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才是教育最核心的素养,idontcare是什么意思

care 6
2016年1月13日 治校方略 我们应该把教育“拉长”,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整个人生串起来思考;应该把教育“拓宽”,从分数和特长之外的习惯、能力、情商、人格等角度思考,从而更好地追求本真的教育。
人格才是教育最核心的素养 □陈钱林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要求似乎越来越高,这样的外部环境对于教育者来说,压力和动力俱在。
当谁都能在教育面前评头论足的时候,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教育变革到底应该往何处去? 什么是教育?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林语堂说:“今日的教育根本以书为主体,非以人为主体,责之以不能养出社会上活泼有为的人格,岂非等于问和尚借木梳、问尼姑借篦栉一样无理的要求吗?”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表述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
既然教育是为了“人”,我们就有必要思考:什么是人的核心素养? 我常常想,我们应该把教育“拉长”,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整个人生串起来思考;应该把教育“拓宽”,从分数和特长之外的习惯、能力、情商、人格等角 度思考,如此才可能更好地把握人的核心素养和最本真的教育。
比如学特长,当许多家长看到其他孩子在学习书法、钢琴的时候,心里总是很纠结:自己家的孩子如果不学,会不会就落后了?我们不妨把教育“拉长”,当孩子到了30岁、50岁时,书法、钢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这些特长除了有特殊天赋的孩子外,对大多数孩子而言,仅仅是童年时期的兴趣而已,并不是说不学就不行。
而习惯、健康等影响人的一生的素养,才真正忽视不得,是核心素养所应涵盖的内容。
我更倾向于,教育应该是心灵的触动、人格的培育、精神的成长,而健全的人格是教育所应追求的最核心的素养。
如果借用坐标的概念来解读人格:坐标的横向为“人格基础”,纵向为“独立人格”,坐标值越大,人格就越趋向于健全。
对于横向的“人格基础”,健康、性格、习惯、情商、知识、能力、游戏、探究、志向、规则、幸福感、价值观等12项素养,犹如房子的12根桩基。
对于纵向的“独立人格”,我们可以采取“自主决定法”,常说“你觉得呢”“照你说的办”,引导孩 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独立能力。
如此,孩子不仅会拥有轻松、自由、快乐的童年,而且通过自主能力的培养,他们的自律生活、自主学习、自立人格都会与其他孩子有本质的区别。
只要关注了最本质的核心素养,教育就会更有魅力。
我在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任校长10年,一直探索“尊重教育”。
从教育的本质入手,尊重人格、尊重差异。
尊重人格,是指就个体而言,不管孩子表现如何,其人格与教师是平等的,我们要给予赏识、引导,给予等待的时间;尊重差异,是指就群体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要追求让每个孩子享受适合的教育。
我深刻体会到,尊重学生,帮助孩子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走进孩子心灵的桥梁! 我调任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校长后,将人格坐标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将横向的“人格基础”表述为“健、美、智”三大素养,具体解读为“身体求健、品行求美、学习求智”,并着手构建以“健、美、智”为核心灵魂的课程体系。
人格有自然人格、 社会人格、精神人格,自然人格更强调健康,社会人格更强调美丽,精神人格更强调智慧,“健、美、智”三者更加突出了健全人格的核心素养。
当前,学校正全面实施以“健美智”为灵魂的课程体系。
我们希望通过几年努力,在基础性课程方面,各学科围绕“健美智”形成自己的核心目标和教学方式。
在拓展性课程方面,着手构建以“健美智”为灵魂的学科拓展课程群、校本德育课程群、学科自主课程、家庭综合素养自主课程。
比如,中学部的家庭综合素养自主课程,每个学生开学初要设计在家的“健自主、美自主、智自主”计划,每月自评后由家长评价,然后到学校申请代表荣誉的“健卡”“美卡”“智卡”。
该项设计,既关注人格基础,又赋予学生自主设计、自主评价的权利,很好地体现了培育健全人格的理念。
只要我们从关注分数、关注升学走向关注核心素养,从强调共性、过度控制走向多让孩子自主选择,健全人格的嫩芽就会如同春风吹拂、雨水滋润,在不经意间悄悄冒出来。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校长) 观点 教育家影像 □杨阳 教育家将长期处于短缺状态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发表观点这是一个呼唤成千上万教育家的时代,这又是一个因为功利主义教育盛行而导致教育家极其匮乏的时代!在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优秀教育局长、优秀中小学校长会成为我国教育人才市场上极其短缺的资源。
同时,优秀教师队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型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优秀教师也将长期处于短缺状态。
与此同时,尽管现在大家纵议“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但真正的教育技术创新将长期处于短缺状态。
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研发与应用,将成为我国新技术革命的重要领域。
我国教育的智能化水平不仅决定着国家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更决定着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影响着我国教育在世界范围内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力。
由此,教育智能服务产业也将成为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高技术产业。
教育家成长,一定要看清当前教育所处的形势,营造更好的沃土。
知识转化为人格是教育新命题 袁振国在教育博雅上发表观点每个家庭、每所学校、每个国家,无不希望把最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传授给下一代。
可是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的呢?应该是科学。
为了各种艺术的完美创作和最高欣赏所需要的准备是科学;为了智慧、道德、宗教训练的目的,最有效的学习还是科学。
到底知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许多观点是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育实践的。
比如,有学者强调知识如同一砖一瓦,知识是基础,能力的大厦是靠知识的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也有学者认为,只有整体设计好大厦的结构,知识的一砖一瓦才能发挥作用。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优秀品格。
因此,如何把知识化为智慧,把知识化为方法,把知识化为人格,这是教育的新命题。
“互联网+”教育的重心是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刚在文汇报2015年12月21日发表观点“互联网+”教育热闹的背后,一定要弄清楚:重心不是互联网,而是教育。
也就是说,必须面向教育,才能产生“互联网+”教育的实际成效。
真正的“互联网+”教育应该有三个面向,即面向深度学习、面向个性化发展和面向学生的信息专长发展。
其中,面向个性化学习,就是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和评估检验。
所以,要按照国际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潜质做长期跟踪,通过跟踪对他们的学习模型进行评估,然后通过技术给予每个学生扬长补短的支持。
有人说:于右任走到哪里,就把学校办到了哪里。
在其一生中,于右任创办了多所大学和中小学,振衰起颓,以教兴国,主张通过发展教育来救国,并以此身体力行。
于右任:处处兴学为救国 被誉为“名儒名将兼名士”的于右任,一生始终不忘国民教育,为我国教育事业立下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
他以坚忍不拔的决心、以不同寻常人所能想象的毅力办大学、办中学、办小学,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孙中山曾赞扬他“放眼远大,深维本根”。
说于右任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确实当之无愧。
在于右任看来,教育固然是国之命脉,但若误用,则可能成为国之祸根。
因此,教育普及与否是一个重要问题,而普及什么样的教育却是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考量,于右任曾离开震旦大学,参与创办复旦公学。
学校制定的“崇尚科学”“不谈教理”的原则,自然受到于右任的推崇。
因为,在于右任的眼里,教育的精神与本质是根本的方向性问题,教育的取向制约着教育的其他方面。
或是一所学校的创办远远无法满足于右任的办学热情所致,在复旦公学建立不到3年的时间,于右任又为解决留日归国学生的教育问题,与同学一道创办了中国公学。
“中国公学的组织是一种民主国的政体”,校内组织多含有试行民主政治之意,革命气氛由此浓厚起来,许多教职员工和学生都献身于黄花岗起义、安庆起义等革命事业。
在中国公学成立3年后,因迁址而与复旦公学咫尺比邻。
于右任说:“两校同人相处密迩,哀时念乱,志事相同,而余复以复旦学生兼中国公学国文讲席,师生切蘼,关系益切。
”他鼓励学生牢记马相伯先生的教诲:“不读书不足以救国,不研究深邃科学,更不足以救当前之中国”。
于右任主张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广泛学习科学知识,培养深厚的文化素养,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还要知行合
一,发展个体服务社会与国家的各种能力。
在此期间,因辛亥军兴,复旦公学校舍被占领,经费没有着落,学生人心涣散,学校名存实亡。
于右任忧心如焚,便邀请40余位校友联名上书临时政府教育部,使复旦公学得以复校。
他还多方奔走,建议复旦公学租赁房屋,挂牌招生,争取社会的同情。
最终,离散近
年的复旦公学师生在徐家汇李公祠重聚。
可以说,复旦公学此次复校,于右任功不可没。
有人这样评价:于右任走到哪里,就把学校办到了哪里。
为了解决孩子们的就学问题,于右任和邵力子等还共同创办了上海大学,并出任校长。
他将上海大学定位为“不是一个死读书本的学校,而是一个与革命密切结合的新型的社会学校”。
正是在这样的定位下,著名的共产党员瞿秋白、蔡和森、沈雁冰等都在上海大学工作过。
熟悉于右任的人都知道,由他创办和参与创办的学校还有“陕西黄埔”之称的中山军事学校、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其办农业教育的事迹,被媒体评价为“兴学兴农,功在千秋”的伟业。
这位陕西籍贯的西北汉子,在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后驻节三原。
回到了出生地。
应父老乡亲的邀请,于右任出资支持西关小学的创建。
后来为了响应民主革命,于右任将西关小学改名为“民治小学”。
在于右任看来,教育的目的既要具有现实性,又要富有前瞻性,特别是儿童所受的启蒙教育、所学的基础知识,要能够保证他们今后有效地运用到社会和生活中。
因此,如果只是把眼前的所需教给学生,而不考虑他们今后的发展,则是“妄想支配二十年以后的新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谐音“右任”为名,晚年自号“太平老人”,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一生中创办了多所学校。
生活”。
他还为民治小学特聘了校长。
从此,学校的教职员工、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波澜壮阔的人生岁月里,除去上述学校,于右任创建的学校还有渭北中学、渭北师范(后改为陕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三原中学等多所学校。
他一身将报国之志系于教育,并在故乡设立了“右任奖学金”,并经过运作,让地方政府为辍学女生成立了省立第三中学女子初中班。
于右任一生为人正直,有民族气节。
1949年,于右任被迫随国民党退居台湾,而结发妻子与儿女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
他在台湾独居的15年,非常渴望落叶归根,但未能如愿。
他所作的一首令人肝肠寸断的诗词《望大陆》,饱含着对祖国和故乡的思念。
就是这首诗词,曾经被温家宝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所引用,并无限深情地说:“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得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老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
”这位在人生最后十多年里一直渴望埋骨故乡的人,却死在了遥远的他乡;这位关中平原的儿子,却葬在了草木疯长的热带丛林。
但他创办的多所学校,都以不同方式纪念着这位办学报国的老人。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征稿 【校长观察】校长通过身边看到、听【治校方略】校长在领导和管理学校到、遇到的教育事件,深入观察,由此铺中,有哪些好的方法和策略?可以结合开、展现自己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学校的重要举措,展现校长的办学理念对治校、管理、育人的想法和观点。
字数:和管理思想。
字数:2500字。
1800字。
【教育家影像】对国内外教育家的风【专家睿见】教育领域内外的专家学范、教育理念进行梳理,镶嵌一些具有转者针对与教师有关的教育前沿、热点、难折点和重要意义的趣事,对当今的教育点问题,撰写署名文章。
字数:3000字。
具有启迪性。
字数:1800字。
【重读经典】约请作者推荐一些教育家的经典理念或观点,并撰写推荐理由或阅读感悟,并说明自己是如何将这些理念运用到实践中,效果如何?字数:18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投稿请注明栏目名称。
邮箱: 主编:吴绍芬电话:010-82296743投稿邮箱:美编:孙东电话:010-82296729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15版 校长观察 在权力面前,大多数校长都是清醒的、智慧的,但的确也有一些校长不讲领导艺术,不愿放手权力。
校长的重要职责是什么? 为什么校长不 愿放手权力 □孙光友 一次,与一位副校长闲聊,他说自己分管后勤工作非常清闲,还兼了两个班的主课。
原来,他的许多工作都被校长做了。
在他们学校,最忙最累的就是校长,副校长们都比较“轻松”。
问到为什么其他校领导不主动分担责任,他却反问一句:“你也是校长,有些事情你正在做,如果下属对你说,这些工作您就不用操心了,由我负责就行了,这能行吗?” 权力总是那么让人迷恋。
应该说,在权力面前,大多数校长都是清醒的、智慧的,但的确也有一些校长不讲领导艺术,不愿放手权力,无非存在这些情况: 一些校长强烈的虚荣心作怪。
在他们看来,校长就要有校长的“样子”,应该是鹤立鸡群,而不是淹没在群众之中。
他们特别渴望展示自己的魄力、能力和魅力,特别享受那种前呼后拥、呼风唤雨的感觉。
而要维持校长的这个“样子”,要靠权力做支撑。
一些校长对个人的驾驭能力信心不足。
他们专权,首先是缺乏自信,总以为掌权不牢,就会丧失校长的指挥权和领导权,班子就会失去执行力,自然就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掌权、用权上,巩固自己的“老大”地位。
其次是缺乏他信,总以为信人不如信己,不放心下属,生怕别人做事不好,更担心别人捅出娄子,理所当然就事必躬亲,别人也就理所当然成为看客。
一些校长工作上过于讲求身先士卒。
他们具有很强的务实精神,从不脱离一线,从不脱离群众,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总是首先做到,结果是经常做了别人该做的事情,却丢失了一个校长该做的事情。
还有一些校长存在品质问题。
权力有两大作用:为民所用,为己所用。
为民所用者不会贪权,权力是人民给的,自己只有服务权,终极权力应该掌握在人民手中。
为己所用者则不同,在他们眼里,权力和利益是对等的,不谋利,权力就没有价值,要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让自己的权力最大化。
校长把权力看得太重,危害性是非常明显的。
校长专权的直接后果就是使自己成为独裁者,而一旦成为独裁者,无疑就会面临两个更大的后果:一是个人权力失去监督。
在依法治校机制还不健全的大环境下,校长的权力如果没有制衡,在名利的诱惑面前就很容易栽跟头。
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因贪污腐败而落马的校长并不鲜见。
二是教师的积极性受到钳制。
相对来说,教师组成了一个民主意识比较强的群体,如果校长独断专行,这无疑会严重挫伤干部教师的积极性,校长的领导力将会大打折扣,最后必将沦为孤家寡人。
更为重要的是,校长失去干部教师的支持和拥护,实际上就意味着湮灭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最终受损的不仅是个人,而是整个学校的发展和全体教职工的根本利益。
所以,校长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权力是一个大是大非问题,绝对不容忽视。
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校长既是管理者,更是领导者。
管理主要在于计划、组织和控制,领导主要是确定方向和愿景;管理者主要依靠运用权力达到目的,领导者主要凭借思想、精神和人格魅力影响他人。
许多校长都满足于甚至痴迷于当一个管理者,却忘了自己更应该是一个领导者,这样也就很容易走向独裁,陷入管理的泥沼。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
”可见苏霍姆林斯基也是把校长作为精神领袖的作用放在第一位的。
校长作为学校的灵魂人物,需要担负更多的是一个舵手的职责,主要任务是引领学校的发展。
所以,校长重在掌舵而非掌权。
(作者系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标签: #compare #caco3是什么 #什么牌子 #打不开 #制作网页 #代码 #牌子 #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