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赢电磁时间战,微信要绑定银行卡才能收钱怎么办

收钱 4
7责任编辑/侯永波 E-mail:militaryforum@军事论坛 “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专论 如何打赢电磁时间战■逯杰谈何易 自从电子对抗诞生以来,作战双方运用电磁能量,在“空域”“频域”内展开激烈交锋。
当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子信息设备和系统密布于战场各维空间,收发着形形色色的电磁信号,形成了“空域”上层层重叠、“频域”上拥挤不堪的电磁环境。
为了能够在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下夺取电磁斗争优势,作战双方开始将目光投向“时域”的利用,聚焦“时域”的电磁时间战正在登上战争前台。
以敏锐感知掌控电磁态势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新一轮井喷,大量新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投入实战运用,很多先进电子装备不用长时间保持开机工作状态,而是在极短时间内利用少数频率点,以猝发方式迅速完成各种信息活动,很难令对方侦察捕捉。
在未来纷繁复杂的战场电磁态势下,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掌握此类装备的活动状态,己方将面临极大威胁。
比如,已经被对方机载雷达锁定,还处于毫不知情状态。
因此,在分秒必争的电磁时间战中,不但要对电磁态势的微弱变化保持敏感,还要迅速知悉是什么引起了变化。
这就需要建立完备的侦察感知体系,具 体系强则为人先。
备超强的数据处理能力。
电子对抗侦察是实现电磁态势敏锐感知的“头道关口”。
没有侦察平台手段、缺乏侦察力量布势,就难以具备敏锐感知的先决条件。
应借助网络化情报传输系统,将各军兵种所属、分布于多个作战域的各类电子对抗侦察平台,构建形成“多维立体、远近衔接、全域覆盖”的侦察力量布势。
正如隐身飞机不能吸收所有雷达波,无法在所有方向上都实现隐形,电磁辐射也不可能没有一点泄露。
因此,电子对抗侦察可以多渠道关联实施,实现“一点发现、全员联动”,从各个角度和维度,密切关注可疑情况,不放过对方任何可能泄露的电磁辐射。
通过信号情报共享机制, ●现代战争中,军事强国对“速胜”的关注超过了“力 强”,普遍借助电子信息技术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支撑其多 要维战场快速机动作战,大幅压缩对手的应对处置时间,处处点陷对手于被动之中。
●未来联合作战中,电子对抗的胜利不代表最终的胜 提利,电子对抗无论多么“敏锐”和“快速”,都要以服务联合、示支持联合的效果为评判标准,以对联合作战的“贡献度”来 衡量。
分发给各类信号识别设备,有效分选信号情报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凭体系之 数据力决定速度。
强力,得对抗之先手。
掌控电磁态势的基础是情报数据,以及具有强大作战支持能力的数据库。
平时,遍布于各维空间的电子侦察系统截获了大量的信号情报,数据量非常大,但传统的情报数据处理与融合方式无法做到有效的分选、融合、入库,已经不能满足未来联合作战对行动速率的要求。
未来作战中,电子对抗侦察应该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海量情报数据进行快速汇集,深度分析后形成全面的电磁信号数据库。
战时,面对杂乱的电磁环境,能够快速总结出变化特点,快速分析出所侦察到的电磁信号与对方哪种武器装备相关联,快速判断出对方使用该装备的作战企图及其对我联合作战的影响范围和威胁程度,从而实现对战场电磁态势的敏锐掌控,为妥善高效处置提供情报支持。
以快速响应夺取电磁优势 现代战争中,军事强国对“速胜”的关注超过了“力强”,普遍借助电子信息技术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支撑其多维战场快速机动作战,大幅压缩对手的应对处置时间,处处陷对手于被动之中。
面对电磁空间内已知与未知的各种情况,电子对抗的应对速度将是夺取电磁优势 的关键,必须在决策行动周期、应对手段研发等方面全面提速,以速度优势赢得 提速决策行动环。
时间优势,从而实现“以快制慢”。
依托情报信息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后台进行大量的分析、计算和仿真模拟评估,辅助指挥员进行筹划和指挥控制。
通过后台的作战支持,迅速理清对方电子信息系统在其整个作战体系中的关联结构,找出关键信息节点,比如敌方战斗机和无人机空中编队中的通信中继节点。
在此基础上,对作战方案和处置方案及其可能产生的效果进行计算仿真验证,迅速选出最有效、最能直接达成作战目的的方案,并迅速下达至末端作战平台。
末端作战平台要提高专业装备的智能化程度。
比如采用认知电子战技术,在单装和系统层级也能实现“闻风而动”,自动生成有效应对策略或干扰模式,供操作人员选择,甚至实现“人不在回路”的自主对抗。
打通需求转换链。
应将后方的军工 体系也纳入整个作战支持体系之中,加快技术研发至实战运用的转化速度。
无论平时和战时,一旦发现对方在电磁领域采用了新技术、新战法,就应当将对抗需求第一时间传达相关军工企业,军工企业研发出的对抗手段也应当以最快速度固化到作战装备之中,形成新的作战能力。
这种改进可能是软件升级,也可能是加装升级模块,甚至是投入新装备,但在时间上要有区分。
可以将对抗需求按照轻重缓急分为一般、紧急和加急三个层次,一般对抗需求主要针对平时态 势变化,在应对手段的响应时间上可相对较为宽裕;紧急和加急对抗需求,主要针对战时态势变化,对时效性要求较高,可根据情况规定相应时限。
以灵活协同塑造电磁胜势 未来联合作战中,电子对抗的胜利不代表最终的胜利,电子对抗无论多么“敏锐”和“快速”,都要以服务联合、支持联合的效果为评判标准,以对联合作战的“贡献度”来衡量。
在争夺电磁斗争优势的过程中,对方不会束手就擒、坐以待毙,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摆脱困境。
电子对抗一方面要巩固在电磁空间内打开的“时间窗口”,另一方面要牵引兵力 以对抗控制频谱。
夺控与火力打击迅速达成作战目的。
在电磁空间内进行高效机动和协同,打出灵活的电磁频谱协同战。
电子对抗领域内的侦、攻、防、控各主要行动要快速、精确、高效地协同,做到对手变我变,甚至是对手刚想变,我已事先预知并提前进行部署。
同时,以电子对抗为牵引,在整个电磁频谱范围内与探测、通信、导航等用频活动相协调,充分调动和利用电磁频谱资源,保证己方电磁频谱资源的有序运用。
总之就是让对方在电磁空间内无论如何也跳不出我方“电磁围栏”,而我方可在其中进退自如。
用电磁助力全域。
在联合作战层面 与兵力夺控、火力打击等行动全面展开精确动态的协同,打出灵活的电磁助力战。
在联合作战的全过程中,电子对抗要基于网络信息体系,与其他作战行动实现自主协同,形成作战数据快速共享、行动流程快速融合、协同关系快速调整。
只有这样,其他作战行动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电子对抗所创造的战机和条件,最大限度发挥电磁斗争优势,进而推动联合作战整体目的最终达成,使电子对抗真正成为己方的“效能倍增器”、对方的“行动绊脚石”。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 切莫陷入概念迷宫■李志飞 当前,“混合战争”“多域作战”“马赛克战”等不同层级不同内容的外军作战概念层出不穷,如果不深入研究、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极易陷入眼花缭乱的概念迷宫。
如果将这些碎片化的外军作战概念硬性移植,以此指导部队建设恐将带来不小偏差。
事实上,各国军队开发作战概念,都是根植于本国实际需要,有其自身的演化逻辑,每一个作战概念提出的背后,都有其技术支撑条件、联合作战文化背景和特定的战略需要,如果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生搬硬套,难免水土不服。
在如何正确看待和借鉴外军作战概念这一问题上,我们不妨剖析一个我国芯片研发领域的案例。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龙芯”团队,通过近20年的自主研发,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为了在高起点上赶超,“龙芯”在关键技术领域做到了真正的自主可控,但对外国技术也并非完全弃之不用。
“龙芯”的成功开发启示我们,作战概念创新既要强调自主,也不能将外军先进的作战理念一概拒之门外。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讲求“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箴言,鼓励不断学习他人之长并转化为自身优势,也有“邯郸学步”“南橘北枳”的告诫,警示脱离实际盲目嫁接会导致什么结果。
创新作战概念当立足时代的土壤,既积极吸纳外军作战概念的先进之处,也要冷静评估并拨开种种理论“迷雾”。
应直面我军实际和未来战争需要,以现实威胁为逻辑起点,把需求摸准、把问题搞清、把对策想实,力求开发出具有我军特色的前瞻性原创性作战概念。
挑灯看剑 ●长期存在却被忽视的“灰犀牛”—— 以新视角审视制陆权 ■夏成效袁艺 观点争鸣 ●信息化战争中,制空权、制海权不完全是空军、海军的制权,制陆权也不等同于陆军的制权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战争一直在以陆地为主的战场上发生,陆战场是战争活动的核心场所,对一定时间内特定陆战场的控制,往往成为整个战争或作战的目的。
即使进入机械化战争时代,战场空间向立体拓展,陆战场作为战争主要活动场所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基于对陆战场“作战即控制”的传统认知,在很长时间内制陆权并没有被重视。
进入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极大拓展,一些新的制权思想,如“制信息权“”制天权“”制电磁权”等不断涌现,夺取以制信息权为核心的战场综合制权,成为战争制胜的关键。
在联合作战中陆军早已不再能包打天下,单一陆战行动也往往难以达成整体作战目的,对一定时间内特定陆战场的控制不再是作战目的本身,而是直接服务于战场综合制权的夺取。
在这种情况下,制陆权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制权领域,其作用日益凸显出来。
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信息化作战向深度联合阶段发展,制权领域从有形、立体的物理空间向无形、多维的功能空间拓展,作战要素在时空运动上具有更强关联性,夺取战场综合制权成为一种高度复杂的跨域联合行动,其目标指向是获取系统功能空间的控制权。
而在这一过程中,每一维制权都有其特殊地位和作用,任何一种制权能力都以其他领域的制权为依存条件。
与其他制权一样,制陆权也是夺取战场综合制权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当前,陆军作战和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信息化联合作战力量体系的多元性、 战场空间的多维性和作战行动的跨域性,赋予制陆权新的时代内涵。
如果仍固守传统的思维观念看待制陆权问题,无异于刻舟求剑,不利于未来联合作战中陆战作用的充分发挥和陆军整体转型。
为此,应重新审视制陆权这一长期存在却被忽视的“灰犀牛”。
从地位作用看,制陆权实质上是创造有利的陆战场态势。
在广域多维的信 息化战场,处于有利态势的一方掌握着作战主导权,夺取战场综合制权,不仅是满足生存和行动自由的需要,更是为了夺取基于制信息权的战场态势主导权。
从这一角度出发,制陆权实质上反映了对陆战场态势主导权的控制力,更加强调对陆战场整体态势的主动塑造,服务于战场综合制权的夺取。
其地位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
首先,通过综合防护和对陆战场控制,满足自身作战体系战场生存和行动自由需要;第
二,通过对一定陆域空间内作战力量的有效部署和行动的适时调控,将信息优势和决策优势进一步转化为行动优势,获取陆域作战行动主导权,创造和保持陆战场有利态势;第
三,利用陆战场取得的作战“优势窗口”,在多维空间为其他领域制权提供持续有效支持,满足空基、海基、天基以及网络信息武器系统效能发挥所必需的地面保障条件,并将其他制权领域夺取的短暂优势转化为持久优势。
从制权范围看,制陆权的作用效能向更广的时空领域拓展。
信息化战场综合 制权的时空领域不断扩大,传统制权的范围也不断拓展。
比如,制空权向着空天一体高度延伸,制海权向着深海远海方向发展。
就制陆权而言,其制权范围也拓展到更广的时空领域。
在时间上贯穿于作战全过程,对陆战场态势的争控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即使在作战行动结束之后,为实现对重要区域或目标的控制,制权的作用仍会继续;在空间上由平面向立体拓 展,制陆权的作用效能不仅能够投射到全域作战的更广范围,并向一定深度和高度发展,比如城市地下作战空间、防区内战术空域、近岸海域等,从而降低陆域与空域、海域“结合部”之间的“边际效应”,确保各作战力量高效协同、作战功能多域耦合、作战行动无缝链接。
从制权手段看,制陆权映射了信息化战场陆军力量的运用方式。
夺取和保 持战场综合制权是运用各种手段的多维领域整体对抗,本质上体现了各种作战要素和单元的整体运用。
同样,制陆权的制权手段与陆军力量运用方式也形成了鲜明的映射关系。
通过陆域威慑,以前沿军事存在震慑对手,塑造有利战略环境;通过战场感知,实现对特定战役战术区域的有效信息监控,获取分域联合信息制权优势;通过全域机动,在重要地域和关键时节进行快速决定性部署,塑造局部或整体有利态势;通过火力打击,在一定战场空间,形成“信息+火力”的作战效能精确释放区域;通过要点要域夺控,夺占并控制具有重要军事价值的目标,保持对任务区域重要作战支点和地域的实际控制权。
从依托力量看,制陆权的主体是以陆军为主的多元力量体系。
在传统战争 中,制权有着浓厚的军种色彩,各领域制权以军种为基础和依托。
在信息化战争中,综合制权以主导战场态势的方式存在,颠覆了制权以力量存在的传统定式。
制空权、制海权不完全是空军、海军的制权,制陆权也不等同于陆军的制权。
从体系对抗、联合制胜的理念出发,制陆权的力量基础,应是以陆军作战力量为主体,同时又包括空中、海上、网电作战力量等在内的多元力量体系,从而既便于充分发挥陆战力量夺取陆战场控制权的主体作用,又有利于弥补单一制权的局限性,推进陆战力量体系更好地融入联合作战力量体系。
2020年6月9日星期
群策集 善知其“重”,就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问题,分清主次缓急,把握作战重心。
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要求指挥员把握作战重心,有效打击敌方作战重心,积极保护己方作战重心,从而在相互对抗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善知“重”者,应胸怀全局,找准作战重心。
找准作战重心是把握作战重心的前提。
作战重心具有多样性、支撑性和决定性。
作战重心既可能是物质重心、信息重心或心理重心,也可能包含物质、信息和心理三类要素,表现为对全局具有支撑性或决定性影响的关键时节、主要方向和重要枢纽等。
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的作战重心是打击萨达姆的指挥控制系统、先进武器和共和国卫队,目的是削弱伊军作战能力。
而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打击的重心则是民心士气,目的是加速推翻萨达姆政权。
作战重心存在于战略、战役和战术三个层次,且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毛泽东指出,“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战略战役战术的界限日趋模糊,战役战术行动的战略性色彩增强,分析判断情况的范围往往超越了作战层级的界限,战役指挥员要了解战略情况,战术指挥员要了解战役甚至战略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作战重心。
善知“重”者,应着眼全局,突出作战重心。
作战重心是组织作战的指向,在作战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敌对双方都需要通过重点用兵形成局部优势,对抗胜负取决于谁更技高一筹。
解放战争时,济南战役的作战方针是“首先是夺取济南,其次是歼灭部分援敌”,夺取济南是此次战役的重心。
但在作战力量部署上,攻城兵力为6个半纵队及特种兵纵队大部分,附地方武装共14万人,约占总兵力的44%,而阻援和打援兵力为8个半纵队及特种兵纵队一部分,附地方武装共18万人,超过总兵力的56%;在战役指挥上,华东野战军指挥员将指挥重心放在阻援和打援上。
为什么不将主要兵力用于攻城而用于打援呢?这是因为济南城防坚固,攻城难度大,需要时间长,能否攻克,关键是能否阻住援敌并歼其一部,为攻城争取时间。
对此,毛泽东同志在发给攻城集团的电报里说得很清楚,“此次作战目的,主要是夺取济南,其次才是歼灭一部分援敌,但在手段上即在兵力部署上,却不应以多数兵力打济南。
如果以多数兵力打济南,以少数兵力打援敌,则因援敌甚多,势必阻不住,不能歼其一部,因而不能取得攻济的必要时间,则攻济必不成功”。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首战往往即决战,必须前移作战指导重心,坚持以全局作战目的为牵引,以作战终止状态为逻辑起点,逆推提出作战发展路径,精确设计作战行动、明确行 善知﹃■杨 飞龙 重高玮﹄ 者胜 动相互关系、围绕重心倾斜作战资源,努力实现“先胜而后战”。
善知“重”者,应掌控全局,适时转换重心。
作战重心是作战行动的中心,转换重心是巩固阶段性作战成果、加快作战进程的重要措施。
在只有一个总的作战重心的前提下,作战重心会因作战阶段、战场情况的变化而位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初期,日美双方围绕岛上机场针锋相对、你争我夺,此时战役重心落在对机场的控制权上。
随着战役的逐步深入,双方补给线的重要性逐步显现,战役重心便转移到对补给线的保护上。
作战重心的动态性要求指挥员时刻密切关注战场态势变化,适时转换作战重心。
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在初期发动了“斩首打击”,随后发动了“震慑行动”,这两次行动效果明显,大大加快了作战进程。
但后期在向“稳定行动”的转进中,由于对作战重心变化和“稳定”这一重心缺乏深刻理解和周密筹划,导致作战陷入极大被动,付出惨重代价。
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动态性强,只有立足战场整体态势变化,超前预测战局发展走势,抓住主要矛盾动态决策,捕捉战机果断实施作战转换,匹配资源形成新的重点,按需实施重点打击或持重待机,才能确保作战行动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确保全局目的顺利实现。
紧紧扭住“人”这个关键■王成 一线论兵 安全管理是部队建设综合性、经常性的基础工作。
在后装领域安全管理中,涉及人、车、枪、弹、钱、油等以物为主要对象的诸多要素,是部队安全管理的大头,这当中,物的安全状态离不开人的行为支配。
因此,后装安全管理须紧紧扭住“人”这个关键,才能抓住工作的主动权。
首先,人是树立安全意识的主体。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意识是行动的指南。
俗话说“知险不是险,险在不知险”,就是说工作生活中,如果安全意识树得牢就会有效避免危险的发生,没有安全意识就是问题的苗头和隐患。
所以,应抓住官兵这个主体,强化安全教育训练,使官兵了解安全常识、熟知安全规程、掌握安全技能,人人知安全、懂安全、践行安全。
以对个人前途、家庭幸福和部队发展负责的态度,时时警觉、处处警醒、事事警惕,让忧患意识在官兵脑海中生根发芽,克服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麻痹思想,真正在官兵思想深处打好安全管理先手牌。
其次,人是落实安全制度的保证。
落实安全法规制度是安全管理的 一项基本任务,而每一项制度的落实必须靠人去实现。
对于后装领域安全管理工作来说,制度规定不落实就是最大的隐患,也是安全问题发生的根源。
反思每件安全事故的发生,或多或少都是因为在落实制度上打了折扣。
这就要求各级安全管理者清醒认识安全管理工作形势,明确身上的职责,不断强化事业心、责任感,努力提高落实法规制度的能力,实打实地抓落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保证制度落地生根。
防止把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确保将安全问题关在制度的笼子里。
再次,人是防范安全风险的根本。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任何一个安全问题的发生都有征兆和苗头,应下功夫加强预防,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安全分析预测和安全风险评估是消除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实际工作中,官兵既是安全隐患的感知者又是安全管理的具体对象,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扮演着最活跃的角色。
对此,应充分发挥官兵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紧盯重点部位和难点问题,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认真分析排查,准确掌握底数,及时进行风险干预,积极加强安全防范,以抓铁有痕的狠劲紧紧筑牢后装领域安全防火墙。

标签: #流量 #视频 #打不开 #销量 #网站服务器 #不稳定 #不稳定 #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