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教改论坛................................................1
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1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体育院校的目标定位与发展对策........................2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3试论体育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偏见与极端化现象..................................4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进展........................................5
奥运研究................................................6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设置......................................6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改革的趋势、阻力及对策分析................................7论在大学生中弘扬北京奥运精神的现实意义......................................8后奥运时期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走向——由竞技性向群众性的转变................9北京奥运会危机公关研究——以成功化解空气质量信任危机为例...................10我国历届奥运金牌获得项目的项群特征.........................................12
竞技体育...............................................13
论竞技体育全球化与中国竞技体育现代化的关系——综述与展望...................13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与行政干预的若干问题研究...........................14从社会性别视角探析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15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理性多维审视.........................................16竞技体育异化现象———技术至上主义的反思...................................17当代竞技体育伦理问题及其构建途径...........................................18全运会东道主周期律研究.....................................................19
运动训练...............................................21
目前运动训练理论热点问题研究述评...........................................21基于属性重要性的乒乓球比赛技术诊断.........................................22对优秀射箭运动员体能训练主要因素的研究.....................................23对羽毛球高水平女双运动员发接发球技术一般规律的探讨.........................24世界优秀赛艇运动员桨频与划距关系及其对艇速的影响研究.......................25论当代世界男子篮球竞技强队的战术特征.......................................26短道速度滑冰战术理论体系的构建.............................................27我国竞技体能训练实践中训练负荷控制的维度缺失...............................28乒乓球运动员注意力的影响因素及训练方法.....................................29
体育产业...............................................29
论世博会与上海体育发展.....................................................29产业集群的成因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31我国财政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32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比较研究.........................................33
国外动态...............................................34
美国体育场(馆)的公共财政支持及其启示.......................................34日本体育法规及政策制度的发展动向...........................................35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美国竞技体育研究.........................................36美国奥运优势项目青少年竞赛体制主要特点研究.................................37
外刊文摘...............................................39
《运动医学》2009年第5期文摘...............................................39《力量与素质训练杂志》2010第1期文摘.......................................40日刊《体育科学》2009年第10期文摘..........................................42
外刊题录...............................................43
美刊《体育运动医学与科学》2009年第7期题录................................43美刊《体育运动医学与科学》2009年第8期题录.................................44美刊《体育运动医学与科学》2009年第9期题录.................................45日刊《体育科学》2009年第10期题录..........................................46日刊《体育科学》2009年第11期题录..........................................47日刊《体育科学》2009年第12期题录..........................................47
新书介绍...............................................48
体育社会科学...............................................................48
学科展望...............................................49
体育管理...................................................................49
体育信息报导
1 教改论坛 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问题问题:理论指导不清,似是而非;体育教学模式虽然多样,但成熟的模式却不多见;体育教学模式的功能单一;缺乏对各种体育教学模式相应的实现条件及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的研究;不能因材施教,方法手段的应用上针对性差;在课堂上,教师的权威使得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信,才情不能得以充分的张扬。
对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二)关于运动技能和体育理论的教学问题运动技能的教学要以掌握必要的运动技术为首要目的,在授课中树立运动技术的教学指导思想。
要淡化教学模式的概念,还要突出手段方法的个体化、多样性,以启发引导为主,注重情感类方法的运用,努力体现出现代教学方法手段的科学化、综合化。
对于体育理论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方式或者网络教学的方式进行。
网络教学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和实现资源共享的基本特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问题建议:大学
一、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初进行体质健康测试,主要测试指标(特别强调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达到国内常模的中上水平者进入运动技能学习,否则进行主要以提高身体素质为目的的练习;多关注与大学生今后工作密切相关的耐力和力量素质的保持与提高。
提高耐力和力量素质的教学可采用运动处方的方式进行。
另外,为了较好地实施《体质健康标准》,建议高校成立体质监控与健康促进机构并对学生开放,也可以对社会开放。
(四)关于体育社团的课程化管理问题大学生体育社团不仅需要学校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与监督,还需要社团内部良好的管理能力和造血功能。
大学生体育社团的人员组成结构应该呈一个三角形:底层为希望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锻炼自我的一般学生;中间层为在底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相当运动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的社团积极分子,参与社团管理;顶层为高水平运动员,主要任务是在对外竞赛中为学校争光,在学生中起到宣传带动的作用。
基于课程化管理的这种活动模式,既兼顾了课内课外活动,又兼顾了一般学生和能力强的学生的需要,注重了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推而广之。
(杜光宁等,《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2 2010年第1期 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体育院校的目标定位与发展对策 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主要是国家在体育领域发展数量与质量方面与世界各国的比较。
(一)体育院校在体育大国建设中发挥的历史作用第
一,推动了群众体育普及,积极开展社会体育的宣传、科研和社会服务,提供理论支持和对策咨询,以及场馆器材服务。
第
二,培养了竞技体育人才,目前我国体育院校的教师队伍中已经拥有一大批国际级运动健将和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更有各个运动项目相当数量的国际级和国家级裁判员。
第
三,促进了体育产业发展,体育院校根据经济社会的需求,目前共开办了27个专业,输送了近30万毕业生,同时,针对我国体育产业中的问题,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第
四,推进了科技科教兴体,近5年来,全国14所体育院校,共承担了多项国家基金研究项目、省部(局)级科研课题并获奖,取得了的发明专利有效地转化为了经济效益。
第
五,加速了体育文化传播,聚集了大批从事体育科技和体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培养和输送了近30万从事体育工作的毕业生(不含成教生)。
(二)体育院校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的目标定位第
一,要有明确导向,广大体育院校办学要定位于为我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以及体育科研与体育文化发展服务,培养各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体育专门人才。
第
二,体育院校应适应“两个战略”协调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的以体育强国建设为目标,充分利用各类体育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开放办学的力度,不断开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新局面。
第
三,应以市场为导向,解放思想,转变办学理念。
要加大学校场馆的开放力度,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寻求与各级专业运动队在文化教育与训练上的合作,并提供科研指导,认真思考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与培植优势项目,科学合理设置竞技体育的规模与训练周期,积极探求科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学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科学合理的调整课程设置,加大学生实用课程的学习,将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发展成为国家体育产业开发的主战场,学生学习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主阵地。
(三)体育强国建设时期体育院校的发展对策要以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南重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按体育行业的特点确立高水平有特色的办学理念,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充分发挥共建院校的优势,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践行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
围绕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争光战略,力促竞技体育院校化。
(黄浩军,《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第10期) 体育信息报导
3 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 在体育文化全球化影响下,竞技武术成为学校武术教学的主要内容。
然而,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影响着武术的继承与传播。
(一)武术教学过程中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
1.西方体育思想的侵袭使武术教学过程中文化被“弱化”近代学校武术教育,受西方体育运动的思想的影响,逐渐接受了健身、娱乐、竞技的体育观念,武术作为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在“体育教学活动打上了浓厚的‘流水线作业’的烙印,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使广大学生感受不到武术的快乐”。
另外,学校在选择武术教学内容时,基本上是以套路和散打为主。
套路明显体现着竞技武术的身影,使学生体验不到武术的技击价值;散打借鉴了西方拳击的发展模式,失去了武术的文化内涵,成了一项野蛮的肢体运动。
2.教学理念的改变使武术教学过程中文化被“异化”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体育的运动价值,更注重“精、气、神”的体现,注重“内外兼修、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
然而,近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选择了以西方体育为内核的教学理念,体现的是西方文化的公平、竞争、彰显个性的特点。
然而西方的文化思维方式很难解释清楚中国武术的拳理、拳意,传统的思维方式由于传统文化根基的缺失,又很难得到当前人们的理解,于是,学习传统武术的人群在不断萎缩。
(二)回归传统,重视文化教育是武术教学的必然选择学校武术教学,要以传承传统文化为教育理念。
应该加大武术理论、武术文化内涵、武术礼仪等方面知识的传授,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传统的武德教育仪式,让学生体验武术礼仪的标准。
要以传统武术为教育内容。
应该根据区域性的不同,选择有代表性的武术拳种作为传承的内容,在高校专门设置传统武术某个拳种的传承体系,以保证武术拳种能够完整地被继承下来。
要以重视身体体悟为教育途径。
在武术教学中,采用身体体悟为教学途径,让学生亲身体悟武术动作、招式,体悟桩功训练,体悟静心训练的理念,体悟内在功力的修炼,体悟武术礼仪的儒雅。
要以营造武术大教育环境为重要保障。
学校武术教育应该放在大教育环境中进行,改变传统的以课堂教育为主的学校武术教育模式。
注重在校园内外,课堂内外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全面提高对传统武术的认知。
(三)结论:今天的学校武术教育,应该脱离体育学的范畴,从国学的高度,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去继承、发展、拯救武术文化遗产。
重视武术的文化教育性,以传统武术为教学内容,以传
4 2010年第1期 承传统文化为教学理念,以传统武术礼仪文化贯穿其中,创造良好的武术大教育环境,是避免学校武术文化教育性缺失的必要措施。
(王柏利,《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试论体育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偏见与极端化现象 (一)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偏见和极端化现象
1.淡化履行课堂常规的现象:在新课改后,一些课堂常规如上课开始时的集合整队、报告人数、安排见习生、检查服装、宣布课的任务和要求等都被省去。
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程序的缺失,将会带来不少的隐患。
另外在课程结束后的整理放松部分,选配不太适合的音乐,以单纯的心理放松代替身体的放松及不安排放松活动等现象都不可取。
2.追求服装道具的现象:在一些教学观摩与优秀课例评审过程中,学生穿着奇特服装上课,如舞龙课上学生穿着民族舞龙服装,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新颖。
还有在新课改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在想尽一切办法开发场地器材资源,甚至自制器材,如一节小学体育课上,师生都带着猫和鱼的纸质帽子。
这些现象,费时,费力,费钱,实则为多余之举。
3.教学目标过于形式化的现象:体育新课改在教学目标上提出了五大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于是一些体育教师的教案就出现了五大目标的翻版,过于形式化,空洞且缺乏操作性。
(二)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中出现的偏见与极端化现象
1.研究结果语言表述出现的绝对化现象:如有篇学术报告会一等奖的文章中提到:“新课标全面否定过去的教学体系,从理论到实践搞‘另起炉灶’。
”该表述的语言显然过于绝对化。
这样的表述,容易误导他人或引起质疑。
它一方面对新课标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术语言的不严谨现象。
2.研究对象出现的以偏概全现象:有人研究的出发点只是某一个省的课改情况,却冠以我国课改的美名,这样就会对读者进行错误导向。
这反映出了一些学术研究者的科学素养不够,以偏概全。
3.研究内容与观点出现的跟风现象:任何一种学术观点的提出都有其一定的学术背景或社会背景,因此,跟风不完全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表明研究者尚缺乏创新的思想和宽广的学术视界。
4.研究视角出现的过于集中的现象:诸如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多集中在教法的研究 体育信息报导
5 而忽视了对学法的研究,又如对教学评价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学生评价的研究上。
5.研究中出现的概念模糊现象:诸多的研究,在不界定研究范围的情况下就展开 了研究,结果就会出现很多人都在研究同一个事情或现象的时候,研究的却并非是同一个内涵的事情。
(三)结束语今后无论是从事体育教学研究还是进行体育教学实践工作,应该对当前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客观的判断和总体的评价,更要避免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思想与观念,从而确保在新课改理念的正确引导下,不断地改革创新,推进改革顺利进行并进一步丰富完善体育教学理论。
(于素梅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进展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梳理近10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做出预测。
对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内容的分析:
(1)体育测试项目设置及比例的合理性;
(2)评分标准的科学性;
(3)录取办法;
(4)招生考试模式;
(5)招生政策;
(6)涉及到体育专业招生考试的制度研究对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方法的分析:四十一篇文献中,数理统计法和调查法的使用比率较高,逻辑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使用率较低,这与研究内容有很大关系——有关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的科学性研究相对较多,而对其社会性的理论研究较少。
多数学者在作相关研究时,注重从实际中获得材料并进行定量研究,但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
对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已有研究的总体评价:近10年来有关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的文献只有41篇,成果交流形式多为硕士学位论文和发表在非核心期刊的论文,该领域的研究显得非常薄弱。
在已有研究内容方面有如下特点:
(1)科学性研究较多,社会性研究较少。
前人偏向于微观层面的科学性研究,对体育测试项目、内容、比例的设置、评分手段的合理性,评分标准的信度、区分度进行研究,而对于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的社会性研究较少,社会性研究仅局限于它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2)术科测试制度研究较多,而对录取制度、监督机制却没有专门研究。
(3)对正式制度有些研究,对非正式制度却无人涉猎。
(4)缺少跨国比较研究和历史比较研究。
对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未来研究的展望:
6 2010年第1期 未来研究中需注意:
(1)加强对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的结构、功能、运行机制的研究,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其本质及运行规律。
(2)深入探讨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对教育教学、对社会分层与流动、对社会公平的影响,加深对这一制度的社会性认识,以促进其功能的更好发挥。
(3)开展对录取制度和监督机制、该制度的跨国比较和历史比较研究。
只有对该制度进行全面的研究,理清其历史演变脉络,借鉴历史上或别的地方已经存在的制度模式,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方案。
(王树宏,《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 奥运研究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设置 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竞技体育应该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继续前行。
其发展目标可概括为如下三点: (一)继续实现竞技运动水平的持续发展
1.要准确把握竞技体育的社会地位,它是国家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非核心构成因素。
要摆正位置,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协调,与健身体育等各类体育事业的发展相协调。
2.要不断完善竞技体育的发展环境。
要健全举国体制,保障公平竞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要德法兼治,保障实现公平竞争,规范体育道德标准,反对假资格、假成绩、赌球黑哨,完善相关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有关管理制度,与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作斗争,加强对裁判执法行为的法制监督。
3.要增强竞技选手的参赛实力。
制定和推行科学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设计和组建多元竞技项目和竞技人才的合理结构;大力推进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科学参赛与科学管理;努力改善运动员的训练、学习、生活条件,全方位地增强竞技选手的参赛实力。
(二)做促进全面发展体育强国建设的生力军
1.我国竞技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中一只很有战斗力的突击队。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一定时间段内,相对集中力量发展竞技体育是更好更快发展体育事业的正确选择。
2.要更好的发挥竞技体育在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与辐射功能。
优秀运动员在竞技赛场上的表现会作为光辉的榜样和成功的范例,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
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健身体育的发展还有明显的差距,但不应该简单地归咎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强势发展,发展健身体育不应该挖东墙补西墙,依靠削弱竞技 体育信息报导
7 体育的发展去实现,而应在国家总体发展与进步的大背景下,针对产生差距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要更好地发挥竞技体育的领引作用与辐射功能,求得双赢。
竞技体育的发展能够有力地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竞技体育的发展会影响人类的消费结构,促进与运动训练、体育比赛有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
举办大型运动竞赛不仅可以直接获得经济效益,而且也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肩负起时代赋予我国竞技体育的国际责任中国竞技体育应该承担起积极推动国际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与健康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幸福、为和谐世界的构建做出贡献的国际责任。
实施要点:更积极地参与国际竞技体育事业的管理,主动争取在我国设立单项国际体育组织总部,积极推荐有竞争力的人选争取参加国际奥委会、各类别委员会、各单项国际运动协会的组织管理工作,参与竞技体育国际组织的各种会议等。
积极扩大竞技体育领域的国际交流,有计划地派出更多的教练去后进国家(地区)帮助其运动选手提高竞技水平;在国内积极组织不同学科学术问题的国际研讨会,积极参加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各种各类体育学术的国际性交流等。
(田麦久,《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改革的趋势、阻力及对策分析 综观世界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几乎都会在奥运会结束后对体育的发展方向进行一番深刻的改革。
中国的体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目前面临着的一些问题却不是单靠修修补补就能解决。
因此,与其他国家一样,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也必将进行深刻的改变:群众体育发展将加快,与竞技体育的差距逐渐缩小;体育的产业化、市场化将成为体制改革的方向;体育新型职业将大量涌现,从业人员将会有大幅度的增加;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将成为改革方向。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改革的阻力
(1)对“举国体制”观念认识的差异: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举国体制”应加以完善,应该吸收“市场体制”中的优势,同时保留本体制中的某些长处;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举国体制”应该完全废除。
(2)体育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中国现行的体育制度是以政府的参与、管理、执行为主。
各体育主管部门不仅负责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的制订,还承担资源投入、人才培养等工作,具有“既管又办”的显著特点,社会公众参与程度较低,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中呼声最高、且是全球化趋势的是体育的市场化及协会的实体化,但如果这样做,必然会削弱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力。
8 2010年第1期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改革的对策分析
(1)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明确改革方向:我们应继续加强理论研究,权衡各种利弊,进一步明确改革的方向、目标、内容、重点和难点,为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的实体化打好坚实基础。
(2)坚决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国的体育改革要真正实行,必须坚持转变政府职能的决心,走体育协会实体化的道路,政府必须将“办体育”的权力交还给体育社团和体育协会,改变“既管又办”的面貌,从行政管理型政府转变成服务型政府,专心做好服务市场、服务社会的公共服务职能。
(3)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改革以全运会为龙头的体育赛制,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冲突;政府应转变观念,为投入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获取双赢,以协调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冲突;推进项目协会实体化的进程,以协调体育行政部门与体育协会的利益冲突。
(4)使群众体育的发展状况成为衡量政府体育政绩的指标之一:北京奥运会后,我们应将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作为衡量政府体育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此推动体育行政部门转移体育发展重心,促使其作好资金分配、增加体育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体育管理,努力改变当前落后的社会体育现状。
(5)应多利用媒体的宣传让公众了解竞技运动成绩的客观规律及目前面对全球化趋势我国竞技体育的困境,使公众降低对竞技体育的期望值,降低对金牌数量的要求,以此减少中国体育改革的内部阻力。
(6)加强学校系统与体育系统的联系,即推进“体教结合”模式的进程。
具体来说,就是在学校广泛开展中、低水平的竞技体育,体育系统负责指导;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交由体育系统来推向市场,进行市场化的运作。
(郑国荣,《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论在大学生中弘扬北京奥运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唤醒了当代大学生内心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长达七年的奥运会筹备过程中,全体国人都把为祖国争光、为奥运添彩当作自觉的要求,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入到筹备工作中。
要抓住有利契机,在大学生中继续弘扬北京奥运精神,深入学习和发扬中华体育健儿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坚强意志和团队意识,进一步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凝结了亿万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倾情奉献,千百万人立足各自岗位,不畏艰辛,默默付出。
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奥运赛场上的辉煌;没有奉献精神,就没有北京奥运的圆满成功。
北京奥运会上,一批青春活泼、热情大方的大学生志愿者成为赛场内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一些大学生志愿者从两三年前就开始接受奥运服务的系统 体育信息报导
9 培训,他们放弃了暑假休息,放弃了与家人团聚,不畏辛劳,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和知识水平,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这种北京奥运精神无言的宣示与渗透,对于矫正当代大学生思想淡薄、贪图安逸、缺乏奉献精神等方面的思想偏向有很大帮助,对于培养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新奥运、新北京”彰显北京奥运会追求创新的强烈意识,也让当代大学生见证了创新精神所产生的巨大成果,使创新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在大学生中弘扬北京奥运精神,正好顺应了时代的这一要求,要用北京奥运精神引导大学生勇攀高峰、打破陈规、创新发展。
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是集体力量的结晶,是全国人民共襄盛举的结果。
北京奥运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所特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团结协作铸就了辉煌。
“奥运会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大家在这里交流,互相鼓励,不断完善自己,发挥潜能,持之以恒,共同成长。
”北京奥运精神的弘扬,对于培养大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陈阿娜等,《体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 后奥运时期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走向——由竞技性向群众性的转变 后奥运时期残疾人体育向群众性体育变革的动因:(一)全民健身已经成为社会民众广泛关注的焦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要关注残疾人健康问题,要使“全民性”得到充分实现,就不能忽略残疾人群体的存在。
(二)注重竞技性体育而忽略群众性体育的弊端逐渐得到重视残疾人体育运动不仅仅关注高水平的残疾人运动员,更关注大多数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残疾人运动正在向群众性发展,体现了残疾人运动的群众性大众化的特点。
(三)残疾人体育的异化倾向有望得到扭转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异化现象体现在对竞技性和经济性的追逐,残疾人也未能幸免。
2008年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将奥林匹克精神推演到大众体育领域,实现体育权利人人平等。
在人文奥运的关怀下,残疾人体育的异化倾向将得到缓解。
后奥运时期残疾人群众性体育的发展走向:(一)残疾人群众性体育的活动价值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0 2010年第1期 早期的残疾人体育活动只是以身体康复为目的。
而事实上,体育锻炼不仅能有效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还能磨练意志、陶冶情操、调节心理状态、扩大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的多重价值现已被大多数残疾人所认可。
(二)社区体育将成为残疾人群众性体育的主要形式社区体育是联系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桥梁,也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
我国的社区体育康复,是通过残疾人自己以及社区的其他家庭共同努力并辅之以适当的保健、教育、职业及社会等方面的服务来完成的。
(三)后奥运时期康复体育将成为残疾人群众性体育的重要内容残疾人康复体育可以使残疾人享受运动的乐趣,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生存质量得到提高;也可以有效地改善残疾人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能力,使他们融入社会,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逐渐走向身心健康的发展道路。
(四)后奥运时期融合将成为残疾人群众性体育的终极目标残疾人体育对于促进残疾人通过体育运动融入社会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目前融合已经成为残疾人解放的终极目标,成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残疾人正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健全人的体育。
结论与建议:要加强宣传力度,使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意义深入人心,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残疾人群众性体育的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保证残疾人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步改善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基础条件;大力开展体育研究,开发符合残疾人群众性体育运动规律的项目、器材,提供融合的机会;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医院、学校等现有机构设施和人员作用。
(尹敏敏等,《山东体育科技》2009年第4期) 北京奥运会危机公关研究——以成功化解空气质量信任危机为例 北京奥运会成功解决空气质量信任危机的意义:成功塑造了中国政府良好的国际形象,展现了一个诚信守诺的大国形象;增强了政府权威,促进国内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支持。
北京奥运会成功实施危机公关的行动策略:(一)建立协调一致、精干高效的公关团队。
聘请世界著名的公关公司伟达提供专业服务。
在其指导下,北京奥组委加强公关人员 体育信息报导 11 的选择和培训,提高他们应对危机的处理能力,为成功应对危机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二)收集科学、真实、权威的信息,及时通过媒体向国内外社会公众发布。
追求真实是现代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原则,北京动用了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对奥运空气 质量保障措施的效果进行了全面的观测,获得了大量的观测数据,证明奥运期间的空气质量处于优良水平,这些准确、权威的信息均及时通过各种媒介向国内外公布。
(三)开放境外记者采访,进行卓有成效的国际媒体公关。
按照国际惯例,以积极开放的姿态欢迎外国记者采访北京奥运会。
综合运用各种大众传媒资源和技术,为海外媒体提供极具专业水准的服务,与其建立起较为信任的合作关系。
(四)邀请国际权威组织的意见领袖发表见解,表明对北京奥运会的环境质量的高度肯定权威专家作为“意见领袖”往往能影响社会公众的态度,表明一定倾向性的支持。
这些意见领袖所提供的积极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包括西方国家民众在内的国际社会,最终成功消除了疑虑,赢得了信任。
(五)细分信息受众群体,向特定受众群体准确传播信息,提高公关成效。
将普通民众与参赛运动员细分。
通过采访国外参赛运动员,让他们对北京空气质量进行评价,表达感受。
这一措施对于消除运动员群体的疑虑是有很大成效的,毕竟运动员才是参加奥运会的主角。
北京奥运会成功实施危机公关的启示:(一)国内相关的体育组织要增强体育公关特别是危机体育公关意识,有效转变管理方式,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宣传口吻,放下官架子,避免居高临下的态度,真诚、主动、平等地与媒体、公众沟通,促进政府与媒体、公众的良性互动,建立与媒体之间和谐协调的关系。
(二)卓有成效地解决危机问题是成功实施危机公关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危机公关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危机管理的全部。
当危机发生时,应迅速启动危机处理预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危机,积极回应当事方及公众的诉求。
(三)建立与国际体育组织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是政府体育公关的重要内容。
应掌握与国际体育组织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方法,这样有利于维护中国的体育权益,增强中国的国际体育地位和影响力。
(四)遵循国际体育公关规律、惯例,培养国际体育公共专门人才。
无论参加国际比赛还是在我国举办国际体育赛事,都需要掌握国际体育公关规律、惯例及知识技能的专门人才,以利于与国际媒体、海外公众之间的沟通。
(王自清,《体育科研》2009年第6期) 12 2010年第1期 我国历届奥运金牌获得项目的项群特征 20世纪末期,田麦久把运动项目的不同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并以项群为基本单位去认识和概括同类属竞技项目的共同特点;通过研究各项群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建立了项群训练理论。
截止2008年底,我国运动员在夏季和冬季奥运会上共获得了167枚金牌,分布在88个小项中。
为了揭示运动项目的共性特征,人们通常通过分类的方法对运动项目进行分类研究。
(一)按参加比赛人数分类:我们将竞技运动项目分为单人竞技项群、双人合作项群、多人集体项群或称为单人项群、双人项群、集体项群。
单人竞技项群运动员的战术能力相对其他2个项群而言要求较低;双人合作项群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构中,战术能力要求较高;多人集体项群运动员的战术能力要求则更高。
技能特、征则是单人竞技项群运动员的技能要求全面加特长,相对其他2个项群最高;双人合作项群或多人集体项群中单个运动员的技能要求没有单人竞技项群严格,只要2人或多人之间能够相互弥补,表现出最大的集团竞技能力即可。
(二)按主导竞技能力与成绩评定分类:按照田麦久修订后的项群划分,我们以主导竞技能力和成绩评定方法为分类依据,对我国运动员奥运金牌获得项目进行归纳和总结统计,分为技能主导类与体能主导类项群。
(三)按按竞技性质和比赛战术分类:基于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和李宗浩的分类基础,我们对运动项目进行了重新分类,分为间接竞技类项群与直接竞技类项群。
结论:(一)在参加比赛的人数方面,单人竞技项群是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金的主要项群,双人合作项群是我国运动员夺金的次要项群,多人集体项群是我国运动员夺金的弱势项群。
(二)在主导竞技能力和成绩评定方面,技能主导类项群是我国奥运夺金的主体性项群,体能主导类则是辅助性项群;在亚类项群上,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以及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是我国奥运夺金的核心项群。
(三)在竞技性质和比赛战术方面,对抗程度较弱,技术要求较高,战术要求较低,形态学要求和先天性运动素质要求不高;在比赛中以我为主,几乎不受对手的干扰,与对手不直接进行接触的间接竞技类项群是我国奥运夺金的主要项群。
(张建华,《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体育信息报导 13 竞技体育 论竞技体育全球化与中国竞技体育现代化的关系——综述与展望 (一)全球化及体育全球化的一般性描述在《韦氏字典》中,“全球化”被定义为一个在全球空间与实践领域中促进各种活动、孕育各种动机的演绎过程。
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全球化意味着重新连接人类社会”。
在现代,全球化从其起始意义上讲,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相互交流、沟通,通过找寻各国间差异之所在,求同存异,以便更好地加强国际交往与合作,互利互惠,实现国际间一体化、统一化。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既和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密不可分,又最易为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群所接受,体育的全球化趋势来得是如此之迅猛,以致使“奥林匹克现象”与“联合国现象”、“跨国财团现象”并称为世界“三大现象”,即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文化现象。
(二)中国竞技体育融入体育全球化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1.以参与国际赛事为载体。
我国自1913年起共参加了10届远东运动会;1932年美国洛杉矶第10届奥运会上,中国首次派短跑选手刘长春参加比赛,使中国参与体育全球化更具实质性;1952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冲破重重难关,参加了在芬兰赫尔辛基第15届奥运会,使新中国的竞技体育开始走向世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使中国竞技体育融入全球化的进程达到了时代的高峰。
2.中国竞技体育的现代化与融入体育全球化双向互动中国竞技体育只有融入体育全球化,才能实行自身的现代化:同时离开了中国,体育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全球化,一些西方有识之士指出,缺少了中国,世界将是不完整的。
3.从主要服从于政治的需要到回归促进人类和平和谐发展的本质规定鉴于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在一段时期主要是服从国家政治需要。
政治与竞技体育尽管联系十分紧密,但不能把竞技体育仅仅视为政治的附庸。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综合国力的增强,无论是决策层、还是国民心态都发生了明显的积极变化,“大国心态”正逐渐形成,竞技体育的发展也注定被纳入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念及其实践过程中。
(三)中国竞技体育融入体育全球化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第
一,要警惕体育全球化带来的负效应,如滥用兴奋剂、球场暴力、赌球、地区利益至上等; 14 2010年第1期 第
二,要处理好体育全球化与竞技文化多样化的关系,竞技体育的全球化决不等同于竞技体育的西方化全球化,多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的单一化是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第
三,要在国际性体育组织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让世界倾听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
(刘建和等,《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与行政干预的若干问题研究 (一)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进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1.市场机制对竞技体育市场的调节是基础性的调节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投资效益的产业,受到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渗透和影响。
市场机制有助于竞技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市场调节的盲目性与自发性等又决定了市场机制对体育产业的调节是一种基础性调节。
2.政府对竞技体育市场的宏观调节是高层次调节第
一,竞技体育作为实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战略的途径之
一,其功能作用的开发应服务于政治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需要,需要政府的宏观规划、统筹和管理。
第
二,竞技体育作为新兴的阳光产业,政府有必要进行必要的政策扶持。
第
三,现阶段竞技体育市场化进程中还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政府也必须有所作为。
3.政府对竞技体育市场的管理主要是解决市场失灵(二)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职能定位基本思路:建立“服务行政”理念,由政府本位、官本位体制向社会本位、民本位体制转变。
构建“有限行政”模式,行政机关在权力、职能和规模上应受到来自法律的明文限制,能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制约。
实现“有效行政”目标,不断地适应竞技体育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满足社会对竞技体育的不同需要,做到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
政府职能定位:制定方针政策,履行指导和规划职能;发挥“稳定器”作用,协调地区、部门、行业和企业间的竞技体育引发的经济关系;合理调整竞技体育市场结构和重要的竞技体育产品结构;制定并监督执行竞技体育市场的经济法规和相关标准;汇集、统计和发布竞技体育产业信息,科学引导投资和消费;指导重大竞技体育活动无形资产的开发、评估和使用;保护和扶植涉及国家利益的弱市场竞技体育项目。
(三)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进程的基本措施改革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建立竞技体育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完善竞赛体制,推动非联赛项目职业化进程的培训与发展,充分发挥各类中介机构的助推作用;建立新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机制;加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体系。
体育信息报导 15 (四)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进程的若干建议
1.加强运动员培训市场的政府调控。
树立大人才观,选择合适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后备人才市场运行机制,建立后备人才信息库,完善中介服务机构,贯彻法律法规,建立社保体系。
2.加强赛事市场的宏观调控。
理顺各体育组织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的政府供给与市场经营模式,营造法制环境,培育中介机构,强化营销意识。
3.加强国有体育场馆的政府市场调控。
建立体育场馆市场化的政策监督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微观调节作用,明确体育场馆经营的市场定位,强化体育场馆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场馆冠名权开发,采用置换方式投资健身俱乐部。
(张贵敏等,《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从社会性别视角探析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为了解我国竞技体育中社会性别关系的特点,本研究在充分阅读有关中国体育、社会和社会性别的文献资料和对40多名体育官员、教练员、运动员进行的访谈的基础上,借助档案资料和官方体育统计数据,分析我国体育领域社会性别关系的特点以及体育方针、政策、制度,女性体育参与和成就等对我国体育领域社会性别关系的发展变化的影响,试图揭示现代中国体育的社会性别与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变迁的相互关系。
(一)历史的足迹: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前,竞技体育的兴起,后半期,女子体育竞赛活动日益活跃,逐步规范。
2.新中国成立--文革前,竞技体育的起步,女性几乎与男性同时进入有组织的、系统管理的竞技体育。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竞技体育发展一波三折,前期女子体育队伍开始发展壮大;中期受文革的影响,出现人才断档现象;后期乒乓外交之后,中国女性运动员具备走向世界的实力。
4.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女性体育走向世界,女性开始在我国竞技体育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女性集体项目出现整体滑坡。
(二)人群的分类:分为运动员,教练员,官员来研究女性运动员的地位。
(三)社会的棱角:研究男女合作伙伴,家庭观,明星效应对女性运动员的影响。
(四)结论:
1.我国体育中的社会性别关系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受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运动成绩、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体育中的社会性别关系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
有为女性成功甘当陪练、 16 2010年第1期 承担家庭责任的男性;也有掌握体育决策和领导权力、执掌国家队教鞭的成功男性。
成功的女性在享受胜利果实之时,又为未尽到传统的妻子和母亲的责任而深感内疚。
传统和现代、国家和小家、集体与个人等多种力量交织在一起,决定着我国体育中的社会性别关系的特性。
3.从体育参与上,不论是大众性体育还是竞技性体育,男、女两性差异不大。
但在最高水平的国际大赛上,女性为中国赢得了比男性更多的荣誉,近20年我国女性参赛人数上超过了中国男性,取得的成绩也好于男性。
4.在领导和决策部门,女性人数不足总数的1/5。
女性的领导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这一现象与传统的性别观念,不无关系。
5.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下,体育商业化日趋激烈。
男、女运动员之间、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家庭成员间的平衡因利益的冲突而发生变化。
(五)建议:
1.为建立和谐、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需要对男、女学生、运动员、教师、教练员、管理人员和家长进行社会性别意识的教育。
2.许多与社会性别相关的问题,如中国男运动员的特点和成长,男、女教练员和领导的工作特性或模式、教练员或运动员家庭生活的特点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3.加强女教练员和女领导人的培养和选拔,提高她们的自信心和男、女平等意识,为广大女性树立一个可供学习的榜样。
4.市场经济改革的背景下,要警惕某些男权社会特征的死灰复燃。
(董进霞,《体育科学》2009年第12期)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理性多维审视 当前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研究的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从分析维度看,主要集中于物质性成果层面,在对物质性成果获得机制的分析上,主要归因于“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面对奥运会后的新形势,我国的竞技体育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及清晰的变革路径。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理性多维审视:在成果层面观判,中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是成功的;在机制层面考察,经济与社会成本巨大,缺乏可持续性性,即体育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巨大的经济资源,如体育机构成本、体育运行成本、体育专门成本等,还有社会成本诸如社会公正、社会人文关怀、现行模式对体育文化多样性的抹杀等;从价值层面分析,该模式与体育的基本精神及价值不符,即该模式对体育精神基本价值的取向偏狭,支配整个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公共哲学表现为强烈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生物进化“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泛化为竞技体育“胜优 体育信息报导 17 败汰”的基本社会准则。
结论:与30年前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建立初期没有一个先验的模式可参鉴、摸着石头过河 的勇气与魄力不同,今天的体育体制改革似乎正陷入某种停滞,当初的实验精神正让位于一种新型的僵化。
当下人们在考判现行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或体制时,所表现出来的考察维度的单一性即过分关注物质成果,是造成当前认识僵化、改革方向模糊的重要原因之
一。
在分析中国当代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时,研究者往往集中于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金牌总数第一为代表的成果层面,并毫无犹豫地做出模式成功的评判。
而对于对整个模式的存在和可持续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机制原理层面、价值意义层面却极少探及。
现行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认识及分析重心维度上的偏差,致使我们沉醉于以技术性的局部胜利等同于整个模式的全面成功;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变革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清晰的变革路径。
仅在成果层面观判,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是成功的,因为改革开放30年来,该模式确实产出了巨大而实在的成就;然在,在模式运行机制层面考察,这种模式消耗了巨大的经济资源及综合社会成本,缺乏发展可持续性;从该模式的价值意义层面分析,这种模式与体育基本精神价值不符。
展望:如果说,中国现行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是历史的选择,那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正面临着新的历史。
回顾和反思中国竞技体育30年来走过的道路,我们既不能否认它的巨大成果,也不能忽视获得这些成果的巨大代价。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只有把这两个“巨大”都实事求是地置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之中去考察,我们才能明确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和确定改革推进的具体路径,实现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刑尊明,《体育与科学》2009年第5期) 竞技体育异化现象——技术至上主义的反思 技术至上主义:我们强调用科学技术来发展体育、振兴体育,提出科技兴体的口号,但我们注重的是提高运动水平的物质手段和方法即技术,而忽视或轻视了反映体育及相关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的科学认知,表现在竞争力最强的竞技体育形态更是如此,这就是本文所讲的竞技体育技术至上主义。
包括以下几方面:(一)主体与客体的错置,在竞技体育过程中,竞技体育主体都应该是人,在运动技术日趋完善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把提高成绩的希望寄托在运动器材和服装的改进上,在竞技体育训练当中,对技术数据的分析是运动员改进运动技术提高竞技成绩的主要手段,但过分依赖技术分析使运动员完全依据技术的指令行事,使运动员成为技术控制的对象。
18 2010年第1期 (二)人文关怀的缺失。
竞技体育的技术至上主义使人类成为运动技术的附属品,使得本应得到的人文关怀被忽视。
不断提高的运动能力又要求不断地改进动作技术,对协调性要求越高,增加了运动损伤的几率。
另外技术至上促进竞技成绩的大幅度提高,满足了人们对“优胜”获得期望,刺激加剧了人们对竞技优胜的追逐。
改变了竞技体育价值目标的方向。
(三)体育道德责任的消解。
竞技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完善。
但技术至上主义使竞技体育与运动员似乎有越来越分离的倾向,从而蜕变成技术的竞争。
人不再是竞技体育的主体,反而成了技术的奴隶,胜利与否不在运动员的身体和智力能力,而在竞技体育技术水平的高低和运动员与技术的结合程度。
运动员也日益演变成工具而不在有目的的性质。
所谓的道德人格、道德思维等人文特质都渐渐远离。
(四)技术专制的出现。
所谓竞技体育技术专制,从字面上讲它只是表示在竞技体育领域内“技术”和“政权”的结合,但扩展来理解,它表示竞技体育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中那些垄断和控制整个竞技体育的结构及其运作过程,甚至影响着全球竞技体育开展的模式和性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奥运会已蜕变为各国科学技术的竞赛。
技术强国在体育技术的拥有和运用中的强大优势将使运动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更加明显,加剧了某些竞技体育项目在某些地区与国家的垄断。
(赵长征等,《福建体育科技》2009年第5期) 当代竞技体育伦理问题及其构建途径
1.竞技体育伦理内涵竞技体育伦理是竞技体育工作者、竞技体育活动参与人员及运动员在从事体育训练、体育竞赛、体育管理、体育欣赏等活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2.竞技体育伦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1)高新技术的异化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借助高科技的力量,人类发挥运动极限、战胜自我已成为现实。
除了这种在规则允许之内的科技支撑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滥用违禁药物。
这种所谓的利用药物挖掘“潜能”的行为,实际上是对运动员的一种摧残,对“公平竞争”精神的一种亵渎。
(2)竞技体育商业化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体育活动参与者的各类人群出现了钱权交易的现象,这不仅有违体育的公正、公平、平等精神,也会伤害运动员、教练员,打击他们刻苦训练的积极性,最终阻碍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和健康发展。
(3)人文教育的匮乏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在世界教育范围内,人文教育逐渐让位于学术和技术训练,导致个人道德教养的缺乏。
体育信息报导 19 这种缺乏也以体育暴力的形式充斥着体育赛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大量的人员伤亡,严重影响了体育竞赛的秩序。
3.竞技体育伦理的构建途径
(1)注重中西方伦理思想的综合中西方体育伦理思想可以很好的进行互补。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出现的“重物轻人”、“工具化”等弊端可以用中国传统体育的“和谐”、“道德规范”来纠正;西方体育追求效率、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思想,可以对中国体育形成很好的补充。
(2)完善竞技体育道德评价机制在竞技体育道德评价依据方面,应坚持目的和手段的一致性,还应从参与者当时所面临的具体状况予以客观的分析,发现其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及其行为的真正本质。
(3)加强竞技体育伦理道德的教育在对运动员的教育上,要从人文素质教育入手,使其自觉的遵守竞技体育道德规范。
在对裁判员和教练员,要树立他们公平公正的道德观、价值观等,防止黑哨等现象。
(4)加强体育立法和执法建设首先,要完善立法。
面对新的形式应注入新的内容,反映出发展着的竞技体育的市场需求。
加强立法的同时,还应加大执法的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对广大观众可通过民事手段;比赛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则要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
(5)正确处理“义和利”关系的平衡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中,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崇尚个人利益,但也不能见利忘义,牺牲集体利益,牺牲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以“义”导“利”、“义利”兼顾,使其协调发展,从而保持竞技体育的良性运行。
(张婷,《体育与科学》2009年第5期) 全运会东道主周期律研究 什么是全运会周期律?简言之就是全运会东道主竞技体育实力从逐步上升、呈现高峰到实力明显下降,甚至优势消失殆尽出现低谷的变化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相关联代表团夺取金牌数量、最终排位的影响和改变。
重要的是针对这种周期律变化提出对策和建议。
全运会周期律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变化过程。
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发生、发展、保持和下降四个阶段。
大约14年时间。
发生阶段是从申办开始,到作为东道主的前一届全运会闭幕,历时两年左右。
发展阶段是从东道主前一届全运会,到东道主承办的这一届全运会闭幕的四年。
保持阶段是东道主下一届全运会的四年。
进入再下一届全运会的四年即为下降阶段。
研究和认识东道主周期律,重要的目的是要能动地改变东道主周期律变化的速度和程度,比较好地获得东道主周期律的驾驭权。
东道主周期律变化主要是其内生动力的作用,最本 20 2010年第1期 质的是抓好内生动力的研究和把握。
一、全运会东道主备战时间大大提前,决定了竞技体育实力的提升。
我国全运会承办 地点都是在上届全运会开赛之前确定的,从第10届全运会实行申办制以来,都在上届全运会开幕前一年左右确实下届全运会承办地。
如果加上申办过程,东道主备战时间可能会有六年左右的时间,而对其他省市四年不到的备战,东道主备战时间要长了许多,就此一点东道主已经赢得了备战时间的先机。
所以全运会东道主取得优异成绩,提前备战是重要原因之
一。
二、强烈的机遇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焕发出超乎寻常的精神状态和强有力的工作措施,是东道主取得优异成绩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三、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形成体育健儿刻苦训练、勇攀高峰空前强烈的社会氛围。
全运会东道主的历史机遇既是一个省(市)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更是一个省(市)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机遇。
四、兼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大优势,整体实力超水平发挥取得出人意料的好成绩是必然的。
只要具有全国前几名的实力,当东道主夺取金牌榜第
一,甚至金牌、奖牌、总分三项第一都是完全可能的。
五、东道主参加下届和再下届全运会优势将逐渐递减,甚至会消失殆尽。
运动员成才规律决定:运动员从成长、成才到出现巅峰状况,而后实力逐步下降,直至退出竞争,最高水平通常保持三五年,连续三届全运会都能夺取金牌只是非常个别的现象。
所以作为东道主在参加下一届全运会最好成绩只能是第
二,拿第三也属正常。
六、正确认识东道主周期律,能动地改变周期律变化,保持东道主的持续健康发展。
全运会东道主周期律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人们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其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具体办法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千方百计加大世界级顶尖级选手的培养,争取更多的选手参加世界大赛,特别是在奥运会上夺取更多的奖牌,为全运会赢得更多的金牌代入,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切实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加快人才衔接工程,尽早、尽快地培养高水平体坛新秀,避免出现人才断档。
三是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从得分运动员向夺取奖牌的积极转化,从奖牌实力向金牌实力的革命性提升,组织金牌攻关,提高夺取金牌成功率。
,还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既要有世界的眼光,了解世界体育发展大势,各相关项目的变化,又要十分重视国家全运会政策的变化,重视解放军实力的分析,特别是迅速崛起的中西部省份涌现出的大批高水平新秀和新的项目优势。
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比较客观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保持东道主竞技体育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孔庆鹏,《体育文化导刊》2009年第12期) 体育信息报导 21 运动训练 目前运动训练理论热点问题研究述评 学者对竞技状态概念内涵的讨论范围可以归纳为:第
一,竞技状态是训练状态还是比赛状态,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第
二,竞技状态究竟是赛前准备状态、赛中现实状态,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第
三,竞技状态是否加入最佳、最适宜、高水平等之类的极性词。
第
四,从竞技状态的形成来看,机体在应激的条件下,导致运动能力的变化,在定义竞技状态时是否要考虑机体在应激条件下的描述。
可见,竞技状态是由有着多种动态因素群的共同结果,对竞技状态性质的研究应体现在各个方面的活动质与量的集中,以综合形式体现在对生理、心理水平与行为水平集合体的描述上,并伴随着评价的客观性。
一个集体项目由许多个体组成,通过不同的个体整合使集体的竞技能力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这种整合并不是单个运动员能力的机械拼凑,而是将队员按一定规律和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
这个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只存在于它的各个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构之中,各要素的孤立特征和活动总和,不能反映整体的性质和特征。
无论多么有才能的个体,如果不按一定的要求和结构方式把他们组织起来,就不能成为一支优秀的球队(皇马聚集了世界上最好的顶尖足球运动员,但在欧冠赛场却连连失利),运动成绩也更是无从谈起。
本世纪初,我国学者提出“一元训练理论”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对训练的本质而言,究竟是“一元训练理论”还是“二元训练理论”,双方学者说法不
一,各有瓶颈。
从适用角度上看,“一元训练理论”始终围绕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展开讨论,结论的引申不能解释和指导其他身体文化表现形式,如群众体育、身体教育、身体娱乐等,试验和控制没有跨越出高水平竞技运动的构成;但“二元训练理论”为训练之外的体育娱乐和健身提供很多方法,以此弥补了“一元训练理论”的不足。
从理论层面出发,从研究的广度来看,“一元训练理论”把人体作为研究对象一个整体性,直接进行专项训练,成绩提升早,发挥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
“二元训练理论”针对的是运动项目本身,把训练划分为体、技、心、战、智,利于运动员全面发展,为成绩的提高打下基础。
从研究的深度来看,“一元训练理论”对整体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和一些不易分解练习比较好,而“二元训练理论”更多体现在体能类项目的效果上。
事实上,两种理论之间并非对立,它们之间应该是互补的。
从研究的深度来看,“一元训练理论”对整体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和一些不易分解练习比较好,而“二元训练理论”更多体现在体能类项目的效果上。
可见,“二元训练理论”在“一元训练理论”的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吐故纳新和自我完善,“一元训练理论”在“二元训练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了跨越。
正是由于两者相互弥补,共同完善,从而推动了训练理论体系的科学化发展。
结论:归纳了“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的理论构建分歧点在于体能与技 22 2010年第1期 术关系的认识问题上所引发的如何发展和提高专项竞技能力,并分析指明:两种理论之间并非对立,是训练本身不同方面的不同表现,在指导具体的训练实践方面体现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夏力等,《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基于属性重要性的乒乓球比赛技术诊断 粗糙集理论的主要思想为:保持分类能力不变,给出已有问题的近似描述,从而简化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
本文引用粗糙集理论中属性重要性的概念对乒乓球比赛进行技术诊断。
对比赛统计分析发现,弧圈(快攻)技术、挑打技术、劈长技术、摆短技术和推(挡)技术是比赛中使用最多的技术,该5项技术的平均使用率达到了86%,其中弧圈(快攻)技术使用率最高,达到了26.7%。
对国外世界排名前30的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男子)比赛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国外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发挥全面:进攻性技术的使用明显多于防守性技术,该特点与国内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较类似,这可能与样本的选择有关(主要为进攻型打法的运动员),正手弧圈技术是国外运动员主要采用的技术;使用正手弧圈技术时,正手长球、中路长球和反手长球均是主要的得分手段;摆短技术的使用率较低,却是重要的得分手段;从落点分布看,其范围较广,长球、半长球、短球均有覆盖,但长球的运用效果优于短球,这与国内运动员的特征相异。
从击球线路看,外国运动员的打斜线技术运用较为娴熟,其击球效果明显胜于直线;从发球效果可以看出,国外运动员的发短球技术成功率较高,而国内运动员以发正手半出台为主且胜率较高,两者有较大区别;从击球技术结合落点看,采用相同技术在不同落点的使用率和成功率有较大差别,其正反手技术运用不均衡;将使用率与得分率结合起来分析可以看出,正手弧圈技术这项技术在比赛获胜中有重要作用;推挡技术对于比赛获胜的影响较小;挑打技术和摆短技术对于不同运动员在比赛获胜中的作用不尽相同,即某些运动员使用该两项技术较少但发挥的效果较好,而有些运动员虽使用较多但作用却很小。
结论:正手弧圈球技术是国外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主要使用的技术,也是主要的得分手段。
波尔反手拉反手位长球的威胁较大,其进攻性技术的使用率较高;其劈正手长球技术和摆中路半出台球技术均为重要的得分手段。
柳承敏的打法凶狠,各项技术的使用比较均衡,反手拉正手长球、挑打正手技术在比赛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萨姆索洛夫正手拉反手位长球、推挡正手位长球的使用率较大,但摆短技术的成功率较低。
(王杰等,《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体育信息报导 23 对优秀射箭运动员体能训练主要因素的研究 本文对国家射箭集训队和吉林省射箭队的形态、机能和素质进行了测定。
旨在进一步探讨影响我国优秀射箭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主要因素,为优秀射箭运动员进行选材、训练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结果与分析:
1.影响体能训练的主观因素是教练员对体能训练的科学性及其对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在专项训练中表现出来的经验化倾向。
2.客观因素有训练方法安排不当;训练时间及强度安排不合理;身体形态因素的影响,包括指距—身高指数,(前臂长+手长)/(指距/2)指数,女运动员体脂%较大,超过普通人的标准,男运动员的体脂%相对女子低,大部分运动员体内缺水,女运动员尤为突出。
3.身体机能因素的影响,包括肺活量/体重指数;心功能指数,有基础心率较低,呈现心动徐缓现象,个别运动员有慢性疲劳的现象,尿常规检查结果与分析,尿液酸性较强,pH值较低,尿蛋白呈阴性。
4.身体素质因素的影响。
我国运动员的肩关节柔韧性很差,优秀射箭运动员的下肢静止耐力较好。
结论与建议:
1.加强对教练员体能训练相关科学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指导,使之牢固树立先进的体能训练科学理念,用于指导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2.按照运动员的不同运动阶段对体能的特定需求,科学安排训练方法和训练时间。
3.形态因素主要受先天遗传影响,对射箭运动员的选材影响较大。
建议制定出客观实用的选材形态标准。
4.射箭运动员体脂百分比超过正常人标准,说明有氧运动量较小。
建议增加有氧运动,以消耗多余的脂肪组织,增加瘦体重的比例。
5.射箭运动员,尤其是女运动员体内有缺水倾向,建议改善运动员饮食结构,适当增加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的摄入,增加体内的碱储备。
6.射箭运动员的心脏功能相对较差,建议加强心肺功能的训练,提高运动员心肺机能水平。
7.我国射箭运动员肩关节的柔韧性相对较差,建议增加关节柔韧性的训练,为提高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袁吉等,《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24 2010年第1期 对羽毛球高水平女双运动员发球接发球技术一般规律的探讨 本文通过对世界高层次的大奖赛,奥运会半决赛进行女子双打的统计,分析中外发球接发球的一般规律和重要作用。
结果与讨论:
1.中外女双发球技术情况,前场一号为主结合1-2号,发后场以4号为主,说明当今世界女双比赛时,1号区是最主要的发球区域。
发前场球是当今世界双打运动员最重要的发球区域。
中方的发球质量和稳定性都较强于外方,发后场相对被动。
2.中外双方接发球技术情况。
接发技术率指:各个接发技术占所统计的三场比赛所有接发数的百分比。
中外双方最重要的接发技术是推、扑、拨球,说明当今世界女子双打技术趋于在快的前提下,高打、近打、快打、掌握细致合理,有效的技术,力争在拉发上创得主动,争得先机。
结论:
1.中方发1号结合1-2号占总发球数的92%,外方占77.7%,说明目前世界高水平女子双打发1号结合1-2号为最重要的发球手段。
2.中方发球直接得分13个占10%,外方4个占4%,中国队占有明显的优势,说明发球也是重要的得分手段和创造主动,争得先机的重要技术。
3.中外方发后场的主要区域都是4号外方占总发球数的17%。
中方5.5%,外方明显高于中方。
4.中外方接发短球的路线前4项是一样的,依次为推球、扑球、拨球、放网这4项中方占总接发球的76.89%,外方占88.94%。
建议:
1.现在的发球,从过去的平行于拍面,改变为球头垂直或近似垂直拍面,这种发球的特点,过网前后球有个掉头的摆动,威胁大,比较难接,但是发后场技术掌握的难度相对较大,希望进一步的研究和掌握这种发球技术。
2.发球是一场比赛技战术的开始,质量是第一重要的,在这一基础上,根据敌我双方的特点,运用时间差,控制节奏等的战术配合,达到限制对方,争取先机的目的。
3.接发球要坚决贯彻“快字当头,以稳为主,狠变结合”的指导思想,在快的基础上,完善技术,掌握规律,体现积极主动,快速进攻的风格。
4.在对方发球质量较好时,要以稳为主,如果不稳,就会让对方轻松得一分,所以要加强接发球的手法变化,击球的角度、弧度、落点等过渡球的技术,限制对方第三拍的控制,从而创造更多的进攻机会。
(何年平,《福建体育科技》2009年第4期) 体育信息报导 25 世界优秀赛艇运动员桨频与划距关系及其对艇速的影响研究 本文以艇速作为标准,采用系统分类与判别分析方法将赛艇各单项进行分层,对各层次中世界优秀运动员桨频与划距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与线性回归,并且探索了其对艇速的影响。
研究结果:
1.赛艇各单项分层。
当赛艇各单项在2~6个层数中划分时,各层数的判别正确率均大于95%,但是从5个组群缩减至4个时,Wilk’sLambda值迅速增大。
2.不同层次单项群中划距与桨频的相关关系。
在各层次单项群中,划距与桨频都呈现高度负相关,在各层次艇速间桨频与划距存在高度正相关。
桨频与划距关系趋势线随着艇速层次的提高向右上方移动。
讨论:优秀赛艇运动员的划桨技术的优劣并非体现在桨频或划距单个指标上,而是体现在桨频是否与划距相匹配,并且是否处于最佳搭配。
优秀赛艇运动员应根据自身桨频或划距的发展程度确定其技术的发展方向。
可以通过本研究中的这些回归方程,估算出实际桨频所对应的理想划距,然后与实际值进行比较,从而来判断桨频与划距是否匹配。
如果两者相匹配,那么,它们是否处于最佳值,这可以通过艇速与桨频方程进行判断。
此外,理想的桨频与划距值可以为赛艇运动员划桨技术的训练改进提供参考。
例如,固定距离途中划练习中,在确定距离后,根据理想的划距确定桨数,然后根据理想桨频确定完成这段距离所需的时间,从桨数与耗时两个角度监控此练习完成的质量。
结论与建议:
1.通过艇速分层发现,在赛艇各单项中,W1X与W2-,LW2X与W2X,M2-与W4X,W8+与LM4-,M4X与M8+分别处于一个艇速层次中,具有共同的项群特点、规律。
2.在各层次单项群内,世界优秀赛艇运动员桨频越高,划距越低。
桨频每分钟增加1桨,划距(按艇速层次从下到上)分别减少0.160m、0.217m、0.189m、0.154m、0.265m;反之亦然。
3.在各层次单项群中,艇速随着桨频的变化成倒“U”形变化。
但是,在自变量范围内,在下层与中上层单项群中艇速随着桨频的提高而增加,在中下层与上层单项群中艇速随着桨频的提高而减小,在中间层次单项群中,艇速随着桨频的提高先增加后减小。
4.建议下层与中上层单项群中的优秀赛艇运动员应该适当地增加桨频;中下层与上层单项群中的优秀运动员应该适当地提高划距;中间层次单项群中的优秀运动员则因桨频发展程度而异,大于36.03桨/min应该适当地提高划距,小于36.03桨min应该适当地增加桨频。
26 2010年第1期
5.建议应用不同层次单项群桨频与划距的回归方程以及艇速与桨频方程诊断优秀运动员划桨技术,利用理想的桨频与划距搭配改进划桨技术训练。
(林辉杰等,《体育科学》2009年第10期) 论当代世界男子篮球竞技强队的战术特征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以代表当代世界竞技篮球最高水平的近3届世界男篮大赛前3名队为研究对象,对其战术特征进行分析,以求洞察世界竞技篮球战术特征。
结果与分析:当代世界竞技篮球强队战术的总体特征:强调整体协同作战,无论是2008年奥运会美国“梦八队”的再次夺冠,还是2006年男篮世锦赛西班牙队获得第
一,无不说明了整体协同作战对于当代竞技篮球的必要性,强调和注重整体协同作战将成为竞技篮球运动持续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和规律。
战术运用灵活机动:世界强队通常都有多套攻守战术配合,为战术运用的灵活机动提供了保证。
战术运用灵活多变要求战术阵势机动化、多样化,战术的选择与组织都力求扬长避短,始终与本队和对手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
传统固定套路和固定分位的战术配合已变得相对模糊,当代竞技篮球追求在运动中伺机变化,力求做到战术有形,而无定形。
当代世界竞技篮球强队进攻战术特征:进攻速度加快“跑轰”打法常用世界强队已全方位地提高了快的意识,力求以时间来抢占空间,以快的速度而赢得胜利。
速度已成为当今篮球竞赛的一个主要特征,也是球队争取比赛主动和优势的主要方法与手段之
一。
快攻凭能力优势攻击次数增加,非常注重个人的能力优势,即在人数和位置上不占优势甚至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仅凭队员个人的超强能力就进行大胆而合理的快速攻击。
注重内外结合,多点进攻,内线能保证进攻的稳定,外线能保证进攻的灵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当代世界竞技篮球强队防守战术特征:防守理念上:人球兼顾,以球为中心,防守阵形的重心随球移动,以人为重点对无球队员的盯防更紧。
战术行动上:防守极具攻击性与破坏性,重视合理运用手臂、肩、背、腿等身体部位和适时用力,使防守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和破坏性,从而迫使对手难以正常发挥技、战术进行有效攻击。
体育信息报导 27 战术阵形上:防守趋向综合多变,当代篮球竞赛中,把各种防守战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充分发挥不同防守战术的优点。
当代世界竞技篮球强队攻守转换特征:攻守力求动态平衡,当前世界篮球强队都强调攻守动态平衡,这已成为当代竞技篮球技、战术构思和确定具体打法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攻守转换的瞬时性,高水平的运动员能在激烈多变的竞赛中及时对转换做出应答反应,根据攻守转换后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取相应的变化,以瞬时思维形式产生战术行动,从而抓住攻与守的战机。
攻守转换的稳定性,不能盲目地一味求快。
对速度的认识应是相对,该快则快,该慢则慢。
(刘艳芳,《首都体育学院》2009年第6期) 短道速度滑冰战术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与大道速滑相比,短道速度滑冰具有如下5个重要的竞技特点:赛道圈距短、弯道半径小,同道竞速,比赛态势瞬间多变,犯规、碰撞以致被判罚的几率很高,以同组名次取胜。
二、短道速度滑冰战术理论包括战术指导理论和战术运作理论2个子系统。
战术指导理论包括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和战术意识。
战术运作包括战术应用原则、战术方法和战术行动。
在战术指导立论子系统中,战术观念引领着战术指导思想和战术意识的形成与选择,战术指导思想和战术意识体现着战术观念的本质与内涵。
战术运作理论子系统是在战术指导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比赛态势产生的战术思维和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战术应用原则、战术方法和战术行动。
三者之间彼此相互联系且相互依存,协同完成短道速度滑冰战术的运作。
三、短道速度滑冰战术指导思想是指在短道速度滑冰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短道速度滑冰的竞技特点和参赛目标所提出战术训练和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
在战术的运用时更加重视“抢、变、稳”3大制胜要素,即抢占有利位置;准确判断赛场形势、抓住机遇随机应变;尽力避免犯规,加强自我保护,提高躲闪巧。
四、短道速度滑冰的战术意识是指在临场比赛复杂多变的情况中,根据比赛规律和各方面的情况随机应变决定个人行动的自觉心理活动。
短道速度滑冰现代战术意识主要包括:位置意识、机遇意识、应变意识、阻滞意识等。
五、短道速度滑冰战术应用原则有知彼知己原则、周密筹划原则、以我为主原则及灵活运用原则。
战术方法可分为个人和集体战术2大类,个人战术方法主要有出发抢位、领先滑行、尾随滑行、变速滑行、超越滑行、扣圈滑行、冲刺滑行等;集体战术方法主要有进 28 2010年第1期 攻、掩护、策应、杀伤等。
六、短道速度滑冰的战术行动是在比赛中为达到某个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具有战术意义 的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
短道速度滑冰战术行动在比赛中呈现出如下特征:战术行动的目的性;战术行动的预见性;战术行动的准确性;战术行动的针对性;战术行动的隐蔽性;战术行动的协同性。
(朱佳滨,《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我国竞技体能训练实践中训练负荷控制的维度缺失 竞技体能训练的本质与负荷:竞技体能是一个由多因素、多层次结构构成的开放系统,涉及到人体机能系统的物质结构、运行机制和环境的不同层面,涵盖了从身体形态结构、身体机能和心理因素及环境等体能系统内外的各个不同层面。
无论是从生物力学还是从运动学的角度解释,负荷可以运用时间、次数、重量、频度等标准进行度量,竞技体能训练过程中的训练负荷毕竟是以一种合目的性的外加条件刺激形式存在,如果这种条件刺激脱离了项目竞技能力的需求特征,即运动竞赛时表现的神经肌肉反应类型、机体供能特征以及训练阶段需要的时空特征等,训练负荷就会成为无效负荷,甚至成为垃圾负荷。
训练负荷控制的复杂性:训练负荷的调控应该是在多指标、多维度、定向性、时空交错的复杂条件下实施,训练负荷的安排必须考虑专项特征、训练任务、神经肌肉工作类型、机体承受条件等问题,这正是训练负荷内容效度调控的基础,是负荷量与强度所不能完全体现的。
训练负荷控制维度缺失的补偿:传统训练负荷控制先天不足:现在,多数的训练行为盲目的追求训练负荷量与强度,并且尽可能使之与运动竞赛表现的负荷等同或者高于,这种追求仅是训练负荷表面形式与项目竞赛特征的一致,并没有体现提高竞技能力所需求的训练负荷本质。
我国部分项目实际已证明传统的训练负荷控制的二维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需要更新观念。
竞技体能训练负荷控制的多维性趋向:我们一直专注于训练负荷量与强度,形成了对训练负荷认知的二维架构,以至于长期忽略训练负荷的内容效度(即运动类型、方式手段、神经肌肉活动、供能特征等与专项竞技特征的符合度)。
训练实践过程中,对训练负荷的控制应当多维度调控,由于训练实践中负荷内容的运动类型、肌肉收缩的方式、神、经募集特征以及机体供能与代谢等不能完全进行标准化定。
(王军利,《浙江体育科学》2009年第6期) 体育信息报导 29 乒乓球运动员注意力的影响因素及训练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福建省女子乒乓球队队员为研究对象,对乒乓球运动员注意力的特点、影响因素及训练方法进行分析。
乒乓球运动员注意力的影响因素:外部干扰,主要指存在于外部环境当中的影响运动员注意力集中的因素,例如:的喧哗,场地不适应,对手、裁判、教练的表情、动作、言语等等;内部干扰,指的是来自于运动员自身的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包括心理和身体2个方面,如自我怀疑、轻敌、焦虑、疲劳、伤病等因素。
乒乓球运动员注意力的训练方法:(一)实物凝视训练法:可以利用手表、秒表、乒乓球进行训练。
制造外界干扰,如嘈杂声音、人员频繁走动等,让运动员在这种情况下注视手表秒针的转动或球桌上运动的乒乓球,先看1min,如1min内注意力没有离开过秒针或球,再延长观察时间到2min、3min,等到确定注意力不离开秒针的最长时间后,再按此时间重复3~4次。
每天进行几次这样的练习,经过一段时间,注意力集中的能力便会提高。
(二)抗干扰训练法:教练员要充分总结和归纳在乒乓球赛场上可能出现的多种干扰因素,在平日的训练中通过故意设定相同的情景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如模拟裁判制造不利于运动员的被动局面,放些比较嘈杂的音乐或声响,或让场下的队员故意起哄鼓掌等,让运动员在各种干扰中进行技术训练,增强抵抗干扰的能力。
抗干扰训练开始时可以是提前告知的专门训练,当运动员抗干扰性增强后,则进行无告知无规律的干扰训练。
(三)注意力转移训练法:充分认清乒乓球运动员的4种不同类型的注意力并对转移不同类型注意力的能力进行训练,有助于运动员更好地在不同情况下集中注意。
教练应先向运动员讲解不同类型注意力的特点及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使运动员对不同类型注意力有个理性的认识,然后设定不同类型注意力集中的训练内容,并且有意识地进行变换,要求运动员迅速通过意志努力,随时分配和转移注意力,提高调节能力。
(四)教练员可以根据不同运动员自身特点通过呼吸控制或者肌肉放松等方式训练运动员在紧张状况下的情绪放松调节能力,以便提高注意集中的能力。
(涂剑凌,《体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 体育产业 论世博会与上海体育发展 中国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以下简称上海世博会)由中国政府主办,将于2010年5月1日开幕,10月31日闭幕。
体育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切实地反映市民生活质量, 30 2010年第1期 与城市的发展关系密切。
发挥体育的功能,更好地服务世博,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做出贡献。
一、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及意义(一)提升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国家综合实力中的“软实力”,我们应该吸取以往举办国的经验,牢牢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最佳城市形象和国家形象,努力把上海世博会办成一届“世界文明的盛会,我们大家的世博”,谱写世博历史的辉煌篇章。
(二)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世博会对举办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亦能起到推动作用。
上海在城市基础建设、窗口服务、城市管理、市民文明程度等方面提升了城市品位,并将创建更优美的环境、更精彩的文化生活和更便捷的交通设施来提高市民的城市生活质量。
世博会对上海工业和产业的调整会起到直接或间接的推动,对上海科技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问,将使上海基础设施现代化提前实现。
(三)推进体育融入城市生活
1.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世博会的举办,将体育快速推向城市发展高地,融入市民生活。
2.竞技体育的高水平化和国际化世博会的举办不仅吸引更多的世界级大师参赛,也将吸引世界各地更多的人来到上海,感受与世博相呼应的各类高水平国际体育大赛,享受丰盛的体育大餐,提升上海举办高水平世界级大赛的实力。
3.大众体育的推广和场地的建设近几年,上海提出了“人人运动”计划,世博会的举办为上海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4.体育产业的拉动由于世博会的特殊性,可以预计,世博会将为上海及周边城市以体育竞赛和体育旅游为主的体育产业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二、世博会与体育发展的互动(一)上海体育发展的历史契机目前正是上海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运作,“十二五”规划启动的关键时期。
利用世博效应,上海在申办第14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将比赛办成世界水上运动的盛大节。
使体育与世博形成真正的互利互动。
(二)体育对世博会和城市发展的贡献推动城市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全民健身。
三、上海世博会与深化体育改革 体育信息报导 31
四、对策建议 将“体育与世博同行”纳人世博会整体工作规划中,建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及其工作机 制。
国家和上海体育部门研究制定体育改革规划。
统筹规划和整合体育与世博同行的相关 资源。
开展形式灵活、主题鲜明的体育活动,可以向世界展示上海繁荣文明的崭新形象、 昂扬向上的良好风貌。
(李顺英,《体育文化导刊》2009年第12期) 产业集群的成因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 迈克尔·波特(1990)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
国家间竞争最终反映到产业间的竞争,而产业的竞争又往往反映到国内是否在某些区域内有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由此看出,体育产业能否在国内得到承认,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体育产业要具有竞争力,它必须要在国内的一定区域中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成因分析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交易费用;产生“马太效应”的路径依赖;带来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推动区域支持性体系的形成。
(二)目前我国体育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育产业的分工不清,产业集群形成缺乏有效产业链;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中缺乏有效的作用;由于缺乏集群效应,体育产业经营者对跨越产业边界的思考不够。
(三)产业集群的成因对我国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的启示
1.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体育产业分工应逐步细化。
应抓紧培养体育产品的创意人才,加大对客户的了解,体现分工与专业化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延伸体育产业链,建立标准化的运作方式,体现职业特征。
尤为重要的是大力研究和扩充体育中间产品,形成专业化的中间产品制造商。
2.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应进一步关联;产业嫁接,衍生新的体育产品,扩充产业链,是体育产业走上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也是体育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的基础。
3.进一步发挥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
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有意识规划体育产业集聚区,引导体育产业集群的形成;培育专业化的体育中介组织机构,加大校企联合,对体育产业集聚进行合理分工;从税收和财政上向体育产业集聚区倾斜,扶持体育产业集群的形成;抓好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区内其他上中下游产品的发展;提升企业家的素质,培养学习型企业团队等。
4.加强体育产业集群模式形成的增长极选择。
目前,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的增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由体育用品业来驱动;其二是由体育赛事表演业来驱动。
(刘兵,《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32 2010年第1期 我国财政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一)财政支持模型本文围绕我国近年来财政投入对体育产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来展开分析,建立了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模型。
本文假设文体娱乐业产值增加值(Y1)、运动会次数(Y2)、体委系统职工人数(Y3)都受到文体娱乐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1)、中央财政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X2)和地方财政文体广播事业费(X3)的影响,也就是说,文体娱乐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1)、中央财政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X2)和地方财政文体广播事业费(X3)是文体娱乐业产值增加值(Y1)、运动会次数(Y2)、体委系统职工人数(Y3)解释变量。
根据这一假设,我们建立起一种简单明了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模型为:Yi=β0+β1X1+β2X2+β3X3,i=1,2,
3。
(二)结果分析:文体娱乐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亿元,文体娱乐业产值就减少01703亿元,中央财政文体广播事业费每增加1亿元,文体娱乐业产值就增加101657亿元,地方财政文体广播事业费每增加1亿元,文体娱乐业产值就增加01739亿元。
文体娱乐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央财政文体广播事业费、地方财政文体广播事业费三者与体委系统职工人数之间的关系不大,换言之,这三者不是解释体育产业就业变化的合适变量。
(三)财政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改善路径
1.调动地方政府参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增加地方财政投入。
地方政府要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培养成熟稳定的体育消费群体奠定基础;同时运用各种优惠手段,激发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热情,兴办体育经营实体,培育和发展各类专业市场。
2.完善体育产业链、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提高体育产业的就业水平。
发掘体育产业的上下游链条,找到相应的产业发展定位,形成不同的分工与合作,积极发挥各地体育资源的优势,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合理的产业结构。
3.改善投融资环境和体制创新,增加体育产业的投资回报率。
鼓励组建各级各类体育产业基金组织、体育投资公司,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新格局;创造有利于发展体育产业的综合性投融资手段和方式,设立国家级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和体育资产经营公司,采取内外资合作股份制的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
结论:体育产业还没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地方政府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所起作用相当有限;体育产业的就业空间有待进一步扩大。
政府应加强对体育产业扶持和管理的力度,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为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匡永进等,《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体育信息报导 33 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比较研究 区域体育产业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体育能为人们观赏体育赛事与表演活动以及参与体育健身活动需求,而提供从事体育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组织和部门的集合。
根据区域体育产业基本理论,建立了区域体育产业外部环境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包括11个指标,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水平、政府主导行为、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本研究选取2001-2005北京、安徽、辽宁、上海、云南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 第
一,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可以分成三个水平层次,即北京、上海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外部环境最好,其次是辽宁,最后是安徽和云南。
第
二,北京体育产业发展外部环境最好,特别是从2003年起,达到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
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之后,政府的主导行为对北京体育产业发展外部环境起着重要的促进用。
第
三,云南体育产业发展外部环境最差,从2001-2005年发展也是相当缓慢。
安徽则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外部环境也在不断改善。
区域体育产业发展途径:发展区域体育产业,构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非常重要区域体育产业还应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树立品牌效应,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助推力。
建议:
1.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第
一,理顺区域体育产业管理体制。
建立“责任制”,加大依法监管体育市场的力度。
加大体育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引导体育经营者建立自我约束机制。
转变体育行政部门职能,切实从“办体育向”向“管体育”、“服务体育”转变。
第
二,构筑良好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
建立宽松、透明、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设立体育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体育产业重点领域、示范领域、新兴领域的发展。
政府支持,安排一部分引导资金,用于鼓励社会各界投资社区体育服务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第
三,打造区域体育竞赛平台。
开发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各类体育项目市场。
打造一批具有特色和国际影响的传统赛事、品牌赛事,借鉴国内外举办商业赛事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中介机构和经纪人制度,全面提升赛事品牌价值。
2.发挥区位优势,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
区域体育产业应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整合自然、生态、人文和体育资源,促进城乡互动和产业联动。
建立政府扶持、协会监督、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体育赛事开发和推广模式。
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项目管理中心和全国单项运动协会的联系,争取政策和项目倾斜。
加强与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联系,加快体育赛事人才队伍的建设。
(尹小俭,《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34 2010年第1期 国外动态 美国体育场(馆)的公共财政支持及其启示 体育场(馆)既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也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属于混合产品。
由于自身性质的复杂性,使得政府在制定财政支持政策时较为困难。
在美国,政府对体育场(馆)的公共财政投入一直是体育场(馆)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
美国公共财政体系比较完善,他们在重新界定公共预算投资范围的同时,开拓新的财源,运用公共财政支持,以充分实现政府资源配置的职能,来满足体育场(馆)的投资需要,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美国针对体育场(馆)的公共财政支出政府对体育场馆的公共财政投入有增长趋势。
他们通过减免税收、低息贷款、职业培训以及建造设施等方式来吸引职业体育俱乐部进驻本地区。
而体育场(馆)设施则是体育俱乐部赖以生存的基础。
政府资本在体育场(馆)总资本中所占比重有下降的倾向,民间资本所占比重却在日渐增加。
但是,在民间资本总量增加、政府投资比重下降的同时,政府资本占80%~100%的场(馆)仍然占总场(馆)的63%。
可见,政府资本仍然是美国体育场(馆)总资本的主体。
(二)美国针对体育场(馆)的公共财政收入
1.税收。
税收的多元化和合理化,基于利益与公平原则,即采取谁获利谁赋税。
包括门票收入税,广播电视转播收入税,体育场(馆)内广告和经营活动收入税,及运动员所得税。
2.发行债券。
包括税收支持的市政公债与收入支持型债券。
税收支持的市政公债属于一般义务债券,收入支持型债券是公共融资中的特殊义务债券,发债主体往往没有课税权力,债券主要依靠项目运营产生的收入偿还。
3.公共收费。
是美国政府部门及其授权部门在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时,依照有关规定收取的费用,其实质是用于补偿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全部或部分成本。
(三)对我国的启示要进一步加大对体育场(馆)的公共财政支出,采取多元融资扩大公共财政收入,针对体育场(馆)的税收政策应体现公平原则,政府针对体育场(馆)公共财政的管理更加合理化。
小结:我们对待美国体育场(馆)公共财政支持的经验既不能完全照搬,也不能绝对排斥,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本研究认为:我国针对体育场(馆)的公共财政支持应走出一条压缩战线、扩大渠道、体现公平、活化机制、强化调控的改革之路。
(王龙飞等,《体育科学》2009年第10期) 体育信息报导 35 日本体育法规及政策制度的发展动向 日本体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与定位:政府与社团相结合的方式,以文部科学省及地方自治体的教育委员会等行政机构为中心的管理体制政府对体育的管理方式主要是制定政策法规、对体育的发展进行监督以及在不同的体育组织之间起信息沟通与联络的作用。
而日本体育管理的事务性工作主要由以日本体育协会和日本奥委会为首的体育社团承担。
日本体育政策与相关法律:国民健康促进政策及相关法律。
厚生劳动省于2000年2月制定了《21世纪国民健康促进运动》,也称为“健康日本21”计划;2000年实施的《老年护理保险法》催生了日本老年护理服务产业.体育产业相关政策与相关法律。
1987年制定《综合休闲用地发展法》,目的是振兴度假区产业,还有电力开发促进税法,1998年的《中心城区的整治改善与商业等活性化整体性推进法》。
体育与反兴奋剂。
于2001年创立反兴奋剂机构(JADA),它作为一个立场中立的国内独立调整机关,对JOC、日本体育协会、日本职业体育协会等进行兴奋剂检查,以及进行反兴奋剂宣传活动。
体育政策与行政评价。
2002年实施《关于评价行政机关所实行的政策的法律(政策评价法)》。
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
1998年制订了《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简称NPO),对符合条件的团体组织授予NPO法人资格。
日本法律在体育事务中的应用:运动权利及其法律依据。
国民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利主要集中在3个宪法依据上,即幸福追求说、生存权说和学习权说。
体育社会团体与法律。
1995年起日本开展了将自愿组织纳入法律体制下的运动,并于1998年出台了《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
职业运动员与法律:目前日本对职业运动员合同的法律性质的判定主要依据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将职业运动员合同判定为以提供劳务为目的的雇佣合同;另一种是将合同判定为以完成工作为目的的承包合同。
运动员代理人的职责主要是代替运动员与球队及俱乐部进行运动员合同的谈判等;经纪人的工作则是除签订运动员合同以外的商业行为。
体育安全与管理。
发生体育事故时,一般情况下问责指导员,除指导员以外,加害人、领队、团体(学校、俱乐部等)、主办方、设施建造者等,与该体育活动相关的所有人员都有可能成为责任主体。
一般来说,以体育活动为对象的保险有伤害保险和赔偿责任保险。
体育纠纷与其解决制度。
日本法院只对法律意义上的纠纷进行裁决,大多数争议涉及体育运动协会或者类似组织的内部裁决和规章制度,除非它们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民事权 36 2010年第1期 利,否则日本法院是不能直接受理这些争议。
(尹晓峰,《体育科研》2009年第5期) 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美国竞技体育研究 (一)美国竞技体育研究的社会学理论在社会学家的著作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理论有三:结构功能主义、斗争理论和文化研究。
早期竞技体育研究多用结构功能主义与斗争理论来研究。
近年来文化研究者们提出用文化研究的视角去阐释竞技的相关现象,认为前两个理论忽视了竞技体育中文化规则的重要作用。
文化研究的独特贡献在于它是在现代工业社会更为宏阔的社会和经济结构中研究人类活生生的经验(竞技体育现象)和文化意义、文化文本以及文化的表现形式(作为阐释途径的文化)的关系。
(二)竞技体育和人的社会化竞技体育和人的社会化包涵两方面。
一方面是对竞技运动的直接参与是否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
被大多数社会学者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强调社会化过程中选择的重要性,那些认为竞技运动可以促成青少年社会化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文化的研究而不是通过充分的实践研究得出的合理结论,其内容的批判性和评论性均不足。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媒体对于竞技体育的呈现作用。
研究表明:竞技运动的参与者或没有竞技运动经历的人,都会通过媒体对竞技体育的展现得到不同程度的社会化。
(三)竞技体育的社会演变——从游戏到商业共同体中的竞技体育当竞技体育组织化之后,竞技体育已经成为反应社会商业共同体和商品经济运行模式的重要因素,竞技体育在性质上更接近于工作而不是游戏。
竞技体育商业化的结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竞技运动或比赛规则的改变;其次,参与者的价值观的改变;再次,竞技运动和比赛的控制权在绝大程度上掌握在某些个人和组织手里,直接参与比赛的选手并没有多少话语权。
(四)竞技体育和政治体制竞技体育对于国家组织具有联结和团结功能,对于强化民族身份和民族心理的构筑作用在短期内可以超越差异,参与国际竞技比赛需要覆盖面较广的跨国组织的介入。
竞技体育政治作用发挥的前提是建立和发展组织化的团队,在管理和行政层面上支持和推进竞技体育的发展。
竞技体育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公共外交领域,竞赛的胜利显示了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方面的综合实力,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的现代化程度。
(五)竞技体育和社会不公正:种族与性别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只要社会中存在着种族歧视,竞技体育中就会复制这种现象。
几个关 体育信息报导 37 键术语,是理解竞技体育中种族歧视现象的核心问题。
首先是“竞技体育机会结构”(SportsOpportunityStructure),它指的是黑人在获得竞技体育机会和在实际比赛中的劣势地位。
第二个术语是“对于同等能力的不平等机会”(theunequalopportunityforequalability),它指的是黑人必须要在竞争中表现出比白人更突出的素质和能力才能进入大学或在队伍中生存。
黑人选手的上镜率要远远低于白人,他们获得管理职位或担当行政官员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竞技体育中不公正现象的另一表现是性别歧视。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关于竞技体育的研究都是围绕着白人男性展开的,对于竞技体育和性别关系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即便是在研究中涉及到了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问题,其潜藏的思想倾向本身就是质疑和否定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认为女性的本质属性和性别特质与竞技体育的本质和特点相悖。
女性在竞技体育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来自制度化的歧视,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法律对于女性参与竞技体育和女子比赛的种种限制。
当然,竞技体育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已经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迄今为止,该领域最有成效的研究来自女性主义理论家们对于竞技体育所做的女性主义研究。
(六)结束语 从竞技体育社会学研究现状和今后的发展倾向来看,理论问题是急需解决的。
竞技体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本身缺乏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
这一缺陷既是很多社会学家对其诟病的原因,也是其今后寻求长远发展必须解决的课题。
(李柏等,《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美国奥运优势项目青少年竞赛体制主要特点研究 管理机构及竞赛体制:全国单项运动协会独立地对本项目的竞赛进行全面的管理;各州中学校际体育协会对本州各项目校际竞赛实行全面的负责与管理。
各州中学体协普遍实行3种基本竞赛制度:分赛季制度;分层次竞赛制度;分级别竞赛制度。
各项目青少年竞赛体制与发展现状:(一)游泳全美共设有59个相当于州一级的地方泳协,在地方泳协与国家泳协之间,还设有东、西、南、中等4个大区泳协。
目前,每年由美国泳协审核的各种游泳竞赛多达7000余次,规模最大的系列比赛是年龄组比赛和高水平比赛。
(二)田径美国田协所实行的竞赛体制:1)按比赛类型分别划分为4个和15个大区,各类比赛都 38 2010年第1期 实行地方、大区、全国三层次锦标赛制度。
2)田协每年核准的竞赛为4000余次,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全国青少年奥林匹克田径锦标赛,7-8岁组的比赛2005年增加到6个,2008年则达到9个。
(三)篮球美国业余篮球的竞赛训练几乎完全依托于大中学。
每年都举办全国高中篮球锦标赛,从中挑选出最优秀的适龄者参加世界19岁以下青年篮球锦标赛。
美国篮协也开始组织16岁以下青少年国家队集训。
(四)网球全国划分为17个大区,细划分为95个地区,每个地区又包括若干小片区域(地方)。
有的按年龄段分组进行,有的比赛实行地方、地区、大区、全国四层次竞赛制,有的只有其中的1-2个层次。
(五)体操青少年比赛按年龄分组进行,在地方、州、大区和全国4个层次。
美国体协还将体操划分为7个技术水平等级(4-10级),其中4-6级3个基础级别的练习为许多地区中小学必修课程。
(六)摔跤比赛项目有国际通行的自由式、古典式和针对国内大中学生的大众式。
俱乐部青少年运动员从7岁岁分成6个年龄段,参加地方、州、大区和全国比赛,各年龄组体重级别数量不同。
(七)射击主要赛事为全国锦标赛和全国青少年奥林匹克锦标赛,后者按14岁以下、15-17岁和18-20岁等3个年龄段进行比赛。
(八)排球美国排协将全国划分为4个大区、8个分区和40个地区,每个地区均开展以俱乐部为参赛单位的成年和青少年比赛。
全国男、女青少年奥林匹克排球锦标赛均进行12-18岁7个年龄组的比赛。
主要特点:(一)运动竞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竞赛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其它任何课程难以替代的效果,成为学校竞技体育得以长期稳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社会基础。
中学是名符其实的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二)竞赛制度合理完善中学分层次竞赛制度中的联盟赛省时省力。
分赛季制度突出了学校竞技体育业余性的发展宗旨;每个学校不同项目的运动队分别在不同时节进行活动,使学校的体育资源始终 体育信息报导 39 处于既被充分利用而又不至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各项目竞赛都在开学期间进行,校际竞赛的社会影响力十分巨大。
(三)单项协会与中学两大体系协调发展多数项目的竞赛都实行单项协会与中学双轨制。
单项协会的竞赛通常在暑假进行,在竞赛训练上保持了系统性和连贯性。
从总体上看,美国奥运优势项目青少年竞赛体制呈现了以单项协会为主导,单项协会与中学两大体系并行,分年龄、分赛季、分层次、分级别等多种竞赛制度并用,奥运夺标和广泛参与并重的协调发展格局。
外刊文摘 (潘前,《福建体育科技》2009年第5期) 《运动医学》2009年第5期文摘 (原文刊名SportMedicine) 基因测试与运动医学伦理学(作者McNamee等) 运动医学伦理学目前尚未成为运动医学和医学伦理学的一个成熟分支。
正因为如此, 我们更应该对运动医学实践中的一些重要伦理学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
体育遗传学同样处 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引发出一些重要的伦理学问题。
现在关于遗传学究竟会如何改变我们 对人类体育运动潜能及表现的认识还尚无定论。
尽管现在已经有一些专业医疗机构接受了 治疗性的遗传干预手段,我们却认为利用遗传学手段预测运动潜能的行为既违反了欧洲的 生物伦理学条约也触犯了美国相关的反歧视法案,而这两者的目标是支持重要的伦理学观 念及医生为病人切身利益做出的不断贡献。
我们重点揭示和传统运动医学测试方法不同的 和基因测试有关的隐私和承诺的伦理学问题。
我们认为,运动医学专业人士对未严格限制 于保护运动员免受伤害的体育遗传测试应持怀疑态度。
(真实摘译) 富血小板疗法在运动损伤矫形治疗中的应用(作者MikelSa´nchez等)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关于组织修复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进展,此过程中的信号机制的 分析研究也逐渐展开。
有关组织修复机制及各生长因子关键作用的新知促使整形外科医生及运动医学医生利用富血小板疗法来刺激并促进组织愈合。
装载在纤维蛋白基质中的自源的活性血小板现在被作为一种控制细胞生长、细胞分化、多种不同功能蛋白质生成的分子信号来使用。
如今,富血小板技术已得到更多和更富有前景的应用,其中包括体育整形的外科手术性和非手术性治疗。
前交叉韧带重建、肌腱手术、关节损伤的治疗、肌腱病及肌 40 2010年第1期 肉撕裂的治疗仅仅是富血小板技术在运动整形外科领域可能获得应用的一小部分实例。
本文介绍了该技术的一些最为重要的临床应用,尤其是富生长因子液(PRGF)技术,这些应用涉及到限制、反兴奋剂和该领域未来的挑战。
由于存在普遍的混淆状态,我们需要对特有产品与施用方法相关的富血小板血浆概念做严格的界定。
目前已有证据表明,前交叉韧带重建及肌腱手术中结合PRGF辅助治疗可以加强术后愈合及功能恢复,文献也报道有此法治疗肌腱病及骨关节炎的临床证据。
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确定这些技术的基本特性。
如果反兴奋剂机构能够对相关技术的应用划定明确界线,那么此类技术在运动员身上的应用研究将会有较快增长。
尽管还有很多研究工作需要完成,但目前的知识表明,富血小板疗法在改善现有的运动创伤传统治疗方法方面前途光明。
(真实摘译) 《力量与素质训练杂志》2010第1期文摘 (原文刊名StrengthandConditioningJournal) 咖啡因和能量饮料(作者Hoffman等)近期的研究表明,除了多种维生素剂外,能量饮料在美国少年和青壮年人中是最受欢 迎的补剂。
超过30%的美国男女青少年定期饮用这种补品。
据报道,能量饮料在英国年轻的优秀运动员(17.7±2.0岁)中也是最受欢迎的补品(占被采访的403名运动员中的41.7%)。
本文探讨了能量饮料对于提高成绩和改善新陈代谢的功效,以及能量饮料消费的安全问题。
(吴珊摘译)碳水化合物,身体训练和竞技状态(作者Wildman等) 碳水化合物是运动中的一种重要能量源。
进食/代谢状态,饮食,训练类型、强度、或持续时间及训练状况等因素会影响运动中碳水化合物的利用,也会影响外部(比如饮食)、内部(比如肌肉或肝糖)或血液能源是否被使用。
与水合作用一起,碳水化合物是导致肌肉或中枢神经系统疲劳的首要因素。
掌握好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时间可以延续竞技状态,促进最佳康复。
碳水化合物的类型会影响渗透,消化,糖血,和胰岛素血的效果。
本文简要地评述这些关键的概念,并且为应用于运动员提供了实际指导。
(吴珊摘译)运动后适时补充糖蛋白可优化抗阻练习适应性(作者Ivy等) 正确的营养补充对剧烈抗阻运动后的恢复至关重要。
近期的研究表明糖蛋白对肌糖原补充,肌肉损伤修复,蛋白质下降减缓和蛋白质合成方面具有作用。
本文描述了糖蛋白补充对加快恢复和提高训练适应性的机制,并提出了适合抗阻训练者的有效的营养方案。
(吴珊摘译) 体育信息报导 41 能量饮料:综述(作者Klepacki等) 能量饮料是一类典型包含咖啡因的饮料。
这类产品包括红牛,红线,魔兽、可口可乐 等等。
本综述将分析当前有关“能量饮料”的科学依据。
(吴珊摘译)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比低脂肪饮食更有利于体成分(作者Volek等)在脂肪量减少的同时去脂体重也会减少,这是一个人们对于传统减肥方法首要忧虑的 问题。
在限制碳水化合物的同时摄入适量的蛋白质,可更多地保存去脂体重。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配合周期性抗阻训练,可加大脂肪的减少而保存去脂体重,促进代谢健康。
(吴珊译) 镁和其对肌肉功能的影响(作者Carvil等) 镁(mg2+)是人体中最丰富的正电荷离子(阳离子)之
一,并且和肌肉,神经,酶和细 胞的生理过程相联系。
但与钙、钾等其他阳离子相比,人们对镁仍缺乏了解。
本综述的目 的在于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对镁的生理学特征和功能的认识。
本文将从肌肉收缩和能量调 节以及其他相关过程方面探讨镁离子的重要性。
而且还将探讨运动员和非运动员镁缺乏的 后果,包括使mg2+达到理想水平的方法。
(吴珊摘译) 耐力型运动员的补充剂(作者Kerksick等)耐力型运动员能量消耗巨大,而且要接受身体恢复的挑战。
市场销售的营养补剂,或 补充能量,或促进恢复,或两者兼顾。
这些补剂中经过充分研究足以支持耐力型运动员使用的为数不多。
糖电解质溶剂、咖啡因、及在糖补充剂或饮食中加入蛋白质,是获得科学上支持的三种方法,可作为定期参加比赛和训练的耐力型运动员的训练辅助物。
(吴珊摘译) 运动蛋白质:新数据和新建议(作者Ziegenfuss等) 对身体活动较多个体的蛋白质和/或氨基酸的最佳摄入量的估测,一直以来都不确定, 因为:
1.实验对象消耗相同绝对数量的蛋白质可能消耗不同数量和不同种类的氨基酸;
2. 摄取的时间(运动前或后)会改变蛋白质运动(合成或分解);
3.非蛋白质能量的加入(碳 水化合物)会影响蛋白质运动。
(吴珊摘译) 补充β-丙氨酸提高有养和无氧能力指数(作者Wilson等) 研究发现,补充β-丙氨酸可以增加肌肽、力量、爆发力、每次训练量并增强其他众多的有 氧和无氧能力指标。
但为使运动员和力量教练可以最大地受益于β-丙氨酸补充,有必要对 该项研究进行综合。
本综述的目的是分析对β-丙氨酸所进行的研究,包括丙氨酸补充的最 佳剂量,在抗阻训练、间歇性和耐力型运动中的使用,以及经训练和未经训练个体中与肌 酸合并使用的时机。
(吴珊摘译) 42 2010年第1期 运动功能食品,饮料及其配料(作者Spano等) 功能食品和饮料的销量和产品总数量在不断增加。
许多产品的销售对象为具有健康意识和 喜爱运动的个体,而运动员则是主要的消费者。
本综述分析了功能食品和饮料的相关研究 及其在各种体育运动中的潜在应用。
(吴珊摘译) 增加肌肉蛋白的基础氨基酸(作者Ferrando等) 肌肉蛋白合成刺激离不开足量的氨基酸。
血液中循环氨基酸浓度的增加,是合成开始的信 号。
为克服正常情况下细胞内间隙易于出现的浓度下降,血液中氨基酸需要足量增多。
已 经证实,肌肉蛋白合成率直接与细胞间隙氨基酸出现率有关。
肌肉蛋白包含各种基础氨基 酸和非基础氨基酸;但是,肌肉蛋白合成刺激只需摄取基础氨基酸。
尽管基础氨基酸可单 独刺激肌肉蛋白的合成代谢,但当其与运动结合时,效果则可增强。
而且,如何根据运动 掌握摄入的时间对于获取最大合成代谢反应是很重要的。
我们还就自由形式基础氨基酸和 整体蛋白对运动引起的肌肉合成代谢的益处进行了讨论。
最后,在制定最佳基础氨基酸配 方中应考虑年龄的影响。
(吴珊摘译) 力量/爆发力型运动员的补剂(作者Campbell等) 力量/爆发力型运动员主要靠完善运动专项技巧来提高运动成绩。
此外,运动成绩的提高还 可通过提高力量、增加去脂肌肉质量和增强无氧运动能力来实现。
许多文献报道,一些运 动补充剂可以提高这些素质,它们包括单水肌酸,β-丙氨酸,β-羟基,β-甲基丁和蛋白 质。
(吴珊摘译) 日刊《体育科学》2009年第10期文摘 运动员的饮食摄取标准 日本人的饮食摄取标准是以“维持和增进国民的健康以及预防生活方式病”为目的而设定的。
而对于运动员来讲,有一专门为运动员制定的“营养饮食指南”。
运动员的饮食摄取标准与民众的不同点在于,尽量减少运动员的伤病,并发挥最大的潜能为目的。
因此,饮食应以增强体力、身体能量的恢复、训练效果的提高、比赛时能发挥最大的潜能、尽快的恢复体力等作为重点。
本文介绍的饮食标准是2010年版针对运动员制定的几种必需的营养素。
能量众所周知,运动员的能量摄取不足,体能就会下降,训练效果就会降低;能量摄取不足,体脂肪量也会下降,其结果便会带来肌力和耐久力的降低。
提出能量必需量的标准是以基础代谢量乘以身体活动水平来表示。
18—29岁女性的基础代谢标准值在22.1kcal/kg/ 体育信息报导 43 天,田径的径赛运动员在26.0±3.1kcal/kg/天,赛艇运动员在23.9±3.9kcal/kg/天,它们的差别在1.90—2.20之间。
蛋白质运动员对蛋白质的摄取是必需的,但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而需求的量也有所不同。
如耐力性运动员的摄取量应在1.2—1.4g/kg/天,力量型运动员在1.2—1.7g/kg/天。
至少在训练初期,蛋白质的需求量要有所增加,但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也随之提高,保持在标准的摄取量便可。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作用是补充脑、神经、红血球、精巢、缺氧的肌肉等组织。
如果从运动员在训练中的能量补充以及肌肉、肝脏的糖原恢复的角度考虑的话,那么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应保持在较高水准上。
因此,推荐的标准量应在:通常的训练期间保持在5—7g/kg/天,高强度或长时间的训练应在7—12g/kg/天。
维生素在能量代谢、血红蛋白的再生、骨和免疫能力的保持、通过活性氧预防伤害等运动员当中,维生素的需要量是显著的。
然而,与能量代谢有密切关系的维生素B类中,对于是否需要饮食摄取标准一倍的量意见还不统
一,但起码是根据能量摄取量的增加而增加。
而且,是以符合实际的能量需求为标准。
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
E、维生素
C、β胡萝卜素,在训练强度大的选手中,为减轻氧化压力而需大量摄入。
矿物质如果选手摄入的矿物质不充分,钙、铁、锌、镁等物质就会失缺。
尤其是瘦身的女选手或贫血状态时问题会更多。
因此,任何一种物质都不能缺乏。
(李宝凤摘译) 外刊题录 美刊《体育运动医学与科学》2009年第7期题录 (原文刊名Medicine&ScienceinSport&Exercise) 临床科学中风个体的肌肉扭矩保持及身体活动(作者ENG等)基础科学年轻人肌肉素质差与代谢风险相关(作者STEENE-JOHANNESSEN等)对挪威9岁儿童身体活动水平客观评估近5年来的变化(作者KOLLE等)造成越南胡志明市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的因素(作者TRANG等)加速度仪测定的美国成年人每日步数(作者TUDOR-LOCKE等) 44 2010年第1期 调查问卷、加速度仪和计步器之间的比较:老年人中的测量标准(作者HARRIS等)对中年妇女身体活动测量方法的评估(作者PETTEEGABRIEL等)乳腺癌幸存者进入社区运动干预的地理性招募(作者ROGERINO等)运动训练、还原型辅酶II氧化酶、p22phox基因的多态性、高血压(作者FEAIRHELLER等)73-90岁老人握力练习后血管功能的改善(作者DOBROSIELSKI等)老年人经耐力与力量联合训练后的心率动力学(作者KARAVIRTA等)耐力训练后的安静时代谢率(作者LEE等)短期力量训练不会改变脑皮层随意激活(作者LEE等)采用末梢磁刺激评估骑车运动后的中枢性疲劳(作者KREMENIC等)槲皮黄酮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线粒体生源说及免疫的作用(作者NIEMAN等)应用科学运动学决定因素与越野滑雪运动员在最大速度下的生理反应(作者STÖGGL等)减重和力量训练对平衡恢复的相对作用(作者MATRANGOLA等)有氧及力量训练可使拉美裔超重青少年减轻肥胖症状(作者DAVIS等)专题交流腰伸肌群的中枢激活和力频反应(作者RUSS等)观点立场适于老年人的运动及身体活动(作者Chodzko-Zajko等) 美刊《体育运动医学与科学》2009年第8期题录 (原文刊名Medicine&ScienceinSport&Exercise) 临床科学长达一年的运动干预可使肥胖的绝经女性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CRP)含量减少 (作者CAMPBELL等)中度到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行走的生理学(作者MARQUIS等)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受试者的受损躯干及踝关节的稳定性(作者MARSHALL等)运动训练对二型糖尿病患者安静时代谢率的影响(作者JENNINGS等) 基础科学男性跑步运动员突发性青光眼同身体活动及身体素质的关系(作者WILLIAMS等) 体育信息报导 45 位于健康图谱下端人群的死亡率的特征差别(作者MANDIC等)智障儿童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水平(作者PITETTI等)美国杯游艇比赛中的不同损伤预防策略(作者HADALA等)运动对有P53基因缺陷的老鼠发生乳腺癌的影响(作者COLBERT等)饭前(而非饭后)两组运动练习可降低空腹血糖(作者BORER等)描述渐进运动中脂肪氧化动力学的数学模型(作者CHENEVIÈRE等)口服精氨酸补剂可使自行车运动中肺最大摄氧运动加速(作者KOPPO等)运动性体温过高后直肠温度下降速率的性别差异(作者LEMIRE等)运动训练量对身体活动能量消耗的影响(作者HOLLOWELL等)运动后高半胱氨酸血症者的血液维生素、氨基酸及肾功能(作者VENTA等) 应用科学股四头肌与大腿后肌腱肌电图力矩关系的性别差异(作者KRISHNAN等)疲劳性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源自中枢控制能力的下降(作者MCLEAN等)2006年英联邦运动会10000步走挑战活动的效果(作者HARVEY等) 专题交流冷却液通过降低机体获热速率可有助于提高高温环境下的运动成绩(作者Marino等) (《体育运动医学与科学》2009年第7期至第8期题录真实译) 美刊《体育运动医学与科学》2009年第9期题录 (原文刊名Medicine&ScienceinSport&Exercise) 临床科学中度的脑损伤力引起紧张性颈反射(作者ArioH.Hosseini等)基础科学从一项关于美国人时间安排的调查看环境因素对锻炼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影响 (作者GenevieveFridlundDunton等)不同范围的身体活动与炎症标记之间的联系(作者ChristineAutenrieth等)Sencewear臂带感应器对儿童的有效性(作者MiguelA.Calabró等)青少年男性运动员在渐进性运动中的心肌活动表现(作者ThomasW.Rowland等)青少年躯体发育成熟时间和中年肌肉功能:一项历时34年的追踪调查 46 2010年第1期 (作者GastonP.Beunen等)兵役期间身体活动和体成分变化(作者IlonaMikkola等)咖啡因,自行车运动和外源糖氧化作用:一项剂量反应研究——评论 (作者RobertH.Coker)咖啡因,自行车运动和外源糖氧化作用:一项剂量反应研究(作者BenDesbrow等)抗氧化剂不能阻止运动后的过氧化反应并且可能延迟肌肉恢复 (作者VitorH.Teixeira等)老鼠比目鱼肌伤后恢复过程中的肌酸效力缺乏(作者BrigitteGrassous等)运用加速器确定体育活动的类型,持续时间和活动强度(作者AlbertoG.Bonomi等)应用科学上下肢肌肉激活双向和同侧成对(作者HelenJ.Huang等)单腿跳在水中和地面两种环境下向心力和冲击力的比较(作者
N.TravisTriplett等)加强非受训女性的肌肉质量:线性和非线性两种训练周期模式 (作者Lian-YeeKok等)水中和地面功率脚踏车训练对超重或肥胖成年人的效果比较 (作者NicholasP.Greene等)家长和同龄人对女孩在9-15岁和青春期体育活动支持度的变化 (作者KirstenKrahnstoever等)专题交流Omron计步器在慢速步行时的有效性和可靠度(作者MelissaL.Jehn等) (《体育运动医学与科学》2009年第9期题录侯悦译) 日刊《体育科学》2009年第10期题录
一、特辑:运动与新的饮食摄取标准20101、前言:运动与新的饮食摄取标准20102、重视生活习惯病的饮食摄取基准
3、运动的能量,饮食的能量
4、能量代谢当量(梅脱)与基础代谢
5、为运动员制定的饮食摄取标准
6、钙的饮食摄取标准
7、应注意摄取过量的营养素
8、特定保健食品的效果 (作者:田畑泉)(作者:佐佐木敏)(作者:田畑泉)(作者:田中茂穗)(作者:高田和子)(作者:石见佳子)(作者:梅垣敬三)(作者:山田和彦) 体育信息报导 47
二、连载
1、运动与血管内皮 (作者:前田清司)
2、对轻度听力障碍学生的身体运动的学习动机与原著的尝试—以听力级别指导教室为例 (作者:饭田茂) 日刊《体育科学》2009年第11期题录
一、特辑:人类与体育运动价值的再构筑
1、前言:人类与体育运动价值的再构筑 (作者:小林宽道)
2、体育运动对人类的价值 (作者:北川薰)
3、作为文化教养的体育运动—身体的智慧 (作者:大筑立志)
4、伴随身体活动的社会交流—以战后初、高中运动部活动的政策展开为焦点 (作者:中泽笃史)
5、运动效用的转变 (作者:石川旦)
6、运动场面的记忆和感情 (作者:佐久间春夫)
7、体育运动与人类的形成—历史的考察 (作者:木村吉次)
8、给予脑丰富的运动意义—从提高海马可塑性的运动效果来看 (作者:征矢英昭)
二、连载(运动生理学范畴的前沿研究) 针对预防和改善代谢综合症的运动的建议—着眼于分段运动和饭后中性脂肪的动态 (作者:宫下政司等)
三、书评 运动处方—用事例研究看ACSM(美国运动医学会)的指导方针 (作者:田畑泉) 日刊《体育科学》2009年第12期题录
一、特辑:患疾病的儿童与运动
1、前言:儿童的健康问题与运动
2、心血管疾病与运动
3、支气管喘息儿童与运动
4、肾疾病与运动
5、儿童生活方式病与运动
6、儿童的皮肤病与运动
7、自律神经调节障碍与运动
8、有精神障碍儿童的运动 (作者:勝村俊仁)(作者:平原干人,原光彦)(作者:桥本光司,石川央朗)(作者:斋藤宏)(作者:岡田知雄等)(作者:大久保缘)(作者:藤田之彦等)(作者:吉田晋等) 48 2010年第1期
9、整形外科的障碍与运动 (作者:肉户孝明) 10、患有疾病儿童的运动、游戏—活动教育的疗法(作者:小林芳文)
二、连载(运动生理学范畴的前沿研究) 从代谢综合症中准确的逃脱—基于科学数据的减量推荐值 (作者:中田由夫,田中喜代次) (《体育科学》2009年第10至12期题录李宝凤译) 新书介绍 体育社会科学 该书分为四册,由日本株式会社杏林书院出版,池田勝,守能信次编著。
每册内容梗概如下。
一、体育社会学
1、现代社会与体育
2、体育的广泛性—体育人口的构造
3、体育的社会化
4、独生子女、高龄社会与体育
5、体育的社会基础
6、商业主义与体育
7、体育与宣传媒介
8、体育与性别
9、体育与标准化10、体育的社会病理11、体育社会学的建言—书籍内容介绍
二、体育经济学
1、体育经济学的视角
2、体育产业的动向
3、体育市场的分析
4、体育需求的分析与预测
5、体育市场中公共部门的任务
6、体育的振兴财源
7、体育的经济波及其效果
8、体育的劳动市场
9、增进健康运动的经济效果10、体育经济统计的利用11、体育经济学的建言—书籍内容介绍
三、体育经营学 体育信息报导 49
1、体育中的经营
2、体育消费市场和消费行动
3、体育经营与战略
4、体育市场运营
5、市场运营计划的开展
6、体育赞助商
7、体育团体、组织的管理
8、体育事业经营的开展
9、体育经营管理教育、研究领域——北美的动向10、体育经营学的建言——内容介绍
四、体育政治学
1、体育与政治的关系
2、体育政策的开展
3、体育外交政策的开展
4、现代日本的政治与体育
5、地方自治体的体育行政
6、世界体育政策的动向
7、国际化时代的体育
8、奥林匹克与政治
9、与体育相关法的制度10、政治环境的变化与体育政策的课题11、体育政策研究的国际动向12、体育政治学的建言——内容介绍 李宝凤摘译自日刊《体育科学》2009年第11期 学科展望 编者按:以下刊载的是北科罗拉多大学DiannaGray博士等为《体育科学指南》第5版撰写的有关国际范围体育管理学学科的进展概况。
体育管理
一、基本信息体育管理正在全球范围内稳步发展,然而,它都尚未是任何一个国际性组织代表的领域。
为了介绍最完整的信息资源,这篇文章将包含来自全球四大洲的体育管理协会:澳洲和新西兰体育管理协会(SMANZ)、欧洲体育管理协会(EASM)、亚洲体育管理协会(AASM)以及北美洲体育管理学会(NASSM)。
这四个区域的体育管理协会都存在着
一 50 2010年第1期 些相似之处,同时,许多各区域所特有的资源和结构也将在以下各小节中一一列举出来。
这四个协会也同是国际联盟(InternationalAlliance)的成员(见3.1国际层面)。
1.发展历史在上个世纪,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使得体育经理人的任务变得复杂起来。
这也促进了体育组织的专业化以及特殊体育专业课程的发展。
自从1966年美国俄亥俄大学开设第一个体育管理硕士学位以来,许多体育管理方面的学术交流也逐渐增加起来。
目前,在美国、欧洲、澳洲和亚洲有超过400家大专院校开设体育管理的课程。
2.职能不论体育员或体育队层次如何,也不管参与者属于竞争性质还是非竞争性质,体育管理与所有体育服务都有联系。
体育管理的职能主要是对体育活动进行分析、对各项技术进行协调,对体育服务产品和营销及其发生的环境提供支持(Chelladurai,1994,EJSM:1.1)。
体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主要焦点在于为体育经理人准备必要技巧,以帮助他们为体育组织提供必要领导能力和指导,以及在组织层面上起草相应策略。
这其中包括市场和赞助商策略、财政策略、提高观众注意力与体育消费的策略、促进各社区的参与,并设计通过体育途径成为半职业或职业水平。
体育经理人则起到联系体育活动与为了促进社区中体育参与而设计的系统结构的作用。
体育经理人同时也是联系教育学科与管理体育组织有关的知识结构的主要渠道。
3.知识结构体育管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跨学科知识结构,全球范围内很多大学或高等教育学府里开设了与体育管理、市场和财政管理相关的经济管理或体育教育专业。
越来越多的课程注重于经济教育,其知识结构为体育管理做出了很多贡献,并完整地运用在不同层次和细节上。
体育管理教育通常建立在坚实的体育社会分析上,其中包括了体育和体育管理在社会中的作用。
而这些都归根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心理学理论,同时也适用于领导科学、动机以及基本人力资源理论。
市场理论同样也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关于理解消费者行为、基本研究过程,如管理和策略文献等某些方面上。
许多应用于设施甚至个别管理方面的知识则建立在管理和体育市场,以及体育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其在社会历史认知等联合理论上。
这些教育领域都依靠着体育和法律的基础研究,以及对关于管理组织、设施和项目等资金处理的理解。
体育管理同时还包括对体育政府从微观和宏观角度进行检验。
越来越多的体育组织开始重新检验管理体育的正确方式,并进行企业改制以及提供社区关于体育参与方面的意见。
政府问题的理论基础可以在管理理论以及特殊组织理论中获得。
总的来说,体育管理的知识结构是由具有发展性理论观点的传统学科所组成,而这些学科都特别针对体育经济(包括在社区和俱乐部、国家和国家协会以及专业层面的体育管理实践)的特殊方面。
体育信息报导 51
4.方法论质性和量性研究方法都被运用在管理科学中。
体育管理研究特别运用了包含最复杂的量性分析技术的研究方法以及现象方法,包括个案研究、人种学调查、男女平等观点、实地理论以及行动研究。
意向调查是该领域早期研究的主要手段,并被用来描述和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该领域中相对新型的研究动向。
特别在市场研究中采用了调查的方法,并针对集体工作以更好地理解消费者购买模式以及行为。
当前体育管理研究均采用了严格的设计以及复杂的建模和分析技术。
5.与实践的关系由于体育管理实践发展于建立理论基础的需要之前,因此理论与实践之间总是有非常明显的联系。
体育管理组织的大多数成员都是体育管理教育者,这些教育者都致力于教学和研究、体育产业咨询并为他们所在学院服务。
作为一门学科,体育管理为其参与者、教师、教练和体育管理课程研发者提供概念性背景。
体育管理项目也尽量与体育组织保持良好关系,以配合分析产业的目的、领域内合作的需要,如研究和分析问题、以及建立实践经验/教育基地以培养学生在实践和实习形式下的实践能力。
体育和活动的多样性以及与这些组织相冲突问题的复杂性都有助于建立一个可以连接理论的建设和检验的学习环境。
因此,体育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也被要求将其知识运用于发展和解决复杂问题上。
完整的“矫正欧洲体育科学高等教育结构(AEHESIS)主题网络项目”的目标是先将课程和教育结构的时间框架一体化,其次,确认某些结构符合4大主要领域,即体育管理、体育教育、健康和健身以及体育教练和人力市场的需要。
在体育管理领域,许多研究资料被收集起来以配合支持课程发展工作的雇主,同时人力市场和教育界的直接联系被建立起来。
如需获取更多该项目的信息,请参阅www.aehesis.de或通过体育教育信息平台(SportEducationInformationPlatform)取得。
该免费平台的名称为“Sophelia”,其网站是www.eseip.eu/index.php?
_frontpage&Itemid=44,该平台还提供博洛尼亚进程的信息,其中包括课程发展、质量保证以及关于体育教育研究项目的详细的资料库。
由于与AEHESIS项目结果密切相关,一本名为《欧洲体育高等教育》的书籍将于2008年春季由MeyerandMeyer出版社正式出版。
6.发展潜力由于体育管理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研究课题的方向也将同样发展和进步。
由于在世界不同地域中具有多样性本质,体育管理本身存在着特殊的问题,而不同组织的目标和方向也有着差异。
例如,在欧洲,体育经理人和学者目前正面对以下几个主要问题:欧盟的政策、体育管理和体育管理教育立法的影响;新型体育管理和行政技术的影响以及寻找新的资金策略。
在北美洲,关于美国体育产业的大小和影响的最新评估也在Street和Smith《体育经济期刊》(SBJ,1999年12月20-26号)中得到发表。
根据该评估,体育产业具有2130亿美 52 2010年第1期 金的总价值。
如果将消费者在主流或非主流体育项目中的开销也考虑到SBJ的指数里,体育产业的总价值将超过2500亿美金(Howard和Crompton,2004)。
这个数据将体育产业列入了美国6大产业之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少有四次关于美国体育产业经济价值的研究,每份资料都记载了在工业市场上体育部分的持续增长。
增长趋势预计将与配合消费者数量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如体育、服务和旅游保持一致。
二、信息资源
1.期刊与杂志《欧洲体育管理季刊》(其前身为《欧洲体育管理期刊》)–由欧洲体育管理协会出版和发行,TaylorandFrancis。
《国际体育管理期刊》-美国人民出版社。
《体育管理期刊》-北美体育管理协会-Humanics。
《RevueEuropéennedeManagementduSport》-PressesUniversitairesduSport.《体育管理教育期刊》-由北美体育管理协会(NASSM)和国家体育和体育教育协会(NASPE)联合发行。
《体育管理回顾》-澳洲和新西兰体育管理协会。
《欧洲体育市场》-SportfacilitiesandMedia(体育设施和媒体),。
《体育市场季刊》-FitnessInformationTechnology。
《体育传统》-澳洲体育历史协会。
《体育市场和赞助商》-WinthropPublicationsLimited。
2.参考书目与百科全书Adair,D.andVamplew,
W.(1997).SportinAustralianHistory.Melbourne:OxfordUniversityPress.Cameron,
J.(1996).Trailblazers:WomenwhoManageNewZealandSport.SportsInclined:Christchurch,
N.Z.Comfort,
P.G.(2005).TheDirectoryofAcademicProgramsinSportManagement,Comfort,
P.G.(2005).DirectoryofUndergraduateProgramsinSportManagement,Chelladurai,
P.(2006).HumanResourcesinSportandRecreation.ChampaignIl:ics.Chelladurai,
P.(2005).anizationsforsportandphysicalactivity:Asystemsperspective,2nded.Scottsdale,AZ:bHathaway.Hernandes,
R.A.(2002).ManagingSportOrganizations.ChampaignIl:Humanics.Howard,
D.R.andCrompton,
J.L.(2004).FinancingSport.antown,
W.V.:Fitness 体育信息报导 53 InformationTechnology.Miller,
L.K.(1997).SportBusinessManagement.GaithersburgMaryland:AspenPublishers. Inc.Masteralexis,
L.P.,Barr,
C.A.andHums,
M.A.(1998).PrinciplesandPracticeofSport Management.GaithersburgMaryland:AspenPublishers.Inc.NationalAssociationforSportandPhysicalEducation/NorthAmericanSocietyforSport Management.(2000).Sportmanagementprogramstandardsandreviewprotocol.Reston,VA:Author. NationalAssociationforSportandPhysicalEducation/NorthAmericanSocietyforSportManagement.(2000).Sportmanagementprogramreviewregistry.Reston,VA:Author. Parks,
J.B.,Quarterman,J.andThibault,
L.(2007).ContemporarySportManagement,3rd.ed.ChampaignIl:Humanics. Masteralexis,Pike,
L.,Barr,
C.A.andHums,
M.A.(2005)PrinciplesandpracticeofsportmanagementBoston:JonesandBartlett Sharp,
L.A.,Moorman,
A.M.andClaussen,
C.L.(2007).SportLaw:AManagerialApproach.Scottsdale,AZ:bHathaway,Publishers. Shilbury,D.andDeane,
J.(2001).SportManagementinAustralia.AnOrganisationalOverview.Melbourne:StrategicSportManagement. Shilbury,
D.,Quick,S.andWesterbeek,
H.(1998).StrategicSportMarketing.Sydney:Allen&Unwin. Slack,T.andParent,
M.M.(2006).UnderstandingSportOrganisations.ChampaignIl:Humanics. Smith,A.andStewart,
B.(1999).SportsManagement.AGuidetoProfessionalPractice.Sydney:Allen&Unwin. Trenberth,L.andCollins,
C.(1999).SportBusinessManagementinNewZealand.PalmerstonNorth,NewZealand:TheDunmorePress. Vamplew,
W.,Moore,
K.,O’Hara,
J.Cashman,R.andJobling,
I.(Eds.).(1994).TheOxfordCompaniontoAustralianSport,2nded.Melbourne:OxfordUniversityPress. Watt,
D.C.(2003).SportsManagementandAdministration.London:E&FNSpon.3.系列丛书无
4.研讨会以及会议记录如需更多关于所有欧洲体育管理大会的会议记录,请直接咨询EASM有关如何购买这些出版物的信息。
54 2010年第1期 1993Groningen(荷兰)1994Florence(意大利)1995Budapest(匈牙利)1996Montpellier(法国)1997Glasgow(英国)1998Madeira(葡萄牙)1999Thessaloniki(希腊)2000SanMarino(圣马力诺共和国)2001Vitoria-Gasteiz(巴斯克,西班牙)2002Jyvaskyla(芬兰)2003Stockholm(瑞典)2004Ghent(比利时)2005Newcastle-Gateshead(英国)2006Nicosia(塞浦路斯)2007Turin(意大利)2008Heidelberg-Bayreuth(德国)2009Amsterdam(荷兰)北美体育管理协会(NASSM)的研讨会论文摘要包括文本版和电子版。
每本刊物通常包含超过100份研究及通过口头形式、墙报形式、座谈会形式、圆桌形式或学习组形式发表的学术报告摘要。
EarleF.Zeigler演说奖得主也在NASSM研讨会上发言。
而这些演说也刊登在《体育管理期刊》中。
5.资料库体育管理专家们都建议他们的学生和同事参考以下资料库:休息、旅游和体育实验室,基于康涅狄格大学,提供在线参考目录并被分为一系列次目录。
详细信息请参阅www.uconn.edu/schools/business.php;体育信息资源中心:体育、健身和相关领域信息/收集(www.sirc.ca/);SBRNet–体育经济研究网络。
包含国家体育产品协会(NSGA)关于市场的研究和美国商业部和不同体育管理部门的研究()。
其中涵盖的课题有体育产品工业、体育赞助和市场、广播、设施以及广播和新媒体。
欧洲体育管理项目资料库,大学和高等教育学院(www.aehesis.de)。
6.网络资源EuropeanAssociationforSportManagement(欧洲体育管理协会)NorthAmericanSocietyforSportManagement(北美体育管理协会)加拿大纽宾士域大学体育机能学院包含了NASSMListserve。
详细信息请联 体育信息报导 55 系:SPORTMGT@UNB.CASportManagementAssociationofAustraliaandNewZealand(澳洲和新西兰体育管理协 会).au/AustralianSportsCommission(澳洲体育委员会)www.ausport.gov.au/SPARC(SportandRecreationNewZealand),NZ(新西兰体育和娱乐).nz/AsianAssociationforSportManagement(亚洲体育管理协会) /200202/02/eng20020202_89801.shtml三、组织网络
1.国际层面目前在全球主要体育管理协会(欧洲体育管理协会、北美体育管理学会、澳洲和新西 兰体育管理协会和亚洲体育管理协会)中存在着一个正式的国际联盟(InternationalAlliance)。
该联盟每两年指定其中一个地区举办的研讨会作为国际联盟研讨会。
该联盟的目标是促进研究和教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及促进信息和有效管理实践的传播。
2.地区层面北美体育管理学会(NASSM)北美体育管理学会(NASSM)是最早的学术组织之
一,它的成立是为了满足体育管理专业人士在学术科学研究和专业准备方面独特的需要。
它成立于1985年,并在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召开了第一次研讨会。
自从成立以来,该组织在每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在美国或加拿大分别召开年会。
NASSM积极参与支持体育、休闲和娱乐等专业方面的工作。
“北美体育管理学会的主要目的是从理论和应用角度发展、促进并鼓励体育管理方面的学习、研究、学术作文以及专业发展”。
NASSM成员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包括体育市场、管理的未来走向、就业计划、管理能力、领导科学、体育和法律、人力管理、设施管理、组织结构、筹款以及解决矛盾”。
NASSM尽力支持并与有相似目的的地方、地区、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
另外,它还组织和管理相关会议以促进其目标。
1987年,第一版《体育管理期刊》出版,并逐渐提升了其地位和贡献。
目前,这本期刊以每年4期的频率在全球范围内发行。
2007年,该组织又出版了第二本刊物。
《体育管理教育期刊》是由该学会和国家体育和体育教育协会(NASPE)共同出版发行的。
在结合体育管理教育和传播体育管理课程、教材和教学的同时,《体育管理教育期刊》也将扩大教学法领域的知识结构。
NASSM的成员、代表大会以及学术项目的数量都将继续增长,而该组织也将成为其它体育管理专业组织的典范。
欧洲体育管理协会(EASM)EASM的目的是提供、促进和鼓励体育管理领域中学习、研究、学术论文以及专业的发展。
它于1993年成立于荷兰的格罗宁根,并于同年着手发行期刊。
该协会的办公地点位于Vierumäki的芬兰体育学院。
它为现有成员和即将加入的成员提供服务和信息,保持和 56 2010年第1期 发展各种与体育管理相关的项目(如AEHESIS和体育协调员),以及发展与国际组织之间的联系。
该协会的主要贡献为: •《欧洲体育管理季刊》,该期刊包含非常广泛的体育管理方面的课题,并确定实践应用和理论方面的平衡。
•,该网站包含所有该协会近期的活动信息以及欧洲区域的总体发展动向。
•EASM在线新闻,每两个月刊登在EASM的网站上。
•在欧洲不同国家举行年会。
这些研讨会为科学家和专业人士提供讨论该领域中基本问题和最新课题的最好机会。
在研讨会期间,欧洲层面的发展趋势以及举办地区和国家的体育、文化和工业的情况得到了特别的集中关注。
•一年一次的体育管理学生讨论发表会,该发表会为学生提供在国际组织工作、以及参与国际体育管理任务中的机会。
欧洲体育管理协会也与各体育产业和体育组织建立了稳定的联系。
因为这一原因,在过去几年中,参与欧洲体育管理年会的人数也不断增加。
这也起到促进交流、确认杰出实践和发现新问题的作用。
澳洲和新西兰体育管理协会(SMAANZ)澳洲和新西兰体育管理协会是一个区域性组织,它致力于加强和促进两国间的体育管理研究。
1995年,来自澳洲和新西兰大学体育管理专业的学者在澳洲墨尔本的迪肯大学的第一次研讨会上正式成立了该协会。
从此以后,该协会每年都将举行年会(通常在11月份)。
年会通常会吸引致力于对澳洲和新西兰最新课题进行研究的学者和专业人士。
该研讨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全球各大学和国家的代表。
自1998年以来,SMAANZ还出版了名为《体育管理回顾》的期刊,目前,该期刊以一年两次(五月和十一月)的频率出版。
《体育管理回顾》也发表来自当代学术代表以及国际研究人员的研究手稿。
SMAANZ致力于继续完善其宪章,以促进体育管理方面的学术探讨,以及为体育管理研究提供交流的途径。
近年来,SMAANZ的活动范围开始扩大,并已经超出原有的大学成员的范围。
亚洲体育管理协会(AASM)亚洲体育管理协会成立于2002年,其它一些协会也分别成立于印度、日本和韩国。
3.国家层面中国:中国体育管理协会法国:SocietéFrançaisedeManagementduSport希腊:希腊体育管理协会意大利:SIMS(SocietàItalianadiManagementdelloSport)日本:日本体育教育和体育管理学会 体育信息报导 57 韩国:韩国体育市场学院葡萄牙:APOGESD(AssociacaoPortuguesadeGestiondeDesporto)南非:南非体育管理学会西班牙:KAIT瑞典:瑞典体育管理协会瑞士:AssociationSuissedesmanagersdusport英国:英国体育管理学院
4.专业机构休闲、旅游和体育研究所(康涅狄格大学)是一所培训博士生的中心,它还设有一个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主要从事学术和市场方面的研究。
它还提供智库环境以寻找和交换想法和观点。
详情请参阅休息、旅游和体育网站www.uconn.edu/schools/business.php旅游和娱乐研究局-体育市场研究组(伊利诺伊大学)就体育项目和组织进行研究,并召开体育旅游市场研讨会以及通过网络传授课程指导。
www.kinrec.ilstu.edu/graduate/sport_management.shtml国际旅游研究学院(乔治华盛顿大学)对体育旅游领域进行研究,并召开体育旅游方面的国际研讨年会(TEAMS:体育旅游、项目和管理)。
www.gwu.edu/~iits体育市场研究学院(北科罗拉多大学)对体育赞助和市场方面进行研究,并提供商业咨询、召开讨论会以及出版技术性报告。
www.unco.edu/smri/安大略体育联盟为安大略体育协会和体育自愿者管理培训提供商业支持服务,并促进安大略省的加拿大国家教练证书项目的开展。
华沙体育市场中心(Lundquist商学院,俄勒冈大学)致力于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体育市场进行研究(也是指赞助、营业执照、交流、体育市场法、消费者行为)。
体育和休闲商业局(孟菲斯大学)提供:体育和休闲组织在教育、经验和分析需要领域中的专业支柱;开展专业讨论会;设计、执行和分析研究;发展和执行市场计划;以及为事件和设备管理提供支持。
umdrive.memphis.edu/g-HSS/Bureau/体育管理中心(Stillman商学院,西东大学)主持讲座、再教育和职业发展机会,并为纽约和新泽西城市区域的体育产业提供研究人员。
business.shu.edu/sports/programdescription.html欧洲和新西兰主要提供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体育管理研究大学:•BallaratUniversity–Ballarat,Victoria•DeakinUniversity–Melbourne,Victoria•CurtinUniversity–Perth,WesternAustralia•EdithCowanUniversity–Perth,WesternAustralia 58 2010年第1期 •GriffithUniversity–GoldCoast,Queensland•MasseyUniversity-Auckland,NewZealand.•SouthernCrossUniversity–Lismore,NSW•UniversityofCanberra–Canberra,ACT•UniversityofTechnologySydney–Sydney,NSW•UniversityofOtago-Otago,NewZealand•UNITECInstituteofTechnology–Auckland,NewZealand•VictoriaUniversityofTechnology-Melbourne,Victoria5.全球性专业学位课程MEMOS(MasterEuropéendeManagementdesOrganisationsSportives),详细信息请与JeanLoupChappelet,IDHEAP,RoutedeChavannes,Lausanne,Switzerland联系。
目前,在欧洲有超过200所大学提供专业或与教育结合的体育管理学位。
与此同时,许多欧洲国家政府机构也为来自体育联盟和俱乐部的体育志愿者提供课程和培训机会。
详情请参阅www.aehesis.de。
1 教改论坛 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问题问题:理论指导不清,似是而非;体育教学模式虽然多样,但成熟的模式却不多见;体育教学模式的功能单一;缺乏对各种体育教学模式相应的实现条件及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的研究;不能因材施教,方法手段的应用上针对性差;在课堂上,教师的权威使得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信,才情不能得以充分的张扬。
对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二)关于运动技能和体育理论的教学问题运动技能的教学要以掌握必要的运动技术为首要目的,在授课中树立运动技术的教学指导思想。
要淡化教学模式的概念,还要突出手段方法的个体化、多样性,以启发引导为主,注重情感类方法的运用,努力体现出现代教学方法手段的科学化、综合化。
对于体育理论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方式或者网络教学的方式进行。
网络教学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和实现资源共享的基本特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问题建议:大学
一、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初进行体质健康测试,主要测试指标(特别强调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达到国内常模的中上水平者进入运动技能学习,否则进行主要以提高身体素质为目的的练习;多关注与大学生今后工作密切相关的耐力和力量素质的保持与提高。
提高耐力和力量素质的教学可采用运动处方的方式进行。
另外,为了较好地实施《体质健康标准》,建议高校成立体质监控与健康促进机构并对学生开放,也可以对社会开放。
(四)关于体育社团的课程化管理问题大学生体育社团不仅需要学校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与监督,还需要社团内部良好的管理能力和造血功能。
大学生体育社团的人员组成结构应该呈一个三角形:底层为希望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锻炼自我的一般学生;中间层为在底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相当运动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的社团积极分子,参与社团管理;顶层为高水平运动员,主要任务是在对外竞赛中为学校争光,在学生中起到宣传带动的作用。
基于课程化管理的这种活动模式,既兼顾了课内课外活动,又兼顾了一般学生和能力强的学生的需要,注重了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推而广之。
(杜光宁等,《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2 2010年第1期 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体育院校的目标定位与发展对策 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主要是国家在体育领域发展数量与质量方面与世界各国的比较。
(一)体育院校在体育大国建设中发挥的历史作用第
一,推动了群众体育普及,积极开展社会体育的宣传、科研和社会服务,提供理论支持和对策咨询,以及场馆器材服务。
第
二,培养了竞技体育人才,目前我国体育院校的教师队伍中已经拥有一大批国际级运动健将和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更有各个运动项目相当数量的国际级和国家级裁判员。
第
三,促进了体育产业发展,体育院校根据经济社会的需求,目前共开办了27个专业,输送了近30万毕业生,同时,针对我国体育产业中的问题,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第
四,推进了科技科教兴体,近5年来,全国14所体育院校,共承担了多项国家基金研究项目、省部(局)级科研课题并获奖,取得了的发明专利有效地转化为了经济效益。
第
五,加速了体育文化传播,聚集了大批从事体育科技和体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培养和输送了近30万从事体育工作的毕业生(不含成教生)。
(二)体育院校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的目标定位第
一,要有明确导向,广大体育院校办学要定位于为我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以及体育科研与体育文化发展服务,培养各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体育专门人才。
第
二,体育院校应适应“两个战略”协调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的以体育强国建设为目标,充分利用各类体育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开放办学的力度,不断开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新局面。
第
三,应以市场为导向,解放思想,转变办学理念。
要加大学校场馆的开放力度,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寻求与各级专业运动队在文化教育与训练上的合作,并提供科研指导,认真思考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与培植优势项目,科学合理设置竞技体育的规模与训练周期,积极探求科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学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科学合理的调整课程设置,加大学生实用课程的学习,将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发展成为国家体育产业开发的主战场,学生学习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主阵地。
(三)体育强国建设时期体育院校的发展对策要以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南重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按体育行业的特点确立高水平有特色的办学理念,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充分发挥共建院校的优势,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践行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
围绕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争光战略,力促竞技体育院校化。
(黄浩军,《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第10期) 体育信息报导
3 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 在体育文化全球化影响下,竞技武术成为学校武术教学的主要内容。
然而,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影响着武术的继承与传播。
(一)武术教学过程中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
1.西方体育思想的侵袭使武术教学过程中文化被“弱化”近代学校武术教育,受西方体育运动的思想的影响,逐渐接受了健身、娱乐、竞技的体育观念,武术作为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在“体育教学活动打上了浓厚的‘流水线作业’的烙印,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使广大学生感受不到武术的快乐”。
另外,学校在选择武术教学内容时,基本上是以套路和散打为主。
套路明显体现着竞技武术的身影,使学生体验不到武术的技击价值;散打借鉴了西方拳击的发展模式,失去了武术的文化内涵,成了一项野蛮的肢体运动。
2.教学理念的改变使武术教学过程中文化被“异化”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体育的运动价值,更注重“精、气、神”的体现,注重“内外兼修、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
然而,近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选择了以西方体育为内核的教学理念,体现的是西方文化的公平、竞争、彰显个性的特点。
然而西方的文化思维方式很难解释清楚中国武术的拳理、拳意,传统的思维方式由于传统文化根基的缺失,又很难得到当前人们的理解,于是,学习传统武术的人群在不断萎缩。
(二)回归传统,重视文化教育是武术教学的必然选择学校武术教学,要以传承传统文化为教育理念。
应该加大武术理论、武术文化内涵、武术礼仪等方面知识的传授,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传统的武德教育仪式,让学生体验武术礼仪的标准。
要以传统武术为教育内容。
应该根据区域性的不同,选择有代表性的武术拳种作为传承的内容,在高校专门设置传统武术某个拳种的传承体系,以保证武术拳种能够完整地被继承下来。
要以重视身体体悟为教育途径。
在武术教学中,采用身体体悟为教学途径,让学生亲身体悟武术动作、招式,体悟桩功训练,体悟静心训练的理念,体悟内在功力的修炼,体悟武术礼仪的儒雅。
要以营造武术大教育环境为重要保障。
学校武术教育应该放在大教育环境中进行,改变传统的以课堂教育为主的学校武术教育模式。
注重在校园内外,课堂内外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全面提高对传统武术的认知。
(三)结论:今天的学校武术教育,应该脱离体育学的范畴,从国学的高度,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去继承、发展、拯救武术文化遗产。
重视武术的文化教育性,以传统武术为教学内容,以传
4 2010年第1期 承传统文化为教学理念,以传统武术礼仪文化贯穿其中,创造良好的武术大教育环境,是避免学校武术文化教育性缺失的必要措施。
(王柏利,《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试论体育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偏见与极端化现象 (一)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偏见和极端化现象
1.淡化履行课堂常规的现象:在新课改后,一些课堂常规如上课开始时的集合整队、报告人数、安排见习生、检查服装、宣布课的任务和要求等都被省去。
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程序的缺失,将会带来不少的隐患。
另外在课程结束后的整理放松部分,选配不太适合的音乐,以单纯的心理放松代替身体的放松及不安排放松活动等现象都不可取。
2.追求服装道具的现象:在一些教学观摩与优秀课例评审过程中,学生穿着奇特服装上课,如舞龙课上学生穿着民族舞龙服装,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新颖。
还有在新课改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在想尽一切办法开发场地器材资源,甚至自制器材,如一节小学体育课上,师生都带着猫和鱼的纸质帽子。
这些现象,费时,费力,费钱,实则为多余之举。
3.教学目标过于形式化的现象:体育新课改在教学目标上提出了五大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于是一些体育教师的教案就出现了五大目标的翻版,过于形式化,空洞且缺乏操作性。
(二)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中出现的偏见与极端化现象
1.研究结果语言表述出现的绝对化现象:如有篇学术报告会一等奖的文章中提到:“新课标全面否定过去的教学体系,从理论到实践搞‘另起炉灶’。
”该表述的语言显然过于绝对化。
这样的表述,容易误导他人或引起质疑。
它一方面对新课标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术语言的不严谨现象。
2.研究对象出现的以偏概全现象:有人研究的出发点只是某一个省的课改情况,却冠以我国课改的美名,这样就会对读者进行错误导向。
这反映出了一些学术研究者的科学素养不够,以偏概全。
3.研究内容与观点出现的跟风现象:任何一种学术观点的提出都有其一定的学术背景或社会背景,因此,跟风不完全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表明研究者尚缺乏创新的思想和宽广的学术视界。
4.研究视角出现的过于集中的现象:诸如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多集中在教法的研究 体育信息报导
5 而忽视了对学法的研究,又如对教学评价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学生评价的研究上。
5.研究中出现的概念模糊现象:诸多的研究,在不界定研究范围的情况下就展开 了研究,结果就会出现很多人都在研究同一个事情或现象的时候,研究的却并非是同一个内涵的事情。
(三)结束语今后无论是从事体育教学研究还是进行体育教学实践工作,应该对当前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客观的判断和总体的评价,更要避免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思想与观念,从而确保在新课改理念的正确引导下,不断地改革创新,推进改革顺利进行并进一步丰富完善体育教学理论。
(于素梅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进展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梳理近10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做出预测。
对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内容的分析:
(1)体育测试项目设置及比例的合理性;
(2)评分标准的科学性;
(3)录取办法;
(4)招生考试模式;
(5)招生政策;
(6)涉及到体育专业招生考试的制度研究对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方法的分析:四十一篇文献中,数理统计法和调查法的使用比率较高,逻辑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使用率较低,这与研究内容有很大关系——有关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的科学性研究相对较多,而对其社会性的理论研究较少。
多数学者在作相关研究时,注重从实际中获得材料并进行定量研究,但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
对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已有研究的总体评价:近10年来有关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的文献只有41篇,成果交流形式多为硕士学位论文和发表在非核心期刊的论文,该领域的研究显得非常薄弱。
在已有研究内容方面有如下特点:
(1)科学性研究较多,社会性研究较少。
前人偏向于微观层面的科学性研究,对体育测试项目、内容、比例的设置、评分手段的合理性,评分标准的信度、区分度进行研究,而对于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的社会性研究较少,社会性研究仅局限于它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2)术科测试制度研究较多,而对录取制度、监督机制却没有专门研究。
(3)对正式制度有些研究,对非正式制度却无人涉猎。
(4)缺少跨国比较研究和历史比较研究。
对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未来研究的展望:
6 2010年第1期 未来研究中需注意:
(1)加强对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的结构、功能、运行机制的研究,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其本质及运行规律。
(2)深入探讨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对教育教学、对社会分层与流动、对社会公平的影响,加深对这一制度的社会性认识,以促进其功能的更好发挥。
(3)开展对录取制度和监督机制、该制度的跨国比较和历史比较研究。
只有对该制度进行全面的研究,理清其历史演变脉络,借鉴历史上或别的地方已经存在的制度模式,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方案。
(王树宏,《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 奥运研究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设置 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竞技体育应该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继续前行。
其发展目标可概括为如下三点: (一)继续实现竞技运动水平的持续发展
1.要准确把握竞技体育的社会地位,它是国家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非核心构成因素。
要摆正位置,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协调,与健身体育等各类体育事业的发展相协调。
2.要不断完善竞技体育的发展环境。
要健全举国体制,保障公平竞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要德法兼治,保障实现公平竞争,规范体育道德标准,反对假资格、假成绩、赌球黑哨,完善相关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有关管理制度,与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作斗争,加强对裁判执法行为的法制监督。
3.要增强竞技选手的参赛实力。
制定和推行科学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设计和组建多元竞技项目和竞技人才的合理结构;大力推进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科学参赛与科学管理;努力改善运动员的训练、学习、生活条件,全方位地增强竞技选手的参赛实力。
(二)做促进全面发展体育强国建设的生力军
1.我国竞技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中一只很有战斗力的突击队。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一定时间段内,相对集中力量发展竞技体育是更好更快发展体育事业的正确选择。
2.要更好的发挥竞技体育在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与辐射功能。
优秀运动员在竞技赛场上的表现会作为光辉的榜样和成功的范例,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
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健身体育的发展还有明显的差距,但不应该简单地归咎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强势发展,发展健身体育不应该挖东墙补西墙,依靠削弱竞技 体育信息报导
7 体育的发展去实现,而应在国家总体发展与进步的大背景下,针对产生差距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要更好地发挥竞技体育的领引作用与辐射功能,求得双赢。
竞技体育的发展能够有力地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竞技体育的发展会影响人类的消费结构,促进与运动训练、体育比赛有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
举办大型运动竞赛不仅可以直接获得经济效益,而且也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肩负起时代赋予我国竞技体育的国际责任中国竞技体育应该承担起积极推动国际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与健康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幸福、为和谐世界的构建做出贡献的国际责任。
实施要点:更积极地参与国际竞技体育事业的管理,主动争取在我国设立单项国际体育组织总部,积极推荐有竞争力的人选争取参加国际奥委会、各类别委员会、各单项国际运动协会的组织管理工作,参与竞技体育国际组织的各种会议等。
积极扩大竞技体育领域的国际交流,有计划地派出更多的教练去后进国家(地区)帮助其运动选手提高竞技水平;在国内积极组织不同学科学术问题的国际研讨会,积极参加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各种各类体育学术的国际性交流等。
(田麦久,《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改革的趋势、阻力及对策分析 综观世界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几乎都会在奥运会结束后对体育的发展方向进行一番深刻的改革。
中国的体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目前面临着的一些问题却不是单靠修修补补就能解决。
因此,与其他国家一样,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也必将进行深刻的改变:群众体育发展将加快,与竞技体育的差距逐渐缩小;体育的产业化、市场化将成为体制改革的方向;体育新型职业将大量涌现,从业人员将会有大幅度的增加;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将成为改革方向。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改革的阻力
(1)对“举国体制”观念认识的差异: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举国体制”应加以完善,应该吸收“市场体制”中的优势,同时保留本体制中的某些长处;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举国体制”应该完全废除。
(2)体育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中国现行的体育制度是以政府的参与、管理、执行为主。
各体育主管部门不仅负责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的制订,还承担资源投入、人才培养等工作,具有“既管又办”的显著特点,社会公众参与程度较低,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中呼声最高、且是全球化趋势的是体育的市场化及协会的实体化,但如果这样做,必然会削弱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力。
8 2010年第1期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改革的对策分析
(1)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明确改革方向:我们应继续加强理论研究,权衡各种利弊,进一步明确改革的方向、目标、内容、重点和难点,为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的实体化打好坚实基础。
(2)坚决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国的体育改革要真正实行,必须坚持转变政府职能的决心,走体育协会实体化的道路,政府必须将“办体育”的权力交还给体育社团和体育协会,改变“既管又办”的面貌,从行政管理型政府转变成服务型政府,专心做好服务市场、服务社会的公共服务职能。
(3)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改革以全运会为龙头的体育赛制,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冲突;政府应转变观念,为投入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获取双赢,以协调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冲突;推进项目协会实体化的进程,以协调体育行政部门与体育协会的利益冲突。
(4)使群众体育的发展状况成为衡量政府体育政绩的指标之一:北京奥运会后,我们应将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作为衡量政府体育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此推动体育行政部门转移体育发展重心,促使其作好资金分配、增加体育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体育管理,努力改变当前落后的社会体育现状。
(5)应多利用媒体的宣传让公众了解竞技运动成绩的客观规律及目前面对全球化趋势我国竞技体育的困境,使公众降低对竞技体育的期望值,降低对金牌数量的要求,以此减少中国体育改革的内部阻力。
(6)加强学校系统与体育系统的联系,即推进“体教结合”模式的进程。
具体来说,就是在学校广泛开展中、低水平的竞技体育,体育系统负责指导;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交由体育系统来推向市场,进行市场化的运作。
(郑国荣,《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论在大学生中弘扬北京奥运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唤醒了当代大学生内心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长达七年的奥运会筹备过程中,全体国人都把为祖国争光、为奥运添彩当作自觉的要求,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入到筹备工作中。
要抓住有利契机,在大学生中继续弘扬北京奥运精神,深入学习和发扬中华体育健儿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坚强意志和团队意识,进一步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凝结了亿万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倾情奉献,千百万人立足各自岗位,不畏艰辛,默默付出。
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奥运赛场上的辉煌;没有奉献精神,就没有北京奥运的圆满成功。
北京奥运会上,一批青春活泼、热情大方的大学生志愿者成为赛场内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一些大学生志愿者从两三年前就开始接受奥运服务的系统 体育信息报导
9 培训,他们放弃了暑假休息,放弃了与家人团聚,不畏辛劳,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和知识水平,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这种北京奥运精神无言的宣示与渗透,对于矫正当代大学生思想淡薄、贪图安逸、缺乏奉献精神等方面的思想偏向有很大帮助,对于培养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新奥运、新北京”彰显北京奥运会追求创新的强烈意识,也让当代大学生见证了创新精神所产生的巨大成果,使创新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在大学生中弘扬北京奥运精神,正好顺应了时代的这一要求,要用北京奥运精神引导大学生勇攀高峰、打破陈规、创新发展。
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是集体力量的结晶,是全国人民共襄盛举的结果。
北京奥运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所特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团结协作铸就了辉煌。
“奥运会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大家在这里交流,互相鼓励,不断完善自己,发挥潜能,持之以恒,共同成长。
”北京奥运精神的弘扬,对于培养大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陈阿娜等,《体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 后奥运时期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走向——由竞技性向群众性的转变 后奥运时期残疾人体育向群众性体育变革的动因:(一)全民健身已经成为社会民众广泛关注的焦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要关注残疾人健康问题,要使“全民性”得到充分实现,就不能忽略残疾人群体的存在。
(二)注重竞技性体育而忽略群众性体育的弊端逐渐得到重视残疾人体育运动不仅仅关注高水平的残疾人运动员,更关注大多数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残疾人运动正在向群众性发展,体现了残疾人运动的群众性大众化的特点。
(三)残疾人体育的异化倾向有望得到扭转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异化现象体现在对竞技性和经济性的追逐,残疾人也未能幸免。
2008年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将奥林匹克精神推演到大众体育领域,实现体育权利人人平等。
在人文奥运的关怀下,残疾人体育的异化倾向将得到缓解。
后奥运时期残疾人群众性体育的发展走向:(一)残疾人群众性体育的活动价值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0 2010年第1期 早期的残疾人体育活动只是以身体康复为目的。
而事实上,体育锻炼不仅能有效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还能磨练意志、陶冶情操、调节心理状态、扩大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的多重价值现已被大多数残疾人所认可。
(二)社区体育将成为残疾人群众性体育的主要形式社区体育是联系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桥梁,也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
我国的社区体育康复,是通过残疾人自己以及社区的其他家庭共同努力并辅之以适当的保健、教育、职业及社会等方面的服务来完成的。
(三)后奥运时期康复体育将成为残疾人群众性体育的重要内容残疾人康复体育可以使残疾人享受运动的乐趣,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生存质量得到提高;也可以有效地改善残疾人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能力,使他们融入社会,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逐渐走向身心健康的发展道路。
(四)后奥运时期融合将成为残疾人群众性体育的终极目标残疾人体育对于促进残疾人通过体育运动融入社会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目前融合已经成为残疾人解放的终极目标,成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残疾人正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健全人的体育。
结论与建议:要加强宣传力度,使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意义深入人心,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残疾人群众性体育的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保证残疾人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步改善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基础条件;大力开展体育研究,开发符合残疾人群众性体育运动规律的项目、器材,提供融合的机会;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医院、学校等现有机构设施和人员作用。
(尹敏敏等,《山东体育科技》2009年第4期) 北京奥运会危机公关研究——以成功化解空气质量信任危机为例 北京奥运会成功解决空气质量信任危机的意义:成功塑造了中国政府良好的国际形象,展现了一个诚信守诺的大国形象;增强了政府权威,促进国内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支持。
北京奥运会成功实施危机公关的行动策略:(一)建立协调一致、精干高效的公关团队。
聘请世界著名的公关公司伟达提供专业服务。
在其指导下,北京奥组委加强公关人员 体育信息报导 11 的选择和培训,提高他们应对危机的处理能力,为成功应对危机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二)收集科学、真实、权威的信息,及时通过媒体向国内外社会公众发布。
追求真实是现代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原则,北京动用了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对奥运空气 质量保障措施的效果进行了全面的观测,获得了大量的观测数据,证明奥运期间的空气质量处于优良水平,这些准确、权威的信息均及时通过各种媒介向国内外公布。
(三)开放境外记者采访,进行卓有成效的国际媒体公关。
按照国际惯例,以积极开放的姿态欢迎外国记者采访北京奥运会。
综合运用各种大众传媒资源和技术,为海外媒体提供极具专业水准的服务,与其建立起较为信任的合作关系。
(四)邀请国际权威组织的意见领袖发表见解,表明对北京奥运会的环境质量的高度肯定权威专家作为“意见领袖”往往能影响社会公众的态度,表明一定倾向性的支持。
这些意见领袖所提供的积极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包括西方国家民众在内的国际社会,最终成功消除了疑虑,赢得了信任。
(五)细分信息受众群体,向特定受众群体准确传播信息,提高公关成效。
将普通民众与参赛运动员细分。
通过采访国外参赛运动员,让他们对北京空气质量进行评价,表达感受。
这一措施对于消除运动员群体的疑虑是有很大成效的,毕竟运动员才是参加奥运会的主角。
北京奥运会成功实施危机公关的启示:(一)国内相关的体育组织要增强体育公关特别是危机体育公关意识,有效转变管理方式,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宣传口吻,放下官架子,避免居高临下的态度,真诚、主动、平等地与媒体、公众沟通,促进政府与媒体、公众的良性互动,建立与媒体之间和谐协调的关系。
(二)卓有成效地解决危机问题是成功实施危机公关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危机公关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危机管理的全部。
当危机发生时,应迅速启动危机处理预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危机,积极回应当事方及公众的诉求。
(三)建立与国际体育组织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是政府体育公关的重要内容。
应掌握与国际体育组织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方法,这样有利于维护中国的体育权益,增强中国的国际体育地位和影响力。
(四)遵循国际体育公关规律、惯例,培养国际体育公共专门人才。
无论参加国际比赛还是在我国举办国际体育赛事,都需要掌握国际体育公关规律、惯例及知识技能的专门人才,以利于与国际媒体、海外公众之间的沟通。
(王自清,《体育科研》2009年第6期) 12 2010年第1期 我国历届奥运金牌获得项目的项群特征 20世纪末期,田麦久把运动项目的不同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并以项群为基本单位去认识和概括同类属竞技项目的共同特点;通过研究各项群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建立了项群训练理论。
截止2008年底,我国运动员在夏季和冬季奥运会上共获得了167枚金牌,分布在88个小项中。
为了揭示运动项目的共性特征,人们通常通过分类的方法对运动项目进行分类研究。
(一)按参加比赛人数分类:我们将竞技运动项目分为单人竞技项群、双人合作项群、多人集体项群或称为单人项群、双人项群、集体项群。
单人竞技项群运动员的战术能力相对其他2个项群而言要求较低;双人合作项群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构中,战术能力要求较高;多人集体项群运动员的战术能力要求则更高。
技能特、征则是单人竞技项群运动员的技能要求全面加特长,相对其他2个项群最高;双人合作项群或多人集体项群中单个运动员的技能要求没有单人竞技项群严格,只要2人或多人之间能够相互弥补,表现出最大的集团竞技能力即可。
(二)按主导竞技能力与成绩评定分类:按照田麦久修订后的项群划分,我们以主导竞技能力和成绩评定方法为分类依据,对我国运动员奥运金牌获得项目进行归纳和总结统计,分为技能主导类与体能主导类项群。
(三)按按竞技性质和比赛战术分类:基于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和李宗浩的分类基础,我们对运动项目进行了重新分类,分为间接竞技类项群与直接竞技类项群。
结论:(一)在参加比赛的人数方面,单人竞技项群是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金的主要项群,双人合作项群是我国运动员夺金的次要项群,多人集体项群是我国运动员夺金的弱势项群。
(二)在主导竞技能力和成绩评定方面,技能主导类项群是我国奥运夺金的主体性项群,体能主导类则是辅助性项群;在亚类项群上,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以及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是我国奥运夺金的核心项群。
(三)在竞技性质和比赛战术方面,对抗程度较弱,技术要求较高,战术要求较低,形态学要求和先天性运动素质要求不高;在比赛中以我为主,几乎不受对手的干扰,与对手不直接进行接触的间接竞技类项群是我国奥运夺金的主要项群。
(张建华,《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体育信息报导 13 竞技体育 论竞技体育全球化与中国竞技体育现代化的关系——综述与展望 (一)全球化及体育全球化的一般性描述在《韦氏字典》中,“全球化”被定义为一个在全球空间与实践领域中促进各种活动、孕育各种动机的演绎过程。
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全球化意味着重新连接人类社会”。
在现代,全球化从其起始意义上讲,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相互交流、沟通,通过找寻各国间差异之所在,求同存异,以便更好地加强国际交往与合作,互利互惠,实现国际间一体化、统一化。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既和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密不可分,又最易为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群所接受,体育的全球化趋势来得是如此之迅猛,以致使“奥林匹克现象”与“联合国现象”、“跨国财团现象”并称为世界“三大现象”,即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文化现象。
(二)中国竞技体育融入体育全球化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1.以参与国际赛事为载体。
我国自1913年起共参加了10届远东运动会;1932年美国洛杉矶第10届奥运会上,中国首次派短跑选手刘长春参加比赛,使中国参与体育全球化更具实质性;1952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冲破重重难关,参加了在芬兰赫尔辛基第15届奥运会,使新中国的竞技体育开始走向世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使中国竞技体育融入全球化的进程达到了时代的高峰。
2.中国竞技体育的现代化与融入体育全球化双向互动中国竞技体育只有融入体育全球化,才能实行自身的现代化:同时离开了中国,体育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全球化,一些西方有识之士指出,缺少了中国,世界将是不完整的。
3.从主要服从于政治的需要到回归促进人类和平和谐发展的本质规定鉴于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在一段时期主要是服从国家政治需要。
政治与竞技体育尽管联系十分紧密,但不能把竞技体育仅仅视为政治的附庸。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综合国力的增强,无论是决策层、还是国民心态都发生了明显的积极变化,“大国心态”正逐渐形成,竞技体育的发展也注定被纳入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念及其实践过程中。
(三)中国竞技体育融入体育全球化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第
一,要警惕体育全球化带来的负效应,如滥用兴奋剂、球场暴力、赌球、地区利益至上等; 14 2010年第1期 第
二,要处理好体育全球化与竞技文化多样化的关系,竞技体育的全球化决不等同于竞技体育的西方化全球化,多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的单一化是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第
三,要在国际性体育组织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让世界倾听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
(刘建和等,《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与行政干预的若干问题研究 (一)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进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1.市场机制对竞技体育市场的调节是基础性的调节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投资效益的产业,受到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渗透和影响。
市场机制有助于竞技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市场调节的盲目性与自发性等又决定了市场机制对体育产业的调节是一种基础性调节。
2.政府对竞技体育市场的宏观调节是高层次调节第
一,竞技体育作为实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战略的途径之
一,其功能作用的开发应服务于政治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需要,需要政府的宏观规划、统筹和管理。
第
二,竞技体育作为新兴的阳光产业,政府有必要进行必要的政策扶持。
第
三,现阶段竞技体育市场化进程中还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政府也必须有所作为。
3.政府对竞技体育市场的管理主要是解决市场失灵(二)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职能定位基本思路:建立“服务行政”理念,由政府本位、官本位体制向社会本位、民本位体制转变。
构建“有限行政”模式,行政机关在权力、职能和规模上应受到来自法律的明文限制,能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制约。
实现“有效行政”目标,不断地适应竞技体育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满足社会对竞技体育的不同需要,做到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
政府职能定位:制定方针政策,履行指导和规划职能;发挥“稳定器”作用,协调地区、部门、行业和企业间的竞技体育引发的经济关系;合理调整竞技体育市场结构和重要的竞技体育产品结构;制定并监督执行竞技体育市场的经济法规和相关标准;汇集、统计和发布竞技体育产业信息,科学引导投资和消费;指导重大竞技体育活动无形资产的开发、评估和使用;保护和扶植涉及国家利益的弱市场竞技体育项目。
(三)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进程的基本措施改革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建立竞技体育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完善竞赛体制,推动非联赛项目职业化进程的培训与发展,充分发挥各类中介机构的助推作用;建立新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机制;加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体系。
体育信息报导 15 (四)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进程的若干建议
1.加强运动员培训市场的政府调控。
树立大人才观,选择合适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后备人才市场运行机制,建立后备人才信息库,完善中介服务机构,贯彻法律法规,建立社保体系。
2.加强赛事市场的宏观调控。
理顺各体育组织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的政府供给与市场经营模式,营造法制环境,培育中介机构,强化营销意识。
3.加强国有体育场馆的政府市场调控。
建立体育场馆市场化的政策监督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微观调节作用,明确体育场馆经营的市场定位,强化体育场馆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场馆冠名权开发,采用置换方式投资健身俱乐部。
(张贵敏等,《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从社会性别视角探析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为了解我国竞技体育中社会性别关系的特点,本研究在充分阅读有关中国体育、社会和社会性别的文献资料和对40多名体育官员、教练员、运动员进行的访谈的基础上,借助档案资料和官方体育统计数据,分析我国体育领域社会性别关系的特点以及体育方针、政策、制度,女性体育参与和成就等对我国体育领域社会性别关系的发展变化的影响,试图揭示现代中国体育的社会性别与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变迁的相互关系。
(一)历史的足迹: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前,竞技体育的兴起,后半期,女子体育竞赛活动日益活跃,逐步规范。
2.新中国成立--文革前,竞技体育的起步,女性几乎与男性同时进入有组织的、系统管理的竞技体育。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竞技体育发展一波三折,前期女子体育队伍开始发展壮大;中期受文革的影响,出现人才断档现象;后期乒乓外交之后,中国女性运动员具备走向世界的实力。
4.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女性体育走向世界,女性开始在我国竞技体育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女性集体项目出现整体滑坡。
(二)人群的分类:分为运动员,教练员,官员来研究女性运动员的地位。
(三)社会的棱角:研究男女合作伙伴,家庭观,明星效应对女性运动员的影响。
(四)结论:
1.我国体育中的社会性别关系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受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运动成绩、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体育中的社会性别关系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
有为女性成功甘当陪练、 16 2010年第1期 承担家庭责任的男性;也有掌握体育决策和领导权力、执掌国家队教鞭的成功男性。
成功的女性在享受胜利果实之时,又为未尽到传统的妻子和母亲的责任而深感内疚。
传统和现代、国家和小家、集体与个人等多种力量交织在一起,决定着我国体育中的社会性别关系的特性。
3.从体育参与上,不论是大众性体育还是竞技性体育,男、女两性差异不大。
但在最高水平的国际大赛上,女性为中国赢得了比男性更多的荣誉,近20年我国女性参赛人数上超过了中国男性,取得的成绩也好于男性。
4.在领导和决策部门,女性人数不足总数的1/5。
女性的领导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这一现象与传统的性别观念,不无关系。
5.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下,体育商业化日趋激烈。
男、女运动员之间、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家庭成员间的平衡因利益的冲突而发生变化。
(五)建议:
1.为建立和谐、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需要对男、女学生、运动员、教师、教练员、管理人员和家长进行社会性别意识的教育。
2.许多与社会性别相关的问题,如中国男运动员的特点和成长,男、女教练员和领导的工作特性或模式、教练员或运动员家庭生活的特点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3.加强女教练员和女领导人的培养和选拔,提高她们的自信心和男、女平等意识,为广大女性树立一个可供学习的榜样。
4.市场经济改革的背景下,要警惕某些男权社会特征的死灰复燃。
(董进霞,《体育科学》2009年第12期)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理性多维审视 当前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研究的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从分析维度看,主要集中于物质性成果层面,在对物质性成果获得机制的分析上,主要归因于“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面对奥运会后的新形势,我国的竞技体育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及清晰的变革路径。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理性多维审视:在成果层面观判,中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是成功的;在机制层面考察,经济与社会成本巨大,缺乏可持续性性,即体育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巨大的经济资源,如体育机构成本、体育运行成本、体育专门成本等,还有社会成本诸如社会公正、社会人文关怀、现行模式对体育文化多样性的抹杀等;从价值层面分析,该模式与体育的基本精神及价值不符,即该模式对体育精神基本价值的取向偏狭,支配整个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公共哲学表现为强烈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生物进化“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泛化为竞技体育“胜优 体育信息报导 17 败汰”的基本社会准则。
结论:与30年前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建立初期没有一个先验的模式可参鉴、摸着石头过河 的勇气与魄力不同,今天的体育体制改革似乎正陷入某种停滞,当初的实验精神正让位于一种新型的僵化。
当下人们在考判现行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或体制时,所表现出来的考察维度的单一性即过分关注物质成果,是造成当前认识僵化、改革方向模糊的重要原因之
一。
在分析中国当代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时,研究者往往集中于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金牌总数第一为代表的成果层面,并毫无犹豫地做出模式成功的评判。
而对于对整个模式的存在和可持续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机制原理层面、价值意义层面却极少探及。
现行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认识及分析重心维度上的偏差,致使我们沉醉于以技术性的局部胜利等同于整个模式的全面成功;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变革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清晰的变革路径。
仅在成果层面观判,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是成功的,因为改革开放30年来,该模式确实产出了巨大而实在的成就;然在,在模式运行机制层面考察,这种模式消耗了巨大的经济资源及综合社会成本,缺乏发展可持续性;从该模式的价值意义层面分析,这种模式与体育基本精神价值不符。
展望:如果说,中国现行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是历史的选择,那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正面临着新的历史。
回顾和反思中国竞技体育30年来走过的道路,我们既不能否认它的巨大成果,也不能忽视获得这些成果的巨大代价。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只有把这两个“巨大”都实事求是地置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之中去考察,我们才能明确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和确定改革推进的具体路径,实现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刑尊明,《体育与科学》2009年第5期) 竞技体育异化现象——技术至上主义的反思 技术至上主义:我们强调用科学技术来发展体育、振兴体育,提出科技兴体的口号,但我们注重的是提高运动水平的物质手段和方法即技术,而忽视或轻视了反映体育及相关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的科学认知,表现在竞争力最强的竞技体育形态更是如此,这就是本文所讲的竞技体育技术至上主义。
包括以下几方面:(一)主体与客体的错置,在竞技体育过程中,竞技体育主体都应该是人,在运动技术日趋完善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把提高成绩的希望寄托在运动器材和服装的改进上,在竞技体育训练当中,对技术数据的分析是运动员改进运动技术提高竞技成绩的主要手段,但过分依赖技术分析使运动员完全依据技术的指令行事,使运动员成为技术控制的对象。
18 2010年第1期 (二)人文关怀的缺失。
竞技体育的技术至上主义使人类成为运动技术的附属品,使得本应得到的人文关怀被忽视。
不断提高的运动能力又要求不断地改进动作技术,对协调性要求越高,增加了运动损伤的几率。
另外技术至上促进竞技成绩的大幅度提高,满足了人们对“优胜”获得期望,刺激加剧了人们对竞技优胜的追逐。
改变了竞技体育价值目标的方向。
(三)体育道德责任的消解。
竞技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完善。
但技术至上主义使竞技体育与运动员似乎有越来越分离的倾向,从而蜕变成技术的竞争。
人不再是竞技体育的主体,反而成了技术的奴隶,胜利与否不在运动员的身体和智力能力,而在竞技体育技术水平的高低和运动员与技术的结合程度。
运动员也日益演变成工具而不在有目的的性质。
所谓的道德人格、道德思维等人文特质都渐渐远离。
(四)技术专制的出现。
所谓竞技体育技术专制,从字面上讲它只是表示在竞技体育领域内“技术”和“政权”的结合,但扩展来理解,它表示竞技体育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中那些垄断和控制整个竞技体育的结构及其运作过程,甚至影响着全球竞技体育开展的模式和性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奥运会已蜕变为各国科学技术的竞赛。
技术强国在体育技术的拥有和运用中的强大优势将使运动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更加明显,加剧了某些竞技体育项目在某些地区与国家的垄断。
(赵长征等,《福建体育科技》2009年第5期) 当代竞技体育伦理问题及其构建途径
1.竞技体育伦理内涵竞技体育伦理是竞技体育工作者、竞技体育活动参与人员及运动员在从事体育训练、体育竞赛、体育管理、体育欣赏等活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2.竞技体育伦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1)高新技术的异化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借助高科技的力量,人类发挥运动极限、战胜自我已成为现实。
除了这种在规则允许之内的科技支撑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滥用违禁药物。
这种所谓的利用药物挖掘“潜能”的行为,实际上是对运动员的一种摧残,对“公平竞争”精神的一种亵渎。
(2)竞技体育商业化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体育活动参与者的各类人群出现了钱权交易的现象,这不仅有违体育的公正、公平、平等精神,也会伤害运动员、教练员,打击他们刻苦训练的积极性,最终阻碍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和健康发展。
(3)人文教育的匮乏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在世界教育范围内,人文教育逐渐让位于学术和技术训练,导致个人道德教养的缺乏。
体育信息报导 19 这种缺乏也以体育暴力的形式充斥着体育赛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大量的人员伤亡,严重影响了体育竞赛的秩序。
3.竞技体育伦理的构建途径
(1)注重中西方伦理思想的综合中西方体育伦理思想可以很好的进行互补。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出现的“重物轻人”、“工具化”等弊端可以用中国传统体育的“和谐”、“道德规范”来纠正;西方体育追求效率、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思想,可以对中国体育形成很好的补充。
(2)完善竞技体育道德评价机制在竞技体育道德评价依据方面,应坚持目的和手段的一致性,还应从参与者当时所面临的具体状况予以客观的分析,发现其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及其行为的真正本质。
(3)加强竞技体育伦理道德的教育在对运动员的教育上,要从人文素质教育入手,使其自觉的遵守竞技体育道德规范。
在对裁判员和教练员,要树立他们公平公正的道德观、价值观等,防止黑哨等现象。
(4)加强体育立法和执法建设首先,要完善立法。
面对新的形式应注入新的内容,反映出发展着的竞技体育的市场需求。
加强立法的同时,还应加大执法的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对广大观众可通过民事手段;比赛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则要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
(5)正确处理“义和利”关系的平衡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中,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崇尚个人利益,但也不能见利忘义,牺牲集体利益,牺牲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以“义”导“利”、“义利”兼顾,使其协调发展,从而保持竞技体育的良性运行。
(张婷,《体育与科学》2009年第5期) 全运会东道主周期律研究 什么是全运会周期律?简言之就是全运会东道主竞技体育实力从逐步上升、呈现高峰到实力明显下降,甚至优势消失殆尽出现低谷的变化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相关联代表团夺取金牌数量、最终排位的影响和改变。
重要的是针对这种周期律变化提出对策和建议。
全运会周期律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变化过程。
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发生、发展、保持和下降四个阶段。
大约14年时间。
发生阶段是从申办开始,到作为东道主的前一届全运会闭幕,历时两年左右。
发展阶段是从东道主前一届全运会,到东道主承办的这一届全运会闭幕的四年。
保持阶段是东道主下一届全运会的四年。
进入再下一届全运会的四年即为下降阶段。
研究和认识东道主周期律,重要的目的是要能动地改变东道主周期律变化的速度和程度,比较好地获得东道主周期律的驾驭权。
东道主周期律变化主要是其内生动力的作用,最本 20 2010年第1期 质的是抓好内生动力的研究和把握。
一、全运会东道主备战时间大大提前,决定了竞技体育实力的提升。
我国全运会承办 地点都是在上届全运会开赛之前确定的,从第10届全运会实行申办制以来,都在上届全运会开幕前一年左右确实下届全运会承办地。
如果加上申办过程,东道主备战时间可能会有六年左右的时间,而对其他省市四年不到的备战,东道主备战时间要长了许多,就此一点东道主已经赢得了备战时间的先机。
所以全运会东道主取得优异成绩,提前备战是重要原因之
一。
二、强烈的机遇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焕发出超乎寻常的精神状态和强有力的工作措施,是东道主取得优异成绩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三、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形成体育健儿刻苦训练、勇攀高峰空前强烈的社会氛围。
全运会东道主的历史机遇既是一个省(市)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更是一个省(市)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机遇。
四、兼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大优势,整体实力超水平发挥取得出人意料的好成绩是必然的。
只要具有全国前几名的实力,当东道主夺取金牌榜第
一,甚至金牌、奖牌、总分三项第一都是完全可能的。
五、东道主参加下届和再下届全运会优势将逐渐递减,甚至会消失殆尽。
运动员成才规律决定:运动员从成长、成才到出现巅峰状况,而后实力逐步下降,直至退出竞争,最高水平通常保持三五年,连续三届全运会都能夺取金牌只是非常个别的现象。
所以作为东道主在参加下一届全运会最好成绩只能是第
二,拿第三也属正常。
六、正确认识东道主周期律,能动地改变周期律变化,保持东道主的持续健康发展。
全运会东道主周期律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人们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其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具体办法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千方百计加大世界级顶尖级选手的培养,争取更多的选手参加世界大赛,特别是在奥运会上夺取更多的奖牌,为全运会赢得更多的金牌代入,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切实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加快人才衔接工程,尽早、尽快地培养高水平体坛新秀,避免出现人才断档。
三是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从得分运动员向夺取奖牌的积极转化,从奖牌实力向金牌实力的革命性提升,组织金牌攻关,提高夺取金牌成功率。
,还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既要有世界的眼光,了解世界体育发展大势,各相关项目的变化,又要十分重视国家全运会政策的变化,重视解放军实力的分析,特别是迅速崛起的中西部省份涌现出的大批高水平新秀和新的项目优势。
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比较客观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保持东道主竞技体育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孔庆鹏,《体育文化导刊》2009年第12期) 体育信息报导 21 运动训练 目前运动训练理论热点问题研究述评 学者对竞技状态概念内涵的讨论范围可以归纳为:第
一,竞技状态是训练状态还是比赛状态,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第
二,竞技状态究竟是赛前准备状态、赛中现实状态,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第
三,竞技状态是否加入最佳、最适宜、高水平等之类的极性词。
第
四,从竞技状态的形成来看,机体在应激的条件下,导致运动能力的变化,在定义竞技状态时是否要考虑机体在应激条件下的描述。
可见,竞技状态是由有着多种动态因素群的共同结果,对竞技状态性质的研究应体现在各个方面的活动质与量的集中,以综合形式体现在对生理、心理水平与行为水平集合体的描述上,并伴随着评价的客观性。
一个集体项目由许多个体组成,通过不同的个体整合使集体的竞技能力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这种整合并不是单个运动员能力的机械拼凑,而是将队员按一定规律和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
这个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只存在于它的各个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构之中,各要素的孤立特征和活动总和,不能反映整体的性质和特征。
无论多么有才能的个体,如果不按一定的要求和结构方式把他们组织起来,就不能成为一支优秀的球队(皇马聚集了世界上最好的顶尖足球运动员,但在欧冠赛场却连连失利),运动成绩也更是无从谈起。
本世纪初,我国学者提出“一元训练理论”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对训练的本质而言,究竟是“一元训练理论”还是“二元训练理论”,双方学者说法不
一,各有瓶颈。
从适用角度上看,“一元训练理论”始终围绕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展开讨论,结论的引申不能解释和指导其他身体文化表现形式,如群众体育、身体教育、身体娱乐等,试验和控制没有跨越出高水平竞技运动的构成;但“二元训练理论”为训练之外的体育娱乐和健身提供很多方法,以此弥补了“一元训练理论”的不足。
从理论层面出发,从研究的广度来看,“一元训练理论”把人体作为研究对象一个整体性,直接进行专项训练,成绩提升早,发挥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
“二元训练理论”针对的是运动项目本身,把训练划分为体、技、心、战、智,利于运动员全面发展,为成绩的提高打下基础。
从研究的深度来看,“一元训练理论”对整体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和一些不易分解练习比较好,而“二元训练理论”更多体现在体能类项目的效果上。
事实上,两种理论之间并非对立,它们之间应该是互补的。
从研究的深度来看,“一元训练理论”对整体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和一些不易分解练习比较好,而“二元训练理论”更多体现在体能类项目的效果上。
可见,“二元训练理论”在“一元训练理论”的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吐故纳新和自我完善,“一元训练理论”在“二元训练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了跨越。
正是由于两者相互弥补,共同完善,从而推动了训练理论体系的科学化发展。
结论:归纳了“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的理论构建分歧点在于体能与技 22 2010年第1期 术关系的认识问题上所引发的如何发展和提高专项竞技能力,并分析指明:两种理论之间并非对立,是训练本身不同方面的不同表现,在指导具体的训练实践方面体现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夏力等,《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基于属性重要性的乒乓球比赛技术诊断 粗糙集理论的主要思想为:保持分类能力不变,给出已有问题的近似描述,从而简化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
本文引用粗糙集理论中属性重要性的概念对乒乓球比赛进行技术诊断。
对比赛统计分析发现,弧圈(快攻)技术、挑打技术、劈长技术、摆短技术和推(挡)技术是比赛中使用最多的技术,该5项技术的平均使用率达到了86%,其中弧圈(快攻)技术使用率最高,达到了26.7%。
对国外世界排名前30的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男子)比赛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国外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发挥全面:进攻性技术的使用明显多于防守性技术,该特点与国内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较类似,这可能与样本的选择有关(主要为进攻型打法的运动员),正手弧圈技术是国外运动员主要采用的技术;使用正手弧圈技术时,正手长球、中路长球和反手长球均是主要的得分手段;摆短技术的使用率较低,却是重要的得分手段;从落点分布看,其范围较广,长球、半长球、短球均有覆盖,但长球的运用效果优于短球,这与国内运动员的特征相异。
从击球线路看,外国运动员的打斜线技术运用较为娴熟,其击球效果明显胜于直线;从发球效果可以看出,国外运动员的发短球技术成功率较高,而国内运动员以发正手半出台为主且胜率较高,两者有较大区别;从击球技术结合落点看,采用相同技术在不同落点的使用率和成功率有较大差别,其正反手技术运用不均衡;将使用率与得分率结合起来分析可以看出,正手弧圈技术这项技术在比赛获胜中有重要作用;推挡技术对于比赛获胜的影响较小;挑打技术和摆短技术对于不同运动员在比赛获胜中的作用不尽相同,即某些运动员使用该两项技术较少但发挥的效果较好,而有些运动员虽使用较多但作用却很小。
结论:正手弧圈球技术是国外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主要使用的技术,也是主要的得分手段。
波尔反手拉反手位长球的威胁较大,其进攻性技术的使用率较高;其劈正手长球技术和摆中路半出台球技术均为重要的得分手段。
柳承敏的打法凶狠,各项技术的使用比较均衡,反手拉正手长球、挑打正手技术在比赛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萨姆索洛夫正手拉反手位长球、推挡正手位长球的使用率较大,但摆短技术的成功率较低。
(王杰等,《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体育信息报导 23 对优秀射箭运动员体能训练主要因素的研究 本文对国家射箭集训队和吉林省射箭队的形态、机能和素质进行了测定。
旨在进一步探讨影响我国优秀射箭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主要因素,为优秀射箭运动员进行选材、训练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结果与分析:
1.影响体能训练的主观因素是教练员对体能训练的科学性及其对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在专项训练中表现出来的经验化倾向。
2.客观因素有训练方法安排不当;训练时间及强度安排不合理;身体形态因素的影响,包括指距—身高指数,(前臂长+手长)/(指距/2)指数,女运动员体脂%较大,超过普通人的标准,男运动员的体脂%相对女子低,大部分运动员体内缺水,女运动员尤为突出。
3.身体机能因素的影响,包括肺活量/体重指数;心功能指数,有基础心率较低,呈现心动徐缓现象,个别运动员有慢性疲劳的现象,尿常规检查结果与分析,尿液酸性较强,pH值较低,尿蛋白呈阴性。
4.身体素质因素的影响。
我国运动员的肩关节柔韧性很差,优秀射箭运动员的下肢静止耐力较好。
结论与建议:
1.加强对教练员体能训练相关科学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指导,使之牢固树立先进的体能训练科学理念,用于指导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2.按照运动员的不同运动阶段对体能的特定需求,科学安排训练方法和训练时间。
3.形态因素主要受先天遗传影响,对射箭运动员的选材影响较大。
建议制定出客观实用的选材形态标准。
4.射箭运动员体脂百分比超过正常人标准,说明有氧运动量较小。
建议增加有氧运动,以消耗多余的脂肪组织,增加瘦体重的比例。
5.射箭运动员,尤其是女运动员体内有缺水倾向,建议改善运动员饮食结构,适当增加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的摄入,增加体内的碱储备。
6.射箭运动员的心脏功能相对较差,建议加强心肺功能的训练,提高运动员心肺机能水平。
7.我国射箭运动员肩关节的柔韧性相对较差,建议增加关节柔韧性的训练,为提高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袁吉等,《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24 2010年第1期 对羽毛球高水平女双运动员发球接发球技术一般规律的探讨 本文通过对世界高层次的大奖赛,奥运会半决赛进行女子双打的统计,分析中外发球接发球的一般规律和重要作用。
结果与讨论:
1.中外女双发球技术情况,前场一号为主结合1-2号,发后场以4号为主,说明当今世界女双比赛时,1号区是最主要的发球区域。
发前场球是当今世界双打运动员最重要的发球区域。
中方的发球质量和稳定性都较强于外方,发后场相对被动。
2.中外双方接发球技术情况。
接发技术率指:各个接发技术占所统计的三场比赛所有接发数的百分比。
中外双方最重要的接发技术是推、扑、拨球,说明当今世界女子双打技术趋于在快的前提下,高打、近打、快打、掌握细致合理,有效的技术,力争在拉发上创得主动,争得先机。
结论:
1.中方发1号结合1-2号占总发球数的92%,外方占77.7%,说明目前世界高水平女子双打发1号结合1-2号为最重要的发球手段。
2.中方发球直接得分13个占10%,外方4个占4%,中国队占有明显的优势,说明发球也是重要的得分手段和创造主动,争得先机的重要技术。
3.中外方发后场的主要区域都是4号外方占总发球数的17%。
中方5.5%,外方明显高于中方。
4.中外方接发短球的路线前4项是一样的,依次为推球、扑球、拨球、放网这4项中方占总接发球的76.89%,外方占88.94%。
建议:
1.现在的发球,从过去的平行于拍面,改变为球头垂直或近似垂直拍面,这种发球的特点,过网前后球有个掉头的摆动,威胁大,比较难接,但是发后场技术掌握的难度相对较大,希望进一步的研究和掌握这种发球技术。
2.发球是一场比赛技战术的开始,质量是第一重要的,在这一基础上,根据敌我双方的特点,运用时间差,控制节奏等的战术配合,达到限制对方,争取先机的目的。
3.接发球要坚决贯彻“快字当头,以稳为主,狠变结合”的指导思想,在快的基础上,完善技术,掌握规律,体现积极主动,快速进攻的风格。
4.在对方发球质量较好时,要以稳为主,如果不稳,就会让对方轻松得一分,所以要加强接发球的手法变化,击球的角度、弧度、落点等过渡球的技术,限制对方第三拍的控制,从而创造更多的进攻机会。
(何年平,《福建体育科技》2009年第4期) 体育信息报导 25 世界优秀赛艇运动员桨频与划距关系及其对艇速的影响研究 本文以艇速作为标准,采用系统分类与判别分析方法将赛艇各单项进行分层,对各层次中世界优秀运动员桨频与划距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与线性回归,并且探索了其对艇速的影响。
研究结果:
1.赛艇各单项分层。
当赛艇各单项在2~6个层数中划分时,各层数的判别正确率均大于95%,但是从5个组群缩减至4个时,Wilk’sLambda值迅速增大。
2.不同层次单项群中划距与桨频的相关关系。
在各层次单项群中,划距与桨频都呈现高度负相关,在各层次艇速间桨频与划距存在高度正相关。
桨频与划距关系趋势线随着艇速层次的提高向右上方移动。
讨论:优秀赛艇运动员的划桨技术的优劣并非体现在桨频或划距单个指标上,而是体现在桨频是否与划距相匹配,并且是否处于最佳搭配。
优秀赛艇运动员应根据自身桨频或划距的发展程度确定其技术的发展方向。
可以通过本研究中的这些回归方程,估算出实际桨频所对应的理想划距,然后与实际值进行比较,从而来判断桨频与划距是否匹配。
如果两者相匹配,那么,它们是否处于最佳值,这可以通过艇速与桨频方程进行判断。
此外,理想的桨频与划距值可以为赛艇运动员划桨技术的训练改进提供参考。
例如,固定距离途中划练习中,在确定距离后,根据理想的划距确定桨数,然后根据理想桨频确定完成这段距离所需的时间,从桨数与耗时两个角度监控此练习完成的质量。
结论与建议:
1.通过艇速分层发现,在赛艇各单项中,W1X与W2-,LW2X与W2X,M2-与W4X,W8+与LM4-,M4X与M8+分别处于一个艇速层次中,具有共同的项群特点、规律。
2.在各层次单项群内,世界优秀赛艇运动员桨频越高,划距越低。
桨频每分钟增加1桨,划距(按艇速层次从下到上)分别减少0.160m、0.217m、0.189m、0.154m、0.265m;反之亦然。
3.在各层次单项群中,艇速随着桨频的变化成倒“U”形变化。
但是,在自变量范围内,在下层与中上层单项群中艇速随着桨频的提高而增加,在中下层与上层单项群中艇速随着桨频的提高而减小,在中间层次单项群中,艇速随着桨频的提高先增加后减小。
4.建议下层与中上层单项群中的优秀赛艇运动员应该适当地增加桨频;中下层与上层单项群中的优秀运动员应该适当地提高划距;中间层次单项群中的优秀运动员则因桨频发展程度而异,大于36.03桨/min应该适当地提高划距,小于36.03桨min应该适当地增加桨频。
26 2010年第1期
5.建议应用不同层次单项群桨频与划距的回归方程以及艇速与桨频方程诊断优秀运动员划桨技术,利用理想的桨频与划距搭配改进划桨技术训练。
(林辉杰等,《体育科学》2009年第10期) 论当代世界男子篮球竞技强队的战术特征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以代表当代世界竞技篮球最高水平的近3届世界男篮大赛前3名队为研究对象,对其战术特征进行分析,以求洞察世界竞技篮球战术特征。
结果与分析:当代世界竞技篮球强队战术的总体特征:强调整体协同作战,无论是2008年奥运会美国“梦八队”的再次夺冠,还是2006年男篮世锦赛西班牙队获得第
一,无不说明了整体协同作战对于当代竞技篮球的必要性,强调和注重整体协同作战将成为竞技篮球运动持续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和规律。
战术运用灵活机动:世界强队通常都有多套攻守战术配合,为战术运用的灵活机动提供了保证。
战术运用灵活多变要求战术阵势机动化、多样化,战术的选择与组织都力求扬长避短,始终与本队和对手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
传统固定套路和固定分位的战术配合已变得相对模糊,当代竞技篮球追求在运动中伺机变化,力求做到战术有形,而无定形。
当代世界竞技篮球强队进攻战术特征:进攻速度加快“跑轰”打法常用世界强队已全方位地提高了快的意识,力求以时间来抢占空间,以快的速度而赢得胜利。
速度已成为当今篮球竞赛的一个主要特征,也是球队争取比赛主动和优势的主要方法与手段之
一。
快攻凭能力优势攻击次数增加,非常注重个人的能力优势,即在人数和位置上不占优势甚至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仅凭队员个人的超强能力就进行大胆而合理的快速攻击。
注重内外结合,多点进攻,内线能保证进攻的稳定,外线能保证进攻的灵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当代世界竞技篮球强队防守战术特征:防守理念上:人球兼顾,以球为中心,防守阵形的重心随球移动,以人为重点对无球队员的盯防更紧。
战术行动上:防守极具攻击性与破坏性,重视合理运用手臂、肩、背、腿等身体部位和适时用力,使防守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和破坏性,从而迫使对手难以正常发挥技、战术进行有效攻击。
体育信息报导 27 战术阵形上:防守趋向综合多变,当代篮球竞赛中,把各种防守战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充分发挥不同防守战术的优点。
当代世界竞技篮球强队攻守转换特征:攻守力求动态平衡,当前世界篮球强队都强调攻守动态平衡,这已成为当代竞技篮球技、战术构思和确定具体打法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攻守转换的瞬时性,高水平的运动员能在激烈多变的竞赛中及时对转换做出应答反应,根据攻守转换后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取相应的变化,以瞬时思维形式产生战术行动,从而抓住攻与守的战机。
攻守转换的稳定性,不能盲目地一味求快。
对速度的认识应是相对,该快则快,该慢则慢。
(刘艳芳,《首都体育学院》2009年第6期) 短道速度滑冰战术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与大道速滑相比,短道速度滑冰具有如下5个重要的竞技特点:赛道圈距短、弯道半径小,同道竞速,比赛态势瞬间多变,犯规、碰撞以致被判罚的几率很高,以同组名次取胜。
二、短道速度滑冰战术理论包括战术指导理论和战术运作理论2个子系统。
战术指导理论包括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和战术意识。
战术运作包括战术应用原则、战术方法和战术行动。
在战术指导立论子系统中,战术观念引领着战术指导思想和战术意识的形成与选择,战术指导思想和战术意识体现着战术观念的本质与内涵。
战术运作理论子系统是在战术指导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比赛态势产生的战术思维和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战术应用原则、战术方法和战术行动。
三者之间彼此相互联系且相互依存,协同完成短道速度滑冰战术的运作。
三、短道速度滑冰战术指导思想是指在短道速度滑冰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短道速度滑冰的竞技特点和参赛目标所提出战术训练和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
在战术的运用时更加重视“抢、变、稳”3大制胜要素,即抢占有利位置;准确判断赛场形势、抓住机遇随机应变;尽力避免犯规,加强自我保护,提高躲闪巧。
四、短道速度滑冰的战术意识是指在临场比赛复杂多变的情况中,根据比赛规律和各方面的情况随机应变决定个人行动的自觉心理活动。
短道速度滑冰现代战术意识主要包括:位置意识、机遇意识、应变意识、阻滞意识等。
五、短道速度滑冰战术应用原则有知彼知己原则、周密筹划原则、以我为主原则及灵活运用原则。
战术方法可分为个人和集体战术2大类,个人战术方法主要有出发抢位、领先滑行、尾随滑行、变速滑行、超越滑行、扣圈滑行、冲刺滑行等;集体战术方法主要有进 28 2010年第1期 攻、掩护、策应、杀伤等。
六、短道速度滑冰的战术行动是在比赛中为达到某个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具有战术意义 的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
短道速度滑冰战术行动在比赛中呈现出如下特征:战术行动的目的性;战术行动的预见性;战术行动的准确性;战术行动的针对性;战术行动的隐蔽性;战术行动的协同性。
(朱佳滨,《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我国竞技体能训练实践中训练负荷控制的维度缺失 竞技体能训练的本质与负荷:竞技体能是一个由多因素、多层次结构构成的开放系统,涉及到人体机能系统的物质结构、运行机制和环境的不同层面,涵盖了从身体形态结构、身体机能和心理因素及环境等体能系统内外的各个不同层面。
无论是从生物力学还是从运动学的角度解释,负荷可以运用时间、次数、重量、频度等标准进行度量,竞技体能训练过程中的训练负荷毕竟是以一种合目的性的外加条件刺激形式存在,如果这种条件刺激脱离了项目竞技能力的需求特征,即运动竞赛时表现的神经肌肉反应类型、机体供能特征以及训练阶段需要的时空特征等,训练负荷就会成为无效负荷,甚至成为垃圾负荷。
训练负荷控制的复杂性:训练负荷的调控应该是在多指标、多维度、定向性、时空交错的复杂条件下实施,训练负荷的安排必须考虑专项特征、训练任务、神经肌肉工作类型、机体承受条件等问题,这正是训练负荷内容效度调控的基础,是负荷量与强度所不能完全体现的。
训练负荷控制维度缺失的补偿:传统训练负荷控制先天不足:现在,多数的训练行为盲目的追求训练负荷量与强度,并且尽可能使之与运动竞赛表现的负荷等同或者高于,这种追求仅是训练负荷表面形式与项目竞赛特征的一致,并没有体现提高竞技能力所需求的训练负荷本质。
我国部分项目实际已证明传统的训练负荷控制的二维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需要更新观念。
竞技体能训练负荷控制的多维性趋向:我们一直专注于训练负荷量与强度,形成了对训练负荷认知的二维架构,以至于长期忽略训练负荷的内容效度(即运动类型、方式手段、神经肌肉活动、供能特征等与专项竞技特征的符合度)。
训练实践过程中,对训练负荷的控制应当多维度调控,由于训练实践中负荷内容的运动类型、肌肉收缩的方式、神、经募集特征以及机体供能与代谢等不能完全进行标准化定。
(王军利,《浙江体育科学》2009年第6期) 体育信息报导 29 乒乓球运动员注意力的影响因素及训练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福建省女子乒乓球队队员为研究对象,对乒乓球运动员注意力的特点、影响因素及训练方法进行分析。
乒乓球运动员注意力的影响因素:外部干扰,主要指存在于外部环境当中的影响运动员注意力集中的因素,例如:的喧哗,场地不适应,对手、裁判、教练的表情、动作、言语等等;内部干扰,指的是来自于运动员自身的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包括心理和身体2个方面,如自我怀疑、轻敌、焦虑、疲劳、伤病等因素。
乒乓球运动员注意力的训练方法:(一)实物凝视训练法:可以利用手表、秒表、乒乓球进行训练。
制造外界干扰,如嘈杂声音、人员频繁走动等,让运动员在这种情况下注视手表秒针的转动或球桌上运动的乒乓球,先看1min,如1min内注意力没有离开过秒针或球,再延长观察时间到2min、3min,等到确定注意力不离开秒针的最长时间后,再按此时间重复3~4次。
每天进行几次这样的练习,经过一段时间,注意力集中的能力便会提高。
(二)抗干扰训练法:教练员要充分总结和归纳在乒乓球赛场上可能出现的多种干扰因素,在平日的训练中通过故意设定相同的情景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如模拟裁判制造不利于运动员的被动局面,放些比较嘈杂的音乐或声响,或让场下的队员故意起哄鼓掌等,让运动员在各种干扰中进行技术训练,增强抵抗干扰的能力。
抗干扰训练开始时可以是提前告知的专门训练,当运动员抗干扰性增强后,则进行无告知无规律的干扰训练。
(三)注意力转移训练法:充分认清乒乓球运动员的4种不同类型的注意力并对转移不同类型注意力的能力进行训练,有助于运动员更好地在不同情况下集中注意。
教练应先向运动员讲解不同类型注意力的特点及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使运动员对不同类型注意力有个理性的认识,然后设定不同类型注意力集中的训练内容,并且有意识地进行变换,要求运动员迅速通过意志努力,随时分配和转移注意力,提高调节能力。
(四)教练员可以根据不同运动员自身特点通过呼吸控制或者肌肉放松等方式训练运动员在紧张状况下的情绪放松调节能力,以便提高注意集中的能力。
(涂剑凌,《体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 体育产业 论世博会与上海体育发展 中国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以下简称上海世博会)由中国政府主办,将于2010年5月1日开幕,10月31日闭幕。
体育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切实地反映市民生活质量, 30 2010年第1期 与城市的发展关系密切。
发挥体育的功能,更好地服务世博,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做出贡献。
一、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及意义(一)提升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国家综合实力中的“软实力”,我们应该吸取以往举办国的经验,牢牢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最佳城市形象和国家形象,努力把上海世博会办成一届“世界文明的盛会,我们大家的世博”,谱写世博历史的辉煌篇章。
(二)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世博会对举办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亦能起到推动作用。
上海在城市基础建设、窗口服务、城市管理、市民文明程度等方面提升了城市品位,并将创建更优美的环境、更精彩的文化生活和更便捷的交通设施来提高市民的城市生活质量。
世博会对上海工业和产业的调整会起到直接或间接的推动,对上海科技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问,将使上海基础设施现代化提前实现。
(三)推进体育融入城市生活
1.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世博会的举办,将体育快速推向城市发展高地,融入市民生活。
2.竞技体育的高水平化和国际化世博会的举办不仅吸引更多的世界级大师参赛,也将吸引世界各地更多的人来到上海,感受与世博相呼应的各类高水平国际体育大赛,享受丰盛的体育大餐,提升上海举办高水平世界级大赛的实力。
3.大众体育的推广和场地的建设近几年,上海提出了“人人运动”计划,世博会的举办为上海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4.体育产业的拉动由于世博会的特殊性,可以预计,世博会将为上海及周边城市以体育竞赛和体育旅游为主的体育产业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二、世博会与体育发展的互动(一)上海体育发展的历史契机目前正是上海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运作,“十二五”规划启动的关键时期。
利用世博效应,上海在申办第14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将比赛办成世界水上运动的盛大节。
使体育与世博形成真正的互利互动。
(二)体育对世博会和城市发展的贡献推动城市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全民健身。
三、上海世博会与深化体育改革 体育信息报导 31
四、对策建议 将“体育与世博同行”纳人世博会整体工作规划中,建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及其工作机 制。
国家和上海体育部门研究制定体育改革规划。
统筹规划和整合体育与世博同行的相关 资源。
开展形式灵活、主题鲜明的体育活动,可以向世界展示上海繁荣文明的崭新形象、 昂扬向上的良好风貌。
(李顺英,《体育文化导刊》2009年第12期) 产业集群的成因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 迈克尔·波特(1990)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
国家间竞争最终反映到产业间的竞争,而产业的竞争又往往反映到国内是否在某些区域内有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由此看出,体育产业能否在国内得到承认,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体育产业要具有竞争力,它必须要在国内的一定区域中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成因分析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交易费用;产生“马太效应”的路径依赖;带来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推动区域支持性体系的形成。
(二)目前我国体育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育产业的分工不清,产业集群形成缺乏有效产业链;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中缺乏有效的作用;由于缺乏集群效应,体育产业经营者对跨越产业边界的思考不够。
(三)产业集群的成因对我国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的启示
1.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体育产业分工应逐步细化。
应抓紧培养体育产品的创意人才,加大对客户的了解,体现分工与专业化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延伸体育产业链,建立标准化的运作方式,体现职业特征。
尤为重要的是大力研究和扩充体育中间产品,形成专业化的中间产品制造商。
2.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应进一步关联;产业嫁接,衍生新的体育产品,扩充产业链,是体育产业走上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也是体育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的基础。
3.进一步发挥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
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有意识规划体育产业集聚区,引导体育产业集群的形成;培育专业化的体育中介组织机构,加大校企联合,对体育产业集聚进行合理分工;从税收和财政上向体育产业集聚区倾斜,扶持体育产业集群的形成;抓好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区内其他上中下游产品的发展;提升企业家的素质,培养学习型企业团队等。
4.加强体育产业集群模式形成的增长极选择。
目前,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的增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由体育用品业来驱动;其二是由体育赛事表演业来驱动。
(刘兵,《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32 2010年第1期 我国财政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一)财政支持模型本文围绕我国近年来财政投入对体育产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来展开分析,建立了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模型。
本文假设文体娱乐业产值增加值(Y1)、运动会次数(Y2)、体委系统职工人数(Y3)都受到文体娱乐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1)、中央财政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X2)和地方财政文体广播事业费(X3)的影响,也就是说,文体娱乐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1)、中央财政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X2)和地方财政文体广播事业费(X3)是文体娱乐业产值增加值(Y1)、运动会次数(Y2)、体委系统职工人数(Y3)解释变量。
根据这一假设,我们建立起一种简单明了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模型为:Yi=β0+β1X1+β2X2+β3X3,i=1,2,
3。
(二)结果分析:文体娱乐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亿元,文体娱乐业产值就减少01703亿元,中央财政文体广播事业费每增加1亿元,文体娱乐业产值就增加101657亿元,地方财政文体广播事业费每增加1亿元,文体娱乐业产值就增加01739亿元。
文体娱乐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央财政文体广播事业费、地方财政文体广播事业费三者与体委系统职工人数之间的关系不大,换言之,这三者不是解释体育产业就业变化的合适变量。
(三)财政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改善路径
1.调动地方政府参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增加地方财政投入。
地方政府要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培养成熟稳定的体育消费群体奠定基础;同时运用各种优惠手段,激发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热情,兴办体育经营实体,培育和发展各类专业市场。
2.完善体育产业链、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提高体育产业的就业水平。
发掘体育产业的上下游链条,找到相应的产业发展定位,形成不同的分工与合作,积极发挥各地体育资源的优势,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合理的产业结构。
3.改善投融资环境和体制创新,增加体育产业的投资回报率。
鼓励组建各级各类体育产业基金组织、体育投资公司,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新格局;创造有利于发展体育产业的综合性投融资手段和方式,设立国家级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和体育资产经营公司,采取内外资合作股份制的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
结论:体育产业还没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地方政府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所起作用相当有限;体育产业的就业空间有待进一步扩大。
政府应加强对体育产业扶持和管理的力度,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为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匡永进等,《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体育信息报导 33 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比较研究 区域体育产业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体育能为人们观赏体育赛事与表演活动以及参与体育健身活动需求,而提供从事体育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组织和部门的集合。
根据区域体育产业基本理论,建立了区域体育产业外部环境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包括11个指标,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水平、政府主导行为、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本研究选取2001-2005北京、安徽、辽宁、上海、云南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 第
一,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可以分成三个水平层次,即北京、上海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外部环境最好,其次是辽宁,最后是安徽和云南。
第
二,北京体育产业发展外部环境最好,特别是从2003年起,达到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
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之后,政府的主导行为对北京体育产业发展外部环境起着重要的促进用。
第
三,云南体育产业发展外部环境最差,从2001-2005年发展也是相当缓慢。
安徽则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外部环境也在不断改善。
区域体育产业发展途径:发展区域体育产业,构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非常重要区域体育产业还应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树立品牌效应,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助推力。
建议:
1.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第
一,理顺区域体育产业管理体制。
建立“责任制”,加大依法监管体育市场的力度。
加大体育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引导体育经营者建立自我约束机制。
转变体育行政部门职能,切实从“办体育向”向“管体育”、“服务体育”转变。
第
二,构筑良好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
建立宽松、透明、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设立体育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体育产业重点领域、示范领域、新兴领域的发展。
政府支持,安排一部分引导资金,用于鼓励社会各界投资社区体育服务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第
三,打造区域体育竞赛平台。
开发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各类体育项目市场。
打造一批具有特色和国际影响的传统赛事、品牌赛事,借鉴国内外举办商业赛事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中介机构和经纪人制度,全面提升赛事品牌价值。
2.发挥区位优势,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
区域体育产业应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整合自然、生态、人文和体育资源,促进城乡互动和产业联动。
建立政府扶持、协会监督、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体育赛事开发和推广模式。
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项目管理中心和全国单项运动协会的联系,争取政策和项目倾斜。
加强与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联系,加快体育赛事人才队伍的建设。
(尹小俭,《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34 2010年第1期 国外动态 美国体育场(馆)的公共财政支持及其启示 体育场(馆)既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也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属于混合产品。
由于自身性质的复杂性,使得政府在制定财政支持政策时较为困难。
在美国,政府对体育场(馆)的公共财政投入一直是体育场(馆)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
美国公共财政体系比较完善,他们在重新界定公共预算投资范围的同时,开拓新的财源,运用公共财政支持,以充分实现政府资源配置的职能,来满足体育场(馆)的投资需要,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美国针对体育场(馆)的公共财政支出政府对体育场馆的公共财政投入有增长趋势。
他们通过减免税收、低息贷款、职业培训以及建造设施等方式来吸引职业体育俱乐部进驻本地区。
而体育场(馆)设施则是体育俱乐部赖以生存的基础。
政府资本在体育场(馆)总资本中所占比重有下降的倾向,民间资本所占比重却在日渐增加。
但是,在民间资本总量增加、政府投资比重下降的同时,政府资本占80%~100%的场(馆)仍然占总场(馆)的63%。
可见,政府资本仍然是美国体育场(馆)总资本的主体。
(二)美国针对体育场(馆)的公共财政收入
1.税收。
税收的多元化和合理化,基于利益与公平原则,即采取谁获利谁赋税。
包括门票收入税,广播电视转播收入税,体育场(馆)内广告和经营活动收入税,及运动员所得税。
2.发行债券。
包括税收支持的市政公债与收入支持型债券。
税收支持的市政公债属于一般义务债券,收入支持型债券是公共融资中的特殊义务债券,发债主体往往没有课税权力,债券主要依靠项目运营产生的收入偿还。
3.公共收费。
是美国政府部门及其授权部门在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时,依照有关规定收取的费用,其实质是用于补偿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全部或部分成本。
(三)对我国的启示要进一步加大对体育场(馆)的公共财政支出,采取多元融资扩大公共财政收入,针对体育场(馆)的税收政策应体现公平原则,政府针对体育场(馆)公共财政的管理更加合理化。
小结:我们对待美国体育场(馆)公共财政支持的经验既不能完全照搬,也不能绝对排斥,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本研究认为:我国针对体育场(馆)的公共财政支持应走出一条压缩战线、扩大渠道、体现公平、活化机制、强化调控的改革之路。
(王龙飞等,《体育科学》2009年第10期) 体育信息报导 35 日本体育法规及政策制度的发展动向 日本体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与定位:政府与社团相结合的方式,以文部科学省及地方自治体的教育委员会等行政机构为中心的管理体制政府对体育的管理方式主要是制定政策法规、对体育的发展进行监督以及在不同的体育组织之间起信息沟通与联络的作用。
而日本体育管理的事务性工作主要由以日本体育协会和日本奥委会为首的体育社团承担。
日本体育政策与相关法律:国民健康促进政策及相关法律。
厚生劳动省于2000年2月制定了《21世纪国民健康促进运动》,也称为“健康日本21”计划;2000年实施的《老年护理保险法》催生了日本老年护理服务产业.体育产业相关政策与相关法律。
1987年制定《综合休闲用地发展法》,目的是振兴度假区产业,还有电力开发促进税法,1998年的《中心城区的整治改善与商业等活性化整体性推进法》。
体育与反兴奋剂。
于2001年创立反兴奋剂机构(JADA),它作为一个立场中立的国内独立调整机关,对JOC、日本体育协会、日本职业体育协会等进行兴奋剂检查,以及进行反兴奋剂宣传活动。
体育政策与行政评价。
2002年实施《关于评价行政机关所实行的政策的法律(政策评价法)》。
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
1998年制订了《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简称NPO),对符合条件的团体组织授予NPO法人资格。
日本法律在体育事务中的应用:运动权利及其法律依据。
国民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利主要集中在3个宪法依据上,即幸福追求说、生存权说和学习权说。
体育社会团体与法律。
1995年起日本开展了将自愿组织纳入法律体制下的运动,并于1998年出台了《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
职业运动员与法律:目前日本对职业运动员合同的法律性质的判定主要依据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将职业运动员合同判定为以提供劳务为目的的雇佣合同;另一种是将合同判定为以完成工作为目的的承包合同。
运动员代理人的职责主要是代替运动员与球队及俱乐部进行运动员合同的谈判等;经纪人的工作则是除签订运动员合同以外的商业行为。
体育安全与管理。
发生体育事故时,一般情况下问责指导员,除指导员以外,加害人、领队、团体(学校、俱乐部等)、主办方、设施建造者等,与该体育活动相关的所有人员都有可能成为责任主体。
一般来说,以体育活动为对象的保险有伤害保险和赔偿责任保险。
体育纠纷与其解决制度。
日本法院只对法律意义上的纠纷进行裁决,大多数争议涉及体育运动协会或者类似组织的内部裁决和规章制度,除非它们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民事权 36 2010年第1期 利,否则日本法院是不能直接受理这些争议。
(尹晓峰,《体育科研》2009年第5期) 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美国竞技体育研究 (一)美国竞技体育研究的社会学理论在社会学家的著作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理论有三:结构功能主义、斗争理论和文化研究。
早期竞技体育研究多用结构功能主义与斗争理论来研究。
近年来文化研究者们提出用文化研究的视角去阐释竞技的相关现象,认为前两个理论忽视了竞技体育中文化规则的重要作用。
文化研究的独特贡献在于它是在现代工业社会更为宏阔的社会和经济结构中研究人类活生生的经验(竞技体育现象)和文化意义、文化文本以及文化的表现形式(作为阐释途径的文化)的关系。
(二)竞技体育和人的社会化竞技体育和人的社会化包涵两方面。
一方面是对竞技运动的直接参与是否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
被大多数社会学者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强调社会化过程中选择的重要性,那些认为竞技运动可以促成青少年社会化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文化的研究而不是通过充分的实践研究得出的合理结论,其内容的批判性和评论性均不足。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媒体对于竞技体育的呈现作用。
研究表明:竞技运动的参与者或没有竞技运动经历的人,都会通过媒体对竞技体育的展现得到不同程度的社会化。
(三)竞技体育的社会演变——从游戏到商业共同体中的竞技体育当竞技体育组织化之后,竞技体育已经成为反应社会商业共同体和商品经济运行模式的重要因素,竞技体育在性质上更接近于工作而不是游戏。
竞技体育商业化的结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竞技运动或比赛规则的改变;其次,参与者的价值观的改变;再次,竞技运动和比赛的控制权在绝大程度上掌握在某些个人和组织手里,直接参与比赛的选手并没有多少话语权。
(四)竞技体育和政治体制竞技体育对于国家组织具有联结和团结功能,对于强化民族身份和民族心理的构筑作用在短期内可以超越差异,参与国际竞技比赛需要覆盖面较广的跨国组织的介入。
竞技体育政治作用发挥的前提是建立和发展组织化的团队,在管理和行政层面上支持和推进竞技体育的发展。
竞技体育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公共外交领域,竞赛的胜利显示了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方面的综合实力,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的现代化程度。
(五)竞技体育和社会不公正:种族与性别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只要社会中存在着种族歧视,竞技体育中就会复制这种现象。
几个关 体育信息报导 37 键术语,是理解竞技体育中种族歧视现象的核心问题。
首先是“竞技体育机会结构”(SportsOpportunityStructure),它指的是黑人在获得竞技体育机会和在实际比赛中的劣势地位。
第二个术语是“对于同等能力的不平等机会”(theunequalopportunityforequalability),它指的是黑人必须要在竞争中表现出比白人更突出的素质和能力才能进入大学或在队伍中生存。
黑人选手的上镜率要远远低于白人,他们获得管理职位或担当行政官员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竞技体育中不公正现象的另一表现是性别歧视。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关于竞技体育的研究都是围绕着白人男性展开的,对于竞技体育和性别关系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即便是在研究中涉及到了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问题,其潜藏的思想倾向本身就是质疑和否定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认为女性的本质属性和性别特质与竞技体育的本质和特点相悖。
女性在竞技体育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来自制度化的歧视,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法律对于女性参与竞技体育和女子比赛的种种限制。
当然,竞技体育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已经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迄今为止,该领域最有成效的研究来自女性主义理论家们对于竞技体育所做的女性主义研究。
(六)结束语 从竞技体育社会学研究现状和今后的发展倾向来看,理论问题是急需解决的。
竞技体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本身缺乏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
这一缺陷既是很多社会学家对其诟病的原因,也是其今后寻求长远发展必须解决的课题。
(李柏等,《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美国奥运优势项目青少年竞赛体制主要特点研究 管理机构及竞赛体制:全国单项运动协会独立地对本项目的竞赛进行全面的管理;各州中学校际体育协会对本州各项目校际竞赛实行全面的负责与管理。
各州中学体协普遍实行3种基本竞赛制度:分赛季制度;分层次竞赛制度;分级别竞赛制度。
各项目青少年竞赛体制与发展现状:(一)游泳全美共设有59个相当于州一级的地方泳协,在地方泳协与国家泳协之间,还设有东、西、南、中等4个大区泳协。
目前,每年由美国泳协审核的各种游泳竞赛多达7000余次,规模最大的系列比赛是年龄组比赛和高水平比赛。
(二)田径美国田协所实行的竞赛体制:1)按比赛类型分别划分为4个和15个大区,各类比赛都 38 2010年第1期 实行地方、大区、全国三层次锦标赛制度。
2)田协每年核准的竞赛为4000余次,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全国青少年奥林匹克田径锦标赛,7-8岁组的比赛2005年增加到6个,2008年则达到9个。
(三)篮球美国业余篮球的竞赛训练几乎完全依托于大中学。
每年都举办全国高中篮球锦标赛,从中挑选出最优秀的适龄者参加世界19岁以下青年篮球锦标赛。
美国篮协也开始组织16岁以下青少年国家队集训。
(四)网球全国划分为17个大区,细划分为95个地区,每个地区又包括若干小片区域(地方)。
有的按年龄段分组进行,有的比赛实行地方、地区、大区、全国四层次竞赛制,有的只有其中的1-2个层次。
(五)体操青少年比赛按年龄分组进行,在地方、州、大区和全国4个层次。
美国体协还将体操划分为7个技术水平等级(4-10级),其中4-6级3个基础级别的练习为许多地区中小学必修课程。
(六)摔跤比赛项目有国际通行的自由式、古典式和针对国内大中学生的大众式。
俱乐部青少年运动员从7岁岁分成6个年龄段,参加地方、州、大区和全国比赛,各年龄组体重级别数量不同。
(七)射击主要赛事为全国锦标赛和全国青少年奥林匹克锦标赛,后者按14岁以下、15-17岁和18-20岁等3个年龄段进行比赛。
(八)排球美国排协将全国划分为4个大区、8个分区和40个地区,每个地区均开展以俱乐部为参赛单位的成年和青少年比赛。
全国男、女青少年奥林匹克排球锦标赛均进行12-18岁7个年龄组的比赛。
主要特点:(一)运动竞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竞赛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其它任何课程难以替代的效果,成为学校竞技体育得以长期稳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社会基础。
中学是名符其实的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二)竞赛制度合理完善中学分层次竞赛制度中的联盟赛省时省力。
分赛季制度突出了学校竞技体育业余性的发展宗旨;每个学校不同项目的运动队分别在不同时节进行活动,使学校的体育资源始终 体育信息报导 39 处于既被充分利用而又不至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各项目竞赛都在开学期间进行,校际竞赛的社会影响力十分巨大。
(三)单项协会与中学两大体系协调发展多数项目的竞赛都实行单项协会与中学双轨制。
单项协会的竞赛通常在暑假进行,在竞赛训练上保持了系统性和连贯性。
从总体上看,美国奥运优势项目青少年竞赛体制呈现了以单项协会为主导,单项协会与中学两大体系并行,分年龄、分赛季、分层次、分级别等多种竞赛制度并用,奥运夺标和广泛参与并重的协调发展格局。
外刊文摘 (潘前,《福建体育科技》2009年第5期) 《运动医学》2009年第5期文摘 (原文刊名SportMedicine) 基因测试与运动医学伦理学(作者McNamee等) 运动医学伦理学目前尚未成为运动医学和医学伦理学的一个成熟分支。
正因为如此, 我们更应该对运动医学实践中的一些重要伦理学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
体育遗传学同样处 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引发出一些重要的伦理学问题。
现在关于遗传学究竟会如何改变我们 对人类体育运动潜能及表现的认识还尚无定论。
尽管现在已经有一些专业医疗机构接受了 治疗性的遗传干预手段,我们却认为利用遗传学手段预测运动潜能的行为既违反了欧洲的 生物伦理学条约也触犯了美国相关的反歧视法案,而这两者的目标是支持重要的伦理学观 念及医生为病人切身利益做出的不断贡献。
我们重点揭示和传统运动医学测试方法不同的 和基因测试有关的隐私和承诺的伦理学问题。
我们认为,运动医学专业人士对未严格限制 于保护运动员免受伤害的体育遗传测试应持怀疑态度。
(真实摘译) 富血小板疗法在运动损伤矫形治疗中的应用(作者MikelSa´nchez等)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关于组织修复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进展,此过程中的信号机制的 分析研究也逐渐展开。
有关组织修复机制及各生长因子关键作用的新知促使整形外科医生及运动医学医生利用富血小板疗法来刺激并促进组织愈合。
装载在纤维蛋白基质中的自源的活性血小板现在被作为一种控制细胞生长、细胞分化、多种不同功能蛋白质生成的分子信号来使用。
如今,富血小板技术已得到更多和更富有前景的应用,其中包括体育整形的外科手术性和非手术性治疗。
前交叉韧带重建、肌腱手术、关节损伤的治疗、肌腱病及肌 40 2010年第1期 肉撕裂的治疗仅仅是富血小板技术在运动整形外科领域可能获得应用的一小部分实例。
本文介绍了该技术的一些最为重要的临床应用,尤其是富生长因子液(PRGF)技术,这些应用涉及到限制、反兴奋剂和该领域未来的挑战。
由于存在普遍的混淆状态,我们需要对特有产品与施用方法相关的富血小板血浆概念做严格的界定。
目前已有证据表明,前交叉韧带重建及肌腱手术中结合PRGF辅助治疗可以加强术后愈合及功能恢复,文献也报道有此法治疗肌腱病及骨关节炎的临床证据。
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确定这些技术的基本特性。
如果反兴奋剂机构能够对相关技术的应用划定明确界线,那么此类技术在运动员身上的应用研究将会有较快增长。
尽管还有很多研究工作需要完成,但目前的知识表明,富血小板疗法在改善现有的运动创伤传统治疗方法方面前途光明。
(真实摘译) 《力量与素质训练杂志》2010第1期文摘 (原文刊名StrengthandConditioningJournal) 咖啡因和能量饮料(作者Hoffman等)近期的研究表明,除了多种维生素剂外,能量饮料在美国少年和青壮年人中是最受欢 迎的补剂。
超过30%的美国男女青少年定期饮用这种补品。
据报道,能量饮料在英国年轻的优秀运动员(17.7±2.0岁)中也是最受欢迎的补品(占被采访的403名运动员中的41.7%)。
本文探讨了能量饮料对于提高成绩和改善新陈代谢的功效,以及能量饮料消费的安全问题。
(吴珊摘译)碳水化合物,身体训练和竞技状态(作者Wildman等) 碳水化合物是运动中的一种重要能量源。
进食/代谢状态,饮食,训练类型、强度、或持续时间及训练状况等因素会影响运动中碳水化合物的利用,也会影响外部(比如饮食)、内部(比如肌肉或肝糖)或血液能源是否被使用。
与水合作用一起,碳水化合物是导致肌肉或中枢神经系统疲劳的首要因素。
掌握好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时间可以延续竞技状态,促进最佳康复。
碳水化合物的类型会影响渗透,消化,糖血,和胰岛素血的效果。
本文简要地评述这些关键的概念,并且为应用于运动员提供了实际指导。
(吴珊摘译)运动后适时补充糖蛋白可优化抗阻练习适应性(作者Ivy等) 正确的营养补充对剧烈抗阻运动后的恢复至关重要。
近期的研究表明糖蛋白对肌糖原补充,肌肉损伤修复,蛋白质下降减缓和蛋白质合成方面具有作用。
本文描述了糖蛋白补充对加快恢复和提高训练适应性的机制,并提出了适合抗阻训练者的有效的营养方案。
(吴珊摘译) 体育信息报导 41 能量饮料:综述(作者Klepacki等) 能量饮料是一类典型包含咖啡因的饮料。
这类产品包括红牛,红线,魔兽、可口可乐 等等。
本综述将分析当前有关“能量饮料”的科学依据。
(吴珊摘译)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比低脂肪饮食更有利于体成分(作者Volek等)在脂肪量减少的同时去脂体重也会减少,这是一个人们对于传统减肥方法首要忧虑的 问题。
在限制碳水化合物的同时摄入适量的蛋白质,可更多地保存去脂体重。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配合周期性抗阻训练,可加大脂肪的减少而保存去脂体重,促进代谢健康。
(吴珊译) 镁和其对肌肉功能的影响(作者Carvil等) 镁(mg2+)是人体中最丰富的正电荷离子(阳离子)之
一,并且和肌肉,神经,酶和细 胞的生理过程相联系。
但与钙、钾等其他阳离子相比,人们对镁仍缺乏了解。
本综述的目 的在于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对镁的生理学特征和功能的认识。
本文将从肌肉收缩和能量调 节以及其他相关过程方面探讨镁离子的重要性。
而且还将探讨运动员和非运动员镁缺乏的 后果,包括使mg2+达到理想水平的方法。
(吴珊摘译) 耐力型运动员的补充剂(作者Kerksick等)耐力型运动员能量消耗巨大,而且要接受身体恢复的挑战。
市场销售的营养补剂,或 补充能量,或促进恢复,或两者兼顾。
这些补剂中经过充分研究足以支持耐力型运动员使用的为数不多。
糖电解质溶剂、咖啡因、及在糖补充剂或饮食中加入蛋白质,是获得科学上支持的三种方法,可作为定期参加比赛和训练的耐力型运动员的训练辅助物。
(吴珊摘译) 运动蛋白质:新数据和新建议(作者Ziegenfuss等) 对身体活动较多个体的蛋白质和/或氨基酸的最佳摄入量的估测,一直以来都不确定, 因为:
1.实验对象消耗相同绝对数量的蛋白质可能消耗不同数量和不同种类的氨基酸;
2. 摄取的时间(运动前或后)会改变蛋白质运动(合成或分解);
3.非蛋白质能量的加入(碳 水化合物)会影响蛋白质运动。
(吴珊摘译) 补充β-丙氨酸提高有养和无氧能力指数(作者Wilson等) 研究发现,补充β-丙氨酸可以增加肌肽、力量、爆发力、每次训练量并增强其他众多的有 氧和无氧能力指标。
但为使运动员和力量教练可以最大地受益于β-丙氨酸补充,有必要对 该项研究进行综合。
本综述的目的是分析对β-丙氨酸所进行的研究,包括丙氨酸补充的最 佳剂量,在抗阻训练、间歇性和耐力型运动中的使用,以及经训练和未经训练个体中与肌 酸合并使用的时机。
(吴珊摘译) 42 2010年第1期 运动功能食品,饮料及其配料(作者Spano等) 功能食品和饮料的销量和产品总数量在不断增加。
许多产品的销售对象为具有健康意识和 喜爱运动的个体,而运动员则是主要的消费者。
本综述分析了功能食品和饮料的相关研究 及其在各种体育运动中的潜在应用。
(吴珊摘译) 增加肌肉蛋白的基础氨基酸(作者Ferrando等) 肌肉蛋白合成刺激离不开足量的氨基酸。
血液中循环氨基酸浓度的增加,是合成开始的信 号。
为克服正常情况下细胞内间隙易于出现的浓度下降,血液中氨基酸需要足量增多。
已 经证实,肌肉蛋白合成率直接与细胞间隙氨基酸出现率有关。
肌肉蛋白包含各种基础氨基 酸和非基础氨基酸;但是,肌肉蛋白合成刺激只需摄取基础氨基酸。
尽管基础氨基酸可单 独刺激肌肉蛋白的合成代谢,但当其与运动结合时,效果则可增强。
而且,如何根据运动 掌握摄入的时间对于获取最大合成代谢反应是很重要的。
我们还就自由形式基础氨基酸和 整体蛋白对运动引起的肌肉合成代谢的益处进行了讨论。
最后,在制定最佳基础氨基酸配 方中应考虑年龄的影响。
(吴珊摘译) 力量/爆发力型运动员的补剂(作者Campbell等) 力量/爆发力型运动员主要靠完善运动专项技巧来提高运动成绩。
此外,运动成绩的提高还 可通过提高力量、增加去脂肌肉质量和增强无氧运动能力来实现。
许多文献报道,一些运 动补充剂可以提高这些素质,它们包括单水肌酸,β-丙氨酸,β-羟基,β-甲基丁和蛋白 质。
(吴珊摘译) 日刊《体育科学》2009年第10期文摘 运动员的饮食摄取标准 日本人的饮食摄取标准是以“维持和增进国民的健康以及预防生活方式病”为目的而设定的。
而对于运动员来讲,有一专门为运动员制定的“营养饮食指南”。
运动员的饮食摄取标准与民众的不同点在于,尽量减少运动员的伤病,并发挥最大的潜能为目的。
因此,饮食应以增强体力、身体能量的恢复、训练效果的提高、比赛时能发挥最大的潜能、尽快的恢复体力等作为重点。
本文介绍的饮食标准是2010年版针对运动员制定的几种必需的营养素。
能量众所周知,运动员的能量摄取不足,体能就会下降,训练效果就会降低;能量摄取不足,体脂肪量也会下降,其结果便会带来肌力和耐久力的降低。
提出能量必需量的标准是以基础代谢量乘以身体活动水平来表示。
18—29岁女性的基础代谢标准值在22.1kcal/kg/ 体育信息报导 43 天,田径的径赛运动员在26.0±3.1kcal/kg/天,赛艇运动员在23.9±3.9kcal/kg/天,它们的差别在1.90—2.20之间。
蛋白质运动员对蛋白质的摄取是必需的,但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而需求的量也有所不同。
如耐力性运动员的摄取量应在1.2—1.4g/kg/天,力量型运动员在1.2—1.7g/kg/天。
至少在训练初期,蛋白质的需求量要有所增加,但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也随之提高,保持在标准的摄取量便可。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作用是补充脑、神经、红血球、精巢、缺氧的肌肉等组织。
如果从运动员在训练中的能量补充以及肌肉、肝脏的糖原恢复的角度考虑的话,那么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应保持在较高水准上。
因此,推荐的标准量应在:通常的训练期间保持在5—7g/kg/天,高强度或长时间的训练应在7—12g/kg/天。
维生素在能量代谢、血红蛋白的再生、骨和免疫能力的保持、通过活性氧预防伤害等运动员当中,维生素的需要量是显著的。
然而,与能量代谢有密切关系的维生素B类中,对于是否需要饮食摄取标准一倍的量意见还不统
一,但起码是根据能量摄取量的增加而增加。
而且,是以符合实际的能量需求为标准。
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
E、维生素
C、β胡萝卜素,在训练强度大的选手中,为减轻氧化压力而需大量摄入。
矿物质如果选手摄入的矿物质不充分,钙、铁、锌、镁等物质就会失缺。
尤其是瘦身的女选手或贫血状态时问题会更多。
因此,任何一种物质都不能缺乏。
(李宝凤摘译) 外刊题录 美刊《体育运动医学与科学》2009年第7期题录 (原文刊名Medicine&ScienceinSport&Exercise) 临床科学中风个体的肌肉扭矩保持及身体活动(作者ENG等)基础科学年轻人肌肉素质差与代谢风险相关(作者STEENE-JOHANNESSEN等)对挪威9岁儿童身体活动水平客观评估近5年来的变化(作者KOLLE等)造成越南胡志明市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的因素(作者TRANG等)加速度仪测定的美国成年人每日步数(作者TUDOR-LOCKE等) 44 2010年第1期 调查问卷、加速度仪和计步器之间的比较:老年人中的测量标准(作者HARRIS等)对中年妇女身体活动测量方法的评估(作者PETTEEGABRIEL等)乳腺癌幸存者进入社区运动干预的地理性招募(作者ROGERINO等)运动训练、还原型辅酶II氧化酶、p22phox基因的多态性、高血压(作者FEAIRHELLER等)73-90岁老人握力练习后血管功能的改善(作者DOBROSIELSKI等)老年人经耐力与力量联合训练后的心率动力学(作者KARAVIRTA等)耐力训练后的安静时代谢率(作者LEE等)短期力量训练不会改变脑皮层随意激活(作者LEE等)采用末梢磁刺激评估骑车运动后的中枢性疲劳(作者KREMENIC等)槲皮黄酮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线粒体生源说及免疫的作用(作者NIEMAN等)应用科学运动学决定因素与越野滑雪运动员在最大速度下的生理反应(作者STÖGGL等)减重和力量训练对平衡恢复的相对作用(作者MATRANGOLA等)有氧及力量训练可使拉美裔超重青少年减轻肥胖症状(作者DAVIS等)专题交流腰伸肌群的中枢激活和力频反应(作者RUSS等)观点立场适于老年人的运动及身体活动(作者Chodzko-Zajko等) 美刊《体育运动医学与科学》2009年第8期题录 (原文刊名Medicine&ScienceinSport&Exercise) 临床科学长达一年的运动干预可使肥胖的绝经女性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CRP)含量减少 (作者CAMPBELL等)中度到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行走的生理学(作者MARQUIS等)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受试者的受损躯干及踝关节的稳定性(作者MARSHALL等)运动训练对二型糖尿病患者安静时代谢率的影响(作者JENNINGS等) 基础科学男性跑步运动员突发性青光眼同身体活动及身体素质的关系(作者WILLIAMS等) 体育信息报导 45 位于健康图谱下端人群的死亡率的特征差别(作者MANDIC等)智障儿童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水平(作者PITETTI等)美国杯游艇比赛中的不同损伤预防策略(作者HADALA等)运动对有P53基因缺陷的老鼠发生乳腺癌的影响(作者COLBERT等)饭前(而非饭后)两组运动练习可降低空腹血糖(作者BORER等)描述渐进运动中脂肪氧化动力学的数学模型(作者CHENEVIÈRE等)口服精氨酸补剂可使自行车运动中肺最大摄氧运动加速(作者KOPPO等)运动性体温过高后直肠温度下降速率的性别差异(作者LEMIRE等)运动训练量对身体活动能量消耗的影响(作者HOLLOWELL等)运动后高半胱氨酸血症者的血液维生素、氨基酸及肾功能(作者VENTA等) 应用科学股四头肌与大腿后肌腱肌电图力矩关系的性别差异(作者KRISHNAN等)疲劳性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源自中枢控制能力的下降(作者MCLEAN等)2006年英联邦运动会10000步走挑战活动的效果(作者HARVEY等) 专题交流冷却液通过降低机体获热速率可有助于提高高温环境下的运动成绩(作者Marino等) (《体育运动医学与科学》2009年第7期至第8期题录真实译) 美刊《体育运动医学与科学》2009年第9期题录 (原文刊名Medicine&ScienceinSport&Exercise) 临床科学中度的脑损伤力引起紧张性颈反射(作者ArioH.Hosseini等)基础科学从一项关于美国人时间安排的调查看环境因素对锻炼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影响 (作者GenevieveFridlundDunton等)不同范围的身体活动与炎症标记之间的联系(作者ChristineAutenrieth等)Sencewear臂带感应器对儿童的有效性(作者MiguelA.Calabró等)青少年男性运动员在渐进性运动中的心肌活动表现(作者ThomasW.Rowland等)青少年躯体发育成熟时间和中年肌肉功能:一项历时34年的追踪调查 46 2010年第1期 (作者GastonP.Beunen等)兵役期间身体活动和体成分变化(作者IlonaMikkola等)咖啡因,自行车运动和外源糖氧化作用:一项剂量反应研究——评论 (作者RobertH.Coker)咖啡因,自行车运动和外源糖氧化作用:一项剂量反应研究(作者BenDesbrow等)抗氧化剂不能阻止运动后的过氧化反应并且可能延迟肌肉恢复 (作者VitorH.Teixeira等)老鼠比目鱼肌伤后恢复过程中的肌酸效力缺乏(作者BrigitteGrassous等)运用加速器确定体育活动的类型,持续时间和活动强度(作者AlbertoG.Bonomi等)应用科学上下肢肌肉激活双向和同侧成对(作者HelenJ.Huang等)单腿跳在水中和地面两种环境下向心力和冲击力的比较(作者
N.TravisTriplett等)加强非受训女性的肌肉质量:线性和非线性两种训练周期模式 (作者Lian-YeeKok等)水中和地面功率脚踏车训练对超重或肥胖成年人的效果比较 (作者NicholasP.Greene等)家长和同龄人对女孩在9-15岁和青春期体育活动支持度的变化 (作者KirstenKrahnstoever等)专题交流Omron计步器在慢速步行时的有效性和可靠度(作者MelissaL.Jehn等) (《体育运动医学与科学》2009年第9期题录侯悦译) 日刊《体育科学》2009年第10期题录
一、特辑:运动与新的饮食摄取标准20101、前言:运动与新的饮食摄取标准20102、重视生活习惯病的饮食摄取基准
3、运动的能量,饮食的能量
4、能量代谢当量(梅脱)与基础代谢
5、为运动员制定的饮食摄取标准
6、钙的饮食摄取标准
7、应注意摄取过量的营养素
8、特定保健食品的效果 (作者:田畑泉)(作者:佐佐木敏)(作者:田畑泉)(作者:田中茂穗)(作者:高田和子)(作者:石见佳子)(作者:梅垣敬三)(作者:山田和彦) 体育信息报导 47
二、连载
1、运动与血管内皮 (作者:前田清司)
2、对轻度听力障碍学生的身体运动的学习动机与原著的尝试—以听力级别指导教室为例 (作者:饭田茂) 日刊《体育科学》2009年第11期题录
一、特辑:人类与体育运动价值的再构筑
1、前言:人类与体育运动价值的再构筑 (作者:小林宽道)
2、体育运动对人类的价值 (作者:北川薰)
3、作为文化教养的体育运动—身体的智慧 (作者:大筑立志)
4、伴随身体活动的社会交流—以战后初、高中运动部活动的政策展开为焦点 (作者:中泽笃史)
5、运动效用的转变 (作者:石川旦)
6、运动场面的记忆和感情 (作者:佐久间春夫)
7、体育运动与人类的形成—历史的考察 (作者:木村吉次)
8、给予脑丰富的运动意义—从提高海马可塑性的运动效果来看 (作者:征矢英昭)
二、连载(运动生理学范畴的前沿研究) 针对预防和改善代谢综合症的运动的建议—着眼于分段运动和饭后中性脂肪的动态 (作者:宫下政司等)
三、书评 运动处方—用事例研究看ACSM(美国运动医学会)的指导方针 (作者:田畑泉) 日刊《体育科学》2009年第12期题录
一、特辑:患疾病的儿童与运动
1、前言:儿童的健康问题与运动
2、心血管疾病与运动
3、支气管喘息儿童与运动
4、肾疾病与运动
5、儿童生活方式病与运动
6、儿童的皮肤病与运动
7、自律神经调节障碍与运动
8、有精神障碍儿童的运动 (作者:勝村俊仁)(作者:平原干人,原光彦)(作者:桥本光司,石川央朗)(作者:斋藤宏)(作者:岡田知雄等)(作者:大久保缘)(作者:藤田之彦等)(作者:吉田晋等) 48 2010年第1期
9、整形外科的障碍与运动 (作者:肉户孝明) 10、患有疾病儿童的运动、游戏—活动教育的疗法(作者:小林芳文)
二、连载(运动生理学范畴的前沿研究) 从代谢综合症中准确的逃脱—基于科学数据的减量推荐值 (作者:中田由夫,田中喜代次) (《体育科学》2009年第10至12期题录李宝凤译) 新书介绍 体育社会科学 该书分为四册,由日本株式会社杏林书院出版,池田勝,守能信次编著。
每册内容梗概如下。
一、体育社会学
1、现代社会与体育
2、体育的广泛性—体育人口的构造
3、体育的社会化
4、独生子女、高龄社会与体育
5、体育的社会基础
6、商业主义与体育
7、体育与宣传媒介
8、体育与性别
9、体育与标准化10、体育的社会病理11、体育社会学的建言—书籍内容介绍
二、体育经济学
1、体育经济学的视角
2、体育产业的动向
3、体育市场的分析
4、体育需求的分析与预测
5、体育市场中公共部门的任务
6、体育的振兴财源
7、体育的经济波及其效果
8、体育的劳动市场
9、增进健康运动的经济效果10、体育经济统计的利用11、体育经济学的建言—书籍内容介绍
三、体育经营学 体育信息报导 49
1、体育中的经营
2、体育消费市场和消费行动
3、体育经营与战略
4、体育市场运营
5、市场运营计划的开展
6、体育赞助商
7、体育团体、组织的管理
8、体育事业经营的开展
9、体育经营管理教育、研究领域——北美的动向10、体育经营学的建言——内容介绍
四、体育政治学
1、体育与政治的关系
2、体育政策的开展
3、体育外交政策的开展
4、现代日本的政治与体育
5、地方自治体的体育行政
6、世界体育政策的动向
7、国际化时代的体育
8、奥林匹克与政治
9、与体育相关法的制度10、政治环境的变化与体育政策的课题11、体育政策研究的国际动向12、体育政治学的建言——内容介绍 李宝凤摘译自日刊《体育科学》2009年第11期 学科展望 编者按:以下刊载的是北科罗拉多大学DiannaGray博士等为《体育科学指南》第5版撰写的有关国际范围体育管理学学科的进展概况。
体育管理
一、基本信息体育管理正在全球范围内稳步发展,然而,它都尚未是任何一个国际性组织代表的领域。
为了介绍最完整的信息资源,这篇文章将包含来自全球四大洲的体育管理协会:澳洲和新西兰体育管理协会(SMANZ)、欧洲体育管理协会(EASM)、亚洲体育管理协会(AASM)以及北美洲体育管理学会(NASSM)。
这四个区域的体育管理协会都存在着
一 50 2010年第1期 些相似之处,同时,许多各区域所特有的资源和结构也将在以下各小节中一一列举出来。
这四个协会也同是国际联盟(InternationalAlliance)的成员(见3.1国际层面)。
1.发展历史在上个世纪,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使得体育经理人的任务变得复杂起来。
这也促进了体育组织的专业化以及特殊体育专业课程的发展。
自从1966年美国俄亥俄大学开设第一个体育管理硕士学位以来,许多体育管理方面的学术交流也逐渐增加起来。
目前,在美国、欧洲、澳洲和亚洲有超过400家大专院校开设体育管理的课程。
2.职能不论体育员或体育队层次如何,也不管参与者属于竞争性质还是非竞争性质,体育管理与所有体育服务都有联系。
体育管理的职能主要是对体育活动进行分析、对各项技术进行协调,对体育服务产品和营销及其发生的环境提供支持(Chelladurai,1994,EJSM:1.1)。
体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主要焦点在于为体育经理人准备必要技巧,以帮助他们为体育组织提供必要领导能力和指导,以及在组织层面上起草相应策略。
这其中包括市场和赞助商策略、财政策略、提高观众注意力与体育消费的策略、促进各社区的参与,并设计通过体育途径成为半职业或职业水平。
体育经理人则起到联系体育活动与为了促进社区中体育参与而设计的系统结构的作用。
体育经理人同时也是联系教育学科与管理体育组织有关的知识结构的主要渠道。
3.知识结构体育管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跨学科知识结构,全球范围内很多大学或高等教育学府里开设了与体育管理、市场和财政管理相关的经济管理或体育教育专业。
越来越多的课程注重于经济教育,其知识结构为体育管理做出了很多贡献,并完整地运用在不同层次和细节上。
体育管理教育通常建立在坚实的体育社会分析上,其中包括了体育和体育管理在社会中的作用。
而这些都归根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心理学理论,同时也适用于领导科学、动机以及基本人力资源理论。
市场理论同样也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关于理解消费者行为、基本研究过程,如管理和策略文献等某些方面上。
许多应用于设施甚至个别管理方面的知识则建立在管理和体育市场,以及体育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其在社会历史认知等联合理论上。
这些教育领域都依靠着体育和法律的基础研究,以及对关于管理组织、设施和项目等资金处理的理解。
体育管理同时还包括对体育政府从微观和宏观角度进行检验。
越来越多的体育组织开始重新检验管理体育的正确方式,并进行企业改制以及提供社区关于体育参与方面的意见。
政府问题的理论基础可以在管理理论以及特殊组织理论中获得。
总的来说,体育管理的知识结构是由具有发展性理论观点的传统学科所组成,而这些学科都特别针对体育经济(包括在社区和俱乐部、国家和国家协会以及专业层面的体育管理实践)的特殊方面。
体育信息报导 51
4.方法论质性和量性研究方法都被运用在管理科学中。
体育管理研究特别运用了包含最复杂的量性分析技术的研究方法以及现象方法,包括个案研究、人种学调查、男女平等观点、实地理论以及行动研究。
意向调查是该领域早期研究的主要手段,并被用来描述和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该领域中相对新型的研究动向。
特别在市场研究中采用了调查的方法,并针对集体工作以更好地理解消费者购买模式以及行为。
当前体育管理研究均采用了严格的设计以及复杂的建模和分析技术。
5.与实践的关系由于体育管理实践发展于建立理论基础的需要之前,因此理论与实践之间总是有非常明显的联系。
体育管理组织的大多数成员都是体育管理教育者,这些教育者都致力于教学和研究、体育产业咨询并为他们所在学院服务。
作为一门学科,体育管理为其参与者、教师、教练和体育管理课程研发者提供概念性背景。
体育管理项目也尽量与体育组织保持良好关系,以配合分析产业的目的、领域内合作的需要,如研究和分析问题、以及建立实践经验/教育基地以培养学生在实践和实习形式下的实践能力。
体育和活动的多样性以及与这些组织相冲突问题的复杂性都有助于建立一个可以连接理论的建设和检验的学习环境。
因此,体育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也被要求将其知识运用于发展和解决复杂问题上。
完整的“矫正欧洲体育科学高等教育结构(AEHESIS)主题网络项目”的目标是先将课程和教育结构的时间框架一体化,其次,确认某些结构符合4大主要领域,即体育管理、体育教育、健康和健身以及体育教练和人力市场的需要。
在体育管理领域,许多研究资料被收集起来以配合支持课程发展工作的雇主,同时人力市场和教育界的直接联系被建立起来。
如需获取更多该项目的信息,请参阅www.aehesis.de或通过体育教育信息平台(SportEducationInformationPlatform)取得。
该免费平台的名称为“Sophelia”,其网站是www.eseip.eu/index.php?
_frontpage&Itemid=44,该平台还提供博洛尼亚进程的信息,其中包括课程发展、质量保证以及关于体育教育研究项目的详细的资料库。
由于与AEHESIS项目结果密切相关,一本名为《欧洲体育高等教育》的书籍将于2008年春季由MeyerandMeyer出版社正式出版。
6.发展潜力由于体育管理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研究课题的方向也将同样发展和进步。
由于在世界不同地域中具有多样性本质,体育管理本身存在着特殊的问题,而不同组织的目标和方向也有着差异。
例如,在欧洲,体育经理人和学者目前正面对以下几个主要问题:欧盟的政策、体育管理和体育管理教育立法的影响;新型体育管理和行政技术的影响以及寻找新的资金策略。
在北美洲,关于美国体育产业的大小和影响的最新评估也在Street和Smith《体育经济期刊》(SBJ,1999年12月20-26号)中得到发表。
根据该评估,体育产业具有2130亿美 52 2010年第1期 金的总价值。
如果将消费者在主流或非主流体育项目中的开销也考虑到SBJ的指数里,体育产业的总价值将超过2500亿美金(Howard和Crompton,2004)。
这个数据将体育产业列入了美国6大产业之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少有四次关于美国体育产业经济价值的研究,每份资料都记载了在工业市场上体育部分的持续增长。
增长趋势预计将与配合消费者数量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如体育、服务和旅游保持一致。
二、信息资源
1.期刊与杂志《欧洲体育管理季刊》(其前身为《欧洲体育管理期刊》)–由欧洲体育管理协会出版和发行,TaylorandFrancis。
《国际体育管理期刊》-美国人民出版社。
《体育管理期刊》-北美体育管理协会-Humanics。
《RevueEuropéennedeManagementduSport》-PressesUniversitairesduSport.《体育管理教育期刊》-由北美体育管理协会(NASSM)和国家体育和体育教育协会(NASPE)联合发行。
《体育管理回顾》-澳洲和新西兰体育管理协会。
《欧洲体育市场》-SportfacilitiesandMedia(体育设施和媒体),。
《体育市场季刊》-FitnessInformationTechnology。
《体育传统》-澳洲体育历史协会。
《体育市场和赞助商》-WinthropPublicationsLimited。
2.参考书目与百科全书Adair,D.andVamplew,
W.(1997).SportinAustralianHistory.Melbourne:OxfordUniversityPress.Cameron,
J.(1996).Trailblazers:WomenwhoManageNewZealandSport.SportsInclined:Christchurch,
N.Z.Comfort,
P.G.(2005).TheDirectoryofAcademicProgramsinSportManagement,Comfort,
P.G.(2005).DirectoryofUndergraduateProgramsinSportManagement,Chelladurai,
P.(2006).HumanResourcesinSportandRecreation.ChampaignIl:ics.Chelladurai,
P.(2005).anizationsforsportandphysicalactivity:Asystemsperspective,2nded.Scottsdale,AZ:bHathaway.Hernandes,
R.A.(2002).ManagingSportOrganizations.ChampaignIl:Humanics.Howard,
D.R.andCrompton,
J.L.(2004).FinancingSport.antown,
W.V.:Fitness 体育信息报导 53 InformationTechnology.Miller,
L.K.(1997).SportBusinessManagement.GaithersburgMaryland:AspenPublishers. Inc.Masteralexis,
L.P.,Barr,
C.A.andHums,
M.A.(1998).PrinciplesandPracticeofSport Management.GaithersburgMaryland:AspenPublishers.Inc.NationalAssociationforSportandPhysicalEducation/NorthAmericanSocietyforSport Management.(2000).Sportmanagementprogramstandardsandreviewprotocol.Reston,VA:Author. NationalAssociationforSportandPhysicalEducation/NorthAmericanSocietyforSportManagement.(2000).Sportmanagementprogramreviewregistry.Reston,VA:Author. Parks,
J.B.,Quarterman,J.andThibault,
L.(2007).ContemporarySportManagement,3rd.ed.ChampaignIl:Humanics. Masteralexis,Pike,
L.,Barr,
C.A.andHums,
M.A.(2005)PrinciplesandpracticeofsportmanagementBoston:JonesandBartlett Sharp,
L.A.,Moorman,
A.M.andClaussen,
C.L.(2007).SportLaw:AManagerialApproach.Scottsdale,AZ:bHathaway,Publishers. Shilbury,D.andDeane,
J.(2001).SportManagementinAustralia.AnOrganisationalOverview.Melbourne:StrategicSportManagement. Shilbury,
D.,Quick,S.andWesterbeek,
H.(1998).StrategicSportMarketing.Sydney:Allen&Unwin. Slack,T.andParent,
M.M.(2006).UnderstandingSportOrganisations.ChampaignIl:Humanics. Smith,A.andStewart,
B.(1999).SportsManagement.AGuidetoProfessionalPractice.Sydney:Allen&Unwin. Trenberth,L.andCollins,
C.(1999).SportBusinessManagementinNewZealand.PalmerstonNorth,NewZealand:TheDunmorePress. Vamplew,
W.,Moore,
K.,O’Hara,
J.Cashman,R.andJobling,
I.(Eds.).(1994).TheOxfordCompaniontoAustralianSport,2nded.Melbourne:OxfordUniversityPress. Watt,
D.C.(2003).SportsManagementandAdministration.London:E&FNSpon.3.系列丛书无
4.研讨会以及会议记录如需更多关于所有欧洲体育管理大会的会议记录,请直接咨询EASM有关如何购买这些出版物的信息。
54 2010年第1期 1993Groningen(荷兰)1994Florence(意大利)1995Budapest(匈牙利)1996Montpellier(法国)1997Glasgow(英国)1998Madeira(葡萄牙)1999Thessaloniki(希腊)2000SanMarino(圣马力诺共和国)2001Vitoria-Gasteiz(巴斯克,西班牙)2002Jyvaskyla(芬兰)2003Stockholm(瑞典)2004Ghent(比利时)2005Newcastle-Gateshead(英国)2006Nicosia(塞浦路斯)2007Turin(意大利)2008Heidelberg-Bayreuth(德国)2009Amsterdam(荷兰)北美体育管理协会(NASSM)的研讨会论文摘要包括文本版和电子版。
每本刊物通常包含超过100份研究及通过口头形式、墙报形式、座谈会形式、圆桌形式或学习组形式发表的学术报告摘要。
EarleF.Zeigler演说奖得主也在NASSM研讨会上发言。
而这些演说也刊登在《体育管理期刊》中。
5.资料库体育管理专家们都建议他们的学生和同事参考以下资料库:休息、旅游和体育实验室,基于康涅狄格大学,提供在线参考目录并被分为一系列次目录。
详细信息请参阅www.uconn.edu/schools/business.php;体育信息资源中心:体育、健身和相关领域信息/收集(www.sirc.ca/);SBRNet–体育经济研究网络。
包含国家体育产品协会(NSGA)关于市场的研究和美国商业部和不同体育管理部门的研究()。
其中涵盖的课题有体育产品工业、体育赞助和市场、广播、设施以及广播和新媒体。
欧洲体育管理项目资料库,大学和高等教育学院(www.aehesis.de)。
6.网络资源EuropeanAssociationforSportManagement(欧洲体育管理协会)NorthAmericanSocietyforSportManagement(北美体育管理协会)加拿大纽宾士域大学体育机能学院包含了NASSMListserve。
详细信息请联 体育信息报导 55 系:SPORTMGT@UNB.CASportManagementAssociationofAustraliaandNewZealand(澳洲和新西兰体育管理协 会).au/AustralianSportsCommission(澳洲体育委员会)www.ausport.gov.au/SPARC(SportandRecreationNewZealand),NZ(新西兰体育和娱乐).nz/AsianAssociationforSportManagement(亚洲体育管理协会) /200202/02/eng20020202_89801.shtml三、组织网络
1.国际层面目前在全球主要体育管理协会(欧洲体育管理协会、北美体育管理学会、澳洲和新西 兰体育管理协会和亚洲体育管理协会)中存在着一个正式的国际联盟(InternationalAlliance)。
该联盟每两年指定其中一个地区举办的研讨会作为国际联盟研讨会。
该联盟的目标是促进研究和教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及促进信息和有效管理实践的传播。
2.地区层面北美体育管理学会(NASSM)北美体育管理学会(NASSM)是最早的学术组织之
一,它的成立是为了满足体育管理专业人士在学术科学研究和专业准备方面独特的需要。
它成立于1985年,并在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召开了第一次研讨会。
自从成立以来,该组织在每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在美国或加拿大分别召开年会。
NASSM积极参与支持体育、休闲和娱乐等专业方面的工作。
“北美体育管理学会的主要目的是从理论和应用角度发展、促进并鼓励体育管理方面的学习、研究、学术作文以及专业发展”。
NASSM成员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包括体育市场、管理的未来走向、就业计划、管理能力、领导科学、体育和法律、人力管理、设施管理、组织结构、筹款以及解决矛盾”。
NASSM尽力支持并与有相似目的的地方、地区、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
另外,它还组织和管理相关会议以促进其目标。
1987年,第一版《体育管理期刊》出版,并逐渐提升了其地位和贡献。
目前,这本期刊以每年4期的频率在全球范围内发行。
2007年,该组织又出版了第二本刊物。
《体育管理教育期刊》是由该学会和国家体育和体育教育协会(NASPE)共同出版发行的。
在结合体育管理教育和传播体育管理课程、教材和教学的同时,《体育管理教育期刊》也将扩大教学法领域的知识结构。
NASSM的成员、代表大会以及学术项目的数量都将继续增长,而该组织也将成为其它体育管理专业组织的典范。
欧洲体育管理协会(EASM)EASM的目的是提供、促进和鼓励体育管理领域中学习、研究、学术论文以及专业的发展。
它于1993年成立于荷兰的格罗宁根,并于同年着手发行期刊。
该协会的办公地点位于Vierumäki的芬兰体育学院。
它为现有成员和即将加入的成员提供服务和信息,保持和 56 2010年第1期 发展各种与体育管理相关的项目(如AEHESIS和体育协调员),以及发展与国际组织之间的联系。
该协会的主要贡献为: •《欧洲体育管理季刊》,该期刊包含非常广泛的体育管理方面的课题,并确定实践应用和理论方面的平衡。
•,该网站包含所有该协会近期的活动信息以及欧洲区域的总体发展动向。
•EASM在线新闻,每两个月刊登在EASM的网站上。
•在欧洲不同国家举行年会。
这些研讨会为科学家和专业人士提供讨论该领域中基本问题和最新课题的最好机会。
在研讨会期间,欧洲层面的发展趋势以及举办地区和国家的体育、文化和工业的情况得到了特别的集中关注。
•一年一次的体育管理学生讨论发表会,该发表会为学生提供在国际组织工作、以及参与国际体育管理任务中的机会。
欧洲体育管理协会也与各体育产业和体育组织建立了稳定的联系。
因为这一原因,在过去几年中,参与欧洲体育管理年会的人数也不断增加。
这也起到促进交流、确认杰出实践和发现新问题的作用。
澳洲和新西兰体育管理协会(SMAANZ)澳洲和新西兰体育管理协会是一个区域性组织,它致力于加强和促进两国间的体育管理研究。
1995年,来自澳洲和新西兰大学体育管理专业的学者在澳洲墨尔本的迪肯大学的第一次研讨会上正式成立了该协会。
从此以后,该协会每年都将举行年会(通常在11月份)。
年会通常会吸引致力于对澳洲和新西兰最新课题进行研究的学者和专业人士。
该研讨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全球各大学和国家的代表。
自1998年以来,SMAANZ还出版了名为《体育管理回顾》的期刊,目前,该期刊以一年两次(五月和十一月)的频率出版。
《体育管理回顾》也发表来自当代学术代表以及国际研究人员的研究手稿。
SMAANZ致力于继续完善其宪章,以促进体育管理方面的学术探讨,以及为体育管理研究提供交流的途径。
近年来,SMAANZ的活动范围开始扩大,并已经超出原有的大学成员的范围。
亚洲体育管理协会(AASM)亚洲体育管理协会成立于2002年,其它一些协会也分别成立于印度、日本和韩国。
3.国家层面中国:中国体育管理协会法国:SocietéFrançaisedeManagementduSport希腊:希腊体育管理协会意大利:SIMS(SocietàItalianadiManagementdelloSport)日本:日本体育教育和体育管理学会 体育信息报导 57 韩国:韩国体育市场学院葡萄牙:APOGESD(AssociacaoPortuguesadeGestiondeDesporto)南非:南非体育管理学会西班牙:KAIT瑞典:瑞典体育管理协会瑞士:AssociationSuissedesmanagersdusport英国:英国体育管理学院
4.专业机构休闲、旅游和体育研究所(康涅狄格大学)是一所培训博士生的中心,它还设有一个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主要从事学术和市场方面的研究。
它还提供智库环境以寻找和交换想法和观点。
详情请参阅休息、旅游和体育网站www.uconn.edu/schools/business.php旅游和娱乐研究局-体育市场研究组(伊利诺伊大学)就体育项目和组织进行研究,并召开体育旅游市场研讨会以及通过网络传授课程指导。
www.kinrec.ilstu.edu/graduate/sport_management.shtml国际旅游研究学院(乔治华盛顿大学)对体育旅游领域进行研究,并召开体育旅游方面的国际研讨年会(TEAMS:体育旅游、项目和管理)。
www.gwu.edu/~iits体育市场研究学院(北科罗拉多大学)对体育赞助和市场方面进行研究,并提供商业咨询、召开讨论会以及出版技术性报告。
www.unco.edu/smri/安大略体育联盟为安大略体育协会和体育自愿者管理培训提供商业支持服务,并促进安大略省的加拿大国家教练证书项目的开展。
华沙体育市场中心(Lundquist商学院,俄勒冈大学)致力于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体育市场进行研究(也是指赞助、营业执照、交流、体育市场法、消费者行为)。
体育和休闲商业局(孟菲斯大学)提供:体育和休闲组织在教育、经验和分析需要领域中的专业支柱;开展专业讨论会;设计、执行和分析研究;发展和执行市场计划;以及为事件和设备管理提供支持。
umdrive.memphis.edu/g-HSS/Bureau/体育管理中心(Stillman商学院,西东大学)主持讲座、再教育和职业发展机会,并为纽约和新泽西城市区域的体育产业提供研究人员。
business.shu.edu/sports/programdescription.html欧洲和新西兰主要提供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体育管理研究大学:•BallaratUniversity–Ballarat,Victoria•DeakinUniversity–Melbourne,Victoria•CurtinUniversity–Perth,WesternAustralia•EdithCowanUniversity–Perth,WesternAustralia 58 2010年第1期 •GriffithUniversity–GoldCoast,Queensland•MasseyUniversity-Auckland,NewZealand.•SouthernCrossUniversity–Lismore,NSW•UniversityofCanberra–Canberra,ACT•UniversityofTechnologySydney–Sydney,NSW•UniversityofOtago-Otago,NewZealand•UNITECInstituteofTechnology–Auckland,NewZealand•VictoriaUniversityofTechnology-Melbourne,Victoria5.全球性专业学位课程MEMOS(MasterEuropéendeManagementdesOrganisationsSportives),详细信息请与JeanLoupChappelet,IDHEAP,RoutedeChavannes,Lausanne,Switzerland联系。
目前,在欧洲有超过200所大学提供专业或与教育结合的体育管理学位。
与此同时,许多欧洲国家政府机构也为来自体育联盟和俱乐部的体育志愿者提供课程和培训机会。
详情请参阅www.aehesis.de。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