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寄怀,·浙江潮责任编辑:范东升

写手 3
电话:0571-87055181电子信箱:lybcqgf@ 122022年4月 日
3 □潘江涛 清明寄怀
春日的烟雨,打湿了古老的清明。
犹如一个亘古不变的约定,春天绵长的雨季带来年年清明的讯息。
清明是个节气,天清地明,桃李繁华;清明更是个节日,哀思如潮,慎终追远。
每年清明,急急赶回,不为踏青赏景,只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给亡灵添一把土,点一炷香,念一念心中的忧伤。
婺江,自磐安龙鸟尖发轫,一路向西——汨汨渗透,欢快穿越,虚心接纳,慷慨沉淀……当她慢悠悠流经老家潘庄时,犹如女大十八变,已然鲜亮丰盈,岸阔水深,直奔东阳横锦水库。
水乡有乐趣,也有不少难处。
因为村里所有田地几乎都在溪对岸,下地耕作,运肥挑粮,都得蹚水过溪。
遇到寒冬腊月或者春汛夏洪,更是不便。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村里决定建造一座长80米、宽10米的石拱桥。
这对一个只有百来户三百来人的小村来说,又谈何容易。
好在当年所有田地都已责任到人,家家户户增产又增收,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还是很快动工兴建。
腊月廿
七,眼见最后一跨石拱就要合拢,大伙儿铆足干劲,想赶在天黑前收工,安安心心地过个快乐年。
就在最后一车水泥浆倒灌下去时,支撑石拱的柱子突然“咔嚓”一声,随即传来一阵骇人的巨响,整座石拱顿时劈头盖脑地塌了下去,27条正在拱顶施工的生命瞬间7死20伤……山呜 咽,水咆啸,村静寂,人悲哀。
坍塌事件发生在1983年2月9日傍 晚。
谁都知晓,这是一次重大安全事故。
要是发生在当下,“责任追究”是免不了的。
但在当年,不要说“追责”,就连对死去的人说句公道话都不曾有过。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村民化悲痛为力量,重新设计施工,两年后“蟠溪桥”终于建成通车。

壬寅年春节,我回老家走亲访友,又一次路过蟠溪桥。
掐指一算,那次事故已整整过去39年了。
39年不长。
但如果按传统说法,20年算是一代,那么39年将近两代人,当年参与建桥的村民说不定大多已不在人世了。
即便健在,39年也足以让一些人忘记另一些人。
我是村里最早因读书而改变命运的人,忽然觉得有必要给他们写点文字。
然而,回首往事,不要说具体细节,即便是献出生命的7位前辈,我有3位怎么也想不起来。
无奈之下,只能给村里的同辈或相熟的长辈打电话,企盼给我一个惊喜。
却不承想,他们居然和我一样,不是漏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没有一人是“一口清”的。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当名字核对无误,内心竟然如释重负——不是想把他们刻在心里,而是赶紧找来纸笔,认真记录下来:村支部书记潘求林、村妇女主任潘秀香,还有村民潘华岩、潘联岩、潘义福、潘生 庆、潘锡全。
俗话说,亲不过三代。
他们不是我亲 戚,却是我的父辈,是看着我长大的。
忘记他们,是有辱读书人尊严的。
我是1982年9月跳出“农门”,去杭州求学的。
腊月二十
七,学校放假,恰好回家过年。
家中老屋距建桥工地不远,猛然听见那一声巨响,我即刻冲出家门。
因为是头一回目睹那惨烈的现场,虽说心中发悚,但不知哪来的勇气,竟然不顾浑身血污,把一个个死伤人员抬上车,又一路护送到30公里外的安文人民医院。
他们是集体下葬的,埋在一个土名叫“涂塘”的山岙里。
有时候,趁给祖辈扫墓 的间隙,我会顺便去看看他们。
站在坟前,翘首眺望,虽看不到平直宽敞的蟠溪桥,却听得清哗哗流淌的蟠溪水。
坟茔也是会老的。
刚筑的新坟,没过几年,看上去就很旧了。
人们通常把土坟称为老坟。
年复一年,那7座坟茔的新土,不全是他们后代添加的。
屈指数数,添加的新土不会少于二三十回,却依然难掩老相。
蟠溪桥是出门回家的必经之地。
下车步行,既可俯视平缓流淌的清澈溪水,还可读一读桥廊上的诗句:“七烈捐躯天地暗,廿郎洒血日月寒,拂尘挥泪重振臂,众志国援玉栏杆。
”心中便难免生发一些感慨。
人说,草木一秋,人生一世。
然而,草木叶子枯掉了,来年又滋滋生长,而我们死去被埋进土里后,却无法重新钻出地面再昂然活一遍。
没有人可以看遍繁花、阅尽 冬雪,所有的四季终将从我们眼前到来又远逝,空余一腔落寞。
就像我的爸爸和妈妈,多年前就埋在距那7座坟茔不远的坡地里,低矮的坟头也已长满凄凄荒草。

往事如烟,无语凝噎。
我不敢肯定,我爸爸也是建桥“功臣”。
就在发生事故的前几分钟,他还在拱顶作业,因为“内急”,才躲过一劫。
听我哥哥说,蟠溪桥重建的那两年,一家人节衣缩食,每年捐款都在5000元以上。
钱虽不多,却是妈妈一勺一勺喂出来的毛猪钱。
有一次,爸爸听说我想去看看那7座坟茔,就像看他的生死兄弟一样,一个劲地说“好好好”,那开心的样子,就像见着久别的亲人。
他带上扫墓器具,主动陪我前往,一一指认,再给他们添上新土,插起纸幡。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
如今,爸爸离世也已整整十年了,4月9日是他的忌日。
思念像汨汨流淌的泉水。
亲人的音容笑貌,昨夜还蹒跚地走进梦境,今晨却躲藏在一抔黄土之中。
这种相对,近在咫尺,却苍茫遥远。
“又是一度清明至,道路泥泞人伤悲。
死者魂魄已飞散,人作古黄土葬埋。
老天有情雨作泪,墓前祭古酒一杯。
凄雨和泪悲肠断,活者常为此节哀。
”民间流传的《清明吟》,到底吟出了生者的幽幽思绪和淡淡哀愁。
清明,是个沉重、肃穆、庄严的节日。
面对死,我们更应知道该如何地生,少些遗憾,少些悔恨——常回家看看,为的是让自己不忘农民后代,要尽心竭力报效桑梓;到烈士陵园走走,为的是让自己懂得珍惜,珍惜这份工作,珍惜这个职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夜半挑灯,为的是通过读书借来思想的闪电,照亮人生道路,用知识钥匙开启丰富的精神宝库。
命若流星,而文字不老。
年年有清明,清明年年好。
天已放睛,清明的天空依然清明,清明的我们则更接近清明! □陈荣高 三衢山的华丽蜕变 位于浙江衢州常山县的三衢山造型奇特、层次感强、变化无穷,是一座神秘的山,一座鬼斧神工的山,一座大自然的迷宫。
三衢山岩石奇形怪状,或为凌厉的刀山,或为峻峭的险崖,山道曲折盘旋,稍不留神便令你不分东西南北了。
十二生肖石景园,生肖禽兽应有尽有、神形兼备、妙趣横生,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时辰生肖。
山貌地形卦象与八卦图又何等相似,天工造化令人啧啧称奇,自从盘古开天地,也只有三皇五帝之首伏羲能画出这种神奇。
中国的道教是地道的本土宗教。
借重三衢山这一独特的地貌背景,弘扬和传承以易经为渊源的道教文化显得非常有意义。
中国文化就是从有神论演变为哲学,再发展到科学。
发展旅游业也需要创造性地做强做大,同质化的发展往往会自相残杀。
《周易》是充满辩证智慧的哲学著作,受到历代哲学家的重视,不少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都从《周易》中汲取思想营养,锻炼自己的辩证思维。
可以说,周易的身影无处不在,踪迹无处不有。
三衢山孕育了丰富的人文景观。
《隋志》记载:“昔有洪水自顶暴出,界兹山为三道,故谓三衢。
”这个道,就是道生一的道,三生万物的道,衢与道自古有渊源。
唐《元和郡志》记载:“州有三衢山,故取其名。
”并记载了尉迟公建城以三衢山命名“衢州”的历史,后人称三衢山为衢州的母亲山,将尉迟公奉为山神爷。
北宋名臣赵抃刚正不阿、嫉 恶如仇,为世人称道。
告老还乡时“一琴一鹤”相伴,两袖清风,被传为佳话。
位于三衢山西坡的“赵公岩”是赵抃年轻时避难读书之地,后人自发到此洞焚香、敬拜,以颂其德。
南宋高宗皇帝赵构将临安城嘉会门南的千亩良田划拨为皇家籍田,也就是现在八卦田的位置。
宋高宗在这里举行了非常隆重的籍田礼,即亲耕礼。
意指天子身为九五至尊,也要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
作为“两浙首站、八省通衢”常山的官府,想必应该是第一时间响应。
孔子第48代裔孙孔端友,负着孔子和孔子夫人的楷木像,离开山东曲阜,南迁衢州,不仅仅只为建个孔氏家庙,是否为寻找三衢山的祖师爷而来,这也是一个谜。
怎样打好周易八卦牌?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更需要深入细致的调查和论证。
可以在三衢山上寻找一方位,建一个画卦台和八卦亭,周边布设一幅大自然的易学画卷,如石林里的八卦图案、十二生肖等。
也可以与宋画艺术写生融为一体,以充分展示石林奇观,作为艺术的殿堂。
在三衢山石林入口处,建一个南方最大的伏羲庙,庙内上中下殿各置伏羲、周文王、孔子木雕塑像,也请历代名士进庙陪伴。
同时创设易经博物馆,弘扬传承六十四卦。
三衢山位于常山县辉埠镇境内,面积为11.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518.8米。
三衢山4A级石林景区如何从冷落中崛起,向新时代5A级大景区迈进,值得我们思索。
青山晨韵 汤青摄 □王玉初 被鸟儿叫醒的幸福 我住的小区有点老旧,但地段不错。
日常生活里,妻子时有抱怨,因为不时有楼上的小孩子拍球吵闹,有人随意停车造成堵路,甚至有人随意丢垃圾……反正,小城里老旧小区有的毛病这儿都有。
我们一度想换房,但因小区的学区不错,便一直忍耐着。
朋友来访,我去楼下接他。
没等我们开始叙旧,他就由衷地赞叹:“这里的环境太好了。
”小区栽种的桂花树已有20多年了,桂花香已深入骨髓;小区的楼下就有一个小菜市场,早餐应有尽有,还有诊所、修理店、美发店等。
在朋友的眼中,这里虽有些许的吵闹,却正是人间烟火味,生活极为便利。
而我,对朋友的赞叹并没有太在意。
春天,小区的桂花树长得特别茂盛, 绿树成荫,吸引来了许多我叫不上名的鸟儿。
它们在树丛间跳跃、欢闹、架窝、繁衍。
无聊时,站在阳台,欣赏花盒里的花儿次第开放,听着楼下树丛中鸟儿欢快地呼朋引伴,着实有几分惬意。
天一放亮,安静了一个晚上的鸟儿,飞到阳台的花丛中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可由于我们经常晚睡,早晨仍沉醉于春困之中,被鸟儿一吵,春睡的美妙全无了,顿生几分恼人之气。
为了不被鸟儿吵醒,我想要驱赶鸟儿,但发现那是一种徒劳。
我还想,是不是换个隔音效果更好的窗帘。
朋友听后,哈哈一笑:“我帮你出个主意吧,完全不用驱赶鸟儿,也不用换窗帘。
” “还有这等好事?”我赶紧求教。
“有人说,人生中最要紧的是三件事:运动、读书、早睡。
你把晚上看书的最后一个小时移到第二天早晨来,那样就可早睡一小时,第二天清晨,鸟儿鸣叫时,你正好睡够了春觉。
此时,你的精神已饱满,鸟儿的鸣叫不再是吵闹,而是一曲曲动人的春之歌。
你再用这一小时来阅读,相信收获会更多。
”朋友细讲了他的妙招。
我点头称是,并且尝试了一番。
果真,朋友的妙招灵验了——睡足后,被鸟儿叫醒,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没想到却是人家梦寐以求的稀罕物;你嫌弃的东西,有时只要换个角度或时间,就会秒变生活的幸福之泉。
□王晓宇 破解中年困局 有人说,中年是一个无解的困局,往后看,最美的风景早已走过;往前看,日暮苍山,景色虽美,但毕竟心中忐忑。
许多事情再也无法掌控自如,白发多了,皱纹多了;睡眠少了,饮食少了;夜里想睡,却翻来覆去,躺着睡不着;白天想做事,怎奈精力无法集中,坐着打盹。
风花雪月,那是年轻人的事儿;云淡风轻,那是老年人的功力。
热衷于交际,人家说你不够沉稳;沉默安静,人家说你故作高深。
穿得时尚点,人家说有想法儿;穿得朴素点,人家说你跟不上趟,落伍了。
偶尔任性,只怕会被一堆白眼淹没,一把年纪了,哪有资格出圈?上有老,下有小,本就一身的疲惫,更何况行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僻处,一颗心何以安放? 人到中年,真的如此不堪吗?破解这场困局的钥匙,其实就拿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只有从这场困局中解 脱,才会发现中年亦有好风景。
中年的人生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 新的境界和意趣慢慢呈现出来,冷静、睿智、沉稳、豁达,不温不火,冷暖相宜,就好比煮茶或熬汤,火候不够,时间不够,这境界恐怕再难呈现。
中年时光,人生该经历的事情大多已经历过,一颗心在尘世中千回百转,浮浮沉沉,早已不会再抱着爱情不撒手,知道爱情不是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而是汤汤水水的相依为命;早已不会和名利纠缠不清,知道名利不过是身外之物,到头来,谁还不是“荒冢一堆草没了”。
人生就是一个圆,兜兜转转,最终又回到原点。
站在峰巅,会看到远处还有更高的山峰;跌落低谷,谷中也有不一样的风景,平平淡淡才是中年的本来模样。
活得不明白的人,变成了“中年油腻男”和“中年庸俗女”;活得明白的人,知道什么该拿起,什么该放下,一旦懂得和明白, 中年困局迎刃而解。
所谓的困局,不是别人把你困住了, 而是自己把自己困住了。
许多事情何不尝试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和理解呢?白发是岁月的见证,皱纹是时光的痕迹,岁月馈赠白发和皱纹给我们,也馈赠睿智和从容给我们。
中年繁杂,上有老,下有小,这何尝不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上有老可承欢膝下,下有小可享天伦,就算累,也累得心甘情愿。
人生就是这样,每走一步都有不同的风景,每走一步,都是第一次,都有全新体验。
中年亦是如此,就如一杯好茶,需要慢慢喝,慢慢品,才会品出不一样的滋味。
有人说,中年人都是经历了马拉松的优质选手,具备跑完全程的潜能。
而我想说,中年人,都是长途跋涉归来的旅人,看过沿途风景,阅尽世间繁华,懂得孰轻孰重,懂得删繁就简,安享人生快乐美好。
□游宇明 那条被你漠视的捷径 高圆圆曾主演过《倚天屠龙记》《青红》《单身男女》《一生一世》等影响较广的影视剧,圈内圈外都有良好的口碑。
她曾应许知远之约做了一个访谈,其中提到自己早年对网络舆论的过分在意,最后总结了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捷径是认清自己。
听了她的总结,我脑子里蹦出的一个句子是:真理至简。
什么是捷径呢?笼统地说就是最节约人生成本的做事方式。
邻家的妹妹认识某文学杂志编辑,天天套近乎,总想在上面发个组诗什么的,有人认为这是捷径;城市要新开马路,总投资超过10亿,某商人为了揽取工程,不是给这个打电话便是给那个送礼,有人觉得此举也是捷径;在事业单位工作想弄个职称,别人用心做课题、写论文,某君热衷于花钱买版面,希望在出“成果”上插队,他肯定也感觉自己走的是捷径,只是这样的捷径几乎都是见光死的,盖子未揭开之前也许偶尔会占点小便宜,最后必然付出巨大的代价。
做事之前,认清自己才是最根本的。
你要认识自己的潜力。
世间完全没有优势的人很少,许多时候,只是我们没有认识到而已。
38岁的鲁迅应钱玄同之约写出轰动文坛的《狂人日 记》时,他并没有想过当作家,更没想到会成为民国文坛领袖,但人家的“内才”在那里,只要激发一下,便可喷薄而出。
鲁迅后来明白了自己所具的优势,写作“一发而不可收”,短短时间便名满天下。
假若他不懂得发掘自己的潜力,后来的文学成就完全不可想象。
你得知晓自己的劣势。
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如人的一面,有时是长得不如别人漂亮,有时是性格不像别人温和,有时是家境比不上他人殷实,有时是所受教育无法与他人抗衡……硬拼吗?那只能证明一个人的愚蠢。
聪明的人懂得迂回行进。
做影视演员比较看重外貌、气质,当作家无论长什么样都没关系;做老师需要好脾气,从事IT设计可以不必那么看重;闯生意场需要雄厚的资金,去大公司当个白领什么的不要太多投入;出身名校最初找工作可能得点好处,没有此种幸运只要在才华上使劲,老天终将不负。
一个人不明白自己的劣势,就不会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也不可能充分发挥出优势。
你一定要头顶梦想。
人最怕的是没有相对长远的目标,风将自己吹向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那样,你再有某方面的潜力,最后也只能长出一枝平庸至极的狗尾巴草。
胸怀远方,一步一步向目标推进,路途再远也有抵 达至少是接近之日。
曾国藩当年深怀澄清天下之志,为此,他做京官不让自己一日闲过,白天认真办理公事,晚上读书、自省;后来办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他招兵筹饷,每个细节都不含糊,一个个地方扫过去,终于成就大业。
假若不是年轻时就立志,他能抵达如此的人生境界吗? 人生数十年,只要做事,就会遇到各种危难,我们可以将自我造成的麻烦减少到最低程度,却无法阻止客观环境给予的种种风雨。
面对意想不到的挫折,你得去硬挺,去承载,去超越。
司马迁当年替好友李陵投降匈奴辩护,被实施宫刑,这对男人是奇耻大辱,他有理由死一百遍、一千遍,可他最后还是忍辱含垢活了下来,写就《史记》,让自己的名字长久闪耀在时间的星空。
世间最难做的事是认清自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为“当局”,我们的感情、理性容易被某些教条带偏,以至干了许多糊涂事还不知道;世间最值得做的事也是认清自己,认清了自己,等于扫清了前进路上的众多地雷,等于拥有了一把打开灵魂天窗的钥匙,等于获取了“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的定力……人生有了这样的高度,捷径自然无所不至,成功也会不请自来。
□周云龙 “天气预报”节目的困惑 电视频道上,曾经有一档节目,收视率连年居高不下,你猜是什么? 综艺类?民生类?监督类?影视剧?——都不是。
意外吧?它是天气预报,一度占据电视栏目群的收视高点。
想当年,在每天琢磨收视率的年代,好多电视人是不服的:天气预报,为什么?凭什么? 如今,还有谁等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欲知近期天气,打开手机,随时可见。
假如不是听到天气预报的一段插曲,我真的忽略了它在电视上的存在。
朋友在电视台负责节目编排。
新年总有新节目,电视走下坡路了,节目该做还得做,该播还得播,一拨电视老人嗷嗷待哺呢。
有人提议,天气预报可有可无,每天接收、审看、上传,都要专人负责,可以去掉,不如省点时间,播出自办专题。
众皆称好。
节目编排上报送审后,据说气象 部门立即有了“应急反应”,对方希望电视台能继续播出天气预报。
因为他们制作部门的主要职能就是全年制作播出天气预报。
一个频道弃播,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节目如果最终不能落地,上级划拨的经费就可能削减,人员可能要分流。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气象台有一流演播室,有一批气象主播,节目如果不再在电视频道上播出,主播哪里还有机会登台亮相?电视台的朋友接到对方招呼,立即露出理解的微笑——“难兄难弟”式的苦笑:节目事小,饭碗为大。
现在,从电视上获取天气预报信息的人很少了,气象台站还在一如既往地制作推送,电视台也在按部就班地全天候播出。
在信息、资讯的供给侧,从业者更多关注的是眼前的利益得失,而未顾及接收侧用户的真实诉求,未有超越自身困境的长远考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各类信息、资讯的采集者、生产者、提供者,电 视台,还有气象台都置身于越来越尴尬的困境,收看平台丰富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化了,然而相当多的从业者还滞留在原先的赛道上,是坚守初心,还是执迷不悟?今天的彼此“补台”,或许预示着明天的相互“拆台”。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他们正沦为新媒体时代的一群“难兄难弟”。
新媒体时代的“难兄难弟”,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困难,同一个纠结,而困难困难,“困”在旧思路上总是“难”。
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面对此起彼伏的难关,如何突围、破圈、闯关?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不能总期待个体背负压力去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跳槽、辞职),不能总以个体逃离体制、背叛体制为代价。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是古人欣赏的“为将之道”,“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而在今天的职场上,制度设计者、一线管理者太有定力,或许不是幸事。

标签: #特效 #图片 #在线视频 #凉皮 #快手 #大小便 #免费网站 #网络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