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5日
评论
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3版
惩戒不等于体罚□李镇西
禹天建/绘
近日,《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
出台,其中规定:“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
教学秩序的学生,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
者适当惩戒;情节严重的,视情节给予处
分。
学校的惩戒规定应当向学生公开。
” 不
少人因此欢呼“惩戒权重返教 育”,但他们似乎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 直接把“惩戒”等同于“体罚”来欢呼。
对此,我万万不敢苟同。
说“教育惩戒”前,我想先说说“教育 惩罚”。
许多教育者,包括教育行政部门 一直讳言“教育惩罚”。
为了避开“惩罚” 一词,便选择了“惩戒”。
其实“,惩罚”和 “惩戒”是同义词。
当然,在实际运用中, “惩罚”的程度显然重于“惩戒”。
如果 “惩罚”是教育允许且必需的,那“教育惩 戒”自然也就无可指责;如果“惩罚”包含 “体罚”的赞成者动辄喜欢用国外 体罚但并不必然,那么“教育惩戒”自然
“经验”说事。
但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包 也不完全等同于“体罚”。
括发达国家,教育体罚并非主流。
比如 需要强调的是,教育离不开惩罚,关于惩戒与体罚的区别,日本有明确规 但不管怎样惩罚,都不能体罚。
定。
日本《学校教育法》总则第11条明 也许有人会感到不解:既然是“惩文规定“:校长和教师,根据教育需要,可 罚”,怎么不包括“体罚”?“体罚”不是按照文部科学省的相关规定,对学生进 “教育惩罚”的一种吗? 行惩戒,但不允许体罚。
”教师的惩戒行 这真是一种误解。
何为“惩罚”?《现为是否属于体罚,需要根据学生年龄、健 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惩罚,严厉地处康、身心成长状况以及该惩戒行为的场 罚。
”那什么叫“处罚”“?处罚:使犯错误或所、时间、环境、形式等综合判定。
犯罪的人受到政治或经济上的损失而有 我理解的“教育惩戒”,是对不良行 所警戒。
”注意,“有所警戒”——正是在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既可以体现在精 这里“,惩罚”和“惩戒”具有相通的内涵。
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
但我认 而何为“体罚”“?体罚:用罚站、罚跪、打手为,能够不用惩罚(惩戒)最好不用;不 心等方式处罚儿童的错误教育方法。
”用惩罚(惩戒)而到达教育的效果,是最 可见,“体罚”从词义上讲,排除在理想的教育;如果非用不可,一定要谨 “惩罚”之外。
只不过现在许多人一提慎有度。
现在的问题是,不但长期以来 到“惩罚”,总想到“体罚”,这是对“惩人们不敢提教育惩罚(惩戒),就算提 罚”一词在理解上的泛化。
了,也缺乏具体有效的操作办法。
因 此,我们需要研究探索,如何避免体罚却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惩戒? 关于“教育惩罚”的方式,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词典》这样解释:“对个人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
主要方式有:表示否定的语气与表情、口头批评、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处分等。
”面对今天的教育现实,这些教育惩罚方式显然远远不够。
因此,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采用以下惩罚(惩戒)方式:第
一,班级扣操行分;第
二,学校纪律处分;第
三,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请出教室单独教育;第
四,学校设立禁闭室,让严重违纪的学生闭门思过;第
五,剥夺犯错误学生的荣誉、让他失去某些特殊的待遇等;第
六,以某些“补偿性行为”挽回所造成的损失;第
七,规定参加必要适量的学校或社区劳动。
另外,我特别建议在学校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校园警察制度,在学校配备警察(不是一般的保安),对个别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校园暴力实施者,或轻微违法学生,施以法律强制措施。
最后,我还要强调,无论怎样惩戒,都不能伤害学生身体,也不能侮辱学生人格——惩戒肯定也必须触及和震动心灵,但这与侮辱人格不是一回事。
同时,无论怎样惩戒,都应该与说服教育相结合。
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而且必须为自己的错误付出必要代价,这种惩戒才是有效的。
教育惩罚(惩戒)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正如以主张教育惩罚著称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他。
”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教科院) 争鸣 家校合育 不能跑偏 □杜建锋 这几天,家住广东省东莞市的王先生又被儿子的班主任叫到学校接受批评。
开学才一个多月,这已经不是第二次了。
上次开家长会,班主任和数学老师当众批评的情景,至今让他难以释怀。
像王先生这样,在家长会上被教师当众批评的家长恐怕不在少数。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多少明白教师批评王先生的用心,是想让家长把压力加倍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改掉坏毛病,从此努力学习。
可这样的教育方法,实在不值得效仿,也会让本该配合默契的家校合育跑偏。
学生成长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效果,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才能起到良好效果,仅有学校教育而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教育的结果往往不如人意,所谓“五加二等于零”就是这个道理。
学校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长也需要教师的尽心尽力,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完成孩子的教育任务。
从教育分工看,教师与家长各有各的角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与做人的道理,家长的任务则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正是如此,教师与家长必须正视各自的角色分工,比如检查作业是教师的职责而非家长的任务,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把检查作业交给家长。
从本质上讲,这是教育角色的错位,往小处说是教师的不作为、乱作为,往大处说是学校教育的失职和家校合育的跑偏。
而在教育实践中,家校合育跑偏现象时有发生。
前段时间,江苏省南京市某中学让家长值早班、替监考、值晚自习等,深度介入学校教育,几乎把教师的工作都干了,学校美其名曰“家校合作”,鼓吹形成了家校办学合力。
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浪费了家长的时间和精力,让教师养成了懒惰的习惯,更是模糊了教育权责的边界。
事实上,教师之所以敢于直接批评家长和让家长承担与其角色不相符合的任务,许多时候是摸透了家长爱护孩子的心理,“你的孩子在我的班上,你怎敢不听从我的安排?我批评你是为了你的孩子好,你怎么还有意见?” 在这种情形下,孩子成为教师手中的“人质”,家长只能“低下头来”,任由教师批评和安排,如此家校合育,岂不偏离了轨道?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锐评 消除“大班额”,不能忽略“大规模” □李福忠 最近,河北省和青海省分别出台文件,提出要下大力气消除“大班额”。
如何消除“大班额”?河北省和青海省的重要举措是“新建和改扩建校园校舍”。
抛开其他因素的影响,是不是新建和改扩建校园校舍就能有效消除“大班额”?恐怕不一定。
对于校园校舍,什么情况下新建,什么情况下改扩建,应当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严格实施。
以完全小学为例,办学理想规模的上限是:农村完全小学最大规模24班、1080人,城市完全小学最大规模30班、1350人。
在解决“大班额”问题时,许多地方政府主张改扩建学校,却很少新建学校,主要是因为改扩建比“白手起家”节省资金,从而忽视了国家的建校标准。
因此,当下许多城镇中小学,不仅存在“大班额”问题,还同时存在“大规模”问题。
几年前,我曾参观了一所位于县城的中心小学,班容量达70多人,在校生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办学理想规模的上限。
为了解决“大班额”问题,当 地政府决定在原址扩建校舍。
学校扩建后,能容纳60个教学班,“大班额”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
但好景不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学生流向县城,但县城只有这所中心小学,虽然学校根据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制定了严格的入学条件,但学生还是源源不断地涌入。
如今,这所学校每个年级平均有8个班,最多的年级有12个班,班级人数在60人以上,在校生近4000人。
须知,“大班额”问题影响教育发展,不利于学生成长,而“大规模”问题对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危害同样不可小觑。
一是学校难管理,安全隐患大。
上学、课间、放学、集体活动时,学校领导、值周教师、班主任如履薄冰,生怕学生出现什么闪失。
即便如此,安全事故还是时有发生。
可以说,凡是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学校,规模过大都是元凶。
二是生均占地面积不足、活动场地不够。
改扩建学校,政府最关心的是把楼建大,能容纳更多学生上课,而活动场地往往没有增大。
于是,许多几千人规模的学校,操场却是微型的, 只能划出200米跑道,全校学生一起做操都容纳不了,还要把部分班级“分流”到其他窄小的空地去。
三是专业教室不够。
学生猛增,为了保证学生有教室上课,学校只能把专业教室改造成普通教室,就顾不上专业教室的有无和使用了。
四是就近入学成了一句空话。
学校建大了,服务半径跟着增大,就近入学也就不近了。
五是不利于学生成长。
一所学校的教育资源有限,学生越多,摊到每个学生的资源就越少,必然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因此,如果现有学校存在“大班额”问题,在校生人数也超过了办学理想规模的上限,甚至已达到两三千人,那就不适合改扩建,而是应当新建一所或几所学校进行合理分流。
希望各地政府摒弃“省钱思维”,在解决“大班额”问题时,千万不要忽略了“大规模”问题,否则老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又出现了新问题。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平泉县县城学区中心校) 抓安全不能靠文件转发 □王红臣 近日,河南省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学生踩踏事故引发公众关切,经初步查明,事故发生原因是课间时间较短,学生集中上厕所,因为拥挤导致踩踏。
然而这只是引发事故的导火索,最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对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漠视。
平时,各级各部门抓安全教育只是停留在文件的多次转发、传递阶段,基层单位不愿抓落实、难以抓落实或落实不到位,采用敷衍塞责的态度。
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既与“软件”有关,也与“硬件”脱不了干系。
以河南省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学生踩踏事故为例,有几点因素值得关注:月考有没必要,考试之前是否考虑到学生安全问题,各班是否讲过必要的考试注意事项,厕所的规模大小是否与学生数量相匹配,平常的防踩踏安全演练是否“真刀真枪”……每一项、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必须扎扎 实实地实施好、落实好。
不可否认,有些学校规模过大、学 生数量过多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短时间无法改变,有些必要的物防、技防设施囿于条件限制,也难以立马实施,但“人防”却最容易做到,也最应该做好。
特别是针对学生安全教育的各类演练活动,要不折不扣地贯彻好、落实好,要把相关的安全知识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讲清楚说明白,让学生真正地入脑入心,增强必要的“免疫力”。
然而,目前有关安全演练的通知文件雪片式飞向各中小学,但真正按要求做的学校却少之又少。
功利主义教育观是最重要原因。
许多学校和教师认为,演练这样的活动是在做“无用功”,耽误了教学时间,因此不屑做、不愿做。
即使做了,也不过是摆摆架子,走走过场,拍个照片发给上级相关部门。
如果仔细观察各校公布的演练照片,学生许多动作都做 不到位,难以起到教育作用。
其实,许多主管部门对这种情况并 非不知情,而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因为大多抱着侥幸心理,从未采取过主动措施,更没有到基层做切切实实的调研或督导,致使“作秀”之风盛行。
更有甚者,从网上下载演练照片,进行必要的剪切后应付上级检查。
既然上级部门通过下发文件强调安全教育重要性,基层单位就用文件回复所进行的教育,因此安全教育就成了文件的简单传递,大家都求得清闲,学生不出事才怪? 缺乏必要的演练器材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有些设备,学校由于资金有限,不愿买,上面又不给配,但是,演练没有道具怎么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演练设备,教师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陪着学校和相关部门“演戏”了。
以文件传递文件的安全教育,不出事便罢,一旦出问题,不管是谁,该担的责任还是要担,谁也推脱不了。
希望有关部门改变安全教育的“虚架子”,多一些责任意识,少一些侥幸心理,真正能够做到“以生为本”。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马埠初级中学) 主编:冯永亮电话:010-82296740投稿邮箱:美编:孙东电话:010-82296729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纵横谈 教育需要安静 □王春娇 近年来,教育界很忙。
忙着更新教育观念,怕跟不上潮流;忙着参加各种培训,怕自己的“一桶水”不够用;忙着应对各种检查,怕自己没做好拖了后腿……然而,热闹的背后,是教师个体的疲于应付和不断的抱怨。
什么时候,教育能安静下来,让教师安静地上课,让学生安静地学习? 缤纷的教育理念让教师难以安静。
近年来,各种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各路专家赤膊上阵,争夺理论高地,谁都自认是真理,谁都不服谁。
可怜的教师,左看右看,不知该听谁信谁。
其实,教育理念无论多么光怪陆离,其核心始终不变:教育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明白:无论是生命教育还是快乐教育,无论是沉淀千年的教育理念还是最新的教育理念,只要能将学生培养成会做人做事的人,就是好的教育!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可争论?最好的方式是,埋头走自己的路,让事实说话,也让教育环境安静些! 繁重的培训任务让教师难以安静。
教育管理者要提高管理水平,教师要提高专业能力,培训必不可少,关键是给教师提供真正需要的培训。
按照目前的培训层级看,有国培、省培和地方培训;按照培训类别看,大致有这样几类:学校管理人员提高培训,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培训,班主任培训等。
然而,有些学校管理者参加了不少培训,甚至连国门也出了,但其管理的学校并没有多大的进步和改变;还有些教师,年年培训,年年涛声依旧。
举办一场培训所付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不小,为什么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 首先是培训宗旨变了味,比如,有些培训对参训对象没有要求,只要有人参加就行;其次是培训内容高大上,不接地气,项目动辄“国际”,形式动辄“高端”,专家动辄“国内外知名”,甚是吓人,然而满座培训之人,不过是乡村小学校长;其三是培训重形式不重实质,有些培训只是想出了一些名目,但还没想清楚做什么、怎么做、做成怎样,就急急忙忙地下发通知,至于如何操作就不管了……这样的培训,能给教师留下什么? 各种各样的任务和责任让教师难以安静。
一位熟悉的校长向我透露,一年到头,学校要迎检的项目如下:卫生检查、消防检查、校安检查、两基检查、常规检查、扶智检查……不一而足,而教师穷于应付的是哪些?简单罗列如下:年头忙绩效,年中忙职称,年末忙考核;一年到头忙论文,忙比赛,忙课改;甚至学校的各种迎检工作也要教师参与。
至于责任,感觉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了:课堂上需要教师是能人,无所不知;课外需要教师是圣人,无不良嗜好;学生有危险,教师要变身警察或医生……我只想说,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如果把其他任务和责任强加于教师身上,那么,教师还有多少精力做教育?如果教师连教育都没法做了,那么,教育的宗旨要还是不要? 所以,唯有让教师归于初心,学校才能归于宁静,教育才能归于安静! (作者单位系海南省保亭县教育研训中心) 征稿 【纵横谈】宏观阐述教育现状、教育问题。
对教育趋势和重大教育问题进行评论。
1200-1500字。
【争鸣】针对热门事件、热点话题,进行观点交锋。
注重通过说理进行辩论。
800-1000字。
【局内人】教师评教师、谈教师的事。
1200-1500字。
【教育之怪现状】教育领域的各种怪事、奇事,重在描述,可以不议。
1200-1500字。
【画说】选择热点教育新闻,配以漫画,并进行精练点评。
邮箱:联系方式:010-82296740(来稿请注明栏目名称)
学校的惩戒规定应当向学生公开。
” 不
少人因此欢呼“惩戒权重返教 育”,但他们似乎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 直接把“惩戒”等同于“体罚”来欢呼。
对此,我万万不敢苟同。
说“教育惩戒”前,我想先说说“教育 惩罚”。
许多教育者,包括教育行政部门 一直讳言“教育惩罚”。
为了避开“惩罚” 一词,便选择了“惩戒”。
其实“,惩罚”和 “惩戒”是同义词。
当然,在实际运用中, “惩罚”的程度显然重于“惩戒”。
如果 “惩罚”是教育允许且必需的,那“教育惩 戒”自然也就无可指责;如果“惩罚”包含 “体罚”的赞成者动辄喜欢用国外 体罚但并不必然,那么“教育惩戒”自然
“经验”说事。
但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包 也不完全等同于“体罚”。
括发达国家,教育体罚并非主流。
比如 需要强调的是,教育离不开惩罚,关于惩戒与体罚的区别,日本有明确规 但不管怎样惩罚,都不能体罚。
定。
日本《学校教育法》总则第11条明 也许有人会感到不解:既然是“惩文规定“:校长和教师,根据教育需要,可 罚”,怎么不包括“体罚”?“体罚”不是按照文部科学省的相关规定,对学生进 “教育惩罚”的一种吗? 行惩戒,但不允许体罚。
”教师的惩戒行 这真是一种误解。
何为“惩罚”?《现为是否属于体罚,需要根据学生年龄、健 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惩罚,严厉地处康、身心成长状况以及该惩戒行为的场 罚。
”那什么叫“处罚”“?处罚:使犯错误或所、时间、环境、形式等综合判定。
犯罪的人受到政治或经济上的损失而有 我理解的“教育惩戒”,是对不良行 所警戒。
”注意,“有所警戒”——正是在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既可以体现在精 这里“,惩罚”和“惩戒”具有相通的内涵。
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
但我认 而何为“体罚”“?体罚:用罚站、罚跪、打手为,能够不用惩罚(惩戒)最好不用;不 心等方式处罚儿童的错误教育方法。
”用惩罚(惩戒)而到达教育的效果,是最 可见,“体罚”从词义上讲,排除在理想的教育;如果非用不可,一定要谨 “惩罚”之外。
只不过现在许多人一提慎有度。
现在的问题是,不但长期以来 到“惩罚”,总想到“体罚”,这是对“惩人们不敢提教育惩罚(惩戒),就算提 罚”一词在理解上的泛化。
了,也缺乏具体有效的操作办法。
因 此,我们需要研究探索,如何避免体罚却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惩戒? 关于“教育惩罚”的方式,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词典》这样解释:“对个人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
主要方式有:表示否定的语气与表情、口头批评、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处分等。
”面对今天的教育现实,这些教育惩罚方式显然远远不够。
因此,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采用以下惩罚(惩戒)方式:第
一,班级扣操行分;第
二,学校纪律处分;第
三,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请出教室单独教育;第
四,学校设立禁闭室,让严重违纪的学生闭门思过;第
五,剥夺犯错误学生的荣誉、让他失去某些特殊的待遇等;第
六,以某些“补偿性行为”挽回所造成的损失;第
七,规定参加必要适量的学校或社区劳动。
另外,我特别建议在学校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校园警察制度,在学校配备警察(不是一般的保安),对个别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校园暴力实施者,或轻微违法学生,施以法律强制措施。
最后,我还要强调,无论怎样惩戒,都不能伤害学生身体,也不能侮辱学生人格——惩戒肯定也必须触及和震动心灵,但这与侮辱人格不是一回事。
同时,无论怎样惩戒,都应该与说服教育相结合。
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而且必须为自己的错误付出必要代价,这种惩戒才是有效的。
教育惩罚(惩戒)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正如以主张教育惩罚著称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他。
”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教科院) 争鸣 家校合育 不能跑偏 □杜建锋 这几天,家住广东省东莞市的王先生又被儿子的班主任叫到学校接受批评。
开学才一个多月,这已经不是第二次了。
上次开家长会,班主任和数学老师当众批评的情景,至今让他难以释怀。
像王先生这样,在家长会上被教师当众批评的家长恐怕不在少数。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多少明白教师批评王先生的用心,是想让家长把压力加倍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改掉坏毛病,从此努力学习。
可这样的教育方法,实在不值得效仿,也会让本该配合默契的家校合育跑偏。
学生成长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效果,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才能起到良好效果,仅有学校教育而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教育的结果往往不如人意,所谓“五加二等于零”就是这个道理。
学校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长也需要教师的尽心尽力,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完成孩子的教育任务。
从教育分工看,教师与家长各有各的角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与做人的道理,家长的任务则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正是如此,教师与家长必须正视各自的角色分工,比如检查作业是教师的职责而非家长的任务,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把检查作业交给家长。
从本质上讲,这是教育角色的错位,往小处说是教师的不作为、乱作为,往大处说是学校教育的失职和家校合育的跑偏。
而在教育实践中,家校合育跑偏现象时有发生。
前段时间,江苏省南京市某中学让家长值早班、替监考、值晚自习等,深度介入学校教育,几乎把教师的工作都干了,学校美其名曰“家校合作”,鼓吹形成了家校办学合力。
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浪费了家长的时间和精力,让教师养成了懒惰的习惯,更是模糊了教育权责的边界。
事实上,教师之所以敢于直接批评家长和让家长承担与其角色不相符合的任务,许多时候是摸透了家长爱护孩子的心理,“你的孩子在我的班上,你怎敢不听从我的安排?我批评你是为了你的孩子好,你怎么还有意见?” 在这种情形下,孩子成为教师手中的“人质”,家长只能“低下头来”,任由教师批评和安排,如此家校合育,岂不偏离了轨道?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锐评 消除“大班额”,不能忽略“大规模” □李福忠 最近,河北省和青海省分别出台文件,提出要下大力气消除“大班额”。
如何消除“大班额”?河北省和青海省的重要举措是“新建和改扩建校园校舍”。
抛开其他因素的影响,是不是新建和改扩建校园校舍就能有效消除“大班额”?恐怕不一定。
对于校园校舍,什么情况下新建,什么情况下改扩建,应当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严格实施。
以完全小学为例,办学理想规模的上限是:农村完全小学最大规模24班、1080人,城市完全小学最大规模30班、1350人。
在解决“大班额”问题时,许多地方政府主张改扩建学校,却很少新建学校,主要是因为改扩建比“白手起家”节省资金,从而忽视了国家的建校标准。
因此,当下许多城镇中小学,不仅存在“大班额”问题,还同时存在“大规模”问题。
几年前,我曾参观了一所位于县城的中心小学,班容量达70多人,在校生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办学理想规模的上限。
为了解决“大班额”问题,当 地政府决定在原址扩建校舍。
学校扩建后,能容纳60个教学班,“大班额”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
但好景不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学生流向县城,但县城只有这所中心小学,虽然学校根据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制定了严格的入学条件,但学生还是源源不断地涌入。
如今,这所学校每个年级平均有8个班,最多的年级有12个班,班级人数在60人以上,在校生近4000人。
须知,“大班额”问题影响教育发展,不利于学生成长,而“大规模”问题对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危害同样不可小觑。
一是学校难管理,安全隐患大。
上学、课间、放学、集体活动时,学校领导、值周教师、班主任如履薄冰,生怕学生出现什么闪失。
即便如此,安全事故还是时有发生。
可以说,凡是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学校,规模过大都是元凶。
二是生均占地面积不足、活动场地不够。
改扩建学校,政府最关心的是把楼建大,能容纳更多学生上课,而活动场地往往没有增大。
于是,许多几千人规模的学校,操场却是微型的, 只能划出200米跑道,全校学生一起做操都容纳不了,还要把部分班级“分流”到其他窄小的空地去。
三是专业教室不够。
学生猛增,为了保证学生有教室上课,学校只能把专业教室改造成普通教室,就顾不上专业教室的有无和使用了。
四是就近入学成了一句空话。
学校建大了,服务半径跟着增大,就近入学也就不近了。
五是不利于学生成长。
一所学校的教育资源有限,学生越多,摊到每个学生的资源就越少,必然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因此,如果现有学校存在“大班额”问题,在校生人数也超过了办学理想规模的上限,甚至已达到两三千人,那就不适合改扩建,而是应当新建一所或几所学校进行合理分流。
希望各地政府摒弃“省钱思维”,在解决“大班额”问题时,千万不要忽略了“大规模”问题,否则老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又出现了新问题。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平泉县县城学区中心校) 抓安全不能靠文件转发 □王红臣 近日,河南省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学生踩踏事故引发公众关切,经初步查明,事故发生原因是课间时间较短,学生集中上厕所,因为拥挤导致踩踏。
然而这只是引发事故的导火索,最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对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漠视。
平时,各级各部门抓安全教育只是停留在文件的多次转发、传递阶段,基层单位不愿抓落实、难以抓落实或落实不到位,采用敷衍塞责的态度。
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既与“软件”有关,也与“硬件”脱不了干系。
以河南省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学生踩踏事故为例,有几点因素值得关注:月考有没必要,考试之前是否考虑到学生安全问题,各班是否讲过必要的考试注意事项,厕所的规模大小是否与学生数量相匹配,平常的防踩踏安全演练是否“真刀真枪”……每一项、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必须扎扎 实实地实施好、落实好。
不可否认,有些学校规模过大、学 生数量过多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短时间无法改变,有些必要的物防、技防设施囿于条件限制,也难以立马实施,但“人防”却最容易做到,也最应该做好。
特别是针对学生安全教育的各类演练活动,要不折不扣地贯彻好、落实好,要把相关的安全知识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讲清楚说明白,让学生真正地入脑入心,增强必要的“免疫力”。
然而,目前有关安全演练的通知文件雪片式飞向各中小学,但真正按要求做的学校却少之又少。
功利主义教育观是最重要原因。
许多学校和教师认为,演练这样的活动是在做“无用功”,耽误了教学时间,因此不屑做、不愿做。
即使做了,也不过是摆摆架子,走走过场,拍个照片发给上级相关部门。
如果仔细观察各校公布的演练照片,学生许多动作都做 不到位,难以起到教育作用。
其实,许多主管部门对这种情况并 非不知情,而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因为大多抱着侥幸心理,从未采取过主动措施,更没有到基层做切切实实的调研或督导,致使“作秀”之风盛行。
更有甚者,从网上下载演练照片,进行必要的剪切后应付上级检查。
既然上级部门通过下发文件强调安全教育重要性,基层单位就用文件回复所进行的教育,因此安全教育就成了文件的简单传递,大家都求得清闲,学生不出事才怪? 缺乏必要的演练器材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有些设备,学校由于资金有限,不愿买,上面又不给配,但是,演练没有道具怎么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演练设备,教师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陪着学校和相关部门“演戏”了。
以文件传递文件的安全教育,不出事便罢,一旦出问题,不管是谁,该担的责任还是要担,谁也推脱不了。
希望有关部门改变安全教育的“虚架子”,多一些责任意识,少一些侥幸心理,真正能够做到“以生为本”。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马埠初级中学) 主编:冯永亮电话:010-82296740投稿邮箱:美编:孙东电话:010-82296729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纵横谈 教育需要安静 □王春娇 近年来,教育界很忙。
忙着更新教育观念,怕跟不上潮流;忙着参加各种培训,怕自己的“一桶水”不够用;忙着应对各种检查,怕自己没做好拖了后腿……然而,热闹的背后,是教师个体的疲于应付和不断的抱怨。
什么时候,教育能安静下来,让教师安静地上课,让学生安静地学习? 缤纷的教育理念让教师难以安静。
近年来,各种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各路专家赤膊上阵,争夺理论高地,谁都自认是真理,谁都不服谁。
可怜的教师,左看右看,不知该听谁信谁。
其实,教育理念无论多么光怪陆离,其核心始终不变:教育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明白:无论是生命教育还是快乐教育,无论是沉淀千年的教育理念还是最新的教育理念,只要能将学生培养成会做人做事的人,就是好的教育!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可争论?最好的方式是,埋头走自己的路,让事实说话,也让教育环境安静些! 繁重的培训任务让教师难以安静。
教育管理者要提高管理水平,教师要提高专业能力,培训必不可少,关键是给教师提供真正需要的培训。
按照目前的培训层级看,有国培、省培和地方培训;按照培训类别看,大致有这样几类:学校管理人员提高培训,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培训,班主任培训等。
然而,有些学校管理者参加了不少培训,甚至连国门也出了,但其管理的学校并没有多大的进步和改变;还有些教师,年年培训,年年涛声依旧。
举办一场培训所付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不小,为什么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 首先是培训宗旨变了味,比如,有些培训对参训对象没有要求,只要有人参加就行;其次是培训内容高大上,不接地气,项目动辄“国际”,形式动辄“高端”,专家动辄“国内外知名”,甚是吓人,然而满座培训之人,不过是乡村小学校长;其三是培训重形式不重实质,有些培训只是想出了一些名目,但还没想清楚做什么、怎么做、做成怎样,就急急忙忙地下发通知,至于如何操作就不管了……这样的培训,能给教师留下什么? 各种各样的任务和责任让教师难以安静。
一位熟悉的校长向我透露,一年到头,学校要迎检的项目如下:卫生检查、消防检查、校安检查、两基检查、常规检查、扶智检查……不一而足,而教师穷于应付的是哪些?简单罗列如下:年头忙绩效,年中忙职称,年末忙考核;一年到头忙论文,忙比赛,忙课改;甚至学校的各种迎检工作也要教师参与。
至于责任,感觉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了:课堂上需要教师是能人,无所不知;课外需要教师是圣人,无不良嗜好;学生有危险,教师要变身警察或医生……我只想说,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如果把其他任务和责任强加于教师身上,那么,教师还有多少精力做教育?如果教师连教育都没法做了,那么,教育的宗旨要还是不要? 所以,唯有让教师归于初心,学校才能归于宁静,教育才能归于安静! (作者单位系海南省保亭县教育研训中心) 征稿 【纵横谈】宏观阐述教育现状、教育问题。
对教育趋势和重大教育问题进行评论。
1200-1500字。
【争鸣】针对热门事件、热点话题,进行观点交锋。
注重通过说理进行辩论。
800-1000字。
【局内人】教师评教师、谈教师的事。
1200-1500字。
【教育之怪现状】教育领域的各种怪事、奇事,重在描述,可以不议。
1200-1500字。
【画说】选择热点教育新闻,配以漫画,并进行精练点评。
邮箱:联系方式:010-82296740(来稿请注明栏目名称)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