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博客BLOG,主编:张思玮

改名字 10
编辑:王剑校对:何工劳E-mail押zhoumoban@ 2博客BLOG 2017年6月9日星期五Tel:(010)62580821 编 又是一年高考时,高考不仅关系到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前途未来,还关系中国的政治 者按 版图和社会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迁。
高考,带给你哪些思考?是否改变了你的人生轨迹? 高考改革为何这么难 姻王跃建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来了。
大家很自然地谈论到高考的利弊、高考与应试教育等一些老话题,虽然高考制度这些年有所改动,但没有根本变化是不争的事实,高考改革为何这么难?我认为有几层因素。
首先,高考是中国政治变革的风向标。
高考不仅关系到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前途未来,还关系中国的政治版图和社会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迁。
上世纪70年代,邓小平抓住高考这个关键点,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高考不仅关系到教育本身,而且关系到中国政治生态的演变,这也大大增加了高考改革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
其次,目前高考模式和我们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考试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方式,在中国存在了至少1500年。
我们的考试文化,重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考题答案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与现行的高考模式是相互适应的。
这种巨大的文化惯性,也增大了高考改革的难度。
传统学习方式和当今潮流,有优势也有不合拍的地方。
从这种学习环境中训练出来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体系系统完整,但是由于整个学习过程是以知识记忆存储为导向的,学生的创新动力和能力稍显不足。
笔者现在美国的一所大学做教授,按照我的理解,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启智,简单地说就是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激发学生的创新驱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果再给教育的功能加一点的话,就是树德,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责任心有公德心的守法公民。
当然,在启智树德这个教育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学习书 本知识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绝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知识。

三,人们常提到整个社会诚信欠缺,很多人总想抄近道走捷径,让现在的高考模式成为最公平、风险最低的人才选拔方式。
不过,考试也有盲区,分数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潜能,仅靠考试成绩就有可能埋没人才。
有些学生偏科特别严重,就得由专家组面试考察,来评定学生的天赋。
但是这样又容易滋生腐败,曾有报道称,一个重点大学的招生办主任,靠着自主招生就受贿几千万。
因此,从公平公正而言,还得依靠高考这个硬杠杠,越客观越好,人为介入得越少越好,电脑信息系统控制的程度越高越好,靠分数说话,才能保证弱势群体有上升的通道。

四,资源相对短缺,机会相对有限,价值观基本趋同,增加了高考的激烈程度。
经过40年的经济建设,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拥有的资源和机会仍比较有限,更何况国内资源和机会分布严重不均衡,差距悬殊,少数群体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财富。
价值观趋同,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追求都差不多。
人人追求成功,每个学生都想上清华、北大,这都没错。
但是千军万马在同一条线上,向着同一个方向,全力拼搏,再加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地集中在发达省份,这就自然而然地导致了高考的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
这种激烈的竞争,可以把最优秀的学生 筛选出来,但是其负面效应也很明显,很多学生疲于应试,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更是无从谈起。
美国和中国不同的一点就是其价值观的多样性和追求的差异性。
美国很多学生向往哈佛、耶鲁,也有不少的学生就喜欢在州立大学就读,甚至在社区大学也自得其乐。
还有一点,在我看来也很重要,知识分子阶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之
一,这让大多数家庭深信只有知识,只有上“985”“211”大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更增加了高考的激烈程度。
这一观念与知识分子在中国所承担角色的转变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之后,知识分子逐渐取得了话语权,在各行各业处于精英领导的位置,不管是经济地位还是社会地位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批工人下岗失业,生活窘迫,农民则转移到城市打工谋生。
这一升两降,明显地显示出了知识的力量,强化了高考的分化功能,从而让人们确信要想成功,必须考进好大学。
这就不难理解,现在天天喊着给学生减负,但学生的负担却越来越重。
高考扩招不仅没有降低高考的激烈程度,还使得高考变得越来越激烈,甚至还将研究生录取考试变成了第二次高考。
在可预见的将来,高考仍将继续,可能会有小的修修补补,但不大可能有大的变动。
可以说,只要高考的指挥棒地位没有变,我们的教育就很难走出应试教育的困局。
(/u/ertwang) 不久前搬家,看到了我高考准考证。
40年前的那场高考,不由自主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生于1956年,正长身体时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受教育遇到“文革”,就业升学遇到上山下乡,人到中年遇到下岗改制的一代。
1963年我上小学,1966年“文革”开始。
1973年高中毕业,没有学到什么知识的我们却成了“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两年后,回到城里,成为“领导一切”的工人阶级中的一员。
那时的大学,不是靠考试而是靠推荐。
我自觉没有任何可以被推荐的资本,到工厂以后,就准备努力学习技术,安安心心做个工人,这一呆就快三年,时间来到1977年。
有一天,一位工友和我说要恢复高考了,我将信将疑,心中却泛起了涟漪。
很快传说变成了现实,我和众多有志青年一起投身到了复习备考中。
说起来是复习,不如叫自学更恰当一些。
我从小学四年级起,就没有受到多少正规教育。
如果说还有所收获的话,得益于1971~1972年一段短暂的“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回潮”,正是这一年的回潮,对于我能够考上大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个时候,全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高涨,而教材、复习资料空前缺乏。
许多人听到消息说新华书店卖一套“文革”前的高中教材,就连续几天在新华书店门口守候,我也加入了买书排队的大军,却仅买到了《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
有的人没有买到书,甚至手抄教材,我就借到过手抄的教材。
经过两个月备考(自学),1977年末我踏进了考场,在失望、懊恼和绝望中完成了我的第一次高考。
大约两个月后结果出来了,我居然进入了体检线。
那时候,报志愿是在考试之前,由于对高考没有任何认识和概念,不知天高地厚地报了一堆好学校,最终没有被录取。
虽然没有被录取,进入体检线还是给了我 不小的鼓舞,下定决心来年再考,于是,白天工作,晚上复习。
那时高考的相关表格中还有政治表现一栏,不上班怕这项通不过。
1978年夏天再进入考场时,我有了一些自信心。
这一次除了英语,其他的学科感觉都比较好。
好在那时英语仅仅是参考,不计入总分。
在焦急的等待中,迎来了放榜的日子。
我所在的工厂隶属于昆明市盘龙区。
盘龙区教育局将进入录取线的考生名字抄录在一张大红纸上,贴到教育局的外墙上,很有几分金榜题名的味道。
放榜那天我挤进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盯着大红榜看了又看,终于找到了我的名字,仍不敢相信,揉揉眼睛又看了一遍,没有错,是我的名字。
随后几天,我下班都会 高 考 改 姻周 变 浙昆 人 生 轨 迹 特意绕路到那个大红榜跟前 去看看,生怕我的名字会从 那个大红榜上不翼而飞。
那 一年我考了320分,超过了 当年云南重点录取线40多分。
有了第一次的 教训,我比较务实地报了云南大学。
虽然之后我经历过许多的考试,但没有
次有40年前高考那么刻骨铭心。
那是一场彻 底改变了我人生轨迹的考试。
人生很多时候并 不是赢在起跑线上,而是赢在转折点上。
在那 个时候,只要有稍微松懈,人生可能会是完全 不同的轨迹。
这大概也是在我今后的人生中
直不敢懈怠的主要原因吧! (/u/
周浙昆) 网罗天下 2015年10月,AlphaGo 初出茅庐战胜樊麾,不到半年 后战胜李世石,前不久又战胜 世界第一的柯洁。
仅一年零
个月,AlphaGo完成了从出山 到飘然引退的全过程。
可以说,在围棋界,Al- phaGo已经功成名就,达到了 市场意图,聚集培育了团队, 积累了开发相应程序的经验 引 退, 姻 但 吕乃基 游 戏 才 刚 开 始 和理论基础。
接下来,研发团队将把精力投入到其他重大挑战中,研发出高级通用算法,或单打独斗,为科学家们解决最复杂的问题提供帮助,包括找到新的疾病治疗方法、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发明革命性的新材料等。
DeepMind联合创始人兼CEO哈萨比斯希望,“AlphaGo的故事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DeepMind计划在今年稍晚时候发布(在这一领域的)最后一篇学术论文,详细介绍在算法效率上所取得的一系列进展,以及应用在其他更全面领域中的可能性。
” 帮助人类进步,这是人工智能未来的方向。
谷歌表示,很多行业用人工智能,先是探索性的、解决小问题的,再不断拓展,最后发展到端到端的整体解决方案。
AI将变革各行各业,只是快慢而已。
在弱人工智能的技术范 式下,人工智能的发展思路是 “单项冠军”,AlphaGo是“单 项冠军”中的“战斗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 状元”。
有“行”,就有“行规”。
在某种意义上可 以说,只要有“规则”的领域,人工智能就可以 登堂入室,攻城略地。
既然在认为是人类智慧 巅峰
的围棋界已经得手,其他领域,如医疗、 金融甚至律师事务等,也易如反掌。
每攻陷一个领域,都将积累更多经验,以 及推进人工智能理论的发展,为通往下一个 领域铺路建桥。
人类社会中有规可循的“地 盘”,就是这样一步步以及加速被人工智能所 接管。
所谓“规则”,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
例如 情感、信仰等私人领域,现在看来“无规可 循
”,人工智能或“无能”或“无意”介入;反过 来也为人的或虚假或真实的尊严留有一席 之地。
不过,人类已经见证了人工智能由无能 到“有能”成长之快,至于有意无意之间,或许 只需一个按键。
在有意无意之间,谷歌以及其他人工智 能领域的巨头各自以种种方式架起由人类 社会通往奇点人的桥梁,同时也在某种意义
上成为“未来”在今世的代言人。
在AlphaGo的成长过程中,亿万观众已经目睹了桥梁的一个作用:AlphaGo踏着人类的足迹超越人类。
羽化成仙的AlphaGo在升天途中,将50个玲珑棋局洒向人间。
这就是桥梁的另一个作用,“未来”在指点与点化人间。
哈萨比斯先对他们所踏过的“桥梁”致意:“围棋界职业棋手和业余围棋爱好者,对AlphaGo给围棋这一古老游戏带来的全新视角表示欢迎,他们对AlphaGo的反应让我们十分感动。
” 随后,哈萨比斯给全世界棋迷朋友们送上一份礼物。
公布50盘AlphaGo自我慢棋对弈的棋谱。
“我们相信这些棋谱中,包含了许多全新的思路及策略。
希望所有的棋手都能尝试使用这些棋谱中的一些着法。
”顶尖职业棋手的评论是:“这是我前所未见的,就像是我想象中来自遥远未来的棋局一样。
” “我们也在开发一个教学工具———这也是我们在过去一周中收到最多的需求。
”哈萨比斯表示,“这个工具将可以展示AlphaGo对围棋落子位置的分析,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程序是如何思考的,最终让职业棋手以及爱好者可以从AlphaGo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围棋。
” 柯洁表示,希望继承AlphaGo的“全部能力”。
“即使看上去没有逻辑的着法,事后发现都有很深的含义。
每当想起都感到害怕。
” 对于AlphaGo飘然而去,柯洁并不感到挫折。
“AlphaGo让我们意识到围棋有多深奥,是我们原来都想象不到的。
DeepMind公司公布AlphaGo自我对局棋谱,将公开比赛数据等,对围棋的探索发展是好机会。
”柯洁将成为哈萨比斯团队的第一个合作者。
棋友可以“一起来分析他与AlphaGo的对局”,以及“分享AlphaGo的自我分析”。
然而,对于今后人类棋手是否能追赶上人工智能,柯洁感到“很悲观”。
因为人工智能发展速度太快了,差距反而越来越大。
通过实战对局,他感受到非常大的冲击。
人类再怎么努力也很难追赶上了。
“很多次了。
虽然在梦里赢过,但……现实中是全败,很伤心。
今后估计也会经常梦到。
” AlphaGo已经在桥的彼岸,人类棋手可以在桥上奔跑,其中绝大部分却永远到不了奇点人所在的彼岸。
作为“未来”在今世的“人类裔”的代言人,虽然高高在上,哈萨比斯对人类的此番言辞算得上友善而亲切。
哈萨比斯希望,“更多的开发者能够接过接力棒,利用这些全新的进展开发出属于自己的强大围棋程序”。
人们一直疑虑,人类与未来的奇点人会是什么样的关系? 或许,这就是未来奇点人与人类关系的理想境界吧! (/u/lvnaiji) 观点 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亟待调整 姻李明阳 又到了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答辩的高峰季节。
小论文发表数量、质量达标,双盲评审过关、工作岗位落实的毕业生自然心情愉快,就等待毕业答辩的最后一个仪式一过,即可以品尝毕业庆典的最后盛宴。
反之,小论文发表不如人意、双盲评审结果被PASS掉的同学,心情真可以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形容。
理论上讲,中国硕士研究生质量监控体系比较完善。
从入学前复试、中期考核、小论文发表、答辩前双盲评审、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后学位公示、教育主管部门抽查,贯穿了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并且相关的管理制度对不合格研究生及其导师的处罚也是相当严厉的,比如,研究生复试成绩不合格者,不论初试成绩好坏,均不被录取;教育主管部门抽查不合格者,取消授予学位,导师及其学科承担停止招生甚至削减招生指标的连带责任。
但是,在现有监控体系中,于一些普通院校来说,入学前复试、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答辩这三个质量监控措施可以用形同虚设来描述。
生源严重不足、过线人数少于招生计划,使得研究生复试变得异常困难。
并且,短短几分钟时间来判断一个身处急剧变化时代学生 的研究潜力,这种快速诊断技术的科学性也值得怀疑。
中期考核,考核的内容多集中于课业成绩、论文发表情况,因为缺乏明确、具体的淘汰指标往往流于形式。
学位论文答辩,由于导师具有答辩委员会成员的指定权,并且大部分成员都是同事,依靠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完全的监控,很难做到。
因此,小论文发表、学位论文双盲评审这种完全独立第三方的监控,就成了现有研究生质量监控体系中能够生效的两个关键环节。
先以小论文发表而言,重点和普通院校都对科研硕士制定了在答辩前提交CSCD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证明的强制要求。
据初步分析,国内CSCD期刊仅有1700多种,全国科硕以每年30万计算,即使这些期刊全用来满足硕士研究生论文发表需求,估计还存在版面不足问题。
从时间上看,不考虑投稿、外审、被拒重投的时间,很多CSCD期刊从接收到发表,排队等待刊出的时间就长达一年以上。
科硕第一年修学分、第三年找工作,仅依靠短短的研二一年时间很难完成选题、收集数据、写作成文直至发表的完整过程。
因此,假设每个科硕都认真学习、勤勤恳恳,还是有相当一批学生因为小论文发表不达标被迫延期。
再说盲审。
很多高校为了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不论三年制科硕、两年制专硕、在职推广硕士,采取一刀切地送到高于本校水平院校双盲评审的制度,并且规定了评审不达标者毕业延期、再评审缴费、导师乃至学科连带责任等一系列严厉惩罚措施。
然而,从实施的几年看,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通常情况下,学位论文质量十分优秀者顺利过关,论文质量低劣、混日子的被淘汰。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学习勤勤恳恳、论文质量中上水平者被不负责的评审专家枪毙,论文水平一般者蒙混过关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极大地损害了这一制度的客观公正性。
因此,看似环环相扣、无懈可击的质量监控体系,并没有带来研究生质量的大幅度提高,研究生水平的不断下滑,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
与此同时,伴随着小论文发表硬性规定、论文双盲评审标准的争议一直持续不断。
每年毕业季,因为小论文发表不达标、双盲评审不过关发生的研究生自杀、师生矛盾凸显现象屡见不鲜。
因此,现在是到了对现行的研究生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反思的时候了。
(/u/jlrlmylt) 没有答辩通不过的博士学位论文? 姻曹广福 很多人认为,现在没有答辩通不过的论文,这是误解。
这些年,我每年都会遇到研究生论文答辩最终未能通过的案例。
前段时间笔者参加了一位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会,他的导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他没有因为专家们不认同学生的论文而袒护学生,而是要求学生认真修改,过关了再答辩。
老先生曾给答辩人提供了两个课题,我觉得很适合学生做,但答辩人最终没有采纳,自己选择了一个课题,不仅感觉逻辑有些混乱,而且有点不着边际。
我针对他答辩中提供的一个例子———正弦定理的证明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现在就把我们当学生,不要当成答辩专家,请用你的精英化思想给我们展示一下怎么讲这个定理。
”答辩人回答道:“按照大众化的教育方法,就是像课本那样让学生算,我是用面积法给出一种证明。
”我没有直接反驳他,而是告诉他如果是我,我会怎么讲。
他在答辩中提到了概念教学,我追问道:“你觉得概念课教学的关键是什么?从思想性的角度需要注意什么?从认知的角度又需要注意什么?”他似乎没明白我的意思。
我还告 诉他:“其实对于做数学教育研究的人来说,积累很重要,如果你没有读过一定量的书,就算绞尽脑汁思考若干年也未必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来。
建议你多读几本书,例如数学史、数学教育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等,甚至包括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等你读过这些书之后再来看你现在的论文,也许你会有新的认识,有一种要重新来过的冲动。
” 最后专家征求老先生意见,他笑着说:“好好修改后再答辩吧。
”其中,有位老师说出 了积郁在我心中的话:“论文不仅要存放在学校的图书馆、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以及国家图书馆,还会放在网上,如果现在勉强让你通过不仅会害了你,也会毁了你导师的一世英名,你所在的学位点还有面临停牌的风险。
” 不过,也有人质疑:“经过很多环节才能进入答辩,既然进入答辩了,说明前面各个环节都通过了,答辩不应该不通过。
” 但是这样的逻辑是说不通的。
博士生从入学到最后授位要经过笔试、面试、课程学习、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讨论班研讨、论文撰写、导师审查、通讯评审、论文预答辩、论文答辩、学位分 委员会讨论、学位委员会讨论等众多环节,从逻辑上讲,既然设了这么多环节,那就意味着论文在任何相关环节都可能被否。
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首先把好论文第一关,但很多事非常复杂,例如,一个人可以打着另一个人旗号招生,挂名导师其实不管事,实际指导的人有没有能力指导,有没有责任心指导,这些都要打问号,通常这些挂名招生的人都缘于自己不能独立招生,只好借别人的名头,他可能认真负责,但也可能另有所图。
还有一些有资格独立招生的导师,却没有能力指导学生或者压根不管学生,更有甚者,他招学生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找劳工、捞资本,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不仅学生可悲,学生所在的学位点更是面临着关门大吉的风险。
不过,在国内,学校与学校之间没有可比性,“985”高校由于整体师资力量相对较强,课程设置相对更合理,课程的深浅更合适,尤其是导师的整体学术素养与水平更高。
所以经过导师把关后的博士论文进入答辩环节不通过的概率很小并不奇怪。
(/u/gfcao) (本版主持:温新红)

标签: #微博为什么转发失败 #是有 #语音 #下载不了 #找不到 #为什么微信无法更新 #电脑 #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