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迎来政策红利大年人工智能开启行业发展新图景,人工智能行业怎么样

人工智能 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CN11-02002021年1月14日星期四第6249期每周一至周五出版本期4版零售价:1.20元 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 CHINAECONOMICTIMES ■开局新展望
(9) 2021:迎来政策红利大年人工智能开启行业发展新图景 低碳新时代:多领域转型多维度融合 ■本报记者赵姗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人工智能作为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占领全球科技创新高点的重要抓手,有望迎来政策红利大年。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在列举出的几大前沿科技中,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被放在了前三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重要性上的优先级。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2021年,在政策持续支持和企业积极投入等因素影响下,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快速扩展,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单一市场之
一。
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ICT产业提档发展新动能 “2021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将出现激烈的争夺局面,一是技术之争,二是 数据之争,三是人才之争。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对本报记者说。
欧阳日辉认为,展望2021年,人工智能在5G的助推下,将变得更加智能和普及。
5G商用将产生海量的数据,既促进人工智能发展,又扩大了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将加速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产生的新产品、新服务,也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人才成为各大平台争夺的对象,政府将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生态体系,鼓励各方探索和创新产学研、产教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引进国际高端智能人才的政策措施。
“2021年,人工智能产业核心竞争力将会进一步提升,专注特定行业人工智能应用的技术创新企业将会不断壮大,更加注重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算法和模型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和5G、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更深程度融合发展,成为ICT产业提档发展 新动能。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陆峰对本报记者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副研究员张鑫对本报记者表示,2021年,在政策持续支持和企业积极投入等因素影响下,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快速扩展,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单一市场之
一。
用于加速人工智能训练和推理的集成电路的研发支出和市场需求都将大幅增长,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的未来发展将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将越来越多地渗透到诸多行业的业务流程中,提升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效率,但人工智能技术为主导的具有颠覆性的企业业务仍有待开发。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成本将进一步下降,数据安全性进一步提升,有助于推动无人驾驶等行业加快落地。
鼓励和支持关键技术创新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竞争新优势 面对愈发激烈的国际竞争,不断深 化应用场景和数据流成为我国发展AI产业的优势。
欧阳日辉建议,一是完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体系。
加快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持续优化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
二是针对“AI+”或“+AI”产业应用核心知识图谱领域,鼓励企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建设开源开放、共享协同的人工智能数据归集、算法汇聚、算力开放及检验检测的创新支撑平台,建设国家级的开源平台,支持地方政府开展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先行先试工作。
三是充分调动大型平台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探索人工智能无人区。
四是鼓励创新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门支持高校利用原有的计算机、计算数学等专业优势,升级建设人工智能专业和学科。
“要发挥网络平台企业技术、平台、数据、人才等方面资源优势,鼓励和支持其加强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创新,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竞争新优势。
(下转2版)□□□□ 将金 占﹃ 立群 半壁 : 江 亚投 山﹄行 2025 年气候融资 1月13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在亚投行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
他说,亚投行将不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融资比重,到2025年气候融资占比达到50%。
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打通要素流动通道破题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张一鸣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如何才能跨过过渡期,补齐农业农村短板,让乡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西部地区的脱贫县是其中关键一环。
1月13日,国新办举行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布会。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表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的返贫底线、推动脱贫攻坚政策平稳转型支持乡村振兴、推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持续发展。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当前中国的脱贫县普遍发展产业的配套能力不足,能否尽快打通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通道、建立起吸引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聚集的体制机制,或将影响到乡村振兴进程。
脱贫 深冬时节,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的 万亩黄花园已进入冬季休养期。
这片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小黄花大产业”的黄花种植基地,为当地12.35万农村常住人口创造年人均收入4100元。
10年前,黄花被确认为云州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支柱产业,10年后,云州区已打造出1个3万亩片区、8个万亩片区,有109个种植专业村,获得6个国家级品牌。
云州区黄花产业成为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案例,将向世界推荐中国减贫经验。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下的减贫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宏新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云州区黄花产业形成政府引导,以合作社为核心,龙头企业、种植户积极参与的复杂区域产业组织结构,产品、资金、劳动力、土地在这个结构中有序流动,为产业规模的扩大提供支撑,也促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距离云州区1小时车程的大同市 天镇县,超过万名农户住在易地扶贫搬迁小区“万家乐”。
与小区仅一街之隔的产业园区,吸引了服装厂、10086呼叫中心、口罩厂等企业入驻。
随着入驻企业的增多,将帮助解决当地老百姓的就业问题。
天镇县县长刘川楠对本报记者表示,易地扶贫搬迁“天镇‘万家乐’”模式,有效突破易地扶贫搬迁实践中“迁不出、稳不住、富不了”的共性问题。
截止到2020年末,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即将迈入乡村振兴新阶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程郁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脱贫攻坚完成后,要防止返贫风险,就要发展相关产业、稳定就业,其核心在于发展乡村产业。
对在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产业基础,要配置好相关的生产要素,形成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对一些因病因灾导致的返贫,通过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兜底。
振兴 云州区和天镇县是中国若干个贫困县的缩影。
目前,云州区的黄花种植面积5年翻倍增长,黄花产业已成长为当地的富民产业,正在延伸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天镇县有高铁站、六个旅游景点,天镇县李二口村长城文化旅游、光伏产业也已显现雏形。
不久后,两个县的扶贫办都要改为乡村振兴局,当地主政者希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推动扶贫产业增效益。
云州区委副书记谢云向本报记者坦言,脱贫攻坚重点是提高贫困户收入,乡村振兴则要解决地方GDP增长乏力的问题。
乡村振兴阶段要延续脱贫攻坚扶持政策,确保不发生返贫,同时建设美丽乡村,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并破解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流通性差的问题,把产业发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下转2版) ■本报记者陈姝含 新年伊始,生态环境部发布公告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将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并印发配套的配额分配方案和重点排放单位名单。
该文件的落地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正式投入运行。
此举充分体现了中国应对气候环境的行动力,表明了中国应对气候环境问题的决心。
多领域转型升级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实现低成本碳减排的关键。
”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建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盟和美国碳市场的实践已经表明,碳排放交易体系是低成本减少碳排放的最有效工具之
一。
短期来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通过为碳排放设定价格,增加了低效率企业的成本,为高效清洁企业提供了激励机制。
长期来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会影响未来的投资方向,让长期的投资更倾向于清洁低碳,最终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全国碳市场在进一步促进减排和降低相关成本的同时,将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碳价信号,为整个社会的低碳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国碳市场还将成为助力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承诺的有效抓手。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需要全面实现我国绿色低碳转型。
毕马威中国商业报告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服务主管合伙人朱文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需要重点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实现电力系统、交通、建筑和工业生产领域发展模式的全面革新。
他认为,能源的直接产出形式将由化石能源的燃料转为以电力为主。
能源低碳转型意味着用能侧也要实现全面电气化,这将导致终端用能方式的巨大变革。
朱文伟表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不仅涉及电力低碳转型,也涵盖了经济、社会等各个层面的低碳转型,经过多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向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方向和模式过渡;新能源汽车、低碳交通、低碳工业、低碳城市、低碳产业园区、低碳建筑、低碳农业等方面都将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同时,作为改变农业、林业、草地等生产方式和保护方式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也将得到发展,使碳中和的“增加碳汇”发挥更大作用。
多维度融合发展 在朱文伟看来,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各行各业需要审视目前的碳排放情况,作出相应的规划并努力实施,着手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朱文伟认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第
一,数字化,加大产业结构转型的强度和力度,以数字化来推进低碳化;第
二,循环经济,充分节约源头的资源使用,从而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第
三,调整能源体系,做好能源替代,建设近零排放的能源体系;第
四,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农业、林业、草原、湿地等系统寻求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通过植被的吸收二氧化碳功能助力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
□□□□□□□□□□□□□□□□□(下转2版) 中共四大召开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这次大会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010 新闻洞察 让物业更好对接“身边”需求(3版) 中国经济时报数字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值班编委:王本版责编:胡畔电话:(010)81785188-3067电子邮箱:juyu_2014@美术编辑:孟宸永组版:卢红静本报在北京、杭州、武汉同步传版印刷中国经济时报数字报:中国经济时报手机报:中国经济时报官方微博:/cetwb□社址: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王府街邮编:102209电话:(010)81785188(总机)(010)81785188-5100(编辑部)(010)81785186(广告部)(010)81785178(发行部)传真:(010)81785121电邮:info@□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昌工商广字第0011号□本报总法律顾问:周慧明律师□全国新闻记者证管理及核验网络系统网址:本报监督举报电话:(010)81785188-510081785111□国内邮发代号:1-218国外代号:D6831邮局订户及投诉请拨打:当地邮局11185联系本报发行部请拨打:(010)81785178全年定价288元

标签: #跨境 #电子商务 #西安 #互联网 #医疗险 #通讯录 #传媒 #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