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权威发布2022年4月18日星期
一 中国经济面面观 (上接1版)今年1至2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6.8%。
对经济总量贡献度占六成的4800万家中小微企业继续保持较高活跃度。
一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14.1%,拉动外贸增长6.6个百分点。
从A股4700多家上市公司看,截至4月15日,共有1795家上市公司披露2021年年报,近九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增长,约七成实现净利润增长;截至4月14日,已发布2022年一季度业绩预告的498家公司中,有387家预计一季度净利润增长,其中190家预计净利润最大增幅超过100%。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压力在上升,一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连续四个季度下降。
一些制造业企业原材料成本上升、订单外流、库存压力加大、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增多,现金流吃紧。
在服务业领域,一些中小微企业或个体工商户,面临消费市场萎缩、经营成本上升、人工租金上涨、防疫开支增加、平台佣金高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
一个个市场主体,连接经济命脉与城乡循环,关系着人们的柴米油盐、三餐四季。
在当前超预期冲击下,中国正点燃更多政策“篝火”,温暖市场主体,稳定发展预期。
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全年为市场主体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金融系统加大力度向经济“输血”,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创新高;今年3.65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中用于项目建设的额度已全部下发,将带动更多社会投资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稳经济稳就业关键作用。
新华社多路记者采访了解到,各地多部门正在想方设法研究出台更多有针对性的稳增长政策。
专家建议,要确保已出台政策早落地早见效,同时政策工具箱要准备充足,必要时及时出手。
综合观察中国经济“账面”———外贸保持稳定,内需需要提振;高技术产业加速奔跑,接触式服务业遭遇“寒流”;上游产业较热,一些下游产业遇冷;一些大型企业效益较好,不少中小企业压力加大;国家财政整体稳定,一些基层财政压力大;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新的挑战和风险不断出现…… 这就是今天的中国经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开局平稳中,有亮点,也有难点;有希望,也有困难。
机遇与挑战交织,动力与压力并存。
看“市面” 震荡波动中,活力如何? “市面”,观察经济活力的窗口。
近期,国内不少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旅游业态势寒意逼人,一些景区关闭,跨省团队旅游暂停,部分旅行社经营困难。
足不出户,心更向往。
中国旅游研究院一项调查显示,未来3个月内城乡居民出游意愿为86.33%,同比、环比分别上升2.14和1.01个百分点。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如果疫情得到全面控制,过去两年多积累的出游力可能为国内旅游市场带来一个令人期待的“小阳春”。
当前,为应对疫情冲击,全国一些地方按下“暂停键”,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到物资配送、人员往来,再到市场人气、消费活力,在适应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出现新变化。
从人流看“市面”,寻找坚韧前行的“暖意”——— 3月以来,受国内疫情多发影响,消费恢复势头受阻。
大环境遇冷,市场呈现不同的冷暖变化。
一些城市线下商贸遇冷或中断,对实体零售、餐饮服务带来冲击。
市场预计,3月份国内消费可能会出现较明显收缩。
疫情之下,人流骤减。
3月以来,国内民航航班数量大幅减少,甚至不足去年同期的五分之
一,一些中小型民营航空公司陷入经营危机;全国铁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只有3000列左右,不到正常水平的30%;国内电影票房陷入低谷,多地影城单日售票仅为个位数,不少影院被迫停业;一些个体工商户反映,生意清淡,有的不得不停业,但硬性成本还需要按月支付…… 从14部门出台43项政策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到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进一步明确企业减负重点,再到各个地方版纾困举措,从减税降费、金融支持到房租减免、平台佣金减免、暂时歇业备案……年初以来,纾困政策密集出台。
记者了解到,各地各部门正加紧研究更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加快为相关 市场主体解“燃眉之急”。
各类市场主体也努力应变,在艰难中努力前行。
在武汉户部巷、北京簋街等餐饮街市,一些餐厅堂食人气少了,档口却排起了长队;一些地方网红店转战“线上”、外拓市场;一些航空公司通过狠抓成本压降、科学调整运力努力自救…… 传统线下市场骤冷,线上市场、下沉市场和创新型消费等却持续升温。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24岁的外贸公司业务员小丁一边拿着自拍杆,一边指着各种挂钟为电话另一头的巴勒斯坦客商询价。
受疫情影响,义乌市场“摩肩接踵”的景象不复往日,但“云采购”“线上淘”人气旺盛。
今年前两个月,义乌市进出口总值较去年同期增长47.8%。
美团、京东、饿了么等各大平台网购火热,1至2月全国网上零售额近2万亿元,同比增速超过10%;一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超百万辆;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同比增长8.4%;冬奥赛事直播、冰雪消费、在线旅游持续受到热捧,以冰墩墩为代表的冬奥会周边纪念商品网上仍在热销…… 从人流看“市面”,疫情防控期间,一些消费被抑制,但消费需求并没有消失。
传统消费转型升级、新型消费潜力释放、线上消费强势“补血”…… 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关键枢纽,庞大的市场中蕴藏着无限机遇。
从物价看“市面”,有压力但走势平稳——— 4月15日,汽油柴油零售价格迎来今年首次下调。
“七连涨”后,这个消息让不少货运司机稍缓了口气。
物价关系百姓生活,反映消费冷暖。
今年以来,由于国际局势动荡造成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波动,全球多个经济体面临严峻通胀压力。
3月份美国CPI同比上涨8.5%,刷新40多年来的新高。
与美国、欧洲不断刷新的价格涨幅相比,3月我国CPI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一季度CPI总体上涨1.1%,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美国彭博社发文评价说,尽管物流遭遇短暂的不畅,但当下中国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却保持稳定。
“中国可以在通胀问题上给西方上一课。
” 虽然稳物价基础较好,但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在上升,物价态势引人关注。
粮食为物价之基,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
粮食供应,至关重要。
中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市场供应充足,但粮食安全不容任何闪失。
当前,春管春播正由南向北大面积展开。
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想方设法确保不误农时抓好春管春耕。
截至4月11日,全国已春播粮食1.41亿亩、完成意向面积的15%,进度同比快0.9个百分点。
全国早稻已栽插58.6%,进度同比快5.2个百分点。
能源,事关物价总水平,牵一发动全身。
能源保障影响全局。
综合来看,一季度煤炭产量持续高位稳定运行,价格稳步回落,全国统调电厂存煤1.5亿吨以上,处于历史同期最高水平;电力供应平稳有序;油气供应有保障,有力支撑工业生产,确保民生需求。
我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蔬菜在田面积增加、肉类价格总体较为稳定……从中央到地方,把守好“米袋子”“菜篮子”、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当作底线任务,为重要民生商品的保供稳价筑牢基础。
从物流看“市面”,在防与放中努力保畅通——— 刚在车里休息了一晚,来自山东的货车司机张晓亮把车开进杭州物流园区,等待装货返程。
800多公里、12个多小时的路程,他既熟悉又感到充满未知。
“现在跑车不确定性确实很多。
” 油价上涨、运费缩减、高速公路上的种种限行……货车司机生存状况及引发供应不畅备受关注。
3月以来,疫情多地散发。
部分地区跨区域货物运输不畅,物流效率明显降低。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今年3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已经处于2020年3月份以来的历史低点。
工业品物流占社会物流总额90%左右,生产供应链全流程的90%以上处于物流环节。
有的汽车厂已宣布因供应链原因整车停产。
一些汽车厂负责人表示,由于疫情影响,一些关键零部件供应商采用封闭生产维持运转,但人力短缺 和上游原材料供应不畅也使相关工厂只能维持较低产能水平。
航空铁路港口航运的畅通高效,高速公路大货车的自由穿梭、大街小巷配送车的自由流动、最后1公里快速的配送,是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大动脉,更是民众须臾不可离的“生命线”。
让已出台的政策尽快落地,让供应链断点尽快重新连接,让货车跑起来,保障物流“生命线”,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把握好防与放的辩证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努力保障物流畅通,在当前尤为关键:公布全国统一式样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切实保障重点物资和邮政快递通行、加强从业人员服务保障、优化防疫通行管控措施……近期,一系列部署密集指向货运物流保通保畅。
形势已有所缓解:长三角铁路为省际运输开辟了保供运输绿色通道,3月30日至4月13日,通过铁路运抵上海的各类保供物资已达1497车、47386吨;相关高速公路上设立便捷通道,保障抗疫重要民生物资和重要生产物资优先通行;全国多地针对性地设置了应急接驳点、卸货区…… 安全、高效率的物流体系,庞大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是中国形成全球产业链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柱。
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确保中国物流体系运转畅通,对国内和国际供应链产业链意义凸显:一季度,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同比增长2.8%。
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累计发送17万标箱,同比增长56.5%。
从资金流看“市面”,在震荡波动中守好“稳”的底线——— 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将有利于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今年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再创新高,但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4215亿元。
这意味着一些企业中长期投资意愿减弱,中长期信贷需求不旺。
激发市场主体需求,政策需靠前发力,货币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正面激励举措陆续出台: 鼓励拨备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有序降低拨备率,创设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用政府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 “中国大型科技企业盈利前景稳健,企业创新增长的潜力不应被忽视。
”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发文称。
当前,境外资金流动备受关注。
受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等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中国金融市场也难独善其身。
我国债市、股市资金一度出现净流出,投资者担心资金外流或演变为长期趋势。
担忧,反映在市场上:3月份,境外机构投资者减持人民币债券约1100亿元,为近年来最大单月降幅。
上证综指、深证成指一季度分别下跌10.65%、18.44%,中概股、港股大幅下挫。
关键时刻,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直面市场关切;金融管理部门先后发声,推出相关举措,稳定市场信心。
3月跨境资金流入总体回升,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相较欧元、日元等其他非美元货币对美元汇率连创新低,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交易价较2021年末升值0.5%。
看“人面” 民生底线能否兜牢? 一组组经济“账面”数据,一幅幅“市面”场景,终究要体现在“人面”上,这就是老百姓获得感多少的真实体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之时,就业形势面临着严峻考验——— 经济遭遇挑战,首当其冲影响就业。
今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600万人。
其中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创历史新高。
还有上亿农民工要打工撑起一家生活,许多人需要再就业。
形势严峻、就业不易。
记者调研了解到,部分企业用工需求收缩、招工放缓,甚至出现减员裁员。
智联招聘、前程无忧、58同城等网络招聘机构均反映,前两个月就业形势平稳,但3月份数据掉头向下,使得一季度整体就业景气度偏弱。
旅游、房地产、教育培训、互联网等行业招聘 需求明显下滑,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突出。
就业连着收入,关系着每个家庭的生活。
西安一家大型商场的服装店店员陈女士说,受疫情影响,整个商场不时关闭停业,自己的收入跟随客流量大幅下滑。
稳就业,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17.58亿元,比去年增加51.68亿元,在稳大盘中努力托住全年11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
抓关键。
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实施缓缴社保政策;显著提高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最高可至90%;允许再拿4%的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用于技能培训,向困难中小微企业发放留工培训补助……“真金白银”惠企业、稳用工。
稳重点。
发布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政策举措,部署为高校毕业生提供200万个高质量就业机会;组织“春风行动”为务工人员、脱贫人口等提供就业服务……保障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全力稳住就业大盘。
扩空间。
完善灵活就业政策,在北京等七省份及出行、外卖等行业的七家互联网头部平台企业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让新就业形态解燃眉之急,发挥就业“蓄水池”作用。
越是遇到困难,越要兜牢兜好民生底线,确保百姓有获得感、安全感——— 4月1日起,四川、湖南、福建、重庆等多省份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
按照这一新政,四川成都一位制造企业的保洁员石女士,每月底薪将上涨320元,加班费也会有所提高,合计每月收入能涨将近500元。
鼓“钱袋子”、护“药罐子”、稳“菜篮子”,对百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意义重大。
越是特殊时期,越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教育、医疗、养老、育儿等民生之需,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
针对急难愁盼问题,今年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迎来“18连涨”;推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可按照每个每月1000元的标准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将群众关注的骨科耗材、种植牙等纳入集中采购,降低群众看病负担…… 针对疫情带来的短暂困难,延续执行失业保险保障阶段性扩围政策,向广大失业人员发放失业补助金,向失业农民工发放临时生活补助;针对受疫情影响不能按时还房贷的居民,包括五大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可提供包括延后还款时间、延长贷款期限、调整账单计划等在内的服务支持…… 针对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众,今年安排救助补助资金1546.83亿元,较去年增加70.62亿元;加大保供稳价力度,及时做好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困境儿童等救助工作;推动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不低于3000万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失业返贫的底线…… 人心齐、泰山移,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用双手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发展的根本力量。
前行中尽管有困难、有压力,但依靠团结奋斗,面对广阔的发展前景,有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小目标不断坚持,日子就更有奔头。
当一些海外媒体渲染中国防疫政策使脱贫人口面临返贫风险时,各个地方的成千上万名基层干部已经忙碌在防止返贫、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第一线。
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保持小额信贷政策连续稳定、支持开发公益岗位临时安置……吉林省出台11条政策措施防范化解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面临的风险隐患。
随着疫情好转,吉林已有近十万滞留农民返乡备春耕,努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我们计划到2025年达到1024位量子比特,时间宝贵,每一天都不能浪费。
”作为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轮值董事长,“90后”孔伟成和200多人的团队夜以继日坚守在研发一线。
身处疫情影响最重的娱乐服务业,魅KTV全国200家门店已有140家暂停营业。
“短暂的‘倒春寒’终会过去。
”创始人吴海说,“现在关键是疫情早日实现动态清零。
只要疫情控制住,大概一个月生意就会反弹,也能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这也是为什么 ▲4月14日,在哈电集团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工人在 进行生产作业。
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我们的门店能从两年前的几十家发展到现在的200家。
” 此时此刻,在抗疫一线,无数医护人员、社区干部、下沉党员、志愿者、快递小哥日夜奔忙,同坚守的亿万群众一起,筑起中国抗疫的坚固防线。
上海,汇聚近5万名医务工作者和核酸检测的力量,疫情防控攻坚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此前消息显示,疫情的传播指数由当初的2.27下降到1.23,早日实现社会面清零的目标已越来越近……在疫情防控稳定可控地区,一批重点项目抓紧推进。
看“基本面” 形势复杂多变,长期向好 发展趋势会不会改变? 4月14日,沈阳“重启”第二天,华晨宝马就发布重磅消息,大东工厂产品升级项目正式开业。
3月底,宝马集团宣布在中国市场推出全新BMWX5车型。
2月,这家跨国公司通过增资279亿元人民币的方式,将其在华晨宝马的股权占比由50%提升至75%,并将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合作期延长至2040年。
看好中国的并不只有宝马。
德国科技公司贺利氏今年正抓紧在中国多地推进总投资约2亿美元的近10个项目。
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艾周平说,虽然疫情封控管理对企业的短期生产经营活动会有影响,但有信心战胜疫情、持续发展。
投资通常考虑的是中长期因素。
无论是持续增资,还是全新布局,外资动向的背后,透露出他们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的坚定信心。
在去年吸引外资首破1万亿元人民币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全国实际使用外资3798.7亿元,实现同比25.6%的高增长。
同期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23.4%、60.7%和21.9%;全国有21个省(区、市)实际使用外资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
全面、均衡的良好引资态势,印证全球资本对中国市场的长期看好。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超大规模市场的经济大国——— 4月15日,第131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线上开幕,吸引境内外参展企业约2.55万家,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线上参会。
本届广交会上,超290万件展品亮相,其中新品超90万件、绿色低碳展品超48万件,均创历史新高。
以广交会为观察窗口,世界市场和世界工厂魅力不减。
伴随着成为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中国每年进口商品和服务约2.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
“推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消费提质扩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超大规模市场勾勒美好前景。
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提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
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向纵深推进,国内国际市场往来互动……超大规模市场潜力不断释放,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激发出强劲持久的增长动能。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产业体系完备、基础设施完善、创新动能持续释放的经济大国——— 在重庆一家汽车变速器制造企业,技术图纸直接传输到供应商生产 线上;在山西新元煤矿,华为和中国移动开发的地下5G网络,通过远程控制地下深处的隧道掘进设备;北京的医生通过智能医学平台,为远在宁夏的患者会诊…… 今天的中国,数据、技术等要素潜能不断释放。
中国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8%,到2025年这一比重预计提高到10%。
2021年,中国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
新的要素优势加快培育,传统要素比较优势长期存在。
从劳动力要素看,中国8.8亿劳动年龄人口,人口平均年龄38.8岁;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人,人口红利依然存在。
经过多年努力,资本要素从短缺变为宽裕,土地要素依然具有优势。
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79万亿元,相当于一个重庆的经济总量,与GDP之比超过2.4%。
这是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能够制造世界上大多数工业产品,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的制造业大国; 这是一个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拥有世界级港口群、240多个民用运输机场,纵横成网、互联互通的“流动中国”; 这是一个建成全球规模最大5G独立组网网络、全球最大的光纤网络,工业互联网加快构建的“数字中国”…… 198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英特尔分享了中国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
“完善的基础设施、完整的产业链、大批技能成熟的产业人才,政府对创新的大力扶持,中国消费者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热情,进一步增强我们在中国发展的信心。
”英特尔公司前中国区总裁杨旭说。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动力强劲、制度优势不断释放的经济大国——— 疫情持续两年多,在这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中,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经受住“压力测试”: 危难时刻,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成为构筑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 两年多时间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确保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近期积极评价中国应对疫情的防控措施,认为这些措施保证了极低的发病率、死亡率和住院率,以及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
中国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应对压力和挑战。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放宽外资准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产权保护……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出“五个必由之路”重大论断的同时,提出并阐明我国发展仍具有的“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
坚持“五个必由之路”,把握好“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时与势始终在我们一边。
(记者安蓓、姜琳、张辛欣、申铖、吴雨、王雨萧、姚均芳)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
一 中国经济面面观 (上接1版)今年1至2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6.8%。
对经济总量贡献度占六成的4800万家中小微企业继续保持较高活跃度。
一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14.1%,拉动外贸增长6.6个百分点。
从A股4700多家上市公司看,截至4月15日,共有1795家上市公司披露2021年年报,近九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增长,约七成实现净利润增长;截至4月14日,已发布2022年一季度业绩预告的498家公司中,有387家预计一季度净利润增长,其中190家预计净利润最大增幅超过100%。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压力在上升,一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连续四个季度下降。
一些制造业企业原材料成本上升、订单外流、库存压力加大、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增多,现金流吃紧。
在服务业领域,一些中小微企业或个体工商户,面临消费市场萎缩、经营成本上升、人工租金上涨、防疫开支增加、平台佣金高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
一个个市场主体,连接经济命脉与城乡循环,关系着人们的柴米油盐、三餐四季。
在当前超预期冲击下,中国正点燃更多政策“篝火”,温暖市场主体,稳定发展预期。
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全年为市场主体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金融系统加大力度向经济“输血”,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创新高;今年3.65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中用于项目建设的额度已全部下发,将带动更多社会投资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稳经济稳就业关键作用。
新华社多路记者采访了解到,各地多部门正在想方设法研究出台更多有针对性的稳增长政策。
专家建议,要确保已出台政策早落地早见效,同时政策工具箱要准备充足,必要时及时出手。
综合观察中国经济“账面”———外贸保持稳定,内需需要提振;高技术产业加速奔跑,接触式服务业遭遇“寒流”;上游产业较热,一些下游产业遇冷;一些大型企业效益较好,不少中小企业压力加大;国家财政整体稳定,一些基层财政压力大;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新的挑战和风险不断出现…… 这就是今天的中国经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开局平稳中,有亮点,也有难点;有希望,也有困难。
机遇与挑战交织,动力与压力并存。
看“市面” 震荡波动中,活力如何? “市面”,观察经济活力的窗口。
近期,国内不少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旅游业态势寒意逼人,一些景区关闭,跨省团队旅游暂停,部分旅行社经营困难。
足不出户,心更向往。
中国旅游研究院一项调查显示,未来3个月内城乡居民出游意愿为86.33%,同比、环比分别上升2.14和1.01个百分点。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如果疫情得到全面控制,过去两年多积累的出游力可能为国内旅游市场带来一个令人期待的“小阳春”。
当前,为应对疫情冲击,全国一些地方按下“暂停键”,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到物资配送、人员往来,再到市场人气、消费活力,在适应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出现新变化。
从人流看“市面”,寻找坚韧前行的“暖意”——— 3月以来,受国内疫情多发影响,消费恢复势头受阻。
大环境遇冷,市场呈现不同的冷暖变化。
一些城市线下商贸遇冷或中断,对实体零售、餐饮服务带来冲击。
市场预计,3月份国内消费可能会出现较明显收缩。
疫情之下,人流骤减。
3月以来,国内民航航班数量大幅减少,甚至不足去年同期的五分之
一,一些中小型民营航空公司陷入经营危机;全国铁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只有3000列左右,不到正常水平的30%;国内电影票房陷入低谷,多地影城单日售票仅为个位数,不少影院被迫停业;一些个体工商户反映,生意清淡,有的不得不停业,但硬性成本还需要按月支付…… 从14部门出台43项政策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到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进一步明确企业减负重点,再到各个地方版纾困举措,从减税降费、金融支持到房租减免、平台佣金减免、暂时歇业备案……年初以来,纾困政策密集出台。
记者了解到,各地各部门正加紧研究更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加快为相关 市场主体解“燃眉之急”。
各类市场主体也努力应变,在艰难中努力前行。
在武汉户部巷、北京簋街等餐饮街市,一些餐厅堂食人气少了,档口却排起了长队;一些地方网红店转战“线上”、外拓市场;一些航空公司通过狠抓成本压降、科学调整运力努力自救…… 传统线下市场骤冷,线上市场、下沉市场和创新型消费等却持续升温。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24岁的外贸公司业务员小丁一边拿着自拍杆,一边指着各种挂钟为电话另一头的巴勒斯坦客商询价。
受疫情影响,义乌市场“摩肩接踵”的景象不复往日,但“云采购”“线上淘”人气旺盛。
今年前两个月,义乌市进出口总值较去年同期增长47.8%。
美团、京东、饿了么等各大平台网购火热,1至2月全国网上零售额近2万亿元,同比增速超过10%;一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超百万辆;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同比增长8.4%;冬奥赛事直播、冰雪消费、在线旅游持续受到热捧,以冰墩墩为代表的冬奥会周边纪念商品网上仍在热销…… 从人流看“市面”,疫情防控期间,一些消费被抑制,但消费需求并没有消失。
传统消费转型升级、新型消费潜力释放、线上消费强势“补血”…… 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关键枢纽,庞大的市场中蕴藏着无限机遇。
从物价看“市面”,有压力但走势平稳——— 4月15日,汽油柴油零售价格迎来今年首次下调。
“七连涨”后,这个消息让不少货运司机稍缓了口气。
物价关系百姓生活,反映消费冷暖。
今年以来,由于国际局势动荡造成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波动,全球多个经济体面临严峻通胀压力。
3月份美国CPI同比上涨8.5%,刷新40多年来的新高。
与美国、欧洲不断刷新的价格涨幅相比,3月我国CPI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一季度CPI总体上涨1.1%,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美国彭博社发文评价说,尽管物流遭遇短暂的不畅,但当下中国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却保持稳定。
“中国可以在通胀问题上给西方上一课。
” 虽然稳物价基础较好,但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在上升,物价态势引人关注。
粮食为物价之基,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
粮食供应,至关重要。
中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市场供应充足,但粮食安全不容任何闪失。
当前,春管春播正由南向北大面积展开。
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想方设法确保不误农时抓好春管春耕。
截至4月11日,全国已春播粮食1.41亿亩、完成意向面积的15%,进度同比快0.9个百分点。
全国早稻已栽插58.6%,进度同比快5.2个百分点。
能源,事关物价总水平,牵一发动全身。
能源保障影响全局。
综合来看,一季度煤炭产量持续高位稳定运行,价格稳步回落,全国统调电厂存煤1.5亿吨以上,处于历史同期最高水平;电力供应平稳有序;油气供应有保障,有力支撑工业生产,确保民生需求。
我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蔬菜在田面积增加、肉类价格总体较为稳定……从中央到地方,把守好“米袋子”“菜篮子”、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当作底线任务,为重要民生商品的保供稳价筑牢基础。
从物流看“市面”,在防与放中努力保畅通——— 刚在车里休息了一晚,来自山东的货车司机张晓亮把车开进杭州物流园区,等待装货返程。
800多公里、12个多小时的路程,他既熟悉又感到充满未知。
“现在跑车不确定性确实很多。
” 油价上涨、运费缩减、高速公路上的种种限行……货车司机生存状况及引发供应不畅备受关注。
3月以来,疫情多地散发。
部分地区跨区域货物运输不畅,物流效率明显降低。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今年3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已经处于2020年3月份以来的历史低点。
工业品物流占社会物流总额90%左右,生产供应链全流程的90%以上处于物流环节。
有的汽车厂已宣布因供应链原因整车停产。
一些汽车厂负责人表示,由于疫情影响,一些关键零部件供应商采用封闭生产维持运转,但人力短缺 和上游原材料供应不畅也使相关工厂只能维持较低产能水平。
航空铁路港口航运的畅通高效,高速公路大货车的自由穿梭、大街小巷配送车的自由流动、最后1公里快速的配送,是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大动脉,更是民众须臾不可离的“生命线”。
让已出台的政策尽快落地,让供应链断点尽快重新连接,让货车跑起来,保障物流“生命线”,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把握好防与放的辩证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努力保障物流畅通,在当前尤为关键:公布全国统一式样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切实保障重点物资和邮政快递通行、加强从业人员服务保障、优化防疫通行管控措施……近期,一系列部署密集指向货运物流保通保畅。
形势已有所缓解:长三角铁路为省际运输开辟了保供运输绿色通道,3月30日至4月13日,通过铁路运抵上海的各类保供物资已达1497车、47386吨;相关高速公路上设立便捷通道,保障抗疫重要民生物资和重要生产物资优先通行;全国多地针对性地设置了应急接驳点、卸货区…… 安全、高效率的物流体系,庞大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是中国形成全球产业链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柱。
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确保中国物流体系运转畅通,对国内和国际供应链产业链意义凸显:一季度,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同比增长2.8%。
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累计发送17万标箱,同比增长56.5%。
从资金流看“市面”,在震荡波动中守好“稳”的底线——— 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将有利于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今年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再创新高,但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4215亿元。
这意味着一些企业中长期投资意愿减弱,中长期信贷需求不旺。
激发市场主体需求,政策需靠前发力,货币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正面激励举措陆续出台: 鼓励拨备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有序降低拨备率,创设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用政府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 “中国大型科技企业盈利前景稳健,企业创新增长的潜力不应被忽视。
”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发文称。
当前,境外资金流动备受关注。
受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等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中国金融市场也难独善其身。
我国债市、股市资金一度出现净流出,投资者担心资金外流或演变为长期趋势。
担忧,反映在市场上:3月份,境外机构投资者减持人民币债券约1100亿元,为近年来最大单月降幅。
上证综指、深证成指一季度分别下跌10.65%、18.44%,中概股、港股大幅下挫。
关键时刻,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直面市场关切;金融管理部门先后发声,推出相关举措,稳定市场信心。
3月跨境资金流入总体回升,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相较欧元、日元等其他非美元货币对美元汇率连创新低,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交易价较2021年末升值0.5%。
看“人面” 民生底线能否兜牢? 一组组经济“账面”数据,一幅幅“市面”场景,终究要体现在“人面”上,这就是老百姓获得感多少的真实体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之时,就业形势面临着严峻考验——— 经济遭遇挑战,首当其冲影响就业。
今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600万人。
其中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创历史新高。
还有上亿农民工要打工撑起一家生活,许多人需要再就业。
形势严峻、就业不易。
记者调研了解到,部分企业用工需求收缩、招工放缓,甚至出现减员裁员。
智联招聘、前程无忧、58同城等网络招聘机构均反映,前两个月就业形势平稳,但3月份数据掉头向下,使得一季度整体就业景气度偏弱。
旅游、房地产、教育培训、互联网等行业招聘 需求明显下滑,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突出。
就业连着收入,关系着每个家庭的生活。
西安一家大型商场的服装店店员陈女士说,受疫情影响,整个商场不时关闭停业,自己的收入跟随客流量大幅下滑。
稳就业,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17.58亿元,比去年增加51.68亿元,在稳大盘中努力托住全年11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
抓关键。
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实施缓缴社保政策;显著提高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最高可至90%;允许再拿4%的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用于技能培训,向困难中小微企业发放留工培训补助……“真金白银”惠企业、稳用工。
稳重点。
发布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政策举措,部署为高校毕业生提供200万个高质量就业机会;组织“春风行动”为务工人员、脱贫人口等提供就业服务……保障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全力稳住就业大盘。
扩空间。
完善灵活就业政策,在北京等七省份及出行、外卖等行业的七家互联网头部平台企业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让新就业形态解燃眉之急,发挥就业“蓄水池”作用。
越是遇到困难,越要兜牢兜好民生底线,确保百姓有获得感、安全感——— 4月1日起,四川、湖南、福建、重庆等多省份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
按照这一新政,四川成都一位制造企业的保洁员石女士,每月底薪将上涨320元,加班费也会有所提高,合计每月收入能涨将近500元。
鼓“钱袋子”、护“药罐子”、稳“菜篮子”,对百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意义重大。
越是特殊时期,越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教育、医疗、养老、育儿等民生之需,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
针对急难愁盼问题,今年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迎来“18连涨”;推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可按照每个每月1000元的标准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将群众关注的骨科耗材、种植牙等纳入集中采购,降低群众看病负担…… 针对疫情带来的短暂困难,延续执行失业保险保障阶段性扩围政策,向广大失业人员发放失业补助金,向失业农民工发放临时生活补助;针对受疫情影响不能按时还房贷的居民,包括五大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可提供包括延后还款时间、延长贷款期限、调整账单计划等在内的服务支持…… 针对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众,今年安排救助补助资金1546.83亿元,较去年增加70.62亿元;加大保供稳价力度,及时做好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困境儿童等救助工作;推动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不低于3000万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失业返贫的底线…… 人心齐、泰山移,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用双手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发展的根本力量。
前行中尽管有困难、有压力,但依靠团结奋斗,面对广阔的发展前景,有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小目标不断坚持,日子就更有奔头。
当一些海外媒体渲染中国防疫政策使脱贫人口面临返贫风险时,各个地方的成千上万名基层干部已经忙碌在防止返贫、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第一线。
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保持小额信贷政策连续稳定、支持开发公益岗位临时安置……吉林省出台11条政策措施防范化解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面临的风险隐患。
随着疫情好转,吉林已有近十万滞留农民返乡备春耕,努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我们计划到2025年达到1024位量子比特,时间宝贵,每一天都不能浪费。
”作为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轮值董事长,“90后”孔伟成和200多人的团队夜以继日坚守在研发一线。
身处疫情影响最重的娱乐服务业,魅KTV全国200家门店已有140家暂停营业。
“短暂的‘倒春寒’终会过去。
”创始人吴海说,“现在关键是疫情早日实现动态清零。
只要疫情控制住,大概一个月生意就会反弹,也能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这也是为什么 ▲4月14日,在哈电集团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工人在 进行生产作业。
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我们的门店能从两年前的几十家发展到现在的200家。
” 此时此刻,在抗疫一线,无数医护人员、社区干部、下沉党员、志愿者、快递小哥日夜奔忙,同坚守的亿万群众一起,筑起中国抗疫的坚固防线。
上海,汇聚近5万名医务工作者和核酸检测的力量,疫情防控攻坚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此前消息显示,疫情的传播指数由当初的2.27下降到1.23,早日实现社会面清零的目标已越来越近……在疫情防控稳定可控地区,一批重点项目抓紧推进。
看“基本面” 形势复杂多变,长期向好 发展趋势会不会改变? 4月14日,沈阳“重启”第二天,华晨宝马就发布重磅消息,大东工厂产品升级项目正式开业。
3月底,宝马集团宣布在中国市场推出全新BMWX5车型。
2月,这家跨国公司通过增资279亿元人民币的方式,将其在华晨宝马的股权占比由50%提升至75%,并将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合作期延长至2040年。
看好中国的并不只有宝马。
德国科技公司贺利氏今年正抓紧在中国多地推进总投资约2亿美元的近10个项目。
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艾周平说,虽然疫情封控管理对企业的短期生产经营活动会有影响,但有信心战胜疫情、持续发展。
投资通常考虑的是中长期因素。
无论是持续增资,还是全新布局,外资动向的背后,透露出他们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的坚定信心。
在去年吸引外资首破1万亿元人民币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全国实际使用外资3798.7亿元,实现同比25.6%的高增长。
同期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23.4%、60.7%和21.9%;全国有21个省(区、市)实际使用外资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
全面、均衡的良好引资态势,印证全球资本对中国市场的长期看好。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超大规模市场的经济大国——— 4月15日,第131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线上开幕,吸引境内外参展企业约2.55万家,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线上参会。
本届广交会上,超290万件展品亮相,其中新品超90万件、绿色低碳展品超48万件,均创历史新高。
以广交会为观察窗口,世界市场和世界工厂魅力不减。
伴随着成为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中国每年进口商品和服务约2.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
“推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消费提质扩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超大规模市场勾勒美好前景。
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提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
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向纵深推进,国内国际市场往来互动……超大规模市场潜力不断释放,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激发出强劲持久的增长动能。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产业体系完备、基础设施完善、创新动能持续释放的经济大国——— 在重庆一家汽车变速器制造企业,技术图纸直接传输到供应商生产 线上;在山西新元煤矿,华为和中国移动开发的地下5G网络,通过远程控制地下深处的隧道掘进设备;北京的医生通过智能医学平台,为远在宁夏的患者会诊…… 今天的中国,数据、技术等要素潜能不断释放。
中国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8%,到2025年这一比重预计提高到10%。
2021年,中国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
新的要素优势加快培育,传统要素比较优势长期存在。
从劳动力要素看,中国8.8亿劳动年龄人口,人口平均年龄38.8岁;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人,人口红利依然存在。
经过多年努力,资本要素从短缺变为宽裕,土地要素依然具有优势。
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79万亿元,相当于一个重庆的经济总量,与GDP之比超过2.4%。
这是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能够制造世界上大多数工业产品,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的制造业大国; 这是一个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拥有世界级港口群、240多个民用运输机场,纵横成网、互联互通的“流动中国”; 这是一个建成全球规模最大5G独立组网网络、全球最大的光纤网络,工业互联网加快构建的“数字中国”…… 198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英特尔分享了中国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
“完善的基础设施、完整的产业链、大批技能成熟的产业人才,政府对创新的大力扶持,中国消费者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热情,进一步增强我们在中国发展的信心。
”英特尔公司前中国区总裁杨旭说。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动力强劲、制度优势不断释放的经济大国——— 疫情持续两年多,在这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中,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经受住“压力测试”: 危难时刻,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成为构筑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 两年多时间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确保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近期积极评价中国应对疫情的防控措施,认为这些措施保证了极低的发病率、死亡率和住院率,以及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
中国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应对压力和挑战。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放宽外资准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产权保护……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出“五个必由之路”重大论断的同时,提出并阐明我国发展仍具有的“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
坚持“五个必由之路”,把握好“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时与势始终在我们一边。
(记者安蓓、姜琳、张辛欣、申铖、吴雨、王雨萧、姚均芳)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