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编辑:刘秀平Email:ncdzwotu@163
凌晨出发
安亦然
凌晨两点半,先生接到通知,带好行李立即出发。
我赶紧起来给他准备行李,上哪儿去?去几天?我问。
他说,不知道,紧急任务,让带行李,短期吧。
当过多年兵的我们早已习惯紧急集合,紧急行动。
这一段时间,我的头疾再犯,有点晕,只好把儿子叫起来,陪我一起去市里送他集结。
儿子晕乎乎地跟我们上了车。
路上没有几辆车,济南如此的安静。
到了集结地,办公楼的灯竟然都亮着,不停地有车开进来,先生的同事们默默地下车,集合。
我想等他开完会知道去向我再回家,他却摇了摇头,回去吧,我给你们打电话。
头晕,心慌,路上没车的情况 下,五十里的路我竟然开了四十多分钟。
四点多的时候,先生微信发了过来,是公安司法系统全省安全督查。
我提醒他注意戴好口罩,他说发了几个一次性的,不要担心,山东不是武汉。
我心里默然,是,山东派出了一千多医护人员支援湖北,他们才是最危险的。
眼下,全省封闭小区,留守在家的,更要守好山东大后方。
所以,全省所有公安干警、防疫、市场监管、社区工作人员全部到位。
战役中无论哪一个环节失控,都将不敢想象……家里一直没买到口罩,临走前,找出前几年单位发的防霾的几个口罩让他带上了,这时候,有总比没有好。
老人孩子有二十多天不出门了,尽量节省口罩。
儿子问我,怎么不当兵转业了也这么紧张?我说在哪里,做什么工作都一样,因为有许多冲在前面逆行的人,有在前方冲锋陷阵的,有在后方保障管理的……在沉默中坚守岗位的,都是平凡的中国人。
你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
儿子从小生活在军营里,他沉默了,不再说话。
后来,我也迷迷糊糊睡着了。
醒来,已是上午,收到了朋友圈里的祝福,不觉泪目,今天是儿子的生日,我的难日。
打 起精神,出门去给孩子买蛋糕,安静的大学城,除了银座超市,没有一个店开门。
我无奈,跟儿子商量,咱们不要蛋糕了,做个长寿面吧。
他说,好,没事。
病毒还在肆虐,我们想要自由地享受生命,还需一段时间。
武汉决战前线的白衣战士们还在战斗,山东的疫情也在严控中,病人还在增加,中国在困难中又度过一天……我们都是宇宙里的一粒尘埃。
武汉的朋友在微信里回我,目前暂时平安……儿子困在外地的小 朋友竟然从美团订了鲜花和蛋糕。
在中国的这场战役中,实体店基本关闭,各个方向网络服务的发展也告诉了我们,以后中国的发展方向。
外面下着雨,春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期待着春暖花开,期待着在外奋战的勇士们平安,更盼望着他们凯旋。
到那时,每一个平凡的人会自由自在地爱,享受幸福的生活。
伫立在雨中,无意间,看到院子里的那株雪梅已打了几个骨朵,花快要开了,病毒也快要驱散了吧。
“我身边的抗‘疫’故事”征文启事 2020年的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打破了节日本该有的安详和喜悦。
很多人义无反顾,奔向这没有硝烟的战场。
他们中,有医护工作者,有基层网格员,也有保障衣食住行等生活所需的一线工作者。
他们没有延长的假期,一直在超负荷工作。
为鼓舞斗志,凝聚人心,本报沃土副刊在疫情防控期间面向全国征集“我身边的抗‘疫’故事”优秀文学作品。
内容为一线医生护士、基层干部群众甘于奉献、不辞辛苦,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奋斗故事。
文章体裁为报告文学、散文、 随笔。
报告文学五千字以内,散文、随笔两千字以内,来稿可发至本报征文邮箱jfjxzg2017@163。
作品须原创首发,创作单位和个人应对作品拥有完全知识产权。
如有采用,稿酬从优。
本报编辑部 燃灯者 李晓 鼠年新春,一场漫卷中国大地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这个国家的万水千山,一夜之间仿佛都按下了暂停键。
这条城市的河流真的停止流动了吗?调整呼吸,你会听到城市的脉搏,依然欢快搏动。
鼠年正月初
二,我们这个城市停开了环城的公交车,只保留了开往高铁站的大巴车。
我二姑家的表兄就是一个大巴车司机,表兄说,初三那天下午,开往高铁站的车上只有3个乘客。
下车时,一个乘客掏出2个口罩放到我车前扶手旁就走了,回头说了一声:“师傅,你多保重啊!”表兄心一热,眼眶里有泪花闪动了,他趴在驾驶台上,在心里默默说上一声,我们大家,都要保重。
表兄后来又感慨地发了一条朋友圈,图片上有那两个口罩,还有清晨那些挥动扫帚清扫大街的环卫工人。
表兄发感言:“谢谢你,同车的朋友,谢谢你,坚持为我们城市保洁的兄弟姐妹,我们同心抗疫!” 我三姑家的表弟,平时待人待事尖酸刻薄。
不过那天,表弟居然 在表兄的那条朋友圈评论:“人与人就该这样,抱团取暖,同舟共济。
”我在微信里问表弟,你现在想明白了?他回复:哥,这两天我想通了,人与人是相互付出,不能只顾贪婪索取。
哎!我这个表弟,感觉他这次不是读了鸡汤文字后的瞬间感慨了,是经历真真实实生活浸润内心以后的觉悟。
从家里出门上班,看见实行小区单元楼“封闭式”管控后在楼下值守的老周,正趴在小方桌前填写一张小区人员疫情摸排表。
去年腊月二十九是老周60岁生日,疫情管控开始,他取消了家人亲友在外面餐厅预订的生日宴。
城市实行封楼管理以来,老周和另外7人24小时轮流值守。
寒气窜动的夜晚,老周把家里电火炉拿到值班点供大家用。
有天晚上我下班回家,见老周正在小区业主微信群里问候大家,还把大家需要的生活用品一一做了统计,待明天交给专门负责采购的人员统一采购后配送到家。
老周对我说,你上班事儿多,家里差些啥赶紧告诉我。
大蒜、大白菜、洋 葱、花椒油、猪肝、土豆……我在老周那里做了登记。
这些日子以前,我从来还没有感到邻里之间是如此的守望互助,相依相守。
有天晚上,我经过老周的值班点,电火炉的光把老周的脸膛照得红彤彤的。
在同老周的简单寒暄中,我知道,这几天晚上,他不能为93岁的老母亲睡觉前洗个热水脚了,把任务交给从南京回来的儿子了。
他儿子研究生毕业以后在一家生物技术研究所工作。
老周打开手机里的照片给我看他母亲的样子,鼻梁挺括一对长寿眉舒展,老母亲露出没了几颗牙的嘴乐呵呵笑着。
我的同事德军,他妻子是护士,从正月初二就被紧急抽调到专门负责治疗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上班了。
妻子即使下班后也不能回家,到一个朋友家没出租的空房子里与他“隔离”居住。
正月十九那天上午,我在德军的微信里看到这样一句话:“醒来觉得甚是爱你,但你不在枕边。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是大翻译家朱生豪与爱妻
十 年里书信往来集成的一本书。
我不知道平时好像不太爱打开书本的德军,是怎么知道了这本书的名字,但那样一句话,顿时把我击中了,我真想溜到隔壁德军的办公室去告诉他,我也有你一样的心情。
夜风轻微,我伏靠窗前,看那千门万户荡漾开的静谧灯海中,还有一些不能回家团聚的身影,他们忙碌奔走在灯火阑珊处:骑摩托车的快递小哥、社区巡逻护院的人、执守的警察、超市里的收银员、楼 道里蹲守的居民、睁大眼睛盯住体温计的护士……在平时的生活场景里,他们从来没有过所谓高光时刻,但在这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士的日子里,在向袭击生命与健康的疫情宣战的共同时刻,他们是照亮与温暖他人的一群燃灯者。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烛火。
这些烛火中寻常者的身影,我不希冀他们载入史册,但他们是生命与健康的护航者,我向他们致敬。
胡老友,朋友圈一直刮文艺风,写诗画画,是位儒雅之人。
春节过后,朋友圈画风突变,各路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在他朋友圈轮番滚动,官方的、私人的,言之有据的、小道传来的,他比一线记者还忙。
一线记者还需要为自己所撰写的稿子负责,而他只宅在家里,所得消息全是网上看到的。
正面消息他激动,负面消息他更激动,隔空喊话像要一脚踢飞谁,要双手掐住谁……咳,他彻底在朋友圈弃文从武了。
胡老友转发的消息,有些一看就是假的。
谣言止于智者,并非胡 疫情期间的断舍离 马海霞 老友智商不够,但他非行行都精通,难免如我一般时而精明时而智障。
一日,广州的同学发朋友圈:阳台一日游。
还附了数张风景图片,有花有草有蓝天有白云,我刚想问她:阳台在哪里,风景这么好?这个二百五的念头一闪而过,自己都吓了一跳。
阳台呀,人家自己家的阳台呀,而我以为“阳台”是地名。
都是白天晚上刷手机把自己刷迷糊了。
“阳台”都能把我绕迷糊,肯定对网上的消息也傻傻分不清。
朋友圈、群里各种消息铺天盖地,心情跟着起起伏伏,各种恐慌不安。
我这边心率还没恢复到正常值呢,转发者自己又出来辟谣了。
我虽然不转不传非官方的、未经证实的消息,但心情依然跟着一惊一乍,和发朋友圈那位胡老友也无本质区别。
胡老友我是管不了,索性不看他的朋友圈,后来发展到跟网络消息断舍离:每日只看一下官方消息和报道,然后重点关注本地报纸的公众号。
说实话,原来我们本地报纸我只关注其副刊,因为我经常给副刊投稿。
这场疫情,我才关注了公众号。
别看地方报纸,公众号办得真不错,每天更新数次,每次更新都牵动着我的心,因为我市一有 新冠肺炎确诊人员,此公众号便第一时间公布,此病例的活动轨迹也会公布,而且编辑还会在留言区跟网友互动,解答市民关心的问题。
关于朋友圈,我每天只打开几个人的看,美食吃友的朋友圈必须看,因为味蕾被唤醒了,每一个细胞都轻松愉悦了,身体免疫力自然提升。
战“疫”一线的战友朋友圈必须看,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勇往直前,不仅为我们保驾护航,而且给予我们必胜的力量。
我规定自己每天一早一晚各拿出半小时看手机,工作需要除外。
其余时间看书、做饭,午饭后在家 门口晒会儿太阳,一棵树也可看半天,一片麦地也可看半天,权当给眼睛放假,眼睛得到了舒缓和放松,心情也跟着好起来了。
非常时期有个好心态便是给自己穿上了最好的防护服,多看一些正能量鼓舞人心的报道,远的消息真假难辨,但身边的战疫故事触手可及:正月初二就上班坚守在社区防疫一线的女同学,穿着棉大衣在村口值班的党员朋友,还有穿梭于城镇乡村进行消毒工作的蓝天救援队,还有家对过隔离点的医护和工作人员,正是因为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才有我们安心在家的岁月静好。
现在小区和村庄都防控严格,宅在家中的我们,不信谣不传谣,让自己身心健康,也是为社会作贡献了。
多年后,我们回忆起这个特殊的假期,一定会感谢自己没有虚度和迷茫,更加敬畏生命,珍爱光阴。
我赶紧起来给他准备行李,上哪儿去?去几天?我问。
他说,不知道,紧急任务,让带行李,短期吧。
当过多年兵的我们早已习惯紧急集合,紧急行动。
这一段时间,我的头疾再犯,有点晕,只好把儿子叫起来,陪我一起去市里送他集结。
儿子晕乎乎地跟我们上了车。
路上没有几辆车,济南如此的安静。
到了集结地,办公楼的灯竟然都亮着,不停地有车开进来,先生的同事们默默地下车,集合。
我想等他开完会知道去向我再回家,他却摇了摇头,回去吧,我给你们打电话。
头晕,心慌,路上没车的情况 下,五十里的路我竟然开了四十多分钟。
四点多的时候,先生微信发了过来,是公安司法系统全省安全督查。
我提醒他注意戴好口罩,他说发了几个一次性的,不要担心,山东不是武汉。
我心里默然,是,山东派出了一千多医护人员支援湖北,他们才是最危险的。
眼下,全省封闭小区,留守在家的,更要守好山东大后方。
所以,全省所有公安干警、防疫、市场监管、社区工作人员全部到位。
战役中无论哪一个环节失控,都将不敢想象……家里一直没买到口罩,临走前,找出前几年单位发的防霾的几个口罩让他带上了,这时候,有总比没有好。
老人孩子有二十多天不出门了,尽量节省口罩。
儿子问我,怎么不当兵转业了也这么紧张?我说在哪里,做什么工作都一样,因为有许多冲在前面逆行的人,有在前方冲锋陷阵的,有在后方保障管理的……在沉默中坚守岗位的,都是平凡的中国人。
你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
儿子从小生活在军营里,他沉默了,不再说话。
后来,我也迷迷糊糊睡着了。
醒来,已是上午,收到了朋友圈里的祝福,不觉泪目,今天是儿子的生日,我的难日。
打 起精神,出门去给孩子买蛋糕,安静的大学城,除了银座超市,没有一个店开门。
我无奈,跟儿子商量,咱们不要蛋糕了,做个长寿面吧。
他说,好,没事。
病毒还在肆虐,我们想要自由地享受生命,还需一段时间。
武汉决战前线的白衣战士们还在战斗,山东的疫情也在严控中,病人还在增加,中国在困难中又度过一天……我们都是宇宙里的一粒尘埃。
武汉的朋友在微信里回我,目前暂时平安……儿子困在外地的小 朋友竟然从美团订了鲜花和蛋糕。
在中国的这场战役中,实体店基本关闭,各个方向网络服务的发展也告诉了我们,以后中国的发展方向。
外面下着雨,春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期待着春暖花开,期待着在外奋战的勇士们平安,更盼望着他们凯旋。
到那时,每一个平凡的人会自由自在地爱,享受幸福的生活。
伫立在雨中,无意间,看到院子里的那株雪梅已打了几个骨朵,花快要开了,病毒也快要驱散了吧。
“我身边的抗‘疫’故事”征文启事 2020年的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打破了节日本该有的安详和喜悦。
很多人义无反顾,奔向这没有硝烟的战场。
他们中,有医护工作者,有基层网格员,也有保障衣食住行等生活所需的一线工作者。
他们没有延长的假期,一直在超负荷工作。
为鼓舞斗志,凝聚人心,本报沃土副刊在疫情防控期间面向全国征集“我身边的抗‘疫’故事”优秀文学作品。
内容为一线医生护士、基层干部群众甘于奉献、不辞辛苦,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奋斗故事。
文章体裁为报告文学、散文、 随笔。
报告文学五千字以内,散文、随笔两千字以内,来稿可发至本报征文邮箱jfjxzg2017@163。
作品须原创首发,创作单位和个人应对作品拥有完全知识产权。
如有采用,稿酬从优。
本报编辑部 燃灯者 李晓 鼠年新春,一场漫卷中国大地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这个国家的万水千山,一夜之间仿佛都按下了暂停键。
这条城市的河流真的停止流动了吗?调整呼吸,你会听到城市的脉搏,依然欢快搏动。
鼠年正月初
二,我们这个城市停开了环城的公交车,只保留了开往高铁站的大巴车。
我二姑家的表兄就是一个大巴车司机,表兄说,初三那天下午,开往高铁站的车上只有3个乘客。
下车时,一个乘客掏出2个口罩放到我车前扶手旁就走了,回头说了一声:“师傅,你多保重啊!”表兄心一热,眼眶里有泪花闪动了,他趴在驾驶台上,在心里默默说上一声,我们大家,都要保重。
表兄后来又感慨地发了一条朋友圈,图片上有那两个口罩,还有清晨那些挥动扫帚清扫大街的环卫工人。
表兄发感言:“谢谢你,同车的朋友,谢谢你,坚持为我们城市保洁的兄弟姐妹,我们同心抗疫!” 我三姑家的表弟,平时待人待事尖酸刻薄。
不过那天,表弟居然 在表兄的那条朋友圈评论:“人与人就该这样,抱团取暖,同舟共济。
”我在微信里问表弟,你现在想明白了?他回复:哥,这两天我想通了,人与人是相互付出,不能只顾贪婪索取。
哎!我这个表弟,感觉他这次不是读了鸡汤文字后的瞬间感慨了,是经历真真实实生活浸润内心以后的觉悟。
从家里出门上班,看见实行小区单元楼“封闭式”管控后在楼下值守的老周,正趴在小方桌前填写一张小区人员疫情摸排表。
去年腊月二十九是老周60岁生日,疫情管控开始,他取消了家人亲友在外面餐厅预订的生日宴。
城市实行封楼管理以来,老周和另外7人24小时轮流值守。
寒气窜动的夜晚,老周把家里电火炉拿到值班点供大家用。
有天晚上我下班回家,见老周正在小区业主微信群里问候大家,还把大家需要的生活用品一一做了统计,待明天交给专门负责采购的人员统一采购后配送到家。
老周对我说,你上班事儿多,家里差些啥赶紧告诉我。
大蒜、大白菜、洋 葱、花椒油、猪肝、土豆……我在老周那里做了登记。
这些日子以前,我从来还没有感到邻里之间是如此的守望互助,相依相守。
有天晚上,我经过老周的值班点,电火炉的光把老周的脸膛照得红彤彤的。
在同老周的简单寒暄中,我知道,这几天晚上,他不能为93岁的老母亲睡觉前洗个热水脚了,把任务交给从南京回来的儿子了。
他儿子研究生毕业以后在一家生物技术研究所工作。
老周打开手机里的照片给我看他母亲的样子,鼻梁挺括一对长寿眉舒展,老母亲露出没了几颗牙的嘴乐呵呵笑着。
我的同事德军,他妻子是护士,从正月初二就被紧急抽调到专门负责治疗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上班了。
妻子即使下班后也不能回家,到一个朋友家没出租的空房子里与他“隔离”居住。
正月十九那天上午,我在德军的微信里看到这样一句话:“醒来觉得甚是爱你,但你不在枕边。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是大翻译家朱生豪与爱妻
十 年里书信往来集成的一本书。
我不知道平时好像不太爱打开书本的德军,是怎么知道了这本书的名字,但那样一句话,顿时把我击中了,我真想溜到隔壁德军的办公室去告诉他,我也有你一样的心情。
夜风轻微,我伏靠窗前,看那千门万户荡漾开的静谧灯海中,还有一些不能回家团聚的身影,他们忙碌奔走在灯火阑珊处:骑摩托车的快递小哥、社区巡逻护院的人、执守的警察、超市里的收银员、楼 道里蹲守的居民、睁大眼睛盯住体温计的护士……在平时的生活场景里,他们从来没有过所谓高光时刻,但在这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士的日子里,在向袭击生命与健康的疫情宣战的共同时刻,他们是照亮与温暖他人的一群燃灯者。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烛火。
这些烛火中寻常者的身影,我不希冀他们载入史册,但他们是生命与健康的护航者,我向他们致敬。
胡老友,朋友圈一直刮文艺风,写诗画画,是位儒雅之人。
春节过后,朋友圈画风突变,各路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在他朋友圈轮番滚动,官方的、私人的,言之有据的、小道传来的,他比一线记者还忙。
一线记者还需要为自己所撰写的稿子负责,而他只宅在家里,所得消息全是网上看到的。
正面消息他激动,负面消息他更激动,隔空喊话像要一脚踢飞谁,要双手掐住谁……咳,他彻底在朋友圈弃文从武了。
胡老友转发的消息,有些一看就是假的。
谣言止于智者,并非胡 疫情期间的断舍离 马海霞 老友智商不够,但他非行行都精通,难免如我一般时而精明时而智障。
一日,广州的同学发朋友圈:阳台一日游。
还附了数张风景图片,有花有草有蓝天有白云,我刚想问她:阳台在哪里,风景这么好?这个二百五的念头一闪而过,自己都吓了一跳。
阳台呀,人家自己家的阳台呀,而我以为“阳台”是地名。
都是白天晚上刷手机把自己刷迷糊了。
“阳台”都能把我绕迷糊,肯定对网上的消息也傻傻分不清。
朋友圈、群里各种消息铺天盖地,心情跟着起起伏伏,各种恐慌不安。
我这边心率还没恢复到正常值呢,转发者自己又出来辟谣了。
我虽然不转不传非官方的、未经证实的消息,但心情依然跟着一惊一乍,和发朋友圈那位胡老友也无本质区别。
胡老友我是管不了,索性不看他的朋友圈,后来发展到跟网络消息断舍离:每日只看一下官方消息和报道,然后重点关注本地报纸的公众号。
说实话,原来我们本地报纸我只关注其副刊,因为我经常给副刊投稿。
这场疫情,我才关注了公众号。
别看地方报纸,公众号办得真不错,每天更新数次,每次更新都牵动着我的心,因为我市一有 新冠肺炎确诊人员,此公众号便第一时间公布,此病例的活动轨迹也会公布,而且编辑还会在留言区跟网友互动,解答市民关心的问题。
关于朋友圈,我每天只打开几个人的看,美食吃友的朋友圈必须看,因为味蕾被唤醒了,每一个细胞都轻松愉悦了,身体免疫力自然提升。
战“疫”一线的战友朋友圈必须看,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勇往直前,不仅为我们保驾护航,而且给予我们必胜的力量。
我规定自己每天一早一晚各拿出半小时看手机,工作需要除外。
其余时间看书、做饭,午饭后在家 门口晒会儿太阳,一棵树也可看半天,一片麦地也可看半天,权当给眼睛放假,眼睛得到了舒缓和放松,心情也跟着好起来了。
非常时期有个好心态便是给自己穿上了最好的防护服,多看一些正能量鼓舞人心的报道,远的消息真假难辨,但身边的战疫故事触手可及:正月初二就上班坚守在社区防疫一线的女同学,穿着棉大衣在村口值班的党员朋友,还有穿梭于城镇乡村进行消毒工作的蓝天救援队,还有家对过隔离点的医护和工作人员,正是因为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才有我们安心在家的岁月静好。
现在小区和村庄都防控严格,宅在家中的我们,不信谣不传谣,让自己身心健康,也是为社会作贡献了。
多年后,我们回忆起这个特殊的假期,一定会感谢自己没有虚度和迷茫,更加敬畏生命,珍爱光阴。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