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是,年级排名怎么算

年级 1
8世界经济2021年9月6日星期
日本均衡配备教育资源 本报驻东京记者苏海河 日本学校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校内更无快慢班差别。
教师每5年至6年调动一次,进行流动轮岗,特别是到偏远地区、人口稀疏地区轮岗,以此保障教师资源的公平分配。
日本对教育的重视,是通过教师、校舍、设备、授课内容等教育资源的均衡配备,使学生获得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来实现的,日本的中学毕业率达96.7%,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调查证明,在全球35个富裕国家中,日本的基础教育最为公平。
日本有关基础教育的法律制度、行政框架及社会意识,在促进教育均等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战后颁布的日本《宪法》规定了每个公民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对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义务教育。
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规定了教育机会均等,据此各地方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与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保证教育公平化及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日本政府的文部科学省负责制定教育大政方针,各地方自治体的教育委员会负责对各学校人事、经费、设施设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师进修等方面进行具体管理。
日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各小学、初中均按区划片,地方政府根据居民基本 台账对每一名适龄儿童安排就近入学。
因此学校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校内更无快慢班差别。
记者在采访中多次造访位于日本城市、农村及偏远离岛的中小学校,发现日本学校硬件虽不够豪华,但功能齐全,建筑质量一流。
教学楼按全国统一标准建设,除多功能教学楼外,均设有体育馆、运动场和游泳池。
教室内的数字电视、投影仪等电子教学设备一应俱全。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为满足学生居家学习需要,日本政府还为每一名中小学生配备了平板电脑。
由于建筑质量过硬,很多中小学均被设定为当地的紧急避难场所。
师资配备同样对教育水平影响重大。
日本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通过考试录用教师,录用考试竞争激烈,录取率不足10%。
据称,教师与医生、律师一样属于“龙门”。
《教育公务员特例法》规定,教师属于国家特别公务员,待遇略高于一般公务员。
另据OECD调查,日本教师收入普遍高于西方国家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日本对教师也有着严格的要求,教师 每5年至6年调动一次,进行流动轮岗,特别是到偏远地区、人口稀疏地区轮岗,以此保障教师资源的公平分配。
同时,教师还需经常进修,规定教师资格证每10年更新一次,以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近年来,日本财政收入虽然增速缓慢,但教育经费支出却不断增加。
义务教育经费由中央财政、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三级共同分担,一些财力薄弱的地方由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增加重点投放,还对偏远孤岛、人口过疏地区增加倾斜性支持,从而解决了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的经费不足问题。
不仅使偏远地区学校硬件设施与城市相同,还向教师发放偏远地区教师津贴、严寒地区补助、单身赴任补助等特殊补助金,向学生提供交通、住宿等行政服务,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公平受教育权利。
同时也应该看到,日本的公平教育也遇到许多新问题,一是虽然公平教育让所有人都有了均等受教育机会,却扼杀了个性、特殊才能的发挥;二是“扁平化的公平教育”导致教育资源浪费;三是近年来的宽松教育加之人口下降、学生数量减少,使学生的知识竞争力下降;四是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部分教师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甚至寒暑假也要组织安排学生的课外活动。
由此可见,日本的公平教育也需要不断提质升级。
法式教育兼具多样与灵活 本报驻巴黎记者李鸿涛 法国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哲学、文学、历史、音乐、美术、体育等多样化的系统文化教育,学生的系统性教育不拘泥于校园内,而是走向家庭、走向户外、走向社会。
法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与古老传承的文化大国,在教育领域也数经改革,最终形成了兼具多样性与灵活性的“法兰西式教育体系”。
在教育资源领域,法国的各地院校都各具特色,但总体资源较为平衡。
法国教育部统一管理各区域、各领域的教育计划,并下设大学区制度,各学区直接向教育部负责。
同时,教育部门会参照各地方地理及经济发展状况,个性化、多样化设置教师的工资、补贴、养老金等教师群体关心的福利政策,并向艰苦地区、薄弱领域等倾斜,吸引教师向更加需要、更加适合的岗位流动,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与均衡。
另外,法国教育部门针对实习教师、导师、督学等不同身份的任务与权益进行了再明确,例如,对实习教师开设包含儿童心理、教育方法、保护自身权益等内容的系统培训;由各科目的权威、专业人士担任督学,并执行专业化垂直管理等。
法国政府还特别针对偏远地区教师推 出补贴政策,依据地理位置、偏远程度、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加权评估,切实提高教职员工的实际收入,充分调动、提升优势教师人才支边援教的积极性与权益保障。
在减轻学生负担方面,法国教育部门规定,为提高学习效率,法国学校机构全天课时不得超过5.5小时、半天课程不得超过3.5小时、午休时间不少于1.5小时。
同时,为平衡课业任务与课余活动,充分提高课外时间效率与质量,法国教育部门规定学校需每天开设体育、文化、艺术等多样性兴趣课程,在具体课程安排上给予学校较为充分的灵活性,但对教学内容、课程组织方式、安全措施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另外,法国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哲学、文学、历史、音乐、美术、体育等多样化的系统文化教育,在法国的卢浮宫、奥赛等知名博物馆中,经常能看到老师带领着学生开展参观、手工制作、写生等体验活动,法国的各类剧院、音乐厅也为 学生专门设置各类戏剧与音乐会,体育场也对学生群体全面开放,可以通过参观、鉴赏、讨论、创作等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历史感悟中强化爱国精神、在文化交流中加强思辨能力、在艺术鉴赏中提升文化品位、在体育活动中强健身体素质。
学生的系统性教育不拘泥于校园内,而是走向家庭、走向户外、走向社会。
在教育理念方面,法国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创新、实践思维,在多样性、灵活性的教育中塑造学生的独立、健全、优秀人格。
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副院长弗朗西斯曾指出:“教育的目的不是专门培养未来的经济学家、政治家、历史学家或社会学家,而是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与思维进行独立思考。
”同时,法国教育还高度重视对学生整体科学基础的培养与训练,侧重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与探索能力。
例如,位于巴黎市中心东北部的科技城专门对学生群体开设展览馆,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参观与体验,直观了解从人体构造到生物起源、从机械力学到飞机制造、从电力原理到水力发电等各领域科学知识,充分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新加坡分步实施减负改革 本报驻新加坡记者蔡本田 新加坡学生的学习负担与考试压力很大。
中小学评估制度采取了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策略,在3年内逐步取消中小学部分年级的考试和计分评估做法。
改革内容主要涉及减少考试频次、简化学校成绩单等方面。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新加坡学生的焦虑程度远高于平均数值水平。
该项调查显示,新加坡有86%的学生担心成绩差,而平均数值为66%;76%的学生为测验感到很焦虑,平均数值为55%;82%的学生希望自己在班上名列前茅,平均值为60%。
由此可见,新加坡的教育成效在世界名列前茅的同时,学生的学习负担与考试压力也很大。
近年来,随着新加坡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政府与私人机构用人更加看重文凭含金量,导致“择校热”日益加剧。
部分家长和学生抱怨,学校的学习与考试圧力太大,埋怨本来用于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试分数背离初衷,成了学生能否进入名校的唯一决定因素。
为了缓解社会焦虑,新加坡教育部于2018年9月份出台了调整中小学评估制度的改革举措,旨在引导和要求学校、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品德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和考核,避免唯“分数”论英雄。
新的中小学评估制度采取了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策略,在3年内逐步取消中小学部分年级的考试和计分评估做法。
改革内容主要涉及减少考试频次、简化学校成绩单等方面。
考试方面,从2019年起,取消小二学生的年终考试,取消小一和小二学生的所有计分评 估做法,校方可继续通过平时的课堂作业、活动和小测试等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取消中一学生的年中考试;简化学校成绩单,成绩单上不再列出学生在班上或全年级的排名情况;2020年至2021年年底前,逐步废除小
三、小五和中三学生的年中考试。
评估方面,2021年起,小学毕业考试采用“分八级”的积分等级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 不再采用以往与同届考生成绩相比较后计算总积分的办法,从而减少学生对争取每一分的竞争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空间全面发展才能和兴趣。
学生四个科目的积分等级各分为八级,学生在个别科目考试获多少分,就取得相应的积分等级,四科积分等级的总和即是学生的小学毕业考试总成绩。
教育部门将根据学生个人的总成绩,把学生列入中学快捷、普通(学术)和普通(工艺)生源流向。
为确保新积分等级制仍可适度地区分杰出学生,根据学生的能力有效地分配中学学习名额,新加坡教育部所设定的八个等级属“上窄下宽”概念。
前四个等级分值范围较小,后四个分值范围较广,可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以适当的进度学习,做到统筹兼顾各类学生情况。
教育部先后取消小
一、小二学生考试的目的在于让学校专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不让刚进入正规学校的学生因过多关注学 习成绩和班级与年级排名而放弃接触和尝试更多新事物。
学生减负减压改革推行3年来,得到了教育界与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拥护和支持。
当下既是进行时又是将来时,仍在不断探索与总结之中。
改革最终能否持续取得显著成效和达到预期目的,新加坡教育部门认为,社会各部门和家长能否完全配合与协作是关键,家长与学生能否避免安排和过度参加校外辅导培训是决定因素。
本版编辑徐胥刘畅美编王墨晗 各国是 如何破解教育资源不均是横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道难题,它不仅关系教育本身,更关系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对教育均衡化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对处境不利地区和人群的特别扶持上。
无论是美国采取的“先行教育”“补偿教育”,英国设立的“信托学校”“学院学校”,芬兰推行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道并行,还是日本实施的教师“定期流动制”,都是为保障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所做的努力。
这些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因地域、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不同造成的教育不均衡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水平,但在追求均衡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同社会阶层教育不公平、教育资源浪费等现象。
笔者的体会是,追求教育的均衡发展绝不是搞“平均主义”,提高教育质量、培育社会所需人才是教育均衡发 展的重要意义所 教育均衡不是搞在。
因此,要更加关注均衡化之后对教育质量的提升效果。
首先,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 基于标准的均衡发展,并不意味 着“千校一面”或“千人一面”,在 不断满足教育硬件条件相对均衡 的同时,注重受教育者个性化、多 样化发展,决定了教育质量的优 劣程度。
其次,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缩小城乡、区域特别是同一区域 校际差异,对于提高社会整体教 育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校园是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回 归在校学习,通过校内学习充 琳分吸收养分,自然减少了对校 ﹃外补习的依赖,避免教育陷入 “内卷化”。
平均主义再次,提高校内学习效率、减 轻考试压力、完善质量评价,也为 校外机构的转型和多元化发展提 供了方向和入口。
善用资源、积 极创新,校外机构可以成为校内 教育的有益补充。
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化是 ﹄ 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涉及众多部门职责,必须完善制度保障,也需要社会各方通力合作,才能确保各项举措切实 落地。

标签: #吉利 #专业 #数据 #自己的 #在百度 #世界排名 #怎么做 #英语