛亚神圣的国度。
列王记上下 53 记载从所罗门王开始,以致王国分裂成为南北两国,南国是犹大,北国是以色列,然后描述两个王国的权柄与治绩,两国彼此对敌直到相继灭亡为止。
北国诸王全部背叛神,不谨守律法,而南国诸王中,则有部分是敬畏神,而也有背叛神的,因此就经常演变成「中兴复国」的现象。
经文中详细记载每一位君王所行,是在耶和华眼中看为正或看为恶做标准,可以说是从神的眼光对列王做评价,至于国家的兴衰则完全在于是否遵守神的律法。
历代志上下 除了记载家谱以外,记述了从大卫王开始一直到犹大灭国为止的历史,历代志上、下与列王记上、下不同的地方,在于后者是描述南北两国诸王的事迹,而前者则集中在南国犹大诸王的事迹上。
此外历代志也在补充列王记上下有关犹大诸王记载不足之处。
从教义而言,历代志的作者是要提醒被掳归回的犹太人,专一的敬畏神,因为国家的兴衰,全在乎他们对神是否忠诚。
以斯拉记 是紧接着历代志的事迹,毁灭犹大的巴比伦也被新兴的波斯国所灭,在巴比伦为奴的犹太人转而受波斯帝国的统治,波斯王古列在神的感动之下,准许犹太人回归故国,重建家园。
所罗巴伯率领第一批犹太人回归,并积极重建圣殿,回复耶路撒冷的敬拜,后来以斯拉又率领第二批人回归,重建犹太人对神的忠心,并以神的律法教导他们,特别是禁止再与外邦女子通婚的事件发生。
从属灵的意义来看,这是神的信实与守约,保守带领犹太人回归,神的全知与大能,保证了神救赎计划,不致因犹太人的背逆而失败或中断:另一方面,真诚的敬拜生活与彻底的认罪悔改是构成属灵复兴的要素。
尼希米记 其重要关键人物—尼希米,是第三批归回犹大省的首领,他并非宗教领袖,但神却使用他来担负这次神圣的任务,主要的工作是率领以色列人重建耶路撒冷的城墙,并与以斯拉共同带领民众归向神,进行宗教改革。
从以斯拉记与尼希米记,可以明白神要重建归回的犹太群体,使他们经历劫后余生,重新归向神,成为一个圣洁的国度。
以斯帖记 在描述一群没有归回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他们仍然散居于波斯各地却险遭恐布的 54 灭绝之祸,若非神恩待眷顾、拯救他们,犹太人早已被外族歼灭了。
这次的事件产生了犹太人的普珥节。
「普珥」的字根是「签」的意思,哈曼曾摇签决定屠杀犹太人的日期(参斯三7),所以按此命名设立节期;历年来,它成为犹太人中相当流行的节期。
全书虽然没有提到「神」这个字,但神的作为确实一直非常显明。
55 第十七章诗歌智慧书 诗歌智慧书 在圣经中有几卷书被通称为诗歌智慧书,包括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和雅歌,这些书卷的特色,都是用诗歌体裁写成。
其实除了这些书卷外,旧约里面还有很多诗歌体裁的经文,如耶利米哀歌,但此卷书也可当先知书来处理,还有其他的先知书,许多宣告,都是以诗歌形式表达出来,极为优美。
在历史书卷中偶尔也会有诗歌性质的写法出现,如摩西与米利暗在以色列人出埃及过红海后的颂歌,就是很好的例子(参出十五章)。
辨别诗歌文体 诗歌文体的特殊风格和修辞会影响我们的解释,因此在讨论个别的诗歌智慧书之前,首先应认识希伯来诗歌的特性。
希伯来诗歌与中国诗歌有些不同,中国的诗词非常注重押韵、平仄和字数的原则,但这些对希伯来诗而言,却不是最重要的,它反而是注重思想上的对称,最常见的“对称”有几种:
一、相同的对称例如诗篇十九篇1节:“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
”下半节只是在重复上半节的意思,诸天与穹苍相同,诉说与传扬一样,神等于他,而荣耀与手段也是平行。
下半节的重复只是为了加强表达上半节的描述。
二、相反的对称如箴言十五章1节:“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
”此处回答柔和与言语暴戾相反,使怒消退和触动怒气也相对,其实下半节仍然是在表达上半节的意思,只不过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说罢了。
三、综合的对称以下半节的经文扩充或补充上半节的意思,如诗篇一一八篇18节:“耶和华虽严严地惩治我,却未曾将我交于死亡。
”此经文下半节,指出神惩治的程度,又如诗篇一一九篇9节:“少年人用什么洁净他的行为呢?是要遵行你的话!”后半节的经文在答覆上半节所问的问题。
应当留意的是,在解释这种对称时,应尽量找出一个含义,如上面所引用的诗篇十九篇1节,就不能过份咬文嚼字的猜测“诸天”与“穹苍”究竟有何不同,也不可硬把“荣耀”与“手段”的字面解释分开,事实上这两句合在一起,只是要表达神在大自然中彰显他的作为和荣耀,这也就是希伯来诗的特色。
56 诗歌修辞的解经原则 解释诗歌要注意的另外一点是—修辞。
由于诗歌注重意境和感情,所以常会用较夸张的笔法来形容,或用比喻,甚至用人格化的方式去描写人和事物;例如:诗篇六篇6节:“我因唉哼而困乏,我每夜流泪,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湿透。
”在此诗人的泪水,并非真的多到把床榻漂起,显然这是一种夸张的笔法,是一种以辞意的意境来表达,又如诗篇三十一篇3节诗人称耶和华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这是比喻说法,用来形容神的保障。
此外,在诗篇九八篇1节:“耶和华的右手和圣臂施行救恩。
”难道神真的是有右手、有手臂吗?神是个灵,并非有形体,这种说法是把神人格化,人的描述,以“右手”和“圣臂”代表他的能力,同样第八节说:“愿大水拍手,愿诸山在耶和华面前一同欢呼。
”都是以人格化的说法来表达欢呼喜悦的情景。
了解诗歌中这些特殊的修辞后,要注意的是,在解释诗歌时,不可在字面上去分析含义,也不宜把思想扯得离题太远;而是要找出这些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意境。
既然诗歌注重的是在表达作者的感情,因此读诗歌时便不能单单用头脑的知识去分析,也要用心灵、感情去领会,才能真实的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念;例如:诗篇四十二篇1节:“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
”这句话如果不用属灵的经验与心灵的感受去理解,是无法进入作者的心境。
智慧文学 智慧文学最兴盛的年代,是在大卫王朝建立后,及所罗门王的时期,当时国势安定繁荣、文学与艺术得到大力的推展,以探讨人生和伦理为主的文学,即“智慧文学”也就应运而生;加上所罗门王本身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君王,在他的推动下,智慧文学在犹太文学历史上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智慧文学一般都以诗歌的体裁写成,因此前面所提的解释诗歌的原则,也可以运用在智慧文学上:但智慧文学有它特殊的性质,是不可忽略的。
在现有的旧约圣经里,约伯记、箴言、传道书及若干首诗篇,如第
一、三十七和四十九篇等,都是属于智慧文学的体裁,通称为智慧书。
写作重点 这些书卷在文体和主题方面都与摩西五经、历史书卷和先知书不同。
摩西五经注重律法,历史书卷与先知书,是把神的救赎计划与以色列的历史合并,但智慧书的重点则是在讨论处事之道和对人生的体验,通常都以格言的方式表达。
但不要因此误认智慧书与旧约其他的书卷毫无关连,在始祖犯罪时,女人就是误以为吃了分辨善恶树 57 的果子,就可以得着智慧,结果却失去了真正的智慧。
后来的约瑟是智慧人物的典型代表;摩西时代神赐律法给以色列民,目的就是要使他的子民在万族万民面前,成为有智慧的民族(参申四5~6)。
如果把旧约中所讲的“智慧“”分析一下,便可以发现它与律法有极密切的关系,因为智慧不单单是指头脑的知识和聪明,而是与整个人的品质有关,特别是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艺术:要得到“智慧”,关键乃在于敬畏神,这是整本智慧书的重点,唯有敬畏神才能成为真正有智慧的人,为什么呢?因为透过认识神为创造的主,又保守管理他所造的,才会肯定人生在世的自我价值,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进而才能懂得做人处事的道理。
智慧书的启示 智慧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一个敬畏神的人,会喜欢聆听且思想神的律法,更以遵行神的律法为乐,因着爱神,尊神为大,不随己意而犯罪,违背神的心意,引发神的愤怒和惩治;此外,当人全心信靠神之后,必会认定神的应许做为生活中的目标与力量,纵使在生活、环境中遭遇困难或试炼,依然专心仰赖、等候从神来的帮助,而不轻易向罪恶低头,若有这样的信心,甚至落在苦难的光景中,仍然可以赞美神,这种敬畏神的态度和人生观,可以说是解开智慧书的钥匙。
以下将按诗歌、智慧书的次序逐卷介绍: 约伯记 这是一卷描述人生经历苦难的书,特别指义人受苦;从人生的经验中,经常会看到,甚至经历过恶人享福,好人受苦的不公平现象,整卷约伯记提供了宝贵的属灵经历。
因着约伯敬畏神,且行为正直,神就大大的祝福他,赐他丰盈的财富,却引起撒但在神面前的控诉,说他是为着这些财富才爱神;于是神容许撒但夺去约伯所有的一切,又击杀他的儿女,更使他全身长满了毒疮,苦不堪言;有一次他的朋友本来要安慰约伯,却演变成教训,认为他受苦难的折磨,是因为犯罪,以致于受惩罚和管教,但约伯否认所遭遇的是因着罪的缘故,最后神在旋风中向约伯说话,神以造物之奇妙伟大,使约伯自觉渺小,当他与这位全能、全知的神相遇之后,他的信心得以重新建立,他把自己全然交托给那大而可畏的神。
全书的高峰在四二章五节,约伯向神的回应:「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
」经过苦难的熬炼后,约伯对神及属灵的认 58 识,都更深一层,也更直接和真实,约伯至此才懂得何谓真正的「智慧」。
诗篇 诗篇是由一百五十篇希伯来诗汇集而成,因此在各篇之间不一定有很密切的关连,大部份的诗篇都有标题,如摩西的祈祷、大卫、亚撒的诗等。
其中有十四首在标题中也都说明了其背景:分别是第
三、七、十
八、三十、三十
四、五十
一、五十
二、五十
四、五十
六、五十
七、五十
九、六十、六十三和一百四十二篇,了解这些诗篇的背景,可以帮助我们在阅读时,更能投入诗歌所描述的内容和境界。
这一百五十首诗篇中,主要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赞美诗作者以邀请人、大自然或其他的事、物,一同来赞美神,然后是赞美的内容,包括在过去历史中看见神的大能与作为,及神的属性如:慈爱、公义、信实、圣洁等,最后才是结论,通常是重申引言中邀请的话;诗篇一一七篇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一节是引言,作者宣扬万国要赞美神,第二节上半段描述为何要赞美神,因着神的慈爱和诚实,下半部为结论,重新宣扬万国、万民来赞美神。
第二类是感恩诗作者经历了神在他身上特殊的恩典而感谢,作者除了感恩之外,也有鼓励和劝勉世人的含意,例如:诗篇四一篇,一至三节是作者对世人的劝勉,从第四节起,作者叙述他个人病中的经历,并且遭受仇敌的欺凌,一直到
九、十节转变为作者的祷告,求神怜悯,第十一和十二节是神答覆了他的祷告,扶持他。
第十三节是结论,也是作者对神的称颂,除了各人对神的感恩外,也有群体所写的感恩诗,如诗篇第六七篇就是整个以色列民对神所赐的福,及所给予他们丰富的土产而感谢他。
第三类是祷告诗严格来说赞美与感恩都是祷告,但此处的祷告指的是祈求,这类的诗篇约占六十篇;这种诗的格式通常是以呼求神的名字开始,接着是祷告文,陈述作者所遭遇的难题,及神为何要垂听他的祷告等;有时也会加上一些许愿,就是当神如果垂听了他的祷告,他就会以……来回应所蒙的恩惠。
在读诗篇时,要特别留意作者已求神垂听祷告的原因,这对信徒在操练祷告生活时,颇有帮助。
一般而言,作者所描述的原因,包括有神的属性—他的仁慈、良善、信实、公义或是神的荣耀等;以诗篇五十四篇为例,作者一开始就呼求神的名:“神啊!”紧接着就是祷告文,求神救他,且为他伸冤,作者陈明了他的困难,有强暴的人要陷害他,作者呼求神垂听他的祷告,他更抓住神的应许和荣耀,最后他许愿要献甘心祭给神,并称颂神的名,是诗篇中的诗。
除了这三大类型外,还有君王、智慧、朝圣诗篇等其他类型。
59 以上所分析的是较理性的结论,但也要观察作者的感情,我们一方面要了解作者描写诗篇的原意,及待篇对当时的人行何属灵的教导,才可能深入去思想,当如何把诗篇应用到今天的世代中,与个人的关系又是如何? 箴言 箴言这卷书汇集了许多人生格言,这些格言大多是从人生际遇中慢慢累积下来的经验,归纳起来用以勉励后辈。
箴言书可以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卷,内容强调敬畏神是智慧和知识的开端,及敬畏神的人生当有的态度与处事原则;也可说是把律法中的精神、公义、诚实、恩赐、聪明等实践于生活中的具体引导,甚至连生活中较细腻的部份也都有清楚的教训。
由于箴言书是采格言汇编的方式,结构较为散乱,很难找出一个大纲来,所以“综合查经法”不容易应用在此卷书,分析箴言书最好的方法是用「分题查经法」,因为箴言中的格言,有许多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例如:愚顽人、恶人、言语、朋友、贪财、怒气等题目,都分散在箴言书的各章、节里,均是很好分题查经的材料。
传道书 此书一开始就指出生命的空虚,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历史永远是循环不息,丝毫没有明确的意义,生命中的劳碌、享受、财富与名誉、地位,甚至丰功伟业,到头来都会成为过去,死亡是每个人生命的终点站,生前所作的一切都无永恒的价值;但传道书三章11节:“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主(原文是永远)安置在世人心里。
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
”这里把人心中的矛盾都陈明了;人凭着自己的智慧,无法把体验归并起来,做出合理的解释,生活好像是一张张拼凑起来的碎布,总觉遗憾,总有缺陷,并不完整。
但,人心中充满了对永恒价值的渴慕、追求,不惜费尽一生的精力去寻求,换来的仍是“虚空”,所以所罗门集一生的经验,在晚年完成此书,警诫、劝勉世人,应追求日光之下积极的人生。
而追求积极人生的唯一方法就是“敬畏神”,这是传道书最后两节的结论,在敬畏神的大前题下,人的生活、工作、劳苦甚至享受才显出属灵的意义,因为神是创造者,他乐意把所造之物赐给人享用,只要存着感恩的心接受。
此外,敬畏神的意思,即应当在生活行为上谨慎遵行神的诫命,因为一切的事或善或恶,有一天都要受神的审判,所以不可不存敬畏神的心。
雅歌 60 最后是雅歌,它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的诗歌,就像是一出歌剧,最脍炙人口、扣人心弦的部份是第八章六到七节,描述爱情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残忍,爱情众水不能息灭,大水也不能淹没,若有人拿家中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
有不少解经家认为此处所提到的爱情不单是指人世间的“男女之爱”,也代表神与以色列民之间的关系,或预表基督对教会的爱,雅歌并非仅是人间的爱情故事,也是神对他子民之间一幅爱的图画。
61 第十八章先知书 何谓“先知” 前面已经谈过旧约圣经中有不同的分类,分别是:摩西五经、历史书卷与诗歌智慧书,剩下的统称先知书,这些书卷都是由先知所写的,包括以赛亚书、耶利米书、耶利米哀歌、以西结书、但以理书、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迦书、那鸿书、哈巴谷书、西番雅书、哈该书、撒加利亚书和玛拉基书一共有十六卷。
前面五卷称为“大先知书”,剩下的十二卷称为“小先知书”;所谓大小,是按照每卷书的篇幅长短而分的,要了解先知书,首先要知道何谓“先知”? 神的代言人 在中国人的印象里,“先知”就是具有超然的、先知先觉能力的人,但这是中文的翻译,原文并非如此。
按“先知”原文的解释,即是“被神呼召替神讲话的人”。
在出埃及记七章一节,把先知的功能形容得非常清楚,耶和华对摩西说:“我使你在法老面前代替神,你的哥哥亚伦是代替你说话的。
”最后一句:“你的哥哥亚伦是替你说话的。
”从原文直译就是“你的哥哥亚伦要做你的先知”,这就是先知职份最确切的写照。
先知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神的代言人。
神原来选召摩西做他的代言人,但摩西以自己拙口笨舌为理由推卸使命,于是神另选亚伦作为摩西的代言人,就这样神把命令传给摩西,摩西再传给亚伦,然后由亚伦向百姓或法老王宣讲,藉此把神的旨意传达出来。
由此可见,先知的主要功能就是做神的代言人,把神的旨意向当时的民众宣告,在此前提下,先知也会说预言,但并非是为了说预言而说,更不是为要满足人的好奇心而说,先知说预言的目的,为要对当时的百姓提出警告或者劝勉,提醒以色列民作合神心意的事。
例如:先知阿摩司预言北国以色列的倾覆时,他的目的并不是要恐吓百姓,而是针对当时以色列国的社会风气,那种奢靡、败坏的警诫:要摇醒百姓,莫沉唾在虚假的安全感中,使以色列可以重新遵守神的律法,以致悔改离开他们的恶行。
百姓的代求者 除了“代言人”和“说预言”以外,先知的另一个职份就是“代求者”,代表百姓向神祈求。
再以阿摩司为例,当他见到异象,知道神要降大灾祸给以色列时,阿摩 62 司曾经两次向神祈求,求神赦免以色列的罪,不要降灾祸给他们,以上所讲的都是有关先知的工作内容。
接着要思想解释先知书的方法:
一、先知书的文体,大多数是诗歌体裁,因此前两章所谈到解释诗歌书的方法,也同样可以应用在解释先知书中。
二、由于先知是神的代言人,代表神向人宣告神的旨意,因此历史书卷的释经原则,特别运用于先知书,乍看之下,每一卷先知书所讲的内容好像都差下多,但深入分析、查考其历史背景后,读者自然会对先知书的阅读感到兴趣浓厚。
三、先知书里有不少的预言,当如何去解释这些预言呢? 预言的种类 圣经预言的特性,旧约中的预言,大概可分三类: 第一类是有关以色列国的预言第二类是关于外邦人的预言第三类是关于弥赛亚的预言 预言的性质包括宣布、警告、劝慰、应许、祝福等,这些预言很多都已经应验了。
如那鸿书预言亚述的倾覆,俄巴底亚书预言以东的拆毁,阿摩司书论到以色列的被掳,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都谈到犹大的衰亡等,在旧约的时代就已应验了。
先知书里谈到弥赛亚降生的预言,也在耶稣基督降生时应验了;不过圣经里还有许多的预言仍然未实现,或正在进行之中;如圣经里捉到不少有关末世的预言,特别是主再来之前,将要发生的景象,像天灾人祸必增加,世人道德的堕落,甚至教会中出现假师傅、假先知等。
这些事实已不断在我们的眼前出现,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倾向;至地大罪人敌基督者的兴起、哈米吉多顿大战、新天新地、大审判等,则是要等到将来才会应验。
引用一位圣经学者的话:“圣经中并未提供我们足够的资料以预知未来的事,但却有足够的资料让他的儿女知道,唯有基督是未来的主。
”因此在解释预言时,并不需要刻意的替未来勾划出历史发展的蓝图,因为神的心意,并非要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主要是让我们知道他是历史的主宰,使他的儿女在盼望、等候中得着力量。
预言渐进的启示 63 另外圣经的预言是渐进的,当先知第一次讲一件预言时,可能并不太清楚,但后来去越讲越显明。
有关弥赛亚的预言,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创世记三章15节只提到女人的后裔要伤蛇的头,但女人的后裔是指谁并不清楚,至九章26-27节,范围就逐渐缩小,把盼望放在闪的后裔身上,十二章至十三章,只把范围定意在亚伯拉罕的后裔上,到四九章十节,神的应许落到犹大支派的身上,撒母耳记下七章神与大卫家立约时,弥赛亚的应许就指明出于大卫的子孙。
此外,比较具体的预言也逐渐出现,加以赛亚书七章预言救主将从童贞女而生,弥迦书则预言了救主诞生的地点,在犹大地的伯利恒城,以赛亚书五三章更预言弥赛亚要作为受苦的仆人,及他受难的情形;这些都是弥赛亚预言逐渐进展,越来越清楚的例证。
有些预言都已应验了,但完全的应验,还要等到将来。
〈范例〉 例如:先知书里曾分别预言弥赛亚第一次和第二次降临,却又常把二次的降临放在一起,很容易使人误认为是一次,就像我们从远处望见两座山,以为二座山连在一块,其实走近一看,才发现两座山峰之间,是有一段距离;同理,先知把第一次与第二次的降临放在一起讲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时候到了,主耶稣第一次降临时,路加福音四章18-19节记载主耶稣引用以赛亚书六十一章1-2节的经文在自己的身上,但他只读到:“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就停止,表明主第一次降临的使命就到此为止,并没有继续念第二节下半节的经文,因为他第二次降临时,才展开审判的工作;但以赛亚却把两个放在一起;这种预言的重叠性是解释预言的人应该留意的。
还有某些预言是具有条件性的,如约拿向尼尼微城的人宣告神的审判,最后尼尼微人向神悔改,神便后悔,不降灾祸给他们。
因此我们解释预言时,也要观察是否有附带的条件,由于圣经的预言是分布在不同的章节里,所以在解释预言时,最好不要以某章节作单独的解说,而是要用分题查经的方法,把同一论题的预言综合比较,这样可以完整些。
最后解释预言时,尤其是将来才成就的预言,切忌过份的主观或武断,如果不是经文有很清楚的记载,不要太过肯定某一种看法,当以谦卑等候的态度等候神,让神透过历史去解释圣经的预言。
先知信息的重点 一般来说,先知信息的重点在于:(一)神在西乃山与以色列人所立的约,(二)神与大卫家所立的约。
西乃山的约包含了神给以色列民的律法,而大卫家的约,是指 64 神对大卫家的应许与恩典,神拣选了耶路撒冷做他的圣城,又应许给大卫永远的王朝,西乃之约是对以色列人颁布极严厉的律法要求,而对大卫家的约却似无条件的应许,先知的信息就是环绕着这两个约而发的,以下将分成四点说明:
一、约的选召神与以色列民立约,这是出于神的恩典、拣选以色列成为他的子民,他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把迦南地赐给他们为业,这是神恩典选召的明证,神以恩典选召以色列,并与以色列立约,这个事实成为先知指责以色列民的依据。
二、约的履行西乃山的约,把神对其子民的要求表明出来,其中包括宗教上对神的尽心、尽意、尽力,道德方面圣洁的要求和对人的爱心,并且要以行动表明出来,但自从以色列民在迦南地定居之后,逐渐受到迦南宗教的影响,迦南的巴力崇拜也逐渐渗透在以色列人对耶和华的崇拜当中,导致人民只以祭礼和祭物去讨神的喜悦,而忽略了道德的要求,后来外邦列国的宗教也纷纷被引进耶路撒冷,耶和华的敬拜遭受藐视,这是以色列民宗教的背叛,而对律法的藐视,导致以色列民在道德上的败落。
此外,在先知时代,国家的经济演变成贫富悬殊的局面,有钱人却仍贪得无厌、欺压贫穷,而为官者又偏袒有钱、有势的人,造成社会上很多不公平的现象。
这是以色列民道德败落的另外一面,全然失去对穷乏人的关怀,以色列人无法实践律法中爱神、爱人的要求,这些失败变成先知斥责以色列民的主要内容。
三、约的审判神是公义的神,以色列民背约,以致丧失了神子民的资格,使整个国家、民族都落在神公义的审判之下,以色列与犹大的多灾多难都与他们行恶离弃神有关,这是先知解释国家危急的主要原因。
四、约的应许纵然以色列民背约,但神仍是守约施慈爱的神,神给大卫家的应许并没有因为以色列民的背逆而废掉,以色列民所受的羞辱并不全然是神惩罚的缘故,也是神要透过苦难来磨炼、洁净他的子民,那些愿意悔改信靠神的人,神会保守他们渡过危机,因为神的恩典、慈爱、怜悯、信实,神要保留一群余剩的人,就是经过大灾难仍然存留的。
以下是先知书各卷的主要信息: 以赛亚书 这是先知书最重要的书卷之
一,“以赛亚”的意思是“耶和华是救恩”,这句话带给以色列民极大的盼望。
以赛亚书前三十九章是南国犹大受到亚述威胁,以赛亚指出 65 国家的危急是因为众民的罪,并呼吁他们悔改信靠神,不要依靠政治势力和外邦的假神:第四十到六十六章是安慰的信息,他指出犹大被掳到巴比伦后仍要回归,神要施行大能拯救他的子民,好像另一次出埃及事件一般;在这段经文中所谓“仆人之歌”,弥赛亚将以仆人的形象出现,为世人带来拯救、盼望。
耶利米书 在描述巴比伦已取代了亚述帝国,成为犹大国的最大威胁,这卷书中最大的特色,是它描述了许多耶利米的心境与感触,使世人看到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耶利米非常爱国,他不断传达神要来审判的信息,以至被同胞、手足指为卖国贼,这正是他痛苦的所在,耶利米书的信息较消极,但也含括被掳后的盼望。
耶利米哀歌 这是一篇诗歌,主要是在描述主前五百八十六年耶路撒冷陷落在巴比伦手中的光景,先知为此哀哭,也为百姓的罪哀哭,但书中仍然充满了盼望。
以西结书 主要对象是被掳到巴比伦的犹太人,全书分为五殷,一至三章是以西结蒙召做守望者,四至廿四章是耶路撒冷将要被毁的警告,二十五至三十二章指出神的审判将要临到列邦;三十三至三十九章是耶路撒冷被毁后,以西结预言复兴的日子将要来临,最后四十至四八章是以西结看见新圣城,和圣殿的异象。
但以理书 这是一本既有趣又难懂的书卷。
前六章记载但以理和他三个朋友在巴比伦和波斯帝国中的遭遇,他们因着敬畏神,而胜过一切困难:后六章记载但以理的异象,列国将要倾覆,神的子民却要得胜。
何西阿书 它的对象是北国的以色列,藉着何西阿娶淫妇为妻表明神永不改变的爱,与神因以色列民离弃他的伤心。
约珥书 它的背景资料可查寻的并不多,前半部是审判的信息,后半部神应许赐下圣灵审 66 判外邦与犹大蒙福的预言。
阿摩司书 其对象也是北国以色列,先知在这里措辞严厉斥责社会上的不公平,宣告审判将要临到,但以后仍要复兴。
俄巴底亚书 是旧约圣经中最短的一卷,指责以东帮助外邦人谋害犹大并应许犹大的复兴。
约拿书 在描述先知约拿被差遣到外邦尼尼微城传道的经过,约拿狭窄的心胸与神的宽大为怀恰好成了明显的对比。
弥迦书 是对犹大社会中不公平的现象,做出严厉的指控,但先知在宣告审判之后,救恩也将要临到以色列,弥迦书特别预言以色列的未来,弥赛亚的降临及弥赛亚的国度。
那鸿书 它的信息论到以色列敌国亚述的覆亡,这是出于神的审判,也是对犹大国的安慰,全书内容也以尼尼微城为主,先知再次宣判尼尼微的灾难,因此可说是约拿书的续篇。
哈巴谷书 它是描述先知对神的一个质询,为何社会上有许多不公平的事?为何残醋的巴比伦竟然成为审判犹大的工具?先知经过与神面对面的交通后把质询化为颂歌。
西番雅书 它的背景是在约西亚做犹大王时,在前二个君王玛拿西与亚扪的治理之下,国家的宗教与道德,败落到极可怕的地步,先知宣告神将要审判犹大的信息,同时警告说列邦也要受罚,并指出神应许复兴的盼望。
哈该书 其描述的对象是一群被掳归回的犹太人,他们着手重建已经拆毁的圣殿却半途而 67 废,先知鼓励他们不可停止,将来神必定会赐福。
撒迦利亚书 这卷书也是鼓励归回的犹太人重建圣殿,神应许要复兴耶路撒冷重建圣殿,洁净子民,但后半部九~十四章与圣殿无关,主要是重述了先知所讲的预言,并提到弥赛亚来临和末日的审判。
玛拉基书 玛拉基是先知群中的最后一位,他一面斥责和审判百姓的罪过,另一方面预告弥赛亚国度将来的荣耀。
当时,距犹太人自被掳之地巴比伦返回耶路撒冷已逾一百年,归回后对宗教的热忱,已随着岁月逐渐消退,百姓再度对宗教漠不关心,对道德散漫放纵,此书在呼吁悔改,顺服神命令,同时也严责叛逆和抗拒者,并在最后一章宣告神是最终的胜利。
68 第十九章预表的解释 何谓“预表” 什么叫预表?预表就是将来要发生的事,以现在的事预先表示出来,旧约时代的人、事、物除了本身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以外,还隐含着未来的意义,与新约时代的人、事、物有前后呼应的作用,那么前看便可说是后者的预表。
例如旧约亚伯拉罕把童子以撒献在祭坛上,是预表新约神以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钉在十字架上为世人赎罪:旧约中合神心意的王—大卫预表新约的基督;而摩西在旷野举蛇,正预表着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被钉。
预表和预言不同,预言是先知透过言语把将来要发生的事宣告出来,预表不是透过言语,而是透过某些人、事、物做为媒介,来象征将来要发生的事。
解释预表的注意要点 预表与前面所提的灵意解经不同,灵意是要在经文的字句背后找出属灵的意义,但这个意义往往是比较主观,例如:有人解释马太福音二章1节6希律屠杀伯利恒二岁以内的孩童,便指出它的灵意就是凡是提倡神是一位一体,或者二位一体的人都要灭亡,只有承认三位一体的人才能得救,这非常明显的是一种主观的解经思想,此处二岁以内的孩童和一位一体、二位一体除了是一些数字上的相同外,根本没有任何属灵意义或关系可言。
但预表就不同,预表也可以说是解释旧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假设旧约和新约的连贯性。
因为神是掌管历史的神,他把两约之间的人、事、物连贯起来,因此预表并不是凭空幻想,或随己意拼凑出来的,同时所预表的人、事、物其本身的意义并未丧失,反而从中引申出预表的意义。
如旧约中的祭物是预表基督,因为祭物是经由宰杀而流血,象征人的罪暂时得以赦免:基督同样是经过十字架而流血,带给人赦罪的平安,祭物的本意乃是代替罪人接受罪的刑罚,使罪人得以与神和好。
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正是这个意义,也成为预表的相应点。
应留意圣经的支持点 当我们明白了预表的意义后,进一步来思想圣经有没有可支持预表的解释呢?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旧约中含有非常丰富的新约真理,因此当他们解释旧约时,几乎把每一处的经文,每一个人、物、事件当成基督的预表。
这一派学说过份注重细节,以致可能造成强解圣经的极端错误,另外一派学说却是倾向 69 于另一种极端,完全否认预表的存在,在他们思想的背后,可能根本否认圣经的超然性,因此那有超越时空的预表可言,但罗马书五章1节4就明言亚当乃是那以后要来之人的预像,“那以后要来之人”,指的就是主耶稣基督,而“预像”的原文就是预表,所以亚当就是基督的预表,两个人物的相应点就是他们都是人类的代表,亚当是旧约时代属肉体的人物代表,而基督就是新约时代被救赎之人的代表,一个相信圣经权威的人是不会否认预表的存在的。
因此我们固然不应该过份牵强附会的去寻找圣经中的预表,也不可以断然说没有预表,而要按圣经明显的指示,或间接的暗示来解释圣经的预表,那么该如何去解释预表呢?以下提出六点见解: (一)预表的新旧约关系 旧约中的预表与新约中所预表的人、事、物一定要有某些相似的地方。
这些相似之处,就是前面所说的相应点,并非出于偶然,也非凭空幻想出来的,而是真实存在的,正如旧绚中的祭司是基督的预表,他们专为以色列人献祭,暂时免去神的愤怒降临在以色列人身上,正是预表耶稣基督一次把自己献上,使信靠他的人永远免去神愤怒的审判;耶稣基督成了永远的大祭司,这是希伯来书中,所提到的重要信息。
无论是祭司、是献祭的行动,以致神的赦免,都是真实的,并非从幻想中产生出来的。
(二)预表与象征 虽然预表与他所预表的人、事、物有相似之点,但却不一定在每方面都相同,例如:约拿三天三夜在大鱼的肚腹里面,最后被吐在旱地上,这是预表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死、埋葬、三天后复活,但约拿的背逆、逃避神的呼召,以致遭到大鱼吞进肚腹里,却无法在基督的身上找到相应点。
(三)预表的引用 若本身是恶的事物,即不能作为善良与纯洁事物的预表,如:雅各为了骗取父亲的祝福,换穿他哥哥以扫的衣服,这事件不能成为基督给圣徒穿上公义之袍的预表,因为这两件事情的本身即有道德上的矛盾。
(四)预表的范畴 解释预表时,首先要断定做为预表的人、事、物,在旧约时代对以色列人,有何真理的教训;然后才可进一步探究这个真理,在新约中有何深一层的属灵意义。
如摩西在旷野举蛇的事件,对当时犯罪而受到惩罚的以色列人来说,当他们抬头仰望所举 70 起的铜蛇,伤势就可以得到痊愈。
认定了这个意义后,解释预表就有了一定的范畴,而不致编造出各种牵强附会的解释;就像有人认为铜蛇是一种卑贱的金属所造,这是预表基督外貌上的卑微,铜金属本身没有光彩更预表基督受到人性的掩盖等。
这些都是比较牵强和循想的解释,不是该预表的中心思想,其实摩西举蛇,它所预表的意义不能够超出旧约时代对以色列人所具有意义的范围。
这个范围应有两方面:
(1)蛇被举起,基督也被高举起来。
(2)以色列人仰望铜蛇而得存活,同样那些仰望在十字架上,被举起的耶稣,也要存活。
旧约时代因着仰望铜蛇,可以叫以色列人暂且不死,但仰望基督,却可以给人带来永恒的生命。
(五)预表的解释 解释预表时,应抓注重点,而不可过份注重细节,否则很容易变成强解圣经;如:旧约中的会幕,代表神在人中间,也是预表基督,但不可把会幕中的每一件摆设,每一个小节,像金属、颜色、形式等,都看成为预表基督的某一方面。
如此即牵涉太多自我猜想的成份在圣经神学里面。
(六)预表的种类 最后提到预表的种类。
预表大概可分成五类:
1.人物如亚当、大卫、所罗门、麦基洗德都是基督的预表,以利亚则是施洗约翰 的预表。
2.节期如逾越节的设立是预表基督的救赎。
3.职位如摩西是预表基督为先知,亚伦是预表基督为祭司。
4.历史如以色列人过红海的历史事件,即是浸礼的预表,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的 经历是信徒灵程的预表。
5.事物如圣殿中的幔子是预表主的身体,逃城是预表基督里的平安。
71 第二十章福音书与使徒行传 新约的历史书卷 新约中,首先谈到的是福音书和使徒行传,有人认为这五卷书是新约的历史书卷,四福音记载有关耶稣的生平,而使徒行传是记载使徒时代教会发展的过程,既然这五卷书的文体,基本上都是叙述性的,因此在解释这些书卷时,都应根据字面上的意义去解释,当然偶尔也会有一些特殊的修辞,如:路加福音一章46-55节就是有名的“马利亚颂”,是以诗歌体裁写成的,而四福音书中,也有不少比喻性的修辞,如耶稣说他是真葡萄树,很明显的,不能按着字面的意思去解释,以下将略为介绍四福音的特色。
马太福音 它的对象是犹太人,主题是在证明耶稣是犹太人的王,也是犹太人所盼望等候的那位弥赛亚,有何根据呢?在第一章的家谱,即可发觉这是一个王族的家谱,可证明耶稣是大卫的子孙,是王的后裔,当然这家谱也可追溯到亚伯拉罕,充份显出马太福音的犹太色彩。
此外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马太特别记载,当时耶稣的头上被钉了一个牌子,写着说:“这是犹太人的王——耶稣”,马太福音特别突显的介绍耶稣的身份;同时马太也指出,耶稣就是犹太人所等候的弥赛亚;因此特别引用了许多旧约的经文,证明耶稣就是旧约中所预言的弥赛亚,虽然马太福音的犹太色彩浓厚,但也有它普世性的意义。
例如:在耶稣的家谱中,马太加入了四位妇女,分别是他玛、喇合、路得和乌利亚的妻子,她们都是外邦女子;并在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8-20的“大使命”中,耶稣更明言要门徒往普天下去传福音,使万民做他的门徒:此外,马太福音是唯一提到“教会”这个名词的福音书,所以有人也称它为教会的福音。
马可福音 许多解经家都认为马可福音是四卷福音书中,最早面世的一卷,它的主题是在证明耶稣是神的儿子,为世人的罪降世为人,甚至甘心成为仆人,有许多理由证明马可福音的对象是外邦人,因为它很少引用旧约的经文,即使引用也常加上解释,尤其是与犹太人的文化习俗有关的事,例如:七章2-3节有关吃饭前洗手的习俗,七章11节的“各耳板”等,都特别加以解释,很明显的并非只是给犹太人看的;马可福音的主题在陈明耶稣本是神的儿子,却自我谦卑成为人的样式,且甘心降为仆人。
所以,其中较少记载耶稣的言语,大多是主终日忙碌为人治病、赶鬼,甚至废寝忘食,在这 72 本书中“立刻”、“随即”等字句共出现达四十二次之多,可算是一部充满动感的福音。
此外,马可福音描述人物时,常把人的情绪反应也记载下来,使读者倍感活泼、生动。
路加福音 路加开头第一句话就说“提阿非罗大人啊!”想必这是一位有名望的希腊人,路加福音的对象可能是一群知识、教育程度较高的外邦人,本书的目的是盼望世人能认识耶稣为救主,是神的儿子。
路加特别以历史家的角度,记载耶稣的一生,让世人明白耶稣基督的福音是真实的,是建立在历史的事实上。
路加福音另一个特点,强调耶稣的人性,耶稣具有完全的神性,却同时也是一个活在人群中的人,路加追溯耶稣的生平,从婴孩时期一直到长大成人,这是一般正常人所需经过的阶段,书中又描述耶稣也有和一般人一样的感情,且处处流露出他对世人的关怀与怜悯。
本书卷的思想极宽广,天使在耶稣降生时就曾宣告“福音是关乎万民的”,在整卷福音书中,会发觉作者经常拿犹太人与外邦人作比较,用以纠正犹太人狭窄的民族优越感;路加福音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对下阶层的人格外关怀,包括妇女、穷人和其他受当时社会所歧视的人,这个特色很明显的在马利亚颂里流露,路加福音一章52节:“他叫有权柄的失位,叫卑贱的升高:叫饥饿的得饱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
”路加福音也可说是卑微者的福音。
约翰福音 它的风格和前面三卷不同,读起来使人行些玄妙的感觉,本书最主要的对象为犹太人,唯信息切合历世之信徒。
书中提到许多有关犹太人的风俗时,都详加解释,从字汇来讲,约翰福音是四卷福音书中用字最少的,但就其意义来讲,约翰用的字却较丰富且有深度,如在一章1-14节的序言里,“道”、“光”、“生命”,这些字重复出现,虽然较抽象,但内容却是十分丰富:此外约翰福音的作者似乎较重感情,也较个人化,书中有几段描述一些个人与耶稣的相遇,主乃是在与人交谈中展开他个人布道的工作,如尼哥底母、撒玛利亚妇人、拉撒路等,使人觉得亲切、平易。
约翰福音也特别强调生命,其中有些观点,如生命与死亡、光明与黑暗等,就像是在催逼人做出生命的抉择。
约翰福音以耶稣为中心,主要部份特重耶稣的言行,以受难的事件为终极,书中有许多耶稣语重心长的谈话。
福音书中的比喻 在四福音中,耶稣曾经用许多的比喻教训人。
如浪子回头、好撒玛利亚人、天国 73 的比喻等,都是很有名的比喻。
为了了解这些比喻,应掌握解释比喻的原则,解释比喻,首先要从比喻的上下文断定它的目的,然后去辨认它、定义它,并且应认清主耶稣在当时所用的比喻,对当代的读者,有什么真理的教训。
而不致把中心思想扯得离题太远,也无需在小节上伤透脑筋,或做一些不必要的解释,反而造成画蛇添足的结果。
使徒行传 使徒行传也是出自路加的手笔,同样是写给提阿非罗的,他的目的,是要为教会的起源及发展提供确实的历史根据,此外路加也藉此告诉罗马帝国,基督教并不会对罗马帝国的法律和社会秩序构成威胁,在使徒行传里面,经常可以读到基督徒被人诬告,却又找不出什么犯罪的证据来,及路加对教会扩展的描述,在本书更清楚可看见神的救恩是普世性的,外邦的信徒也是教会的一份子,与犹大信徒的地位是平等的,使徒行传十章记载彼得的醒悟,第十五章是耶路撒冷会议的决定,都可说是外邦信徒的福音;致于使徒行传的内容,主要是描述教会怎样先在耶路撒冷建立,再扩展至犹大全地,并藉着逼迫分散到外邦,也清楚记载了曾逼迫教会的扫罗,是如何蒙召,经过悔改而成为福音执事的保罗,他透过三次传福音的旅程,把福音从亚洲带到欧洲,并在所到之处建立教会,最后以保罗在罗马坐牢为结束。
74 第二十一章保罗书信 所谓保罗书信,顾名思义就是使徒保罗所写的信,共有十三封,按照圣经目录从罗马书到腓利门书都称为保罗书信,包括罗马书、歌林多前后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后书、提摩太前后书、提多书、腓利门书。
保罗书信大部份是用论说文的体裁写成,其内容大多是有关教义、基督徒生活、和使徒的身分与权柄等。
因此在查考保罗书信时,要特别留意以下几点。
保罗的背景 首先,要认识保罗个人的背景、特性,从经文中可以得知保罗原本是逼迫教会,非常热心的犹太教徒,后来复活的主在大马色路上向他显现,他蒙圣灵光照后,即彻底的悔改;成为基督教历史中,一位伟大的宣教士,经过这种急这的转变,当他认识主是谁,何谓真理后,他即刻为真理奋斗、持守到底。
在保罗书信中处处都可以发现保罗丰富、浓厚及强烈的感情:他对主的心是忠诚的,他对神的依靠是直接的,他更有颗真挚爱人灵魂的心,甚至常以较激烈的言语来指责信徒,因为他不愿看他们犯罪跌倒,或被异端诱惑而无动于衷。
保罗写信的动机 在阅读保罗书信时,除了欣赏他伟大的神学思想,深入的生活教训外,他那丰富、时而强烈、时而细腻的感情,也是值得我们仔细思想的。
了解保罗的性格和感情外,也应当知道他所写每一卷书信的背景和目的,保罗经过三次的旅行传道,在各地建立教会,当这些教会或信徒遇到难题时,保罗很自然的就成为他们的顾问。
这些书信中,无论是给个人或教会的,都是针对一些实际的情况而写,就像旧约的先知书一般,因此了解书信的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保罗写信的含意,及他在处理教会,或备人所遭遇的难题上,他一贯的原则和教训是什么?而将这些原则引申应用到今日的世代。
罗马书 罗马书是写给罗马的教会,这间教会是由外邦信徒所组成。
在所有保罗的书信中,罗马书可以说是最有系统的一卷,它曾被誉为“新约中的新约”,把基督教中“因信称义”与“因信称义得生命”的教义,条理分明的介绍出来,在整个基督教的教义中,占了极重要的地位。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对此卷书特别称颂,认为它是整本圣经中的 75 珍珠。
哥林多前、后书 哥林多前书是针对发生在哥林多教会中的许多问题而写,这些问题包括教会内部纷争、教会的纪律、乱伦事件、信徒互相指控、淫乱问题、结婚与守独身的教义、吃偶像之物的争论、聚会的混乱情况、属灵恩赐的运用等,甚至告到外邦的官长面前。
这些问题之所以会产生,主要是因为哥林多教会信徒自高自大,自以为恩赐与知识丰富,妄用自由:但保罗在此指出运用恩赐与知识的最高原则是“爱”,运用自由的最高境界,是为着福音的缘故,甘心放下个人的权利。
哥林多后书是在哥林多教会悔改后写的,保罗为信徒们的悔改感到欣慰,也解释在先前他之所以严厉指责,乃是为他们的好处。
保罗又激励众信徒当效法耶稣的榜样,捐献给耶路撒冷贫苦的信徒;最后几章,保罗为自己使徒的身份辩护,保罗在这封信中充满着感情洋溢,好像属灵的父亲对儿女那种严厉教导和深切的爱。
加拉太书 它的背景是加拉太的教会受到犹太教派基督徒的骚扰,于是保罗写了这篇护教的书信。
保罗一方面辩证他拥有使徒的身份与权柄,又从各方面证明「因信称义」的道理,保罗指出基督徒是自由的,不受律法管辖,因此在基督里不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均没有等级之分,保罗也提醒信徒要顺从圣灵而活,不要把自由当成放纵情欲的机会。
监狱书信 以弗所书与腓立比书、歌罗西书、腓利门书合称为监狱书信,一般都认为是保罗第一次在罗马坐牢时所写的。
以弗所书前半部的重点,是指出教会和信徒在基督里丰盛的福份,后半部在教导信徒生活中应有的表现,并强调教会的整体性,鼓励信徒合
一,激发性质很强,书信也流露出保罗内心对神的渴慕与热切。
腓立比书是保罗在坐监时,腓立比教会差派以巴弗提馈送礼物并探望他,所以保罗写信以表谢意,也顺便教导信徒彼此和睦,并提醒他们防备犹太教派基督徒的骚扰,内容写得极为亲切,也反应出保罗与腓立比教会的关系很亲密;信中提到“喜乐”共有十六次之多,保罗自己也给信徒立了榜样,他虽身处在监牢里,却仍有在基督里的喜乐、平安,表明他对主的信心和倚靠是超越了环境的限制。
在歌罗西书里,保罗针对困扰教会和信徒的异端、邪说等问题,为真道做辩护, 76 这个异端是想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混合犹太教的律法,和希腊哲学的观念,所以保罗以基督的超然与丰富提出反驳,除了教导真理之外,也有关于信徒生活上的指引,本书在形式、内容及词句上与以弗所书有许多相似之处。
帖撒罗尼迦前、后书 帖撒罗尼迦前书是保罗对当时教会所碰到的问题,一一作答。
教会正在遭受逼迫,保罗加以鼓励,有人毁谤他作使徒的动机,他也极力辩护,信徒中有犯淫行的,甚至对主再来的盼望有错误的认识,以致于有为已经离世的信徒担忧的,也有变得闲散、懒惰不做工的:保罗都分别指正、安慰和责备。
帖撒罗尼迦后书把当时教会仍有不明白的问题,进一步加以解释,内容、主题仍然是主的再来及主再来之前的预兆和工作。
教牧书信 提摩太前后书与提多书合称为“教牧书信”,因为所讨论的大多是与教牧有关的真理,提摩太与提多分别是以弗所与革哩底的传道人,保罗写信给他们,教导他们应如何操练自己做好牧养的工作。
提摩太前书的内容包括:如何面对假教师、有关祷告的指示与女信徒应有的装扮和心志、作为教会监督或执事应有的资格、传道人在教会的榜样、照顾寡妇和在财务方面,当有清廉与谨守的态度等。
提摩太后书的信息,是保罗在即将面对被处决的情况下,对提摩太的劝勉,他鼓励提摩太成为基督的精兵,刚强、壮胆不以福音为耻,他也提醒提摩太在末世会有很多高道叛教的事,劝他以圣经抵挡并忠心传道,在提摩太前后书中处处都充满了亲切感,保罗对属灵儿子的爱护与关切表露无遗。
提多书的内容与提摩太前书相似,但较精简。
保罗教导提多如何选立教会的领袖,提防假师傅,教导信徒对主人与掌权者应有的态度等。
腓利门书 腓利门是保罗的主内同工,他的奴仆“阿尼西母”,或许因为偷了主人的东西而逃跑了,后来认识了保罗,在他的带领下,归主而成为新造的人,保罗劝他回到主人那里,并亲自写信给腓利门,由腓利门自己决定当如何处置他,但保罗仍劝他收留“阿尼西母”,如今他们既然都是神的儿女,彼此也就成为弟兄,此信情词恳切。
保罗在书中表现了他处理事件的技巧和他仁慈的心肠,更教导腓利门,要以爱来接纳一个已 77 经悔改得救的弟兄。
因此本书也针对当时的基督徒,对罗马帝国所制定的奴隶制度,持该有的态度。
78 第二十二章普通书信 一般书信 从新约廿一卷书信中,除前面十三卷为保罗书信外,还有八本简你为“普通书信”,这些书信的性质、体裁均与前面的不同,并非是为某一地区的教会或个人所遭遇的问题而写,反倒是写作的对象属于一般的信徒或任何时代的教会,因此又称为“一般书信”。
按照圣经目录的编排,普通书信包括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后书、约翰
一、二、三书、和犹大书。
希伯来书 直到现在还无法确定此书作者是谁,有人认为是保罗,亦有人说是巴拿巴或亚波罗,也有说是其他人等,种种传说,虽然无法肯定作者是谁,但这封书信的价值却相当高。
至于收信人则可以肯定是一群犹太的信徒,当时正处于大逼迫中,这种情况使得部份信徒感到灰心、气馁,为了逃避苦难,甚至有人跌倒、软弱,放弃基督教的信仰而返回信奉犹太教,作者针对这些情况而提出护教、警诫、斥责、劝勉和安慰。
作者引用旧约多方辩证,一面指出基督福音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劝勉信徒不要离弃真道,务要持守真理到底。
这是一封高举基督耶稣的信,意境高超。
希伯来书中有五个严厉的警告,提醒信徒不可忽略耶稣的救恩,离弃真道,提及故意犯罪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等,此书强调基督具有神儿子和君王的名份,他的人性也得到充份的阐明,基督若要拯救世人,则必须降卑为人,甚至受苦以至于死,因此他能体会信徒所受的苦难,并担当信徒的软弱且赐下足够的安慰与力量。
此外,希伯来书十一章所阐示的“信心”,透过古代圣徒出于“信”的行动,作者激励希伯来的信徒仿效他们的信心,忍受逼迫不要灰心,仰望耶稣基督,最终神所应许的盼望必定会实现。
希伯来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全文结构慎密,句法优美,有演说词和书信的双重性质。
雅各书 根据本书一章一节,这封信是写给散居十二个支派的人,一般认为这个称呼是指散居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犹太基督徒。
雅各在书中很少提到系统性的基督教教义,却注重信徒实际生活方面的问题。
此书含有强烈的犹太气息,此处亚伯拉罕被称为“我们的祖宗”,又引用了许多旧约中的人物做例子:亚伯拉罕、喇合、以利亚等,最突显 79 的是五章四节作者称神为“万军之主”,使人想起旧约以赛亚先知对神称谓也是如此。
本书另一个特点,就是非常重视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训,而较少谈教义的问题,从表面上看与保罗“因信称义”的道理有些矛盾;其实雅各所强调的是真实的信心,必定会产生有信心的行动,没有善行的信心是假的,是缺乏行动的,纯粹是教义上的“认信”,是虚假的;雅各特别重视教会中富人欺压穷人,或一般信徒重富轻贫的情况,并对此提出严厉的指责,所以也有人称雅各书为新约的阿摩司书。
在雅各书中命令的语气特别多,常语带权威,但全书也充份流露了情切之情,更有旧约先知书的风范,和书信形式的讲章。
彼得前、后书 彼得前书是使徒彼得所写的,对象是一群散居在小亚细亚一带的基督徒,从书信的内容来看,这群人似乎是外邦的信徒,而不是犹太信徒,当时正遭受逼迫,面对苦难,彼得写此信的目的是要鼓励他们不可灰心,在苦难中仍要喜乐;彼得指出苦难乃是信心的磨炼,信徒当效法主的榜样,忍受冤屈,专心仰望神。
苦难的尽头就是荣耀的盼望,当主再来时,可与基督同享荣耀的基业,另一方面彼得也提醒信徒,人必须为自己所做的恶,付出罪的代价,但如果是为义受苦,为主的名而遭逼迫,或为善行而受苦,这种人是有福的,信徒若是经过试验而仍然站立得稳,当基督显现时,一定可以得到称赞、荣耀与尊贵,此外彼得也给予信徒一些其他生活方面与教会规矩的劝勉。
在彼得后书,根据一章一节表明作者为使徒彼得,有些学者认为本书的文章风格与前书何显著不同,因此认为作者另有其人,但前、后书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因此革革依据文章风格并不能否定彼得是本书的作者。
此书所针对的情况似乎是因假师傅在教会兴起,这些假师傅无论在生活与教训方面都否认耶稣基督,此外更有人讥笑基督再来的应许,认为主再来的日子已经耽延太久了,彼得针对这些情况写信鼓励信徒;要追求属灵的生命不断的长进,并在恩典中坚定不移,他也提醒信徒防备这些假师傅,不要听从他们的异端,对于基督再来的日子,彼得反驳那些讥笑的人,指出主还没有再来的原因并非耽延,而是宽容,末日迟迟不来,是要让世人有机会悔改;更强调主再来是肯定的事实,而且是在人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来到。
约翰壹书 80 紧接着就是约翰的三封书信,约翰壹书所针对的,是当时教会受到诺斯底主义的影响,产生了异端,这派异端认为物质的世界是邪恶的,而神既然是良善的神,没有理由创造出邪恶的物质,因此神并非是宇宙的创造者,此外神更不可能与邪恶的物质有直接的接触,因此坚决否定道成肉身的说法,认为肉身的基督只不过是幻影,也就是说基督没有真正成为肉身。
这个异端的道德标准低落,因为他们自以为知识是得救的条件,完全否定了救赎的真理,神的儿子不会在十字架上受苦,甚至舍身、流血,救恩既是由知识而来,所以与生活、道德行为严谨与否,绝不相干。
因此就放纵肉体的情欲,认为这样并不会妨碍属灵的追求,这些人已经离开教会另立组织,并诱惑信徒参加,使徒约翰便是为驳斥这种荒谬的教理而写此书,这封信常有几个重要的课题是反覆出现的,如:光、生命、爱和相交等,此外,本书也与约翰福音一样,充满了对比的词句,例如光明与黑暗、爱神与爱世界,神的儿女和魔鬼的儿女,神的灵与敌基督者的灵,爱与恨等,都是极明显的对比,作者往往从正、反面来讨论同一论题;约翰以长老的身分,劝勉教会的后辈,使人读起来倍感亲切。
约翰贰书 约翰二书是在与一书类似的情况之下所写的,第一节中“蒙拣选的太太”,多数学者认为收信人是某一间教会及其肢体,作者引用这个名词以表明教会是基督的新妇。
约翰在这封书信里面同样指出,否认耶稣基督是道成肉身的,就是那敌基督者的灵,因此他提醒信徒要防备这些异端,更不可接待他们,免得在他们的罪恶上有份。
约翰叁书 这是一封给密友“该犹”的私人信,当时教会有很多旅行传道人,需要弟兄妹妹的接待,约翰称赞该犹接待客旅的行为,斥责教会中好出风头的“丢特腓”,妄用权柄不接待这些旅行传道者的恶行,约翰因此劝该犹不要效法这个坏榜样,并把旅行传道人“底米丢”推荐给该犹。
犹大书 作者是主耶稣的兄弟名叫犹大,并非出卖主的那个犹大,这封信是有感于当时教会受诺斯底思想的影响而写成。
由于这些人认为身体是邪恶的,结果一部分变为禁欲主义者,主张惩罚身体,这也是保罗在歌罗西书中要对付的,另外一部份人却变成放纵主义者,放纵肉体的情欲。
因为他们认为身体的恶行与属灵的追求没有抵触,因此作者立时起而斥责异端,维护正确的信仰。
但纯正的信仰,是要努力持守的,且必须 81 在敬虔生活上表现出来,犹大在信中劝勉信徒一方面要在真道上建立自己,另一方面也要扶助信心不坚固的人。
82 第二十三章启示录 何谓“启示文学” 圣经的最后一卷书是启示录,这是一卷很难明白的书卷,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加尔文虽然曾经为很多卷圣经做过注解,却从未写过启示录的注解,因此查考这卷书时,也不要太快就做出肯定的结论,才干致于产生另一种极端。
启示录是以特殊文体写成,所以有些词、句、字是不可按字面去解释的,启示录的文体是用当时犹太教的启示文学体裁。
启示文学究竟是什么呢?启示文学,是在主前二百年到主后一百年之间兴起的,当时犹太人在政治和宗教上都受到外邦人的逼迫,一种有类似主题和题格的文学,便在这种充满国仇家恨的动荡时代中慢慢出现,名之为启示文学,启示文学有很多的特征。
启示文学的特征
一、启示文学的作者,会常常提到旧约中一些伟大的人物,像以诺、挪亚、摩西、以斯拉等。
二、这些作者也宣称他们见到异象,并从这些异象中对当时的局势传达适切的信息。
三、启示文学常是用象征性的语言来表达信息,这些异象的含义及象征性的词汇,都是那些外来的压迫者所看不懂的,但是对当时的犹太人或信徒,却有根深的属灵意义。
这可说是带有保护作用的内部传达语言,使统治阶层找不到藉口控诉作者企图制造暴乱。
四、启示文学通常对世界、社会、人类的努力和活动都抱持悲观主义的论调,认为世界只会逐渐走向衰败和混乱,而不致于进步,这些文学作品当中也经常提到战争、饥荒、地震和其他的灾害,这是处在一个悲惨、昏暗的世代所造成的一种心态,后人应是可理解的。
五、启示文学肯定神是最终的胜利者,由此可观察出启示文学的作者是积极的,他们确信神会干预历史,掌理宇宙,并带来急遽的变化,世界的终局将要来到,神普世性的王权即将彰显,并要建立一个新的国度,特别犹太人面对苦难时,总是把盼望放在神和未来的另一个世界上。
83
六、启示文学中,大多采二元论的笔法,即神学上谓宇宙间有二种相敌对之力:例如:善良与邪恶的势力不断相争,神与撒但、神的子民与外邦人、神的国与世上的国、光明与黑暗、现今的受苦与将来的拯救等。
对照性极强的主题,充满在启示文学当中。
七、启示文学的作者主要是利用这种文体来传达信息,而并非在描述一些实际发生过的事件。
八、启示文学不大注重道德教训,却把重点放在预言上,这与旧约先知书的重点不同。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明白,解释启示文学的关键在先了解该文学的背景、异象和象征语言的意义。
启示录的背景 在启示录里面,使徒约翰藉着文学的体裁、笔法,来表达他给教会的信息。
这一卷书是在主后九十年到九五年间写成的,就是在罗马皇帝豆米仙在位的后半期,当时豆米仙严格实行敬拜罗马皇帝的强制法令,要人民把皇帝当作神一般敬拜,目的在加强罗马人民的团结,此法令在小亚细亚地区也被严格的推行,但犹太教信徒和基督徒因着他们信仰,而与这种崇拜方式发生冲突,以致小亚细亚地区的教会遭受逼迫,有些基督徒甚至殉道,连使徒约翰也受到迫害,而被放逐到拔摩海岛接受劳役。
当约翰在拔摩海岛见到异象后,即写信给在小亚细亚的教会,鼓励信徒忍耐到底、至死忠心,因为神的审判将要来临,信徒的盼望将要实现。
启示录的解释方法 接下来,要谈解释启示录的方法,历代以来,约有四种解释启示录的方法较受到重视。
一、过去解释法认为本书所说的一切预言,都已完全在作者时代发生:从这个角度看,这卷书信表达了小亚细亚信徒的盼望,在解释启示录十三章的“兽”时,认为指的是罗马帝国;假先知就是执行皇帝崇拜的祭司,面对教会可能受到的逼迫,约翰写信坚固信徒的信心,指出可怕的逼迫将要来临,但神会干预,当主再来时,罗马帝国即会崩溃,神的国很快就要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一切,都在罗马帝国的时代应验了。
但这种解释的方法会产生一个问题,如四活物中描写教会受到逼迫的严重性, 84 罗马帝国接近灭亡的预言,及敌基督者的描写等,都远超过约翰的时代,可见书中的预言,并不能完全限制在作者的时代,或者是罗马帝国的范围之内。
二、历史的解释这种解释方法,认为启示录所描写的异象和事件,是代表教会历史或与教会有关的事,一直到世界的末了,如有人以为罗马帝国受到蛮族的侵扰、回教的兴起、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等。
都在启示录中预言了,这种解释有二个缺点,第一是没有客观的标准限定,究竟何种现象代表何种历史事件,当中预测的成分颇高:第二这种解释对当时小亚细亚教会的信徒,毫无意义可言,如有人认为十三章的「兽」指的就是罗马天主教的教皇制度,而“假先知”就是指天主教教会,这样的解释对初期小亚细亚的信徒有什么意义呢?
三、属灵的解释这种方法主张书中的象征并不代表任何的历史事件,只把它看成一场属灵的战争,用象征的手法描写出来,这场战争只是神的国与撒但权势的争战,这种解释,撇弃所有字面的意义,也不理会书中历史与预言的内容,只求找出一些属灵的原则,如此启示录在预言方面的价值,就荡然无存了。
四、未来的解释这种方法认为书中的头三章是写给当时的七个教会,或者是代表教会历史中的七个时代,这一段的解释跟过去解释法相似,但从第四章开始,书中所预言的,都是指着将来去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特别与主再来和世界的终局有关,与世界历史过程的关系则不大,重点放在末日的情况,就是神的救赎计划发展到终点的时代,这种解释所产生的问题,同样是对初期教会的读者失去意义。
综合以上四种解释,笔者认为把第
一、第三和第四种解释方法合起来比较可取。
末世的预言 一方面启示录是写给当时代的信徒,因此其内容是直接针对当时的情况给予鼓励和安慰,另一方面有关世界终局的描写,是为了让读者认识神掌管历史,神对教会应许的实现,神对那些逼迫教会者的审判等,带给信徒盼望与坚定的信心。
从这个观点看,当时罗马帝国可以做为末世的预表。
例如:十三章的兽,是指当时的罗马政权,也同时指末世的敌基督者,甚至可以包括历史中出现的一切敌对的势力,和逼迫教会的势力。
书中的大灾难主要是指末世的大灾难,但同时也是初期教会在罗马政权之下,和以后其他邪恶政权之下所遭遇逼迫的写照,这样启示录一方面能保持其预言的性质,却也未失去对当代信徒的意义。
85 第二十四章小组查经 小组查经的目的与益处
一、圣经的教导当人蒙召信主后,并不是要做一个孤单的基督徒,而是进入一个群体,与弟兄姊妹分享彼此相交、彼此建立的生活。
本章现在介绍一种与弟兄姊妹一起查经的方式,称之为小组查经,意思是透过小组讨论来查考圣经。
究竟小组查经有何好处呢?在宗教活动受限制的环境里,大型的聚会可能不方便,采用小组查经的方式可能更具弹性。
二、从肢体相交的角度来看分小组也是一种较合适的方式,在一些大型的聚会里,弟兄姊妹交通的机会不多,大部份是聆听牧师或传道人传讲信息,是一种单向的教导,没有回应、交流的机会。
既然肢体相交的重要性是被肯定的,弟兄姊妹之间就应有深入的交通、祷告的聚会:而分组的好处,就是每个小组的人数不多,让参加者都有机会参与,不论是心里、家庭、工作等各方面的难题或心得都可以分享,好让肢体们分担和代祷;这种分享与分担可以帮助信徒的信仰与生活结合起来,不至于徒有外表的属灵、平安、喜乐,心中却压抑着无比的恐惧、焦虑、苦闷和空虚。
这种对人、对神、对自己的坦诚,也是每位基督徒生命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从学习的层面去探讨小组确实有它独特的价值,小组查经可以激发个人研读圣经的兴趣和努力。
固然小组查经不能够代替个人查经,但人往往会有隋性,缺乏恒心,因此透过小组,弟兄姊妹一同查考,可以激发起个人查经的热忱和稳定。
此外,小组查经也可以扩展个人研经的领受,因为经历与深度的不同,个人的领受是有限的,但因着圣灵在每一个信徒的心中动工,因此每一个信徒,透过小组的交通、分享意见、感受和体验,彼此激励,可以扩展我们的心胸和属灵的眼界。
神的旨意不只是要我们做听道者,更是要我们在建立弟兄姊妹的工作上有份,就如歌罗西书三章16节:“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诫,心被恩感,歌颂神。
”况且透过主动参与,再经过思想、讨论的吸收,比起单单的听道,果效更大。
如何带领小组查经 小组查经有它特殊的价值,是值得尝试和推行的。
接下来便是介绍如何进行小组查经?分析组长、组员应承担什么责任?有何条件?组长应做何准备?当如何进行?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应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以下将逐一讨论: 86 角色的分工 首先谈责任问题,在小组查经里,组长的任务主要是带领组员讨论,并非唱独角戏。
虽然如此,组长仍要在查经之前充份准备所要查考的经文,才能够有一个流畅的讨论。
至于组员的角色就是要投入参与、分享,把个人的心得与问题提出来,故此小组查经的重心并不是在组长,他只是启发与协调者,最重要的仍是组员,因此每个组员都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把自己的领受贡献出来。
查经前之预备 查经之前的准备,目的是要提高组员的兴趣,事先可预备一些问题或教材,组长预先经过祷告和思想后,拟定聚会的程序、主题、内容、分享、祷告等,组长需要先仔细研读所欲查考的经文内容,然后预备问题,以帮助组员很快地领悟到经文中的精意,一般而言,好的问题必需简明扼要;不可太长,使人摸不到重点,同样也不应该太浅,免得失去回答的兴趣,应是深浅适中,好的问题应是有连贯性的,使组员能逐渐进入圣经的中心思想。
引发兴趣的查考方式 好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和挑战性,加强组员讨论的兴趣,如:马太福音二十六36-46节记载耶稣带着彼得、雅各、约翰到客西马尼园去祷告:如果问“耶稣带着谁--同去祷告呢?”显然是太浅了。
若改成问“在耶稣的十二十门徒中,为何耶稣只带着三个门徒去祷告呢?”这样可以帮助大家去思想,耶稣与这三位门徒有特别亲密的关系;耶稣在面对十字架的酷刑,盼望能够获得所爱的门徒的支持。
可以再问“这三位门徒有否辜负耶稣的期望呢?”“这对我们今天做主的门徒有何提醒?”这两个问题可启发我们去思想彼得、雅各、约翰在主耶稣感到悲痛、忧伤时,不但不能支持他,反而睡着了,使耶稣倍觉孤单,甚至为他们叹息。
反观我们自己,也经常不把主的事情放在心中,疏于祷告、逃避事奉,叫主的灵担忧,实在也有负主的大爱。
我们可能有许多其他的思想、感受、见证和弟兄姊妹分享,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引发很多有意义的讨论。
小组查经的内容可以是布道性,也可以是栽培性的,所选的经文是按照小组的性质和需求而定。
例如:布道小组就多查考福音书,藉此把耶稣基督介绍给慕道友:栽培性的小组可以选造就性的经文,但尽量把主题生活化。
无论是布道性或栽培性的,都应把神的教训,活用在今天的世代当中,使信仰完全融合在生命的里面。
带领时应避免的错误 87 在小组聚会进行中,要尽量保持轻松、温暖的气氛,避免太极威性的发言,免得别人不敢开口;也当彼此尊重,使整个过程都在交流、讨论中渡过,如果讨论偏离了主题,应透过问题慢慢地导引,转回到主题上。
特别应注意,小组查经并非要突显个人的见解,而是彼此分享备人在圣经里的领受,因此问题最终的答案或最具权威的解释,都可在圣经中得到解决,而非小组长或某位讲员才能下定论。
此外,小组应该是以神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所以组长不可在小组中卖弄口舌、知识,以吸引人的注意,而是透过查考神的话,让组员彼此分享、分担:使与会者感到神的爱在其中,众人因而明白神的心意,同蒙造就。
此外所有与会者要互相建立,尝试把自己的难题与感受和别人分享,有关个人所遭遇的难处,可以同心为个别的需要和困难代祷,当然更需要付出时间与心力为小组的查经祷告,使这样的聚会变成一个属灵的团契,一个互相建立生命与彼此承担的肢体。
88 解经式讲道的定义 第二十五章解经式讲道 相信大家所关切的是,当我们努力的钻研、查考圣经之后,如何把所学的运用在讲道当中,以造就弟兄姊妹。
讲道的方法很多,但特别要介绍“解经式讲道”。
解经式讲道必须对圣经的经文有相当的解经基础才能进行,因此与释经学的原则有密切的关系。
所谓解经式讲道,就是在讲道时选择一段圣经,环绕那段经文的主要思想,解释给会众明白,并教导应用在会众身上;讲章的内容是直接从引用的经文中发展出来的,而讲章大纲的编排也都环绕经文的主要思想上。
根据这个定义,解经式讲道必须建立在强而稳固的解经基础上。
〈范例〉 以以赛亚书一章10-17节为例,这段经文是神藉着先知以赛亚对犹大官民的斥责与劝告,内容主要是指责犹太人对神的敬拜是虚假的,不能讨神的喜悦,同时也劝告他们悔改,以符神的期望:可以就这段经文定立一个主题并立讲章的题目——“真敬拜与假敬拜”;在这个主题之下,可以再分两个小标题: (一)假敬拜:
1.以活动为基础—犹太人对神的敬拜,只是建立在一连串的宗教活动上,如:祭礼、节期、聚会等。
2.以外表敬虔为依据—犹太人敬虔的标准是以参加聚会的次数多寡、或献祭物的多少而定,这些表面工作都是给人看的。
3.以行不义为表现—犹太人一面守节期、献祭,一方面却欺压穷人,经常进入圣殿祷告,暗地里却行同狗彘,造成信仰与道德生活之间完全脱节的现象,甚至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
4.以自我为中心—犹太人的敬拜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盼望藉着所献的祭物,以赢取神的欢心,给予他们祝福,宛如外邦崇拜偶像的方式。
(二)真敬拜: 89
1.是以神的话为基础——以赛亚书一章10节:先知对犹太人的斥责和劝告,“要听耶和华的话!……要侧耳听我们神的训海!”
2.是以内心敬虔为依据——以赛恶书一章16节:劝告犹太人要洗濯、自洁,都是指内心悔改的意思。
3.是以公义为表现——爱神与爱人是不可分开的,寻求神的也当停止作恶、寻求公义、为孤儿寡妇伸冤,且要善待他们。
4.是以神为中心——真正敬拜神的人是为了神的荣耀,甘心听从神的训海、服从他的教导。
经过仔细的查考、分析、整理、归纳后可分出下列的大纲: 假敬拜 真敬拜
(1)以活动为基础
(1)以神的话为基础
(2)以外表敬虔为依据
(2)以内心敬虔为依据
(3)以不义为表现
(3)以公义为表现
(4)以自我为中心
(4)以神为中心 当时犹太人因深受迦南文化与外邦宗教的影响,渐渐的以为敬拜耶和华也只是献祭,而忽略道德生活,以致变成徒有形式而无实际的宗教信仰。
这就是一个解经式讲道的例子,当然要定出完整的讲章,还得加上引言、例证、应用和总结,引言的作用是在讲道开始时,引导会众的心,进入讲道的内容里面,总结则在讲道结束前,将讲道的内容加以归纳,以加强会众的记忆。
例证与应用 接着要谈例证和应用,例证是在解释圣经时加进一些实际的例子,使会众更容易明白。
既然讲道是要使会众从圣经中得到造就,解释圣经时就应尽量具体化,使会众容易吸收,例证可以运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人、事、物,一个故事或比喻,真实的见证等,都可使会众更感受到神的话语,是可以亲身体验的。
例如:解释以赛亚书一章10-17节的“假敬拜”是以自我为中心时,即可以借用 90 一些迷信活动做为例证,这种迷信活动中有很多人求神拜佛、巫师、神棍、风水、算命等,皆出于人追求自我利益的心态,更有人因此被邪灵控制,及被诈骗钱财,这些都可做为警惕,如果能够举出一些更具体的见证,会更有帮助。
解经式讲道主要是解释圣经,因此最好先回到圣经的年代,这是解释的原则,最后再把圣经中的教训,无论是对神、对人的原则,应用延伸到今天的社会、教会或个人,溶入在我们的生命与生活当中。
91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