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coursera怎么读

coursera 5

0 目录 Contents 【国际动态】 新加坡:文化根基再造卓越教育
2 主办:北京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 承办:综合办公室 【国内动态】 编委会主任: 章政李胜 “互联网+教育”:要顺势而为
3 编委会副主任:中国MOOC“五年之痒”:陷商业模式困局5杨虎舒忠飞屈兵 白彦 大数据让教育实现“私人订制”
8 编委会委员(以姓氏笔画网易云课堂战略总监孙志岗:很不互联网的在线教育10 为序): 马睿刘宁张玫玫 学堂在线发力职教面临盈利大考 13 陈瑞岳枫曹建 常崝廖来红 编辑部顾问: 李胜 【理论前沿】 主编: 高校在线教育探讨 15 刘宁 副主编: 文天骄李丽 编辑: 董彦门吉越 电子邮箱: jxjyzk@
1 【国际动态】 新加坡:文化根基再造卓越教育 2016-12-09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1 新加坡位居2015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榜首,绝非意外。
该国自加盟该项目以来始终位于榜单前列,所参加的其他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如国际数学与科学评测趋势测试(TIMSS),表现一贯非凡。
纵观新加坡的教育,支点乃语言,根基乃文化。
以特色赢取佳绩新加坡的学校课程与国家战略衔接。
国家战略与学校教育之共性在于,面向未来。
国家战略最大支撑是人才。
故而,国家战略一出台,便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譬如,新加坡政府在“智能城市2015”计划基础上推出“智慧国2025”计划,并同时实施第四个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及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编码乐”计划。
当然,在新加坡小学课程设置中,科学与英文、母语、数学并列为四大主课,在考试中比重相当。
学校管理制度亦接轨国家战略,基于“卓越学校模式”,以评价促发展。
新加坡中小学的学科教学集中在前半天,下午则为学生创新潜质的激发提供广阔天地。
创新潜质从实践能力着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课程辅助活动”,它属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活动学习课程”相呼应。
在这个全覆盖的教育形式中,基于包括领导力、增进力、学习力、参与力和服务力的评价框架,个人表现将直接进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以便今后奖励或升学参考。
另外,新加坡政府不仅发布全国户外探险教育总蓝图,新加坡教育部今年还决定,自2020年起,面向所有初三学生开展为期5天的野营训练,并纳入国家户外探险教育规划。
为深化知识技术应用能力,新加坡各所中学还将在2017年前展开应用学习项目和生活教育项目。
新加坡教育体系以多次反复分流而著称,由此被打上精英主义取向的烙印。
其实,新加坡的精英主义由全纳教育中和。
“分流制”的核心理念是“人人皆可成功”。
新加坡基础教育政策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架构,即以资优生为对象的“促优”政策,以学困生为对象的“扶弱”政策,以所有人为对象的“全纳”政策。
在扶弱方面,从2014年起,新加坡政府要求所有小学每学年都要为弱势家庭的子女预留至少40个名额,并为各校配备教育协作人员。
在全纳方面,新加坡政府1993年启动的教育储备金制度自2014年起惠及7岁至16岁所有青少年。
以英语立足世界新加坡基础教育虽以三大特色赢取佳绩,但真正支点却唯有语言。
新近发布的2016英孚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显示,新加坡成为首个迈入极高熟练度水平的亚洲国家。
新加坡故事实为双语教育故事。
1965年8月9日,李光耀率200万星岛民众毅然步入建国之路。
这个蕞尔小邦,因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亚洲各地移民蜂拥而至,遂形成多种族、多语言、多文化社群,既纷繁交呈又矛盾叠加。
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虽可相安无事,却无以融通,语言壁垒丛生,文化樊篱林立。
若长此以往,种族冲突在所难免。
语言,经由教育化作个体的文化基因,进而构建国民的国家认同感。
1转载自中国教育新闻网/world/gjgc/201612/t20161209_688474.html
2 新加坡政府最初把英、华、马、泰并列为官方语言,此举成效不彰。
英文源流学校门庭若市,升学基本上取决于英语水平,就业前景与事业前途乃第一主因。
从历史维度,英语可保证国家制度的连续性;从现实维度,英语可强化国家经济的拓展性。
英语固然带有殖民色彩,李光耀却预见英语必然成为世界语言以及星岛求生存求发展求强盛的利器。
以文化再造国家随着英语独步“星岛”,国家认同感的式微和文化归属感的沦丧,新加坡日益沦为一个伪西方社会。
李光耀深有感悟:“深感从前在英校所接受的一套价值观并不适合自己。
跟自己讲方言和华语的华族群众隔阂,结果迷失在两种文化之间。
”1982年,李光耀建议在中学增设儒家伦理课程,弘扬“仁、智、勇、义、礼、信”,号召国民争做“仁人君子”,1984年起在中学
三、四年级实施。
新加坡政府1978年实施“特别辅助计划”,在15所小学试点以华文为第一语文,英语为第二语文,在11所特选中学把英语华语并列为第一语文。
1980年新政规定,英文源流学校的华族学生须以华文母语作为第二语文。
当年,新加坡仅26%家庭讲华语,1988年,比率跃升至69%。
华语是华族学生升级和升学以及最高水准会考时必考科目。
同时,中华语言文化教学与研究在新加坡高校遍地开花。
2004年11月26日,新加坡国会表决通过华文教学改革白皮书,旨在让华语成为全国生活用语。
华语源流学校修读双文化课程的中学生,三年级时去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学习2至3星期,
四、五年级时赴中国学习5至6个月。
这位“新加坡国父”视多元为建立国家的基础,视一体为建设国家的目标,而双语教育成为维系多元与一体之间一根强有力的韧带。
英语是工具语言,汲取全球知识;母语是文化语言,传承本土价值。
两者相得益彰,不可顾此失彼。
2011年,新加坡政府一方面新设英语学院,以提升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公布《母语教育检讨报告书》,倡导对母语的活学活用、乐学善用,并推出语言能力描述指标。
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务必扎根于语文教育的文化性,既形塑国民,又重塑国家。
语言是文脉,更是民族血脉。
【国内动态】 “互联网+教育”:要顺势而为 2016-12-08来源:江苏科技报
2 互联网进入中国二十年来,“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教育的精髓,融入到教育的方方面面。
“互联网+教育”是打破传统教育的重锤,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互联网+教育”:推动教学现代化“互联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教学现代化的动力。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它已经拥有了海量的数据资源,广大教师不仅可以搜寻、下载教育资源,还可以利用信息教育技术,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教学资源,服务教学,与他人分享;甚至还可以“接触”名家,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推动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转载自中国江苏网
3 二、“互联网+教育”:教学探索色彩纷呈随着教育均衡的继续推进,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大中小学的教学设施逐渐电子化、信息化,为教育教学插上了强健有力的翅膀,使得教学改革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1.微课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自美国人萨尔曼·汗在互联网上推出系列微视频,“微课”在全球迅速走红,这一风暴也波及中国教育。
国内最早引入“微课”这一概念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
2012年,教育部主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比赛得到高校及教师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响应。
在中小学,“微课”也悄然兴起,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形式。

2.翻转课堂翻转课堂上,教师根据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制作成微视频,放在网上供学生学习。
学生可以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通过教学视频学习新知识新概念,在课堂里做作业、交流、讨论、做实验。
教师在学习管理平台上或课堂里,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情况,需要的时候会及时介入,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在国内,重庆市聚奎中学翻转课堂实验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实现了从“关注知识的传授”向“关注学生的发展”转变;从注重“教”向注重“学”转变;从“传统教学”向“新理念教学”转变。
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与金陵中学、七宝中学等20余所著名高中共同发起筹建C20慕课联盟,教师可以借助这个慕课平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
2014年7月,北京大学汪琼教授开始带领着她的教研团队,在全国开展中小学教师“翻转课堂”的网络培训。
目前,已培训五期,为践行“翻转课堂”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弹幕教学弹幕教学中,教师在用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时,利用“微信”和局域网连接,以滑动字幕方式,一边上课,一边通过“微信”发送文字,在PPT大屏幕上进行实时评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参与课堂讨论,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教师积极互动,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4.空中课堂空中课堂,是指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实时直播教师的视频、语音、课件、板书等,把讲课过程逼真地搬到网上,师生之间通过音视频、课件等方式进行实时交互的一种课堂形式。
相较于一般的课堂教学,空中课堂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足不出户就能进行实时而又快捷的课堂交互。

5.微信公众号学校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可以创立专栏,专门发表学生的作品。
通过这个公众平台,任课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看到学生发表的作品,并会把学生的作品分享到朋友圈。
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更是习作的延伸。
现在,许多中小学都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平台,为广大师生服务。
这些都是对传统课堂的重新建构,都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只有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推动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互联网+教育”:冷热不均
4 “互联网+教育”虽然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是教育问题依然存在。
一方面是“微课”“翻转课堂”“弹幕教学”等形式的教育尝试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是“互联网+”的天堂;另一方面,传统教育依然是主力军,“互联网+教育”得不到认可,掣肘现象严重,难以施行,是“互联网+”的荒漠。
“互联网+教育”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容小觑。

1.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相比较,东部沿海地区实力雄厚,教育投入大,教育资源相对均衡,资源利用率高。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有限,教学条件相对薄弱,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甚至连网络都没有,形成鲜明的对比。
就是在同一地区,农村与城市差别也比较突出,城市投入大,农村投入小。
在新技术运用上,培训的力度也是东部比西部强,城市比农村强。

2.教育资源不能合理利用在经济发达地区,多媒体技术早就进校园了,但通过调查发现,有教师不是想着如何去利用互联网改进教学,而是盘算着怎样去上网下载,应付学校检查。
这是穿新鞋,走老路,在农村地区情况更为严重。
有些农村学校领导怕损耗、怕花钱,严格控制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只有检查来时做做样子,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3.教育思想的迟滞在“互联网+”的时代,思想的滞后,影响着行业的发展。
虽然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也拓宽了学生获得教育资源的渠道,但是一台电脑、一块白板、一个课件,代替之前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这不是教育现代化。
再好的信息技术,不会、不学、不用,也只是摆设。
因此,教育的现代化是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人的思想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总之,我们站在“互联网+教育”的风口上,只有顺势而为,才能实现教育现代化,才能为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实现教育的腾飞。
中国MOOC“五年之痒”:陷商业模式困局 2016-12-09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3 3转载自南方网/9/2016-12/09/content_161326775.htm5 导读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让每一个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优质教育,这是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改革的缩影之
一。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中国音译为“慕课”),会弹出多个MOOC平台的入口。
点进去其中一个,我们马上就可以链接到包括哈佛、斯坦福、清华、北大等国内外众多名校的课程视频进行观看学习。
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让每一个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优质教育,这是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改革的缩影之
一。
MOOC至今已在全球发展近5年时间。
2012年兴起之后,它很快就以“数字海啸”的方式席卷全球。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MOOC都被寄以“颠覆传统教育”的厚望。
然而5年时间过去,MOOC却似乎还处于不温不火的境地。
到底MOOC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如何?下一个五年,MOOC将迈向何方?初具规模,水平待提升2012年,MOOC兴起。
次年,海外三大MOOC平台巨头Coursera、Udacity、edX就相继进驻中国,而中国的本土化MOOC平台,包括中国大学MOOC、网易云课堂、顶你学堂、学堂在线等等,也纷纷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
2015年,教育部还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引导高校进行MOOC建设。
“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MOOC的建设和发展除高校自主的行动及市场的利益驱动外,政府的直接干预和扶持对中国MOOC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中心主任郑勤华说道,中国MOOC发展正呈现政府大力扶持、企业深度参与的态势。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中心从2015年起就开始对国内MOOC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并将调研结果整理为《中国MOOCs建设与发展》一书,于11月30日正式发布。
根据其调研结果,目前中国MOOC平台已经初具规模,从高校、企业单独创建MOOC平台,到地区联盟性和校企合作性MOOC平台的不断涌现,中国目前已有近百个与MOOC有关的平台,课程覆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服务于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和各阶级人群。
12月初,中投顾问发布《2017-2021年慕课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称,MOOC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2014-2016年,MOOC用户规模保持近100%高速增长,核心MOOC平台已积累一定量的用户规模,如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注册用户规模都已超过500万。
虽然平台数量众多、用户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但在资源与教学形式上,平台与平台之间并无过多差异化。
《中国MOOCs建设与发展》一书中指出,“中国MOOC平台基本都以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模式,交互工具使用效果不佳。
目前而言,我国的MOOC平台存在着特色不鲜明、运营服务不高效、技术功能较少、教学支持弱、质量保证难等问题。
”尽管如此,自诞生这三年来,中国本土MOOC平台总体上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在自主性和多样性设计、教学教改支持等方面都发挥了作用。

6 例如“学堂在线”就基于edX开源代码进行本土改造,开发出不依赖于YOUTUBE的HTML5播放器和系统性测试框架、全平台搜索、可视化编辑等功能;好大学在线、优课联盟等平台在学分认证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从联盟内部开始挖掘“学分银行”的运行机制,进行实际选课的学分互换等。
“这些都为今后延伸MOOC发展提供了基础经验。
”郑勤华说。
除了平台处于建设初期以外,MOOC发展也受限于高校教师的态度。
在11月30日的2016中国MOOCs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居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中国的MOOC平台建设情况比较好,但离“高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
原因在于MOOC在老师眼中还是小众话题,是教育主管部门在尝试的任务,跟本职工作并无太大关系。
教师们在观念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我调研过大量老师,很多老师在谈起MOOC的时候,都认为是为了完成任务。
”在居烽看来,老师是高校MOOC的建设主体,让老师转变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将更多的学生吸引到MOOC平台上进行学习,这是带动学校进入MOOC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商业模式困局如何实现盈利,是摆在MOOC平台面前的一道难题。
2015年8月,上市公司中国高科发布公告,称拟与旗下公司最多以4500万元控股国内MOOC运营商“过来人”。
过来人旗下拥有顶你学堂、华文慕课两个MOOC平台。
这个价格与互联网企业动辄千万美元的单轮融资相比,显得相形见绌。
也让业内对于MOOC的盈利模式进一步提出质疑。
事实上,不论国内外,MOOC平台的商业模式都还处于探索阶段。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中心的调研结果,目前,MOOC平台运营主要以课程、服务及与学校合作收取费用等为主要盈利模式。
虽然在运营上进行了诸多探索,但各个平台的主要收入,仍没突破MOOC最初的盈利模式,还是以有偿证书和增值服务来获利。
Coursera就是有偿证书的早期实践者,它试图通过为学生提供结业证书来实现创收。
但该模式受限于MOOC结课率低的现象,目前尚无法成为MOOC平台的主流盈利模式。
结课率低是MOOC平台上的普遍现象。
Coursera的结课率的平均值只有2%。
这意味着平台无法通过向更多的用户收取结业证书认证费用,以保证营收。
为了解决结课率低的问题,今年年初,中国大学MOOC发布了10万奖学金计划——只要在规定的时间里报修课程并获得优秀的成绩,就能够获得奖学金,成绩前三的学生还能够获得一台kindle作为奖励。
而学堂在线则与一些学校合作,将平台上的课程纳为学校的学分课。
学生只要在网上上课就能够拿到学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整体拉动课程的结课率。
在营收方面,职业培训是MOOC正在探索的一个新方向。
顶你学堂创始人兼CEO张有明就认为,MOOC还有更多的潜力可以在职业教育领域中挖掘。
中国可以用MOOC的方式改造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让他们更符合社会的需求。
如今,Coursera、edX、学堂在线等也开始上线收费的课程,多数也是与职业挂钩的课程。

7 “现阶段,MOOC最可能实现盈利的是被认证的价值,未来,既然慕课共享的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它的优质内容包括名校、名师或知名课程更有可能成为商业模式的机会点。
”上述中投顾问的报告中指出。
下一个五年,迈向何方?在上述论坛中,多位业内人士提出自己对MOOC未来发展的看法。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认为,只有对MOOC创新本质有了非常精准的把握,才能够按照正确的方向去推动MOOC的发展。
同时,陈丽建议,在“互联网+”的时代中,需要特别关注中国特色战略和新的技术这两个方面。
关注中国特色战略,可以从不同的个性化需求中寻找特殊机会;关注新的技术,可以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重新构建各个领域的生态体系。
居烽认为,到现在为止,高校对MOOC的推动,从探索以及实践来说,政府的引导作用已经足够了,下一步就是需要学校开始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规律,来不断完善MOOC的发展。
学堂在线首席运营官、副总裁纪飚表示,MOOC的未来要在五个点上下工夫,一是课程展示形式,二是全流程,三是VR、AR,四是大数据,五是人工智能。
他希望随着技术的进步,MOOC可以在教学质量、效果以及学习体验上能够达到和线下一样好的效果,甚至更好,做到真正的无法替代。
MOOC未来可能走向何方?除了上述人士观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郭文革的看法,也十分值得借鉴。
郭文革是资深业内研究专家,在《MOOC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一文中,她提出,从MOOC发展的动态来看,Coursera、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都在向SPOC转型(注:SPOC和MOOC的差别,主要体现在SP和MO上,即小班Small付费Private和大班Massive免费Open),试图通过(在线课程)内容授权和在线课堂(OnlineClassroom)租赁的方式,寻找盈利模式。
郭文革进一步解释道,以SPOC为基础的MPOC(MassivePrivateOnlineCourse大规模在线付费课程),通过培养合格的网络辅导教师以及同时开设多个‘班’的方式,实现大规模私有在线网络教学,很可能代表了MOOC未来的发展方向。
大数据让教育实现“私人订制” 2016-12-09来源中国教育报4 2013年,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火遍全球,“大数据”成为家喻户晓的热门话题。
其实,教育领域也有大数据,像“一起作业”这个平台现在有4000万注册用户,每天有上亿条作业行为,积累了500TB容量的行为日志,并且这个量级还在每天持续增长。
不过,我们的数据并非只是单纯的积累,还会在覆盖量、追踪的时长、频次、数据的颗粒度等多个维度不断打磨提升。
另外,数据的价值高低不是单纯地去比较数据的大小,而在于能否把数据关联起来发挥协同的作用,并围绕大数据建立生态圈,把数据在各个维度的贡献叠加。
好数据的关键是使用者能否合理利用数据的价值,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4转载自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xxh/ji_shu_ju_le_bu/dsj/201612/t20161209_1474558.shtml
8 大数据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入手,帮教育实现“私人订制”在学校教育方面,大数据能帮助教师从经验式教学转向数据驱动教学,从解决班级共性问题到解决学生个性问题,从关注学科知识到关注孩子能力成长,帮助教师从“教书”向“育人”进行转变。
例如,中关村二小的老师在作业布置中对知识点结构、能力的关注度更高,学生的作业完成度和自学程度比同类学校的平均水平高,而家长打开作业报告的次数也很活跃。
可见,大数据让个性化学习触手可及。
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每个人都使用一样的教材,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定制教材,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在家庭教育方面,过去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以及人生的规划,只能靠主观、感性的观察。
有了数据的积累后,从孩子学习数据到心理测评数据,大数据会越来越多地帮助家长更了解孩子,更合理地规划兴趣,更客观地选择科目和专业。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将从“对比别人家的孩子”到“成为更好的自己”。
“互联网+教育”促进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在优质内容的共享方面,互联网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教育者可以轻松获得世界上最顶尖的教育方式和信息,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学生可以更容易地获得资讯,可以跟外面的世界直接交流,还可以通过直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走出书本,获得最直观的体验。
在依赖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学习方面,大数据能够让教育变得更加公平,而教育的公平不是让每个人得到同样的内容,而是合适的人得到合适的内容。
比如,让成为科学家的人尽快匹配科学家的内容,成为艺术家的人尽快匹配艺术家的内容。
互联网教育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他的起点,设计他的目标,规划更优的路径,帮助他更好地度过一生。
“互联网+教育”促进老师、学生、家长三者的关系链接和重新定位。
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完成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互联网使得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上做记录,描述学生的表现,加上大数据分析的学习报告,反馈给家长;家长查看报告后,再通过网络反馈给教师;学生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习的进度,与教师、家长互动。
这样就使得三方的沟通更加深入,关系更加紧密。
不仅如此,通过三方的连接,除了信息和知识的传递之外,还可以加深教育最本质的“育人”功能,增加彼此的理解和情感认同,真正形成教育的有机体。
互联网教育与传统课堂教育长期共存走向融合概括地讲,在“效率”和“公平”方面,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明显,如促进资源的高效共享、减少批改作业等重复性的劳动、通过数据分析推动学习路径的个性化等,这些已经逐步成为了现实。
但是,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诸多的教育环节中,互联网教育更多的,是对“教书”起到帮助,提高效率、共享资源。
但在“育人”方面,传统教育也有着很难替代的优势。
传统的学校教育除了授课外,师生间的互动、鼓励和班集体之间的情谊等社会化的关系,同样对学生的心智发育至关重要。
互联网教育和传统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场景需求,双方将长期共存,但走向融合也是必然的趋势。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互联网教育提供更便捷、更理性、更有效的教育手段和工具,而传统教育可以利用互联网数据和工具,以更高的视角去设计教育模式,推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发展。
这些教育模式、理念和方法的发展,也会提升互联网教育的服务水平。

9 相对其他领域,互联网教育在互联网行业中是慢行业,之前鲜有亮相。
互联网的本质,不是工具,也不是技术,更不是大数据,而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文明。
无论是什么行业,在运用互联网的同时,互联网也在对其进行价值的重构。
科技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值得我们深思。
网易云课堂战略总监孙志岗:很不互联网的在线教育 2016-12-08来源:中国网
5 如果说2013年是很多人眼中在线教育的元年,大量教育项目在当年蓬勃生长,让在线教育成为互联网的风口,那么即将过去的2016年也应该对这个行业意义重大。
2016年,各类知识共享产品的出现与变现,再加上直播、AR/VR等新技术的加持,让镁光灯再度聚集在在线教育行业上。
11月末,在专注职业培训的三节课举办的“三次元Club.年终聚会”上,不少在线教育领域的大咖都以学习和互联网产品为主题,做了一系列演讲。
其中,网易云课堂战略总监孙志岗做了名为“很不互联网的在线教育”的主题演讲,与现场观众分享了网易云课堂的成长轨迹。
(网易云课堂战略总监孙志岗做主题分享) 互联网下半场回归平稳常态孙志岗在发言中首先介绍了互联网大环境的变化。
在互联网浪潮刚刚袭来时,互联网的上半场曾经是非常开心、性感的,投资人也好,创始人也好,每个人都想跟互联网发生关系,网易也是互联网第一波浪潮的受益者。
但是随着技术、渠道、市场的变化,互联网已经从最鼎盛的时代回归到平稳的状态,也进入到了商业本质的常态化状态。
5转载自新华网/itown/2016-12/08/c_135890041.htm10 “当互联网进入下半场时,它已经不再‘性感’”。
孙志岗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证明这一变化,大概两三年前,“互联网思维”还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词语,但现在如果你跟一个人张嘴谈互联网思维,他会认为你是一个骗子,这就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网易云课堂战略总监孙志岗《很不互联网的在线教育》PPT截图) 在线教育的轻模式与重模式互联网行业的“新常态”,同样会反映到在线教育行业中来。
以网易云课堂为例,它上线于2012年12月25日,是网易旗下领先的实用技能学习平台,也是国内最早一批布局在线教育的产品。
孙志岗介绍了网易云课堂的早期探索经历,最开始网易云课堂希望自己是一个互联网的平台,它能成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再通过优胜劣汰产生社群,自然而然形成老师、学生、平台三方受益的局面。
但在线教育跟很多互联网产品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个慢热又充满个性化的行业,衡量标准也十分模糊。
如果只是单纯打造比较轻的课程平台,很有可能带来“课程鱼龙混杂”的局面。
单纯的课程平台看似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实则增加了筛选资源的步骤,反而为学习者平添负担。
这在显示出内容制作复杂性的同时,也体现出优质内容对教育产品的重要性。
然而,做内容并不容易,尤其对求快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最重的就是内容了。
“原来的互联网很轻,一分耕耘十分收获,现在再想十分收获的话,得把一变成
十,这个时候就得把事情往重里去做”,孙志岗如是说,而从2014年起,网易云课堂也逐渐从纯提供平台的轻模式向更重的模式转变。
好老师+好服务,才能带来最好的内容那么,网易云课堂在转变过程中,是如何做重模式的呢?孙志岗以网易云课堂推出的“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为例,介绍了网易云课堂在转变对原有的轻平台模式的过程中所着重做的一些内容。
11 (网易云课堂“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第
一,挖掘好老师在在线教育行业,好老师无疑是各个产品争抢的稀缺资源。
一个有经验的好老师,既有真才实学,又认真负责,对学生获得想要的学习效果十分重要。
像网易云课堂推出的“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就邀请到全国排名前十的计算机专业里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来授课,可以说是国内任何一个大学里面都无法经历的师资水准。
挖掘好老师这件事情很重,但“这件事情是我们主动出击的,我们努力挑选这些老师,把这件事情做成了”,在孙志岗看来是很有意义的。

二,提供好服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资源,但并不是有好的老师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在孙志岗看来,在线教育除了挖掘好老师以外,还需要提供好的服务,“这两者合到一起,才会产生好的课程,两者缺一不可。
”很多好老师都来自线下,他们对互联网教学方法、对在线学习用户、对整个市场的认知都不够,而这恰好是互联网产品所擅长的。
网易云课堂就以近四年发展所积累的经验,帮助老师找准市场定位,制定合适的教学方式,尽快完成“互联网化”;另一方面,网易云课堂也会安排助教、班主任等工作人员来协助老师完成答疑、作业辅导、监督学习等工作,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整。
(网易云课堂战略总监孙志岗《很不互联网的在线教育》PPT截图) 12 孙志岗坦言,这个过程是非常重,也是非常累的,但在这种重模式下所产出的内容,像之前讲述课程体系和网易云课堂上另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微专业,这两者里面“专业的课程还是蛮受业界认可的”。
好老师与好服务的结合,必然会打磨出优质内容的价值。
而在孙志岗看来,这些付出也都是值得的,因为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如果找不到好老师,“我们宁可等着,慢慢找”。
学堂在线发力职教面临盈利大考 2016-12-06来源:红商网
6 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平台经历了几年的发展之后,目前没有出现盈利模式,依靠高校资源,在国内做得风生水起的学堂在线也在探索MOOC良性发展的运营机制。
11月30日在中国MOOCs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上,学堂在线首席运营官、副总裁纪飚表示,目前学堂在线正在尝试把MOOC平台由高校向职业教育领域拓展。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领域,有达内、华图等巨头出现,学堂在线做职业教育能否突围,拭目以待。
发力做职业教育近几年我国MOOC发展迅猛,但MOOC平台是以免费课程向用户进行共享,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
在11月30日的中国MOOCs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上,来自企业界和学术界的资深人士对于MOOC如何打破盈利僵局各抒己见。
纪飚对于MOOC平台的发展非常看好。
纪飚表示:“目前人们对MOOC的接受程度就好像十年前对电商的接受程度一样。
”据了解,学堂在线是和200多家高校合作的MOOC平台,该平台课程免费,证书收费。
MOOC平台的良好运营需要参与人员付出心血和代价,仅仅证书收费显然无法支撑平台正常运营。
MOOC平台无论是在高校还是教育机构,在刚开始经历了免费之后,纷纷开始寻找盈利模式。
据介绍,学堂在线的利润源之一来自于高中生的大学先修课(国外叫AP课程)业务,学堂在线是国内惟一一家 6转载自红商网13 将中国的大学先修课(CAP)放在线上的平台,这种产品推出时间不长,但用户数量增长迅猛。
另外,学堂在线与北师大合作,提供教育学学士和教育学硕士的在线课程,这种模式不仅能使学习者学习便利,还能节约成本,使学校能多培养一些在职研究生。
学堂在线作为平台及运营的提供者,也可以获得自己的收益。
目前这些收入不足以支撑平台成本,在纪飚看来,MOOC的另一个探索盈利模式的方向是职业教育。
他表示,“现在的计算机领域技术发展非常快,程序员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技术的创新,有的大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MOOC将满足这些需求。
如果没有MOOC,一位白领下班后或者周末挤车去线下培训班上课,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可想而知。
职业教育领域将是MOOC探索发展的方向。
”他透露,目前学堂在线正在往职业教育领域探索,虽然在营收方面微乎其微,但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据了解,学堂在线是由清华大学投资并控股的北京慕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运营、推广的的中文MOOC平台。
该平台2013年10月10日启动,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
目前学堂在线注册人数600万,选课人才700万,拥有课程1000多门,和全国超过200家机构(以高校为主)有合作。
互动缺乏课程完成率低MOOC课程在国内许多高校的学习平台中进行实践。
学堂在线最初是学生用户,“我们课程是免费的,学完之后给证书,证书是有费用的”。
学堂在线2014年获得1000万元A轮融资,2015年11月5日,学堂在线获得清华启迪控股1760万美元A+轮融资。
此外,学堂在线曾经获得国家有关部门双创奖金2000万元。
尽管学堂在线的MOOC课程教师来自于名校,课程质量较高,但是课程完成率较为惨淡。
学堂在线董事长聂风华在2015年11月对媒体表示,课程完成率一般在1%-10%之间,对于学分认定的课程会超过90%。
课程完成率低与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互动有直接关系。
一位在学堂在线上MOOC的用户在知乎上坦言:“因为是线上课程,所以更需要及时地沟通和交流,但是很多课程的助教简直是半个月才出来巡一次山的节奏,因此很多问题都无法解决。
”当然,互动性差不仅仅是学堂在线一家MOOC平台的弊病,其他MOOC平台也存在。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郑勤华通过对一些MOOC平台调查发现,有157门课程没有任何主题帖,424门课程中教师无任何主动发帖,420门课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帖做出任何回复。
在业内看来,互动性差不仅仅使得学生用户体验不好,而且对于MOOC平台来说,很难得到个性化教学的大数据,因此想通过个性化教学来盈利的设想就更难实现。
对于学生用户来说,比如说,清华大学一些课程往往要求学生课前自己观看学堂在线上的教学视频,然后线下通过小班讨论课进一步地加深学习,作业和考试也都在线下完成。
做职业教育这种模式显然不合适,纪飚表示:“现在学堂在线正在和清华大学合作研发机器人助教,这位机器人将来能够24小时在MOOC平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学生加强互动。
”证书含金量低职教面临新挑战据了解,美国的MOOC平台,不论最初是公益性的,还是盈利性的,现在都逐渐转向采用盈利模式来运营平台,只有好的课程没有好的运营和机制,是不能长期良性发展的。
由于中国高校在盈利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学堂在线向职业 14 教育拓展也是势在必行。
学堂在线目前在职业教育的探索状况如何?纪飚表示,现在学堂在线有
B 端需要人才培训的大企业用户和C端职场用户。
至于营收状况,目前刚开始运营,没有统计数据。
北京商报记者打开学堂在线的App,发现课程有认证学习和免费学习两种,付费认证课程将来可以获得名师签名认证证书,而免费学习的可以获得普通证书。
“我们现在正在打造职业课程,这些课程有计算机类、语言类、财务类的,这些课程刚刚打造,用户先交费后开课。
”纪飚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语言培训、计算机培训、财务类培训的职场领域已经高手林立,比如达内教育、华图教育等。
将来学堂在线做职业教育有何优势?目前在学堂在线认证的用户,学完之后通过考试,可以得到由名校教师签字的证书。
至于证书的含金量,有位学员在知乎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目前,或者说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教育部不会承认MOOC证书与学分互认(即使同意也只是限定名校之间互修学分的形式),企业也不会根据证书就认可你的能力。
证书只是学员自我激励继续学MOOC课程的手段而已。
” 纪飚讲道,针对职场人士的专业技能教育,学堂在线不仅和清华及其他国际、国内的一流大学合作,还和国际、国内的一流企业、研究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合作。
除了有资源的优势(特别是在国际合作上有资源优势),学堂在线重点将寻求在技术上的突破,“职业培训,比讲课更重要的是实践环节,比如:各学科线上虚拟实验室的建立,这有很高的技术门槛(比如在线的全套计算机软硬件实验、线上的机械实验室、线上的生化实验室),学堂在线将借助于清华的科研及人才优势开发这些线上的虚拟实验室,这是其他的竞品难以实现的。
这种核心能力会转化成我们的一个重要盈利点”。
北京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处副处长张立伟表示:“学堂在线做好职业教育,需要调查哪些人群真正需要在线职业教育,找好对接企业和职业,确定企业具体需求,为用户的就业提供一定的保障。
” 【理论前沿】 高校在线教育探讨
7 【作者】张卫国;【机构】大连海洋大学;【摘要】在线教育在美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中国则刚刚起步,尚未得到各大高校足够的重视。
本文对我国高校在线教育状况进行剖析,并对在线教育平台建设、课件制作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在线教育;高等教育;对策; 7浏览网址/KCMS/detail/detail.aspx?
QueryID=7&CurRec=50&filename=HZJJ201624076&dbname=CJFDPREP&dbcode=CJFQ&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Ra1FhdkJkdjAzYnNxbXVqMUh1NHVUM3NhZXhtOFVXZz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ggI8Fm4gTkoUKaID8j8gFw!
!
&v=MDQ5ODNCWkxHNEg5Zk9xNDlDWW9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eWVaZVptRnl6bVc3ek1MVGY= 15

标签: #命令 #cad #坐标 #转换成 #怎么看 #换行 #邮箱 #c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