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钟华编辑:陈彬校对:王心怡E-mail押daxue@
理论
2013年5月9日星期四Tel(押010)519494007
大学之道
河南理工大学将深入实施社会服务支撑计划,深入开展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努力使学校成为高水平决策、咨询和服务基地。
以内涵式发展办人民满意大学 姻河南理工大学校长邹友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这开启了高等教育发展由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新征程。
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以内涵式发展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大学,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是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刻关切的问题。
作为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河南理工大学在去年入选了“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这是学校又一次重大发展契机。
抓住机遇,科学发展,加快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是师生们的一致追求。
围绕中原建设不断提力 近年来,学校瞄准煤炭行业领域,特别是煤炭深度开采出现的安全与技术难题,在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永磁直线电机垂直运输系统等相关学科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
并先后建成了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深井瓦斯抽采与围岩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煤矿灾害防治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煤矿灾害预防与抢险救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矿山空间信息技术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母体,为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安全生产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工业强省过程中工业企业发展对技术的需求,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和水平。
一是加快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
主要依托“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基础性、创新性实验室,并以此为依托与大型企业集团合作构建技术研发平台,支持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二是加强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
主要依托“煤矿灾害防治与抢险救灾”院士工作站、“先进技术制造与装备”等教育部、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依托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及“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探索基础研究”等国家、省部级重大课题,培养与引进并 重,努力形成一批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主体,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工业强省提供科技支撑。
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后,河南理工大学将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努力使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深化,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安全、地矿等学科专业特色更加突出,新的优势不断彰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格局基本形成。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能源工业发展的新需求,以内涵建设为基础,以提高质量为根本,以特色发展为路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我们将力争经过4年左右时间的建设,使学校的本科教育硬件基础设施和实验教学条件 得到较大改善,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牢固确立,本科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师资队伍素质结构更加优化,学生学习、实践、就业与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学校办学特色更加突显,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和能源工业技术进步的能力显著增强。
多管齐下提升办学质量 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大背景下,学校将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主要措施如下。
首先是进一步加快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师资团队能力水平。
依据学校发展规模,规划建设图书馆、综合实验楼、基础教学楼、体育馆、学生宿舍等工程。
其次,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契机,学校将每年投入资金4000万元,加强本科教学实验室和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本科基础课实验开出率达100%、专业基础课实验开出率达95%以上、专业课实验开出率达90%以上,学校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
第
三,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制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规划,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逐步探索分类培养、自主选专业(方向)、弹性学制、导师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加强素质教育,推进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不断完善质量监控和科学评价机制。
第
四,以深化五门公共基础课与主干专业课程改革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多样化教学内 容与方法改革,加大双语及网络课程建设,鼓励研究性教学、完善研究性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化质量保障与考核平台。
最后,继续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方针,着力引进杰出专家、海外博士等高水平领军人才。
同时,实施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博士化”工程和杰出人才成长计划;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
大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团队水平。
到2015年,力争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35000人,10个以上专业位居全国同类专业前列,20个以上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有较大影响,新增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0项以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3项,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专任教师人数达到2300人。
新增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以上、实验设备2.5亿元以上、图书160万册以上。
总之,乘民族复兴中国梦、“中原经济区”建设大潮的东风,学校将紧抓机遇,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潮。
学校将深入实施社会服务支撑计划,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会聚、科研领先、成果丰富的优势,全面推进产学研用结合,不断深化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地方的合作,深入开展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努力使学校成为高水平决策、咨询和服务基地。
此外,学校还将创造条件,逐步在更广阔的领域扩大合作,包括与国家级研究院(所)、央企、外企以及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开展交流,在战略互动融合中促进共同发展“,智”持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转型升级,努力为民族复兴、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促进国家能源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坛管窥 语 文 教 学 : 大 学 姻李浩 与 中 学 的 异 同 大学和中学的语文教学都是作为人文学教育中的一个环节,从人文学的本质来看,这两者是相同的。
一些表面的差异人所皆知,不值一提,但稍微具体细微的差别还是值得区别的,以便从业者能保有一种教学自觉,更好地适应并塑造自己的职业角色。
初级与高级。
毫无疑问,小学与中学(初中与高中)是语文教育的初阶,而大学则是语文教育的进阶和升级,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难易度都有很大的提升和加强。
中小学是语文教学的导入,要深入浅出,要引人入胜,要趣味盎然,但大学是语文教学的展开和深入,要本色当行,要博大精深,要让学生有敬畏感:敬畏经典,敬畏大师,敬畏传统。
规范与开放。
中小学语文更多的是一种规范的教学,而笔者理想中的大学教学则应更多地打破规范。
中小学语文入门须正,但只要达到基本的底线要求即可,而大学的中文教学则应上不封顶,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
素养与专业。
中学语文主要培养学生全面的文化素养,包括基本的母语素养。
而大学教育除了被嘲讽为“高四”语文的“大学语文”或“大 学国文”外,其他课程都是
一 种专业教育,每门课程都有 专门的教学大纲、培养方案、专业特色,与狭 义的语文渐行渐远,分野越来越明显,如实 验语言学、现代语音学、校勘学、文献学、版 本学、目录学等,更接近社会科学或技术科 学,与传统的人文学科区别很大。
示范与探索。
中学语文教学整体上更多 的是一种示范教学,而大学中文教学则应更 多地强调研讨、探索、质疑、批判。
应试与职业。
如今,很多人对中学的应 试教育群起而攻之,认为如果中学教学是应 试教育的元凶,那么各门课程都是帮凶。
笔 者个人并不太同意这种看法。
原因如下。
首先,为学生教点应试技巧并没有错。
其次,如不取消中考、高考、考研、考公务 员、考律师等各类的以考录取、以分数定终 身的做法,那么应试就不会,也不可能被取 消。
而大学的专业教育是职业生涯的初步, 作为职业工作者,在一个更大、有更多变量 的评价系统中,准入的条件、评价的标准更 复杂,但应试也是其中一个环节。
大学或大 学毕业后不是没有应试了,而是更大、更多、 更难的一种应试,仅仅检测识记的闭卷式笔 试反倒下降为一种最简单、最原始、最小儿 科的测评方式。
中国文化的至高境界讲中庸,但在实际中 我们最容易走极端,包括对大中学教学的异同 认识。
在坚守或认同自己职业角色的同时,笔 者希望中学老师多鼓励学生“仰望星空”,而大 学老师则应多鼓励学生“脚踏实地”。
(作者系西北大学教授) 大学要让学生学到真本事 姻缪迅 日前,在上海举办的浦江创新论坛上,南方
科技大学首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的演讲《大学改革的尝试》,赢得了会场内外的关注和喝彩。
针对当下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现状,朱清时坦率而锐利地指出:“中国大学亟待改革,现在说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奢侈了一点儿,中国大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让学生都学到真本事。
” 作为曾经的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和如今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这次在浦江创新论坛上的演讲并没有围绕“创新”这个关键词大谈一通,而是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即“中国大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让学生都学到真本事”。
朱清时的这句话,可谓掷地有声,切中时弊。
相信很可能要让诸多大学的校长们有点坐不住的。
朱清时的这个“呼吁”并非多余,更不是无的放矢。
事实上,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国内诸多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弊端与“短板”已经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似乎无需在这里一一展开。
早在8年前,某国内知名教育学者在其著作《大学有问题》一书中,就曾对大学的生态环境、人才培养机制体制乃至课程设置、教材教法、教师队伍现状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与剖析。
可谓是刀锋锐利,且刀刀见血。
如今,8年多过去了,《大学有问题》一书中揭露出的林林总总的问题有的有所改观,有的依然如故,有的甚至愈演愈烈。
其导致的人才培 养的“消极效应”与“不良后果”时不时地见诸于媒体,并为社会各方所诟病。
《文汇报》就曾载文披露:“如今的大学生不会写‘简报’”;不少媒体也曾多次披露,有些大学居然还在使用上世纪80年代的教材来教学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 那么多的大学生学了4年,走出校门后依然要回炉再去学点能谋生的“真本事”;还有的研究生在校自我感觉良好,一旦到了单位真刀真枪地干起来,立马露出“眼高手低”只能“纸上谈兵”的真相。
事实上,我们的大学经过十几年来的外延扩张、规模扩大以及扩招后,如今都已经不同程度上或自觉而主动、或无奈而被动地进入了抓“内涵建设”的战略转变新阶段了。
简单来说,所谓的抓“内涵建设”不外是抓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质量工程”,抓办学特色的凸显与凝练,抓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但“抓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毫无疑问应该是朱清时所大声疾呼的“让大学生学到真本事”。
让大学生学到真本事,至少要让我们的大学站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审视以往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好好思考和研究,如何为了“让学生学到真本事”而让办学目标、教材教法、教学质量工程等,来一个有深度、能见真效果的变革。
高教改革的主体责任在大学。
“让大学生学到真本事”的主体责任当然也在大学。
当下的大学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改革涉及人才培 养全过程,理应首先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新指向、新诉求。
不改革旧的培养模式,不变革旧的、不合时宜的教材教法,“让大学生学到真本事”恐怕只能又是一句空话。
培养有真本事的大学生也难见大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将人才培养的指标定在了一个很“华丽”、“高端”的目标上。
“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就自不必说,即便是本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大学,也动不动地高举起“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世界情怀、创新能力强的高端国际化人才”的大旗。
而如此这般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时候也只能成为写在“规划”上、向社会宣示的“豪言壮语”。
说到底,“口号”是不能不喊的,甚至“牛皮”也是不能不吹的。
至于如何兑现于办学实际上,如何真正让大学生学到真本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朱清时发出“让大学生学到真本事”的呼吁,是敦促大学的人才培养切实走上务实之路、希望之途的时代强音。
希望所有的大学都能对此有所思索,有所呼应,有所行动,更因此而下决心继续深化改革、再深化改革。
相信只要怀有“让大学生学到真本事”的真切愿望并真正将之确立为大学办学的主要方向与目标之
一,那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之日,就是真正成才即成为有“真本事”人才之时。
这样的大学,应该是让国家放心、人民舒心、社会满意和大学生称心的大学了。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副研究员) 针对部分教育界人士对“研究生收费新制度可能不利于寒门学子”的担心,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新的政策措施实施后,研究生所获资助总体上超过其应缴纳的学费,资助水平得到提高,从制度上根本保证研究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从高等教育成本分摊理论分析,研究生实行收费改革是大势所趋的,而改革引发不利于寒门学子求学的担忧,并非国家没有考虑相关的资助政策,而是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中,我国存在严重的学费倒挂问题———办学质量相对较高的学校,由于国家投入多,学费相对较低,而办学条件一般的学校,学费反而较高。
举例来说,一些民办高职、高专的学费是北大、清华的两到三倍。
按照教育部公布的研究生收费新制度,一名考生如果考上部属院校的全日制、学术性研究生,其求学负担并不会加重。
因为一方面,这些学校办学经费相对充足,学校可按规定设立奖助学金;另一方面,这些学校的学生也完全可能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
但从目前情况看,能考上部属院校、成为学术性研究生的学生更多来自于城镇。
换句话说,农村学生以及贫困家庭学生进入其他普通 院校,或者报考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会更大一些。
而这些院校、专业硕士在实行收费改革后,学生的学费负担很可能会加重。
这是研究生收费改革可能不利寒门学子的根源所在。
即 学费倒挂和寒门子弟求学 姻熊丙奇 使是从目前已经实行收费改革的部属院校来看,不少院校是把专业硕士学生排除在奖学金评定之外的。
也就是说,这些学生基本得全额负担学费。
或有人说,既然家庭贫困学生无法支付专业硕士学位,为何他们还要填报专业硕士,而不选择学术硕士呢? 这种说法是不顾我国当前现实的。
事实上,早在多年以前,也有人认为,上民办院校的学生,家庭不应该贫困———既然家庭贫困,为何要选择学费比较高的民办院校呢?而实际情况是,不少民办院校的贫困生比例高达20%。
这是因为我国学生在报考学校时,并不能根据家庭情况作出自主选择,当他们的考分比较低 时,只有选择进收费较高的民办本科或高职院校。
统计显示,我国农村生上大学的比例正在上升,然而在重点大学中,我国农村生的比例却在下降,农村学生所上的高校集中在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
而在我国教育管理制度中,公办重点院校获国家投入多,经费相对充足,所以帮困助学工作做得不错,而对民办院校,国家投入很少,学校运行几乎全靠学费。
因此,这些学校的帮困助学就存在一定问题,而一个独特的现象也 就此产生: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承担更多的学费,可却得不到资助。
在我国大学生帮困助学的体系中,民办院校的帮困助学工作一直是一大难点,包括有的 学校没有按规定出资设立助学金,学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也比较难。
直到近几年,国家将民办学校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体系,并适当对民办学校进行扶持后,这些问题才逐渐得以解决。
与之相比,国外的高等教育体系却较好地处理了学费和质量的关系,上私立的名校学费贵,而上社区学院、职业学院,学费很低,这就鼓励受教育者选择这些教育。
研究生收费改革也存在这一问题。
按照目前的情况,会有相当数量的农村、贫困学生报考一般院校,并被专业硕士录取———他们的这种选择其实是十分无奈的,比如因没有人脉,导致就业困难而考研,可考研竞争力不强只有选择一般院校,进收费相对较高的专业硕士———但依照研究生收费新制度,这些学生很可能被排除在奖励之外,自然也就无法获得多少资助了。
这是推进改革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笔者看来,眼下要让寒门学子不受改革的影响,国家应建立覆盖所有学校、学生的资助体系,而不是只重点关注部属院校,尤其是研究生奖学金,要面向所有学生开放。
从长远看,我国必须解决学费倒挂问题,改变传统的按学校等级、层次实行拨款的方式,真正建立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
从教育公平出发,有必要实行高等教育券制度,即每个学生获得相同的政府支持,学生拿教育券去选择学校,学校再拿教育券去兑换政府的投 不久前,《人民日报》 的12版(文化版)刊载了 远两篇关于远程学历教育 各种乱象的文章。
由于 笔者目前的一个主要研 程究兴趣就是分析远程教 育中的经济学问题,因此 教非常细致地阅读了这两 篇文章中的论据与观点。
其中《远程教育,用武之 育地还很多》这篇文章中有 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 就是剥掉‘为文凭学习’ 的的功利外衣”,笔者对此 并不敢苟同。
文在笔者看来,无论社 会如何发展与进步,总有姻 一定数量的高等教育适李 凭龄人群由于种种原因(如 锋亮 经济原因、个人认识问 题、疾病、灾祸等)失去 功了在适龄时候接受高等 教育的机会,他们在成年 后,在有了更多的社会阅 能历、更好的经济基础,以 及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后, 不很有可能会萌发接受高 等教育的愿望。
不管这 种愿望是为了工作、为了 能升职的所谓“功利”取 向,还是出于“为知识学 习”、“为兴趣而学习”的 剥所谓“高雅”取向,都无 可厚非,教育系统都是有 离责任满足这部分人群对 高等教育的需求。
目前 看来,远程教育是我国能 够高效完成这一职能而又不会对其他 适龄高等教育受众产生巨大冲击的最 好手段。
况且,从上个世纪末以来,虽然经 过十多年持续、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扩 展,我国也是刚刚从高等教育精英化阶 段转型到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人口占 整个人口的比例远远低于英、美等发达 国家水平,规模巨大的成人人群对高等 教育学历的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所以,学习者选择远程教育,无论是为 知识而学习,还是为学历而学习,两者 都没有优劣之分。
如果剥离远程教育的 文凭功能,那么又有哪个系统能够承担 起这一职能呢? 不可否认,我国的远程教育在发展 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乱象,但我们不能因 此就否定其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 阶段顺利迈向大众化阶段作出的重要 贡献,更不能因此就妖魔化远程教育的 文凭功能;因为远程教育也是整个教育 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提供文凭 本身就是教育系统的一个不可替代的 功能。
事实上,无论是哪个社会,只要存 在就业市场,劳动者需要求职、升职,雇 主需要选拔自己认为合适的雇员,那么 这个社会就需要教育的文凭功能,而远 程教育就能以其跨越时空的优势和其 他教育子系统一道为这个社会提供这 种文凭服务。
当然,笔者完全赞同这两篇文章中 关于扩大远程教育功能的观点。
笔者也 曾经多次撰写学术论文论证过我国远 程教育的未来发展,非常有必要扩大远 程教育的用武之地,不能将远程教育的 功能仅仅限制在学历教育上,比如应该 向培训、终身教育的方向拓展。
但是远 程教育的文凭功能却万万不能剥离,因 为剥离这种功能,也就意味着剥夺了很 多成人学习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入,这样,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校,得到的政府支持是一样的,而由于学校平等竞争,也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多元的选择。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以内涵式发展办人民满意大学 姻河南理工大学校长邹友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这开启了高等教育发展由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新征程。
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以内涵式发展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大学,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是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刻关切的问题。
作为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河南理工大学在去年入选了“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这是学校又一次重大发展契机。
抓住机遇,科学发展,加快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是师生们的一致追求。
围绕中原建设不断提力 近年来,学校瞄准煤炭行业领域,特别是煤炭深度开采出现的安全与技术难题,在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永磁直线电机垂直运输系统等相关学科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
并先后建成了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深井瓦斯抽采与围岩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煤矿灾害防治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煤矿灾害预防与抢险救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矿山空间信息技术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母体,为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安全生产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工业强省过程中工业企业发展对技术的需求,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和水平。
一是加快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
主要依托“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基础性、创新性实验室,并以此为依托与大型企业集团合作构建技术研发平台,支持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二是加强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
主要依托“煤矿灾害防治与抢险救灾”院士工作站、“先进技术制造与装备”等教育部、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依托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及“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探索基础研究”等国家、省部级重大课题,培养与引进并 重,努力形成一批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主体,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工业强省提供科技支撑。
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后,河南理工大学将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努力使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深化,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安全、地矿等学科专业特色更加突出,新的优势不断彰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格局基本形成。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能源工业发展的新需求,以内涵建设为基础,以提高质量为根本,以特色发展为路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我们将力争经过4年左右时间的建设,使学校的本科教育硬件基础设施和实验教学条件 得到较大改善,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牢固确立,本科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师资队伍素质结构更加优化,学生学习、实践、就业与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学校办学特色更加突显,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和能源工业技术进步的能力显著增强。
多管齐下提升办学质量 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大背景下,学校将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主要措施如下。
首先是进一步加快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师资团队能力水平。
依据学校发展规模,规划建设图书馆、综合实验楼、基础教学楼、体育馆、学生宿舍等工程。
其次,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契机,学校将每年投入资金4000万元,加强本科教学实验室和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本科基础课实验开出率达100%、专业基础课实验开出率达95%以上、专业课实验开出率达90%以上,学校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
第
三,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制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规划,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逐步探索分类培养、自主选专业(方向)、弹性学制、导师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加强素质教育,推进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不断完善质量监控和科学评价机制。
第
四,以深化五门公共基础课与主干专业课程改革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多样化教学内 容与方法改革,加大双语及网络课程建设,鼓励研究性教学、完善研究性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化质量保障与考核平台。
最后,继续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方针,着力引进杰出专家、海外博士等高水平领军人才。
同时,实施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博士化”工程和杰出人才成长计划;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
大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团队水平。
到2015年,力争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35000人,10个以上专业位居全国同类专业前列,20个以上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有较大影响,新增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0项以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3项,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专任教师人数达到2300人。
新增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以上、实验设备2.5亿元以上、图书160万册以上。
总之,乘民族复兴中国梦、“中原经济区”建设大潮的东风,学校将紧抓机遇,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潮。
学校将深入实施社会服务支撑计划,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会聚、科研领先、成果丰富的优势,全面推进产学研用结合,不断深化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地方的合作,深入开展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努力使学校成为高水平决策、咨询和服务基地。
此外,学校还将创造条件,逐步在更广阔的领域扩大合作,包括与国家级研究院(所)、央企、外企以及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开展交流,在战略互动融合中促进共同发展“,智”持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转型升级,努力为民族复兴、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促进国家能源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坛管窥 语 文 教 学 : 大 学 姻李浩 与 中 学 的 异 同 大学和中学的语文教学都是作为人文学教育中的一个环节,从人文学的本质来看,这两者是相同的。
一些表面的差异人所皆知,不值一提,但稍微具体细微的差别还是值得区别的,以便从业者能保有一种教学自觉,更好地适应并塑造自己的职业角色。
初级与高级。
毫无疑问,小学与中学(初中与高中)是语文教育的初阶,而大学则是语文教育的进阶和升级,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难易度都有很大的提升和加强。
中小学是语文教学的导入,要深入浅出,要引人入胜,要趣味盎然,但大学是语文教学的展开和深入,要本色当行,要博大精深,要让学生有敬畏感:敬畏经典,敬畏大师,敬畏传统。
规范与开放。
中小学语文更多的是一种规范的教学,而笔者理想中的大学教学则应更多地打破规范。
中小学语文入门须正,但只要达到基本的底线要求即可,而大学的中文教学则应上不封顶,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
素养与专业。
中学语文主要培养学生全面的文化素养,包括基本的母语素养。
而大学教育除了被嘲讽为“高四”语文的“大学语文”或“大 学国文”外,其他课程都是
一 种专业教育,每门课程都有 专门的教学大纲、培养方案、专业特色,与狭 义的语文渐行渐远,分野越来越明显,如实 验语言学、现代语音学、校勘学、文献学、版 本学、目录学等,更接近社会科学或技术科 学,与传统的人文学科区别很大。
示范与探索。
中学语文教学整体上更多 的是一种示范教学,而大学中文教学则应更 多地强调研讨、探索、质疑、批判。
应试与职业。
如今,很多人对中学的应 试教育群起而攻之,认为如果中学教学是应 试教育的元凶,那么各门课程都是帮凶。
笔 者个人并不太同意这种看法。
原因如下。
首先,为学生教点应试技巧并没有错。
其次,如不取消中考、高考、考研、考公务 员、考律师等各类的以考录取、以分数定终 身的做法,那么应试就不会,也不可能被取 消。
而大学的专业教育是职业生涯的初步, 作为职业工作者,在一个更大、有更多变量 的评价系统中,准入的条件、评价的标准更 复杂,但应试也是其中一个环节。
大学或大 学毕业后不是没有应试了,而是更大、更多、 更难的一种应试,仅仅检测识记的闭卷式笔 试反倒下降为一种最简单、最原始、最小儿 科的测评方式。
中国文化的至高境界讲中庸,但在实际中 我们最容易走极端,包括对大中学教学的异同 认识。
在坚守或认同自己职业角色的同时,笔 者希望中学老师多鼓励学生“仰望星空”,而大 学老师则应多鼓励学生“脚踏实地”。
(作者系西北大学教授) 大学要让学生学到真本事 姻缪迅 日前,在上海举办的浦江创新论坛上,南方
科技大学首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的演讲《大学改革的尝试》,赢得了会场内外的关注和喝彩。
针对当下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现状,朱清时坦率而锐利地指出:“中国大学亟待改革,现在说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奢侈了一点儿,中国大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让学生都学到真本事。
” 作为曾经的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和如今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这次在浦江创新论坛上的演讲并没有围绕“创新”这个关键词大谈一通,而是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即“中国大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让学生都学到真本事”。
朱清时的这句话,可谓掷地有声,切中时弊。
相信很可能要让诸多大学的校长们有点坐不住的。
朱清时的这个“呼吁”并非多余,更不是无的放矢。
事实上,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国内诸多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弊端与“短板”已经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似乎无需在这里一一展开。
早在8年前,某国内知名教育学者在其著作《大学有问题》一书中,就曾对大学的生态环境、人才培养机制体制乃至课程设置、教材教法、教师队伍现状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与剖析。
可谓是刀锋锐利,且刀刀见血。
如今,8年多过去了,《大学有问题》一书中揭露出的林林总总的问题有的有所改观,有的依然如故,有的甚至愈演愈烈。
其导致的人才培 养的“消极效应”与“不良后果”时不时地见诸于媒体,并为社会各方所诟病。
《文汇报》就曾载文披露:“如今的大学生不会写‘简报’”;不少媒体也曾多次披露,有些大学居然还在使用上世纪80年代的教材来教学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 那么多的大学生学了4年,走出校门后依然要回炉再去学点能谋生的“真本事”;还有的研究生在校自我感觉良好,一旦到了单位真刀真枪地干起来,立马露出“眼高手低”只能“纸上谈兵”的真相。
事实上,我们的大学经过十几年来的外延扩张、规模扩大以及扩招后,如今都已经不同程度上或自觉而主动、或无奈而被动地进入了抓“内涵建设”的战略转变新阶段了。
简单来说,所谓的抓“内涵建设”不外是抓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质量工程”,抓办学特色的凸显与凝练,抓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但“抓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毫无疑问应该是朱清时所大声疾呼的“让大学生学到真本事”。
让大学生学到真本事,至少要让我们的大学站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审视以往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好好思考和研究,如何为了“让学生学到真本事”而让办学目标、教材教法、教学质量工程等,来一个有深度、能见真效果的变革。
高教改革的主体责任在大学。
“让大学生学到真本事”的主体责任当然也在大学。
当下的大学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改革涉及人才培 养全过程,理应首先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新指向、新诉求。
不改革旧的培养模式,不变革旧的、不合时宜的教材教法,“让大学生学到真本事”恐怕只能又是一句空话。
培养有真本事的大学生也难见大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将人才培养的指标定在了一个很“华丽”、“高端”的目标上。
“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就自不必说,即便是本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大学,也动不动地高举起“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世界情怀、创新能力强的高端国际化人才”的大旗。
而如此这般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时候也只能成为写在“规划”上、向社会宣示的“豪言壮语”。
说到底,“口号”是不能不喊的,甚至“牛皮”也是不能不吹的。
至于如何兑现于办学实际上,如何真正让大学生学到真本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朱清时发出“让大学生学到真本事”的呼吁,是敦促大学的人才培养切实走上务实之路、希望之途的时代强音。
希望所有的大学都能对此有所思索,有所呼应,有所行动,更因此而下决心继续深化改革、再深化改革。
相信只要怀有“让大学生学到真本事”的真切愿望并真正将之确立为大学办学的主要方向与目标之
一,那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之日,就是真正成才即成为有“真本事”人才之时。
这样的大学,应该是让国家放心、人民舒心、社会满意和大学生称心的大学了。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副研究员) 针对部分教育界人士对“研究生收费新制度可能不利于寒门学子”的担心,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新的政策措施实施后,研究生所获资助总体上超过其应缴纳的学费,资助水平得到提高,从制度上根本保证研究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从高等教育成本分摊理论分析,研究生实行收费改革是大势所趋的,而改革引发不利于寒门学子求学的担忧,并非国家没有考虑相关的资助政策,而是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中,我国存在严重的学费倒挂问题———办学质量相对较高的学校,由于国家投入多,学费相对较低,而办学条件一般的学校,学费反而较高。
举例来说,一些民办高职、高专的学费是北大、清华的两到三倍。
按照教育部公布的研究生收费新制度,一名考生如果考上部属院校的全日制、学术性研究生,其求学负担并不会加重。
因为一方面,这些学校办学经费相对充足,学校可按规定设立奖助学金;另一方面,这些学校的学生也完全可能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
但从目前情况看,能考上部属院校、成为学术性研究生的学生更多来自于城镇。
换句话说,农村学生以及贫困家庭学生进入其他普通 院校,或者报考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会更大一些。
而这些院校、专业硕士在实行收费改革后,学生的学费负担很可能会加重。
这是研究生收费改革可能不利寒门学子的根源所在。
即 学费倒挂和寒门子弟求学 姻熊丙奇 使是从目前已经实行收费改革的部属院校来看,不少院校是把专业硕士学生排除在奖学金评定之外的。
也就是说,这些学生基本得全额负担学费。
或有人说,既然家庭贫困学生无法支付专业硕士学位,为何他们还要填报专业硕士,而不选择学术硕士呢? 这种说法是不顾我国当前现实的。
事实上,早在多年以前,也有人认为,上民办院校的学生,家庭不应该贫困———既然家庭贫困,为何要选择学费比较高的民办院校呢?而实际情况是,不少民办院校的贫困生比例高达20%。
这是因为我国学生在报考学校时,并不能根据家庭情况作出自主选择,当他们的考分比较低 时,只有选择进收费较高的民办本科或高职院校。
统计显示,我国农村生上大学的比例正在上升,然而在重点大学中,我国农村生的比例却在下降,农村学生所上的高校集中在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
而在我国教育管理制度中,公办重点院校获国家投入多,经费相对充足,所以帮困助学工作做得不错,而对民办院校,国家投入很少,学校运行几乎全靠学费。
因此,这些学校的帮困助学就存在一定问题,而一个独特的现象也 就此产生: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承担更多的学费,可却得不到资助。
在我国大学生帮困助学的体系中,民办院校的帮困助学工作一直是一大难点,包括有的 学校没有按规定出资设立助学金,学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也比较难。
直到近几年,国家将民办学校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体系,并适当对民办学校进行扶持后,这些问题才逐渐得以解决。
与之相比,国外的高等教育体系却较好地处理了学费和质量的关系,上私立的名校学费贵,而上社区学院、职业学院,学费很低,这就鼓励受教育者选择这些教育。
研究生收费改革也存在这一问题。
按照目前的情况,会有相当数量的农村、贫困学生报考一般院校,并被专业硕士录取———他们的这种选择其实是十分无奈的,比如因没有人脉,导致就业困难而考研,可考研竞争力不强只有选择一般院校,进收费相对较高的专业硕士———但依照研究生收费新制度,这些学生很可能被排除在奖励之外,自然也就无法获得多少资助了。
这是推进改革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笔者看来,眼下要让寒门学子不受改革的影响,国家应建立覆盖所有学校、学生的资助体系,而不是只重点关注部属院校,尤其是研究生奖学金,要面向所有学生开放。
从长远看,我国必须解决学费倒挂问题,改变传统的按学校等级、层次实行拨款的方式,真正建立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
从教育公平出发,有必要实行高等教育券制度,即每个学生获得相同的政府支持,学生拿教育券去选择学校,学校再拿教育券去兑换政府的投 不久前,《人民日报》 的12版(文化版)刊载了 远两篇关于远程学历教育 各种乱象的文章。
由于 笔者目前的一个主要研 程究兴趣就是分析远程教 育中的经济学问题,因此 教非常细致地阅读了这两 篇文章中的论据与观点。
其中《远程教育,用武之 育地还很多》这篇文章中有 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 就是剥掉‘为文凭学习’ 的的功利外衣”,笔者对此 并不敢苟同。
文在笔者看来,无论社 会如何发展与进步,总有姻 一定数量的高等教育适李 凭龄人群由于种种原因(如 锋亮 经济原因、个人认识问 题、疾病、灾祸等)失去 功了在适龄时候接受高等 教育的机会,他们在成年 后,在有了更多的社会阅 能历、更好的经济基础,以 及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后, 不很有可能会萌发接受高 等教育的愿望。
不管这 种愿望是为了工作、为了 能升职的所谓“功利”取 向,还是出于“为知识学 习”、“为兴趣而学习”的 剥所谓“高雅”取向,都无 可厚非,教育系统都是有 离责任满足这部分人群对 高等教育的需求。
目前 看来,远程教育是我国能 够高效完成这一职能而又不会对其他 适龄高等教育受众产生巨大冲击的最 好手段。
况且,从上个世纪末以来,虽然经 过十多年持续、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扩 展,我国也是刚刚从高等教育精英化阶 段转型到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人口占 整个人口的比例远远低于英、美等发达 国家水平,规模巨大的成人人群对高等 教育学历的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所以,学习者选择远程教育,无论是为 知识而学习,还是为学历而学习,两者 都没有优劣之分。
如果剥离远程教育的 文凭功能,那么又有哪个系统能够承担 起这一职能呢? 不可否认,我国的远程教育在发展 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乱象,但我们不能因 此就否定其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 阶段顺利迈向大众化阶段作出的重要 贡献,更不能因此就妖魔化远程教育的 文凭功能;因为远程教育也是整个教育 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提供文凭 本身就是教育系统的一个不可替代的 功能。
事实上,无论是哪个社会,只要存 在就业市场,劳动者需要求职、升职,雇 主需要选拔自己认为合适的雇员,那么 这个社会就需要教育的文凭功能,而远 程教育就能以其跨越时空的优势和其 他教育子系统一道为这个社会提供这 种文凭服务。
当然,笔者完全赞同这两篇文章中 关于扩大远程教育功能的观点。
笔者也 曾经多次撰写学术论文论证过我国远 程教育的未来发展,非常有必要扩大远 程教育的用武之地,不能将远程教育的 功能仅仅限制在学历教育上,比如应该 向培训、终身教育的方向拓展。
但是远 程教育的文凭功能却万万不能剥离,因 为剥离这种功能,也就意味着剥夺了很 多成人学习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入,这样,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校,得到的政府支持是一样的,而由于学校平等竞争,也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多元的选择。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