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原出发,12编辑/杨雪

不知道怎么 0
校对/胡颖排版/侯磊 大家小说 刘长春:代电 —— 表影︽
个 中人 的 王兴 国奥东 林 奥匹 克 运︾编 起剧 跑的人谈 从生活开始了第一棒的起跑 电影的一切从剧本开始,剧本的一切从生活开始。
早在1984年中国第一次奥运夺金的时候,一位大连亲戚对我说起,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选手是我们大连人刘长春,他曾经是玻璃厂的工人,由于跑得特快,被张学良办的东北大学破格录取,他的百米成绩10秒
8,是当时的全国冠军。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让刘长春代表满洲国出席美国洛杉矶奥运会,被他毅然拒绝。
为戳穿日本占领者阴谋,表达中国人民企盼和平的愿望,他决心代表中国去参赛,张学良资助他8000银圆,坐船在海上漂了23天,只身去了美国。
然而,他在一百米和二百米预赛中就被淘汰了。
这个悲壮的故事在我的脑海里盘旋,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温家宝同志在哈佛大学的讲演中说起这个故事,这段讲话更加坚定了我把这段故事演绎成一部电影的信心。
刘长春先生在1983年去世,无法采访他本人了。
我在《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七十期中,找到了刘长春写的回忆录《我国首次正式参加奥运会始末》,30页的亲历回忆为电影创作提供了真实有力的支点。
2004年春天,我来到刘长春供职的大连理工大学,时任校党委书记的林安西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讲述了刘长春曾教过他体育课,为让我更多地了解刘长春的性格,他召集了学校熟悉刘长春教授的同事一起座谈,结识了刘长春的助手邹继豪教授,他们两人从师生关系到秘书和助手,刘长春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陪同刘长春参加政协会议,作为工作和生活秘书,参与了那篇回忆录的整理工作,因此邹继豪教授讲述了很多刘长春感人的生活细节。
在大连高尔基路的刘长春故居,我拜访了刘长春的四子刘宏图教授,知道了先生的晚年生活,特别是当国际奥组委恢复中国合法席位后,十分关注我国参加奥运会比赛情况,不顾高龄,主动请缨要为培养少年田径运动员担当教练。
沿着刘长春回忆录的记载,来到刘长春的出生地旅顺小平岛,参观了旅顺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旧址。
在沈阳还去过刘长春的母校,看到了张学良1929年修建的“汉卿体育场”,刘长春曾在这里同德国、日本的一流选手比赛过。
我不是运动员,但必须找到选手参加奥运会的真实感觉,我到国家体育总局田径中心拜访了罗主任,听他们详述了雅典奥 当我把自己当 作23岁的刘长春,且 有了两个孩子,如何 拒绝日本人的要求? 正是因为刘长春长 期在殖民地的压迫 下,看过多少中国人 被日本人欺压,骨子 里埋下了反抗的情 绪,在代表还是拒绝 满洲国的选择之时, 民族的本能记忆以 最朴素的正义感从 内心性格最本质最 潜层中强有力地激 发出来了,正是这个 刺激,成为一次推 动,激起了他要为中 国人出口气,要代表 中国去奥运会的意 愿被激发出来了,有 了这样一个在戏剧 中被认为最高需求 的目标出现了。
于 是,主人公开始采取 了动作,为了中国沦 陷的东北父老乡亲 国际奥委会原主席雅克·罗格接见《一个人的奥林匹“豁出去了!” 克》的编剧王兴东(中)和制片人王浙滨(左) “豁出去了!”大 有荆轲出征一去不 运会上刘翔夺冠的激动人心的经历,当返的豪气。
我找到人物性格内心世界中 罗主任讲到五星红旗在他腰间揣了7带有支配和领导意志的主脑,他不留后 天,田径场上没得到一块金牌,他焦急路,不留余地,不瞻前顾后,一去不返的 而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指望着刘执拗,决定了他敢于单刀赴会的气概,这 翔最后的决赛了,为了让刘翔睡好觉,是他长期奔跑多次参赛磨炼而成,也与 他和孙教练早晨不敢在屋内上厕所,怕职业特性有关,短跑运动就是闻枪而动, 出水声,影响刘翔休息,都到楼外找厕一往无前,绝不犹豫,行为果决,义无反 所方便。
最后决赛时,刘翔不负众望,夺顾,形成了他的核心性格。
找到性格的核 得冠军,罗主任把备好的国旗扔给他心就有了结构人物性格的焦点,用“糖球 后,自己松了一口气,找一片静谧的绿滚芝麻”的方法,将一切对性格有作用的 地躺下,就在这时又传来了邢惠娜得了生活细节,如同芝麻都滚粘在糖核上了, 一万米金牌的消息,罗主任讲述这段激粘不上的一律不用。
在剧本里我有意赋 动人心的往事,泪水止不住溢出来,我予了刘长春“闻枪而动”的习惯动作,这 被深深感染,激动落泪,从一个剧作家是源于刘长春的起跑动作特别快,即使 渐渐地触摸着奥林匹克,感受着神圣的在他失利的奥运赛场上,他开始起跑都 赛事活动。
在前边的,他的助手邹继豪教授向我解 我和制片人王浙滨专门去沈阳拜释,刘长春的起跑是经过德国教练布起 访了5000米奥运冠军王军霞,采访时训练过的,爆发力很强。
所以我有意图地 间很长,被誉为东方神鹿的王军霞,创重复这个“闻枪而动”,也是有意图地揭 造了传奇的故事就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示人物的兔子腿的性格,会给观众留下 的长篇影视剧,也许她是大连老乡,我特别的印象,使人物鲜活起来。
们谈得很放松很广泛,她时间很宝贵, 常见评论影视人物的“一根筋”,其 我们一直采访全程录像,她奔跑的历实好剧本就是表现主人公确定他的需求 史,大写了另外一个奥林匹克的故事,后,为追求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干扰, 一个乡间中学女生,因为家与学校的距沿着一个确定的需求一根筋地发起动 离,天天上学要跑步去,谁也没有想到作,观众始终看到他不可能达到目标,而 就是这样一位中国女孩,热爱擅长奔主人公却绝不放弃,一根筋地向前挣扎。
跑,经历了马家军的训练,成为世界体所以,银幕上表现“一根筋”人物形象的 坛的一颗伟大耀眼的明星。
王军霞的故电影,均得到了观众的喜欢,因为只有这 事是非常好的影视题材,当时我想改换样的人物才能构成好看的最具悬念的人 题材,写中国一个农村中学女孩怎样成物性格。
为世界冠军。
后来,考虑到电视实况真实 刘长春的需求是代表中国参加奥运 记录了王军霞夺冠故事,印象深刻,她身会,“一根筋”的方向有了,能不能去成? 披国旗绕场一周的镜头已经家喻户晓,怎么去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期待就成 对今天的观众没有一种神秘的距离感,了剧本的悬念,如何把故事讲得好看,让 可以先放一下。
但是,王军霞讲到进入起我颇费心机。
从刘长春拒绝代表满洲国 跑线时的感受,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她参加奥运会,危机开始笼罩,关东军一路 说“:运动员进入跑道,最关键是气势,不追杀,人物陷入矛盾的痛苦挣扎中,一系 要让对方镇住,要镇住对方。
”这种英雄列的困境和障碍等着他,都没有阻挡他 气概让我至今都生敬慕之心,对于写作的追求,即使去美国的路费有了问题,船 刘长春,特别是第一次与外国强手交锋上吃住不适,海上遇到暴风,航期耽误了 时,会有特别真切的感受。
就参加不了开幕式……这样的不可抗拒 的天然灾难,都没有减弱他追求方向的 从人物内心性格开始起跑 意志,一个危机接着一个危机,最后走向 赛场失败,无颜回国是他最大的危机,当 创造出人物性格永远是剧作家的最
我把主人公摆进这个灵魂残酷挣扎的漩 高目标,也是编剧的珠峰登顶之难之苦。
涡中,我为这位中国男人而潸然泪下,危 讲述一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是容易的,而机越来越大,人物越来越走向高潮,解决 真正地刻画出我国奥运第一人的个性,了高潮人物的性格完成了。
是一个大课题。
写好刘长春的奔跑,只有 一个人代表一个国家,万里奔突,历 在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的挣扎上用功夫。
经险阻,向着人类和平、友谊、公正、进步 《阿甘正传》《罗拉快跑》《火的战车》《小的奥林匹克圣坛奔去。
他不甘屈辱,不畏 鞋子》给我的启示就是,让刘长春跑出中强手的气节让我感动,为了民族的尊严 国人的性格来,在奔跑中写人物,而不是和利益,不留后路,不留余地,义无反顾, 表现人物的奔跑。
单刀赴会的英雄气概让我震撼。
1932年 当我在大连理工大学刘长春雕像的夏天,在洛杉矶第十届奥运会上终于 前,一次次与他无语“对话”时,一遍遍地看到:中国人来了! 重温他如何成长为一个短跑名将,父亲 最令人振奋的场面。
当刘长春与世界 是一个修鞋匠,母亲在他9岁时病逝,他强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人开始追赶 是16岁结婚,在日本人开的工厂做工,世界奥运的征程,是由他承担了中华民族 养家糊口。
后来,被张学良办的东北大学第一棒的起跑,拳拳之心跃然在竞争跑道 破格录取体育系学生,受训于德国教练,上,成为一个民族的脊梁,凭一身热血,凭 “九一八”后学校被占失学,这些经历在一腔忠诚,把中国人不甘落后的誓言大写 他内心产生怎样影响?面对日本人的重在世界赛场上,其悲壮的结局,更发人沉 金高官收买,为什么他会拒绝代表满洲思,引人怀想,参与比获胜更重要,是由他 国参赛?家庭在大连,就在日本人的掌控带回到古老文明的中国大地。
下,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他不怕得罪日本 奥运会造就英雄,刘长春孤胆前去 人会遭到报复吗?他的性格这部分因素单刀赴会,同时也创造了刘长春精神, 来自哪里?他有没有被日本人大东亚共一个人在民族存亡之际,毅然代表了这 荣蒙蔽的过程?是代表满洲国还是代表个民族,不甘屈辱、勇于竞争、不留后 中国,在两难选择时他没有犹豫过吗?他路、不留余地、身怀大义,正是这种精 父亲曾在日本人逼迫下写过信,劝他服神像暗夜里的火炬照亮了中华民族奥运 从日本人的要求,面对父亲的态度,也是征程。
展示主人公性格的剖面,拒绝过程也是 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敢于赴汤蹈火 他的性格决定的。
的一切民族英雄豪杰,电影有责任在民 一面是强大的占领军和他们掌控下族精神家园里为他们树起不朽的丰碑。
的妻儿家小,一面是国破山河碎的饱受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还曾提交提案,大 战火蹂躏的中国,选择什么,标志着他是连市为刘长春先生建立了塑像。
什么样性格的人,他怎样选择的过程是 电影完成了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奥运 揭示这位殖民地下的东北男人性格特征英雄的故事。
今年8月,东京奥运会赛场 的关键情节。
捷报频传,特别是百米跑道上,苏炳添以 面对刘长春的雕像,我一次次在揣9秒83进入决赛,以9秒96获得第6名, 摩,刘长春当年23岁,没有去过美国,没展示了亚洲第一飞人的速度。
如果刘长 有参加过奥运大赛,单刀赴会的胆魄何春看到这一幕,一定会欣慰无比。
来?一个人坐船从上海码头起航,漂泊 (作者系第
九、十、十
一、十二届全国 23天,面对茫茫大海他在思考什么?孤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中国 独吗?自信吗?障碍困苦是什么? 影协第九届副主席) 2021年8月23日星期
学术·人物 学海星光 从平原出发 ——任启亮散文特色综述 李安 尉天骄、金科、任启亮散文合集《故园与远方——78级同窗散文三人行》(安徽文艺出版社)去年甫一亮相,出版家唐元明先生即在微信朋友圈评价说:“尉天骄笔力纵横,金科浅吟低唱,任启亮质朴天然。
”我认为这个评价至为精准。
这三位作者我都熟悉,尤其是任启亮先生,8年前阅读他的第一部散文集《一路风景》,我就有写评论文章的冲动,因为这部文集中的每一篇文章,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状物写景,抑或是异域见闻,都给我带来某种触动。
但一旦打算提笔,就又因某种犹豫而放弃。
我在想,辈分上任启亮是我们在京同学圈人人敬重的大师兄,生活中又是多年来一直对我关爱有加的兄长,我能否在行文评论时做到客观和专业?我把这个感觉说给任启亮,他说,没感觉或者感觉不到就不要勉强。
直到今年,任启亮的又一本散文集《特殊的旅行》问世,我终于有一种不写不行的冲动和压迫感了。
这种压迫感是源于散文中扑面而来的文化人格和精神境界上的感染。
打开任启亮的散文世界,扑面而来的是一幅幅如短歌行板般的平原景观,一篇篇清新隽永而又色彩斑斓的散文不经意间组成了一幅广袤、厚实、坦荡的平原长卷。
在《故乡的田野》一文里,作者开篇直抒胸臆:“如果说什么样的景色最让我魂牵梦绕,那就是故乡的田野;每年春季,都是满山的杏树装点这个小小的山村,使其充满生机。
成片成片的杏树,突然在一个早晨,像接到了统一的号令,把五彩缤纷的花朵挂上自己的枝头”(《遥远的杏树林》);“春天的柳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在它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色彩里,在它飘拂的洁白柳絮中,这一段上学的路似乎变短了”(《忆柳》);“麦田绵延一望无际,像铺在天地间的一块巨大地毯,微风吹起层层细波,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金色的光芒……两只喜鹊从眼前飞过,煽动的翅膀黑白相间,与地上的金黄构成一种对比分明的色彩”(《麦子黄了》)。
不只是杏树、柳树、麦田,还有记忆中的红薯(《记忆红薯》)、充满诱惑的瓜田(《瓜田的诱惑》)和“挂在空中的菜篮子”里的榆钱、槐花、葛花、香椿等等(《挂在空中的菜篮子》)。
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笔下黄淮平原上的故乡风物很多与“吃”有关。
在作者不露声色的讲述里,是挥之不去的故园情思和乡愁情结,这里面不乏对特殊年代的苦涩和反思。
作者写道:“这无论如何,都要感谢挂在这些空中的菜篮子,在那些特殊岁月,如果没有它们,真不知道乡亲们怎么度过那乍暖还寒的一个个夜晚,熬过那些缺米少面的漫长春荒”(《挂在空中的菜篮子》)。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只因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任启亮眼里,故乡不是如艾青笔下的大堰河保姆,而是他的高天厚土,是他出走半生的行吟对象。
在《老家淮北》一文中,作者为故乡正名:“《晏子春秋》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说法一直让我耿耿于怀,每当听到有人引用这个句子都令我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我心目中,淮北山好、水好、土肥、天蓝、空气清新,是个万物都可生长的好地方。
”以至于作者在离开故乡多少年后,躺在床上突然读到“天籁”这个词,“一下子坐起来,再也无法平静”。
因为“我想起小的时候,家家户户门窗大开,晚间伴着蝉鸣入眠,清晨听着鸟声起床,鸡鸣狗吠、牛羊撒欢,风吹草低、流水潺潺,到处是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声”(《天籁离我们有多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谈道:“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任 启亮的散文,可以算得上“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的散文世界呈现出鲜明的平原特色乡愁美学。
任启亮是含蓄的,但有时又是毫不保留的,这一点在他怀故、忆旧、记人的叙事性散文中比较明显,不事铅华的笔调下,我们能够捕捉到任启亮自然流淌的悲悯意识和感恩心态。
如果说平原的底蕴赋予了任启亮散文平实真诚的底色,那么平民出身则赋予了任启亮散文宽厚仁义的种子。
故乡是父母之邦。
在任启亮的散文里,我们能够看到他对父母亲人深深的眷恋和浓浓的感恩之情。
在《母亲蒸馒头》一文中,作者深情回忆,“我常常看见母亲弯着腰,把面揉过来揉过去,好像在做一件工艺品。
每次揉完面后,满头满脸都是汗。
她是把自己的心血都默默地洒在供给儿女们充饥和营养的馒头上了,所以做出的馒头才格外好吃。
”这样的文字读之怎不令人动容!任启亮感恩给予他知识和启迪的所有老师,为此他创作了《小学校的徐主任》《中学老师琐忆》《怀念丁梦周老师》等系列怀念师恩的回忆文章。
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多年前,我把自己的散文集《一路风景》捧到躺在病床近20年的张允玲老师面前。
看到后记中的第一句话‘喜欢写点东西是中学时培养起来的兴趣,这要感谢张允玲老师’,她抬起头,眼中含着晶莹的泪花。
”这种真实情感的白描式写法,足以让读者的心灵震撼,灵魂得以净化。
在任启亮所有的散文中,我最推崇的是《娟子》一文。
该文记述了一个作者同村同代的女性娟子。
娟子从小爱美、爱笑、爱学习,向往平原之外的大城市和新世界,但囿于贫困,命运让她别无选择,最终只能在平原上终老一生。
离婚后的娟子悉心培养自己的女儿,当女儿考上城里的重点中学后,娟子呜呜大哭。
在送别女儿去城里上学的路上,娟子指着流淌的溪水对女儿说:“人要有志气,认准的路必须走到底,像溪中的水一样不能再回头”。
文中还写到,当年插队该村的知青回到平原,到处寻找娟子,“有人说她上山放羊了,有人说她可能赶集卖菜去了,其实娟子是有意躲避,最终谁也没能找到她。
”这篇散文没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中的矫情和自恋,而是以压抑的情感写出了一个时代女性的悲哀和无奈,平淡的讲述里深藏作者悲悯深沉的情怀和良知,该文超越了个人情感的独白,而具有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的自觉创作追求,读之久久不能自已。
散文何为?何谓散文?在新媒体内容风行、碎片化阅读渐成主流的当下,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创作和阅读面临诸多课题。
任启亮其实是不太在意或者不怎么思考这些问题的。
他只是单纯的热爱写作,享受文学。
“读文学、享受文学,常常会令你紧张消失了,烦恼淡忘 ▲任启亮部分著作 了,心胸敞亮了,疲劳缓解了,精神充盈了,又可以新的跋涉了。
”(《享受文学》)著名作家刘庆邦在为任启亮散文集《一路风景》作序时如是说:“启亮很清楚,他写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思甚至是反省的过程。
通过反思、反省,使自己得到修行,不断完善自我,以使人性更善良、心灵更高贵、道德更高尚、情怀更慈悲。
”我对刘庆邦老师8年前的这段文字深以为然。
这篇文章今天来看对于散文的创作和阅读依然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
一方面,作为老友,刘庆邦与启亮大师兄知之深言之切;另一方面,我所了解的任启亮确然是将文学作为修齐治平的一个方法完善自我的。
真正走进任启亮的散文世界是近10年前后,大师兄官至副部,我也走过不惑而渐知天命。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我们在越来越多的往来和交流中熟悉彼此,工作中的大师兄是外圆内方的,生活中的大师兄乃至带些书生气。
他认为:“书生气是一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与那种装腔作势、虚伪做作、欺上瞒下、利令智昏、颐指气使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
多一点书生气也许能多一点徐徐清风,多一点真实和正义,有什么不好?”(《书生气切莫轻易丢》)我认为这类文章里呈现的当仁不让的气魄和儒家风骨恰恰赓续了散文的道统,体现了任启亮散文的另一种特色。
在《一路风景》文集专辑第六辑“谈笑风生”系列散文如《害怕开会》《名片之累》《不求“轰动”》《拜年的短信》等文章中,任启亮熟练的驾驭社会观察、时事评论、建言献策等不同题材,并以其锐利的观点、鲜明的立场拓宽了自己散文创作的天地。
作为长期从事华文教育、华人文化传播与交流、国家侨务工作的一名政府官员,任启亮也以自己熟悉的领域为素材创作了为数不少的散文,如《第一次出访》《赞比西河落日》《特拉法加的中国风》《从新德里到老德里》等等。
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著名散文家王宗仁先生在评论《从新德里到老德里》一文时说:“任启亮在揭新德里的‘伤疤’时,仿佛用笔尖在挖坑,把真实的自己埋进去,长出来的是一片光亮。
它也是散文写作中的光亮,这种光亮可以掀起读者心中的涟漪。
这种光亮与作家内心有关,与精神有关,给读者留下了清晰而难以磨灭的印记。
诚哉斯言!” 如果非要找到一句话或者说一个词语来概括任启亮的散文特色,我只能用一个词语:文如其人。
从故乡淮北平原出发,走过山川,越过河流,攀过高峰,在故园与远方之间,任启亮用他忠实的情感与文字,一次又一次记录他经历过的特殊的旅行,一次又一次向世人描摹他看到过的一路风景。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标签: #找不到 #三星 #微信拉黑 #人数 #手机号 #不够用 #电脑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