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专栏,Column

有哪些 5
专栏 主编:付建利编辑:钟恬2019年2月2日星期六Tel:(0755)83501653 A3 【明眼看市】商誉减值给市场带来了很大冲击,这个代价不能白花,需要引以为戒,更需要建立相应的规范。
上市公司商誉减值不能“一减了之” 桂浩明 近一年多来上市公司的商誉减值问题严重困扰着股市,最近更是呈现出大规模爆发的态势,一些上市公司动辄减值十几亿,甚至几十亿,有的减值数额比市值还大,对股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被比喻为是“滚滚天雷”。
根据有关会计准则,上市公司对以前收购资产时所形成的商誉,按照其实际运行的状况,基于审慎性原则进行必要的减值,是完全合理的。
客观来说,由于一段时间来经济增长放缓,不少上市公司经营遇到困难,其所收购资产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收益也是难以绝对避免的,投资者对此也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但问题在于,在近阶段 出现的商誉减值,从数量上来说远远超出了人们原先的预计,不少公司都是采取一次性全部减值完的做法,这就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些资产大都是在近三年前收购进来的,当时被认为是非常优质的、能够给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推动其转型升级,因此在收购时不惜高溢价,志在必得。
就是这样的资产,怎么没有几年就变得一文不值了呢?在这里所进行的减值,是否存在利用政策给企业业绩“洗澡”,也就是进行某种财务操纵的嫌疑呢?毕竟,减值只是一种财务处理方式,完成以后并不直接影响公司的现金流,相反倒是极大地做低了利润基数,这就为以后利润的增加埋下了伏笔。
客观而言,这种做法在经济处于下行阶段,企业经营较为困难的时候,的确是不少见的。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也有利于其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但问题在于,这种不顾实际情况的一次性减值,是否符合会计处理上的公正、客观原则呢?而且,这里面有没有借大规模商誉减值,夹带某些私货的现象呢?对此,广大投资者还是有所质疑的,并且有权利要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及管理层作出详尽说明。
进一步说,光有相应的说明还不够,需要引进必要的追责机制。
从提议进行收购的大股东到相应的中介机构,应该反思一下当初的高溢价收购是怎么进行的,有没有进行过充分的论证,是否做过客观的可行性分析,以 及对潜在的风险有没有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
在理论上,当大额的商誉需要进行减值时,实际上是在为以往的收购行为支付代价。
在这里,需要分清楚哪些是不可抗力因素所导致的,哪些是由于判断与决策失误所形成的,哪些则是不够尽责,草率、鲁莽行事的结果。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存在某种猫腻的可能。
显然,这需要区分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置。
在必要的情况下应该启动追责机制,一家公众公司,一下子十几亿、几十亿资产没有了,无论如何要有个说法,否则这样的企业谁还会来投资? 需要明确的是,按照有关规定,上市公司进行相应商誉减值是应该的,但不能一减了之。
现在沪深交易 所对那些搞大额减值的公司进行问询,要求充分说明理由,是很有必要的。
在笔者看来,除此之外,中介机构在审计相关公司年报时,对于商誉减值要进行专项审计,出具独立的报告,将信息明明白白地公之于众。
监管部门对其中存在的违规违法行为则应该立案调查,严肃追责,依法处理。
另外,对于发生过大额商誉减值的上市公司,有必要在一定时期内,对其所进行的新的收购作出相应限制,至少是明显提高审核的要求。
总之,商誉减值给市场带来了很大冲击,这个代价不能白花,需要引以为戒,更需要建立相应的规范,以防范此类问题重演。
(作者系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分析师) 【用非所学】破除流量喧嚣,回归内容本心,不仅适用于视频行业,也适用于当前日新月异同时鱼龙混杂的自媒体行业。
视频网站关闭前台播放数据的启示 胡学文 国内知名视频网站优酷日前宣布全站关闭前台播放量显示,而在优酷之前,爱奇艺已经于去年关闭全站前台播放量数据。
至此,国内视频巨头中,只剩下腾讯视频尚未有类似动作。
视频网站为何突然关闭前台播放量数据显示?优酷在题为“破除喧嚣、回归本心”的声明中开门见山回答了这一疑问———为了营造更加良性的产业环境,破除流量喧嚣,回归内容本心。
优酷认为“收视率、播放量并不能全面反映影视节目的社会价值,一部文艺作品的影响力和导向意义,更不能以这样一个简单的指标来衡量”。
该视频网站同时表示,关闭前台播放量显示只是第一步,并不是终极解决方案,相信未来还有更多的网络视听平台会加入到新标准新规则的制定中,推动产业良性发展。
据了解,关闭前台播放量显示后,优酷平台上以热度指数代替原有的播放量指标。
而热度指数反映的是当前内容在优酷平台受欢迎程度,通过计算用户在优酷全平台的多维度用户行为,如连看、拖拽、收藏、弃剧等数据而得出,力求得到最真实的刻画数据。
此外为了保证数据的客观公平,优酷还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修正非正常观看行为可能造成的误差。
那么,关闭播放量数据对行业、对用户有何益处?事实上,视频播放量数据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除了单一的播放量数据并不能全面衡量一部作品的好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数据的真实性。
在唯数据、唯流量的评价体系内,刷流量和数据作假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酒香其实更怕巷子深,因为只要运作得好,没有内涵只要有小鲜肉、小花的作品就会刷爆朋友圈,占据最好的流量资 源,相反那些真正有内涵而在运营公关上没有大投入的作品甚至无人问津。
不能说小鲜肉、小花的作品就不好,但至少播放量数据不应该成为评断一部作品好坏的决定性指标。
因为这样的数据会进一步“误导”其他用户的选择,使其盲目从众,从而丧失了真正价值、审美、艺术取向。
之所以大家明知播放量数据有水分也乐此不疲,归根结底是一个利字。
之前有媒体爆出,一些神剧的播放量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这样的数据水分几何,或者产生自真实有效的视频消费行为到底有多少,其实只差捅破那一张纸。
流量带来的不仅是剧作的热播,更多的是商业运作混乱。
播放量数据注水会给很多利益相关方带来甜头,演员被冠上流量明星称号,而不再论演技高低;片方借此对广告商提出更高的收益;平台靠更多流量引来更多的观众跟进。
正是这一串利益链 条上的互相捆绑,让参与各方都享受着虚假数据的繁荣。
有人可能会说:我是否观看视频的判断依据就是播放量。
那么试问,一个原本就不真实的数据,对你的参考价值又有多大呢?一般视频消费者因为从众心理被造假的播放量数据裹挟进去,注水的播放数据又被拿出去让广告金主掏钱买单,而实际上视频消费者不一定收看了真正的好内容,广告主的钱不一定用到了实处。
爱奇艺、优酷关闭视频前台播放量数据的真正原因,笔者不得而知,但仍然对这一做法持肯定态度。
让作品好坏的评判更多地交还给用户和市场,尽量减少炒作甚至造假的影响。
事实上,目前的自媒体公号也存在唯数据论问题,一些自媒体号只求快不求准,只求吸引眼球不求正确的价值引导,以讹传讹的屡见不鲜,往往这类自媒体内容更容易获得流量,成 为刷屏的主角。
不是说自媒体内容就统统不好,但确实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背后都是利益的驱动,因为流量意味着更高的广告价格、更多的金主青睐。
久而久之,其实对真正做内容的人和机构是伤害,对大众的信息消费市场也是一种伤害。
经不起咀嚼、没有内涵的内容,不仅对用户没有收获,只会消耗用户的时间,甚至带来负面影响。
如果自媒体行业也能借鉴上述视频网站的做法,关闭所谓的阅读数,换之以用户转发、评论、收藏、阅读时长、点赞甚至不喜欢,这些更多维、更能反映用户消费行为的数据来综合反映内容的受欢迎程度,其实未尝不可! 正如优酷在关闭前台播放量数据的申明中所说的———“破除流量喧嚣,回归内容本心”,这不仅适用于视频行业,也适用于当前日新月异同时鱼龙混杂的自媒体行业! (作者供职于证券时报社) 【股市笙歌】春节将至,希望这是A股最后一轮疯狂。
所有扎实经营主业的上市公司,此时都显得那么令人尊重。
商誉肆意减值有违新规初衷 闻韶 会计准则的弹性空间,今年在商誉减值测试上表现得淋漓尽致,A股2018年年报披露已是妖孽丛生。
其实,早在去年底证监会颁布商誉减值新规之时,有识之士已预见堆积数年的商誉减值风险可能爆发。
但是,当前A股公司数亿元、十亿元肆意减值商誉,严重违背了新规的初衷,已然形成群起争相掀桌子、撂挑子的乱象。
2018年11月,证监会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就商誉减值的会计监管风险进行提示。
庙堂之上有高人,商誉规模的不断扩大,正是来自于对并购标的 公司盈利前景以及行业市盈率水平的乐观估计。
经过近两年的市场调整,商誉减值风险正在不断累积,但许多公司祭出各种巧言而规避了减值测试。
在笔者看来,这是一轮新的降低市场风险的谨慎举措,对降低投资风险有莫大益处。
那些商誉大肆减值A股公司,也是有过荣誉感,有过优良美德的。
曾几何时,商誉等重要资产减值,为A股公司避之不及。
许多公司并购标的资产苦心经营数年,也达不到此前的预期,仍然选择苦苦支撑,自己挖的坑,含着泪也要自己填完。
对于投资者调研时对商誉问题的咄咄逼问,上市公司也死扛着不减值的底线,想尽 一切办法搞好整合经营,让笔者敬佩不已。
可惜秀下限的比赛开始之后,只要公司觉得自己减值金额不是最大,就无法忍住一次性减值全部商誉的冲动。
亏1个亿与亏100个亿,在公司看来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
何况商誉减值已是当下的潮流,怎么做都不会引人注意。
反而,如果此时还合理测试进行商誉减值,那公司就成了一个傻子。
商誉肆意减值,有违新规初衷。
前两年都一切太平,并购标的公司能够勉强甚至超额完成承诺业绩,到今年就神形俱灭,几亿元、几十亿元商誉全部减值消失,如何让人信服?有 少数公司干过这种财务大洗澡的事情,许多资产减值可以转回,第二年第三年业绩就蹭蹭上涨,但他们都是悄悄地做。
现在时代似乎不同了,可能投资者、监管部门更包容了,A股众公司敲锣打鼓一起登场,完全已经没了脸皮。
商誉肆意减值,不能法不责众。
从商誉减值金额看,已有接近百亿元规模,闻者莫不哗然。
造成如此重大的损失,背后已涉嫌严重的违法违规,已有媒体曝出相关公司存在“萝卜章”等情况,但事情似乎总可以不了了之。
诚然,证券市场对于内幕交易、市场操纵、造假上市等违法行为,处罚不重、成本太低,让违法者肆意妄为。
数年前,有一家并购标的公司董事长造假销售合同,致使董事长本人被公安机关批捕,作为并购方的上市公司高管多人遭到波及。
那时A股太平,市场欣欣向荣,这样案例也不为人所关注。
现在几十亿元的商誉减值也可以风起云涌、竞相出现,上市公司敢这么做,就是将责任都推给市场,似乎完全与己无关。
春节将至,希望这是A股最后一轮疯狂。
所有扎实经营主业的上市公司,此时都显得那么令人尊重。
也希望盛行A股的各种题材投资的拥趸,经历了此次洗礼后,可以转向投资企业的心态。
笔者坚信,大乱之后有大治。
(作者供职于证券时报社) 【琳听财经】广深港高铁及港珠澳大桥两项重要的策略性跨境基建顺利落成,进一步便利了香港与内地之间的交通往来。
香港2019年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向琳 日前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立法会出席答问会时表示,相对于2017年的3.8%的实质经济增长,随着去年第三季经济增长放缓,及外围下行风险增加,政府经济顾问修订2018年全年经济增长预测为3.2%,仍高于过去10年平均每年2.7%的经济增长率。
其此后接受彭博电视访问时表示,2019年就算将经济增长目标降到3%,都将会是一项挑战。
展望2019年,对经济增长放缓的忧虑情绪升温,中美贸易摩擦等外围因素加上步入加息周期,不少机构纷纷下调对香港明年GDP增长预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2018年及2019年经济作出预测,预计去年香港经济增长为3.5%,今年则放缓至 2.9%。
IMF认为,偏紧的劳工市场及各项大型项目按计划展开,预计私人消费及投资可继续支持经济增长。
但贸易摩擦加剧、环球金融状况收紧及内地增长放慢,均对香港经济产生影响。
中期而言,预计香港经济增长为3%。
IMF认为人口老化将会对香港经济增长以及财政状况构成压力。
不过,过去多年建立的充裕缓冲空间,应有助香港抵御不利环境。
摩根士丹利预计,贸易摩擦不明朗、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及实质利率较高等因素,将影响香港经济表现,预计香港GDP增长由2018年的3.3%减慢至2019年的2.4%。
不过该行也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转趋稳定,加上美联储暂缓加息及美元转弱,香港经济的不明朗因素会于2019下半年得到舒缓。
野村报告预测,2019年香港实质 经济增长将由2018年的3.2%放慢至2.2%,香港楼市进入调整时期,而港元拆息与美元拆息逐渐看齐,或将减弱私人消费情绪等。
不过粤港澳大湾区的潜在增长将长远利好香港经济及楼市发展。
外需一直是香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根据香港政府公布的去年12月香港整体进口和出口货值,分别下跌0.7%和5.8%,至3912亿港元及3399亿港元,录得贸易逆差为512亿港元,相当于商品进口货值的13.1%。
不过,受惠于去年上半年的强劲表现,去年香港的商品出口货值同比升7.3%,进口货值同比升8.4%,全年录得有形贸易逆差为5633亿港元,相当于商品进口货值的11.9%。
除进出口表现不佳之外,去年香港外汇基金表现更是令人失望。
由于 2018年同时出现三大不利因素,股市下跌、债息上升和美元强势,根据香港经管局的公告,2018年外汇基金录得投资收入139亿港元,同比大跌94%。
股票投资录得590亿港元亏损,其中海外股票投资亏损383亿港元,本地股票投资亏损207亿港元,债券投资则录得574亿港元收益,长期增长组合投资收益为254亿港元,外汇投资中非美元资产亦录得90亿港元减值。
尽管2018年香港表现不尽如人意且未来仍面临不少不明朗因素,但目前香港资产质量维持理想,香港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及缓冲资本状况保持稳健,再加上稳健的金融规管与监管制度,笔者相信香港能抵抗住2019年的挑战与冲击。
根据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与华尔街日报发表“2019经济自由度指数”,香 港蝉联首位,得分90.2分。
财政司长陈茂波去年12月曾发 表网志,指出需要促进香港旅游业来支持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
据笔者了解,2018年1至11月到访香港人数已达到约5856万。
陈茂波预测2018年全年旅客量将超过6000万人次,创2014年来最高。
旅游业占香港生产总值约4.5%,聘用人手占全港总就业人口的6.7%,事实上直接影响了香港的经济表现及从业人员的收入。
去年广深港高铁及港珠澳大桥两项重要的策略性跨境基建顺利落成,进一步便利了香港与内地之间的交通往来。
2019年更是会落成莲塘/香园围口岸,加上正在兴建的香港机场第三条跑道,这些都能帮助香港更好地吸引游客。
(作者系天元金融高级投资顾问)

标签: #英语 #兼职 #二手 #兼职 #搜索引擎 #有哪些 #限额 #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