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ITY,河北传媒学院好不好

河北 4
Tel(押010)82614599E-mail押dxzkzbxx@ UNIVERSITY 大学 主编:钟华编辑:陈彬校对:么辰2011年11月11日星期五A7 民办高校“招研”之旅并非坦途 本报记者高长安 “我国目前公办高校中,很多大学存在着脱离科研 和教学定位,将主要精力用于申报硕士点、博士点的不 正常现象。
如果这种情况再次发 生在民办高校,导致很多学 校走上追求高学历层次之路,将会给民办教育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也使本来就比较单薄的本科教育将更加薄弱,而研究生教育也将最终失去生长的根基。
不久前,教育部正式宣布,包括北京城市学院、河北传媒学院、西京学院、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在内的全国5所民办高校已通过审批,正式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教育资格。
“这是件好事!”教育专家、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胡保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举标志着民办高校学历培养层次进一步提升,打破了过去研究生招生由公办高校、科研院所独家垄断的局面。
这传递出国家对民办高校教育进一步支持和扶持的信号,体现了国家正在推进的教育公平。
职场人期望高,应届生不感冒 提到民办大学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民办学校能否有相应的培养能力。
“民办高校的牌子总体不是很硬,又是试点第一年,怕就业的时候用人单位不认可。
”今年想报考研究生的河北农业大学学生左晗表示自己不会报考民办高校。
同样想报考研究生的大学生田丽告诉记者,自己担心的是民办学校的师资力量没保证、学费会很高。
据记者在高校了解到的情况,对报考民办高校研究生不感冒的应届生并不在少数。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在职人员对报考民办高校研究生的期望却很高。
在河北省涿州市电视台工作的刘丽鸿今年就想试一试。
她说自己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就一直没进行过学历再教育。
考取研究生,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都对自己评职称等会起到积极作用。
对于民办学校的办学性质,她觉得并不重要,“毕竟全日制培养要比在职研究生含金量要高。
” 对此,河北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师张丽认为,随着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学历文凭已经相对“贬值”,而民办高校研究生教育刚刚试水,在人们持观望与怀疑态度之时,必须注重严抓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和培养模式的质量,才能为持续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对于人们的疑惑,胡保利表示,相对于公立高校,民办高校社会的公信力不是很高,但这不能否定有一些民办高等学校已经具备了招收研究生的能力,其教学水平也已经达到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标准。
至于培养质量,关键还是要按照标准、照条件、制度做。
冲击研究生培养体系 据了解,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1984年全国仅招收研究生2.3万人,到了2011年,这一数字已达到49.5万人,研究生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走向普及化,从教学研究型走向应用型。
“民办高校研究生招生资格的破冰,不仅扩大了民办高校的办学空间,也将推进这些高校从单纯规模发展向规模、质量并举的转变。
”张丽说,少数有理想的民办高校将定位于研究型大学,直接和公立大学展开竞争。
在采访中,胡保利也表示,民办高校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将给研究生教育带来新的变化,并对整个研究生培养体系产生一定的冲击。
“这不仅是民办高校的事情,也将对现有的研究生管理体制产生巨大压力。
事实上,我国目前的民办高校数量已经近700所,在校生数也已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数的19.4%。
随着规模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民办高等学校对提升办学层次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胡保利认为,民办高校研究生招生资格的 破冰,更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在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之间合理流动,有利于进一步打破“铁饭碗”的思维,让高校真正变成那些最具有思想、最具有开创精神的人创造的地方。
公立学校为了应对私立高校的竞争,也将更加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民办高校办研究生教育,最直接的效应就是扩大了学位和研究生教育资源供给总量,弥补公办高校学位和研究生教育资源的不足,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提高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胡保利说。
民办高校研究生培养面临新挑战 不久前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目前国内高校中,在籍研究生已经达到153.84万人,毕业研究生38.36万人,规模的持续扩大伴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这也引起社会关注,不少舆论开始呼吁停止扩大研招的步伐,重视质量建设。
在此现实下,民办高校加入研究生培养队伍,远不像当初他们办本科教育那么简单。
“目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在这种大环境中,民办高校举办研究生教育,必定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胡保利说,尤其很多民办高校本科教育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举办研究生教育,急需通过教学质量与就业质量来证明自己。
图片来源: 然而在这方面,民办高校能不能“稳住心神”,还是一个问题。
在张丽看来,我国目前公办高校中,很多大学存在着脱离科研和教学定位,将主要精力用于申报硕士点、博士点的不正常现象。
“如果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在民办高校,导致很多学校走上追求高学历层次之路,将会给民办教育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也使本来就比较单薄的本科教育将更加薄弱,而研究生教育也将最终失去生长的根基。
”她说,民办高校试水研究生的培养,必须经受住追逐学历层次转变到提升办学质量的挑战。
此外,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一直在增加专业硕士数量,减少学术型硕士培养。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到2015年,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之比将达到1
1。
然而很多专家认为,专业硕士教育迅猛发展衍生出了很多问题。
例如,与学术硕士相比,专业硕士除了学制变化、学费变化、地位变化和名称变化外,几乎没有其他不同,有的名校还招不满专业硕士,由此引发“花钱买硕士”、“注水硕士”的质疑,由于一般认为,民办高校的招生将多以专业硕士为主,因此这一挑战将格外沉重。
对此,有专家表示,与国外民办高校相比,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成熟程度还有很大距离,其拓展研究生教育的步伐还不能太快,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加强督查和评估。
“但无论如何,民办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资格已经破冰,这就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好事。
”胡保利说。
校长观点 河南理工大学校长邹友峰: 理工科大学应为中原崛起提供智慧 本报记者谭永江 日前,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作为知识、人才、科研聚集的河南高校,该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提供怎样的支撑?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河南理工大学校长邹友峰。
记者: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安监总局共建高校,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河南理工大学将如何作为? 邹友峰:河南理工大学具有百年的办学历史,在安全、能源、地质、测绘、经管、应急管理等学科领域,也有较突出的优势,具备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面对历史机遇,学校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层次和结构,特别是结合河南经济、社会、文化特色,积极构富有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同时,学校也将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以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为着力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力争在前沿技术、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努力使学校成为中部地区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科技、智力支撑。
记者: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在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过程中,省内高校发挥着难以取代的作用,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学校有何打算? 邹友峰:理工科大学作为区域人才基地和创新体系建设的生力军,理应为实现工业强省、中原崛起提供智慧。
河南理工大学将以国家“千人计划”和河南省“百人计划”实施为契机,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国内拔尖的学术人才和领军人物,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打造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努力成为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
除此之外,学校还将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改进质量评价制度,强化对学生实践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上,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促进人才适销对路。

三,不断创新大学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加快人才高地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记者:河南理工大学长期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和“重基础、重实践、重创新、重品德”的教育教学思想,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学校目前的发展态势怎样? 邹友峰:在不断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同时,我们始终强化发展研究生教育,构建起特色鲜明的本科教学工作新体系,着力推进学位和研究生教育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学校先后获27个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47个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已建成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5个硕士点,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1个MBA 授权点,具备了多样性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未来,学校将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尤其是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的需求,为能源、装备等支撑产业培养和输送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
记者:怎样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助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邹友峰:当前,学校要紧密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围绕煤炭、机械、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在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瓦斯诊断与治理技术,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机械装备的精密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开展攻关,以支持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安全生产。
与此同时,还要紧跟高成长性先导产业的需求,选择市场前景好又具有一定基础条件的领域,促进服务新型先导产业发展。
一是要加快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
主要依托“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加大投入,打造一批高水平基础性、创新性实验室,并以此为依托,与大型企业集团合作构建技术研发平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二是加强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
主要依托“煤矿灾害防治与抢险救灾”院士工作站、“先进技术制造与装备”等11个教育部、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依托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 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及“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探索基础研究”等国家、省部级重大课题,培养与引进并重,加大支持,加强培育,努力形成一批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主体,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工业强省提供科技支撑。
记者:产学研结合往往是学校工作的难点,学校有何具体的举措? 邹友峰:学校将深入实施社会服务支撑计划,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会聚、科研领先、成果丰富的优势,全面推进产学研用结合,不断深化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地方的合作,深入开展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努力使学校成为高水平决策、咨询和服务基地。
当前,河南理工大学将重点与河南工业企业的“航空母舰”———河南煤化集团、中平神马集团、义马煤业集团等支柱产业集团公司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共建科研创新平台为依托,以项目联合攻关为纽带,探索建立开放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与机制,促进和推动传统优势支柱产业技术进步,保持和增强创新活力。
此外,还要创造条件,逐步在更广阔的领域扩大合作,包括与国家级研究院(所)、央企、外企以及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开展交流,在战略互动融合中促进共同发展,“智”持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转型升级,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中国大学评论 “打造特色”应为多校联考的重点 浦家齐 高校自主招生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如今已形成了几组多校联考并立的局面。
当几年前,自主招生还处于高校各自命题考试的时候,舆论对这种成本高、命题不规范、并导致考生疲于奔命的做法指责颇多,多校联考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本应起到缓解矛盾的作用,然而这一制度一经实施,却出人意料地引来了更加强烈的指责。
细究起来,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人认为自主招生已经陷入了一场几所高校抱团跟其他高校“联手圈地抢生源”的战争之中。
现在,又到了部署明年自主招生工作的时候,多校联考之路要不要继续走下去? 其实,停止实行多校联考是容易的,但是多校联考无疑是一个进步,它至少在降低考试成本、增加考生入围机会方面发挥了作用,况且它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并非不可克服。
不能因为某项新举措带来了新问题,就匆忙决定改弦更张。
针对今年联考中所暴露的问题,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曾在一篇题为《高校联考向何处去?》的评论中设计过一个便捷的解决办法,即由教育部将目前几个自主招生联盟融于一炉,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参看《科学时报》2011年10月13日)。
这种方案虽然易行,也可以消释许多矛盾,但却在很大程度上使自主招生回归于应试教育。
如果实施,自主招生究竟是为解决什么问题而设置的,就令人生疑了。
在笔者看来,全国各高校的自主招生选拔组合成的几大联考,重要的是每一组合都应该打造出自己的特色。
对于争夺生源,我们不应笼统反对,我们要反对的是用不正当手段争夺生源。
多校联考无疑是几所高校的考试共同体,但不应该是利益共同体,选拔标准不应该与统一高考趋同化而忽视特质人才,更不应该陷于抢高分生源的鏖战而争相提前圈定高分考生。
笔者设想,应该允许一所高校同时挂靠于两大联考,即同时承认两大联考的成绩。
特别是如果不同的联考能体现出不同的特色,那么一所高校就有理由通过挂靠于两大联考,选拔到不同特色的考生。
近年来,很多人警觉到自主招生正在向应试教育靠拢,如果它只是在“命题比统一高考更难”这一点上与统一高考拉开距离,那么自主招生的推行,只会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并使中学生的学业负担愈发沉重。
据说,今年国内的三大联考都是委托考试院命题。
换句话说,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的试卷乃是同一所“工厂”的“产品”。
自主招生如果不能对应试教育有所遏制,无益于招收与统一高考不同品质的考生,它就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
如果自主招生考试想要体现与统一高考不同的品质,就必须采用不同“品牌”的试卷。
笔者不同意刘海峰教授说的自主招生联考“即使被称为‘小高考’也不要紧”的观点,如果联考不得不走上“小高考”之路,那就不仅是联考的命运问题,更将是自主招生的命运问题了。
在此,笔者建议教育部先试点支持一组联考,责成其中一所高校牵头组建命题委员会,由该校聘请专家,包括其他高校和中学的教师(但必须排除有考试院工作经历的专家)进行命题。
在现阶段,使自主招生命题与考试院脱钩,对于扭转应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在自主招生尚不成熟的阶段,宁可命题有不够规范的缺点,也不能容忍它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
我们没有理由担心那些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多年的教师,仅由于缺乏高考命题的经验,就会出致命的纰漏。
事实上,现在由考试院组织专家命题的统一高考试卷,也时而发生着这样那样的纰漏。
在现阶段,我们不可能通过全面推行自主招生而取消高考,自主招生所关注的只是一个局部,统领全局的仍然是高考。
但是自主招生的推行必将对其造成影响。
例如,在自主招生联考的实践中,会为高考改革提供可以采纳的经验。
下一步甚至可以考虑某一二种联考向非自主招生高校延伸,即通过了联考但在面试环节淘汰下来的一部分考生,可以凭联考成绩而不经过统一高考,直接被非自主招生的高校所录取。
也就是说,联考不仅适用于自主招生,也部分地适用于其他部分的高校招生,一部分非自主招生的院校也可挂靠于联考而取得一定比例的生源。
笔者也不同意将自主招生挪到统一高考之后,即以统一高考取代自主招生笔试的设计。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实行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脱钩,而不应该考虑统一高考向自主招生渗透。
相反地,下一步的探索应该是将某一两种高校联考打造为与统一高考并行而各具特色的招生考试。
总之,多校联考尽管有缺点,但仍然是一项好的举措。
应该鼓励现有的几组联考所覆盖的高校稳步增加,也许还会产生另外的联考形式,但是不应该提倡新推出过多品种的联考。
应该把打造联考特色,作为现阶段多校联考思考的重点。

标签: #好不好 #好不好 #江西 #人工智能 #好找 #专科 #杭州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